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提出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规划,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良好保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

0引言

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崛起带来的挑战,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计划,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高职院校工程教育的创新变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养兼具新工科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着力于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从而满足“新工科”计划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国家产业革新提供创新型新工科人才[1]。

1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和内涵

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最早提出“创业教育”,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上采纳了“创业教育”这一名词,并给出了相关定义,该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的学生。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并且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求职者,也可以成为劳动岗位的创造者[2]。20世纪80年代,“创新教育”开始作为学术概念出现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通常被定义为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3]。

201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词源分析和国家的政策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促使学生投身创业实践中,还应该致力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生力军。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1高职院校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高职院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设置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含研究方法、创新意识、创业基础、就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进行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加强通识课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2.2高职院校正逐渐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素质教育的重点落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制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考虑专业教学标准,还应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目标和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将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指标。通过修订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方案,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考核、竞赛结果、能力评价纳入大学生素质考核,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2.3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组织并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是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成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盛会。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职院校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但当前,在高职院校组织赛事的过程中,还存在宣传覆盖面和针对性不足、学生参与比赛的目的性不明确、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搭建不完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4]。

3新工科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1新工科教育理念的需求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2017年2月的“复旦共识”确立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2017年4月的“天大行动”形成了新时期新工科教育的七条行动路线;2017年6月召开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了新工科建设,并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即“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开拓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加快了改革创新,培养了更多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把握好“新”的取向和“工科”的本质,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主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新经济挑战,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从理念更新、体系构建、队伍建设、平台构造等方面着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成长提供全方位服务,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5]。

3.2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和综合国力竞争态势看,新技术革新和新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家谋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云计算、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也迫使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应对发展的需要[6]。

3.3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新工科的建设顺应了国家新经济发展战略,也引领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培养能主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创新创业生力军。高职院校应将育人为本、协同育人的理念摆在突出位置,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机制,推动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工科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协同效应,建立健全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新工科人才全面发展为目标,谋划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4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4.1完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新工科的兴起标志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崛起,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新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以新工科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取向的培养模式。

建设“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分层次培养、分类型实施。首先,针对创新意识薄弱的学生应提升其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的发散,产生创意想法,激发潜能,注重对学生主动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类的讲座和宣讲活动,加强创新创业理念宣传,引导学生在思想层面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技能竞赛,注重新工科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以提高新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4.2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程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课程的建设和完善。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调整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内容建设。面向新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学科前沿、赛事解读、创业基础知识、项目指导和孵化、项目路演训练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将其纳入学分管理,建设科学合理、内容递进、衔接有效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体;结合信息化手段,推出一批可共享资源的线上开放课程,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编写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教材,结合时代背景、专业特点和“互联网+”技术,使教材更具科学性和适用性。

课程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和新工科专业特色制定具体培养目标,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设置,应结合创新创业重大赛事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商业知识,能够独立完成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掌握如何进行市场分析、竞品优劣势分析、商业模式的探索等内容。课程的素质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需要一定的受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7]。

4.3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管理与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支撑。高职院校应打造一支兼具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新工科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从而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比赛,培育和孵化新工科专业背景下的创业项目,开发和建设精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师资团队的建立首先需要通过多渠道吸收和引进专业技能扎实、授课能力强和热爱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工科专职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的主要成员;同时引入优秀毕业生代表、企业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导师团队的储备人员。其次,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导师团队参加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和创新创业科研活动,定期开展教学能力考核和公开课评选比赛,定期检查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进度及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任务述职报告,以提高师资团队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外兼职导师团队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项目孵化指导、创新创业讲座、企业参观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新工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促进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多学科、跨产业融合[8]。

4.4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

建设具有新工科专业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在校内,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实训室、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特长生工作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推动新工科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融合,为日常教学和实践工作提供场地。在校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库,积极与高新创业园区、当地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建设符合新工科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研基地,指导和帮扶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中。

5结束语

教育部于2016年提出“新工科”计划,引导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兼顾新工科专业技术革新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和工作模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扎根于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建设、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竞赛的推广,但还存在普及度不够、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秉承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雪,陈成,贾双林.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商论,2021(1):186-187.

[2]杨悦.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12-13.

[3]梁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概念基础:反思与回归[J].职教通讯,2019(7):1-6.

[4]焦爱新,费新宝.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实施策略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24-26.

[5]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梁冬松,韦宁照,石有总.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8(1):112-114.

[7]陈燕,郑金兴.高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教学设计[J].国际公关,2019(7):86.

[8]顾玉萍,许金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85-88.

上一篇:三维四阶新教师模式在中医本科教育中的应用下一篇:网络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