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通用8篇)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1

同志们:

在全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对人员流动和聚集带来的疫情反弹风险、国外疫情快速蔓延导致的输入性风险,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常规性的工作也要全面恢复。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2020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中,我县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得X万元资金奖励。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短板,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率尚未达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单项指标全市排名比较靠后。为做好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责任感、使命感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增进国民健康、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出的重大举措,是“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2020年6月1日起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被纳入国家法律,项目资金也由人均X元增加到人均X元,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各单位要全力以赴抓好各项重点工作,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

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作用

去年,规划财务科对项目资金管理比较到位,市级绩效评价中单项成绩排名靠前。今年四月份,由妇幼健康科牵头,从县妇计中心、X医院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全县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进行了督导检查,撰写了质控报告,为全年的质控工作开了好头。

下一步,局机关有关科室,要结合各自职责,将与本科室业务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入日常工作。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县康复医院、县结防所等单位作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要求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应明确专人负责与本机构职能相关项目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和市级绩效评价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提高人民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卫校协助做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及信息上报等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县卫健局会同县财政局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指导、培训、绩效评价和信息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向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拨付经费的依据。

三、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工作短板,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在各乡镇卫生院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每月选派四人到县人民医院产科门诊、妇计中心轮流建档随访,取得了良好效果,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率较往年有较大提升,但尚未达到绩效评价指标要求,还存在部分选派人员责任心不高、建档质量参差不齐、转档不及时等问题。县妇计中心要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反馈问题并跟踪整改。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既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又是健康助农工作重点,单项指标全市排名靠后,对整体工作影响较大,县康复医院要加强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切实做好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主要领导靠上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务必于今年年底前扭转工作态势。

各单位要对照规范,对标先进,深入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着力在短板和弱项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水平。

四、拓展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全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疫情防控为先,把疫情常态化防控作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的前提和基础,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由多管齐下的应急状态转为科学精准的常态化防控。

(二)狠抓生产安全,消除风险隐患

结合上级要求,一是迅速开展消防安全风险隐患“大起底”“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综合整治,防火分隔综合整治,消防车通道和疏散通道管理综合整治,违规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综合整治,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综合整治,落实重点岗位人员责任,规范日常管理机制,深化宣传教育培训。建立整治台账,巡查记录及整改照片。二是加强对危化品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要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严格按照危化品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内容,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照整治内容自查自纠,建立巡查台账,巡查照片。对照集中整治检查清单和依据,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患要立即整改,严格资金、责任、时限、措施、预案“五落实”限期整改,自查结束后编制自查报告,确保危化品安全。

(三)全力抓好健康助农工作

今年是巩固脱贫成果之年,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同志一定要认清形势,把开展好健康助农工作作为当前首要重要政治任务,确保高质量完成助农工作任务目标。

一是健康助农定点医疗机构惠民政策落实。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先看病后付费”、门诊“两免两减半”、住院治疗费用中目录外不予统筹部分减免10%和“一站式”结算等四项政策,做到符合政策贫困患者全部落实、不漏一人。

二是贫困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按照“应签尽签”的原则,组织家庭医生团队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签订协议书,同时定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每月至少服务一次,同时做好记录,做到随访工作留痕。三是确保严重精神障碍贫困患者得到免费救治。要严格落实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精细化管理,规范开展治疗和随访。对于持《精神病人药物救助证》的重精患者提供免费药物发放,对需要入院治疗的要及时收治,免费治疗。确保免费救治政策真正惠及贫困患者,确保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应治必治,应免尽免。

各单位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与基本医疗、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助农、疫情防控等工作相结合,统筹推进。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卫深度融合,以家庭医生团队为核心,切实做好分类履约服务,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做好重点人群随访、体检、健康指导。今年项目经费中人均新增5元全部落实到乡村和社区,主要用于疫情防控,各单位要在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发现登记、信息报告及应急处理。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2

我们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会议, 也是一次现场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供热计量改革前一阶段工作, 学习先进经验, 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推动此项工作。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工作进展情况

从工作进展的方面来看, 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取得了三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供热计量收费初见成效。目前开展供热计量的城市有40多个, 已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的建筑面积达到2亿平方米, 实现热计量收费面积4600多万平方米。尽管数量不大, 但是实践证明, 凡是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的供热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节约了能源, 凡是实施了供热计量的用户都节省了热费, 计量收费得到了用户的支持。如天津市仅部分实施供热计量改革, 就实现供热系统节能10~15%, 70%以上用户节省了热费, 节费额8~15%;榆中县实现供热系统节能26%, 94.7%的用户节约了热费, 节费额18.3%左右。

二是供热计量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2003年以来, 我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明确了供热计量改革的目标、任务、内容、措施和配套政策等。《供热计量技术规程》、《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国家技术标准都将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列为强制性条文。所以说, 供热计量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标准上逐步健全。

三是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任务逐步推进。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 “十一五”期间北方地区应完成1.5亿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及正在实施改造项目的总面积为1.06亿平方米, 占“十一五”期间任务的70%。虽然任务非常艰巨, 但为改造后下一步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奠定了基础。

从取得的经验方面看, 有四点值得总结。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将供热计量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如河北省将供热计量改革作为对基层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考核内容。新疆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将供热计量完成情况列入城市建设“天山杯”竞赛考核评价体系。唐山市将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市委书记亲自抓。所辖各县市区主要领导为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工作第一责任人, 实行属地管理。形成了家家有任务, 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全市今年新建建筑已全部同步安装了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 现有的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2200万平方米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部完成。这些经验说明, 只要领导重视, 下定决心, 发挥主导作用, 供热计量改革就能顺利推进。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 把住新建建筑供热计量关。各地在做到新建建筑供热计量不欠新账的工作中,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天津市以商品房入住证供热证明为载体, 从新建建筑规划、建设、销售到供热等环节, 建立了一整套的供热计量监管体系, 把住了新建建筑供热计量关。河北省将供热计量改革列入地方性法规。于今年10月1日实施的《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明确要求实行集中供热建筑应当配套建设分户计量系统, 并安装温度调控装置。凡没有安装供热计量及温控装置的新建建筑将不得通过验收, 不得交付使用, 不得给予供热。这些经验充分说明, 只要建设主管部门严把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 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装置完全可以做到不再欠新账。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装置欠账的责任在建设系统。建筑是否节能是建筑质量的一项重要性能。过去建设质量验收部门忽视了对建筑能耗的验收, 使得一些热效率非常低下的建筑也通过了验收备案, 这是对人民的失职, 对环境的失职。

三是落实实施主体责任, 发挥供热企业主力军作用。刚才承德市热力集团就介绍了这方面很好的经验, 自2008年他们主动筹资2000多万元对2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进行了供热计量改造, 对16万平方米实施了远程抄表系统改造。通过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 热力集团实现系统节能1 6%, 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北京市热力集团对299座热力站进行了改造, 安装热量表310台, 对2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实行计量收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经验都说明, 实施供热计量, 供热企业可以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 扩大供热面积, 这是供热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今后在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改革方面, 凡是供热效率高、主动进行改革的企业, 完全可以跨城市进行承包。而那些长期不进行供热计量改革、畏缩不前、拿国家可持续发展当儿戏的企业负责人, 就要让他们感到下岗的压力。

四是创新资金筹措模式, 建立热计量改造投资偿还机制。甘肃省榆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该县供热站创新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资金模式, 采用“资金共同筹措、利益共同分享”的方法, 引导用户分担改造费用, 分享节能效益。对困难户暂不交纳改造费用的, 改造费用全部由供热站先垫付, 计量收费节省下来的热费由用户和供热站五五分成, 偿还前期的投入。这就是节能服务公司和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这样做既缓解了资金筹措难题, 又降低了能源消耗。承德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对26家公建用户30多万平方米开展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并安装热计量表和远程调控设备, 进行供热计量收费。能源服务公司和用户按比例分享供热计量产生的节能收益, 实现了系统节能2 0%以上。供热计量改革上有国家资金奖励, 下有市场机制, 中间缺的就是决心和创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新建建筑热计量设施欠账严重。虽然《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都明确规定, 新建建筑和经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应当实行计量收费。这是法律要求的, 违法就应受处罚。目前很多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并没有受到处罚, 所以各地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只有天津市、唐山市、承德市等少数城市做到了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设施不欠新账。而大量的新建建筑没有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 或者安装的是一次性、供验收用、质量非常低劣的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 根本无法实施供热计量收费。

二是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进展缓慢。2008年北方地区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近4000万平方米, 供热计量改造只完成2100万平方米。大部分既有居住建筑只进行了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 而没有进行供热计量改造。有些地方只安装了楼栋热量表, 没有安装分户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实施节能改造后, 室内温度高了, 只好开窗放热, 导致节能改造不节能, 百姓行为节能也不节钱。有些地方选用了不符合供热计量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计量装置, 为以后计量收费留下了纠纷隐患。有的地方甚至在室内安装一个温度表, 实行所谓的按温度表“计量”, 其实根本无法实现能耗监测和分户计量收费。

三是供热计量收费不到位。目前北方地区13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只有20多个城市出台了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政策。大多数城市没有计量热价, 使得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无法实施供热计量收费。有些地方即使开展了供热计量收费, 但总体上还只是处于试点阶段, “试点”、“探索”、“模拟”成为忽悠上级领导的新名词。有的城市供热计量面积少, 分布散, 系统节能效果差。有些地方计量收费方法不规范, 将“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变成了“按楼计量、按面积分摊”收费, 挫伤了用户行为节能的积极性。

从原因方面来看, 也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供热计量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担心供热计量改革影响社会稳定, 认为供热只要不出乱子就行了。有的错误认为搞供热计量节能还不如搞热源管网改造节能效果大。事实证明, 开展供热计量改革的地方不仅不会影响社会稳定, 还会改善民生、实现节能、促进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而不进行热计量收费, 就不能实现行为节能, 无法提高用户节能意识, 也不利于下一步建筑节能改造。

唐山市、榆中县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主要由政府承担。改造后, 用户因为节约了能源, 每户退费就达到了400元。用户节能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 主动集资安装双层玻璃, 进行外墙保温。建筑材料使用期一般都在25年以上, 节能改造如果个人投资4000元的话, 不到10年就可以收回来, 经济上完全划算。如果把外墙保温、门窗节能改造和计量改造同步进行, 节能率可以达到50%, 计量收费后, 用户退费就会从400元变成800元。但是如果没有计量改造和计量收费, 建筑节能的良性循环就无法形成。

其次是监管不力。新建建筑供热计量和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设施欠账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质量监管、验收, 特别是质量监管和验收两个环节上缺乏有效监管, 责任追究不明确。有些单位和地方虽然安装了供热计量设施, 但收费管理机制不健全, 没有落实供热企业对计量表的选型、购置、维护、管理、计量收费等方面的责任, 供热计量收费工作进展缓慢。目前供热计量装置基本上还是由开发商自行购买、安装, 而开发商为节约成本, 往往选用的是不合格的计量装置。市场上一度出现了质量合格的热计量表卖不出去, 不合格的却能卖出去的怪现象。众所周知, 电表是电力公司安装的, 水表是自来水公司安装的, 燃气表是燃气公司安装的, 而唯独热量表是开发商安装的。这是违背常识的事情。

再次是企业不积极。相当大的一部分供热企业对供热计量改革持消极态度。刚才天津同志在发言中明确指出, 当前, 推行计量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供热单位。这句话道出了事实真相。当然, 供热企业也有实际困难。一方面, 实施供热计量要投入成本, 对原来的设备、管网进行改造更新, 如果不采取能源合同模式, 就得供热企业增加投入。另一方面, 实施供热计量后, 企业会增加运营成本, 比如增加了抄表工作量。再者, 有些供热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不高, 达不到供热计量收费的要求。但是, 供热企业不积极的根本原因是只看到了短期的企业收益下降, 而没有看到供热计量对降低供热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比如承德市、榆中县仅通过计量改造以后, 实现了节能20~30%, 唐山实现了节能50%。在原来供热能力没有增加的情况下, 供热面积增加了20~3 %, 成本大大降低。从这些经验教训来看, 供热体制改革应以供热计量改革为核心, 而许多城市的此项改革没有抓住此项关键。事实证明, 不实施供热计量改革, 用户就没有节能的积极性, 节能改造没有产生节能效益, 供热体制改革等于“白改”;如果用户室温不可调、热收费不计量, 所有的节能改造都等于“空改”, 因为, 室温过高, 用户只可开窗放热。所以说, 用热户如果节能不节钱的话, 那么企业就不节耗, 城市就不节能, 环境就不减污, 形成了恶性循环。分户供热计量改革是要消除这种“白改”、“空改”。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 明确工作目标

从今年起, 各地要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的各项工作, 将按热计量收费摆在最主要的突出位置, 坚决做到“三个同步”:新建建筑工程建设与供热计量设施安装同步;既有居住建筑分户供热计量改造与节能改造同步;供热计量装置安装与供热计量收费同步。具体目标是:

一是2010年采暖期前, 所有北方城市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 一律取消以面积计价收费方式, 全部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方式。

二是2010年采暖期前, 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热计量改造, 并实行按实际用热量计价收费。

三是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2011年前完成北方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节能改造任务1.5亿平方米, 并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其中2009年要完成改造任务6000万平方米。其余的任务都要在明年全面落实, 力争超额完成。

各省市都要分解落实今明两年供热计量改革的目标任务, 并与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签订责任状。

(二) 统一认识, 加强领导

北方地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统一协调财政、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建设等主管部门, 明确分工, 建设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建设主管部门都应建立供热计量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 将供热计量改革成效列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并作为对供热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的最主要的内容。对不按标准规范安装供热计量装置的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单位和供热企业及其负责人应依法给予处罚。明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根据《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 处罚一批推行供热计量改革不力的建设部门、供热企业和企业领导人, 并公之于众。

(三) 加大监管力度

新建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分户供热计量的要求, 没有商量的余地。各地要切实加强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验收、质量监督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管, 保证新建建筑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和分户计量收费的要求。尤其是建筑质量监督部门要将新建建筑安装分户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列入强制性验收范围, 对不符合供热计量要求的新建项目, 一律不予竣工验收备案, 不予供热。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同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的, 决不能通过验收, 更不得拨付中央奖励资金。违背这两条要求的, 由省厅和部科技司会同城建司、质量司给予公开通报批评。

(四) 狠抓供热企业责任落实

各地要严格执行《民用建筑供热计量管理办法》, 强化供热单位计量收费实施主体责任。由供热企业负责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的选型、购置、维护、管理以及计量收费。新建建筑符合供热计量收费要求的, 供热企业必须实行按热计量收费, 如未依法安装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的, 供热企业不予供热。凡进行了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 供热企业必须实行按热计量收费。对拒不实施供热计量的供热企业应由当地建设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各地在供热计量收费中, 应将两部制热价中按面积收取的基本热价比例降到30%, 将按用热量收取的计量热价比例提高到70%, 以进一步提高用户行为节能的积极性。以上两项工作由部城建司牵头进行专项检查处理并将结果通报全国。

(五) 制定完善配套政策

一是要根据《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 将供热计量改革内容纳入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处罚的条款要比国家的法律法规更加明确, 更具可操作性。二是在用好用足中央奖励资金的同时, 制定地方性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配套资金等政策。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政策。四是按照《供热计量技术规程》要求, 出台地方性供热计量技术标准, 选择经济适用的供热计量技术路线。五是没有完成采暖费补贴“暗补”变“明补”的城市要克服困难, 抓紧落实, 并同步建立个人热费账户。

以上五个工作要求必须在明年采暖期前全面完成。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明年采暖期前及年底分两次对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实施专项检查, 检查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通报, 特别是向省委组织部门通报。

鉴于, 北方地区供热计量改革是我国北方地区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北方地区的建筑能耗占全国建筑能耗40%, 如果实施分户计量和节能改造, 将影响全国社会总能耗的10%以上。此项改革效率最高, 投入产出比最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从现在起, 凡是未能完成上述五项工作要求的城市, 不得申报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与此同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对这些城市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等全国性荣誉称号进行否决。

凡是未能实际实施供热计量收费的建筑工程项目, 不得申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不得参加“鲁班奖”、“联合国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国际或国家级奖项的评选。

从明年起, 还要将分户供热计量作为评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示范县的先决条件。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3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首次编制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五年规划,按照国家规划体系设计,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勾勒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在工作中,一是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广泛动员有关厅局,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各领域重大专题,分工协作开展研究,并对全省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需求规模、发展趋势和优化配置深入调研,赴先进地区学习经验,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注重结合实际,适应阶段。在充分对接国家规划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适当调整服务项目和标准,谋划好重点任务和保障工程,既充分体现政府职责,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不做脱离实际的承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发展可持续。三是注重政策平衡,相互协调。在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注重部门、领域间的政策协调,突出“基本”和“基础”,避免出现不同领域间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畸高畸低”的现象。四是注重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省政府高度关注规划实施工作,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立了责任分工和督促考核机制,每年确定并实施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几年来,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都在75%以上。同时,将基本公共服务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全覆盖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政策接续,切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省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都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办成了一大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社会事业薄弱环节普遍得到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十二五”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作中也感到:一是体系尚不完备。一些公众高度关注的领域,如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还没有纳入服务体系。建议扩充完善项目内容,进一步聚焦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密切相关领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公共服务问题。二是效能尚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条块分割、政策碎片化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领域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匮乏,信息化滞后,便民化不足,一些免费项目缺乏考核机制、群众参与度较低,一些兜底线的服务项目标准不高、发展缓慢。建议增强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城乡之间制度和政策衔接,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人员专业化水平,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统计体系,加强评价监督。三是供给机制有待健全。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责任界定不明晰,政府“包办”基本公共服务倾向还很明显,“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现象并存。建议细化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投入比例,强化政府投资责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公共服务。

三、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初步考虑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4

XXX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XXX

(2017年7月12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XXX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培训会,目的是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增进国民健康、实现卫生公平的重大举措,是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具体实践,也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的具体体现,可有效免除或缓解常见病、多发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威胁,既提高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效率,又减轻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负担,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医改重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可以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1 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实惠,有助于群众增强对医改的信心,为全面推进医改,全面建成小康,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抓住重点,牢牢把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管理等13个类别的服务内容,工作紧、任务重,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抓住工作重点,即把健康档案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切入点,按照政策引导、居民自愿,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规范建档、有效使用,自愿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优先为老年人、慢病患者、孕产妇、0—6岁儿童等建立健康档案,并扩展到全部人群,确保本年度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并实施规范化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两大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提升服务能力。各项目执行单位要建一支业务精、作风硬、能吃苦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落实好办公室场所、设施设备、运行机制等软硬件的配套,使之能够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预防接种等各项服务。各项目执行单位要加强项目执行人员培训,优化办公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和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转变服务模式。各项目执行单位要改变重医轻防的观念,全面掌握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各项目执行单位要强化服务意识,针对不同人群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开展便民服务、特色服务、连续服务、上门服务等全方位、多样化、全过程的健康服务。

三、周密部署,圆满完成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任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孕产妇、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以及严重精神障碍等特殊人群,群众受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到位,努力让群众早得益、早受惠。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各项目执行单位要建立两个“小组”:乡(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卫生院院长为组长的项目执行小组,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将项目管理朝规范化、系统化、长效化上推进。各项目执行单位要强化网底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工作环节,创新服务模式,摸清辖区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对服务对象要做到心中有数,册上有名。各项目执行单位要积极排除限制项目执行的外在因素(如:网络不通、电脑损坏、柜子不够等),积极调动项目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服务经费及时到位,人员补助及时发放,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标的如期实现。另一方面,要加强督导考核。按照州卫计委的要求,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将调整充实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专家组,目的就是全面加强项目的管理和督导,进一步规范项目执行单位的工作流程,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态化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对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质量等情况进行督导、抽查和考核,形成实施、管理、考核等多方面可操作的规范和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切实让广大群众受益;各项目执行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协调好项目指标的完成与其他工作 的关系,整合好辖区行政、医疗、教育等相关资源,突出重点,常抓不懈;各项目执行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全面加强项目执行管理,全面加强项目实施,确保项目按进度、按要求推进。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5

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2年3月 日)

同志们:

经省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在十堰市召开全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暨健康湖北全民行动现场推进会。今天的现场会议主要是回顾前期工作,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再强措施,再加力度,对进一步深化健康湖北全民行动和卫生城市创建进行再认识、再动员、再部署。刚才,焦红同志对2011年健康湖北全民行动和卫生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十堰市、武汉市、秭归县做了经验交流,讲得都很好,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建设健康湖北的良好机遇

(一)充分肯定成绩,提振工作信心

1、健康湖北全民行动深入推进。鸿忠书记、国生省长高度重视健康湖北全民行动,曾分别指出健康湖北全民行动是省委、省政府就进一步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也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各地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并多次听取了健康湖北全民行动阶段工作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2011年各地各部门按照《“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计划(2011—2015年)》,分别制定了落实方案和相关活动的子方案,大部分地方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省政府及时批准成立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健康湖北”全民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省“健康办”组织制定并下发了各项行动计划子方案,成立了湖北省爱国卫生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及其指导办公室,负责健康湖北全民行动的技术指导、效果评估。为深入推进健康湖北全民行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加大了财政投入,落实经费保障,2011年省财政安排健康湖北全民行动专项资金450万元,各地按照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计划要求安排了一定的工作经费,推进健康湖北全民行动的实施。

2、卫生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几年来,我省卫生创建领域不断延伸,创建内涵不断丰富,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创建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宜昌市、十堰市相继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建卫生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至2011年底,我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个、国家卫生镇(县城)3个、省级卫生城市38个,卫生县城12个,卫生镇50个,卫生区18个,卫生街15个,卫生社区214个,卫生村538个、卫生先进单位1491个。深入、持续、蓬勃开展的创建活动,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水平的提升,并且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热情支持。

3、爱国卫生长效机制不断健全。爱国卫生运动是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倡导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我们党将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近年来,我省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爱国卫生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并实现从突击型向常态型、短期型向持久型、整洁型向建设型、治标型向治本型转变,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实施《湖北省爱国卫生条例》和《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计划》,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健康促进工作全面展开,疾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爱国卫生运动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为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我省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总结近年来各地卫生创建活动的基本经验,特别是宜昌、十堰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经验,以下五点值得坚持和发扬:一是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会有地位;二是只有坚持健康第一、为民创建,才会有作为;三是只有坚持大员上阵、落实责任,落实保障,才能提档升级;四是只有坚持建章立制、长效管理,才能保证创建的生命力;五是只有坚持抓具体、具体抓,才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认真分析形势,理清工作思路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卫生创建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自1989年全国爱卫会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以来,已经命名150个国家卫生城,其中江苏省26个、山东省20个、浙江省17个、广东省13个、河南省12个、四川省6个、江西省3个,我省目前仅有2个,这与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次极不相称,也充分说明我省的卫生创建工作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和巨大压力。造成我省卫生城镇创建工作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问题需重点解决:

一是主观认识存在误区。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健康湖北全民行动和卫生创建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畏难情绪,硬件投入不够,创建积极性不高,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重指标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严重存在。特别是一些地方往往满足于跟自己的过去比,满足于在省内当先进,城市管理标准要求不高,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整治标准不高,清理不彻底,管理缺乏长效性;

二是长效机制不太健全。一些地方虽然有卫生创建规划和相关工作机制,但基本是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一些地方城市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管理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管理的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机制仍需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三是政策激励不够有力。卫生创建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影响了创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的城市仅仅把城市环境整治作为迎接检查排名的突击性工作来抓,认识不高,决心不大,行动不力,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是创建水平有待提升。在一些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部位上,与先进省份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值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至今我们尚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我们深感愧疚,压力很大。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全省卫生创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制定措施,加大力度,把全省卫生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

(三)牢牢把握机遇,增强担当意识

正确地分析形势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小平同志说:“我们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丧失机遇的错误不能犯。”我们要抓住建设健康湖北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

一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建设健康湖北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于2011年5月日在湖北视察时指出,7月 日,省委、省政府又召开全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鸿忠书记、国生省长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要求。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建设健康湖北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为建设健康湖北提供了新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中央和省委“十二五”规划的灵魂。鸿忠书记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提高人的能力素质上狠下功夫。人的素质和能力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其中健康是第一要素,如果不坚持健康第一的观念,就难以转变发展方式,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三是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一红一绿试验区等三大战略的实施,为建设健康湖北提供了新机遇。战略就是机遇,实施战略就有政策,实施大战略就有大政策,得大政策者就能深受其惠。同时,建设健康湖北要为实施国家各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大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健康保障。这种倒逼机制反过来也为健康湖北的建设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只要我们克难奋进,就一定能在建设健康湖北的广阔舞台上干出一番精彩事业。

四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期待,为建设健康湖北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全省常住人口的身体健康水平日渐提高,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健康素养、健康行为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

五是典型品牌效应放大,为健康湖北的建设提供了新机遇。随着宜昌市、十堰市国家卫生城市相继创建成功,近两年宜昌、十堰两市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效果明显,且发展后续力强劲,国家卫生城市品牌效应逐渐扩大,促动了黄石、咸宁等地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你追我赶、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已经凸显。回顾新成绩,面对新机遇,适应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努力开创建设健康湖北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新局面。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建设健康湖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的共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管理的运行体制,努力实现“人人具备健康素养,人人养成健康行为,人人参加健身活动,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人人享有健康服务”。到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到达到76.5岁;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市州为单位,省级卫生城市、县城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力争全省涌现3个以上国家卫生城市;全省健康管理工作整体迈入全国一流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下大力气,全力打造健康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污染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才能让我们拥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健康湖北全民行动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全省人民打造一个良好健康环境,主要任务要有:一是要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各地要以创建国家和省级卫生城市、城镇和卫生社区为突破口,城市在“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绿化缺失”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不断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加大背街小巷、农贸集市、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等市容顽症的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市容乡貌。要切实加强管理,全面、有效控制建筑垃圾、扬尘污染,不断改善空气质量。进一步加强沿街、沿路、交通沿线等各类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整体绿化景观质量和养护管理水平;二是要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各地要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之中,重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土地连片整治,生活垃圾的处理,引导农民科学处理垃圾,做到集中收集、定点掩埋。有条件的地方对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全省每年要完成500个村庄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一批农村环境卫生示范村、典型村;三是大力开展食品安全行动。各地要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提高食品安全合格率,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加大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食品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督,确保市民食用“放心食品”;四是全面做好改水改厕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加强水厂运营监管,强化农村饮水净化和消毒措施,提高水质合格率。严格按照国家年度改厕任务要求,认真完成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五是积极做好控烟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媒体,开展控烟宣传,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带头控烟,要达到“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要加强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积极营造无烟环境。

(二)出硬功夫,全力倡导健康行为

各地各部门在活动中要把健康知识普及作为健康湖北全民行动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全力倡导健康行为:一是要大力开展健康素养66条的宣传活动。推进健康教育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习、进企业、进家庭,普及基本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二是要以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人群,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根据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三是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各地要通过建设五大健康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的渗透力,逐年提升公众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要通过开展“健康宝宝”、“健康之星”、“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和“健康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不断拓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渠道,广泛宣传重大疾病防治知识,及时传递健康信息,倡导行为健康。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四是要加强“12320”健康服务热线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拓展健康咨询服务内容;指导医疗卫生单位建设或成立健康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必要的和身边的健康服务普及行动。五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各地要积极结合《湖北省全民健身设施计划(2011—2015年)》,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活动,根据各地特色,组织开展以“山、水、农、健”为特色的“一地一品”全民健身活动,营造人人爱运动、人人重健身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城乡社区体育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项目,推动健身活动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引导和培养群众自觉锻炼、主动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六是医疗卫生单位要大力扶持和积极配合群众性健康自我管理组织,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城乡居民主动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主动干预自身的健康隐患,逐步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

(三)做精文章,全力推进健康服务

各地要继续以深化医改工作为动力,着力抓好健康服务工程。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继续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人人享有15分钟卫生服务圈、人人享有15分钟体育健身圈、人人享有安全食品的目标迈进。

一是全力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农村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95%以上行政村都有一所达到标准的卫生室。城市社区切实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实施“人人拥有家庭医生”健康行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以家庭健康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提供健康服务。各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健康体检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健康体检工作,建立职工健康体检和体质测试登记卡。继续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2012年要完成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XX万人,乳腺癌检查XX万人,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及乙型肝炎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二是继续加强健康指导能力。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12320健康服务热线”管理中心。各地“12320”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武汉市、襄樊市、宜昌市、十堰市、黄石市、荆州市和鄂州市“12320”启动预约挂号服务。全省医疗机构对门诊就诊的慢性病、传染病患者应开具“一病两方”,即用药处方和健康教育处方。5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成立健康服务中心,开通健康咨询热线电话;专家门诊医师和药剂师或执业药师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每年到社区、乡村开展1~2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三是继续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针对艾滋病流行特点,切实加强危险行为干预,实施母婴阻断行动。进一步提高结核病发现率,有针对性地开展规范化诊治,减少耐药,确保治疗效果。继续扩大儿童免疫预防服务。加强预防接种机构建设,保持高水平接种覆盖率。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力争年底实现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一卡通,确保流动儿童及时获得免疫预防服务。建立控制乙肝专项,逐步扩大5―10岁少年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强化15―20岁青少年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消除麻疹和消除疟疾行动。实施以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到2015年实现全省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目标。四是继续做好医疗急救与卫生应急工作。组织对全省范围内县乡级急救站点进行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省县乡级急救站点建设方案,50%的乡镇建立120紧急医疗救援和救治中心,并逐步向村级延伸。继续推进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市州基本完成决策指挥平台的搭建,并形成基本功能。省级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核和辐射、医疗救援四类22支队伍实现正规化管理。建立全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网络,健全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快速调配机制。在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自救互救、灾难自救、中毒自救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支持、鼓励居民家庭自备医疗急救包。

五是继续完善母婴健康服务。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在农村地区实施免费婚检,推动婚前医学检查。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服用率达到90%。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婴幼儿免费保健覆盖率达到80%以上。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孕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以县为单位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

(四)下大决心,全力扩大创卫成果

卫生创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创新思路,明确目标,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1、要抓根本,努力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上实现新突破。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增强城市吸引力、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提高市民素质是创建卫生城市的根本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创卫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要改变工作思路,把工作的基点放在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上,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创建工作始终,教育和引导干部、市民和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注重长远建设,坚持“从学生抓起,从娃娃抓起”,实行全民动员,把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重要抓手,制定公民道德建设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把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覆盖到全体市民和外来流动人员,着力从人的基本行为习惯抓起,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和城市管理的各项规定。要精心设计载体,开展群众性活动,发动全社会参与,实行全方位推进,实施全过程渗透,对不文明行为实行监督。要逐步树立市民的管理意识、自觉意识和守法意识,使市民在获取环境享受的同时普遍承认并愿意承担保护城市环境的义务,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2、要抓难点,努力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就要抓住城市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市民城市意识、文明意识不强等实际问题。在创卫中,一定要突出加强市容环境管理,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面貌。要积极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五级联动”的“大城管”格局,建立发现即处、会议调度、数字管理、考评奖惩等机制,按照重心下移、责权一致和讲求实效的要求,确立辖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明确市、区、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形成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分工科学、责权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整体合力。

3、要抓建设,努力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上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的物质支撑。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否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创建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硬杠子,是必备条件。要从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快市区农贸市场建设,加强城市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提高旧城区的街巷的道路硬底化率,强力整治市容市貌,努力使我市的城市建设档次更高,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各种功难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城市形象特色化。一是要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添臵更新垃圾运输车辆、洒水车辆、清扫车辆和垃圾桶,力争“十二五”期间,省辖市、直管市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县级市城市达到50%以上,县城达到30%以上。新建、改建一批生活垃圾中转站,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要求,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建设。二是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针对机动车快速增长而对道路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努力缓解停车难的矛盾,加强停车场、交通标志等设施建设。确保繁华地段建筑和住宅区的原有停车场按设计功能使用,积极推进立体停车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单位停车场要尽量向社会开放。要加强交通管理,确保城市行车有序、停车规范。三是要加强商贸设施建设。坚持疏堵结合、便民利民,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建设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夜市等设施,满足市场供需,方便群众生活。四是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绿肺”、“绿道”。全面实施创建全国、全省园林城市(县城)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公园绿地工程”、“老城区增绿工程”、“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和“林荫停车场工程”,抓好城市“拆墙透绿”、“屋顶添绿”、“沿街补绿”和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各类生态小区,大力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4、要抓基础,努力在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创建卫生城市,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关键也在基层。基层是城市的细胞,只有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创建活动才有生命力,创建任务才能落到实处。一定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以改善社区环境,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深入开展卫生、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创建任务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围绕建设健康湖北,把创建卫生城市与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和谐基层创建活动,真正把各社区建成服务便利、秩序安定、环境优美、文化丰富、管理先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不断把卫生创建工作引向深入。全省各城市都要推广普及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所有省辖市和1/3的县市基本建成数字化管理平台,初步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快速、处臵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和规范城镇居住小区物业化管理,积极探索“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和改造模式,逐年安排城市综合整治任务,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和社区化管理;研究社区、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抓环境改善的新路子,推动社会小区实施物业化管理。要大力推行环卫、市政园林养护、渣土运输、“牛皮癣”治理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管理养护水平。

对于卫生创建工作,在这里提个硬指标:今年黄石市、咸宁市、荆州等城市务必要申报,咬定目标,积极行动起来,在2012年全力冲刺创国卫工作。

三、注重长效,落实保障,努力开创健康湖北全民行动和卫生创建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康湖北全民行动和卫生创建工作涉及领域广、覆盖范围大、工作难度大、要求很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始终把这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大事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其他领导要主动配合,重大问题要专题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深入研究指导,敢于探索创新,勇于攻克难点,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不断强化目标责任,加大督办检查力度,自觉创造良好条件,逐步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爱卫会协调、职责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二)抓好典型示范。各地在推进健康湖北全民行动和卫生创建工作中,要找准切入点,积极与创先争优活动整合起来;要注重培养和挖掘各类典型,精心培育创卫精品亮点,推出一批卫生创建先进行业、先进单位、示范窗口、示范班组、先进个人;加大典型和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先进典型和品牌的社会影响,更好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创新工作机制。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卫生创建工作持之以恒,常抓常新。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改进方式,整合资源;创新考评机制,优化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完善考评方式;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实行优胜劣汰;创新监督评议机制,把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群众评议行风、消费者投诉举报、媒体舆论监督等方式结合起来,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有组织的监督。

(四)发挥整体效应。要把卫生创建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抓好联创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互相促进,为全面推进健康湖北全民行动作出不懈努力。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

9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推进会。会议播放了第四期机关作风效能明察暗访录像片,暴露出了当前我市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会上,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回顾总结了今年以来全市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情况,部署了下阶段重点工作。市长在讲话中要求全市机关部门努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勤廉型、学习型的机关。

市委领导在讲话中要求全市机关干部要全面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学习先进找差距,改进作风促发展,扎扎实实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我市的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有些部门和同志对上级的有关条文,在理解上片面,在执行上保守,在打破常规解放思想上缺乏一股“狠”劲,在争先创优目标定位上缺乏一股“拼”劲,在开拓进取推陈出新上缺乏一股“闯”劲,在破解难题真抓实干上缺乏一股“韧”劲,在发挥部门资源和职能优势,开展主动争取、创新服务、特色服务等方面作为不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措施不细。二是大局意识不强。一些部门和同志对全局不关心,对大局不热心,对本职不尽心,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不强,做 1 工作以部门利益为中心,办事情以自身喜好为标准,对自己有利的事争着做,对自己不利的事绕着走,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一些部门“推诿扯皮”、“中层梗阻”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三是服务效能不高。一些部门及个别干部公仆意识、宗旨观念淡薄,本位主义严重,乐于做管理员、轻于做服务员,工作上推一推动一动,行动缓慢、效率低下,习惯以会议代替抓落实,热衷于搞评比检查活动,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掌握基层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可行的对策。此外,项目审批过程中“体外循环”、“后台操作”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单位和个别机关干部身上,但影响很坏、危害很大,不仅贻误整体工作推进,而且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王书记要求,我市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一要以“昆山服务”为标杆,对照先进找差距,二要以提升执行力为抓手,开拓创新求实效,三要以学习常德盛为动力,勤政廉政塑形象。

根据市委、市政府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推进会的精神,结合卫生系统工作实际,就卫生系统加强作风效能建设,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卫生系统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简要回顾

2010年,卫生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强投入促转型、重民生促和谐”的中心任务,突出“优服务、保增长、促调整、增后劲”这一主线,进一步强化思想意识,创新管理方式,优 化服务举措,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1.领导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卫生局对作风效能建设高度重视,年初在工作会议中进行专题部署,先后成立了局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为提高服务效能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局机关把加强机关干部思想教育摆到突出位臵,贯穿于效能建设始终。在系统内大力开展法制观和诚信教育,开展学习机关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2.突出服务,工作举措更加扎实。组织开展创效能机关,创文明科室、文明单位和创先争优活动,并先后下发了《2010常熟市卫生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医药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牢固树立“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为进一步做好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做了具体的安排和布臵。以“学习型”机关建设为指引,积极开展“学习《廉政准则》,争做勤廉表率”、“争先创优”等各类主题教育。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开通电子政务OA办公系统。精心组织开展了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最终上报数为拟保留件数83件、废止67件、修改2件。深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大力推进政权 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确保行政权力的规范行使和阳光运作。

3.依法行政,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效能和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卫生行政执法服务行为,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服务理念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二是由监管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三是由审查型向指导型的转变。加强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组织新申领行政执法证人员培训考试,举办了一期卫生系统领导干部法律法规培训。全面加强说理式执法和行政指导。作为省卫生行政说理式执法试点单位,我局在执法的各环节中注重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减少对立情绪,有效防范、化解执法中的行政争议和纠纷,切实改善了卫生执法监管方式,强化了卫生服务职能。同时切实开展行政指导服务,通过发放行政指导书、行政指导手册,开展上门指导,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得到了群众的欢迎。上半年开展重点项目行政辅导10个,向50名服务对象发出口头及书面行政建议200多条。

4.加强督查,机关作风形象进一步好转。卫生局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日常监督小组,履行对本系统效能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结合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文明窗口创建、文明职工的评选等,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 的积极性、主动性,职工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能力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严格考核奖惩,结合自身特点,把绩效考核与工作目标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公务员考核等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当前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卫生系统作风效能建设与领导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从市效能办暗访督查、群众投诉和案件查处等方面汇总的情况看,少数单位作风效能建设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大局意识不够强。少数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研究政策、吃透政策、落实政策方面不够及时、不够到位,有的甚至敷衍塞责、消极应对。二是工作作风不够实。少数单位干部工作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会议文件评比检查活动仍较多,深入基层调研少,对实际情况了解不深,为基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不多。个别部门片面强调部门要求,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导致基层群众办事来回奔波、费时费力。三是执行力度不够大。一些单位干部在执行法律法规和落实政策措施方面,意识不强,速度不快,行政慢作为、办事拖拉和“中梗阻”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一些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衔接不畅,还存在部门不作为、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四是少数干部形象不够好。少数单位干部纪律松弛,执纪不严。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从作风不实、效能不高,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事业心弱化、责任感淡化,缺乏使命感和进取心。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单位、个别干部中,但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三、扎实推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再上新水平

优良的机关作风、高效的行政效能代表着一个部门的工作形象。当前医药卫生系统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考验的是党性与智慧,凭借的是作风与干劲。各单位和机关各科室要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强化考核,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与效能建设。

1.强化“四个意识”,努力把好部门形象的“方向标”。切实把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落实,两局机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塑造“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良好形象,做到人人都是窗口,自觉为部门形象增光添彩。一是强化服务基层意识。各单位和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为基层、为群众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一流的机关服务,使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每位机关和卫生单位工作人员都要做到精神状态好、服务态度优、服务效率高、服务品牌响、组织纪律强。二是强化效能意识。深化“公仆杯”竞赛考核活动,着力解决机关 “政令不畅”和“中层梗阻”问题,努力消除“庸、懒、推、拖、贪”等现象,全面提高机关执行力,合力塑造严明规范的机关形象。三是强化创新意识。要围绕科学发展和“争先创优”的要求,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坚持以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创造机遇。日常工作中,要吃透上级政策和有关精神,时刻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工作节奏,杜绝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庸懒作风,努力做到决策上超前一拍,落实上先人一步。大办倡导真抓实干之风,切实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真正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向群众承诺的,变成实实在在的措施和行动。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深化巩固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成果。要下决心精简文件会议,以局名义召开的全系统重要会议时间不超过2小时,一般性、专项性工作部署会议不超过1小时。四是强化勤廉意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常德盛等先进典型,机关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我们要时刻维护良好的自身形象。要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教育和品行道德修养,严格执行《廉政准则》有关规定,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不涉足低俗场所,不谋取不正当利益,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创业上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卫生行政执法服务行为,树立“依法监督、公正文 明、诚信服务、廉洁高效”的卫生执法形象。

3、突出解决“六大问题”,进一步提升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着力解决对各项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政令不畅、效率低下、敷衍塞责和“中梗阻”等问题;二是以改进机关、单位作风为重点,着力解决责任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工作纪律松弛,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以及互相推诱扯皮等问题;三是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吃、拿、卡、要”及刁难服务对象等不良行为;四是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着力解决在工作运行中不依法行政和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及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五是以规范行政行为和增强工作透明度为重点,着力解决决策不规范、不民主、不公开以及“政出多门、随意行政、暗箱操作”和重大决策失误现象。六是切实做好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决策部署,尽快落实两局综合科室合署办公工作,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提升工作效能。

3、突出“三个抓”,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的实效性。一是抓教育。首先要从抓教育入手,从根本上讲是思想观念问题。针对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每个科室和卫生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地对照一次,深刻地 反省一次,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二是抓整改。对照“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的要求,认真查找在“五种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解决机关作风中普遍存在的“懒、庸、推、拖、贪”五种机关病。要切实把深化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强化组织领导,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强化管理。三是抓管理。针对暗访中发现的上班时在电脑上炒股票、打扑克、玩游戏等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长效管理。对重点岗位、窗口职能科室负责人要严格执行轮岗交流、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述职述廉等制度。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工作日志”、“月报季评”等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加强机关作风及效能建设的新途径。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7

这次会议既是现场会, 也是推进动员会, 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省政府[2009]14号文件和资阳现场会精神, 安排部署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牧区试点县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提质扩面。各地要结合实际, 认真学习借鉴。下面, 我讲四点意见。

1 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发达的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推动全省现代畜牧业由局部试点转向重点推进, 必须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综合国内外发展经验, 总结我省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实践, 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们认为现代畜牧业是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 农工贸紧密衔接, 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是圈舍标准、设施配套、品种优良、管理规范、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产业, 主要包括完善创新的育种体系、优质安全的饲料生产体系、规范健康的养殖体系、健全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先进快捷的加工流通体系。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 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 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 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水平, 使畜牧业发展成为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高、运行质量和效益高, 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

与传统畜牧业相比, 现代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 本质是市场化, 方向是规模化, 途径是产业化, 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布局区域化

布局区域化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现代畜牧业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作用下, 充分发挥地区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促使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就我省而言, 全省已制定了生猪、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优势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初步形成四大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域。各重点培育县和牧区试点县按照全省规划, 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分别明确了主导产业, 有利于优化区域布局。

1.2 养殖规模化

规模化养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 也是畜牧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畜牧业发展效益在规模, 提高农户适度规模养殖水平是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培育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年出栏生猪50头、肉鸡2000只、肉牛10头以上, 饲养蛋鸡500只、奶牛5头以上为规模养殖户, 省政府14号文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畜牧业, 要充分考虑土地环境容量、产业发展基础、农户经济条件和留守农村劳动力现状等因素, 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综合措施, 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适度规模养殖水平, 走分工分业、集约化、专业化饲养的路子, 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1.3 生产标准化

没有标准化, 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不单是量的增加, 关键在于质的提高。实施标准化生产, 既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前提, 也是满足市场对畜产品营养、生态、安全需求,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现代畜牧业一定是可控制的畜牧业,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 从饲养品种、饲养过程到市场实施全程安全监管和质量监控, 才能促进畜产品品牌化。

1.4经营产业化

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质就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市场化的理念组织现代畜牧生产, 构建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形成功能强大、产业互动、多方共赢、良性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 实现家庭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结合、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致富的结合。推进产业化经营, 关键在发展龙头企业, 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

1.5 服务社会化

现代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必然要求以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和信息指导, 畜牧生产设施、良种、饲料、防疫等物资供应, 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市场开拓营销等内容, 分为政府公益性服务, 专合组织、行业协会自我服务和企业经营性服务三类。发展现代畜牧业, 既要强化政府在科技、防疫、融资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更要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平台, 为农户提供品种改良、饲料兽药直供、疫病防控、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服务, 实现互动共赢, 促进配套服务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产业定位和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既要符合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和特征, 又要围绕“推进产业化, 全面建小康”的要求, 立足我省农村实际和各地畜牧业发展基础, 准确把握现代畜牧业的产业定位和功能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是"三农"工作的长期战略任务。立足我省畜牧业大省、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农民增收问题突出的基本省情, 从我省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还很漫长, 很长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农户还要靠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来增收致富的实际出发, 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现代畜牧业定位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使农民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主体, 发展成果的受益者, 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真正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各地要始终把握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 是为农民培育增收致富支柱产业的过程, 绝不是把农民边缘化、被迫退出原有增收产业的过程。在确定养殖模式、落实扶持政策等方面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养殖模式上, 传统分散养殖的自然性、分割性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无法应对市场波动的冲击, 不符合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是不可行的。照搬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上的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方式, 不符合我省省情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定位, 是不现实的, 也是我们不主张的。我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努力方向在于加大对传统畜牧业改造力度, 坚持走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路子, 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发展模式, 把广大分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各地要围绕这一模式落实国家扶持政策, 真正把国家强农惠农的项目资金用在支持农户发展产业上。

在创新体制机制上, 在毫不动摇地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关键是推进“两个转变”, 即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转变, 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具体把握四点:一是发挥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的建设主体作用, 引导农户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进入产业化体系。二是依托龙头企业解决农户办不了的种畜禽场、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营销体系等关键环节, 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发挥专业合作社组织、纽带、联结、载体功能,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创新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基地发展规范有序、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在发展目标上, 旨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 根本落脚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省政府14号文件已明确了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的主要指标:2012年重点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 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500元, 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 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上述目标既是各重点培育县努力的方向, 也是省局考核考评的重要依据。

3 准确把握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原则和重点

推进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牧区试点县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 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

具体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以“优品种, 调结构”为先导。以加速品种改良提高生猪品质为重点, 继续实施新增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巩固和发展生猪生产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 调整优化畜禽养殖结构, 提高养殖效益。二是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核心。坚持集中联建和分户改建相结合, 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 使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成为畜牧业主要生产方式。三是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 内带基地"的作用,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四是以创新发展机制为动力。完善畜牧产业各环节不同利益主体的联结方式, 改变养殖户在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五是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取向。坚持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建设文明新村相结合, 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相结合,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6项工作:

3.1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下功夫

各重点培育县要进一步健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机制, 在项目储备争取、推进实施、运行监管上下功夫。抓住国家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 依托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 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良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储备上报工作。通过国家扶持政策及相关项目实施引导, 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拉动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现代畜牧业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相关重点培育县要将国家和省上下达的项目资金重点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3.2 在标准化养殖上下功夫

省局把2010年确定为畜牧生产标准化推进年, 制定了《关于开展畜牧生产标准化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各重点培育县要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成片推进的原则,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民居风格特点, 规划选择统一的圈舍设计图纸, 以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 同步推进优良品种、饲养规模、饮水饲料兽药投入、生产防疫技术等畜牧生产标准的应用, 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 (场、户) , 率先实现全程标准化生产, 实现新建 (改扩建) 圈舍与农户住房相协调, 产业发展与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环境整治的有机统一。

3.3 在畜禽良种化上下功夫

各重点培育县要进一步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依托畜禽良种工程和良种补贴项目, 完善县、乡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 做到良种扩繁场到乡镇进村社, 生产基地及其辐射带动的养殖场 (小区) 做到自繁自养, 全面实现良种化。要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 进一步规范种畜禽场生产经营许可, 强化日常监管, 加大种畜禽执法力度。

3.4 在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 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各重点培育县要把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积极推动合作社向法人社方向发展, 推动农户由自然人向法人社成员转变。要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以种畜禽场为核心, 以周边农民为主体的养殖专业合作社, 依托专业合作社, 联结农户、联结市场、联结龙头企业, 为农户提供融资担保, 建立市场风险调节金, 推进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 实现降本增效, 增强养殖户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5 在畜牧业产业化上下功夫

各重点培育县要坚持外引和内联相结合, 通过扩大开放、优化环境, 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 引进生产、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 适应市场对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快捷化的需求, 多角度、深层次开发新产品, 培育大品牌, 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特别注意从机制设计上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一头发展种禽畜场、精深加工、现代物流营销, 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 一头参与基地建设, 尤其是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 更要参与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 建立优质安全稳定的出口备案小区。

3.6 在推广产业发展新机制上下功夫

各重点培育县要结合实际, 完善推广“六方合作+保险”、“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机制, 大力推行“种畜禽场+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集中或分散建设标准化圈舍的养殖小区发展模式, 引导分散农户转变发展方式, 进入现代畜牧业。要进一步探索创新适用于不同畜禽品种、不同产业基础区域的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平等参与、优势互补, 风险共担, 多方共赢、持续稳定”的发展框架体系。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建立农业投资和信贷担保体系, 多渠道、多形式做大融资规模, 为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 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要进一步创新风险防范机制, 着力构建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保险机构等多方联动的自然风险防范体系和种畜禽、饲料、养殖、加工、储藏、营销等各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 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4 切实加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各重点培育县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技服务和目标管理, 形成工作合力, 力争在2012年的综合考评中名列前40名, 获得省政府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的授牌。牧区试点县在探索牦牛、藏绵羊等草原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

4.1 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专门机构, 落实责任, 精心组织发动。畜牧兽医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工作主体职责, 制定完善年度工作方案, 强化工作措施, 主动协调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等部门配合支持, 及时解决推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确保工作进度。

4.2加大投入力度

省局将向重点培育县、试点县倾斜安排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良种补贴、退牧还草等畜牧业项目资金, 各地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定, 加强资金运行监管, 决不允许挪用、挤占、截留, 确保项目资金用在农民发展现代畜牧产业上。同时, 各地每年新增的支农资金, 要重点支持现代畜牧业建设, 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的原则, 以县为单位整合涉农资金, 配套完善良种繁育、动物防疫、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3 强化科技服务

省局已成立生猪、家禽、家兔和牛羊养殖四个科技服务专家组, 加强对重点培育县、试点县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各地要抽调畜牧兽医科技人员成立技术服务组, 以村为单位, 将技术骨干落实到项目实施村社, 为农户的圈舍建设、种畜禽引进、防疫技术、饲养管理等提供全程技术服务。要整合各种科技培训项目, 主要用于支持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型农牧民培训, 依托已有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大力开展养殖技术现场培训、跟班培训, 使广大农民在实践中迅速掌握和运用实用技术。

4.4 讲究工作方法

各地要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示范片或村社率先开展以推进标准化为主线的现代畜牧业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农民养殖大户和专业户发展现代畜牧业增收致富的典型宣传, 加强政府扶持政策、地方主导产业畜禽养殖标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 增强广大农户开展标准化养殖的积极性, 示范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现代养殖业, 迅速掀起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热潮。

4.5 严格目标管理

各地要分解细化年度目标任务, 能够量化的都要量化, 不能量化的要有定性要求, 要落实工作责任, 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 实现责任到人, 确保工作进度。按照动态考核、竞争发展、优胜劣汰的要求, 省局将由局领导带队, 分片包区加强对各重点培育县和试点县工作推进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的督查和考评, 将年度考评结果作为2012年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最终确认的重要依据。各地要按照省局《关于做好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 (牧区试点) 县建设进度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 做好工作计划、总结和进展数据的上报工作。

最后, 我再强调一下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地要把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位置来抓, 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厉的纪律、最严格的标准、最扎实的工作, 严防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确保广大群众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8

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药物作为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保证基本药物的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从制度和体制机制上实现基本药物的公平可及,满足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这不仅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落实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执政理念。

第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权益的重要举措。医改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药品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集中关注和反映的焦点。当前,药品价格虚高是造成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药物滥用,特别是抗生素滥用也直接危害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着力于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利益。通过基本药物统一制定价格、集中招标采购、合理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提高报销比例,将切实有效地降低基本药物的价格,让广大群众受益。同时,通过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将有力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共有药品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00多家,批发企业1.3万家。产能总体过剩,产业相对分散,造成药品营销成本过高,竞争力差,制约了医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将有效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有利于降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成本;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提出了今年推进医改的10项工作。目前,这些工作都在积极、有序推进。其中,基本医疗保障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到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体系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到医改能否顺利推进。今天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工作,既是对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也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本药物制度的高度重视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涉及重大利益的深刻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制度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入分析制度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困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为了稳妥推进这项制度,国务院决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并明确了今年的分阶段任务。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艰巨,这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集中力量,全力加快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二、明确任务,准确把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

按照国务院推进医改的统一部署,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的工作任务是,不迟于12月份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要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得实效,确保制度框架不走样、不变形,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确保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证基本药物及时、足量、保质供应,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广大群众基本用药的首要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将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以省为单位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各地要进一步细化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操作细节和管理办法,确保基本药物保质保量,及时配送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到不缺货、不断档。

二是确保基本药物价格合理下降。基本药物由国家制定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的零售价格(包含配送费用)。基本药物定价要兼顾生产厂家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既要考虑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生产基本药物;又要切实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各地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基本药物招标环节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全国统一市场,坚持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也要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社会各方的监督和效果反馈。

三是要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医保报销。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这在制度建立初期尤为重要。要严格配备使用制度,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确保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要同步落实好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选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将对群众用药习惯,特别是过去习惯用“新药”和“贵药”的群众产生影响,在制度实施初期,群众可能出现不理解或不习惯,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要结合制度的实施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四是要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相应减少,需要同步建立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关心的问题。今年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需补偿资金应在政府财力承受范围内,各地要落实好政府卫生投入的相关政策,政府补偿要及时到位,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还要强调的是,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收入产生影响,要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以药补医”这一有利契机,加快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改进服务质量获得合理报酬,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

三、扎实有序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崭新的制度,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今年关键在于开好局、起好步。各地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有序有力推进,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取得预期效果。

第一,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实施的大量工作主要在地方,省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办法,抓好制度的组织实施。一是要尽快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确定2009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市、区),进行药品需求测算,制定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实施办法。二是抓紧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要深入贯彻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文件精神,统筹协调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各个环节建设,确保不迟于12月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制度取得实效。

第二,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明确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给地方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地方要在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框架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基本药物定价、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的具体方式,确保药品生产供应,降低基本药物零售价格。要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制度实施的效率。考虑到地区差异,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初期,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需配备、使用非目录药品,暂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并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和规定。省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严格把握。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注重制度实施的统筹协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性强,涉及到发改、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工信、商务等诸多部门的职能和工作,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协同配合。各地医改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协调工作,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当前推进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动落实。一是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本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时间表和工作步骤,有序有力推动制度实施;二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深入研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周密制定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做好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遇到需要多部门协商的情况,医改办公室要积极服务,加强统筹协调;四是督促地方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实现预定目标;五是加强信息收集和经验总结,动态跟踪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通报工作進展;六是监督检查制度的实施情况,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纳入本地医改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年底进行考核总结。

上一篇:学校开展森林防火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汇报下一篇:六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