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核心素养(通用8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认真的学习了《标准》,但总对所谓的“核心素养”一知半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接触到了吴正宪老师带领的名师工作坊,观看了由吴正宪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中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视频,感受很深!
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质。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吴正宪老师展示的示范课主要以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为主,着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但是我有点纠结:教师是抓住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吴正宪老师是这样子回答的:“数学核心素质与教不完的内容比较,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教不完的内容下节课接着教。”如果每节新课都这样,难道真的不影响吗?这可能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我觉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管注重数学核心素养还是注重知识的培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一、名师引路:立足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主题式”调研
名师引路,即名师作为“明灯”为青年教师指路,也是名师化作“伊人”为青年教师释惑。吴正宪老师执教40余载,从专注于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教师发展为关注学生课堂体验和全面发展的特级教师,从一名出色的基层教师转变成如今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灵魂人物,境界和身份的变换让她深知一线教师的困惑。为了教师高品位的专业追求和职业幸福,吴正宪老师亲自走进基层上示范课,向基层教师讲述好吃又有营养的教学经验,甘愿做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领教师集体蓬勃发展。
1. 主题座谈,汲取价值
每次初到工作站的基地,团队成员的首要工作就是与基地的领导、教师就之前商议好的主题开展一场小型的洽谈会。会议并非只是走过场,而是要通过开会的形式近距离与一线教师接触,了解当地教师的实际困境,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更是要通过研讨会议传播工作室的研修理念,担负起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之责。在会议上,主持人还应向与会教师渗透新课程理念,并分享吴正宪老师专业成长经历的教育资源价值。
2. 置身“家”堂,了解需求
要想真正了解基层教师的内在需求,就必须深入一线家常式课堂,体验真实且生动的现场课,此为明察。只有在毫无文饰之效、给人温馨之感的朴实课堂情境中,观者和听者才能从授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一应一答中觅到端倪。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主题调研的大致思路,沿着在情境化课堂中归纳出的线索,识破并抓住“病灶”,依据具体基层学校的“病因”制订有针对性的“菜单式”研修方案。“菜单式”研修方案,即一对一专属研修计划,是团队教师经过明察暗访、仔细斟酌后才形成的校本性官方文件,构建上下双向循环系统的昌平园研修模式[2]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二、互动研修:以课例为载体的同伴研修
互动研修的关键是互动,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内核是研修,即研究课程、修习素养,以此提高教师技能,促进教师成长。互动作为团队研修的一种鲜明特质,它是对传统拜师学艺的一种突破,同时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尝试,更是对教师研修形式的一种创新。在名师的引领下,以课例为载体,教师作为同伴而展开的互动研修主要有双师同堂、同课异构和换位体验三种表现形式。
1. 双师同堂,识己构架
双师同堂,顾名思义,就是说教研员或优秀教师(下文统称名师)和山区青年教师(下文统称青年教师)在共同会诊、集体反思的基础上,一同重返课堂,名师以助教的形式就授课教师的困惑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为青年教师反思教学、纠正痼疾、完善自我埋下萌发的种子。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关于双师同堂构想的形成是以搁浅了大家习以为常的师徒结对子的教师培养方案为代价,由张铁道博士提出的“一个基于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比较性的同伴互动研修方案”。[2]双师同堂这种引导教师在课例比较中获得深刻体验的研修方式要经历四个环节。第一,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由青年教师遵循自己的意愿上一堂质朴而真实的课,这种原汁原味且弥漫着浓浓的生态气息的课堂教学最具研究价值;第二,教师集体以研修共同体的形式对青年教师的这节课进行探讨,帮助青年教师在集体会诊、共同备课的过程中逐渐重新认识自我和反思自我,使青年教师心存改变、满怀憧憬、寻求突破;第三,尤为重要的双师同堂,这是研修活动的精髓之所在,直接关系到青年教师能否在同伴、名师的引导下获得体验、建构意识、整合资源;第四,在双师同堂的课后研修团体再次对这节课进行现场的互动研讨活动,即二次反思,授课的青年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反复中渐进式地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 同课异构,翻案推新
同课异构是指团队教师在内容形式上讲授同一节课,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构想的课程理念却是迥然不同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基层教师成年累月照案复讲方式的一种推翻,不仅从侧面考验了教师的教学功底,也启迪了学生的创新。同课异构,简而言之,即用异法上同课。相同的教学内容之所以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源于异校、异师、异生之故,不同的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大相径庭的办学条件,不同的教师拥有不一样的教学风格和素养积淀,不同的学生带有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千差万别的能力。课堂教学无论是从探究活动着手,还是从小组合作展开,虽方式略有不同,但目的殊途同归,皆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师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化课堂。
3. 换位体验,读生明教
换位体验的研修活动是说教师为了能潜入学生内心、析解学生活动,临时充当一名课堂中的大学生,经历并体验属于学生的教学过程。品读学生是需要经过一定的层次阶段的:一是读学生;二是懂学生;三是走进学生。教师只有研究了学生、读懂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开始是紧张而羞涩的脸庞,出于好奇便随意翻看教具的动作,僵硬而生疏的举手姿势,沉浸而忘我的探究状态。个性飞扬、思维发散、睿智果敢的学生,需要前沿教师的悉心引导和栽培。教师应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的行为,尝试着蹲下身来仰视学生,退下位来还学生一片天地。
三、反思践行:师生“参与式评课”的内化提升———来自师生的课后访谈
1. 汇报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得与失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前,授课教师会先向参与观课的全体教师和加入学习的每个学生汇报这节课的实施过程,说一说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以回放课程的方式讲述教学中生成的精彩片断,以此来帮助观课教师回忆关键性的教学过程。一番简短且完整的自述过后,重头戏即将粉墨登场———课后访谈。课后访谈是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组织研修活动的教研员(有时还会有骨干教师)从听课席走到学生中间,或是询问学生当堂课的真实感受,又或是借机向学生发问。以问题引入访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淳朴真挚的学生身上,对学生提出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迁移价值的问题,这是一个勇于突破传统教学常规的研修方式,开创了教学研修的新视角。
2. 研讨师生反馈,关注教师的研与思
采访学生的活动结束后,团队教师根据授课教师的表现和上课学生的回馈分组进行讨论,细致解剖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研修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再从一定高度审视课堂教学所生成的“意外惊喜”。这惊喜的创造者是学生,受益者同样是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逾越了教师课前的预设范围,是考验教师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基层教师要想改变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环境,光凭教师与教师之间说一说、论一论还是远远不够,在不断追问的同时还应养成时常反思的习惯,形成学、思、研、践四位一体的研修思路,即使不存在完美无瑕的教学,但我们应朝着不留遗憾、不出瑕疵而不懈努力。
四、成在后续:“研课”常态化
从由名师引领的主题调研到以课例为载体的同伴研修再到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后访谈,这一套新型的研修模式能否顺利地传播,能否永恒地保留,能否不断地创新,全在于各基地学校能否将其固化为一种广大一线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常规行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团队为了使“研课”方式常态化,大致将这种教师研修模式分六小步(如图1所示)。
1. 提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
教师进行研修常从备课草草地开始,往往忽略了研修的目的。在教育领域可供教师研究的问题数不胜数,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有教师、有学生、有家长、有国家,由点到面、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涉及方方面面。既然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应先把所有教师提出的困惑进行统一汇总,再对这些问题逐一分类,以此作为每次研修主题的备用选项。
2. 制订方案:基于个人经验备课
每位教师根据相应的研修主题自主制订对应的方案,这方案具体表现为某节课或某类数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功课,收集此类问题的相关资料,翻阅专家学者对这类问题的见解和研究,要将其中有价值的资源融会贯通并与个人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3. 实施方案: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属于一种书面材料,纸上得来不如躬行,实践这枚试金石是对理论最好的检验。若想将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剧本呈现在同行面前,课堂是教师最佳的活动地点,学生是教师独一无二的合作者,这样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教学活动由此而展开。
4. 检验方案:分工观课
在教师研修活动中,每位教师所处位置和扮演角色是不同的。主讲教师的教研任务就是备好课、讲好课,而其他参与教研的教师主要任务则是观课,而且分工各异,有抓细节的、有看整体的,有关注教师的、有留意学生的。观课与讲课截然不同,一静一动,表面上一闲一忙,事实并非如此。观课并不轻松,它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基本功、独到的课程观等,但世上并无完人,而分工观课弥补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不足。
5. 分析效果:参与式评课
评课是将仍沉浸在授课和观课中的全体教师拽出来再走进去的一条捷径。传统教研多呈现出一人照稿评众人仿聆听的冷场局面,而集体参与式评课却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避免了这种既尴尬又无生气的氛围。参与式评课是说执教者、旁观者、学习者等凡是有份参与其中的人皆是评判者,都有权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和发表看法。
6. 总结反思:调整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是需要反思的,一堂好课是需要完善的,一堂好课是需要打磨的。要想向同仁们呈现出一节优秀的数学课,总结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任课教师应根据参与式评课的意见和建议,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放大优势、弥补不足,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摸索践行。
教师研修由确立研究主题开始,经过基于个人经验备课、开展课堂教学、同仁分工观课、全体参与评课等环节,再由执教者通过总结反思对课前自主设计的教案做适当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结束,恰恰是又一项研究的起点。这六小步构成了一个使“研课”常态化的循环系统,一步一个目的,一步一个成果,彼此环环相扣,次序不可变,步骤不能少。
五、辐射影响:带动区域发展的“滚雪球式”研修模式
“把一个人的力量转化为一个团队的力量,用团队去影响周边,用集体带动大家”。[2]一个个鲜活的独立体看似渺小,但每个个体的内在都潜藏着无限可能,只要引导的方法得当,这微不足道的表象却会释放巨大能量。单一个体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悟分享给团队成员,再由团队成员将信息传递给身边的人,从而产生大面积的轰动效应。这就是“滚雪球式”研修模式。“滚雪球式”研修模式是说传播教师研修理念和活动可以像滚雪球一样,由小变大,从个体到团队再到集体,以几何级的速度扩散。这不仅能带动区域发展,也能惠及全体教师。“滚雪球式”研修模式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开展研修活动,可分为“1+9+N+n”研修模式和网络研修模式。
1.“1+9+N+n”研修模式
“1+9+N+n”是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发展规模,也可说是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的宏伟愿景。工作站成立前,吴正宪老师是独自一人形单影只,而工作站成立初期便汇聚了72名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由这72名教师组成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从此踏上了为基层教师服务的崭新征程。之后,工作站在密云、大兴、昌平等9个北京远郊区县成立了9个分站。为了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工作站以电光火石之速向外迸发,在河北、重庆、大连等11个省市设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分站。从2008年至今,便由当初的一个名师工作站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在业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2. 搭建网络研修社区
“1+9+N+n”中的“N”指的是基层成千上万名的人民教师,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地区,教学风格也各异,但都怀揣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发展之心。“n”即未知,数量不可估量,那“n”的实现需要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以互联网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的交流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创新,工作站的网站已由最初简单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网站摇身一变,形成了如今有一定体系的“北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培训网”,通过网络实现了名师专家和基层教师的无缝对接。网络研修的形式系统多样,分为分组讨论、现场教学、专家远程答疑等;内容丰富多元,有理解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之内涵、琢磨小学数学优秀课例之精髓的必修课,也有了解数学历史故事之发展、研习小学数学微课程课例之特点的选修课。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操作模式由名师引路、互动研修、反思践行、成在后续、辐射影响五步组成,五步之间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名师引路是互动研修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反思践行是对互动研修价值的深度挖掘,成在后续是巩固互动研修和反思践行所得的累累硕果,辐射影响是将实践成果回馈基层循环延续。这套教师研修秘籍在实践中日臻完善,经得起理论的推敲和教学的锤炼,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二法门,按章得法修行必得其精髓。细数如今成立的名师工作站不少,但大多数处于非运营的萎靡状态,若想摆脱困境重获新生,不妨参照吴正宪名师工作站的操作模式。此种教育革新不再是制度或政策上的稍作调整,也不是喊口号的内容实施,而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种改变突破了一线教师那种只要顾好周围一亩三分地的保守心理,或是唯恐阵地失守大权旁落的惧怕心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操作模式为其他工作站打了样板,不仅起到了领头雁的示范作用,也改善了教师专业进修的风气,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现今虽然存在为数不少的名师工作站,但多数名师工作站名存实亡,而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却是一支独秀。由名师引路、互动研修、反思践行、成在后续、辐射影响五步组成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操作路径,经历实践的洗礼,日臻完善。这不仅为其他名师工作站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而且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指引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吴正宪,名师工作站,团队研修,操作路径,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宪.我就这样一路走来[J].人民教育,2010(19):53-57.
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那样亲切,又感觉那样实用。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使我感受颇深的是吴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然后她开始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白天听讲座,晚上记心得。还学习了各种教育理论,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不论工作多忙,吴老师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其次,是吴老师积极拜访名师,探索教育的真谛。她虚心向马芯兰学习,为了学到马老师的“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最终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改革之路。而且,她也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我觉得这也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一点。
拜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做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
为此,我从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尝试应用。
1、营造气氛。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我们应该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学生说错了,老师也应该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老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可以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比如“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境。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上10的分与合,我给学生玩猜球的游戏。每次摸出一部分,老师可以很准确地猜出里面还有几个球。每次问题的抛出,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3、还主动权。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让学生自己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他们尝试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动口说说自己错题的原因,再和其他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这样减少了计算的失误。
4、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多媒体演示、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特征,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5、课外拓展。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做数学手抄报。现在的学生很多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以便他们复习。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贴上去等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6、注重积累。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比如上来分一分一单元,我就让学生以后去超市的时候留心一下,看看超市的物品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这么摆放?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这样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3学校
吴正宪,是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多年来,她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凡是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都会被她那真诚的情感、友善的态度、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坚实的教学基本功而深深地感染着。也深受广大教师的爱戴与认可。
前段时间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书中记录了她成长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她说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她做笔记也做得很认真、很专业。她是分类做笔记的,有《小题库》、《难题辨析》、《思维训练》、《趣味数学》、《教海拾贝》、《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整理》、《值得回味的课》、《业务学习笔记》、《信息交流》等笔记本。她提出教师要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贵在坚持,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绝无捷径可走。平时做工作要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每天早上以小时为单位安排好一日工作。我现在由于学科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特别多,也感觉时间不够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我现在也专门设立了一本工作日志,每天以小时或课时安排好一天的工作,保证每天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吴老师也道出了她的工作原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社会工作,白天做不完的工作就晚上做,紧急的工作优先做。根据现在的工作需要,只想着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完成工作和进修学习是很难的。我现在也把一些在学校完成不了的工作安排到了晚上做,像一些读书、学习、反思等工作基本安排在晚上或休息日了。回想自己十三年的工作经历,正如吴老师所说的:“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从勤奋进取中得到的。”吴老师真诚的情感和友善的态度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她会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热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她提出教师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权威去约束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位,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
教学中吴老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也是非常值得我去学习的。她注重知 识的联系,能重新组合教材。把五、六年级教学内容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包括面积教学、体积教学、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数的整除、正反比例。如面积教学中她以长方形为基本图形,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拼摆,旋转、平移、推导出其他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中感受到转化思想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记得上个月在深圳有幸听了吴老师上的《认识面积》一课,出示课题后她就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于是有学生说面积是什么?有问面积有什么用?有问面积与周长有什么区别?从课题之问可以看出吴老师上课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去上的。课堂中她通过故事引入面积教学,然后又设计了让学生给图形涂色,摸图形的面积,比较图形的大小,判断图形是否有面积,说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度量面积的大小等活动,从中让学生去理解面积的意义,去区别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整个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充满了热情与真诚的爱,可以看出吴老师是在享受着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一章中她提到:“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最后千万不可忽视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就要有真本事,而真本事就包括创设情景的艺术、探索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教学风格的艺术和情感艺术。数学给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就是比较枯燥,比较难学。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吴老师说:“要让学生享受数学美。”包括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和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而数学知识的内涵美又体现在动态美、规律美、联系美、对称美和数形结合美等方面。当然吴老师在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两方面也做了非常深入的总结,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静心回首,八年来,我们团队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艰苦而又美好的日子。
一、秉持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
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一个群体永远不能忽视—儿童;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永远不能忘却—尊重。儿童一直是我们规划教学、研究实践的起点和归宿。八年来,我们始终在读懂、适应和引领儿童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八大特色课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特色与理论构建逐渐得到充实并清晰。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了从小学数学教学到儿童数学教育的跨越的六种学习策略。
1. 倾听儿童的声音
儿童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尊重、理解与善待,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想问题、做事情,“我们要把小孩子当作大人去尊重,又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去理解”。
“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期待与保护每一个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既是“有潜力”的人,又同时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的潜能。儿童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培养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因此,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
2. 唤起儿童的兴趣与自信
唤起儿童的兴趣与自信,是促进儿童进步的真正动力。唤起兴趣是引导儿童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求知欲。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意义。儿童只有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产生探究数学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才能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
3. 带领儿童走进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帮助儿童逐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发现、得出结论,感受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儿童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儿童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儿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儿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学用结合,使儿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4. 帮助儿童学会交流与表达
课堂是师生生命交往的重要场所,课堂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对话。教师要让儿童有机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师要善于制造、激发认知冲突,使儿童的思维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升华,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智力活动的快乐。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与交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的理解。
5. 引导儿童学会操作和探究
儿童喜欢动手做数学,在做中获得体验与理解,教师应鼓励孩子积极动手实践。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是儿童数学学习重要的内化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动手操作探究”是适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与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6. 培养儿童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数学中的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等方法,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始终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遵循儿童数学学习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维和方法。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使学生会思考、长智慧。
二、创建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理念和策略
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学科教学能力、领导力和自我专业发展规划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职业认同、职业情怀、教学智慧、教育信仰等方面入手,引领教师成为有境界、有情怀、有主张、有学识的人。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育情怀
因为幸福,所以坚守。孩子们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充满期待,让我们时常感受到教师工作的价值。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收获了孩子们的真诚与渴望;收获了教师们的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收获了自身成长的成功与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2.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儿童数学教育观
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从儿童的视角和立场思考问题。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聚焦儿童的需求,包括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特别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特点及对教学方式的需求。只有读懂了儿童,读懂了数学课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数学教育的价值,更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地引领儿童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数学学习对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学习思考
教师应该是一个职业读书人、终身学习者和天生的思想者,教师要把学习、思考、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助推力。教师不仅要好学而且要善学,要善于向文本学习、事本学习、人本学习,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更新,不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解决问题,把学习、思考、阅读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4. 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研究能力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汇集了来自北京市18个区县的72名骨干教师,这些教师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思考、酝酿和论证,我们把团队成长的着力点定位在学习和研究上,学习是基础,研究是路径,成长是目标,在创建学习型团队和研究型团队上下功夫。
一是研究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吴正宪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学观、“好吃有营养”的数学课堂实践、数学教学策略以及吴正宪对教育价值和教育本质的诠释等。
二是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研修方式。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愈发感到: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及重要方式。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过滤感性、沉淀理性,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品质和专业水平。
5.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课堂实践
吴正宪经常说:“好教师不是教出来的,好教师一定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个体经验升华为有益于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资源,并引导一线教师在同伴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一是关注文本。教学就像盲人摸象,缺少整体把握,通过梳理教材,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明确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是关注事本。在课堂上抓住关键事件,对儿童数学教育进行解读。“抓大放小、不伤主干”“停下30秒,等待也是爱”“转身的背后是信任”,这些无疑都是对整体把握更深层次的解读。
三是关注生本。如何真正读懂学生是教师永恒的话题。课后对学生访谈,在与学生的现场对话中引发对课堂实践的再思考。通过模拟课堂,静下心来感受学生的需要,换个角度读学生。
从关注文本到关注事本,从关注事本到关注生本,教师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设法调动儿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每节课如何讲,更要关注学生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活动经验、情感体验,形成“大观念”,真正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
6.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传播资源
在工作站,我们享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体验不断成长的职业幸福,我们努力实现从优秀教师向资源教师的转变。我们要把吴正宪和其他专家的理念传播出去,把自己所学所得传播出去,把同伴的优秀经验传播出去,要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在成就他人中成长自己”。
三、立足团队建设的创新研修方式的实践研究
八年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在培养教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策略创新
创新教师研修的六大策略,包括名师引领,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课例研修,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课后访谈,学生体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同伴研修,在互动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1+9+N”,发挥专业服务的辐射合作机制;资源建设,对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
2. 课程创新
构建教师研修的系列课程,包括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课程、研究儿童需求和规律的课程、提高教师数学素养的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课程、关注资源建设的团队研修课程。
3. 机制创新
工作站以执教能力提升为目标,成功探索出“1+9+N”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针对远郊区县教师开发网络研修课程(包括导学教师引领、定期在线答疑、作业考核等),为远郊区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全员研修服务。
4. 学术创新
工作站经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受到基层教师的一致认可并广泛应用,形成了教师团队研修的有效策略。教师团队研修的理念和实施机制在培养基层教师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并被教育学术界所认可。
回顾八年的成长,我们在辐射、带动的过程中明晰教育信仰,积攒教育底气。八年间,我们孜孜以求地探索,扣问事物发展的本质,坚守最初的梦想,不断前行;八年间,我们在优化研修方式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如何发展儿童,成长教师;八年间,我们始终不忘服务传播,把最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
儿童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不在意,还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小学生学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虽然数学常常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形式化的表达,但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照本宣科,不应该是仅就“学术状态”的数学学习,而应该是“教育状态”下的数学学习。应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
让小学生学与生活联系的数学
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小学生在经历的生活中已经有过数学应用的体验,数学学习是对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好的解读!他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出来。上学之前的活动与经历使学生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却为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让小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
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强迫着听,强迫着学”。教师要让小学生能听得懂数学,一是要让数学学习内容贴近儿童实际,让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简单些,就是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容易些,就是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朴实些,就是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让小学生学不太严格的数学 “三十六计,背为上计。”一些小学生常常在教师的示意下强记自己不理解的数学概念,这一现象触发了我的思考。我赞成这样的理念,即“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教师不要急于把严格的数学概念一字不差地呈现给尚未具有严格思维的小学生,不能认为不从严密的概念定义出发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思考。张奠宙教授就提出“充分运用直觉学习数学,是数学学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条准则。”小学数学不要过于强调对某些数学文字的表面理解,而应力求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本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尝试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把握住数学的魂。
让小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
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要通过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加以验证,也可以通过折一折等实验操作活动,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
让小学生学数形结合的数学
教出数学品位——数学的文化历史;
教出数学境界,教出人文精神。”因此,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理想的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智慧型教师。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卓越有绝对的追求,无论是在教学还是教研上,都永远不能安于现状,持续地追求做得更好。在今天,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做出改变。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话语权教给学生等等。生活的乐趣在于努力奋斗的过程,在于创造,不在于拥有,不在于结果。可能大家都有一种体会,人一旦没事干,就会陷入无聊、空虚、慌乱、苦闷、沮丧甚至恐惧之中,同样也倍受煎熬。难怪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起来生活更充实了,心情也会自然的变得畅快了,犹如紧闭的窗子一打开,透进阳光般美丽!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付出的是汗水、心血和智慧;
工作的过程体验的是创造的快乐,是奉献的幸福,是分享的欣慰,是温馨的情谊!人在工作中就生活在一种特定的圈子里,生活在种种关系中,这应是人生的基础,也是生活的要义。
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课改感言:在实行课改的今天,当一名教师很幸福,学生是我的最爱!哪怕自己有多疲惫,当走上讲台时,我依然神采奕奕;
哪怕自己有多不开心,当看到学生时,我依然笑若莲花!我与学生一起在课改的路上前行,我与学生一起品味数学之美,与学生一起分享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在三尺讲台上,有我的幸福、我的爱。做教师,真好!
一位教师要取得成就,必须要具有奋斗感,只有不断地努力,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那么就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当然除了不断奋斗,教师具有专业感和亲和感同样是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失因素。而一个具有智慧感的教师才是一个更完美的教师。真正的教育世界里,教师付出的全是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教师无论在教育还是教学处处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只有具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对教育做出更多贡献,才会让教育事业发挥出更璀璨的光芒。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新课程体现出以下三大课堂教学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追求教学的真实性,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即教学语言滴水不漏;
教学环节天衣无缝;
细节处理独具匠心;
时间安排精确无误;
教学运行波澜壮阔。我们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要回归生活,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做出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苦苦探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
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就会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认同“数学是一种文化”这一观点,认为要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丰富数学原本具有的意蕴。试想,倘若教师在课堂中只认同数学是一门技术,那么习得、模仿、练习、熟练化势必会成为数学课堂中的强势语言。生活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如何去触摸、领略数学那开阔、丰富、优美、甚而是动人心魄的一面?换一个视角,在我们的课堂中,倘若数学不再只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和人性光芒,此时的数学,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课堂?
【吴正宪数学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09-17
吴正宪讲座整理稿12-20
听吴正宪老师《搭配》一课有感10-18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安小燕09-30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解读10-05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07-16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11-05
数学素养12-07
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12-20
数学学科素养心得体会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