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育硕士专业认可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教育学领域内的“外来者”,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否适应专业学习环境,建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13位跨学科考入教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建构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声誉、专业学习效能感、专业培养环境是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专业认同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与专业归属感有显著影响。建议重视专业声誉的学科激励作用,加强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以提升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持续扩张,跨学科报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受到众多来自不同学科考研学生的推崇。有研究表明,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接近一半,学科背景复杂、跨考比例高成了该领域研究生的主要特征[1]。由于这部分考生跨考目的多样、专业认知有限、专业基础薄弱,其能否适应专业学习环境,建立对专业的认同,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而且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2-3]。所以,有必要对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专业认同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对所学专业认知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接受与认可,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一种动态心理体验[4]。国外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多属于职业认同(professionalidentity)的范畴,主要指在特定职业领域中,成员们对所从事工作的态度、价值、知识、信仰等一系列观念的集合[5],如职前教师[6]、医生[7]、社会工作者[8]以及新闻从业者等[9]。国内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关于专业认同现状的研究,如研究者对大学生[10-11]、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12-13],以及不同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调查,如学前教育[14]、特殊教育[15]、社会工作[16]、档案学等[17]。②关于专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李明认为,影响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主要可划分为微观教育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两方面,一是学习、科研与生活的微观教育环境,二是对口职业声望、对口职业就业率、对口职业薪资以及自我实现的宏观社会环境[18]。益非的研究表明,个人兴趣、自身素养、读研动机、自我意识等因素显著影响心理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19]。赵嘉路通过质性研究得出,读博基础、内部影响因子(个人获得感、个人转化能力)、外部影响因子(专业培养体系、重要他人支持)、博士身份认同是影响博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的主要因素[20]。③与专业认同相关的研究。如有关研究分别探究了专业认同与人格类型[21]、从业意愿[22]、学习行为[23]、就业满意度[24]、及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25]。

根据上述文献可知,目前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研究生尤其是跨学科研究生的关注度亟待加强;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关于专业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常见,但对由专业认同造成的结果研究却少有涉及;最后,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专业认同问题展开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比较欠缺,对问题探究的深入程度稍显不足。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以教育学科为例,从学生视角出发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有效培养及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鉴于本研究建构理论的需要,笔者试图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深入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群体,理解参与者行动所处的具体情境以及此情境对他们行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因果解释[26]。扎根理论是指研究者从实际观察入手,通过深入情境的研究收集数据和资料,并利用数据间的不断比较,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和分析,从数据资料中归纳提炼出核心概念和范畴的研究方法[27]。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种,其遵循自下而上逐渐生成理论的逻辑,即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思想,然后在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最终形成理论,而不是对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演绎推理[28]。

2.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选取。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具体指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从非教育学科跨越到教育学科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遵循目的性抽样的原则,笔者选取了13位跨学科考入Z大学教育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生(见表1)。

(2)访谈提纲设计。扎根理论通常采用半结构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主题拟定访谈提纲,并经过预访谈修改后形成正式访谈提纲。主要访谈题目是:①在考研前,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②在专业学习期间,有哪些重要因素会帮助或阻碍您专业认同的发展?③您对专业的认同感是如何产生并逐渐发展的?④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让您觉得自己已经接受和认可了这个专业?每位同学的访谈时间控制在40~60分钟,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研究资料。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编码是搜集数据和形成解释这些数据生成理论之间的关键环节[29]。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中三级编码的方式,对访谈资料进行逐步提炼和总结。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编码、贴标签,以从原始资料中产生初始概念、发现概念范畴的活动。根据研究需要,首先要定义现象,对访谈资料进行贴标签,用an表示;其次是概念化,通过分析和比较将同类标签归为一类概念,用aan表示。最后是范畴化,将获得的概念进行求同性与求异性分析,形成主要范畴,用An表示。本研究共得到193个标签与42个概念(见表2)。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30]。这一部分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共得到22个主范畴,根据22个主范畴的相互联系最终提炼出“专业声誉”“专业学习效能感”“专业培养环境”“学习投入”和“专业归属感”5个核心范畴。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笔者对主轴编码形成的5个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反复考察,进行选择性编码后得出,专业声誉、专业学习效能感、专业培养环境是影响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而专业认同又对学习投入和专业归属感存在显著影响。以此关系脉络为基础,本研究建构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见图1)。

4.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对之前预留的3位受访对象的访谈资料

进行分析,经过比对后发现,并未产生新的理论要素,即所提概念基本上被此前的193个概念覆盖,由此可以推断本研究模型已达到理论饱和。

四、研究发现与模型阐释

1.专业声誉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很多受访者会关注教育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公众印象、社会意义及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形象,本研究将这些要素归纳为专业声誉。就业前景反映了专业的社会就业形势,会给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专业的社会意义、公众印象及毕业生形象是专业社会价值及影响力的有力体现,以上外部客观因素会对专业认同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而言,作为教育学科的“外来者”,专业的社会声誉是否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心理体验会产生重要影响,如该专业是否好就业,社会认可度怎么样,发展前景如何等。具有良好声誉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的潜在印象,并对专业形成积极的心理预期,进而提升专业认同水平。有受访者谈到,“毕竟之前对这个专业不是特别了解,报考时就去搜了一下这个专业的整体排名,发现排名竟然还挺靠前的,我觉得水平应该不错,最起码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后找工作时就业单位可能也比较认可”。在他们看来,声誉好的专业不仅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公众印象,而且以后所从事的职业极具社会意义且社会认可度高,因而对专业的认同感也提升了。

2.专业学习效能感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学习体验及效用感、学业困境、学习状态是影响其专业认同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以上要素归纳为专业学习效能感。它是学习者对自身能否完成学习任务所具有的学习能力的评价与判断,会对学习者的行为、认知及情感产生重要激励作用[31]。作为本科非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者,如果他们对专业形成较好的认识和积极的学习体验,会更容易克服学业中的困境同时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伴随着积极的学习行为与情感态度,进而提高专业认同水平。若未能对专业形成充分的认识和良好的学习体验,会让他们在面对学业困境时手足无措,产生消极甚至是厌恶的情绪,并造成倦怠的学习行为与失落的情感体验,并最终影响专业认同水平。具体来说,专业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可以促进其专业认同水平的提升,而随着专业认同水平的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效能感又随之上升,从而形成了“高学习效能感—高专业认同—高学习效能感—高专业认同”的良性循环;反之,专业学习效能感低的学生,其专业认同水平较低,会进一步阻碍他们专业学习效能感的提升,从而进入“低学习效能感—低专业认同—低学习效能感—低专业认同”的不良循环。已有研究也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对专业认同具有显著性影响,认为学习效能感越高,专业认同水平越高[32]。

3.专业培养环境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多数受访者会考虑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师生互动、科研要求、专业相关活动等环节是否能满足自身的专业学习需求,他们认为培养环节的各个要素对于自身的专业认同水平具有很大影响。本研究将以上要素归纳为专业培养环境。根据已有研究显示,认同的形成受到特定的环境影响,而个体对于特定组织环境的感知,可以影响其行为动机、态度、价值观[33]。就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而言,他们身处在特定的专业群体之中,其对专业的情感、满意度将受到特定的组织环境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多方位的导师指导及师生互动制度、适度宽松的科研要求以及规范化的专业相关活动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专业的认可与满意度,进而促进专业认同水平的提升。总的来说,若专业培养环境的各要素能够满足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与体验,他们就会与专业培养环境之间产生良性互动,专业认同水平会得到显著提升。反之则会让他们对专业产生疏离感,进而降低对专业的认同。

4.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学习投入主要包含专业学习热情、学习专注度、学习自主性以及学习投入时间,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高,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对待专业学习的专注度及自主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比如主动去参加学术报告会、阅读专业经典著作等,同时也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他们而言,只要是自己认可的专业,是值得花费时间去用心对待的。已有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有良好促进作用[34]。通过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有受访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很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对专业有关问题充满好奇心,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写论文,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主动与老师交流讨论”。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认同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尤其是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如果对所学专业认识越深,接受与认可度越高,其专业学习行为就越自觉,学习投入自然更明显。

5.专业认同对专业归属感的影响

本研究中专业归属感主要包含专业情感、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自主意识、专业身份认可等要素,它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35]。已有研究证实,个体对自身所属的群体和社会类别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归因[36]。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对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实质上可理解为自身对所属专业和群体的情感归因,他们在对所学专业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会产生与专业的情感联结,建立自身对专业的认同,并最终实现与专业的有效融合,而融合的突出表现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逐渐清晰,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未来自己要去做什么。同时,开始接纳和认可自身在专业中的身份和地位,明白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融入专业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亲切和满足的内心体验,这就是专业归属感的形成。正如有受访者谈到的,“刚来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当真正融入专业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可以很享受整个学习与科研过程,对专业深入了解之后认识到所学的专业是非常有社会意义的,有时候甚至会为成为这个专业的一分子而感到踏实和满足”。

五、讨论与建议

1.重视专业声誉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学科激励作用,积极提升专业声誉

专业声誉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就教育学科而言,要以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实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努力提升专业声誉。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当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综合知识,通过扩大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多渠道增设通识课程等方式,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专业的就业辅导与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不断挖掘他们在就业中的优势,并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实力的突出表现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体到教育学科,要加强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产出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成果,从而提升科学研究实力。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要以社会贡献来衡量,通过加强教育学相关专业与社会的联系,切实为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满足社会对于教育学科的期望。

2.加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提升专业学习效能感

如前所述,高水平的学习效能感是以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为逻辑起点的,为此,需要加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首先,可以从研究生导师、高年级同专业学生、本专业已毕业学生中物色人选,为每位学生搭配一名“成长导师”,有效了解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专业成长方面的困惑,让他们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37]。其次,针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入学后出现的专业认知欠缺、专业判断失偏等现象,学院要认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增进其对教育学相关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以减少专业学习中的盲目。最后,根据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学科背景与兴趣爱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健康,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并最终提升专业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3.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增强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情感归属

由于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普遍面临课程进度跟不上、导师指导与互动有限、科研要求过高、专业相关活动缺乏等问题,因此,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有效满足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学习需求。首先,充分发挥其多学科背景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构建规范的导师指导与沟通交流机制,满足其专业学习需求,增进内心积极情感体验。再次,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学生个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要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由探究的学习需求。最后,要积极开展专业相关活动,通过专业师生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团体活动等互动合作的形式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健康、和谐的专业文化氛围并最终提升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峻杉.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挑战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18-23.

[2]朱祖林,汤诗华,毕磊,等.在线学习者专业认同的测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7):13-18.

[3]孟卫青,黄崴.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46-50.

[4]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原会建,邬伊男.高校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以Z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个案[J].江西社会科学,2019(11):246-253.

[6]TIMOSTSUKI,UGASTEA.Studentteachers’professionalidentity[J].Teaching&teachereducation,2010,26(8):1563-1570.

[7]KAYD,BERRYA,COLESNA.Whatexperiencesinmedicalschooltriggerprofessionalidentitydevelopment?[J].Teaching&learninginmedicine,2019,31(1):17-25.

[8]ROULSTONA,CLEAKH,VREUGDENHILA.Promotingreadinesstopractice:whichlearningactivitiespromotecompetenceandprofessionalidentityforstudentsocialworkersduringpracticelearning?[J].Journalofsocialworkeducation,2018,54(2):364-378.

[9]RUSSOTC.Organizationalandprofessionalidentification:acaseofnewspaperjournalists[J].Managementcommunicationquarterly,1998,12(1):72-111.

[10]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11]程化琴,庄明科,刘琉,等.大学新生专业认同感、职业决策困难及生活满意度状况调查——以某大学某专业新生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4(2):85-89.

[1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13]胡涤非,陈海勇,孙亚莉.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暨南大学的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53-57.

[14]易凌云.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6):116-123.

[15]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16]廖正涛.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区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87-190.

[17]张衍,张奕萱.档案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0(2):19-24.

[18]李明.H大学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实证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9]益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高专业认同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0]赵嘉路,贾晓明.促进博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2):54-59.

[21]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6):1498-1501.

[22]林诚彦,张兴杰,曾细花.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33-138.

[23]许兴苗,胡小爱,王建明.专业认同及情境变量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9):74-80.

[24]张志乔.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就业满意度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6):98-101.

[25]刘晓丽.大学生专业认同、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6]马克斯威尔.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朱光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7-19.

[27]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2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7-328.

[29]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59.

[30]STRAUSSAL,CORBINJM.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edtheoryproceduresandtechniques[M].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1990:96-98.

[31]BANDURAA.Analysisofself-efficacytheoryofbehavioralchange[J].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1977,4(1):287-310.

[32]许世梅.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和学习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6-109.

[33]NELSONCW,TAGIURIR,LITWINGH.Organizationalclimate:explorationsofaconcept[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70,35(1):166.

[34]方来坛,时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618-620.

[35]CHEUNGHY,HUISKF.Mainlandimmigrantandhongkonglocalstudents’psychologicalsenseofschoolmembership[J].AsiaPacificeducationreview,2003,4(1):67-74.

[36]ASHFORTHBE,SCHINOFFBS.Identityunderconstruction:howindividualscometodefinethemselvesinorganizations[J].Annualreviewoforganizationalpsychologyandorganizationalbehavior,2016,3(1):111-137.

[37]许世梅,任志洪,张灵聪.硕士研究生内隐专业认同及其与外显专业认同的分离效应[J].心理研究,2019(6):564-569.

1月3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部署2020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工作。通知中对考生资格,外国语水平考试语种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试报名、命题、考务及阅卷工作,成绩下达和公布以及其他相关工作进行了规定和说明。

1月21日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

2月21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建了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暨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任期

5年。主任委员为庄惟敏,副主任委员为汪恒、张伶伶、韩冬青,委员共31人,秘书长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人员。

2月27日

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切实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并根据教育部疫情防控工作安排,进行了具体部署。

3月30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向有关省级学位委员会、有关学位授予单位下达了2019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

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及2019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

4月13日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

上一篇:医学生医学选择动机分析及医学教育相关策略下一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业中心在新工程背景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