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精选8篇)
宜城市孔湾中学郭恒江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遗留和传承下来的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让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国家在“十一五”计划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为此成立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富和广博的,它涵盖了所有与语文学科有关的内容。根据课题组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分解所形成的子课题,我选择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这一课题。现将我对这一课题的初步想法写出来,与同行探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语文。这就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立足课本,以课本为依托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的途径。语文教材内容编写,本着传统化、信息化、综合化的原则,内容丰富,涵盖面大。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把握教材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1、古诗文的欣赏。
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沉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美的文化食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直接途径。
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欣赏古诗文,就是和古人零距离的接触,直接去感受古人的心跳。品尝古诗文带来的艺术魅力,陶冶情操,产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向往和热爱,自发产生探索古文化的欲望。
《〈论语〉十则》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给我们的谆谆教导;《陈太丘与友期》教导我们怎样做人;《伤仲永》更让我们明白后天的努力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木兰诗》让我们从木兰的飒爽英姿中,感受爱国精神的强大动力;《口技》更是让我们领略口技这种传统技艺的迷人魅力;《观沧海》中曹公博大的心胸;《龟虽寿》曹公坚强不息的精神;《钱唐湖春行》早春的明丽;《西江月》夏夜的宁静;天净沙 秋思》游子的泪;《夜雨寄北》、《春夜洛城闻笛》朋友的深情,它们无不撞击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窜越时空,和古人们同喜同乐。我们怎能不为古代灿烂的文化而自豪?我们怎能不产生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的激情。
2、富含传统文化的现代文的品味。
教材所选的现代文中,有许多文章就是传统文化的直接介绍,有的文章也穿插着传统文化的说明。我们要善于发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的点滴进行教学,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如七年级上册中,《风筝》民风民俗的渗透;《看云识天气》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天上的街市》民间传说的新解;《女娲造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
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古人学习的情境;《社戏》传统民俗的闪光;《安塞腰鼓》民间艺术的发碰撞。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整理、收集和赏析,品味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甜蜜,产生探究它们的强烈愿望。
3、附录,传统文化体味的园地。
七年级两册书都让学生欣赏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大汉字魅力的完美展现。充分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起源、流派、艺术风格,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通过临摹、赏析、欣赏书法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觉放弃“现代社会都用电脑打字,还练什么字”的想法,让学生自觉热爱书法艺术,热爱传统文化。
4、综合性学习,展示传统文化的舞台。综合性学习,这是新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它能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了解的知识集中展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能让的设计中,有许多能让就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学生尽情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七年级下册中的《黄河,母亲河》,活动要求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采撷那些沉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爱国情。内容就包括黄河起源、黄河颂歌等。在完成这些内容过程中就需要查阅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在活动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达到
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戏曲大舞台》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通过对戏曲的源流、戏曲种类的了解,让学生明白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姿;对戏曲行当、脸谱的认识,让学生体味中国戏曲独特艺术魅力,对戏曲片段的演唱,让学生懂得中国戏曲的底蕴,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深的感情。
二、对本地乡情风俗、风物特产、工艺品进行才、调查,汇编乡土教材,弘扬传统文化。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它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样式。让学生在收集整理中,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韵美,由然而生热爱家乡之情,达到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目的。
把学生分成风俗组、土特产组、工艺品组、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组,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家乡名胜古迹等的由来,把采集的资料,按类整理加工,编成教材,作为语文课外读物的补充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传统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制作网页在网上发布,编演小剧目,举办演讲会等多种形式。
随着信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也可以让学生跨地域收集,上网查找等等,途径很多,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给予正确引导。以上,是
近年来,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与弘扬, 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自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以来, 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 通过系列文件指出了在学生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对相关工作的实施发展做出了有力规划。在实践领域, 全国各地也陆续展开了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央视举办了《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赛》等一系列节目, 面向全国观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各地教育部门不断创新, 开展“国学班”、“童学堂”;各个地方政府也积极筹备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 如赛龙舟等等。诸多的举措促使当下社会形成了一股“国学热”, 这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如此,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 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和、交锋更加频繁,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依然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社会问题陆续涌现, 青年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加激烈。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所谓的西式生活, 追捧高消费快餐式的爱情观、性爱观等, 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 引导思想尚未成熟, 缺乏足够判断力的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与此同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却日益没落, 很多人甚至认为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毫无意义。他们抱定“实用主义”的理念, 认为传统学科不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 文史哲等学科成为冷门中的冷门, 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哲学专业, 这无疑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致命打击。所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
高校共青团是由广大青年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是青年学生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 同时也是青年学生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组织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拥有完备的组织体系, 覆盖范围广、组织结构严密, 上至学校团委, 中有院系团委, 下至班级团支部, 都可以开展团组织活动。同时, 高校共青团组织还直接指导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工作, 拥有学生活动中心、宣传中心等教育阵地, 可以牵头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讲座活动, 这些都可以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平台。
(二) 资源优势
高校处于教育机构金字塔的塔尖, 它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和优秀青年, 囊括各类学科资源。尤其是重点大学, 涵盖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虽然这些学者分布在不同领域, 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这其中就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越是综合性的大学, 在传统学科方面越有优势。文史哲专业的著名学者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建设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梯队, 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三) 群众基础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学生的坚强后盾, 最能反映大学生的诉求。高校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也都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这无疑提升了高校团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高校团委组织的各种活动喜闻乐见, 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共青团组织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不断完善自身队伍建设, 整合各级、各类资源, 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团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加强团干队伍建设, 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团干部往往具有年级轻、学历高、干劲足的特点, 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对优秀的文化更容易接受。只有共青团干部自身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自觉接受并践行中华文化及其道德准则, 才能指导学生的相关实践。高校共青团可以组织相关团干、辅导员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大赛、外出实地考察、参加观摩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演出交流活动, 在提高团干自身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文化单位的先进理念。
(二) 整合各类优势资源,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各界有广泛的联系, 可以通过各行业、各系统的相关团组织, 尤其是文化系统的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如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 引进传统戏剧进校园等, 为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 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联系各级文化艺术团体, 积极引进高雅艺术、民族艺术进校园,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打造第二课堂, 也可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寓教于乐。
(三) 通过社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社团是高校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第二课堂的有效形式。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各种社团, 平均每人参加的社团数为1.5个以上。高校共青团可以整合校内资源, 通过定期举办相关比赛和校级交流, 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作为社团指导员, 依托相关院系, 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 比如诗歌文学社、古典音乐社、传统曲艺社、国画书法社等等。
(四) 在团组织生活中弘扬传统文化
团组织活动是高校团委主要的教育阵地, 可以利用年级、班团的组织力量, 把握团日活动的主题, 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如在班级团支部举办相关传统文化沙龙、中华元典读书会、开展相关辩论比赛。辩论比赛可以针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开展, 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各种文化的优劣, 学会判断、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精华。以活动为载体, 带动团员青年们去阅读经典文献、思考传统文化的利弊,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结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 激发广大青年团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 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突的大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育教育;传统文化;途径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扩宽美育教育的新途径,构建多元化的园本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
1.国学启蒙教育,浸润幼儿幼小的心灵。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精选了部分优秀的古典文化内容并将其汇编成册,结合现代经典优秀绘本故事等,以每周1~2次的晨间10分钟诵读、活动区阅读、表演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在阅读中感受经典文化中蕴含的语言美、诗词美和意境美,并在情境表演和情境再现中让幼儿感悟其中蕴藏的教育元素,逐步净化幼儿的心灵,启迪幼儿的智慧。
2.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教师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在幼儿幼小的心灵扎根感恩父母、感恩同伴、感恩他人的美好品德。笔者结合国学教育,借助于幼儿园园本课程,深挖课程中传统美德“孝心、感恩、回报”等文化资源,注重幼儿爱心的培养。我们坚持“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回归幼儿生活本源”的原则,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感受别人关爱的同时,学会感恩他人。
3.剪纸与泥塑活动,让传统的民间艺术舞动在幼儿的指尖。教师要将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精髓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发扬和光大,进而拓宽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和渠道。因此,我们将幼儿剪纸与泥塑活动引入到幼儿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点带面,逐步将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引入其中。
4.武术教学,扬国威、强体魄。作为中国的传统武术,在达到强身健体、塑造良好形体的同时,更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传统武术学习,聘请专职的武术教练来园授课,并且将充满朝气的武术操与幼儿早操相结合。每年的六一节,孩子们展示的武术表演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培养了幼儿从小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二、多途径、多角度对幼儿实施美育教育
1.充分运用空间,让幼儿感受美的熏陶。我们把教学楼内长廊的墙面上用泥塑绘制了成语故事、“好习惯从我做起”等内容,让幼儿在感受成语故事所带来的语言美、行为美的同时也欣赏到了泥塑作品带来的美感。教室的天花板上,教师精心布置了各色植物、动物及剪纸造型的垂挂。这些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每天都在伴随着幼儿的成长,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2.通过“一班一品”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一班一品”是我园营造创意空间的主题活动,各班教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兴趣确立本班的环境特色,力求在环境上创设美术教学氛围,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与环境发生互动,从而达到欣赏美、感受美的目的,进而全面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3.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之美。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每个环节,我们都有意识地渗透了幼儿对美的理解和教育,如衣物整理的规范要求,如厕、进餐的文明礼仪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件物品,无不传递着美的信息和对美的追求。在这种环境中,幼儿的身心得到了愉悦,行为得到了美的感召。
4.幼儿自主美术活动,让幼儿的自主创造性得到发挥。在活动区环境上,教师结合班级特色对活动区环境进行了艺术美化。在活动区内容设置上,力求突出特色,以“激趣、放手、支持、延伸”活动区指导模式,使幼儿的活动质量有质的提高。
5.班级创意美术活动,激发幼儿自我探究的潜能。我们给幼儿提供基本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幼儿自身经验为基础,整合多种美术技能和表达形式来独特地创造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陶冶幼儿情感、发展幼儿自我探索能力的目的。
6.园级主题创意活动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创意室不是兴趣小组的活动室,而是一个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表现的空间。在这里,幼儿在按区域形式设置的玩色区、制作区、绘画区、电脑游戏区、沙画区、欣赏区内自由学习,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自主宽松的氛围激发了幼儿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水平。
三、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
首先,适时地选择一些美好的社会事物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美好的道德情操,更能激发幼儿展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其次,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界中所看到的美是灵动的,也是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好的教材。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不尽人意。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经典阅读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
一、课堂上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一些学生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在大部分初中生中,常以看过很多网络小说而引以为荣,大部分学生对四大名著并非是真正的了解。古典小说读得太少,不但影响了汉语书面程度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于优秀人格的形成。
我国的名著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呛胙锎澄幕詈玫耐揪丁?作为初中生,从课程标准的角度,也强调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精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作为民族文化精华的四大名著,在课堂上加以推荐和引导,学生会喜欢其中许多生动传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聪明果断;猪八戒憨厚单纯、好吃懒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忠贞不渝;鲁智深的勇敢、豪爽、莽撞;刘姥姥的快人快语、幽默风趣。这些形象各异、色彩纷呈的人物画廊,这些颇具趣味性和神秘性的情节,会让孩子们留连忘返。基于此,四大古典名著会受到孩子们的普遍青睐。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
比如《苏州园林》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巧夺天工;《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君子风范,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让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
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
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
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从个性化的活动中品位作品的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利用学校每年举行的“书香伴我行”活动,广泛的组织学生参与到阅读美文名篇、经典著作中来,并通过举行节目汇报表演,让文化知识慢慢地持久地渗入学生的身心中。如,某班级组织的是“走进水浒”主题活动――《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还有的班级组织的是诗词大联欢,把从古到今各种题材经典的诗词串联起来,一一展示、重点讲述;有的组织的是美文经典朗诵赏析,形式多样,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小学 袁小婵
[摘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有啥教啥”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搭建起飞的平台,让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文化,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中激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加强古诗词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带领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海洋中徜徉。
[关键词] 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 人性之美
1、赏析词句,领悟语言之美。
(1)精妙之美。古诗词用字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从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吟得,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2)韵律之美。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最适合低吟浅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自在”是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婉转,“恰恰”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句更生动,还以象声词的方式,写出了诗人迷恋花间,忽被莺声唤醒的快意,饶有余韵。另外,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在古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诗词吟诵中,韵脚的长短,诗句的停连,律诗的节奏鲜明,长短句的错落有致,犹如音乐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读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3)色彩之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境,读中自然感受到了汉字之奇妙,自然之神奇。
2、吟诵诗句,领悟意境之美。
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1)诗中有画,以诗画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或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此外,还可以根据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词绘成图画,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如:如何表现“独”坐敬亭山的“独”?“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创造,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2)雅乐声中品古韵。诗书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相互承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中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让那悠扬、婉转旋律来渲染离别的气氛,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随着乐曲或深情吟诵,或应和而唱,或遐想无限,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吟诵《出塞》时,选择慷慨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古典神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3)同类扩展,丰富意境。古诗词在文学长河中不是孤立的,为了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其中的情感了解更为深远,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如:学习《示儿》一诗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边塞诗《出塞》、《关山月》、《凉州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体会将士们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报效国家的情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等,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
(4)想象创造,再现意境。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有些古诗词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如:《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对吟诵诗词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对古诗词的写法、意境有了了解,学生受到感动、启发时,指导学生将古诗词进行改写或仿照古诗词尝试写诗。
3、挖掘情感,体会人性之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的古诗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清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壮豁达。拂去古诗表面的历史印迹,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丢掉了这些东西,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大损失。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摘要: 当前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 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务 之急。各高校采取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各项措施,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精 神成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 性令世人瞩目。在大学生中也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 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 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 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 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 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 等等。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 在专业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因为熟悉了大 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 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 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 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 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学生在急匆匆 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再深究的话,有些 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 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 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 还不够成功。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 并没有成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 说难辞其咎。
从学 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 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 人文专业。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 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 “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 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 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通病。长此以 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 识技能的全面的人。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 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 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 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一、细谋语文教材,盘活传统文化的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角落。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教师仔细研读教材,精心策划课程,呈现民族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领悟、吸收。
1. 在识字教学中细谋
(1)亲近汉字的造字美。汉字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体会汉字的创造之美,感受汉字的演变之美。如,我在教学“山、水、田、雨”这几个字时,将表示“山、水、田、雨”的四幅图与四个字的象形字组成一幅完整的风景,让学生从中找出四个汉字,从而在学生享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亲悟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图画,又美如图画。古人说,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则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书法艺术同著名的乐曲、优秀的雕塑或传世名画一样,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结构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汉字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亲悟汉字的“形体美”,可以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乐于识字和写字。
2. 在“日积月累”中细谋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日积月累”的教学扎实、鲜活起来。
(1)词语积累。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读、说说、辩辩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佳句及经典古诗积累。教师可对部分难点进行点拨、疏通,但不必要求学生每处都透彻理解。汉语文字有一种模糊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感悟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二、美读文学作品,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短的几个字中所代表的不是简单、具象的东西,很多都幻化成了意境。要想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要在课外让学生广泛地读。
1. 诵读古诗。
古诗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中的古诗为基点,联系生活开发丰富的古诗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
(1)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古诗富有音乐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2)品味古诗的意境美。不少古诗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走进经典名著。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偏重“阅读鉴赏”。在必修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以“阅读鉴赏”为重,“表达交流”次之,“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最轻乃至忽略的方式。然而,后者却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精华。
2.教学方法上偏重教师讲解。第一,重讲解轻诵读。多数语文教师重讲解轻朗读,醉心于自己或指派学生充当教师的化身对选文进行逐句逐字的翻译;第二,重讲解轻感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大谈答题技巧,一堂课的时间基本上被老师烦琐的解说耗尽,学生几乎没有剩余时间对内容加以消化、赏析或感悟。
3.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偏重知识目标。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在设置的时候都会有所体现,但同时也会有所偏颇。知识目标仍为教师所关注,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获取阶段。
二、传统文化教学误区产生的原因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教师需要突破现有资源的障碍,掌握和驾驭教材,依据实际对教材加以删减完善,不断开发资源,满足课程多样化需求;第二,学习方式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张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需要转变学习模式,把握教与学的实质;第三,“一元解读”的束缚。语文教师对教材参考书的过渡依附,造成学生思維的限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式学习。
2.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当前,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严重营养不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未在汲取传统文化中得到提升,造成了传统文化知识的浪费。
3.学生思想的制约。高中学生视高考为最终目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淡化了对自身文化品格的提升,多数学生没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以语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保障。第一,教师从思想上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视为教育之基,主动培育和转变自我观念,致力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第二,语文教师应具备传统文化底蕴,不仅要广泛阅读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识别美、感受美的能力,专注书法研究;第三,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关注学生生活,奉行寓教于乐理念。
2.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为平台。第一,仔细挖掘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断整合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点,以便于记忆的方式呈现,不断积累、提升语文文化素养;第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可利用的资源包括网络媒体资源、节日传统资源以及地域文化资源等。
3.以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首先,将问题的设计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同时,需要把握三点内容:教师对教科书内容要有所取舍,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内涵感悟,尊重学生个性;另外,通过组建活动教学的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
4.以多种课型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针对阅读教学课,在挖掘文章中心思想之后,需要分析映射的文化内涵;针对写作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其扩充写作素材,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针对活动课,可适时调整课程时间,或者组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或观看电影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个人全面发展的领域。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推荐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06-10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融合的有效途径10-01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分析10-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10-26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05-26
初中语文中的情感教学10-18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11-14
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6-06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