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2023-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载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反映和丰富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道德理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政治素质过硬、思想积极上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志愿服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应试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综合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的现象。志愿服务教育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观念保守、模式单一、方法陈旧的困境提出了可能。张耀灿、陈万柏在其共同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很多,我们把其中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1]。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注重实践育人,提倡服务育人,切实增强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志愿服务工作起步晚、经验不足

青年志愿服务是顺应我国青年主体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的形势发展起来的。虽然我国高校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开始的时间并不长,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本科院校在环境保护、扶贫开发、救援抢险、城市建设、社区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缺乏系统的志愿服务理论指导,志愿者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科学化和规范化不够,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志愿服务只是共青团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并未把其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去开发。对于志愿服务工作,学校的党委及教务部门基本不过问,最多在活动前进行形式化的审批,并未积极去组织协调提供各项帮助。二是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认同程度不高。社会不了解志愿者,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志愿者就是免费的劳动力。此外,在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用人单位往往更加认可有干部经历的学生,而对于有志愿者经历的学生缺乏认同。

(三)志愿服务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志愿服务是一项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社会事业,需要有完善的配套制度保证其蓬勃发展。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志愿组织缺少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为缺乏资金、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激励机制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构建“专业+志愿服务”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单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职教二十条”指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2]。因此,在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构建“专业+志愿服务”教育课程体系,合理设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与学分,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志愿服务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环节,把志愿服务的赤诚之心与精湛专业技能的授受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夯实思想政治育人实效。

(二)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保障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

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相关措施推进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量,加强实践育人效果。

1. 规范志愿者招募和注册登记制度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志愿者招募时设置的门槛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通过规范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在招募过程中综合考虑志愿岗位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设置相应的审核流程,从而增强志愿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

2. 强化志愿者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志愿服务开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岗前培训,可以使志愿者充分了解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基本理念,以及志愿服务岗位的要求和责任,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 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指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并且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3]。从宏观层面,发挥政府部门及学校的作用和职能,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激励政策,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为志愿服务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从微观层面,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开发设计符合大学生志愿者兴趣的志愿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意识,增强自身服务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人身价值的实现。

(三)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拓宽育人领域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基地化建设日趋重要,这也是高职院校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通过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要,进而拓宽育人领域。如浙江医药高等专科院校,作为一所医药类高职院校,将学校所在华泰剑桥社区作为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开展药学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用药宣传、药学健康讲座、药德案例展、医药保健等服务,深受好评。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四)利用新媒体,搭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高度的覆盖性和深入的影响力,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利用新媒体,搭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是当下建设之需。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各类志愿活动信息,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参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平台对志愿活动进行宣传,搭建志愿者沟通平台,表彰优秀志愿者事迹,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四、结语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载体,为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能力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提供了丰富资源,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4]。综上,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突出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存在起步晚、经验不足,学校和社会认同感不高,管理保障机制不全等问题。本文提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构建“专业+志愿服务”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和搭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4.

[2]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 杨芮.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19.

[4] 卢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39-40.

上一篇:从“凤姐”成名路径看网络丑角的议程设置下一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