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通用11篇)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

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

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

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设计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把一些知识点融合到一个物理实验操作当中,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取知识的真相, 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和速度上都有所提升, 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 积极性也大幅度提升。所以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一些能够利用小实验或者动手操作的知识点, 就利用小实验或动手实践的方法来教学,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光的折射》时, 我没有直接说明“光的折射”是怎么一回事, 而是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个小实验。我把一个装满水而且较深的水槽, 放到讲桌上, 而后在里面放上一条假鱼, 最后把提前准备好几根小木棍, 递给学生, 让他们轮流用小木棍去插水中的小假鱼。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总是插不到。这时学生就都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 却总是做不好呢?这时我也没有说明理由, 而是接着让学生把一根筷子放到水中, 让他们轮流进行观察, 学生发现了筷子在水中变弯曲了, 但是把筷子拿出水面, 筷子还是直的, 这就引起了学生想要知道问题答案的欲望, 而且对整个小试验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才开始为学生解释光的折射原理,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注意力很集中, 领会得也非常快。学生在懂得了光的折射的原理后, 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这一事实中, 可以看出, 把知识融入一个小实验的情境之中, 就使简单、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 变得妙趣横生, 并且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 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 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效果。

(二) 指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 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学到的知识, 只是理论知识, 学生会感到知识十分抽象。所以为了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空洞的, 而是十分有用的, 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且通过实践检验, 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事实证明, 理论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才可以证明理论存在的价值, 也才可以说明理论的具体用途, 也就是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 用于生活, 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诞生的。它是人们对物理现象所隐含的规律高度集中的结果。同时, 物理知识的传授, 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 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看, 物理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真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 精心准备, 设计好合理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亲自探索物理现象的奥秘。

二、用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 我国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 完美地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 所以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教育也正在努力地与世界接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 使我国进入了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就需要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才能在这个时代当中获得生存的机会,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 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则。因此, 我们的教育目标, 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的能力。物理教师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和学习情况, 做出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工作中认真、积极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不但学会物理知识, 而且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时代对于物理教学的要求, 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片面的教育思潮, 直接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向, “升学率”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指挥着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教育模式, 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 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 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

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 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这样,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无法激发, 主体性地位也难以实现。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其智力, 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对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 让学生思维, 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探讨 篇3

一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物理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否保持和稳定的发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专注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促进创造精神的发展,为什么同样的教材,相同的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住,而有的教师却使学生学得枯燥乏味,一上课就睡觉。我在讲初二物理第一堂课时,首先做“水重新沸腾”实验,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深深地吸引,接着其他四个实验边实验边讲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都没有分散,最后我总结并提问:“有谁在学习物理后能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东西吗?”班中的陈杰同学立即发言:“我将来争取造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利用人体的热量发电,再也不怕黑夜了”,说完后赢得全班同学赞许的目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思维进入高度亢奋状态,进入好奇,学生的智力才会得到极大地开发。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设法将物理学科的体系及逻辑结构完美地展现给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使物理贴进生活,尽量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解释深奥的、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同时教者要用亲切的语言,优美的板书,不失时机地幽默和幻灯等,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坐在教室里是一种享受,盼望着物理课。

二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减少使用那些传统的填空式或判断式的问答,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例如,在“物体的浮与沉”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木块放入水中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铁块放入水中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会得出类似于“铁块要比木块重”的答案。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把10牛顿重的铁块和10牛顿重的木块放进水里,即二者重力相等,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考后也会得出“铁块依然会下沉,而木块依然会浮在水面”的答案。将学生引入到这个情境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既然二者是一样重的,为什么木块浮,而铁块却要沉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怀疑,矛盾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 让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听、看、嗅、触,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这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

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由动手的“做一做”,如戴上有色眼镜、制作针孔照相机、蔬菜和水果怎样保鲜等简单易做、成本又低的小实验,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想像力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这些小实验和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共同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作为主体,相对独立地策划、操作、分析,激起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使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 强化巩固措施的运用

强化巩固措施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强化巩固意识,不要讲完新课就万事大吉,要将强化巩固措施贯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新教材。强化巩固措施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 运用的时间要得当。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接受新知识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发展是“新快后慢”。因此巩固的时间必须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的阻止遗忘的快速发展。(2) 强化巩固措施要灵活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因课制宜。例如在讲解完重要概念、定律之后,可让学生复述,背诵或默写;在分析典型例题之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指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以举一些反例或故意说错让学生辨析等。(3) 学生练习题的选编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① 量要得当。要少而精,不要贪多,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充分体现双基内容。② 难度要适中,梯度要适当。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③ 形式要多样。各种类型的题都要有,如选择、填空、计算、实验、改错等,使学生不感到单调枯燥。

五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基础各不相同,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差生要辅導,全面理解基本概念,对于优生要辅导完全灵活运用物理概念,为达到上述效果,我引入“竞争”的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课外我定期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竞赛、小制作竞赛、实验操作能力竞赛、物理谜语竞赛等,这大大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热潮,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小组的责任感,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 篇4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一、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管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搭桥艺术案例 篇5

物理教学中的搭桥艺术案例

本文从兴趣、思维、感性和理性、科学技术社会,情感五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搭桥”艺术的应用,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陈胜 作者单位:浙江乐清中学,浙江省,乐清市,325600刊 名:物理教学探讨英文刊名: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年,卷(期):27(7)分类号:G633.7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引入新课 “搭桥”艺术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6

一、物理知识结构与要点概述

(一)知识架构

物理学是一门基于自然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物质的本质性变化,从能和力的角度对物质状态、结构、运动变化的规律与过程作出揭示。物理学科主要由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五个大的分支组成。

(二)知识要点

物理知识是形象与抽象、具体与模糊兼备的,在对其学习与应用中亦需要感性和理性并存,需要培养联系、观察、推理、设想、动手能力,强调技巧、思想方法,公式多、概念多、现象多、问题和研究对象变化万千是其突出的特点。对于中学物理知识的教学主要涵盖了现象、规律、概念及应用方面,要求理解基本知识要点掌握物理思想方法。

二、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艺术分析

(一)把握物理教学第一课

物理课是初中阶段所开设的一门新学科,新鲜中透漏着神秘,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为中学物理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时机。第一堂课是物理教学的开篇序言,应给学生留下一种有趣、神秘、实用亲切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就可通过利用实验设备和电教手段,对那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加以重现,通过观察,来指导学生对现象产生、变化及应用作出分析,条件允许时,亦可以指导学生就一些简单实验进行实操,如凸透镜成像、光的色散、磁铁间相互作用、磁力线分布、潜望镜、万花筒等,来使学生在物理现象的不断了解中,探索求知的积极性被激发,这对于日后物理教学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层次性教学

一个人努力克服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是自尊心,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希望得到理解与信任,希望被老师当做朋友看待。因此,物理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遇事应考虑学生感受,同其商量,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这样,就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特点有所了解,需要以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不同教学措施的制定,因材施教,分层优化,从而更好地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

(三)转变思想,强调学生参与

学生的依赖思想往往限制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应一味地给出学生答案,而应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其积极地去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适时点拨,让学生深刻明确这一点,从思想上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从而将物理教学真正贯彻于学生的能力之中。转变学习方式。物理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体验过程。这时,教师就可采取探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亲身参与、与人合作的感受,从而促进自身锻炼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的体验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隐性成果,亦是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艺术。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知识状况、潜存能力、智力水平等存在的差异性起到兼顾作用。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学习进度。此外,教师也可将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储存于移动硬盘当中,在计算机中随时随地地使用和修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其学习进度为依据,开展不同难度的练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融入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物理教学,使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落实到每个中学生身上。

(五)统筹课堂布局,紧抓知识落实

中学生具有贪玩、好动、自觉性差、兴趣易波动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语言幽默风趣,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进行课堂教学的严格管理,做到师生共鸣、紧张有序、活而不乱,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其主动地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应对课堂例题和练习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并通过课堂检测,发现问题,做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做到课堂问题,课堂解决,从而将每节课的要讲的内容有效地统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当中。

(六)强化试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的基础是试验和观察,试验教学对于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动手能力及概括分析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对试验器材充分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施操作,进行现象观察,数据记录及对实验结论的分析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掌握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开拓自身智力,从而实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总论

新课标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物理教师应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与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表达、理解及建模等能力,真正实现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贺军,白瑞云.中学物理知识结构的构建[J].新课程(教师版).(11)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琐议 篇7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的科学, 它大多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教师如果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知识, 结合课堂知识列举相关的生产生活实例,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比如讲“力和力臂”的知识时, 请同学们为车库大门设计拉手的位置并讲出理由, 这样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又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而且并不难学。教师的语言还应是语音标准、语调抑扬顿挫, 甜美亲切, 富有亲近感和鼓励性。当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真聪明!”学生受到鼓励, 心情十分愉快, 便乐意接受你讲的内容。

二、启发诱导的艺术

物理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需要教师适时去启发和诱导, 通过思考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从而使教师的启发像一根准绳牵动着每个学生的思索。比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节时, 我首先这样说:万里碧空飘着几朵白云, 不知是太阳故意和我们捉迷藏躲到了云朵背后, 还是白云调皮有意遮挡了太阳?同学们纷纷议论, 有的说是太阳在走, 有的说是白云在动。“同学们, 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此时我便顺利地引出了课文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索线条, 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 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上, 教师的目光不能仅停留在前几排学生身上或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身上, 提问题也不能只顾及那些学习有望的学生, 而应注意全局。教师一边讲课时, 一边要用眼神与全体学生进行不同的“对话”, 有信任的、鼓励的、表扬的、提醒的、叮咛的,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眼里有他心里也有他, 他是课堂上受关心的一份子, 是学习的主人, 他有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好本学科知识。

四、用形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形象包括仪表形象、知识形象、道德品格形象, 如果教师的综合形象比较好, 那么当你站到讲台时, 学生便油然产生敬慕感和爱戴感, 他们会很愉快地和教师配合, 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只有用自己美好的形象、博大的爱心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与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才能实现教学生知识、育学生成才的目的。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探索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艺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研究最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以及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教师应不断学习,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并应用教学艺术,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设计实验情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三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看到鱼的位置就是鱼的实际位置,在这样“前科学”错误概念影响下,出现凭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生活中,因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

2.指导学生“实验探究”,体会学习乐趣

如在教“密度”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什么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开展讨论,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时,便找出物质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当实验探究伴随着学习过程时,学生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如物理内容的简洁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梯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想办法,于是学生想出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办法,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堅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

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物理与艺术结课论文(推荐) 篇9

——对艺术和物理学发展的通俗理解

考究西方的科学史和艺术史的发展,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许多或微妙或简单或直接的联系。但是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想象简直就是所有我们今天可以谈论可以接触可以演绎的事物的基础。

假设没有想象,人类看到火就没有好奇,人们看到石头就不会开始探索它可能出现的功能。所以,想象从一开始就主宰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由于想象,于是出现了一些关于可以用于生活的简单的基本的经验,基于这些经验,人们开始建立起一套思考方案,于是出现了逻辑,出现了所谓的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案,于是也就有了今天我们认识到并可以理解的语言,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由此演化的各种可以供人们不断研究探索并且得到关于人类的一般规律。

因为想象是最基础的是一切的根本,所以也就有勤奋和懒惰,并且遗传了几百万年了,如果人类一开始就直接可以进行逻辑思考,遇到问题就用理性去分析,那么现在懒人会很少,但是那样的话,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一个人随机的出现并成长的过程,小孩子当然是想象力优于思考力的。从物理与艺术的提出到今日它的不断被探索,衍生出了很多研究课题,也让人们对想象和思考在大脑中的影响以及对研究性工作的作用有了更新的认识,以致现在对小孩的培养的侧重和重视与以往大不一样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这个能反映的正是问题的本质,而且本质是在对想象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上。

我不真正清楚艺术到底想表达什么,或许一开始是美吧,后来把对历史的刻画或者记录也算到艺术里面,也许是正确的吧,这样艺术就既表现了美又表现了真,不难得出结论,人们通过艺术阐述的境界绝对是向善的。再看看科学,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真,用某种简单的方程或结论来表达就是美,从科学对人类的影响来看,总的说来,也是为着人类

自身的利益,所以科学是向善的。通过简单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从人类的情感上出发,两者是共通的。它们都是在不断追求着真善美的本质。

真正有价值的开创性的东西都是先想象出来的。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第一瞬间必然是和具体的实在的事物联系的,无论牛顿还是达芬奇,不同于常人的是,他们将第一瞬间进行处理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可能更多是抽象的。所以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他们进行创作的过长实际上是把艺术进行科学化的过程;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进行创作的过程正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前者从美中抽象出真,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后者从真中抽象出美,也就是事物理想态的美。因为想象的共生,这两种不同的认知自然的方式注定了不是以平行线的形状存在的,必定会在遥远的未来,近一点说现在,已经以一种互相缠绕的螺旋状并进了。

因为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的轨迹一般总是趋向圆形的,所以在古老的中国,科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太极图就是最直观的证明,或许对于西方文明发展的终极走向,可以从我们的太极图中得到答案,那时西方人直线的思维方式也会具有东方文明的圆的特性。无论如何,太极图都是艺术的,甚至是最高境界的艺术表达,但同时它表达的法则也很多,尤其是对大自然之法的终极演绎和表达,或许大一统的物理学的发展就蕴含在那幅简单的太极图里面。

我觉得西方的现代艺术文明已经超越了艺术,它更多的证明着人类思维的非线性发展,与相对论同时或者更早的绘画,从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创造者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对大自然本质原理的演绎。而那些代表着现代物理文明的,经常很难被人理解的繁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创者者,在几乎相同的年代,用想象找到了突破的关键,再用数学推出了想象的图像。他们都进入了思维的最大化模式,也找到了人类思维极限的突破点(或许称作“打破旧思维的关键点”比较合适),对于艺术家来说是稍加运用理性的思维,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则是灵感式地使用感性的思维。也就是说,前者懂点科学会促进想象,后者懂点艺术会促进思考。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一条从隐藏到暴露的主线索,也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物质世界,理解时空的本质意义的导线,那就是光。科学家思考光,以光作为绝对参照后,发现了时间膨胀和尺缩效应;而艺术家则直接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相对光这种绝对参考系时,物体的性质的变化,比如时间的相对性表达,色彩在多普勒效应下的变化的表达。一旦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时,我们发现,插上想象的翅膀,人类便可以飞向任何我们人类自身无法企及的领域。而在这一点上,艺术和科学,准确的说是艺术和物理学,站在了绝对的统一的高度。无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在探索着解释着光的本质,于是也就导致近现代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用不同的方式各自表现着相同的人类极限下的事物本质。一幅幅抽象到极致的画作表达着艺术灵感的同时赤裸裸地阐释着光的哲学,一个个简约的方程式表达着科学发现的同时也在揭穿着千百年来光的骗局。但是,这些不同领域的开创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都经历着想象——思考——想象这样的思维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穷思竭虑后的突破。最后,谁也不怎么了解谁,可能谁也不怎么对谁的领域感兴趣,但是却不约而同的到达了同一高度而且是同一本质上。本就没有多少纠缠的学科,是不太可能由相同的思考联系起来的,因为思考方式或许大相径庭,否则艺术家都是科学家,科学家都可以搞艺术了,所以造成联系的本质原因只能是想象。无疑最大的共性,就是所有的一切起始是在想象上,终结在向人类传播的最高境界——真善美。

于是,在想象这个层面上谈论物理与艺术,它们之间的一切瓜葛都是必然的了。一个物种里面的个体之间会有差别,但同时所有个体又有某种共性,而且共性一定是大自然表达这种物种的本质特征,或许这也算是一种本质规律了。通过物理与艺术课程的学习,看到了对许多几乎是同时代的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的过程的比较,认识到两种思维方式的共同起点,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这门课程以其自身及其自由的发挥空间,对思维的启迪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介绍着绘画鉴赏和科学哲学的知识,不仅使人领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0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浅谈一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演示实验,充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良好途径。一次我在讲平面镜这一节内容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只有一面开通的空箱面向同学展示,取出一张10元纸币,从空箱顶端投币口中放入,结果10元纸币竟不翼而飞,难道这个空箱有什么“魔力”。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有了探究的欲望,情绪高涨。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发现箱子的魔力来自箱中的平面镜,从而引入课题,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参加讨论、探究,后我再乘势追问,平面镜成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如何来探究设计实验呢?

二、利用实验器材,鼓励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往往是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如果在演示实验时,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听众、观众,不参与实验的教学,时间长了,学生的这种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自主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时,可以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用抽气机从玻璃容器中向外抽气,其余学生听声音的大小如何变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做,不仅参与的学生有了直接体验,而且其他

学生受到的感染也远比教师表演好得多。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做学生实验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如,可以问“你能找出书中的新物理量吗?”“有几个?是什么?”当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时,可以先指导学生,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的原理及以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归纳得出结论,最后教者进行总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通过眼观手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师生互动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动手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因势利导,好好引导,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由于学生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出现了玻璃板后放在桌面上的蜡烛无法与像垂合,我便乘势指出了小汽车前面的的当风玻璃,都是斜放的,可以防止平面镜成像在车的正前方,影响司机的视线。又如,实验中有同学发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像是2个。我便引导学生问可能是什么原因,又让他们换用其他的玻璃板做实验,学生经过多次实验,分析交流,找出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教师经常做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总之,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作用远远超过上面的所述3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仍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受益者。

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04-01

在课堂教学中,成功运用教学艺术能够赢得满堂喝彩。对于初中物理而言,其课堂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初中物理教师更应当掌握物理教学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设计者与组织者,只有坚持艺术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物理知识。艺术教学能让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妙趣横生,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智力、能力、思维、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运用艺术教学,可以让初中生更加透彻、快速、有效地接收课堂知识,掌握物理技能。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追逐真理,并带着自己的思想对物理知识进行研究、探索,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因此,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艺术能够通过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生活的方式,认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作用,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心灵与思维,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将物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

(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艺术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学艺术的运用方法之一。这一方式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思维冲突,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引发更加浓郁的物理学习兴趣。初中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于一些知识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如果缺乏兴趣,学生会很难坚持下去。而假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艺术教学的方法,就能让初中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好奇和兴趣,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为今后的物理教学奠定基础。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审美艺术吸引学生注意

通常情况下,美好的事物更能够吸引人的注意。物理这门学科虽然不属于美学,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发掘物理学科的美感,使物理的魅力能够在课堂上逐渐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物理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律,而丰富多变的知识正是其魅力所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却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及原理。比如,在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平面镜成像》这一章节,就表现了事物对称美的物理规律。老师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原理,能够让学生发现对称之美。

(二)利用趣味艺术创建物理情境

适当地构建一些物理情境,也是艺术教学的方式之一。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明确情境设计原则的前提之下,利用创设或导入的方法,引进一部分和课堂教学内容关系紧密的场景或是教学资源,比如和物理知识有关的图片、视频、实验,以及初中生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等,以便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需求,让初中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坚持创新,进而把握物理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学到初中物理人教版《电流和电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部分构成电路的材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连接出一条电路,并让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说出,利用哪些零部件能让小灯泡发光且方便调控。学生在这样趣味性的情境教学中,可以认识到一个完整电路所需要具有的部件,以及其能够发挥出的功能,进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物理知识。

(三)利用实验艺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在知识传播与渗透的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构成部分,许多物理实验中不仅包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还有十分吸引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学到初中物理人教版《浮力》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物理实验。在透明的杯子中倒进清水,将一根针放进杯中,这时同学会看见,这根针沉入了水底。老师再拿出另一根针,在头发上擦拭一会儿,再放进水里,针就浮了起来。同学会感到好奇,为什么第一根针沉下,第二根却能浮起。这时老师再向学生讲解,针之所以能够浮于水面,是由于上面沾了一层薄薄的油,使得四周水面稍稍凹陷了下去。

(四)利用激励艺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常都采取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台下听讲、作答等,教师对物理知识的传授缺少针对性,并将原本应具有艺术性的智慧交流变为了简单直接的知识说明。这样一来,学生便感受不到物理的艺术魅力所在,且思维也会受到束缚,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初中生处于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而物理这门学科也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初中物理教师更应当懂得激励艺术的运用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积极性。比如,讲到初中物理人教版《压强》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个人掉进了沼泽里,并且还在慢慢下沉,附近没有人能够帮他,请问他应当怎么办?”有的学生会回答说用力往上爬,有的学生则会说这样不行,因为在沼泽中越是挣扎下陷的速度就越快。还有的学生说不能动,可以想办法抓住周围的植物等。这时候,老师就可以结合压强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讲述科学的脱险方法,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赞扬和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人的兴趣爱好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充分运用教学艺术,能够培养初中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审美艺术、趣味艺术、实验艺术、激励艺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及好奇心,在构建物理情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此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彭丰.立足课堂,追求艺术——从课堂教学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J].考试周刊,2014,27:135

[2]刘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艺术的融合[J].理科考试研究,2014,24:57-58

[3]李小聪.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J].文理导航(中旬),2013,03:42

上一篇:组织机构宣布的发言稿下一篇:建筑工程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