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共11篇)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1

根据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省委改革办就“我省煤炭产业发展”到省能源局进行专题实地调研,并召开盘江集团、贵州飞尚能源公司、贵州天健矿业集团、永贵能源开发公司、兖矿贵州能化公司、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公司、贵州浙商矿业集团、贵州国源矿业公司等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近年来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产销量呈下降趋势。2014年受国家对煤炭“限产保价”政策的影响,我省产煤下降为1.85亿吨。2015年受国内煤炭产能过剩冲击和省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煤矿非事故停产现象增多,2015年产煤下降为1.74亿吨。今年1—8月全省原煤产量完成10600.72万吨,与去年同期11267.95万吨相比减少667.23万吨,同比下降5.92%,低于全国4.08个百分点。1—8月全省销售商品煤10363.17万吨,与去年同期11013.43万吨相比减少650.26吨,降幅为5.90%。其中:省内销量7588.38万吨,与去年同期7915.78万吨相比减少327.40吨,降幅为4.14%;省外销量为2774.79万吨,与去年同期3097.65万吨相比减少322.86万吨,降幅为10.42%。1—8月全省煤炭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1.3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79%,全省煤炭行业完成投资193.89亿元,与去年同比减少24.24%。

(二)价格有所回升。今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煤炭去产能政策的严格实施,煤炭市场供应持续偏紧,全国动力煤价格稳步上涨。同时,有色、焦化企业开工良好支撑了炼焦煤市场需求的增长。截至8月,我省重点监控的全省24家统调电厂电煤价格较年初均普遍上涨,坑口含税价格上涨幅度10—90元/吨。其中六盘水、毕节地区电煤价格较低、涨幅小,仍维持在310元/吨左右,涨幅较高的是贵阳、遵义地区,现价355—365元/吨之间。全省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的差距仍然较大,平均在50元/吨以上,差距较小的毕节地区为30元/吨左右,较大的遵义、六盘水地区为65—80元/吨。

(三)煤矿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全省99%的煤矿进入煤矿兼并重组主体企业,煤炭集团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现有煤矿1260处,共有兼并重组主体企业集团116家,兼并重组后总规模46826万吨/年,单井规模达37万吨/年。

(四)机械化开采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我省制定了加快推进全省煤矿采掘机械化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提出“综采优先,适度高档,限制炮采”的基本原则,要求各煤矿主体企业2015年底前完成1—2处采掘机械化示范矿井建设,全省建成100处采掘机械化改造示范矿井。2015年底,全省已经实现采掘机械化的矿井227处,占全省正常生产煤矿661处的34%,其中盘江集团、水矿集团、兖矿贵州能化公司、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公司等一批优强主体企业的采煤机械化均达到100%。

(五)煤炭深加工产业不断壮大。我省加快发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快“四个一体化”煤炭工业园区建设,实现煤炭高效就地转化,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目前我省“四个一体化”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有国电贵州煤业投资有限公司、贵州中铝恒泰合矿业有限公司等8家。开磷集团、瓮福集团,毕节煤制清洁燃料、煤制烯烃,中铝清镇煤电铝等一批“四个一体化”和煤炭深加工项目正式立项开工建设,“毕水兴”资源富集区煤炭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二、我省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煤炭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一是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全省单井规模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现有699处,仍占全省煤矿的55%;企业总规模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现有35家,仅占全省煤矿企业集团的30%。煤矿企业集团化、煤矿开采规模化、机械化占比仍然严重偏低,煤矿和煤矿企业结构仍不尽合理,煤矿多、小、散的局面仍需调整。二是煤矿规划产能过剩严重。按照我省煤炭“十三五”规划,规划产能过剩达7000万吨/年。而且全省长期停建的僵尸企业煤矿达460处,停建煤矿资金占压成本高、社会矛盾多、维稳压力大。三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全省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不足3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低于60%,与国家要求的高浓度瓦斯和煤矸石全部利用差距明显。四是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煤炭产品结构单一,仍以销售原煤为主,洗选比例低,产业链条短,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滞后,也未形成煤电联营和煤电加下游企业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二)煤炭税费成本高。在税负方面,国家规定煤炭资源税率幅度为2%—10%。我省税率为5%,位列全国第7位,煤矿企业税费负担改革前后基本持平,税率较周边省份明显偏高,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的税率分别为2.5%、2.5%、2.5%、3%,河南、河北、安徽等10余产煤省份均为2%。仅内蒙古、山西等产煤大省较高,分别为9%和8%。在开采成本方面,我省每吨煤生产成本平均为330—360元,而内蒙古和山西等北方煤炭每吨煤生产成本平均为30—60 元。在费用方面,我省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但由于高速公路桥隧比例高,通行费用高,煤炭运输成本大。

(三)煤炭去产能中涉法涉诉较普遍。随着煤炭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兼并重组过程中的债务、违约问题不断累积,部分煤矿企业资金链断裂,主体企业收购关闭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后续资金难以兑现,导致我省涉法涉诉问题增多,关闭煤矿难度进一步加大。初步统计,我省现有各类涉法涉诉煤矿457处。涉法涉诉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化解过剩产能关闭退出煤矿的重要阻力和障碍之一。

三、我省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和挑战

(一)机遇方面

1.煤炭在“十三五”及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将是我国的主打能源。从能源消费看,我国人均用能仅3.2吨标准煤,而德国、法国、日本在5吨左右,美国在10吨左右,差距还很大。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全面小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增加。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据测算,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就需要增长8%。到2020年和203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分别占60%和占50%以上。这为贵州继续发挥南方煤炭大省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家优化能源开发布局为我省煤炭建设提供了巨大助力。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生产基地,这五个基地除了西南基地外,都在北方,我省是西南基地的重点。这不仅明确了我省能源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更是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巨大助力和政策保障。同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国家对煤炭项目实行“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政策,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到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对电力的需要必然增长,为我省发挥“西电东送”煤电基地优势提供了巨大空间。

3.周边省份煤炭去产能后腾出更大市场空间。根据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云贵基地作为南方煤炭调出基地,2020年预计调出量为4000万吨,调出量基本上全由我省承担。“十二五”期间我省煤炭调出量占周边省份煤炭供需差的17.8%—28.9%,根据我省煤炭“十三五”规划,预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周边五省(市、区)煤炭缺口为2.3亿吨左右,预计每年调出量在4000—6000万吨之间。在落实国家煤炭去产能政策后,周边省份将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挑战方面

1.我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将有所回落,煤炭的市场需求很难有绝对增长的空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期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量至多41亿吨。目前,全国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有可能超出60亿吨,国内煤炭的市场空间仅在34—36亿吨。

2.国外进口煤和北煤南下加剧我省传统煤炭市场的竞争。一方面,国外进口煤的冲击。自2011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口每年净进口量超过2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费总量的8%左右。另一方面,北煤南下的冲击。我省煤炭与北方煤炭相比存在安全投入大、开采成本高等问题。随着西北华中运煤通道的建成,晋、陕、蒙煤炭南下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省传统的周边省份煤炭市场。

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缩小了煤炭的消费空间。有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2030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分别达到15%和20%,届时将有较大数量的煤炭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

四、推动我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不移去产能。目前,我省有68处煤矿、产能1035万吨完成关闭,完成国家目标责任书签订2016关闭任务的54.56%。要按照依法淘汰关闭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减量置换退出一批、依法依规核减一批、延缓开采或通过市场机制淘汰一批的要求,有序退出煤炭过剩产能。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在建煤矿项目应按一定比例与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挂钩,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后方可投产。

(二)坚定不移推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加快煤炭产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先采气后采煤和充填开采等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煤炭、煤层气企业对矿业权重叠区域采取兼并、重组和合作等方式,加快综合开发。另一方面,鼓励开展煤炭深加工。支持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化工、建材、电力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控股、参股煤矿主体企业。加快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支持重点煤炭生产企业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发展以煤制烯烃、天然气、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

(三)精准把握煤炭行业的有效产能。据调研反映,我省停产半年以上的煤炭企业,要恢复生产需要的时间大概在6个月至12个月。同时,我省煤炭企业的实际产能平均为设计产能的55%。因此,在测算煤炭生产保障能力时,不能以煤炭企业的设计产能为依据,而是要以煤炭企业的有效产能为依据,这就需要精准摸清煤炭行业的现实产能。建议对我省每一个煤炭企业两年内的实际产能进行摸底调查,真正整体上把握全省煤炭企业的有效产能,提高煤炭供应的可靠性,避免发生煤炭供给短缺的现象。

(四)适时推进我省煤电联营和煤电联动。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适时推进我省煤电联营工作,建立以“市场为主、企业自愿,统筹规划、流向合理,调整存量、严控增量,互惠互利、风险共担,联营合作、专业经营”的煤电联营机制。另一方面,在煤电联营未全面实施之前,完善煤电联动机制要以企业自协商为主、政府积极协调为辅,合理确定电煤价格。此外,可考虑在特殊时期特定区域开展电煤政府指导价试点。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2

《报告》2014版较之2013版, 对行业的分析更加深入, 不仅总结了2013年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煤制甲醇、煤制氮肥、煤制电石、焦炭等的发展现状, 示范项目的建设情况;还深入分析了未来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在介绍了当前我国煤炭深加工主流技术的最新进展的同时, 也提出了这些技术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报告》2014版较之2013版, 《报告》2014版更加符合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政策的要求, 除对煤化工发展中的节水技术与“零排放”问题有较大篇幅的涉及, 对我国煤化工主要装备国产化现状也有较详细的报道。

总之, 《报告》2014版内容更加完善, 数据更加详实, 资料更加丰富, 将成为我国煤炭、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相关企业规划发展、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

《报告》委托北京泛地能源咨询中心负责印发。《报告》内容简介、详细目录、订购回执单, 可在我协会官网http//www.ccpua.org浏览和下载。请各单位接到通知后尽快组织征订, 填写订购单 (见附件) 传真至发行单位。

发行单位:北京泛地能源咨询中心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

联系人:刘建秀18610311641

冯晓培13661032031

联系人:阮立军

电话/传真:010-64463157, 84275379

电话/传真:010-84290898、84292623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3

苏人社〔2011〕318号

关于开展“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 人才支撑研究”调研活动的通知

各市、县(市)人社局,省内各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各石化企业:

为深入了解我省石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十二五”期间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支撑,提出我省石化产业适应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议,我厅定于近期开展“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研究”主题调研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单位

本次调研任务由我厅所属中国江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江苏省人才市场,会同江苏省化工协会、江苏省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南京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共同承担。

二、调研内容

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我省“十二五”发展纲要,调查了解我省石化企业及其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未来我省石化应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合理建议。具体内容见所附调研提纲。

三、调研形式

由调研组确定调研的地区,以现场调查、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

四、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为2011年7月至9月。具体时间由调研组另行通知。请各有关单位认真作好准备,积极配合调研。

附:《“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研究”调研提纲》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4

【发布文号】吉政办发[1991]22号 【发布日期】1991-05-27 【生效日期】1991-05-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保险

公司关于发展我省保险事业报告的通知

(1991年5月27日吉政办发〔1991〕22号)

省保险公司《关于发展我省保险事业的报告》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关于发展我省保险事业的报告

近几年,我省保险事业蓬勃发展。一九九0年,国内外业务保险费收入43,259万元,扣除储蓄性人身保险业务和返还性养老金统筹业务以外,财产保险业务保险费收入24,828万元,各种保险款23,000多万元,为补偿企业意外经济损失,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聚集建设资金,回笼货币,安定人民生活,发挥了保险业特有的经济补偿作用。

为了在治理整顿中进一步发展我省保险事业,更好地发挥其特殊的经济补偿作用,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一、整顿保险秩序,充分发挥保险业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保险事业管理的通知》(国办发〔1989〕11号)精神,要加强保险市场管理,整顿好保险秩序,不经过国家指定的保险管理机关批准,任何部门不得开办财产保险、独生子女保险、农村房屋、农村劳力保险和村干部养老金保险等业务,如擅自开办保险的,建议银行部门不予开户,工商部门不予登记。

为了便于保险业统一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今后有关保险条款的设计、保险费率的厘订,应统一由国家指定的人民银行一家审理。

二、二、积极稳步发展保险事业,为振兴吉林经济服务。保险业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也是一种集万家之资、救一家之灾的经济互助形式,它不仅担负着数以万计的家庭生活安定的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千万户企业稳定生产的经济责任,因此,企业参加保险是万全之策,家庭参加保险是明智之举。

(一)要加快种、养两业保险的发展。农业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根据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要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发展农业。因此,保险业要在为发展农业服务上做文章,实行倾斜政策,开拓服务项目,开创服务门路,迈开服务步伐,为发展农业立新功。种养两业保险变成地方性险种,要向深层次、多方位探索。当前,在试办大牲畜、黄烟、森林、芦苇、西瓜等保险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拟在重点产粮和重点森林县(市)先试办粮油作物成本保险和木材外调运输责任保险。除保险正常赔款以外,保险基金结余部分,建立地方保险风险基金制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当前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和抗灾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可以在扶贫乡镇种养两业保险范围内,对保险费实行“保险公司借一点、集体筹一点、农民拿一点”的办法,即保险公司从地方保险风险基金借一点,乡镇从公积金筹一点,农民自巳拿一点。也可以给农民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用于购买化肥、农药以及各种农用物资。

(二)要积极动员企业参加保险。这是保险服务的主要对象。企业财产保险要在承保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保障面。对省直大型企业,如吉化、扶油等,保险有责任保障其安全生产,并动员其所有财产和机动车辆积极参加保险,地方企业都要足额参加财产保险。企业经营已实行新的一轮承包,企业承包者难以承担灾害风险。因此,必须把企业财产保险纳入承包机制,列为承包内容之一,扩大企业安全系数,确保企业经济利益。今后发生保险责任内的经济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补偿。对不参加保险者,如发生灾害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各级财政不予核销或拨补。

中直驻我省大型企业,地方负有保护安全生产的责任,要动员其所有企业财产足额参加保险。

货物运输保险和机动车辆保险,拟实行地方法定保险。城乡家财保险要有新发展,这是服务性险种,涉及千家万户,承保有条件,群众有要求,既可以稳定人心,又可以促进社会安定,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应尽力而为。在福利基金结余的情况下,只要政策允许,企业可以为职工办理人身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

(三)要大力发展人身保险。这是回笼货币,分流购买力的一种手段。人身保险,既有储蓄性,又有保险性,既有利国性,又有利民性,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我省人身保险源很丰富,潜力很大,服务险种很多,前景很可观,大有作为,一定要有突破性发展。

简易人身保险,要调整好政策,进一步抓好独生子女保险。在这方面已呈现出很有发展的势头,要继续抓下去。要大力拓展养老金保险,积极办好城乡集体企事业单位职工统筹养老金保险,凡是自行办理养老金统筹的,都应该移交给当地保险公司统一办理。对民办教师、村干部以及广大农民,都可动员其参加养老金保险,使其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在全省逐步实现职工养老保险化、群众养老保险社会化。

(四)涉外保险业务是非贸易创汇的一条主要渠道,特别是在当前外汇紧的情况下,搞好涉外保险,为国家多创汇,更有新的意义。因此,保险部门要和外贸部门同心协力,把能办到的涉外业务都办到手,争取为国家多创汇。

三、三、加强防灾防损工作,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做好保险防灾工作,减小灾害经济损失,这是最佳的增产节约的办法。企业向防灾要安全、要稳定、要效益、要后劲,保险是责无旁贷的。一定要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加强防灾检查,消除隐患。要建立防灾基金制度,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拟从保险防灾费中提取一定比例,做为防灾基金,可以低息或无息拨给企业用于购置安全生产设施,定期收回。基金有力量,也可以无偿地拨下去一些,用于企业安全防灾。要组织保险防灾服务队,深入企业,无偿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材料,为企业多办一些实事。今后企业出现不安全因素,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不仅要追究企业领导责任,而且也要追究保险领导责任。

四、四、搞好保险资金运用,支援经济建设。保险资金运用,在不影响保险赔款的情况下,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把暂时不用的各项保险准备金实行有偿使用,可以利用保险基金“时间差”的条件,本着“小额、安全、急需、效益”的原则,重点放在流动资金上,起拾遗补缺的作用,为扶持地方企业生产经营,支援吉林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

区煤炭产业规划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一、**区煤炭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煤炭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按照“完善设施、整合资源、提高产能、推进转化”的思路,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把我区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

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循环利用的煤、电、化产产业链,**区煤炭产业已初具规模:

一是原煤开采现状:现仅有**露天煤矿生产运行,**年产出原煤近150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辽宁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正在建设,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产能将达755万吨/年。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发展现状:我区现有投产煤炭洗选行业企业41户,其中:单台设备设计产能60万吨/年以上企业21户。永泉贸易、东顺源煤泥综合利用2个120万吨洗煤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我区煤炭洗选行业产能已达2000多万吨/年。目前正在实施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整治工作,6月底全部完成。

三是延伸产业发展状况:聚隆焦化、经纬能化现已建成120万吨/年捣固焦生产能力,加之经纬能化二期60万吨/年捣固焦项目年内投产,佳远15万吨煤焦油已具备生产条件。四贡100万吨捣固焦、1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1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和15万吨焦油加工项目正在进行基建,阜矿宝源公司煤炭瓦斯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开展电厂建设前期工作。我区“焦化—化产、煤电”项目发展后劲充足。

(二)煤炭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配置:我区目前探明剩余煤炭可采储量为7257万吨。采煤企业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年产能将达755万吨;土右旗境内现有露天煤矿年产原煤在2000万吨以上,特别是与**区交界的5座露天煤矿的煤质结焦性好,可全部达到洗煤要求,加之土右旗大批洗煤企业取缔,而我区毗邻土右旗,且洗煤企业众多,大量原煤将由我区企业实施洗选。从蒙古国进口原煤经巴彦淖尔甘其毛道口岸进口,运输距离大约200公里,精煤洗出量可达到55%以上。我区永泉贸易、联吉晨工贸、鹿凯煤业等企业拥有大批跳汰工艺洗煤设备,正适合对蒙古煤实施洗选。

二是交通保障:近年来,我区积极协调开发商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交通道路问题。目前,出入**区的交通要道共计六条线。即原**旧路、包脑线、沙明线、脑包沟至土右旗线、脑包沟至土右旗耳沁窑线以及正在修建的**一级公路,这六条线路直接通往110国道、土右旗和固阳,现运载能力每天达到100多辆,仅为实际运载能力的四分之一。

三是环境评价:**沉陷区、棚户区两次搬迁,已近5万人迁移市区。工业原材料物流园区已列入包头市“十二五”规划之中,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工业园区扩区增容面积达60.4平方公里,**旧区即将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工业园区。

四是产品销售:我区焦化项目大约需要洗精煤1000万吨以上,当地及周边地区原煤可在我区实现转化升值,生产焦炭又可为亚新隆顺200万吨稀土合金钢提供原料,延伸“煤-精煤-焦炭-钢铁”产业链条。

(三)发展目标

2014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300万吨,外购原煤达到400万吨,洗精煤达到400万吨,焦炭达到220万吨。2017年原煤产量达到1000万吨,洗精煤达到800万吨,焦炭达到500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资源勘探和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积极协调关系,制定激励政策,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地质勘查基金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用于我区煤炭资源勘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煤炭资源勘查,增强煤炭资源储量保障能力,确保我区煤炭产业开发接续发展的需要。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煤炭资源储量管理,按规定对煤炭回采率进行核查、监管,确保煤炭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二是规范煤炭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确保区内用煤充足供应。要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经营煤炭产品场所,对重点区域开展定期检查、动态巡查,对非法转运站、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调运的原则,加强对全区煤炭生产经营市场的调控,合理调配煤炭资源,加强用煤企业与本地供煤企业之间的协调,保障我区境内企业用煤。

三是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壮大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对煤炭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以原煤开采、精煤洗选为链首,以机制焦、大型火力发电和规模化矸石砖生产为链身,以煤气综合利用、煤化工、粉煤灰利用为链尾的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整合现有煤化工资

源,适度发展煤化工项目。

四是以现有洗煤-焦化-炼铁产业链为契机,依托新区煤炭市场,大力发展煤能转化和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促成四贡、经纬能化二期及佳远煤焦油项目尽早投产。要抓好煤炭洗选企业煤源的供应,对煤炭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建设共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和环保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减少污染物

排放。同时大力发展煤液化制油、煤气化制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稀烃等煤化工产品,建设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

五是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做好煤炭企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采取联合办学,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定期组织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涉煤行业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洗煤行业现状及治理情况

随着**区煤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经调查摸底,截止**年底,我区煤炭洗选企业已达到48户。其中,已建成44户(总产能已达2645万吨,投产41户,属于重介工艺企业18户,跳汰工艺企业22户,既有重介又有跳汰工艺企业4户),在建企业4户。这些煤炭洗选企业存在问题较多:一是多数以贸易公司或矿业公司登记注册,并没有煤炭经营许可证,属于超经营范围企业。二是有立项审批手续23户,其中市级审批8户,区级审批15户。三是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仅有21户企业单台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四是除少数煤炭洗选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和配套环保设施外,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精煤回收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

为规范我区煤炭洗选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进煤炭洗选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能源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区政府从**年4月份开始,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煤炭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以及包头市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洗选项目规范发展的通知》(包发改能源字〔2012〕175号)精神,对我区煤炭洗选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并制定了《**区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煤炭洗选企业单台洗选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并实施原煤堆场封闭、矸石贮存仓半封闭、厂区地面硬化、厂区周围绿化并补办各类审批手续、补交各项规费。考虑到气候因素对施工的影响,目前,已对18户提交延期申请的洗煤企业下发延期整治通知书。该项工作正在进行。

三、民用型煤生产和使用情况

由于我区沉陷区、棚户区搬迁改造,多数居民已迁入市区,因居民习惯问题,我区境内**露天煤矿生产的原煤又不适合民用,民用型煤以鄂尔多斯精煨煤为主。

四、存在问题

一是原煤开采手续办理周期较长,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及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还未得到正式审批。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区内煤炭洗选行业发展混乱,小型煤炭洗选项目占全区总数近一半,严重扰乱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受国内外经济持续不景气影响,区内新上煤炭产业延伸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如四贡煤化仅完成场平,未能及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佳远煤化项目虽已具备生产条件,但由于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未能及时投入生产。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区煤炭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离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请上级部门在以下方面加大对我区的扶持力度:

一是协助新上煤炭开采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促使阜矿、凯通、京鹿等原煤开采项目早日投产,为我区发展煤炭产业提供可靠的原煤供应。

二是加大对我区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整治的支持和指导,协助此次综合整治后保留企业完善相关审批手续。以规范其经营行为,更好的为我区乃至包头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6

(2013年版) 》的基对上, 再次组织了煤炭、煤化工、石油石化、电力、水资源、环保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于2014年7月编辑出版了《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报告 (2014版) 》。《报告》包括综述、深加工技术、技术经济、产品市场、示范及典型项目、拟在建项目、示范及典型企业等10个篇章, 80余万字。

《报告》2014版对行业的分析更加深入, 不仅总结了2013年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煤制甲醇、煤制氮肥、煤制电石、焦炭等的产业政策和发展现状, 示范项目的建设情况;还深入分析了未来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在介绍了当前我国煤炭深加工主流技术的最新进展的同时, 也提出了这些技术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五大主流产业的经济性和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剖析, 更加符合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政策的要求;除对煤化工发展中的节水技术与零排放问题有较大篇幅的涉及, 还对我国煤化工主要装备国产化现状也有较详细的报道;对所涉及的近三十种下游石油化工产品市场进行了供需预测分析。《报告》中大量的分析数据、技术数据较为客观、系统, 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对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报告》2014版内容更加完善, 数据更加详实, 资料更加丰富, 将成为我国煤炭、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相关企业规划发展、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7

根据煤炭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市场现状,天拓咨询在《煤炭机械行业研究报告》中分析,煤炭机械作为煤炭的主要下游,发电量和钢铁产量2013年上半年增速加快是大概率事件,煤炭需求有望回暖,但是目前国内煤炭供过于求的状况难以短期解决,会对煤机市场规模扩大形成阻力。

一、需求端:2013年上半年煤炭需求有望回暖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结构中居主导地位,且在短期内这种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我国煤炭主要用于国内火力发电和炼钢,自2012年9月份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整体起稳回升,发电量和钢材产量两项数据均出现好转。结合国海证券研究所宏观策略小组的观点,我们认为2013年上半年电力和钢铁产量增速将进一步提升,煤炭市场需求有望回暖。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结构中居主导地位,且在短期内这种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一直占据70%左右的比重。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约占68.6%。

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

我国煤炭主要用于国内火力发电和炼钢。我国生产的煤炭绝大部分用于内需,出口煤炭的占比较小,且近年来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中工业生产中的煤炭消费一直在我国的总煤炭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常年保持在94%以上。发电和炼焦是工业用煤的最主要用途,分别占工业用煤的50%和15%。图

2、煤炭出口占比

3、发电和炼焦用煤炭占工业煤炭消费比重

重工业是社会用电主要来源:重工业,包括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是我国社会用电量的最主要来源,用电量占比达60%左右。图

4、煤炭下游梳理

5、工业煤炭消费占比

6、重工业用电量占社会总用电量比

2012年年初以来的发电量增速维持低位,但9月份以后出现明显好转。2012年年初以来,由于我国投资增速放缓,钢铁、建材和有色金属的需求随之减弱,发电量增速自三月以来维持低位。9月份以来发电量数据出现明显改善,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1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增幅连续两个月回升;11月份全国发电量4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为今年三月以来最高增幅。图

7、年初至今的全社会用电量

8、年初至今的全社会发电量

焦炭90%以上被用在生产钢铁,且是生产钢铁的必要原材料,因此焦炭产量与钢铁产量有直接关系。2012年9月份以来钢铁产量和焦炭产量均呈现出触底回升的态势。图

9、年初至今的钢材产量与焦炭产量

2013年上半年煤炭市场需求有望回暖。9月份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整体起稳回升,发电量和钢材产量两项数据均出现好转。结合国海证券研究所策略小组的观点,天拓咨询认为,随着ZF的稳增长政策逐渐发力、新型城镇化和铁路基建项目的逐步落实,开春后投资将转入施工旺季,经济拉升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而明年年初随着财政存款和银行信贷的投放,资金面会出现季节性好转,2013年上半年电力和钢铁产量将进一步提升,煤炭市场需求有望回暖。

二、供给端:产能充裕,进口煤炭冲击,库存压力大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产能充裕。进口煤炭占比较小但增长迅速,近年来已经对国内煤炭市场形成冲击。煤炭库存总量仍然维持高位,去库存压力较大。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9亿吨标准煤,煤炭产量约占77.4%。近十年间我国煤炭产量从2001年的14.7亿吨增长到2011年的35.2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近十年来世界煤炭产量增长的80%是中国生产的。图

10、我国能源生产构成

11、全国原煤产量

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将达41亿吨/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进口煤炭占比较小但增长迅速,近年来已经对国内煤炭市场形成冲击。我国的煤炭进口量2011年为1.82亿吨,是2001年的91.7倍之多。今年1至11月,煤炭净进口量约为2.45亿吨。虽然从数量上看我国大部分用煤依然来自于自己生产,但是进口煤炭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已然不可小觑。从库存数据来看,年初以来社会煤炭库存总量同比增速虽整体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高位,显示市场消化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图

12、我国煤炭进口量

13、社会煤炭库存量

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省不断加大种苗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了一批林果良种繁育基地

(二) 育苗和国有苗圃生产不断发展

(三) 种苗行业管理趋于完善

(四)种苗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我省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 篇9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 发展速度加快, 服务手段越来越强。

全省农机合作社数量比5年前增加3000多个, 其中德州、菏泽、潍坊、青岛、临沂等市增幅较大。固定资产总额94亿元, 其中农机原值、维修设备、建筑设施资产分别为67.6亿元、3.3亿元、17.9亿元;农机具27.4万台 (套) , 其中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分别为8.1万台、4.3万台, 实际开展服务的合作社均拥有农机具63台;基础设施占地面积588万平方米, 其中办公场所、机库棚、维修车间面积分别为59.8万平方米、183.3万平方米、42.6万平方米。部分合作社还购置了无人植保飞机, 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储油库等设施, 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二) 创办类型多样, 合作关系越来越密。

从创办类型看, 农机大户联合型为我省农机合作社主要组织形式, 数量达3448个, 村干部带动型、龙头企业领办型和乡村集体作业组织改制型分别为673个、239个、151个。从当前建设情况和发展前景分析, 龙头企业领办型和村干部带动型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 运行机制较为规范,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合作方式看, 劳动合作型 (即松散型, 资产归己、管理归社、有合有分、按劳分配) 逐步向劳动资本合作型 (即紧密型, 资产归社、管理统一、股份合作、劳资分配) 转变或发展, 前者数量为3550个, 占81%;后者为822个, 占19%。伴随着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 优胜劣汰之势渐显, 呈现出由劳动合作型逐步向劳动资本合作型转变的趋势。此外, 肥城、无棣、嘉祥等部分市县还创新组织形式, 探索成立农机联合社, 引导农机合作社之间抱团创市场。

(三) 服务模式多元, 经营领域越来越宽。

农机合作社服务内容向多样化发展, 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到目前的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农业运输、农机培训、林果蔬菜生产等。部分农机合作社重点探索了玉米籽粒收获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效减少了籽粒晾晒的环节和强度;也有的探索了规模经营后粮食的干燥、仓储的有效路径, 合作社干燥设备保有量100多台套, 104个农机合作社建立了粮食干燥基地。

(四) 规范措施扎实, 运管水平越来越高。

5年来省农机局相继制定出台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规范化建设意见、省级示范社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提出了“五化” (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 、“五有” (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 建设标准, 分别开展了明星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推荐评比活动, 评出明星社22个、省级示范社207个。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维修保养、安全生产、作业服务等制度, 提高了合作社组织管理水平。70%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基本实现了统一签订合同、作业标准、维修保养、年检年审、机械调度、资金结算, 减少了社员在机械维修、机械调动、联系作业方面的成本, 提高了社员收入, 增强了凝聚力。

二、建设成效与作用

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中坚力量,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在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 保障粮食安全方面, 担当了重要角色。近年来, 全省以农机合作社为依托, 积极推行订单作业、跨区作业和“一条龙”作业模式, 通过农田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既保持了家庭土地承包权不变, 又发挥了“合”的优势,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第二次飞跃。2014年我省开展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规模化经营的农机合作社1297个, 面积达634万亩, 占全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的31.7%, 其中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或全托管土地100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354个;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637万户, 涉及5.5万个整建制村。在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状况持续发展的情况下, 农机合作社完成农机作业服务面积7788万亩, 承担了全省40%的农机作业量。

(二) 在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方面, 成为了主要载体。农机合作社是新机具的主要购置者, 能够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农机化新机具的推广。据统计, 全省近几年新增80%以上的大型、高性能、先进机具都由农机合作社率先购置并投入使用。农机合作社是新技术的主要应用者, 在农业技术集成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规模化的进程中, 逐步成为农机化新技术及农机农艺融合的应用基地, 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农机合作社还是农业项目的主要承担者,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农田水利等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承担了一部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服务。

(三) 在减少农业生产支出、促进节本增效, 增加农民收益方面, 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为“三减、两增”。减少机械重复购置:合作社提供的优质农机服务, 避免了一家一户的低水平重复投资, 实现了农机的优化配置;减少机械作业成本:通过实现连片作业, 实行统一耕种、收获、储运, 既使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 也降低了作业成本。据调查, 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与社会机械相比, 平均每台机车每年可减少运转支出240元;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合作社通过减少种子、农药、化肥使用量, 作业价格比单机分散作业价格每亩降低5-10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机手通过农机合作社作业, 比单机经营增收20%至30%。2014年, 全省农机合作社总收入达到54.4亿元, 比上年增加4亿元, 其中田间作业收入35.7亿元。每个合作社的平均年收入达124万元;农机合作社的贴心服务, 促进了农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 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

(四) 在维护农村稳定,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承担社会责任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弥补了基层农机管理的不足。在当前我省乡镇农机管理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情况下, 农机合作社在政府、农机手、农户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有效衔接的桥梁,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乡镇农机管理短腿、断腿的问题, 延伸了农机服务链条。二是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农机合作社三夏、三秋积极帮助“孤、寡、困”及外出务工农户抢收抢种, 成为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三是推进了乡村文明。农机合作社大都实行机具统一存放, 改变了乱停乱放机具的现象。合作社机手经常参加集体学习培训, 个人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都有了较大提升, 不少农机手成为优质服务的带头人。四是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全省有118个农机合作社设立了基层党支部。以这些农机合作社建立的小麦跨区机收“明星服务队”, 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获得省内外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 带动能力不够大, 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简陋, 场地狭窄, 经营运作受限, 缺乏长远规划, 进一步发展困难较大;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省81%的农机合作社为松散型管理;合作社服务项目主要是耕、种、收, 缺乏向产前、产后等环节的延伸和向其他作物生产的拓展, 经营服务线短面窄。

(二) 规范程度不够高, 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在管理机制上, 多数合作社内部管理不科学, 制度建设、股金设置、财务管理、民主议事、科学决策等不够规范, 存在“一言堂”问题;在利益分配上, 合作社社员“有活单干, 效益单算”的现象较为普遍, 未能形成统一的利益集合体和科学的分配体系, 不能体现“共利共盈共担风险”原则;在财务管理上, 多数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 有的未制定财务制度, 有的未建立会计账薄, 收入支出以白条 (或收据) 入账现象较为突出。

(三) 基础设施不够强, 服务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

普遍存在“三难”问题。一是机具存放难。全省七成以上的农机合作社缺少能集中存放农机具的标准库房, 大部分时间闲置露天停放, 风吹日晒雨淋, 影响机械性能和使用年限;二是晒粮、储粮难。农机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托管等规模经营后, 粮食干燥、仓储等问题还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遇到连阴雨天气, 粮食霉烂损失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农机维修难。农机维修网点少、专业人才缺乏、配件供应不足、维修费用虚高等问题普遍, 高新农机具出了故障更是无处送修。

(四) 扶持措施不够硬,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财政投入上, 我省与江苏、河南等周边省份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投入相比差距很大;在信贷融资上, 农机合作社贷款手续繁琐、门槛高, 资金不足成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在建设用地上, 合作社机库棚、粮食晾晒场和烘干设施用地问题, 虽已有政策依据, 但在基层还未得到很好落实。

四、发展路径与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机合作社发展思路是, 全面贯彻落实《农民合作社法》, 主动适应农机合作社发展新常态, 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 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以经营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为重点,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 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优化区域布局, 强化扶持指导, 将农机合作社由农机服务单一主体打造成农机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等多元主体, 打造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重要载体, 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 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 切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 使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7000个, 其中达到“五有”建设标准的4000个;每个农业县 (市、区) 发展1-2个农机联合社, 总数200个, 8成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加入到农机联合社中;半数以上农机合作社每个服务半径能够覆盖周边5个以上行政村乃至一个乡镇, 土地规模化经营服务面积1000万亩, 作业面积为全省农机作业总量的1/2, 服务手段再上新档次、服务能力再上新水平、服务效益再上新高度。

(一) 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

近两三年内把土地托管作为我省农机合作社工作的重点, 通过提供农田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 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要引导合作社从实际出发, 根据自身的机械装备和服务能力, 在耕、种、管、收和粮食干燥、储存等环节因地制宜开展低成本、便利化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有效解决因作业地块零散, 种植不统一、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引导农机合作社量力而行, 通过承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依法流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实行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 走现代化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农业、品牌农业之路,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实现“有得赚、赚得多”的目的;此外要积极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拉长服务链条,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逐步使合作社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拓展, 从农业生产向畜牧、林果、牧渔扩展。

(二) 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

从宏观上, 要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 因地制宜编制好农机合作社中长期发展规划, 通过科学谋划和分类指导, 分别引导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粮食种植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适宜类型的农机合作社,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在站点布局、建设规模、组织服务模式以及适宜服务半径上, 既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又利用好政府的引导作用, 有效预防合作社“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从微观上, 要继续按照“五有、五化”建设标准, 推进省市县三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使更多的合作社建设成为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 整合实力弱小的农机合作社, 加快合作社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和抱团发展, 加强农机联合社建设, 使合作社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

(三) 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在“硬件”方面, 要抓好合作社农机装备、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小麦、玉米主产区合作社购置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深松保护性耕作等大型农机装备。对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合作社, 扶持其建设晾晒场地、购置干燥设备、建设仓储基地, 减少粮食损失;引导和扶持花生、棉花主产区合作社率先购置花生联合收获机、采棉机,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软件”方面, 抓好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带机、带地、带资或技术入社的资本合作方式, 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作业标准、服务价格、技术模式、生产资料”等“几统一”的劳动合作方式, 建立合理公平、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社企对接、社超对接、社校对接等营销模式, 尝试引入工商资本, 输入现代经营模式, 提升合作社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

(四) 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

一要解决农机维修难问题。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服务规范、便捷高效”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破解农机“看病难”问题。二要解决用地难问题。将农机合作社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 尽快制定出台落实国家关于农机合作社场库棚建设用地政策的补充规定, 切实做到对符合设施农用地条件的, 按照农用地标准及时审核解决;对属于建设用地的, 采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盘活农村闲置及低效用地等方式统筹解决, 及时办理审核手续。三要解决融资难问题。积极探索运用融资增信、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方式, 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大型农机制造企业开展农机融资租赁业务, 对农机合作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提供资金支持;优先选择具备条件的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合作互助试点。四要解决好风险避控难问题。对农机合作社实行农业保险扶持政策, 将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保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中, 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补偿金, 积极受理灾后理赔;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 进一步强化财政支持。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10

**东部的**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产地,属以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2006年三个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6:55.9:42.5。全部工业收入中,煤炭行业约70%,电力产业约10%,轻、重工业比重为1.8: 98.2。64.6万人口中农村人口62.6万。2006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140元,较上年增长10.5%。

**中部的平遥县有耕地79万亩,48.5万人口中有41.68万农业人口,人均1.65亩。各项经济指标在晋中市基本处于第四位。平遥县域经济的支柱是工业。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45:39。以煤焦、铸造和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与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了该县gdp的大部分。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02元,农民人均收入首次超过3千元,达到3126元。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8.48亿元,财政收入(剔除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4006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6元。

农户财产形式显著增加

农户的不动产以房屋、承包土地使用权为主,果树多为庭院点缀。动产方面有机动车、家用电器和家畜禽等。受访农户住房户均建筑面积为148m2。262份样本中,十户有第二处住宅,占3.8%;耕地户均5.5亩,人均1.12亩。摩托车较常见,拥有率为59.2%。电视、电话较普及,18户无电视,占6.9%;35户无电话,占13.4%。约13%的农户拥有电脑,远高于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64.1部,移动电话62.1部,计算机2.7台的平均值。有98户(68户位于**)拥有电冰箱,占37.4%。

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

受访农户2006年毛收入户均40331.49元,人均8709.09元。种植业收入户均3691.38元,人均759.99元。

**和平遥的数字均高于从官方渠道获得的当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高于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的均线。合理的解释有三:调研数据是毛收入而非纯收入,生产及生活成本未被扣除;不少农户数据是调研人员基于访谈推算出来的,存在高估该农户收入的可能;不排除受访村庄在当地较富裕的情形。

农户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与作物品种有关。种植特色蔬菜的收益远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当然付出也要多些。在平遥,种玉米每年需购水浇地2遍,每次60元/亩,雇人耕地每亩20元,施用化肥保守的数字是100元/亩,按亩产千斤(低的有8百斤)、每斤玉米粒0.7元计算,每亩毛收入约为7百元,扣除成本,净收入仅460元/亩。而种植芦笋,每亩毛收入约2500元,扣除五六百元的成本(人力投入不算),每亩净收入接近2千元。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当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增加2百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3%;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当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人均纯收入193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8%。我们的调研部分地印证了这一结论。

由于家庭中相当数量的主要劳动力(男性)滞留在外务工的事实可知,打工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将占据相当比重。访谈中获得的经验事实也支持这一看法。一些常年外出打工、经商或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把承包的土地托付给亲属或转包给他人。在平遥,耕地转包的费用大致是每年每亩60-80元。因农户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此项收入并不多。

家禽、家畜饲养等传统副业正逐渐被普通农户放弃,而呈现出集中、专业化的趋势。这与近年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病有关,主要原因还在于养殖业比较牵扯精力。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后,余下的人在照管农作物、操持家务之余常无暇他顾。但访谈的印象是,畜禽养殖的收益尚可。养殖带动了畜禽及附属产品的贩卖以及家庭手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村委会称员每月还有工资。民办教师被取消前,在村里的小学任教月薪一二百元。

农户生活成本占总支出比例较大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农户户年均交通通讯支出为1889.83元,较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89元为高。合理的解释是,部分农户的机动车(摩托车及农用车)油费被包括进去了。而这部分开支究竟该算做生产性支出,还是生活性支出,不易定性。又如,农户种植的粮食,一部分用于自家消费,另一部分则转作饲料或出售。在被问及生活支出时,农户往往疏于计算自家消费的粮食的成本。加之许多农户对自家收入少有精确统计(或不愿详尽披露),导致访谈时有相当的估计成份。在款项支出的时间上,农户有时记忆模糊,说的是陈年旧事。

生活成本方面,据农户讲,若地里

全种玉米,需购买口粮,一袋面粉1百斤50元,7口之家可食用十天。每年约1800元。若种小麦,收获后再种一茬豆子,收益可充抵种麦成本。自产的小麦送到附近的磨坊加工,1百斤可出75斤面粉,加工费6元(有时可用谷皮充抵)。如满足7口人食用之需,其每年需支付加工费2百多元。

对农户建成十年以内的住房造价的统计显示,农户平均建房支出为

100790.32元。去除样本中一个畸高的数据后,均值为79491.80元,与访谈得到的经验印象一致。许多农户盖新房是为了儿子结婚。为此置办家具、电器、酒席和彩礼的支出大致与建房相当。嫁女一方准备嫁妆数额亦与此相关。

许多村都装了“土”自来水。水费一般按人头计算,如每人每月1元。生活照明用电综合电价0.51/度,其中目录电价0.357元,维护费0.153元。蜂窝煤每块0.27元。4口之家,夏季每天需用4块,冬季则需五六块。如此算来,4口之家每年的水费支出约50元,电费支出约为180元(以每日1度电估算),用煤5百元,合计约730元。

教育方面,因国家取消了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农户负担的书本费一般年生均一百多元。但教育支出对当地许多家庭仍是笔很大的开支。一些家庭为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而支付每年四千元左右的择校费;义务教育之后的学费等开支每年约六千元,生活开支另算。此外,农户已经开始将学龄前儿童送到村里的幼儿园接受学龄前教育,每人每月25元左右。

调研数据显示,农户在医疗方面的开支为1488.76元/户,高于国家统计局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2元的标准。其原因在于:我们是以户为单位的;很多农户近期家中无人生病住院,其提供的或者只是缴纳的新农合年费;或是将数年前的医疗支出与近年支出混合计算;未区分该项支出是通过新农合报销后的实际负担额,抑或是报销前的垫付额。不过,调研得到的数字与卫生部统计的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2236元比较接近。

农户收支状况与借贷需求的关系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知,若农户仅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粮食或一般蔬菜,其再生产不需要通过外部融资。但种植粮食所得不足以维系农户的生活开支,即此项收入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饲养家禽、畜将占用劳动力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当家庭人手不足时,许多农户保种植而舍养殖。相反,以家庭养殖为主的农户在坚持规模养殖的同时,雇人代耕代收,土地所产谷物(玉米)充作饲料,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作肥料还田。

外出(含村中工厂)务工、经商(含在本地)的收益明显高于粮食种植;相对于家庭养殖,自然风险也小得多。务工需要体力和技能,对资金需求不大,收益也相对稳定(拖欠工资除外)。

真正需要生产性借贷的是从事规模养殖、短途(收购、加工再)贩卖、开办各种小作坊或小企业的农户。

农户对看重利息。一支队报告提到,65.2%的农户只能接受小于2%的利息,22.8%的农户能接受小于10%的利息,再高的利息则很少被接受。他们在接受有息贷款前会仔细权衡。高于预期收益的利息通常被认为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收益率低于贷款利率的项目都会被否决。也存在着农户有心贷款却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品或找不到适合的保证人而告贷无门的现象。

农户习惯于通过自己积累来满足生活消费方面的需求。即使需要外部资金支援,也会尽可能寻求无息的借款。与之相比,任何低息贷款都显得代价高昂。“人情债”的说法揭示了有一笔资金在乡村熟人社会里周转、发挥无息贷款作用的事实。

中、高等教育通常被认为是生活支出。农户会权衡究竟是每年花费几千元,让一个在学习上不那么有天分的子女(女儿居多)继续读书,还是让其去打工、学手艺。前者意味着未卜的前程和现实的开支,后者除了实际的收入还可省下学费作婚嫁之资。有时后一现实的考虑会胜出。

对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环境的调研

农村信用社已成主要支农金融机构

**市现有平定、盂县、郊区3个信用联社,32个农村信用社,82个分社,42个储蓄所,共1900余名职工。农信社系统也是该市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些数据也是以该市农信社系统为单位统计的。三家信用联社由**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事处负责管理。

省联社为下级农信社下达(核定)年度经营任务指标,并推动实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全省各级农信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千亿元,创建1千个省级标准信用村,重点支持1千个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县域经济企业,创建3百个信用市场,扶持3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3百万户以上农户提供信贷服务。为此,该市的信用社采取了开通绿色通道、切实简化程序,合理设计贷款期限,提高贷款额度,实行差别优惠利率等措施。晋中市推出了“113355惠民工程”,提出在2007年累计投放经济建设贷款120亿,创建1百个信用村,支持优质重点企业1百个,支持农户30万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发展信用市场50个。平遥县的任务是2007年累计投放经济建设贷款8亿,创建10个信用村(其中5个省级信用村),支持带动县域经济企业10个,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发展信用市场5个,支持农户5.6万户。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

平遥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均成立于2005年12月27日。晋源泰注册资本为2千万元,员工11人,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年利率最高为23.256%,最低利率为15.66%。日升隆注册资本2200万元,目前股东5人。其贷款年利率最高22.68,最低年利率15.48。受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可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而不能吸纳公众存款;贷款业务只能在县境内开展,不能跨境经营;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单笔5万元以下农户贷款比例不低于70%等几条措施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规模得不到扩展,这是因为:第一条使其受制于自有资金数额;第二条使其受制于当地贷款需求;按照第三条的指引,两家公司都选择了较高的利率(相对于农信社),这客观上也限定了其贷款客户的范围——其贷款目的事业的回报率应当高于贷款利率;第四条进一步压缩了向企业贷款的空间。央行的谨慎态度可见一斑。而这些限制也可能对有意进入的外部投资者产生影响。

给农户的“小额”贷款虽在两家公司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贷款数额上,企业贷款名列前茅。从某小额贷款公司月度分析表来看,前十大贷款户都是公司;贷款用途涉及旅游、加工机车、购铁、(商业)周转、木器加工、洗煤、收购废橡胶、销售家电、加工汽配等。二支队访问的一间民办电脑学校也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让农家子弟多学一点技能,绝对非坏事。同理,若能通过贷款推动当地某类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在本地企业打工),使农民增收,无疑符合小额贷款服务三农的初衷。

“薪农贷”未能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的月度分析表显示,信用贷款、保证、质押、抵押等贷款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10.95%、27.02%、1.32%和60.70%。信用和保证两项合计只有27.97%。问题是,农户贷款既然到达75%以上,而其通常无力提供有效抵押,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的比例应与此一致才对,但上述数字与之差距过大。

调研中接触比较多的农户贷款方式是“薪农贷”,即需要贷款农户找一个有固定收入的人(公务员或公立学校教师)充当保证人。此举暴露出当下房地产登记制度在农村的缺失。农户投资数万元建房却不能用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而不得不寻求供职于体制内的亲友帮助。况且,并不是所有农户都能找到“公家人”为自己担保,贷款难的问题依旧存在。

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难题和愿景

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分享当地农信社依托村组织建立起来的信用户评价体系。二者虽同处一县,且农信社贷款利率要低很多,但我们并未见到其间有展开竞争的迹象。到2005年12月末,平遥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分别为29.5和13.9亿元;而6.5亿元农业贷款中93.4%为农信社的农业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还不能与之分庭抗礼。小额贷款公司因身份尴尬无法获得农信社从央行获得再贷款和用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的待遇。税收优惠亦然。

由于时间尚短,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蒸蒸日上的形象,但从长远来看,在面向农户提供服务的道路上,原有金融机构曾经面临的难题仍然需要小额贷款公司认真予以对待。

我省煤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11

裁审衔接是指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过程中仲裁机构裁决案件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之间的有效对接。这种衔接是两个不同执法主体对适用法律统一性问题的衔接,既有程序问题处理上的对接,也有实体问题处理上的对接。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为什么存在裁审衔接问题?这是由我国劳动争议“一调一裁二审”体制决定的。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在自行协商无果后可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注:一裁终局案件对劳动者诉权无限制,而限制用人单位起诉权),案件进入法院司法程序审理。其中协商和调解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仲裁则是起诉的前置程序,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近年来在劳动争议高发的形势下,我省各级劳动仲裁机构主动加强与法院的联系沟通,最大限度减少摩擦达到裁审之间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我省推进裁审衔接的措施与做法

1、建立裁审衔接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劳动仲裁机构与法院之间建立双方高层领导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通报阶段性或突发性的劳动争议办案情况,增进裁审相互了解,共同商讨、协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裁判中的重大事项,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确认,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执行。目前,我省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基本上都与当地法院建立了裁审衔接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1-2次联席会议,研究分析形势,议定出台重大政策,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如为应对解决“两法”实施后劳动争议大幅增长而裁审标准不统一问题增多的趋势,2009年上半年,省劳动仲裁院主动联系省法院民一庭就劳动争议处理裁审衔接问题进行多次磋商,最后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专门出台了《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为全省各级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更好更统一处理劳动争议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参考意见。

2、不定期召开业务研讨座谈会,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建立裁审衔接机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仲裁机构与法院之间统一劳动争议裁审标准。因此各地裁审衔接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裁审联合进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业务调研、研讨和座谈,特别就“两法”实施背景下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案件的不予受理、逾期受理、逾期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部分一裁终局案件告知救济途径的表述、一裁终局案件的执行立案、裁决先予执行等的法律适用达成一致意见,为新法在最基层一线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市级仲裁机构都积极与当地法院加强座谈沟通,并就劳动争议案件具体问题处理出台了会议纪要,解决了部分裁审衔接难题,为基层一线执法提供了方便。有些劳动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还建立了裁审动态信息交流平台,双方通过该平台共享具体案件已达成一致的裁审意见。

3、建立裁审联动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立裁审衔接机制的地区,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之间联动协作,充分发挥仲裁、诉讼各种法律程序的优势。一是办案中的联动协作。完善案卷复印、调阅制度,对于法院调阅仲裁机构案卷的,仲裁机构积极协助。对于仲裁机构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的申请,函告人民法院协助证据保全、财产保全、暂停执行或提供其它协助的,法院也积极支持。二是执行中的联动协作。仲裁机构与法院之间建立劳动者权利兑现保障机制。仲裁机构在处理重大案件时,及时向法院通报案件的处理进程和当事人是否有过激行为等关键信息,便于法院适时采取查封、冻结措施;人民法院在执行其他案件中发现有劳动争议隐患的,亦会预先告知仲裁委并预留好职工工资等款项。三是结案后的反思改进。宁波市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之间对法定一裁终局、先予执行、财产保全等程序进行定期梳理与总结,确保仲裁与诉讼两个阶段的业务操作上的衔接顺畅。有些法院主动将企业申请撤销终局裁决案件所做出的《民事裁定书》汇总后提供给仲裁院,对仲裁机构反思检讨全市仲裁机构作出的终局裁决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四是裁审联合培训业务人员。如省本级和杭州、湖州等市在仲裁员培训班中邀请法院资深法官对仲裁员进行授课;法院在业务培训中,也邀请资深仲裁员授课,相互交流对重要法律问题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办法。

4、强化劳动争议调解,从源头上减少裁审不一致。劳动争议在调解环节解决了,就不必进入仲裁或诉讼阶段,这既节约了公共资源,减轻了当事人讼累,又以最佳途径解决了裁审衔接问题。这几年来,我省始终坚持调解优先,全省各级调解仲裁机构每年处理劳动争议10万余件(名列全国第3位),90%以上案件以和解或调解的方式结案,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实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共赢。一是健全基层调解网络,方便群众就地处理。当前全省98%乡镇、街道和经济发达的村、社区以及50%以上规模企业已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上万名专兼职调解员从事日常调解工作,每年调解劳动争议6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3%以上。基层调解组织的健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了劳动争议进入仲裁或诉讼环节;二是强化仲裁案前调解,坚持案件处理全过程调解。各级仲裁机构都强化争议立案前、立案后、审理后和结案前各个环节的调解,不放松一丝的机会。2008年“两法”实施后案件量虽大幅增长,每年全省仲裁机构立案数均在近4万件(全国第5位),但75%以上的劳动争议都以调解或和解方式结案,使大多数案件在仲裁环节得到终结;三是加强仲裁机构建设,提高案件质量。劳动争议在仲裁环节得到了合理公正处理,当事人就会息诉。近年来我们狠抓全省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并于2011年6月率先在全国实现仲裁院全覆盖,优化了仲裁员素质,提高了仲裁机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现全省每年以裁决方式结案的案件不到1万件,其中不服仲裁起诉法院的不到30%,仲裁办案质量还是较高的。

5、立足长远,推进裁审衔接制度法制化。我国建立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决定了裁审衔接问题长期存在。当前由于劳动争议的复杂性,法律对仲裁与诉讼对接制度的规定不具体明确,造成仲裁机构、人民法院自身和相互之间理解不一,做法也不统一。各地仲裁机构与法院建立的裁审衔接沟通协作制度,因不是法律规定,实际执行中因人而异,效果一般。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仲裁地方立法,我们在起草修改《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条例(草案)》中,专门把“裁审衔接”作为一个章节来规定,重点就诉讼管辖、诉讼对接、一裁终局、信息共享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在法律上明确职责,减少裁审摩擦,促进法律的统一适用。

二、当前我省裁审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不同于普通民事案件程序的特别规定,以及立法严重滞后的因素,裁审衔接问题由来已久。

1、认识上的差异。裁审衔接涉及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两个系统,而这两个执行主体又是相互独立的,难免在执法思想和具体理解法条上有不同认识和见解。作为劳动仲裁机构,名义上是由三方机构组成,但实际是属于人力社保部门主管的准司法机构,是我国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一个法定机构,有较高的专业程度。不少劳动仲裁机构和仲裁员都认为,仲裁机构处理劳动争议是最合适、最有权威的,对法律与政策的理解是最到位的,因此处理劳动争议只要走好自己的程序就行,完全不必考虑法院的规定和法官的想法,如要建立裁审衔接,也是法院要听从仲裁机构的意见办理。但不少法院和法官则从专业性及最终决定权出发,认为法院是处理各类民间纠纷的专业机构,法官是处理案件的专门法律人士,法院是执行法律的最高权威,同时劳动争议处理最后不是由仲裁机构说了算,而是由法院说了算,因此法院没必要与劳动仲裁机构进行联系,仲裁机构也要在法院指导下办理案件。

2、体制上的不畅。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对裁审关系的安排采用的是“先裁后审、一裁二审”模式。此模式,无论其设计的初衷如何,时至今日,其优点已不再明显,而弊端则已逐步显现。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处理周期冗长化,不利于及时有效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当前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相较于普通民事案件而言,多了一道程序,在复杂程度同等的情况下,处理的周期更加冗长。而劳动争议一般以小额、简单争议居多,同时又与劳动者的生活、生存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劳动争议的处理更应追求简便、快捷、灵活。冗长的处理周期,导致劳动争议机制在形式上成为三审终审制,不利于劳动者尽快实现自己的正当利益。如一个劳动关系有分歧的工伤赔偿争议,要进入劳动关系确定和工伤赔偿申请两次仲裁及法院审理,到最终裁判出来,按正常程序至少要二年左右,因此一般的劳动者承受不起,只能选择私了或放弃。二是仲裁、审判同质化,弱化了仲裁的快捷功能。劳动争议仲裁和审判两种不同性质和特征的程序逐渐趋同的进程。先裁后审的制度安排,客观上要求仲裁程序与审判程序的衔接,导致社会评价仲裁的标准发生了偏移,偏离了劳动争议仲裁的本质属性,习惯于用评价审判活动的标准评价仲裁活动,并且在仲裁机构行政化的背景下,这种评价标准的偏移,对仲裁机构本身的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劳动争议仲裁本应有的简便、快捷、灵活等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特征被弱化,诉讼化倾向则越来越明显。

3、资源上的浪费。一方面由于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的不确定性,当事人往往把仲裁当作程序义务,劳动争议经仲裁裁决后可能会进入诉讼程序,这使仲裁程序形同虚设。而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在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后,即不发生法律效力,法院须根据民诉法的规定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而要重新查清案件事实,或许法院会重复做仲裁机构做过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浪费;但若法院不重复做工作,直接认定仲裁机构确定的事实证据,又会导致法院的诉讼程序流于形式。这种“双不赢”的局面,使得不管法院的审理结果是维持还是改变仲裁裁决,都将使前面大量的仲裁工作化为乌有,极大地浪费人力、财力和司法资源。另一方面“一裁二审”涵盖了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两个部门,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系统,处理程序和法律适用上有所不同,劳动争议进入诉讼程序后,原先仲裁阶段的工作完全无效,所有诉讼活动得重新开始,同一案件重复处理,白白浪费资源。

4、程序上的缺陷。即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程序上有不同的规定,在一些程序的衔接上存在欠缺。如在劳动争议管辖范围上有不同意见。主要是社会保险问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单位未依法缴纳保险造成劳动者待遇损失的;(2)应缴未缴而劳动者要求补缴的;(3)保险缴纳基数不足的。劳动仲裁机构除第(3)情况不予受理外,对其他社会保险争议都予受理。而法院只认可第(1)种是应受理的劳动争议,对其他二种情况认为应属于政府行政部门执法处理,不属司法管辖的范围。这样对第(2)种案件仲裁机构处理后,当事人不服起诉到法院的,法院却不予受理,可以说在法律上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再如当事人起诉后又撤诉的,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问题。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在法定期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期间又撤诉,则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如何?一种观点认为,仲裁裁决因当事人的起诉而失去效力,当事人撤诉后,双方争议即恢复到仲裁裁决作出之前的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提起诉讼后又撤诉,仲裁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5、实体上的冲突。由于劳动法是一部提纲契领式的法律,对于很多细节问题的规定常常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以及政策性文件中,法院与劳动仲裁机构在适用法律上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路。法院是按普通民事案件的审理方式来处理劳动争议,多数法官熟悉民事法律法规,但不太熟悉劳动争议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甚至有的法官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由此可能导致仲裁机构和法院依据不同的法规对同一劳动争议案件作出不同的判定,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不能很好的衔接。同时,劳动仲裁机构在裁决案件中大量适用的是政府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而法院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是参照执行,也就是说可以不执行。这样因适用具体法律政策条文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同一案件实体处理上的差异。如事实劳动关系终止问题,劳动仲裁机构是按原劳动部相关规定执行,当事人双方都有权提出终止,单位提出终止的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不少法院则是按口头劳动合同处理,执行劳动合同法相关解除合同规定,这样处理结果就有可能完全不同。

三、加强裁审衔接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1、深化认识,增强裁审衔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加强裁审衔接工作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首先,这是“一裁两审”制度的本质要求。它体现裁审各自的独立性,两者的相对独立不仅表现在机构的独立上,同时这种独立也是法理、法治的要求,是当事人权益得到及时公正维护的重要保障;它强调裁审相互的协作性,做到尺度统一、配合密切,有利于及时化解争议和树立仲裁与诉讼的公信力;它要求充分发挥仲裁高效便捷和诉讼程序严谨的特点,更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次,这是提高办案效能的客观要求。既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案结事了,也进一步减少进入法院的案件量,减轻法院压力;也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畅通仲裁和诉讼之间的衔接机制,缩短案件处理周期,使有限的司法资源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为当事人服务。再次,这是改进仲裁机构和法院自身工作的现实要求。在当前劳动争议案件总量高位运行、案件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等严峻形势下,加强裁审衔接、协同配合地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是改进我们自身工作的现实需要。仲裁机构要增强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法院要加强与仲裁机构的办案沟通,共同研讨一些疑难问题,适时通报相关案件的处理情况,共同提高办案水平。

2、探索创新,完善劳动争议裁审衔接体制。对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如何改革,理论界中有三种模式选择。

一是“只裁不审”模式。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但是不能向人民法院申请诉讼即进入诉讼程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使劳动争议处理环节减少,劳动争议处理周期缩短;第二、赋予了劳动仲裁裁决的终局效力,增加了仲裁委员会的权威性;第三、使法院系统的负担减轻。但是这种模式与公民最终享有司法救济权的原则相违背,当人们的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无法寻求司法救济途径,这是此模式的最大缺陷。

二是“只审不裁”模式。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不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直接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程序。这是借鉴德国的劳动法院的模式。这种模式优势是:第一、减少劳动劳动争议的处理环节;第二、司法机关与行政部门分离,有助于劳动司法的独立;第三、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权威性;第四、符合人们在选择法律救济途径是对司法的偏好大于对仲裁的偏好的国情。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暂时还不能撤销劳动仲裁机构,如果没有仲裁程序对劳动争议数量的分流,劳动争议全部都由法院审理,在法院未增设机构编制、设置专门审判庭的情况下,将根本无法承受数量远超过一般民事纠纷的劳动争议案件。当然,如能借鉴德国为代表的设立专门的劳动法院之模式,即将劳动仲裁机构改造成劳动法院,专职负责劳动争议处理,将是不错的选择。

三是“或裁或审,各自终局”模式。“裁审分离”是指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选择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的任一途径解决劳动争议,若当事人选择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而将不能进行诉讼程序,若当事人选择了诉讼,则不能进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各自终局”是指不论是劳动争议仲裁还是诉讼程序,都有终局的法律效力,若有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判,另一方当事人就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当前改造裁审关系最现实选择应是有条件的“或裁或审、各自终局”模式,即有一类小额给付争议和适用劳动标准的争议直接由仲裁机构主管,实行一裁终局;其余则依当事人的选择决定由仲裁和法院主管,以使争议案件实现合理的分流。凡选择仲裁的,须有争议发生后形成的协议,无该项协议的,则由法院主管并依现行诉讼程序规则进行审理。这样裁审互相分离,各自独立,有利于加快争议案件的处理周期,也有利于发挥仲裁机构灵活快捷的功能。

3、完善立法,实现裁审之间的无缝对接。当前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在程序和实体上适用法律的差异所造成裁审衔接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对劳动争议裁审衔接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或者没有规定。因此,加强劳动争议立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减少裁审衔接摩擦,加快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重要途径。一是建议修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增加劳动争议处理裁审衔接方面的专门规定;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现仲裁或法院审理各自终局制,进一步缩短全过程办案周期。二是建议人力社保部加强与最高法院的联系沟通,就突出的程序和实体问题的具体适用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方便基层一线办案统一执法。三是我省加快推进仲裁地方立法,对劳动争议裁审衔接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4、提升能力,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我国的劳动仲裁机构是人力社保机关的一个部门,长期以来,依托于行政机构和有限的行政编制,行政色彩相对较浓,以至于有不少地方在行政执法考核中将劳动仲裁也囊括其中,这与劳动仲裁的性质是不相符的。从世界各国的劳动仲裁实务看,仲裁机构一般都是独立于行政部门而存在,享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我国的劳动仲裁基于其特殊的行政体制,完全脱离行政部门在目前条件也不成熟,因此,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依托于行政机构的做法,切实推进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的实体化建设,真正建立起一个“有组织、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的独立核算的仲裁办事机构,不断充实仲裁员队伍,尽可能强化仲裁的“准司法性”,弱化其行政色彩。我省虽已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劳动仲裁院实体化建设的全覆盖,但是,要适应日趋复杂的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需要,仍然任重而道远。比如,仲裁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现有的仲裁院建设需进一步做强做大做实,根据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仲裁员的职级制度尚有待研究和探索等等。

上一篇:工程地质模拟试题d下一篇:风之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