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象征着民族的文化特征。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民族文化,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文;有效策略;

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象征,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古诗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的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高中语文为例,分析了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希望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和借鉴,也希望给高中古诗文的教学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方向。

1.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1.1 忽略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但却忽略了我们民族的本土文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古诗文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预留给古诗词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考核中古诗词的占比并不大,所以教师会习惯性地忽略古诗文的重要性。

1.2 教学模式缺乏新意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笔试能力,学习古诗文的主要目标也是为了应付考核。但学校对于古诗文的考核主要以表面文字为主,所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会习惯性地要求学生背诵。一味地死记硬背可以让学生在考核中取得分数,但却失去了教学的根本意义,学生只知晓表面文字,却不理解其中的内涵。

1.3 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培养

语文课程中纳入古诗文,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但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无论是选材还是内容设计,都是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古诗文的重点词句,长时间的影响下,学生对古诗文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关键词句上。

2. 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

2.1 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文化都是相通的,古诗文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类的学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无形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信心。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古人对后辈的美好祝愿,所以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非常有必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2 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儿女,每一个人都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学生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精神文化却逐步缺乏,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

2.3 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于高中生的教育以全面发展为主,语文是基础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中,可以为现代的教育增加新的色彩,也可以为传统文化增加新的生机,这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3.1 深挖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活动中,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渗透传统文化。以《归园田居》为例,这是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这样一句“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一句诗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当时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之后写下的,古诗中表明了作者辞官的原因,以及归隐后的悠闲。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入传统的耕作文化。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对田园并没有确切的了解,借助这首诗,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传统的田园文化,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等,都是古时候的田园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这首诗的题目中有“归”字,这个字在我国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归来、回归,都象征着祝福。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中的思想感情,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发挥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促进教学的发展。

3.2 创新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虽然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为传统文化增加新的生机,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以《师说》为例,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入“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以儒家文化为主,而“尊师重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进行细致的讲解,在这一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充分体会其中的文字含义。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知文章,体会文中的思想内涵,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讲解为主,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摒弃这一观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化知识,能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3.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古诗文是古人思想的结晶,学习古诗文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发挥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以《鸿门宴》为例,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听过鸿门宴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邦和项羽的纷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来,我们都用鸿门宴形容对方不怀好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播放鸿门宴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将秦汉的历史知识融入古诗文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当时的文化背景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校园时代,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比较简单和单纯,但走上社会之后,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也变得复杂。了解历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对于学生后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诗文既是思想的结晶,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其中有这样一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而这首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的美好。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感情朦胧的时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传统爱情故事,也可以问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表达爱情的古诗文,古时候的爱情观念是纯真美好的,所以才会有那一句“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文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而思想是一个人的根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推动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旭冉.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00(009):19.

[2]张彬丽.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81.

[3] 王晓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00(010):4.

[4] 陈玲.凝练传统文化,深化人文底蕴——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师),2020(3):255.

[5]韩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000(005):129.

[6]孟晓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承与理解策略探索[J].华夏教师,2018,110(26):53-54.

[7] 顾丽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J].语文课内外,2020,000(004):288.

上一篇:新形势下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现状下一篇:建材工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减排形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