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发展历程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邮储银行发展历程

邮储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效、问题及建议

摘 要:邮储银行股份制改造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其组织机构调整已基本到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初显成效,但在经营管理体制、外部监管与政策支持等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以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为例,分析其经营模式、资金运用、资产结构及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就下一步改革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邮储银行;改革;地方经济

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挂牌运营以来,经营较好,在系统内居全国前列,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初显成效。但其信贷业务总量小,资金运用以上存为主,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业务品种单一、业务拓展尚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经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总体情况

2008年1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省分行结束了“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逐步推进各级机构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目前,基本搭建了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完成向商业银行转型的初步任务,发展呈以下特点:

1.经营模式为“自营+代理”,机构网点遍布城乡。截至2013年3月末,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下辖13家二级分行、51家一级支行,全辖共有一类网点423个、二类网点745个、邮政代理网点1339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网点占比超过70%。

2.资金运用以上存资金为主,公司类信贷业务逐步开办。截至2013年3月末,分行总资产中存放联行款项占65.74%,各项贷款占15.59%。2012年,该分行获得公司信贷自主经营权,公司信贷业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2.61%。零售贷款和贴现及买断式转贴分别占各项贷款的86%、0.57%。

3.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2013年1-3月份,分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16.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43%。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呈现“双升”,2013年3月末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了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分别为242.99%、2.11%。

二、贷款投放的优势、劣势及对地方经济的支持

(一)优势

一是资金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信贷业务起步较晚,整体存贷比较低、资金充裕,在贷款投放方面具有相对的资金优势。截止2013年4月末,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存贷比17.22%,大量资金上存联行和同业。如果不是受制于总行规模限制,有大量资金可以用来发放贷款。二是具有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全省邮储银行拥有各类支行和邮政代理网点2507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网点占比超过70%,是全省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数量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三是市场空间不断扩大。邮储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和“三农”,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纵深推进,为邮储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带来新的市场机会[1]。

(二)劣势

邮储银行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在业务品种、人员素质等方面和国有、股份制银行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信贷业务品种和授信方式较为单一,在针对区域特色市场需求方面,额度、利率、担保等要素设定不够灵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质量。二是信贷队伍能力待提升,全分行信贷人员从事信贷工作平均年限为2.17年,总体经验较少,队伍稳定性不强。三是由于各地邮储银行存贷比较低,所在地政府认为邮储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因而给予邮储银行的各项政策支持较少[2]。此外,由于邮储银行资本金不足,按照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邮储银行总行给江苏邮储银行贷款规模也极其有限,信贷业务发展困难较大。

(三)对地方经济支持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以小额贷款为抓手,重点做好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3月末,共发放个人类贷款88.69万笔、1310.69亿元,小企业贷款7674笔、187.4亿元。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阳光信贷”、“送贷款下乡”、“送金融知识下乡”、“信用村”建设等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活动,有力支持了农民致富,帮助小微企业创业。在小额贷款方面,南京、镇江、苏州分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盐城淡水养殖行业小额贷款创新、徐州农机设备小额贷款创新等一系列产品,得到客户一致好评。

二是尝试开展公司信贷业务,积极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江苏邮储银行在获得公司信贷自主经营权之前,共协助总行签订99笔批发类贷款合同,合同金额424.03亿元。在2012年获得公司信贷自主经营权之后,共签订37笔公司信贷合同,合同金额共计133.9亿元。主要投放对象是江苏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先后与徐工集团、江苏沙钢集团、江苏交通控股、连云港港口集团、江苏悦达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全省各地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在经营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银邮关系复杂,经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当前,邮储银行机构体系中涵盖三种不同隶属关系的机构管理模式,邮储银行控制一类网点,邮政公司控制二、三类网点,邮政公司既靠投资控股,也靠控制二类网点的人、财、物来获取收益。在这样的体制基础下,邮储银行难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金融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难以对代理网点进行有效管理,代理网点合规意识欠缺,安全防范措施存在隐患,同时代理网点多头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削弱了管理效率。基层邮储银行既要服从上级行的纵向管理,又要照顾地方邮政公司的横向关系,协调事务多,内耗大,效能差。

(二)信贷产品品种单一、缺乏比较优势,风控能力薄弱

一是产品开发机制不活,基层机构金融创新难。邮储银行产品开发权限集中在总行,基层机构金融产品单一[3]。现有的产品兼容性和联动性不足,应收账款融资、保理以及融资租赁等融资业务地市级邮储银行多数不能办理;配套的结算工具尚不完善,如无锡市邮储银行还未开办本票和汇票等业务,不能给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而融资服务方式的创新更无从谈起。二是利率定价机制不活,利率定价过高。基层邮储银行没有利率定价权,小额贷款业务根据总行规定统一执行15.66%的年利率,是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2倍之多。贷款利率过高,负担重,抑制需求,制约了贷款量的扩张和效益的增长,也会助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基层授信审批权限小,审批效率不高。目前,除小额农户贷款外,其他个人商务贷款、小企业贷款和公司贷款县级支行均没有审批权,地市级邮储银行审批权限也非常有限,公司信贷,地市级邮储银行多数没有审批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机构的信贷业务拓展能力。从审批时间看,邮储银行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和公司贷款审批周期分别为1-2周、1个月以上、3-4月以上,审批时间较长。四是风险管理专业性不强,风控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风险预防能力偏弱。部分授信业务制度不够完善、部门职责不够清晰,授信业务管理组织架构还不够健全,前中后台未完全分开。风险管理缺乏足够、有效的风险计量、监测、控制手段和工具,专业性不强。

(三)收益分配机制不活,基层机构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基层邮储银行的收入来源除了可自行运作的一部分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外,主要还是以上存总行资金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为主,上级行下达的利润指标也主要依此核定,对基层行压力不大。在收益分配上,基层行员工的收入基本上还是统一标准的行政性分配,与其他商业银行收入存在一定差距,致使基层行在业务营销和拓展上员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升

邮储银行现有人员绝大部分没有银行工作经历,缺乏银行资产业务工作经验。多数从业人员的金融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高,特别是市、县两级高管人员多数由邮政局管理人员转任,对传统邮政的“官营”理念较重,市场意识不足。加之对银行信贷业务不熟悉,难以有效指导信贷业务开展。基层机构普遍缺乏信贷营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银行风险意识和金融市场理念,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信贷业务的快速拓展。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邮储银行管理体制

从长期看,邮储银行要真正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明确产权关系,加快推进代理网点改革,实现邮储银行市场化独立运作。建议国家适当注资邮储银行,同时,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逐步把中国邮储银行改造成非邮政绝对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逐步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架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全方位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赋予基层机构灵活合理的资金运用权限

要给予基层邮储银行机构一定的产品开发权,以便根据地方实际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服务;赋予基层机构适度的利率定价权,使小额贷款利率符合市场供求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基层机构尤其是县域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减轻基层信贷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全面修订、完善、补充各类规章制度及流程,构建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要加大对现有员工培训力度,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吸引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金融业务人员,尽快建立起一支水平高、技术精、服务优的员工队伍,努力在短时间内使队伍建设与业务发展速度相匹配,以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快速拓展的需要。要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其对经营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邮储银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人民银行可通过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信贷导向效果评估等工具,鼓励和引导邮储银行信贷资金向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倾斜,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真正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在监管标准上,鉴于邮储银行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隶属于邮政部门,再加上贷款占其资产总额较少等原因,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特殊性,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适当提高对其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容忍度,对其采取有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和指标,给予一定年限达标宽限期,增强邮储银行信贷投放和利润转增资本能力。三是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要完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关财税奖补政策,以及不良贷款的核销政策,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邮储银行“三农”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王艳)

参考文献:

[1]李国炉.邮储银行小额贷款支持"三农"的调查分析[J].中国金融,2009(23).

[2]姜长云.农村资金外流看邮政储蓄制度改革[J].中国金融,2003(23).

[3]吴国平.基于差异化竞争的浙江邮储银行信贷产品设计[J].浙江金融,2010(8).

作者:卜建明

第2篇:论新时期下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邮储银行的内部审计是构建银行控制体系、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对新时期银行审计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文章从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探讨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尽地分析了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邮储银行;内部审计;新时期银行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152

1 前 言

审计的定义方式存在多样性,但最为基本的定义是核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并厘清两者之间与标准的一致程度,同时把评估证据及结果传递给利害双方的整个过程。我国邮储银行开展审计工作已经有多年,邮储银行内部审计是指由本行专职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本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本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这使得银行系统的运营效率、组织结构、风险控制等管理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升,同时帮助邮储银行更好地规避管理风险和金融风险。新时期,我国经济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使得邮储银行在内部审计过程出现了诸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邮储银行内部的审计现状及管理对策,对邮储银行在新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试图从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着重探讨了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尽分析了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2 新时期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2.1 内部审计的机构配置与管理

(1)机构配置。邮储银行设立总行审计局、审计分局和一级分行审计部组成的审计架构,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负责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本行经营活动、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编制并落实年度审计计划,开展后续审计,评价整改情况,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负责。但从内部审计工作出发,审计机构还是以银行自主成立的审计部门为主,其性质相对独立并且权威性受到银行高层组织结构的保护,审计过程及结果不容易受到其他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的影响。

(2)审计管理。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上以统一管理为基础,内审机构及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并且能够确保内审过程规范化和持续化,同时审计部门会对审计人员的表现及工作内容进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结果。另外,审计计划及结果必须是书面的,审计过程应具备周期性和时效性。

2.2 审计内容的多样化及流程

(1)审计内容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邮储银行的经营范畴也在不断扩大,保险、信托、证券、融资租赁、投资银行等金融衍生品逐渐成为银行发展的新领域,因此邮储银行内审的内容也存在多样性。面对众多的金融产品内部审计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审计工作,从资本评估、贷款、担保、融资、债权等内容着手,强化资料的审查与评估,并对审计结果进行客观评价。

(2)审计流程。從内审流程和邮储银行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内审流程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向:效益审计,是新时期管理+效益审计的主导,是促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探索;规范性审计,审计行为应有较强的规范性,要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确保内审措施及方法符合法律范围;流程审计,审计程序要具备系统性,要与银行管理机制相适宜,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对审计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管理方法审计,对银行管理方法进行审计要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以保证银行整体管理的安全性。

3 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内审控制理念的缺失

(1)控制理念缺失。邮储银行多以解决针对性问题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在产生问题时能够及时妥善地进行处理,这使得银行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但从专项业务和专项管理内容来看,缺乏整体控制理念,这也造成内审过程的难度增大,审计出来的问题较多,从而增长了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并且缺乏相应控制体系的建设。

(2)审计控制氛围淡薄。审计过程中控制氛围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内的管理人员与内审人员相对较熟,并且对审计内容、审计目的、审计人员、审计流程也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造成控制氛围淡薄,严重的还会引发意识主导审计和徇私舞弊的现象,这也影响到了内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 信息建设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1)信息沟通不畅,引发内审结果失真。在邮储银行内审过程中,主要审计的单位多以辖区内审计单位为主,在开展审计时对具体业务的核查总是存在障碍,这主要是由于基层网点的信息反馈较慢,许多信息都不能作为审计的标准,并且基层管理制度粗放,内控制度较差,引发了信息沟通不畅,内审结果失真的现象。

(2)业务审计缺乏规划。在开展内审过程中,审计的内容不能还以传统的内容为主,审计内容要与业务发展、市场环境、行业规范相适应,而现阶段邮储银行的新业务较多,审计内容及方向缺少对新业务的规划,延续以问题为导向地制订审计计划,容易形成业务发展与内部审计的矛盾。

3.3 内审制度执行力差

邮储银行内部审计存在执行力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以习惯代替制度,审计过程没有严格地按照审计规范操作,同时为了工作方便而减少审计环节,对审计证据真伪的辨别能力不足,影响到了审计结果,对一些代理业务的审计没有追根溯源。另外,审计人员的学习及培训较少,对银行新业务的审计内容及方法还存在缺失,审计技巧及水平有待提升。

4 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风险控制

银行内部审计控制首先要避免的就是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因此在内部审计中要实行全流程、全规范、全业务区域的有效控制,以提高业务审计的管理水平和审计效果。同时,强化对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审计,要使得机制在规定可控制的范围内,避免因业务增长或债务转移带来的风险,提高内审全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质,以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2 强化信息处理能力

邮储银行采用了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这不但拓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同时也使得银行内部系统的运转更具效率化。而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提高非现场审计能力,加大审计系统开发,把可审计的信息进行分类并有效地甄别,强化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同时对非现场发现问题的信息要及时地与各机构进行核对,并将出现问题的诱因直接反映给审计部门,提高审计信息的使用效率。

4.3 强化监督体系的建设

邮储银行内审监督体系的建设要从部门的组织结构出发,要保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且在银行发展的各个时期,审计的内容及方向要具备前瞻性,因此要增强内审机构监督和风险预测的能力,在问题发生时能够提示风险隐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发生。另外,监督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邮储银行的审计工作从检查业务的合规合法性和制度的落实情况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转变,才能够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监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新震.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工程经济,2015(3).

[2]刘华芳.浅谈改制后农商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7).

[3]衣向东.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4).

作者:梁红英

第3篇:邮储银行“自营+代理”经营模式下邮政代理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邮储银行“自营+代理”的经营模式是符合中国邮政实际的特色运营模式,有利于邮储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也有利于保障基层邮政公司稳定发展。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金融脱媒日趋严重的新形势下,邮政代理金融应顺势而为,认真摸清和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弥补,注重引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开拓和创新业务种类,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最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营+代理;邮政代理金融;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

邮储银行“自营+代理”经营模式是我国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的产物,是邮储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中国邮政的人员、网络和资源优势,依法采取的一种特色经营模式。“自营”指邮储银行依托自有资源独立开展全功能商业银行业务,“代理”指邮储银行委托中国邮政及其各级分公司,利用邮政的营业网点和人员开展部分基础性商业银行业务,其经营组织机构即为邮储银行代理营业机构,但习惯称为邮政代理金融。实践证明,“自营+代理”经营模式对于邮储银行面向“三农”,开展农村金融业务起着关键作用,这种经营模式在邮政集团内部形成了协同效应,既有利于邮储银行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大众客户,也有利于中国邮政履行普遍服务,保障基层邮政公司稳定发展。

一、邮政代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邮政代理金融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从业务角度来讲,邮政代理金融是各级邮政公司利用中国邮政服务网络,接受部分金融机构的委托,代理从事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根据银监会规定,邮政公司只能代理邮储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代理保险则不受限制。从组织结构角度来讲,邮政代理金融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只是各级邮政公司的内设部门,根据邮政公司与部分金融机构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依托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开展业务的代理营业机构。在业务运营上,直接或间接接受我国各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监督与管理。

邮政代理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邮储银行服务网络的扩展和延伸,也是我国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有助于打通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因此,邮政代理金融的业务经营必须遵循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邮政代理金融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自营+代理”经营模式下,以提升员工素质为中心,遵循金融发展内在规律,积极推进经营转型步伐,不断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业务流程等,使自身资源配置不断趋于均衡合理,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二、邮政代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负债结构发展不均衡

邮政代理金融的代理银行业务主要是储蓄、汇兑和代收付业务,在现行邮储银行的代理费用结算政策引导下,邮政代理金融非常重视活期储蓄的发展,但忽略了存款中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个人储蓄存款高端客户少,低端客户占比较多。据统计,储蓄存款中百元以下客户占比近66%,而储蓄余额仅占总余额的0.22%,万元以上客户占比9.2%,却贡献了近84%的储蓄余额,客户数量与其贡献度极不匹配。理财业务规模较小,虽然邮储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理财业务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但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理财产品数量和业务量与同业比相差较大,邮银合计只占市场的1%左右,而邮政代理金融的理财业务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说明理财业务是邮政代理金融的短板,负债结构不均衡将其暴露在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面前。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脱媒日趋严重,居民资产结构多元化,储蓄存款持续分流,对邮政代理金融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二)人员整体素质待提高

全国邮政代理金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相对较少,经济金融专业人才更少,这与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学历高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专业技能持证方面,大部分邮政代理金融从业人员具备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而基金从业资格、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持有人数总体较少,高端一点的金融理财师AFP、CFP等更是少数,造成专业素质整体不高,理财经理人才短缺,理财业务发展受限。这些问题是邮政代理金融固有的老话题,如果久拖不决,势必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三)网点基础管理不到位

邮政代理金融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缺少必要的准入核实机制,岗位轮换不及时,持续的专业培训教育不够。网点负责人素质不高,业务检查人员缺乏,内控管理薄弱。部分邮政代理金融网点人员缺乏,存在不合理兼职情况,岗位设置不合理,权限管理不到位,业务违规操作较多,网点负责人“权力作案”得不到有效制约,风险防控措施流于形式,隐患问题的整改提升率低。

邮政代理金融作为邮储银行的代理营业机构,其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管理应由邮储银行负责,但由于历史和体制因素,实际经营中却由各级邮政公司自行负责。而金融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与邮政公司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同,有其自身独特的、严密的、完整的监管体系。一旦发生案件,容易造成邮银双方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不利于邮政金融的整体发展和邮银协调,最终会影响邮政代理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四)网点转型力度需强化

1.转型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理念转变是网点转型的核心,但现阶段仍然存在部分员工对转型必要性认识不足,转型理念理解不透彻,缺乏主动转型意识,产生被动转型现象,导致转型流于形式,不能使转型和实际生产有机结合。

2.专职营销队伍建设较薄弱。专职营销人员是网点转型的抓手,目的是要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目前邮政代理金融转型网点的专职营销人员配备不齐,兼职营销人员较多,且金融职业素质欠缺,标准化销售流程无法正常运转,不能有效满足中高端客户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

3.产品业务种类丰富性不高。产品和系统是网点转型的有效支撑,邮政代理金融的产品业务条线较为单一,仅能提供储蓄、汇兑、理财、基金、保险等基础性的个人金融产品,公司、信贷、信用卡等资产类业务尚未开通,制约了客户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与同业相比,市场竞争力薄弱。

三、邮政代理金融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梳理内部竞合关系,实现共同协作发展

邮储银行和邮政公司彼此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考量,邮储银行“自营”和邮政公司“代理”之间存在业务交叉,囿于绩效考核压力,双方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这在基层表现尤为明显,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内耗现象。因此,实现邮政代理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其与邮储银行之间的内部竞合关系,进一步理顺邮银双方在网点、业务、客户等方面的关系。优化网点布局,减少双方在同质业务、同一区域、目标客户群定位上的重叠,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

1.业务差异经营。邮政集团公司应加强顶层设计,在邮政金融整体框架下,明确各自业务发展重点,实行差异化经营。具体而言,邮储银行要坚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统筹做好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经营发展,精心着力于产品研发、资金运用和利润增值业务。邮政代理金融要充分发挥网点资源优势,重点做好个人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主要着力于发展储蓄、理财、代收等资金来源业务,继续做大代理保险规模,不断改善业务和客户结构,逐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好对客户的金融服务。

2.网点错位设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业务经营发展需要,双方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的邮政储蓄网点布局规划图。以全功能的邮储银行“自营”网点为中心,其周围辐射若干邮政“代理”网点,形成“轮毂式”的网点经营格局,全方位服务客户。邮储银行新增“自营”网点要“少而精”,注重网点效益提升,网点位置的选择应侧重公司、信贷业务较多的地区,注重公司、信贷业务的网络覆盖面。邮政代理金融应发挥服务城市社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做好基础性的个人金融服务,尤其是在金融服务空白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及有服务需求的地区,适当新增邮政代理金融网点,做好普惠金融。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寻求利润来源多样

1.调整业务结构。坚持负债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并举,继续巩固发展储蓄存款核心业务。理财业务是邮政代理金融未来发展的收入增长点,通过加快理财业务发展,促进负债结构多元化,提高非息收入比重,实现各项业务均衡发展,增强邮政代理金融抗风险能力。积极与邮储银行、银监部门沟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委托和授权邮政代理金融开展部分资产业务,可委托邮政代理金融开展信用卡、公司和信贷业务营销,在农村地区经办小额信贷,通过邮政代理金融直接将资金反哺农村,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2.改善客户结构。目前邮政代理金融客户中1万元及以下大众客户占比较大,这类客户维护成本相对较高。要构建邮政代理金融客户数据库,实行客户分类分段管理,注重客户综合资产贡献度,原则上将总资产在1万元以上的客户作为重点关注的基础客户,尤其锁定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客户。建立和落实网点客户建档归户和维护管理工作机制,客户经理按照分层分级维护标准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工作。充分利用邮储银行个人客户营销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客户信息变动、产品持有变化情况,发掘客户潜在金融需求,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资产配置,优化产品组合,实现产品叠加捆绑,以有效绑定客户,增强客户粘性。充分挖掘邮务类客户资源,有效筛选优质客户,开展组合营销。

3.创新业务类型。积极开拓新业务,试点开展P2P、P2B网络信贷业务,为个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争取监管部门同意,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代理其线下网络贷款的审核和受理业务,同时与互联网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利用自身网点渠道代理其开户、销户、发卡等线下面签业务,以拓展业务范围和创新收入来源点。

(三)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深耕县域农村市场

邮储银行拥有网点4万个,其中3.1万个是邮政代理金融网点,72%分布在县城和农村地区。客户账户余额大部分在5万元以下,一直把社区居民、农户、小微企业等低收入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邮政代理金融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更好地服务县域、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扎根城市社区、农村,立足县域求发展,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只有坚持这个市场定位和服务方向,邮政代理金融才有发展的基础和空间。紧抓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抢占农村手机支付市场先机,进一步加大邮储非现金支付业务的宣传、营销力度,持续培养农户使用习惯,不断积累和扩大客户群体,提升市场覆盖率和使用率。

(四)增强科技信息建设,进军“互联网+金融”

中国邮政在融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邮政集团应加强顶层设计,整合集团内各方资源,搭建集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直销银行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切入口。同时根据自身业务特色,在平台上融入金融、邮务和速递类业务,发挥邮政在物流、仓储和配送方面的优势。

1.创新电商金融业务。找准市场定位,把“邮乐网”打造成“电子商城+网络融资+平台创新”的综合型电商平台[1];依托“邮掌柜”平台,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市场,继续丰富“邮掌柜”业务种类,搭载金融服务功能,不断积累客户交易信息和信用信息,主动融入邮储银行金融资源,结合邮政特色资源禀赋,开展供应链金融和网络小贷业务。

2.搭设即时通信平台。自建邮政即时通信平台,实现客户经理即时服务客户、金融信息推送、针对性的营销宣传以及专业的金融交流圈等多项服务,为客户搭建起统一的金融服务及社交沟通平台。通过自建即时通信平台,可以有效规避使用第三方通信平台带来的客户信息流失风险,把客户信息全部留在邮政,增强客户黏性。

3.创建独立直销银行。紧跟监管动态,在邮政集团层面建立直销银行平台,待政策条件成熟后,转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直销银行;明确客户定位,瞄准年轻、互联网客户群,重点营销非邮储银行卡客户,注重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客户,开发的直销银行产品要简单易懂,购买便捷,收益率较传统银行储蓄高,以增强客户吸引力。同时,在邮乐网、邮掌柜、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官方网站等嵌入直销银行链接,体现协同效果。

4.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加大网点自助设备投放,提高电子银行激活率、使用率和交易替代率;推广智慧网点建设,优化网点业务流程,打通线上线下互通渠道,实现客户事先线上预约和预填单,再到线下网点完成实际交易,在网点引入智能填单台、智能叫号机,以节约客户等待时间,增强客户体验。开展移动化金融服务,试点高度集成刷卡机、指纹仪、打印机、IC卡读卡器、二代身份证识别仪等常用功能模块为一体的“移动便携式银行”,创新户外营销模式。

(五)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抓好员工素质能力培训。树立“按需培训”理念,从当前邮政代理金融员工素质结构实际出发,结合岗位、年龄特点进行培训,突出抓好县域青年英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域青年服务“三农”的能力素质;特别关注中年员工发展状况,科学规划中年员工职业生涯,合理调整岗位,开展中年员工“增值培训”,增强中年员工岗位适应能力,重新激发中年员工活力[2]。

2.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员工队伍素质,提高基层员工待遇,夯实基层机构人才队伍基础是实现邮政代理金融各项经营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更是防止陷入“培训基地”尴尬陷阱的重要途径。首先,人员配置向基层一线倾斜。要严格控制各级机构的机关进人数量,设定控制基数,新增人员向基层一线倾斜配置。其次,薪酬分配向基层一线倾斜。优先保证基层员工的工资增长,根据员工的基层工作年限,结合地区差异和不同层级,合理确定差别化的收入分配机制。再次,拓宽基层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打造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特别是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机关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着力稳定基层人员数量最多的柜员群体,实施规范的柜员等级管理,为基层优秀柜员拓宽发展空间。

3.注重服务网点一线员工。在网点服务过程中,一线员工首先与客户直接接触,是影响客户服务感知的重要甚至是决定因素。应转变把一线员工置于组织结构底层的思维和做法,要将其作为“二阶客户”,其他员工为一线员工服务或支持,后者直接为客户服务[3]。完善和疏通上下沟通机制,确保一手客户信息高保真地传达到决策层,使其能准确地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决策。

(六)信守合规经营理念,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1.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理念。坚持合规从高层做起,自上而下践行合规,做合规建设的示范者,维护合规权威性。坚持“人人合规、事事合规、时时合规、处处合规”,把合规经营意识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做好业务管理和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形成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合规工作机制[4]。

2.坚持银邮联动共同合规。建立“银行方面主导、代理机构自律、邮银融合”的内控合作机制,加快推进邮政代理金融专职检查队伍建设,逐步提高自主检查能力和检查覆盖面,在有条件的代理营业机构试行风险经理派驻工作。积极探索邮政代理金融从业人员到邮储银行限期交流任职培训机制,互相体验内控文化,学习营销技能和管理经验。邮储银行要加强对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开展、制度执行和人员履职等情况的稽核检查,邮政代理金融要积极配合,并按照邮储银行的整改意见及时整改,如果因整改不力而造成损失和重大负面影响,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另外,还要主动同监管机构有效互动,寻求监管机构的指导和帮扶,形成外部监管与内部合规有效互动的良好局面。

3.完善风险管理考评体系。要建立邮政代理金融风险管理考核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过程和效果为重点的风险管理考评体系,并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对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的积极引导作用。认真纠正“重经营业绩、轻风险内控”的绩效考核理念,确立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并重的理念,平衡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风险管控完成好的给予加分,合规管理做得不好的给予减分,对报告重大合规风险有功者给予奖励。■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董玉峰,朱叶,刘婷婷.邮政储蓄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J].邮政研究,2014(7).

[2]刘芳余.浅谈农行基层一线中年员工能力再提升[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11).

[3]张潇华.银行网点如何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J].现代金融,2010(2).

[4]林茂新.牢固树立合规经营理念 确保邮政金融持续健康发展[N].中国邮政报,2013-12-26.

作者:董玉峰 马丽斌

第4篇:邮储银行发展

浅谈邮储银行发展

宋立影

银行要想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必须开展自己的特色业务和服务,单纯靠政府扶植是不可能有好的发展的。邮政储蓄银行把市场定位于社区银行且服务于农村,这就是他的特色,只要做的好,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们必须面对困难,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的市场观念和方法解决邮储银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化对邮储银行发展的认识,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在新的挑战面前实现邮储银行又好又快发展。那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邮储银行面临的困难,促进邮储银行良性发展呢?这不单纯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面对当前发展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行工作,充分依靠全行员工,扎扎实实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1、以转变员工观念为主导,落实“三个转变”,做到“五个深入、五个树立”,积极营造邮储银行又好又快发展的氛围。我们要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加强引入现代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观念,努力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以推进观念和理念、运作机制和模式、经营增长方式三个转变为契机,围绕建立“安全银行、发展银行、和谐银行”的目标。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取得成效。一是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指导转变,促进

科学发展。二是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把握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意识。三是深入分析与其他银行之间的差距,牢固树立争创一流、敢于超越的观念。四是深入查找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五是深入探索和把握规律,牢固树立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

2.以重点业务为目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一是加大邮储负债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大力发展邮储代发工资、发放绿卡、安装商易通等项目,迅速提高邮储定活比例,减少付息成本,提高利差收入。二是大力发展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产品的资产类业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市场的深度开发,做大做强资产业务。三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做好保险、基金、理财等营销代理工作,迅速提高邮储银行的盈利能力。

3、以三支队伍建设为基础,建设邮储银行发展的强基工程。为加强邮储银行业务全面推进,努力做好管理团队、客户经理队伍和员工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努力向“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业绩”标准迈进。一是做好团队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年培训计划,对培训计划进行积分考核,全面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主人翁意识、发展观念和从业能力观念。二是通过竞争上岗、充实管理团队和客户经理队伍。三是通过制定风险合规积分考核办法、员工培训积分考核办法、个人经营业绩积分奖励办法,调动员工合规经营,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员工每月一星、信贷之星、保险之星、理财之星等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树立典型,营造“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的氛围。

五是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打通思想壁垒,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夯实基础管理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鼓励员工加强发展、调动员工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抓好增收节支,全力抓好财务收支预算工作;规范财务行为,严格控制各项非生产成本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增加生产能力、改善生产环境、发展经营、提高员工福利等方面,切实抓好支行全成本核算工作,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抓好资金运用,提高资金归行率和收益率。三是抓好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服务管理制度规范,用制度规范员工服务行为,提升银行窗口服务的形象。四是抓好风险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从员工合规行为抓起,加强银行合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通过不断强化各级负责人的履职检查、事后监督的非现场检查与稽查人员的审计检查,加强监督检查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对重点岗位监督、电子稽查监督、从业人员行为监督、重点部位监督,筑牢安全防线。

5、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己任,在促进当地人民致富、经济发展中实现邮储银行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当前农村、农民和中小企业创业热情日益高涨,邮储银行要充分利用邮储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正确做好市场定位,与其他商业银行实现错位经营。针对总行提出的邮储银行产品特点,要把“农民、农村、农业”和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要通过开展定期调查等工作,为

小商户、小企业和农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通过优化内部放款流程、提高信贷服务能力水平,改变服务方式等,提高银行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能力,承担好服务科学发展观的社会责任。

第5篇:成武邮储银行助推企业发展

尊敬的刘县长、各位领导、纺织界的精英们:

你们好!今天是成武县纺织行业协会成立的大日子,能够参加这次会议,我感觉十分的荣幸。首先感谢县委县政府和各界领导、同志们对于我行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下面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邮政储蓄银行的基本情况:成武县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于2008年,业务范围涵盖了储蓄、公司、信贷三大种类。储蓄余额已达12亿多元,其中银行自有资达金3亿多元,邮政代理余额8亿多元,我行公司余额达1.3亿元,信贷规模达1.35亿元,其中涉农短期贷款0.95亿元,商务贷款、房产抵押贷款0.37亿元,我行已成功发放一笔小企业贷款300万元。

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于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实施“两小”战略,一是突出小额贷款,致力于服务种植、养殖、加工、零售等行业,为客户提供短期资金周转;二是突出小企业贷款,服务中小企业,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主融资困难的问题,为客户提供大额资金周转。

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界领导、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将充分利用自身所有的贷款产品对各类行业的经营者

1 给予大力支持,利用小额贷款为纺织行业的经商户提供短期、小额贷款的同时,利用小企业贷款,为全县中小企业主提供资金额度高、贷款期限长、贷款额度循环使用的资金需求。我县支行设臵专业的客户经理服务队伍,为企业客户提供上门服务、限期调查、无额外费用支出、效率高、透明度高、贷款额度稳定等各项便利条件,减少中小企业主为资金劳累奔波之苦,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其他费用支出,避免浪费时间,更好地为广大小企业主服务,助推其向中型企业发展。

小企业贷款是邮储银行向中小型企业提供的,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资金需要的抵押贷款。邮储银行小企业贷款具有申请简便、审批效率高、贷款方式灵活等特点,可以采用企业、个人及第三方土地、房产抵押等多种抵押方式。邮储银行小企业授信有效期限一般为2年;单户最高额度为人民币500万元(含);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为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浮5%至30%;提供等额本息和按月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等多种还款方式。

小企业贷款业务不仅仅是邮储银行继开办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业务后一项新的贷款产品,也是从个人贷款领域开始向公司贷款领域的重要跨越。它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降低了贷款门槛。同时,我行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对棉纺行业提供四点信贷支持策略:一是坚定做好棉纺企业信贷工作的信心;二是积极支持优质棉纺老

2 客户稳健经营;三是加强客户监测和信贷服务;四是加强行业分析,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共同推动我县棉纺织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工作中坚持调整,坚持创新,坚持合作共赢。企业间、行业上下游之间都要紧密合作,共谋发展。

再次预祝全县纺织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圆满成功。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2011年5月30日

第6篇:浅谈电子银行与邮储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银行通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等方式,向客户提供的离柜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以及其他离柜业务。

互联网让时间、空间的距离感消失,与此同时,银行也不再是矗立在城市某个角落稳当厚重的那幢建筑物,它贯通互联网、手机和电话通讯网络,以超级的速度、广泛的覆盖,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如今的电子银行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几乎无所不能:日常生活的账单都可以通过电子银行来支付;跨行转账、跨地区转账、跨国境汇出汇款能够在线即时完成;电子银行所提供的投资理财业务为客户创造了一个证券交易、外汇买卖、国债投资、炒黄金等理财投资的最佳空间。针对不同的对象,电子银行的服务方式、服务种类也各异,无论你是热衷于手机等时尚,还是关注于买房购车等综合类消费,抑或,你的家庭消费行为正渐渐趋于理智,电子银行都致力于提供最适合的便捷式银行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式,电子银行业务以其自身低消耗、效率高,跨越空间与时间障碍的特点,逐步接替传统的银行业务。电子银行的发展可大大节约银行成本。从电子银行为用户提供便利的角度来看,它提供了一站式、自助式的理财服务方式。人们在办公室、家中或其他地方,可以及时方便地进行账户管理、活期转定期、缴费,购买基金、外汇、保险、理财产品,进行一站式自助理财。企业客户可以在办公室及其他任何地方,全面掌控其分布在全国的各分支机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和调度,大幅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以及金融创新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客户量和交易金额也迅速增加,电子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将对商业银行业更加有利的管理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促进银行本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方面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电子银行将成为实现银行业务转型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电子银行的重要作用日趋体现,网上银行作为电子银行的分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制于安全因素,网上银行比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POS刷卡购物等电子渠道都有着更加完善的安全体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便捷和安全都是其他电子银行渠道无法取代的。网上银行最早出现于1995年的美国。三年后的1998年,招商银行开国内银行之先河,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之后中行、建行、工行先后推出该项业务。随着2000年以来我国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上购物的蓬勃发展,各股份制银行竞相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目前,各主要商业银行都已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且经营多年。发展网上银行是邮储银行目前发展电子银行的重要举措,也是邮储银行面对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挑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去,邮政储蓄受制于体制,其在电子银行渠道服务方面几乎是空白,严重制约其形象提升和发展。在2007年拿到银行牌照后,邮储银行把网上银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在百业待兴中高瞻远瞩,把网上银行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项目去开发落实到位:2008年年底在全国正式开通电话银行业务,而经过9个月的

建设,其个人网上银行也已试点开通。至此,邮储银行实物网点、ATM自助服务终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四大服务渠道基本成型。

邮储银行作为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物理网点的银行,电子银行建设也正快速赶上,这对邮储银行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虽然邮储有由36000个网点和2.5万台ATM构成的网络优势,但在电子银行渠道方面特别是个人网上银行方面起步较晚。

近10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在邮储有一定优势的农村市场,农村网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达到10681万,占全部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而另一方面,2009年,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为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62.3%和45.9%。而据CNNIC调查,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元,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个人网上银行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等特点,可以为客户提供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拓展邮政金融的服务时间和服务空间,为客户节约时间,满足客户尤其是白领阶层、大学生等较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要,有利于留住老客户、吸引潜在客户,优化邮政金融业务的客户结构,加快邮政金融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市场竞争力。

个人网上银行作为邮储银行继电话银行系统之后,拓展邮政金融服务渠道,进一步提高邮政金融业务市场竞争力的又一重要举措,它完善和丰富了邮政金融的服务渠道,标志着邮储银行初步构建起了商业银行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体系,既有强大的网点优势,又在电子渠道方面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迈进了一大步,树立了现代邮储银行新的品牌形象。

邮储银行个人客户超过4亿户,账户达7.9亿个,日均交易量为6200万笔,日均交易金额超过600亿元。邮政金融柜台业务占了80%以上,造成窗口柜台压力大,排队现象严重。面对汹涌而至的互联网浪潮,电子银行的发展和使用,尤其是网上银行的开通,对于巩固这些已有客户,满足其需求,提高忠诚度,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网上银行最大的问题是关键信息泄露问题,能直接导致客户金融资产的流失。对此,银行在输入方式、数据加密传输都进行了技术创新。关于数据窜改的问题,银行方面多采用信息重新交验,通过短信、数字证书等方式予以规避。为防止网上银行系统被某种恶意行为攻击,银行采用验证码等方式解决。而对于钓鱼网站(假冒网站),银行方面采取了开发“防钓软件”等措施。目前邮储银行在发展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上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安全问题 ,手机短信验证,电子令牌,普通UKEY,扩展UKEY客户等措施 ,对客户使用电子银行安全有非常必要的安全保障。

与其他主要商业银行相比,邮储银行个人网银才刚刚开办,虽有后发优势,但无论是市场经验,产品结构、种类,还是客户培育,抑或是系统运营的经验等还有很大差距,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强化风险控制,在业务上,建立了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了电子银行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坚持邮储银行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可控性,安全第一,效益第二,努力把电子银行的安全放在第一,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为邮储银行的电子银行发展提供强大的安全体系和网络交易的安全保障。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大力推出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在个人网上银行方面,

推出了查询、转账、汇款、缴费、买卖基金、外汇、债券、黄金、理财产品等多项功能,丰富的产品基本涵盖除存取款外的所有柜面业务。在企业网上银行方面,推出了集团理财、网上收费站、B2B和B2C在线支付、银企互联、贵宾室、财务室、网上支付结算代理等各类业务,不仅大大方便了客户,而且还节约了企业财务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大力推动电子银行的普及和推广。电子银行是一项全新的业务,需要让广大客户了解、熟知和使用。为此,商业银行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多种营销活动、广泛进行宣传、网点和客户经理营销等多种渠道,让广大用户了解、信任并使用电子银行,同时加强服务、及时解决使用中的问题,大力普及和培育客户。 邮储银行的客户数量巨大,这不仅需要广大员工的努力,更需要银行做好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不仅要把电子银行的便捷,安全等让客户熟知,更要做到电子银行操作的方便深入人心。

大力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积极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丰富、更个性化的电子银行产品,努力实现一流的网上银行服务,是邮储银行未来努力的方向,由此也必将有更多的企业、机构、个人和家庭,能够充分享受到现代化、高质量的电子银行服务,开创现代生活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7篇:有关邮储银行下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邮储银行合理化建议

邮储银行合理化建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是中国邮政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承载着全国邮政职工的希望,开始新的征程。同时,它标志着即将实现邮政与邮政储蓄分业经营,按照金融企业进行管理与监管,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历史产物,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也是当前尽快规范邮政机制经营发展,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有效解决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的迫切需要。加快邮政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有利于有效缓解储蓄资金运用的矛盾,提高收益率;有利于获得市场主体地位,扩大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实力,实现邮政金融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全市邮政储蓄发展的实际情况,浅谈几点认识和见解。

一、全市邮政储蓄发展概况

随着邮政储蓄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业务品种不断丰富,营销渠道逐步拓展,服务功能逐渐完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日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是网络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邮政储蓄服务的营业网点达42个,ATM自动取款机3台,提供汇兑服务的营业网点达45个。网点遍布全市,沟通城乡,联通全国。其中有近45%的储蓄网点和近58%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部分商业银行机构撤并,甚至部分贫困乡镇成为沟通居民个人结算的唯一渠道。通过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联通全国的金融计算机网络,逐步实现了各项业务操作、监控的全程电子化处理。

二是服务领域逐步拓展。近年来,我市邮政金融业务已基本形成了以储蓄存款为主体,以国际、国内汇兑、转帐业务、卡业务、代理保险、国债、代收代付、代理基金、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为补充的业务结构体系,业务品种日益增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三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7年8月底,全市邮政储蓄余额达到8.2亿元,成为我市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力量。城乡居民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帐户近26万户,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6万户,代办保险达316万元。

四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近年来的努力,邮政储蓄和汇兑服务在网络、产品、客户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所提供的基础性金融服务,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重要的零售金融机构,创立了百姓依赖的业务品牌,在坚持发展邮政业务的同时,始终长期不懈地强化金融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开办了特快送款业务等服务举措,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回首过去,邮政金融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数次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展望未来,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发展中的困难。

随着目前邮储余额的增长,邮储余额与收益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网点就有余额,有余额就有收入,这是邮政储蓄自1986年开展业务以来的经营规律。但目前,这一规律被彻底打破了。2003年以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营,由此开始,收益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开始,国家又对邮政储蓄的老存款开始分五年逐步转出,使储蓄收益进一步降低。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老存款利率4.131%,2006年自主运营收益率为3.11%,邮储经营成本为2.7%(付给客户的利率2.25%),实际收益率已经非常低了。加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随着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准备金、备用金、在途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收益又将进一步减少,对于像我市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邮政储蓄收入占具邮政总收入半壁江山,随着收入的大幅度降低,对于今后的发展将是举步维艰。尽管非利差收入在逐步增加,但远远弥补不了利差收入带来的缺口。

另一方面,虽然全市邮储网点较多,但是在农村乡镇分布约有45%的比例,各县邮政储蓄大多存在营业场所陈旧、安全设施不够、硬件设备落后、操作环境较差的问题。由于业务长期“只存不贷”,只属于金融业务的一个分支,使得金融综合业务人才极为匮乏,目前储蓄从业人员学历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难以启动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新开办的中间业务社会认知度低,差距非常明显,业务品种的获利能力不均衡。

第8篇:有关邮储银行下一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针对目前我行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内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特提 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通过各种形式吸收招纳人才,提高员工素质队伍。 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首 先是通过建立固定的学习时间,集体学习新知识,选拔重点人员进行 专业培训等方式,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改善员工 的知识结构构成。其次,有针对性的招聘应届优秀大学生,增加各业 务部门专业人才,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第三,招聘具有丰富管理经验 的高级管理者,使其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为我行有序发展奠 定坚实基础。第四,聘用金融机构精简下来的经验丰富的优秀业务人 员,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和培养又出银行员工尽快熟悉和掌握银 行业务技能和相关法律规定,以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着力强化稽核监督工作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化解机 制。 首先要致力于稽核监督机构建设和稽查队伍建设,以电子稽查系 统为依托,以常规检查为基础,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以突击检查为辅 助,加大业务检查、稽核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健全风险管理 组织机制,培养从业员工良好的操守。赋予风险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 权限,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监管与控制的畅通与高效性。要确立最高标 准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准则,按照“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 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完善各专业内控管

理办法和规则, 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程序。要明确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明确哪些 行为是允许、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是机 构所禁止的,促使银行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全员主动合规, 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第三,要严格落实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 从事后检查向过程监督延伸,努力从制度和操作源头遏制案件的发 生。按照银监会操作风险“十三条”的要求,加强对柜员、基层支局、 代理网点等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员工行为评价, 严密监控排查出的高风险人员,严厉打击各类职业犯罪;抓好支行专 职检查员、分行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以及稽核部的日常检查监督 和重点稽核,规范员工行为,努力把每一项业务过程、每一个业务操 作环节、每一名员工的经营行为都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监督之下, 将各种违规行为和案件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要建立基层机 构负责人的轮岗、强制休假和离岗审计制度,严格规范客户经理和基 层负责人日常操作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及时发 现和纠正机构负责人在业务发展和管理行为上的偏差,让“能者上、 庸者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离任、 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基层营业网点内部风险控制效果和营业网点负责 人内部控制尽职能力,促进营业网点规范内部控制和依法合规经营, 及时消

除内部监守自盗、重大违规和外部欺诈隐患。

三、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细化操作环节,建设流程银行。 首先,要对以往内控制度进行梳理,结合银行成立后的经营特点,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不但要渗透到各项 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而且要使任何决 策或操作均有据可查,力求内控制度体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并努 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 其次,开办新业务要保证做到“内控优先”。随着业务种类的增 加,小额信贷、基金、各项中间业务的开办,给我们的内控管理带来 新的课题。因此必须树立“内控优先”理念,及时对各项新开发业务 的潜在风险要进行计算和评估,提出风险防范措施,确保银行经营和 业务发展平稳运行。第三,要确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全 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合理 的薪酬制度,不能简单地定指标、下任务,粗放地管理,“只见数目 不见人”、“只见成绩不见缺点”。要把工资、奖金甚至福利与个人的 业绩挂钩,以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绩效激励机制,营造积 极向上的氛围,努力摆脱“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 的大锅饭模式,使业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

第9篇: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范文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总第32期 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杨巍朱正元

提要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美国第一家投资 银行至今,这种金融机构在美国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其一直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甚至曾经被喻为“证券市场的心脏”、“华尔街的法条”。然而,进入9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在不断扩展的同时也

面临着来自各方面日益加剧的竞争与挑战。本文拟对这些情况进行探讨。 关健词金融投资银行发展历程

作者杨巍、朱正元均系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两种看法。狭义看法把投资银行视作一个理

论名称,通常是名为xx公司,如美林公司(MerrillLyn。h吕一Co.)。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投资银行是

指专门在证券初级市场上从事证券发行代理业务(主要是证券承销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实质是长期资

本市场上的金融中介。他们将投资银行定义为“政府、商业证券发行者与投资公众之间的中介人’,,①“在

私人资本市场上开展经营活动,并帮助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相互敲定或相互落实的机构”

或“为客户筹集资金以资助新投资的项目的机构’,②;“证券推销商’,,等等。狭义看法在西方颇有代表性,

投资银行被简单看成了证券承销商(Se。盯itiesUnderwiter)的同义词。而持广义看法的学者则主要是从

那些被公认为投资银行的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具体业务出发对之作出质的规定性的概括。在他们看来,投

资银行是“以承销业务为中心,并从事法人金融业务的大型证券业者’,④;“主要从事证券发行与二级市

场交易的非储蓄金融机构„„帮助公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外国机构获得资金;帮助投资者在证券

市场上买卖证券„„还从事着保险、信用评估、资产管理和抵押贷款等项业务”⑤。美国金融学者罗伯特 ·

库恩(Robertkuhn)在他主编的《投资银行百科全书》中曾对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宽狭不同的四

种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银行下了四个定义。他所界定的投资银行业务,最宽泛者“包括国际海上保

险、不动产投资等在内的几乎全部金融业务;最狭义者“仅从事初级市场的资本保值和增值、二级市场的

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⑥。本文对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持广义的看法。结合当今美国投资银行的具体经

营特点,我们认为美国投资银行就是:在美国金融体系中,从事与证券有关的各种业务,提供较广泛的金

融服务,并不断进行金融市场开发或创新的金融机构。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美国投资银行起步于19世纪初,在南北战争期间迅速成长起来。从19世纪70年代至1919一1933年大危机,它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曾经盛极一时。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影响深远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推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的金融体制,高筑“防火墙”(Firewalls),使投资银行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美国投资银行遂还原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但进入本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重新在国内外急剧扩张,实力与规模大为增强,目前仍不失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角之一。 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中涌现出一大批

规模空前的新兴铁路公司、保险公司和公用事业公司。美国的证券市场因而迅速地扩容起来。这有力地

推动了美国投资银行在这一时期的产生和加速成长。在美国金融史上,第一家投资银行是成立于1826 年的普莱姆一伍德一金公司⑦。该公司首先从证券零售经纪业务中脱离出来,成为最早开展证券批发业

务的机构,亦即投资银行。 南北战争期间,南北双方的各级政府发行了巨额政府债券以筹措战争经费。这给年轻的美国投资银

行带来了可观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机会,从而为后者的起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19世纪60年代,美

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家杰伊·库克就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而暴发起来的。他原是一名银行家,在南北战争

的第一年才进入投资银行业。1861年,他作为一个辛迪加牵头人成功地为宾夕法尼亚州包销了300万

美元的债券。在随后的数年,他又屡次牵头组建承销辛迪加,集结起一支2500人的销售队伍,运用报纸

广告等一切可以运用的推销手段,总共承销了3.6亿多美元的政府债券和大量的军费国债⑧。 2.膨胀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1933年)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19世纪70 年代以后,美国工业迅猛地发展,只用30多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与此同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美

国的发展达到顶峰,生产与资本集中在此基础上加速进行,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近代企业制度得到

普遍的推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投资银行迅速膨胀起来,并演变为美国金融资本的一翼。 从19世纪70年代到1929一1933年大危机的这段时期是美国投资银行发展的鼎盛时代。当时的一

批投资银行首先在铁路公司股票的承销与投机活动中大获其利,有的甚至乘机谋取了不少重要铁路公 司的实际控制权。此后,它们又将业务和影响拓展到新兴的产业部门,业务内容从证券承销、经纪到信托

投资、企业创立与改组、企业兼并、培植新兴企业,乃至大额存放款、汇兑、外汇等几乎无所不包。美国国

会在1913年发表的《货币托拉斯调查报告》中就指出,摩根财团以摩根公司为核心,控制着美国钢铁公

司、通用电气公司等53家大公司,总资产达127亿美元,包括金融机构13家(资产30.4亿美元)、工矿

业公司14家(资产24.6亿美元)、铁路公司19家(资产57.6亿美元)、公用事业公司7家(资产14.4亿

美元)⑨。投资银行家摩根被时人喻为“单人联邦储备银行(one一manFRB)”,并被公认比当时的美国

总统更有影响力,而美国投资银行则被公认比美国政府更有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也通过设立证券子

公司或投资银行部的方式承办投资银行业务。当然,投资银行也大量涉足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从

而使彼此之间的业务界限非常模糊。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29~1933年大危机。

3.调整阶段(1933年至本世纪70年代)1929一1933年大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金融

业体系受害尤重。1933年,作为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的一个重要步骤,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一斯 蒂格尔法案》,将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界限明确地区分开来,规定商业银行仅限于从事政府证券

业务以及公司证券经纪、结算业务,除此以外不得从事其他证券业务,亦不得与投资银行联营或设立投

资银行子公司;投资银行也不准承办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如存贷款、支票等业务。其后,美国国会又先后

通过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1938年马罗尼法》、《1939年信托合同 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1964年(证券法>修正案》、《1970年证券投资保护

法》等重要金融立法,并依法成立了有关的联邦证券管理机构如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全国证券交易商协

会、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等,从而在原来就存在的各州《蓝天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投资银行的政

府管制。受其影响,投资银行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发展势头受挫并进入调整阶段。

然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首先,规模愈来愈大的美国企业

纷纷大搞负债经营,外源性筹资比重显著上升,筹资方式与筹资工具日趋多样化;其次,市场利率的攀升

促使了大量公众存款从商业银行“脱媒”,并转入证券市场投资来生息获利;再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 提高,个人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增强了,并成为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投资主体;最后,为实行扩张性财政 政策,弥补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发行的公债规模逐年扩大,等等。这些新情况、

新变化给投资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与收益,美国投资银行亦不失时机地调整了经营战略与管理制

度,加紧推行金融创新,一些重要的创新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现金管理帐户等均是由投资银

·41·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

行在70年代推出的。结果一度不振的美国投资银行重新扩张起来。

4.重新扩展阶段(80年代至今)进入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重新急剧扩展,其发展进入一个新阶

段,并呈现如下特点: (1)规模急剧扩大。1980年美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40亿美元,仅相当于该年全美金融机构资产

总额的2%,而1988年其资产总额则增至4760亿美元,并占全美金融机构总资产的8%。⑩从个别资产

规模来看,1994年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是所罗门兄弟公司,它的资产额达172.73亿美元,在

1995年美国《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资产额排名中位居第8名,与商业银行相比,仅次于花旗银行

(第2名)、美洲银行(第4名)。从个别总收入来看,1994年美国总收入最多的投资银行是美林公司,它

以总收入182.3亿美元,名列1995年《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收入排行榜中的第40位,与商业银行

相比,仅次于花旗银行(第17位),而高于美洲银行(第46位)@。

(2)经营国际化。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里出现了资产证券化、金融自由化和证券市场国际化

(全球化)等新特征。美国投资银行趁机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突破国界与国内金融制度的限制,实行经

营国际化。当前,海外经营在美国投资银行的整体经营格局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所罗门兄弟公

司为例,1992年该公司的海外资产占其总资产的29.2%,而海外净利润占公司利润总额的比重更高⑩。

美国投资银行还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拓展业务,并在国际同业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1991年,欧洲债

券市场上最大的20家牵头承销商中有6家系美国投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最多;国际股票初级市场上

名列前6位的牵头承销商都是美国投资银行,市场份额高达70%⑩。目前,美国投资银行的优势地位仍

然存在。仅在跨国企业购并顾问(Cross一borderM乙AAdviser)业务方面,以所经办的购并成交额计,

1995年前9个月间排名世界前10位的投资银行之中美国独占了6家,其中第一波士顿公司以其经办 的总成交金额268亿美元、业务笔数33笔而居于首位@。

(3)业务多样化。如前所述,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在历史上一度十分广泛,但在1933年后受到有关

的国内金融法规的诸多限制。为摆脱这些限制,不少美国投资银行选择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大力开展

金融创新,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特征。80年代,这一特征愈益强化。现在,一般美国投资银行不但经营传

统的证券承销与经纪业务,而且拓展了证券投资、公司理财、资产管理、兼并顾问、项目融资、抵押贷款、

风险投资、保险等业务。其业务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73年美国投资银行的佣金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重为56%,1986年则降至21%。传统上,投资银行对公司股票的投资非常少,至多只保有少量的

股票存货而占用很少的资金。可是,目前它们投资、持有的公司股票规模仅次于养老基金,而超过人寿保

险公司等其他机构投资者⑩。以美林公司1990年的业务收入情况为例,这一年该公司的传统投资银行

业务收入包括证券承销佣金、证券及其他经纪手续费等在内共约占其总收入的20%,而证券与货币市

场投资所赚取的收入则占总收入的59%左右;同时,其他的多样化业务如保险、资产管理与托管等在其

收入结构中也达到相当的比重。

(4)专业化水平较高。美国投资银行在互相竞争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业务专业化

水平较高。例如,所罗门兄弟公司长期以来就以专长于商业票据发行、公司证券私募及政府债券交易等

而著称;而摩根一斯坦利公司从70年起就崛起为尤其擅长巨额证券承销(包括独家承销)以及公司购并

顾问等业务的主要投资银行。不过,近年来随着业务多样化的发展,加上竞争的加剧,各投资银行提供的

业务种类比较趋同,各项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差异不再如过去那样突出。

(5)高度集中。高度集中是美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投资银行业亦不例外。1986年,所罗门兄

弟、第一波士顿、摩根斯坦利、美林、戈德曼一萨克斯、伦巴特、莱曼兄弟、皮波迪等8家最大投资银行拥

有美国投资银行总资产的71%以上⑩。由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最大的几家投资银行在力量对比 上常有变动,但个别投资银行的实力消长并不能改变美国投资银行业高度集中的特征。目前,美林、摩根

—斯坦利、所罗门兄弟等主要投资银行仍几乎垄断着全美国的证券业务。

三、当前美国投资银行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八十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东山再起,发展引入注目。至今,它凭藉卓著的声誉、灵敏的信息、丰富的专

业经验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仍居于核心地位。然而,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

·4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

美国投资银行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竞争与挑战。这主要包括: 1.来自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互相都是对方的主要

竟争对手。在80年代商业银行不断要求取消对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到80 年代中后期,除公司股票和债券承销业务以外,商业银行已能合法地从事其他大部分投资银行业务。

1991年初,美国政府提出《银行改革方案》,建议允许商业银行成为可以提供投资银行等各种业务服务

的金融超级市场。翌年,联储又授权30家银行持股公司建立证券子公司,承销公司债券、可转让银行存

单、抵押证券等,其中有3家还被准许承销公司股票。据有关资料,截止1995年上半年,美国最大的商业

银行—花旗银行持股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已占其业务总量的30%左右⑩。可以预计,一旦投资银行

业务对商业银行全面开放,后者以其庞大的经营规模、广泛的客户网络、关于客户及市场的充分信息、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全方位的服务,必将对投资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

2.来自公司内投资银行的竞争。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许多一流的非金融公司被金融业的较

高利润率和资产增殖速度所吸引,又出于经营多样化、减少筹资成本以及促进主业产品的销售和收益增 长等目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向金融业包括投资银行业渗透。它们利用已有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条

件组建公司内投资银行,甚至购并现存的投资银行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从而由投资银行的顾客变成竞

争者,不仅不再利用原来投资银行的服务,而且还相互争夺客户。如全美最大的百货零售商西尔斯公司

就兼并了曾是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迪恩一维特公司而直接介入投资银行业的竞争。

3.来自新交易技术的挑战。如今,美国的证券投资者已越来越多地通过美国通用的POSIT;CAPI- TALINKSECURITES;INSINET;THECROSSNETWORK等高技术信息系统直接进行证券交易,

这当然会使美国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

4.来自自身的挑战。随着美国投资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成本开支也越来越高,而激烈的竞争又造

成边际收入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若不能采取适当而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降低成本,吸引

住高级专业人才,则其发展必定受到制约。1994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由于施行一项有争议的工薪计划而

导致一些高级人才流失,并引起管理层内部分裂与改组,结果该公司当年税前亏损达831亿美元⑩。投 资银行自身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对其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美国投资银行能否保住其现有的市

场地位和发展势头,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有利时机,继续有效地引进金融创新,

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在竞争中取胜。 【注释】

①DOugall,H.乙Corrigan,F.Investments(llthEd;t旧n).Prentiee一Hall,Ine.,一954. ②Kaufman,G.TheU.5.FinaeialSystem(3rdEdition).Prentiee一Hall,In。.,1986. ③⑨参见贝多广等著:《证券市场与金融机构》,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版。 ④〔日〕井手正介、高桥由人著:《美国投资银行》,蔡辰男译,台湾国泰信托投资公司发行,1978年版。

⑤朱宝宪、赵家和编著:《当代金融市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⑥参见〔俄〕阿·康斯坦诺娃:《美国投资银行与初级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载于《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10月。

⑦〔美〕罗伯特·索贝杀著:《华尔街内幕》,周友皋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 ⑧Myers,M.AFinanei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ColumbiaUn,versityPress,1970. ⑩⑩⑩何良桥:《美国跨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载于《世界经济》1994年5月。 @参见〔美j((幸福》,1995年5月31日。 ⑩参见〔英〕《银行家》,1995年n月。 ⑩⑩参见王继祖著:《美国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⑩⑩参见〔英〕《银行家》1995年6月。 责任编辑邱玲

从国外大型投行的国际化实践来看,国际化程度和成效取决于三方面:第

一、制度环境。 经常项目开放— 资本项目放开—证券市场国际化;第

二、产业环境。国民经济—证券市场地位—发达的国内投行产业;第

三、产业竞争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拆除—投行效率提升— 比较优势。

美国投行国际化成效较为充分体现了以上投行国际化的发展逻辑。美国是战后少数资本项目没有加以管制的国家,这使得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要快于其他经济体。到世纪年代末, 美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融资中心并保持至今。 美国在年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对英国的超越,工业化对金融依存度不断提升令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地位益显重要,美国投行业很快在这年的股市繁荣期成长起来,并在世纪初也成功实现赶超欧洲同行。 海外投行国际化经验与教训

国内市场地位和资本实力是投行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英国与日本投行的国际化几乎同时起步, 两国主要投行同样借助本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契 机参与国际竞争, 但结局迥异: 短短年间, 英国商人银行不仅未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席之 地, 反而在本土市场亦遭受了全军覆灭的厄运( 见表。

一个深刻的教训是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券商不能同时经营承销业务、经纪业务和做市商( 交易) 业务。因此, 英国券商普遍市场份额有限、业务空间狭小、资本实力弱, 这些因素导致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下。

日本券商与英国同行相比, 先天缺乏英美文化同源优势, 后天缺乏跨国经验。世纪 年代, 国际业务取得长足进展,一方面, 与日本政府在证券市场开放的态度较英国谨慎 有关, 逐步放宽外国证券经营机构在本国持股比例限制, 为日本券商适应国际化竞争争取了时间; 另一方面, 日本四大券商( 野村、大和、山

一、日兴) 当时巳垄断了国内证券市场,仅野村证券一家在国内市场份额巳超过世纪年代初, 野村资本金超过了美国五 大投行的总和, 其国内业务迄今仍保持领先优势( 见图。强健的业务基础和资本实力是 日本券商有能力走出国内的关键。

二) 自建海外分支是独立投行的主流模式

国际大型投行在海外扩张时, 独立型投行和混业型投行的组织结构模式选择是相异的, 前者以自主发展模式为主, 而后者通常习惯采用并购方式。

独立投行的国际化路径一般是先期通过建立海外联络点( 非法律意义上的独立经营机 构) 加强与当地证券经营机构的代理合作关系; 在国际业务规模发展起来后, 则考虑设立独资子( 分) 公司构建自己的业务运营平台, 只有在东道国对外国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有明确法律限制的情况下, 才会选择合资公司的形式—危机前美国五大独立投行中除美林证券外其余四家均采用了自主发展模式为主的发展模式。 独立投行发展国际业务倾向于自主模式的原因有几个:

并购对资本金的消耗较大, 后期整合成本较高, 容易对独立投行脆弱的现金流构成压力。总部对子( 分) 公司的资源统筹、人员调派、业务协同方面具有高度控制权, 能够确保国际战略贯彻的有效性。投行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速度快, 业务模式多变, 这就使得自建模式相比并购模式顺应新的竞争环境下更具有调整灵活、退出成本低的优点。独立投行最初都从合伙制企业发展而来, 在不断接纳理念相同的合伙人基础上才形成了各家投行特质性的管理文化, 而跨国并购则很难保证企业文化的相承性和相容性。 三三) 国际分工定位是决定国际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投行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身在国际市场的清晰定位: 如果企业国 际化的愿景仅着眼于收人规模增长而非国际业务质量的话, 就很容易为业务发展的难易所左右, 被挤到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 从中长期的角度上来说, 战略实施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高盛伦敦公司在年前后每年亏损超过亿美元, 巨额的亏损由所有合伙人分担, 但公司国际化的愿景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我们的挑战是在伦敦及整个欧洲复制高盛, 使我们看起来更像高盛„ „ 我们只有一个选择: 公司必须在能力及承诺上都做到真正的国 际化。 ”

四) 研究影响力确立投行国际市场地位 无论处于国际化的哪一个阶段, 投行的市场形象都应该建立在: 对内应展示其精于国际市 场资本运作的一面, 对外则应显示其国内市场地位的权威性和对业务地市场的深刻理解。投行进行跨国经营的初期普遍都会受到异域文化、法律、商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市场开拓上的困难—从欧美投行的实践经验来看, 在当地树立公司市场影响力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打造一支能力出众的本地研究团队, 增强市场对业务能力的信任并高效获得业务资源。

高盛建立欧洲研究团队的“ 头雁效应”。高盛进入欧洲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较低, 公司 通过打造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唯一一家名列欧洲研究实力前位的美国公司。绝大多数的顾问和行业专家都是顶尖的欧洲人才( 见表这一团队对所在国市场了解的深度、业内人际关系和政府资源都帮助高盛在欧洲市场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① 査五) 东道国区位条件将最终影响投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效果 东道国的区位条件对投行国际化战略实施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 对投行国际化扩张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东道国市场的业务规模和容量; ( 东道国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准人限制; ( 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 文化的同源性。欧洲和美国投行的国际化取得的成功, 即与彼此文化背景相似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者都选择了对方市场作为国际化首选目的地, 实现了业务对东道国的成功融合。

上一篇:农业执法建设总结下一篇:国际辩论赛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