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术动态(精选5篇)
张书林
最后,我们看看李少兵归纳的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一、民国初年的政治
二、新文化运动及其评价
三、苏俄与中国国民革命
四、1927-1937年民族产业的发展五、九一八事变与张学良
六、红色根据地七、七七事变及其相关问题(中国的抗日战略、日本全面侵华的内因和外因)
八、抗战中的国共关系与对外关系
九、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实际贡献
+、新民主主义实践
十一、反右与“大跃进”
十二、“文化大革命”
十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从提纲来看,除了第四个属于阅读内容外,都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解读,看看都有哪些“新视野”,我列举的仅仅是其中我认为重要的或者容易命题的部分。
一、民国初年的政治
1】关于袁世凯政权的性质
袁世凯模式是晚清皇权模式事实上的延续,取代皇权调控位臵的是暴力,是地主阶级自由化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运作状态。民初起作用的是后两者的联合与折中,所以民初“共和”政体实为地主阶级自由派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行政,并非“民国”或“共和国”。
2】关于袁世凯政权的贡献
袁世凯在政治上专制集权,同时推行一系列具有现代导向的行政改革,使中国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时期;在经济上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迎来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教育文化方面,鼓励现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同时用传统文化整合意识形态,使教育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洪宪帝制前袁世凯的这一统治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具有合理性。
3】关于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从政治精英的角度理解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认为民初政治精英在移植西方政党理念的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价值判断,政治精英对政党理论的错误解读,使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间产生了巨大反差,加速了政党合法性的丧失。还分析了政治精英对消除政党党争的努力,认为这种行为充分反映了民初政党运作的幼稚与无奈,其结果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消除党争是宪政精神与救亡图存价值冲突妥协的产物,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中西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民初政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政治精神的巨大差异。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强调“多元共存”的共和精神;而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强调权力独占与以礼节情的道德力量。与此同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消解了共和的启蒙。反思中西制度成长的差异,“革命”取代“共和”成为现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共和精神的缺失使得民初政党必然昙花一现。
二、新文化运动及其评价
1】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应当注意新文化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开放的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文化开放观念逐步成熟起来,其领袖人物开始把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努力建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更加密切的关系作为自觉努力的方向。
2】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
一些后来以为冲突的观念,对当时当地的当事人而言,未必对立,他们反而会看到更多的相通之处。论争并不意味着新文化人的分裂,胡适提出的议题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分享。当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相当多的人,其中还有反马克思主义者,都倾向于整体或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整体或局部解决两种取向未必势不两立,反而可能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且“根本解决”也不一定意味着革命,而革命倒可能是走向根本改造的第一步。“问题与主义”之争触及的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的问题,认为争论各方都承认中西社会的差异,并从世界角度思考中国问题的解决,而胡适关于输入外来“主义”应该考虑适合中国国情的观念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问题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呼应。“问题与主义”之争表露了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两种思潮在中国的最早冲突和对立,两者都比较关注于社会的政治现实问题,一方面进行探索和宣传,同时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关于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
4】关于晚年梁启超的思想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梁启超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
另有学者指出,如何看待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是评价晚年梁启超的关键。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归来后,梁启超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思想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他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但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梁启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他由反省现代性归趋整理国故,仍不失其独立的地位。
还有学者认为,五四时期的梁启超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坚决支持文学革命并身体力行,是陈独秀、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同道;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资产阶级宪政理想,维护民主政体,同时不再仅仅把民主作为政体变革的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新的伦理精神和人们应享有的自由权利的价值理想;他服膺科学精神,反对科学万能,主张科学与人文相协调,体现了对待科学的理性态度;他为引进新知识、传播新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在五四新知识界中无一人能望其项背。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是五四新文化阵营的重要成员。
有人特别指出,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东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其二,他是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导师,其政治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其三,他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邀请外国名流来华讲学,又对中国的学术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梁启超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奠定了基石。
梁启超的思想多为后人继承直至今天,我们要建立民族文化,从梁氏那里可以吸取很多养分,可以说,每年都可以在他身上命题。
三、苏俄与中国国民革命
1】苏俄的战略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共产国际为摆脱孤立的局面,在中国实施其东方战略,采取的方针是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这一方针失败后,在联合对象上才进行转向,加速了联合孙中山的步伐。
2】失败原因
共产国际的指导路线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发生了部分脱节。由于强调反帝革命,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十分看重国民党及其军队。当国共之间的矛盾有可能影响到统一战线的存在时,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领导人宁肯要共产党让步,以使国民党右派及其领导的军队留在统一战线内,也不同意对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反击。很显然,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内在的规定性,是大革命时期右倾错误的重要根源。
3】关于孙中山联俄政策
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的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的确立。
四、1927-1937年民族产业的发展
非考内容。
五、九一八事变与张学良
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些误区需要澄清,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2)不抵抗的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3)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的“不抵抗”方针,二者有明显区别。(4)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5)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臵事变的方针,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臵是,诉诸国联,并准备抵抗。(6)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下不抵抗命令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中央政府。
六、红色根据地
1】文化建设
在根据地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除了非常重视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外,对文化建设也高度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造,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文化建设理论,在教育、文艺、卫生、出版事业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创造了新的革命文化。
2】调动农民政治热情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小块红色区域内建设和执掌政权的伟大尝试,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注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开创了组织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艰辛实践。农民通过参与组织工农革命政权、参与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实现了政治参与。
3】妇女解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级苏维埃在广大的红色区域内针对妇女问题颁布
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及措施,涉及妇女的政治、经济、婚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其原因一方面是为解放妇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把妇女发动起来的迫切需要。这些政策、法令及措施奠定了以后中国共产党处理妇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
七、七七事变及其相关问题(中国的抗日战略、日本全面侵华的内因和外因)
1】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的思想文化准备
这些准备始于济南惨案,逐步具体化于九一八事变至华北事变期间,之后全面展开。内容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进行,还包括为避免战争损失而实施的文物南迁及学校内迁等。这些举措对激扬民族主义、增强精神国防和保证抗战胜利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局限性。
2】蒋介石战略
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决定调整战略战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战略。3】抗战与国际地位
中国政府竭力使中国事务与国际事务发生紧密联系,将中日战争与世界安全紧密挂钩,努力赋予中日战争以世界意义,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使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转变。中国经历了一个被迫进入国际社会、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进入政治中心的过程,抗日战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八、抗战中的国共关系与对外关系
1】国共合作的原因
第一,全国各界人民坚决要求和大力推动是国共合作实现和坚持的直接动力。第二,国共两党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政治要求和共同的政治利益的体现。第三,国共两党的互相信任和互相让步是合作的必要条件。第四,两个战场在共同抗日旗臶下相互配合和支援。第五,国共两党在反对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前提下,承认两种政治制度的并存并出现两种政治制度之间的竞赛。第六,国共两党都克服各自队伍内部的消极因素,才能实现和坚持合作。第七,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和修正自己的口号和政策,更配合以适时适度的行动方针。
2】日苏关系影响国共关系
国共关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受到日苏可能开战的影响。因蒋介石判断“日苏开战将不能避免”,两党关系在1943年的夏季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即第三次反共高潮。最后,仍然是基于苏军的胜利彻底制止了日军的企图,国共关系据以走出这一阴影。整个过程验证了毛泽东的一个基本判断:国共关系要看日苏关系的变化。
3】国民政府与苏美关系
欧战爆发后,苏德的突然妥协出乎中国意料,国民政府不得不谨慎应对,并力图因势利导。已处于权力高峰的蒋介石对德宣战的主张和发表表态性宣言的设想竟受阻于下属而未能实现,国民政府最高决策层内的谨慎由此可见一斑。从战略角度看,欧战对中国有利,但短时期内中国则面临更多困难和风险。苏芬战争爆发及苏联被国联开除后,中苏关系日渐疏远,中美关系则更为国民政府所重视。
在全面抗日初期的几年中,美国的援华政策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的变化,而苏联却经历了从积极到消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出于大国的民族利己主义考虑,影响了中美、中苏关系的发展,推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九、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实际贡献
这里列举一个观点: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第一,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第二,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支援与配合了欧洲战场、亚太战场等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第三,中国持久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侵略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第四,中国持久抗战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对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美英等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方针提供了前提,为同盟国先后解决二战主次要矛盾和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六,中国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新民主主义实践
我觉得这个问题相当重要,故全文录入。
近年来,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实践结束的原因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本身有待完善和成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主要任务和主要矛盾认识的二元论、转变时间和条件认识的模糊性及对待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致使我国过早放弃了新民主主义建设实践。这是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是发展的必然过程。
另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国内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以及共产党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具有局限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进入社会主义。
一些学者从实践中寻找新民主主义中断的原因,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已构成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并在实践中体现出与一般社会形态不同的特点,即独创性、短暂性、过渡性、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实践的特殊性酿成了“突然”的中断。
还有人从实践的角度考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认为这一旨在为建立社会主义大厦而奠基的社会形态被过早地终结了,新中国未能充分利用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的上佳选择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对新民主主义的肯定不意味着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必然,但在具体的程序上存在缺点和偏差。
关于具体的实践,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新秩序,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彻底扫除旧社会的遗毒,采取措施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解决失业问题。这些实践巩固了新政权,丰富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而且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但停留在总体研究上,缺乏细致个案的分析。
十一、反右与“大跃进”
这里只举反右对大跃进的影响。
反右运动对“大跃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毛泽东批评“反冒进”,为“大跃进”的全面发动扫除了障碍;二是反右派斗争的胜利进一步助长了党的主要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盲目乐观情绪和决策失误,并进一步强化了盛行的群众运动方法和“外行领导内行”的错误观念;三是反右斗争对知识分子的沉重打击,导致了“知识无用论”的抬头,为“大跃进”运动中普遍出现忽视和不尊重科学与客观规律的极端做法埋下了祸根,为唯意志论的张扬提供了条件;四是反右斗争严重抑制了民主,窒息了不同声音的发表,助长了报喜不报忧的虚报浮夸风气的滋长蔓延。
十二、“文化大革命”
主要是发生的原因的探讨,命题的可能性不大。
十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我选择几点: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战略:一个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阶段;一个是整合国际资源来开发国内市场的阶段。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快速变化与发展之中,这实际上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即从传统的革命型意识形态向发展型意识形态转变,再向更高层次的具有终极与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发展。其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执政党在努力寻求特定支持与散布性支持的动态平衡,以获得新时期的合法性,减轻政治系统压力,维持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的变迁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即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这些变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密切相关。
5】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省际人口迁移实现了劳动力从农村迁向城市、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的优化配臵,从而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6】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在农业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农村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人口增长出现“三低”,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农村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国家与农民间的“汲取型”关系被打破,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但中国三农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分隔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村社区精神文化出现了以下变迁:“法治”文化正逐步取代原有的“礼治”文化,成为约束农村社区社会关系的主导秩序准则;积极流动、开放进取的市场意识正逐步取代原有的安土重迁、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而成为广大农民的主流思想意识;“义利并重”甚至“偏利淡义”的价值观正在逐步取代原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成为广大农民的主导价值观念;科学、进步、理性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取代原有愚昧、落后、感性的生活方式而成为广大农民的主流生活方式。
这些点我都没有概括,只是舍弃了一些我觉得不重要的内容。
后记:
古人所谓书非借不能读,良非虚言。
我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只看一些介绍,没有下决心购买。二月考后碰到三中刘平华老师,强行借来,读得很快也很认真,有一些感想。于是,我想,何不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或许对同行有些启发呢?这样,我写了中国古代部分和世界近代部分,时间已是3月20日。只得停笔给建港中学的周少东老师发过去。谁知,少东来电话建议我写完。我想也好,于是,日夜加班,草草完成,很多地方没有概括更没有分析,但是,一颗心总算放下了。
我祈盼,我的劳动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丁点儿收获。
关键词:《史记》;史记学;辞章;考据;史论
《史记》是文学与史学结合的典范,不但是群史之领袖,且被历代文人奉为文章之楷模。历来对《史记》的研究有侧重于文学的,有侧重于史学的,有考证文本的,有评点议论的,有为求艺术之美的,也有为求经世致用的。总之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横向上,多元化的态势可以表现一时期内学术的繁荣,而在纵向上,若要明晰《史记》研究的发展演变,对相关研究著作进行归队排列则是必要的。
笔者以为根据古代《史记》研究著作内容的倾向性,可将其分为辞章、考据、史论三派。
一
辞章一派,治《史记》以点评为主,侧重于文学方面,探究《史记》的表现形式,挖掘其审美价值,指引读者欣赏其中文章之美,教导后学写文章的方法与策略。如明代人研究《史记》以点评为主,关注《史记》文章的结构、关键、脉络等章法,虚实、详略、叠字等叙事之法,如茅坤《史记钞》卷二八《曹相国世家》:“此篇专看参之所以守何法处,故于饮酒自颓放处皆有本旨,而民歌其相业,‘清静、‘宁一四字,一篇之大旨也。”[1]这是点出篇章主旨,指出整篇文章都是为了表现出曹参的“清静”、“宁一”而写的。也有对《史记》文章艺术风格的形容夸赞,如归有光《评点史记例意》:“事迹错综处,太史公叙得来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如此类,评语虽则华丽精彩,却未免抽象、虚浮。
杨慎《史记题评》、唐顺之《荆川先生精选批点史记》、归有光《归震川评点史记》、茅坤《史记钞》、陈仁锡《陈评史记》等都可归之于辞章一派。
二
考据一派,治《史记》以校勘、训诂、注释、辨伪等方法为主,考订异同,去伪存真,解释名物,以恢复《史记》原本面貌为追求。
如清人研究《史记》以考据为最盛,或通过版本比对、《史记》本书前后对照、博采众书参互考证,或用音韵学、金石学的成就等辨误去讹、考释字词。梁玉绳《史记志疑·十二诸侯年表》:“平王十四。郑武公十四。生庄公悟生。附案:‘悟与‘寤同,然他本多作‘寤。”[2]周平王十四年,郑武公十四年时,表中有文字记载“生庄公悟生”,梁玉绳通过多个版本的相互参照,指出“悟”与“寤”二字是相通的,但其它版本多作“寤”字。
又如钱大昕《史记考异·伍子胥列传》:“遂灭邹,鲁之君以归。”钱大昕对此辨道:“‘鲁当作‘虏,音之讹也。《左氏传》:‘邾子又无道,吴子使太宰子余讨之,囚诸楼台。‘邹即‘邾也,当云‘虏其君,转写或误尔。一本‘灭作‘威。”[3]
柯维骐的《史记考要》、程一枝的《史诠》、王念孙的《史记杂志》、王鸣盛的《史记商榷》、洪亮吉的《史记发伏》、钱塘的《史记三书释疑》等这些著作都可归于考据一派。
三
史论一派,或从《史记》记载中钩稽史实,探寻历史规律,或论历史事件、人物,臧否得失,总以资鉴人君、致用当世为旨。
如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盗贼课”一条下引《史记》中武帝作沉命法以治群盗之事,与《后汉书》所记光武帝治群盗一事相比。汉武帝时沉命法严苛,不但为盗者诛,而且“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结果使官府上下都恐怕得罪被诛,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故“盗贼寖多”。而光武帝精于吏事,“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如此令盗贼自乱。“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如此使官吏勇于讨贼。群盗解散的,也给他们生计之资,“赋田受稟,使安生业。”如此盗贼日息。顾炎武比较二者的方法与效果,得出“天下之事得之于疏,而失之于密”的结论,是为治国者可鉴。[4]
诸如此类的可归为史论派。这类著作特点在于其是以历史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以著作的视角看待《史记》,也就是将《史记》放入历史长河中它本应所在的位置,以客观的态度去审视它。另有赵翼的《史记札记》、夏之蓉的《读史记提要录》等著作可归为史论一派。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史记》的评论繁不胜举,并不能无区别地一概归为史论一类。有不少的学者虽也多有史实评论,但他们或借儒家义理观念褒贬世道风俗,或故为高论,苛责前人,或主观臆度,褒贬不经,或见文有感,发表个人喜好憎恶。总之颇多离开具体历史事实的主观性评论。
例如苏轼《东坡志林》卷五:“吾尝以为迁有大罪二,其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盖其小小者耳。所谓大罪二,则论商鞅、桑弘羊之功也。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甚者则名实皆宗之,庶几其成功,此则司马迁之罪也……”[5]
苏轼此论显然并非出于公心,而是由于其保守的思想,反对变法、厌恶商民,因而扭曲事实,借斥责司马迁而维护自己的政见。
如此之论,驰骋肆意,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笔者认同台湾史家杜维运的观点,驰骋议论不属于历史评论。杜维运先生认为“此实为纵横捭阖之论,全无历史意味……虽文字铿锵有力,史实屡被称引,而文字流于虚浮,史实全无地位,以此类史论,视之为历史解释,自极不可。”[6]可以归为史论的评论必须是以真实材料为基础,秉着公允的态度所作出的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揭露客观规律、有资用于当世的议论。本文所言及之史论即如是。
四
考据使人读到《史记》记载之真并及读懂文义;辞章助人欣赏《史记》文章、文笔之妙,怡情而养性;史论使人以《史记》为一个切入点,由此读懂历史,得启智慧。
三者都在《史记》研究的范围之内。论层次,考据派为基础,而其他两派必以其为前提,失此基础,则辞章与史论两派流于空疏,正如王鸣盛所云“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误多矣”[7]。辞章与史论两派是对《史记》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的进一步发挥。辞章派是对《史记》表现形式价值的挖掘,研究《史记》的文章之法、叙事之法、写作风格等,教导后学阅读欣赏、文章写作,推进古代文学的发展。而史论一派的研究,是《史记》价值的最终实现,是司马迁之所以作《史记》的最终目的。《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基本的任务是记载真实的历史,功用在于资鉴后世。司马迁著此书的目的,也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8]、“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9],所以,通过研读《史记》去认知当时的社会形势,探究治乱兴衰的因果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得出有益于借鉴当今的认识,笔者认为这才能使《史记》的价值得到最终体现。
三派又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辞章派和史论派需要考据派的研究成果给他们提供一个错误较少的本子,扫除阅读最基本的字句、名物等障碍,考据派也会利用文学研究的成果,通过把握《史记》的叙事规律、写作技巧等使考订方法更完善、结果更精确。史论派只有在精确考证的基础上发出的论断才是令人信服的。辞章与史论派研究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使考据派对《史记》作出更加精审科学的考证。
【参考文献】
[1][明]茅坤.史记钞(卷二八).曹相国世家.明泰昌间刻本。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八)《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311
[3][清]钱大昕.方诗铭,周殿杰点校.廿二史考异》卷五《史记五·伍子胥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3
[4][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栾宝成、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中册卷十二“盗贼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23
[5][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五《司马迁二大罪》,北京:中华书局,1981:107-108
[6]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18
[7][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8][汉]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35
[9][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3319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唐)(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1)
一、填充题
1、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
就是
时期和
时期
2、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
人 距今约有
年
3、氏族公社的历史共分两个阶段 即
阶段和
阶段
4、陕西西安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5、夏朝是夏族首领
建立的 时间约在6、死后
其子
杀掉益而夺得王位 从此
废除了
制 确立了
制
7、商朝在位时 由奄迁到
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
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
9、我国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是
阶段 它经历了
、、三个时期
10、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 谓之
;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 谓之
11、公元前
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 迁都
西周结束
12、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
是、、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
13、齐桓公时 任用
为相 进行改革
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4、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15、弭兵运动是由
国发起的 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由宋大夫
倡议;第二次由宋大夫
倡议
16、战国七雄是指齐、楚、、、赵、魏、秦七个国家
17、公元前260年
秦派
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 在大破赵军 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18、“三传”是解释的三部书 即
、和
19、西周至战国时期 文学的代表作 前期有
后期有
20、春秋后期
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 战国时期著名的医书有
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二、选择题
1、北京人进化最快的部分是()A、大脑
B、手
C、下肢
D、头骨
2、据专家考证 最早在()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河套人时 大约已经知道用火了
3、我国人类使用弓箭是在()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新人时期
D、现代人时期
4、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约在()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5、彩陶出现于()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仰韶文化时期
D、龙山文化时期
6、父系公社时期
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A、黄帝部
B、炎帝部
C、蚩尤部
D、东夷部
7、夏朝是我国第一个()A、封建领主制
B、封建地主制
C、奴隶制
D、农奴
制国家
8、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细石器文化
D、二里头文化
9、我国青铜器产生于()A、夏代
B、商代
C、西周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10、商朝的建立者是()A、伊尹
B、成汤
C、盘庚
D、武丁
11、商朝中央机构的百官之长叫()A、籍臣
B、尹
C、多马
D、冢宰
12、周王自称()A、朕
B、陛下
C、天子
D、皇帝
13、领兵灭商
建立西周的是()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成王
D、周幽王
14、春秋时期最早实行赋税改革的是()A、案田而税
B、初税亩
C、初租禾
D、量入修赋
15、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A、邗沟
B、都江堰
C、郑国渠
D、永济渠
16、城濮之战是()A、晋楚
B、齐晋
C、齐楚
D、秦晋之间的一次战役
17、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A、齐
B、秦
C、魏
D、楚
18、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
设计大败魏军的著名军事家是()A、吴起
B、乐毅
C、白起
D、孙膑
19、《诗经》中的()A、大雅
B、小雅
C、颂
D、国风
主要是民间歌谣是全书的精华
20、屈原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是()A、《九歌》
B、《天问》
C、《九章》
D、《离骚》
三、名词解释
1、禅让时代
2、分封制
3、合纵与连横
4、五经
5、初税亩
四、简答题
1、简述商代文字的基本情况
2、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四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五、问答题
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试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2)
一、填空题
1、为了发展社会经济
秦始皇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有实行土地私有制和统一
统一
2、在统一岭南时
秦监御史禄率士卒开通
3、秦代的长城西起
东至
绵延万余里
4、和
率西汉军队几次出击匈奴、统一、取得重大胜利
5、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以后
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可通过南、北两路通向中亚 这条道路就是举世闻名的6、王莽篡位后
改国号为
7、东汉王朝建于公元
年 建立者为
以
为国都
8、东汉的是继张骞的副使之后到达西亚的使节 为打通欧亚交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9、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在巴郡、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
10、在两汉的思想领域
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汉中期的 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前期的 他所著的一书 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
著作
11、汉代
写成的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
12、两汉时期的主要宗教有
和
13、曹操的用人政策是
14、公元230年
孙权派军航至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有关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记录
15、东晋建立前后 曾几次北代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由
和
领导的两次
16、东晋南朝的庄园经济相当发达 它有两种 一为
一为
17、前秦符坚在位时 任用
为中书侍郎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生产 国力渐强
18、北魏初年
地方基层组织是
制
19、玄学主要盛行于
时期的士人中 是玄学的核心
20、南朝刘勰所著
一书 是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二、选择题
1、秦代以()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隶书作为规范性文字 推行于全国
2、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筑长城 最早是在()A、商代
B、战国
C、秦代
D、西汉
3、对于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民族 史书上统称()A、东瓯
B、南越
C、西南夷
D、百越
4、西汉时期
详细记录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A、农政全书
B、农书
C、汜胜之书
D、齐民要术
5、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A、“王田、奴婢”政策
B、改革币制
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
D、五均、六莞政策
6、西汉末农民大起义中绿林军的首领是()A、樊崇
B、王匡、王凤
C、王常、成丹
D、陈牧、廖湛
7、东汉从中期开始 政权主要控制在()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党两大集团手中
8、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A、张鲁
B张修
C、张角
D、于吉
9、刘秀实行的度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清查户口
B、清查田地
C、重分土地
D、清查土地、户口
10、佛教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秦
11、《周髀算经》成书于()A、周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2、我国造纸术首先传人()A、中亚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13、代魏称帝
建立西晋的是()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师
D、司马炎
14、挑起“八王之乱”的是()A、晋惠帝
B、皇后贾南风
C、楚王玮
D、大臣杨骏
15、所谓“士族”指的是()A、整个地主阶段
B、官僚
C、地主阶段的上层
16、南朝皇帝中出身庶族 最有作为的皇帝是()A、刘裕
B、萧衍
C、陈叔宝
D、萧统
17、公元382年
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政权是()A、北魏
B、前燕
C、后赵
D、前秦
18、北周时
发动对佛、道二教的打击
强制三百余万僧尼还欲的是()A、宇文泰
B、宇文邕
C、宇文护
D、宇文觉
19、建安年间
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A、《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悲愤诗》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 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三、名词解释
1、巨鹿之战
2、昭君出塞
3、班超
D、中小地主、《七哀诗》
D
4、史记
5、九品中正制
五、简答题
1、《治安策》和《削藩策》是谁提出来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2、列举三国时期三次重大战役的交战双方及其结果
3、为什么说“王与马、共天下”?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五朝十六国”主要指哪些民族和国家?
六、问答题
1、试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构成形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3)
一、填充题
1、公元581年 废周静帝自立 他就是隋文帝
2、隋朝于公元
年灭陈 统一中国 3、617年
隋太原留守
在太原起兵 后攻入长安 建立了唐朝
4、公元626年 李世民发动政变 杀兄弟
逼高祖李渊退位 史称
5、李世民即位后 鼓励臣下直言极谏
其中以
最为突出
6、唐后期出现的 类似现代的汇票
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7、唐代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
根据汉字创制了日文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8、唐政府曾在广州设立
管理对外贸易
9、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她改国号为
10、古文运动是指唐代的一次文学运动 和
是这一运动的旗手
11、唐代石窟艺术又有发展
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12、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大医学家 世称“药王”
13、隋唐时期发明了
印刷术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
有图有文
14、后唐河东节度史石敬塘以割让
为条件 借助契丹兵力 灭后唐 建后晋
15、公元960年
和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等人策划
灭后周 建北宋
都于
16、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
是中国也是世界是最早的纸币
17、南宋的都城原在应天府 后迁往
18、南宋时期
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商港是、和
19、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后 与金订立
此后
宋、金之间再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20、公元1206年
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
为全蒙古的大汗 尊称
于是出现了蒙古汗国
二、选择题
1、隋炀帝时
曾三次发动对()
A、高丽
B、日
本
C、印度
D、波斯的战争
2、隋朝的都城在()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扬州
3、在唐后期改革漕运、盐政
推行常平法的唐代著名理财家是()
A、刘晏
B、杨炎
C、宇文融
D、戴胄
4、唐代占据今云南大部
四川、贵州一部的民族政权是
()A、吐蕃
B、大理
C、南诏
D、回纥
5、建立渤海国的民族是()
A、契丹
B、奚
C、黑水
D、粟末
6、唐文宗太和九年
朝官李训等人企图一举诱杀宦官集团 不料事泄
大批朝官反被宦官杀害 此事史称()
A、夺门之变
B、二王八司马事件
C、甘露之变
7、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 在天竺学佛经十年的唐代高僧是()
A、玄奘
B、义净
C、圆空
D、鉴真
8、唐代的“诗圣”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贺
9、在()
时 开始设置史馆 专修前朝及本朝史 从此
官修史书成为制度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隋炀帝、靖难之变
D 10《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是()
A、杜佑
B、刘知己
C、玄奘
D、李吉甫
11、有“画圣”之称的是唐代大画家()
A、阎立本
B、吴道子
C、王维
D、李思训
12、唐后期
最为流行的佛教宗派是()
A、华严宗
B、禅宗
C、天台宗
D、法相宗
13、唐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是()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传奇
14、五代十国时期
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辽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
B、契丹
C、蒙古
D、党项
15、北宋户籍中的主户指的是()
A、土著户
B、外来户
C、官户与民户
D、无常产的人
16、公元1120年 宋派人与金议和约 合力攻辽 灭辽后
燕云十六州还宋 此事史称()
A、践土之盟
B、澶渊之盟
C、绍兴和议
D、海上之盟
17、北宋靖康二年
被金军掠去的北宋二帝是()
A、真宗、钦宗
B、徽宗、高宗
C、英宗、钦宗
D、徽宗、钦宗
18、在“采石之战”中
指挥宋军大败金军的南宋将领是()
A、岳飞
B、韩世忠
C、刘琦
D、虞允文
19、率领宋军大破金军“铁浮图”、“拐子马” 取得“顺昌大捷”的宋将是()
A、吴嶙
B、吴介
C、岳飞
D、刘琦 20、南宋时期流行的纸币除了交子外 主要有()
A、钱引
B、川引
C、交钞
D、会子
三、名词解释
1、大运河
2、开元之治
3、《大唐西域记》
4、庆历新政
5、猛安谋克
四、简答题
1、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2、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3、试评武则天
4、北宋主户和客户和唐代的主、客户有何区别?
五、问答题
1、试述唐代科举制
2、北宋初年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果如何?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4)
一、填空题
1、宋代哲学领域
占支配地位的是以、和
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一派
即所谓
是这一派的集大成者
2、词是
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发展到
时期达于空前繁荣阶段
3、南宋
将《资治通鉴》的记事以类编排 写成 一书
开创了我国史书中的体例
4、北宋庆历年间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于1271年建立元朝 次年
迁都
6、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
坚决抗元 被俘后
写下了悲壮的《过零丁洋》诗 流传至今
7、台湾在元朝时初隶
行省 后划归
并在澎湖设
管台湾事务
8、元朝设
以西藏喇嘛教红教首领为副使 专管西藏事务
9、公元1389年
燕王
起兵“靖难” 赶跑建文帝 自即帝位
这件事史称
10、明成祖时 设
以统辖黑龙江下游之地 后又在其地设
下辖周围广大地区的一百八十四卫 这是明朝继元朝之后
在整个黑龙江流域行使有效管辖的见证
11、公元1616年
女真族首领
统一女真各部 建立了
国
12、明末天启年间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形成了
与
的斗争
13、公元1645年 清兵大举南下
明朝南京政府将领
坚守扬州 城破被俘 不屈而死
14、公元1727年
中俄双方签订了
条约;1728年 又签订了
条约 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
15、康熙时
清廷下令将明代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户耕种 叫
16、乾隆时 清政府规定
凡外国商船只准在 一地通商贸易
17、元杂剧的著名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西厢记》;的名作是马致远的名作是
;白朴的名作是
18、元代最盛行的宗教是
特别是从西藏传来的19、宋末元初人
著有《伯牙琴》一书 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20、清代反对理学的著名思想家的突出贡献是在天理与人欲问题上 对程朱理学作了深刻的批判
二、选择题
1、开宋词豪放派之先河的是()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陆游
2、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于航海是在()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3、中国发明火药是在()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4、北宋编撰的四部大型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A、《渊鉴类函》
B、《文苑英华》
C、《艺文类
聚》
D《北堂书钞》
5、忽必烈时 重视发展农业
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 即()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桑辑要》
D、《范胜之书》
6、元代
东方最大的商港是()
A、广州
B、泉州
C、宁波
D、明州
7、元代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 最受压迫 叫()
A、驱口
B、部曲
C、奴客
D、旁户
8、元末农民大起义中
北方红巾军的领导人是()
A、徐寿辉
B、张士诚
C、方国珍
D、刘福通
9、明英宗时
操纵政府军政大权
并一手造成“土木之变”的宦官是
()
A、魏忠贤
B、汪直
C、王振
D、刘瑾)
10、明中叶 在今河北
山东地区爆发了()
A、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B、刘通、石龙、李原起义
C、刘
六、杨虎起义
D、王聪儿起义
11、明朝中后期
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
A、荷兰人
B、英国人
C、葡萄牙人
D、西班牙人
12、明末首先揭开农民大起义序幕的是()A、陕西农民王二起义
B、安塞高迎祥起义
C、米脂李自成起义
D、张献忠起义
13、公元1644年 叛明降清
并为清军打开了入关之门的叛将是()
A、洪承畴
B、吴三桂
C、耿精忠
D、尚之信
14、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15、嘉庆时
攻入清宫的起义军是()
A、白莲教起义
B、天地会起义
C、天理教起义
D、弥勒教起义
16、清代中国的疆域 北到()
A、库页岛
B、唐努乌梁海
C、葱岭
D、巴尔喀什湖
17、主张“耕者有其田”的明末思想家是()
A、李贽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戴震
1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
A、《册府元龟》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19、抨击封建帝王是害民之贼
主张限制君权的明末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20、宋应星著的全面记述我国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著作是()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农桑衣食撮要》 名词解释
1、《梦溪笔谈》
2、马可?波罗
3、八旗制度
4、郑成功
5、郭守敬
四、简答题
1、简述三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
2、简述元代行省制度
3、列举清前期为巩固、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进行的重大斗争
4、列举明清重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五、问答题
1、试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A.小麦
B.米饭
C.小米
D.玉米
B2、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A3、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就是指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他是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秦始皇
D4、夏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河北北部
B.山东南部
C.陕西东部
D.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A5、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和建立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朝、禹
B.夏朝、启
C.商朝、汤
D.商朝、武王
C6、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开始于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
D.商汤灭夏
B7、西周时,周王通过
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C8、西周的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制陶业
B.纺织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煮盐业
A9、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A10、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D11、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B12、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D13、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刻在青铜器上
C.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D.小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A14、《论语》记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中所指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B1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A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B17、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18、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C1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C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孔子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21、下列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书的是 A.《春秋》
B.《诗经》
C.《尚书》
D.《论语》
B22、秦王赢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A2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刘秀
D.曹操
C24、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大规模地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
D2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A26、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B27、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C28.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A29、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D30、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C.颁布了推恩令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C31、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盐铁专卖
B.削藩
C.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C3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C33、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D34、公元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老派 B.华佗
C.黄帝
D.蔡伦
A3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孔子
B36、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B37、《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B38、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B39、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D4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期
B.西周C.商朝
D.秦朝
D41、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C42、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A.夏朝末期
B.商朝初期
C.商朝后期
D.西周初年
D4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A44、《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总结了秦汉以来农业生产经验 ②该书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提出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思想
④为北魏贾思勰所著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B45、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通畅的交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秦统一以后,在交通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A、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B、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C、修筑万里长城
D、设置专门管理交通的官职
D46、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之处在于:
A、开创大一统的局面
B、重视改革政治制度 C、发展官办教育事业
D、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D47、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与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B48、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D49、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下列制度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等级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C50、秦统一后,右图的字体成为全国的标准字体,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