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精选11篇)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篇1

水塘镇是全省12个生态示范镇之一,2010年,水塘镇把无公害蔬菜种植作为该镇今后三年内发展的产业来抓,以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现对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堪查,走访种植大户,了解蔬菜种植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水塘镇位于紫云县城南12公里,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种植蔬菜面积200亩,亩产值4000元,收入是种植水稻的3倍,种植主要品种有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及各类青菜。

二、水塘镇蔬菜产业特点

(一)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水塘镇距离县城仅十二公里,209省道贯穿全镇,内有格凸河名胜风景区,交通便利,加上县城周边的乡镇白石岩因缺水不宜种植蔬菜,火花乡虽有气候优势,但距离县城有30余公里,运输不便,东面小牛场没有种植蔬菜传统经验和习性,水塘镇在种植蔬菜上就有了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

水塘镇以质地深厚的含沙性土壤为主,东面有著名的格凸河,南面有猴水河,北面以丘陵为主布有纵横交错的小河流,蔬菜种植基础条件良好。

(三)有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水塘镇是传统蔬菜种植区,菜农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水塘镇外出打工的青年都到沿海一带的大型菜场工作,有很多的蔬菜种植新技术和大型农场田间指导技能。

(四)经济效益可观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蔬菜种植比粮食生产收益高,蔬菜业已经成为该镇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在与蔬菜种植能手黄斌的交谈中,了解他种植菜心每年每亩可种7季,每季亩产值1300元,除去人工、种子、农药、肥料,每亩可收益4000元左右,是种植水稻等作物的3倍。

三、水塘镇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与销售不相适应

本地蔬菜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生产风险高,收入稳定性差。蔬菜产业只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菜农收入才有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水塘镇蔬菜一没有订单二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由于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其生产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菜农最担心的就是销售问题,能否卖出?能否卖个好价钱?这是困扰菜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二)蔬菜产业品种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产品结构是:朝天辣、小菜心、大蒜,品种单一,优质、高档、深加工产品少,不能适应新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就朝天辣而言,由于种植时间与所有辣椒品种生产时间一致,且供应给市场时要求鲜品供应,水塘镇生产基地无法打破季节影响提前生产,也无法保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销售时间

(三)蔬菜产业经营方式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水塘镇蔬菜生产仍以能手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蔬菜标准化生产没有全面实施,进展缓慢,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和创名创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蔬菜多以鲜销为主,运销风险性大,农民经济合作性组织又在起步阶段,承受能力有限,这需要政府扶持,全面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形成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地提高蔬菜产业的增值能力。

(四)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

目前水塘镇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菜农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习惯于沿用老经验、旧做法,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差。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科技推广体系,没有与大专院校攀亲结缘,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渠道少。水塘镇菜农种植蔬菜技术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科技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五)基础设施薄弱与新时期需求不相适应

水塘镇没有现成的菜田水利工程设施,供水方面还靠现有的简易沟渠,或使用抽水机,仍有靠天收现象,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再有水塘镇生产蔬菜设施配套不全,全镇菜田共500余亩,没有一个塑料大棚,智能化生产根本就谈不上,基础设施落后使水塘蔬菜种植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六)信息不畅导致成本增加

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一定程度打击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四、水塘镇蔬菜发展的建议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水塘镇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依靠新科技、新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设施栽培蔬菜为突破口,以名优特产蔬菜为重点,调整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和规模,完善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名优品牌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无公害蔬菜产业。

(一)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采用“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 等多种方式把分散的农户联成一体,全面动作和发挥蔬菜种植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创品牌、搞订单生产、完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政府应积极扶持好专业合作社,以便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流通,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单门独户进市场的局面。

(二)重视品种质量,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

当前市场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对我们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个机遇。蔬菜公害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无公害”将是最有潜力、最有前景的竞争亮点和新的市场卖点,先行一步天地宽,谁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谁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水塘镇必须抓住“生态示范镇”这一优势发展“无公害”产品,并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蔬菜产

业才能抢占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素质

一是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产业队伍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二是加强蔬菜采后优质化处理技术研究,推广分级包装上市,大力开展蔬菜深加工转化,研究开发丰富多彩的加工制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四)政府要加强对蔬菜产业的引导和服务

一是搞好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实行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农业增效菜农增收。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又是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产业。调研情况表明,菜农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与资金扶持。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大菜农培训力度,每年定期不定期进行培训。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篇2

一、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种植规模及效益。目前隆德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 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5万亩 (日光温室0.25万亩, 拱棚1.13万亩, 供港蔬菜0.12万亩) , 露地蔬菜面积5.3万亩, 露地瓜0.2万亩。重点建有10个基地及园区, 分别是4个永久性蔬菜基地4000亩 (联财1250亩、新民1000亩、张杜—杨坡1250亩露地永久性蔬菜基地3500亩, 清泉150亩、双村350亩设施永久性蔬菜基地500亩) 、3个生态移民点550亩 (吴川200亩、清泉150亩、恒光200亩) 、2个企业基地2240亩 (十八里供港蔬菜1200亩、神林介实蔬菜基地1040亩) 、1个标准园1050亩 (张楼1050亩) 。6个集约化穴盘育苗基地, 年育苗量2000万株以上。年蔬菜总产量26.8万吨, 产值3.2亿元, 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上。

2.蔬菜品种。隆德县冷凉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辣椒、娃娃菜、甘蓝, 其次还有大白菜、芹菜、菜花、萝卜、韭菜、西红柿、黄瓜、茄子、葱等。

3.水利配套。渝河流域和甘渭河流域4乡镇重点蔬菜种植区3万亩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到位。其中露地喷灌配套4000亩, 设施滴灌配套1000亩, 其余地块水渠都配到地头。

二、冷凉蔬菜产业取得的成效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蔬菜产业成为隆德县农牧业三大产业之一。2014年, 县委、县政府对隆德县农牧业产业进行重新定位, 将冷凉蔬菜确定为隆德县农牧业三大产业的第三大主导产业, 进一步加快了我县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

2.冷凉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 园区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隆德县冷凉蔬菜从2005年2万亩, 发展到现在7万亩。重点园区基地发展到现在的12家, 园区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为隆德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建设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 搞好产销对接。以企业、合作组织、种植户等为主体, 建成沙塘新民千亩、神林庞庄千亩、联财张楼千亩、联财联财千亩4个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 自给率由30%提高到50%, 夏秋季 (5~10月) 自给率达到70%以上。扶持引导内供生产基地与超市、直销店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按照市场需求及超市、直销店要求衔接好生产季节、品种、茬口、规模, 直供市场, 减少流通环节, 稳定蔬菜价格。

4.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初步形成。通过近几年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及菜农的试验示范下, 总结出了适合隆德县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10多种, 主要有辣椒、娃娃菜、甘蓝、菜花、西红柿、黄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5.蔬菜产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广大农技人员和企业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隆德县蔬菜产业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高垄覆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秸秆反应堆、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已被80%以上的菜农掌握和应用。

三、冷凉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部门领导干部对发展冷凉蔬菜产业认识不到位, 有的存在畏难情绪, 持怀疑态度, 过分强调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对发展这一产业的信心不足, 导致思想上不重视, 抓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同时, 农民群众对蔬菜的产业形势、产业优势、产业政策了解不多、认识不深, 对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处于观望状态。

2.缺乏规范化生产技术。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 留在家里的多为妇女老人, 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和懂技术人员不足, 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商品意识较差, 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劳动生产率不高。

3.冷链体系不健全, 市场开拓有限。隆德县蔬菜产业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流通体系不健全, 目前主要销往兰州、西安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菜农和蔬菜生产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准确性不高, 冷链体系不健全, 缺少大宗蔬菜交易市场。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网络, 进入南方市场的销售渠道也尚未打开, 没有专业化的销售龙头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 蔬菜产业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大起大落, 销售不畅的状况经常出现, 使企业和菜农蒙受较大损失, 影响到蔬菜产业的顺利发展。

4.水源不足。部分园区、基地水利配套设施不齐全, 水源不足, 不能及时、足量供应生产用水, 特别是在蔬菜生产旺季水源不足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发展。

四、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隆德县冷凉蔬菜发展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区、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紧扣国家和区、市农业产业化政策, 以“一特三高”为引领,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结合十三五蔬菜产业规划, 着力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努力发展隆德县无公害优质冷凉蔬菜产业。冷凉蔬菜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隆德县的冷凉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 其中设施面积稳定在1.5万亩 (日光温室0.25万亩, 大中拱棚1.25万亩) , 露地蔬菜达到5.5万亩。

(一) 稳定设施蔬菜面积1.5万亩

每年新建高标准大中拱棚500亩, 改造提升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800亩, 使我县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1.5万亩 (日光温室0.25万亩, 大中拱棚1.25万亩) 。日光温室周年进行蔬菜生产, 拱棚能够春提早、秋延后进行生产, 使县内消费者四季吃上放心菜、新鲜菜。

(二) 永久性蔬菜基地扩量提质

每年建设永久性蔬菜基地3个面积4000亩, 配套喷灌、滴灌设施, 推广集约化穴盘苗、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黄兰板、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技术, 使我县永久性蔬菜基地达到2.4万亩, 蔬菜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需要, 达到平抑市场、增加内供。

(三) 千亩蔬菜标准园稳步推进

每年创建1000亩以上的蔬菜标准园1个, 使我县蔬菜标准园达到8个8000亩, 配套喷灌设施, 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 推广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全方位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提高单产水平。总结出一批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规程, 进行标准化生产, 引领我县蔬菜产业向高新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 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在蔬菜优势产区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 改善设施条件, 规范操作技术, 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新建4个年育苗能力1000万株以上的工厂化育苗中心, 推广新品种, 增加供苗量, 使规范化育苗场达到6个, 育苗能力满足当地种植户的需求。

(五) 健全冷链体系, 提高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 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分级整理车间、冷贮库, 以及清洗、分级、包装、冷链运输等设备,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扩大销售半径, 增强蔬菜市场调节能力。建设年储藏、加工10万吨的蔬菜基地1个, 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1个。

(六) 打造品牌优势, 积极培育市场

按照“扶优、扶强、重点扶持”的原则,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催生3~5家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蔬菜种植、销售龙头企业, 培育5~10家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蔬菜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组织。积极争取蔬菜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 着力打造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 实现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促效益, 以品牌促发展, 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摘要:文章主要从隆德县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 探讨隆德县冷凉蔬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以后的发展制定目标。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篇3

榆树市是全国的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榆树市不断加大棚膜经济发展力度,在资金上、政策上、技术上都进行扶持,创新推进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棚膜蔬菜产业。到2010年末,全市蔬菜大棚、温室发展到4万多栋,面积2667公顷,形成了以15个乡镇为单元蔬菜产业基地,共建设46个棚膜蔬菜园区,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实现2700元。

刘丰艳副主任说,榆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膜经济发展,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榆树市棚膜经济发展实现了园区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品种管理實现了标准化,政府扶持实现了制度化,为全省棚膜经济发展树立了学习的典型。

在榆树市弓棚镇机关干部创业园,统一建设的蔬菜日光温室整齐划一排列,尽管棚外冰天雪地,棚室内却春意盎然,黄瓜苗、豆角秧、油菜苗郁郁葱葱,尽情地沐浴着阳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水肥条件为它们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在太安乡西龙村棚膜蔬菜园区进行集中育苗,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分散育苗带来的技术问题、采收品种分散以及成熟时间不一等问题。

刘丰艳副主任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以强基础、调结构、提质量、保供给为主攻方向,稳定露地面积,扩大棚室规模,加快科技创新,积极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棚膜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坚持规模化发展,坚持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着力提高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从而全面推进我省棚膜蔬菜产业的发展。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4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7、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我市目前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不能为市场、流通组织、加工企业提供国内外蔬菜供求信息,不能为外来商贩提供全面的产地信息和蔬菜收购服务。

4、农民的观念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不足。我市的蔬菜生产是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大多数菜农的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地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相当多的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够。

四、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惹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规模经营,走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一体化的路子;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用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大中小拱棚5万亩,日光温室3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在中小拱棚面积7万亩,日光温室3.5万亩,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300元。

发展规模是: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全市重点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蔬菜6万亩和以临县、柳林、石楼、兴县沿黄四县自然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10个,建立蔬菜大型批发市场3个,二级批发市场5个,各种集散市场若干个,建设蔬菜贮藏保鲜库5个,其中地下恒库2个,气调贮藏库3个;建立蔬菜加工企业4个。

五、发展蔬菜产业对策与建议

产业要发展,认识是基础,规划师关键,安全是重点,投入是保障,市场是根本。因此,要抓好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35%。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富贵病”的出现使人们对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更是青睐有加。同时,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市工业迅速崛起,厂矿、企业占地普遍,特别是占用交通便利的水地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菜地圈成了厂区,菜地日渐减少,因此要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护现有蔬菜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以充分保证我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一是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并在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在全市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科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3、增加投入,提升蔬菜产业水平。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贫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尤其要重视专业菜地的基础设施和设施栽培建设投入。一是市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费;二是计划、财政部门每年要编排项目单列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从农业切块资金和科技三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四是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政府搭台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从这样一个平台起步,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蔬菜产业化生产考察报告 篇5

2007年12月11日至14日,我们组织一行四人赴山东寿光进行了为期4天以蔬菜产业化生产经营为重点的考察、学习;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对蔬菜生产工厂化育苗、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及寿光蔬菜生产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现将考察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解

1、设施与气候

山东寿光地处东亚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2.4℃,年平均降水量641毫米,无霜期年均195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山西长治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温半干燥区,年均气温 9℃,年降雨量411毫米,无霜期年均160天)。寿光蔬菜生产全部采用节能型日光温室进行生产,温室三面采用厚土墙,采光面以钢架竹木混合结构为主,结构简易、保温性能好,温室内冬季最低气温为8摄氏度,不需任何加温措施即可进行周年循环生产。

2、产品与市场

山东寿光蔬菜生产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品种多而不杂乱,采用一片地区一个品种的种植模式,种植规模大,农产品收购方便集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经过当地政府二十多年的大力支持,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寿光当地的蔬菜种植业依托有利的市场环境,自然而然地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寿光的种植户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有多大产量,就有多大市场;市场优势是寿光蔬菜产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3、品质与管理

蔬菜品质的提升是寿光蔬菜种植业发展长盛不衰的又一主要因素。在寿光,蔬菜品质的提升直接得益于种苗的品质和管理技术;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和种植基地,寿光的种子、农资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成熟。在寿光,种子推广企业在售出种苗前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试种,并让种植户看到试种的效果;同时,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成熟也为寿光蔬菜品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却的作用,在考察过程中,通过与园区对比,我们注意到:寿光彩椒种植的成功就是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成功。

二、对园区发展方向的思考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结合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我们对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如下打算:

思路一:学习寿光模式,大力发展优质蔬菜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充分利用长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建设工厂化育苗车间,做一流的种苗示范和推广园区。

在实施的过程中,园区日光温室、连栋温室需进行改造,增加必要的保温措施,连栋温室需增设工厂化育苗设施,资金投入较大,经营风险较高;同时,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 篇6

一、蔬菜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因时、因地制宜,使蔬菜产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露地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设施蔬菜1.77万亩),品种涉及生菜、西兰花、花椰菜、西红柿、茄子、辣椒、甘蓝、架豆、萝卜等,年产3亿公斤,实现产值

2.7亿元;食用菌生产突破500万棒,实现产值1500万元。80%的产品销往京津等城市,部分蔬菜出口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我县蔬菜在品种结构上基本形成了名优特菜、精细菜、大路菜、西香瓜等高、中、低档相结合的体系,种植方式上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向地膜蔬菜、中小拱棚、日光温室等设施种植的转变。

二、我县蔬菜产业的特点

(一)自然条件独特

我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晰、土壤肥沃、水质清澈,资源优势突出;地处京津冀和晋冀蒙两大经济圈,距北京180公里,距张家口市120公里,国道112线、省道宝平线纵贯全境,已融入北京“2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属错季蔬菜优质生产区,为发展蔬菜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区域布局明显

以赤城、样田、云州、独石口、后城等乡镇为主落实优质精细菜面积2.81万亩;以大海陀、雕鹗、田家窑等乡镇为主落实架豆面积1.4万亩;以大海陀、雕鹗、田家窑、马营等乡镇为主 1

落实西香瓜面积1.57万亩;以龙关、田家窑等乡镇为主落实甘蓝、西葫芦等大路菜面积6.22万亩;设施蔬菜以赤城镇孙家庄村、东万口乡东万口村、东卯镇井沟村为主。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基本经验

(一)引进龙头企业。我县先后引进河北鑫科公司、中国利农集团、北京华耐公司、北京阳光沐禾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攀宝公司、战友农工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我县投资发展高效农业。

(二)加强品牌建设。为努力打造“赤城县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区”,重点培育了“霞城”、“海陀山”、“和艺”等蔬菜品牌,部分蔬菜实现了农超对接,进入了京津市场。

(三)推进“三品一标”建设。我县在巩固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蔬菜档次,申报有机农产品。

(四)成立育苗基地。我县由赤城县绿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蔬菜基地提供种苗800万株。

(五)积极开展农超对接。为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产业办定期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活动,搭建菜农直销平台。我县溢利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将蔬菜销往北京新发地、华联等超市,增加了农户收入。

四、当前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加工设备和工艺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能够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具较强牵动力的龙头

企业。二是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至今尚无蔬菜批发市场,仅是马路市场;目前我县有两座恒温库,远不能满足全县蔬菜生产需要,即使有订单,大都要求恒温库中包装,极大影响了蔬菜销售。三是蔬菜深加工企业急待建立。我县缺乏冷藏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不仅使农户得不到蔬菜的增值效益,而且改变不了农户生产蔬菜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影响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四是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没有实现流转,严重影响了引进大的企业进驻。五是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受市场影响,一些人不再愿意种植蔬菜,纷纷外出打工,而从事蔬菜种植业的人年龄普遍偏大,不利于接受新的种植技术、模式和品种引进。

五、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扶持政策,建立资金投入体系。要想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个主导产业,需要各级各部门下大力量搞好服务,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蔬菜的积极性,确保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抓好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闯出自己的品牌。要改变我县“原菜上市”的现状,创造条件,采取多种筹资渠道,鼓励个人独资和合资经营,扩大蔬菜冷藏保鲜库及净菜加工等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分选、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环

节提高蔬菜产业的延伸效益。做大做强“海陀”品牌,进一步开拓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场,使整个蔬菜产业走向品牌化。

(三)大力扶持棚室蔬菜发展,搞好设施蔬菜生产。积极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及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棚室效益。2011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77万亩,计划推广地膜覆盖3.2万亩,中小拱棚0.15万亩,日光温室0.05万亩。

(四)突出抓好质量体系建设。我县地处环绕京津的特殊位置,要尽快在全县建成职责分明、运转协调、管理高效、人员精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时、快捷提供高效服务。迅速健全分工明确、监测科学、网络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积极申请检测认证,确保北京市场认可我们的检测结果。

(五)积极推广实用新技术。大力推广以保护地蔬菜生产、蔬菜新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主的实用新技术,提高蔬菜品质、单产和效益。着重优化品种,加大适销对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实施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降低硝酸盐、有机磷等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蔬菜品质。

(六)加强信息服务,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挥县农业信息网的作用,通过网上供求信息了解市场行情,通过对蔬菜上市时间、上市量统计及种菜大户和贩菜大户的调查向外发布信息,招徕客商,拓宽销售渠道。同时,积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七)开辟蔬菜销售绿色通道。由政府协调各部门关系,农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篇7

一、郊区蔬菜产业现状

由于佳市城区的扩展, 我区近郊传统老菜地大部分已经被征用, 佳市城区周边老蔬菜区正在逐步变为城区, 地产无公害鲜菜缺口很大, 而外进蔬菜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所以地产蔬菜市场潜力很大, 供不应求。再由于这部分菜地污染严重, 在我区中郊地区发展无公害棚室蔬菜成为必然选择。我区近几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成的南长发村、平安村、敖其村等蔬菜基地, 生产承包主体都是农户。和老菜区相比, 新菜区农民的蔬菜种植是新课题, 特别是棚室蔬菜生产技术相对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生产。示范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2011年郊区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 总产30万吨。种类有菠菜、韭菜、小葱、芹菜、黄瓜、茄子、番茄、豆角、土豆、白菜、萝卜等, 主要集中在长青、沿江、四丰和长发4个乡镇。全区共建有蔬菜大棚3000栋、温室1200栋。蔬菜园区5个, 即:南长发蔬菜园区, 现有温室14栋、大棚100栋;西格木平安蔬菜园区, 现有温室10栋、大棚110栋;佳新台湾瓜菜园区, 现有温室10栋、大棚100栋。敖其赫哲新村蔬菜观光园区, 现有温室6栋、大棚84栋。农业局大田良种场高科技蔬菜园区, 现有温室6栋、大棚30栋。蔬菜基地八个。即:沿江大白菜基地2011年发展到1万亩, 长青万兴番茄基地, 2011年发展到1500亩, 长青五一油豆角基地, 2011年发展到3000亩, 沿江、西格木甜玉米生产基地, 2011年发展到1.5万亩。

二、郊区蔬菜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及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在全国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 要提高各地蔬菜自给率, 重点发展设施蔬菜, 积极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 注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蔬菜生产, 是发展郊区现代农业的重要课题, 也是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更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 是我区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我区蔬菜栽培技术水平, 搞好蔬菜品牌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蔬菜出口贸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郊区蔬菜生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为加快振兴我区蔬菜产业进程, 实现蔬菜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不断增强我区为城市服务功能, 结合我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及蔬菜生产实际, 以蔬菜园区建设为重点, 全面建设佳木斯市优质安全蔬菜基地。

郊区以“三加一增”为抓手, 强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上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加大对蔬菜园区和蔬菜基地基础设施的投入, 打造蔬菜生产“五园区、八基地”, 切实保障对市区的蔬菜供给。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蔬菜基地和园区的科技示范作用, 增强菜农科技种菜意识, 不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 降低蔬菜生产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使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产品销售、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积极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蔬菜生产。四是扩大蔬菜生产面积。对现有的4400栋水稻育秧大棚进行技术改造综合利用, 实现扩大蔬菜生产面积2200亩。

四、建设佳木斯休闲农业蔬菜观光园区

多年来, 佳木斯市郊区的蔬菜产业为佳市“菜蓝子”工程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市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 而更加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 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逐渐受到市民的欢迎。

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发[2012]4号) 指出:“发展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 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都市农业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业也是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郊区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项重要工作。因此, 要开始筹划计划建设佳木斯休闲农业观光园区项目。

佳木斯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建议建设在佳木斯市郊区大田良种场, 毗邻佳木斯西出口, 现有耕地675亩 (45公顷) 。北邻松花江, 南有猴石山, 紧邻哈同公路、佳滨公路, 交通便利, 环境优雅, 空气宜人, 在佳城上风向, 地处郊区规划建设的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带, 处于郊区敖其旅游区的前沿地带, 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好场所, 前景广阔。

佳木斯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建设, 顺应市民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开发建设, 利用园区景观和农业资源, 把园区建设成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教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多元化农业公园。游客可以亲自采摘自己喜欢的蔬菜。在观光特色棚室、旅游休闲的同时, 了解农耕文化, 享受蔬菜园艺文明, 接受农技科普知识教育。通过采取设施栽培、立体栽培、绿色有机生态栽培技术, 形成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农业田园意境, 为市民提供一个田园式旅游休闲场所。

功能区规划及主要建设内容:佳木斯休闲农业观光园区规划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 (45公顷) , 规划建设以下五个功能区:综合服务区、采摘区、景观区、农耕农趣体验区和试验培育区。

佳木斯休闲农业观光园区项目后建成后, 按年接待游客2万人计算, 以每人在园区消费150元 (包括特色产品和休闲娱乐) , 一年旅游产值300万元, 旅游纯收入200万元;蔬菜等农产品销售纯收入200万元, 年可实现纯利润400万元。

山区发展蔬菜产业的误区与对策 篇8

一、盲目建设基地,产业布局不切实际

产业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建设的成败。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集中优势产区,发展优势产业,通过方便、快捷的交通物流调剂各地市场余缺,实现产品互通有无,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与趋势。山区发展蔬菜产业,在布局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既要考虑到地方环境、本土市场,又要考虑到国内甚至国际大环境、大市场。而缺乏调研、不讲科学,不顾实际、盲目建设蔬菜基地问题,在山区许多地方表现比较突出,有很多值得汲取的教训。

山区在蔬菜产业布局上,应立足本土、着眼大局。一要突出近郊蔬菜基地建设,坚持在城区周边选择交通便利、环境适宜、劳力充足、积极性高的地方建设设施或露地蔬菜基地,在方便蔬菜销售、增加菜农收入的同时,首先解决城区及周边居民吃菜问题。二要充分利用山区立体气候优势,在高山、二高山选择适宜区域, 开辟天然反季节蔬菜基地,突出特色品种、季节差异与绿色、无公害栽培,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三要重视山野菜和特色菜基地建设,这是山区最有潜力“销出去”的蔬菜。今后一方面对野生蔬菜资源要加以保护和改造,使其面积扩大、单产提高、采集便利、质量易控,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实施“野转家”,充分利用山区空闲田地、退耕还林地实施人工种植,建设商品化种植生产基地。四要适当发展远郊蔬菜,但其种植规模一定要适度,防止产品太少无法调运销售,产品太多市场又容纳不了。五要坚持科学选址,尤其是在建设温室、大棚蔬菜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山区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避免在风口、低洼处和冰雹常发地带建棚。六要相对集中连片,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便于产品销售。

二、盲目建设大棚,产品结构失调

山区环境闭塞,蔬菜多数以满足本地市场为主,温室、大棚、小拱棚、地膜、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应有适当比例,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供应均衡,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但目前山区一些地方在蔬菜基地建设上,不是追求低投入、高产出,实现消费者与菜农“双赢”,而是过分追求项目投资额度,以及观感效应,说到底是追求“政绩”。无论需要不需要、合适不合适,都盲目地建设大棚,一方面使大棚菜与露地菜结构比例失调,大棚菜扎堆上市,本应高价销售的“反季节蔬菜”,却变成了廉价的“大路菜”;一方面大棚种植蔬菜投入大、病虫多、管理要求高,更换棚膜、浇水施肥等运营成本高、费用大。有的农户因投入不足,管理跟不上,干脆将大棚改露地,种植蔬菜或玉米、花生,有的甚至荒芜废弃。同时,大量建设大棚,也耗费了大量财力。因此在大棚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上,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适可而止,同时要让已建基地真正发挥效益。

三、建设设施蔬菜基地重上轻下,配套设施不全

山区耕地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多数土层浅薄。一些地方在建设设施蔬菜基地时,为平整场地常将耕层打乱,有限的熟土被埋于地下,地表大棚虽建设得整齐划一、蔚为壮观,但棚内可供耕作的活土层很浅,甚至砂石满地,肥力很低,根本无法满足种菜要求。另外,有的虽建有大棚,但却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给大棚种植带来较大难度,致使蔬菜产量低、效益提升难。

针对此问题,山区在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基地时,一要强调整体规划,道路、排灌渠道等配套设施提前规划,同步建设;二要在新基地引进“水肥一体化”装置等先进设施,同时对老基地逐步安装滴灌、微喷灌设施,改善灌溉、施肥条件;三要在平整土地时,先将地表熟土聚集堆放,大棚建设完毕后再回铺到地表;四要对棚内土壤实施培肥改良。建棚要更加注重地下部分投入,设法加厚活土层,培肥改良土壤,为大棚蔬菜高产、高效夯实基础。

四、非农人员看好种菜效益,盲目承包蔬菜基地

选择合适的承包主体,对新建蔬菜基地发挥效益极为重要。近年来有个比较明显的倾向,就是一些真正的菜农不想在种菜上有大的作为,倒是一些根本没有种植过蔬菜的非农人员、社会资本,看好种菜的经济效益,希望在政策扶持与项目支持下,在种菜上一展宏图。他们常规模流转、承包蔬菜基地,盲目涉足种菜行业。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能种好菜,更不是人人种菜都能赚钱。这些人虽有创业激情,有一定的资金优势、管理能力甚至人脉关系、销售渠道,但真正种菜后,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效益高低,才知道种菜也需要相应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能坚持多久,不仅给自己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也使蔬菜基地未能发挥应有效益,浪费了国家资源。

总结近年来蔬菜基地发包的经验教训,今后蔬菜基地的承包主体,应该是有丰富的种植销售经验,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菜农或种植团队。对未种植过蔬菜的人流转土地搞蔬菜规模种植要特别谨慎,若这些人直接承包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大棚蔬菜,审核时更要慎之又慎。

五、种植规模贪大求洋,盲目“垒大户”

大户种植、专业经营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但由普通菜农成长为“蔬菜种植大户”,需要一个知识、经验、实力、能力积累的过程,而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种菜“新手”,更不能一入行就直奔“大户”。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在蔬菜基地建成后,总希望找到“大户”实行统一流转、规模经营,或激励、支持小户快速扩大种植规模,迅速“做大做强”。一些承包者对自己的能力、实力估量不足,盲目扩大面积。在目前山区农村劳动力成本明显偏高的情况下 ,规模种植如果请工过多,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其最终效益常常与种植面积不成正比,甚至出现“老板”越大、期望值越高、亏损越重现象,在这方面山区有不少典型的实例和值得汲取的教训。常言道:种多不如种少,种少不如种好。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达到最佳效益。在种植规模上,应当以提高产量、效益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垒大户”现象发生。

六、种植蔬菜种类多,没有重点和特色

一些蔬菜基地种植的蔬菜种类虽多,但始终没有找准自己的优势,没有非常突出的主打产品、特色蔬菜,因而在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一个蔬菜基地,只有通过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精心选择一个优势最强的主打产品,然后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其在种植面积、管理水平、产量品质等方面,与其他基地相比占据明显优势,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被市场广泛认可,才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蔬菜基地的规划、建设与指导上,要注重“一村一品”,培植专业村甚至专业乡镇,作为菜农自己,也要找准优势、突出重点、深入研究、扩大优势,不断提高种菜的水平和效益。

七、重生产投入轻科技投入,缺乏科新

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很多菜农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性投入毫不吝啬,但舍不得花钱订阅报刊,更舍不得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导致技术上长期缺乏创新,没有长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一个菜农,特别是种植大户、企业,要想在种菜上技高一筹、脱颖而出,就必须舍得在技术上下功夫,积极向有关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寻求科技支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引进良种、改进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不断创新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种菜的经济效益。

八、千家万户育苗,质量参差不齐

苗好一半收,蔬菜品种的优劣与育苗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蔬菜种植的产量与效益。但目前山区基本处于千家万户各自育苗阶段,受育苗条件、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蔬菜苗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蔬菜的后续生产。应学习山东寿光经验,选择交通便利处,建设专业化的蔬菜商品育苗基地,引进优良品种示范种植,菜农通过实地考察,确定自己将要种植的蔬菜品种和数量,交付定金后由专业公司利用现代化设施育苗,按照合同要求将菜苗发送到菜农手中。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菜苗品种优良、质量可靠,而且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蔬菜种类、茬口的合理搭配与控制,防止盲目种植、扎堆上市。

九、大棚蔬菜茬口安排过多,夏季消毒不够重视

在一些新发展的蔬菜基地,部分菜农以为温室大棚每年利用时间越长,种植蔬菜种类、茬次越多越好,因此周年不停地种植,基本没有休闲、消毒时间,认为这样温室大棚的利用率才高、种植效益才好,其实不然。常言道:“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一年种植的茬次多,不一定效益就高。特别是山区建造温室大棚,其目的就是解决当地早春、晚秋、深冬蔬菜供应问题。利用大棚种植蔬菜,关键是要抓住菜价高、效益好的春提早、秋延迟两季蔬菜,温室重点放在冬季栽培。夏季温度升高,各种露地蔬菜大量上市,菜价下跌,此时温室大棚的管理重点,应放在清园消毒、深耕施肥、改良土壤,利用夏季高温闷棚、消灭棚内病虫、杂草,为下季种植蓄积力量上,这比夏季忙于种植更有意义。

十、对体制、机制问题研究少,影响种植效益

从近年实践来看,蔬菜基地要发挥应有效益,不仅要有好的设施、好的技术,还要有好的体制与机制,有时好的体制、机制比设施、技术更重要。山区很多地方在蔬菜基地建设上重硬件投入,也重技术培训,但在基地管理上却苦于没有好的办法。有的基地农户分散承包、各自为政,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产品销售非常困难;有的基地被盲目地整体发包,承包主体能力不足,实力有限,简单种植,粗放管理,技术含量低、产量效益低,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基地因承包主体频繁更换,导致大棚设施损毁严重。今后在基地管理上,一要坚持先流转,再建设;二要坚持大户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三要明确基地管护主体与责任,谁种植、谁管护,谁损坏、谁负责;四要通过成立合作社等形式,使菜农互助合作,实现统一采购、标准化种植、统一销售,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便于销售、实现共赢。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篇9

提高移民生活水平,发展壮大移民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通过帮助移民发展致富,壮大经济产业,来让移民安居乐业,是解决当前移民工作中诸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途径。柳陂新村作为全省最大的移民点,在发展移民经济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5月10日,办事处安排专人到柳陂新村,就移民村发展蔬菜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柳陂新村共有移民847户,3491人,共有耕地5144亩。预留蔬菜用地1750亩,其中兰家岗村600亩、挖断岗村400亩、舒家沟村450亩、青龙山村300亩,均为成片田块。多数村民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蔬菜,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在迁入潜江前,这四个村的蔬菜种植已形成规模,并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基本上一个40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可纯收入一万元左右。目前,移民村的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的心情急切,迫切希望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蔬菜种植业。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存在差异。在我市建一个长50米、宽8米的蔬菜大棚需8000至10000元的投入,建成后由政府补贴3000元左右。而据村民反映,在郧县建棚完全由当地政府用

项目资金投入,不要村民花一分钱。与老家的政策相比,移民对我市的这种扶持方式难以接受。

2、水系配套不足,沟渠覆盖不全,田间道路不配套,不适宜蔬菜种植。目前,移民村的大沟、大渠设施完备,但只适合大规模的粮食种植,要建蔬菜生产基地就必需规划、新建配套的引水沟渠,修建田间作业道路。

3、市场销售情况不明,渠道不畅。据村民反映,他们对潜江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市场情况不解,信息闭塞,也没有销售的渠道,对发展蔬菜种植的前景较为担忧。这也影响到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的信心。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市委、市政府结合“三万”活动,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安排,统一调度,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移民示范点。工作专班由市农办牵头,成员单位由市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广华办事处等机关单位组成。

2、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移民发展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拓宽项目渠道,争取省市两级领导给予资金倾斜扶持,解决资金难题,打造全省移民发展示范点。

3、完善田间水渠、作业道路网。

4、引入市内蔬菜销售公司,发展“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解决销售问题。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篇10

交流材料

秦明强 2017年5月4日

各位领导:

根据交流会的安排,下面我简单向大家汇报西塘镇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产业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一是西塘镇旅游业协会和纽扣商会的基本情况;二是这两个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

一、旅游业协会、纽扣商会基本情况

1.旅游业协会。西塘旅游业协会于2003年1月成立,现有会员单位630家,其中单位会员20家,个体会员610家【协会会长丁国强,秘书长陶雪林】,协会下属4个分会,分别是客栈协会、酒吧协会、轻音乐酒吧协会和人力三轮车管理协会。西塘旅游业协会成立以来,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协调互助”的作用,以“行内人管行内事”为重点,主要开展“解决行业内纠纷,帮助同行解决经营难题,服务协会会员”为主的各类工作,体现了协会的服务性、协调性和自律性。结合西塘旅游业的发展,协会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大胆实践和创新,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省、市农展会、旅游产业博览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钮扣商会。嘉善县钮扣商会成立于1998年8月,目前有会员企业总数172家,是少有的完全由小微企业组成并为 小微企业代言的特色行业商会,主管单位为嘉善县工商业联合会,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县十佳社会团体、全县优秀行业协会等荣誉称号。2012年4月,经第三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57人,会长由嘉善县大舜奔马钮扣服饰厂总经理沈传根担任,秘书处作为常设办公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

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

1.旅游业协会党支部。近年来,西塘古镇景区始终“围绕旅游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旅游”的思路开展党建与旅游“双促”工作。于2003年10月成立西塘镇旅游业协会党支部,并于2012年更名为中共西塘镇旅游业总支部委员会,下设行政管理、产业电商、景区服务、秩序保障和旅游业协会5个支部,共有正式党员41名,预备党员1名。

西塘旅游业党总支联合西塘镇朝南埭、西街、塘东社区党总支、个私协会联合总支西塘分局党支部与景区毗邻的翠南村、荷池村党总支等7家单位组成联系会议,定期商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志愿服务等党建工作。同时,在景区内推行党员网格化管理制度,按照党员的户籍和经营场所安排网格,并把景区内组织关系未落户的外来经营户党员,同样纳入网格管理,便于联系管理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

去年以来,旅游业党总支在景区内开展“三亮三创”活动。在景区内的37名党员经营户的82家商店内,均放置“党 员经营户”木牌等用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摆明党员身份,接受游客监督。创建“党员诚信岗”,在自愿报名和组织审查的基础上,在争创“党员示范岗”的党员经营户场所放置“免费提供开水”水桶,经营户负责水桶的维护.打造“党员示范岗”,引领商户共创5A格局;制定考核标准,多维度考核,年底综合考评;评定“党员先锋岗”,放在景区对外宣传中,提升经营户知名度。截止目前,景区37名党员的82家经营店都已创建成为“党员诚信岗”,其中8名党员的18家经营店成为首批“党员示范岗”。

成效:西塘镇旅游业协会党支部通过上述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为民服务渗透到景区的每个角落。在打造红色为民服务风景线的同时,把景区内的组织关系未落户的外来经营户党员和组织关系不在旅游业协会党支部的本镇党员也都纳入到了管理服务队伍,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强了服务意识,优化了服务载体。在党员的积极带动下,广大群众也都融入到了服务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氛围之中,带动旅游相关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塘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钮扣商会党总支。钮扣商会党总支于2000年成立,当时7个支部,20多名党员,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为12个支部,87名党员。在党建阵地建设方面,钮扣商会党总支把开辟活动场所、搭建党建阵地作为推进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做到党建工作覆盖到哪里,活动阵地建到哪里。为进一步优化党 总支活动环境,在原来150多平米的活动中心的基础上,于大舜钮扣辅料产业园新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商会党总支活动中心,配套建立培训室、活动室、谈心室,面貌焕然一新,把钮扣行业党建工作与新园区建设同步推进。党总支下属各支部都按照要求在企业门口亮出牌子,党员职工亮明身份上岗,4家环境较好的企业还设立了党员活动站,配备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谈心谈话室,分片组织周边企业党员开展活动,形成了党员活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良好格局。在工作制度方面,除了召开例会研讨钮扣行业的发展,同时以会代训开展学习辅导,定期举办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生产技能等培训班,研究解决钮扣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行“双培养、双结对”党员培养制度,一方面通过“群众推优”等工作,把企业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企业骨干,使党员职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近三年来有10多名年轻的钮扣加工技术骨干加入了党组织。另一方面主动与西塘税务分局党支部、大舜村党委等单位结对共建,组织企业发展对象与居住地党员结对培养,不断增强党建互动活力。在破解发展难题方面,钮扣商会党总支始终把助推行业发展作为开展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协助党委、政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创业园建设之初,党总支针对土地要素制约,钮扣行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通过反复调研,走访听取了上百家企业主的意见,提出了“开发滩涂地建设钮扣服装辅料创业园”的工作建议,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采 纳。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党总支又组织党员业主带头在广大企业中宣传引导,并积极配合做好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

天津市蔬菜种业产业链研究 篇11

摘 要:农以种为先,良种是保障蔬菜高产高效的首要条件,蔬菜种业对于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从产业链角度入手,通过逐层深入剖析天津市产业链布局和各环节的发展现状,找出蔬菜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种业;产业链;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11

天津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蔬菜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天津市又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且自 “4412”设施农业工程实施以来,蔬菜产业进入了空前快速发展阶段[1-2]。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各级政府对种业发展的重视,蔬菜种业已经成为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优势产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天津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3-6]。但是,与发达国家跨国种业相比,天津市蔬菜种业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6-8]。为此,笔者对天津市蔬菜种业的产业链布局及“育、繁、推”各个产业链环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切实提高天津市乃至全国蔬菜种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1 天津市蔬菜种业产业链的总体布局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天津市已形成了“国有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兴起,销售企业众多,一家持证外国公司”的产业格局。其中,以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最强,具有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天津绿丰园艺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天津耕耘种业、天津神农种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明显,其生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提升显著;民营销售企业数量较为庞大,2011年已超过1 100家,虽不乏有像天津子丰种业有限公司这样较大型的销售企业,但多数为小规模的销售门店;日本花之大和公司是天津市唯一一家持证外国种子企业,主要经营花卉和蔬菜,对天津市本土蔬菜种业发展的影响不大。

近年来,天津市通过不断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力度,加强种业产业化配套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育繁推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天津市蔬菜种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已形成,且实现了产业链的不断细化和完善。目前,天津市蔬菜种业已经形成了蔬菜品种选育(种质资源收集、育种基础研究、品种选育、品种试验、区域生产试验、品种登记审定)、繁育生产(种子繁育、种子加工与包衣、种子质量检测)、推广销售(种子包装营销、种子贮藏运输、种子销售与售后)为一体的全程产业链(图1)。

2 天津市蔬菜种业育种现状

天津市蔬菜育种工作主要由国有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自行开展,但在工作内容、工作模式、育种手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国有企业育种工作内容包括种质资源收集、育种基础研究、品种选育、品种试验、品种登记审定等全程育种链条;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雏形已经显现,育种技术国内领先,育种手段采用以常规育种为主,并充分结合生物技术的育种方式。民营科技企业的育种工作内容包括除育种基础研究以外的所有蔬菜育种研究工作,育种手段仍以常规育种为主,其中少数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流程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显著扩大了测配组合的规模。

近年来,天津市积累了丰富的品种资源材料,育种手段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并积极探索现代生物技术育种途径,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的育种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龙头地位,西瓜、甜瓜品种的国内领先优势正在形成。黄瓜育种在细胞工程育种及分子育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多抗性鉴定技术、大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成熟已应用于新品种选育,建立了快速、高效的黄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9]。花椰菜育种建立了克服因基因型障碍的“搭桥技术”,推广了花椰菜小孢子培养技术,率先采用计算机育种技术选育花椰菜新品种,研究水平达国际领先,并在人工智能花椰菜育种方法的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0]。大白菜育种在全国率先开展青麻叶类型大白菜杂交育种技术、雄性不育转育技术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11]。芹菜育种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芹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制定出芹菜耐抽薹种质资源的评价体系,利用雄性不育技术培育系列芹菜杂交品种用于生产[12-13]。

3 天津市蔬菜种业繁育现状

天津市国有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均自己开展种子繁育工作。但是由于天津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气候、人工成本、保密性等原因,天津本地蔬菜种子繁育基地主要在外省市,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内蒙、甘肃、云南、青海等省市,基地总面积约2 667 hm2。近年来,天津市通过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和贷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扶持,发展了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本地良种繁育基地。种子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制种为主体,在全国率先实行订单农业,逐渐形成种子生产集团,成为科技良种产业化的典范,被农业部专家组称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天津模式”。

在孵化创新方面,天津市的杂交制种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领先全国。在制种技术研发方面,科润黄瓜所从事黄瓜杂交制种30余年,研发了黄瓜杂交制种方法、黄瓜种膜剂配方及其生产方法,创建了网室隔离杂交制种技术体系,并建立了高效杂交制种技术体系规程。此外,科润蔬菜所在芹菜专用种衣剂配方技术、打破芹菜种子休眠的激素处理技术等方面获得了突破。在种子质量检测方面,科润黄瓜所是国内首家在蔬菜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种子纯度检测,并达到了规模化应用的企业。建立了通过分子标记进行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技术体系,筛选出针对目前主要推广的20多个品种的特征分子标记。2009年利用该技术对11.5万多kg黄瓜种子进行了纯度鉴定,保障了黄瓜良种的推广应用。此外,天津市还自主研发了基于EST-SSR标记的花椰菜和大白菜的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的方法,以及芹菜EST-SSR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等。

4 天津市蔬菜种业推广现状

天津蔬菜种子销售市场主要面向全国,蔬菜良种年销售量达100万kg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从组织结构来看,虽然参与种子销售的民营销售企业有1 000多家,但是随着国有农科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育繁推一体化”运作模式的探索与深入,通过不断的市场创新,它们已经成为天津自产种子销售链条上的主导力量,创建连锁销售、代理销售、办事处销售等不同类型的推广销售网络,在全国建立完善的推广销售网络和服务渠道。

目前,天津市已形成多种国内知名的蔬菜种子品牌,先后推出了津研、津杂、津春、津绿、津优等系列黄瓜优良品种;丰花系列、津雪系列、津品系列花椰菜优良品种;秋绿、津白、津夏、津秀系列大白菜优良品种;天津实心芹、四季西芹;津抗、津花系列西瓜;丰雷、元首系列甜瓜;津椒系列甜辣椒;双丰系列菜豆品种。其中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最具优势,除满足本地蔬菜生产用种需求外(本市蔬菜播种量大约每年30万kg,商品种占80%左右),大量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青麻叶类型大白菜新品种占出口商品菜的70%以上,成为全国出口创汇大白菜的主导品种。“津”字品牌蔬菜种子已成为全国蔬菜种子行业的金字招牌。

5 天津市蔬菜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5.1 现代育种体系仍需完善

国有企业由于受到科研体制的限制,仍普遍存在“个体户”、“课题组”式的育种模式,尚未实现标准化、流程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测配组合的规模不大,保障品种的持续性和市场性有一定难度。而民营科技企业科研实力不强,特别是现代育种技术和装备发展较慢,目前仍以常规育种为主,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育种手段鲜有涉足。同时,最尖端的生物学、信息学领域的人才和设备主要集中在高校中,而这些宝贵的科研资源还未与蔬菜种业实现无缝对接,大大影响了现代技术手段在育种中的应用。

5.2 繁育、推广环节发展滞后

天津市仍然存在“育种一流、加工二流”的现象,且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种子试验网络不健全,区域试验基地缺乏;良种繁育基地分散,配套设施设备差;种子加工设备落后,多属单项加工作业,经加工的种子外观质量较差;质量监督、检验技术体系不完善,种子纯度鉴定仍以田间种植鉴定为主;区域性示范推广平台建设还需完善,对新品种区域性试验筛选少,相应配套的技术咨询跟不上;种子市场无序化、育繁种基地分散等,均导致种子科研单位或企业自主品种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受全国种业大环境的影响及国外种子公司的加入,人才流动加大,加重了育种人才和种质资源流失。

5.3 蔬菜种业资金缺口较大

天津种业发展专项资金还未设立,融资渠道偏窄,企业规模偏小,尚未有销售收入达亿元的蔬菜种子企业,现有科技投入不能满足科研创新的需要,且与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省市差距很大。跨国种业公司每年用于研发费用都在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以上。国内多个省份也设立了种业专项资金,例如江苏省设立种业专项资金,每年8 000万元,连续5年。

6 天津市蔬菜种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6.1 全面提升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

加大科研投入,重点从4个方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升级。一是坚持种质资源创新。以单倍体培养、分子标记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等现代高新技术成果为核心,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创制优异种质资源,为育种奠定基础。二是运用分子标记、细胞工程、诱变育种等关键技术,健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进一步优化单倍体培养技术体系,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并规模化应用,实现育种的分子设计。三是开展繁种关键技术研究。综合利用嫁接技术、激素调控技术、蜜蜂授粉技术,机械化采种技术,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的制种技术规范。四是升级种子生产加工和检测技术。研究种子生产田间控制技术与采收技术,种子干燥、精选、分级、包装等加工技术,种子安全储藏与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种子质量控制体系。

6.2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完善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的配套人才、资源、资金等管理机制;加强京津冀产学研合作与资源整合,以合同契约、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区域内外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共同研发、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由专职专业团队负责,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积极探索企业兼并、重组、上市等中长期发展战略部署,尝试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方式;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品种育成人员奖励机制、品种转让提成制度等。

6.3 显著增强产品竞争力和营销能力,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一是培育一批自有产权的拳头产品。育成一批市场急需、优质、多抗、专用型露地新品种和设施新品种,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增强创新创业团队实力。灵活引才育才机制,积极引进或培养领军创新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完善示范推广体系。在主栽区构建试验、示范点,形成管理规范、配套完备的高标准新品种展示平台和有形转化及示范体系,实现新品种快速转化。四是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种子销售网络,在省级一级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二级、三级销售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培养全能田间技术队伍,实现田间高效服务,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6.4 完善投融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在年度预算中设立蔬菜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其相应监督考核机制;加大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每年遴选一批骨干企业予以滚动支持,对成功企业给予奖励。二是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投融资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优先安排金融服务体系对种子企业给予扶持,鼓励运用股权基金、企业债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上市等方式,积极吸引境内外资本、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蔬菜种业。三是完善政策配套。设立种业生产基地设施建设、种子加工储运装备配置、良种推广应用等专项补贴项目;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起分工明确、利益链贯通的研发机制;设立种业风险基金及配套保险,加大财政投保补贴力度,建立起“政府基金—保险公司—企业”三位一体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提高理赔标准,简化理赔程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多功能用地等方面给予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优先考虑,建立种子生产基地长期租赁体制。

参考文献:

[1] 苏丽娜.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 天津农业科学,2014(8):75-77.

[2] 仇继东.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 天津农业科学,2010(1):5-9.

[3] 王晓蓉,宋治文,张要武. 天津市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的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14(1):87-90,106.

[4] 宋治文,张要武,王晓蓉. 基于SWOT分析的天津市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3(12):1-5.

[5] 窦艳芬,姜岩,苗强. 天津市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13(7):13-15.

[6] 常冬梅,司智霞,王翠. 蔬菜种业改革与发展——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经验谈[J]. 中国蔬菜,2011(13):1-4.

[7] 陈志兴.中外蔬菜新品种选育的比较及我国的发展对策[J]. 种子,2005(9):52-53.

[8] 佟屏亚.中国蔬菜种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蔬菜,2009(7):1-4.

[9] 杜胜利.依靠持续科技创新实现天津黄瓜良种产业升级[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6):89-90.

[10] 花椰菜育种和新技术研究的领航者——记2006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获得者、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书记孙德岭[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11):81.

[11] 李梅,张斌,闻凤英,等. 天津大白菜育种现状及商业化育种方向探讨[J]. 长江蔬菜,2014(8):1-5.

[12] 王武台,古瑜,韩启厚,等. 芹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 中国蔬菜,2011(8):22-27.

上一篇:楼宇对讲系统施工工艺下一篇:义务献血活动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