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精选8篇)

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 篇1

1.阅读方法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魏书生向学生介绍“四遍八步”读书法。四遍,就是一篇文章读四次。八步,就是完成八项任务。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

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读完1000字。

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

如何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作特点?魏书生对学生有较详细的指导。

(1)划分文章层次

魏书生与他的学生一起归纳出不同体裁文章划分层次的方法。

①划分记叙文层次的五种方法

按时间顺序划分,有的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写人记事、交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空间顺序划分,文章写自然景物,一般按时空顺序安排层次,也有的写人记事,也按空间顺序按排层次;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有的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又在开头部分抒情、议论,末尾又以抒情议论结尾;按材料性质划分,有的记叙文不受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以事件内容为依据,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安排在一个部分里;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来划分。

②划分议论文层次的四种方法:三段式、总分式、并列式、逆进式。

③划分说明文层次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魏书生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常用的是六种方法。

①看文章题目。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使人想到整篇内容大致是围绕这个中心写的。

②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少文章,开门见山,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

③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文。

④分析人物性格。一些写人的记叙文,中心含而不露,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能看出文章的中心。

⑤综合文章各段段意。比较适用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

⑥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有的文章寓意较深,不易找出,就要弄清文章写作和发表时的政治、历史背景。

(3)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所谓写作特点,是区别于一般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成功之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从五方面入手 :

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当。

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始和结尾是否照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

分析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与抒情五种。

分析语言。主要注意以下四点,一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练。二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三从语调是否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喜悦?四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

学生在“四遍八步”读书中对文章进引分层,归纳中心,分析出写作特点,往往很快就掌握了整篇课文知识,常常享受到一种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于是做学习主人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2.改作文

学好语文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写作几乎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魏书生却把作文课让学生上得轻松快乐且有收获。

他的做法中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让学生坚持每天一篇日记,一年365篇日记。二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

学生如何能批改作文?魏书生经过反复实践反复研究,指导学生从十个方面写评语、打分,就是差生也能学会改作文。

(1)格式是否正确。刚入学,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也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任何人的。打开作文一看正确,拿出红笔,写上批语,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不减分,此文为满分。

(2)卷面是否整洁。这一条大家都看得出来。后进同学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3)错别字几个。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下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找不出来,怎么办?便搞流水作业。甲、乙、丙、丁轮换着批一篇文,甲批错别字6个,乙发现本文错 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100字的说明书。丙又发现本文错字是8个,那么甲、乙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100字的说明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

(4)有几处病句。挑出病句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句,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合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1分,超过5分不再多扣。以上五条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文实践,就能够掌握这几条要求了。熟练掌握之后,再过渡到后五条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老师在批改指导时,结合两三篇具体例文,加以指导,学生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8)看文章结构。包括三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主要是看其是否 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

(10)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减分。在多数情况下,批改作文都在语文课上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10个方面的具体批语,一般情况下批语的篇幅都有作文本一页之多,最多的批语达到500字。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强了自己的作文能力。这样互相批改作文,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这样的写作课同学们最爱上。

魏书生不但让学生在写作时成为学习的主人,他还让学生一年365天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给学生制订了计划:算1500道数学题,10万字语文作业,365篇日记,40篇作文,跑步1000公里,画画20幅,学歌40首等等。再把这个计划落实到每月,每周,每天。

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 篇2

一魏书生是谁?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他是教育行业里的状元。“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别人这样介绍他。当我读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 我不得不承认, 他已经出离了普通教师的身份, 他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在书中, 他系统而全面地谈到了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他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有自己独创的教学方法、有自己明确的教学思路, 他是一个成功的改革者。他在长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获取经验、总结创新, 走出了自己的一套路子, 虽然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成功的探索者。他就像一名“医生”, 专心研究自己工作领域里的各种“病症”, 然后对症下药, 为“患者们”解除疑难杂症, 还他们一个健康的身心, 让他们快乐成长。

中国教育界有了魏书生, 是教育的福祉, 是一种希望。教育厅颁布在纸上的各种教改理念、目标、方法, 大约都在他的教学工作中体现和实现了。仿佛他把中国多年的教改理想变成了现实, 让中国教育看到了真正的新的出路。这样一个成功的教育家, 说他是奇迹也不为过。

二魏书生的教学特色有哪些?

看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 我觉得他的教学很有自己的特色, 这些特色成就了他的教学。整本书看下来, 我发现:首先, 魏老师常常搞调查、经常做试验。在他的教师生涯中, 他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教师了, 还是一名教学研究者。他把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零件”都研究得透透的。通过对差生的深入调查 (比如, 和一个差生同桌听课150多节) , 他总结出了差生普遍存在的6种不合理的学习方法, 于是“对症下药”, 提出并实践了他自己的解决方法,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魏老师胆子很大, 喜欢和同学们做试验, 他的学生们胆子也很大 (实际上是对魏老的信任) , 都愿意当他的“小白鼠”。他先是和同学们商讨新方法的可行性, 继而民主表决, 如果多数人同意这个提案, 那就开始试验。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的——“学生自己留作业”、“学生自己出考卷”、“学生自学文学常识”等等这些许多老师只敢想想的教学方法, 就是在试验中验证并实施起来的。如果他不做那些调查、不敢进行那些试验, 他不可能找到新的出路, 因为不了解、因为没经验。正是由于他愿意调查、敢于试验, 他获得了别的老师没有的宝贵理论和经验, 所以他成功了。

其次, 我还发现:魏老师很重视拟计划、很喜欢搞比赛。他要求并教会他的学生拟定学习计划, 大到学期计划, 小到每日的计划, 优等生要拟学习计划, 差生也要会拟学习计划。他认为计划很重要, 有了计划, 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魏老师还喜欢搞比赛。比如“一分钟背诵比赛”, 针对差生的“查字典比赛”, 还有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这些比赛, 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竞赛。通过这样的比赛,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此外, 我发现:魏老师很注重利用、调动学生自己的能力。用孩子自身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学习之路, 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传统教育方式下的老师, 注重的只是知识的灌输, 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外部“入侵”。而魏老师, 他很看重学生自己的内在能源, 把他们当做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人, 而不是没有能力的“南瓜”。他常常先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自学他们力所能及的知识, 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一律不讲。他让他的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自学一类文章, 自己留作业。自己出考卷, 自己批改考卷。他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书中, 他多次提到学生的自主能力, 书中两次以单独的章节专门讲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意在将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不正是教改极力推行的学生观么?他真的做到了。

同时, 我还发现:魏老师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他的《教育工作漫谈》这本书由四大版块组成, “育人”就单独占据了一大版块。他在书中写到:“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 只有坚持育人, 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他还写到:“我总想, 抓住了育人这一关键, 再去教语文, 新办法, 旧办法, 土办法, 洋办法, 都能改造成好办法”。在育人篇中, 他花了大量的笔墨, 从各方面阐述了育人的重要性, 讲述了要培育出怎样的人, 写到了育人的各种方法, 非常全面, 很多方法都值得借鉴。

三奇葩是怎样长成的?

都说魏书生是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那么这朵奇葩是如何长成的呢?我认为:首先, 是因为他有教育的慧根, 或者说, 他是有教育天赋的。贝多芬有音乐天赋, 达芬奇有绘画天赋, 魏书生有教育天赋。从哪里看出天赋来?从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因为对教育有独特的敏感体悟, 所以热爱, 这种敏锐的体悟, 不能不说是魏老师的一种天赋。如果让贝多芬来教书, 那就浪费了他的音乐天赋, 倘若让魏书生去谱曲, 就是在浪费他的教育天赋。不过很庆幸, 他们都很好地施展、发挥了他们的天赋。

其次, 是他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活态度——懂得修身养性。人民教师在作为一名教师之前, 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不能当好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就当不好一名合格的育人的师者。魏老师很注重他的自身修养, 在书中, 他也专门用了一个版块来讲述“修身”这一人生态度问题。他告诉读者, 要时常运动, 要多改变自己, 少埋怨环境, 要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 要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 要注意拓展自己的眼界, 要能受得了委屈, 等等。虽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教育工作漫谈》, 如果单看“修身”这一版块, 何尝不是一本类似于人生格言类的教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书呢?懂得了以何种方式生存, 知道了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学会了如何做人, 这样一个社会人, 我觉得是能当好一名教师的。

还有, 他具有管理才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 但想当将军的士兵, 如果没有一定的领导、管理才能, 也是不可能当上将军的。不论是骨子里的天赋, 抑或是后天工作中的练就, 魏书生确实具有管理才能。他从一个普通的班主任, 当到了教导处主任, 然后是校长, 接着是市教委主任、市教育局长, 这些职位, 无不需要很好的管理才能。在他的《管理篇》中, 他讲到了如何管理学校, 怎样管理班级, 他用好了他手中的权力。正是因为他处在这些具有决策权的职位上, 才能让他有了推广和施展自己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权力, 而他权力的实施则是让更多的学生受惠, 同时也造就了这朵奇葩。

四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魏书生?

物以稀为贵, 只有一个魏书生。这样的奇葩, 为什么没有第二朵了呢?笔者觉得, 魏书生生对了时代, 遇上了机遇, 加上他的教育天赋, 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还与他辛勤的劳动密不可分。他经历过“文革”, 1978年第一次担任班主任, 1979年3月开始尝试他的教改实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大背景呢?1977年的冬天, 中国教育部恢复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魏老师正是在这个大事件的后一年第一次担任了班主任。“文革”后的中国, 各行各业都百废待兴, 教育界也是一样的。重新恢复正常的学校制度, 重新开始老师的教学工作, 仿佛一切都从头开始。这是个正好施展拳脚、大干一场的好时机。另外, 1978年, 党中央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提倡国人胆子放大一点, 要有新思路。魏老师赶上了那个没有太多约束, 可以大胆探索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学生自己迫于社会的升学压力等等之类的各种原因, 敢不给他当试验品!之所以今天的人们认同他的教改, 推崇他的方法, 是因为他从1979年就初试教改了, 33年的实践并着耀眼的考试成绩, 才使得谨小慎微的人们相信他的教改。他的被认可是时间造就的, 没有那些日积月累, 谁会理会一个叫做魏书生的“疯子”呢?

他初出茅庐的地方——辽宁省盘山县三中, 全校1500多名学生, 26个班, 魏老师在这里放开手脚大干了一场。一个县级普通中学, 生源不算特别好, 学校出了一个挺会教书的班主任, 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 立马将魏老师提干了——教导处副主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魏老师就在那个“小屋子”里大展拳脚了。小地方学生少, 实施起来可行性高, 生源不是特别好, 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不高, 实施起来可能, 学校支持, 家长没意见, 学生挺配合, 这样一来, 魏老师的初试教改大获成功。这是地利。

魏老师赶上了时代, 遇到了机遇, 在对了地方, 加上自身的天赋和辛勤的工作, 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各种宣传——在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 作了2000多场报告, 上了1000多次公开课, 听众5000000人次, 他是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大家如此推崇他, 是因为暂时出不了第二个、第三个“魏书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参考文献

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漫谈 篇3

一、认清语文素质

魏书生将语文素质除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以外,添加考试素质、思考素质、学习素质、运用素质。当前的教改对传统语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而在某些方面忽视学生能力的做法给予批评,有的人容易将考试同素质对立起来,故有人提出取消考试,取消分数的意见,但魏书生认为考试是学生素质的一种,意义不亚于其它的一种素质,如果否定这种素质是不现实的:现阶段的种类考查、选拔中,考试都是切实可行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不排除有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但就正常的考试状况而言,分数基本上可以反映能力,这也是这种现象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等于高分,这里就有考试能力因素的存在,在考试中我们发现有些题目是由考试能力而不是由知识能力决定的,如:逆向思维利用选择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揣摩题目意图更准确更完善的解题,把握题目重要次重在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考试能力往往可以增大正确率。其次,魏书生增强学生考试意识,正是基于对考试现象合理性的认识上。他曾让学生经“享受考试”为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考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端正对考试的态度,而分数是课本学习的反映,也成为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忽视学生心理的方向和能力间的联系,考试则可能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

思考应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理论很强调“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是必要的,所以魏书生特别强调自习课对学生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安排一定的自习。另外在班级开民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美育熏陶,生活实践等,利用各种手段,将语文课和生活联系起来,并随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悟出生活的,也是大语文的道理。

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素质应为学习的素质,在学生方面应达到自己主动学习并养成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否则学生将永远处于被动的接收角度,只有学生养成这种能力和习惯,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天地,学生有中学阶段应逐步达到不依赖教师的地步,魏书生主动地让学生进入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自己进入课文再从课文中出来,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对于教师,从最终的目标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的任务的时候,教师的无为实际上就变成了最有价值的有为。

语文课和现实的语言运用往往因学生和教师重视分数被忽视,造成书本实际、学和用和分家,魏书生将语文的概念扩展到很大的范围,他运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有机的渗透,这就不是传统的孤立的语文学习,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竞选干部有竞选演讲,违犯规定有深刻新颖的“说明书”(并非检讨),每天抄写一句名言(可以自己编写),每人拥有自己的座右铭,班级每天一份自编报,设立模拟法庭处理班务等,可以说他力求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语文充满乐趣,淡化了课本学习时的单调枯燥的重复,无形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各方面,多角度训练了语文素质。

二、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同等的”,这样看来,课本在学习中的作用只是诸多的语文“教材”的一种,应与其它手段置于同等地位,在学习中主动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可以扩大语文的容量,也可以改变以本为本的局限和狭隘,为语文学习找到丰富多彩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教材”,将更多的方式和更丰富的内容给予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即为大语文教学,他很少系统全面地讲析语文课文,但无时又不在上语文,他高居于语文课本之上,又决不放弃课本。魏老师采取了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班里同学各承担课本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如生字词、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散文知识等。在此之前,他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语文的知识层次,绘出“语文知识树”,这样,就使得各位同学目标明确,也使得这份工作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其中得以持久的训练,在将语文课作如此处理之后,为学生和教师赢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语文的学习范畴。

三 、素质的渐进培养

魏书生认为,任何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上他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这一点重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差生的作文训练上。在他接任的年级,有学生就提出不会写作文,他变要求这些不会或不愿作文的同学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不去强求,在自尊心的驱去下,最差的同学也愿去写好一句话,然后引导他们去写好两句话,三句话……然后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真实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进行表扬,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按教师的计划向前迈进。为了配合这种渐进的方法,他在多方面同时进行渐进训练:从第一个俯卧撑开始,从为母亲做第一件事开始,从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开始……许许多多的第一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迈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应得以及时的宣扬,素质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形成的。

四、因材施教------备学生

魏书生的教育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他能够立足于学生,将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因势利导,在教学中体现为独特的备学生上。

备课本还是备学生,是教师课堂重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孰主孰次的问题,是目标和过程的认识,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学任务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清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效果是否可观。

备学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固有的基础和能力,设定相应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这一点上,魏老师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事做,在此之前,他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让每位同学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相应的能力,克服相应的缺点。在语文教学中,他以鼓励为主,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他也不是用统一的办法,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备学生更为重要,教学计划的实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程序的推进,都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的充分认识。魏书生曾在外地进行一次突然性的公开课,对象是农村的初一学生,他仅有两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此时他发现,农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中与教师配合较少,不愿意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样,就使得原先设计好的课堂程序难以进行下去,这时,魏老师很快针对这一突发情况,决定先“撬开”学生的嘴,这必须先打消学生的防备防理,所以,他从和学生拉家常入手,暂时离开课本,和学生谈起他们熟悉的事,几分钟,教室里充满轻松的气氛,学生也不再羞于开口,课文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备学生是作为备课的先导的,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受到重视,否则,教学法就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也只有认识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素质,才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否则教学必然是见效甚微,或至多对一部分人起效果。

浅谈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 篇4

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将语文教学的方向给予了确定,但同时又扩大了传统教育的外延,应该说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批判认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它立足于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的肯定,同时又给予必要的修正,在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同时,语文教师对教育因素重新审视应为当务之急,通过对魏书生语文教学艺术的学习,不难发现,其中至始至终地贯串着素质的任务。其中对素质的理解,超出一般意义。魏书生先生身兼多职,必然地损失一定的教学时间,不可能如一般教师有正常的课堂教学程序,但他使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甚至超过普通教学手段,这些做法使得传统教学方法某方面的事倍功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语文素质认识和培养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学生的全面语文能力。

一 认清语文素质

魏书生将语文素质除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以外,添加考试素质、思考素质、学习素质、运用素质。

当前的教改对传统语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而在某些方面忽视学生能力的做法给予批评,有的人容易将考试同素质对立起来,故有人提出取消考试,取消分数的意见,但魏书生认为考试是学生素质的一种,意义不亚于其它的一种素质,如果否定这种素质是不现实的:现阶段的种类考查、选拔中,考试都是切实可行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不排除有高分低能的现象存在,但就正常的考试状况而言,分数基本上可以反映能力,这也是这种现象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等于高分,这里就有考试能力因素的存在,在考试中我们发现有些题目是由考试能力而不是由知识能力决定的,如:逆向思维利用选择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揣摩题目意图更准确更完善的解题,把握题目重要次重在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考试能力往往可以增大正确率。其次,魏书生增强学生考试意识,正是基于对考试现象合理性的认识上。他曾让学生经“享受考试”为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考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端正对考试的态度,而分数是课本学习的反映,也成为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忽视学生心理的方向和能力间的联系,考试则可能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

思考应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理论很强调“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是必要的,所以魏书生特别强调自习课对学生的作用,在语文课上安排一定的自习。另外在班级开民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美育熏陶,生活实践等,利用各种手段,将语文课和生活联系起来,并随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悟出生活的,也是大语文的道理。

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素质应为学习的素质,在学生方面应达到自己主动学习并养成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否则学生将永远处于被动的接收角度,只有学生养成这种能力和习惯,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天地,学生有中学阶段应逐步达到不依赖教师的地步,魏书生主动地让学生进入语文的教学中,使学生自己进入课文再从课文中出来,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对于教师,从最终的目标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的任务的时候,教师的无为实际上就变成了最有价值的有为。

语文课和现实的语言运用往往因学生和教师重视分数被忽视,造成书本实际、学和用和分家,魏书生将语文的概念扩展到很大的范围,他运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有机的渗透,这就不是传统的孤立的语文学习,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竞选干部有竞选演讲,违犯规定有深刻新颖的“说明书”(并非检讨),每天抄写一句名言(可以自己编写),每人拥有自己的座右铭,班级每天一份自编报,设立模拟法庭处理班务等,可以说他力求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语文充满乐趣,淡化了课本学习时的单调枯燥的重复,无形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各方面,多角度训练了语文素质。

二 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同等的”,这样看来,课本在学习中的作用只是诸多的语文“教材”的一种,应与其它手段置于同等地位,在学习中主动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可以扩大语文的容量,也可以改变以本为本的局限和狭隘,为语文学习找到丰富多彩的素材,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教材”,将更多的方式和更丰富的内容给予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即为大语文教学,他很少系统全面地讲析语文课文,但无时又不在上语文,他高居于语文课本之上,又决不放弃课本。魏老师采取了利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班里同学各承担课本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如生字词、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散文知识等。在此之前,他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语文的知识层次,绘出“语文知识树”,这样,就使得各位同学目标明确,也使得这份工作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其中得以持久的训练,在将语文课作如此处理之后,为学生和教师赢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语文的学习范畴。

三 素质的渐进培养

魏书生认为,任何的素质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语文课上他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这一点重点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差生的作文训练上。在他接任的年级,有学生就提出不会写作文,他变要求这些不会或不愿作文的同学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不去强求,在自尊心的驱去下,最差的同学也愿去写好一句话,然后引导他们去写好两句话,三句话……然后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真实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进行表扬,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会按教师的计划向前迈进。为了配合这种渐进的方法,他在多方面同时进行渐进训练:从第一个俯卧撑开始,从为母亲做第一件事开始,从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开始……许许多多的第一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迈向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应得以及时的宣扬,素质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形成的。

四 因材施教------备学生

魏书生的教育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他能够立足于学生,将学生始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因势利导,在教学中体现为独特的备学生上。

备课本还是备学生,是教师课堂重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孰主孰次的问题,是目标和过程的认识,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学任务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清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效果是否可观。

备学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固有的基础和能力,设定相应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在这一点上,魏老师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事做,在此之前,他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让每位同学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相应的能力,克服相应的缺点。在语文教学中,他以鼓励为主,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他也不是用统一的办法,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备学生更为重要,教学计划的实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程序的推进,都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的充分认识。魏书生曾在外地进行一次突然性的公开课,对象是农村的初一学生,他仅有两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此时他发现,农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课堂教学中与教师配合较少,不愿意也不敢回答问题,这样,就使得原先设计好的课堂程序难以进行下去,这时,魏老师很快针对这一突发情况,决定先“撬开”学生的嘴,这必须先打消学生的防备防理,所以,他从和学生拉家常入手,暂时离开课本,和学生谈起他们熟悉的事,几分钟,教室里充满轻松的气氛,学生也不再羞于开口,课文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备学生是作为备课的先导的,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受到重视,否则,教学法就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也只有认识了学生的不同层次的素质,才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否则教学必然是见效甚微,或至多对一部分人起效果。

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 篇5

这几天看了现代杰出教育家魏书生的几个语文教学和教学艺术的视频,我被他那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深深震撼!

魏书生的课前

每次课前,魏书生都要求学生齐唱一首歌或齐声朗诵一首诗,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情趣。之后,就是师生间的问候,问候结束后,他不会让学生坐下,而是在全班同学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站着独立、自由地述说自己心中的理想答案,他则走下讲台,巡回侧耳细听。这就是他们每天必进行的课前一分钟口头作文的程序。有了这一程序,营造出一种愉快、轻松的上课氛围。在接下来的一堂课中,学生们就可以在快乐中学习了。

魏书生的课中

在魏书生的课堂上,与其说老师教学生,倒不如说学生教老师。魏书生上课从不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他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锻炼、展示。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他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反复、分组朗读课文的重点段和重点句。怀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图,让学生们在一遍 一遍的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问题。之后,魏书生加以步步引导。这个时候,学生脑海中思考的问题,此起彼伏,发现一个消灭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就在这不经意间养成了,达到了让学生学会又会学的效果!

魏书生的课后

课后,魏书生从不批改作业、作文和试卷,平时考试也 从不出题。平时的作业和作文都是学生们互批互评,每次考试,魏书生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考试大纲。之后由学生一人出一套试卷,然后抽签答题,最后评卷时,试卷由出题人负责。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又对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复习了一遍。通过出题考别人,他自己的问题也就相应解决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估和学生互相评估的方法,给了学生民主与科学的权利与义务。

他还强调,他的学生都有各科教学参考书。魏书生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使用教才上的改革,他不仅带着教材走近学生,更可贵的是带着学生超越教材。这是他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培养学生自主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具体,大胆的尝试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我想:学生得到了教师讲课的秘密武器——“教参”,仅仅是文化程度的不同。因而,他们在自学的过程只能把“教参”当成“学参”去探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剩下的就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所不能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啦!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 篇6

最近看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受益匪浅。魏老师不像我们班主任每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而是凡事与学生商量,由学生自己制定规章制度,互相管理督促,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又都是被管理者,切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他作为一位名师是忙碌的,但是他在班级管理这一块又是轻松的,他是我们班主任的一面旗帜。

魏老师用他自己的话,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幽默风趣地向我们介绍他的经验之谈。让我感同身受之时,又收获良多。在他众多精辟的介绍中,有一点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魏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一、班规的制定

本学期开学初我也照着大师的办法,利用班会课和全班同学一起制定了我们班的班规,以前我也制定过班规但收效甚微。有的同学一直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可能是以前是至上而下的制定班规,我规定几条不能做的,所以实行起来不是很理想,这次我依葫芦画瓢,照着大师的方法,让全班同学一起制定出班规,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学会自我管理。首先我让同学回顾一下前一学期自己一直所犯的错误,写在纸上,我收集汇总后,列出几条学生的通病,比如“抄作业了该怎么罚?”“该罚做值日”“该跑操场”“该罚抄课文”同学们积极的参与进来了,最后以支持者多为正式条款,总共制定了13条班规,涉及到方方面面,实行到现在,效果果然来了,以前经常抄作业的,少了;值日生不做的也没有了;上课讲话的也少了„„,因为这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制定出来了,他犯了错误不敢不罚,有的条款可能还凝聚着他的智慧。惩罚的措施也很多样化:唱歌、载歌载舞、全班同学不准理他一周、罚交班费„„,不再是很老套的罚站、罚抄,实行起来也更加有效了。“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我明白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科学制班,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二、卫生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以前班级的包干区、班级卫生一直是缠绕我的大难题,学校检查下来不是这边扣分就是那边扣分,让我不知所措。还有就是值日生不做或忘做,这次试着实行卫生承包责任制,每个人承包一块卫生责任区,要求每天检查一遍,如有不干净的地方就打扫一遍,卫生委员和班主任负责督察,查到一次罚唱一首歌,而且唱过的歌不能重复,这也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所以他们也不敢冒犯,现在班级的卫生大难题解决了,他们在一个干净明亮的班级里学习也觉得舒服了。

三、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 篇7

筅浙江丽水学院叶选怡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学生学习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教师, “以德化人”, “以才服人”固然重要, 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 教育便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单纯的知识传授, 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是情感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

情感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唯理智教育,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

一、教书育人是情感教育的起点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可称为“立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要培养和发展的是“个体个性”和“社会个性”相结合的人。反观当下的中学教育, 教书要育人这一教育准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升学压力大, 教学只能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转最为关键, 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吃透“教书育人”这一理念的内涵更为重要。魏书生把教书育人作为他教学改革的核心, 深入钻研教书育人之道, 可资借鉴。

教书为什么要育人?是“他个人的心理需要, 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 是人民的需要, 是国家的需要”。要育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应该培育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发展的人。我们应该培育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同时, 我觉得还应该培养学生从自己、从身边、从眼前、从小事做起的精神。”[1]魏书生通过教学改革, 形成了一整套民主的、科学的育人思想和系统的、实效的育人策略。

二、体现民主教育思想的育人策略

魏书生的育人策略可以用民主教育来归纳, 它是实践情感教育的有效路径。

点亮“盏盏心灯”。把格言抄在黑板的右侧, 这是他班里的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格言有它独特的作用, 春风化雨点滴入土, 日久天长潜移默化, 学生心灵世界有了一盏盏明灯的照耀, 一定会比昨天更明亮, 理想会逐渐变得远大。”[2]

确立“座右铭”。在桌子的右前方贴“座右铭”, 写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贴照片;写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的名字;针对自己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的格言。学生崇拜的人多数是杰出人物, 每天对着这些名字或照片, 多少会给人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和比自己优秀的同学进行学习竞赛, 以自己身边优秀的人为榜样, 在学生中会形成竞争氛围。

自我“精神充电”。一个人有了伟大的思想、有明确的高尚的人生目的, 那么他不会轻易随波逐流。“理想远大的人, 学习目的才高尚, 学习动力才会持久。理想远大的人, 活得才开朗、豁达、乐观、有为。”[2]什么才能激发起学生远大理想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呢?无疑, 他推崇的是伟大人物的力量。他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 也希望学生从伟人身上吸取力量, 激起远大理想。“她 (传记) 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 是独一无二的。”[3]此外, 他还引导学生与伟人接通“精神电源”, 意念上想自己最崇敬的人, 想这位伟人如何面对学习, 面对工作, 面对挫折, 面对生活。

坚持“道德长跑”。魏书生管写日记叫“道德长跑”。“日记是道德长跑, 每天坚持, 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2]他建议老师、学生都来写日记, 并总结出几方面的益处:记住自己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改变自我, 超越自我;能磨练人的毅力;能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可以积累材料, 提高写作水平。

讲读课中育人。中学教材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他在讲读课文的中渗透进育人的因素。他从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爱国意识方面进行育人教学。“尽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 使学生因动情而明理;使学生感受到教材中每篇课文, 大都是自己需要的精神营养, 认真吸取, 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成为精神上、人格上的强者。”[2]

作文做人。“既教作文, 又教做人”是魏书生的作文观。写作的过程既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他引导学生写:学会辩证看问题的文章;认识自我的文章;认识做实事的重要性的文章。写作的过程还是受教育和改变自我的过程。他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或事, 观察分析社会;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未来;利用特殊场合, 引导学生写作。

培育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将学生尽可能多的培养成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要完成的育人任务之中也包括将学生培育成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内容。”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建立互助的平等关系, 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作的那部分人性。”[2]另外, 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深刻意义的教师, 就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个性、欲望、素质的教师。”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合格的成员, 国家合格的公民”。释放学生自身能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有效的情感教育渗透。

培养良好习惯。为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他将有益的认识教育和行为训练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制定了各个系统都尽可能统筹兼顾的班规、班法、计划、制度, 使学生朝着“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时干, 时时有事干, 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为了使这些事落到实处, 他又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反馈系统。

撰写“自我教育说明书”。学生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事。他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采用不同的根治方法。对于那些有较深刻思想根源的错误, 他常常采用自我教育的说明书和心理病历。他要求写说明书时必须写清楚两种思想争论的心理。“学生做错了事, 请学生写清过程。请学生写清心理中两个自我争论的经过, 比起只批评, 只是由老师告诉他们别这样那样做好得多。”[4]针对思想根源深刻, 病情又反复较多的错误, 他要求学生写心理病历。

三、渗透情感教育的育人特点

魏书生的育人策略中,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的育人特点, 这也是其渗透情感教育的特色。

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由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多种因素组成。他始终给非智力因素以应有的重视, 想方设法将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 应该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看伟人传记、进行“精神充电”、记格言、确立“座右铭”都是从情感的缺口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伟人的事迹促使学生心胸开阔, 也就不易使学生受坏情绪的左右。通过艰苦的体育锻炼磨练学生的意志, 并迁移到学习中去。“一个人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才能获得真正提高。非智力因素能转化为学习的动机。”“非智力因素, 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系统, 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源泉, 对智力发展有维持和补偿的功能。”[5]

民主化与科学化。民主与科学是他进行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他说工作“主要靠两点, 一小点。两点, 一是民主, 一是科学。”在魏书生进行育人教育工作时这一原则被具体化, 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可操作章程。他走的是以“法治”教学的道路。他的“法”是以民主为原则。“所谓的民主就是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法”又是以科学为依据。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体后, 才能提供给学生依据自己能力所能完成的作业量, 也只有和他的能力相等的学习要求才能让学生充满信心面对学习, 充满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

从小事、从此刻做起。他让学生做最容易做到的事, 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应该做的事。他着眼的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事, 只要学生行动起来就能做到。认准的事, 该做的事不要推脱, 要抓紧时间, 从今天做起, 从此刻做起。他班里的口号是:说了算, 定了干。同时他引导学生要关注效率。

循序渐进。他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是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同时形成自学能力。他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 同时要相信这种反复是螺旋型的上升。反观当下的学校教育, 深感在教书育人这一环节上费力而少功, 多耗而低效。

情感教育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完善学生的品德, 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6]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魏书生为我们提供了模板, 相对于别的学科也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68.

[2]魏书生.魏书生精讲学生高效学习法.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10, 15.

[3]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4]张寿松.圆你七月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2.6.

[5]叶圣陶.语言与语言教育.光明日报, 1953-10-11 (3) .

民主在魏书生教学中的体现 篇8

师生关系是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教育工作。而民主则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越牢固。所以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的关系,这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而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的首要任务则是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民主思想,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教与学之间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魏书生在给青年教师留言签名时曾说过:“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要和同学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老师还必须关心,尊重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在平凡中,在小事中播种关心学生的感情,因为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学生感受的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更加热爱、更加亲近,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 除了关心,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老师与学生交心赢得学生尊重的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体察每个学生的存在及其特点,宽以待人。实践证明,当每个学生感到被老师尊重、欣赏、接纳时,他就会全心全意的与老师配合,并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魏老师给学生出的日记题目重复最多的就是《尊人者,人尊之》,他说:“你尊重别人了便是尊重自己,便能的到别人的尊重,你帮助别人一定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魏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班集体建起了良好的民主师生关系就为民主的决策和民主的教学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民主的决策过程

魏书生事务繁忙,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很少,但他却能用这小部分时间把学教得很成功。有人问他有什么秘密武器时,他说他有两个字的长处:多和学生“商量”。魏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道:我发现自己的长处是善于商量,班级纪律不好,找班干部一商量,大家帮我想了许多办法。用这些办法维持纪律,班级秩序比以前好多了。我不会开主题班会,又和学生一起商量,大家帮我想出了提高班会质量的好办法。凭着商量的长处,我这个从没带过班的人居然使班集体有了极强的凝聚力。后来,离开农村,到工厂、又回到学校教书,当班主任,我一直记着自己这一点长处,并努力发展这一点长处。魏书生这里的“商量”便是他民主决策的过程。

魏老师的民主决策在实际工作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来。魏老师带的班级的每项制度,每件比较大的事,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譬如:作业究竟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布置,单元或平时检测是进行还是不进行,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教师批,这些问题他都和学生一起商量,请同学们讨论表决、确立怎么办,这样就避免了脱离学生实际的较大失误,同时又获得了学生热情自觉的支持。实践证明,学生对他们自己参与制定决策总是拥护并认真执行的。

正是由于有了前面教师的民主思想,和学生建立了民主的关系,决策也就很自然地采取商量和集体表决的民主方式。魏老师的民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民主的课堂教学无疑则是重中之重。

三、民主的课堂教学

魏书生认为教学是双边活动。教课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学生参与进去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上一篇:作文精彩好片段下一篇:猜谜语打一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