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思维教育改革的变革趋势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传统静态媒介环境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而导致的教学模式单一、“注入式”知识授课而使实践性缺失、课堂教学未能满足现实的市场需求,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媒介环境下有必要顺应设计大环境的需求而由静态向动态转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也是如此。动态媒介语境下探研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跨学科、跨专业产业下的交叉、转型与融合,探讨设计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可转变教学思维,更新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对于新时期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产、学、研的教学改革,具有切实可行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视觉传达;动态媒介;设计思维;转型趋势

设计思维一般通过了解问题产生的缘由,从而产生洞察力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而采取应对措施。在当前的设计思维教学中,尚有许多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上,以静态媒介教学为主,导致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课程设置教学上,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静态媒介时代使课内学习难以满足多变的市场,限制设计的表达范围与表现形式。由于设计在思维、形态、表达、应用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得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当今的课堂教学,设计思维的变化必然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本文拟立足动态媒介背景,围绕设计思维的转型方向,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提出变革建议。

1跨学科、跨专业的设计教育促使设计思维发生改变

跨学科、跨专业的设计教育开阔了设计师的思路,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使设计思维本身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一诸侯”的狭小空间范围之中。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多维交叉以获取创新思维,进而产生新、奇、特的创意思维。以创新设计教育为基础的视觉传达设计则更强调这种创新性思维。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跨界融合教育,需要学生的设计思维教学在共性、发散性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共性,目的是使学生得到一种整体性的知识提升,但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用一个标准和“一刀切”的方式评价学生,容易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凸显不出学生的差异性。倡导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固然可以突出问题探究能力、提升主体意识,但新时期更应该强调新的理念和新型媒介的介入。

跨学科、跨专业的设计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延展性思维,这是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新的思维方式将零散的材料进行联想,再连接成整体,从互不相干的事物“表象”中寻找“内在关联性”。因此,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借助新型媒介这种思维革新的重要手段,得到更为独特的视觉创新图形。

发散性思维在这种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设计教育中得以加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需要从多方位进行思考,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其结果自然也就富于独特性。它需要专业教师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围绕设计思维教育目标,要将设计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活动结合起来[1]。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要将发散性思维作为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让学生从不同的创意思维碰撞与交流中,获得奇思妙想,打破思维固化模式的限制。教师在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布置不同的设计课题,开展分组讨论,从设计构思、设计表现、设计修改直至成果展示等方面,让学生带着创意去做,真正实现从“教”的中心,走向“学”的中心。

2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意义

“设计思维是人在遭遇复杂问题时,综合所用已有知能,从设计与思维双螺旋结构依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2]。在本研究中,着重将设计思维界定为“为实现某种设计目标,在设计行为实践中融入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思维的运用,需要综合各种知识、技能、方法,构建设计思路,完成设计过程,最终实现设计目标。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视觉传达设计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要求更高,更需要学生在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中,能够结合不同的设计对象、设计环境,优化设计目标。但考虑到设计任务的差异性,学生设计思维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环节。

相对于动态媒介,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改革中,构建与之相契合的设计思维教育体系。媒介的多样性、动态性呈现,对设计思维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上,视觉传达设计要通过设计思维的创新,来适应不同类型的视觉传达载体介质。设计思维本身是一种动态的选择性思维,择善取优是其重要特征,把形象思维提供的众多元素主动联系起来,发现各要素之间的异同点,以动态的方式将之进行有效的表现。与形状、色彩、声音、触感、味道等相关的文字、图像等符号需要人的多维识别。因此,要抓住机遇进行资源整合,以实现学科之间的多维与深度互动。另外,更需把握设计思维的独特内涵,倡导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方式,来培养创新型综合设计人才。

设计思维教学早已超出一个学科或专业的范畴,讲究的是团队教学模式,学生接受来自不同学科或专业的设计教育,接受集思广益式的思维训练。新型媒介的应用以传统媒介为基础,注重动态媒介的应用,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市场需求接轨,做到理念与实践的双向统一。

3设计思维由静态媒介向动态媒介转型的主流趋向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对设计思维的转型趋向,其思维形态与设计模式都出现新变化。动态媒介正日益出现在各个不同层面,促使当前的设计教育环境日益偏重动态媒介。

3.1设计思维从静态空间转向动态空间

从视觉传达设计中来审视动态媒介的特点,最直接的要素是时间维度。传统静态媒介展现某一瞬间的视觉信息,但在动态媒介从某一瞬间转变为某一段时间,设计师需要对某段时间内的视觉信息进行动态设计。过去的设计要点,强调单一瞬间,只需要对视觉信息要素进行空间上的转换即可。但在动态下,时间要素也要参与到设计之中,甚至成为主导性要素。受众在某一时间段下,对不同视觉信息的获取,需要设计师拓展思维视野,将静态思维空间,转换到动态思维空间。如2011年3月26日推出的第一个动态标志,反应的主题是“地球一小时”,设计运用置换同构的方式用地球将原本在中间的熊掌置换,地球上嵌入一个开关按钮,形成一开一关的动画效果,并在网络上面展示。这是一种以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方式进行的商业化运营,设计与传播上体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化和交互化的趋势。

3.2设计思维从平面空间转向立体空间

从传统的设计范畴来看,视觉传达设计在静态媒介环境下,其设计思维多延续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多停留于二维空间的视觉设计。原因在于,以纸张、印刷为载体的设计,其显著特点就是在平面二维空间完成的。但在动态媒介环境下,由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空间,对设计要素从二维过渡到三维,并非简单的叠加设计,而是需要基于三维动态空间实际,来构筑不同设计要素之间立体化空间关系。由此,设计思维也应该从二维走向三维,需要从设计空间的厚度、广度上,把握设计对象的多维度属性,实现设计思维的“升级”,让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实现创意表现。

二维思维是一种平面思维。它是在一个二维的空间里对思考主体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综合性思考,尚未处理表里辩证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相关联的思考,尚未把握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对主体进行整体和本质性的掌控存在一定难度。

三维思维是一种空间思维。其特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节点、不同层次去感受思维的对象,并且还必须考虑对象所存在的环境以及客观条件,目的是跳出事物对象的本身。所以也被称为“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实现思维从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转变与否,往往决定着设计作品是否能做到创意独特、形式新颖。

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创作中,设计师的出发点是提高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创意性,进而强化设计主体传播的效果和信息传播力度。随着新型动态媒介的加入,设计元素通过加入时间的维度来呈现,以三维空间的手法表现的设计除了增加空间的厚度,还因实现了在二维基础上的“升维”而使设计隐含着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如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名片设计可设计电子名片,除了保留基本的静态文字信息外,还可在其中添加滚动状态的文字,以期在有限的空间内传达更多的信息,保证企业视觉形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企业动态形象也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3.3设计思维从单一视觉感知转向多感官感知

视觉传达设计在静态媒介环境下多强调对受众视觉感官的作用,对触觉、听觉等感官作用偏少。设计师在设计思维中,着重处理与视觉相关的设计要素,把握好设计主题与受众视觉感官的关联[3]。在动态媒介设计应用中,单纯依靠“视觉”元素来设计是不完整的。需要对多种感官元素的综合运用,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融合,来构建多感官参与的设计作品。实际上,这种多感官体验的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得以呈现,表现在设计上以体现造型的美观度、携带的便携度、阅读的舒适度、整体的美观度等。在视觉体验方面,通过运用三大构成的方式进行二维和三维效果的结合;听觉体验方面,在进行书籍翻页时附加上“声音”,或者选用不同新型的材料以体现出书籍翻页时的声音,或是书籍本身配有背景声音,使读者在阅读时得到身与心的美妙体验;触觉体验方面,主要是通过阅读者在翻阅书籍时去感知不同材质的肌理、大小轻重、纸张的舒适度、工艺的制作等,新型材质能给人特别的感受;味觉体验方面,有可以“吃”的面食书,另外就是通过视觉图形和触觉体验而联想出一些味觉感;嗅觉体验方面,主要源自不同材质书籍所散发出来的气味,另外就是和味觉联想相似的“联想”嗅觉。使人们的体验更为丰富,其中营造出的人与设计之间的交流、设计思维的表达更为立体。

3.4设计思维从成品型转向生成型

在静态媒介环境下,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设计,设计完成后都利用印刷技术来形成成品。设计师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中,一旦形成成品,则设计思维活动宣告结束。但在动态媒介环境下,设计思维与设计作品之间,一直处于可变性状态。在此,设计过程是可以改变的,设计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也就是说,对于动态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其内容的呈现具有可变性,可以根据设计上的设计灵感、设计思维来不断改变设计效果,使其超越最初的设计预期。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要结合动态媒介的应用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设计活动,以顺应动态媒介发展的需要。

3.5设计思维从单向型转向交互型设计

静态媒介下,对视觉传达作品的设计,其内容一旦成品,则不能再更改。作品与受众之间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但在动态媒介环境下,设计内容具有实时性、动态性、生成性,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应,调整和改变设计主题和内容,实现作品与受众的多向互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设计,不仅能够与受众产生交互行为,还依托交互设备,关注和满足受众的体验,进行动态的变化。随着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设计师为了使产品使用者易用,并在身心上感到愉悦,设计了多种可以进行交互体验的方式,如设计众多体验平台,使人在信息传递、情感沟通、用户参与方面得到切身体会,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使自身与交互对象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合理化。

4动态媒介下视觉传达设计思维的培养策略

4.1更新理念,将设计思维作为变革教学的重要任务

对于教学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更替,都需要从教学思维入手。教学思维是教学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根源[4]。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实践中,从最初的包豪斯理念,再到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教学范畴,设计类课程教育,与设计思维的培养关系紧密。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动态媒介环境需要。为此,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拓展视觉传达课程的设计视野。

以构成课程为例,除了关注单一平面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外,引入时间维度,将三维软件技术融入立体构成教学中。运用不同设计方法,拓展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内容,如对各视觉要素的依存关系进行分析,把握视觉内容的主次、版面尺寸及点线面的处理关系,构建易于辨识的视觉中心。

4.2引入技术创新手段,注重教法思维的变革

在设计思维创新教学中,要注重对新兴媒介、科技的应用,通过技术手段,创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奠定技术基础。动态媒介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更要应用前沿科技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化媒介平台等系统,围绕技术和设施,改善设计思维教育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实践环境。如引入动态图形、影像技术,对动态影像制作、生成技术进行学习,建立与时间、运动相关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注重交互设计应用,发展学生的交互设计思维,拓展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动态媒介条件下的应用范畴。

4.3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课程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从静态媒介转向动态媒介,要善于整合多种学科课程,如对音乐、美术、舞蹈、动画、电影等艺术课程的融入,让学生掌握不同媒介设计手法,激活灵感与创意。学科间的交叉与跨界融合,成为创新设计的趋向,视觉传达设计思维的培养,也要从艺术与科学、人文、工程等领域展开跨界渗透,相互支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获得。

电脑设计软件的大规模普及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模式,设计软件教学已经在设计类专业普及。通过这种新思维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不同知识点,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4.4搭建实践平台,指向设计思维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思维的培养,不能停留于理论层面,更应落实到实践中。围绕设计思维,指导学生参与视觉传达实践活动。搭建创新应用平台,整合从校园到企业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加强硬件投入,与企业、行业展开深度融合,为创新设计注入活力。

5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依托设计思维来重构信息要素,利用视觉意象的分析、概括、加工、整合来顺应动态媒介环境需要,便于受众获得信息。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教育改革要从设计思维的转型上来契合设计教学需求,使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各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要积极探索设计思维的改革路径,拓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空间,引入动态媒介设计观,从设计思维、艺术形态、设计表达、应用模式等方面,调整课程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法,促进视觉传达设计走向可持续道路。参考文献:

[1]杨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3):74-75.

[2]张欣荣.作为教学改革的整体或部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J].装饰,2020(06):24-27.

[3]李颖,赵芯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性思维培养方法的调查报告[J].艺术研究,2019(06):150-151.

[4]殷实.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探索[J].包装工程,2020,41(04):291-293+311.

上一篇:促进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下一篇:技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