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监管管理办法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态监管管理办法

动态监管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XX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持续、动态监督管理,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动态监管,是指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日常管理等方式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依法履职及职业操守、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配合等情况进行持续有效监管,并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的过程。

第三条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为动态监管应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和持续有效的原则。

第二章 动态监管的职责划分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为动态监管,按照属地监管和任职资格审核权限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级监管、信息共享的管理办法。

第五条 银监局负责对设在太原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实施动态监管,并及时掌握各市由银监局负责审核的高管人员的重要信息。

第六条 银监分局负责对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实施动态监管,并及时向银监局报告辖区内由银监局负责审核的高管人员的重要信息。

第七条 监管办依据授权负责对辖区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实施动态监管,并及时向银监分局报告辖区内其他各类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重要信息。

第八条 银监局、银监分局各监管处(科)和监管办具体负责对所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为实施动态监管。办公室、纪检监察、统计、政策法规等职能部门应及时向对口监管处(科)室通报所掌握的高管人员的情况。

第九条 银监局组织的异地交叉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被查机构所在地银监分局通报有关情况;银监分局组织的交叉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向被查机构所在地监管办通报有关情况。银监局、银监分局组织的案件调查等,可视情况向发案机构所在地银行业监管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第十条 在对高管人员履职行为动态监管过程中,银监局、银监分局、监管办及内部各处(科)要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章 动态监管内容

第十一条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为动态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管人员的依法履职及职业操守、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配合情况等四个方面。

第十二条 依法履职及职业操守情况主要包括:

(一)高管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金融方针政策;是否熟悉并遵守国家经济金融法律法规以及监管部门的指引和要求。

(二)高管人员是否具有公正、诚实、廉洁的品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个人填报的有关资料、声明是否属实;是否存在直接或变相经商办企业及涉及黄赌毒行为;是否有明显超出收入能力的各种支出和消费。

(三)高管人员对工作是否勤勉尽职,是否有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行为。

第十三条 业务经营情况主要包括:

(一)是否具备与其所担任职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是否具备与其所担任职务相称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

(二)是否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是否合规和切实可行;决策程序是否科学、民主、公开;有无因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给本单位造成损失或重大风险等问题。

(三)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审慎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十四条 风险管理情况主要包括:

(一)审慎经营规则的执行情况;重要经营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风险集中度、资产流动性等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执行情况。主要包括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并得到有效执行;重要业务和高风险业务的操作是否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对内部人控制、内部授权、关联交易、客户授信等是否实行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内部稽核部门是否能够独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无资金被骗、被抢、被盗案件;有无失职渎职、贪污和挪用银行资金的问题;

(三)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情况。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监控评价系统以及风险排控纠偏机制;风险管理的技术是否先进、有效;是否建立了新业务成本核算和风险补偿系统;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是否能根据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等。

第十五条 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配合情况主要包括:

(一)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高管人员的任命以及新业务的开办等事项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报批和依法依规实施;

(二)是否能够按照规定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重大突发事件、重要事项和报送各类报表报告等相关资料;

(三)是否能够积极、有效配合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完成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是否存在敷衍塞责和影响监管的行为;

(四)是否能够认真落实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建议和意见。

(五)行业自律公约的执行情况。

第四章 动态监管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六条 收集汇总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行为的有关内容可从以下渠道获得: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日常管理;

(二)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三)高管人员个人述职;

(四)监管谈话;

(五)向高管人员所在单位或上级单位的纪检监察、内审等部门了解;

(六)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组织的高管人员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考试、测试。

第十七条 分析整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尤其是对高管人员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等情况要进行认真核实,完整记录。

第十八条 进行考核。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口监管处(科)应于次年的一季度完成对高管人员的考核。

(一)考核采取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直接考核和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银监局负责对银行一级分行及相当级别机构(包括太原市商业银行总行、各资产管理公司太原办事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和设在太原的国有银行二级分支行(包括农发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银监分局负责对辖区内银行二级分行及相当级别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总行、单一法人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市级联社)高管人员进行考核。其余机构高管人员的考核由各县(市)监管办或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上级管理机构进行,但在特殊情况下,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也可直接进行考核。

(二)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职业操守和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各占20分,风险管理能力和与监管部门的工作配合各占30分。考核结果确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级次。

(三)高管人员对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负有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的,考核直接评定为不合格。

1、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连续性亏损或较严重亏损;

2、发生重大案件后,不及时报案或采取有效处臵措施,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案、办案;

3、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监督不力,造成重大风险、资产损失,或导致发生案件;

4、干扰影响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监管;

5、发生严重违法规违经营行为受到纪律处分或行政处罚。第十九条 采取监管措施。根据掌握的信息,可视情况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对高管人员履职行为动态监管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要明确指出,限期整改;对于查实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依据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高管人员做出相应的纪律处分,并视情况依法取消其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任职资格;对触犯刑法的高管人员,还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二)对于考核为合格的高管人员,可采取监管谈话等形式指出不足,加强跟踪监管;对于考核为不合格的,要进行诫免谈话,提出具体的监管要求,并在持续监管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由任职资格核准机构建议其董事会或上级机构对高管人员进行调整或处理。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建立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部门的专门协调沟通机制,必要时将高管人员动态管理有关信息向其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进行通报。

第二十一条 高管人员在任职期间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在调查和处罚阶段不得调动工作或借故离岗。高管人员离开该金融机构工作后,被发现在该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金融管理规定的,仍然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章 监管档案管理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监管档案。监管档案要能够真实、全面、完整、连续地反映对高管人员履职行为动态管理的全过程,并在监管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第二十三条 高管人员监管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任职资格申报材料;

(二)本人和所在机构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重大风险、重大案件情况;

(三)所在机构受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行政处罚、本人受到行政处罚和纪律处分的相关资料和文件;

(四)高管人员述职报告及所在单位对其进行的考核情况;

(五)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高管人员进行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考试、测试的情况记录;

(六)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高管人员进行考核的有关资料;

(七)监管谈话记录;

(八)离职离任审计报告;

(九)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采取监管措施的情况;

(十)反映高管人员合规及职业操守、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工作配合情况的其他资料。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透露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高管人员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XX监管局负责解释。

动态监管管理办法 篇2

我院通过多年来在高值医用耗材管理过程中的总结,把条码技术应用到高值医用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对高值耗材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最终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管理效果。

1 现代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给耗材管理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值耗材管理带来了如下问题和挑战。

1.1 高值耗材管理难度大

高值耗材使用量大,覆盖面广,品种繁多,规格型号复杂,专业性强,造成了管理难度大。尤其植入材料是医用耗材产品中潜在风险最高的一类,一旦出现问题,将对患者造成伤害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须要严格控制。

目前,骨科植入耗材管理成为各大医院耗材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要环节。骨科植入材料的使用存在一些特殊性:(1)骨科材料分创伤、脊柱、人工关节等几类,在品牌、种类、规格型号及价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对骨科材料追溯困难,增加了管理难度;(2)所用骨科植入材料往往只有在手术台上才能确定,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术后管理,存在滞后性等弊端。因此,建立规范的骨科材料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1.2 原有管理流程存在管理弊端

高值耗材管理物流环节多且相对独立,虽然多数医院耗材库房都已引进计算机,但往往只涉及物资出入库管理。高值耗材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准入、出入库、使用、计费、追溯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目前,医院高值耗材管理流程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耗材管理系统没有与HIS系统集成,凭借人工传递纸质单据进行耗材计费,往来票据混乱,使收费缺乏透明度,无法控制收费准确性。(2)耗材管理部门无法实时监管高值耗材使用情况,仅根据纸质单据补办出入库及结账手续,充当为耗材货款报销的角色,造成高值耗材全方位监管职能的部分缺失。(3)耗材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无法做到有效整合,无法实现对植入耗材的有效追溯,及有效控制已结账耗材外流或非准入耗材流入现象。

1.3 耗材管理服务质量的高要求

随着医院业务量逐年增加,物流量不断增大,库存量的攀升使得库存面积和人员紧张,对医用耗材服务质量的提高提出挑战。

对于采购人员,需要确定耗材各项信息以及最佳的采购周期,客观评估和管理供应商服务质量;对于库房管理人员,需要从繁重的物流工作中解脱出来,获取准确数据,进行全局统筹;对于临床科室和二级库管理人员,需要实现耗材请领准确,频次适当。这些都需要通过信息系统便捷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来实现。

2 我院高值耗材管理系统的建立

我院骨科、运动医学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每年手术量达6000多例,骨科及运动医学科医用耗材使用价值占到全院的49%,是我院耗材管理工作的重点。2010年1月,卫生部印发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医疗机构按照国家分类编码的要求,对医疗器械进行唯一性标识,并确保这些信息具有可追溯性。在此背景下,我院成立了医学工程处牵头的项目组,建设高值耗材全程动态监管系统。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2.1 骨科类植入材料的管理

我院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了骨科材料的管理流程,具体方法是:

(1)骨科组套条码化管理:针对骨科材料的特殊性,我院对其采取以“组套”为基本单位的管理模式,共整理现用骨科组套153个,并结合我院耗材管理经验和实际需要,将组套按4层14位进行分类编码,按照耗材码、分类码、供应商编码、流水号等信息进行编码。以人工膝关节组套为例,标签如图2所示。

(2)耗材编码与物价收费编码作对应:目前我院对应耗材编码与物价收费编码数据4000多条。对于新增的骨科耗材,在字典更新后,相关信息会通过系统传递到物价科,提示及时添加收费编码。以此有效建立起耗材与收费信息的对应关系,保证正常收费。

(3)术中计费:贴有条形码标签的手术包消毒后进入手术间。手术结束前,由巡回护士在计费系统中扫描组套条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勾选确认耗材组套明细,系统自动核算高值耗材费用。

(4)双签确认:耗材使用信息填写完毕后,需要双人进行再次审核,确认无误后输入密码进行数据提交,完成高值耗材术中计费。

(5)实耗实销:手术室收费信息提交后,由HIS实时反馈到高值耗材管理系统中。术后,医学工程处与系统中信息核对无误后,办理相关手续。

2.2 二级库的管理

传统的“采购→库存→发放”供应模式会造成大量库存资金的挤占,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在心内科导管室及介入血管外科导管室实行“二级库房”信息化管理。供应商将耗材送货到医学工程处库房,验收合格后扫描产品条形码办理代销入库和代销移库手续;使用科室二级库管理人员清点所收耗材,并根据货到情况在系统内进行移入确认。

临床科室在耗材使用后扫描条形码进行计费,耗材及收费信息进入HIS,并实时反馈给耗材管理系统,由医学工程处进行耗材出库确认。医学工程处能够实时监管二级库高值耗材使用情况,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费用、入库出库时间、使用日期、病人姓名、主刀医生等。二级库房信息化管理把医学工程处、临床科室、财务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我院对高值耗材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保障。

2.3 其他功能

我院医用耗材网上请领模块实现了临床科室通过登录系统客户端进行医用耗材网上请领。目前我院医用耗材网上请领量每月约400单。填写请领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请领请求并发送给耗材库房,库管人员通过审核、配发、上账等流程完成对临床科室耗材的发放。系统还提供请领记录查询、请领统计报表等功能,以完善信息系统对医用耗材请领业务流程的控制管理。

供应商资质管理模块实现了耗材供应商注册证等资质文件的电子信息储存、查询以及注册证有效期预警等功能,避免了纸质文件存放难以及时了解供应商的注册证或授权是否过期的问题。

库存预警模块提供了设置耗材的安全库存及最高库存量的功能,实现了耗材订货策略的科学制定,防止出现耗材的积压或短缺。

3 我院信息化管理创新点

3.1 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实现实耗实销

依据供应链管理将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一体化整合的思想,通过全程监管系统对高值耗材从入库到最终使用,再到患者身上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实现高值耗材削减库存、医院计费和临床使用同步进行。

3.2 条码化管理健全追溯机制

条码化管理对高值耗材进行唯一性标识,并记录来源和最终去向,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可以为确实举证提供相关材料,健全高值耗材追溯机制。

3.3“双签”计费提高严谨性

我院特别提出的高值耗材术中“双签”计费,这一细节设计有效提高了高值耗材收费的严谨性,确保高值耗材监管力度和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在高值耗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要重视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信息系统和管理的互动,既要根据自己的管理流程来选择适合的信息系统,也要通过信息系统来优化和再造自己的管理流程。

为了进一步做好医用耗材的规范性管理工作,我们正在加强学习医用耗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发掘医用耗材管理的先进理念,力争使我院医用耗材的管理更合理、更完善。

摘要:当前以高值耗材为重点的医用耗材管理成为医院、监管部门和行业研究的热点领域,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医用耗材原有的静态、粗放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目前医院的高速发展。本文探讨如何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建立一套高值耗材全程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条码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对各环节实现信息化动态跟踪,促进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并实现对高值耗材科学、有效的全程监控与管理,为不断提高医疗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高值耗材,全程动态监控,条码化管理,可追溯性

参考文献

[1]邓素彤,黎少英,张念樵.加强骨科材料的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8,(4):64.

[2]尹翔.医用高值耗材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8):94-96.

[3]赵宁志,张玉琴,曾宏逵.医院医用高值耗材规范管理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2):171-172.

[4]卫生部.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S].

[5]金美娟,喻志才,周耀崇.浅谈医用耗材信息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8,(6):46.

浙江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 篇3

【关键词】 网格化;海事动态监管模式;动态风险

0 引 言

“十二五”期间,随着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水上交通变得更加复杂,公众对安全出行的诉求不断提高,海事部门面临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目前,浙江海事局全面应用了覆盖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舶交通服务(VTS)、闭路监控(CCTV)系统等在海事监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初步形成以巡逻船为主的水上交通立体监管体系;开发集成了AIS、VTS、CCTV等信号源和通航要素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网格化、可视化信息平台,实现了船舶的“可视、可听、可控”。根据浙江省海事辖区网格类型的划分,浙江海事局出台了《浙江海事局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办法(试行)》;然而,网格类型在划分后不能够随通航环境、交通流等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改变,存在网格类型划分与实际通航安全风险情况不符合的现象,海事监管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优化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资源配置,提高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水平。本文对浙江海事辖区的通航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建立网格风险动态评估模型,以便根据通航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网格类型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实现基于动态网格风险的海事监管新模式。

1 海事网格化管理及其优点

1.1 海事网格化管理

海事网格化管理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海事管理区域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以顺畅的协调机制和便捷的跨部门业务流程为纽带,实现网格单元与各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对网格内的部件和发生的事件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系统。

海事网格化管理是根据海事辖区进行网格划分,并对辖区内的各类通航环境、船舶、气象信息等信息资源按网格划分来进行管理。

图1 网格与资源的关系

系统中的网格资源采用分级管理,从网格到浙江沿海辖区,依次递归;其他资源信息采用分类管理,各类资源之间单独管理;将各类资源信息根据其地理位置,分配到网格,进行关系关联。借鉴海洋与渔业部门的渔区编码,对于未编码海区按相邻渔区编码进行加位处理。[1]

1.2 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当前,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海事监管资源所具备的分布性、异构性、自治性和动态性与网格特点相符合,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可有效解决现有海事监管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海事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海事管理引入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2.1 实现管理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通过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使网格中的各个部门实现流程和信息共享。当发生险情或出现违章情况时,网格化管理系统可自动根据各网格单元内资源的使用情况,对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协同调配,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大共享。

1.2.2 实现控制的实时性

通过构建立体化的网格化管理信息传输通道,可使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获取相关海事信息,从而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1.2.3 提高海事预警能力

海上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特点,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功能,可及时发现和甄别仍处于萌芽状态的事故或事件,并发出预警,彻底改变目前海事监管中被动、滞后的局面,为完善沿海水上交通事故或事件的预警机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能及时综合各方面信息,针对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结合应急预案,可迅速形成相应的行动方案,使预警信息更具针对性和明示性,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

1.2.4 增强预警互动性

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及海上人员能最早发现潜在危机,是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网格化管理方式的推行可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也可使事故险情和危机等得到真实记录和及时回应。这不但可缩短海事管理机构应急处置的响应时间,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同时可展示海事管理机构对公众举报的重视程度,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2 浙江海事辖区网格化管理现状

2.1 管理成效

随着海事网格化管理的不断推进,海事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得到大大提高,同时在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水上交通事故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理顺工作职责。通过网格的划分明确各单位职责,消除管理的死角和重复部分;提高发现事故的能力和预防能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海事管理机构只能在事故发生后处理的情形。

(2)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以往通过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长时间才能处理的事故,现在依靠网格化管理在短时间内就可解决。

(3)建立了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网格化系统将事故的发现、处理的整个流程自动记录在系统中,使监督评估部门能够快捷、方便地调用,为监督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

(4)增强了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监督评估部门的监控之下,促使海事执法人员在事故处理中自觉遵守依法行政的要求,规范业务用语和执法流程。

海事网格化管理改变了传统海事管理粗放、低效、盲目的落后方式,使海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高效化转变;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优化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形成职责明确、执法规范、服务精细、管理有序的新格局,进一步强化了海事管理机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动态网格化管理尚未完善

目前,在“网格化、可视化信息系统”中,网格风险类型一经设定就无法随通航环境、交通流等实际风险情况进行实时改变,存在网格类型划分与实际通航安全风险情况不符合或不同步的现象。

2.2.2 传统的部门结构影响海事网格化管理效能的发挥

目前,海事网格化管理在海事管理机构内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多表现在监管手段的变化,通过大量引进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海事管理触发机制质的提高,由以往事故发生后触发和依靠相对人报告或举报的被动触发机制,变成了通过AIS,CCTV,GIS等系统监督和预防的主动触发机制。但是,海事管理机构的各职能部门结构没有根据网格化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事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流程。

2.2.3 新旧体制尚有摩擦,尚未达成统一认识

新的海事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传统海事监管模式造成很大的冲击,虽然大部分执法人员对海事网格化管理报以支持的态度,但几十年的监管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很多人认为海事网格化管理仅仅只是一种手段的变化,对整个网格化管理理念给海事监管工作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认识不足,这也从客观上影响了海事网格化管理的整体运行。

2.2.4 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支持

传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传统的监管模式,特别是行政审批、调查取证等方面。海事网格化监管虽然在技术上完全可做到无纸化办公、异地办理各种业务,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支持,不仅没有提高管理效率,反而因为两种体制同时运行,加大了执法人员的工作量,也间接造成执法人员对网格化管理认识的局限性。

3 浙江 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的提出

3.1 定 义

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是指根据海事网格通航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和辖区海事监管及应急资源数量,对各海事网格进行海事监管和应急救助力量的统筹分配及资源协调,力求海事监管与应急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监管资源的集约化,有效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对关键网格(高风险网格)的重点监管,维护辖区水上交通安全。[2]

3.2 监管流程

实时采集海事辖区内各网格的气象水文、交通流等信息,以现有的通航要素系统和船舶信用系统为支撑,根据网格动态风险评估和分级对各网格的通航风险进行测度、分级[3,4];根据辖区内各网格的风险分级结果,对各网格实施不同的监管模式。

3.3 监管模式分类及应对措施

3.3.1 红色应急管理

组织协调海事巡逻船艇对实施红色应急管理的网格动态游弋值守。红色应急网格归属分支局,充分利用AIS,VTS,CCTV,甚高频通信(VHF)等一切有效动态跟踪监控手段,对网格内的4类重点船舶实施跟踪监控,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及时给予必要的提醒,并提供相应的安全信息服务。

如遇大风、浓雾等恶劣天气而导致巡逻船艇无法出航,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应做好相关记录,并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加强电子巡航工作。

3.3.2 黄色预警管理

根据辖区和黄色预警网格周边的海事巡逻力量,组织协调船艇进行网格巡航;根据网格现场实际决定动态游弋值守或定时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24小时),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加强电子巡航工作。

3.3.3 蓝色预警管理

根据辖区和蓝色预警网格周边的海事巡逻力量,组织协调船艇进行网格定时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48小时),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GIS,VHF等手段进行电子巡航工作。

3.3.4 常态管理

网格归属的海事基层单位利用AIS,VTS,CCTV,VHF等手段进行电子巡航工作;海事巡逻力量巡航时间间隔不大于72小时。

3.4 监管保障

3.4.1 制度保障

制定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制度,使海事动态网格化监管有法可依,并形成长效机制。

3.4.2 信息系统保障

对现有海事“网格化、可视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海事网格化动态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实现海事网格风险的动态评估和分级。完善AIS,VTS,CCTV,GIS,VHF等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其覆盖范围。[5]

3.4.3 指挥力量保障

在现有指挥中心、交通管理中心中设置专门岗位,完成对巡逻、救助力量的调配和指挥。

3.4.4 巡逻和救助力量保障

完善巡逻与救助力量的建设,对海事监管移动终端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有海事网格动态风险分级的同步显示和预警功能。

4 结 语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系统是时变系统,系统风险随着通航环境、船员适任能力、船舶安全状况和货物属性、海事管理力量的动态投入等的变化而实时改变。在分析浙江海事辖区网格化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海事辖区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系统实际情况,提出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对不同网格实行动态分级管理,提高网格风险类型划分的正确性和动态性,动态统筹调配海事监管资源。试行动态网格化监管模式有助于优化海事监管力量调配,提高海事监管效率,减少目前存在的主观性强、缺乏动态全局统筹的缺点,有效保障通航安全。

参考文献:

[1] 浙江海事局.浙江海事局监管网格化、可视化需求研究[R].2013-10.

[2] 浙江海事局,上海海事大学.网格风险评估体系研究[R].2014-12.

[3] 黄常海,胡甚平,郝严斌,等.单船动态风险评估模糊推理系统的设计与模拟[J].中国航海,2011,34(2):68-73.

[4] 黄常海.基于VC与MATLAB的船舶航行动态风险推理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11.

动态监管管理办法 篇4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开通食品安全信息网,在城区主干道上拉挂横幅,给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发放食品安全宣传画等手段,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加深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是健全诚信体系。通过成立“浦江县食品安全消费促进会”等行业组织和实行“放心店优胜劣汰”等手段,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诚信管理,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树立守法经营、诚实守信、强化管理、保证质量的经营理念,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保证所售食品质量安全。

三是完善社会监督。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聘请食品安全信息员,把监督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同时,加强对这些信息员的培训与联系,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能及时准确举报投诉违法案件,反馈信息,共同构筑反应敏捷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动态监管管理办法 篇5

前 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系统架构概述 政府监管平台 企业监控平台 性能与技术要求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丘舍金、李旭光、冯泉、罗冠伟、董轩、刘建、洪茂枝、周炜、沈兵、张锦、李文亮、尚绛、梁金焰、刘佳欣、李明瑛、朴松爱、孙亚夫、张伟。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管系统

平台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管系统中政府监管平台和企业监控平台的功能要求、性能与技术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管系统政府监管平台及企业自建或运营商搭建的卫星定位监控平台。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85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 20263 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

JT/T XXXX-XXXX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管系统平台数据交换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运输车辆 operating vehicles 以营运为目的,并有营运许可证的车辆。

3.2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管系统 GNSS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operating vehicles 以提供道路运输车辆实时位置和状态信息为特征,具有运输车辆驾乘人员及运输车辆管理者等用户远程信息服务,反映运输车辆动态数据,满足营运监管部门及安全监管部门对系统信息运用要求,能对服务范围内的车辆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综合性信息处理系统。系统由卫星定位系统、通信网络、监控平台及车载终端等部分组成。

3.3 政府监管平台(简称政府平台)governm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通过提供信息处理及人机服务接口等功能,实现对服务范围内的车载终端和接入平台进行管理的系统平台,主要实现对上级平台的数据报送和对下级接入平台、运输企业、车辆、从业人员、业户的管理以及车辆运营安全的监管。3.4 企业监控平台(简称企业平台)enterpris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企业自建或委托第三方技术单位建设的卫星定位动态监控平台,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通过接入通信网络对服务范围内的车载终端和用户进行管理,并提供安全运营监控的系统平台,主要实现对平台中的车辆安全运营的实时监控。

3.5 接入平台 access platform 接入到政府监管平台的平台,包括企业监控平台和下级政府监管平台。

3.6 车载终端 vehicle terminal 安装在道路运输车辆上满足工作环境要求,具有卫星定位系统、移动网络接入、道路运输车辆行驶记录、道路运输车辆相关信号采集和控制,与其他车载电子设备进行通信,提供监控平台所需的信息,完成监控平台控制功能的装置。

3.7 监控信息服务系统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和通信网络接入网关相连,包含能提供车辆位置和状态等信息的车辆位置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监控工作站进行地图浏览和查询的电子地图系统以及存储和备份车辆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并提供后台管理和维护支持的系统。

3.8 监控工作站 monitoring station 和监控信息服务系统相连,能提供车辆管理和控制等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接口的系统,是监控平台实现人机交互的功能实体。

3.9 休眠 sleep 车辆熄火后,终端继续保持与监控中心联系的一种特殊状态。车辆熄火后,终端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关闭除无线通讯模块外其他不必要设备,并自动持续降低数据上传频率。

3.10 疲劳驾驶 tired driving 驾驶人的连续驾驶时间超过4h时,认为该驾驶人进入疲劳驾驶状态。

3.11 区域报警 regional alarm 车辆驶出或驶入规定区域范围。

3.12 地理栅栏 geographic fence 通过监控平台对车辆设定限制区域实现当车辆从此区域移出或是进入后报警的功能,并以声、光等方式提示。

3.13 在线车辆 online vehicles 当前连接到监控平台的车辆。

3.14 上线车辆 previously online vehicles 监控平台设定时间内曾经在线连接到监控平台的车辆。

3.15 车牌 license plate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颁发的机动车号牌以及车牌颜色简称。如闽AY3154黄。系统架构概述

系统由政府监管平台、企业监控平台、车载终端、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组成。通过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业务管理以及数据交换和共享。

政府监管平台与上级或下级政府监管平台对接,也可直接提供企业监控平台接入,主要实现政府管理业务功能,以及对下级接入平台进行监管和考核。

企业监控平台接入到政府监管平台,主要通过对车载终端的控制,实现对营运车辆安全运营的监控,并实时上报各项数据给政府监管平台。

政府监管平台之间通过专线网络或互联网VPN方式进行连接,企业监控平台与政府监管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或专线网络方式进行连接,车载终端与企业监控平台或政府监管平台之间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连接。政府监管平台

5.1 基本功能 5.1.1 接入平台管理

应提供接入平台管理、平台信息查询和平台考核等功能,具体功能要求如下:

——接入平台管理具备平台配置管理、平台自动查岗和平台手工查岗的基本管理功能;

——平台信息查询具备平台基本情况、平台在线车辆、平台历史上线车辆、平台未上线车辆、平台运行日志和平台巡检日志等查询功能;

——平台考核包括平台动态数据传输情况、平台链路通断情况和平台车辆上线情况和平台查岗统计等,具备对接入平台按日、周、月、季和年进行考核的功能。

5.1.2 报表导出功能

平台中所有查询结果及统计分析结果均应支持excel的报表导出功能。

5.1.3 车辆数据定时下发功能

定时向接入平台下发其上报的正常汇报车辆列表及异常车辆列表。

5.1.4 报警

应支持接收由下级监管平台或企业监控平台上报的报警信息,包括紧急报警、偏离路线报警、超速报警、区域报警、疲劳驾驶报警等。

产生报警时,可通过声、光、图片和文字等方式提示并显示车辆动态位置信息和静态信息及相关信息。

5.1.5 报警管理

应支持接收接入平台上报的报警信息及对应的报警处理信息。如下级监管平台或企业监控平台未在约定时间内上报报警处理信息,监管平台应向其发送报警处置请求指令。

5.1.6 基本资料管理

提供对接入平台的各种车辆、交通从业人员和运输企业等基本资料的查询管理功能。

5.1.7 危险品车辆/企业管理

5.1.7.1 危险品车辆查询和统计功能 危险品车辆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危险品车辆查询,包括在线危险品车辆查询、上线危险品车辆查询、跨域危险品车辆查询和警情信息查询;

b)危险品车辆统计,包括危险品车辆在线情况统计、危险品车辆上线情况统计、危险品跨域(不同地区监管平台间)情况统计、危险品车辆报警情况统计和危险品车辆分布情况统计。

5.1.7.2 危险品运输企业查询、统计和考核功能 危险品运输企业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危险品运输企业查询,包括危险品运输企业详细情况查询;

b)危险品运输企业统计,包括危险品企业分布情况统计、危险品运输企业所属车辆上线情况统计和危险品运输企业所属车辆报警情况统计;

c)危险品运输企业考核,包括危险品运输企业的月度、季度和考核。5.1.8 班线客运车辆/企业管理

5.1.8.1 班线客运车辆查询和统计功能 班线客运车辆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班线车辆查询包括在线班线车辆查询、上线班线车辆查询、跨域班线车辆查询和警情信息查询;

b)班线车辆统计包括班线车辆在线情况统计、班线车辆上线情况统计、班线车辆跨域(不同地区监管平台间)情况统计、班线车辆报警情况统计和班线车辆分布情况统计。

5.1.8.2 班线客运企业查询、统计和考核功能 班线客运企业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班线客运企业查询包括班线客运企业详细情况查询和班线客运线路查询;

b)班线客运企业统计包括班线客运企业分布情况统计、班线客运企业所属车辆上线情况统计、班线客运企业所属车辆报警情况统计;

c)班线客运企业考核包括班线客运企业的月度、季度和考核。

5.1.9 旅游包车/企业管理

5.1.9.1 旅游包车查询和统计功能 旅游包车车辆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旅游包车查询包括在线旅游包车查询、上线旅游包车查询、跨域旅游包车查询和警情信息查询;

b)旅游包车统计包括旅游包车在线情况统计、旅游包车上线情况统计、旅游包车跨域(不同地区监管平台间)情况统计、旅游包车报警情况统计和旅游包车分布情况统计。

5.1.9.2 旅游包车企业查询、统计和考核功能 旅游包车企业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旅游包车企业查询包括旅游包车企业详细情况查询和旅游包车营运线路查询;

b)旅游包车企业统计包括旅游包车企业分布情况统计、旅游包车企业所属车辆上线情况统计和旅游包车企业所属车辆报警情况统计;

c)旅游包车企业考核包括旅游包车企业的月度、季度和考核。5.1.10 货运车/企业管理

5.1.10.1 货运车辆查询和统计功能 货运车辆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货运车辆查询包括在线货运车辆查询、上线货运车辆查询、跨域货运车辆查询和警情信息查询;

b)货运车辆统计包括货运车辆在线情况统计、货运车辆上线情况统计、货运车辆跨域(不同地区监管平台间)情况统计、货运车辆报警情况统计和货运车辆分布情况统计。

5.1.10.2 货运企业查询、统计和考核功能 货运企业管理应具备以下功能:

a)货运企业查询包括货运企业详细情况查询;

b)货运企业统计包括货物企业分布情况统计、货运企业所属车辆上线情况统计和货运企业所属车辆报警情况统计;

c)货运企业考核包括货运企业的月度、季度和考核。

5.1.11 车辆动态监控管理

车辆动态监控功能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a)提供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单向监听、双向通话等功能,提供对多车的车辆跟踪、报文发送和车辆拍照等功能,并可支持对反馈报文、车辆行驶记录数据及照片的历史数据查询。

b)提供对指定单车车辆历史轨迹回放功能,并支持在历史轨迹点提供车辆事件的提示。

c)提供查询指定时间段、经过指定区域的车辆信息,应支持多区域多时间段的联合查询。

5.1.12 车辆视频监控

提供对单车或多车的视频信号监控查看功能,应支持实时监控及历史视频数据调用查看。

5.1.13 电子地图管理

5.1.13.1 电子地图基本功能

电子地图应支持包括漫游、放大、缩小、全图、拉框放大、拉框缩小、距离量算、比例尺显示、打印和当前屏幕图像保存等基本操作;支持电子地图的鹰眼功能、标注功能、图层控制功能、量算功能、地理信息查询功能和路径分析功能;支持对电子围栏设置、行驶区域设置和行驶路线设置功能。

地理信息查询支持对设施点、地名、道路和行政区域模糊检索。

5.1.13.2 电子地图表达

电子地图表达应符合GB 20263的规定。

5.1.13.3 目标影像展现

支持车辆等动态目标、自定义设施和点线面叠加;支持地图显示、影像显示、影像和地图叠加显示。

5.2平台接口功能

5.2.1 与其它平台信息交换

实现与企业监控平台、上级政府监管平台及下级政府监管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包括车辆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和跨域信息的交换功能。

具备下发通知信息给接入平台的功能。

5.2.2 数据共享接口

提供标准数据共享接口,为其他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共享接口服务。

5.3 系统管理

系统提供用户、角色、权限和日志管理功能。

提供报警控制参数配置功能,实现对报警的声、光提示可控配置。

5.4 统计分析

5.4.1平台管理统计分析

提供对接入平台总数、在线平台数、平台入网车辆数、平台在线车辆数和平台车辆报警数的统计分析。

5.4.2 车辆管理统计分析

提供车辆统计报表和车辆综合统计分析功能,具体功能如下:

——车辆统计报表应具备车辆上线情况统计报表、车辆跨域情况统计报表和车辆警情(警情包括下级平台上报的报警及本平台自行产生的报警)统计报表。

——车辆综合统计分析应具备车辆信息在线分析、车辆上线情况同比/环比分析、车辆警情情况同比/环比分析和车辆跨域情况同比/环比分析功能。

5.4.3 其它统计分析

提供对地区车辆统计分析和重点运输车辆的特殊统计分析功能。

地区车辆统计分析包括对地区所属车辆上线情况统计和地区所属企业平台上线覆盖情况统计。

5.5 运营维护功能

监管平台系统运营维护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服务器状态监控功能,能监控各种服务状态;

——系统资源监控功能,能监控各服务器资源消耗情况,可显示资源消耗情况。企业监控平台

6.1 基本功能 6.1.1 报表导出功能

平台中所有查询结果及统计分析结果均需支持excel的报表导出功能。

6.1.2 报警和警情处理 6.1.2.1 报警

应支持接收由车载终端触发的报警信息,包括紧急报警、设备故障报警、偏离路线报警、区域报警、超速报警、疲劳行驶报警、断电报警、超时停车报警和电瓶欠压报警等。

应支持由平台产生的报警,并应能配置是否下发终端进行报警提示。

产生报警时,可通过声、光、图片和文字等方式提示并显示车辆动态信息、位置信息和静态信息及相关信息。

6.1.2.2 报警信息处理

提供对终端上报的报警信息和企业平台分析产生的报警信息进行处理,报警信息处理过程包括报警信息确认、报警处置、报警处理情况登记和报警信息处理状态跟踪,以及报警信息查询和报警统计功能。报警处理可依据不同报警类型进行如下方式的处置,包括车辆监听、拍照、报警解除和下发信息等,通过下发信息达到提醒司机的目的。

企业监控平台应支持将报警信息和报警处理结果信息实时传送到政府监管平台,并响应政府平台下发的报警处置请求指令。所有报警及报警处理信息均应记录并提供查询功能。

6.1.3 监控功能

6.1.3.1 车辆监控管理

车辆监控管理包括车辆上下线实时提醒、车辆调度、车辆监控、车辆跟踪、车辆点名、车辆查找、区域查车和车辆远程控制的功能:

——车辆上下线实时提醒:实时反映车辆上下线情况,通过声、光等形式进行提醒; ——车辆调度:通过多种方式选择车辆,并向车辆下发调度信息;

——车辆监控:实时接收终端上传的动态信息,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并可根据需要显示车辆动态信息;

——车辆跟踪:以定时方法,在电子地图显示单车或多车实时位置和状态信息;

——车辆点名:向指定车辆发送车辆点名命令,终端上报车辆位置信息,企业平台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车辆位置;

——车辆查询:按照车牌号码、SIM卡号码、司机、企业和车队等条件查询车辆;

——区域查询:在电子地图上查询设定区域的当前车辆;

——远程控制:将监听、解除监听、GPRS连接、抓拍等指令发送到终端,通过终端实现相应功能。

6.1.3.2 历史轨迹回放

提供支持单车指定时间段内回放车辆历史轨迹的功能。

6.1.3.3 定时定位车辆查询

根据车辆的轨迹数据,查询指定时间段内、经过指定区域的车辆信息,应支持多区域多时间段的联合查询。

6.1.3.4 车辆视频监控

提供对单车或多车的视频信号监控查看功能,应支持实时监控及历史视频数据调用查看。

6.1.3.5 电子地图管理

电子地图管理应符合4.1.13的规定。

6.1.4平台接口功能

6.1.4.1 与政府监管平台信息交互

实现与上级政府监管平台的信息交换,包括车辆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和跨域信息的交换功能。

具备接收上级政府监管平台下发通知并进行醒目显示的功能。

6.1.4.2 监控平台间连接情况

具备监控自身与上级政府监管平台间连线情况功能,并以声、光等提示信息提示用户直至恢复连接。

6.1.5 监管功能 6.1.5.1 监管巡查 响应政府监管平台下发的岗位巡检指令,并将巡检结果上报到政府监管平台。

6.1.5.2 监管平台实时数据交换 收到车辆上报动态位置信息后,立刻向政府监管平台实时上报车辆的位置、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响应政府监管平台拍照和监听指令,显示政府监管平台下发信息。

6.1.6 统计分析功能

对车队或车辆报警、行驶里程、车辆上线率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文字或图表方式表示统计分析结果。

6.1.7 管理功能 6.1.7.1 终端管理

支持终端开户、销户、车辆停用、车辆转组和终端转车等功能。

提供对终端参数配置管理功能,包括IP地址配置、报警参数配置、区域设置和路线设置配置、终端固件升级等功能。

6.1.7.2 基础信息管理

提供SIM卡管理、终端管理、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车队、运输企业管理功能,并提供对车辆信息的综合查询。

6.1.7.3 行驶记录管理

提供远程调用车辆行驶记录相关信息,并能够对车辆行驶记录信息保存、查询、统计、分析和打印。

6.1.7.4 多媒体信息管理

提供对终端上传的音频、视屏、图片等信息的检索上传、存储及查询等功能。

6.1.7.5 系统管理

系统提供用户、角色、权限和日志管理功能。

提供报警控制配置功能,实现对报警的声、光提示可控配置。

6.1.7.6 运营维护管理

监控平台系统运营维护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服务器状态监控功能,能监控各种服务状态;

——系统资源监控功能,能监控各服务器资源消耗情况,可显示资源消耗情况。

6.2 业务功能 6.2.1 偏离路线报警 当车辆偏离预设的行驶路线范围超出阈值时报警,并以声、光等方式提示,提供对偏离路线报警的记录和处理。

6.2.2 线路关键点监控

支持对车辆行驶路径关键点时间的监控,即当车辆未按照规定时间内到达或离开指定位置时,实时以声、光等方式提示。

6.2.3 地理栅栏

车辆熄火后,以车辆熄火位置为中心,以不大于600m的距离为直径,设定一个电子栅栏,当车辆从此区域移出后报警,并以声、光等方式提示,提供对报警的记录和处理。

6.2.4 疲劳驾驶报警

当驾驶员连续驾驶时间超过阈值时报警,并以声、光等方式提示,并提供疲劳驾驶报警的记录和处理。

6.2.5 司机身份识别

对终端上传的司机身份信息识别,并将司机身份有效性结果信息下传到终端,完成司机身份识别过程。

6.2.6 特殊业务功能 6.2.6.1 班线客运

6.2.6.1.1 营运线路查询

提供对长途班线客运线路查询功能。

6.2.6.1.2 乘客超员监控

通过拍照或视频方式监控车辆超员情况,提供对车载终端直接通话功能提醒驾驶人员超员,提供对超员的警告、记录和处理。

6.2.6.1.3 分路段限速监控

分路段设置限速阈值,实现超速报警,并提供对超速的警告、记录和处理。性能与技术要求

7.1 质量与性能指标 7.1.1 系统总体性能

系统总体性能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支持系统7×24h不间断运行;

——车载终端在非休眠状态下上报车辆动态数据时间间隔不大于60s;

——在没有外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故障恢复时间不超过120min。7.1.2 应急与报警信息响应时间

报警及报警信息处理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应急与报警信息处理时间不超过10min;

——优先保证报警信息及报警处理信息显示。

7.1.3 接入平台数量

政府监管平台支持与之对接的平台数量不小于100个;

7.1.4 接入车辆的数量平台车辆接入性能要求如下:

——具有海量定位数据高并发处理能力:平均 500条/秒、峰值1000条/秒;

——企业监控平台能支持至少10,000台终端接入,支持超过10,000个动态目标的监控能力;

——政府监管平台能支持显示超过100,000个动态目标。

7.1.5平台响应时间

最大并发用户数达到系统设计要求的并发用户数时,各事务平均响应时间不应超过单用户平均响应时间的五倍。

7.1.6 地图数据质量

电子地图数据质量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电子地图应使用经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电子地图;

——地图更新频率不少于一年一次。

7.2 网络传输

网络传输环境要求如下:

——政府监管平台之间支持专线网络或互联网VPN连接;

——企业监控平台支持互联网或专线网络等方式连接政府监管平台。

7.3 数据存储和备份 数据存储及备份要求如下:

——数据在线存储时间不得少于183天; ——建立数据备份机制,每月对数据进行全量备份,每周对数据进行增量备份,系统数据恢复时间不超过5h;

7.4 安全要求平台安全要求如下:

——满足GB 17859第3级及以上安全要求;

——数据库中关键数据加密存储,用户密码加密存储;

——采用日志对操作和接收及发送的数据记录,至少存储183天日志数据;

——采用备份平台,主平台出现问题能自动切换到备份平台。

——平台间数据交换采用加密传输方式,具体要求见JT/T XXXX(《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动态监管系统平台数据交换》)的规定。

7.5 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运行环境要求如下:

——通信网关、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独立部署;

——数据库服务器能支持大数据量存储与检索;

药品电子监管网络管理办法 篇6

药品电子监管网络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保障我区药品电子监管网(以下简称电子监管网)规第2条第3条

第4条第5条第6条范运行,明确矿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使用电子监管理网的责任和工作内容,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办法所称药品电子监管网,是指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的全区药品电子监管网络信息系统。

本办法适用于药品经营、使用企业和监管部门。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矿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将电子监管网作为药品电子监管的工作平台,并承担电子监管网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矿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指定专人负责电子监管网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矿区药品监督管理局把企业电子监管网建设情况作为年终信用等级的重要内容,对企业上报信息及时、完整、准确的作为诚信、守信企业重要标准,对上报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的企业作为基本守信,失信企业的重要标准。

第7条 矿区药品监督管理局把企业电子监管网建设情况作为企业优先和滞后行政许可重要依据。对企业上报信息及时、完整、准确的作为优先行政许可重要参照依据,对上报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的企业作为滞后行政许可重要参照依据。

第8条 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所辖区域内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相关信息的维护与更新。

第9条 矿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由于未按照相关规范和流程对电子监管网进行操作,造成数据异常的,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派专人到企业督促整改。

第10条 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上报信息及时、完整、准确的,予以表彰;对上报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的,采取教育、防范、提示、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予以惩戒。

第11条 被认定为上报信息及时、完整、准确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

(一)除举报检查外,随后一年可减少检查频次或项目。

(二)披露无违法违规行为信息,通报表彰。

第12条 被认定为上报信息基本及时、基本完整、基本准确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

(一)除举报检查外,每年监督检查1次。

(二)披露无违法违规行为信息,通报表彰。第13条 被认定为上报信息较差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

(一)随后一年增加2次监督检查,药品抽验不少于3批。

(二)单位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参加法律法规知识再教育。

(三)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信息,通报批评。第14条 被认定为基本不上报信息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

(一)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随后一年增加不少3次监督检查。药品抽验不少于5批。

(二)药品经营相关人员参加法律法规知识再教育。

(三)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信息,通报批评。

第15条 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在每年年初结合上检查情况制定出监督检查计划,包括查检的频次、时间、内容和方式。

第16条 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定期在电子网上公布检查情况,通报披露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信息。

第三章 经营企业

第17条 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必须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入网,指定专人负责本企业经营药品电子监管信息的维护与更新,核注核销,并确上报信息及时、完整、准确。

第18条 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监管码信息与药品包装上实际信息不符合,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章 系统运行管理

第19条 电子监管网的系统开发、技术支撑部门,负责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做好企业入网、药品赋码、核注核销、消费查询、监管追溯、通报预警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工作。

第20条 电子监管网的运营管理部门,负责入网企业及药品基础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做好企业入网、药品赋码、核注核销、消费查询、监管追溯、通报预警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第五章 责任

第21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应严格履行相关职责,并承担本应责任。

第22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利用电子监管网恶意传输垃圾数据和随意修改系统数据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23条 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只能查看自己分管业务工作中企业信息,严禁查看分管业务工作外的企业信息。违反本办法规定,披露商业秘密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建设工程监理市场动态监管的探讨 篇7

1 动态监管的意义

随着监理行业的不断壮大, 监理市场的监管必然会产生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 突出问题表现为现场监理机构注册人员资格、专业、人数不符合要求、工程监理实际取费不符合规定、监理通知不闭合、总监和现场监理人员到岗履职情况差等方面。因此, 研究完善监理行业管理制度, 推进监管模式改革, 科学、合理地引导监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更加迫切。通过信息平台, 实现动态监管, 及时披露企业和人员信息, 是实现信用评价体系的基础。动态监管逐步实现从以资质资格准入为主的监管手段向信用准入为主转变, 形成以诚信为衡量标注的优胜劣汰机制, 实现“宽进严管”的监管模式。

一是, 动态监管能够有效解决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管理相脱节的问题。二是, 动态监管使人员流动规范化。利用网络手段实现信息共享, 让监管方能够及时掌握人员的变动情况, 有利于加强从业人员管理, 实现行业自律。三是, 动态监管是实现“宽进严管”的必然选择。对监理企业加强日常监管, 能够促进监理企业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从而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防止安全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

2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监理市场信用评价体系的原则是简便、有效。如图1所示, 对监理企业信用评价应该需要全面收集该企业的不良记录和良好记录, 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来确定。不管是不良记录还是良好记录都要通过相应的行为信息来反映, 而这些行为信息主要来自于现场监理机构。从组织结构上来讲, 监理企业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是现场监理机构, 同样也应作为信用评价体系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 监管方利用对现场监理机构的检查、考核等手段, 就可以得到这些行为信息, 此信息将作为评价该企业信用的重要依据。按照责权关系, 对产生这些行为信息的从业人员建立信用记录, 则形成了对从业人员 (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的信用评价。监理行业作为咨询服务业, 人的因素对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业人员信用体系的建立对强化人员管理, 提高执业素养作用明显, 而且符合“重人员、轻资质”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为了企业信用、人员信用评价体系更加全面, 在建立评价体系时也应该考虑诸如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人员是否满足资质标准、取费是否符合规定、骗取中标等非现场监理机构原因的因素, 而且, 信用体系评价体系的标准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同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3 现场监理机构记分管理

以现场监理机构为基本单元, 通过记分对不良行为和良好行为进行量化, 按照本地监理市场的特点制定记分标准, 形成记分表 (示例见表1) , 同时, 对相应的从业人员 (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也通过记分的手段实施量化管理, 这就为实行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差异化监管提供了量化依据。对信用差的责任主体 (监理企业、从业人员) 通过集中培训学习、约谈、通报批评、清出市场等行政处理措施, 并与行政处罚相结合, 促进主要责任主体认真履责;对信用好的责任主体则要通过表彰、奖励、投标加分等方式予以鼓励, 并为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进监理市场发展壮大。

现场监理机构记分管理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记分对象的选择、记分标准的设定、记分的内容及判断标准、记分周期的选择、奖/惩措施等方面。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信用评价的有效性、合理性、公平性。在记分对象的选择中, 如果在实施初期可以突出重点, 选择监理企业和总监作为记分对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对项目现场监理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或考核时, 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 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处罚, 并及时将记分情况逐级上报, 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累加。对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限期整改的违法违规行为, 整改期届满仍未达标的, 以原记分值的2倍重新记分。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违规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 并按照设定的处理措施做出相应处理, 通过信息平台予以公示。监理企业、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查询积分情况。记分周期一般按照整年计算, 每年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记分周期届满, 监理企业和总监的年度积分清零, 重新记分。

现场监理机构记分管理实施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为记分标准的设定以及违规处理。记分标准的设定要综合考虑本省监理市场的状况 (企业数量、资质等级、地区差异、从业人员数量等) 、从业人员在应分担的责任、定性指标定量化等方面的因素, 标准的设定要适合本地市场具体情况, 太低就失去了约束力, 太高会阻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通常采用专家打分等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确定, 而且标准也需要动态调整, 一般2年调整一次。

违规处理的标准一般分档设定, 一般不超过三个档。当监理企业的累积分值达到相应的分值, 就按照对应的处罚标准对该企业进行处罚, 通常对企业的处罚方式有约谈、通报批评、限制承揽项目、一定时间内禁止投标、清出市场等。当从业人员达到相应的分值, 同样按照处罚标准对人员进行处罚, 通常对人员的处罚有参加培训、通报批评、暂停总监资格、暂停执业资格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将对企业和从业人员记分代替对企业和人员依法处理、处罚。

4 结束语

动态管理的实施, 能够有效解决对从业人员一贯难监管、监管难的局面, 能够解决对责任人员到岗履职监管难题。动态监管的实施, 密切了政府监督与监理企业间的联系, 形成了互动, 是强化日常监管的重要手段, 强化了企业主体质量、安全意识, 有利于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有利于全面提高监理企业对质量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以监理市场动态监管为抓手, 构建了省、市 (州) 、县 (区) 三级信息联动工作机制。

打破了信息孤立、分散的管理方式, 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各级监管部门间的互动, 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水平, 对于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供了基础保障。从现场监理机构的记分管理的实施, 到监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借助信息平台, 实现监理市场的动态监管, 建立监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体系, 对于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促进监理市场良性发展是一种长效手段。

参考文献

动态监管管理办法 篇8

关键词:无人机;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测量;土地综合整治监管

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支撑,对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据初步了解,目前全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达到l万多个,国家、省、市、县投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每年达到1000亿元[3,4]。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作为航空遥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刚刚从军用领域扩展到民用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低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快速获取系统,具有高机动性、低成本、小型化、专用化、快速、实时对地观测众多的优点,可弥补卫星遥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影像获取周期长、影像分辨率不够等弊端,有望进一步拓展应用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各个环节[5,6,7]。本文立足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的技术特点,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际需求,就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一体化应用模式进行研究。

1 解决思路

按照项目的进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以分为选址、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和工程监管6个工作环节[1]。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作环节,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可以按照如下解决思路一体化应用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全过程[8,9,10]。

2 工程试验

2.1 实验区概况

为探索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一体化应用的可行性,按照图1中提出的解决思路,选取了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作为实验区。试验区内耕地分布集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30m,土地综合整治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

2.2 试验过程

按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进程,整个试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用图测制阶段。

2011年10月,采用“两外两内”的技术路线应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获取了整治区内地面分辨率0.14米的航拍影像。在像控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空三加密,制作0.14米高分辨率正射影像(DOM)。在立体下采集35平方公里的1:2000地形图,并将内业采集的线划图叠加DOM作为外业调绘底图,按照边调绘边上图的流水化作业模式,完成了整个测区35平方公里1:2000DLG合格产品的生产,如期地移交规划设计部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设计。鉴于无人机姿态不是很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对道路、沟渠的高程精度要求较高,为确保成图的精度,对区内道路、水沟等野外补充采集高程点。

(2)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阶段

2012年4月,在土地综合整治施工完毕后,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按照规划设计测量阶段航飞的技术参数,再次获取整治区相同分辨率的航摄影像,并成功地测制了35平方公里满足《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竣工测量的要求》的1:2000地形图,制作了0.14米分辨率的DOM。

(3)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提取分析阶段

基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竣工测量两个不同时相的DOM,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在ERDAS Objective模块下分别设计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的自动化提取方案,应用于本项目中各项工程量的提取,并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自动化提取的结果进行了少量的人机交互处理,得到最终的工程量。将最终提取的结果按类别逐层输出为.shp格式,并利用特征信息转换功能,将每个类别的属性参数写入所输出矢量文件的属性表中,在Arcgis软件中进行工程量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1)测图效率分析

如表1所示,与传统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模式相比,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一体化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整治前期地形图测量和竣工图测量的效率。本文的方法缩短了成图的周期,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

(2)设计效果分析

由于DOM影像数据应用到了规划设计中,一改以往单纯地基于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的弊端,向设计人员直观地再现土地综合整治区的原貌,降低了设计人员读图需要的时间,促使项目的设计更加地合理、客观、科学,进而提高设计的质量。

(3)竣工成果分析

与传统全野外方式相比,采用本文的工作模式进行竣工测量,除了能提供竣工测量图外,还将提供清晰的正射影像,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竣工测量的成果,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后期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4)工程量提取精度分析

为验证工作量提取精度,在项目区内施工前后分别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测量、记录,提取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防护树木种植等工程量。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和采用无人机技术提取的工程量高度吻合,但采用无人机技术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方法,解决传统方法定位难、丈量难、记录难和分析难的问题。因此,应用无人机低空技术辅助进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程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3 结语

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摄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能够提高规划设计测量和竣工测量中的测图效率,能够提高设计的质量,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丰富竣工测量的成果;同时基于高分辨率的无人机影像能够快速提取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量,用于辅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量监管,从而提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监管工作的水平,有效避免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重大损失,促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管工作走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

[2]孟宪素,李少帅.遥感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复垦开发项目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资源与产业,2009.4,11(2):66-70.

[3]高世昌,王长江.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工作回顾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 2009.8,11(4):51-54.

[4]刘晓丽,王丹.3S 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管中的应用[J]. 吉林农业,2010,(11):147-148.

[5]韩霁昌,成生权,张红凯. 测绘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发挥作用[J].中国土地,2003,(7):39-41.

[6]李忠仁. 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C]. 重庆市测绘学会2005-2006年学术论文集,2006:447-449.

[7]汤江龙.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技术及应用[C].华东六省一市学术交流会,南昌,2007.6:105-109.

[8]郭云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遥感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8.1.

[9]吴云东,张强.立体测绘型双翼民用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6,V26(3) :161-164.

[10]巾海建,郭荣中,黄小波等.微型无人机(MUAV)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应用[C].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977-980.

上一篇:学校一岗双责责任书体系下一篇:机电机械工程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