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校本课程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泥塑校本课程(共7篇)

泥塑校本课程 篇1

前 言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经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慎重考虑下,决定将“泥塑”溶入我校校本课程,把它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构建艺术特色,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泥塑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仍有很活跃的生命力。特别是学生泥塑创作,以其生动、活泼、趣味的艺术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为学生实践创作提供不可或缺的素材,而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每天与大自然接触,与泥为伴,这些都是学生走进“泥塑”校本课艺术殿堂的外在环境,同时,学校的美术教师就是泥塑艺术的爱好者,内部条件也十分成熟,让学生从小学泥塑,可以促进这一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情境学习和拓展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情操,融实践性、趣味性、创作性为一体的泥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泥塑的创作过程中,学生更自由的、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力和表现力。同时,泥塑立体造型的表达,更有利于学生的艺术整体把握,在实践过程中内容表现的自由性、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泥塑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我们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在校本课程有关文件精神指引下编写了这本教材,忠诚希望这本书能成这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对编写提供指导意见的教师,在这里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第二中学“泥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总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2、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五、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每周各年级一节课。

六、课程的实施

1、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指南,撰写教案。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后,作好记录。

5、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学期结束上交学校。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4、对于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八、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5、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6、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7、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的管理。

8、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泥塑活动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情感、疑惑、提升、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因集体教学呈现的群体性,不能很细致的展示出来。泥塑课程本身衍生的各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及时的整理和搜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沟通不能很好的体现。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小脚丫走出大世界”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以泥塑刊物的形式呈现。包括“泥塑动态”、“泥塑技法点击”、“金河滩”、“小脚丫的大梦想”“解惑答疑”等板块。“泥塑动态”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最新的泥塑动态。“泥塑技法点击”把最近学生要制作的作品的技法详细的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和使用。“金河滩”把学生最近泥塑活动中要涉及的有关泥塑的资料、技法和泥塑于各学科的整合所需要的资料展现出来。“小脚丫的大梦想”包括学生的作品(泥塑作品、泥塑绘画作品、泥塑美文、泥塑诗歌等泥塑综合课堂展示出来的作品)、学生的风采等资料展示出来。“解惑答疑”是一个详细给学生解答疑惑的板块,他是师生零距离接触的载体。各板块合起来组成一期期的刊物,拆开再把相同的板块分别合起来,它又变成了泥塑课程的具体内容。该课题实用、易操作,有利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为师生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2、它画出了泥塑课程的发展轨迹。

3、它指引学生掌握基本的泥塑技法,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4、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和风采,激发学生学习泥塑的兴趣。

5、解惑答疑活动,促进了师生对泥塑课程的研讨情趣。

三、课题实验课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搜集各种资料,精心筛选,初创报刊。

第二阶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挖掘整理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第三阶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方法。

第四阶段:师生同成长,完善校本课程《黄河泥塑》。

堌堆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简介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大自然,亲近泥土的天性。对学生来说,玩泥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虽然他们对泥塑懂得很少,但那种对原始材料的处理,得天独厚的能力、溢出心灵的想象以及游戏似的创作方式的确让人着迷。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泥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创造条件,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

为更好的开展泥塑教学,学校建立一个专门的美术教室。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为孩子们准备好了泥巴、各种泥塑工具、操作台„„墙上挂的,桌上摆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创作,尽情地释放着天性。

二、创造性的开发泥塑课程资源,体现泥塑的趣味性。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很多种泥塑流派,我们应当继承与传承这些泥塑文化,我们天津的“泥人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继元代刘元之后,是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泥塑做为我校校本课程,既要有传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的开发更适合学生的泥塑。我们学校在实践中自编了《泥塑脸谱》,《泥塑蔬菜》,《泥塑虫虫》等形式有趣的内容。选择这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例如,我们的作品《金秋》,主题就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孩童放学回家,看到院子收获的大南瓜,一时兴起,连书包都没来得及放下就爬到上面去玩耍,两只大白鹅在旁边“嘎、嘎”的叫着。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景物都比较熟悉,可以说一年四季都在感受着自然景物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设计泥塑校本课程的时候注重采纳学生的意见,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审美、造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身边美好的事物、愿望表现出来。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生活,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是我们开展泥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三、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泥塑教学中要调动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他们的审美个性。在课堂上我最愿意听到,“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可以那样做吗?”。我们的作业一般都是开放性的,比如做蔬菜,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很多蔬菜图片,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学生自由创作。最后每个学生做的蔬菜一定是各不一样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天资、个性和激情。例如,我们在创作《大嘴巴笔筒》的时候,学生问我:“老师,我可以用一只鞋子的外形做一个笔筒吗?”我说当然可以啦,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创新的意识。我说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你这个“鞋子笔筒”更有意思呢?我说老师小的时候把鞋子都穿破了,鞋子都“张口儿”了,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那么我们就做一个张着嘴巴的鞋子笔筒吧。学生听了非常高兴,创作起来非常的投入,就这样一件有意思的大嘴巴泥塑笔筒诞生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亲历过程,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学生泥塑的创作过程几乎可以从任何一个局部和细节,诸如肌理、质感和点线面的积累,堆积、切割当中,感受到每一次心灵的颤动和对泥性语言的塑造和升华,可见过程之重要。因此,我在泥塑校本教材设计上注重学生整个制作过程的参与,学生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从开始的选土、捣碎、和泥到捏制胚胎、阴干、上底粉、彩绘,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学生潜力的挖掘,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整个的泥塑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泥塑的魅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泥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时间虽然比较短暂,但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之,在泥塑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玩泥的乐趣,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在玩泥中玩出智慧,玩出创意,玩出精彩!

校本课程纲要:泥塑

课程名称:泥塑 课程类型:美术类 课程资源:有改编与新编 主持开发教师:金鑫 吴宏宇

学习对象:年级不限 有美术爱好(特别是爱好造型艺术)规模预设:10人左右

学习时限:开两学期,每学期36学时

场地设备:雕塑台(桌)182 cm×70 cm×78cm六至八张、风扇8台、铁桶与塑料桶各4个、塑料薄膜5斤、雕塑架10个、转盘10个、细铁丝10斤、铁钳1把、砍刀1把 课程说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1、学习泥塑创作的基本方法,运用泥塑表现自己喜欢的内容题材

2、采取小组集体创作形式进行学习,每个小组2——5人,以选择的题材相似或相近组成,以便进行系列创作(如:动物系列、仕女系列、漫画人物系列等)

3、采取教师示范、合作、参观等形式教学,在泥塑创作的过程中渗透技法的学习

4、定期举办作品展示,加强学生间交流

教学方式:

教师示范、小组合作、参观、展览

第一讲:认识泥塑艺术(1-2课时)

1、泥塑艺术的发展

2、泥塑的民族性

3、泥塑造型的艺术风格

4、泥塑与生活

第二讲:泥塑创作的准备(2-3课时)

1、组建创作小组,确定创作的内容

2、收集相关创作资料

3、创作草图或图片处理

第三讲:单个形象的泥塑创作(4-5课时)

1、泥塑造型的一般技法学习

2、圆雕的学习与创作

3、浮雕的学习与创作

4、彩塑的学习与创作

第四讲:泥塑系列创作(6-8课时)

1、系列创作的草图及分工

2、泥塑系列创作与整体调整

3、泥塑系列创作与细节处理

4、泥塑系列创作与着色 第五讲:作品展示(1-2课时)

1、展示作品(文字介绍作品)

2、现场讲解自己作品

课程评价:考勤30分;课堂学习态度30分;代表作品40分。60分-75分为合格;76分-85分为良好;85分以上为优秀。(课时数不满12课时者不给予学分)

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人类进展的历史上,泥塑伴生活不断传承,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女娲捏泥造人的古老传说。以泥土为原料,以陶器皿、陶佛像,到学生的玩具,以间断过。制作工艺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且有天津“泥人张”彩塑、无锡彩塑、敦煌莫高窟泥塑之分类。新课程的,泥塑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泥塑教学是进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审美教育、革新教育和培养动手能力的途径和方式。为此,在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了探讨。

一、泥塑课程的设计

小学泥塑课是以泥土为制作,引导学生个性塑造的工艺课,是美术教学新理念,给学生休闲创造的艺术教学活动。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休闲性等融为一体并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教学。泥塑课程的是:泥塑的学习欣赏,尝试泥塑的制作,体验泥塑学习的乐趣、策略教学论文,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体现与创作能力,人类文明的由来和进展,激发创造精神,形成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课程教材中:1.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2.泥塑造型、装饰技法示范图;3.学生作品图片(本校学生作品);4.学法提示性文字;5.课内课外活动安排、要求提示性文字;6.漫画小插图,学生学习活动照片(本校学生)。

二、泥塑课程的

1.个人体验

泥塑是用眼、脑、手、脚等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所以小学泥塑课应引导学生全身心到泥土及创造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其质、掂其量,激发学生创造出蕴有内心情感生命的泥塑作品来,让学生把泥土打平或垒高,滚圆或拉长,体验随心所欲、自由打造的快感。,体验给学生对泥土的浓厚情感,出乎意料的收获。

2.引导革新

泥塑课教学中,只局限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的单一摹仿,不利于扩大孩子的视野,有违学生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进展,抹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体现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应协调,使技法引导、思维点拨自主革新、个性化塑造激励“棒”。教学引导中迁移式、裂变式、独创式等,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教学,多种途径和策略教学论文,激发学生革新。

在泥塑课堂中,学生探讨文学、探讨几何体,动物世界,与古人对话,奇思妙想,用泥捏成任意想捏的东西。话,学生用泥捏出整个的世界。教学证明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下许多宝贵的财富。那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泥塑艺术就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以人物、动物为主,带有强烈的东方情调,反映了中华美学的文化精神。在小学阶段开展泥塑艺术活动能使学生尽早了解、学习我国的民俗艺术,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精神上受到艺术审美的启迪,进而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泥塑校本课程以泥塑教育为特色,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泥塑”的热情,让学生在玩泥巴中,以点带动面,学习捏泥塑的本领。在玩与学的过程中,既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情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而在取材上,泥塑艺术以泥土为原料,这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是一种较容易获取的材料,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在经济上也较易于接受。因而,在农村地区学校泥塑艺术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具有实际的开发意义。

一、泥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泥塑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深厚久远的历史,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常见的民间艺术。从古到今,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一直没有间断。泥塑艺术以泥土为原料,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带有强烈的中国风特色,这门手工艺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早期以泥土为原料,以纯手工捏制成形,从古代祭祀常用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到民间的小型泥塑玩具,泥塑艺术贴近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代表作品有唐代的唐三彩,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彩塑等,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特色。

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技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泥塑艺术这一传统技艺。

(二)通过泥塑艺术创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本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在泥塑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泥塑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目标

1、对泥塑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形成初步了解、认知。

2、学会泥塑的技能技巧,利用捏、挖、挤、压等动作使泥土塑成所想要的造型,同时也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成型,并搭配相应的颜色,进行艺术创作。

2、体验亲身参与实践的快乐,获得对泥塑艺术创作的持久兴趣。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6、发扬传统文化技能,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泥塑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学段目标要求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对泥塑艺术品的欣赏和泥塑历史的简单了解。尝试利用陶泥,利用捏、挖、挤、压等动作大胆、自由地表现一些小动物及生活用具。

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认识形、肌理、凹凸、透视和空间等方法,学习使用各种泥塑工具(竹刀、刮刀、针锥、转盘等),体验陶泥的效果,通过捏、挖、挤、压、粘、刻等方法表现所见的事物,运用立体彩绘技巧给作品上色,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愿望。能够结合语文、音乐等其他课程,进行泥塑创作,并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形、肌理、凹凸、透视和空间等方法,以描绘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感受的事物,并运用立体彩绘技巧给作品上色,创作的作品能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能用简单的专业语言,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说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进行独立的泥塑艺术创作。

(二)课程理念

1、审美理念

美术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在泥塑创作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创作。创设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实践能力的培养。

泥塑艺术创作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集体、小组、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取新的知识。

(三)课程评价

泥塑艺术创作评价分两部分,师生共同评价。

1、作品展览: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览,加强宣传,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2、建立学生个人的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作品学习创作情况。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2)作品收集:学生作品照片、荣誉证书等。(3)小组评论:小组成员对作品进行互评。(4)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5)期末评语:教师记录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四)教材内容安排

在本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泥塑校本课程教材已成雏形。本教材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泥塑概述,包括:泥塑介绍民间泥塑的代表作品 ; 第二章泥塑材料、泥塑工具、泥塑成形方法,包括:(1)泥塑材料(2)泥塑工具(3)泥塑的制作方法;

第三章泥塑的基础造型训练包括:(1)浮雕动物——挂鱼(2)圆雕动物——马(3)泥塑动物——企鹅(4)泥塑动物——兔子(5)泥塑动物——大象(6)泥塑盆栽——愤怒的小鸟(7)泥塑动物——公鸡(8)圆雕动物——猪(9)泥塑人物——小长工推磨;

第四章为作品欣赏。

三、泥塑校本课程实施的感受

(一)通过泥塑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对泥塑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泥塑艺术的一些基础技能如捏、挖、挤、压、粘、刻等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泥塑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当学生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泥塑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三)泥塑艺术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在小学阶段实施泥塑课程,有利于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制作的作品不仅形象逼真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独特的创意,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小结

泥塑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一大教学特色,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捏、挖、挤、压等泥塑基础造型技巧,并且能够结合卡通形象独立进行造型表现创作,运用立体彩绘技巧给作品上色。实践证明,泥塑艺术教学在农村学校中能很好的开展起来。泥塑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泥塑—家乡的桥》教案 韩效忠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桥梁的结构和泥塑的一般方法与过程。2.通过泥塑制作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感受成功的乐趣。3.培养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桥梁结构、泥塑方法的认识与了解。教学难点:桥梁的制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泥巴、一座泥塑桥、相关的工具

学具准备:泥、做桥的相关工具和饰物(小棒、火柴、小玩具、小刀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珠溪原名三溪,因三条河流经过此地而得名,有河必有桥,因此,珠溪的桥也比较多。抽生回答,你知道珠溪有哪些桥,说得越多越好。

二、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结果。1.珠溪大桥

建于1989年10月是当时大足县跨度最大的一座桥,整个桥只有一个拱,完全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造型美观、牢固耐用。2.七拱桥

七拱桥是以前进入珠溪镇的必经之桥,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全部用石头彻成,造型优美,历史悠久,因建有七个拱而得名七拱桥。3.上头桥和下头桥,以前的三溪镇水路交通发达,桥梁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上头桥和下头各有三个桥拱,也是全部用石头砌成,他连接着正龙和文昌两条街道。

除了以上的主要桥梁之外,我们还会见到一些不知名的其它小桥。(课件展示)

三、教师讲解桥的基本结构和泥塑时所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出示图片,桥分为:引桥、桥墩、桥拱、桥面、栏杆几个部分。泥塑时可以用搓、揉、捏、压、刻、挖等方法。教师示范。

四、布置作业

运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一座桥。

可以几个人合作,表现一座大桥,也可以独立做一座桥。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

五、教师辅导。

六、展示学生作品,点评学生作业。

七、拓展

世界各地造型独特、漂亮的桥梁,与之相比较,我们珠溪的桥有很大的差距。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建造出更漂亮的,更牢固的桥,为美化家乡,建设家乡做出巨大的贡献。

课后反思:

本课以地方素材性资源——珠溪的桥为题材,以泥塑的方法,切合实际,迎合了乡镇学生的兴趣,难度适中,易于学生掌握和操作,这些可以从较好的学生作品反映出来。整堂课朴实自然而又不失艺术性,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课后,我发现些问题,学生对泥塑的方法仅限于用自己的手,而忽略了其它工具的运用,从而使作品还欠缺个性;其次,桥的图片搜集的少了些,一些典型的造型独特的桥应重点介绍。

泥塑校本课程 篇2

众所周知, 博客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网络技术, 她开启了所谓的W e b2.0时代的大门。博客是一种平民媒体, 它让每个人的话语权都能得到保证。学生和老师只要初步掌握一点网络基本应用就能够轻松驾驭。博客可以作为倾诉的地方, 一些平时无法用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交流的东西在这里尽可以畅所欲言, 既方便又简洁;博客还可以锻炼人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解决与人沟通的问题;另外博客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增强交流, 联系感情;博客的舆论监督作用, 常使得评价越来越方便、公正。

说起笔者真正想到用博客这个具体形式来辅助泥塑教学的原因, 就要从泥塑课程特点谈起。泥塑课程是以发现美、表现美和展现美为切入点的综合性活动课程,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制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置的课程, 有着非同一般的校本课程的特点。在泥塑课上, 孩子们可以感受紫砂泥的特性,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体会创造过程的乐趣, 将童稚娱乐活动融于学习活动中。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泥塑课的优点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在快乐中让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她也有先天不足的缺憾, 而这些缺憾正好都可以用博客技术加以弥补:

第一, 从泥塑课程的内容看, 泥塑课涉及的内容材料学生往往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或者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孩子们鲜有机会去仔细观察体会外面的世界。而观察外面的世界用网络来得最快最高效。

第二, 从泥塑课程使用的方法和技法教学的角度来看, 单纯的讲解和示范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博客平台可以用文字、图片和视频3种形式来拓宽学生知识面, 将技法描述得更形象。

第三, 从作业保存角度看由于受到材料和设备限制, 我们的泥塑课作品很难保存下来, 即使学校可以提供保存下来的场地, 保存泥塑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件极不经济的事情。而博客网站上可以把学生的作品用数码照片的形式进行长期保存, 为学生提供了存放作品的空间也为下一轮教学积累了素材。

第四, 从评价的角度看, 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评价所有学生的作品, 而且就一件作品的评价有时也会陷入教师的观点使得评价的公正性得不到体现。而用博客的评价功能则可以对所有 (理论上是) 作品进行评价——畅所欲言。

综上所述, 博客网站提供了学生的学习平台、作品保存的平台、交流的平台、评价的平台, 是泥塑课程不可多得的辅助手段。

下面笔者就以五年级教材中的《陆地上的精灵》一课为例, 说说具体做法。

一、准备阶段, 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 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如果个体没有先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 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识的。我们知道的越多, 我们能够学习的就越多。因此, 施教者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先前知识的路径。而笔者提供的这个路径正是基于博客网站的教育技术。

第一, 教师要熟悉教材, 明确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及其培养目标。通过阅读教材我把本课目标分为下以三个方面。 (1) 知识技能:了解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的相关知识。通过小动物的制作,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立体动物造型的一般规律。 (2) 情感态度: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技能及审美能力。 (3) 能力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 根据教学目标, 教师将在网络上找到的素材发到博客网站上。素材包括技法讲解及相关图片和视频材料、动物图片、与描述动物外形相关的文章等。

第三, 布置课前任务: (1) 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相关素材发到自己的博客之中。 (2) 布置学生写一段文字, 说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 (3) 浏览同学和老师的博客, 进行学习和评价。

在这个阶段, 学生就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时间,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化解了难点, 增加了目标达成的可能性。

二、课堂教学阶段,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博客的成功引入带来了课堂教学策略的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讲授者, 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教学的客体, 教学策略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定,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利用“博客”, 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 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点在准备阶段就得以体现。

运用博客同时也有利于转变教学过程。“博客”信息丰富, 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知识, 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 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求解和问题探究中, 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 将迸发出学生思维中崭新的思想火花。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设计教学程序, 选择教学资源, 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 收集信息分析问题, 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在真正进入课堂教学后, 博客具体是如何帮助我们做到以上几点的呢?我在上《陆地上的精灵》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 要创设一个情境。我创设的情境就是“精灵掌门人大赛”。打开校园网博客站点, 发布“精灵掌门人评选活动”通知。上课时打开通知, 说明网评精灵掌门人的条件——今天所有完成的同学都可以参评, 前三名得到精灵掌门人称号 (在博客用户等级设置上添加这个特殊等级) 。

第二, 回顾课前准备。让学生用教室里的电脑上网登入博客, 展示自己的课前准备 (素材、技法、介绍动物的小文章等) 。进行简单交流评价 (课前应该在博客上已经有了一些评论, 可以结合起来) 。

第三, 教师技巧展示。做一个简单的小动物——绵羊。用实物展示台演示具体做法。

(1) 先用泥条盘成鸡蛋形状的一块泥来做小绵羊的身体 (可以表现绵羊的毛) 。

(2) 捏制小绵羊的头与四肢。

(3) 最后进行细部刻画, 捏出小绵羊眼、鼻、嘴、耳、角就完成了。

没有看清的同学可以在博客上看老师预先录制的简单视频 (在下一步制作时,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到博客网站上找老师做好的视频) 。

第四, 学生尝试制作。要求学生制作绵羊, 也可以和老师做得不一样。老师巡视指导身体的做法:捏、搓、剪、盘。

第五, 制作参赛作品。学习和尝试了小动物的制作方法后, 让学生做出课前准备过的小动物 (可以小组合作, 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 , 来参加“精灵掌门人大赛”。教师巡视指导, 给完成的作品拍照。

第六, 评价与总结。将学生组内初评的制作好的优秀作品拿到实物展台上, 由制作者 (或制作小组) 做说明或表演,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全班同学举手做赞赏程度统计, 评出一二三名, 教师用管理员身份上博客更改优胜者的ID等级为“精灵掌门人”。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通过使用博客平台, 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 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 人脑并不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 从而形成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平时的教学如果能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加以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并且在课堂上协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则必然能够使学习者获得更加灵活的知识。

三、课后延伸阶段, 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按照科学和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测量, 并给以价值判断。目前,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对一堂课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从来都没有一个绝对完美的体系被呈现出来过。学习者面对本身有缺憾的评价, 又怎能真正体现教育评价的那些所谓的导向、鉴定、监督、调节和诊断以及激励的功能呢?

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我们研究得并不很多。一张考卷定终身的教育背景下, 很难唤起人们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应有的关注。学校教育呼唤教育评价的科学、公正。

上面提到的这节泥塑课的课后延伸, 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对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做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教学虽然结束了, 但教学活动却远没有随着下课铃声的结束而结束。课后教师将本节课完成作品的同学及作品的照片及时上传到博客上, 供同学们课后再评价——这个算是某种程度上的总结性评价。

另外还要求学生把与自己相关的图片, 全部转发到自己的主页上, 配上制作过程说明、心得体会等。然后再访问其他同学的博客互相评价互相学习鼓励——这可以算作学生本人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在学期结束之前, 我还允许学生将自己在家里的创作过程记录在博客网站上, 以取代在课堂上不算太成功的创作。同样的, 通过博客平台, 教师和同学们可以对他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

课后的这种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信心, 增加兴趣。同时, 这样做也方便期末的考核。

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 我们对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为核心的教育技术,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作用正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为学习的终身化、全民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有效实施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工具”功能正在促进和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方式;课堂上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善课堂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开拓了培养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一则运用案例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人把平时对教育技术的实践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同时总结一下自己的体会, 以激发同仁们对教育技术应用应有的关注。

关键词:博客,校本课程,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0

泥塑校本课程 篇3

关键词:泥塑;创意教学;美术语言

泥塑课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型,鼓励学生用泥巴玩出“创意”。笔者建议:小学生泥工课材料的选择应以陶泥为主,因为单色的陶土,价格便宜,取材方便,可重复使用,且技法多样,表现丰富。而橡皮泥、超轻彩泥等色泥材料,可以充分发挥颜色鲜艳、携带方便的“特长”,进行穿插、对比练习,以此形成互补。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最好学校统一购买、教师统一保管,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准备一间专门的手工教室。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泥塑的造型语言进行单元化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系列课程的方式呈现,以提高教学实效,促使学生树立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单元课程1 玩玩泥巴,了解技法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抱着玩的心态,通过看一看、抱一抱、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让学生亲近陶土,感受泥巴会变化的特性。尔后可以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滚圆或拉长,就在这不间断的反复练习中,体验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乐。

接着,让学生进行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的练习。教师讲解时可以从绘画基本造型语言——点、线、面引入,让学生明白,泥塑对应的基本造型元素有:泥团、泥条、泥板。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尽量多地做出大小、外形不同的泥团,粗细、长短不同的泥条,形状、厚薄不同的泥板。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把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泥塑技巧方法进行渗透内化。

二、单元课程2 限制语言,感知整体

世上一切艺术的创造,都要受到材料、工具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何在限制中发挥创意,需要每位艺术家充分展现自己最出色的才情与技巧。如,笔者在绘画教学中,常提醒没有带齐工具的学生“用最简单的一支笔,创作出最复杂的画。”“创作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次要,创意想法最重要!”其实这也是在鼓励学生在限制中发挥聪明才智,树立大美术观念,增强“道胜于技”的创作意识。在泥塑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按照单元教学整体思考的要求,对泥团、泥条、泥板三个不同的基本造型元素分别实施系列主题教学。教学思路可以从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转化到泥团、泥条、泥板的立体物的构成设计中,形成系列创意课堂教学活动。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课程,可以先让学生运用重复、渐变等美术构成原理,在纸上设计一些图案,然后,用泥巴把这些图案给捏制、拼贴、组合起来。例如,课题《泥球变变变》,可以引导学生把泥球看成圆形,圆形的构成形式有重复、聚散、渐变等,泥球这个立体造型元素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构成形式进行设计,创造出新颖有趣的形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造型原理,用大小不同的泥球做成各种新颖的形象。

三、单元课程3 相互组合,感受变化

在完成三个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由平面到立体构成的限制性创意练习之后,我们再进行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相互组合的变化设计单元训练。例如,泥条与泥球的组合变化,泥条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与泥板的组合变化,泥球、泥条、泥板的综合创意等。但在学生设计构成时,依然有各元素之间的比例限制要求,如,泥球要多少个,泥条、泥板又占据多少比例等。围绕泥塑三个基本造型元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造型水平,在创作主题上又可以进行变化,例如,器皿、植物、动物、人物、建筑物等系列泥塑创意课程。还可以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变化:浮雕、圆雕、单件创作、组合创作等。通过这些组合变化,加上陶泥单纯、易变的特点,学生的創新思维得以进一步打开,作品也就越来越丰富、耐看。在系列单元课题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对各种技法的学习有了渴求,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造型语言和造型技巧自然会丰富起来。

四、单元课程4 材料辅助,探究整合

材料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媒介。引入综合材料,可以使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在泥塑基本造型元素系列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材料,丰富泥塑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如,以陶泥为主体物,结合要表现的主题,把积木、雪花片、串珠、玩具车的轮子、树叶等辅助材料,运用插接、拼贴等方法融入泥塑作品中,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想象再创作出来的作品别具一番“风味”,集中展示出来,绝对是一顿养眼、养心的视觉“大餐”。另外,可以用牙签、小木棍、铁丝、铁钉等材料作为陶泥的“骨架”,它们的运用可以为帮助泥塑作品站立起来,使作品立体、生动起来。特别是人物的动态表现,如果先用包皮电线做线性动态人物骨架,再用泥板包、泥条缠、泥球贴、刻刀刻、牙签划等技法创作,很多学生都能在短时间里创作出动感十足、个性鲜明的人物泥塑作品来。而油画棒、油漆、丙烯甚至鞋油等颜料的引入,则使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从泥土中玩出智慧,在创作中塑造性情!”以丰富学生美术语言为特征的创意泥塑系列课程,理清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创作难度。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激情投入与泥土的交融会话与率性表达中!

作者简介:钟晓平(1977.12-),男,福建龙岩人,小学美术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篇4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为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其内容有学科交叉现象。山东省地方课程共三科,分别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汇总来说,都是一段材料学习。如何设计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两级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开放思想,敢于创新。

一、全面了解地方和校本课程标准(目标、实施、评价)。

1.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2.“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4.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防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的倾向,一般不用考试的方法。

二、怎样进行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学、怎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2.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知识,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用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地方课程来源于生活,地方课程服务于生活。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融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

3.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4.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5.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从教师设计角度来看: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相同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的地方课程应视为应用课而不是理论课的学习,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地方课程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正确理解湖屯镇1246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简称“六步循环教学法”

“1246双主体、互动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即

围绕一个中心:实现绿色高质量;

立足两个基点:教师、学生“双主体、互动式”;

实施四条策略:学练结合、师生互动、分层递进、当堂达标; 采取六个步骤:“(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实现“湖屯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高成绩”;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学练结合”。

四、关于校本课程的教学法:(以《走进陶山》和《范蠡文化》为例)

(一)学会设计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道、记住或了解陶山的、或范蠡的相关知识。

2、学会探究陶山或范蠡相关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开发建设,实现人人当小设计家。

3、学会当小导游,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开发建设家乡之情。了解范蠡文化,增强自豪感,进而掌握范蠡文化。

(二)正确理解校本课程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区别:

1、在校本课程课堂上,知识性目标是第一位的,要在知识性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能力培养是第一位的。

2、在校本课堂上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用在课堂上,用多种实践活动形式来实现知识的落实,但不能上成综合实践活动课。

3、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要把校本的内容“实践化”“拓展化”“活动化”,即如何开展研究、怎样行动、呈现怎样的成果等,首要目标是过程与方法层面的。

(三)《走进陶山》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谁去过陶山?谁知道有关陶山的传说故事?你调查了解了陶山的洞、树、草、等?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将学生引入一美丽的旅游境界。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都很精美、简洁,图文并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6、当堂训练。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人人都能当小导游,人人当小设计家,那么教师就要对于如何当好小导游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如讲解、如形体等;对于如何合理科学设计给予一定的指导。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写文章、写诗、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特色旅游产品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小导游、优秀小设计家、优秀小辩手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四)《范蠡文化》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数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学习《范蠡文化》时,教师安排预习内容:谁知道范蠡的故事?谁听过范蠡的传说?有什么样的相关的成语?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范蠡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范蠡文化,采取知识问答、教师讲解、生生合作,共同系统整理相关知识内容。

6、当堂训练。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讲、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编剧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编剧、优秀小演员、优秀故事家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五、《地方课程》教法学法设计:

1、教师要多做引导、指导,要学会做导演。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学习、多研究、多积累,才能做到引导时循序渐进、不蔓不枝,指导时游刃有余,指导到位。

2、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不能上成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但要把多种学习方法用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解放教师和学生,解放头脑感想,解放嘴巴敢说,解放手脚敢做,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诠释、演绎、展示、交流。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

3、采取“六步循环”:“(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4、体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学练结合”;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高成绩”。

(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首先要定好位,再谈怎么教学。每一册教材的扉页都印着同样的一封信,具有指导作用。让我们先看看编这套教材的专家怎么说:

同学们,你是不是很多次设想过:长大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就能给予你必要的帮助。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当你知道了这一切,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叹: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从以上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套《传统文化》教材强调的育人功能,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紧接着在下文中,编者提出了本套教材的学法,让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的教学,适合运用语文教学手段诵读法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应该怎样学习才好呢?学习这门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诵、记、背;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童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住、背诵下来的东西,能终生不忘——这叫“童子功”。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中特别有兴趣的课题,搞一点“研究”。这样不断地学下去,你自然就有一颗“中国心”了,从气派到做派,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

《传统文化》的编者指出了以“读背法”浸润学生的人格,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知”到“行”,从而最终成为“真正的中国人”。那么,编者的建议是否真的适合《传统文化》这门课的教学呢?

“记诵浸润式”教学法。课上采用海量阅读教学,糅合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运用对学生进行层层浸润。主要做法多读、多背、多用,与《传统文化》教材的编者提出的“读、诵、记、背”的学法如出一辙,符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课题会出现不同的教案设计,《传统文化》课要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显示其“传统”“经典”的力量,把握以下授课原则很重要:

1.读诵为主,扎实提效。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每本书每个单元的目标达成都依托于经典文化典籍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学典籍就要以诵读为主。教学《传统文化》更要以读背为主,理解为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反刍品味。

以下做法实用有效:

多读:开课复习环节减少繁文缛节,可以领诵一句,学生顺着往下背,作为组织教学;新授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拼音自己读、自己悟;练习时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领读,领一遍跟三遍。正音为主,理解为次。

多背:运用减字辅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扎扎实实提高诵读效果,避免“学过有印象,一背全忘光”的现象。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反复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见识均来自于生活,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时,会让知识充满生机,学生变得兴奋、灵动。例如:学了“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那么可以看看谁做到了,有点像思品学科的“导行”环节,并互相评价。再如,设计生活情境填空题,让学生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运用经典词句;引导孩子课外结合生活情境主动运用所学的经典篇章句并进行集锦。

3.尊重、相信学生。相对于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并不要求深度理解,因此我们老师更应该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解答和争论来自学生的疑难等等。给学生自己“披荆斩棘”的机会,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机会,也是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教师得有尊重、相信学生的做法。如:通过“可以上课了吗?”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地位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如: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自悟,相机询问学生:“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哪里不明白?”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4.探究性原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集体探究难点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搞点“课题研究”,例如:“歇后语里的故事”、“唐诗宋词唱起来”等小课题。纯粹的语言文字上的难点不要“恋战”,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留待“反刍”时的无师自通,保持学生的探究状态。

5.活动性原则。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这是诵读的补充。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唱一唱唐诗宋词、拿出画笔描绘意境、创设“情境串”演练、设置闯关、小组竞赛、说说生活中自己怎么做的、猜一猜字谜、画谜、歇后语等。

横观《传统文化》每本教材,都分为这样几个单元: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表面上单元侧重不同,实际上都是教学诗词歌赋,通过诗词中的意境了解人物、地理等,感知中华灿烂文化。因此教学中应借鉴语文诗词教学,并以记诵感悟为主要教学方式,根据经典篇章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和补充。

纵观整套12本教材,每课都分为这样几个板块:1.经典回放(或:人物剪影、诗话揽胜、艺海拾贝),2.温馨点击,3.活动广角,4.成长袋(或:成长阶梯)。以上4板块大体与六步教学法(引入—诱导—学习—总结—练习—评价)一一对应。我们完全可以依照教材的编排,顺势构建《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突出以“记诵为主”的教学思路。具体的参考流程如下:

一、引导。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习主动性。

二、学习,位于“经典回放”的那部分。

1.范读原文。学生模读,正音。

2.自读自悟。

3.质疑问难,略知文意。

4.回读感悟,依境自背。

其中可穿插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减字扶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等。

三、小结,学习“温馨点击”部分。

1.围绕课题谈谈自己的所知。

2.读一读课本上的“温馨点击”。

四、练习,进行“活动广角”。

多种活动巩固、拓展,重视学以致用。参考每课“活动广角”提供的活动和上文中的“活动性原则”。

五、评价,参考每课“成长阶梯”的建议进行。

六、作业:根据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而确定是否布置“小课题研究”。

(实际教学时根据每课课题不同进行细节改进。例如后附《歇后语》一课的教案中,练习环节1、2步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背诵歇后语,而是设计了多种情境反复运用歇后语,实际上每次都是在读、在背、在理解、在运用所学。第3步拓展活动“猜一猜”,活动形式可以细化为:猜儿歌里的歇后语、讲故事猜歇后语,看表演猜歇后语、出示实物猜歇后语,看画谜猜歇后语等。而评价环节是随机运用歇后语评价,贯穿于整个新授、练习环节,并没有在第五步单独进行。)

以上教学流程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后初步小结出来的,这样教学能比较适合这套教材,也比较适合学生动起来的需要。但是,上述流程还比较保守。还应做足诵读环节,减少讲解和拓展活动。

中国传统的快乐教学法——吟诵。吟诵的声调和音韵有助于学生理解经典,避免枯燥的讲解,识字、正音、表义一举多得,而且吟诵过的内容会经久不忘。

古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蕴含着上述道理。因此,“读诵浸润法”成为《传统文化》教学中最经济、最适用的教学方式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二)《环境教育》课堂教学

《环境教育》是以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中心设计内容,基本上我们要“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1、问题探讨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讨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小学生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或者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材料可以直接反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动一番心思。

第二、讨论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小学中年级学生,问题的难度要小一些,教师随时进行指导说明,解决的问题也要尽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讨论难度大一些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总结讨论,写出个人体会。通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每人递交一份自己的解决方案。

2、“综合学习—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

《环境教育》课程中,将自然现象、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等融为一体,其中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与语文、音乐、美术、自然、科技、哲学等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进而进行合理的归纳综合,实现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课程目标。该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①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环境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环境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为学习者心智结构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专题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专题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收集环境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②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师生共同创设,可以由学生利用上一环节搜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除自创外,想方设法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想出各种办法。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运用栩栩如生的描绘,吸引学生;再如针对专题内容,可选取相关内容的歌曲,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满足学生欣赏美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如身临其境一般,进入美的天地;又如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这个阶段在课堂开始时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④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整合交流的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一堂成功的环境教育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小学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

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生有可能适用的常识、经验等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下再留心环境,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认知、形成能力、升华情感。

(三)《安全教育》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模拟表演”式教学模式

本模式适合于“在社会中”这一领域中的安全常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生活场景,即虚拟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另一种是模拟社会角色,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社会角色,现场表演。

这一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①自读文本,自主设计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②创设情境,模拟表演

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象,或展示一处社会场面。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基础。

③评价反馈,提升感知

模拟表演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表演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过程;是形成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的有效途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感知,在错误与正确的交互认识中,学生会逐渐明晰自己的观念,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观的目标。

2、“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参与实践——体验探究”教学模式,适合于课外实践活动。本模式是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安全常识,培养学生安全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在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自救、自护能力的提高。

这一模式的基本环节有:

①激情引趣,设问引思

激情,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引趣,是引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设问引思,是提出问题、是激情引趣的有效手段。

②展示思路,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之后,就要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行分析,展示学生的思维,理顺学生思路,规划参与安全实践的方案,论证进行活动的可行性,制定参与实践的具体步骤,设计带着怎样的问题去实践,明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③参与实践,体验探究

实施这一环节,学生是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参与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④归纳总结,指导实践

泥塑校本课程 篇5

宁波国高新区梅墟中心小学欧联江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学生情况简析:基本解决基础乐理,不属于熟练掌握。教学材料:自编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

(1)了解陶笛的常识,熟练运用两种指法,掌握用舌技术,会控制气息,能独立演奏。

(2)提高陶笛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通过合奏表演,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

(3)通过学习,了解乐器的发展史、乐曲的内涵、以及涉及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爱音乐之情。

2、阶段目标:

启蒙阶段:(刚参加同学的普及教学工作,由老师大局指导,同学相互帮忙)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陶笛的兴趣。

(2)能自然、熟练、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陶笛的训练和学习。(3)能顺利通过一级考级。(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初级阶段: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陶笛的训练与演出。

(2)发展音乐表现的能力。

高级阶段:(熟练同学练习乐器难度同时,培养乐曲内在的音乐因素的分析与理解,并能适当培养学生的“舞台感”和音乐肢体表达语言。)

(1)提高陶笛音乐的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

(2)通过合奏表演,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二、校本课程内容:

1、启蒙阶段:教材为陶笛校本教材《陶笛声声》 主要内容:(1)陶笛概述

(2)陶笛的各部名称及构造,陶笛常用记号(3)陶笛演奏的姿势和基本弹奏法

(4)全按作5指法练习,陶笛入门初级练习曲与乐曲(5)气息控制练习——长音练习、连音练习(6)演奏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康定情歌》(7)欣赏《小鸟小鸟》、《啊里郎》

2、初级阶段:教材为陶笛校本教材。主要内容:

(1)全按作2指法练习

(2)单吐练习、双吐练习、三吐练习(3)二级考级乐曲、三级考级乐曲

(4)演奏曲《黄水谣》、《南泥湾》

(5)欣赏演奏《故乡的原风景》《森林的歌声》

3、高级阶段:教材为陶笛校本教材。主要内容:

(1)倚音练习、颤音练习、花舌练习(2)四—八级相关练习曲(3)四—八级相关练习曲

(4)演奏《爱尔兰画眉》《森林的歌声》等

三、校本课程评价

1、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陶笛教学的时间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陶笛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映、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3)运用“攀登足迹”手册,实现多元评价。

对于学生在校练习情况,教师每天给予评价,用☆和△留下学生的进步足迹,必要时可用文字给予表扬和鼓励;周末和假日,家长给予孩子评价;月底,学生回望一个月来的脚印,用文字给自己评价。

四、校本课程的理想的一些思索。

2、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改为核心,以市、县、街道办教研工作为指导,以师生发展、课程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研究意识,全面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提升课程开发水平,丰富课程内涵品质。

二、任务、目标和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和精品化

1、目标:深入推进义务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加快高中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和地方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形成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2、措施:

(1).在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的基础上,开展优秀课程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争取再出精品,切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课程多元化和精品化,同时也为下一轮市优秀校本课程评比准备好梯队。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调研和资源整合工作,体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性,对于同质同类学校,在面临共同问题时,通过课程开发主体的“联动性”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3).继续引导学校开发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使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在时间、项目上与学校活动多方面整合,在课程开发、实施上力求规范与创新。

(4).继续做好德育文章,使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二)发展课程内涵,丰富实施的内容与形式

目标:走课程内涵发展之路,在原有劳技、科技为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措施:

1.以“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在继承以劳技、科技特色为载体的基础上小学积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初高中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

2.以县科技节、艺术节为活动载体,引导学校统筹规划校级总体计划,形成活动主题,落实活动项目,规范课程操作。

3.继续发挥片级教研组长的作用,以片级教研组为阵地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4.发挥课题引领作用,小学以省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为基地,辐射区域其他学校,探索实施模式,推广先进经验;

(三)建设教师队伍,促进校本(地方)课程教师的稳定与发展 目标: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努力建立专任教师和多学科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措施: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教例评析活动,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开展“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例评析+教学再设计”的1+3活动,以积累课例,并将相关成果放入教科网,以促进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2.继续开展基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小课题研究”,加大研究深度,注重研究价值,本学期重点作好小课题研究的研讨、总结和提炼工作。3.倡导教师关注课程开发故事,及时提炼及时总结,积极撰写综合类教学论文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增强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4.本学期之前完成新一届县综合实践活动教坛新秀评比的申报工作,并积极为参评教师搭建平台。

泥塑校本课程 篇7

为了能够扎实有效地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工作,我校领导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经过研究,确立了“琢玉”主题,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德育等方面。校长室负责“琢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2011年,编写了第一本《琢玉》校本教材。为了更好地凸显铜小的琢玉特色,2014年,德育处集我校全体班主任的智慧编写了《琢玉班会校本课程》。

一、班会课程设计,凸显琢玉理念

1. 在顶层目标下设计班会课程思路

“各因其材,琢玉成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基于“琢玉”理念,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努力使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玉之品德的人。

2. 以“玉之五德”为主线编写教材,细化目标和内容

围绕“玉之五德”这条主线,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新中小学生守则”的时代主旋律,我校最终确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主题班会课程框架。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课程又分为三个篇章:璞玉篇———低年级,培玉篇———中年级,琢玉篇———高年级。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原则,各年段围绕同一个主题,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班会课程实施,传承琢玉文化

1.加强队伍建设,是实施班会课程的关键

班会课程能否实现其教育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班主任队伍不够稳定。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端正思想,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会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校成立了青年班主任发展班,为青年班主任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多锻炼展示。发扬“琢玉”精神,让他们在精雕细刻中获得成就感。

2.打造常态班会,是落实班会课程的载体

怎样才能让班会课程成为班级管理的常态化工作?首先,定制度。在班主任每月的考核中,德育处会将班会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区级“先进班主任”和学校“十佳班主任”评比中,也要将班会观摩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其次,定时间。每周五的班会,不仅有年级组自查,德育处和校长室都要定期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再次,定内容。每月至少上两节“琢玉”班会课。在实践中,班主任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课程中的不足。最后,定观摩。每学期,各年段都要分别安排两节班队观摩课,课前,德育处会组织相关教师讨论班会课的主题、内容及形式;观摩后,要及时总结班会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三、班会课程评价,彰显琢玉特色

1. 以赛促研,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班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学期,德育处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班会校本课程大赛。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目的是引导班主任深挖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真正提高班会课程的质量。比赛中,我们不仅关注活动内容,也会关注活动形式。使我们对班会课程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 专家引领,不断完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材,以及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往往看得并不是很清楚。去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德育研究室的姜主任为我们举办了“如何上好班会课”的专题讲座。上学期,我校申请了片级德育现场会,会上,我们安排了两节班会课,两人分别做了班级和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后,德育研究室孙主任和所有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也指出了我们的不足。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将两节班会课拍成了视频,制作成了光盘,作为重要的班会课程资源。有了专家的指点,我们对“如何搜集整合班会课程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3. 深化课程,规范言行

上一篇:2022年中社工工作总结下一篇:低碳生活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