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消化内科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模式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干预,60例)与观察组(应用细节护理干预,6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①疼痛症状及心理状态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以及SDS(抑郁自评量表)与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②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6.67%(58/60),相比于对照组的81.67%(49/60)明显升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自我管理状况方面,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护理的能力、技能、责任感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消化内科患者,通过实施细节护理干预,不但可有效缓解其疼痛症状,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而且还可充分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细节护理;应用效果

消化内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主要收治胃部、肠道、肝脏及胰腺等器官方面存在疾病(包括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的患者[1]。对于消化内科患者而言,其病情复杂且多变,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治疗,或采取了不恰当的治疗措施,就会对患者的健康及安全造成不利影响[2]。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3-4]。在此种情况下,为积极控制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情,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质量,就应全面做好护理方面的工作[5]。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为例,对其中部分病例实施细节护理模式,结果显示护理效果理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干预,60例)与观察组(应用细节护理干预,60例)。对照组中,男女各有38例、22例;年龄在27~76岁,平均(42.18±6.65)岁;疾病类型:21例为消化性溃疡,16例为上消化道出血,12例胃炎,7例肝硬化,其他疾病4例。观察组中,男女各有39例、21例;年龄在25~74岁,平均(42.13±6.60)岁;疾病类型:

22例为消化性溃疡,14例为上消化道出血,13例胃炎,8例肝硬化,其他疾病3例。所有患者均为本院消化内科的住院患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精神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本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0.05,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房环境护理,患者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观察组在在此基础上应用细节护理管理,操作如下。

①基础细节护理。首先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如血压、血糖、脉搏等)变化情况,并将患者的出入量、呕血量或便血量等准确记录下来。如果患者的出血症状比较严重,则需采取禁食处理,而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则需指导其食用无刺激的、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②环境细节护理。环境护理干预。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环境护理工作,每日定时开窗,保证病房空气的流通;安排专人每日对病房进行打扫与消毒,还可放置一些绿色盆栽及植物,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此外,还需根据季节变化对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节,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以免受凉。条件允许时,还可在病房内放置饮水机、微波炉等生活物品,以促进患者舒适度的提高。③心理细节护理。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应与其展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这些不良情绪,并主动对其展开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以及治疗与护理相关情况,增强患者的配合性,提高治疗效果。条件允许时,还可让治疗成功的病例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告知其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进展,获取其理解与支持,并号召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与安慰,提高其治疗积极性。

④饮食细节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在患者可以进食的初期尽量使用流质方式进食,随着疾病的康复程度在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但是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也不可暴饮暴食,建议饮食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同时,指导患者坚持多餐少食的原则,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以增强自身抵抗力,以加快身体的康复。⑤语言及动作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注意语言技巧的合理使用,采取恰当的措辞,以真诚、谦和的态度来对待患者,对于患者的人格予以充分尊重,多采用理解、鼓励的话语来安慰患者,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实现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在动作方面,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及流程开展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制造噪声,善于应用肢体人员,比如点头、微笑等,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鼓励和关怀,提高其满意度。⑥仪容仪表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应重视自己的形象,做到衣着得体,仪容端正,精神饱满,在患者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实现医院整体风貌的提升。这样一来,可有效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医院的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

1.3观察指标①疼痛症状改善情况: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来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最低为0分,最高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②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在护理前及护理后,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与SAS(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③护理满意度及自我管理状况:采用本科室自制问卷表对患者的满意度及自我管理状况(包括自我护理的能力、技能、责任感等)进行评估。其中,护理满意度共分为:不满意(小于60分)、比较满意(60~80分)和非常满意(80~100分),100为满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所有的标本、数据资料等进行统计学检验和分析,分别应用(-x±s)与(n/%)的方式来表示本文的所有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心理状态改善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疼痛及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以及SDS与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6.67%(58/60),相比于对照组的81.67%(49/60)明显升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对比经统计,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护理的能力、技能、责任感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提高生活质量,且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相比常规宣教,系统健康教育大大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可开展性,采取新的形式提高健康教育的吸引力,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系统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完善,注重知信行的教育,提高护理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陈文荣,况唯.系统健康教育在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的作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2):197-199.

[2]袁梦,陈凤芹.系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类风湿关节炎护理中的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6):3487-3488.

[3]毕红梅,马红霞.护理结局分类在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16(18):2242-2244.

[4]张莉萍,钱援芳,方明华,等.规范性健康教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1):157-160.

[5]王庆,徐桂华,周学平,等.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功能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14):1709-1710.

[6]黄慧.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114-115.

[7]余菊,林征,张育.类风湿关节炎非药物治疗及护理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24):2568-2571.

[8]陈义瑛.优质护理服务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6,29(01):189-190.

[9]余新翠.运用微信平台延伸护理服务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8):1444-1446.

[10]张芝萍.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应用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234-235.

上一篇:精细护理运用于肿瘤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下一篇:CRRT对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