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共7篇)

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南郑县农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情况

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南郑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是贡茶的出产地。宋明两代,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1949年至2000年的50年,是南郑茶叶获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南郑茶园面积600余亩,产量14.8吨,2000年达到26800亩,产量1174.9吨。1986年南郑的“汉水银梭”完成研制和鉴定,开了南郑名优茶之先河,成为汉中第二支名茶(第一支为秦巴雾毫),也是南郑茶叶进入优质高效发展的转折点。

(二)目前现状

目前,全县有茶园7.2万亩,其中投产园4.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8500亩,占12.5%。2008年茶叶产量2052吨,实现产值1.2亿元。近年来,全县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精神,把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基本达到了种植规模化、1

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产品绿色化,茶叶产业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茶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2万亩,主要分布在15个乡镇,175个行政村,种茶农户23680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板块基地。二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先后从中国茶科所引进国家级良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10余个品种进行选育,又陆续引进浙农117、浙农139、名山131、名山早等国家级良种20多万株。目前,建立良种母本园和良种苗圃基地200余亩,成为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良种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认证了36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2007年认证了1.5万亩有机茶园,成为陕南茶区较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有6家企业完成有机茶产品认证。初步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发展框架。形成了南郑茶叶上市早、无污染、品质优三大优势。2007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南郑茶叶农药、重金属等含量全部为零。

二、茶业生产、经营情况

目前我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212多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2个,年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自建网站企业5个,年加工量在25吨以上企业23个,50吨以上企业11个,建立标准化示范茶厂8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50吨以上。有机认证企业6个,面积

1.5万亩,无公害认证3600亩,QS认证企业13个,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个。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7.4万人,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2400多人。2008年全县生产茶叶2050吨,产值1.2亿元。其中茶叶加工企业销售茶叶1600余吨,产值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

元。茶农人均纯收入1078元,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南郑茶产业发展规划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密植生态,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6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52元;到201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0万亩,产茶叶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50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2100元。重点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培育丰产示范园2万亩,优化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建成茶树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个1000亩;建成年生产100吨以上标准化茶叶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力争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完成QS、有机、ISO2001等质量体系认证30个;建陕南茶叶销售集散地2个。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狠抓宣传动员,努力为茶产业的发展升温造势。县委、县政府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抓手,积极为推动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先后多次组织县级机关、乡镇村组干部、茶叶企业负责人到福建等地参观学习,乡镇组织企业和茶农相互参观、交流。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坚定了发展茶叶的信心。县政府每年召开多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大力宣传发展茶叶的有利条件和相关政策,具体安排茶叶生产等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南郑县新建茶园验收办法》等,指导全县茶叶生产。每年举办南郑县茶叶节,召开茶叶审评会,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农博会、农高会等,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南郑茶

叶形象,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狠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南郑县始终坚持走以基地兴产业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制订《全县茶叶优势区域发展目标》,印发了《南郑县2008—2012年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新建茶园一律采用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一律使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建园。坚持“民间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园5000余亩,建立茶叶省级示范村2个,重点推进村12个,法镇、牟家坝镇、红庙镇、青树镇、福成乡5个专业乡镇和碑坝、南海、红庙、新集四大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形成了法镇的水磨村、双河村、梓潼村、牟家坝镇的秧田坝村、马仙坝村、柳沟村,红庙镇的罗帐岭村、浸林沟村、青树的冉家营村、汪家坝村等10余个面积在400亩以上的专业示范村。

三是狠抓技术推广,大力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全县茶叶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点,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县茶技站---乡镇农技站---村级茶技员---农户“四位一体”技术服务队伍。按照“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拉网式培训”的要求,深入乡镇、村组采取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印发技术手册、张贴茶事活动月历,使茶区农户不误农时、搞好生产。积极落实技术人员蹲点包联乡(镇)、茶厂(场),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从园地规划到茶树栽植、茶园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四是狠抓体制创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服务、民办民管”的原则,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协会每年组织工商、农业、质检、卫生等部门对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了《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方案》,对新建或改建后达标的茶叶加工企业县政府给予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2007年扶持2家,2008年扶持6家。同时,制定了《“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程》,实行名茶定点生产,统一包装,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努力维护名茶的品质和形象。

五是狠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品、精品。南郑县在茶产业发展中,认真扎实地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企业和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执行,从根本上解决茶叶质量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等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县政府连续两年在西安举办南郑旅游推介会,把茶叶作为主要品牌进行宣传,使茶叶成为南郑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南郑乃至汉中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的不少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没有企业对原料的消化就无茶产业发展可言。我县尽管有大小茶厂150余家,但大多企业起步较晚,资金的匮乏是目前低水平、作坊式粗加工的根本原因,加之缺乏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意识,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我县9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不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化生产。三是从茶叶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上没有突出重点产茶区域;部门扶持上,没有整合交通、国土、电力、水利等政策优势。四是茶叶产业综合开发深

度不够,附加值不高,至今没有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造成夏秋茶资源浪费。五是资金投入少仍然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体制上讲,省上没有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从项目投入上讲,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从企业自身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有资产无资金。一部分企业由于是租赁集体茶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便扩大生产。一部分企业虽然产权明晰,但现有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企业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六是税收政策不明确。不管是刚建的还是以前的,只要开机就收费,有证的年年交,无证的没人交,严重打击了合理办厂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集体茶厂(场)合理流转的相关政策,对新建茶厂(场),前两年免征或少征相关税费。同时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在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机械购置、企业扩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资产抵押,尤其是可将林权证或茶园作抵押,以便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三是银行应该建立茶叶企业联网档案,对贷款少的(5万元以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度较高者给予优惠、扶持。

四是茶叶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及时更新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组织企业员工走出厂门学习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解决部分企业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现象。

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茶叶采摘加工销售情况调研 篇3

结题报告

学校:嵊州中学高一(15)班 课题组长:刘畅 指导老师:沈海平第一执笔人:刘畅

组员:刘畅、沈航晖、马之川、张卓颖、过吉、周港翰 课题完成时间: 2017年1月至 2017年5月

嵊州市茶叶采摘加工销售情况调研

内容摘要:

嵊州市素以产茶著名,千百年来,嵊州茶业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嵊州茶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其中三界茶厂是我国最大的珠茶精制厂。嵊州茶业正在沿着产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向前迈进。为了让嵊州茶叶获得更好的前景,我们在嵊州农村进行了采摘加工环节的调研。并提出在各个环节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嵊州茶叶传统手艺拓宽市场建议

一、我们的愿望

嵊州茶业,起源汉晋时期,《异苑》有“剡县陈务妻”故事。宋代,嵊州茶叶在日铸茶影响下,品质优异,“世之烹日铸者多剡茶也”。当时,朝廷还在嵊州设立了茶叶贸易的官方管理机构茶事官置司。元、明、清三朝,嵊州均有茶叶进贡朝廷。清代至民国,嵊州茶叶作为平水珠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欧美及非洲国家,清同治年间,嵊州创制出“前岗辉白”,不久即驰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名茶。嵊州市对珠茶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是帮助嵊州茶叶进一步拓宽市场,获得更好的销售渠道,从而使嵊州茶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大。我们组对茶叶的采摘,加工,销售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我们的行动

(一)传统茶叶采摘

我们先考察是传统的茶叶采摘方法。手工采茶应采用提手采,即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新梢拟采摘部位,手掌掌心向上,食指向上稍微着力,略为一提,所采芽叶便可落在掌心。手工采摘茶叶可以保持鲜叶的完整,减少机械损伤,采出的的茶叶质量更好。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采用这种方法采摘茶叶需要更多人力,使得成本显著增加。采摘工人也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大面积的采摘可行度不高。目前手工采摘是主要采摘方式。

手工采摘茶叶

(二)机械化茶叶采摘

机械化采摘技术是采摘的重要采摘方式和“节本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茶树的不同时期都要进行修剪,采用传统的手工剪切,对修剪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实现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节约作业成本,提高茶叶产量和综合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改善茶园面貌,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产业“机器换人”进程。

机械化采摘茶叶

(三)茶叶的加工过程

据了解,目前加工茶叶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汽杀青两种,加热杀青的是“炒青”。以蒸汽杀青制成的绿茶成“蒸青”。干燥方式有炒干、烘干、晒干之分。目前主要是用“炒青”的方法来加工茶叶。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

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更低。这样反复操作,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炒至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茶叶的炒制

(四)茶叶的包装(1)复合薄膜袋包装

复合薄膜袋包装是茶叶包装的主要形式。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透过性等。复合薄膜袋可作小包装,如100g、200g一袋,也可作中包装,如10kg、20kg一袋。它有良好的印刷性,成本低。

(2)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包装是用镀锡薄板制成,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其盖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于复合薄膜,且外表美观、高贵,若加入适量脱氧剂,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

(3)纸盒包装

用内层复合塑料薄膜或涂有防潮涂料的纸板做成的纸盒包装茶叶,既能防潮,又具立体感,陈列效果好。若在里面用塑料袋做成小包装袋,防护效果更好。

(4)纸包包装

用极薄的、易于为水浸湿的纸做成小纸袋包装,用时连纸袋一起放人开水中,使用十分方便。纸袋包装的茶叶,多为细碎的茶叶,以提高浸出率。

复合薄膜袋包装纸盒包装

金属罐包装纸包包装

(五)市场销售情况(1)线下销售

有一定历史的茶叶连锁店,已经布好了局,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店租成本较低,有稳定的消费群体,盈利状况不错。但瓶颈是新开店的风险越来越高。对于茶叶连锁店的后起之秀,如八马,想要通过大量开店来迅速扩张,风险也就更大。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的主流茶叶消费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消费习惯,新店生存的挑战越来越大。购茶体验不好;导购不专业且只会推销所属厂家的产品;超市不具备冷藏条件,只能主销单价十几块、几十块的茶叶,买不到好茶叶;超市大多只卖老茶叶,不像茶叶店往往有新茶上市。但超市也有个优点:价格透明。线下销售的茶叶以中低端为主,而且总体销售额很小。(2)电商销售

茶叶利润率高、物流成本低,很适合电商。对于茶叶企业来说,想在线下年销售过亿,门槛还挺高,差不多都能进茶叶百强了。但在电商销售过亿就相对轻松得多。艺福堂从2006年的4.2万元起步,6年就做到了1.28亿。和超市一样,电商无法给消费者提供体验,所以目前只能做低价产品,吸引对茶叶品质不太讲究的消费者。如果想卖高价,就必须是成熟的线下品牌。相对超市来说,电商目前最大的优势是进店费用低,无下架的成本问题,而且面向的是全国市场,不像超市得逐家、逐个区域去开拓。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都很重视茶叶品类的发展总体说来,电商渠道潜力巨大,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甚至等待新一代茶叶的成熟。

电商销售

三、结果和建议

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线上线下联合销售

尽管嵊州市靠着大面积的茶叶种植成为全国一个重要的茶叶基地,但是茶叶的采摘要注意效率,中低端茶叶可以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来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另外还要适当发展高端茶叶,对于高端产品,要使用手工采摘的方法保证茶叶的品质满足专业品茶者的需求。在炒制过程中也可以适当采用最新的技术,以减少人力成本。在包装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消费者对于茶的需求,对于高端茶叶,可以使用高端的金属盒包装和纸盒包装,而对于中端茶叶,由于消费者主要是上班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冲茶,所以可以采用纸袋包装,节省消费者的泡茶时间。对于低端茶叶,消费者主要是打工族和农民,没有那么高的需求,可以采用复合薄膜包装,节省包装成本。

目前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茶叶的销售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大批量的收购与老客户常年的采购,市场还不够大。我们建议可以将网店与连锁店结合,将产品推销

到全国各地,从而获的尽可能大的利润。也可以尝试将茶叶做成茶饮品,来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2、让茶文化发扬光大

虽然嵊州茶叶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但是就问卷调查情况看,茶文化在渐渐离人们远去,年轻人更多选择购买茶饮品而非茶叶,这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商机,但是传统的茶文化也会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下与我们渐行渐远。为了保护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茶文化,我们建议在茶叶的包装上介绍一些茶的种类、茶的泡法、茶叶的历史和茶叶的制作方法等等,在满足消费者好奇心的同时传承茶文化,借助已经拥有的一定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茶叶文化,不让这样一种文化消失。

四、我们的遗憾

调查结束了,我们对于嵊州茶叶的现状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了解到其实嵊州茶叶的市场并不大,主要以市内销售为主。如果嵊州茶叶不能走向全国,也就意味着有一天嵊州茶文化会从人们视野中消失,被人们淡忘。我们对于茶叶的销售提出了一些建议,但也不能亲力亲为,我们对于它感到担忧,希望厂家能够多动心思,将茶叶与茶文化推广到全国各地区。

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篇4

一、产茶历史悠久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霍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霍山黄芽久负盛名。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被举为贡茶。民国四年,该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88年,霍山“特珍特级41022”和“特珍一级9371”荣获第27届国际优质食品博览会银质奖。近年来霍山黄芽也在国际名茶评比及省内外博览会上多次获奖。目前,霍山黄芽被列为全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

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加上一代又一代霍山人的辛勤耕耘,茶叶已成为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茶业已经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搬不走的副业。

二、自然条件优越

我县属北亚热带,大别山温凉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气、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1500mm左右,且集中在5-7月份,雨热同期,大气相对湿度80-90%,无霜期230天左右,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的天数为225天,植被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多属山地黄棕壤,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PH值在4.5-6.5之间,正适茶树生长。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霍山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省重点产茶大县之一,是国家确 定的100个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全县有4万户茶农,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0万人。现有茶园11.82万亩,万亩以上茶园基地有3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11处,形成了以佛子岭水库为中心的霍山黄芽生产基地,以诸佛庵为中心的霍山小岘春生产基地,以单龙寺为中心的霍山翠芽生产基地。其中诸佛庵茶叶基地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被列为全省茶叶生产的样板。

霍山茶树品种主要为适合霍山县特定自然环境生长的当地群体品种,包括省级茶树良种金鸡种,以及霍山早等,这些品种是形成霍山茶叶独特品质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霍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我县茶叶经济,县茶业主管部门自1998年开始着手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六年多时间的发展,全县现有有机茶园7580亩,2949亩获得有机认证,4631亩茶园获得转换认证,其中诸佛庵茶区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为1960亩,全县有机茶产量310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建设为进一步提升霍山茶叶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2006年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有6万亩。

2006年茶园面积为11.82万亩,可采茶园10万亩,全年茶叶总产4000吨,产值9260万元,增产3.8%,增值7.6%,其中名优茶850吨,产值65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8.5%、7.2%,大宗茶3050吨,产值2504万元(其中炒青绿茶1950吨,产值1657万元,黄大茶1100吨,产值847万元)。全县可采茶园平均单产40公斤/亩,大宗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76.3%,占总产值的27%,大宗茶平均 单价8.21元/公斤。

四、茶叶加工环节薄弱

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600多个,其中名茶加工厂400余座,炒青绿茶初制厂200多家,这些加工企业承担着茶叶加工的重任,由于受到发展资金的制约,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条件十分简陋。茶叶加工已经成为我县茶叶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工增值效益得不到发挥是造成我县茶叶质优价廉的一个重要原因。茶叶精制方面,霍山县圣茗茶厂是茶叶加工(精制)骨干企业之一,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左右,其产品主要通过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及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创汇200万美元。

五、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初现雏形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茶农收入,加快产业步伐的有效途径。2000年霍山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几年来,县协会借鉴中荷扶贫项目“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在大化坪镇、太阳乡、诸佛庵镇等地10多个重点产茶乡镇组建茶农协会13个,涉及70%的产茶农户,会员6万人左右。

目前,协会的成立后大大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茶叶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霍山茶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市场交易环境得到改善,茶叶产业化已见雏形。

茶农协会几年来在实施茶叶项目、组织技术培训、捕捉茶叶信息、组织茶农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工作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成为茶农回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 组织形式,初步体现了农民专业组织在新经济时期的优势。

六、茶叶机构与技术力量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2000年成立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2002年成立了霍山县茶业发展办公室,其中茶叶产业协会是社团组织,茶业发展办公室是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联合办公,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6人。乡镇农技站茶叶技术人员20余人。

七、茶叶商标

为保护霍山黄芽品牌,打造霍山茶叶名牌,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的“霍山黄芽”证明商标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工商局核准。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对规范霍山黄芽生产,提高霍山黄芽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霍山黄芽被国家质监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的发展作为调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来抓,取得良好成效。2007年我县茶叶面积、产量、产值三项指标在全市行业排名第1 位,占全市的三分之一。目前,尤溪的茶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出效益的方向迈进。去年11月以来,县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就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做大做强尤溪茶叶产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台溪、西城、新阳、坂面等4个乡镇和10多家茶叶加工厂调研,组织到安溪、大田等县学习考察;邀请有代表性的茶行业人员14人(含茶庄、经纪人等)和14个涉农部门分别召开座谈会,进行座谈和交流;6月26日县八届政协常委会第八次议听取了调研情况汇报并进行专题讨论,对当前我县茶叶产、供、销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就推进我县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叶基地(茶园)建设情况

1、茶园面积。2007年,全县茶叶面积 73856亩,产量 6565吨,其中:绿茶面积65254亩,产量5882吨;乌龙茶面积 8602 亩,产量 683吨。实现茶叶总产值 7770万元,茶产品有针螺、碧螺春、针形茶、扁形茶、东方美人等绿茶系列和铁观音、金观音等乌龙茶系列。

2、茶园分布。全县茶叶主要分布在台溪、坂面等13个乡镇,典型的茶叶村有:坂面、清溪、象山、盖竹、丁岩、台溪、园兜、下保、上地、后楼、中心、惠洲等村。其中:超过10000亩的有2个乡镇(台溪、坂面),超过7000亩的有3个乡镇(新阳、梅仙、联合),超过2000亩的有4个乡镇(管前、洋中、西城、汤川),2000亩以下的有4个乡镇(溪尾、城关、中仙、西滨),100亩以上基地187片。

3、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003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拥有有机茶基地21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35000亩。主要分布在台溪、坂面、新阳、西城、梅仙、联合、管前、汤川一带。

(二)全县茶叶企业发展现状

全县茶叶加工厂有156家,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有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绿尔香茶场,主要生产加工乌龙茶,但大部分加工厂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全县至今没有一家精制绿茶加工企业。到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市级1家(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茶行业中办营业执照有19家,其中10家为企业,9家为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共为1458.3万元。

(三)茶叶产品营销状况

据调查,本县开办的茶庄己达60多家,大部分茶庄以经营安溪茶叶和普洱茶为主,政府依托县茶叶行业协会在安溪设立一个办事处(窗口)经销尤溪茶叶,尤溪籍在外地开窗口茶叶营销人员只有20多人主要分布在:安溪、三明、福州、北京、上海、西安、天津、义乌、济南、山西、广州等地,主要销售毛茶。

(四)行业品牌创建情况

我县茶厂中已商标注册的商标有6个,为“九阜山”、“全香”、“沈韵”、“蓬莱”、“东岩”、“云富”等;近3年,获得省级以上名优茶奖52个,2007年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中有11个茶样获得名优茶奖项;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有6家企业、7个产品,正在申报待批的有3家企业,4个产品;已办理QS认证的有4家企业(慈心园、九阜山、绿尔香、添富),正在申报办证的有2 家企业(九福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光兴茶厂)。

(五)茶叶生产方式

全县有138个行政村,1.5万户,从事涉茶行业人员达5万人。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有一家一户的茶农,也有茶叶大户或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组织形式多样,一是茶农,主要是自产自销,二是茶场(厂)+农户,主要是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三是公司+基地,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我县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二、我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1、适宜的气候资源。尤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北纬26度以南,东面距海平面约100公里,海拔均在110-72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冬季温凉,春夏多雨,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9.2℃,最低年18.6℃,最高年20.2℃,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7.8℃。由于地形、云雾及天气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全年日照时数4422.8小时,实有日照时数1781.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0%。因县内地形复杂,各地气温分布差异较大,中高海拔地区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县内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至1800毫米之间, 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有机物质积累,为尤溪发展高品质茶提供了独特的气候条件。

2、优越的土地和土壤资源。尤溪土地总面积为3463平方千米,低丘陵山地较多,土壤类型是酸性岩红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团粒结构好,有机质含量在2.0-2.4%,PH值在4.0-6.0之间,土层厚度l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到处都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4%,林地378万亩,其中,可建茶叶适生区域面积20万亩,适宜的地力条件有利于我县茶叶规模化生产。

3、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县有15个乡镇,250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3097个村民小组,11.4387万户,42.05万人,农村劳动力19.033万个,加之最佳适宜种茶的地方都是较为僻净之地,可利用剩余劳动力完全可以保证茶叶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再则,我县劳动力素质较好,茶农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很多茶农基本技能较熟练,为茶叶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良好的交通优势。尤溪口通往八字桥的304省道贯穿城区,京福高速公路和西街公路206省道已经通车,正在兴建中的向莆铁路2012年竣工后将经过尤溪西城、台溪、中仙,同时沙厦高速也在规划中,其连接尤溪东西,贯穿南北的交通动脉网指日可待,系今后闽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地,为建设“闽中茶叶城”创造条件。

5、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势。县政府近三年连续出台鼓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建园、苗木、水利、道路、加工厂、认证等方面,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茶叶鉴评会,初步形成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叶企业规模小,缺乏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县虽有茶叶加工企业150多家,除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等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有一定规模外,其余规模较小,基本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场地都非常简陋,卫生状况较差,难以通过严格的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很少企业有现代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或添置各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往往将优质原料做出低档茶,没有真正发挥出高效益,资源浪费严重,特色资源丧失。众多企业相互间恶性竞争,各宣传各的产品,各打各的品牌,没有形成合力,增加了经营成本。

2、茶园管理粗放,单产低,经济效益差。据调查,我县多数绿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由于尤溪绿茶没有品牌效应,市场利

润空间小,价格低迷(据县茶叶协会统计平均每公斤单价只有11.8元,亩产值1052元)等原因,制约了茶农种植积极性,部分乡镇出现了大面积的绿茶园抛荒或改种、套种其他经济作物等现象,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茶一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以致产量不高,平均亩产仅88.89 公斤,茶叶生产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

3、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在人才方面,农业部门茶叶技术人才匮乏,乡镇没有茶叶专业人才,出现技术断层,平时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无人指导。我县乌龙茶刚刚起步,乌龙茶加工技术主要从安溪临时请来“老农师傅” 进行技术指导,大部分茶农从中只学到简单工艺流程,对名茶、精茶加工技术无法把握,质量难以提高。至于绿茶,全县没有一家精制茶厂,品牌和外包装档次跟不上,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创新能力上,茶叶加工技术落后,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没有跟上,产品附加值低,茶叶多为初级产品,结构单一,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销往外地的茶叶,大多数茶叶经销商作为原料,与其他茶叶拼配后出售,影响了茶叶的质量。

4、品牌多,名牌少,没有一个市场认同度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虽然全县茶叶生产企业先后开发形成了一批名优产品,有的还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但至今仍无一个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名牌产品产量少、销量小,一般只有几十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规模,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再者,企业创出品牌后,由于规模、资金有限,难以进行强有力的宣传造势,无力进行有关资质的申请论证,无法做大做强,以至于有些茶叶品质好有品牌因产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多数被安溪等茶商收购后作为其生产好茶的原料茶(换包装牌子后价值不菲),影响了我县茶叶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5、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我县生产绿茶历史悠久,品质较高,生产量大,但销售不畅,贱价抛售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方面缺乏对尤溪茶叶品质、历史和茶文化的系统宣传。尤溪绿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了解更少,甚至外地客商根本不知道尤溪还产茶叶。另一方面,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外地客户上门采购,没有或少有自己的销售人员。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没有一家企业采用。

6、茶农和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生产运作困难。许多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普遍存在着生产资金不足情况,据了解每亩茶园从栽植到3年后投产见效,需投入3000元以上,县补助资金只有200元,仅为苗款的30%。发展茶园的大部分投入需农户自筹或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这对农民来说困难较大,金融部门对茶农用加工厂和茶园担保贷款无法保证,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申请贷款实行双重担保(既要合作社的执照又要法人的房产抵押)准入门坎较高,茶农若需小额联户担保贷款也只是3000-5000元,难以满足茶叶生产经营需求。茶叶加工企业普遍因缺乏流动资金,运作困难。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收购、加工茶叶所需资金量非常大,由于银行贷款难度大,企业资金匮乏,不能及时收购茶农生产的原料和支付农民采摘茶青工资,造成有些加工厂半停产,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严重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

四、对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县的总体规划,到2010年,实现茶叶面积10万亩,产量8000吨,产值1.6亿元的目标。为此,调研组认为要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做好“茶文章”,一定要突出重点,准确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中心,以龙头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加快茶叶加工工艺、设备改造,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县茶叶产业又快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我县茶业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对山区保护生态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发展茶叶产业的认识,把茶产业抓好抓实,坚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县委、政府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推动组,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茶叶产业领导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切实加强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茶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计划和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重点茶产业的乡镇成立茶叶办,将茶产业的发展纳入乡镇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要转变服务观念。政府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搞强强联合,注重品牌、精制加工、标准包装、文化品位等创新机制上来。三要完善优惠政策。继续制定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扶持政策,建立产业扶持的长效机制,给茶农一个定心丸。进一步加大资金、科技等方面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和茶叶种植专业大户,尤其是优良品种的种茶专业户,给予重点扶持。四要强化部门服务。建议县政府明确涉茶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并对落实责任情况实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年终责任制考核和行风评议的内容,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全力为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夯实发展基础。茶叶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我县宜茶区域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对全县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县政府责成农业技术部门在对我县区域特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各乡镇宜茶可集中连片区域、宜茶品种作出具体规划,尤其是种植铁观音品种受气侯、土壤、海拔等环境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价格高而一轰而起,要明确划分我县适宜铁观音种植范围。据调查,汤川、中仙、溪尾、洋中、管前等乡镇,海拔在 500 米以上的高山区,温度、湿度、水汽适宜,适于铁观音种植,在稳定绿茶种植面积前提下,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铁观音系列品种,积极引进金观音、黄观音等;其他乡镇海拔较高的中低山区,温差相对较大,种植铁观音较为不利,建议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的原则,将新植茶园规划为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和“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着重开发针螺茶、碧螺茶、东方美人、扁针等高档精品绿茶,以提高尤溪茶叶品种质量。

3、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一方面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推介闽台茶叶项目的合作,吸引有实力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同时要重点扶持改造和完善现有规模大、有潜力、市场竞争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如九阜山有机茶公司、慈心园有机茶公司、绿尔香茶场、佳茗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九福乡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按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强强联合、协商自愿的原则,在县内现有的几个茶叶生产企业中进行重组,建立一个股份制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活产业链,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将产业龙头做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科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确保茶叶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建立健全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连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再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县茶叶行业协会,达到加强行业管理,搞好专业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人员培训,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4、加快QS认证步伐,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已对茶叶实行QS认证,如果达不到认证标准,就无法进入市场销售,更无法打品牌。这直接关系到尤溪茶叶行业的发展和数万茶农今后的出路。目前我县15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还不到10%,多数企业仅生产设备一项符合要求,其余如厂房面积、环境条件、卫生条件、检验设施等硬件均不符合发证条件。为此,县、乡镇政府应加大对QS认证制度的宣传力度,激发茶叶加工企业申报QS认证的积极性。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规模

效益型转变。一方面,要继续采取扶持政策,引导和督促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茶叶加工企业加快申报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激励等方法,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众多微型茶叶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挂靠那些已通过QS认证、且具有一定实力、有良好的品牌效益的茶叶龙头企业,或者由行业协会引导各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组建茶叶合作社的形式,由农户种植,总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建设符合Qs发证要求的加工厂,进行统一制作、加工,以总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名义进行申报,通过资源整合,使众多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得以生存并有所发展,让更多的茶产品顺利销往市场。也可考虑在茶叶基地集中(如台溪、坂面)、交通便利的区块(如洋中、西城)建立精制茶叶加工园区,吸引茶叶龙头企业和引导小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经济合作组织入园生产,统一质量标准,摸索最适宜尤溪鲜叶原料特点的工艺参数,规范管理制度,取得市场准入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5、打造“尤溪绿茶”品牌,提升我县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后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尤溪茶虽然获得省级优质产品称号的茶叶品牌多达几十个,但少数虽有知名度,却无商品规模,多数品牌因各种原因,则知名度低、产量少,制约了茶叶品牌的成长。因此,要在产品定位,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①树品牌。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尽快明确我县茶叶主打品牌。尤溪绿茶历史悠久,有一定规模和面积,是我县一大优势,建议尤溪茶产业,像福鼎县举全县之力打造白茶品牌那样,集中统一运作,全力打造“尤溪绿茶”品牌,结合打造朱子文化城,集中精力,形成合力申报“尤溪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依法将我县独特口味绿茶品牌保护下来,使这个品牌成为尤溪茶叶的公共品牌;对尤溪茶叶品牌运作,建议采取“五统一”,即“统一品牌<尤溪绿茶>、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包装(尤溪绿茶原产地保护标志)、统一区分企业商标、统一市场协调运转”,进一步扩大尤溪绿茶影响力。②抓促销。通过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和朱子文化节庆等活动,开展尤溪茶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推介,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尤溪绿茶产品;建议县委、县政府带头,统一用尤溪绿茶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礼品茶,强化尤溪绿茶品牌宣传。③抓演艺。建议县里组建一支茶艺表演队,寻找适合尤溪绿茶特点的品茗茶艺,茶艺表演队人员从全县茶文化爱好者或民间文艺团体中选拔,每年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聘请艺校老师授艺,要依托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式,把茶艺队搞好。④办栏目。建议县电视台开办《朱子和茶文化》专栏节目,并选拔优秀节目向省市电视作重点推介,积极邀请省部级领导和名人名家到尤参加茶叶专题讲座和大型茶文化艺术节,全方位宣传尤溪的茶叶。

6、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目前我县年毛茶交易额6000万元,三年后将达到1.6亿,但目前全县茶叶产品营销人员只有20多人,这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要求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完善专业市场和销售体系,除积极支持、引导建立以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各类销售中介服务组织,还要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重要作用,尽快建成一个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建议县政府结合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园规划在火车站附近或结合水东片区开发,规划一块80-100亩土地,建设“闽中朱子茶城”,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文化于一体的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建议县政府在规模茶区(如台溪、新阳等乡镇)建设一至二个茶青交易市场,使加工企业有充足的原料,以活跃茶叶市场,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茶农效益。要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及有实力的个人到大中城市设立尤溪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等营销窗口,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对他们销售尤溪绿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提高尤溪绿茶的市场占有率。

7、挖掘、培训专业人才,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一要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县政府整合我县茶叶人才资源,结合县茶叶公司改制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部门,指导茶农生产和加工技术;就地培养,分批选派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到茶叶专业学校进

行系统进修培训,使之成为茶叶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将《茶叶生产与加工》和《市场及茶艺班》列入职业教育课程培养茶叶专门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专业人才和茶叶大中专毕业生。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和需求,我县急需评茶师,建议尽快联系有资质的培训认证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评茶师。二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茶力度。科技部门每年要将茶叶良种繁殖、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制茶工艺、生物农药的运用、机械化作业技术推广和茶文化运作等课题列入科技攻关项目,为茶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三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及时发布和收集茶叶产销信息,为茶业发展服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技术培训,推广茶叶生产和加工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提高茶叶科技含量。

8、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培育产业发展。各级政府除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茶叶产业给予扶持外,还要协调金融贷款,多渠道增加对茶业发展的投入,可采取如下形式:①借鉴大田经验,建议县政府依托县茶叶行业协会成立茶叶贷款互保基金会,政府给予扶持50万元资金,再由加入的茶农每户注入1000-2000元作为基金注入银行,银行给予茶农按基金1:5贷款指标提供贷款;也可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茶叶贷款担保协会,为茶农提供贷款担保;②建议银行、信用社将贷款小额信用5户联保贷款额适当提高到3-6万元,将茶叶加工厂、机器设备评估作为固定资产质押贷款,支持茶农发展生产;③建议县政府加快进度,办理茶园林权证,以方便茶农将林权证作为金融部门抵押贷款条件,以解决茶农生产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调研总指导:周培春 潘玉燕

调研负责人:张则强

调研组成员:张则强 林昭让 刘宗宇 张美冬

胡裕金 甘善化 林新暖 陈远真

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1 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 (2020年底) , 南郑茶园总面积达1.53万hm2, 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t, 综合产值超过36亿元, 茶农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培育国家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5个、县级茶叶龙头企业30个。建成现代茶叶农业园区20个, 其中省级2个、市级8个、县级10个。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高标准有机茶园;通过企业文化展示、茶叶机械采摘等加快茶产品精深开发, 延伸产业链条, 科学宣传, 提高管理水平, 将南郑建设成“汉中仙毫”核心区, 在稳定绿茶生产的同时兼顾红茶、黑毛茶发展, 将南郑县建成全国知名有机茶生产大县。

2 发展现状

南郑县产茶历史悠久, 是全省茶叶优势产区之一、全国重点产茶县。截至2015年底, 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24万hm2, 投产园8 333.3 hm2, 茶叶总产量8 645 t, 总产值11.6亿元。全县茶叶产销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分别为228、22家, 建成牟家坝古梁州茶市和汉水绿茶城茶叶交易市场、规上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数量分别为2个、10家、3家、6家。在稳定名优绿茶生产的同时, 高度重视开发和推广红茶、黑毛茶等适制性产品。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地规模提升小

虽然南郑县现有茶园超过1.24万hm2, 可采摘茶园面积超过8 333.3 hm2, 但是老品种茶园超过5 333.3 hm2, 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差, 而且部分退化严重, 亟须通过改种换植等技术措施改造提升。

3.2 茶叶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

大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 清洁化生产和工艺水平不高, 茶叶内质不够优异, 难以与国内外茶叶大市场接轨。

3.3 开发利用程度低

南郑县茶叶生产多以高档春茶和礼品茶为主, 夏秋茶生产少, 原料浪费大,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低。

3.4 产业发展投入不足

自2007年以来, 县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4 0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中投入茶产业发展2 000万元[1,4,5,6], 但仅靠县级财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茶产业发展需求, 缺乏茶区农户建园和管理自筹资金, 群众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4 未来南郑县茶产业重点扶持的方向

4.1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4.1.1 逐步完善企业结构。

南郑县现阶段茶叶企业的公司、茶园、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检验室、储藏室、冷库、研发中心、销售营销、电子平台、企业文化等不完善也不健全。

4.1.2 逐步完善高效精品机械及节能配置。

南郑县现阶段茶叶机械多、乱、杂, 盲目地追求大、多的现象比较突出, 需要引进茶叶机械, 实现个性化、高端化生产, 提高茶叶的品质, 达到高效、节能、精品的效果。

4.1.3 提高企业主打茶叶精品研发的差异性。

目前省内外及国际市场茶叶生产量较多, 积极鼓励扶持大型企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 根据南郑县及企业特点加大茶叶精品的研发, 从茶叶繁育、种植、茶园季节性管理、茶叶加工、再加工及深加工, 以企业主打产品提升企业文化, 扩大具有南郑独特优势的高品质茶叶的影响力。

4.1.4 形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前景的动力, 也是企业的灵魂。作为南郑县大型的茶叶企业, 从企业的发展历程、茶文化内涵以及企业自身的理念、特色等方面提升企业文化, 对企业做大做强及未来的上市具有决定性作用。

4.2 茶叶加工升级改造

4.2.1 茶叶清洁化流水生产线建设。

鼓励有实力的茶叶加工企业从现有的初精制加工逐渐向茶叶清洁化流水线生产过渡[2,7,8]。

4.2.2 初制茶厂优化改造。

加快对县内茶叶初制加工厂进行优化改造, 改善加工条件, 完善配套设施, 扩大规模, 美化环境, 实现茶叶加工安全无污染, 提升初加工能力和水平。

4.3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持续加大茶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招商或整合现有的茶叶企业, 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

4.4 茶叶精深加工

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搞好茶叶综合利用, 重点支持在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方面的研发, 延长产业链, 提高茶叶附加值, 实现茶叶春、夏、秋均衡开发。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 全面推广汉中红茶生产加工, 开展红茶、黑毛茶产品的生产, 重点扶持福成古树茶新产品研发, 使全县夏秋茶原料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 红茶等产品生产企业达到80%以上, 培育南郑茶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5 高标准茶园建设

4.5.1 未来茶叶机械化采摘的必然性。

根据南郑县自然环境条件, 茶园大部分都以山地为主。人工采茶已经不能满足茶叶的发展, 未来机械化采茶、机械化生产茶叶已经成为趋势。因此, 茶园规划、管理、茶园改造等重点工程应为茶叶机械化采摘做好前期准备。

4.5.2 做好茶园不同品种的划分, 提高茶园品质。

茶园的不同品种、采摘地点、采摘次数及先后对高品质的茶叶内含物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茶叶种植面积应划分品种、区域以提高不同茶叶种类的品质。

4.5.3 扩大有机茶园的面积。

高品质的生活决定了高品质的需求, 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南郑县自然优势符合有机茶园的发展, 政府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迫切需要扩大有机茶茶园, 以进一步促进南郑县的茶产业发展。

4.5.4 重视现代茶叶园区建设。

集中力量在县内茶树生长优生区建设一批66.7 hm2以上、规划布局合理、科技水平领先、生产要素聚集、产业体系健全、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1,2,3]、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市级现代茶叶园区, 认定一批县、镇级现代茶叶园区, 形成省、市、县、镇四级园区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建成优势茶叶产业带。

4.5.5 严格进行标准化丰产示范园建设。

结合无性系建园和茶园低改, 按照技术规范,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茶园, 把新建茶园建成标准化丰产示范园、有机园。大力推广茶园耕作、采茶、修剪机械化、有机栽培技术。加强绿色防控体系及可追溯体系建设, 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 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安全。

4.5.6 提升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选育茶树优良品种, 为高质量建园提供稳固的种苗保障, 依托牟家坝镇、法镇、红庙镇等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1], 努力建设一批良种母本茶园和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

4.6 稳定促进绿茶发展, 兼顾红茶发展

4.6.1 健全绿茶生产企标, 明确企业主打茶类。

南郑县茶叶发展历史悠久, 绿茶一直在稳步发展。成熟的绿茶发展种植、工艺等, 需要完善企业茶叶生产的各种生产企标、规章制度等, 明确现有的高品质绿茶, 突出企业特点。

4.6.2 保证南郑绿茶品质, 限定红茶生产企业。

南郑县的红茶是陕南茶叶发展最早, 也是较成熟的茶叶种类。红茶是在绿茶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并稳定的前提下诞生的。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证红茶的品质, 不能盲目大规模地发展红茶, 应限定企业逐步健全红茶的生产技术推广。

4.6.3 创建知名品牌。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 利用媒体加大品牌和产品宣传力度。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 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注册自有商标, 精心设计制作产品包装, 做好陕西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创建工作。

4.7 注重人才与技术投入, 提高管理水平

4.7.1 注重职业农民培训, 加大技术投入。

茶农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南郑茶产业及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需要加大技术投入, 对茶农进行培训, 尤其是加强现场栽培技术指导。

4.7.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茶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将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县上人才引进计划之列, 吸引茶学专业毕业生到茶叶技术推广岗位工作, 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职称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和管理人才。为进一步推进茶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普及率, 应完善培训项目, 开展茶叶生产、加工、营销、茶文化等专业培训[2,3], 培养一批茶叶科技示范户、制茶能手和茶业科技企业家。

4.7.3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购销大户和茶叶经纪人创新商业模式, 到省内外开设销售网点, 全方位开拓外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茶叶产销信息网络,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网购等现代流通方式。

4.8 建立茶繁育、研发、监测检测管理实验基地

作为陕西产茶大县, 除了产茶量大、技术投入力度大、产生经济效益高外, 还应建立规范的实验基地, 培育适合南郑县乃至陕南的优良品种, 研发新产品, 总结监测环境因素, 检测土壤成分及其他成分的实践数据。

参考文献

[1]胡强, 龚学林.南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 2014 (8) :8-10.

[2]龚建平.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9) :331.

[3]本刊编辑部.聚焦“十三五”瞩目新看点[J].新长征, 2015 (12) :30-36.

[4]郭占恒.“十三五”规划将是历史上一个全新的规划:关于“十三五”规划研究视野和思路的几个问题[J].浙江经济, 2014 (19) :10-13.

[5]杨耿业.对“十三五”规划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宁波经济 (三江论坛) , 2015 (2) :9-11.

[6]深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J].前线, 2015 (11) :3.

[7]江用文, 陈霄雄, 朱建淼, 等.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划[J].茶叶科学, 2011 (3) :273-282.

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7

情况汇报

(2014年7月24日)

一、基本情况

水城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是贵州省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包括龙场、顺场、杨梅、新街四个纯农业乡,规划面积433.54平方公里。园区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良好的土壤环境,具有发展高山富硒有机绿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园区以发展高山富硒有机茶为主导产业,建设茶园总面积12万亩,其中:龙场乡麻窝、鱼塘、娱乐等村为核心区,建设5万亩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拓展区建设茶园7万亩。园区按照“一园四区” 进行布局,一园即新建高产优质示范茶园;四区即旅游观光休闲示范区、茶产品交易市场、茶产品深加工区、茶文化展示区。园区致力于打造有机富硒茶基地、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茶产品观光示范基地。园区规划投资9.43亿元,计划茶叶种植年产值5亿元,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我们以发展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环境改造为主线,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强组织保障,园区工作基础扎实

一是园区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

的系列体系规划来做长产业链,注重在产业的前端做服务,包括土地流转、劳务派遣和技术支撑等服务;注重在产业后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仓储、物流等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推进市场化,从而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主干道路131.5km,机耕道21.23 km,生产便道22.54km;沟渠260km(含管网),设施农业面积5500亩。目前,园区内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四是注重投资驱动。园区建设以政府统筹协调、规划指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扶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达到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引进企业成为园区建设主体,为园区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管委会委托水城县兴业担保有限公司等3个公司建立了融资信用担保,委托开展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8.4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1976.45万元,社会投入资金5.29亿元,整合16个部门资金1.91亿元,融资贷款1.01亿元,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4.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04亿元。五是注重融合发展。坚持把园区建成景区、把基地建成景点,在加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围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以娘娘山高原国家湿地公园、北盘江大峡谷、坡上草原(牛棚梁子)等旅游景区景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为依托,将园区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六是注重市场主体培育。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园区投资主体进一步扩大。目前,入驻企业达23家,入驻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家,入驻企业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七是注重品牌打造。树立品牌是产

通过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发展,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资本的瓶颈问题。

(五)高收益彰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通过精心打造,园区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销售利润0.31亿元。农户土地流转后,劳动力得到解放,直接参与园区企业经营管理或从事其他产业,大大增加了农户收入。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80元/年,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虽然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但未明确管委会机构编制事宜,园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大。核心区内乡村道路(观光道)、机耕道、人行步道、水利设施(沟渠、水池)和设施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园区的发展。三是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县级财政紧张,园区建设投入大,融资和贷款难度大,园区建设缺口资金过大。四是招商难度大。发展农业产业投入大,见效慢,收益小,引进企业投资难度大。

四、下步工作打算

【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等级医院评审奖惩办法范文下一篇:应聘语文组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