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评价(共8篇)
一、关于幼儿活动评价的误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如何合理评价幼儿的活动状态存在以下误区。(一)缺乏对幼儿活动状态的深刻理解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的机会,幼儿参与了、尝试了就可以了,忽略了参与、操作、尝试并不等于投入,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多表现出表面、形式的参与,而少全身心的投入。
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应该要看幼儿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看幼儿是否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看幼儿通过什么样的认知方式完成目标,以及看幼儿的个性、能力、情感等发展情况。这其中包括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投入时间、投入程度、投入方式、投入品质以及投入的效果等方面,而不是仅仅看幼儿是否在活动中操作了或游戏了而已。只有认识到位,才可能使“幼儿投入活动”有别于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避免出现“幼儿园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但实际幼儿学习并不深刻”的现象。(二)缺少对幼儿活动状态的客观评价指标
过去,集体活动后多评价教师少评价幼儿,多主观印象少客观指标。通常,对幼儿的描述只用寥寥几笔带过,如气氛活跃、幼儿参与度高等。粗略的分析评价指标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自己如何教,而缺少对幼儿“学”的观察和关注,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并没有真正落实以幼儿为中心。活动后,对活动过程的评价以主观印象为主。尤其在公开活动后,由于不同的评价者对活动的理解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活动,也可能同时出现好和不好两种差异很大的评价取向,使活动组织者感到无所适从。同时,现有的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活动的质量高低简单归因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教学能力,容易造成教师的反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和调整的作用。
二、关于幼儿活动状态的解读
针对以上误区,我们提出“聚焦幼儿的真实活动”,收集观察案例,围绕案例中幼儿的活动状态是否投入、投入的程度进行评价,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状态,与材料、教师和同伴互动的方式、表达内容和表现作品等,作为分析幼儿投入程度的依据。借助这些素材,让教师思考“为什么幼儿会有这样的表现或反映,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判断、反思采用什么教育行为更为适宜。通过上述的思考与实践,我们理清了在解读幼儿活动状态时的几对关键问题。(一)目标导向还是过程导向
无可厚非,考察是否达成目标是我们通常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均衡,往往只关注教师“教”的目标,而不关注幼儿“学”的目标。
比如,刚升入中班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玩沙活动,鼓励幼儿想办法为瓶子堵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的兴趣在玩沙上,而不是堵漏。教师们普遍认为活动没有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就堵漏这个目标而言,幼儿是不投入的。
但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我们仔细分析了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很多幼儿在活动中很投入。有教师描述道:“他将瓶子放进沙子里,用手把沙堆起来,把瓶子埋好。然后就往瓶子里装沙,他看着沙子慢慢流到瓶子里,很高兴,一直把瓶子装满。而后,他把瓶子提起来,沙子漏了,他于是又像刚才那样把瓶子埋起来„„”很多教师都描述了孩子投入玩沙时的专注情形。同时,很多教师也认为,教具的设计(在瓶底挖了一个洞)对幼儿是有挑战的,能让幼儿深切体会到沙子的流动,通过幼儿的行为或语言表现可以观察到幼儿对沙子这一特性的关注和好奇。
这一对矛盾的结论让我们思考本次活动儿童的发展需求是什么、他们在这样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什么。通过细致分析,我们认为儿童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玩”上,而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玩,了解沙的性质是流动的,是可以堆砌成型的。从这个角度,这个活动为幼儿的体验创设了很好的情景,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是有价值的。
类似情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常见,因此我们有必要倡导,解读案例时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导向,要看到活动中的幼儿、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活动中幼儿的发展。(二)看教师还是看幼儿
看教师还是看幼儿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切入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幼儿为主体的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发现,将解读的视角定位在幼儿身上,聚焦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能够让老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比如,一次早操活动,同在一个场地做操的大四班和中一班幼儿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大四班的充气跳马操器械新颖,操节编排互动性强。孩子们坐在充气跳马上,伸展自如,做得比较认真。而另一个班级——中一班选择了比较老套的凳子操,操节编排的趣味性并不如大四班,可是孩子们眼睛紧盯着老师,全神贯注跟着老师做操,似乎比大四班更认真。
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幼儿的投入程度在教师认为编得好的早操中,反而不如教师认为编得不好的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原来大四班的早操是沿用上学期的,幼儿都会了,所以虽然认真,但更多表现出轻松和自然的状态。中一班的早操由于是新编的,幼儿呈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略带紧张的状态,与大四班幼儿松弛的状态相比,显得更为投入。教师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孩子来说,越是新颖的、有挑战的活动,投入程度越高。很多教师反思,有时误以为给了幼儿操作的机会,幼儿参与了、尝试了就是投入,但事实上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幼儿才可能实现高投入。
前后对比的观察和解读让老师们认识到:一个设计得再好的活动,当它变为常态或者反复使用后,幼儿的投入程度就会降低,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在活动中的高投入。这样的发现让老师们沉下心来,活动中不再片面追求幼儿的“参与”和活动的“热闹”,不再满足于低难度、低挑战、简单肤浅的各类“伪探究”活动,而是努力设计和实施能让幼儿真正投入的活动。
(三)凭印象还是凭事实
解读是评价的基础。因此,解读是否站得住脚就很关键。我们尝试让教师自己设计幼儿活动投入的观察记录表。
为了提升教师对幼儿活动状态的深刻理解、摸索出客观评价幼儿活动状态的指标,我们尝试通过“收集案例、解读案例、分享交流、再解读”的反馈研究法,克服教师在观察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活动中,看课的教师们一起解读幼儿的已有经验是什么、活动的挑战在哪里,如何支持幼儿的活动。看课后的评课环节中,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一起又再度解读活动中的幼儿,然后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最后,当所有表格又返回教师手中时,教师再进行一次分析和整理。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不断积累事实,尤其是细节,为深入解读打下基础,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关于幼儿活动状态的评价
在收集的大量幼儿活动案例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一次次的看评活动,引导教师描述被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最投入和最不投入的情况是怎样的,从教师对幼儿状态的描述中,我们不断抽取关键词,和教师一起反复揣摩、体会,逐渐形成了分析幼儿活动状态的一个基点、四个要素和四个层次。我们把“投入”作为评价幼儿活动状态的基点。所谓“投入”,是指幼儿在认识和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在与教师、同伴以及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呈现出的积极状态,包括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这三个方面,细化为四个评价要素,包括注意、情绪、思维和行为。
1.注意:注意力不易转移,一直专注于某个活动,持续时间长,不为外界所动。2.情绪:对活动有兴趣,很高兴,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很积极。
3.思维:做事有目的,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伴随想像、创造。4.行为:能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尝试多种方式进行探究,遇到问题能寻求帮助(合作)。
四要素有助于教师找准观察的切入点,提升对幼儿发展的敏感度,建构观察幼儿活动、分析教学的有效模型。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幼儿活动的投入状态可分为四个层次。
层次一:高投入。很高兴、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反复试验、带有目的地思考、遇到问题能坚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持续时间长、不为外界所动。
层次二:较投入。认真、坚持但有点例行公事、遇到问题浅尝试。
层次三:一般投入。完成任务、从众、被动、没有动脑筋、遇到问题放弃(畏难)、易受外界干扰。
层次四:不投入。不感兴趣、做其他事情、无聊、游离。
这四个评价层次以“投入”为基点,考察活动是否满足了幼儿的“真”的需要,能否让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进而促进我们反思活动设计是否得当、支持策略是否有效。在“聚焦幼儿的真实活动”进行评价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应教学内容。由于活动不同,儿童在活动中的状态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在音乐活动中,儿童在认知上的投入以动作表现为主;而在语言类的活动中,儿童在认知上的投入以思考和语言表达为主。具体到各个活动当中,还能看到更为细致的差异。因此,活动的评价不应是统一的,而应该针对不同的活动设计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或者评价表。
针对活动过程。由于教学环节的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投入的程度一般是有起伏的,按流程或环节对投入的程度进行评价更能反映活动中真实的儿童。这种结合活动过程的评价是针对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活动结果的。
针对幼儿反思。我们引导教师反思时多关注幼儿,比如幼儿是否对活动感兴趣、幼儿的活动状态、幼儿状态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落差、后续教学活动如何调整、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景和机会来支持幼儿的进一步学习等。我们让教师把评价建立在解读的基础上,在解读幼儿表现的基础上解读教学的策略,思考教学的问题,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以“投入”为基点的幼儿活动评价,我们感到将评价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幼儿,将关注的重点从结果的达成转向过程中幼儿的真实表现,帮助教师提升了解读幼儿、支持幼儿以及教学反思的能力,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创先争优”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
1.“创先争优”的科学内涵。
从基本意义上讲, “先”就是先进, 是表示事物发展程度的一个褒义词, 是与落后相对的。“优”就是优秀, 是与平庸、愚昧相对的。“创”和“争”都是动词性质的, 是表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态过程。“先”和“优”是事物发展所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创先争优”在当下有着特定的语境内涵, 即是“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创先”是“争优”的前提和基础, 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培育优秀共产党员的载体, 只有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才有坚强的组织机构保障。“争优”是“创先”的目的和归宿, 只有人人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取得实效。创先与争优两者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2.“创先争优”提出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出发点。
“创先争优”思想的提出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思想路线又称认识路线, 是人们处理与他者关系的认识路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 坚持实事求是, 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想路线。[1]从上述表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中不仅是最基本的原则, 而且又内在地包含了思想路线中的内容。
实事求是, 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实其事, 更要求其是;不仅要善于调查研究, 更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创先争优”思想的提出, 就是要我们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 动员广大基层党员, 摸清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 弄清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所在, 努力寻找解决基层党建工作难题的方案, 及时总结经验, 加以整理成文, 以指导基层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相比“实事求是”, 在理论上是对其的深化和拓展, 在内涵上更加富有时代特色, 更贴近时代和现实;在思想观念上和实践形态中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一脉相承的, 这是其提出的逻辑起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快, 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课题, 党面临着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提高防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等重大考验, 部分党员干部对党所采取的新政策、新方针、新的工作方法缺乏科学理解。为了使党更好地执政为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的同时, 又在全党范围内提出了“创先争优”的重要思想, 作为全党学习和研究的新课题。“创先争优”思想的提出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刻再认识,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是其提出的现实出发点。
二、“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含义和主要内容
“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就是包括评价主体, 评价客体, 价值评价以及评价标准等要素在内的评价体系。一个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方法, 从现实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和研究, 不可以偏概全, 以点代面。
1.评价主体。
评价是表示主客体属性功能之间关系的范畴。评价的主体是现实生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是现实具体实践生产中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这一活动的发起者, 广大基层党员是这一活动的中介者, 两者都不能成为这一体系的评价主体, 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 农民的情况如何,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 关系极大。”[2]
2.评价客体。
客体, 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对象。“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的评价客体不仅是“创先争优”这一具体活动, 还应包括参与到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其外延还应涵盖基层政府和工作人员中的党员。离开了客体, 评价活动就无法展开。同样地, 片面地认识评价客体, 也会失去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从而导致价值评价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3.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在对价值事实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借助于一定的评价标准, 对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的评价, 是对价值事实的理性评价。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价值评价不应仅停留在科学认识的层面上或对其进行常识性评价, 而应从更深层次的价值理性角度对其进行评价。 “创先争优”活动价值评价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应是让全体劳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就是主体用于衡量价值关系的价值尺度。“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力标准。这是根本标准。“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创先争优”活动评价结果的好坏与否, 主要看有没有促进现实生产力的发展, 有没有通过“创先争优”这一契机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 “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是具体标准。关于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的论述, 邓小平曾经指出:“总之, 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生活,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3]1992年,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又强调:“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评价“创先争优”活动更要遵循这一具体标准。
(3) 人民利益标准。这是最高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衡量任何社会方针政策的一把不变的标尺。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只要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改革, 我们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矛盾, 即使出点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好办。而要赢得群众拥护, 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5]在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要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 答应不答应, 高兴不高兴来衡量“创先争优”活动的是非得失。
三、建构“创先争优”科学评价体系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1.方法论问题。
方法是认识、把握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程序、策略的综合。同样地, 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需要方法上的指导。
(1) 哲学的方法。
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 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说明创先争优活动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观察、分析、评价和研究这一具体活动现象。尤其要注意价值论在评价“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2) 历史分析的方法。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存在是一种历史过程。 “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同样也是一个过程, 是历史性与共时性,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找寻其历史根据和合情合理之处, 用历史的方法加以考察研究, 不能对其全盘肯定或否定, 割断其历史联系。
(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 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 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6]“创先争优”作为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号召, 要与实际的基层党建相联系, 一方面通过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来证明创先争优理论提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理论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 系统论的方法。
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 要当做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 在对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来综合考察和认识这一整体性的科学评价体系:知识体系与价值目标相统一的体系, 社会要求与个人素质相统一的体系, 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体系。
2.两种错误的倾向。
(1) 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
“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 不仅应避免媒体报道上的夸夸其谈和形式上的弄虚作假, 而且应科学有效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 以有效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向前发展。
(2) 不合理的政绩观与“官本位”思想倾向。
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 要牢牢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避免“创先争优”活动与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相挂钩。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快转变思想观念, 由过去的自认为是地方一把手和父母官的管理型的“官本位”观念向服务广大群众, 积极为人民谋实惠的服务型的“以人为本”观念转变。广大共产党人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坚持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生动地体现了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 同时也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通过“创先争优”活动, 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正规化和科学化。 “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能够更好地展现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和榜样带头作用, 有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摘要:“创先争优”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 首先应明确“创先争优”及其科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其次要注意在建构“创先争优”科学评价体系过程中的方法论要求和几种错误倾向。建立“创先争优”活动科学评价体系,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创先争优,评价体系
注释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78.
2[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19.
3[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3.
4[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72~373.
5[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44~446.
6[6]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翻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47.
7[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094.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素养;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1-02
一、幼儿园科学素养评价的内涵
幼儿园科学素养评价就是评价者对幼儿园本身及其开设的幼儿科学素养活动能否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评价活动。[1-3]幼儿科学素养是幼儿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源于幼儿科学文化教育,取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依靠整个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幼儿园教育的某一个方面养成的。从教育实践的内容而言,科学活动是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但非科学活动也同样包含着科学素养的成分。[4-6]
二、幼儿园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对象是40个代表哈尔滨市不同类型的幼儿园。40个研究个体涵盖了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和民办幼儿园等;涵盖了所有城区,普及率高,分布合理,代表了哈尔滨市幼儿科学素养教育的整体水平。建立了幼儿园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构成,评价指标模糊分布见表1。
表1 幼儿园科学素养评价指标及权重等级评价模糊分布
三、幼儿园科学素养的模糊综合评价
本研究将指标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运用特尔菲法,经过20位专家学者两轮征询、统计、分析,得到各评价指标等级的模糊分布(表1)。构造各因素的隶属矩阵,从而求得目标层对评价集的隶属度向量。如科学活动的隶属矩阵:
P■=0.2 0.2 0.3 0.30.05 0.05 0.35 0.45 0.18 0.25 0.33 0.250.15 0.23 0.4 0.230.1 0.1 0.38 0.43
目标层B2的隶属度向量:
R■=WB2T×PB2=(0.23 0.1 0.44 0.18 0.05)×0.2 0.2 0.3 0.30.05 0.05 0.35 0.45 0.18 0.25 0.33 0.250.15 0.23 0.4 0.230.1 0.1 0.38 0.43=(0.15 0.22 0.34 0.29)
同理得到RB1=(0.15,0.29,0.28,0.28),RB3=(0.15,0.26,0.42,0.17),RB4=(0.15,0.19,0.3,0.36),RB5=(0.25,0.29,0.27,0.19)。根据得到的目标层隶属度向量,从而可以得出对幼儿园科学素养评价研究的总体评价对于评价集的隶属度向量为:
R■=WAT×R■R■R■R■R■=(0.05 0.26 0.5 0.07 0.12)×0.15 0.29 0.28 0.280.15 0.22 0.34 0.29 0.15 0.26 0.42 0.170.15 0.19 0.3 0.360.25 0.29 0.27 0.19=(0.16 0.25 0.36 0.22)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哈尔滨市幼儿园科学素养教育综合评价等级优秀占16%,良好占25%,一般占36%,较差占22%。按最大隶属原则,评价结果为一般,评价结果与评审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与研究对象实际状况也较符合。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幼儿园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仅为一般,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幼儿园科学素养的介入较晚,没有发挥应有之意;(2)科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只重视幼儿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的需求和个性差异;(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知识欠合理,教学手段也相当固定化和模式化等。
参考文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蒲汝玲.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文献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4).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黄梅.精心设计情境,培养幼儿科学素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5]张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沈婕.西方学前教育方案及相关“质量”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活动目标】
.通过不同感官探索鲜花和花茶,比较它们的不同。
.了解沏茶的过程,品尝并表达对花茶的感受。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活动准备】
.玫瑰花、菊花、茉莉花。
.玫瑰花茶、菊花茶、茉莉花茶。
.玻璃茶壶、热开水、杯子。
【活动过程】
形式:小组
1、出示玫瑰花、菊花和茉莉花,向幼儿介绍这三种花的名称。
2、请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和摸一摸花朵,并说说他们的发现,例如花的质感、香味、形状和颜色等。
3、教师告诉幼儿花朵除了可以用来做书签,还可以做成花茶,供人饮用。
4、出示玫瑰花茶、菊花茶和茉莉花茶,请幼儿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花茶,然后说说他们的发现,比较鲜花和花茶的区别。
5、教师把花茶分别放进玻璃茶壶,然后倒入热开水,请幼儿看看花茶的变化。
6、花茶放凉后,请幼儿闻一闻、尝一尝其中一种花茶的味道,然后分享感受。
活动评价
.能比较鲜花和花茶的区别。
.能通过不同感官探索花茶的特点。
.能说出喝花茶的感受。
活动建议:
.提醒幼儿在观察时,要小心热水和茶壶烫手。
.活动前,教师宜先向家长了解幼儿对喝花茶是否过敏。
教学反思:
中国的茶文化是我国的代表特色之一,现在正式采茶时节,孩子们对茶的认识不多,这次学习通过看、闻、品,让孩子对三种茶有了初步的认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也调动了孩子的基础经验,看到过爸爸、妈妈喝茶,和今天的学习联系后也有一些自己对茶的认识。
设计意图:
“玩印章”活动取自上海《学习活动》5—6岁教师参考用书《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它以一种中国独有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蕴和内涵。但是印章对与幼儿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于是我们利用外出活动、社区资源,找寻与印章有关的信息,增加幼儿对于印章的感性认识,为《玩印章》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准备。活动开展中我尝试着借助教材故事《爱盖章的国王》作为切入口,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利用作品,引出印章,并由此展开了科学活动。引发幼儿对印章兴趣,感受印章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诠释,也是本次教学价值之一。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盖盖、找找印章的过程中,了解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找寻印章在生活中作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活动流程
1、经验准备——积累对印章的感性认识
2、讲述故事——丰富有关印章知识
3、参观“国王印章店”——感受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4、游戏:找印章——进一步感受印章在生活中的作用
5、延伸活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2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
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3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2、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垒高,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及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牛奶盒40个(4份);
卷尺一个;
记号笔(红黑各一只);
记录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形成小组 交代任务,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游戏,并给小组起名。师在黑板上设计表格,并将每队自己确定的标记请队员画在表格上。如(草莓队、西瓜队等)提出游戏要求:四人合作垒高,要求垒的稳,所有的牛奶盒必须搭完,铃声响游戏结束。二、初次合作垒高
幼儿垒高,教师巡视。
初次垒高 成功了吗?为什么成功?成功用什么标记表示;失败又可以用什么表示。请每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记录。讨论为什么垒的有高有矮?(不一样的搭法有不一样的高度)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稳。
1、哪组最高?怎么看出来?
2、测量。师示范测量,幼儿在表格中记录。
3、为什么一样多的牛奶盒会搭的不一样高。
幼儿自己测量垒高成绩,记录在表格中,决出冠亚军。讨论用什么标记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怎么样才能垒的高又稳? 高:竖起来的层数越多越高。稳: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两个横放在一起。还要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4【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棒的过程种尝试用“三角撑”的方法架起筷子。
2、初步引导幼儿用统计的方法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筷子若干、台布5块。
2、统计表5张。
【活动过程】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筷子,看谁玩的方法多,方法好。
(幼儿自由玩筷子,教师参与)
2、提问:刚才你是怎样玩筷子的,用了哪些方法?(幼儿讲述)
1、导语:小朋友玩筷子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你们猜一猜,如果不用任何东西帮助,筷子能够站起来吗?(幼儿自由讨论)
那你们就去试一试,然后把你尝试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的第一次操作格里。
2、幼儿尝试、操作,并记录。
3、分组汇报。
导语:你们让筷子站起来了吗?用了几根筷子?
三、再次尝试,启发幼儿用“三角撑”方法架起筷子。
1、教师启发幼儿用三根筷子互搭竖棒,要求不用任何支撑物,把筷子竖起来。
师:请你们试着用三根筷子架起来的方法,让它们站起来,并把这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的第二次操作格里。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
四、展示记录表,讨论活动结果,引出其生活用途。
1、展示五组记录表,幼儿分组汇报。
2、小结,引出其生活用途。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5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天然“胶水”――水
二、活动目标
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五、活动过程
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6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可爱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②风车。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7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要求: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8活动目标:
1、通过多感觉探索认识几种常见豆的名称和特征。
2、认识一些豆制品,知道是什么豆做成的,了解豆制品有很多营养。
3、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豆类、豆制品、豆的高科技产品幻灯片、瓶子、蛋糕盘、排序卡等
活动过程:
1、以去豆豆乐园玩,引入探索活动师:今天我们要去豆豆乐园玩一玩,请你找一种豆宝宝做朋友看看他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豆宝宝。
2、探索豆豆乐园,用手、眼、脚去感知豆的特征3、提问:你和哪个豆宝宝做朋友,他是什么样的:豆宝宝都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扁,有的红,有的绿,有的黑等,豆宝宝真有趣
1、师:豆宝宝还会变魔术呢,他们会变成什么呢?请你去找一找,看看他们变成了什么?是什么豆宝宝变成的?
2、幼儿探索豆制品
3、提问:你刚才找到了什么?是什么豆宝宝变成的?
:豆宝宝本领真大,能变成这么多东西,这些豆做成的东西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呢--豆制品。
4、师:你喜欢吃豆制品吗?豆制品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
:在豆制品里含有钙、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多吃豆制品能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三、认识豆的特殊本领。
1、看课件《豆豆本领大》
2、提问:刚才你看到豆宝宝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有什么好处?
:豆宝宝可以做衣服,做化妆品,做生物柴油豆宝宝有这么多神奇的本领呢!
1、师:豆宝宝可真神奇,你们想和他做做游戏吗?
2、幼儿自由操作活动.3、跳一个豆豆舞.活动延伸:
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什么豆豆,他可以做什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9一、设计意图: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运用了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不倒翁的秘密,制作不倒翁的玩具。
2、激发探究,体验物体平衡现象的兴趣。
3、提高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
四、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人主题。
2、让幼儿自由探索。
(1)师: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倒和不倒。
(2)教师让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让幼儿从中发现玩具有的不会倒,有的会倒,而且这些玩具的底部都是半球体的。
4、尝试制作不倒玩具。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5、演示对比实验。引导幼儿发现:不倒翁里面装有不同轻重的物体,重的东西滚到哪边玩具就倒向重的那一边。把橡皮泥放在玩具的中间,玩具就不倒了,不倒翁就做成了。
6、幼儿完成制作,自由的玩一玩,体验乐趣和成就感。
7、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制作的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弟弟妹妹看一看,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0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辨别并找出野菜。
2、会正确地使用工具挖出野菜。
3、体验参与野外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备挖野菜的工具及装野菜的袋子。
2、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
活动过程
1、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引起幼儿挖野菜的兴趣。
2、讨论挖野菜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你们都想挖野菜,也带来了挖野菜的工具,那么在挖野菜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注意正确使用工具;不离开同伴;如果公园有水,注意提醒幼儿不到水边玩耍。
3、组织幼儿进行挖野菜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讨论了野菜长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按你们的想法分组挖野菜,注意不要离开老师太远。
幼儿分组进行挖野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当幼儿分辨不清时,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也可请挖的熟练地幼儿帮助其他幼儿。
4、回园讨论,对也才进行分类。
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挖的野菜,比一比谁的多。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野菜的种类分类,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检查,特别要幼儿区分哪些不是野菜。
5、分享野菜。
师:你们都吃过哪些野菜食品?我们挖的野菜可以怎样吃?
教师组织幼儿将挖的野菜清洗干净,送厨房加工。
组织幼儿品尝野菜食品。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1活动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2、难点: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2活动目标
1.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2.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感知蛋壳艺术美,并对蛋壳工艺感兴趣。
教学重点
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学难点
让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工具区分生蛋和熟蛋,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纸盒,里面有两只玩具小鸡,生、熟鸡蛋每人一枚,盘子若干。
2.手电筒20个、放大镜20个,每个小组一盆盐水;小粘贴、彩笔若干、黑板、粉笔。
3.教师制作的蛋壳工艺品,如不倒翁、脸谱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律动:动物怎样叫,师生问答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引导创编:师: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
2.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小鸡:“可爱的小鸡叽叽叽,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再提出一个关于小鸡的问题让你旁边的小朋友回答好吗?”
引导幼儿观察并相互讨论,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启发思考
提问: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小鸡的妈妈是谁?可爱的小鸡是鸡妈妈用鸡蛋孵出来的,是用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吗?熟鸡蛋能孵出小鸡吗?
2.尝试探索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3活动目的:
1、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
2、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活动准备:狐狸和狼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介绍狐狸
1、提问:
(1)什么动物是很狡猾的?(出示狐狸图片)
(2)狸什么地是很狡猾的?(狐狸会装死,会用尾巴把脚印扫掉,会放臭气熏人,会守在兔子洞口,会游水偷鸭子吃,狐狸知道猎人来捉它时还会把放出的臭气除掉。)
(3)狐狸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草原、树林,专吃兔、鸡、鼠)
1、出示狼的图片:这是什么动物?
2、比较狼和狐狸的不同点
(1)狐狸喜欢吃鸡、兔,狼喜欢吃什么?
(2)牛、马的力气、身体都很大,狐狸吃不下,狼怎么吃得下?(狼的身体比狐狸大,狼是一群一群出来找食的)
(3)狼和狐狸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小、尾巴)
小结:不同点: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狐狸:狡猾、是一只或两只生活在一起,吃兔、鸡等小动物,尾巴蓬松。
狼:冬天群居,吃鸡、兔、羊、牛、马等动物,尾巴像条绳子,向下垂。
相同点:狐狸和狼都吃动物的肉、都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子,是晚上出来找东西吃,都生活在树林里,没有人养的,所以它们都是野兽。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称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与许多因素有关。
活动准备: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球、塑料球、棉花、幼儿数学用书《轻与重》。
活动重点:学习分辨物体重量的轻与重。
难点:幼儿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轻与重。
活动过程:
1、积累有关物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请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
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
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种物品哪个重哪个轻?”
2、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
----“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
请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验证。
3、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物体轻重与质地有关: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
请幼儿做幼儿用书《轻与重》中的练习。
延伸活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比比谁重谁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5【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电脑能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电脑的用途。
活动难点:能够合理想象、设计电脑。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电脑一台。
2、知识经验准备: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电脑,感知电脑的各种功能。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电脑,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激发幼儿对电脑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操作电脑,并让幼儿感知电脑能看光碟、听音乐、画画等功能。
二、讨论:电脑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爸爸、妈妈用电脑来做什么事情? 分小组讨论:我设计的新型电脑。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推选一名幼儿说一说本组的想法。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电脑画出来。
情境延伸:将电脑放置在活动室一角,教幼儿正确操作,让幼儿操作电脑,玩简单的益智游戏。
家庭延伸:家长可利用休息日带幼儿去逛电脑城,增加对电脑的感性认知。
【活动分析】 电脑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之一,选择电脑作为主题谈话对象,能够让幼儿有话可说。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别人讲述和自己参与探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全语言讲述的环境中,锻炼了幼儿的表达性口语能力,符合小班幼儿语言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目标。
【活动注意】 1、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使用电脑的正确操作方法。
这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迎来的第一个由秋季到冬季的季节转换。季节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自然界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自然环境逐渐发生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常和孩子们在观察、讨论,引起了幼儿对季节变化的兴趣和萌发了对冬天喜爱的情感。本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学会用短句表述冬季应该穿什么服装,学习用“厚厚的”“毛绒绒的”“暖和的”等词形容冬季的服装。
活动开始环节,我先让幼儿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在前几次活动的基础上,幼儿能说出现在是冬天。接着,我出示了一个穿着夏装的娃娃,并以娃娃的口吻说:“我好冷啊。”以此来引起幼儿注意。让幼儿说说她为什么会冷?应该怎么办?幼儿很快就找到了原因:衣服穿得太少了,多穿一点就不冷了……。然后我出示了一些冬季和夏季的服装,引导幼儿为娃娃挑选合适的衣服,幼儿基本能选出冬天穿的衣服,但也有个别幼儿出错。接着我引导幼儿说说冬季服装的特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尝试表达出冬季衣服的特点,能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表述,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差一些,在描述冬季服装特点时,幼儿不会用简单的词来形容。于是,我给予引导,让幼儿对“厚厚的”“毛绒绒的”“暖和的”这些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整个活动以游戏情境引入,幼儿的兴趣比较高,愿意参与活动并且积极表达,活动气氛很好,幼儿的参与性很强,能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扩充。最后再让幼儿完成相应的操作:在图中圈出冬季的服装。通过这个练习可以看出幼儿已能够正确判断人们冬季应该穿什么。
一、活动案例呈现
水的主题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经常选择的内容, 教师根据科学活动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组织了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特性以及水的作用, 从而使幼儿萌发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活动是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直接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以问答的形式进入主题,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具体实录如下: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
幼:“不知道”“矿泉水”“自来水”。
师: (迟疑片刻) “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
幼:“不了解。”
师: (急忙) “软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硬水就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水,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幼:“明白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无色。”
师:“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白色。”
师:“它们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
……
二、活动案例分析
(一) 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此科学活动为例, 分析了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我们都知道, 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以及从哪里切入去问都是有讲究的, 教师不能想到什么就对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自主探究, 而且也会影响到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的提问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纳入新经验的过程, 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已有经验作支撑, 脱离幼儿已有经验的发问只会使得幼儿不知所措, 活动也会成为“灌输式”的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 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对水的经验基础, 开始便问:“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其实, 幼儿根本不理解“水质”这个词,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给水分类了, 幼儿能够说出“自来水”“矿泉水”也完全是凭自己的已有经验。但是, 教师接着又问:“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这个问题离幼儿经验就更远了, 所以小朋友都回答:“不了解。”那么, 教师讲水的基本特征, 以这样两个幼儿不熟悉的问题开始, 一下就使得活动气氛低沉了, 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 探究的兴趣被打消了, 只能靠教师的讲述来被动接受。那么, 提问就会成为象征性的东西, 可有可无, 因为它已经不能起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的作用了。其次, 教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幼儿已有经验上。教师意识到以上问题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 所以在接下来的问题故意问简单一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这些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都是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所以幼儿异口同声地给出正确答案, 然而, 虽然看似回答正确, 活动气氛热烈,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思考。
从以上的案例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提问的安排是欠妥的, 开始安排两个完全脱离幼儿经验的问题, 紧接着又安排几个完全在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显然是不明智的, 发问没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2.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开放性
集体科学活动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封闭性问题为辅。但是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小朋友们明白了吗?”“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等, 这些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 有的幼儿根本没有去思考、无需思考、也懒得思考就简单地随大流回答了, 这样大量封闭性问题的提出将会导致幼儿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3.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双边的活动, 需要教师和幼儿明确各自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 积极参与,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提问、引导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不但要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还要让幼儿学会在思考中自己提出问题, 对于幼儿来讲, 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以上的案例反映出了活动中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全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教师主导了整个活动, 幼儿顺从教师准备好的思路一步一步接受知识, 活动过程就变成教师讲述, 学生接受的单向活动。教师为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幼儿为什么没有, 是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 是为了所谓的“提高效率”, 是为了所谓的“一切顺利”, 结果导致整个活动沦为教师的独白。
4.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简短、理答方式不灵活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还发现, 教师在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太短。教师提问后看到幼儿不会回答, 害怕出现“冷场”, 急忙告诉幼儿答案, 根本没有给幼儿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可能幼儿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或者还没思考, 教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幼儿思考问题的自信心和兴趣被打消了, 会养成幼儿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另外, 教师也很难发现幼儿对问题是否掌握以及学习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此外, 教师的理答方式不灵活。幼儿在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不但要积极回应, 而且回应的方式要灵活, 根据幼儿的回答程度做出不同的回应。但是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 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没有反应, 直接问下一个问题;简单回答, 应付了事;自己代答, 最典型的就是“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简单表扬, 例如“××小朋友真聪明”“你真棒, 我们给他鼓励一下”等方式, 是非常典型的终止性理答, 这样的理答方式没有给幼儿留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余地, 而科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 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何谈探究?
(二) 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年龄特点, 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了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有层次性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由简入深, 逐步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而没有层次性, 想到什么问什么就体现思维的混乱, 幼儿掌握起来没有系统性。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既不能与已有经验相距甚远, 也不能仅仅在幼儿的既得经验的范围内徘徊。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果脱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接下来就无法自主地探究。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然后逐步深化, 逐渐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
2.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 多提合理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行为, 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幼儿畅所欲言、拓展思维空间。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因为幼儿对科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讲授起不了决定作用, 只有开放性的问题, 才能为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 幼儿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提开放性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要提升观念,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机智, 多提适宜的开放性问题, 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会自主探究。
3.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幼儿园集体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的活动, 因此提问就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专利, 幼儿也要参与提问。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探究需要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质疑提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何让幼儿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其实幼儿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就是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 让幼儿大胆地猜想, 然后验证, 其中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好区角活动和其他自由活动, 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让幼儿在提问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4.教师要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不断改善理答方式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能力 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4-02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期出台的科学学习领域中不同科目的课程标准,都已经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育评价对教学具有鉴定、导向、诊断、改进、监督和激励等多方面的功能,设置合理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探究学习的不断改进和展开,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对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和课程标准的落实必然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在研究近10年来国内已经发表的关于探究能力评价的论文的基础上,对活动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形成了一些结论,希望能帮助关注探究评价的研究者和教师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
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研制(国内关于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表现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探究学习就是学习者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则是指学习过程以探究为特征的心理品质,它建立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可以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品质因子划分为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评性和独创性[1]。学生的探究能力既然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当然也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因此,可以依据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其探究能力进行评估,即在仿真实探究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真实情境中的科学探究过程是一个统一、流动的活动,探究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依赖于情境的,学生的每一步探究都会以某种方式改变情境,下一步的决策和行动将建立在新情境中[2]。也就是说,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探究情境是相互影响的,脱离真实情境进行的评价难以反映这种影响,而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因此最能反映学生探究能力的真实水平。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探究活动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死板的记忆性知识,更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现对国内关于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结果简单介绍如下。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表现性评价的原则可以概括为:①评价主体和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其他同学或教师,目标则应包括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②评价方法多样化,实施评价过程中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③评价实施过程化;④评价结果个性化,即在评价内容、主体、资源、结果上都秉着多样化共存的原则。
表现性评价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确定评价的目的和目标,制定评价的标准,实施评价,评价结果的评定和反馈。评定学生在活动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时可将评价流程具体为:(一)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二)设计合适的表现性任务,科学探究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取材设计:一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二是科学实验的内容;三是真实性任务,这类任务可以与科学课程的扩展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三)制定可操作性的评定细则,科学探究能力评定细则是一套用来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等级标准,评价者(包括学生)运用这套评定细则,可以比较准确地评定学生在完成科学探究表现性任务中的能力水平。(四)观察并客观记录探究活动的表现,对所评定等级赋予分值。(五)评价交流,利用交流,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探究能力[3]。
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是制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有一定区分度的评定细则。如果评价指标抽象宽泛,使用起来会有偏差,信度不高;而根据具体的探究任务制定指标,评价结果的可迁移性则较差,合理的评价标准则可以削弱评价的偶然性和主观性的判断,从而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目前对于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就集中在对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表现性评价的评价标准一般设计为评价量表的形式,评价量表可以将评价标准以表格的形式简单、明了的一一罗列,一般在量表中需要明确指出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的具体标准和评价的等级。
科学探究能力表现性评价的一级指标可以直接依据探究要素来设定。探究过程没有固定流程,但一些基本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国外的研究者都倾向于把科学探究能力划分为一系列探究要素,认为学生掌握这些探究要素,就能逐渐掌握探究能力,直至从事复杂的科学探究[4]。鉴于此,目前国内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也都将探究要素直接设计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只是探究要素的数目和内容并不统一,如濮江在他的量表中按6个要素划分:提出科学问题并有形成探究的倾向、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5];蒋永贵的一级指标为观察情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分析论证评估结论[6];唐力则划分为提出问题、资料和事实、猜想或假设、验证和推理、发现规律结论、整合迁移应用,加上整体评价,共7项一级指标[7]。不管怎样划分,一般在探究过程中都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验证方案、验证并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6个要素,或者再加上拓展与迁移,而化为7个要素。需要指出的是,验证方案可以是实验,也可以是查阅资料或讨论等其他方式,或者多种方式共同使用,只是在理科的探究活动中验证方案较多地采用实验的方式,因此,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研究者都直接将探究要素中的设计验证方案限定为设计实验方案。
二级指标的划分需要依据一级指标中的各项分别讨论,暂将探究要素按照《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而划分为6项: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8]。据此,可将二级指标简单概括如下:
评价等级依据二级指标中的各项分别设定,并对每个等级附以相应的具体标准。评价的等级一般可划分3~4级,如果划分为4个等级,各个等级的水平可基本描述为,第4级:学生的表现可作为典范;第3级:学生能够胜任各种任务;第2级: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但并不能充分地胜任各种任务;第1级:学生处于提高的初步阶段,水平仍然较低[9]。很多研究者只是给出评价的二级指标,并没有设计相应的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这样在操作中容易混入评价者的主观判断,降低评价的一致性和信度。
从整体来看,研究者制定的评价量表都不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属于一般评价量表,但探究活动的复杂性使任何评价量表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探究活动,因此,量表的适用范围应该加以说明;此外,如果探究活动的开放程度、探究课题的难度、探究活动时间的长短不同时,如何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也少有文章讨论,而这些在制定评价量表时无疑都应该加以考虑。
三、结束语
表现性评价是在对传统教育评价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注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但是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较多,成本相对于其他方法最高,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还使用的较少,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小班教学的普及,鉴于表现性评价对学生探究能力的真实反映,其在中小学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春密. 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构分析.中学生物学,2012年05期:59-60.
[2] Hodson ,D. Re-thinking old ways : towards a more critical approach to practical work in school scienc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993 ,22 :85-142.
[3] 赵德成. 表现性评价:历史、实践及未来. 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 02期:97-103.
[4] Millar ,R.,Driver ,R. Beyond process.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 1987 ,14 :33-60.
[5] 濮江.PTA量表与探究教学的联谊——一种可视化过程评价.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年 07期:5-7.
[6] 黄芳荣. 物理探究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创. 中学物理. 2016年01期:34-35.
[7] 唐力.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指标及其试测的研究. 化学教育,2003年 10期:16-2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价】推荐阅读:
科学评价幼儿发展11-07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兔子06-29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评价作业09-1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圆柱力量大09-14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有效性09-07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影子》07-13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09-10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10-27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06-18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数数有几个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