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2022-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统计分析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摘 要:本文以统计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来探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了1978-2018年的GDP、三种产业增加值、1978-2018年的三种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最后得出结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同时经济增长又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促进作用,要促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关键词:GDP 经济增长 三种产业结构 经济统计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假设

(一)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属于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方面,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是衡量经济发展不同侧面的两个重要指标,经济增长体现在量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是体现在质的变化,根据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会伴随居民消费的增加,消费与需要相关,这就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升级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由于劳动者素质技能不断提高,新的科技技术就会代替原有的效率低下的技术,劳动生产率也就会提高,科技进行的工作替代了原来的人工劳动力,而剩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以增加新的产能,促进经济增长。

(三)GDP与各产业相关性分析

通过从中经网进行数据查询,将三种产业与GDP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GDP与各个产业之间、各个产业与GDP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关系,在统计学的角度上证明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一)三种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1978-1991经济处于极大的波动状态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处于波动式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处于波动式上升趋势, 2014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排在三种产业的首位。

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我国消费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一结构性变化与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 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产业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须品,我国内需消费正向第三产业转移, 并且不断向服务消费领域扩大。

(二)三种产业对GDP的拉動

1978-1992各个产业对GDP的拉动处于极大的波动状态,与三种产业对GDP贡献率的波动趋势基本相似。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与GDP存在因果关系,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化都会引起GDP的变化,因此也说明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型力量。与此同时, 按照国际经验来看, 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 第三产业会迅猛发展直至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

(三)三种产业的增加值变化

通过观察1952-2018年各个产业的增加值发现,三种产业基本处于每年增加的态势,均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2013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二者差距逐渐加大,第三产业呈指数型增长。

(四)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未来趋势

第一,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将不断增长,第一产业基本不变,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服务型消费,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第二,第三产业将持续拉动GDP增长和经济增长。现在处于第三产业初步发展阶段,不断地与第二产业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第三产业将呈现出波动性较小的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将会呈现出波动性较小的下降趋势。

第三,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增长值的差距会逐渐变大。第三产业在短时间内会呈现斜率较大甚至指数型上升趋势,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在第三产业发展到顶端之前,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

三、结论

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 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产业结构合理化更大, 三大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因此, 应该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 加快第二产业的支撑性地位, 突出第三产业的先导性地位。

参考文献:

[1]何德平,闫子恒.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9):7-9.

[2]廖红伟,杨良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互动机理与中国表现[J].社会科学研究,2018(05):29-37.

作者:马致洁 吴美君 甄叶林

第2篇: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中体育消费统计现状研究

摘    要:为了完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等,归纳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分类统计经验,分析当前体育消费统计现状,发现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尚需完善、体育消费统计调查编码和调查方案亟待更新。在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消费统计经验基础上,提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中体育消费统计调查协同推进策略。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统计现状

消費是经济活动中人的重要行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体育消费包括狭义的体育消费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的体育消费指与体育直接关联的消费行为;广义的体育消费包括一切与体育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消费行为[1-2]。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201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消费结构更为合理[3]。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完善体育消费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总结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中体育消费统计的已有经验,概括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中体育消费统计现状,提出体育消费统计调查协同推进策略,以期为体育消费统计提供实践启示。
1   主要研究方法

1.1  德尔菲法

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3次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依此对体育消费统计指标进行优化。

1.2  访谈法

通过走访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某省调查总队、某省体育局和某市统计局相关人员,征得其对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的可操作性。

1.3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育产业统计指标和文化消费统计指标的分析比较,对体育消费统计指标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并为体育消费统计制度的建立提出建议。
2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现状

2.1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现状

2004年我国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统计学意义上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4]。据此,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所需的辅助性生产和服务的活动及中介服务、文化商品消费所需设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及文化商品消费终端的生产活动和服务等 [4-5]。具体可划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文化产业相关层”。

2018年,国家统计局审议通过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6]。本次修订是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的定义、分类原则保持不变,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小类,重点调整了分类方法和类别结构。为适应当前我国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式,满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规划的需要,将原来的10个大类、50个中类调整为9个大类、43个中类,小类由120个修订为146个,并设置了相应的类别名称[6]。

本分类为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提供了分类标准依据,为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统计明确了范围。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6]为依据开展的统计工作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现状

2015年国家统计局经审议通过了《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7],对体育产业统计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体育产业范围确定为11个大类、37个中类、52个小类;体育产业11大类包括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笔者认为,《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7]的出台,标志着体育产业统计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類统计体系中,建立了统一的分类、统计口径和指标体系,便于掌握我国体育产业生产主体的基本情况,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分布,有利于分析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引导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7] 对我国体育消费统计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体育消费统计研究现状

3.1  体育消费统计相关研究

从国外有关研究来看,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的研究已经成为体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优化而衍生的体育消费统计制度建设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关于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统计实务,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如何更好地促进体育消费统计工作的开展,纳入国家统计制度层面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国内对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人不多,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对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朱家新[8]认为:现有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较松散、不完善,体育消费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体育健身消费时间、体育用品消费、体育场地设施消费、体育服务消费、体育健身消费经济支出及其他指标。李法伟等[9]认为: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体育健身活动支出、观赏体育竞赛表演支出、体育用品及体育消费信息获取支出、体育消费时间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三级指标;体育消费相关指标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李旭芝等[10]认为:以计划列入统计年鉴中的体育消费指标为基础,遵循对比性原则,设计了14个指标。杨靖[11]认为:我国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要遵循独立性、系统性和定量性原则;合理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应包括3个方面:一是体育实物消费支出;二是体育服务消费;三是体育信息消费。杨涛[12]认为: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应作为衡量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需建立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动态监测机制、体育消费统计数据库和体育消费统计报送制度。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统计包括健身活动、观赏体育竞赛表演门票支出、体育用品及体育消费信息获取支出和体育消费时间4大类。综上所述,主要是从不同视角对体育消费统计指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是基于体育消费引导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和统计制度建设的研究鲜见。

3.2  文化消费中的体育消费统计研究

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务的行为,其实质是对精神财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具体包括:教育培训、艺术培训、体育培训等[13]。笔者根据研究需要,对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化消费统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归纳,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曹俊文的《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和国凤兰等的《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曹俊文认为:精神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体育消费。1)精神文化消费时间指标包括精神文化消费时间占用、分配和利用3方面。2)精神文化消费品和服务方面的统计。可以通过计算有关精神文化消费品拥有量、精神文化消费品消费设施的满足程度和精神文化消费品使用方便程度,以及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精神文化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等指标来反映。3)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方面的统计包括精神文化消费水平的指标、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构成的指标、精神文化消费品价格变动的指标[14]。国凤兰等从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时间、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消费人群、文化消费品和文化消费服务方面构建了由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成的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1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虽然已有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但对文化消费统计及文化产业中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
4   体育消费统计调查现状

4.1  体育消费统计指标有待完善

体育消费统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体育消费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实行统计监督。如何通过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设来保障获得真实、可靠的体育消费数据,以及构建何种统计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当前的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数据,主要是由个别体育院校和体育研究机构对居民家庭体育消费进行调查获得的,并且是通过国家有关调查机构在局部地区开展的体育消费统计。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指标体系虽然已在某市统计部门使用数十年,居民体育参与性消费、观赏性消费以及体育用品消费和体育消费时间4项大类及17项中类指标已进入地方统计年鉴,但仍需细化和完善,尤其是2015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7],将体育产业范围确定为11大类。据此,笔者认为,体育消费统计指标应作相应的优化调整,见表1。
 

4.2  体育消费统计调查编码和调查方案亟待更新

从2007年开始,笔者参与的课题组与国家统计局某省调查总队、某市统计局围绕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的设置、原始数据的采集、汇总程序等展开研究,最初建立了健身活动、观赏体育竞赛、消费体育用品和消费时间4项大类指标和17项中类指标,并相应进行编码。根据以上指标,对某市1 400户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某市城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120.4元,其中:体育健身消费支出40.27元,占体育消费总支出的33.45%;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80.13元,占体育消费总支出的66.55%;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为0。人均每次体育消费时间为0.54 h,人均每月健身次数为7.04次,参与体育消费的居民人数占被调查居民人数的49.29%。某市1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已达7.44亿元[16]。通过4个季度调查汇总结果来看,统计指标易于实施、便于操作。

隨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7]的发布和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7]的公布,笔者所在课题组采用国家统计局2017年制定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18],将体育健身消费统计指标体系优化为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消费,体育健身活动消费,体育项目培训消费,体育场地、设施租赁消费,观赏体育竞赛表演消费,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消费,运动饮品及体育保健品消费,体育图书与音像制品消费,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消费,体育消费时间和次数10项大类和32项中类指标,并且重新进行了编码,见表2。

依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18]中的实物产品和服务统计部分,体育消费住户记账项目汇总时,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消费新增了第28项和第29项,见表3;有关无对应指标的有偿体育健身人次和体育健身时间指标,新增了第30项和第31项,见表3。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及我国第4次经济普查工作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与我国当前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相适应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基于此,笔者将表3中的体育消费指标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7]进行了一一对应,见表4。

以往居民的衣、食、住、行消费,教育、文化与娱乐消费,都包含在日常生活消费统计中,体育消费未列其中,而最新建立的这一指标体系包含了体育消费指标,而且便于体育消费记帐户的理解和掌握,易于记录,并且数据的编码、录入和汇总与日常住户调查的数据处理同步进行,便于操作。通过城乡居民收支调查方案进行居民体育消费支出调查完全可行。
5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分类统计经验的启示

5.1  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并与多部门协同研制体育消费分类统计标准

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的制定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10]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7],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而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6]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由国家统计局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的。可见,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与多部门协同开展可操作性分类标准研制,同时与国际分类统计标准相对接。

5.2  需协调各级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体育消费分类统计工作进程

文化产业统计经验为体育产业统计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7],全面了解各地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年4月启动了全国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工作。

首先,需各地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建立协同机制以推进统计工作进程。为开展专项调查工作,按时保质地完成专项调查任务,一是与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沟通联系,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协同机制;二是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与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及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等联合召开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工作会,以及开展调查现场指导,会议范围扩大到区县级体育局及统计局相关部门和人员。

其次,加强统计人员梯队建设,确保统计工作质量。一是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抽调业务骨干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培训工作;二是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督促各市对各区县进行统计软件的使用培训,提前启动名录库核实工作;三是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等,为后期统计调查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人员梯队。

第三,充分发挥高校专家人才优势,提高统计效率。一是部分省、市、自治区体育局积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建立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参与体育产业统计专项培训、统计业务指导和调研工作;二是发挥高校专家人才优势,建设统计研究人员队伍,开展研究工作,破解统计工作难题;三是针对个别地方不能及时反馈调查数据,并对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进度产生影响的情况,组织专家进行省、市专项调查对接,深入基层,进行现场 指导,确保了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工作按时、有效地完成。
6   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中体育消费分类统计调查协同推进策略

6.1  多部门、多领域协同推进体育消费分类统计调查

1)要对体育消费、文化消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形成文件,指导各地各级统计部门;2)完善和优化体育消费统计指标,建立体育消费动态调查监测机制和体育消费统计数据库;3)将体育消费、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并由各地贯彻落实;4)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统计分类。

6.2  建立体育消费、文化消费统计专项资金,加强统计专项工作建设

体育消费、文化消费统计要加强专项研究、专人调查、专业管理、专人数据处理的统计专项工作建设,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体育消费、文化消费统计要与国际接轨,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接轨,纳入国家统计局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的年度调查统计中,建立年度报送制度;二是创建符合我国体育消费实际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方法。体育消费、文化消费统计,必须将生产性消费计算在内,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体育、文化行政事业消费。以此确保统计工作的全面性,有利于政府部门决策和政策的制订。

参考文献:

[1]  骆秉全,樊心刚,徐振芳.对我国体育消费若干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1):18.

[2]  邵淑月,陈梦周,张智会.我国体育消费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4):43.

[3]   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EB/OL].[2018-05-15]. 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890059/content.html.

[4]  我国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EB/OL].[2018-05-15].http://www.china.com.cn/zhuanti/115/system/txt/2005-03/02/content_5799853.htm.

[5]  杨涛,蔡军.体育、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与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的比较研究[J].中国商贸,2011(1):242.

[6]  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的通知[EB/OL].[2018-05-15].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804/t20180423_1595390.html.

[7] 《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EB/OL].[2018-05-1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78273.htm.

[8]  朱家新.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18.

[9]  李法伟,蔡军,杨涛,等.陕西省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2):46.

[10]  李旭芝,雷福民,蔡军.居民体育消费指标体系的指数设计及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3):277.

[11]  杨靖.我国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J].中国统计,2014(8):19.

[12]  杨涛.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优化研究[J].体育科研,2014,35(3):75.

[13]  秦开凤.文化消费内涵辨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209.

[14]  曹俊文.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2.

[15]  國凤兰,刘庆志.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5(8):36.

[16]  蔡军,李伟平.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统计调查方法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3):48.

[1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2018-05-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18]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EB/OL].[2018-05-15].http://www.stats.gov.cn/tjsj/tjzd/gjtjzd/201701/t20170109_1451379.html.

作者:杨涛 李法伟 蔡军

第3篇:安全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分类研究

[摘要] 安全产业是为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领域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支撑活动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安全产业以满足社会对安全的需求为根本目标,为保障社会总体安全提供支撑,其产出内容具有公共性、储备性的特征。根据《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运用产品分类法可将安全产业分为产品和服务两大类别,同时发现目前版本的《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中安全产业众多产出内容还没有被明确列示,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更新现行的统计产品分类,给予安全产业一个更加准确的统计依据。

[关键词] 安全产业;界定;产品分类法;统计

[

[文献标识码]A

[

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要求社会系统运行对人类生命、财产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够接受的水平以下。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中正式提出了“安全产业”的概念,要求将“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纳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范畴”。至此,安全被提升到产业的高度走上前台。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安全产业的基础性研究相对缺乏;实业界对安全产业内涵、分类以及与其他产业关系的认识还十分混乱;政府层面缺少对安全产业的明确统计划分,决策部门难以掌握产业发展全局,产业扶持无从下手,严重限制了安全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对安全产业的范围进行界定,依照产品分类法对安全产业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分类,希望能为各地方政府掌握本地安全产业的实际情况提供参考。

一、安全产业界定

要对安全产业进行科学的统计,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首先需要对安全产业进行合理的界定。

(一)研究综述

目前,国际上虽没有关于安全产业的明确概念和统一范围界定,但从多数国家安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国际上安全产业主要是指与国土安全、社会安全、防灾减灾、维护安全等有关的产品、装备与服务。[1]同时,多数国家在划定安全产业范围时都充分考虑了自身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甚至参考了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和面临的安全形势,因而各国安全产业的概念及范围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对安全产业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白津夫教授较早提出中国要发展安全产业。王国华认为中国仅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没有安全生产产业,安全生产体系不健全,是中国安全生产状况频发的根源。[2]这一时期,学术界尚处于呼吁中国设立专门的安全产业部门的阶段,仅对个别领域的安全工作产业化问题进行了大致的分析,罕有涉及安全产业具体内容、范畴、分类的产业基础性研究。

第二阶段:2005年开始,以罗云、高科等为代表的学者从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安全产业分支领域入手对安全产业概念进行剖析。[34]这一时期的研究将安全产业大致划分为软产业和硬产业两类,这是安全产业分类的雏形。研究指出安全产业具有跨部门的特性,中国安全产业的很多内容在传统统计分类中被列入其他部门,造成安全产业产值、规模统计不明。安全产业产出的内容不同于一般商品和服务,其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发展安全产业的意义不应仅仅局限在经济效应上。

第三阶段:随着研究继续深入,安全产业的范围不断扩大。王建光对安全产业的界定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将安全产业的范围拓宽到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与职业健康的安全保障活动,认为安全产业应包含更多内容。其定义的安全产业包括专用产品、技术和服务三个方面。[5]然而“技术”在统计层面包括在服务业中,因而如何区分技术和服务还值得探讨。黄盛初则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定义了安全产业,提出安全产业面向的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6]但是,该定义所确定的产业目标是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从业人员安全健康,这实际上是将安全产业的范围限定在安全生产领域。依照安全产业发展实际,笔者认为安全产业还可以包含安全生产之外更广泛的内容。

(二)对安全产业的界定

从学术界对安全产业概念、范畴等基础性内容的讨论分析看,安全产业的界定需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安全产业具备产业的通用特征,需要以一定投入实现特定产出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安全产业的产出以免除或控制安全风险为主要目标;其次,安全产业涉及的细分领域十分庞杂,各领域特点差异较大,但从经济活动同质性考虑,安全产业各领域都是为保障社会总体安全提供支撑;最后,在现行的行业分类体系中,安全产业的内容夹杂在一般经济产业分类的各个类别中无法直接体现,从而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因而,本文认为根据安全产业多领域融合性、部门分散性以及技术要求各异性等诸多特征,依照功能对其界定较为合适。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月

第31卷第6期杨柳,等:安全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分类研究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经济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抑或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体系,而产业的核心则是商品和服务。[7]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已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类别,这一类别包含安全技术的全部内容。因而,把安全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的概念限定是可接受的。考虑统计工作的可操作性,从其最终向消费者提供内容的形式上着手对安全产业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由此,本文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印发的《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安〔2012〕388号)中对安全产业的定义为基础,将安全产业限定为:为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领域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支撑活动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对于这一界定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安全产业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这里的保障是直接保障,像信息安全这种直接保护虚拟信息、间接保障公民财产安全的活动应该排除;第二,安全产业的保障范围包括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领域,属于广义上的安全产业,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市场交换的特点,所有不以盈利为目的、不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安全相关活动不属此列;第三,安全产业所涉及的范畴限定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不包含食品安全,因为食品安全属于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涉及公共安全以及应急救援等领域;第四,基本形式是为安全保障、支撑活动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技术属于专用服务的一种,融入到安全产业的各类中间过程。安全产业体系包含的内容见图1。

图1安全产业体系

(三)安全产业的特质分析

从学术界对安全产业概念及范畴的研究分析看,安全产业在中国虽属新兴行业,其前景广阔,但因其具有多领域融合性、部门分散性以及技术要求各异性等特征,其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因此发展安全产业,把握其特质十分重要。

安全产业是为保障社会总体安全提供支撑的产业。安全是指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这要求社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生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面临的安全形势不断变化,安全保障对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可通过市场力量,使安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安全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安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一个支撑社会总体安全的产业体系。在多数西方国家,安全产业已成长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在GDP统计中占据重要份额。

安全产业以满足社会对安全的需求为根本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的需求是人类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需求。安全产业消费的意义在于用来有效应对各类安全事故,充分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安全事故中的各类损失。满足人类对安全的需求,保障社会更有效率、更加经济地运行,是安全产业的根本目标。就经济效应而言,安全产业本身创造价值的同时,能减少社会因安全问题而造成的GDP损耗;就社会效应而言,安全产业满足社会各领域对安全的差异化需求,极大提升人类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发展安全产业具有多重意义。

安全产业产出内容具有公共性、储备性的特征。一方面,安全产业产出中很多内容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如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服务等,这部分内容由产业部门生产,与政府提供的国防、社会治安维护等公共事业有别。这类产品因“搭便车”行为而不能反映真实需求,从而“私人生产,政府购买”是更有效的供求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安全事故突发性的特征,专用安全产品和服务的储备尤为重要,许多安全产品就是因长期处于准备状态而产生效用,如生产安全应急设施、公路防护设施等。安全产业发展是政府投入(资金、政策、法律等)及微观主体安全观念(责任感、自觉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安全产业分类

安全产业的分类研究是安全产业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合理的安全产业分类有利于数据统计工作顺利进行,使相关管理、决策部门更好地把握安全产业的发展脉络。李文龙等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将其中安全产业的内容进行提取,对安全产业的内容进行了理论分类。[8]这为统计上确定安全产业的范围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行业分类统计工作中,企业是按其主营业务的类型进行分类的,在主营业务之外提供安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在统计中会被排除在外,造成安全产业统计失真。

针对行业分类法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在各地方政府的安全产业统计中,采用产品分类法是比较好的选择:一方面,按产品进行分类,能将所有安全产业涉及的产品和服务都囊括在内,能更好地反映本地区安全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地区性统计工作中,由于统计基数较小,产品分类法拥有较好的实现条件。本文所设计的分类将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安全产业是包括与保障安全直接相关的各类产品和服务活动在内的庞大集合,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分类。

根据本文对安全产业的界定,按照安全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出形式,本文将安全产业分为安全服务与安全产品两大类,按专用产品和专用服务两大类型对安全产业的内容进行归类。首先,安全产业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本文归类的依据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避开行业属性对分类的干扰;其次,突出专用性,避免将通用的产品和服务列入安全产业的分类中;最后,本文以《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中的第三级名称和代码为基础进行分类并加以文字说明。具体分类见表1。

表1安全产业分类

三、结语

安全产业是为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领域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支撑活动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对于安全产业本质的理解,需要在广义上从实现社会总体安全着手,并注意其支撑性、保障性、公共性、储备性等多重特征。依照《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安全产业具体可分为2大类、10中类、33小类,个别小类还包含《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中下一级所有或部分特定内容,从第三级分类开始可以对应《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代码。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地区安全产业的实际情况,地方统计部门可按本文提出的统计分类进行本地区的安全产业专项分类统计,从而为相关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宏.发展安全产业大有可为[EB/OL].(20121214) [2015620].http://www.ean360.com/news/show235.html.

[2] 王国华.中国呼唤安全产业[J].中国经济快讯,2002(22):1417.

[3] 罗云,宫运华.发展中国安全产业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J].劳动保护,2005(4):6567.

[4] 高科,陈建宏,黄锐,等.我国安全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3):2022.

[5] 王建光.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3):8085.

[6] 黄盛初.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9):208211.

[7] 杜旭宇,闫胜利,倪荫林.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及其产业化的科学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13115.

[8] 李文龙,李强,刘克辉,等.安全产业的内涵与分类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476.

[责任编辑:张岩林]

Definition of Security Industry and Its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YANG Liu, FU Lu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71, China)

Key words: security industry; definition; product classification method; statistics

作者:杨柳 伏伦

第4篇:林业局关于林业产业统计调研报告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对林产业发展的指导、促进作用,按照省林业厅《关于开展林业产业统计调研工作的通知》(云林计财〔2010〕4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以来的林业产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情况

(一)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至全县完成林业总产值分别为1.

45、2.9

6、2.

59、3.07亿元,结构比分别为99:0:1,47:0:53,63:10:27,52:16:32。总体来看,

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一产业比重大,

二、三产业比重小。今后林业发展应当在抓实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

二、三产业,提高其产业比重。

(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龙头带动力逐渐增强。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要求,积极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着力打造木本油料、木材加工、生态旅游、苗木花卉“四大产业”。 至累计造林58万亩,全县建成公益林95.4万亩,商品林基地146.5万亩,商品林中:用材林面积114.8万亩。经济林10.5万亩,薪炭林面积20.8万亩,竹林面积0.4亩。

同时,通过龙头带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快速,形成了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加工业基本形成(仅华海木业年销售收入就达5000余万元),以双禾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海晏科技园为代表的绿化苗木培育业逐步壮大,经营面积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和生产性苗木2500余万株。以为例,全县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企业总数37个,从业人数6240人,总资产8230万元,年实现总产值7809.9万元,年销售收入7385.2万元;特色经济林产业企业总数2个,从业人数216人,总资产170万元,培育核桃2万亩;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企业总数8个,从业人数137人,总资产460万元,总产值560万元,销售收入485万元。以菌子山自然保护区为主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年旅游人次达到35万人次 , 产值达到9859万元。

(三)林业投入增加,发展后劲提高。林业投入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各级政府投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贷款投入和林农投劳折资。经统计,各级政府累计投入2178万元(不含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投入),至分别为16

5、36

5、6

24、1024万元;企业自有资金投入1.6亿元,主要是引进龙头企业,对原料林基地和林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贷款投入375万元,主要由林业企业、造林大户及林农通过金融借款,对林业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从投入看,各级政府对林业产业建设高度重视,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林业产业建设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及统计制度执行情况

(一)健全和完善统计机构。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公益事业,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事关农村经济发展,详实准确掌握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建设,科学分析经济效益,是谋划林业发展的基石,因此统计工作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为搞好林业统计工作,县林业局在财务室、营林股各设置了兼职统计人员,负责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对全县的林业建设进行全面、准确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执行力。林业局始终把加强林业统计能力建设,规范林业统计制度,提高林业统计工作水平纳入林业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贯彻《云南省林业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等林业统计的有关规定,积极搞好与县统计部门和有关业务单位的沟通和衔接,在提高林业统计数据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注意抓好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用好用活统计资料,为林业发展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林业统计工作在促进林农增收的支持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增加。当前,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林产业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城乡间收入的差异化,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对象不仅数量成倍增加,而且变动频繁,统计工作量逐年增加,难度加大。

建议:加强统计管理,改革统计方法,科学合理制定统计报表制度,达到既便捷,又实用,更科学。

(二)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缺乏。近年来,林业工作繁杂,任务艰巨,而我局从事林业统计工作仅有兼职的2位同志,由于统计人员的频繁调整,水平不一,人员较少,加之培训教育跟不上,统计口径的理解差异大,不能适应统计工作需要。

建议:规范设置专门林业统计机构,划定编制数额,专业化发展统计事业。

(三)培训教育亟待加强。目前,全县林业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法律法规及林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熟,对报表理解常有偏差,导致报表填报经常出现错误,无法做到及时、详实、全面。

建议: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统计人员水平。

第5篇:统计局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要求和《省统计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部署,11月6日至8日,我和研究室、贸外处的同志组成调研组赴永州市开展“问计基层群众,共谋科学发展”的调研活动。通过召开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实地考察企业等形式,我们初步了解了当地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也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那一世小说网 http://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永州市特别是**县充分利用自身的成本、税收、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解放思想,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这一主线,外向型加工贸易发展迅猛,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招商引资项目多,规模大。**县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香港丽宏针织、台湾承阳针织、香港利黄漂染、台湾湘威制鞋、台湾协威橡胶、香港必达电线、日本金山川粉末制造等一大批外资企业,总投资超过1.5亿美元。其中,丽宏,承阳,利黄,湘威,必达,宏泰等6家,均是年产值过亿元的战略投资者。今年又成功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中铀集团、泰国昌泰国际、香港建滔集团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达成投资意向,总投资达140.8亿元。前三季度,全县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2576万美元,占全市3305万美元的78%,排永州市第

1、全省第6。其中出口1370万美元,占全市2086万美元的66%;进口1206万美元,占全市1219万美元的99%。

二是优势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增强。基本形成了以香港丽宏、台湾承阳、香港利黄为龙头,涵盖480余家毛织企业、用工6万余人、年工缴费收入8亿多元的毛针织产业集群;以台湾湘威、台湾协威为龙头的制鞋产业;以香港必达、日本金山川为龙头的机械电缆电子产业;以联佳、华兴为龙头的铸造产业;以亿利、海华为龙头的竹木深加工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因针织产业突出的优势及竞争力,**县被授与**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唯一的毛针织产业基地县。

三是整体带动作用强,贡献突出。加工贸易带动了**县城镇化发展。全县加工贸易企业用工达8万余人;县城常住人口由2001年的2.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2万人;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带动了新城市的扩容提质。2001年**县的城镇化率为21.3%,2007年提升到31.5%,成为永州市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县区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拉动了运输物流业、商贸流通业、餐饮娱乐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受到近年来永州市、**县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看到了扩大开放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好处。首先,有力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外向型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拉动作用下,今年前三季度,**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7.73亿元,增长13.8%;完成财政总收入1.32亿元,增长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7亿元,增长5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4亿元,增长22.2%。其次,有力加快了工业化进程。2007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2%,比2003年提高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54.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7.7%。再次,提高了就业和收入水平。根据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和今年9月份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初步统计显示,今年**县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5.1万人,比2004年3.1万人增长64.5%。近几年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迅速,劳动用工需10万人,有4万多外县人到**打工。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8.8%和18%。最后,大幅增加了财政税收。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58亿元,是2003年的2倍,年均增长19.0%。

**县之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主要是因为他们突出观念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有:

一、突出解放思想,实现观念对接。**县具有毗邻粤港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老百姓市场经济意识强,外来企业给**带来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如:湘威鞋厂有20%的员工直接来自广东,他们所推行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相对于内地企业有明显优势。经营理念是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管理理念是人本化、制度化、信息化;用人理念是用人唯贤、唯才是举;成本理念是提高效益、厉行节俭;服务理念是先人后己。通过学习效仿以及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县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省对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排头兵和示范区。

二、突出平台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县在

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大力解决电力瓶颈和用地瓶颈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园区和交通设施等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了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围绕“兴园建市,承接崛起”战略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功能完善、企业主体、产业集聚”的原则,规划了“一园两线四点”产业布局。二是加快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解决与沿海地区的交通对接,不但会大大缩短**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那一世小说网 http://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

三、突出优化环境,实现体制对接。本着“全面对接无缝隙,优质服务无上限”的目标。**县上下齐努力,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政策、创业、服务和治安环境。沿海产业转移,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寻找发展环境更为宽松的“洼地”。为了吸引更多沿海客商前来投资办厂,**县着重在完善政务环境下功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对企业用地、用电、收费、交税、贷款、子女入学、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着力在放宽创业环境作文章。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积极为全民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带头创办加工贸易企业;鼓励打工能人回乡开店办厂;鼓励农民进城经商置业;鼓励支持以商招商。目前,全县近万名打工能人回乡创办加工贸易企业410余家。着力在优化服务环境想办法。提出了“只要来**,一切好商量”的口号,全县23个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全部进驻县政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和手续,切实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方便了企业办事。着力在改善治安环境下力气。真正让外来投资者“投资放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四、突出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对接。**县在坚持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投资强度和环保底线的前提下,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同沿海地区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公司进驻**;鼓励企业在**实现完整产品的成形生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进料加工,自创品牌,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在**报检进出口,扩大进出口总额。

二、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使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向复杂。对此,本次调研我们十分关注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特别是对产业转移方面的影响。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有限,尚未完全显露,但滞后的波及影响到底如何?还有待继续观察。

——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转移的直接影响尚不明显。从我们参观**县的部分企业中,看到的是生产一派忙碌,感受的是企业老总对前景依然乐观。如日本金山川粉末制造公司是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其负责人告诉我们,国际金融动荡使得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下跌,对他们厂的影响是有利的。目前生产情况较好,订单也比较充裕。从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中,我们也感受到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信心很足、干劲很大。从**县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数据中,很难看出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转移有什么直接影响:一是外贸出口仍在加速。前三季度,**出口总额增长17.3倍,增速比上半年加快700个百分点,比全国快1705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2576万美元,增长482%,比上半年加快172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78%。二是经济增长仍在提速。前三季度,全县经济增长13.8%,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6.6个和2.6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生产仍在加快。前三季度,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1.9%,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45个、12个百分点。四是投资消费稳中有快。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67亿元,增长57.8%,分别比一季度加快19.8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4亿元,增长22.2%,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4.4个和2.6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和产业转移的影响有所显露。通过仔细观察、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虽然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总体经济和产业转移没有什么大的冲击,但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是玩具制造业生产不足,从业人员明显锐减。**县满源玩具厂年初最高从业人员达300多人,9月份减少了200人,现在只有不到100人在维持生产;友祥玩具厂最高时也有80多人,现在只有36人左右。二是部分规模小的毛织企业开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曾经生产繁忙的街边小企业、小作坊在寒秋中显得更加萧瑟,如**县曾辉毛织厂、宏强毛织厂9月份只有几个人在生产。三是对轧钢行业的影响比较大。据反映,当地生产的铁合金价格已从9000元/吨下降到5000元/吨。由于生产成本没有降低,而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导致轧钢行业生产不景气。此外,招商引资规模和速度下降得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03.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下降9.1%。

——国际金融动荡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也蕴含着很多机遇。在调研中,有些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认为,全球金融动荡是危局中有机遇,寒秋中有暖意。首先,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面对金融危机,企业只有紧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适应全球产业升级的要求,加快技术更新,才能够继续生存,才能够不断壮大。同时,一些倒闭的小企业闲置下来的优势资源,对一些大企业也有一定吸引力,一些大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那些处于半停产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强和壮大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如毛织龙头企业丽宏国际针织有限公司将5家停厂半停厂的毛织企业视为自己的下属企业,直接发料给他们加工,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用工困难的问题,又为小企业节约了往返运输成本,二者互补双赢,成功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其次,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间,有利于加快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县的投资空间十分巨大,从全县近年来房屋出租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出,居民对房产的需求较为迫切。同时,产业转移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现在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的缺口比较大。再次,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今年9月份全县金融机构报表情况来看,全县居民存款余额达24.2亿元,而贷款余额仅6.8亿,存贷差达17.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20.7亿元,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潜力非常巨大,加上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政策的鼓舞,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很有希望的。

三、几点思考

世界性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产业梯度转移发展的内在必然规律。同时,每一次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都将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和产业大规模转移,引发全球产业空间布局和兼并重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承接产业转移是本世纪头20年必须抢抓的重要战略机遇,也是现阶段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能因为全球金融动荡对外贸依存度小的地区影响小,而忽视甚至停止招商引资;而应该是积极应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步伐。

(一)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要素短缺,造血功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光依靠自身难以完成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还必须借助外力,加快招商引资,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省外广东清远,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活生生的典型,该市紧紧把握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加快向外扩散转移,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等千载难逢的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出台政策,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突破口来抓,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理念,打好外资、民资两张牌,实行引进国外资本和引进国内资本相结合,把招商的重点放到吸纳承接珠江三角洲的转移产业为主上。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的力度。2003—2007年,全市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000余个,合同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实际投资接近600亿元。该市经济在广东省由2002年的总量排第20位跃居2007年的第13位,在全省前移了7位,gdp增长连续4年居广东省第1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韶关、赣州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亦是如此。省内永州(**)也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尝到了甜头。据测算,2007年,永州市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实现增加值99.3亿元,占gdp比重的19.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宁远、道县成为新一轮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受益者;2007年,三地引进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4%、26.5%和26.2%。**以毛织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到430余家,从“**贫县”变“投资绿洲”。

(二)必须抢抓新一轮机遇,进一步有效和更大规模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水平

当前,我省要抓好全球、特别是邻近的地区在全球金融动荡中进行产业重组和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对接合作,力争在新一轮调整中,实现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和速度的快速提升。一是继续大力解放思想,突出招商引资的核心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招商引资能否有突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关键。全省上下要树立“全民招商”、“抓大不放小”、“立体招商”和“换位思考”的观念,不断解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这方面,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二是继续大力优化经济环境,进一步增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欠发达地区搞招商引资,光有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在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全省上下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硬件方面,着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交通条件。沿海产业转移比较看重的基础设施是交通、物流,尤其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是决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软件方面,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和物流环境。三是继续大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签约项目落户率。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实现招商引资的破蛹化蝶,必须在招商引资方式和后期跟踪服务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地收集项目信息;组织重要力量,加强对世界经济和产业转移趋势的分析研究,追踪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投资动向;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实行项目推介制度,定期对外公布重点招商项目名单,保证专业招商的活水源头。对全面招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投资意向明确、信息质量较高的项目,组成专业的招商班子,制定完整的招商策略和方案,锁定目标,主动宣传,全程服务,实现专业招商与全面招商的有效对接。同时注重引资项目的后期管理与跟踪服务,对已签约合同项目要进行分类指导,跟踪调度,加强对已承诺资金的约束,保证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继续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从一般加工项目逐步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从传统投资建厂逐步发展到技术转让和研发转移,客观上要求承接地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充足的专业人才。要用优厚的待遇营造鲜明的导向,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招商引资第一线;尤其是对外向型人才,要不拘一格,重奖重用。要努力提高招商人员的素质,注重人才的梯次培养和知识更新,在全市培养一支具有“招商基本技能、掌握投资政策、了解项目信息”的招商骨干队伍。

(三)选准产业转移对象,不断改善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就像招“上门女婿”,人品很关键。招商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招商引资结构合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比例大,就能保证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省企业,改善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全省经济的竞争力。如果招商不严,招一些污染重、消耗高的企业,虽然求得一时的发展,但终究不会长久。因此,全省上下必须适时、灵活地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改善招商引资结构,引导资金向“瓶颈”产业和急待发展的产业倾斜,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倾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我省在动漫、软件、太阳能光伏等信息产业,以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主要依托长城信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8所、高斯贝尔以及长丰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骨干企业,精心筛选包装一批产业配套型项目,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引进带动力强的产业。重点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转移企业,积极引进催生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同时,大力发展本地配套协作企业,提高产业专业配套水平。另外,我省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引导外资进入我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错位发展。

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6篇: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

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波动、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利局面,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多重困难与挑战,化解各种问题与矛盾,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深入,在推动两化融合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本情况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5.1万亿元,增长12.8%;软件业7573亿元,增长29.8%。实现增加值

1.49万亿元,增长14.6%。

经济效益平稳增长。2008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利润1559亿元,同比增长

4.1%;税金528亿元,增长19.8%;企业应收账款净额8254亿元,下降0.2%。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子元件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三资企业利润也下降了2%。

外贸出口进一步攀升。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885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5%。其中,出口5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国出口的36.5%;进口3637亿美元,增长 5.4%,占全国进口的32.1%。通信、计算机、家用视听产品仍是出口主要力量,比重接近75%;加工贸易比重超过80%,但增速同比出现下降。

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从部监测的重点产品看,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手机产量达到

5.6亿部,同比增长2%;彩电9033万台,增长6.5%;微型计算机1.37亿部,增长13.2%;数码相机8188万台,增长9.3%;集成电路417亿块,增长1.3%。

软件产业保持快速增长。软件产品收入3166亿元,同比增长32%。软件技术服务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39.9%,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03亿元,增速达100%以上。嵌入式软件收入1118亿元,同比增长25.5%。系统集成收入1616亿元,同比增长25.2%。IC设计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6%。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5.9亿美元,同比增长5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行业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27.8亿元,同比增长33.3%;新增固定资产1942.5亿元,增长31.5%;新开工项目3143个,增长13%;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2254亿元,下降2.1%。电子元器件仍是产业投资的重点领域,所占比重超过50%。

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电话用户9.82亿户,互联网网民2.98亿人,网络与用户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手机普及率达48.5%,城镇居民彩电和计算机拥有率分别达150%和60%。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行业应用软件收入增速超过30%。

科技创新成果明显。新产品产值占全行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0%。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中,四成来自信息技术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华为申请专利1737项,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企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新增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比重接近5%。主要特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深化,并呈现出从出口向内需、从沿海向内地、从整机向元器件、从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扩散和蔓延的态势,从而导致产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产业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从收入看,2008年上半年产业增速一直保持20%以上的水平,下半年起开始逐月回落,11月、12月规模以上制造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0.1%、2.1%。从效益看,1-5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增长20%以上,6-8月增速回落到4.1%,9-11月出现负增长(-23.9%)。从出口看,上半年出口增速达到23.6%,至9月底降至20.5%,全年增速仅为13.6%,比上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行业结构调整日趋深入。一方面,软件、元件、器件等基础行业继续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收入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产业高

15、2.1、7.2个百分点,通信、计算机、视听产品增速则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低8.

2、7.5、5.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液晶、等离子电视产量增速均达50%以上,平板电视产量占彩电比重超过30%;笔记本电脑增长25.2%,占微机比重达到79%;大规模集成电路增长23.3%,占集成电路比重接近40%。

区域发展出现不同格局。一方面,东部地区收入增长慢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年增长11.8%,分别低于中部(28.6%)和西部地区(31.6%)16.8和19.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增速下滑快于中西部地区,相比上半年,东部地区收入增速下降了7.8个百分点,但中、西部地区分别下降

2、1.2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受北京奥运会等多重因素影响,收入分别下降9.4%和10.5%;四川地震灾区生产恢复迅速,收入增速高达35%。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态势。一方面,外资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内资企业,从规模以上制造业看,三资企业收入增长9.6%,利润下降2%,出口增长12%,分别比内资企业增速低15.7、22.

8、9.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收入增速下滑快于内资企业。相比上半年,三资企业收入增速下降了8.9个百分点,但内资企业仅下降3.8个百分点。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逐步显现,当前行业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企业亏损面加大,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面达到25%,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二是部分基础行业困难加大,集成电路、印制电路行业利润分别下降43.5%和10.8%,光电器件行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了54个百分点;三是大企业兼并重组明显增多,特别在软件服务和半导体领域表现突出;四是美国、德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纷纷对集成电路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信息产业核心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

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机遇同样巨大。全球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下滑;国内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内需拉动效应将逐步显现;电信企业重组完成后积极推进3G投资,将带来产业链和市场格局的调整变化。面对复杂形势,需要加强运行监测和宏观指导,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推进关键领域的结构调整和企业整合,才能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发展。预计2009年全球IT支出将在3%以下,计算机出货量增长4%,手机、彩电、集成电路将下降2%-10%;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增长12%左右,其中制造业约10%,软件业22%-25%,第一季度全行业发展速度将大幅放缓。

责任处室:信电局综合处

第7篇:2012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

上报单位: 文化产业处

发布时间: 2013年03月12日

2012年,面对较为复杂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按照“新跨越、进十强”的新要求,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壮大产业规模为目标,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情况

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646.5亿元,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下同)达到3533.74亿元,同比增长18.9%,超全省增幅2.95个百分点;占全省34.46%,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53.54%。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95.81亿元,同比增长18.6%,超全省增幅2.1个百分点;占全省34.1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产值54.18%,占全市GDP21.51%,比上一提高1.34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598.74亿元,增加值达到433.47亿元,同比增长23.3%。经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高新产品销售收入550.44亿元,实现利税55.3亿元,出口创汇12.93亿美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各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电子信息领域实现产值634.2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17.95%;增加值178.72亿元,同比增长34.8%。光机电领域实现产值2277.88亿元(其中高端装备产值491.44亿元,新能源汽车产值12.16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64.46%;增加值549.87亿元,同比增长17.05%。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实现产值192.46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5.45%;增加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32.6%。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147.0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4.16%;增加值35.74亿元,合肥交通事故律师网 合肥工伤赔偿标准网同比增长29.1%。生物医药领域实现产值94.91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2.69%;增加值25.42亿元,同比增长22.1%。高技术服务领域实现产值153.2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4.34%;增加值45.96亿元,同比增长30.1%。资源与环境领域实现产值14.1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0.4 %;增加值3.55亿元,同比增长2%。航空航天领域实现产值19.7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0.56%;增加值4.95亿元,同比增长85.7%。

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

2012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15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415.1亿元,实现净利润107.14亿元,税收85.99亿元,出口总额41.03亿美元,当年申请专利6760项,当年授权专利4835项。产值10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10亿元以上41家,1亿元以上226家。新增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总数31家;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家,总数23家;新增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家,总数达到30家;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培育企业15家。

四、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发展状况

合肥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亿元,全口径工业总产值1087.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16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经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场地面积34.25万平米,孵化企业面积为24.8万平米,公共服务面积3.16万平米,孵化器拥有企业总数为1115家,企业从业人员1.39万人,新入驻企业223家,毕业企业102家。经科技部、科技厅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个,基地拥有企业811家,高新技术企业354家,营业总收入541.09亿元,出口创汇6.98亿美元。经省科技厅认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32家(国家示范中心3家),中心总资产22.48亿元,中心从业人员809人,服务企业数4379家,服务总收入2.43亿元。

合肥被中宣部、科技部批准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合肥包河区(新能源汽车)被商务部、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被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第8篇: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19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张为民介绍说,为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7月,在中宣部的推动和直接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有关部委参与,成立了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课题组完成了对我国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开展了对文化产业主要发展指标的测算与分析,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6年2月以来,课题组对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近40万家单位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加工和整理,形成了以单位个体资料为基础外加分省区市个体经营户资料的全国文化产业资料库。课题组利用这一资料库对我国2004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测算,得到了较为准确和详尽的文化产业统计资料。

这份统计资料显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2004年,我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1.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89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我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属于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资产1.83万亿元,个体经营户共有固定资产235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426亿元。

统计资料还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从分层看,传统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的“核心层”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以提供网络文化、文化休闲等服务产品的“外围层”已具一定规模。2004年,(不包括个体经营户)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78万人,实现增加值1210亿元;“外围层”从业人员154万人,增加值627亿元;“相关层”从业人员475万人,增加值1383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31:17:52,增加值之比为38:20:4 1 2。

分注册类型看,我国文化产业仍以内资单位为主。2004年,在法人单位中,内资单位占了单位数的96%,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占2%,外商投资单位占近2%;内资单位占从业人员的75%,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仅占15%和10%。从实现的增加值和营业收入来看,内资单位分别占72%和63%,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占12%和15%,外商投资单位占16%和22%。从总体上看,外资单位的经济效益好于内资单位。

统计资料还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

省际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不平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超过50万人的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六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6%;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占全部收入的72%;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有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湖南和河南,九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的有北京、广东、上海、福建和浙江。

张为民说,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主要指标的测算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关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贡献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就产业单位而言,存在着单位规模偏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文化经营性企业单位负债经营较为普遍、文化事业单位的支出收入比偏高、人均创造利税额较少等情形。

二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4.77%)、英国(7.70%)、加拿大(3.9%);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美国(5.83%)、英国(7.6 2 1%)、加拿大(3.8%);这两指标之比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仍较低。

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

第9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行情况统计表填表说明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行情况统计表填表说明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为月报表,于每月结束后15天前统计上报;市、县级龙头企业为季度报表,在每季度结束后15天前统计汇总后上报。表1-表3为基础表格,第一次填报后,在企业情况发生变更时才进行改动。表4-表7中,代号35至41和代号55至73为每填报一次,其余项目要求每月填报。

1、企业名称(代号1):指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规范名称,不使用缩写、简写名称。

2、所属行业(代号2):依据主营产品的主要原料类别填写。(设置标准选项)

(1)粮食类(稻米、玉米、杂粮、小麦、马铃薯、红薯、其它);

(2)油料类(大豆、花生、向日葵籽、油菜、其它);

(3)棉麻丝类(棉花、亚麻、丝绸、其它);

(4)糖类(甜菜、甘蔗、其它);

(5)水果类(苹果、梨、葡萄、桃、草莓、树莓、其它);

(6)蔬菜类(蕃茄、胡萝卜、榨菜、辣椒、莲藕、食用菌、其它);

(7)种子类(玉米种子、水稻种子、杂粮种子、蔬菜种子、其它)。

(8)林特产类(花卉、中草药、人参、山野菜、蜂产品、林蛙、其它);

(9)肉类(猪肉、牛肉、羊肉、驴肉、鸡肉、鹅肉、鸭肉、兔肉、狗肉、其它);

(10)蛋类(鸡蛋、鸭蛋、鹅蛋、其它);

(11)乳类(牛乳、其它);

(12)皮及皮毛制品类(羊毛、兔毛、皮革、羽绒、其它);

(13)水产类(鱼、虾、贝、藻、其它);

(14)饲料类(玉米、豆粕、米糠、其它)。

3、龙头企业级别(代号3):按有权部门下发文件中所定级别填写,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龙头企业。(设置标准选项)

4、认定时间(代号4):指正式行文认定为现级(国家级或省、市、县级)龙头企业的时间。

5、注册登记类型(代号6):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类型(指企业性质)。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私营、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不要填写“民营”等不合规的企业类型(设置标准选项)。

6、企业类型(代号8):指企业申报各级龙头企业并通过认定的企业类型。分为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综合型的企业要填写其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类型(标准选项)。

7、信用等级(代号13):指企业在监测年份由基本开户银行直接出具的信用情况证明。

8、主营产品名称(代号21):最多填写2个,名称与名称之间以“,”分隔。如,液态奶(伊利),冰淇淋(伊利);又如,冷鲜肉(双汇),火腿肠(双汇)。

9、是否“中国或江苏名牌产品”(代号23),填写“中国”或“江苏”或“否”。(设置标准选项)

10、是否“中国或江苏名牌农产品”(代号25),填写“中国”或“江苏”或“否”。(设置标准选项)

11“三品”认证情况(代号27),填绿色、有机、无公害或否。(设置标准选项)

12、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代号29),填“国家”或“省部级”或“否”。(设置标准选项)

13、是否为省、部认定的高新科技企业(代号30),填“是”或“否”。(设置标准选项)

14、是否达到ISO900

1、HACCP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要求(代号33),填ISO900

1、HACCP或ISO9001(兼HACCP)。(设置标准选项)

15、资产负债率(代号39):指企业在监测资产负债表中的:(年末总负债÷年末总资产)×100%。

16、主营农产品销售收入(代号42,43):指企业监测月份(季度或)累计审计报告中的主营业务收入。

17、利润总额(代号

44、45):指税后利润额。以监测月份(季度或)的数据为准。

18、自营种植基地面积(代号63,64):指企业直接投资建设并经营管理的种植基地面积,产量。

19、自营养殖基地养殖量(代号66):指企业直接投资建设并经营管理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量。

20、带动农户数(代号76):指企业与农户建立合同(契约、产权)关系的农户数。

上一篇:流动人口管控方案下一篇:七年级政治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