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9篇)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一、学校管理上的缺陷。

绝大部分学校双语班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领导不是依照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进行科学的管理,而是单纯靠个人意志和狭隘的经验进行管理。学校缺乏对双语教师教学环节上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双语教师的教案、备课情况没有审查监督制度。部分学校对教师管理不善,教师脱岗、请假现象严重。

二、学校领导层重视不够,对“双语”工作抓而不实。

领导是做好“双语”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学校领导抓而不实,措施不到位,往往流于形式,不能从组织机构上给予保证,缺乏计划性。特别是“双语”教师培训落实不到位,参加培训人员少,对培训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对加强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跟不上形式的需求。课程没有开足,完成不了教学计划。

三、师资力量不足、不强。

①“双语”教师短缺,教师素质不高,水平层次不齐。双语教学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还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培训质量不好,校本培训不够扎实。一些教师脱产培训和选派内地双语培训后水平仍然不能达到“双语”教学要求,不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一些新分配的双语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语音语调不规范,一些教师毕业于非师范性大学,所以教学理论知识欠缺,教师教学质量偏低,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困难和成绩一直没有提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对正常双语教学工作带来困难。

②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学历高,授课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双语”教师大部分被抽调到县直中、小学及周边学校任教,并且有教师超编现象。而距离县城较远的乡村小学普遍缺少“双语”教师,或有“双语”教师但学历层次较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

对策:师资不足、不强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县应该想方设法增加“量”,提高“质”,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是从事双语教学的最佳人选,对于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要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采取在职进修、校本培训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内地和新疆区内双语培训班,提高双语教师汉语水平。继续加强民汉语言学校教学交流,加大民汉学校结对帮扶力度,使民语教师尽快掌握汉语教学技能,提高汉语能力。

四、家长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深,重视不当。

由于家长对双语教学,尤其是模式一和模式二的了解不够深,许多家长认为:如果让子女用模式二上学就会忘记母语,正因为不少家长有这种想法,所以有畏惧感。更让我们关注的是一部分家长为了让子女接受母语教育,原来在xx小学上学的子女转到xx,xx中学,xx中学。本来用模式二上学的孩子按照家长的想法不得不接受模式一。一直没人管这件事情。难道家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教学模式让自己的子女读书吗?

子女的学习一直是家长关注的话题,但由于地域和家长文化水平的限制,家长重视的方法并不恰当。部分家长仍把母语看成是孩子成绩的好坏的唯一标准。

对策:加强宣传,提高家长的认识,老师也不放过每次开家长会的机会,反复给家长宣传双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双语教师工作量繁重。

双语教师欠缺,教师工作量过重,双语班的老师比普通班老师备课的时间多,所以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

对策:加强双语教学的鼓励政策

为了促进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双语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相关鼓励政策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① 一般而言,使用双语教学的课时酬金应该为其它课程的1.5到2倍。这样可以提高双语教师的积极性。

② 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应该在赴内地的学校进修,双语培训,课程评奖,评优,晋级,评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和年终奖、赴内地旅游等工作时,优先考虑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

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对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额外奖励,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以此来增强双语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双语事业中去,并为双语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六、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不高。

虽然现在xx各级学校都配备了一些多媒体电教设备,但这也仅限于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平时利用率不高,大部分教师基本上不能利用,不能给学生直接的体验。

对策:狠抓校内培训,不断增加公开课。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教授如何制作PPT。

七、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足。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这一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环节。而教师则是教材的添加剂,教师所使用的辅助性教材较少,除了书本没有任何资料,由其汉语这本课程尤为突出。

目前新疆民族中小学是采用新疆自编教材,这套教材全部由方晓华教授主编。在编写思想上和方法上吸收了国内外语言教学的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汲取语文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材满足了交际、长期目标、真实性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但教师对这套教材领会甚浅。大多数教师把新教材作为语言材料的堆积,而没有把它作为训练能力的材料,把本来贴近生活的实际话题教得枯燥无味。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没有旧的容易教,具体表现在偏远农牧区的学校,学生在接受汉语教育之前没有基础,学起来自然不容易,学生口语能力差。此外,教师习惯翻译法,大量使用母语教学,而新教材的要求直接用汉语听说,对教师来说困难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以及认识不足,从而造就这一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素质不到位。

八、大部分双语班学生压力不大,兴趣不高,两级分化明显。现在的学生学习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学校没有留级制,应该加强,因为影响到“两基”工作的要求,所以没有带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根本就不重视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

学生认识也是片面的。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生成绩落后的面貌就无法适应进一步的双语教学

对策: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最好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的学习资料,包括汉文文献、汉文刊物与中文参考教材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九、未重视双语教学研究。

学校在支持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双语研究。目前,新疆的大部分双语学校在大力实行双语教学的同时,却完全忽略了双语研究。有的双语学校虽然已经实施双语教学多年,却无一人写过双语论文,双语教学研究几乎为零,双语教学简直就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而已。

对策:①组织一些优秀的双语教师去北疆优秀学校进行实地观摩考查,进行学术上的交流活动。

②请北疆的专家或教师来我县给我们上观摩课或进行指导上课。

③北疆来的专家教师组织一个学术团到我县实地考查两周,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进行指导教学。

十、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

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是以农牧区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母语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强势语言,在学校汉语几乎起不到主流语言的作用。由于没有汉语言环境,学生离开教室全用维语,有的教师就是用维语授课,这是学生听说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条件下,没学汉语的学生难以学好,已经觉得不错的汉语水平也会退化。不仅学生学不好,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也在不断下降,有的教师是在内地上的大学,汉语很好,回来后几年不用,水平逐渐退化了。汉语交际环境差,学生在学校仅能学到简单的汉语知识,回到家庭生活环境周围也很难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因此在汉语学习上困难较大。双语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我县大部分学校汉语交际环境相对较差,不少教师刚从学院毕业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在回到自己母语环境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中,由于课堂上极少时间使用汉语,大部分时间都使用母语交际,汉语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以致于不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

对策:创设双语教育环境,采取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结对子帮扶、民汉教师按学科、年级混合办公,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汉语的各项活动,例如:演讲、唱歌、跳舞、猜谜语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双语教育氛围。要求学校领导必须用双语开会。

十一、对考试的管理。

xx很多学校考试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要求老师自己出题,所以考试质量很低,内容简单,大部分学校达不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教学指标的要求,所以学校给教育局报上的学习成绩不真实,不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对策:最好是能够建立相应的试题库。狠抓考试管理,确保考试质量。

十二、举办全县性的同专业的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与培训。

除了校内的经验交流与培训,也应当搞一些全县性的同专业课程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派教师内地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去内地进修的教师应该根据所学进行学术展示,用所学的情况进行观摩课,学术汇报课来进行检验是否合格。

关于xxx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1. 引言

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 引进原版外语教材, 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力争三年内, 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自从这个文件下发以来, 国内高校纷纷在生物技术、信息、金融、法律等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 一时间双语教学呈现出蔚为大观的景象。从某种程度上说, 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但双语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还存在不少问题。

2.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合格的双语师资

这是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目前的情况是, 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 而懂专业知识的教师其外语水平, 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目前在高校任教的多数教师, 基本上都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 也能够用英文撰写论文, 但普遍听力和口语不太好, 教师们对自己讲英文、说英文的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 宁愿用中文讲授而不愿意用英文, 即使是用英文讲课, 课堂上也只念讲稿而不能展开讲授。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 而建设一支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是双语教学成功进行的基本条件。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

2.2 学生的外语基础薄弱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除了教师能教之外, 还必须学生能接受。对于学生来说要顺利地听懂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内容, 英文基础要好, 听的能力要强。一方面在专业课学习中, 学生对新学的许多专业知识、名词、概念, 从认知到理解有一个过程, 用英语讲授, 会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中学阶段学生学的英语普遍存在重读、写, 轻听、说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落后于双语教学的要求。学生普遍反映双语课涉及专业英语词汇太多, 课堂上师生交流少, 收获不大。实践中也常出现教师完全胜任英语教学, 而学生却无法接受而最后被迫改用中文授课的现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2.3 外文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媒介,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物。不管是全英语还是部分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 采用英文教材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对于大学来说双语教学应使用优秀的先进的外语原版教材, 这是教育部要求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比如任课教师选择外语原版教材的信息渠道狭窄, 即使选定了外语原版优秀教材, 因其使用量小、价格昂贵, 学生也难以承受。目前全国统编的专业课英文教材寥寥无几, 从国外引进外文教材尚存在着教材来源、资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没有合适的教材的情况下, 教师要进行双语教学, 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自编、自选教材, 这大大增加了进行双语教学的时间投入。因此外文教材建设滞后是双语教学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

2.4 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尚缺乏一种成功、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 我国发表的绝大多数关于双语教学的文章还停留在介绍国外的双语教学和对非外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的总结汇报上, 双语教学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尽管双语教学实践方面的论文很多, 但是这些论文大都缺乏理论和实证。大多数论文只是汇报了该作者的双语课堂模式:英语备课, 英语讲课, 英语作业, 英语检测, 而缺少对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详细描述和探究。双语教学过程中英汉语的使用比率等问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加强对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 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是国内各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各高校应加大投入, 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的进行英语培训, 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比如, 在青年教师队伍中, 挑选专业精深、英语底子好的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进修学习, 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另一方面, 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 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或者将优秀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 一方面能使教师学到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就, 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 另一方面, 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为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3.2 实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经济条件和地域条件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和喜爱程度的不同, 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按同一进度和同一水平要求同堂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势必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 高校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 采取分层次教学的办法。一般来说, 考虑到国内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 双语教学可以分成如下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一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中文板书, 中文讲授;二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英文板书, 中文讲授;三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 全部用英文讲授, 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 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试。

3.3 加强英文教材和图书资料的建设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载体, 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教材建设中, 引进原版教材是一个重要途径。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各高校要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 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但是在实践中, 使用原版英文教材费用高, 学生负担重, 由任课教师自编又容易出现随意性和语言的偏差。因此各高校应成立进口教材审查委员会, 负责对拟进口的教材、音像、电子教科书和教学辅助材料进行审查和管理。对于有些专业课程, 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 可能没有配套的原版外语教材, 因而, 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我国学生特点以及“国情”的教材。

3.4 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就如何营造双语环境, 怎样使用双语教材, 如何培养双语师资, 如何检测学生的双语教学效果, 如何建立评估体系等系列问题, 结合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现状, 对双语教学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4. 结束语

总之, 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既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手段。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但是, 通过教育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勇于探索, 勇于尝试, 我相信双语教学在高校一定能取得成功, 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2001年8月28日.

[2]王棣, 李英.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 (1) .

[3]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S2) .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双语教学 市场营销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00-0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华跨国公司在招聘人员时越来越看重英语能力。同时,国内企业要想走出去,也要储备国际化的人才,这都要求我国高校培养出精通英语、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的市场营销人才。

2001年8月17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2005年1月,教育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鉴于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国内越来越多高校实施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但是,在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外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

市场营销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实践性较强,案例教学一直是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色。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对市场营销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刻,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高校的市场营销双语教材往往直接选用欧美发达国家高校使用的原版教材。这些市场营销原版教材中所涉及的案例基本都是来自欧洲和美国企业的。欧洲和美国的企业与中国的企业由于地域、文化圈的不同,其营销目的和手段存在很大差异。此外,欧美等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其文化和社会阶层分布同中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对于欧美高校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的内容。而且,欧美原版市场营销教材中的案例尽管很经典,但是和中国市场的情况往往大相径庭。因此,国外原版市场营销教材给中国高校的学生带来了不适应性。

1.2 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达不到培养要求

通过向笔者所教过的市场营销课程双语班的50位学生的问卷调查,60%英文水平不太高的学生认为,原版教材当中的专业术语和较为生僻的单词较多,增加了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难度;其他40%英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也认为原版教材不如中文教材的知识多,教材内容的论述只是流于形式。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重在应试教育而缺乏对语言应用能力与思维模式的培养,双语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一方面要理解、消化英語知识;另一方面要消化专业知识,这样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不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

由于语言的负担,导致双语授课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远远低于用中文授课的学生。

1.3 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素质不够

在我国高校的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市场营销双语教学要求专业教师既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又要掌握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胜任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但是,现实中这种“双师型”的教师比较缺乏,一些教师往往是英语专业毕业,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并且基本没有在相关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过的经历,这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只是注重语言点的讲解,而无法对专业知识如营销渠道、价格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专业知识进行深度讲解。还有一些教师,毕业于企业管理或市场营销专业,对市场营销知识和业务有系统性掌握,很多教师甚至有在相关企业工作过的经验,但是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较弱,无法胜任用英语教学。

推行双语教学,关键在教师。所以,挑选合格的双语教师,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2 提高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水平的对策建议

2.1 在选好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本土化的案例

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使用质量高的原版教材,可以有效了解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营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加快我国高校市场营销学科的建设;可以更好借鉴原版教材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原版教材可以让学生养成用英文阅读、思考和习作能力。因此,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优中选优,挑选最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原版教材。

市场营销原版教材的案例主要是建立在欧洲、美国的背景之下,主要是针对美资或欧资企业开展际营销来展开讨论的,案例不太符合中国实际。这就需要双语教师结合本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原版教材以处理,要注意结合中国实际并加以拓展,编写适用中国学生的本土化案例。这样在教学中,理论部分忠实于原版教材,案例分析用教师编写的本土化教材,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

2.2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兴趣

双语教学的教材基本上全英文授课,教师讲授时也以英文为主,而高校多数学生英文水平不是太高,这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授课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创设双语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表达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方法,提供英语情景。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可以不把产品、商标和广告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授课。授课初期采用中文讲解,英文板书。随着学生英文水平的提高,逐渐实现重点内容用英文讲解、直到过渡到全英文授课。课堂提问允许学生用两种语言回答,随着英语授课程度的加深,学生会越来越喜欢用英文回答问题。

2.3 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

双语教学需要学科知识强、英语水平高的复合型教师,离开这些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无法推进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当前,合格的双语教学的师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正常开展的瓶颈。很多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但缺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事市场营销的专业教师不能全面驾御英语.而英语教师又缺乏丰富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系列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禁忌习俗:词语概念和体态语言等有关知识,惟其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

由于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既要求教师精通英语又要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和实务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把英语专业的教师派到重点大学去学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知识,鼓励其获得管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可以把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送到国外大学去交流,提高其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国内很多重点大学的管理学各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英文水平本身就相当高,因此,在招聘教师时,重点招聘这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充实道教师队伍,提高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教师的素质。

总之,开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英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长远目标。此外,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外语水平较高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备受青睐,而我国的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就培养了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营销人才,适合企业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重道远。相信随着国际、社会和高校的日益重视,通过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国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一定会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滕宁,周伟忠,曹灵芝.《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2] 池丽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 王学惠,张丽琼.《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8(6).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双语教学最早在英国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给出的定义为:“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根据近几年来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及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的文件精神,一些学者将双语教学定义为:使用中文和外语(主要指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手段,讲授非语言类专业课程,以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都要求高校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良好外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国际性人才。与此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迎接国际挑战,教育部曾指出:“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出台对双语教学的鼓励政策,试行双语教学就成为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双语教学,极大地拓宽了英语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解决了公共英语学习与专业应用之间的脱节,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国外文献和用英语思维表达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严重缺乏,双语课程体系有待重建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学生水准,选择什么样的原版教材,这里面大有讲究,而引进原版教材又涉及到版权的问题,其版权费之高绝不是一般高校所能承担的。而现在国内还较少有与之相应的教材。各高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英语课上,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双语教学,容易形成思维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差距。高校除执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双语师资紧缺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师资。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双语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至今还没有权威的双语师资培训体系,双语教学质量和师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目前各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双语教师的整体水平状况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精通本专业知识理论的老师,不一定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二是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由于不是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为欠缺,能真正具备这两方面基本素质的教师还较为匮乏。此外,由于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要付出巨量的劳动,而各高校由于种种原因若不能合理地确定教师的工作量,则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三)教学方式落后,将“双语教学”等同于“外语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普遍变成了外语语言教学或专业名词加外语词汇的教学模式,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开展双语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教师而言,则是“通过外语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用了很长时间进行了课前准备,将所教学的内容翻译成英语,撰写了详细的教案,准备好了几乎每一句需要用上的英语课堂用语,所有课堂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套路进行。教师虽然是用英语授课,但不能自由发挥,学生也十分拘谨,师生之间无法自如地进行交流。因此双语教学绝不能将非语言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点,在双语教学活动中,外语是一种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工具,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理解为用外语讲解专业知识甚至是专业知识的外语化,也不能简单地以在课堂上使用外语的多少来确定教师水平的高低。

三、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策略探讨

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达到专业计划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必须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特点,结合高校课程特点、师资状况以及教学方式变革等因素创新双语教学模式。

(一)重审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任何课程,都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我们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考虑中西文化背景,既尊重原版教材,又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逐步提升双语教学课程中英语授课的比例。通过逐步提升比例来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目前,高校双语教学大都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原版教材讲授与我国传统讲授方式有所不同,这也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教材加以处理。原版教材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引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随后的概念,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逐渐引申的讲授方式,以及丰富的材料、精美的插图等。对原版教材进行改造,组织相关学科的教育专家和英文教育专家,编写适合于我国的双语教学教材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是考虑到面向21世纪,课程的现代化是中西方教育均为关注的问题,应该压缩经典内容,扩充现代知识,建立现代化的课程体系。

(二)突破难点,严抓双语师资培训

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首先必须培养出一批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授课能力和学生接受能力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讲好双语教学,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较高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用外语的思维开展教学。专业学科教师的英语能力在阅读理解上问题不大,难点在于地道的英文表达和标准的英文发音。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比普通的其他的研究方向的人,更熟悉所传授的课程,对于此方向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自己要达到非常好的英文水平。作为高校一方面注重遴选优秀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同时更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高校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及其储备,同时还应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二是大力引进外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应选拔专业功底好且外语能力强的教师,为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奠定基础。另外,对于一些涉及面较广的课程,学校可以举办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聘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来授课,从而提高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突出个性,探索灵活多样的双语教学模式

课堂组织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是提升双语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因此,绝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双语教学所注重的是将语言学习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以及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的发展,追求外语突出,学科领先,全面发展的双语教学目标。双语教学一定要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借鉴国外特别是欧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采用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从双语教学中受益,同时,在引进外文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外文文献掌握用外语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领学生接触国际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学习模式改革,采取多维立体的教学手段,以技能模块为核心探索双语教学新模式,增强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管理,健全双语教学的评价机制

双语教学的评价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牵扯到的部门和机构较多,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扶持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双语教学顺利进行。首先,对双语教学的教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量的计算和课酬的计算上做一些奖励和补偿,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还应该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双语教学管理、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双语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估工作,推动双语教学不断完善和发展。

浅谈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篇5

期 终 论 文

题目:浅谈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 者:_次仁扎西_ 学号:_080193440_ 学院(系):__________数理学院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教育技术(师范)_____ 评 阅 人:______孔令帅 教育学院_______

1—5

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浅谈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次仁扎西 080193440 教育技术(师范)

内容提要:

在中国教育最容易被重视,也最容易被忽略。而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藏区的双语教育经历了辉煌而曲折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藏区的双语教育体系也已初步形成。但面对新世纪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大开发时期,随着人才的需求的尤其能应对新型挑战的藏族人才的需求大增。我们开始发现过去藏区双语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和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双语教育、藏区、问题、教学

正文: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比如,某个藏族孩子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谈,也可以用汉语在单位与同事交流。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搞清。第一,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第二,双语教学提倡师生间的互动,而决不仅仅是听教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用外语授课。是达到既能学会学科知识,又能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1]握外语的目的。在我国的双语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上还存在重双语国家的研究,轻单语国家的研究;重经验介绍,轻理论研究;重争论,轻实证研究的倾向[2]。藏区的双语教育也不例外,虽然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起步晚,性质相对内地比较复杂,争议大等目前藏区双语教育还存在着很多有待改善的问题。具体存在的问题简单罗列如下:

(一)、藏区双语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

藏区相对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历史,因此它的内部环境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特色。就其教育教学带有很多民族特性,这使要在藏区实行双语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就从纵向观察了解,藏区双语教育内部存在一下几个方面问题。1.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平衡。一是从双语教学的两种模式来看,“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模式

2—5

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相对滞后于“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开设藏语文”模式,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牧区的需求;二是从学科上讲,理科教学明显滞后于文科教学;三是从教育类别上讲,高中双语教学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四是从区域范围来讲,拉萨市的双语教学与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昌都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牧区的双语教学与农区比较,农区的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牧区双语教学成为藏区民族教育的难点。

2.教学质量不高。

西藏、青海、四川、甘肃藏区双语教学的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从客观方面来讲,诸如起步迟,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环境条件艰苦,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等;从主观上讲,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就四川省为例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二是在校学生参加的各种综合性统一测试成绩(如会考、统考);三是毕业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甘孜州1994年初中会考,全州初中汉语文会考及格率为45.88%,英语及格率为19.56%,藏语文及格率比英语及格率还要低[3]。藏语文会考成绩低于英语会考成绩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四川藏区双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现实。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但在民族地区特别突出。从教育投人的人均占有数来看,藏区的水平高于内地,但由于地广人稀,办学条件十分艰苦,高投入、低产出的矛盾客观存在。在一些农牧区,一听学校仅十多个学生。数十个学生的情况是一个现实问题。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水平低,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办教育。在四川巴塘考察时,据介绍,全县的财政预算拨款,教育预算拨款占全县第一,但是,由于教育摊子大,金额仍然十分有限,只能保教职工工资,其余需办的很多事都由于经费缺口大,不得不搁置下来。加之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地方财政和国家教育专项投入,社会集资筹资办学面十分狭窄[4]。经费不足成为制约藏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师资缺乏且不稳定。

藏区在推行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随着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还显得捉襟见肘,跟不上发展的需求,这是教师数量上表现出来的矛盾。其二是在专业结构和学历方面,藏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缺乏;而学历结构除有少部分大专毕业生外,绝大多放是中专毕业生,本科生屈指可数。其三是教师的总体素质(主要指藏、汉双语专业素质)较差。其四是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双语师资几乎还是空白。

5.双语教育教学规划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比较突出。拉萨、山南、那曲等地区都先后制定了关于本地区双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规划。但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计划执行中盲目性和随意性大,特别是在执行教学计划上,长官意志,各行其是,政出多门,对双语教学的质量和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给教育管理也带来了许多麻烦。

(二)、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与内蒙、新疆等地区的双语教育教学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可以从内蒙古和新疆以下方面来加以参照。认识起点高内蒙和新疆在教学工作中提出了三个面向的口号:“学好本民族语文,面向民族地区;学好汉语文,面向全国;

3—5

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学好外语,面向世界。”在处理民族教育的关系上,内蒙的提法是,坚持“两个高于,一个不低于”(即在教育发展速度上,蒙古族教育略高于汉族,其他少效民族略高于蒙古族,区内汉放教育不低于全国水平)的政策。

双语教育成效特别显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四率高”。内蒙古自只治区全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96%,其中蒙古族学龄儿童的人学率为97%,高出全区水平;新疆牧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2.4%,小学巩固率为89.2%,毕业率为90%,普及率为81.5%。二是双语教育教学已经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民族文字教材建设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新疆的民族文字教材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文种,年出版教材达1300多种。内蒙古年出版教材达1000余种。完善了与双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考试和招生制度内蒙、新疆自改革高考制度以来就实行了民族语文自行命题,到1989年又与全国统一试题接轨,除汉语(国家第二大纲)和民族语文自行命题外,其余均翻译全国统一命题。两区都成立了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授权的命题委员会。在制定牛谙度招生计划时,使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体现了对民族教育“优先、重点”的方针和对民族学生特殊照顾的政策[5]。

(三)、个人几点看法建议

1.加强提高认识藏区双语教育 在双语教育实践中,大多数人对双语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们的认识还有分歧,一部分人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明确或缺乏深度等现象,影响着双语教育的发展。有人认为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民族语文的功能会逐渐削弱,主张双语教育的目标应是精通汉语文,双语教育就是使用民族语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担心学习汉语会使民族语的社会功能逐渐退化,认为双语教育应以民族语为目的;还有一些人认为民族语文是过渡性的拐棍,学习民族语只是权宜之策,对双语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语言融合主义”和“语言民族主义”极端思想的潜在影响仍然存在,制约和影响着双语教育的顺利发展。

2.加强研究总结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到下一步工作中。随着形势注意病毒在中国蔓延,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追逐名利,双语教育开始形式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其在社会上实际动手能力和人科学的格价值。而现在藏区大部分地区把能应付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不仅违背了教育性质。更可怕的是在成了民愤,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藏文基础极其差,而汉语学的烂的一塌糊涂,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方面显得极其呆板,发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人们开始怀疑现代化教育、怀疑双语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义。很多学者提出现在藏区的双语教育远远不及传统藏区教育。因此造成了其他很多负面的影响。3.扩大五省区协作范围

四川藏区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藏区同处于我国西部,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就教育而言,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过去在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双语教育教学上采取了一些协作方式,主要表现于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和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的成立。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协作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十分有利于藏区双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藏区教育的形势看,教材建设的发展速度还跟不上需求,十分有必要加大教材协作的力度。再就是拓展协作的范围,例如师资队伍的建设。民族语文教

4—5

数理学院 08教育技术(师范)期终论文

学的考试命题、双语教育教学的科研问题等等,都十分有必要加强协作。当然,这种跨省区的协作难度比较大,需要国家民委、国家教委,以及五省区教委来共同推进。

结论:

中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青藏高原地带的发展成了其重中之重。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藏区的发展关键要靠藏族人才,因此藏区双语教育某种意义上成了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教育教学上出现了腐败和失策,必然引起这个地区的混乱和不稳定,很多反面因素及容易趁机进入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和阻挠。总之,尽快有效改善藏区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时不可待。

参考文献注释:

[1] 双语教育_百度百科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52244.htm [2] 双语教育_百度百科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52244.htm [3]《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现状》[EB/OL].http://tieba.baidu.com/f?kz=756703884 [4]《四川藏区双语教育现状》[EB/OL].http://tieba.baidu.com/f?kz=756703884 [5] 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_百度文库

[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0b975fdc8d376eeaeaa3189.html

2010年12月21日

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梁圣柏

【摘要】

当前,古诗教学成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迁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构建开放民主的课堂,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走入诗境,更深地体悟诗情。三是拓展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正文】

古诗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自古以来就是启蒙的良好教材,它凝练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品质、高远而空灵的艺术境界、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小学阶段75篇,全部为古诗。前不久,荆州市教科院在松滋专门组织了一次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这说明古诗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还是老一套,课堂缺乏生趣,学生缺乏兴趣。具体来说,我觉得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

1、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

2、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

3、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迁移。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悟诗歌的意蕴美,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呢?

一、将诵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古诗是具有音乐美的文体,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因此有人称汉字的读音为“意义的声音”,古诗文的情感,是可以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的。同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又能触动内心,打动读者,使之进入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入地感悟诗情。

1、层层深入地读。

很多教师让学生读的目的就是背诵。往往正音以后就不再指导朗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背。学生把读,视为负担,读得无味,背得吃力,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认为读诗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感悟情景,读出诗情;四读,了解背景,明白诗志。

2、形式多样地读。

初读,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形式来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通诗句。对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了解后,可利用多媒体来指导全体学生感情朗读。当以背诵为目的时,可以进行小组接力读,个人竞赛读,对有些诗歌还可以边演边读。

3、入情入境地读。

当学生对全诗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用情感催化剂般的语言来撩拨学生的心弦,利用多媒体课件,辅以音乐或画面对学生进行激情,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比如我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课时,在这一环节就作了如下设计: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总之,要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朗读中读出诗情,读出美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使诗歌朗读成为真正的美读。

二、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走入诗境,更深地体悟诗情。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走进诗歌的意境,对作者的情感经历与想象活动进行再体验,再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和理解。”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

教师的讲解,往往把欣赏诗歌变成了咬文嚼字,教师的翻译,更是把灵动的意蕴变成了僵死的大白话。

自古以来,在我国诗学理论界就有“诗贵曲”的说法。清代学人何绍基在谈到诗文的意境时也说:“不肯使人不知,也不可使人遽jù知”。古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说,古诗文作品本身就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拓展、挖掘,甚至是再创造,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成为可能。

1、构建民主课堂让学生敢说。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居高临下者为平等对话者,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充分体现课堂民主,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要多用激励评价,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探究和交流。其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做足课前功课,让学生能说。

第一,要认真进行师本对话,要学生入“境”,教师要首先入“境”。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并在研读中进入诗歌的意境。亲身体验进入意境有哪些阻碍,有那些曲折。这样才能为学生巧妙地预设问题,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第二,要让学生充分地预习。除了初步了解作品外,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获取更多可供参照的资料,从而“知人论世”。在预习中对不理解不明白之处进行独立寻疑又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一旦有所获,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争论的底气,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3、“放”与“扶”相结合,让学生会说。

“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某一个问题,并在交流中巧妙地推波助澜,让学生有序地自由表达。

“扶”是巧妙设疑,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从而由表及里,领会和挖掘诗歌特有的意蕴。例如,我在教学《望月怀远》一诗时,我将学生分成十组(每组五人),对诗句逐一进行探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求完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在探讨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说:“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谈谈你们的看法。”生甲说:“‘生’不仅包含了‘升’,随着月亮的‘生’,诗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了”。这种说法闻所未闻,但我觉得学生想象独到,有它的合理性。我追问道:“既然是‘共此时’,那么作者与谁‘共’呢?如何‘共’呢?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诗人‘共’的对象就是诗人‘怀’的对象。所谓“共”,就是诗人与亲人面对圆月,相互诉说着思念之情。

第二句,我抓住‘怨’与‘竟夕’两个词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打开思路。“夜的时长都是差不多的,作者为什么要说是‘遥’夜而‘怨’呢?诗人‘竟夕’都在思念亲人,他想到了什么呢?”在几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终于明白,作者是由于思念亲人辗转难眠,所以觉得长夜难熬而‘怨’。至于诗人想到了什么?各组在交流时,都想一较高下,更是语喷如珠,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凡是合乎情理的我都给予肯定。

第三句,我抓住“怜”与“觉”来设疑问难,我问:“很平常的月光,作者为什么会‘怜’呢?露水早生,寒气早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为什么作者此时才‘觉’呢?”生乙说:“由于有了前面的‘共此时’(对月相互思念),在作者看来,月光,不仅仅是月光,他可能是家乡亲人对作者的一缕缕情思,因为这光线是从月亮上倾泻而下的,而月亮正是作者与亲人共同相对,倾诉思念之情的媒介,所以,作者对这蕴含亲人情感的月光,就会顿生怜爱之情了。”生丙说:“露水早生,但作者由于思念亲人而感觉不到寒意,只有披衣出门,看到了月光下闪亮的露珠,才觉得有点寒气袭人了。”

第四句,我抓住了‘不堪’和‘还’两个词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我说:“月光如水,却不可能掬起,赠与远方的亲人,这是一种‘不堪’。作者彻夜难眠,又为何强迫自己‘还寝’呢?”生丁说:“‘不堪’不仅仅表示月光不可掬,它更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不能相见的苦闷、忧愁和无奈。”生丁接着说:“正是因为思亲之切,作者才十分想与亲人相见。时空阻隔,只能期待在梦中与亲人相见了,所以要‘还寝’”。

“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架桥铺路,因势利导。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卡壳”时,及时进行画龙点睛而又留有余地的点拨,使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茅塞顿开。

4、交流形式花样翻新,让学生乐说。在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探究时,可以单个阐述,也可以双双辩论;可以师生对垒,也可以小组论战。我在组织时,还模仿时下当红的电视节目,来两句时髦的主持词。比如,当一个同学对某个问题有较深的研究或者有独创性的见解时,我会把他请到前台站好。然后模仿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栏目主持人,做一个手势,全体同学立即会配合我,做一个右臂前伸的手势,指向这位同学,一齐说:“我们听你的!”然后让他侃侃而谈。同学们都以此为荣,谁都希望有机会站在前台,让大家“听他的。”

三、拓展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而整个小学段编入课本的古诗才60多首,远不能满足丰富学生积累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延伸。比如学习了《赠汪伦》可以向学生介绍《渭城曲》、《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送别诗,学习了《乡村四月》可以介绍《归园田居》、《鹿柴》、《山居秋暝》等山水田园诗。还可以布置学生按不同的体裁、题材去收集诗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小学低段和中段的学生,可以指导其“演”诗、“画”诗。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古诗仿写大赛。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仿写时对他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仿节奏,古诗五言一般是2、3的节奏,七言一般是2、2、3的节奏。二是仿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三是仿结构,不能把诗句写成可以任意堆积的火柴棒。四句话先写什么,次写什么,再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必须有自己的安排,也就是要有“起承转合”。

一般,在指导学生仿写前,我会率先“下水”,自己先仿写。例如学习了白朴的《天净沙·秋》,我就仿写了一首《天净沙·做客渔家》:

晴空野鹤芦花,平沙浅水群鸭,茅舍围棋淡茶。

夕阳西下,老酒米饭鱼虾。

教师的仿写作品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学生会群起而仿之。例如:学完《游子吟》,赵美娟同学创作了一首《孝心》: “奶奶生病我揪心,求医问药忙不停。默默捧出储蓄罐,一分一角都是情。”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

学完《四时田园杂兴》,梁伟成同学创作了一首《新生活》:“我家建了新楼房,亲朋好友来拜访。楼下唱完KTV,楼上又登新浪网。”颇具时代气息。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教学,诗句必须反复诵读,诗意可以大致了解,诗句翻译切忌过细,诗歌的意境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探究,让学生各自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2013年第1期。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关键词:专科层次,英语护理专业,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近年来, 护理专业国际性服务也日益频繁, 同时国内涉外病房的建立, 外资医院的进入, 使得具有良好外语交流能力和专业护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为此,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涉外护理专业或者对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1]。我校于1994年开设英语护理专业, 专门为国外和国内大中城市涉外医疗单位培养护理人才。对我校多年来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1 双语教学的定义和形式

双语教学或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通过双语教学, 可以使学生掌握两门语言, 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2]。

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3种类型[3]: (1) 沉浸式。在学校使用一种与学生母语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 (2) 过渡式。学生入学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 然后逐渐过渡为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3) 维持式。学生入学时用母语进行教学, 然后逐渐过渡到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而其他学科仍然采用母语教学。

对于3种教学模式, 应该根据不同学情灵活运用。根据我校专科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们采取对新生加大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专业课根据难易程度进行阶段过渡式教学, 在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上, 采取“由少到多, 由浅入深, 由低到高, 逐步过渡”的原则, 以期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同时也不能因为语言障碍影响学生思维而造成其学习困难。

2 目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具有双语素质的师资力量薄弱, 对双语师资队伍管理落后

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4], 双语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 还要具备熟练使用外语的能力。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 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教师十分稀缺。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 缺乏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以及全面驾驭英语的能力, 大多数教师处在“哑巴英语”的水平, 而外教往往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教师素质成为制约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医学院校受“重医轻护”观念影响, 对护理专业资金、技术、师资培训上的扶持力度不及其他学科。对于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 缺失有效的激励机制, 不能充分激发其工作热情。双语教师的工作量、工作难度要高于其他教师, 如果仍然采取平均主义, 缺乏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 将极大消减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终将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

2.2 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

护理专科院校招收的学生, 学习成绩往往处于中下游水平, 尽管我校选择录取优秀学生进入英语护理专业, 但仍面临着学生英语水平较低, 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进度的问题。对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时, 由于学生专业词汇掌握较少, 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于由文化背景不同带来护理理念的差异认识不足, 把双语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中文专业护理知识用英语翻译出来”, 这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

2.3 教材建设滞后

缺乏适合专科院校的优秀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面临的一大困境。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 同时对专科生来说难度较大, 且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学制和教学目标;而国内目前并无适合的双语教材, 如果由学校自编教材, 专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很难完成高水平的教材编写工作, 同时自编教材的局限性也是无法避免的。

3 对策

3.1 转变观念

对于双语教学的实施, 观念的转变是第一要务。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忽视了听、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把双语教学简单理解为将多媒体课件换成英语, 课堂上对部分名词用英语讲解,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双语教学, 不是简单地用英语来教、来学一门专业知识, 而是要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文化交流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把英语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 使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理解护理理念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 应明确地将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告诉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 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了解国外先进的护理理论, 能给自己将来出国就业带来一定帮助, 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缺乏是现阶段专科院校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各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出国交流学习、聘请外教或者国内培养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一名优秀的双语教师, 首先要精通学科知识, 其次才是能够用英语授课, 因此, 学校应重点培养有较高专业技能及良好英语基础的专业课教师。同时学校要给予双语教师政策上的优待, 以激励年轻教师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和业务素质, 从而建立一支业务精良、英语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3 循序渐进实施

专科层次学生受学制以及英语水平限制, 双语教学切勿操之过急, 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校不能将双语教学强压给学生, 否则会得不偿失。对一年级学生应加大英语能力培养, 以扩充学生专业词汇量为主, 专业课程教学由点到面, 先从一些重点词汇、概念、句子入手, 逐步向双语教学靠近。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掌握护理专业技能作为重点, 不能使“授课的载体变成了有效学习的负担”, 让学生明白双语教学对以后工作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期达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考虑专科学生的接受能力, 针对目前教材短缺问题, 采用改编和自主编写相结合方式, 将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整合改编, 对关键部分、难点部分用中文标注, 使教材符合我国国情, 同时适于学生接受。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 给学生推荐不同的国内外参考书目,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借阅或者网络学习, 扩大知识面。

3.4 改进教学方法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效果。对于部分英语水平较差学生可能无法完全适应双语教学, 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可加强课上、课下的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任务驱动法, 给学生一个任务, 模拟医院场景, 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 按照护理操作流程完成操作, 并要求学生把英语融入到专业工作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又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外可采用播放双语教学片、收听英语广播、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方式,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综上所述, 双语教学是护理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专科院校师资队伍及学生能力导致其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结合国情和实际情况, 从师资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双语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春卉, 李丽朝, 马春艳.护理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0) :789-790.

[2]张晓石, 胡深, 蔡莉莉, 等.高等护理教育中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护理研究, 2005, 19 (6B) :1024-1025.

[3]潘家祯.“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其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03, 77 (3) :48-51.

浅谈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8

一、目前在实施“双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师资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多年来,新疆的汉语教师队伍和双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自治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双语、汉语教师基本功欠佳。新疆的教育水平不均匀,北疆与南疆教学成效差距偏大。南疆条件艰苦,语言环境偏差。农村学校的汉语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承担的任务重,其他学科教师的汉语授课能力不高。而现有的有些双语教师语音、语调不准;汉语水平也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缺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知识能力。

1.2偏重读、写能力的提高,轻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学重视读、写能力的提高,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目前,农牧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存在着重视教师讲解词语或课文的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得到听、说的训练机会,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不单纯是“我教你学”,而是以漢语交际为主的教学。

1.3地区间,城镇,县城间差距很大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居住程度越高,聚居的面积越大,双向交流的机会越少,双语的发展越慢,双语教学的实行越困难。城乡间的不平衡。和城镇相比,广大农牧区汉语教学水平差,发展慢,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农牧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许多地方是贫困地区。

1.4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态度和认识不到位。

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思想认识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没有从民族的发展角度去真正认识汉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初中生,以片面的民族感情为出发点对待汉语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大力提高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拓宽基层教师的补充渠道,优化“双语教师”队伍。培养人才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性措施。从现实情况来看,自治区中小学大部分双语教师水平不高,基本功不过关,因此教师培养工作迫在眉睫。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关键,他们应该具备语言、理论和教学技能技巧三种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快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结构优化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双语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扩大优秀骨干教师群体,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建立一支优秀双语教师队伍。要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和管理工作,拓宽教师招聘渠道,进修培训、调整岗位、吸引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双语”教学,缓解“双语”教师匮乏的矛盾。同时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使他们必须具备汉语授课能力。学校还要为双语教学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实施制定计划,严格检查。

2.2从新疆各地实际出发,实施差别化双语教学模式。以增进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和母语两种语言能力为目标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总体性的目标模式。由于新疆各地民族分布、地域性历史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各地在实施这一总体模式的过程,还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等原则,实施差别化的教学模式。只有真正落实好这些原则,一个寓多样于统一的双语教学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得到新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衷心拥护。

2.3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教学方法是对教育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摸索出一套实用、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充分的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制定出课堂教学计划,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步骤。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让他们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自我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4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和督导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双语”教学工作的保证。要尽快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课程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课程评价要遵循《中小学“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和《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指导纲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重视文化、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建立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督导制度是确保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党政领导的重视、健全的工作机构和管理体系是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近年来,美育作为教育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教育事业承受之迅速发展,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正日益冲击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与困惑。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音乐教学内容包含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单薄与相关文化等四个领域,其中,表现领域中的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减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

课标准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各学段的唱歌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段(1-2年级)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难队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所以,此阶段的歌唱教学重在歌唱习惯的培养,不强调唱歌知识技能的学习。此外,在唱歌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学生能按照节奏和曲调进行独唱与齐唱,且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中年级学生(3-6年级)学生逐步理性,所要掌握的知识由感性到了理性,如呼吸方法、发声技巧、读谱等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等,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合唱教学,且要求学生在节奏和单调等方面有比较

准确的把握。

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老师由于对新课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忽略了这些要求,教学中便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交流

有些教师上唱歌课时,以播放多媒体为主,让学生反复地聆听VCD,跟着VCD或录音唱歌曲。而自己却很少甚至根本不进行范唱,诚然多媒体能为课堂教学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增长课堂教学的容量,也能使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使音乐课变得更有活力与吸引力。但过分依赖多媒体使老师在无形中逐渐丢掉了基本功,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显著作用是不能抹杀的。但它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行为。因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毕竟只是人为的机械的操作,它无法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它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抹不掉的,而师生面对面的表演,唱歌缩短了师生—演唱者与欣赏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直接感受演唱者的声情并茂,更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刻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叫《老师来一首》,讲述的是一位音乐教师上的一堂音乐欣赏课。按照常规的教学,欣赏课以听录音为主。正当老师准备放录音带让学生进行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他的希望:“老师,你来唱一首好吗?”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个人的希望变成了全班学生共同的愿望。毫无准备的这位老师一时怔住了。但她很快反应过

来,打开歌喉痛痛快快地唱起了歌。伴随着她美妙的歌声。全班的学生竟然十分融洽,每一个学生都陶醉在音乐的海洋里。课后这位老师感慨万千;一堂欣赏课竟然收到了如此的效果,这是她上课之前所不曾想到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的表演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觉作品带给他们的感染力。

一堂欣赏课尚且如此,那么一堂唱歌课呢?我想这个耐人思索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二、过分强调律动,而忽视对声音的要求

根据小学生低年龄的年龄特点,我们经常结合律动进行唱歌教学。但目前的教学中,有些老师由于没有得更好动与唱的关系,而使得学生在边唱边动时把唱的要求全丢掉了。其实,律动是为唱歌服务的,律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演唱。那么,处理动与唱的关系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在律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如在表演唱《为车开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律动中要起到“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领”着学生边唱边律动。在此过程中,老师用自己的律动“引导”、“提示”学生合着音乐,踏关音乐的节拍表演。

2、启发学生适当律动

有些歌曲并不从头到尾,而应根据歌曲的结构有选择地行动。如《什么动物出来玩》这类歌曲,就比较适合在间奏处动,在动的

过程中,可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老师对学生的表现有不理解的地方,应让学生说一说,再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更好的表现。

3、老师应通过律动,引导学生进行演唱。

如:在教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同时,老师可用“吸跳步”来引导学生轻巧地演唱。在演唱《小青蛙找家》中的“呱”字时,老师也可用提肩等动作来引导学生声音的高位置,表现快乐的情绪。

三、过分注重相关文化的拓展,只强调学会歌曲,没有真正的情感处理。

在唱歌教学中,适当的进行相关文化的拓展,可以开阔加深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但如果在教学中,唱歌内容与拓展内容处理不当的话,全适得其反。

如在教授《我是草原小骑手》时,有些教师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欣赏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介绍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及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等。歌曲教学却草草收场。在教完歌曲之后,也不对歌曲进行声音、情感上的处理。结果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歌曲演唱中学生并未从心里流露出一种自豪的情感,从而使歌曲情感表现非常粗糙。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老师没有处理好唱歌教学中唱歌内容与拓展。内容的主次关系,教学重点偏离,喧宾夺主。我想,既然是唱歌课,就应该教学重点放在“唱”上,将歌曲唱好是唱歌

课的最终目的。那么一首歌唱得好不好,降了音准,节奏要准确外,声音和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唱好一首歌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发挥歌曲相关文化的服务作用,通过歌曲相关文化的拓展,为歌唱教学创设一个好的意境与氛围,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歌曲的欲望。

其二,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范唱,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曲的基本情绪、情感。

其三,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反复演唱、感受、表现歌曲的情感、体会音乐的美。

仍以上例,在教授《我是草原小骑手》时,我们可通过看幻灯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对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教师用“下面我们一起到草原上去看看吧”等话语,以及充满激情的范唱,导入歌曲的学习。在歌曲教授完成之后,老师便开始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反复演唱。演唱过程中老师用语言或动作对学生进行歌唱声音及情感的指导。

在每一遍的演唱中,老师可用“你们骑术高明、技术精湛、武术一流,你们是草原的小英雄”等话语,来激发学生自豪的演唱情绪;用骑马等动作来指导学生富有弹性的演唱。

在第二遍演唱中,老师可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及相应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咬字、吐字。如歌曲中的“拿”、“飞”、“吼”、“推”、“扳”等动词就可用相应的动作来引导学生将它们唱强些,让它们更富有

表现力;而衬词部分则可用蒙古舞中的摆臂或转肩动作来指导学生握住附点,音符用下滑音的正确唱法。

第三遍,老师可进行音乐材料的补充,用打击乐或口技模仿马蹄的声音,创设情境,让学生伴着欢乐的马蹄声充满激情的边动边唱。

四、忽视歌唱知识技能的传授

中年级段是小学歌唱教学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唱歌教学不但要与读谱知识相结合,而且要求学生在歌唱中对呼吸方法、发声技巧等知识进行逐步的掌握和运用。

但由于对新教学理论的误解,有些老师在唱歌教学中只注重兴趣的提高,而忽略学生知识的积累及技能的掌握,这是非常不胺的,我认为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决不能放弃“双基”教学,而应正确处理“双基”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感性入手,将“双基”教学隐藏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去获得理性的理解,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胚体做法如下:

1、呼吸训练形象化

(1)用划线条来表示呼吸的强、弱、长、短。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线条,在画线条的同时让学生发“SI”的声音,并引导学生根据线条的粗、细、长、短用线条的走向进行呼吸练习。

(2)用“拧水龙头”等动作来指挥学生的呼吸

首先老师可引导学生说出“拧水龙头”时,会发出“SI”的声

音。然后,老师时快时慢的做“拧水龙头”的动作,并让学生随着老师动作的变化进行气息控制训练。

2、读谱与音准训练生动化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基本唱名“韵母”的归韵。a.“1-5” “o”韵,发声时带“e”音口型。着力点在上鄂。b.“3-7”  “i”韵,提示学生用"ü"的口型发“i”的声音,发声是找“奶声奶气”的感觉。

c.“4-6” 用“a“韵口型自然张开,有一种惊喜的神态。d.“2” 发“ei”音时声音位置尽量靠后。

3、合唱训练科学化、系统化

(1)合唱训练应浅入深,即由齐唱—歌曲支声补充—轮唱—合唱。

如在教授歌曲《只怕不抵抗》是,我们可将“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这一句设计为轮唱的形式,将对日本鬼子的憎恨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歌曲轮唱既可加强学生的歌唱兴趣,丰富歌曲的表现力,更为合唱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2)适度进行听音练习

听音多以“三度”进行,“五度”太空,和声效果不太理想。老师在弹奏完和声之后,不要让学生马上唱,而应提醒学生将此音记在心中,先分声部唱三遍再合唱,听音时,我们可提出学生听上方音时,听音头。听下方音时听音尾,这样可 让学生在听音

中有依托。

听音练习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用音准,为后面的合唱学习做铺垫,但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听音练习几乎看不到了,我们应该充分的注意。

4、在中年级段的合唱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歌唱要求,力求和谐的演唱声音。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中年级救灾班中学生之间的单色差距越来越明显。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此阶段学生的歌唱要求,掌握教学不同的嗓音条件,将不协调音色逐步向协调音色转化,使合唱中的声音更和谐统一。

(1)、针对尖细、紧压的声音,要帮助其纠正不良的发声方法,可向圆润的声音轻化。

(2)、针对嘶哑的声音,根据嘶哑进行声音竟是的控制可向浑厚的声音转化。

(3)、针对白声的现象,要引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演唱之中,使白声逐渐变得越来越轻。

上一篇:《兄弟》的歌词下一篇:军队政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