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探讨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思政课本质属性与任务,在高质量集约发展中落实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价值功能。新时代下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深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意蕴,锁定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把稳发展之舵、建设优质教师队伍落实育人使命、推动机制创新支持课程发展、建立考评体系助推教师成长共同发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办好思政课关系着高校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成才,更关系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大问题。新时代呼唤新思政。立足新时代发展的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重提出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是“担负着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需要更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了“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要求。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局性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②这些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意蕴

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应新使命而行、应新挑战而生的优化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③履行中国高等教育育人使命,促进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程预设功能的实现,需要紧紧抓住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的功能定位,深化思政课程内在要素的改革创新,推动其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内涵式发展要突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功能定位与根本价值的统一

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在把握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须紧紧把握党中央对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功能定位,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突出思政课程“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价值。④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功能定位与根本价值的统一,是高校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要求同高校“立身之本”融于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内生性前提,直接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就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根中国大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育人机制,在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穿透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内涵式发展要凸显知识育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高校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载体,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寓“教书”和“育人”为一体,展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成果,是国家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基本单元。就其内容而言,其具有丰厚的思想性、显著的理论性、充分的科学性特征。这种特征同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凸显出知识育人与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感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实践,站稳立场、把好原则,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并从中受益。学生在理性思考和分析研判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认知能力和思维素养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发挥作为新一代生力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知识育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教授的每一门课程之中彰显着其内涵式发展的价值意蕴。

(三)内涵式发展要坚持高质量集约发展与协同互动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引导下,全国高校纷纷设立教学试点,思政课改革如火如荼,创新发展出一大批形式多样的品牌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与学生认知感性化之间的矛盾,但也出现了大量粗放发展和泛娱乐化的改革倾向。为了提升课堂抬头率,有的教师一味从学生喜好出发,高举改革大旗粗放“创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分散与浪费,更严重背离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内涵式发展绝非忽视思政课程的思想性而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创新,其要义在于始终坚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集约化发展方向,通过优化自身内生要素和结构,合理利用外在发展条件,才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活力,落实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任务。任何抛开内涵建设谈创新,或将高校思政课当成迎合时代改革大潮时髦的佐料和配菜,都是一条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邪路,都不可能实现思政课真正的内涵式发展。在实践中,高校思政课融思政与社会课堂于一体,寓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于一身,其内涵式发展还需要做好与其他主体的协同互动。所以,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校师资共同体。通过思政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编写适用性教学材料,实现思政课教师备课的集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辅相成。通过利用校内资源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杂志等宣传媒介来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同时整合校外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来打造社会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形成资源融通、机制协调并共同发力、协同互动的大思政格局,使思政课以鲜活的时代感、严谨的学理性和丰富的实践性发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其发展也有多种表现方式,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课堂规模的小班精英化、教学方式的专题化以及上述多种方式结合所表现出来的思政课综合效益的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从传统的形式改革的外延式发展走向更深层次的内涵式发展。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科学处理好包括价值目标、师资队伍、学科支撑、育人体系等在内的多个要素,增强高校思政课使命担当和育人功能的内在动力。

(一)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思想之基与价值目标。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在学生思想理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⑤高校思政课集聚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非掘墓人的使命担当,体现着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的坚强意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各高校必须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提到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继有人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牢固坚守而不可偏离的价值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使之在实践中外化为相应的教学文化和理念秩序,使学生在思政课教学的人文关怀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薪火相传保驾护航。

(二)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和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他们既是知识、思想和真理的传播者,又是铸魂育人的工程师,使命重大而神圣。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和育人水平高超的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核心要素,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且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社会进步及人才培养需要的队伍尤为重要。教师队伍在科研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以及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展现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与周边的人,进而以“润物细无声”般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必须把教师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通过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从而在内涵式发展中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大学生个体认识、经验、评价和习惯行为”,⑦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三)高标准的一流学科支撑

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和平台。根固则枝盛。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具有学科发展与追求人民幸福生活和国家的繁荣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致力于实现培养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和引领时代进步的精英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其在发展中必须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这不仅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凝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点,避免片面追求课程设置的“泛”挤占其他学科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思政课堂内容的“精”使其更具针对性、阶段性和实践性,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能力。以高标准的一流学科支撑,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还要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学科特点,厘清学科实际,弥补学科短板,筑牢学科优势,推动中国特色高校思政课程学科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融合,为党和国家真正构筑一个根基稳、信念牢、质量高、作用大的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平台。

(四)完备的思政课程育人体系

在教育部强调的优化结构、内涵发展主导思想下,完备的高校思政课程育人体系是落实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的保障。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和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工作要求,完备的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应包含思政课堂课程育人、实践思政课程育人、网络思政课程育人在内的“三位一体化”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其中,思政课堂课程育人就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引导,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快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堂质量。实践思政课程育人就是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满堂灌”型教学模式,丰富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使思政课堂内容走出书斋,融入现实生活,在思政课程实践中使课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隐性价值取向。而网络思政课程育人就是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网络平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研究型教学为核心的思政课“网络课堂”,从而形成线上线下融通的思政课堂网络阵地,掌握网络育人主动权。“三位一体”的育人课程相互促进,在融合应用中将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元素和育人功能覆盖到课程育人的全部领域,形成课内课外互动、线上线下融通的一体化的完备思政课程育人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建设路径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立德树人的实效性,而这从根本上取决于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的程度。作为一个复杂而又相对独立的立德树人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改革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其建设路径也不尽相同。但实践表明,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越深入,其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越彻底,立德树人的实际效能就越能得到体现。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性基础上,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把稳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之舵

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既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引领学术风潮的重要阵地,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因此,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就要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开展,把稳高校思政课发展之舵,确保课程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深入推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是发挥好领头羊的带头作用。为避免学科发展出现偏离,高校党委要把握好顶端设计,摆正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上。要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机制、明确责任、理清思路、形成合力,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三是把握党在思政课意识形态中的领导权。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利用好“马工程”高校思政课教材,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引领,担负起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传播的重任,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对青年大学生的引导力、说服力和亲和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育人体系。

(二)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高校思政教师承担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的重任,更肩负着新时代培养社会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⑧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要直面时代问题,落实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要求,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在三尺讲台上建立良好思政课政治生态,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识传授者、思想引领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护航者。二是把教师作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全面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建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以高层次人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潜力人才支持为抓手的立体化教师培养支持体系。为保证队伍政治素质,要严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入口关”,确保新进教师政治过硬、思想端正、师德师风优良。三是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鼓励思政课教师挂职锻炼,引导思政课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普及,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四是重视思政课教学技能的提升。为提升各高校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各高校应通过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组织“教学帮帮团”、创建“青年教师技能提升工作坊”、组织专家团队为课程教师磨课等途径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五是要完善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前所未有。为补充师资力量、尽快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近三年来各高校在短时间内大量招兵买马聘用刚刚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集中和扎堆现象,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资源分配不均,同一梯队人才培养“道路拥挤”等问题。对此,各高校要着眼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长远定位,尽快制定、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破除“五唯”现象,形成年龄、学历和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判方式,拓宽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和快速成长渠道。

(三)加快创新驱动,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机制创新

高水平的课程质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科学的育人机制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保障。思政课改革内涵式发展需要构建以一流学科为支撑、课程质量为核心、体制创新为动力的现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机制。一是在教材体例基础上,着眼于当代大学生差异化和自主化学习需求,采取灵活的专题教学,改变流水账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将传统教材上的思政课内容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传播形式呈现出来。着眼于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淘汰媚俗化、低俗化和庸俗化的“水课”,打造一批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高度统一的思政“金课”,在“守正”与“创新”中提升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实效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发掘校园优势师资共享资源,鼓励高校其他专业、学科高层次人才更广泛地参与到思政课程育人格局中,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力、协同共进的现代思政课程体系。如厦门大学自从2018年开始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工作,编写教学案例,开展经验交流,增强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教务处联合相关学院,对这些课程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引导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推动我校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三是以问题链为突破点,打破高校各门思政课程因独立开设而造成的横向无张力、纵向缺深度的窘境。各思政课程教学要突出其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设置上的统领作用,建立以问题链为突破点,思政教学课程横向配合与纵向衔接相结合的内涵式发展教学机制,营造齐发声、凝合力的课程建设局面,在“主导”与“协同”中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整体效能。四是打破高校“全包式”育人模式,推动建设各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⑨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活动中共同承担责任,合理利用各方资源进行有效联动,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尤其是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家庭与学校共育意识不强、家风道德教育薄弱、学校与社会精神引领不足等现实问题,搭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的合作互通平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实施多维考评,建立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衡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状态及立德树人功能实现程度的标尺。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必须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符合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师风是考核评价体系的第一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⑩“树人”首先要“立德”,思政课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工作中,遵循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净化教师队伍。二是围绕思政课程育人功能,制定融合质量、结构、规模、效益为一体的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课程教学育人评价机制。在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时,抓住思政课程质量这一核心,破除长久存在唯论文、唯学历、唯头衔、唯奖项、唯课题等弊端,建立教师教学多维考评、学生学业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三是发挥思政课程考核对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倒逼作用,将课程思政的执行情况、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全面跟踪评估学习成效,健全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功能为主线,能力与知识并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思政课程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四是运用科学手段,借助互联网及思政教学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手段,突出育人导向,重视育人效果,建立以常态数据监测和多维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为抓手的课程教学跟踪评价机制。健全考核、反馈、评价制度,完善思政课程组织、政策、经费等保障,构建完整的思政课程内涵式发

展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8-15.

②⑨⑩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

2020-11-4.

③④⑥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3-19.

⑤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9-23.

⑦温兆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21.

⑧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北京:求是,2020(17).

上一篇: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下一篇:基于价值链的高科技企业成本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