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执法建设总结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执法建设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农业执法建设总结

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的要求,是加大农资打假监管力度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011]68号)文件精神,基于钦州市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对该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六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钦州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广西区人民政府的部署和钦州市人民政府的决策安排,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全面加快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机构设置、执法队伍建设、制度完善、规范执法行为、工作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基本情况

1.1执法机构设置逐步规范化

截止2012年底,钦州市经编制机构批准设置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5个,其中市本级农业行政执法支队1个,市辖4县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各1个,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本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钦南和钦北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于2011年5月份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执法机构逐步规范化建设。

1.2执法人员配备不断加大

近年来,钦州市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与往年相比逐渐增加,目前,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大)队核定编制27人(市本级5名、灵山县6名、浦北县8名,钦南区5名,钦北区3名),实有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人员)58人(市本级27人,县、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31人),现有在岗人员25人(市本级5名,灵山县6名,浦北县6名,钦南区5名,钦北区3名)。在岗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7人,法学专业3人。

1.3现有执法装备较陈旧老化

全市现有农业行政执法专用车辆5台,执法调查取证设备10套,速测检测设备2套,电脑、照相机等日常办公设备基本配备。农业行政执法车辆为2003-2004年间自治区农业厅统一配发,经多年运行,车辆已残旧老化,安全性能较差,有的不能正常使用。

1.4执法职能得到较好履行

目前,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本级行政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得到较好的开展。据统计,2012年全市共派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4603人(次),执法车辆1123辆(次),检查生产企业及经营单位5387个(次),整顿市场937个(次),查处各种违法农资数量12.96万kg,货值43.22万元,依法立案查处各种农业违法违规案件140起,结案140起,挽回经济损失315万元。通过农业执法,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2钦州市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扎实推进综合执法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大势所趋,有法律依据,有实践基础。钦州市高度重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市人民政府下发了钦政发[2012]38号文件对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作了专门部署,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把加快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主动加强与政府、编办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确保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2.2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方案

加强工作督查。一是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实际,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和分析全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题研究,更好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的对策。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市政府组织制定并印发了《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加强跟踪检查指导。市农业局以及各县区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每个阶段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情况,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2.3整合执法资源,规范机构设置,配备专业人员

一是按照精简、高效、统一、规范的原则,整合执法机构、人员和职能,将分散在相关机构的农业行政执法职能,统一划归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行使。二是成立(变更)市、县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大)队,集中行使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执法部门与监督部门分开办公,改变原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三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用适应执法需要的较高素质人员充实到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逐步建立健全执法队伍。

2.4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为提高农业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钦州市农业局根据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市人民政府的文件精神,制订出台“钦州市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基准”和“钦州市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十个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监督与管理,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2.5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努力争取多方支持,共同推进综合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政府、编办、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编制、人员等问题。全市5个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均已获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为农业局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2年10月,灵山、浦北两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分别获当地编制部门批准6名和8名人员编制。

2.6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和执法能力

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各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每季度组织执法培训学习2次;市农业局法制工作机构每年举办市县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技能培训班学习2次,聘请专家讲授法律法规和执法技能知识。二是组织人员参加由农业部和自治区农业厅举办的农业行政执法培训以及自治区农业执法统计分析会议学习交流,提高执法人员对执法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三是开展农业行政执法案件案卷评查工作和大案要案讨论学习,在案件的讨论和评查中学习和提高。四是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并对自学成效进行检查,强化执法人员的学习自觉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农业执法人员办案技巧、文书制作、案件分析等水平不断提高。

2.7强化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办案质量

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履行好为民执法职责。钦州市农业部门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年度农业行政执法案件案卷评查活动。一是重点监督检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包括执法主体资格、执法证据运用、法律适用、执法程序、文书格式和案卷归档多项内容;二是对已经结案的执法案件案卷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查。通过自我评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着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文的理解能力、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能力、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正确使用能力,对执法文书的规范制作运用能力,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准和办案质量。

2.8加大经费投入,逐步改善执法装备,确保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顺利开展

钦州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重点倾斜,逐步改善执法设备和办公条件,提高执法工作效能,保障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3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对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执法规范化建设未能全面完成

有些部门及部分领导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目前,全市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不平稳,部分执法机构更名和新增人员编制尚未得到落实。

3.2执法经费不足。着装不统一。执法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财政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二是农业执法车辆残旧老化,安全性能较差,农业执法办公及速测等设备不能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三是没有统一着装执法,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3.3执法队伍力量不足,执法人员专业知识较薄弱

全市现有25名在岗执法人员中,非法律(法学)专业22人,占88%。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农业技术队伍,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行政执法技能和业务素质不够高,同时执法人员力量不足,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

3.4农业行政执法信息化手段薄弱。难以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

目前钦州市农业执法中,办公、速测等设备及传统的执法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办案现场无法直接查询执法或农资信息,给现场执法带来不便。

4完善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4.1继续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互相协作与支持,要继续加强农业部门与市编办、法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好农业执法机构人员、编制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问题,加快推进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4.2落实执法专项经费,确保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将农业执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农业执法有稳定的公用经费和办案专项经费。同时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更新执法车辆,统一执法着装,树立执法权威,提高执法办案效能。

4.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一是严把“进人关”。挑选政治素质好、专业技术强、法律素质高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二是加强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执法人员对法律条款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以及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办案。三是加强执法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执法人员实践学习,在办案过程提高执法技能和技巧,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严谨、专业素质好的执法队伍。

4.4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建立市县区农业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形成全市上下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团结协作、行动协调的格局。同时,建立健全全国上下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互动、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农业部及有关单位通过官方网站、手机短信查询等及时全面发布、更新对有关农药、肥料、种子等农资的审批、登记或审定以及标签等信息情况,以便基层执法人员及时掌握农资信息动态,增强农资打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4.5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执法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上报、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等制度,逐步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加快推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4.6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执法工作效能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的方法和路子,整合执法资源,避免多头执法,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执法效能,逐步构建起与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统一、规范、高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

作者:韦冬兰

第2篇:虞城县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调研

虞城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更好地推进虞城县农业综合执法,提高服务型农业综合执法水平,虞城县农业局围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开展了调查和研究,情况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健全了执法体系与机构

虞城县编委批准成立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依法履行种子、农药、肥料、植物检疫、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综合执法工作。

(二)完善了執法制度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公开办事程序,杜绝执法人员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发生。二是建立立案、调查取证、审查三分离的农业违法案件办理机制,规避办案风险。三是建立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避免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发生。四是建立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农资市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稳定了执法队伍

全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事业编制预算拨款。在队伍建设方面,各级农业执法机构都以规范化建设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是抓内部规范管理,使内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严格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四)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

一是强化日常监管。全县农业执法部门采取日常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形式,使农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规范。二是突出专项治理行动。每年春季、夏季、秋季都开展以种子、肥料为重点的整治活动。

二、规范整顿农资市场

虞城县农业局要求每个农资经营门店都达到“六有六无”,即有经营资质,有质量承诺书,有农资经营须知,有主推品种公告,有完整的商品购销台账和规范的生产经营档案,有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无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无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无未经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无来源不明的农资产品,无明令禁止的农资产品,无坑农害农行为。坚决杜绝不合格农资产品进入虞城县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经费保障不足

目前,经费不足是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综合执法机构都是采取罚款按比例返还的办法解决执法经费,致使违法行为罚而不绝、处而不死。

(二)执法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农业行政执法起步晚,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大多数学历低,缺乏对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执法经验不丰富,实际办案能力不强,与规范执法、依法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基层从事具体执法工作人员参与培训的机会少,造成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违规执法、不文明执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农资市场监管任务艰巨

一是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经营意识不强,专业技术知识缺乏,导致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损农、坑农、害农的案件时有发生。二是品种多。国家和省每年审定各类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近百个,登记农药和肥料新品种更多,造成农资市场品种多、乱、杂,给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三是广告多。一些农资经销商为扩大市场份额,乱取商品名,夸大成效,虚假宣传,误导农民,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四是农资销售平台下移。目前农资零售平台已下移到乡、镇、村、组,给管理部门依法打击违法农资带来较大困难。

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

(一)纳入“三定”,保障综合执法经费编制

建议将各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畴,实行定编、定岗、定员,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性。

(二)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针对目前基层执法人员普遍存在执法水平不高、办案经验不足的问题,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安排专项经费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农业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执法为民的农业执法形象。

(三)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对农民,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能,做好本辖区农资市场的质量监管工作,严格农资经营市场准入,着重整顿和规范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市场秩序,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劣农资违法行为。同时,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纠风、纪检的监督,接受管理相对人、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完善各项制度,狠抓队伍建设,为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刘文中

第3篇: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提高农业行政执法能力

摘要:中共十五大上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方略、18届三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做出安排部署,农业行政执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008年农业部提出农业综合执法3年目标责任,2011年全国98.2%的县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对当地的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农业综合执法以及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在当前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农业;综合执法;执法水平

引言

2004年3月国务院国发[2004]10号文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印发,2004年11月农业部农政发[2004]4号农业部关于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2008年12月农业部农政发[2008]2号文件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印发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237个市(地)、2286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县级覆盖率达到应建比例的98.2%,农业综合执法县级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经过数年的发展,很多农村的执法大队通过强化综合执法队伍的管理和相应制度的建设,有效的提升了执法大队的业务能力,对于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农业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农业综合执法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法制观念薄弱,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因此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执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的主要措施分析

1.1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建设 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很多县市为了加强农业执法水平,对农业执法资源进行了整合,需要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相应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并明确综合执法大队的组织结构,形成农业综合执法的骨干力量。第二要明确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职能,一般而言目前综合执法大队的主要职能主要是负责农作物种子以及农药和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以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对植物新品种以及农村野生植物的保护。第三要完善执法手段,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保障执法机构的经费,这需要政府将其纳入财政经费预算,确保执法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执法手段,在执法过程杜绝暴力执法的问题。1.2 注重执法规范建设

为了保障农业综合执法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需要组织全体综合执法大队人员认真学习,提升综合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聘请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法律专家进行培训,还需要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规范制度,执法人员要通过培训进行上岗,在执法过程中要要进行亮证执法,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法律文件行使行政处罚权利。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三公,行政处罚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1.3 完善执法制度建设

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首先要建设投诉举报制度。在综合执法大队设立举报电话,综合大队的办公室需要配置专业人员受理投诉举报工作,并接待投诉举报人,并如实登记当事人的相关联系方式,当出现投诉或者举报之后,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将相关情况向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回报。然后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法机关效能建设的相关规定,并被直接服务的对象投诉,或者是违反了国家新规定的行风建设行为规范,存在明显的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严重影响到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形象是,都要给予责任追究,刑事案件交由司法机关处理。第三要建立备案制度,当综合执法大队出现行政处罚金额超过2000元或者以上的案件,则要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第四要建立报告制度,遇到重大以及突发性的农业安全时间要随时报告相关部门。

1.4 完善执法监督制度

有了综合执法大队,就要有相应的执法监督人员,因为目前综合执法大队还属于行政系统,其执法范围相对界限模糊,如果缺少了相应的监管,很容易造成执法存在问题,因此很多城市农村在建立综合执法大队的同时,还聘请专业的监督员,对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进行有效监督,这能够有效的促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将执法工作落实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执行。在提升执法水平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监督管理人员日常的监督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农资商品经销台账,是否出具信誉卡以及是否出现经营假劣伪冒农资产品,对辖区之内的农资门店定期进行监督,配合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展开农资市场整顿,特别是对高毒农药的整顿。

2 总结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规模化的发展,通过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执法组织来加强农村执法,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设立相应的执法机构的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制度,特别是监督制度,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农业执法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华兴,潘锦平.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势在必行[J]. 中国牧业通讯. 2010(01)

作者简介:曾文钢(1974-),男,云南巧家人,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农业行政执法。

作者:曾文钢

第4篇:农业综合执法效能建设自查报告

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突出问题自查报告

为了充分发挥机关效能建设在作风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以作风建设为核心,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深刻剖析了思想认识、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依法行政、责任落实、廉洁自律、素质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促进依法行政,提升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开展重点岗位效能,我们认真分析了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

1、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个别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欠缺,在工作作风上存在不虚心不耐心现象。

2、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业性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高,当前县级监管人员懂专业、吃透农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多,一部分工作人员不注重监管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要求等方面掌握不全不透彻。

3、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随着国家农资市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相关法制体系不断健全,在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以及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方面,需进一步强化,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突出问题整改方案

整改责任人:

整改时间:2012年4月23日 整改措施:

1、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转变监管重于服务的观念,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监管。对于农资经营户的服务,要经常到市场查看和指导,着重加强指导规范进货。对于农民的服务,农民投诉举报农资问题,执法人员要认真接待,细心咨询,开展调查,把问题解决好,帮助农民维权。并通过宣传周活动,深入农村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农民对农资识假辨假能力。

2、加强学习,开展大培训。要求全队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结合省局学习培训安排,组织农业综合执法人员集中开展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3、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工作推行有力。针对工作不足之处,在原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工作作风、办事能力、工作效率等方面不足而影响农业综合执法形象的同志,进行诫免谈话,要求当事人提交自查自纠材料。强化工作目标管理,按照每年的工作任务,从工作内容、工作时限要求等方面,对每项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力促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落实企业责任制,同农资经营企业签订诚信农资经营承诺书,同农产品生产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书。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第5篇: 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状况调查分析

农业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对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调研结果摘要如下:

一、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目前,由农业部门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已达38部,执法职能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等6个方面。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成就显著,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一是农业执法由分散走向综合,农业执法日趋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189个市、1762个县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共成立了10个省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204个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1916个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植物检疫、动物防疫、渔政渔港监督等法律法规授权的专业执法队伍也得到了规范和发展。

二是农业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纳入综合办公,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也相继开展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大 方便了申请人,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为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农业行政审批行为,农业部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设立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将原分散在各司局受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大厅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每一项行政许可项目都明确了审批内容、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

三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部、省、县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XX年底,已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323个,省、地、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检测范围涵盖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农产品等各个环节,检测技术人员达1.96万名,检测能力大幅提高。

二、当前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相比,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

1.思想观念不适应。一是有的单位或个人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重检测,轻查处”等倾向。三是有的单位或个人缺乏协作配合意识,沟通协调的主动性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不到位,难以充分有 效凝聚各方力量。四是有的单位或个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不善于在现有法律中寻找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实行综合执法,多头执法、队伍分散、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和设施装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二是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地在事后监管中往往各自为战,一些行政许可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具体,影响了对违法行为的及时认定和查处。

3.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低学历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少,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二是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一些农业执法人员碍于情面不愿执法,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执法,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

4.保障能力不适应。一是科技支撑薄弱,较强能力、较高水平的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滞后。二是执法经费不足,很多地方执法经费难以保障,有的甚至连人员工资都无法保证,“以罚养罚”、“收费养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农业执法装备陈旧、 匮乏,很多地方缺乏交通工具、取证设备等必要的执法装备,执行重大任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此外,农业执法没有统一着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三、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路

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尽快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努力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大力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不断强化农业执法保障,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以事后监管、行政审批、检验检测为重点,加快形成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执法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构建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事后监管体系。二是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以“一站式”综合办公为基础的行政审批体系。三是加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的检验检测体系。

2.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加快改革步伐,整合执法资源,全面提高执法效能。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力争3年内,在全国农业县全部实行综合执法,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度,执法文书统一 规范,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统筹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农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公信力。

3.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建立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执法协调会商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农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农业执法中的检打联动机制,建立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和执法考核评议机制,进一步推动执法机制创新。

4.提高农业执法能力。通过强化农业干部法制培训、加大农业执法投入等措施,加强执法人员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建设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执法队伍,全面提高农业执法能力。

5.强化农业执法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执法的领导,把执法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来抓。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加快法律法规的制修订进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增强配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农村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农民和其他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为农业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6篇: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规范化建设

总 结 报 告

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更是新修订的《农业法》的法律规定。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省、市、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县编委批准于2001年7月正式成立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广大干群的好评。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达标县应具备的标准。

一、推行农业综合执法成效

十几年来,农业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的成效。

1、推行综合执法,突出执法主体。推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将原分散在各站、股中的行政处罚权剥离出来,使执法机构专司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解决了过去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公平现象,体现了农业综合执法的公正性。

2、队伍政治合格,业务精通。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3、规范化建设达标。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和省、市、县领导的关心和指 1

导,实现了执法体系规范、人员管理规范、许可程序规范、办案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规范。

二、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领导重视是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十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农委领导十分重视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在编制、人员、经费、设备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领导重视,依法行政意识强,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能不断思考、研究新情况,解决一些新问题。

三、组织健全,设备齐全

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于2001年7月组建,机构编制11人,是全额事业单位,有县编委正式批文、具有法人资格,编制明确和独立台帐。有固定独立、规范、整洁的办公场所,面积75平方米,其中分管领导30平方米,集体办公室30平方米,队长室15平方米。在岗执法人员人数8人:。照像、摄像、录音、电脑、打印、传真、复印等办案取证设备及桌椅、文件柜、电话等办公设备齐全。晋MNY528车辆专门用于农业执法。农业执法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能满足工作需要。建立起信息平台,内设肥料监管、农药监管、种子监管、办公室、法规培训、广告审查、信息报送等专项负责专职工作。执法体系建设上,设立了乡(镇)、村农资监管信息员,乡镇14人,村级281人。

四、制度完善,任务明确

1、承印了《农业综合执法法律法规汇编》一书。 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造就一支合格的行政管理队伍和执法队伍,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农业执法法律法规汇编》一书,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将现时修改过的法律法规汇集成册,以指导我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

2、承印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制度汇编》一书。 为了执法行为和人员管理规范。我委根据法律、法规,制订了《主办人员办案责任制度》、《农业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执法人员守则》、《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等35项制度。

3、承印了《农业行政许可及档案文书范例》一书。 农业行政许可文书是反映农业行政许可活动、记录农业行政许可过程的重要载体。制作完整、准确的行政许可文书是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职责,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基础文书的制作水平,我队修订了此书。

4、承印了《全省农业行政执法文书》一书。

农业行政执法案卷是反映农业行政执法活动,记录农业行政执法过程的重要载体。制作完整、准确的案卷既是行政

执法人员的职责,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为了规范执法文书的制作,我队承印了此书。

5、承印了《经营农药单位规范化建设条例标准》一本。 农药经营单位的条件建设是《农药经营许可证》审查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山西省农药经营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我队制订了条件标准十项内容。目的是规范经营农药行为。

6、公示许可、执法程序。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我队在办公室显著位置和运城阳光农廉网上公示应该公示的内容。

五、严格执法、成效明显

十多年来。查办案件公平、公正、案卷制作及管理规范,办案正确率达到100%,无违法违纪现象,年均查办一般程序案件不低于10件,且两年内无错案。执法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并报送执法信息28条以上。年内未发生执法不到位、乱作为引起媒体曝光或群众上访事件,处理的案件未被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执法大队成立十几年来,通过法制宣传普及、行政监督管理、查处违法案件等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建设达标县目标。

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九日

第7篇: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法制和农业执法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的组织部分,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农业法制和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行政法规,农业法制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农业执法不断得到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二十多部农业法规,四十余部农业规章,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农业法规的实施,极大地规范和维护了生产经营行为和秩序,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应清醒看到,农业法制和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相比,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农业执法方面,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不够规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和部分领导干部对农业执法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手段不硬,力度不大,影响了农业法规的贯彻实施。农业执法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农业部门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是职责所在、职能所在、形象所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要求,现就县级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建议提出自已的看法。

一、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执法主体形象不突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依法行政、依法治农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认为“农业部门执个啥法?”根本不把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可有可无。首先是组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受阻,虽已成立了机构,但机构呈现“四不象”;其次是以财政困难为借口,经费不依法拿入财政预算;其三是不给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编制,农业执法部门难以主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导致执法力度小,执法效率低,重大案件拿不起,一般案件抓不住,执法主体形象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二)机构性质不明确,人员编制职数严重不足,执法经费无保障。一是机构性质不明确。我市的农业执法工作是四川省起步较早的市,从2000年开始至2002年,四县三区分别经各县区编委会批准分别建立了农业法制机构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综合执法,把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职权集中到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统一行使。编委会把市、县两级农业法制机构的性质定为行政机构,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和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的性质有的定为事业单位,有的定为行政单位,执法机构性质不统一;二是人员编制职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现行农业执法工作的需要。市编委会给市农业执法支队核定编制职数为5-7名,而县区编委会给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核定的编制职数有的是7-9名,有的是3-5名,最少的只核定2-3名(含法制机构在内),且在现有农业部门的编制职数内调剂使用。而我们元坝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核编只有2名,现实际在岗专职执法人员只有一名;三是执法经费无保障。我市县区农业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全部是事业人员,有的执法人员的人头经费(工资)还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属自收自支人员,执法工作经费还得靠执法大队自己去找经费来保证工作运转。

(三)农业执法装备匮乏。农业执法工作与工商、质监、卫生、药监等部

门的执法工作相比,起步较晚,加之人头经费、工作经费又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农业执法的罚没收入必须全额上缴国库。因此,执法队无财力购置交通、通讯、影象、电脑等执法必需的设备,多年来,农业执法工作者仅靠一支笔、一张纸、两条腿开展工作,若遇特殊重大突发、违法案件,就只能租借车辆和影象设备等下乡执法,这样既没有执法形象,又不能及时打击和惩处各种违法行为,严重影响执法形象和执法效果。

(四)执法人员培训滞后。不少地方的农业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未经正规的培训和考核,不懂专业技术和执法技巧,有的甚至不熟悉农业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不具备执法人员基本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执法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农业执法工作面临“三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案件错综复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好农业法制教育,提高法制素质。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法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要求,加大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进行系统的农业法制教育,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素质;二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农业法律、法规,做到自觉遵守法律,善于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农业,特别是部分地方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加强农业法规的学习、切实督促、支持本地区的农业执法队伍严格依法行政;三是对执法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做到法律、法规、程序熟悉,依法办事,用法准确。

(二)全国统一机构设置和编制测算标准。建议国家农业部联合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市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设置、机构性质、编制员额核定标准、财政经费供给等问题出台一个可操作性的文件,指导全国市、县两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否则,单凭基层市、县级农业部门做工作是很难扭转当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四不象”、经费难于保障的局面,这样做也是符合(国发[2008]17号)文件要求的。我们认为市级农业部门应设政策法规科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县级应设政策法规股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机构性质均为行政单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法制机构与执法机构必须分设,再不能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模式,“合署办公”模式中的法制机构起不了应有的监督作用;人员编制职数测算标准按市县现有农业人口十万人定编1.5人核定给编,但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最少不得少于5名。

(三)切实解决执法装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既是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部门,又是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主体。一是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解决农业综合执法交通、通讯、办公场地、现场勘验和案件查处等必需的设备和条件;二是部、省农业部门应当像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那样安排一定的农业执法体系建设项目资金,逐步解决部分县级农业执法装备问题;三是市县农业部门本身也应当匹配一定的资金解决执法装备。争取在3-5年内,全国市、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有一个明显好转。

(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形象好、人员相对稳定”的农业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农业执法形象,首先要抓好农业执法体系建设。一

是建主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把执法工作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组建好执法大队;二是挑选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强,法律知识全,综合素质较好,具有复合型工作能力的人员进入执法大队;三是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执法技能培训,市级以上农业部门的执法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下级农业部门的执法人员进行轮训,使其精通农业法律法规,深知其内涵,精通执法技巧和执法操作程序要求,使执法人员讲究方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农业执法监督涉及到社会多个层面,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一项经济任务;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民心工程。从监督时间上包括事前监督、事后监督。从监督主体上包括权力监督,纪检监督,媒体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从监督内容上包括执法职能监督,执法效能监督;从监督依法上包括法规监督,制度监督等等。同时针对农业行政执法者这一特定对象的职责、行为、作风等以至于工作8小时外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监督。通过加大执法监督促进农业综合执法,杜绝权力腐败和滥用,促进依法行政,使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同时,也给农业执法人员施加压力、提升动力、形成自我规范行为,养成整体良性运行的合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确保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公平、公正、廉洁、高效地开展,确保“三农”利益,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8篇:松桃农业执法大队执法项目总结

松桃苗族自治县农牧科技局农业执法大队

实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

项 目 总 结

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高农业行政能力和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根据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农业部2011年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项目的通知》(黔农发[2011]155号)文件精神,松桃农业执法大队承担了2011年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项目,按照《项目任务书》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现就该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实施

为确保本项目的认真落实,全面实施,我局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杨亚勇任组长,分管领导杨光祥任副组长,负责该项目的全程监督实施,由农业执法大队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责任人王再勇。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执法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和执法监督各项制度,推进“阳光执法”,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责任追究力度,

1 确保执法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执法程序行使执法权力,履行工作职责,我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监督制度》、《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制度》、《案件集体研究制度》、《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农业行政执法告知制度》、《农业执法错案追究制度》、《农业安全生产信息公布、统计制度》《农业执法人员“六不准”》、《农业行政执法岗位公示制度》、《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和《农业行政执法办案流程图》11个,已制成形象牌上墙,极大地方便了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监督、落实、实施、执行。

(二)加强办公办案设施建设

为适应办案调查取证的需要,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办公办案采购的主要设备有:高性能数码相机1台,数码摄像机1台,笔记本电脑1台、台式电脑6台、投影仪1台、打印复印机1台、传真机1台、饮水机2台、沙发4套、文件柜2个,办公桌椅10套。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今年,重点对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了全程监管,公布了禁用、限用及推荐使用农药名单,已发放禁限用宣传单3500份,制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示牌400张,公示牌内容主要有:农业投入品销售及使用“六不准”、农业投入品经营及使用单位索证索票制度、农业投入品示范店七条标准、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承诺书、农业投入品监管

2 责任状等内容。该公示牌已张贴至大部分乡镇农资销售网点与公路沿线各大小养殖场。目前,我县甲胺磷五种禁用农药禁用率达100%,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生产基地高效低毒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使用率达90%以上。

养殖场的常规检查一直持续进入中,主要以猪场为主,主查尿液中左旋多巴胺和盐酸克伦特罗是否呈阳性,目前,境内市场所销的农畜产品是安全的。茶园用肥(主要是厩肥)无害化处理今冬新建茶园将全面启动。

(四)进一步规范规模养殖场定点联系制度

松桃县已建设的养殖小区64个;规模场68个,其中特种野猪养殖场4个、竹鼠养殖场15个、海狸鼠养殖场1个、建成豪猪养殖场1个,养殖大户1840户。典型的有鑫慧养殖专业合作社,松桃梵净牧业,东太万头野猪场,武陵山生态肉鸡养殖场等22个。

对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管理:分管畜牧的副局长各带一个股室具体联系4个规模场和6个养殖小区建设,并与县领导小组签定责任状,实行一对一定点跟踪服务。逐步完善畜禽标准化养殖管理制度,实行动物防疫监管责任制度,明确规模场防疫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实施定点定期挂牌联系制度,由各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具体负责。

(五)建立农资信息义务监督员制度

目前我县农资销售特别是肥料和农药销售向村级延伸

3 势头强劲,为加强村级农资经营监督,构建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今年启动了乡村农资信息义务监督员体系建设工作,采取的措施是整合现有的村级兽防员服务体系,建立覆盖所有乡镇的村级农资信息义务监督员制度,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乡村农资义务监督员的培训,是以乡镇为单位开展村级农资信息监督员培训,前后共计培训了506人,经考试合格后发农资信息义务监督员证,做到持证监督。培训内容主要有《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涉农法律法规及常用农业科普知识和《乡村农资信息联络员工作职责》、《乡村农资信息联络员注意事项》,培训后经过考核合格并颁发“乡村农资信息义务监督员证”。

(六)建立和完善重大病虫害预报、“三杂”(水稻、玉米、油菜)新品种审定、假劣农资品种曝光短信报送服务平台

以县植保站组建的病虫测报服务网为平台,通过局领导协调,进一步整合农资销售业主与种植大户通信信息,根据农事季节和生产进度利用平台不定期发布农资产品相关信息,加大了假劣农资品种曝光力度,有效地控制了假劣农资从销售环节进入市场的概率。

(七)强化涉农法律法规宣传

4 为使农资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和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对涉农法律法规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促进农资的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局党组组织人员编印涉农法律法规汇编工作手册,手册内容主要是摘录部分有关的法律法规,农牧业生产中常见的生产管理措施,常用农业科普知识。手册简明易懂,便于携带,共计印1000册,发放对象主要是农资经营业主、乡村农资义务监督员、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

(八)进一步完善信息统计上报制度

依照《农业安全生产信息公布、统计制度》,按时上报各项执法数据,并与相关部门交流执法信息,及时向公众发布农资和农产品质量相关信息。从今年6月起,每月至少发布2期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业执法方面的农情信息。

三、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实行资金封闭运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全程全面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达到了项目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充分发挥了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

概言之,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使我县的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有了完善的执法制度,调查取证设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增加了监管覆盖面,增强了快速反应能力和调查取

5 证能力,切实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办案水平,涉农违法行为案件的发生较历年有了明显的下降。

四、今后工作打算

虽然我县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得到了历届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并不遗余力的支持开展此项工作,但松桃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数额有限,农业执法工作经常捉襟见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力度,争取增加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经费财政预算。松桃位于湘、渝黔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的核心地带,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恳请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及省农委政策法规处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县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酌情解决办公用车及部分经费为谢!

附: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项目资金决算报告及资金决算表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9篇:农业执法工作总结

2014年,我区农业执法工作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业部门有关农业执法的文件精神,立足单位发展实际,紧紧围绕“突出重心、调整布局、严格管理、密切关系和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再加措施,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管理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元月,我单位被省农业厅作为全省推荐的唯一一家农业执法机构上报农业部,列为“2014全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十家单位之一。2014年3月,经农业部组织的核查组进行实地核查后,于5月份被农业部正式命名表彰为“2014全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示范窗口”。这个殊荣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对我区农业执法工作关心和支持的结果,也是单位全体执法人员克难奋进、扎实工作的结果。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牢抓住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管理这个重心

2014年是我区农业执法工作完善管理体制的过渡之年。在这一年里,我们在确保大队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把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作为过渡之年的重心工作来抓。重心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资市场监管。在2014农资监管工作中,我们立足扎实推进“放心农资市场”创建这个工作主体,采取了扎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稳步推进放心农资市场创建工作。

1、加强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管理。按照先申请—后审查—再发证的签发程序,全年依法签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各2份,签发农药经营许可证80份,签发农作物小包装种子登记证明材料300余份,签发农作物种子田间检验合格证15份,签发农作物种子产地检疫证15份,签发植物调运检疫证25份。上述农资生产、经营资质证件的签发有效地规范了全区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合法行为。与此同时,我们在春秋两季联合工商等职能部门组织多个工作专班,全面排查辖区内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合法性,先后依法查处超范围经营的违法行为3起、无证经营行为2起。对上述主体违法经营行为都及时进行了依法查处,确保了全区农资经营主体的合法性。

2、突出源头监管这个重心。2014年我们坚持把邓城农资市场放在全区农资监管的突出地位来抓。一方面邓城农资市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区农资经营的源头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抓好邓城农资市场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带动全区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着重抓好了以下几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一是进一步推动农资产品源头申报制度的落实。累计申报备案各类农资产品数量达1320个,其中种子品种380个、肥料产品140个、农药产品800个。通过抓好农资产品源头申报,全面掌控了全区农资产品生产经营的动态,摸清了农资产品种类底数,为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农资产品奠定基础。全年通过对每个农资产品的全面审查,从源头制止不合法的农资产品流入市场,扰乱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二是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及时通报、劝退违法农资产品。要通过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市场巡查活动,及时检查发现市场上经营的违法违规产品,并立即下达《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台帐》,全年累计下达《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台账》325份,对290个违法农资产品进行了限期清退。对于未按规定的期限退出市场的农资产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或其它方式进行通报,同时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三是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2014年,把查处违法案件的重点放在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包括添加隐性成分的农药产品和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不符的肥料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产品、未经审定的种子、经营未经检疫的植物产品和经营数量达到500—1000公斤以上的包装标识违法的农资产品违法行为等。全年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02件,其中种子违法案件57件、肥料违法案件16件、植物检疫案件8件、农药违法案件21件。处罚标的总额达70万元。通过对重点案件的查处,进一步深挖农资违法的大案要案的案源,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起,确保农资市场经营的主流农资产品合法。在案件查办的过程中,要加强源头市场和基层零售市场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需并案处理的案件及时并案查处,全年并案查处各类农资违法违规案件20件,确保市场管理不漏掉一个违法产品和违法行为。与此同时,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和省、市农业部门的协作,启动案件协作查处机制,查处1起跨区域的假农药案件,进一步增强农业执法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四是加强执法服务工作。重点抓好了农资产品日常抽检工作、农资经营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农资纠纷事件的处理工作、优质农资产品的推介和执法宣传与服务工作。全年累计检测农资产品1412个。其中种子品种1120个,农药产品162个、肥料产品130个,产品合格率达95%。同时进一步抓好农资经营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工作,确保了农资产品的流向、数量记录清晰,方便农资产品质量问题的追溯管理。全年先后接待和处理农资质量纠纷事件15起,有效地维护了农资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与农资协会的协作,启动农资行业自律工作机制。通过发挥农资协会的作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依法查处了一批不正当经营、扰乱市场经营秩序、不诚信经营的反面典型,有效地理顺了全区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3、加强基层农资市场的管理。2014,我们将除邓城农资市场以外的基层农资经营网点的管理工作纳入城关源头管理工作的整体进行统一协调管理。重点抓好基层无经营资质主体的清理与查处、经营未经申报备案的违法农资产品和走村串户经营违法农资产品行为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采取一定的工作措施,引导推进基层放心农资市场的创建工作。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职能要求统一纳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进行管理。为此,2014,我们进一步加强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1、全面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全区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涉及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贸市场、超市的基本情况。

2、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农产品准出制度。通过全面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企业生产农产品从事合法经营。

3、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要求,确保各类农产品按要求进入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尤其是今年4—11月,我们结合“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的开展,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专班,狠抓了城区的XX市场等5个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检查督导工作的落实,确保了“国庆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出问题。

4、协助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全年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结合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工作的落实,先后开展简易检测、委托检验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样品检测工作。累计检测农产品样品1800余份,及时对检测质量不合格的3份农产品进行了妥善处理。

5、依法查处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违法案件。全年查处了农产品安全领域的案件2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的查处。

二、合理布局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

2014年,为了全面抓好农业执法工作,结合单位实际,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拟定在单位内部设置以下工作机构:

(一)农资市场管理工作专班。具体安排副大队长彭汉山和朱红梅牵头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由牵头人负责选定。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省、市农业部门农资打假的有关文件精神,全方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扎实推进“放心农资市场”创建工作,确保全区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保障农业稳步发展。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专班。具体安排支部委员赵朝晖负责,落实工作人员2-3人,其主要职责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管理的相关工作。

(三)后勤管理与服务专班。具体安排副大队长樊启飞和办公室主任张尉君负责。主要抓好单位的内部建设与管理和文字材料工作,全力服务单位内部管理专班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2014年,在抓好执法大队参公管理落实的同时,我们把执法队伍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抓出了成效。一是加强政治教育。自觉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党内新颁布的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工作。促使单位内部形成讲政治的良好工作氛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依法行政楷模。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结合单位管理实际,制定了周三和周五两个学习日制度及切实可行的业务培训计划,扎实抓好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对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增强依法行政的本领和能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结合抓好单位内部规范管理工作的实际,全年狠抓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工作,尤其是对涉及执法人员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全年累计修订和完善农业执法管理制度67个。在此基础上,明确大队办公室狠抓制度的执行管理工作,明确要求用制度来约束每个执法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确保依法行政管理活动公正履行。四是加强作风建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全年狠抓了以“四风”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克服少数执法人员工作上存在的松、软、懒、散的现象,促使执法人员自身的工作作风取得明显的改观。

四、严格内部管理,推进单位稳步发展,积极提升单位良好的执法形象

由于单位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尤其是还要承担除执法管理以外的相关业务工作,要完成上述工作目标必须从严格内部管理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和案件查办相关工作机制,用制度约束工作的开展,确保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动力和相应的工作活力。二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要坚持精打细算的理财策略,严格管理财务,确保收支平衡,稳步推进单位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办公设备等公有设施的管理。在进一步完善办公设备等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单位办公设备和公有设施登记维护的基础上,防止公共财务人为损坏。四是进一步抓好相关业务工作。由于受当前管理体制的影响,农业执法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不容忽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通过业务工作的开展,能够从上级业务部门争取相应的业务项目和工作经费,全年落实“十二·五”期间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检测工作后续经费7万元,同时完成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目标任务,争取项目经费50万元。五是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相关业务项目。今年7月,在2013年的上报项目的基础上,抓好了《区农作物展示示范场初步设计与投资概算》项目书的编制工作并及时上报,力争2015年实施项目建设工作。今年10月通过加强与省种子管理局的沟通与协调,促使省局在我区安排落实了11个小麦品种的展示示范工作的落实。六是改善办公环境,提升执法形象。2014年,在落实单位办公场所的同时,投资部分资金,对单位办公场所进行了简单的整修,添加了部分办公硬件设备,确保办公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单位自身的执法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之,一年来,我区农业综合执法管理主要做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推动全区农业稳步发展和加强单位内部建设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于我们中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五、2015年工作计划与打算。

2015年,我区农业执法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强市场监管这个重心,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管理工作,为保障全区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应有的努力。2015年计划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重点抓好与省、市农业部门、区工商、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依法查处和打击农资生产、经营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管理威信和整治违法农资生产、经营的震慑力。与此同时,加大市场巡查和执法管理工作力度,全力整治农资市场。

二是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农业环保、植物检疫工作要进一步拓展工作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有突破性的发展,着重解决农产品检测机构的建设问题,农产品管理工作机构设置的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问题;在项目建设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农业部门的项目工作,并全面抓好落实。

三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和单位建设问题。在单位建设方面重点落实执法大队参公管理事项,着力逐步解决在职在岗干部工资、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的落实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强农资协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引导协会抓好农资行业自律工作,进一步推动全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的开展。 五是全面提升农业执法人员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农业执法人员的素质。重点解决依法行政能力不足的问题。

上一篇:在劳模表彰大会讲话下一篇:邮储银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