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播音方向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英汉双语播音人才培养路径——以武汉传媒学院双语播音系为例

作为培养语言传播精英人才和开展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的重要基地,武汉传媒学院双语播音系主要通过语言传播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传播民族文化,增强国际传播力。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播”的百分之十。从CGTN的主持人构成来看,海外华裔主持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英语、新闻、商科专业出身的主持人占据了另一半江山。

(二)基于英汉双语播音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英汉双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此前集中体现在考试分数上,虽具有较好的英语语法基础,但普遍忽视英语听力、口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双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相关课程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倾向,从而忽视了播音主持专业基本素养的培养,例如普通话语音的纠音正音,以至于在实践中呈现“双跛”状态,英汉双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秉承播音主持专业DNA。

第二,双语播音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呈现出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与英语基础课程的简单堆砌,英语课程的设置不具有针对性,没有贴合学生实际。演”“访”“说”“控”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能。

第三,双语播音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停留以力,希望学生通过专业能力训练,能够熟练应用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从事双语播音主持、口语传播、教育培训、宣传服务、涉外新闻采访和编译、涉外管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为各级广播电视系统、新媒体、对外传媒机构、外事部门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媒介素养,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英汉双播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国内主流媒体中英汉双播主持人的构成——以CGTN为例

目前,国内英汉双语播音专业人才紧缺。其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对于双语播音专业投入力度不够,国内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三百多所,只有极少数设立英汉双语播音主持方向。在中央电视台的在编节目主持人中,能够应用双语进行主持的比例还不到总人数考试为导向的目标上,忽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在过往的学习经验中长期缺失,所以双语播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立足英语语音发音,进行口语课程规划以及口语能力进阶式训练。

第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仍停留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上,对于学科整体框架以及新闻素养没有认知,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训练不到位。因此,急需从学科专业架构出发,从国际传播背景下新时代话语体系出发,构建学生对于专业框架的认知以及明确学习目标。

三、英汉双语播音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3+”课程模式的探索

英汉双语播音人才的培养应贴合学生实际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为了满足双语播音在新媒体时代下相关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市场需求,武汉传媒学院双语播音系基于教学理论,综合学科发展方向和

趋势,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围绕新时期的媒体特征,立足于电视双语播音主持,同时注重非电视的双语播音主持创作,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让双语播音主持人的业务技能更大程度地得到满足和延伸。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总结出“3+”课程模式:

“1+”,双语播音系课程延续传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现场报道与评论、主持业务1以及主持业务2。英汉双语播音主持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其中一个方向,专业方向的课程设中,应强调共性,突出个性,双语播音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播音主持专业素养以及突出的英语应用能力。

“2+”,开设与培养目标贴近的双语播音方向课程,强调“说”和“写”能力的培养。如英语播音技巧、英语解说与配音、时事英语、英语演讲与表达此类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塑造以英语表达为主的主持人形态;英语应用文写作、传媒英语、公共大学英语1-4则对双播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补充和强化。

“3+”,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跨文化交际》与《国际传播等课程》等,帮助学生构建专业学科整体的知识框架,对于专业的认知,提升学生专业敏感度和国际视野。

此外,每学期末开设双语播音专业方向相关的综合创作课程,例如《英语辩论》《双语综合节目展播》等。通过综合创作课程,将本学期的专业内容整合,以展演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课外实践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互联网+”联动教学

互联网线上课堂是线下课程的有效补充,其功能增强学生参与感,提升学习满足感。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包含教师教授、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在内的学习过程。例如,对于课上提出的问题和思考发布至讨论区,课下学生能够持续性的参与思考和讨论;其次,上传作业并留档,学生能够及时跟进自己的作业评价进度,并与老师进行探讨,线上线下两个学习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疫情期间开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学习通平台上创建该课程教学班,每周线上讲授结束后,以慕课上黑龙江大学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为补充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梳理,加强理解记忆并且实时补充案例教学。课堂活动以学习通平台录屏模式进行线上进行小组活动展示,实现线上翻转课堂的呈现,优化课程结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从侧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产学”融合,打造实践平台

1.校内实践平台

应用型高校以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为导向,双语播音系从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从事英汉双语播音主持工作所需的专业素质、综合知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安排了多个课外实践项目和内容。通过创设两档电视栏目《GlobalReport》和《十号留声机》,学生通过内容编辑、节目播报、后期剪辑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英语新闻播报、英语作品朗读及制作编写能力,同时提高对英语新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

2.海内外课程联动——以《跨文化交际》为例

除了课外节目制作外,双语播音系不定期开展各类讲座论坛,邀请国内外双语播音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知识分享。例如,邀请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主任罗伯特·A·埃尔卡特博士及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英语系副教授方明博士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专业课程知识补充。同时,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要,双语播音系与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教师建立联系并共同合作,开展一项名为COILProject的学习项目。该项目正好对应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该课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和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口语交际。

该项目由26名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在校生和双语播音系学生共同完成,在6周时间内,以5-6人配对的小组形式,在线上针对5个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其中每组均配置至少2名外国学生和大约3-4名本校中国学生。过程中,学生们运用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完成了各组项目的交流与研究,应对中美时差、文化差异、交际障碍等。

四、结语

英汉双语播音是当前大众传播领域最普遍的双语播音形态。它肩负着语言传播、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使命,具有全球传播话语力量的价值系统。未来市场对于英汉双语播音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全媒体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向适应媒介融合环境转变。着眼于网络化的“开源”发展,重视针对互联网主持人、新媒体主持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理论建设等做出拓展,确保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环境;重视信息的全方位“产控”,推动人才培养理念从关注学生二次创作能力发展向关注学生信息全方位产控能力的发展转变,确保学生所具有的内容生产能力能够适应传播环境的变革。

武汉传媒学院高度重视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正积极地进行尝试与突破,希望以课程为本,实践为重,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智.国际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20:124.

[2]黄菁竹.全球化背景下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迫切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6):89-90.

[3]吴瑷伽.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4):179-180.

[4]赵琳.论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双语播音的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42-246.

上一篇:探讨在线和离线的高校综合课程教学模式下一篇:税收收入分配与财政失调中国增值税分享体制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