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后,泥塑艺术不断发展,到汉代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类。实践证明,将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创造力,还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理念,将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通过问题引导、项目体验,将泥塑学习延伸为一场有意义的泥塑艺术实践活动。

引言

泥塑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的艺术。民间艺人大多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利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一件件精巧的泥塑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泥塑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人们以泥为原料,通过捏、揉、搓等技法,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一、泥塑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文化育人的价值强调

泥塑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考古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以前的不同遗址的泥塑作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著名的无锡惠山泥人、陕西泥老虎和天津“泥人张”等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核心素养。因此,将泥塑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丰富的泥塑作品制作体验中形成美术核心素养。在开展泥塑艺术教学前,学生对泥塑的认识并不深刻。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不仅对泥塑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还知道泥塑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艺术,融入了设计、雕刻等技能与知识。学生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会在不自觉间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二)课程育人的现实需要

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特色课程的建设也日渐丰富,泥塑因其特色鲜明、取材容易、方法简单等特点,被众多学校作为特色课程予以开发并实施。笔者也以此来加强美术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增强课程活动的探究性和体验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依托泥塑校本课程,笔者还对“泥塑艺术融入美术课堂”进行了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泥塑的教学形式及学校美术特色发展的方向,利用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挖掘泥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形成泥塑校本课程纲要。

(三)学校发展的特色实践

学校地处苏州,受无锡惠山泥人的影响,美术特色创建融入了诸多泥塑的人文特色。近年来,学校美术教育以泥塑为抓手,因地制宜,围绕材料、工具、方法进行课程化设计,分年段、有梯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泥塑校本课程。由于课程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推进有序,泥塑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成果显著,学生与学校多次获奖。泥塑艺术已成为学生创新创造、表达个性的一种良好途径。

二、泥塑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境

(一)有限的课程资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为了满足学生对泥塑的学习需求,学校开发了泥塑课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仅是对泥塑课程进行分层、分类实施显然不够。此外,课时、教室也成了泥塑课程实施的难题。对于泥塑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泥塑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还需要掌握泥塑的制作方法。

(二)模糊的教学路径难以保障学生多样化的学习

如何实施泥塑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尚未探索出一条鲜明的实践路径。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苏少版美术教材的每一册里几乎都能看到有关泥塑的课程,如玩泥巴、柱状雕刻、飞机(二)、中国民间玩具等,这些课程也都被归纳进造型表现领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以泥塑的方式感受泥塑的形体美、色彩美、线条美、装饰美,领悟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还稍显不足。教学路径模糊,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难以保障学生多样化的学习。

(三)薄弱的师资力量难以培养学生多维的艺术思维

泥塑以泥为原料,通过捏、揉、搓等技法,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加以观察、表现、创造,从而完成泥塑艺术创作。目前,学校的美术教师大多没有泥塑经验,所学多为油画或设计,对泥塑艺术的认识与实际制作经验都较欠缺。泥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呈现,教师需要将泥塑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泥塑的世界,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泥塑的多样表达方式。因此,薄弱的师资力量确实难以培养学生的多维艺术思维。

三、泥塑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从生活中走入艺术,初探泥塑魅力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为泥塑艺术进课堂提供了许多思考路径。实际上,民间艺人就是从生活中感悟美好,从美好中产生情感,再将而变化着。艺术家从生活中取材,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想象与创造是艺术的源泉。因此,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解[放2]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所体悟到的情感转化为艺术品供人观赏。教师需要激发们能干。”过去的美术教育普遍以教师说、学生画为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实际生活中挖掘美,利用生活经验创造美。那么,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泥塑艺术呢?

以“泥玩具”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寻找泥巴,让学生捏一捏、按一按泥巴,说一说泥巴有什么用处,然后让学生收集家乡的泥玩具资料,也可以将家乡、自己小时候玩过、旅游中购买的泥玩具带到课堂上。生活中的素材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有其生活经历的物品。课上,有的学生带来浚县燕子泥咕咕,有的学生带来旅游时买的泥老虎,教师也准备了无锡惠山的阿福和中国梦娃的泥人。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玩一玩等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泥塑,并让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特点,体验泥塑制作时泥巴软绵绵、滑溜溜等各种触觉感受。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氛围活跃,有效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无论从泥人的造型还是色彩,都能切身体会到它们的区别与各自的特点,有的学生甚至能说出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由此看来,学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了解生活,才能与艺术家产生共鸣,才能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这样的学习方法奠定了学生创造的基础,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从学习中理解艺术,掌握泥塑技能

日本美术教育家东山明认为,孩子学习泥塑[的1]意义主,会出现学生作品与教师的范作一模一样的情况,这样的作品缺少学生的个性,缺失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还以“泥玩具”一课为例,在泥塑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生活教学情境中欣赏了泥塑后,教师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把玩手中的泥土,从揉、搓、捏、压等技法中观察泥土的形态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说出泥玩具五官、身体有什么奇特之处,并分析泥玩具有哪些装饰与色彩。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学生发现动物泥塑五官普遍更为夸张,身体部位更为概括,还发现泥塑身上会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吉祥纹样,如莲花、牡丹、蝙蝠、石榴等。结合这些发现,学生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想捏怎样的泥玩具,回忆自己所见过的动物或人物形象,准备夸张、概括哪些部分?最后,教师在示范时讲解泥塑的制作手法。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构思,根据教师讲解的技法,创造了一个个有趣的泥玩具。这样的教学摒弃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学生观察、想与说为主,让学生手和脑并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给学生创造了大胆实践的机会。

结语

泥塑艺术不仅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还承载着国家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泥塑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认识,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经就是体会使用材料的感觉,品味立体造型的喜悦。与过一段时间的泥塑学习,学生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也平面的绘画作品相比,学生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感受到三维的立体空间,需要用到构思、空间、审美等一系列美术知识来表现对象。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玩泥巴”一课中,笔者并没有直接设定具体的作业要求,而是开展黏土游戏,让学生捏一捏、盘一盘,掌握基本的技能后,再尝试捏制作品,如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用立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了美术学习的充实感和愉悦感。此外,笔者还多次将课堂搬到美术馆、博物馆,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阔学习视野、发挥想象。这样从校内到校外,学生的观察视角不一样了,思考角度不一样了,发现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其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从思维中创造艺术,感受泥塑乐趣

艺术时而华丽精美时而简单纯朴,随着生活的变化能利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将脑海中无形的想象转化成真实的作品。此后,笔者将继续拓展、深入挖掘泥塑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为推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真正落实,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日〕东山明.孩子与美术[M].王晓平,夏河,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上一篇:新时期土木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探讨下一篇: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省思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