自然科学论文评价策略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现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构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评价策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评价应坚持同行评议、规范评价标准和坚持分类评价的学术论文综合评价原则,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评价信用政策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分类评价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建立同行评价的科技诚信评价体系、建立论文作者的科技诚信信用体系、建立全社会参与监督的科技诚信环境等评价策略。

关键词:论文评价;评价现状;评价原则;评价策略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长,随着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项目随之海量增加。为了快速、有效、精准评价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以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因素对被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成为我国科技评价的主要做法。在学术论文的评价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绩效评价、创新平台评价等行为中,将论文是否为SCI收录、是否为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论文水平的评价标准,甚至根据SCI的分区赋予不同的分值,将学术论文的水平强行通过期刊级别进行学术水平的评价。我国部分研究机构更是建立自身的学术期刊评价库,以论文发表在期刊库中相关期刊作为评价的标准。单纯利用评价期刊的指标来评价学术论文是不恰当的[1]。这种越演越烈的评价方式,无形中成为科技创新的指挥棒,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产出,形成了“科研与产业脱节”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质量。为规范我国科技评价和人才评价行为,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但该文件的出台并未能有效改变“唯论文”的导向,高校院所仅仅避免直接提及论文的说法,最终评价仍以学术论文为指标。凡事要破必须立,要破除“唯论文”的行为,必须深入研究现有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存在问题和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评价方法。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论文的评价有较多研究[3-7],朱晓民等提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8],王艳波等提出了基于Altmetric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9],但主要研究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影响力。白如江等罗列了引用指标分析方法、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同行评议方法、替代计量学方法、基于论文内容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评价方法[10],杜杏叶提出了基于智能化评价的研究视角,运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学术论文评价框架[11]。由于学术论文涉及学科面大,并未见学者系统地提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评价策略。本文首先从现有学术论文的评价方法入手,分析学术论文评价现状,探讨学术论文评价原则,提出了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评价策略,供科技管理者作参考。

1学术论文评价现状

在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年终绩效评价、创新平台评价中,受限于评价时间短、专家专业有限、通讯作者:黎贞崇(1970-),男,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与管理。

评价标准缺失等因素,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管理部门很难对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高低进行直接的客观评价,多数选择以期刊级别评价学术论文、以被引次数评价学术论文,并不加以分类地评价论文,以下逐一论述。

1.1以期刊评论文

由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有难易之分,而且学术期刊级别和影响因子越高相对退稿率越高、越难发表。在学术论文难以直接评价的情况下,以学术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级别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相对而言较为直观、容易操作。殊不知,核心期刊推出的初衷仅仅是为采纳期刊而作出的文献分析结果,并未对单篇论文作评价。单纯以期刊评价论文将产生如下隐患:一是期刊质量并未代表学术论文的质量。一本期刊有质量高的学术论文也有质量低的学术论文,SCI数据库收录的1900~2005年的论文有一半为零引用论文[12],将同一期刊的学术论文同质看待,显然有失公平。二是学术论文分综述、研究和短文通报类,这三类学术论文的学术水平不具可比性,单纯地将三类学术论文同质比较,也有失公平。三是部分期刊推行栏目组稿,属重点组稿方向的学术论文相对容易录用,未被该期刊录用的学术论文并不代表质量比被录用论文的差。四是期刊评价也有欠科学之处,将SCI收录期刊、核心期刊等作为衡量显然不合理,国内有不少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和水平要比部分SCI收录的期刊高。上述原因可见,以期刊评论文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科学。

1.2以引用评论文

为了区分同类同质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质量和水平高低,评价部门提出了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的评价方法。张静认为影响引用的因素很多,不能把引用作为唯一指标[13]。本文认为“以引用评论文”的评价方法也是欠合理的,原因如下:一是与不同学科的被引率相关,生物、化学类学科的论文相对被引率大,数学类的学术论文被引率相对较低。二是学术论文的类型不同,被引率也是不同的,综述类和方法类学术论文被引率较高,研究类论文被引率较低。被引数量与时间也有较大关系,以发表后5年的引用作为评价较为合理[12]。三是被引的原因千差万别,有的引用其方法、有的引用其结果、有的引用其意义和用途,但引用其方法显然比其他引用有着较高的学术质量。四是恶意引用和偏好现象的加剧,使被引数量水分较大,是否开放获取方式也影响着引用的数量。部分学者为了提升学术论文的引用量,利用其地位影响力增加论文的引用。一些学者偏好引用对期刊有利的学术论文,与其观点相左的学术论文不予引用。综上所述,以引用评论文,也偏离了学术论文评价的科学性,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1.3无差异评论文

无差异地评论文指的是,不加分类地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统一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自然科学学术论文涉及的学科多,而各学科的活跃程度不一,其期刊的分布也不一。热门学科的期刊由于得到较多的资助和出版费的支持,实行开放获取,其每年的出版量巨大,引用数也多。反之,冷门学科的期刊由于得到资助和出版费少,不能实行开放获取的方式,每年的出版量少,引用量也相对少。但学术论文的质量不能以同等标准进行评价。再者,基础研究类与应用研究类也不宜以一个标准评价。基础研究类的学术论文不易突破,其产出少。基础研究类学术论文获得突破后,其理论成果被他人接受和运用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很难有高的关注度和引用率,用同一标准评价很难区别学术论文的水平。

2学术论文评价原则

从学术论文评价的现状可以看出,简单地以期刊、以引用量、无差异评论文显然缺乏科学性,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优化和完善评价方法要避免这些问题,可借鉴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评议方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学术论文的评价任务赋予同行评议专家。开展同行评议时,必须同时建立和规范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坚持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评价的原则。

2.1坚持同行评议

行评议环节,主要采用“双盲审”的方式对稿件进行专业性评议。当第一个同行专家未能给出明确判断或作者意见与同行专家意见有较大分歧时,需再送第二个同行专家审核;当两个同行专家的意见分歧较大时,再请新的同行专家审核,直到同行专家的评议符合公平、公正、中肯、详尽的要求后,方才进入终审环节。主编负责稿件的终审环节,在责任编辑审查和同行评议的基础上,结合期刊的重点报道方向和稿件的创新度,予以采用或给予改投其他刊物的结论。学术期刊执行“三审制”的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办刊质量。同样,开展人才评价、职称评审、年终绩效评价和创新平台评价,可采取期刊同行专家评议的方法,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初审环节,同行专家负责专业评议环节,大评委负责终评环节,更好地实现同行评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2规范评价标准

同行评议是重点,规范评价标准是关键。优化和完善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必须考虑到标准的全面性、长期性和动态性。标准的全面性是指:学术论文的评价要考虑全面的、多维的和动态的,不能仅以期刊的分区、影响因子、被引量、被下载量等指标,要从社会关注度、影响力与产业的密切度等多维的角度设置。标准的长期性是指: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要保持长期稳定,以支持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基础研究获得突破性的标志性成果。标准的动态性是指: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还应该是动态调整的,要及时根据学术论文评价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动态调整和优化,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2.3坚持分类评价

分类评价主要解决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学术论文的同质比较问题。从学科设置来讲,共有理工农医等15大类,每一学科的论文千差万别。同样是理学学科,其二级学科之间也千差万别,无法也不可能进行比较。从不同类别来讲,学术论文也分为综述或述评类、学术研究类和成果通报类的论文,综述类的学术论文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学科发展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其学术贡献不大。学术研究类学术论文的学术贡献主要通过研究提出学术观点,其学术贡献相对较大。成果通报类的学术论文是为了方便快捷的报道最新成果,以简短的消息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贡献相对较弱,应以后期详实发表的研究论文为评价母体。可见,学术论文必须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

3学术论文的评价策略

现行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科技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对技术的热切需求,对科技创新管理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的学术论文评价制度和体系与现实有较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加以发展、完善和优化。学术论文的评价涉及面大,需要从体系建设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但要根据管理的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建立同行评价体系和信用体系,还要建立全社会参与监督的科技诚信环境,才能提出科学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克服学科差异性的影响,要引入更多的新技术,要从论文自身内容出发,全面地展现论文的影响力、创新性、学科贡献等各个方面[14]。

3.1不断完善科技诚信的相关政策

政策是学术论文发展的指挥棒,完善与学术论文科技诚信的相关政策,调整学术论文的发展方向,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论文诚信环境。要修改完善人才评价、职称评审、项目评审、创新平台评价等相关评价活动对学术论文的管理规定,细化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在修改完善人才、项目、平台的评价体系时,要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专家、信用体系等全方位进行通盘考虑,对其科学研究方向、功能和目的进行有效引导,使科技创新有效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同时,要准确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导科研人员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3.2建立分类评价的学术论文评价标准

学术论文的评价科学与否的关键在于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否。优化和完善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首先要建立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学科门类的特点,坚持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制定分类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建立多维和全面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科技活动是立体的、生动的和多维度的,单纯从学术论文本身很难多角度地评价学术论文。必须充分依靠科技报告制度,全面地、深入地评价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全面性。还要从学术品质和学术影响2个方面评价学术论文,以双向匿名同行评议判断学术品质,以计量分析判断学术影响,综合学术品质和学术影响合成学术评价的建议[15]。再者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评价标准,后期的优化不能否前期的规定。诸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提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提出的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从初期的若干个考评指标,优化到如今的二十多项指标,从未否定原先提出的指标,仅仅是根据出现的BUG,不断地提出新的指标进行完善。同样,学术论文评价标准的主要指标要保持长期稳定,以利于基础研究的稳定积累,利于催生“十年磨一剑”的重大成果。最后是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问题的积累,也将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评价标准要根据新的问题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标准与实际管理相适应。

3.3建立同行评价的科技诚信评价体系

界个人征信系统的做法,同行专家评价信用系统将在学术界产生威慑力。信用系统要收集专家参加学术研究以来所有关于科技报告制度要求的资料,准确记录其所有的科研行为。信用系统还要详细记录专家的评审行为。建立信用系统后,还应定期对专家信用进行通报,对违反信用的行为,坚持执行“黑名单”制度。

3.4建立论文作者的科技诚信信用体系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管理由粗放型进入精细管理型,建立论文作者(科研人员)的科技诚信系统逐渐被我国学者所接受。首先,作者的信用体系不但要详细记录国内期刊的投稿行为,而且要详细记录国外期刊的投稿行为。国内外期刊的投稿行为要详细记录其学术不端的信息、同行评议意见、修改行为信息、出版后公众反映的信息等,全过程记录论文作者的相关信息,为人才评价、项目评审、平台评审、绩效统计提供多方位的信息。再者,作者的信用体系不但要详细记录期刊学术论文的投稿行为,而且要详细记录毕业论文的撰写行为。毕业论文是作者学术研究系统的代表作,将全面记录作者知识的系统性,有助于对其期刊论文的评价。通过两者的比较也可以考察两者的吻合性和相关性。再者,作者的信用体系不但要详细记录学术论文的投稿行为,而且要详细记录参与科研过程的科技报告资料。科技报告制度是我国对科研提出的规范性管理的要求,是全面记录科研活动的管理措施。科技报告有助于分析期刊论文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性,也有利于分析作者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性,有利杜绝违规挂名行为的发生。最后,要建立责任终身制的追究制度。对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者,追究违规责任,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将学术不端行为反馈给相关单位,追回相应的名誉和奖励,同时给予相应的批评和处罚,让失信者得不偿失,确保评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5建立全社会参与监督的科技诚信环境

良好的科技诚信环境有助于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良性发展。要建立全社会参与监督的科技诚信环境,首先要建立同行专家评审行为和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将评审行为和评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增加公众的参与度,对作者也将起到威慑作用,使学术论文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得到公众监督,结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再者,建立作者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将作者的科技报告、投稿行为和结果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增加对公众的曝光度,最大程度实现公众监督,减少违规现象的发生。再者,建立评价标准公开征集意见制度。及时将评价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及时了解和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确保标准的科学、公平和公正。总之,通过建立全社会参与的科技诚信环境,有助于在同行专家与论文作者之间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营造“个个守规则、人人树正气”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环境,从而杜绝浮夸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确保学术论文评价的公平公正,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繁荣昌盛。

4结束语

我国现行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评价标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科研精细管理的要求,需要对现行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文章仅仅站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角度提出评价策略,在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实现的可能性未能进行深入分析。科技诚信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努力。随着社会治理活动科学性的提升,我国的科技诚信,特别是学术论文评价的公正性,一定会得到较大提升,也将有效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推进。

[1]宋晓林、罗玲、商丽娜.科技期刊论文评价指标探讨[J].学报编辑论丛,2020(00):88-93.

[2]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3):24-26.

[3]李育蒙.破除“唯论文”导向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N].遵义日报,2020-12-18(004).

[4]熊丙奇.破除唯论文导向,强化专业评价[N].环球时报,2020-12-16(015).

[5]何春建.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04):98-107.

[6]金晶,何苗,王孝宁,等.不同学科领域自然科学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与比较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279-284.

[7]王贤文,刘趁,毛文莉.数字出版时代的科学论文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91-1396.

[8]朱晓民,张啾,王祎琪.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84-89.

[9]王艳波,汪雷,吴小兰.基于Altmetrics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国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6):76-81.

[10]白如江,杨京,王效岳.单篇学术论文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1):11-17.

上一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影响下一篇: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