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精选8篇)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篇1

教学模式不是束缚老师,而是给老师们的创新提供一个思路、方向而已。通过学习《五步阅读法》让我受益匪浅。

一、 关于预习的教学模块

预习是指每学一篇课文之前,学生独立能做到的、对这篇课文内容的一些了解和自己独立能学习的一些内容。预习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学习每一个内容的基础和铺垫,是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我们只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不了解操作预习这个环节的科学方法,五步阅读法给了我们指点:她说预习不管那个年级、布置预习都要让学生有事可做。布置预习时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把握难易度量的大小。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事可做。预习既要有布置还要有落实、更要有检查和激励制度。

二、 落点局部,自读自悟(读中思、读中悟)

自读自悟也叫初悟。一篇课文的学习,生子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比较通顺了,这时应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边读文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或理一理文路、脉络;或质疑;或对那些段落、内容印象深?学着圈画。做作批注。这就是自读自悟。掌握了自读自悟的要领后,操作起来就比较顺畅了。这个环节的重点是引导、点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

教师必须巡回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了解、指导学生的自读自悟情况。课文读通读畅以后,接着进行的是自读初悟的环节,这时应由放声读文的方式转入小声读文、甚至是默读(高年级)的方式。让学生静思默想,在“读中思、读中悟”,让课堂暂时出现冷场。

总之,通过学习五步阅读法,让我收获到了很多,我不仅能够科学的操作预习部分,现在连自读自悟这个环节我也能应付自如。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篇2

一、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 他们学习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 因此,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强化学生的合作小组实验。

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学生合作实验, 即“请你尝试”。这些合作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先导。学生喜欢化学这门学科, 往往是因为它有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自己能够动手做实验, 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探索化学世界的欲望。合作实践对象中所涉及的实验问题, 虽是被人们早已认识了的科学事实, 但是作为实践过程的认识主体———学生来说, 仍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事实, 所以在合作实验中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锻炼和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能力, 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精神。在教学中, 只要是教材安排的, 我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如果实验仪器不够, 在课堂上也叫学生代表上台演示, 尽可能地让学生表演,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化学课程标准, 设置了很多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到课外,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当我把教材中《联系实际》的有关蜡烛的色态、性质和燃烧现象改为家庭探究实验, 让学生第一次可以回家做实验时, 他们觉得特别高兴, 兴趣极浓;我还把过程和步骤设计成小问题, 以填空形式设计成表格给学生带回去,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 在实验中掌握知识点, 在实验后提出自己不理解、不能解释的问题和现象, 再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从而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观察、做实验。例如观察没有擦干净的铁锅和菜刀表面留下的铁锈;将鸡蛋壳放入盛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鸡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 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的智力。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化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再一次的延伸和补充, 是化学教学独特的形式和组成部分, 它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而且可以配合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经受实践锻炼和发展智能, 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十分有利于他们发挥特长和全面发展。因此, 化学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化学课外实践活动, 并且要善于组织和指导。

实践证明,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出化学版报、组织学生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在小组活动中, 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 不怕失败。例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这一单元中, 刚好我们学校周围有很多工厂, 特别是有一个化肥厂, 它排出的污水是黑糊糊、发臭的, 使得附近的农田里的庄稼不能生长了, 附近的水也不能饮用, 所以我就带领学生到那里看, 给他们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让学生觉得保护水资源是很重要的, 以后不能再浪费每一滴水, 要好好爱惜每一滴水。

二、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能力。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的基础, 是学好化学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 观察实验现象往往是随意的、模糊的、笼统的、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能力, 这也是我们新教材中所要求的。

1. 明确目标, 分清主次。

化学实验变化多端、新奇、生动、五光十色, 学生爱看, 但爱看不是真正的观察, 学生往往在实验中觉察到的东西不是最关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如何仔细观察, 只有让学生在观察时明确观察的目的, 知道观察什么, 才能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之有关的事物上, 认真观察, 从而得出准确结论。

在化学教学中, 通常观察实验的内容有几个方面: (1) 反应前各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反应过程中是否发光、有响声、冒气泡;反应后生成物质是否是沉淀物, 是否有烟雾、变色等。 (2) 实验过程中仪器的连接、组装、操作、以及所见的图表、模型等等。 (3) 各种仪器所测得的温度、放电情况等。 (4) 皮肤所感觉到的温度等。因此在实验前,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 仪器形状, 连接方法。在实验中, 要求学生观察产生的多种现象, 同时,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全面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

2. 灵活应用感官, 全面观察, 如实记录。

科学实验表明, 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可使观察到的信息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 更容易捕捉到实验中各种变化的本质特征。由于物质及变化是复杂多样的, 在教学中, 我首先注重诱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反应现象。因为很多化学实验, 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 (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 或“闻” (如氨气、二氧化硫气体的气味) , 我将看、闻、听、掂、摸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用于观察, 并教给学生技巧。比如看的方式有按反应顺序看, 按装置顺序看, 按操作程序看, 等等, 有序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观察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强调观察的内容:点燃前硫的颜色;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在纯氧中燃烧的剧烈程度;火焰颜色的改变;是否放出热量以及生成物的色、态、味、形等。

其次, 由于一般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 有些甚至一瞬即逝。所以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迅速进行全面的观察。以往很多学生常常在观察时, 对于一些强刺激的现象产生兴趣, 忽略了观察实验的一些重点。例如, 在镁条的燃烧实验中, 学生对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兴奋, 而忽略了白色的固体氧化镁的形成;铁在氧气中的反应, 学生也是对火光四射产生极大的兴趣, 而忽略了黑色的四氧化三铁的生成。所有这些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明确指出, 引导学生的注意观察, 才能得到全面的反应现象, 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 而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直观手段, 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 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1. 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教材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等栏目体现的。在实验探究观察中,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控制者, 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因此, 当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 而应当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 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 自主地发现规律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如在《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的“探究活动”中, 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由各小组成员把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汇总, 找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 组长进行具体分工, 分别到各个地方去取空气样品, 回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实验, 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在什么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高”的结论, 也明白了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要注意通风换气。

2. 把验证性实验发展成探究性实验。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机会,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技能。那么, 教师怎样提出探究问题呢?大家都知道, 问题过于简单, 就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 而问题过难,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问题, 让它可以穿插在实验过程中, 既易于操作, 耗时少, 使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学习变得高效可行, 也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 在完成教材中“请你尝试”的合作实验的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探究“能否把木炭、硫磺或镁条代替红磷来做实验?”把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改为探究性实验等。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篇3

摘要: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教育设施匮乏,教育资源短缺,在音乐教育方面,与城市小学存在着较大差距。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家长也重视其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及锻炼。让农村孩子最大限度的接受音乐教育,我认为应抓好器乐教学,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关键词:竖笛 兴趣 益处 音乐课堂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它对于小学生的智力启迪、人格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课程改革的实施,使音乐教学充满了生机,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理念却得不到贯彻,音乐教育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大力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起孩子的全面发展,开始重视其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及锻炼。这不仅仅给音乐教育的前景注入新的血液,还带给音乐教育者新的信心和力量,这种力量和信心不单只是体现在各种特色班,特长班的创办上,更体现在各普通的中小学学校里,体现在孩子们四十分钟的音乐课堂上。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我们也看到了器乐的影子,如口琴,口风琴,竖笛等,在孩子们体味了众多的学习方法后,这些小器乐又如影而随的跟进了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的快乐伙伴。因此,我认为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这对注重孩子使他们在学习音乐时充分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和知识有着大大的益处。下面就浅谈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对音乐教学的益处。

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16世纪时有许多形制,现在所常用的是定音为C的高音和次高音竖笛和音高为F的低音竖笛,其音域都是两个八度。竖笛柔和、带有一点鼻音的声音和相对简单的制作,使它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流行的乐器。从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携带方便且价格实惠,小学生容易接受,入门简单,因此,比较好的适合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普及使用。

一、能创造条件,训练音乐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耳朵的艺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结合演唱,欣赏来填充孩子们的听觉培养,却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听觉思维训练,除了要有良好的内心听觉思维能力外,竖笛在课堂中的学吹练习能为此提供大大的帮助,具体表现在:

(1)对音高节奏正确掌握:除了唱之外,奏也是训练音高听觉的基本方法之一,孩子们要通过吹奏表现出来,其听觉思维的过程就更为集中,一些单音,音阶的吹奏练习,不仅可以让孩子对音乐有个音高的概念,让他们轻而易举的在大脑中牢记,提高记忆能力。而且通过有节奏,有趣味旋律的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有效的掌握基本的节奏型,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对力度音色的有效把握:力度在音乐中有着极为细腻的作用,他是音乐情感表现的重要因素,孩子们按乐谱上的各种力度记号,亲自用竖笛来吹奏,把气吐得强,弱,渐渐的强或是渐渐的弱,这对力度听辨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再者,通过强音和弱音的吹奏练习,能让学生更正确的分辨出不同的音色效果。

二、做好精彩示范,激发学习兴趣

竖笛第一节课是学好竖笛的关键一课,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竖笛的兴趣,而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吹奏。为此,在几年的器乐教学中我力求上好第一节课。

上课伊始,学生就非常兴奋、“有模有样”地吹奏起来了,有的甚至还吹出了尖叫,这时我并没有制止,直到他们发现不对完全停下时,我方拿起竖笛,吹起了他们熟悉的乐曲。当学生听到悦耳的笛声,看到教师富有表情地吹奏,他们完全会被那优美的笛声感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接着再“趁热打铁”,讲述演奏方法,学生便能很快地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

在学习吹奏竖笛的训练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创设出一种活泼、宽松的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愉快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时候采用一些简单的,学生熟悉的,通俗易懂的小曲子,小旋律让他们练习,如《闪烁的小星》、《粉刷匠》、《欢乐颂》等,这样更能让其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快且又能较快的掌握。

四、能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都能获得体验。

竖笛吹奏的姿势以及表现出来的节奏音色,旋律流畅度和表情,学生们在训练的时候都体现得出来,可一让他们上来吹奏,其效果就不佳了,我认为要想极大程度发挥出学生平时的学习的效率,先要加强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了尽早地得到锻炼,使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并能流畅地在公共场合为大家表演、把乐曲的感情用竖笛较好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他们多听,多看,自己多示范,请一些吹的好的学生上来表演,并不断给予掌声鼓励、从而激发他们想登台一展身手的欲望。让全体都能得到体验。

五、能注重方法,提倡合作精神。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他们都有些争强好胜。现代教育又非常的重视合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这些特点,在这过程中采用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的互动方式进行合作,我按能力高低把学生分成几组,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把竖笛带进课堂,作为学习音乐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手指的灵活性、协调性、节奏感、和一些音乐知识的扩充,加强相互交流交往,同时还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审美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确有着重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第194期

2、《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音乐美》徐青芳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篇4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调查,在新疆1千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尚未掌握或根本不懂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人数约占70%,双语人特别是熟练掌握汉语的双语人比例很低。4个主要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80%以上人口生活在交通较为闭塞、文化教育相对滞后的农牧区,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在学习使用好本民族母语的同时,掌握好汉语言文字对于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共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新疆经济的迅速发展,自治区对 “ 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人才的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为了使少数民族学生切实达到“ 民汉兼通”,新疆地区先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实施“双语教学”。

一、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9 9 2自治区教委决定在乌鲁木齐,吐鲁番,塔城等三地开办双语授课实验班,既部分课由汉族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到2 0 0 4 年全区共有3 0 0多所双语授课实验班,实验班在校生达到1 3 7 3 3人。2 0 0 4 年新疆双语授课实验班更名为双语教学班。经过十几年的实验探索证明,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培养“ 民汉兼通”人才的作用日益明显,双语教学己进入普及阶段。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构建了一套符合新疆实际的汉语课教学体系,形成了“ 双语”授课实验、“ 双语”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等多种双语教改实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截止2010年9月统计,全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普通中学有937所,占总数的48%;小学有3 616所,占总数的69.42%。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中,全区有维吾尔语小学3 195所,中学710所;哈萨克语小学326所,中学172所;蒙古语小学15所,中学23所;锡伯语小学4所,中学4所;柯尔克孜语小学79所,中学28所。

二、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情况

语言从属于民族。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必然影响其语言的分布。办学模式是与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等),汉语是强势语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在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如哈密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及焉耆、乌苏县城等)汉语则与当地的主要民族语言如维吾尔或哈萨克语双语并行,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而在地域广阔、汉族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农牧区,如和田、喀什等地区汉族人口比重极小,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强势,当地人口使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是必然的。正是基于我区这种存在着汉语单语区(如石河子市等)、民语单语区(如喀什、和田等地区农村)、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双语甚至多语并用区(如伊宁市、塔城市等)的复杂语言环境现象,决定了我区基础教育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同时也造成了在选择双语教育模式上的多样性。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小学高年级完全采用汉语授课的模式。

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较少、既希望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希望与主体民族同步发展的如锡伯等少数民族学校采用,部分在中小城市或城郊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校也正在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

(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数、理、化、生及英语等)、部分课程(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用母语授课。此种模式是目前我区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不仅民汉合校的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双语班,而且这种模式在乡镇学校中的比例也比较大,占到了1/3。

(三)完全双语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除母语文外,其余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使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其“双语”教学模式由以理科为主的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最终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地州以上城市的民族学校,少数条件好的县城也有少量分布。采用这类办学模式的学校基本实现了民汉合校,办学规模约占我区双语班总数的1/3。此种模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倡的模式。

(四)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模式

2003年9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探索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新途径,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农牧区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决定参照内地新疆高中班模式,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八个经济和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9月招生1 000人,2005年9月扩大招生到3 000人,到2006年9月招生规模扩大到5 000人,逐步使在校生总数达到15 000人以上。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正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从已经毕业的内地高中班升学和即将毕业的区内初中班的学业成绩来看,比其他类型的学生的成绩要高出许多,成为目前新疆双语教学成功的范例。

我所从教的学校也是一所民族学校,第一阶段的双语教学(90年代以前),以母语教育贯穿始终,汉语仅作为一门课程安排教学。其双语教学模式是民族语加汉语的教学,即以民族语教学为主,中小学课程全部用民族语讲授,教材也使用民族文字。汉语则从初中年级起开始开设,直至高中毕业。

第二阶段的双语教学(90年代至2003年)。各课程以本民族语教学为主(用民文民语),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汉语课程,强化汉语教学。汉语课作为一门主课,列入高考科目。

第三阶段的双语教学(2003年-2006年)。小学和初中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从高一年级开始分设蒙语班和双语班,蒙语班继承之前的教学模式,双语班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即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数、理、化、生及英语等)、部分课程(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用母语授课。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篇5

一、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

在双语教学中,教学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也包括人际交往环境。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和幻灯机等,在物质上都基本具备了双语教学的条件,但缺少可供学生进行双语交流的场所和场地,缺少开展双语教学和交流的氛围。有些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双语教学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学生汉语内容还没有弄清楚,不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还有些老师主观上对双语教学存有一定的偏见和抵触。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基础,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按照国家培养计划设置的专业课程都比较完善,但在双语课程的设置上却存在许多问题。按照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课程开设10%的比例要求,在旅游管理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可选择十门左右课程开设双语课。考虑到旅游管理与外语之间的密切联系程度和实际工作需要,高校应选择与国际接轨比较快和能够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课程优先开设双语课程。但事实上,很多高校的双语课程是依据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开设的,哪些老师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就将哪些课程设置为双语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双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序性,以及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合理配置问题。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高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与汉语授课内容的中英文分离现象,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以译代讲,不能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有效融合起来。由于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英语教材和板书理解不好,不知如何预习和复习。因为受课时限制及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答疑,更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双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充分互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机会很少,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学生也不能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4.教材建设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教材数量不多,有的高校直接选用国外进口或在国内翻印的原版教材。国外进口的原版教材一般都比较厚,内容较多,许多内容都是基于国外资料编著。由于学生对国外情况不甚了解,意识形态也有所不同,不易于国内学生理解和使用。而且国外进口教材价格较高,加大了学生经济负担。另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体系与我国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体例不尽一致,只有部分章节能够使用,利用率低。大部分原版教材需要教师重新加工、整理才能使用。国内翻印的外国原版教材还会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5.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是与国际接轨最快的专业之一,尽管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限于师资水平。从事双语教学的中年教师对学科认识较深,但外语水平不够理想;从事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外语水平较高,但对学科认识不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教学经验也略显不足。目前国内院校,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语教师还比较缺。我国双语教学开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国外高校专门针对教学方面的交流机制还没有形成。在师资力量上,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1.抓好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方面。环境建设文化先行,要想使双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起来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学校、学院及专业老师共同重视双语教学,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开放意识,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加强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环境要体现多样化、实用性,开创教学互动环境,使网络教学成为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成为学生终身进行双语课程学习的一个渠道。③积极鼓励开拓双语教学第二课堂,开展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双语校园文化,如开展英语演讲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模拟现场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导游、模拟应聘等。

2.科学设置双语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应采用“基础英语—英语听说—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教学目标应与其行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相适应,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为两条主轴线形成一定示范和辐射功能,形成先专业基础、后专业必修、再专业选修的“三维空间梯次结构课程链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在开设时间上,双语课程应尽可能贯穿在本科学习的每一年,并注意各学期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避免出现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现象,以保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连续性、延续性、系统性、实用性。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成功组织双语教学首先必须清楚“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什么”,然后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应用恰当的学习工具、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启发式讲解,采取提前介入式教学手段,即事先安排好学生预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外语板书、外语提问、外语测试,合理安排双语比例,尽量用简单的外语词汇来解释较为抽象的专业术语;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运用案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做课堂演讲,穿插专题研讨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4.探索双语教材新模式

对双语教材和相关资料编著模式的探索,是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今后的努力方向。原版教材需经授课教师密切联系实际,去粗取精,精心取舍,并与国内一些优秀的规划教材内容妥善衔接;双语教师应密切联系实际,精心制作图文并茂、轻松互动的英语电子课件,并同时备选一些相关的英语版专业课程视听教学材料作为适当的教学补充。在内容上,应广泛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经验,紧跟行业发展态势,同时还要本着本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积极开拓、求同存异,对其进行改编、选编或重新组合。应重视教材的立体性,注重直观教学媒体的引进和积累,合理利用录像、语音、多媒休等视听教材,降低学习者语言理解的难度。

5.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各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双语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要注意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业教师中筛选,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可以选拔有志于从事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通过主辅修的方式培养双语人才,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工作态度好、业务素质高的外籍教师,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让学科教师和外籍教师互相配合,组成搭档,共同实施双语教学,使他们优势互补,加强校际合作,实现旅游教学双语师资共享。(本文来自于《沈阳大学学报》杂志。《沈阳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6.改进教学模式

浅谈体育锻炼的益处 篇6

“如果你想强壮, 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 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 跑步吧! ”

我国先秦时期, 古人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以东方人特有的睿智, 用形象的比喻阐释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动也。”

现代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 能全面增进人的健康, 使人充满生命活力。

1、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可起到以下作用

1.1、预防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报道, 美国每两个死去的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在我国, 死于心血管病的人亦居首位。大量研究表明, 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

1.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人在体育锻炼中呼吸过程加深, 会吸进更多氧气, 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从而使肺活量增大, 肺功能加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 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 频率也较慢, 安静时呼吸频率为7~11次/分, 而不锻炼的人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 女性比男性快2~3次/分。

1.3、提高食欲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 从而提高食欲。另外, 体育锻炼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 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 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 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1.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 坚持锻炼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常表现为肌体灵活、耳聪目明、精力充沛, 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壮的表现。

1.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

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是人的血糖水平很高, 如果不加控制, 还会引起其他许多健康问题, 如视力减弱和肾亏等。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由于能控制血糖水平的提高, 从而使个体产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1.6、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形

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 尤其容易造成心脏负担加重, 寿命缩短。如果一个人的皮下脂肪超过正常标准的15%~25%, 那么, 他的死亡危险率会增加到30%。由于体育锻炼能减少脂肪, 增强肌肉力量, 保持关节柔韧, 故可控制体重, 改善体形和外表。

1.7、延年益寿

有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显示, 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大31%。原因主要在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

2、不运动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引致的死亡人数, 每年超过二百万。注意:不运动, 肌肉力量退化, 肌肉松弛, 心肺功能下降, 体能下降, 基础新陈代谢率下降容易增加脂肪的堆积, 骨骼韧带强度下降, 体态不正, 性能力和愉悦感下降等等, 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 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诱发猝死。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 如果小孩不进行足够多的体育锻炼的话, 那他们的大脑发育也不会很好, 就影响到智力稍微不明显的低下。

3、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以避免不仅没有是身体得到锻炼反而使其受了伤害。

(1) 把握好负荷的度。在进行力量练习时,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负荷, 但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负荷, 都要遵循由小至大的原则, 切勿突然增加运动负荷造成运动损伤。

(2) 注意动作速度。只要进行动力性肌肉力量练习, 就存在动作速度问题, 负荷和速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负荷越大, 速度就越小。锻炼者要根据练习的要求合理安排, 对于青少年来说, 爆发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力量练习时, 选择适宜的负荷, 尽量加快动作速度, 对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十分有益。

(3) 控制好练习次数。对于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 没有必要每天都进行力量训练, 即使是为了专门发展肌肉力量, 采用隔天力量练习, 也足以取得理想效果。如果每天都进行力量练习, 不仅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不明显, 而且还会造成整体机能的不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好日常生活中许多运动的机会, 如:

①多利用楼梯, 少乘电梯;

②多争取机会走路, 少乘汽车;

③看电视时, 可在广告时间做一些伸展运动, 如弯腰、踢脚等;

④与同学或朋友作定期运动, 如慢跑、打羽毛球、游泳等, 并培养自己对个别运动的兴趣, 养成有规律之运动习惯。

要想取得体育锻炼的效益, 必须养成“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只有参加体育锻炼, 才能体会到锻炼的乐趣, 并得到益处。养成“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就要求我们参与体育活动时应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 并把这种态度和精神渗透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 (南方版) [C].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篇7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经验

论文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需要。作者从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分别就双语教学目标与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双语师资的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双语教学氛围的营造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阐述了体会与做法。

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体系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精神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双语课程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二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英语使用水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专业观点的能力。

我们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科目为该专业领域比较前沿且内容更新较快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通过使用与发达国家本科生相同的原版英文教材,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同步。

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双语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英语水平高。具备纯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口语发音标准。二是专业水平高。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三是教学水平高。双语师资必须是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应该熟悉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当前,双语师资在我国还比较稀缺,各大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网罗双语教师。获得双语教师的途径不外有三种,其一是把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海外进修,提高其英语水平。其二是鼓励外语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其三是聘请海外专家教授做双语教师。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只要是满足上述分析的三个条件的教师,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

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决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几个英文专业术语和概念,而是要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我们从多年的双语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包括查阅词典弄清涉及的专业术语及生僻词,以及通过查阅相关中英文资料预习授课内容。这样,上课时学生就能专注于英文表达的专业内容,专心听预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教师也不必花大量时间讲解专业术语。

2.课堂讲授。课堂上教师可先用少量时间,用中文简介本次课内容,简介的内容多少可视学生英文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要确保学生能听懂该堂课的授课内容,避免部分英语水平较差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听天书”。在授课技巧方面,作者的经验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例来展开并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这样可使得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高。关于授课语言,由于中英文思维及表达上的差别,如果教师频繁地在中英语言之间切换,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利于课堂高效进行。所以,主张采用先中文后英文的讲授方式。使用中文主要是帮助对英文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英文水平高些,则教师讲的中文可少些,如果学生英文水平足够高,则双语教学将过渡到纯英语教学。

3.课后环节。由于受到英语听力及专业知识等难题的制约,学生很难全部听懂课堂讲授的内容,因此,课后复习则成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课后,学生不但要查阅各种中英文参考资料帮助理解授课内容,还要查阅大量文献来完成作业,并用英文表达出来,这对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是极大的挑战,而往往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

我们对双语课程的考核确定为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往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更大的比重。这是由于平时作业完成时间较长,学生可以查阅很多专业资料,通过查阅词典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题目的难度较高,灵活性、主观性及综合性较强,能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由于受到考试时问及形式的影响,一般以考核基本概念、定理及简单应用为主,客观题相对较多,学生可定性定量作答。

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要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几倍的工作量。对教师来说,他们要撰写英文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计划、实验指导书、教案及讲稿等;要准备用双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用英文解释某个难点知识,还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他们要经常学习英语,最困难的是,他们要对英文原版教材中的难点知识作出正确的翻译,否则,他们理解上的错误将导致知识的误导。所以这需要他们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而双语教师通常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是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骨干力量,科研任务和各方面的担子比较重,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来激励中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从学生来讲,双语课需要付出比其他课更多的预习时间和课后复习时间,不但要学习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如何用英文学习、表达、甚至研究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课的学分并制定一些鼓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对于英语基础确实太差的个别学生,应允许其选修其他课程作为替代。

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开展双语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随着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学生对英语掌握的不同程度来安排双语教学。也要根据本单位开设双语教学的情况,逐渐增加开设科目,开设学期也可逐渐提前,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双语教学经验。讲课内容应由浅人深,讲课速度由慢到快,中文比例由多到少。总之,双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浅谈双语教学的益处 篇8

自从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投入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双语教学的成功模式。但是,从作者检索到的资料看,双语教学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功的模式,甚至对双语教学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广西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多年的试行,探索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寻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们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问卷参考了教育部本科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同时结合三名双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设计而成。问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

①学生是否能接受双语教学?他们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怎样?

②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③学生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④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改进?

⑤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何建议?

我们选择2004级和2005级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填写问卷的时间都是入学第5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均已接受相同的3门双语课教学。这样选取调查样本的好处是,样本条件相似,便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虽然问卷数量不多,但是从收回的问卷看,学生参与填写问卷的热情较高,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建议,问卷质量较高。从回收的问卷可统计出,被调查学生66%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5%还通过了六级考试,34%虽未通过四级但已达到学校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学生低于学校外语教学基本要求。他们对自己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描述是阅读能力较强,写作能力和听力一般,说的能力比较欠缺。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我们设计了3个小问题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分别是“双语教学是否有必要”、“双语教学是否应该稳步增加”和“每周用于双语课程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统计结果显示,86%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且88%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对于课外学习时间,51%学生表示每周学习双语课程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花半小时和一小时的学生比例分别为l0%和29%,10%学生课后没有投入时间来学习,而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课后学习时间远远不止2小时。综合这三个小问题,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实施双语教学,并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他们课下花了很多时间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上。

2.教学效果

问卷中有3个小问题可以反映教学效果,分别是“您觉得自己能否适应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您觉得采用双语教学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和“学完双语教学课程后,您的收获是什么?[可多选]”。对于第一个小问题,8%学生表示一直能够适应双语课,83%学生认为自己“开始不适应,慢慢适应”,9%学生认为自己一直不适应双语教学。对于双语课堂教学效果,5%学生表示“听不懂、不想听”,54%学生表示“想听、能听懂”,4l%学生想听而听不懂。对于双语教学的收获,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双语教学给他们带来了收获,仅10%学生认为带来了学习的负面影响并产生厌学情绪。6l%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5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3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擘握了前沿学科知识,开阔了国际视野’。综合上述调查可知,我们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仍有近半数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想听而听不懂,他们希望双语教师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听懂双语课。

3.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

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其次要提高外语使用水平,进而开拓国际视野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我们设计多选题“您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来考察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认为双语教学是为了‘A.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B.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C.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和‘D.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6%、61%、37%和32%,同时选ABCD的百分比仅为17%,认为双语教学仅仅是为了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的占到了20%。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误将双语课与英语课等同,甚至有44%学生不清楚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这提醒我们,需大力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双语教师的授课也应强调学生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4.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最大困难

对于“您觉得学习双语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听力”、‘饲汇量”、“口语表达’、“阅读速度”和“时间或精力不够”的个案百分比分别是15%、64%、27%、47%和32%。由此得知,词汇量是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障碍,由于教学资料中生词太多,导致阅读速度很慢,查阅生词花费了大量时间,获取知识的效率很低。

5.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双语课程的开设:从统计结果看,72%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而24%学生认为任何课程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仅有4%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双语课程的开设学期,学生对于哪个学期开设双语课态度并不统一,四个选项的支持率差别不大,其中‘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支持率分别为24%、39%、12%和22%。关于开设频率,64%学生认为每个学期开设一门双语课比较合适,认为“每年一门”、“两年一门”和“无所谓”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2%和17%。作业与考试形式:对于双语课程的考试,96%学生认为试卷应该用英文命题,27%学生赞成用英文答题,20%学生反对英文答题,他们认为英文答题会大大阻碍他们表达专业知识,他们担心出现题目会解但用英文表达不出的情况,而49%学生认为应该允许自由选择中英文来答题,这样不会影响其表达。对于平时作业,尽管英文答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由于可借助英文词典等工具,所以88%学生表示可接受用英文答题,他们还认为,通过用英文完成平时作业,可大大提高英语使用能力。

教材: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双语课程应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教育理念,而且,国外教材由浅入深地描述,比较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引进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只有10%学生建议采用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或讲义,而值得注意的是,42%学生认为在采用原版教材的同时应配有中文注释的导读本。

双语调查的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国内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时机已成熟

自从教育部出台文件号召全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我国的不断拓展,国内双语教学不断升温,双语教学已经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他们表现出学习国际先进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渴望,这说明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2.加强双语教学目标的宣传

从调查可知,被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一致,有近半数学生不知道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有两成学生认为双语课是为了学习英语知识。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双语教学是借助英语学习国外先进知识与技能,英语是工具,基本目标是专业知识的提升,副产品是开拓国际视野、领会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3.解决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困难

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瓶颈在于英语知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的缺乏和使用英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上。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双语教师在课前将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和四级以上词汇的英汉注释发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统一对专业术语的翻译,也可以减少学生查阅词典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对于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先行解决,我们建议,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及双语课程的教学结合成一个单独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应解决双语课程需要的词汇量及英语应用能力,包括听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常用的专业词汇,这样可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而双语课的学习则可巩固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所学知识,三者相辅相成,不但可以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实效低的问题,还有助于双语教学成功实施。

4.双语课程如何开设

从调查分析可知,双语课程在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开设效率更高些,各学校并不需要对双语课的开设学期一刀切,可视本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决定开设学期。重要的是,不要让双语课变成让学生学习英语生词的课。如果双语教材中有一半以上的生词,则此双语教学效率必然低下。从调查结果看,具备四级水平的大学生接受双语教学要容易些。

另外,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在大学一年级要学习高等数学及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这两门课程课时多,学分重,课后作业也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而且,学习压力也很大。他们希望在此阶段开设的双语课不要过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

5.对双语教师的建议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开展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学生认为双语教师不但要口语发音标准,还要专业水平高,要能熟练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所以,双语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使更多学生能接受双语课。

上一篇:疫情社会调查报告下一篇:农民工需求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