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共12篇)

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 篇1

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有关政策的意见》(中青联发[1998]28号)以及《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中青联发

[1999]46号),我校自1999年始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高校之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团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坚持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统一选拔的原则,由校团委、研究生院、招办、学生处、教务处、纪委等相关部处切实把好招募质量关,选拔成立每一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支教团的组织选拔工作,我校在历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日常管理规范:

一 组织领导机构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团委、研究生院、招办、学生处、教务处、纪委等相关部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研究生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支教团的组织选拔工作,其中团委书记任项目督导员,团委副书记担任督导员助理。并成立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由在校的两届支教队队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专门负责研究生支教团的有关事宜。

二 选拔

1.校团委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台、报纸、宣传栏等途径在本校广泛宣传发动,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院系,以院系为单位征集报名。

2.由学生自愿报名,并在各院系审核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报送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

3.由校团委对报名者进行初审,决定复试名单。

4.参加复试的同学进行健康体检,自愿报名去西藏的同学须加检心电图。

5.由校团委、研究生院、招办、学生处、教务处、纪委等相关部处组成复试小组,对体检合格者进行面试。

6.复试小组将对面试者的思想素质、学习成绩、社会工作能力、身体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择优录取。

7.选拔名单进行全校公示,接受各方监督。

8.名单上报教育部、团中央批准。

三相关工作

认真做好志愿者研究生入学资格、学籍保留、人事档案关系、服务期间生活补贴、交通费用等政策保障工作。

四 培训

研究生支教队组建完毕后,综合考虑队员的个人素质和领导协调能力,任命一名队员担任支教队长,同时任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支教队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并负责同往届支教队的联络工作。

为了加强队员之间的了解,增强队员的工作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支教任务做好准备,由校团委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联系相关部门对支教队员进行相关培训。

1.培训目标

① 端正行为动机,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

② 初步了解受援地基本情况及往届工作方法

③ 掌握中学教学基本规律和方法

④ 掌握必要的相关技能和相关知识

2.培训时间

每年12月至次年6月

3.培训内容和要求

①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受援地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民俗等相关情况。② 与往届支教队员进行经验交流。了解在当地顺利开展工作所需注意的事项,对当地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③ 体能及文艺等培训。要求具备一定的体育技能,掌握基本体育常识,并熟悉常见乐器的使用。

④ 课堂教学实习。了解初级中学教学要求。掌握备课、授课、板书等基本技能。⑤ 进行医疗救护、摄影常识学习。要求掌握常见疾病预防、自我诊断及紧急救护方法,具备一定摄影技能。

⑥ 农村生活体验。让队员对农村生活有比较深的认识和体验。

⑦ 考核。

五 日常工作

经过次年在团中央的集中培训,研究生支教团一般于次年8月底抵达受援地。在当地共青团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正式确定受援学校。

支教队将在当地有关部门和受援学校的安排下,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教育情况,并和受援学校的老师同学建立友好的关系,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1.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行教改,钻研业务。

2.积极争取援助,继续做好“一帮一”扶贫结对子活动。

3.积极进行宣传,与各级媒体建立良好关系,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厦门大学和厦大的支教工作,定期出版支教简报,向团中央和校党委、团委汇报工作。支教工作后期,本届支教队应与选拔出来的下届支教队员进行经验交流

六 后续工作

支教任务完成后,支教队员应做好工作总结,并与下届支教队员做好交接工作。返校后的支教队队长担任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主任,负责学校和支教队的联络协调工作,其他队员应继续支持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的工作。

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

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 篇2

一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志愿服务的认识

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的志愿工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从育人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 都是育人机构, 志愿服务是一个育人载体, 开展各项志愿服务, 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学生的奉献精神, 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可见, 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志愿服务工作的宗旨是一样的,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都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

但是, 由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不一样, 学校对各项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同, 在公办高校, 由于办学经费有政府支持, 办学资金充足, 学校的精力集中在内函建设方面, 在志愿者工作方面也比较重视。在民办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生学费, 办学压力大, 学校精力集中在学招生和学校稳定上, 为了节约成本, 民办高校会严格控制人员成本, 人员少, 事务多, 对志愿工作缺乏指导。因此,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比公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水平显得较为落后。

二对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现状, 对广东10所民办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其它调研方法为辅的方式进行, 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21份, 符合调研采样标准, 从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调查现状来看, 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晰, 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本次调查的志愿者学生群体中, 有58.33%的学生不了解志愿活动的内涵, 在问及志愿者有哪些权利时, 有42.17%认为志愿者可以享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6.00%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参加, 自己不好意思不参加”, 4.12%的学生是因为“一时冲动”才加入志愿者的。90%的民办高校学生在学校只有校级一个志愿者协会。从调查情况来看, 首先是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 必须加以教育, 以正确价值观规范志愿者的行为, 同时志愿者自身必须加强自我学习, 深化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反映民办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从调查来看,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大多以学校社团的形式开展日常工作, 各系没有志愿者分会。学校社团志愿者招聘人数有限, 使众多想成为志愿者的学生不能进入学校志愿者协会, 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校社团志愿者组织中, 通常是骨干志愿者承担组织义务, 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成员, 普通志愿者的自主性往往被制约, 而参与管理事务多, 活动少, 结果是导致“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精神被磨灭。同时, 志愿者工作在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很难得到应有重视, 缺乏组织管理、专门指导和资金投入, 无法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2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活动辐射面不够广

在志愿服务内容方面, 在调查中, 有38.33%的学生没有兴趣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活动过于单调、空泛, 得不到锻炼, 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群体, 志愿服务创新度不够。这说明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比较单一, 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上, 比如, 组织去养老院打扫卫生, 清洁校园等, 这些完全不能体现大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后, 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志愿者流失现象, 让志愿者很难在活动当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其次, 高校志愿者活动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的机会, 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及周边地区, 活动辐射面狭窄。

3志愿者培训缺失, 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调查中, 有68.33%的学生志愿者表明学校没有志愿知识培训。在调查中, 只有20%学生选择有志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 对于法律常识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是空白, 这对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51%学校没有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这情况说明民办高校志愿者培训缺失。志愿队伍的专门培训和指导是保证行动质量的关键, 但大部份民办高校青年志愿者被招募后, 基本上通过高年级的志愿者的介绍就匆匆上阵做工作, 而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服务的艺术缺乏专门的培训。由于对青年志愿服务不了解, 因此在开展活动时, 导致志愿者参加活动没有针对性, 使得服务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其次, 大部分民办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学校对志愿者行为的鼓励和志愿者文化的培育施还不到位。

三构建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1健全志愿服务舆论宣传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 在民办高校里, 志愿工作不被重视, 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 工作起来举步维艰, 从而影响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因而, 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活动, 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 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根据社会热点采取不同的主题, 制定相应的宣传重点, 然后通过广播、网络、海报等媒介, 全方位地宣传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意义、具体内容及鼓励政策等, 对优秀志愿者典型, 重点宣传, 展示志愿者风采,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 努力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健全志愿服务的组织健设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要上水平, 关键在志愿者质量, 因此, 招募工作志愿者工作非常重要, 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志愿者招募机制包括了人员招募、宣传动员、组织建设, 注册登记等工作制度, 旨在规范管理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 招募机构在明确各自职能后, 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志愿者筛选机制, 为志愿者资源开发提供具体支持, 来确保高水平志愿者队伍的形成。志愿者招募后, 还要加强培训, 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意志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

3健全志愿服务支持保障机制

志愿者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 资金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目前, 民办高校工作经费紧张, 在志愿者工作支持经费非常有限, 当前绝大多数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依靠校团委的经费划拨和志愿者本身的自我捐助, 这种资金募集模式影响活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经济上还是要依靠家长的资助,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 91%的大学生表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负担最重的就是交通费, 食宿费以及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物资等费用, 因此, 难免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竭尽全力, 无私奉献之后身心疲惫, 难以坚持, 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志愿服务的队伍。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和学生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必须寻找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志愿者活动资金短缺问题, 必须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 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尝试策划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推动设立青年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

4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推动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 必须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机制, 学生的志愿活动应该得到应有的赞许和认可,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 包括奖励、颁发证书、纪念品以及举行表彰会等, 通过这些方式来认可志愿者的工作和贡献。建立志愿服务考评体系是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的必要环节, 在某种程度上, 考评是志愿者获得精神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从激励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 建立以小时为主导取向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 即考评一个志愿者, 主要应看其为公益贡献时间和精力的多少,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 志愿者的服务是不好区分出优劣的, 那些贡献时间多的人, 就应该给予鼓励, 而且这种鼓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志愿者在今后贡献更多的时间, 提高服务的水平, 应通过制定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 并给予大学生在就业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认可, 使激励手段制度化, 这不仅是对志愿行动和志愿者的肯定, 而且将激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 对受助者的帮助相应会更大, 对社会的回报会更大。

参考文献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2]李智巧, 王秀芬.青年志愿者活动一一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Z].文教资料, 2009 (1) .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

[4]王春兰, 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发展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篇3

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学共青团改革发展,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引导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中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教育工作大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学生团员并鼓励普通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中学共青团职能,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

【知识链接】

1.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2.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3.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4.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5.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

6.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7.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精挑细选】

一、单项选择题

1.近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我们()

①要有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②要热心公益,在奉献中提升自身的价值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身份均负有相同的责任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是公民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④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对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在追求个人名利

B.这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

D.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二、非选择题

【走进情境感受问题】

4.《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遵循自愿、公益、安全的原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应秉持自主意愿,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网络文明、文化建设等。……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1)结合材料中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谈谈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志愿服务工作?

(2)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志愿服务我畅想】

5.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志愿服务我感悟】

6.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1.A2.A3.A

二、4.(1)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和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志愿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志愿服务等。(言之有理即可)

(2)①提升生命的价值。②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③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④使我们主动承担起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⑤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⑥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分别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三个角度作答即可)

5.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志愿者敬老院志愿服务工作计划 篇4

为了全面落实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011年我院青年志愿者将开展关爱“空巢(困难)老人”暨“尊老敬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以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为指导,大力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关注社会养老事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和人际关系。

1、生活照料。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老人家中了解老人需求,提供帮助做饭、打扫卫生、代购物品、陪同就医等志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人,除提供必要生活照料外,还需要通过积极开展慈善援助和社会捐助等活动,努力改善结对老人生活条件。

2、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定期为“空巢(困难)老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讲故事、读书读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抚慰和疏导,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

3、健康保健。了解所结对“空巢(困难)老人”健康情况和生活习惯,联合槐店镇卫生院的专业志愿者,定期为他们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保健咨询、义诊等志愿服务。

4、法律援助。组织法律志愿者定期为“空巢(困难)老人”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提高老人的法律意识。根据受助老人需要,进行司法援助活动,使涉老纠纷得到依法调处和解决。

5、文体健身。利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平台,集中有文体特长的志愿者,帮扶老人开展形式多样,适宜老年人的文体健身活动。

6、节日探访。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组织志愿者陪伴“空巢(困难)老人”观看文艺晚会、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重阳节以及老人生日期间,集中组织志愿者到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过节,让老人享受儿女般的亲情。

7、特色服务。根据志愿者自身特点,为结对老人提供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工作计划 篇5

随着寒假的结束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在新学期的开始我要对上学期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清楚的认识到上学期工作上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与不足并争取在这学期能够做的更好!

为了更好的发扬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申请和开展是我的任务之

一。应学校要求,每个人一学年需有2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数,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发扬志愿精神并能够多接触社会生活,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在上学期里由于时间比较短,加上经验不足,开展的活动比较少,所以在这学期里要多多申请志愿活动,尽量满足每个人志愿服务社会的渴望,并且也提倡他们自己申请活动,增加服务机会。第一,这学期我将继续申请志愿活动,并整理好各种所需要的材料,在工作上尽量有条理的进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第二,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维持好秩序并注意安全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开开心心去志愿服务,平平安安的回来。第三,集思广益,向同学们争取建议和多与同学沟通,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使工作更加顺利。

市志愿服务事业工作计划 篇6

200x年是xx志愿服务事业的建设年。我们将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xx,把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总目标,突出“与祖国共奋进、与xx齐发展、与社会同和谐”的主题,明确“亚运先锋、文明表率、和谐动力”的定位,坚持“前瞻、开放、务实”的方针,着眼跨越,着实整合,着力创造,努力抓好机制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全面迎接亚运会,引导广大市民在志愿服务中实现健康、成长、快乐、美丽、成就的价值追求,将志愿服务打造公益事业的第一旗帜、奉献社会的第一平台和市民参与的`第一选择,建设志愿xx,共筑爱心之城,争当全国志愿者活动排头兵。

一、滤布发展方向

努力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商业机构的资源,强化志愿服务事业资源保障;探索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积极性与创造力的动员机制;建立切实帮扶特殊困难群体、有效参与社会领域的工作模式;营造 “人人参与、各方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形成迎亚运会、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强大声势,为亚运会志愿服务做好准备;建设城区基本覆盖、需求及时响应、服务专业高效,与现代化大都市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重点

(一)狠抓机制建设

1、制订中期发展规划。根据xx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制订我市志愿服务事业中期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xx志愿者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2、推动志愿服务立法。争取市人大的参与支持,通过《xx志愿服务条例》,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机构,规范、保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3、建立专项保障基金。学习借鉴国内外志愿服务筹资模式,向有关组织、企业和个人募集经费,拓宽志愿服务事业经费来源,建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

4、加快服务站点建设。以“全面覆盖、重点保障、横向到底、纵向到边”为目标,立足社区、依靠会员、辐射市民,培训一批建队(站)指导员,加快推进全市志愿服务站点建设。

5、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以“志愿在身边”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集志愿者中心、网络、电话于一体,方便市民注册、参与、求助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推进队伍建设

1、强化培训体系。创办xx志愿者发展学院,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印入手,引进社会前沿的培训理念及方式,将培训作为提高凝聚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志愿者的最大福利。

2、推进队伍共建。深化与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的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资源、阵地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合作,深度互动,共建专业志愿服务队。

3、强化社会动员。推动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的有机结合,分别针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等不同群体进行专门动员,推动社会各方的自觉参与、深度参与和有效参与。争取注册志愿者达到75万。

4、重视骨干培养。完善骨干推选、骨干带动、交流培养等制度,在直属总队、区县志愿者组织培养一批管理型、动员型、策划型的志愿者骨干。

(三)注重项目建设

1、亚运服务计划。围绕办好亚运会开展“牵手奥运”系列活动,通过派遣奥运会志愿者、奥运亚运专项合作、开展前期志愿者招募培训、英语普及、志愿文化推广活动,借力奥运推广亚运,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2、燎原行动计划。以全面活跃为目标,促进队伍、项目和站点的有机结合,立足社区推动环保、助残、助老、助弱、文化等经常性的服务活动,方便市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

3、山区服务计划。在从化选择10个左右偏远镇村,开展“文明牵手”综合援助服务,从精神、知识、信息、技术、物质等各方面支持当地发展。

4、海外服务计划。承办好中国青年志愿者塞舌尔项目。

(四)创新文化建设

1、抓好志愿文化传播队伍。高水平建设好宣讲团、艺术团、通讯社、礼仪队、网络服务队,形成志愿文化传播的骨干力量。

2、建立专用标识系统。选定并推广会歌、会服、系列文化传播用品和标志,探索建立网上和店面相结合的形象店,建立具有志愿服务特色的专用识别系统。

3、创立仪式教育体系。从内容、流程、标识等方面全面创立和规范各级各类活动仪式。

4、探索志愿文化推广路径。借鉴国内外有关机构的文化传播先进理念和技术,探索通过影视、出版、网络、文化产品等方式推进志愿文化传播。

三、工作要求

(一)政策先行。

推动全市各有关方面按照广东省志愿服务工作会议的要求,落实志愿者事业的领导机构、政策、人员、经费等各项保障,推动志愿者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上下联动。

按照“项目承办、统筹推进、突出特色”的要求,发挥全市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各个志愿服务团体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动、广泛参与、全面动员”的生动局面。

(三)全面合作。

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 篇7

1 每日坚守保电现场

在风景秀丽、美景如画、积淀千年历史文化的华清池皇家园林中, 一抹移动的红色特别引人注目, 头戴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帽子、身穿马夹的队员, 正迈步穿过园内九曲回廊, 来到了位于地下一层的华清池配电室, 顾不及欣赏这潋滟的春色, 他们所牵挂的是这里3台800千伏安的变压器, 这是他们每天必须要检查的设备。

“虽然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 但每天我们都要来看看设备的电压、电流是否正常, 设备有无过负荷等异常情况, 心里才会感到踏实。在旅游旺季时, 这里每天接待的游客最高达到8万人, 特别在每年的5月份到10月份园内演出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时, 电力供应更是不能有任何闪失, 在这个时段, 服务队队员每天晚上在设备现场要从20点30分一直待到21点40分, 确保演出正常供电。”在华清池配电室内, 服务队队员这样告诉我们。

2 主动上门服务客户

追寻着服务队的足迹, 我们又一同来到了秦俑新村。进入一户农家, 见红石榴服务队的人员进门来, 女主人快步迎上前来说道:“你们快来看看, 厨房的插座接触不好, 给客人做饭插电源时还会被电到, 是不是坏了?”服务队人员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工具, 近前仔细察看后, 发现插座上面沾满了油污, 用电笔测试后还有漏电现象, 就给她耐心地分析了故障的原因:“插座上面的油污里面带有水份, 所以导致了漏电, 把上面的油污擦掉, 再盖上一个防尘盖就好了。”处理故障后, 服务队员提醒女主人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 并发了一张电力服务连心卡, 叮嘱她:“这上面有我们的抢修和服务电话, 以后有什么用电问题, 欢迎你随时打电话, 我们服务队一定会上门服务。”女主人感激地接过连心卡, 连声道谢。

一张小小的连心卡, 提供的不仅是便捷的电力服务, 更是把国家电网公司“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送到了千家万户。

3 五星服务彰显责任

说起组建红石榴服务队的初衷, 临潼区供电公司经理郭庆安告诉我们:“红石榴服务队在启动之前其实已经酝酿了一年。临潼是国际旅游城市, 这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不仅有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风景如画的华清池、骊山, 还有斥资百亿元正在修建的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度假新区———曲江临潼新区, 这些都需要坚强的电力来支撑, 如何提供更好的电力服务, 服务临潼经济社会发展, 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3年9月份, 我们以区上开展的‘国际级景区、五星级服务’活动为契机, 组建了以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内涵为目标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 力求通过这样一个载体, 彰显国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实践国际级景区、5星级服务活动中, 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在秦俑供电所营业厅设立接待休息场所, 配置了备用雨伞, 开通无障碍绿色通道, 在景区建立电力驿站, 为游客提供开水、手机充电、景点导航、发放景区宣传资料等人性化服务。此外, 营业厅还提供英语、哑语服务, 提高供电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能力, 提升了服务水平。

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 篇8

一、志愿服务工作的区域推进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筹办和召开过程中采取了活动载体、区域推动的有效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奥运的精神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小学)广泛推广。

(一)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系列教材,其中小学手册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手册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2010年末,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开始在西城区和昌平区进行全区性实验,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大兴的部分实验学校开展区域性实验。实验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结合《手册》内容进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区域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至此,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业保证。

(二)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

根据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于2011年1月成立了“建立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工作策略。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主任侯玮和西城区教工委团委书记魏锴为执行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性领导和大型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教一科科长张洁、小教一科科长梁勇、中教二科科长李蕾、小教二科科长芦乃静为副组长,分别协调南北区域的中小学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西城区在广泛调研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市一五九中学等10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和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等15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持续半年时间。2011年1~2月为研究部署阶段,3~6月为课题实施实验阶段,7~9月为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三)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成果

在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志愿服务手册》的使用作为切入点,二是致力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是坚持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余所实验学校的实施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体会被北京市教科院出版的成果集收录,7所实验学校总结出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经验。

2011年5月,西城区组织召开全区德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会议,推广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北师大附中姚茜老师《普及、持久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北师大二附中陈颖老师《“八大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落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范苑老师《以课程化助推志愿服务,落实公民教育》、北京市实验二小何建雯老师《小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西城广外一小李颢老师《“立体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北京小学邓学军老师《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初探》和西城半步桥小学李林的《“阶梯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发言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目前,西城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各中小学扎实展开,形成燎原之势。

在实验过程中,西城区还将专门致力于志愿服务研究和推广的“小天使行动基金会”引入到课题研究,他们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还为实验学校的项目推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教师指导手册》就是他们奉献给课题组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校本实施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志愿服务的区域推进必须依靠各中小学的校本实施。以下是我们经过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策略。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他们一直致力于科学有效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师大二附模式”。该模式由相互衔接的组织运行机制、项目发布、培训认证、学分认定、评价激励、宣传推广、支持保障、团队建设八大机制协同构成。

组织运行机制。学校逐步建立起校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服务队建设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高效运转。

项目发布机制。在每学年初,由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学生进行动员工作,发布新一轮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所需人数等),供全体同学自主选择申报。

培训认证机制。服务项目招募完成之后,由培训部开展志愿服务必备常识、通识技能和特定服务的专项技能志愿者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方能注册认证,颁发正式录用通知。

学分认定机制。学校将综合实践模块中10天社区服务必修学分,折合成80学时的志愿服务必修内容。学期末,由学生处、团委根据学生的服务和评价记录,完成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活动与学分挂钩,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基础学时;五四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表彰、“质朴杯”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则更是激发起志愿服务热情,满足了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更加人本。

宣传推广机制。学校通过《三色草》校刊“真情讲述”志愿服务专栏、学生电子平台中志愿者协会专属页面、校园宣传墙报、校园宣传展板、校园网络新闻等进行广泛宣传。

支持保障机制。每周二下午4-5点是团活动专属时间,由校团委根据共青团工作需要安排相应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专题团会、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展示和评比等活动。

团队建设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文化理念建设、团队合作凝练等,还特别注重团队成员间和团队间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心得分享。

(二)打造专业引领的品牌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模式由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分级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双线牵动的激励机制、立体开发的基地建设、深度开发的品牌建设六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志愿服务活动运行规律的长效机制。

专业引领、深度开发的品牌基地建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亮点。基地建设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大附中采取了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开发策略,即:校内开发一些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志愿服务从身边实事做起;校外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义工站点。在校内外基地中,北师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开展了系列活动:

“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深切关怀。”从2007年12月至今,师大附中的志愿者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到岗,为蒲公英“种子”们(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补习功课。学校一位随行的《中学生时事报》小记者曾经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帮助那些和自己同龄而命运却截然不同的蒲公英‘种子’了……处在不同环境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校园生活。志愿者们纠正‘种子’们普通话或者英语的发音,‘种子’在和志愿者熟了之后,腼腆地教志愿者几句家乡话。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爽朗而温暖的笑声……”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帮助年迈老人穿越生死的轮回。”师大附中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了赴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会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探望年迈老人,削苹果、倒茶水、读报纸、讲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为老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临终关怀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传递,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老人们最后的世界。

“让快乐的花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启蕊智障康复培训中心里有一些智力残障人员、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在融合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拔河比赛、“吹泡泡”等游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用爱带给他们关怀,用真诚带给他们尊重。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活动中,附中人的爱心温暖着我,智障孩子感动着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如此美丽,而他们的心灵也是如此的纯净。我们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保护这片纯净,让这个世界因爱变得更美丽。”

“让悠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蹈温暖孤寂老人的心。”2009年至今,志愿者们每隔一周的周日,都会到颐寿轩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游戏,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老人们推到附近公园晒太阳,接触清新的大自然。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们把用“小天使基金”购买的按摩垫送给老人,为他们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学生志愿者在院子里唱着老歌,与老人们联欢,《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南泥湾》……引得老人们也随之引吭高歌。

“走进自然,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附中生根发芽。” 自从世界性环保组织“根与芽”2005年来到了附中,校园里就刮起了一阵绿色的旋风。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学校“根与芽”小组组织了校内外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主题环保活动、“爱水好生活”活动……2009年“根与芽”中国气候峰会上,附中“冰上王者”展台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参与者,获得了第四期绿色阳光行动优胜小组和2009年“根与芽”中国峰会项目成就奖的荣誉。

对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一位志愿者在国旗下演讲时这样说道:“这是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有我们的梦,有我们助人为乐的真诚,让快乐的花沿着大地的纹路,静谧地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为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关怀而匆匆赶路;让我们帮助年迈老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穿越生死的轮回,守候一路苦涩与甜美,一路空灵与沧桑。”“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们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服务模式

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小构建了“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广外一小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设计立体、制度规范。

定位准确表现在,学校把小学志愿服务主要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小学生志愿服务特点。

立体设计表现在,学校设立了校级、班级、家庭、社会等多种志愿服岗位,以服务不同的区域和人群。确立校级志愿服务岗,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启动班级志愿服务岗,打造班级育人特色;确立家庭服务岗,小小志愿者走进生活;寻找社会服务岗,将小志愿者带进社区。

制度规范表现为,建立管理层、指导层、服务层三层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以志愿服务手册、服务学习手册、新版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四)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志愿服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非常吻合。因此,他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寻求与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在辅导模式上,他们采取了“大手拉小手”和“项目带动”两种辅导模式。学校教师、家长义工、高校学生、高年级学生都伸出大手拉小手,JA(即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青基会“小天使在行动”项目、人民大学手拉手项目都成为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载体。

在与学校文化整合方面,他们设立了学校“育爱志愿服务基金”,开展了“育爱杯”评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校“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体验学习”的志愿服务理念,让金融街街道、金融街少年宫、教科文组织、西城区少儿图书馆、西城区科技馆、西长安街邮局、国土资源部、宋庆龄故居等都成为了学生志愿服务和体验学习的场所。

三、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和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中小学校神圣的职责。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未来公民社会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中小学校必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又是一项具有內涵深刻、意义重大的专业性工作,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由未成年人构成的独特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

(一)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准确定位,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志愿服务的定位应该基于三点,即: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

1.学习重于服务

成人志愿服务的侧重点是服务,是奉献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经历、专长和爱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构建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中小学是教育机构和育人组织,培养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的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扩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根据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因此,我们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和载体。

2. 体验重于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事业,志愿者只有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自觉地和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定位于以参与、活动、体验为主,而不是以认知为主。

小学生年龄很小,从理论上讲,应该定位于以认知为主,参与为辅,而不是体验为主,认知为辅;应该定位于学做志愿者,而不是践行志愿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生更应该体验重于认知,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低,活动和体验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志愿服务都应该以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习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为主。只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参与志愿服务体验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以逐步向成人志愿者靠拢。

3. 未来重于当下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校的功能定位,应该把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重心放到未来,而不是当下。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有利于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技能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又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难度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志愿服务定位于学习、体验,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西城广安门一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了很多简单的志愿服务岗,让小学生自主申报,不仅使志愿服务教育得到很好落实,还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由过去的看管盯式的被动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还准备建立以家庭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让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志愿服务,此外,通过家长的引领、陪伴,实现小学生的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评价等工作,家长完成帮助孩子体验志愿服务的任务。只要家长意识到志愿服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益处,就一定会大力支持这类活动。

(二)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志愿服务运行规律和学校工作实际来开展。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针对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教育部文件中,普通高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完成10天的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校用志愿服务代替社区服务,这是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种变通,应该得到认同。北京市共青团系统对共青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的规定,原来是48小时,现在很多学校把此项要求和社区服务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和变通,值得提倡。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北京市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制定区域性教育法规来支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对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分别提出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如此可以促进区域性的教育特色和品牌形成。

2.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建立党委领导、德育副校长主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实施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尝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2页)建立校内志愿服务学分制管理,与志愿服务时间规定相结合,构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应该建立与学生评价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和机会;学校志愿服务应主要定位于在体验中进行服务学习和服务教育,以区别于社会性的成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和德育常规管理结合,和德育主题教育结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而不能另起炉灶,成为师生的负担。

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志愿服务精神是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志愿服务是中小学道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一认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但是,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区域推动和校本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为此不懈地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北京 10003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志愿服务工作思路 篇9

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2009年“全国运动会志愿服务”项目和2010年“中国水上运动会志愿服务”项目后,近期政府性的大型志愿服务项目不会太多。这并不代表着我们的志愿服务停滞不前,要利用好这段间隙建立健全我们的志愿服务体系,发掘更多贴合社会生活的志愿服务项目,培养一批志愿服务骨干人员。酝酿了几点思路:

1、依托社团力量,整合做大几个志愿服务项目,形成持久性的品

牌项目。目前校园有很多社团都在做公益服务项目,存在着重复和资源浪费,且活动影响力不是很大。我们可以挑选几个有发掘潜力的项目,由社联带着几个社团做,加强规范性,扩大宣传力度,增加影响。

2、针对成型的品牌项目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在社联

注册,由社联志愿者服务部领导。例如针对环保类项目成立“曲师大环保志愿者大队”,针对支教项目成立“曲师大支教志愿者大队”等。这样既能保持这些志愿服务项目的延续性,又能够保证我们学校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同时在年终对各类注册志愿者进行评定,表现优异者可颁发“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项目负责人”等荣誉。

3、坚持走出去,多与校外组织机构联系,多深入农村和社区。举

办各类活动时争取联络到校外的相关部门,这既能够争取部分

活动经费,又能提高活动影响力。例如:环保类的活动争取连络到环保局和旅游局,献爱心的活动联络到民政局。

经过假期的构思和调研,发现几个可以发掘的活动:

“百团大战”海边环卫

每年到了旅游旺季海边总是充斥着各种垃圾,这极大的影响了日照黄金海岸在游客中的形象。可以争取联络团市委、环保局、旅游局组织人本社、爱心社、环境关注者协会几个乃至十几个社团搞一场声势浩大的海边环卫活动。届时可以在海边搞一个启动仪式,邀请相关领导出席,组织几百名志愿者,仪式结束后进行半天时间的环卫。后期可以成立专门的“环保志愿者大队”每个星期组织志愿者去海边清理垃圾。争取市里相关部门提供统一的服装,和防晒用品。

“寒门学子计划”

目前很多同学都在搞有偿家教,家里富裕的孩子可以请专人辅导学习,而那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民工子女得不到这样的呵护。可以从小学里找到一批生活困难且自强不息的民工子女,经其家长准许从学校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志愿者和他们结成长期对子,教授他们书本知识,启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帮助他们成长。同时在学校发动同学们进行募捐,给生活极其困难的孩子提供一些物质帮助。

“送爱心、送科普、送文化进社区”

联系学校附近街道,在一个周末举办系列活动。其中可以包括爱心社、人本社组织志愿者送爱心进孤寡老人家,科技协会、计算机辅导中心举行家电、电脑义务维修,光影社、现代音乐会社举办专场晚会等。

志愿者服务月工作计划 篇10

1、突出重点,强化管理

a、协会将实施量化管理制度来考评干部的工作业绩,每月考评一次。对连续三次考核成绩均在最后三名的学生干部予以警告,并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干部加大培养力度。

b、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协会将认真贯彻团委文件精神,继续把“三个代表”学习高潮引向深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c、学生干部的工作将实施会员监督制度,对不合格的干部坚决予以辞退。

2积极走进社区,志愿服务接力

青年志愿者协会计划以校区为活动中心,组织人员调查研究。

3、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1)每半年开展一次“爱心奉献、慰问福利院”活动

(2)明年三月份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

a、设立”学雷锋小组”,协会设立开通一部“学雷锋服务专线“,对全校的环保、学生急及以及其它各种情况提供无私帮助。

b、召开青年志愿者专题报告会,进行志愿者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

(3)植树节开展大型义务植树活动(和学院、市委联系地点,恰商相关事宜)

(4)六月份,开展大型的义务募捐活动,为我校贫困生及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提供

提供帮助,在校内外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号召并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5)为校内外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6)暑期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送文化下乡活动

(7)举办失物招领箱。解决同学们的寻找失物之烦恼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挖掘典型,促进发展

(1)协会的每一次活动在讲求实效的同时必须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2)对表现积极、贡献突出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及时树立学习榜样,提高全体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促进志愿事业的发展。

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 篇11

【摘要】高校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及健全的过程仍需要探究。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和采访,调查现阶段实施情况和问题所在,并结合具体情况阐述了对高校志愿者服务高效运转的一系列对策以及未来活动发展前景。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对策;发展前景

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青年志愿者们用7年的时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而高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宁波大红鹰学院也积极响应,在校内校外组织开展了各项服务。本次调查目的在于通过问卷和采访,调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现状,分析所在问题及其原因,探求促使服务工作高效率开展的途径,从而加强高校校园整体建设。

一、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调查概况

为了调查宁波大红鹰学院服务工作,此次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5份。截止2014年12月,宁波大红鹰学院有注册志愿者14782人,占到在校生总数的77%。建有志愿服务基地102个,志愿服务团队123个,品牌项目团队52个,与海曙、鄞州、江东三个区建立志愿服务战略同盟关系,广泛开展义务献血、服务社区、保护环境、支教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并于14年4月份开始参与轨道交通1号线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了700多位志愿者参与其中,得到团市委高度肯定,目前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一大特色。

二、青年志愿者服務工作现状分析

根据收回的问卷和访谈等途径,笔者发现,50%的问卷显示对服务活动的满意度为一般,说明活动开展存在一定问题。故此,笔者罗列出以下问题:

(一)青年志愿者缺乏专业精神

如图1所示,一直主动服务的志愿者占13%,经常主动服务的志愿者占24%,一般和偶尔甚至没有主动服务的志愿者分别占30%、39%和4%。总体来说,大多数志愿者处于一般和偶尔主动服务状态。

图1 志愿者主动服务情况

一些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学雷锋做好事”。但由于长期以来在高校中过于强调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只突出志愿者无私奉献的一面,因而忽略了学生个体成人成才的需要,导致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出现得过且过的现象,更有甚者将这类活动开展成照几张照片、写几份总结的任务。在开展志愿活动时,如果自身思想存在误区,在行动上必定会出现滞后现象,导致服务质量不高【1】。同时,高校在某些活动开展前进行临时性招募工作,便会出现志愿者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

(二)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激励措施滞后

在随机访谈的30名同学中,有13名同学不知道学校采用何种奖励措施,超过一半同学表示没什么吸引力。其中与一名大二信管专业的女同学的对话如下:

调查者:你为什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受访者:为了加青服时间,满足学校要求。

调查者:那你知道学校对表现优异的志愿者有哪种奖励措施吗?

受访者:有吗?我以为只是加时间,要么在评奖时多个筹码而已,表现自己时间多的优越感。

由此可以看出,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激励措施不足够吸引人以及宣传力度过小。从校青志部门调查得知,学校主要采取的是星级志愿者评比以及青服时间的增加。但随机调查得知,即使高校存在对优秀志愿者的评优评奖,但宣传和鼓励措施不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此毫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星级志愿者称号评比形同虚设,没起到鼓励作用,并且制定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志愿者采用的鼓励机制较为单一和欠缺。

(三)青年志愿者服务时数认证公正性有待提高

在随机采访的30名同学中,将近一半的同学表明实际服务时间都低于上报时间,甚至存在2小时以上的差距。在与一名大三男同学谈话中得知,曾经在采访校友时,上报服务时间为8小时上限,但实际情况是算上乘车时间和吃饭时间最多5小时,而真正采访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由此可知,在无监管人员情况下,部分志愿者本着加满青服时间即可的心态刻意报高服务时间。调查得知,宁波大红鹰学院的青服时间认证工作由校团委青志中心承担,但其公开性不够,公正性也有待考查。在认证时带队人会为了凑够青服时数出现虚报情况,出现实际服务时间与认证时间不符,影响恶劣,以一传百,导致整体服务质量低下。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环节相关人员监察力度不够,参与服务的学生缺乏诚信和责任感意识,同时认证工作任务较重,容易出现遗忘错漏的情况。

(四)接收信息滞后以及活动专业结合度较低

如图2所示,途径为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的比例为45%,班级通知占68%,自己组织占10%,宣传窗及海报占22%,现场招纳占14%。

图2 参与志愿活动途径

如图3所示,目的为达到青服要求的比例约是40%,提高交往能力约占43%,更好发挥自身专业能力约占80%,增长社会阅历和经验约占28%,提升组织策划等工作能力约占30%。不难看出,更好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为大多数人所抱有的参与心态。

图3 参与志愿活动目的

结合问卷所知,青志部门在招募临时人员时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班级通知、微博等,对于很少接触微博以及未及时看到信息的同学来说,服务信息是较为闭塞的。即使注意到信息,但由于不及时,容易错过时间。同时缺乏能锻炼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志愿者活动,导致在策划活动时容易选择打扫卫生、整理档案等简单义务劳动,使得大学生成为苦力,这必定打击志愿者积极性,同时不能发挥一个大学生的优势和技能【2】。此外,高校提倡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既能服务社会又能加深专业学习,但由于大学专业类别繁多,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难统一,很难直接应用于志愿服务中,使得这一类活动稀缺,只停留在思想阶段。

三、促进志愿者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及进行前景简述。

(一)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再认识

首先应强化大学生对志愿者身份的合理定位,可以组成校系不同级别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咨询中心或培训基地。基于此,大力开展传播志愿知识的讲座、微博、海报、网站、广播等形式的科普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接触到正确的青志知识,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正确对待青服时间。此必定成为今后高校开展志愿教育最普遍的活动之一。

(二)完善服务评价和激励措施

可建立业绩排行榜,将细节分数化,对连任、指导新人、开设培训班、管理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撰写文章并发表等有突出表现的志愿者加分,在学期末进行统计公示,对排名靠前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并公开表扬。也可据此进行学生个人综合测评加分、干部考核、评优评奖等工作。高校在此部分工作上需加强完善,收集反馈,规范服务工作。

(三)严管青志认证部门工作

可以进行两部门或两项目组之间互相进行监管,进行不记名举报服务过程中不按制度行事的志愿者,并根据具体情况在业绩排行榜上加减分。并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在志愿者开展活动时,要求在前中后期活动中记录并报备活动进程,或者安排部门人员进行监察,防止过分报高活动时间,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结合宣传,安排学校记者团成员参与其中,一方面做好监察工作,也利于学生对青志活动开展情况的了解。这项工作是高效率开展服务活动的基石。

(四)开展多样课程化活动

高校可在自身课程化网络系统中增加实践选修课程。结合专业技能,例如支教、电脑维修等,致力于打造品牌服务活动。学生可通過网络平台结合自身长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资源和项目。团委、教务处等具体管理部门利用系统进行统计,考核和评估学生完成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教师提供志愿服务指导的水平,分析并调整项目,使得来年课程开展更加顺利。同时仍要坚持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具有积极作用【3】。课程化开展活动将是今后高校服务工作的升华之作。

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前景探析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个趋势,包括志愿服务发展社会化、志愿服务团体独立化、志愿服务活动效益化、志愿服务资金多元化、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化、志愿服务人员长期化、志愿服务管理层次化、志愿服务交往多样化、志愿服务网络普遍化、志愿服务保障法制化【4】。着眼于高校,结合社团加强宣传、规范有关部门以及课程化开展活动必定是建设高效率志愿服务活动努力的方向。因此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要取得发展,离不开对其形式内容和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人心,做到服务日常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陈丽新.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现状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9:119-121.

[2]魏向阳.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54-56.

[3]魏银,戴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课程化研究——基于现代课程理论视角[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3:62-69.

[4]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4:7-13.

志愿服务部日常工作计划 篇12

关键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非规范化问题,实证研究,对策建议

0 引言

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志愿者日, “志愿者”的英文表述为“Volunteer”, 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专业技能等资源, 尽己所能、不计报酬, 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1) 。在香港、深圳和广州等地通常把“志愿者”称为“义工”。近几年, 中国青年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 在农村扶贫开发、服务西部计划、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同时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主力军, 志愿者服务工作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 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性的规章制度、选拔培训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 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依然处于临时性、应急性的状态。本文通过剖析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结合实证调研工作, 分析其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

1 非规范化问题认识

1.1 志愿者的选拔环节缺少程序化的运作

人员选拔是志愿服务有效实施的至关重要环节,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招纳工作主要是采用自愿报名 (包括推荐和自荐) , 在缺少相关规章制度的依据下,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活动组织者缺乏针对性的遴选和规范化的选拔流程, 盲目扩大招募范围、降低进入资格, 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组织当中, 但是并没有做好开展志愿工作的心理准备或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 有些学生则是怀着获取心灵满足感或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励等功利性动机。所以在实际志愿服务当中, 往往会出现学生无法胜任志愿服务工作、由于某种原因中途退出、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 影响整个志愿团队的正常工作和志愿者形象。

1.2 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层次偏低

由于没有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团委或各级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具体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一到两名专任教师统筹安排, 所以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培训指导工作基本都在校内进行, 工作基本都是由专任教师负责, 缺少所要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培训, 而且培训内容大都是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准则, 很少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 所以培训指导工作的总体水平偏低, 培训质量总体上很难达到志愿工作的要求。

1.3 志愿服务工作缺少有效的分工和监督

在我们对高校志愿者所做的一项调研中发现, 38.2%的同学认为志愿团体内部分工不明确, 最终导致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 甚至团体成员之间产生内部矛盾, 由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的特征, 志愿团体通常是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临时组建而成, 师生之间、成员之间缺少相互了解, 所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往往被忽视, 工作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成员背景复杂, 出现问题之后往往由于权责不清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这也是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就从正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的分工和实时的监督管理, 缺少对志愿服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环节。

1.4 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性和长效机制

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活动多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 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调查, 近50%的学生认为如今大学开展的志愿活动创新性不足, 项目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 导致志愿团体成员严重流失;另外, 对志愿服务者而言仍缺乏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则缺少政府部门权威的服务证明。以经费开支为例, 大学生志愿活动所需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自筹和个人负担三种方式, 但大学生属于无收入阶层, 相关服务费用自担无疑会加重其经济压力, 这就阻碍了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综合以上因素, 高校志愿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2 规范化对策建议的整合

2.1 首先应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 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

规章制度应涵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机制、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及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反馈和监管机制。志愿者的招募是志愿活动开展的基础, 而培训指导工作则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所以必须严格把关, 以志愿服务工作的对象和服务内容为出发点, 有针对性的选拔优秀志愿者, 根据其所承担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有区分度的专业培训指导, 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实时的检测和合理的评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奉献自身的时间、精力和爱心来服务他人, 其各项权益理应得到保障, 无论是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奖励, 对其而言都是一种鼓舞和鞭笞, 所以应建立制度化的权益保障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监管、评估反馈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综上所述, 只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完善, 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才能确保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有据、高效的开展。

2.2 加大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和志愿服务意识。

高校志愿活动强调自愿参与和无私奉献, 为社会提供扶老助残、规范行为、抢险救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服务内容, 为弱势群体、受难人群和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高校志愿服务首在宣传, 宣传方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张贴通知等传统形式, 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 通过学校、政府机构、社会力量等多方协作, 调动各方力量, 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活动, 借助专题讲座、咨询答疑会、报纸书刊、网络媒体等渠道, 向学生传达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树立先进人物、典型事迹,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度, 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

2.3 拓宽思路, 探索多样化的高校志愿服务项目, 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 杜绝形式主义的志愿活动。

高校和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方区域特征、办学特色, 因地制宜, 把握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社会各界、高校内部以及特殊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 根据需求来规划设计高校志愿服务工作, 让服务更深层次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并在服务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和受惠对象的意愿来改善服务质量,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铺张浪费。创新一些新的、可持续性的服务项目, 围绕志愿者服务工作日、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服务基地等特色建设, 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 着力培养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深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 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2.4 细化高校志愿活动的分工协作, 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良好平台。

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 细化分工并加以实时的跟进监督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和专业特长的精英群体, 来自于不同系别、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通力协作的志愿团体, 共同致力于完成一项系统化的志愿工程, 所以应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进行细化分工、布置任务。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出, 超过65%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关, 可以做好的志愿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门的师资力量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和反馈, 及时指出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 指导学生加以改进, 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 真正达到志愿工作服务社会并完善自我的宗旨, 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 有机会通过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并展示自己、增长见识, 锻炼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总结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搭建各个群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桥梁,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的中坚力量,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所以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能满足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愿望, 又能实现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初衷, 是达到社会和大学生“共赢”的有效途径。针对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非规范化问题, 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创新思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提高广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努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 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其应有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梦园.高校志愿服务“被志愿”的几点反思—浅谈激励机制如何正确引导志愿服务[J].北方文学:下, 2012, (4) :231-232.

[2]李锋青.高校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12, (3) :23-24.

[3]郭超.新时期高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 2012, (2) :132-136.

[4]陈步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探析[J].商情, 2011, (49) :21-21.

[5]陈巍.和谐文化视野下我国高校志愿者文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6) :68-69.

上一篇:纪律处分通知单下一篇:宣传科科长职位竞聘演说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