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落实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争取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人类社会进程的新纪元,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且使很多传统行业焕发新的生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此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在走向社会时,适应更多的工作,充分发挥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信息意识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以多元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仅会被动地接收信息,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也需要主动获取、筛选信息,这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我们生活紧密的联系。而“信息意识”是信息技术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素养,它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这一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需要,以有效的手段主动获取、甄别和处理信息,能够合理判断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信息内容是否准确,最终能够综合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同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共享信息的意识,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而考虑到信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妨为学生构建趣味、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等种种活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例如:在学习《下载网上信息》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再提醒学生保存有用的信息。如:“三年二班学生打算集体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在这之前,他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即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请问同学们应该从哪里获取这些知识呢?”待学生提出上网查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搜索信息、浏览网页的时间,然后,教师可以引出问题:“班长决定制作一份介绍大熊猫的手抄报,制作之前需要收集一些文字和图片素材,你能帮他把这些素材下载下来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首先要查找大熊猫相关的信息,比如大熊猫的图片,大熊猫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等,然后对其进行判断和筛选,最终选择有效信息进行下载。而“信息下载”对小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上网查找操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必须经历筛选信息、应用信息以及共享信息的过程。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补充式教学,并倡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充分利用网上信息来解决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注重设疑引导,训练计算思维

当我们需要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时,那么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活动便是计算思维,这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使个体在进行信息活动时,能够以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来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构模型,能够利用合理的算法来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能够归纳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迁移运用。但是,计算思维必须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得以形成,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疑引导,同时要注重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争取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和驱动下利用计算思维、形成计算思维,进而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穿越迷宫》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合适的关节以问代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方案设计、解决问题等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让学生了解何为“迷宫”,以及穿越迷宫的主要过程,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产生整体性认知。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想完成‘穿越迷宫’这一动画,我们至少需要分几个步骤?”这时,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界定,即利用软件Scratch来完成穿越迷宫的编程,而后根据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提出基本方案。任务一:设置舞台和角色;任务二:让小猫开始走迷宫。而在学生进行每个小任务的方案设计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方案中的疏漏适当提问。比如,针对任务二的“分析小猫跟随鼠标走迷宫”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设疑:“小猫碰到墙壁应引发什么结果?怎样判断游戏成功还是失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设计:

1.如果小猫碰到墙壁,则返回起点;如果顺利到达红色箭头处,视为游戏胜利。

2.通过判断小猫“是否遇到红色箭头”来判断小猫是否顺利到达。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则来编写脚本。总之,计算思维的作用就是把一个复杂、抽象的问题进行重新阐述,转化成利用计算机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引入数字资源,优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更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所以,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该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以更新颖、高效的方式来管理学习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对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引入数字化资源,从而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时,鉴于学生在之前的Word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技巧,其操作过程与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十分相似,所以在本节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本节课涉及多种插入图片的方式,学生不一定能全数掌握,所以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本节课相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几种不同操作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字化学习的便捷,形成获取、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

另外,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适当采取法翻转课堂的策略,也就是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数字资源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比如,在学习《设置动画效果》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同时给学生准备一些整理好的PPT、微课等数字资源。此外,教师还要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从网上查找其他资源,用以解决问题、辅助学习。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数字化资源,并互相补充、评价。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渠道,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从而助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渗透道德法治,培养责任意识

在信息社会中,我们依旧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加强自律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维护信息社会的秩序和文明,这体现了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小学生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足以使学生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这固然为学生打开了知识视野,但也会使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甚至使学生做出违法犯罪或者使自身利益受损的行为。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就要适当渗透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争取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安全意识,促使其在进行信息活动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道德和伦理准则,能够保护个人及他人的信息与合法权益,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内容,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违法犯罪的案例,一方面提醒学生科学使用电脑,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上当受骗;另一方面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的世界中都能遵纪守法,做文明公民、网民。比如,在学习《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课时,教师在给学生普及计算机病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安全使用电脑,如何健康上网,提高学生维护计算机安全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计算机中毒案例,如:某年意图敲诈被感染用户钱财的“敲诈者”病毒,导致许多个人和单位受到重大经济损失;微软WMF漏洞被黑客利用,导致多家网站感染木马病毒等等,借此提升学生的警惕性。而后,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着重强调:①上网以学习为主,拒绝不良信息;②诚实交友,不欺骗他人;③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秩序;等等。以此为学生树立网络社会的行为准则,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除了让学生遵守网络公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文问题,使其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现象、观念和事物,具有理性判断能力,并能积极学习有益的内容。这样才能树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成就幸福人生、造福人类社会的理想,使学生在信息时代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核心素养来把握教学的方向,探索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争取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的各方面素质和技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进而为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建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探析[J].亚太教育,2019(11):174.

[2]吴云清.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9(08):6-7.

[3]谢才远.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16):58-59.

上一篇:精神护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下一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础、历史实践和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