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双语教育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加坡双语教育(共8篇)

新加坡双语教育 篇1

中国和新加坡双语学习现状对比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 在中国,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课堂上有这英汉的双语教育,也有很大一部分高中是外国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新加坡是世界文明的具有双语教学模式的国家而且华人占有绝大多数的地位。所以中新两个国家在双语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可比性。对比发现,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学习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模式各有不同,而且新加坡的双语模式对于中国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学习与借鉴有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词:中国 新加坡 双语学习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来往交流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语言互通性变得尤为重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早已在中国有了一拨又一拨的“英语热”浪潮,而且热情持续不减。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其他国家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注重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对国民的英语教育;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典型国家,更是在双语教育层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两个国家在双语教育方面有很强的可比较性,同时对中国日后的双语教育也有很强的借鉴与学习意义。

正文: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双语学习现状各有不同,背后也有着不同的原因,包括地理,历史,人文,政策等因素,通过对两国的教育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提取和得到一些具体的措施去促进中国双语教育的发展。

一.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一)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现状

新加坡是一个文化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的多样性国家,对双语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是双语交流很典型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对孩子们实行双语教育,每一个班级都会既有华语老师,也有英语老师,让孩子们从小就能进行双语学习和接受双语文化的熏陶。经过了幼儿阶段的双语学习以及6年小学和4年中学之后,孩子们的基本都可以掌握很好的双语能力。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收件人:张文凯,联系方式:***

根据新加坡教育部在小学新生登记入学时所做的调查,新加坡讲华语的家庭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便一直减少,到了今天只剩下约40%的家庭仍以华语作为主要用语,反之讲英语的家庭却从1990 年的26%增至现在的60%。为了改变华语地位下降的趋势,近年来更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讲华文运动,让新加坡公民以及永久居民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他们对华文华语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华语掌握能力。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实施是全世界双语教育的典范,对着本国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多种族的团结和融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它与其他各个国家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经济进步,政治理解和社会的大发展,有着很多的积极影响。以此同时,新加坡也有专门的政策规定中小学都应进行双语教育,有了这样的政策要求,新加坡公民都十分重视双语学习同时也有很高的双语水平。

(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1.新加坡的独特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热带岛国,面积很小,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还没有北京城区的十分之一大。由一个本岛和60个小岛组成。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岛上,三面都被海水所环绕,东滨中国南海,四临印度洋,南方隔着马六甲海峡和印尼群岛遥遥相望,北边以百堤跨越宽约一公里半的柔佛(Johor)海峡,和马来西亚相连;长堤上有现代化的公路和铁路,可以行驶汽车和火车,成为新、马两国间的交通枢纽。

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运输、通讯、旅游中心。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与其他国家联系交往密切。

因此,新加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世界中心之一,与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密切而又频繁,这就使得这个国家的居民对世界流通最广的语言----英语有很好的掌握,又因为新加坡华人居多,所以新加坡居民对双语有着较好的掌握和运用。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收件人:张文凯,联系方式:***

2.新加坡的主要历史

新加坡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在一定角度上说,新加坡的双语模式和双语教育现状是它历史的产物。很久以前,新加坡岛屿独特的位置就使它成为海上贸易商和探险家的一个落脚点。到十四世纪,这座岛屿成为东西方贸易路线的枢纽。1819年1月,一位英国官员史丹福.莱佛士爵士登陆新加坡,在这儿为他的国家建立了一个港口,这也开创了现代新加坡的历史。

英国人在岛上建立贸易站后,新加坡逐渐成为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给他们自己和家人寻觅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从中国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中东来到这里。印度人、中国人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人们于十九世纪陆续迁移到新加坡,中国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部的广东和福建两省。新加坡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194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新加坡,是新加坡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日子。1945年,日本战败,当英国人重返新加坡想重新统治时,新加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军占领时期遭受的艰难困苦使众多新加坡人意识到这个岛国需要实际的自由。通过几年的多方努力,终于于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脱离了殖民统治,华人李光耀就任岛国的首任总理,就这样新时代的独立的新加坡诞生了。

新加坡曾被英国统治长达140余年的时间,二战后开始较大规模地采用双语教育,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如,《十年教育计划》、《学校注册条例》、《双语教育白皮书》等。整体上来看,该时期的双语教育以过渡式为主。具体到华语学校,殖民地政府先是要求开设英语为外语课,然后要求用英语讲授数学和科学。这样,英文由外语(语言教学)课变成了主要科目的教学语言。因此英语顺理成章成为了新加坡使用度最广的语言;此外,众多海外移民使得该国融入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语言因素。

从此角度来看,历史因素对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现状有着巨大而又显著的影响。

3.新加坡的多种族文化

就新加坡的人口组成来说,新加坡有近400 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1%是欧亚混血人和其他民族。马来渔民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其余的都是外来移民。各国各种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构成了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收件人:张文凯,联系方式:***

现在新加坡独特的多种族文化。在新加坡,随处可见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印度人、裹着严严实实头巾的马来人„„在新加坡还有印度人聚集的小印度(little Indian)和华人聚集的地方——牛车水(Chinatown)。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与宗教,因此新加坡也是一个宗教多样性国家。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有着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等。

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英语是商务和官方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会讲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从多种族的角度来理解,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是迎合不同文化的产物与必然结果,是顺应国情的表现,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二.中国的双语教育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一)中国的双语教育现状

整体上来说,中国在逐渐强化双语教学的概念但是双语教育的水平还亟待提高。在师资方面,双语师资比较紧缺且能力不足;在学生方面,学生双语素质较低,英语大多数是聋哑英语。

(1)双语师资不足且双语能力较弱

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的一大关键。在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师资不足,能用英语上课的教师相对来说还是很少。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进,双语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改进和加强。当今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外文化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和了解,一方面要很好的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很好的讲授,另一方面也要较好的了解外国文化和风俗,在讲授语言的同时传授异域文化。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形成三种能力:一是知识整合能力,双语教学不等于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简单罗列,相反,它需要教师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把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是学生能够学习双语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教育的能力,网络化的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网络具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收件人:张文凯,联系方式:***

有数据海量性,便捷性,高速性等特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得课堂多样化,形式丰富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室授课的效率,一举多得。三是终身学习能力,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以及以两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如果教师自身不善于学习,不能提高,就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会,就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发展。而我们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大多是,外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外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能直接用原版教材授课的专业教师有限,大部分教师是“哑巴英语”培养出来的重语法轻应用型,这样的教师,当然上不了课堂。

(2)学生英语偏于应试,难以应用

中国在英语教育方面走的一直是应试型的道路,缺乏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双语交流与应用。根据教育部有关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大学二年级学生要求掌握4000-5000个英语词汇,能阅读一般英语文体并能够进行必要的会话,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国家四级考试,到三年级大多数学生已通过了四、六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如何通过各种考试,在英语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重语法轻应用的模式。许多学生往往能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却不能看懂专业文章;能在听力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无法用英语交流。换句话说,中国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双语素质普遍比较差,英语水平大多是聋哑英语,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实际上,尽管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都经历了近十年的外语学习,但大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熟悉语法结构,但听不懂、看得慢,更无法开口,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相当弱。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素质表现得良莠不齐,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不强,并且主要是对日常英语的学习,如果使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二)中国的双语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首先是国家政策方面。目前在国内,教师在享受待遇和评职称方面基本都是以发布的科研论文的多少为依据的,国家政策在评论大学水平的时候也是也该大学的学术科研论文为依据的。而为采用双语教学,教师自然要花费许多业余休息时间进行备课,所以在教师待遇标准上的单一化是导致中国双语教学水平还不是特别高的原因之一,应当在双语教学教师待遇政策上对双语老师有所偏向。

教材的选用在双语教学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教材选用得当是双语教学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收件人:张文凯,联系方式:***

正常进行、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国内的大家名人一般都不写教材,既使做过这样的事也是在成名之前,因此国内教材多出自二、三流学者之手。毋庸讳言,国外的教材质量是普遍优于国内的,好教材也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材。国外原版教材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案例较多而且很有时代气息,很有参与性。与之相比,国内教材绝大多数均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

我国国内缺少英语环境也是导致该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外国人以及外教所在的比例非常的小,学生们的英语老师一般都是中国老师,而且英语的教学也基本停留在书本之上,很少强调听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是“高分低能”型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校园英语环境的缺失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中新双语教育现状对比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育水平

新加坡拥有高质量的师资,主要是通过外聘、培养和培训方式来解决。我国也可以通过外聘、培养和培训的方式解决双语师资,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多渠道的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我国重点大学以及一些师范院校可培养双语能力较高的学生,为以后在双语教师岗位上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在寒暑假期间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培训或教师短期交流的项目,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人员互访,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双语教学模式,促进自己的革新,提高自己的双语教学技巧和能力。

(二)提高教材水平,改善英语教学

新加坡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教材,自编教材要请国外专家协作,连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都请外国专家指导。由于我国双语教学的不连贯性,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从学校获得的是语法知识,缺乏交流技巧。中小学生接受的是单语课程,加上教育在各地区存在的差异性,从而达不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从实际出发,无论在教学中使用国外教材还是自编教材,开始阶段最好都用双语形式,也就是说,配上准确的汉语译文。这样,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时能大致理解教材,课堂上能更容易听懂教师讲解,课后对照复习,便于弥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收件人:张文凯,联系方式:***

补忽略的内容。经过一两个学期后,可指定学生多看外文原版的参考书,熟悉其专门用途的语体,这是较快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创造双语环境,丰富课堂形式

缺乏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是中国英语学习的现状,然而为双语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双语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进行双语教学,设计一些对话话题或者游戏使得学生们能够有意思有目的的进行双语锻炼,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从电子媒介的角度和层面来看,应当有更多的双语节目对公民进行双语熏陶,比如初级双语教育节目,双语综艺节目和双语广播等,这样,大家会逐渐有意无意的受到双语的影响,有利于整个国家双语素质的提高。

结论和建议:中国和新加坡由于特定的背景和原因都十分重视双语教育,两国在双语教育方面的模式方面差异很大,导致双语教育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两个国家在双语教育方面有很强的可比较性,通过比较我们找到了一些促进中国进行更好的双语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措施。比如: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材水平,改善英语教学;创造双语环境,丰富课堂形式等。在今后的双语教育中,如果中国可以结合以上的一些措施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定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与突破。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收件人:张文凯,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新加坡双语教育 篇2

一、双语教育是各民族团结的纽带

(一)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多民族聚居的国情

1819年,英国为了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和中国的贸易,在新加坡建立了贸易站。从此,新加坡商业和贸易的繁荣不断吸引着来自马来亚、中国、印度等地的移民,但当时各族群之间几乎没有交往,更没有统一的身份认同。随后,经过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新加坡于1959年取得自治。自治之初,新加坡1959年的首次教育改革就规定在中小学实行双语教育,但当时双语教育政策重在以马来语作为共同语,目的是培养马来亚国家意识,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1962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但只维持了3年。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新加坡,从种族构成上看,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言共存的移民国家,由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包括阿拉伯后裔、亚美尼亚后裔、犹太人后裔、葡萄牙后裔等)构成。2000年人口调查显示,新加坡的华人占76.8%,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民族占1.4%。[1]

独立之初,新加坡政府已深刻认识到多民族、多语言和多宗教并存的复杂社会环境,并预见到这种复杂性将使新加坡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因此,新加坡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各民族之间培养共同的归属感,使其成为具有明确“新加坡”国家意识的“新加坡人”。于是,共同的语言成为建立统一国家的关键因素,因为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且在培养社会身份认同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各民族及团体之间保持团结和稳定,语言成为连接新加坡各族群的一个重要纽带。

双语教育历来就是诸多国家或地区处理民族争端、缓和民族矛盾的重要政策,在新加坡也不例外。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双语教育在培养国家意识以及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中的作用,并把双语教育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新加坡独立后的第二年———1966年,双语教育政策开始实施。政策颁布之时,新加坡就把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促进各民族的融合视为双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从一开始就扮演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角色,其首要任务就是缓和民族矛盾,减少民族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民族性,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Goh Chok Tong)强调:“英语不是我们的民族语,英国的传统和文化也不是我们的传统和文化。然而,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社会,这一现实因素使我们选择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但为了使新加坡人保存传统的亚洲文化和价值观念,我们要求年轻人在学校学习他们的母语。”[2]

(二)双语教育民族性的体现:提供共同语、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双语教育始终是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基石。然而,双语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在新加坡,除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三大种族外,还有数量不多的其他少数民族人群。选择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第一语言,都会损伤其他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民族团结。而在新加坡,英语是一种中立性语言,容易被各民族接受,自然成为跨民族交流的共同语。因此,新加坡的双语教育选择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母语作为第二语言。这样以英语为基础的认同,就超乎各族之上,有利于培养国家认同感,成为新加坡各族人民认同的象征。

在学校,英语不仅作为必修的第一语言学习,而且除了母语课程,英语是数学、科学、人文、地理等科目的教学语言,同时,英语还是学校正式活动的主导语言,这使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可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相对于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英语还是一种官方的行政和工作用语,作为一种日常的、统一的和中性的交流工具,英语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障碍,使各民族的沟通更加便利,增进了各民族的理解和友好相处。

关于母语,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汉语(普通话)、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三种语言为学生的母语,即华人的母语是汉语,马来人的母语是马来语,印度人的母语是泰米尔语。面对三大民族,新加坡没有选择其中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单一的母语,而是选择各自的民族语作为其相应的母语,此措施虽然不能完全兼顾到新加坡数量极少的少数民族,但却照顾到了占新加坡总人口近99%的三大民族。因此,母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使新加坡各民族在学习各自母语的过程中,传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了民族交流,也增强了各自的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通过英语的普遍使用和母语的文化传承,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民族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一个原本容易发生宗教和文化冲突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民族冲突最少的国家。为此,新加坡设立了“种族和谐日”(Racial Harmony Day),每年都为这一伟大成就共同庆祝。新加坡民族多样,但没有种族歧视,各民族高度融合,这一成就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使新加坡人引以为豪。当然,新加坡在提高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各民族融合程度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双语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战”后,在很多国家,双语教育成为连接语言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关键。双语教育地位的提升使人们认识到语言资本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3]在新加坡,有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但通过英语学习,新加坡人可以掌握高新知识,以及扩大国际贸易的形式,彰显了英语作为商业用语的重要性。这进而成为英语在新加坡双语教育中作为第一语言的主要经济动因,而其他三种语言,由于经济价值相对较弱,均被作为母语学习,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远逊于英语。因此,新加坡的语言政策被称为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多语现象”(Pragmatic-multilingualism)。[4]

1965年,新加坡独立时,政府就清楚地意识到该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依赖于吸引国外投资以及对国内唯一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英语作为教育、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全球性语言,它不仅是英国殖民地的遗产,而且将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受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英语是新加坡政治、经济、法律等公共领域的官方语言和主导语言,亦是精英语言,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西方英语国家的经济发展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多以英语传播,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对新加坡而言,掌握全球广泛使用的英语,可以最快地吸收各领域的成果,并与发达国家接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鉴于实用的目的和现实的需要,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要求精通两种语言,而是有区别地对待,“英语为主,母语为辅”是新加坡双语教育的一个显著经济特征。对于商业或经济价值突出的英语,作为第一语言重点学习,并要求精通;而作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母语,则不作此要求,授课时间也较英语有限。只是对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加强高级母语的学习,而大部分学生只接受标准母语或基础母语的学习。这种有差别地对待英语和母语的做法,在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分流体制中的体现非常明显。

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Lee Kuan Yew)非常重视英语对发展本国经济的作用,他在回忆录中写到:“如果只使用母语,我们将无法生存。英语的使用,将使我们有接触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机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一种语言,那么他将不能接受那种语言传达的信息或知识,因此,必须使英语在新加坡人的生活中尽早出现。”[5]他的这种远见对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他的这种突破使新加坡在经济、教育等领域获益很多。

(二)双语教育经济性的体现:与国际接轨、就业机会的创造、教育领先

由于新加坡人普遍懂英语,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使新加坡人能毫无语言障碍地直接吸收西方丰富的信息,学习并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验,从而大大促进新加坡人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独立后的新加坡只经过短短3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金融、贸易、旅游和国际交流的中心,其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进步创造了亚洲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语言优势。

2002年10月13日,新加坡贸工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尚达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对新加坡来说,不管是过去几十年还是现在,实行双语教育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精通英语是新加坡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一个主要优势,它使我们和许多跨国公司密切联系,并使我们始终处于国际投资和贸易的互动之中。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将为新加坡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6]

关于新加坡双语教育的经济作用,2009年10月,新加坡教育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次长马善高(Masagos Zulkifli)在泰国曼谷参加《教与学的国际会议》时也指出,在新加坡,双语教育实施之初,人们不能意识到以英语为基础的教育的好处,但很快家长们就意识到了学英语的优势,因为越来越多持有英语证书的人能找到条件优越的工作,并拥有较多的机会获取经济上的成功,这使家长开始青睐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结果,英语的识字率从1970年的47%上升至2000年的71%。[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加坡的语言优势使其教育系统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首先,新加坡的学生去英语国家学习,可以顺利地接受知识、撰写论文并完成学业,而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学生,则面临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其次,新加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国际性的数学和科学竞赛,和来自英语国家的学生同台竞技。而且,新加坡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数学和科学奖,还源于西方的很多学校也是以英语作为教学用语,而新加坡从国外回来的人才,尤其是教师,又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内数学、科学以及其他以科技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使新加坡的教育保持恒久的竞争力。

由此看来,新加坡不仅通过语言优势直接促进了就业、知识的吸收和信息的传播,而且通过双语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并通过教育使其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间接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三、双语教育民族性与经济性的积极融合

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其民族性和经济性得到了很好的融合。1997年,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具备说英语和母语的能力是新加坡人的一个宝贵财富。双语和多元文化的特征使我们的社会植根于亚洲传统价值,并使我们融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国际化之中。”[8]这种经济和文化功能的融合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母语具有保存民族文化、加强身份认同的功能,但其经济价值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三种母语的社会经济地位虽然不及英语,但它们依然是进入主流教育体制的必修课程,每个学生至少要接受10年的母语教育。因此,母语的民族性得以保障,它使不同种族的人们继承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利于民族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等亚洲国家经济的崛起,新加坡三种母语的经济价值也受到了重视。尤其是随着中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汉语的经济价值在新加坡日益显著。虽然,这并不是新加坡实施母语教育的初衷,但它却幸运地从单一的民族性转变为民族性和经济性兼具的双重性。

其次,英语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同时兼具增进民族感情的作用。一方面,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为新加坡人提供了接触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机会,使新加坡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具有无以伦比的竞争优势,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而且,在新加坡,英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行政和工作用语,在贸易、科技和管理等领域具有最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英语是跨族群交流的共同语,它为各族群之间构建了共同的基础和交流平台,使新加坡不同种族的人联系在一起。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欧洲裔人,在使用英语作为共同语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融入彼此的生活,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对方,进而达到增进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的效果。

四、评价与展望

在新加坡,双语教育实施的40几年中,由于双语教育的民族性和经济性的高度融合,使双语教育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立足国情,通过对语言资本的挖掘,实现了促进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新加坡民族多样但又高度和谐,新加坡资源匮乏但经济却能飞速发展,离不开新加坡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正确引导。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教育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肩负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三重任务。双语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同时,又以巨大的语言优势,引领着新加坡顺利适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新加坡在短时间内革命性地完成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并使其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不管是从过去40多年的实施,还是从可预见的未来发展来看,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战略优势。随着亚洲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新加坡政府也在与时俱进地调整着“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比如汉语地位的提升,汉语课程的增加,以及2004年和2008年对中小学教育分流进行改革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双语教育,都在不同程度地对双语教育政策进行着改革和完善。通过双语教育,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地,这将继续帮助新加坡人有效地沟通西方和东方,使新加坡能在国际化的世界里享有高度的自由。但也不可否认,由于母语长期处于次要地位,新加坡人的母语程度普遍偏低,如要切实有效地适应亚洲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亟须新加坡政府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双语教育政策进行适宜的调整,并在新时期内有所开拓。但无论如何,如果新加坡政府以及新加坡人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双语教育的优势,其未来的出路和发展的美好愿景依然指日可待。

本文责编:周钧

更正

由于作者笔误,本刊2010年第6期刊发的《美国校长“走课”评析及其借鉴》的第二作者“韩伟东”实为“韩维东”。应作者请求,特发此更正。

《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

2010年11月

摘要: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经济性。该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基于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量,其旨在保障新加坡人不丧失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同时,又能使新加坡的经济在世界上立足。实践证明,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不仅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多民族的和睦共处,而且推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双语教育的双重性得到了积极融合和有效发挥。

关键词:新加坡,双语教育,民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Charlene Tan.Change and Continutity:Chinese LanguagePolicy in Singapore.Language Policy,2006,(5):41~62.

[2]Goh Chok Tong.Speech at the Chinese High School’s 85thAnniversaryand Hwa ChongJunior College’s 30th Anniver-sary Dinner on March 21st,2004[EB/OL].http://www.moe.gov.sg/speeches/2004/sp20040321.2009-08-01.

[3]Rita Elaine Silver.The Discourse of Linguistic Capital:Language and Economic Policy Planning in Singapore.Language Policy,2005,(4):47~66.

[4]Ho,Wah Kam&Wong,Ruth Y.L.Language policies andlanguage education:The Impact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inthe next decade.Singapore: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2000.1~42.

[5]Lee Kuan Yew.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The SingaporeStory 1965~2000,Memoirs of Lee Kuan Yew.Singapore:Singapore Press Holdings.2000.1.

[6]Tharman Shanmugaratnam.Speech at the Tamil MurasuMost Inspiring Tamil Teacher award 2002 on October 13th,2002[EB/OL].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2002/sp14102002.htm,2009-10-25.

[7]Mr Masagos Zulkifli.Experiences in Education Reform:TheSingapore Story[EB/OL].http://www.moe.gov.sg/media/speeches/2009/10/16/thailand-conference-learning-teach-ing.php,2009-10-29.

新加坡双语教育经验借鉴 篇3

关键词: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5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43-01

一、双语教育概述

双语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其界定有几十种之多。一般把它定义为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Garcia把双语教育定义为“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解释为: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M·F麦凯(M. F. Mackey) 、M西格恩(M·Siguan)所著《双语教育概论》中,双语教育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事实上,双语教育已经可以延伸到包括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计划甚至是单语教育,即教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双语教育的实质是用教学语言促使语言能力发展,其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向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双语教育比单语教学更有意义,学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所要学习的目的语。发展双语教育较早的是欧美。美国19世纪中叶开始创建“德语- 英语”双语学校 ,并于1968年制定了“双语教育法案”、加拿大于1967年通过的“官方语言法案”沉浸式英法双语教育规划”得以实施。英国于1967年、西班牙于1978年、菲律于1973年、新加坡于1965年也都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新加坡双语教育之主要差异

我国在高校发展双语教学,有许多方面不同于新加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双语政策目的不同。新加坡推行“英语第一、母语第二”的双语教育,其首要目的是為政治服务,为建立统一的新加坡国家意识;我国实施双语教学主要是为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二)双语环境不同。新加坡独立前被英国统治近140年,英语作为行政、法律、商贸等重要领域的工作语言有一定的交流基础,同时新加坡又是移民国家和国际贸易中心,给双语学习和运用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新加坡,学校学到的两种语言在社会上都能得到广泛使用。在我国中小学,外语只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来学习,基本上被限制在课堂内,课外无法使用。这样,学习者与这种语言结构脱节,学习者的经验与该语言所表达的真实世界不能产生迅速的关联,从而无助于语言学习。而当一种语言不是积极地、持续地被用来思维、说话、阅读、写作、交流或相互影响的话,语言学习很难有进展。

(三)双语师资资源不同。新加坡有较丰富的双语师资资源。独立前新加坡行政、法律和商贸等重要领域有140年用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历史,众多的英语学校和母语学校(特别是华语学校)也为培养双语师资奠定了基础。和新加坡相比,我国双语师资极为贫乏。国内毕业的专业人才外语综合能力总体上较差,外语口语水平高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三、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

和新加坡相比,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低、对双语理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困难重重。但困难归困难,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不能不开展。我国经济改革也是在重重困难中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有正确的政策,得力的措施,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虽不能借来新加坡的双语环境,但其双语教育成功的经验,却可以借鉴、改进而化为我用。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是一整套高效、完善的体系,该体系对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其中,双语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分类教学及大、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衔接方式都值得我们参照学习,但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属于过渡式,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第一、母语第二”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全英文教学。我国目前所试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术语引导型,教师以中文讲解为主,课堂上穿插使用英语术语;交叉渗透型,教师用原版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交替使用中英文:完全渗透型,教师用英语授课,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作业及考试。浙江大学采用了汉语为主教学、双语教学和外语为主教学3种层次并行的双语模式。对汉语为主模式,外语授课比例约占10% ~20% ,考试时外语答题内容不少于20%;对双语教学模式,外语授课、作业、答题分别占50%、60%和50%;对外语为主模式,外语授课不少于80% ,作业、考试全用外文。这几种模式可随着师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进行变换,最后过渡到渗透型或外语为主模式。应该说,这些模式是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 1 ] 姜瑾. 双语教育面面观[ J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 49.

新加坡基础教育 篇4

一、新加坡的教育愿景 理想

愿景: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 使命:塑造新加坡的未来

教育目标:培育人才和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为所有学生提供至少十年的通识教育 理想教育成果: 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智力--体力--社交能力--审美能力 新加坡的教育强调: 因材施教、发挥所长--跨学科学习--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树立世界观,展望世界,开拓视野

主要战略方针:侧重培养思考能力--应用资讯科技--重视国民教育--推行卓越行政

面对未来的策略:更具灵活性与多元性的教育体制--推行宽基础教学与全面教育--少教多学:推崇学习的自发性与独立性

国家口号:小国办大事 教育理想

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发表的《理想教育成果》,勾勒出21世纪新加坡的理想教育理念与前景:国家期望所有中学毕业后的学生及大专生所应具备的品质。例如:品德高尚,深厚的文化素养,尊重差异,对国对家对社群尽责;笃守多元种族及精英原则,深明国家的局限又能寻找契机;优雅社会的使者;勤奋向上、敬业乐业、重视他人的贡献;能思考、能分析,对未来有信心,有勇气及坚定的信念面对逆境;懂得追求、分析、运用知识;具备革新精神,不断求进步,终身不歇学习,有魄力;放眼世界,扎根祖国等。学校教育应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实现这个教育目的。

二、教育体系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人口400多万,78%为华人,是近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短短30年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是众所周知的花园国家,它以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治安条件,使世界上的无数游客为之倾倒。它的高质量教育也享誉世界。集东西文化之所长,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与市场经济的骨干人材为主要目标。由于采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双语(英语为主,华语为辅)教学制度,其教育成就为环球所瞩目。

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前教育和大学教育

三、新加坡教育特点

天然的双语教学条件

新加坡在双语教学方面有着其独特的天然优势。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使之与世界相融合,当地政府决定以英文为政府通用语言,之作为统一的行政用语。但是,政府又考虑到三大种族的特殊性,决定各种族除了学习第一语言英文以外,还必须学习各自的母语。为其独特的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援。

独特的精英教学模式

新加坡繁杂的教学模式也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殊性。早在建国初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就提出,新加坡的教育是要培养一部分政府精英。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当地的教育始终向着这一目标前进着。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有计划地在学生中实行分流教育。所有小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都必须参加一个分流考试。只有通过了才有机会接受正规或者先进的教育。而在中学阶段,各所学校又分设快捷班、普通班和工艺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快、中、差班。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政策,几乎都是向快捷班倾斜的。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不管是从学生科研还是领导能力,他们都是领先时代潮流的。

高效的课外活动教学

如果说天然的双语教学条件是新加坡学生文化教育上的一大特色,那么,高效的课外活动教学则是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典范。半天制的教学时间安排为其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学校又将之作为学生能力考核的一大因素。所有学生在中学毕业的时候都必须有2---3门课外活动达到良好或以上的档次。这样又为课外活动的高效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远还不仅于此,各所学校还不惜重金,从国内外聘请知名教练来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这为真正体现课外活动“学有所长”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保证。

完善的学生研究体系 与国内的很多学校一样,新加坡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研究。为了与其精英教学相互配合,各校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为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系统。甚至让较为优秀的学生走出国门,开阔视野。

周详的课外补习网络

新加坡并非没有补习中心,六百多座,有的是。快节奏的职业生活使得当地的学生家长终日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家庭。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们总为自己的小孩聘请较为廉价的另类保姆——补习中心的老师。让这一部分人去承担起课余时间照顾小孩的责任。这一需求的日益增多,也使得另一种特种行业——补习中心应运而生。小小的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有六百多座补习中心,不可不谓一件其实奇事。

四、国民教育的特色

国家意识主导

新加坡政府和学者通常把爱国主义叫做“国家意识”。他们认为,“国家意识是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在自我内部,国家也被内摄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在新加坡,培养国家意识,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实质上就是塑造什么样的“新加坡人”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和领导人重视国人的国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始终坚持国家意识主导性,把它作为新加坡的建国之本和立国之本,看做是新加坡现代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从而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传统价值观的创新

新加坡是近年来世界上最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把传统道德价值作为抵御西方消极影响的支柱。新加坡各级学校十分重视传统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促进了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新加坡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新加坡化,将其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精华加以采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

东西文化融合

新加坡国民教育对东西文化兼收并蓄,实行东西文化相结合,既学习西方重民主和科学、崇尚自然和理性,又注重保持灌输东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把西方的科学求实精神与东方的伦理道德融合为一体,凡是有价值的,好的文化,都可能被新加坡兼收并蓄。在这种文化融合中成长起来的新加坡人,既有西方文化的长处又有东方文化的精华,既有谋生的本领又有做人的规矩,既懂得现代科技又保持着东方的伦理价值观念,既倡导平等竞争和个人奋斗又奉行东方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

五、学校管理

管理体制

政府采取一级管理体制,学校管理由教育部对学校实行科学的、规范的、统一的直接管理。无论大中小学都有一套称为“学校联系”的全面电脑联网的网络系统,学校与国家教育部通过电脑联网保持直接联系,以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这种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及程序,协助学校管理教育基金,拟定课程及记录学生的个人资料和考试成绩等。中小学内部则实行校长负责制。

新加坡中小学虽实行校长负责制,但由于其中小学由教育部直接管理而无中间组织,聘请教师、招生、设备添置等相当多的内容都由教育部统一管理了,所以中小学校长的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对教学的管理。新加坡中小学每校约一千四百人左右,设校长一人,负责全校工作,副校长视实际情况而定。小学的学校组织分力五个部门,分别是英文部、数学部、科学部、母语部、体育部。中学一般分为八个部门,但学校校长有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因而各校部门的数目不尽相同。但每个部门均设主任一位,主管属下各科目。各科目可再设一高级科目教师负责。斩加坡中小学的规模有大有小,但校内机构的设置模式大体相同。

新加坡中小学的校长上面一般有一个“董事会”(会馆学校)或“咨询委员会”(政府学校),校长的下面是副校长,只有一位,不论学校的大小,他的职责是抓好教学。副校长在全校的发展和行政管理方面协助校长工作,帮助校长制订教学计划、课程和课外活动计划。因此,副校长要经常深人教室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作具体的指导和辅导,并要及时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向校长进行反馈。所以,教育部对中小学副校长的人选也持谨慎态度,对其资历、资格均十分重视,有的副硕土研究生毕业,有的兼任华文教师总会的重要职务。副校长下面是各部主任,这些部主任相当于我国学校里的学科教研组长,指的是某些课程教学的负责人,其主要责任是指导教学和计划、实行和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但他们的级别是中层,直接受校长领导,而与我国中小学教研组长和校长之间还有一个教导处不一样,因面校长一抓到底,便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教学情况,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管理体系上的保障,新加坡中小学的行政主任与我国中小学的总务主任概念相同,但“书记”则与我国的大相径庭了,新加坡中小学校的书记是文职人员,相当于我们法医的“书记员”。

新加坡中小学校长每年要进行校内自我评鉴,每年要向教育部提呈年度报告书。同样,各科主任也要在每年年终、召集各科教师开会,根据会考成绩、平时测试成绩等,进行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评估,并写出报告交给校长,再综合拟定明年的全校行动计划及工作计划,如此各层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

严格的学校鉴定制度

新加坡教育部组织各校进行学校鉴定。学校鉴定包括两个部分。

(1)学校内部鉴定,即自我鉴定,由学校自己每年进行一次,它包括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教学计划、课外活动计划和学生福利计划等四个领域的鉴定内容。学校根据这四个方面的信启、来评估其设立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实现程度,识别出各项计划中的长处和弱点,并选定将要使用的策略和资源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个计划执行、监督和检查的反复循环过程能帮助学校正确地评估自己,因而能逐渐提高效率。

(2)学校外部鉴定,每四、五年进行一次,由教育部的教学督导、专家督导和指导官员组成的督导小组执行。外部签定是一个负有说明义务的实践,通过它全面检查学校的方方面面,评估学校的整个计划的效率。

六、学校人员管理

校长委任制度

新加坡中小学的管理体制类似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所不同的是,新加坡所有中小学的校长必须在教学领域中产生,即使私立学校的校长也应如此。但不同类型的学校,校长的产生也有所不同。政府资助或部分资助的学校的校长必须由教育部聘用,私立学校的校长则无需经教育部审批。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学校内的行政职位部分为校长、副校长和部主任、这三个职位的任命由教育部、人事部人事发展办公室负责。校长负责全校的事务,其主要职责是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校长要制订能够影响教育课程的发展政策,并制定计划、提出教学目标以及管理全校师生。学校的特点和价值观念与校长的管理风格和平时提倡的精神有极大的关系。1998年,新加坡开始实行校长委任制度,颁发委任状,举行委任仪式。委任状上写着:“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委任状突出了校长在学校中的关键作用。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校长。

教师晋升制度

新加坡的教师属国家公务员,称为“教育官”。新加坡中小学对教师的管理由教育部、人事部的编制、招收和安置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包括确定教师的使用情况、协调教师的力量、教师休假、退休和退职待遇、教师退休及工作纪律等问题。新加坡通过实行教师晋升制度来管理教师。

新加坡教师晋升的关键是教师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考评。教师考评合格,工资可上一个档次;考评不合格,工资只能原地踏步,且永远比正常晋升的人晚一步。教师的考评由校长实施,校长通过不定期旁听教师的课,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组织学生讨论,收集学生对教学、教师的意见等措施收集素材。通过这些措施,校长自然能了解哪些教师乐于接受教学任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哪些教师得过且过,马虎了事。因而能够对教师进行比较公正的考评。如果发生争议,被考评教师有权向教育部提出上诉。教育部会派员调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终裁决。

教师晋升按年龄资历和工作才干,与其学术水平无关。在新加坡,教师最好的成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因而,新加坡政府不鼓励中小学教师脱离教学工作搞学术研究。因为他们认为,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不同,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上,而不是体现在学术水平和科研成就上。所以,新加坡中小学教师都不评职称,教师之间只有工作职务之别,而无学术职称之分。教师晋升主要按教龄和资历及工作才干,而教学更多地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年龄和资历就是经验的最好标志。因而,在新加坡教龄越高工资也越高。但他们重视年龄资历并不一味夸大年龄和资历的作用,规定教龄27年以上,工资不再增长,也没有教龄工资。

教师晋升没有比例、名额限制。新加坡教师晋升没有比例和名额限制,有助于在教师队伍中造成一种和谐、合作的良好气氛,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减少内耗。一个人能否晋升,完全凭自己的才干和表现,这就造成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良好机制。新加坡教师晋升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八、课程建设(校本课程)

新加坡出台2006年初院新课程。从2006年开始,新加坡将引进新的A级大学预科课程以促进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技能,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具备学习内容更广,更具灵活性的特点。

新课程的基本特征:一是学习内容更广,选择更多。A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科的基础训练,同时学生必须完成一项设计作业。除学习专业,学生还必须学习一门非专业科目(对比科目)。学习科目也被重新设计,分为三个级别(H1/H2/H3),这样学生在选课时可以有多种组合。二是更侧重于思维和交流技能"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发展交流技能。为了给发展这些技能留有空间,当前学习的学术课程将削减10%-15%。三是一种整体的教育。学生将参与合作课程活动,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其他课外事务。“A”级资格证书将会对此作出说明,同时还会记录下学生的学术成绩,以供大学参考。

2006 年初院新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同心圆。处在核心地位的是生活技能,这是一种非学术性课程,它包括合作课程、个性发展、国民教育、牲畜照料与职业指导以及体育,旨在帮助学生发展生活所需的合理的价值观和技能,以使之成为积极、负责的公民。处于圆圈中间层的是知识技能,包括知识探索、一般论文和设计作业。目的在于发展思维和交流的技能。其中设计作业(Project work)是一门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高级副修科目。在这门科目的学习中,学生将不同的学习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鼓励合作、独立学习和交流技能的发展。知识探索(Knowledge and Inquiry)鼓励学生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解读并进行综合鼓励在科学、人类学、数学和美学领域对知识的构建进行检验和评价,发展批判推理技能。作为高级主修科目,可以代替一般论文和对比科目。最外围是以内容为基础的学科科目,它包括语言、人文、数学与科学,以确保学生获得多种学科的基本训练。

一般来说在新课程框架下,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五个方面的科目:三门高级主修科目(H1),一门高级副修科目(H2)(以上四门中必须至少有一门是对比科目),高级副修母语语言,一般论文(General paper)和设计作业。

H1、H2、H3是三个学习水平:

H1高级副修课程,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是学生感兴趣却又不想将之作为自己的专业的领域,或获得支持将来他们大学学习的一个科目领域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H2高级主修科目,相当于“A”级。

H3 给已经达到该科目H2的水平的学生提供各种深入学习机会的科目(如超前的内容,研究论文,大学模块),使学生在某个专长科目上达到更高的水平。

为配合新课程,新加坡大学承诺2008年将采用新的大学入学标准。新加坡灵活的校本课程开发政策

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计划,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新加坡中小学课程设置是用3个同心圆表示(下面仅引用小学课程设置图)。同心圆的内圈部分涵盖生活技能的培养,也包括一些非学术性课程。这部分课程确保学生具备终身受用的良好价值观和生活技能。主要课程有:课程辅助活动、社区服务计划、品格发展计划、公民课、公民与道德教育、心理与职业辅导、国民教育、体育、健康教育。

同心圆的中圈部分包括一些以学习技能为主的科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技能。主要课程有:专题作业、理解与写作、知识与探索。

同心圆的外圈部分包括以学习内容为主的知识性学科,它将确保学生具备不同学科的良好基础知识。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与科学、人文科目与艺术。

课程辅助活动、社区服务计划、品格发展计划等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开设,但学校在课程组织、实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决策权。它们处于同心圆内圈,说明其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下放课程决策权,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权力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将课程内容(不包括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削减10%至20%,这多出来的时间称为“白色空间”(white space),让教师自行安排适合学生的教材授课,让学生可以腾出时间专注于核心知识及技能学习,也为学校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与安排校本课程活动。

设立课程辅助活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新加坡的课外辅导课程极具特色,所有中小学都需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合适且有效的课程辅助活动计划,基于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才能,挖掘出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课程科目,提供学生发展个人内在潜能的条件与机会。它具有校本课程3大特征:一是基于学生兴趣;二是学校开发;三是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哲学)。

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列出的课程辅助活动共包括63大类型,丰富多样的活动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空间。在课程辅助活动架构中,还有一项人格发展计划。人格发展计划为学校所主办的深广活动提供了一个体系,并且涵盖了学校在国民教育、社区参与计划和生活与职业辅导计划下所主办的各种深广活动。学校拥有针对学生需求来设计人格发展计划的自治权,能够决定计划单元的种类、时数和执行方式。

选择渐进开发策略,鼓励教师“修改”课程

新加坡教育部认为其国家课程比较完善、有效,至少在培养学生的各有关学科领域。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提倡用其他的课程替代选择或替换国家课程,只须补充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规划与发展,以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权。鼓励依据学校背景,采取以下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一是鼓励校长、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自主权,修改课程发展署的有关条文,以适应学生发展;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制订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课程;三是将课程纳入教学实践的议题,可有效定期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会议中讨论;四是教育部和学校提供有利的环境,使教师引进试验新的想法。

新加坡支持校本课程发展的主要保障

辅助教师,为校本课程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004年9月,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尚达曼发表的“点燃火把:辅助教师,滋润学生”讲话,体现了促进校本课程发展支持策略的基本思想。他们认为,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并竭尽所能支持教师,鼓励教师将创新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

一是为教师“松绑”。从2006年起使每名教师每周能腾出平均2小时的时间来检讨教学,设计上课内容,与学生多交流。到2007年,教育部将为每所学校增派一名“课程辅助项目执行员”来统办所有课程辅助活动的行政工作。同时,减少每所学校两名资深教师(特级教师、部门主任)1/3的工作量,好让他们能腾出时间来指导新教师。

二是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成立“卓越专业培训中心”,让教师能彼此分享在专业领域上的心得,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成立“教育领袖培训中心”,加强对现有及未来学校领导人的专业培训。

三是提供更多提升专业水平的机会。与国立教育学院合作,让教师有机会考取更高水平的专业证书,包括学士学位及研究生学位。教师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商业及社区组织的工作实习,包括在本地及海外机构的学习在内。引导教师将把累积的知识及经验带回课堂,和学生分享讨论,使学生从中受益。

改善条件,为校本课程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一是支持学校基础设施设计创新。2001年9月,新加坡教育部推出一个名为“白色地段”的措施,给各校更大自主权,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以及配合各自学校发展的需要,让在重建及改善现有学校计划下重建或翻新校舍的学校,能自由处理教育部下拨建校费的20%,来发展20%的校舍用地,鼓励学校制定特别设计,满足业务需要,体现学校文化特征。

二是扩展学校基础设施。2005年12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未来5年将拨款4000万新元作为学校“灵活设计校舍”,让学校因应各自的特殊情况,设计校园内的空间,以便更灵活地让师生进行互动学习、独立学习、试验学习和实践学习,反映出各校与众不同的发展重点和独特的校风。2006年10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政府将斥资7亿新元在7年内为所有学校修建室内体育馆。

奖励资助,为校本课程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提供学校专长发展津贴。从2005年起,新加坡为一些小学提供学校专长活动计划津贴,供学校发展强项,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有关小学每年可获高达10万新元的津贴,发展其专长领域。这些强项包括培育智力、体能、社交、艺术或品格方面的活动。

二是提供资助、咨询等援助。为鼓励学校推行更多创新教学方式与课程,从2000到2005年,教育部共拨1700 万新元支持学校的创新计划。2006年已有29所学校的创新校本课程(SchoolOBased Curriculum Innovations),获教育部资助与支持。这些学校尝试采用新鲜、有趣的方式来迎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包括制定灵活和个人化课程,利用资讯通信科技推动学习上的合作,以及重新设计课程来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以及对课题的认识。

九、道德教育

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道德标准》中也曾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好公民》教材。开设这门课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其目标体现为4个方面: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训练学生的道德判别能力;教导学生处世待人须为他人设想的道理;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使其具有高尚之品德,善良之性情。强健之体魄,优良之习惯,爱国爱民之意识,及各民族互助合作之精神,以期成为完好优秀之青年,藉以成为国家社会之中坚。

公民道德教育途径

道德教育课:自1965年建国起,新加坡中小学的德育课名称与内容虽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一直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各科教学的德育渗透:除德育课外,还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即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科学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日常行为准则教育:为了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新加坡还制订了严格的《学校规则》。规定学生不准抽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涂写墙壁、赌博、破坏公物、说粗话、喊叫、吵架、说谎、偷窃、浪费水电、在走廊或阶梯上乱跑;女生不准穿超短裙,不准戴耳环和首饰;男生不准留长发。不准穿太短太小的短裤等。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朗诵誓言。下午放学还要举行降旗仪式、唱国歌。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新加坡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尊老敬贤活动、义务劳动和文明礼貌月活动等。而且早在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就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包括:1)“好朋友”计划;2)关怀与分享计划;3)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4)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5)清洁环境计划;6)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行知行统一。

道德教育特色 融合性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社会,华人占70%左右,其次为马来人和印度人。由于地域狭小,缺乏自然资源,完全城市化的脆弱性促使新加坡的国民道德教育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多次强调的“东方和西方的精华必须有机地融会在新加坡人的身上,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人的精神气质,必须同西方追根问底的科学调查方法和客观寻求真理的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在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道德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加坡青少年既具有谋生的本领又有做人的规矩。既懂的现代科技又保持着东方的伦理价值观念,既倡导平等竞争和个人奋斗,又奉行东方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难怪被成为世界公民呢。

人性化 从教材内容上来看,新加坡的德育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排除抽象的理论,注重实用性。新加坡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无论课内课外,都普遍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幻灯片的制作、投影仪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完全是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信息量成倍地扩大,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内心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道德动机。这样的教育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极富有活泼性和诱导性,它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养成性

为了强化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新加坡制订了严格的《学校规则》。教育部与学校领导都普遍认为,对于严重触犯校规的学生,当其他处罚方式都已用尽却仍不见学生改过时,鞭打也是一个可行的管教方式。虽然近几年,此类体罚在新加坡颇受争议、批评,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觉得“不打不成器”,表示适当的体罚才能有效管教不懂事的孩子。

开放性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开展道德教育的途径除德育课和各科的德育渗透外,还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另外。新加坡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课考核也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考核不要求学生背条文,考核根本就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的,而是对一个学生一学年中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进行综合评估与等级鉴定。这种开放性的评价,更符合道德教育课的特点,也使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更科学化,更富有实效。

立体化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色。

十、教育改革(动向)

小学分流制,2008年废除 :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框架下,在小学推行多年的分流制度将于2008年正式取消。2006年9月28日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在教育部常年工作蓝图研讨会上,向1200名教育部官员和全国学校的正副校长宣布这项重大消息。他说,教育部将为全国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英文、华文、数学和科学推出分“普通水平”和“基础水平”两种不同程度的“科目分班”制度,来取代现有的EM1、EM2合并源流以及EM3源流的分流制度。

尚达曼说,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天赋和专长不同、智慧迸发的时间也迟早不同。教育部有必要以更开放和灵活的制度,来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培养他们的才华。他说,很少学生能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表现,也很少学生会在每个领域都一无是处。以学习能力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在某方面强、某方面弱、某些能引起他们莫大兴趣的现象,我们因此需要能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为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方法。

“输出”新加坡教育:新加坡教育部正在认真研究,在海外提供某种类似新加坡教育的可能性,以帮助海外国人的子女保持他们的“新加坡心”,同时让国内的家长能更放心地把孩子送往海外浸濡一整个学期,甚至是一年。谈到“输出”新加坡教育的课题,教育部长尚达曼说,教育部不一定会设立更多新加坡国际学校,而可能让一些新加坡学校与中国学校结成联系,在中国学校里提供类似新加坡的课程。不过,他强调这个课题仍处在探讨阶段,尚未达成结论

英文教学将改革:新教育部正在同一些官员和教育学家探讨应该如何对学校的英文教学进行改革,以便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一些可能推行的改革包括加强英文教师的培训,这包括提高教师在教导英语发音和语法的能力。英文教学一直在这两方面面对重重困难。尚达曼也强调,不只没有英文基础的学生需要帮助,教育部也希望给有一定英语掌握能力的学生更多的英文培训,让他们成为英文精英。

小学一二年级华文课程将全面推行改革:新加坡全国小学一、二年级的华文课程从2007起将全面推行改革,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单元制课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是在25所学校推行了试验性教学法取得成效后,决定开始落实这一改革计划。新编中文教材拥有生活化的题材、活泼可爱的插图、浅白轻快的文字、色彩鲜艳的版位设计,重视听说阅读,合乎儿童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和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使新教材发挥最大实效,新加坡教育部此前曾为试行新教材的学校中文教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教师们认为新教材充满了童真童趣,相信能成功让学生更喜欢中文。为了配合新编中文教材的使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具,同学生玩游戏或进行小组讨论等,互动性非常强。

目前,新加坡共有2700名小学汉语教师,其中1900名小学一、二年级的汉语教师将于本月底完成32小时的核心培训。从2007年起,新编中文教材将正式推广到所有小学的一、二年级,2008年至所有小学的三、四年级,2009年至小学五年级,2010年至小学六年级。

新加坡教育部计划加强与中国中小学的合作:新加坡教育部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加强新加坡下一代对中国了解的工作变得更为紧迫。新加坡教育部正在探讨让该国一些中小学生到中国接受半年至一年教育的可行性,并打算在2007年底前将与中国各地学校建立交流关系的新方中小学校数量由目前的40所增至100所。

部长尚达曼认为,新加坡决定加强新中学校交流工作至少有三个目的:一是提高新加坡学生掌握英语及华语的能力;二是希望在另一种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能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三是让学生能够看到外面世界正在如何发展,从中了解现实的复杂性和未来的挑战。

目前,与新加坡学校已建立起交流关系的中国学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湖北及福建等地。尚达曼希望这一状况能够有所改变。他认为中国每一个省份和每一个主要城市都有一批优秀的中学,因此新加坡学校在寻找交流对象的过程中,也应留意北京、上海以外的机会。

十一.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文化解读下的启示与借鉴

1.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精神的支柱

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锤炼出来的民族之魂,家本位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炎黄儿女,以其不可动摇的民族塑造力渗透国家发展的支脉,其伦理观同时造就了国民的共同的文化认同性。即使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但儒家的传统文化始终被继承与发扬下来,独特的魅力得到了众多海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吸引了研究的视线,并广泛地为世界各国的文化所接受。新加坡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适当地借鉴与吸收儒家传统文化,塑造新时代下的本国国土特色的民族精神。

2.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课程设置的活力之源

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迅速构架,对于生产高素质人才的“学校”机器,如何才能顺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在愈演愈烈的模式化的“标签”竞争机制下,让“学生之花”在学校的“土壤”中吸取充足的“养料”,获得茁壮成长?而课程作为“养料”的供给库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必然在课程的编制、设计、实施、评价等维度上注意吸收新的时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以及淘汰落后于社会长远发展的部分内容,尤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价值等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已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3.时代的脉动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既是“动态的”、“鲜活的”,又是“历史的”、“时代的”。在时代的交替中,不同文化经历着适应、冲突、转化、融合,从而实现趋于稳定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灵魂所指。教育的发展是与时代的发展同向的,而且大致是同步的,各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举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及时协调教育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4.人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永恒话题

张慧春教授谈新加坡教育 篇5

[ 作者: 张慧春 出自: 发表时间: 2012-01-06 点击: 54 ]

深度感受 学以致用

——新加坡学习感受

十年前,我曾在华南师大做访学,其后一直难有机会再进行系统的学习,今年有幸在湖南省教育厅和怀化学院的帮助下,我以不惑之年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求学,在忙碌而又充实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接受了洗礼,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对于从事过三十年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我来说,留学不图虚名,仅想通过系统学习,反思过往的不足,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体验国外教育体制的特点。这一年,我每天完全沉浸在学习中,丝毫不敢懈怠,每每回想起置身在南大那美丽的校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生活时,这种惬意是无以言说的。通过一年的学习,自己的理论知识得以丰富,过往惯有的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得到修正,也使我真正体会了国内外教育体制的差异,这种收获是持久而无价的,必将影响我将来的人生道路。当完成所有的学位课程学习并结束新加坡留学生活之际,就自己在新加坡留学一年的学习情况向领导做一个汇报。

一、学习的课程及过程

(一)融洽的集体,紧凑的课程

我们是2011年元月3日来到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硕士专业。新加坡有四所大学,获得国际上权威机构认可的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我们完全按照南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授课,主要学习内容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领导学。从一踏入新加坡开始,我迅速适应了从学校中层管理者到普通学生的身份转变,同时牢记着我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中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个来自湖南(12人)和广西(10人)22人组成的班级中,大家相处融洽,建立了深厚友谊。

我们所学的这个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是很适合的,其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教育品德和创新能力,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际教育领域动态的教育管理专才,以适应日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教育环境。课程分两个学期,每期两个学时段,有12门课程,6门必修课,外加毕业论文,全部计学分,英式学制,完成全部学分才能获准毕业。其中有几门课令我受益匪浅,比如:教育管理变革课程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了如何培养有效应对变革的能力,如何为教育管理的变革做好准备,如何从容地确保自己的管理机构在变革中稳健发展。系统思维课程让我们认识到作为教育管理者应集中人力资源,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努力催生学习性的组织。教育政策的制定通过探讨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度与阶段,使我对具体的国家教育政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教育领导学让我们了解中国哲学及军事领导学中选拔领导者的标准和培养领导人才的方法,学习了新加坡教育领导体制,了解了学校领导和校群督学,还学习了文化领导和情形领导理论及实践,并探讨了服务型领导的起源和内涵,还分析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建立动力团队的技能。这些对我们今后工作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特色的教育模式,忙碌的学习生活

1、教学技术先进,课堂气氛自由

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长3小时,中间休息一次,上课时同学们可以围坐在一个圆桌或方桌,可以自由活动和随时打断博士们的讲课并提问,可以畅所欲言,任何话题都可以拿来讨论,博士们也不会介意,这与国内教学大不相同,也是在国内绝对体会不到的。

2、教学方法多样,提倡主动学习

填鸭式的教育在这里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提问、讨论、活动、观看影片、设计小组作业、呈现小组作业,而小组学习的形式多样,有3—5人的,也有相互评价的。教学中博士们不以教授学生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不足,寻求答案中学习知识,因而教学中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逻辑。而每节课的小组讨论发言,既让每个人保持了高度的注意力、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也听取了别人不同观点,活跃了思维。通过教学培养出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即集体主义观念。国外这种自由、多样化的教育风格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课后学习这里没有现成的教材,博士们花心血上的每一次课,都是将该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传给我们,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我们思考。这样,在课后我们都需要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去了解博士们的上课内容,通过分析、比较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断地改变自己,升华自己。例如教育领导学这门课,为了区别“领导”和“管理”二者的区别,课后会花较多的时间去了解概念,历史人物的背景,丝毫不敢懈怠。同时教学中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一说,任何的正确答案都是自己为了弄懂问题进行大量查阅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博士们都会客观地看待而不予正误的评价。

当然这一年的学习过程是非常紧张和辛苦,每天除了吃饭和晚间锻

炼的时间外,其余时间全部在图书馆或驻地看书、查资料、记笔记,每天超过十二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但现在想想还是非常值得的。

二、我眼中的新加坡及新加坡教育

(一)新加坡印象

新加坡是一小巧精致的年轻城市国家。1959年实现自治,1965年从马来联邦正式独立。全国陆地面积710.3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新加坡居住人口507.67万,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英语是商务和官方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到了新加坡就像到了“联合国”,各种肤色的人都有,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与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度。从1965年建国到现在短短的46年间,不仅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快速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而且以“文明的国民、先进的体制、花园的城市、富裕的生活”而著称,享有“世界上最有规矩的城市之一”和“东亚现代文明典范”之美誉,现已是世界公认的品牌国家。多元化的新加坡有着稳定的政治与经济基础,高效廉洁的政府,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交通,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充满着朝气蓬勃的都市生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2010年人均GDP达到43000美元,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新加坡竞争力名列世界第一位。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新加坡早就成了世界上少有的负责任、守法纪的公民。整个国家公民“循规蹈矩”、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由于国土面积小、发展空间有限、没有自然资源,为延续国家成长和持续繁荣,新加坡在教育上积极倡导“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公民”的国家理念,以凝聚国民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发展有良好的环境。首先是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障教育发展。两所大学从无经费之忧。南洋理工大学还花重金聘请诺贝尔评审主席担任大学主管学术工作的校长,通过他的带领,力图使大学在学术上迈上一个更新的层次。南洋理工大学的老师们在完备的激励机制下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学术上的发展,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近乎苛责。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于2006年由自主法定机构转为非盈利的企业机构。高度自主的办学环境,使得大学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我们留学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被环保于一片原始森林保护区,校园的各种建筑物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大片的绿地和高大的热带森林相得益彰。学校里的教学区和生活区界限分明,但又没有局限于任何布局规律,甚至找不到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整个校园带给人的是优雅和静谧的氛围,使人感到置身其中,专心学习,其乐融融。

新加坡采取教育分流政策。我们了解到新加坡自小四开始的教育分流制度的弊端时,当得知他们从英国移植来的各类水准的考试制度时,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标签理论。幼小的年纪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并一致决定学生的发展,怎么还有这样落后的制度?后来明白了,虽然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可能被编入较为落后的工艺源流班学习,但此举并未阻挡学生的发展,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入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但新加坡完善了学生后天成长的发展条件,后起者一样能够进入国家大学学习并有到英国、澳大利亚的大学深造的机会,也有经过相关的培训成为国家公务员。可以肯定这种分流制度在新加坡选拔和培养精英人才,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优秀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教师培训政策。对新加坡380所学校两万多名教师而言,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每一年必须保证有100个学时的进修机会。对此,新加坡教育部有专门的经费保障,这给新加坡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100个学时的进修内容分为3块,其中专业70%,主要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素质,20%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展教师知识素质,10%为理财、健康或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进修形式有到国立教育学院的课程进修,有在本校聘请专家的课程辅导,有到外校的观摩,也有到国外的专业进修。就是这样不断的。年复一年的强化培训,使老师懂得了如何培养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形成终身学习精神等等。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要求教师到本校上岗之前,必须有不少于3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果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能上岗,就说明我的工作没做好。当然,学校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尖端科技设备和接近实战的模拟训练,先进的实训中心都是由企业资助建立的。

然而,新加坡带给我们的也不是完美无缺。据讲课的老师介绍,他以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看到那里购书看书的人山人海相对照,感叹新加坡书店的冷清;新加坡的学生更注重在考试前高临阵磨枪式的突击,反倒是中国来的学生比较注重平时的扎实学习等等。

(三)新加坡的职业教育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政府重视教育的投资、发展、改革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而其中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科学的管理则是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历程。新加坡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靠低工资及天然资源来吸引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以解决失业问题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以建立高素质、技能型劳工队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吸引外资的优势是靠训练有素的各种技术工友及工程师,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劳动力队伍,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综合技能,以适应高附加值工业发展的需要。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吸引投资的优势是产业结构提升,加大本国和外国的高科技投资。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任务是建立社会的职业教育专业学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强调终身学习,培养员工终身受雇的能力,同时向全球化发展。对比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正处于实行经济重组,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得到发展阶段,相当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新加坡已经走过的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可以借鉴并指导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在认真学习了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后,有许多感触。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ITE招收的学生是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改为工艺教育学院(ITE)后,开始招收中学4年或5年源流的毕业生,使职业教育的层次明显提高,使一部分学生能够继续接受学校教育,而不至于在比较小的年龄时流入社会。这实际上属于新加坡主动推动的延续教育的一部分。1991年后,20%的职专毕业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的理工学院继续接受教育,理工学院又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可以继续升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等继续大学教育。这样的一条升学途径的设计,使与国内一样重视子女教育的华人发现了新的生机,所以工艺教育学院在就业升学上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从而使社会对工艺教育学院还抱有心理的希翼,这与新加坡薪酬与文凭挂钩的政策和精英治国教育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而及时调整疏通各种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使家长、学生的重视学历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职业教育上实现较好的结合。新加坡人各项政策调整的及时性使得职业教育能与社会的需求相对结合较好,也缓和了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矛盾,虽然这种缓和和调整可能带来高学历人员的增多,但至少提高了大部分适龄人口的教育水平,对新加坡的竞争力是有益的。

与新加坡相比较,中国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与市场较为完美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自身造血功能,是所有的职教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单纯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去不返,留给我们的是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职业教育市场和劳动力需求市场的信息如何做到对称?单纯依靠学校、教育部门的市场信息,可能要继续浪费部分有限的社会人力财力等资源,延缓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还带来许多的其他问题,比如大学生失业率、社会再就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更深刻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谁来主宰职教沉浮——市场,而政府是市场与学校之间最直接和有效地桥梁,绝不能再忽视和弱化它了,新加坡的经验已经说明,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三、学习收获

(一)圆满完成课程各项学习任务,全面了解新加坡教育体制 这一年学习中,除了5月份回国一周收集资料外,其余时间全部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没有迟到、早退和请假,并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每门课程的作业和毕业论文,得到了论文指导导师和博士们的一致好评。

在学习之余,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深入了解了新加坡教育体制:一是通过课程学习了新加坡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政策及实施情况;二是通过实地参观和考察部分中学和职业院校,对新加坡的教师培训、职业教育等有了较深认识;三是专访部分专家,了解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四是研读了大量有关高等教育的书籍和资料。

(二)全面感受新加坡教育理念,体验中新教育差异

这一年,我深刻感受到新加坡教育的理念:一是政府非常重视教育,视人才为国家的唯一资源,不惜巨额投资办教育,因此其教学设备先进,配套保障措施到位,教育体制非常完善。同时它是一个融会东西方教育成功的典范;二是教育愿景和使命以人为本。新加坡的教育愿景是“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教育的使命是“塑造新加坡的未来”。旨在把新加坡国民培养成为具有思考能力和奉献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能积极迎接未来的挑战。新加坡重视全面发展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企业精神,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群: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并为每个学生提供至少十年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三是强调因材施教,发挥个人所长,实施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面向世界,开拓视野。新加坡教育目前的战略方针是“侧重培养思考能力、资讯科技的应用与重视国民教育”三合一的改革,推行卓越的行政。而面对未来的策略是“更具灵活性与多元性的教育体制、宽基础教学与全面的教育、少教多学和推崇学习的自发性与独立性”。注重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大力推动领导技能、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素质的养成。

(三)开阔了眼界,管理理念得到了提升

首先是接触到扁平管理理念,使自己对管理有了更深刻认识。作为一个高校的中层管理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我感觉国内很多管理方式僵化,既得罪人,又办不好事。我以前总认为人是最难管理的,而通过一年学习,尤其是学习《优质管理学》课程后,我认识是到“管理”简单理解就是“管”事“理”人,把事管好了,把人理解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这让我深受启发,使我明白过去由于自己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才使得许多管理工作难以展开。因此这种学习能够切实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完成读书笔记并发表相关论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一年中作学习笔记近十万字,包括上课所做的课堂笔记;在新加坡一些学校和社区学习考察笔记;回国前收集、整理撰写的《我眼中的新加坡教育》等等。课题《音乐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模式研究》被省教科院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一般资助课题。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课题完成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合课程和自己的工作性质(成人教育),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两篇专业论文。

此外学习期间,我主动参观和考察了部分学校和社团,并积极参加由南洋理工大学组织的一切活动。其中参观的学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英华美学院;并到新加坡总统府、国会、亚洲博物馆参观学习;到裕华俱乐部参观社区活动,参加了南大举行的国际友人运动会两次,新加坡国家赛龙舟活动等。

关于新加坡职业教育考察思考黄晶 篇6

黄 晶

今年寒假,我由学校安排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培训、考察活动,获益匪浅,令人难忘。整个活动分为听讲座和实地考察两大部分,共听取了专题讲座,实地参观了南洋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和两所工厂。总体感觉是接待规范,工作严谨,课程(讲座)实在、有效、针对性强;所看所听都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对于我们已有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冲击;双向交流也很深入。这些讲座和实地考察带给我们的认识使我们能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充分思考中国尤其是我校即将面临的示范性职业教育建设。以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关于新加坡教育管理理念的思考:

一、宏观管理理念上的思考

因为新加坡是发达的城市小国,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其基本国情大相径庭,因而新加坡的许多制度是不可能拿来照搬照抄的,只是新加坡的一些管理理念值得我们思考,而对这些理念的思考,我相信无论对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在更新观念、开拓视野、拓宽办学思路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益的。鉴于我校创办示范性建设,对于新加坡教育办学理念的思考和转化会对其很有帮助。这样的启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管理理念方面。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学毕业后的教育和大学教育,总体与中国相似。但其在每个学习阶段完成后的分流方式和各种分流方式之间的沟通方式对我国尤其是对发达地区的苏州来讲是具有一定启示的。就职业教育而言,其在小六离校考试后,即进行第一次的分流,成绩较好者学习快捷课程(四年,以本科大学为目标),成绩一般者学习普通课程(五年),而普通课程班的学生在完成该阶段的学业后,要进行第二次分流,即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成绩优秀者进一步参加剑桥O水准考试,可进入理工学院(Polytechnic)或大学,而成绩一般者则进入工艺学院(ITE)或直接就业。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而进行有针对性培养训练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同时,各种教育类型之间又相互沟通,如工艺学院中成绩优秀者可考理工学院,反过来理工学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回到工艺学院,这样又可避免某次考试的“一锤定终生”现象,使学生觉得有希望、有奔头,有退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如以这样的视角来看中国(主要是苏州)的职教体系,我感到对职业教育而言就业与升学同样是重要的,就业是学校存在的基础,而升学则具有显著的激励和提升作用,所以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的发展,对口高考仍然是必要的。现在的关键是对口高考的方向,要研究到底哪些产业领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需要层次较高的职业技术人才。

第二、人才管理理念方面。

新加坡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实质性的合同制。学校有很大的用人自由权,公开招聘,优胜劣汰,学校以岗定人,要求教师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的职业教育一样,专业的变化与师资现状永远是一对矛盾,其解决的办法,除了引进外,现有师资的转岗也很重要。但这些都不是强迫的,而是双向选择的,教师也可以选择走,或留下来做新的工作(当然必须符合学校的有关要求),所以教师的危机意识强,十分注重进修、提高。第三、教育投资理念方面。

新加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闻名于世的,新加坡地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人口密度大,唯一可开发的是人力资源,而职业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政府对职业教育舍得投入。有关资料显示1994年至2005年,教育开支已从33亿元(新元,一元新币相当于人民币五元,以下同)增加至61亿元,增幅近一倍,在61亿元中,超过10亿元已投资在理工院校及工艺教育(相当于中国的职业教育)。近五年来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5%-4.1%之间,学生个人负担也较轻,每一个ITE的学生一年总的培养费为11950元,但学生自己只要负担2100元(占17.6%),而其余的费用则由政府承担,(注:一个新加坡普通中学教师的正常年收入约在5万-8万元之间),所以新加坡的职校生可以以较少的投入享受到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无论是设备还是师资都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为使从业者不断跟上技术发展的需求,政府在1979年还成立了技能发展基金(SDF),目的在于提高人员的技能并给予过剩的劳动力再训练的机会,基金向企业募集,政府规定,企业以职工的数量和工资为标准,要按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技能发展基金,由生产力局掌握此项基金。它一方面,使广大职工有可能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训练机会,以便通过技能的提高相应地增加工资收入。

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对雇主的一种强制性征税,迫使雇主减少雇佣技能低的职工,重视对这类职工的培训,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这就营造了整个社会都重视、支持

职业教育的良好的氛围。苏州作为发达地区,基本发展背景与新加坡相似,因此政府与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理应制度化与法规化。

二、具体实施方面的借鉴

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指各职业院校在学校日常管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一些措施。这主要包括: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技能训练方式和校企合作方式等。

第一,关于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新加坡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在某专业课程中的比重普遍较小,一般只占30%,而这些课程又是经过科学、合理的筛选,选取的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精细和务实。由此想到,我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材仍然强调的是所谓“学科性”,这样不仅不利于学好该专业,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关于技能的培训。

这点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核心,他们在提高学生(学员)技能水平上有许多富有创意的做法,其中值得借鉴的有:

①教学工厂方式,这种方式南洋理工学院最为著名,学员从第二年起就必须在校内的教学工厂、企业中完成校内实习计划,然后到不同的企业进行3-5个月的实习,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学员不仅学到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②“单元制”的实践课程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在工教院(ITE)实行,它将一个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考试合格即获证(分为:国家技术证书和能力水平证书),全部合格可换取“综合毕业证书”,学员可自由选择白天、晚上、周末等来学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对中国克服职校生刻板的毕业时间与企业需人高峰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③“项目制”式的实习课,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实习要求到社会上去争取项目,然后拿到学校与学生一起完成该项目,最后做成成品并为社会所接受,克服了教师只会教书、不善动手的缺点。

④先动手再总结的教学手段。专业课的教学不是先讲书本的原理而是先看实物,先去拆装实物,动手会了或碰到问题了,再由老师总结或分析其原理、规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其能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原理。

第三,关于校企合作。

新加坡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是实质性的,学校凭借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企业的认同,不仅象国立新加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这样的知名大学已闻名于世,而且象南洋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这样的职业院校其文凭在西方世界也是通行的。因此,企业愿意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愿意投入资金、设备,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学校的教学设备是世界一流的,一些知名企业的最先进设备往往首先出现在学校里。

新加坡教育治理体系探析 篇7

关键词:新加坡,教育治理,精英教育,政府投入

作为著名的国际化城市和世界金融中心,教育在新加坡跨越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截至2015年11月,新加坡常住总人口为553.5万,其中包括337.5万的新加坡公民和52.7万的“永久居民”,[1]在这个城市国家中,竞争性强的基础教育和高度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成为新加坡教育的外在表征。在人少地小的国家里,新加坡教育治理别出蹊径,走出一条具有自己国情特色的道路。教育内容及核心理念源于西式欧美教育,同时因考试选拔和重视学历,使其在表现形式靠近东方的中国传统考试文化。

一、逐层竞争制:新加坡教育运行的表现形式

新加坡教育部代表国家进行教育治理工作,为国家发展服务。其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人尽其才,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充分发挥其潜力及学习热情。[2]新加坡教育体系促成了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机关和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共同培养、塑造新加坡的未来新人。[3]新加坡教育治理的出发点强调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从1959年新加坡自治以来,新加坡教育治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生存驱动的教育(1959~1978年);二是效率驱动的教育(1979~1996年);三是能力驱动的教育(1997年至今),此阶段也有称之为创新驱动的教育。[4]新加坡教育治理的策略选择与国家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作为英联邦国家,新加坡教育治理是英式现代教育与中国人才甄别考录传统的有机融合。新加坡一方面积极追寻欧美国家的发达道路,迅速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另一方面,作为华人占主导的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内容被新加坡有选择的保留和改造。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学后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阶段。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中学后教育,有学术型和职业技能型两大类型。

学前教育阶段为非义务教育,不受政府扶持。新加坡的私立幼儿园非常普遍,其学费一般较高。新加坡是高度国际化社会,多元文化教育在学前教育已有体现。幼儿教师通过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以其积极的态度,形成教室的多元文化。[5]这些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构成的私立幼儿园,多位于政府所建组屋的一楼或地下室。新加坡政府注重发展与完善更广泛的幼儿园课程行业质量,并建立与儿童年龄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六年的小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一至四年级为基础教育,五至六年级为方向教育。三年级学习科学,四年级末开始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主要有华文、英文、科学、数学等。分流考试后,五六年级根据学生能力被分为不同语言源流渠道。小六会考试卷是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的小学离校考试(PSLE),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政府在加强小学课程管理的同时,还注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艺术、音乐、体育等领域的兴趣和特长,并将突破点放在户外教育,培养学生的坚韧性。[3]

中学教育阶段。根据小六离校考试成绩,分为四年的快捷班和五年的普通班两种类型。高分者可以读快捷班,四年后参加新加坡剑桥‘O’水准[7]新加坡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人尽其才,21世纪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初级学院(JC)课程体现。

在学生的兴趣和天赋的基础上,政府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减少学生对成绩的过度关注,使学习更有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维持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3]但新加坡教育体系层级分明,融合了不同元素的特点,充满竞争性。由于考试的竞争性强,中小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在校时间有限,因此中小学很多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因为小六全国性考试,一些学校在小五就已经完成小六的全部课程,小六用来做题应考。

(二)小学入学规范有序,教材编写充满活力

新加坡的义务教育有10年,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一定的财政补助,保障每个适龄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在进入小学的选择过程中,当报名数大于招生数时,新加坡政府根据自愿选报、家长属性、家校距离的原则,优先保障新加坡公民(SC)、永久居民(PR)子女入学,非公民和永久居民子女则处于第三顺序位,儿童获得选择学校的优先权的前提是在其注册地居住至少30个月,[9]这些措施保障了儿童进入小学的有序性。课程大纲由教育部核准公布,教材根据大纲编制,教材编写商积极争取进入政府教材名单。中小学校在教育部批准的教材清单(ATL)中进行选择,校长、部门及学科负责人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材,经批准的教材清单每年8月中旬更新。[10]新加坡中小学教材编写既要遵循学生需求,同时又要面临市场的选择。

(三)教育信息和资源公开透明

新加坡教育信息公开透明,教育部官方网站上公开与教育有关的信息及数据、教育体系、学生入学、教师入职以及相关教育新闻等内容,详尽全面。学校的信息公开也比较扎实有序。这些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民众了解相关教育信息,监督政府的教育治理举措。

(四)新加坡课外培训体系富有特色

新加坡课外辅导有着政府治理的痕迹。新加坡虽然禁止教师向自己已经负有职责的学生提供课外辅导,[11]但并不排斥在职教师进行校外辅导。新加坡的华人家庭较为重视教育,马来人家庭则多顺其自然。华人家庭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大多数要进行补习。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与中国和印度学生相比,马来族学生成绩糟糕,政府对教育成就的种族不平衡感到担忧。于是,政府提供经费资助,让马来西亚/穆斯林儿童教育委员会(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Malay/Muslim Children)提供课外辅导。政府还允许委员会利用公立学校在放学后开展课外辅导,并对志愿或低收费的辅导老师进行培训。[11]在促进课外辅导发展的同时,政府还规定,学校教师若想从事每周六小时以上的课外辅导,就必须获得许可,且不得为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提供服务。[11]但实际上这些限制性条例未得到严格的执行,也没有课外辅导质量方面的规章。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这样能够提升学校的考试成绩。学校可以补课,但不能收费,学校补课对家境贫寒学生有一定的意义。

(五)新加坡教师薪水总体水平较高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繁荣,因为其他行业的工资比教师高,许多教师纷纷离开学校到其他部门工作,后来政府提高教师工资,并拉开档次,[14]定期为教师加薪,这一局面很快得到扭转。据《联合早报》报道,2015年10月起,约3万名教师将获得加薪,增幅介于4%~9%,教育部上一轮调高薪金是在2012年。[15]新加坡教育部2016年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的教师起薪为3,100新元至3,500新元。新加坡教师收入包括工资和奖金。奖金包括非退休金的年度津贴(俗称13个月奖金)、绩效奖金和其他浮动奖金。[16]2015年,新加坡人的月总收入平均为3,949新元(含雇主缴纳的公积金),[17]根据工资构成及随着工资年限不断增长的工资额,可推断出,大学毕业的教师收入应位于社会收入的中等及以上。而在新加坡的公立大学教师薪资更高。笔者2015年在新加坡了解到,副教授月薪在10,000新元以上,教授月薪在12,000新元以上。新加坡教师总体来说,学历越高,工资水平越高。

总体而言,新加坡具体治理举措是根据教育实际需要出发,不太拘泥于传统和教条,这形成了新加坡重视实效的教育文化。

三、注重投入: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发展的第一位要素,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服务于社会。国家在学生教育发展的各阶段,通过多次选拔考试,完成了“精英”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一般劳动者等各类人力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培养工作。[18]新加坡是政府主导资源的社会,政府决定着教育治理的具体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微调。国家发放奖助学金,发放对象覆盖到几乎所有的学生,并为学业优异者和贫困生提供更多经费支持。

根据义务教育法,出生和居住在新加坡的公民被要求按照规定进入国民小学学习。2016年的数据表明,新加坡政府自1993年起启动的教育储蓄计划为新加坡儿童从进入小学开始提供接受政府资助的机会。教育储蓄计划(Edusave Schemes)分为小学教育储蓄奖学金(ESP)、中学教育储蓄奖学金(ESSS)、综合方案学校教育储蓄奖学金(ESIP)、初级学院、私立学校教育储蓄入学奖学金(EESIS)、教育储蓄(独立学院)年度奖E(IS)YA等类别。

在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层级学校,政府通过教育储蓄奖对学生进行资助。如教育储蓄优异助学金(EMB)、良好进步奖(GPA)、良好的领导和服务奖(EAGLES)、教育储蓄品质奖(ECHA)、成就奖、特殊教育学生奖等。以教育储蓄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政府奖学金制度,体现了新加坡政府对各级教育层级的针对性投入。

如表1所示,新加坡政府在教育各阶段都设有政府基金,引导学生积极求学。同时,还有面向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成绩优秀学生的奖学金Edusave Merit Bursary(EMB)。根据新加坡教育部2016年数据显示,课程成绩位于年级段排名的前25%,同时家庭月总收入不超过6,000新元或者人均家庭收入不超过1,500新元,可获得EMB的资助。具体发放补助标准为小学一到三年级200新元,小四至小六250新元,中学一至五年级350新元,大学预科400新元,工艺教育学院500新元。[19]

通过国家权力强化国家认同。新加坡在通过教育来实现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公民意识和竞争力的培养。新加坡教育成功地培养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如1997年新加坡在全国学校体系中实施国民教育(The National Education,简称NE)计划,灌输国家认同和价值观。政府通过不同形式,使得学校教师与他们的学生一起,在共享国家认同感上扮演重要角色。[21]在公民教育方面,新加坡通过参与公民教育的形式,将执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上从经济实用主义转向社群主义的意识形态。政府从政治理性出发,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通过早期社会化来强调公民的责任和价值,努力建立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22]有研究表明,新加坡教师理解与实践公民教育分三个层面,即定性为民族主义、社会关注和面向人,这反映出新加坡公民教育格局。[23]

2016年,代理教育部长黄志明在谈到新加坡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时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积极创新的思考力、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拥有适应社会的、弹性的和形成团体凝聚力的能力。”[24]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学生发展寻找新的思维定位。

新加坡教育改革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包括体制上的学校组合、改善学校空间、建立卓越模式、小学分流调整等,也包括课程上的班级人数削减、思维课程增加、母语课程调整等,教师方面拓展新的发展渠道、提供水平管理系统、增加教师数额、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还注意在硬件上不断加以改善,不断建立新的学校等。

建立科学的测量和评价机制。学校卓越模式(SEM,即School Excellence Model)始于2000年,作为学校自我评估的一种模型,要求学校自我审视影响教育结果的关键构成,包含领导者、学生基础、关键信息绩效等三大系列九个要素。在学业测评上,充分重视第三方的测评手段,以剑桥的‘O’水准和‘A’水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方式。新加坡学校还重视排名对于学校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从1992年开始,新加坡建立学校排名系统,为家长提供学校排名信息以便于更好地选择学校,使得学校有争优改良的动力。排名也从最初单纯的学术成果演变为同等类型排名,数据涵盖学生增值性、性格培养、体育、艺术成就等要素。

无论是教育治理的战略举措还是庞大而系统性的教育投入,新加坡政府既能够做到廉洁高效,又能保证其投入产生持之以恒的效应,包括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197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生了更多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要求职业教育跟上全球经济更加综合和动态的步伐。[25]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新加坡办学精良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为国家培养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四、精英理念:新加坡教育治理的主要特色

新加坡国家治理的总体理念是精英治国,落实到教育层面,主要是执行精英教育理念。在整个新加坡教育运行体制中,精英受到高度重视和精心栽培,倾向于精英的学校制度形成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结构。在新加坡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精英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大概在5%左右。新加坡社会最为倚重的精英人士是新加坡逐层考试中的优胜者,这批学生以政府名义被送到世界名校培养,回来可以有高级职位,可能被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邀请,迅速完成由学习精英向社会精英的转换。如果这些学生工作出色,还可以竞选议员,迈入新加坡的上流社会。

英语是新加坡唯一官方语言,完善的英语教育促成新加坡成为全球城市。政府注重在华语、马来语或泰米尔语的基础上,整合国际化成分,将英语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国家优先英语教育,强调信息处理和有效的沟通技巧,形成学生必要的国际化能力。[26]新加坡教育国际化程度也是非常罕有,在面积如此之小的国家,能够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这与教育治理制度设计中对国际学生的倾斜相关,新加坡能够不分国家、种族接纳世界较为优秀的国际生源,可见其教育顶层设计的视野和自信。

在对待华语问题上,新加坡政府的策略是先强硬而后缓和。1965年国家独立之后,最初华文学校被强制关闭,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强行融合。尽管华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是今天的华语仅为华人母语和街头巷尾的交流语言,在新加坡主流场合使用的语言,包括所有教材及官方文献均为英语表述。有研究表明,新加坡官方的双语(英语与母语)教育政策使得大部分孩子的教育通过非原生媒介与他们的“母语”对接,导致了戏剧性的语言变化。[27]

新加坡将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侧重点。例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效参与”是教育部鼓励教师反思教学、调整课程以适应自己学校的学生需求的发展策略。同时,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学习是形成性发展构成,教学与评估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完善指明了方向。1979年,李光耀曾说,新加坡的教育致力于“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以便他将来成为优秀人才,有用的公民”。[4]1997年,时任总理吴作栋提出了关于“思维型学校,学习型国家”,认为“未来充满激烈竞争……新加坡对迎接这种未来的挑战的愿景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工人、公司、社区组织和政府”。[4]在此讲话基础上,新加坡教育部不断审视其五大职责:教育体制与结构、将思维技能融入学校课程、评价方式、教师的新职业发展与工作动力、改善学校环境等。比如在小学,这些改革理念具体化为加强初等教育的基础部分、提高课程与结构的更大灵活性、进一步下放教育管理权、减少师生比等,此为新加坡当今阶段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框架。2004年,总理李显龙对新加坡的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提出“需要一个质的改变,一个重大飞跃,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达到完全不同的教育结果。此乃我们正在致力于更灵活的、更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的原因所在……我们对学生的教授一定要少一些,以便使他们学习到的东西更多一些”。[4]

新加坡教育治理的特点在于相信人与人在智力上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并在具体教育实践予以体现。有限的教育资源倾斜于精英,实施精英治国。通过有限资源建设教育高地,拥有世界一流大学。

新加坡双语教育 篇8

[关键词]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51.3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106-04

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迫 切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国外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冷静 思考 并大胆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譬如借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鲜明特色

新加坡政府积极从学校特别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入手,孜孜不倦地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到大学 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加坡高校的道 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1.国家意识培养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核心

国家意识是新加坡大学生首要的思想道德课程。在大学教育中,从大学课程设置,到大学生 日常行为教育,都始终贯穿“我是新加坡人”的爱国精神主线,以使大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的 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新加坡 高校一直重视道德教育,20世纪60、70年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是:反对独裁,热爱科学 和真理,树立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尊重人们的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大学生能够有 一种报效国家和忠于国家的道德品质。1988年开始,全国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 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在社区或街道举办的“国家意识周”活动,常常是大学生发 动和组织的。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的各种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培养,国家意识得 到了加强。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加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手段。新加坡高校总是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 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每年8月9日国庆日,全国每个家庭 都要挂国旗,大学生就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在升国旗的仪式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其爱国主义热情亦被激发出来。从90年代以后,在新加坡高校中,不论是道德教育课程,还 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始终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 的主旋律。[1]

2.东方文化价值观教育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高校的道德教育定位十分准确,即明确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 度上,他们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发 动文化的再生运动,对西方文化进行有保留的学习,不搞全盘西化,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 特别是东方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高校开始实行全 面的道德教育,并把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在学校广为教导和宣传。

所谓“东方价值观”,主要是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 化。他们不是全盘照搬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而是使用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特别 是对中国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尤其是把“忠”即爱国 、忠于国家,放在了“八德”之首,以此培养学生成为忠于国家的新一代新加坡人;甚 至在学生的期末考试中还有关于东方儒家文化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新加坡高校注重将道德规范教育的东方模式和注重思维判断能力培养的西方 道德教育模式相结合,特别注重引进西方开放式道德教育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 起来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就是在坚持东方传统文化根基上吸收西方先进 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推动了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养成,又使大学生能自觉抵制西方腐朽价值 观的侵蚀,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

3.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主题

新加坡特别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从历史上看,20世 纪70年代,由于政府没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使得社会出现了 一定的动荡,这也促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道德教育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 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到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高校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 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大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社会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主题。

新加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详细的教育大纲,课程循序前进,涉猎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题内容,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亦有所不同。不同年 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大学低年级偏重发展学生良好的行 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 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小学联系十分紧密,而且具有实效性。他们的教育是在中小学 和大学全方位展开,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 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这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使新加坡高校的道德 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实效。[2]

4.注重教育实践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不仅注重理论教育,而且注重教育实践,这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又 一鲜明特色。他们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活动之中。例如,学校把灌输爱国主义与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 成就展或参加大型建设工程相结合;把法制教育与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等结合起来, 从反面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这种教育实践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新加坡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除了上面所说的 那些途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升国旗。在升国旗的过程中,不论是 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进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 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 力。”在这种升国旗唱国歌和升旗宣誓中,新加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强化 。[1]

二、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曾经是一个奇迹,这与新加 坡高校道德教育抓得好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我们与新加坡的制度不同、国情不同,但是我们 两国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击。研究 和借鉴新加坡高校成功的道德教育经验,无疑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资 源大多来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国家意识教育成效显著,而我国高校的爱 国主 义教育却这样或那样地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爱国主义 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不够,更谈不上将之潜移默化到人们日常行为中去。

在我国大学生中,现在仍然有人不清楚“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何物,这是我国高校道德教 育的悲剧。中国古代有许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自己不用,让给了别人,而我们却在 用一些别人不用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搞形式主义,这 是本末倒置。报纸上曾经讨论过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否应该将岳飞从“民族英雄”中排除出去 的话 题,这就是严重的本末倒置。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一直是我们 民族生 生不息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资源,但是,今天有的人却敢于怀疑。连岳飞的爱国情操都要质 疑,又有谁的爱国主义精神能不怀疑?新加坡人利用我们的爱国主义资源对学生进行国家意 识训练,而我们手捧金饭碗却在讨饭吃。我们高校 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只有将它们潜移默化到高校道德教 育的每一个层面,才能激活我们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力,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热情。

第二,必须走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种种误区,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 网络系统功能。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才能形成潜移默化的 道德教育合力,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才能有保障。

毋庸置疑,我国既重视高校道德教育,又重视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功能。《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 要阵地”,“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见,我国政府是高度重视家庭社会 与高校在道德教育中的有效配合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重视其实没有很好地落实在 行动上,即行动上的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做得不够。

另外,我国社会的道德教育更是存在许多的误区。例如,公交公司把“使群众放心,让市长 满意”当作道德大加宣传,这就是一个社会道德教育的误区。把车开好,不出事故,是司机 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个人的职责,并不是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社会道德 教 育误区当然也会冲淡高校道德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道德教育没有很 好地配合学校道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没有形成,学校单枪匹 马的道德教育格局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在 道德教育问题上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必须注重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 ,即要重视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许多国人的思想深处总以为像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道德教育一定是苍白或 腐朽的,没有可资借鉴的道德教育资源,正是这样的认识盲点导致了我们高校道德教育的闭 目塞听以至自视完美无缺。从形式上说,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道德教 育的资源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例如“雷锋精神”、“张思德精神”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资源 就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专利”。然而,由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没有真正从大学生思想 实际出发,采取的教育方式又多是从外部强行向学生灌输,严重地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 实际,其实效性不强,学生接受度不高,再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我们对这些道德资源缺乏新的认识,教育者不顾条件的改变和形式的变化,仍然采取传统 的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全然不管被教育者接受、内化与否,教育的效果当 然也不理想。

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值得警惕。这种现象就 是:我们的高校道德教育有时候喜欢进行“假、大、空”的宣传,这种宣传把传统的和现代 的道德教育资源内容都异化了。例如,宣传雷锋,就把雷锋宣扬为“高、大、全”的完美形 象,这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在大学生思想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感。如此的道德教育实在令 人担忧,它不但会消弭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有的功能,还会把我国大学生引入道德教育的歧 途。因此,在这一点上,学习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注重实效性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 。

第四,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国高校道 德教育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教育体系。

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确实还存在道德理论教育严重不足的 问题。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高校对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道德教育的理论 体 系。二是我国高校道德理论教育的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我国大学里有的学科虽然也开设了伦 理学 ,但是走过场是普遍现象。传授者底气不足,学生不知所云,只是随便应付考试,而且考试 大都是采取写一篇应付式的小论文的形式。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伦理学知识,甚至有没有掌 握都是一个问题。三是我国高校道德理论教育和实践的课时极少。有的学校虽然在部分专业 中开设了伦理学课程,但是给学生 的课时却很少,或者只有几次讲座,更谈不上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学生学过了,也就 丢完了。这种道德理论教育并没有为学生所接受,更谈不上内化了。

除新加坡外,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做 法都有值 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对新加坡等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借鉴,并非要全 盘否定我国高校自己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全面贯彻落 实 科学发展观,使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更进一步说,对新加坡 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还有助于清除国人思想中对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和 观念,实行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资源的大融合,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 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7):74-76.

[2]魏晓文,孙淑秋.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2):65-67.

(责任编辑 徐 丹)

Moral Educatio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Singapore

XIE Cui-rong

(Department of Periodical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Abstract: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experien ce of Singapore's universities .If we learn from Singapore's successful stories,we can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socialism ch aracters.we can not only merge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raise practical results , but also promot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上一篇:高三开学讲稿下一篇:★★扬中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