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管控方案

2022-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流动人口管控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流动人口管控方案

城市公共安全视阈中的流动人口问题应对:从管控到服务

摘 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流动人口会给城市社会治安、资源与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及经济安全等造成一定的风险。城市政府针对流动人口问题采取的传统管控方式已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为此,政府在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上需要实现由“管控”到“服务”的转变,变运动式治理为常态治理,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社会融合,以此解决流动人口可能造成的社会风险问题。

关 键 词:城市公共安全;流动人口;管控;服务

收稿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侯雷(197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行政伦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博士资助项目“精明增长视阈下吉林省城市增长共性与个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SB91。

安全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然而,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城市是人类由分散走向聚集的重要生活场所,由于城市相较于乡村地区而言具有极强的聚集性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结构性变革所埋下的潜在隐患,导致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往往会成为各种危机爆发的中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迁移(也涉及城市之间的迁移),从而出现了人口流动现象以及流动人口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从现实来看,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激增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城市病”,并将可能诱发多种城市“并发症”。[1]其中,对城市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因素的威胁被视为流动人口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城市政府多是通过严厉的管控方式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防范。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管控模式在进一步加剧了流动人口弱势地位的同时,根本无法消除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有效地解决对策应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提升其社会地位与城市认同感,通过促进社会融合来化解风险隐患。

一、流动人口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61亿人,相较2000年增加了1亿人。除了人口规模庞大外,我国城市流动人口还呈现出集中流动性强(如“春运”)、结构复杂(教育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收入与社会地位总体偏低等特征,从而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流动人口与城市自身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流动人口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自身容纳能力的限度。如各类资源有限,需要对流动人口的数量进行控制。而且流动人口自身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往往会引起原有城市居民的不满。从现实来看,流动人口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许多方面也会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一)流动人口会给城市社会治安带来风险

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各类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与流动人口的激增密切相关,许多城市流动人口的聚集区也是各类刑事案件的多发区。例如一项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在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如“浙江村”),90%以上的违法犯罪人员是外来人口。[2]根据北京市公安局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该市流动人口犯罪比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1990年为22.5%,1997年为53.9%,2002年为58.7%,2006年则已超过了60%。[3]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除了流动人口当中就有一些犯罪外逃分子外,就整体而言,流动人口在一个城市中属于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状况、教育状况、居住状况、社会福利享有状况等与原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社会歧视与社会排斥,存在较为严重的被剥夺感。此外,近些年来,在外来人口权益意识觉醒的情况下,一些城市多次发生的流动人口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城市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二)流动人口会给城市资源与环境安全造成风险

一个城市的人口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它主要取决于该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生活资料的供给能力、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等。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一个城市在其城市规划中总是会对其人口可容纳量进行限制,并通过各种手段对既有人口量进行调节。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调控的乏力,一些大城市涌入的过量流动人口,会给该城市的各类资源与环境安全造成很大的风险,比较典型的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例如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受了一场50年不遇的暴雪袭击,包括返乡学生、农民工在内的大批流动人口滞留当地火车站、飞机场,焦虑以至愤怒的人群对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三)流动人口会给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风险

城市流动人口聚集区总体呈现出脏、乱、差的状况,生活垃圾缺乏有效的集中处理,为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流动人口集聚区也是黄、赌、毒的集中地带,诸如艾滋病等恶性传染病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例如,一项针对青岛市的统计结果表明,在2011年新增艾滋病病例中,有72%是流动人口。[4]

(四)流动人口会给城市的经济安全造成风险

一般而言,流动人口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然而,由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具有不稳定性,也为城市的经济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南方一些城市近些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由于工资待遇的长期低下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对待遇预期的提高,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招不到足够多的熟练技术工人,已经影响了这些企业发展以及该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此外,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在我国东南沿海许多城市企业中经常出现各种劳资纠纷问题,这些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成为一种潜在的公共安全隐患。

二、我国城市政府应对流动人口安全风险的传统方式及缺陷

应当说,我国政府对人口流动问题自始至终保持着某种形式上的管理与调控,从未放任其自由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静态的等级人口流动制度”,[5]通过户籍制度确立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身份并限制其自由流动。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对人口流动问题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问题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的变化过程。例如从198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中,即可见当时的严格管控态度。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使农民可以合法地向集镇流动。1994年11月发布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农民在城市拥有流动就业的权利。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务院以及各省开始全面清理农民进城务工各种限制以及各种针对城市外来人口乱收费的政策规定,例如2001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布的《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针对流动人口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200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将进城就业农民界定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变化过程表明,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政府对该群体的态度也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来看,我国城市政府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仍然以刚性的“管控”为基本模式。这种“管控”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城市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控”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依托,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等为配套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城乡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也为各种歧视流动人口的管理性政策提供了“合法性”。第二,城市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控”主要采取专门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来说,城市政府都会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工作小组,依托公安部门或综合治理部门开展工作。同时针对流动人口所涉及问题的广泛性,城市政府也会联合公安、计生、工商、教育、城管以及房管等部门进行综合管理。[6]第三,城市政府对流动人口风险的消除主要采取运动式治理的方式。运动式治理区别于制度性治理之处在于它是行政主导的、突击式的、非持续性的而且经常缺乏法律依据的政府管理方式。许多城市政府经常通过治安专项整顿、“扫黄打非”等方式试图消除流动人口中的各种安全隐患。第四,城市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控”以各种“显性”安全隐患的压制或消除为目的,缺乏对各种安全风险深层次根源的反思。

传统“管控”模式在我国城市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其上述特征却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其负面影响是将城市流动人口视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种潜在风险或隐患,使得该群体的社会形象“污名化”,所遭受的社会歧视与排斥进一步加剧。事实上,前文所论及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治安、资源与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经济安全所造成的风险,除了与该群体自身的状况有关外,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他们在城市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且,当前社会对流动人口各种“负面”印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所产生的“聚焦”影响。例如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率远远高于城市一般人口这一情况,有研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以及媒体的偏失报道造成的,实际情况则是“特定条件下,城市居民和农村流动人口实施犯罪和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并没有明显的差异”。[7]鉴于这一状况,必须反思当前“管控”模式的各种弊端以及流动人口威胁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以真正实现城市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稳定。

三、从管控到服务:城市政府应对流动人口问题方式的变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笔者认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这一命题恰恰也是有效化解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安全所带来风险的必然要求。城市公共安全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向城市居民提供公共安全服务,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政府的一个固有思维是,将流动人口视为安全风险或隐患而加以管控,却忽视了流动人口也是城市中的居民,也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理应公平地享受到城市的各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安全服务。所以,城市政府在对待流动人口问题时,应从“管控”转变为向该群体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该城市的认同感,通过增进城市社会融合来达到消除公共安全隐患的目的。具体而言,“服务”思维下的流动人口问题的应对方式主要涉及下述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从监管控制者到服务供给者: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

从“管控”到“服务”主要涉及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管控”意味着城市政府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角色,这种权威主要体现在以公安部门为代表的执法机构对流动人口“越轨”行为的打击以及工商、卫生、城管等其他部门对流动人口及其问题的“运动式”清理。当城市政府转变为服务供给者角色之后,需要走向基层,深入到流动群体内部,听取流动人口的意愿与诉求,也需要将流动人口纳入政府财政支出的受惠对象范围,保证流动人口在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服务。从当前来看,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于2010年出台了《郑州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将通过加强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政策与户籍管理、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政策制度的衔接与协调,完善均等化服务的相关政策,使流动人口在郑州获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此外,如果说“管控”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话,那么,作为服务供给者的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与市场以及社会“第三部门”的合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与质量,这将有助于得到流动人口的认同。

(二)从被排斥者到服务接受者:流动人口的权利回归

城市流动人口对公共安全造成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的弱势地位以及所遭受的各种歧视、排斥,同时也体现出该群体应当享有权利的缺失。就城市流动人口而言,也只有全面、公正地享受到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以及政治权利之后,他们作为城市公共服务接受者的身份地位才能真正得到巩固。具体而言,在经济权利上,应保证流动人口在就业与获得劳动报酬上享受与城市一般居民同等的机会。当前,应当集中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拖欠问题以及各种劳资纠纷问题。在社会权利上,应保证流动人口在获得教育、医疗、住房与养老服务上享受与一般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当前,应当集中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流动人口医疗与养老保险跨地区对接难问题以及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差的问题。此外,在政治权利上,应当保证流动人口在各种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权。例如2010年北京针对城郊流动人口聚集区实施的“封村”管理模式受到了社会诸多批评,原因就在于该项政策只顾及了城市原有居民利益却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声音”。

(三)从隐患消除到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管理的目标定位

城市政府应对流动人口问题的传统方式是“直线——回应”式的,单纯以压制、消除安全隐患为诉求。然而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这种刚性的约束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它进一步强化了流动人口的弱势地位,降低了该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各种社会安全隐患。鉴于此,城市政府流动人口管理的根本目标应定位于积极促进社会融合。一般而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或文化层面。[8]这三个层面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在解决收入问题的基础上,需要为流动人口新的社会交往网络的构建提供条件,增强他们在城市现代生活中的心理与文化适应性,使他们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真正享受到城市化建设的各项成果。

(四)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流动人口安全风险的化解模式

针对既有的城市流动人口安全风险,城市政府应当将运动式治理模式转变为常态治理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各种制度体系的构建,对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保障。当前,常态治理所依赖的制度体系构建,一方面,需要对我国既有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进行变革,例如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城市外来人口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种具体制度等。制度变革的基本取向是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为身份平等的一元体制,消除流动人口面临的各种制度性歧视。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流动人口制定专门性的管理制度。在城市化进程持续进行以及区域间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鉴于流动人口与“定居”人口特征的不同,单一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制定专门的诸如流动人口登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社会保障转移对接制度等为该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杜萌.2亿流动人口困境不解将诱发城市“并发症”[N].法制日报,2010-12-22.

[2]沈叶明,徐颖.边缘城市社区治安问题初探——从社会控制到社区公共安全服务[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19.

[3]包路芳.城市适应与流动人口犯罪——北京犯罪问题的80年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05.

[4]新增艾滋病感染者9成是男性 7成属流动人口[N].青岛早报,2011-11-28.

[5]徐伟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与前瞻——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4):11.

[6]蔡仕彭.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2,(12):146.

[7]刘能.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安全: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01):64.

[8]郭秀云.风险社会理论与城市公共安全——基于人口流迁与社会融合视角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8,(11):08.

(责任编辑:牟春野)

作者:侯雷

第2篇:住宅工程防渗漏监理管控方案研究

摘 要: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住宅工程渗漏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发商以及相关住户。住宅渗漏严重也是广大住户房屋质量投诉的重点问题之一。住宅工程防渗漏是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乃至国家相关部门十分注重的问题。监理单位是住宅工程建设的重要主体,该单位担负着住宅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监理单位的角度入手,分析住宅工程渗漏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住宅防渗漏监理管控方案。

关键词:防渗漏;监理管控;标准化;程序化

1 住宅工程渗漏的原因

1.1 忽视了监理管控的重要性 

住宅工程防渗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勘测测量、图纸设计、材料选择、具体施工等等。每一道工序都与住宅防渗漏工程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亦或是开发商,都认为住宅的防渗漏工程的成败取决于某一道工序。这种认知是极其片面且不正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一方面,住宅防渗漏工程的各个工序是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如果前期勘测测量不完善,后期的一切工作都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设计不合理,科学防渗漏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如果材料选择不当,住宅渗漏问题同样还会发生。如果施工没有按要求落实,不要说住宅防渗漏了,甚至整体质量都难以保证。因此,在住宅防渗漏的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都不可以忽视。另一个方面,监理管控工作在住宅防渗漏工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表面看,住宅工程防渗漏工作没有一道工序是属于监理管控单位的。然而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监理单位的监理管控工作渗透在住宅防渗漏工程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从勘测测量到具体施工,监理工程都要进行质量监测与管理。监理单位监测的过程中就是维护业主与承包商合法利益的过程。

1.2 监理管控市场不成熟

监理市场不成熟也是住宅工程渗漏等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国当前的监理管控市场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业主常常干预监理人员的相关工作,甚至随意改变监理人员的相关工作指令。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监理单位相关工作的完成,同时,监理人员也应该依据合同保障业主应有的权益。监理人员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的维护业主与承包商的相关合法权益。然而事实上,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业主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业主的弱势与监理人员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问题有着要关系。在住宅防渗漏工程中,监理人员是受雇于业主的,双方都是依据合同形式相关的权利与义务。监理人员有义务为业主监理相关施工工程,保证住宅防渗漏工程的质量。

1.3 施工图纸审查等监理标准不严密

监理单位的相关标准不严密也是住宅防渗漏工程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选取审查施工图纸这一环节为代表论证这一问题。施工图纸是住宅防渗漏工程开展的基础。无论是哪一个部门都应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相关要求进行工作。必须指出的是,设计图纸完成后交由监理部门进行相关审查。然而在实际考察工作中会发现,大量的监理单位并不注重施工图纸的审查工作或者审查工作不严密。监理单位进行施工图纸审查过程中往往只是听取设计者的相关理念讲述,而很少请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考察。设计图纸缺乏具有针对性专业人才的审核,因而监理单位也很难全面了解施工的整体走向,更不用说从图纸中发现施工重难点了。监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标准不严密就很容易使得监理工作流于形式,最终不利于住宅防渗漏工程的成功。

1.4 监理人员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

监理人员的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是住宅防渗漏工程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这是由于各方对于监理管控工作的不重视,或者恶意阻拦造成的。在住宅防漏工程中,监理人员承担者监督者的角色。监理人员在实施监理管控的过程中,工程的其他单位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最终不利于监理人员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从监理单位自身来说,部分监理人员素质不高也是监理工作得不到落实的重要原因。监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则制度完成监理工作,最终使得监理管控流于形式。这些都是住宅渗漏工程在监理管控这一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

2 住宅工程防渗漏监理管控措施

2.1 明确实施监理管控的重要性

明确实施监理管控的重要性是住宅工程防渗漏监理管控方案实施的基础。业主和监理单位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监理单位有权利和义务保障业主应有的权益。而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监理单位是独立存在的第三方个体,并不是业主的代表。因此,各方应该对监理单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明确监理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一前提下,监理单位在工作过程中才可以更好的处理各方关系,实现协调工作。

2.2 采取严格措施,规范监理管控市场

规范监理管控市场是做好住宅工程防渗漏监理管控的重要措施。首先,必须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例如监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等。只有保证了监理人员的素质,才有可能更好的完成相关监理工作。完善监理管控机制,对于没有完成相关专业技能考核的人员,应该及时取消他们的监理人员工作资格。其次,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在面对业主与承包商时,不可偏帮一方,更能不做出拿回扣等违法犯纪之事。最后,在监理管控的过程中,监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措施进行监理工作。监理人员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监理,尤其应该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工作。

2.3 坚持标准化、程序化管理

坚持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是住宅防渗漏工程监理管控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标准化规范并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另一方面标准化可以使监理单位从宏观上把握工程的整体进度,更好的完成住宅防渗漏工程的成功。坚持标准化就要求监理单位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住宅防渗漏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样进行,质量检测工作结果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实施。这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好住宅防渗漏工程,即使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可以更清晰的找出责任方,不至于出现各单位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2.4 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工作

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工作是住宅工程防渗漏监理管控方案中的重要一环。首先,监理人员应该及时进行定期巡查。通过巡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帮助相关单位保质保量的完成住宅防渗漏工程。在巡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关标准将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巡查工作流于形式。其次,监理单位还应该进行一定的突击检查行为。突击检查可以更真实的呈现工程施工的真实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更应该深入挖掘,发现问题后应该严肃处理。

3 结语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监理单位在住宅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住宅工程防渗漏监理管控过程中,监理单位应该与施工单位、开发商、住户等几大主体进行密切配合。真正起到监理单位质量把关的作用。在明确实施监理管控工作的重要性之后,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监理管控市场,促进市场规范化才有利于监理管控市场的长期发展。此外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管控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坚持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真正做到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住宅工程防渗漏监理管控方案。

参考文献

[1]邓晓春、赵丽慧.对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 

[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技术规程(DBJ13-00-2006)[S]. 

[3]王新泰.建筑物外墙防渗漏技术措施浅议[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9).

作者:曾海强

第3篇:分析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方案及处理

【摘要】针对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期间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突出表现在缺乏明确的管理控制规定,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且提出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相关处理建议,以期能够不断提升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总体效果。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管控

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速度较快,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价值越发突出。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变动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实际的电力工程基础建设效果受到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期间,需要结合具体的要求展开工作,对电力造价管理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发挥科学控制、合理预防的作用价值。文章将基于当前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1、电力工程造价管控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纵观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实际情况,其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明确的管理控制规定,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等方面。

1.1缺乏明确的管理控制规定

电力工程造价期间,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因素等,均会对电力工程造价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全面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具体电力施工过程中,在面临与自身单位利益相关的节点时,需要增加造价控制的力度,对电力工程实施全面的造价管理,制定清晰的造价管控计划。

但是结合实际的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情况来看,却多比较重视前期规划,对造价的全过程控制重视程度不足。在这种情况影响下,电力工程施工期间多缺乏整体性的规划。资金多按照实际的支出而报销账目,对电力工程整体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不良影响。一些负责人员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会存在“徇私舞弊”的问题,谎报低价报价,然而在实际施工期间又会不断增加资金,致使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总体效果受到影响,实际的工程造价管控质量受限。

1.2造价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对于工民建筑还是其他建筑工程,对工作人员自身的造价能力、工作经验以及职业素养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位电力工程造价人员均需要深入掌握各类造价知识、造价技巧,且还需要适当掌握相关的经济常识、法律规定等,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但是结合当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却多存在着造价人员个人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工作经验相对比较匮乏的情况。很多电力工程造价管控人员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个人的工作经验较少,实际的工程造价过程中面临突发情况变会“手忙脚乱”,电力工程造价管控“形同虚设”。

2、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方案及处理方式

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期间,可以通过发挥制度管控价值,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开展: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科学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及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等方式,提升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整体效果,对现代电力工程单位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发挥制度管控价值,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招投标阶段为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重要阶段,需要增强招标工作公平性的重视程度,避免“徇私舞弊”问题的发生。电力企业需要构建一套合理的招标标准与招标方法,预防不合理的问题发生,结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工程建设的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

招投标阶段需要对造价管控的方案进行综合探究,比如可以通过报价制定评标标准,清晰各个部分工程建设的具体花费情况,施工单位的应得利润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报价仔细核对,选择最合理的报价单位。再如还可以应用百分制总和评标定标法,需要将投标单位的所有信息进行上报,按照其公司的规模、资质、所报价格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评价打分。最后则通过分数对比的方式,选择最优单位,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2.2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科学分析企业运营风险

电力工程造价管控过程中,风险发生率较高、稳定性较差,故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期间,需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率。企业需要提升内部财务风险识别能力,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外部引入方面,可以聘请更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造价管理经验的高水平人才;内部培养方面,则可以定期开展造价专题知识讲座、优秀工作经验分享活动等等,且可以定期对造价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提升每一位造价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重视程度,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

企业需要基于自身的财务发展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在不断提升自身风险预防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可靠性价值突出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展开各项活动。风险机制具体包含项目分析、风险转移等内容。其中项目分析主要是对电力工程项目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评价,选择适宜的项目管理对策,降低风险发生率。风险转移则是通过经济合同签订、基金制度建立等方式,有效规避或者转移风险,将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造价管控过程中,会受到市场发展情况、企业内部变动或者是法律政策制度等影响,具有动态性、多变性特征。实际工作期间需要切实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在合理的预算管理模式

2.3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力工程造价也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在不断提升电力工程造价管控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电力工程单位需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价值,在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期间,需要将财务管理内容与电力企业工程造价工作相互关联。通过市场信息调查、数据收集等方式,为现代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活动的开展,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财务管理工作期间,需要将财务管理活动与电力企业整体发展,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进行联系,为企业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多有效数据支持,发挥参考价值,且能够對电力工程造价活动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效果。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在适宜的时间内,充分彰显出会计信息的应用价值,以帮助管理者和经营者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江西博微公司开发的博微电力工程造价软件为例,软件应用期间,可以根据组合条件分析费率取值。在不同的专业概预算编制方式下,清晰工程的类别、地区的差异以及编制的内容等等。以工程造价编制业务为立足点,细致分析客户的需求,将专业、便捷的要求融入到软件中,为不同类别单位电力工程审核活动提供快速、准确、规范地编制工作,使项目估算、施工图预算等工作更加便利。同时,还可以将Bim三维设计模式融入其中,通过模型直接得到所需的图纸、报表、视图、数据等。三维设计软件构建情境,明确各个场景中所需要应用的资金量,便于及时查出问题、处理问题,提升计算的准确度,有助于构建规范性、标准性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

结语:

电力工程企业管理期间,需要全面认识到造价管控的作用价值,在全面调查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与处理方案,通过发挥制度管控价值,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开展;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科学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及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等方式,提升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整体效果,科学规划各项造价管控活动,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更好的彰显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作用价值。

作者:熊象

第4篇:流动人口管控工作方案

流动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方案

为了更好的做好流动人口的规模调控工作,按照上级领导和镇政府的指示精神,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我村有固定人口608人,有出租房屋85户,企业6家,流动人口385人。我们划分了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分别有一名流管员负责本辖区内的所有关于涉及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并设立了奖惩制度,增强了流管员的责任心。新来的流动人口必须及时填写流动人口信息登记表,并限定其在3日内办理暂住证,这样可以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情况,有效控制不法分子租住在我村。及时为流动人口办理车辆出入证和人员出入证。

每个出租房屋户必须要与村里签订保证书,保障房屋租赁双方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严禁五小企业六小场所到我村租住,严格按照出租房屋十不准去做,并把全村所有的准备出租的闲置房屋统计出来,由大队负责统一出租,这样即对承租人租住质量进行了把关,也有效的控制低素质人员租住,有利于全面掌握村内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数量,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来有登记走有核销,严格控制流动人口数量,积极配合上级领导部门做好本村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第5篇:社区流动人口管控工作

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控工作建议

----区环卫局 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驻东风教育社区工作组

一、概述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的异地居住的人员,也称暂住人口,是指常住户口不在其生活所在地的外来经商办企业、探亲、旅游、从事劳务和生产经营,以此谋取职业,年满16周岁,在暂住地超过三日的人员。

二、流动人口的作用

(一)积极促进作用

1.填补了本市劳动力的不足。 2.降低了企业单位的劳动成本。 3.一定程度拉动了内需。

(二)消极作用 1.来源分散,成分复杂 2.居住分散,外来流动性大

3.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制意识淡薄,给社会稳定带来较大隐患

三、流动人口管控措施

(一)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深化流动人口排查力度

充分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针对社区流动人口进行逐楼、逐户、逐人大排查,做到“区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走访排查中,全面落实出租房屋信息化管理,规范和强化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确保出租房屋登记率达100%,已登记备案的出租房屋中居住的暂住人口登记、办证率达100%,达到出租房屋间数清、承租人员身份清。做到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落实管理措施,逐一上门入户核对。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同时,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各项服务。

1.做好社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美化辖区环境。积极掌握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现况,包括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与分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状况、社区居民发展潜力以及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现状。向流动人口宣传卫生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时传达贯彻上级的有关文件,做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工作的组织和发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契机,开展社区卫生宣传,搞好辖区社区卫生工作进展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反馈。

2.做好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坚持集中宣传与入户宣传相结合的宣传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宣传。走家入户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手册》和“369”限时工作法宣传单宣传单发放到出租房屋户主和流动人员手中,进行面对面宣传,确保分发到户、责任到人,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同时向辖区商业网点发放宣传“369”限时工作法宣传单。特别是对民语系商业网点少数民族协警用维语再次口头解释,同时入户核对从业人员信息 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宣传教育,流动人员和出租房屋户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意识明显增强。

3.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完善管理体制。按照“及时登记、科学管理、有序引导、周到服务”的工作方针,,建立社区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服务、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相关办公室共同参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一站式”办公机制,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切实做到了及时掌握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变动情况,及时登记,及时注销。

4.做好流动人口“公共租赁房服务”工作,及时掌握信息。实行片警、协管员协同工作,密切配合,严格执行外来流动人员到社区生活、就业,必须持有居住证的制度;定期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题会议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严格落实“三无”人员的身份甄别制度,对“三无人员”逐一建档,并发函到其户籍所在地进行身份核实。

(三)加大治安防控,提高巡视力度

随着流动人口不断的驻入,给社区居民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加大治安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抢劫、盗窃等各种不良现象成为社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社区义务联防队员作用,在节假日巡逻过程中,如发现辖区内一些陌生人、行迹可疑人员和不稳定因素及时向社区反馈信息,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同时,社区通过定期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业务知识培训讲座等,不断提高巡逻队伍业务水平。

第6篇:广州流动人口治理模式变迁从自由放任到防范管控

网格广州

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州实地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情况。他说,必须改善农民工、城市困难群体生活条件,努力提供均等化基础公共服务,为他们的纵向流动提供公平机会。

而2014年11月,广州市发布通告,要求外地人口来广州,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所在街道、社区等管理机构申报登记。房屋出租人、物业、中介、用人单位也有责任协助登记。

“落地签”政策引发舆论热议。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开门迎客”,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广州的流动人口治理模式变迁,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蜕变的阵痛。

稳住“流动”的广州

在经济改革带来“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的时代背景下,外地人与广州的关系曾出现了最为自由宽松的状。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在磊/广东广州报道

山东姑娘徐文玲最近特意约朋友一起吃了顿饭,以纪念她来广州生活的第十个年头。

徐文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渴望能像本地人一样享受到广州的公共服务保障,但繁琐的手续让她对“办事窗口”望而却步。“这让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外地人。”

令她烦恼的这些“麻烦”,目前在广州有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化解。

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盘福社区,面积0.01平方公里的两个机关宿舍大院内,专职网格员张思君每天都要对11栋居民楼巡访一遍。

自从小区入口墙壁上贴出印有她电话号码的宣传海报后,这位挂着绿色标牌的广东女孩就开始走家串户。

张思君负责的是一个包含200户居民的网格。2万多个这样的网格,将广州揽在一起。

借助移动智能技术,广州正探索网格化精细管理,在“麻雀式”微观网格内培育大城市的熟人社会。而张思君的工作正是在网格化管理中最基础的一环。

网格员就是“微政府”

广州市番禺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恒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简化流程,缩短居委会到住户的最后一百米距离,送服务上门,在网格化管理框架内,他们开发了“网格化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在移动客户端装载APP程序即可操作。用户点开平板电脑上的应用图标,就会出现“我的任务”“网格信息”“办事指南”“信息采集”等19个事项条目,囊括涉及流动人口事务的所有政务信息。

届时,徐文玲只需点击“办事指南”中的“流动人口服务”项目,“流动人员居住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之前需要到职能部门办理的事项,都详尽列出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文件依据等内容。

其中,“办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登记”的“所需材料”中,明确指出需要《广东省居住证》。

继续打开《广东省居住证》的链接,《广州市流动人员/居住证信息登记表》的电子版出现在屏幕上。张恒说,网格员只需携带移动终端上门服务,两项业务在家里就可办结。

网格员与居民面对面的每一次交流和服务,就意味着一次政府和市民的沟通,或者一次市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微治理”。

“每一个网格员都是一个‘微政府’。”张恒说。系统的前期数据依靠已有的“民生档案”导入,后继的完善、更新,就要寄希望于网格员在一线的采集能力。

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是最早尝试网格化管理的街道办事处之一,张思君负责的是这个街道内盘福社区的第二网格。她说,已经摸索出不少同陌生人打交道的小窍门,“心态摆正,耐心办事,戒备慢慢就消除了。”

“只要你放心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我们来给你跑腿。”张思君告诉本刊记者,一个新住户搬进来之后,以前可能会有“计生”、“流管办”等七八个单位上门查访,现在只需一名配备平板电脑的网格员即可。

为什么200户一个网格

张思君短发、微胖,微笑里流露出亲和力。通常,每到一个新住户家中,她都会掏出随身携带的8.9寸平板电脑“唠叨”一番。按照每栋楼6层高、每层18级楼梯来算,她每天要爬1000多级楼梯。为了照顾上班族的作息,每周还要在夜间时段拜访住户。

敲门、入户、取得信任,是每一个网格员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盘福社区第二网格最新的“搬进搬出”等人员流动信息,都会被张思君通过移动客户端一五一十上传至后台系统。

经过网格员们孜孜不倦的“扫楼”,人口数据库日益充盈。甚至,在部分数据完备的小区,网格员可以调出出租屋的户型图,将合租户的管理细化到房间。

张思君对自己网格的情况了如指掌。“这里有18个沙井盖、4棵树、6个花坛……”不疾不徐地报出一串数字后,她翻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确认一番,再向《瞭望东方周刊》说出最重要的人口数据:总共11栋不超过7层的楼房里,住着214户,共计903人,其中育龄妇女128人,流动人口有84人。

这应是广州城市治理的最小单位。

2014年,《广州市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总体方案》下发,拟在2016年底建立一支专职网格员队伍。将全市近500万户居民,以200户为单位划分成2万多个“网格”,进行精细化管理。

2014年7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会议上,解释了为什么以200户为单位建立基本网格:“一个网格员负责200户,一个月就基本把网格内的户主都记住了,3个月基本可以了解每户的状况,半年则可以数出每家每户的家庭成员。甚至有多少外来人员,多少出租屋,租金多少,都清清楚楚。”

广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李伟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户是非常微观的社区,可以实现服务市民的“最后一百米”。

李伟光说,按照“采办分离,一格一员”的原则,每个基础网格都要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全广州市需要2.1万名网格员。

专职网格员队伍可以通过整合现有街道聘用人员组建,人手不足还可向社会招聘。“比如,黄埔区的长洲街道整合了23个人,另外还公开招聘了27个人。”他说。

率先进行试点的六榕街道,还在完善网格员绩效考核,每个网格员每月薪资或上调300元至500元。

从自由放任到防范管控

在广州,“商贾聚焉,百货骈集”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空前复杂,流动人口总量的无节制膨胀、无规则迁徙,共同倒逼着城市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人们远远没有预想到,人员高速流转之后所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会如此棘手。

1980年,根据原外经贸部规定,广交会可以同港澳台地区和旅居海外的华商洽谈内地台湾之间的贸易。其时,广州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当年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专门制作了一部以广交会为背景,反映经济体制改革新气象的影片《客从何来》,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便是著名的《迎宾曲》。

“花城百花开,花开朋友来。”很多人对上世纪80年代广交会的人山人海的场面记忆犹新。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蔡禾告诉本刊记者,在经济改革带来“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的时代背景下,外地人与广州的关系出现了最为自由宽松的状态,市场经济使个人权益慢慢摆脱了“属地原则”的局限。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广州。1988年,广州流动人口达到117万,1993年达到170万之多。

经过短暂的自由放任,流动人口问题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遭遇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州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转向防范管控型。

1996年,广州市制定实施对出租屋和外来人口管理的三年规划,落实市、区县、镇街三级管理机制,各居委、村委成立出租屋治安管理小组,并建立对出租屋和暂住人员的日常管理登记和电脑管理制度。

到2001年,广州设立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口管理小组2199个,管理人员11671名,其中专职户口协管员3383名,各区公安分局与市局之间对出租屋和租住人员的资料基本实现联网管理。

同样在2001年,广州开始对流动人口实施IC卡暂住证管理。2005年5月1日,《广州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实施,确立“以屋管人”“人屋同管”、动静结合的流动人员管理方法。

怎么能不出门就解决问题

“对于流动人口,要么是以证管人,要么是以房管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曾主持过《广州市流动人口IC卡管理创新研究》课题研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转变发生在2003年以后,课题组发现流动人员的办证率逐年下降。

广州2001年推出IC卡暂住证时,《收容遣送条例》尚未废除,它是IC卡暂住证制度的主要法律支撑。2003年《收容遣送条例》废除后,处罚手段没有了,IC卡暂住证的功能更多地转向服务。

近两年,广州的流动人口数量达到顶峰。2014年4月,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局长陈绍康通报,截至2013年底,广州登记在册流动人口686.7万,按照一定的漏登率计算,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约837万,比常住人口(832万)还要多出5万。

不仅体量庞大,人口结构也空前复杂。以张恒服务的番禺区为例,全区户籍人口81.7万,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113.6万;番禺是广州南端著名的“睡城”,居住在此、在广州老城区上班的“钟摆人群”为80多万。

在番禺丽江花园小区租房子住的刘琳,就是昼出夜伏的“钟摆人”,很难融入周边生活环境。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大部分政府部门周末休息,办事要请半天假专门跑一趟,“万一证件没带齐,就只能多等一周再向老板请假。”

除此之外,番禺区人户分离人口又有50万,还有大学城的学生、教职员工20万,以及数量庞大的港澳人员、外籍人士。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刘琳少。

“人太多了,管理压力特别大。”张恒说,如果沿用旧思路,需要投入更多财力、人力,效果却未必好。

模式创新更应看成是在严峻新形势下的倒逼促成的。

“花了很多心思,怎样能不出门就把问题解决了。”张恒说,在成员不够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提供持续、便捷公共服务的成本也在增加。

现代都市的“熟人社会”

网格员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扫楼”采集信息。事实上,公安、计生等政府部门对人口信息的收集早已在进行,但很多信息并未共享。

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造成政府耗费大量资源去核实居民信息。“信息孤岛,是推动网格化管理的最大障碍。”广州市番禺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恒说。

广州市也意识到,横亘在网格化管理面前的这一难题必须破除。李伟光透露,一个名为“入格事项”的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凡是需要纳入网格化管理的事项,各部门必须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不把信息给出来,就不给钱,这是市长说的。”李伟光告诉本刊记者,他们也十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首先,数据库会有一个权限设置,不是任何一个层级的管理人员都可以看到所有数据,移动设备上也会采用一些可靠的保密技术。

张思君告诉本刊记者,专职网格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才可以上岗,培训内容就包括详细的信息安全保障。上岗前还要签署保密协议。

经过梳理,社区治安、出租屋管理等12大项121小项城市管理事务,以及民政、计生、人社等社会管理类10项78小项事务,将全部纳入网格员的日常管理。

李伟光说,经过培训,加上运用一些数字化手段,网格员基本都可以胜任网格化管理的工作,因此招聘时对文化水平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大专、甚至高中毕业即可。但是,推行网格化管理,要求网格员与居民“打成一片”,所以对政治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据他介绍,适当放宽学历限制,也是希望辖区内的居民应聘网格员,“彼此熟悉了解,便于开展工作。”

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将市民分割成为原子式的陌生群体,这也是城市治理的症结所在。而0.01平方公里的“麻雀式”网格,使得在局部范围内培育熟人社会再次成为可能。

“培育熟人社会,属于更深范畴的社会治理。”李伟光说,广州近年来一直在推动熟人社区的建设,划拨专门经费,为社区提供更多的文体活动,培育小区的社会组织。此外,还组建社区议事平台,让包括非户籍人口在内的居民共同协商小区事务。

李伟光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社区内的成员的互动、交流活跃起来后,居民投入的资源,甚至超过了政府投入。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把握住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焦点。

而网格化管理的革命性在于,在一个微观社会里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入口。

非洲人在广州

在广州的非洲人数量到底有多少?李志刚说,广州市公安部门给出的数字是1.6万?2万,这是一个比较可信的数。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在磊 特约撰稿李振/广东广州报道

20岁的餐厅服务员小萍性格爽朗,从湖南岳阳老家到广州刚刚3个月,已经与店里的老员工打成一片。

招呼完一拨客人,她又让贵州收银女孩再检查一遍自己现学的“速成英文”。小萍的英文发音里,混杂着若隐若现的“非洲口音”。

这并不影响她与客人进行基本交流。很多像尼日利亚人马杜这样的老主顾,都能讲一口地道的“广东普通话”。

马杜说话时,舌头怎么也打不起“卷”,总是不由自主地伸长舌头抵住齿龈,把“吃饭”这样的字眼读成平舌音。但诸如“靓仔”(帅哥)、“两公婆”(两口子)、“没所谓”(无所谓)等粤式词汇,他都能脱口而出。

每次点餐,小萍直接将马杜与他的广东妻子,引至他们习惯的倒数第一排餐桌前就坐。这家位于广州地铁二号线三元里站C2出口的非洲饭店,成为在穗非洲人的一个聚集点。

与自己的孩子交流都有问题

店里的大厨阿发本名阿尔法,架不住店里伙计老谢、七哥拿他生疏的汉语发音开玩笑,干脆起了这样一个非常广东的名字。凭借语言优势,他有时还会客串“跑堂”,为餐厅里几乎清一色的非洲顾客点餐、上菜。

“不要问我工资,我不是打工的。”阿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不是餐厅的服务人员,而是老板特地请到中国来帮忙照看生意的。

最近阿发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因为这家快餐店的老板艾克,正在为挽救自己即将崩溃的跨国婚姻而焦头烂额,疏于管理饭店事务。

“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是要离婚。”尼日利亚人艾克来中国已十几年,在广州的黑人商界小有名气,熟悉的朋友纷纷为他的情感挫折而忧心。

从事中非贸易多年的女商人何保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广州的非洲人虽然很多,但圈子就那么大,很多人、很多事都无法保密。而每一个异乡打拼者的人生际遇,其实都大同小异。

何保愉是广州增城人,她的布隆迪老友处巴、麦迪娜夫妇在广州的小北也开了一家非洲餐厅。通过这对朋友,何保愉认识了自己的先生,布隆迪黑人黄涛。

在何保愉、黄涛位于广州小北天秀大厦的贸易公司,本刊记者见到了已经为非洲老板工作8年的湖北襄阳人郭书国。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广州的非洲人最开始只能“跑单帮”,奋斗好多年才开得起自己的贸易公司,而有实力开餐厅的黑人则少之又少。

然而,在外人看来事业有成的处巴、麦迪娜烦恼并不少。

虽然在广州打拼多年,但处巴和妻子仍不会讲中文,英文也只略懂一点,平时两人只用布隆迪的一种土语交流。而他们的大女儿泰雅、小儿子杰德在中国出生、长大,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英语,但已经不会说非洲本土语言。

“他们与自己的孩子交流都有问题。”何保愉说,泰雅8岁,杰德6岁,都在中英文学校上学。他们的父母非常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完全不适应布隆迪的生活方式。

与非洲人打交道的默契

在何保愉看来,泰迪、杰德除了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上与中国小孩完全没有差别。

泰雅剪掉了适合非洲人发质的小辫子发型,留起了齐刘海,杰德则热衷于收集班主任奖励的小红花。在何保愉的办公室里,张贴着姐弟俩荣获的“阳光宝贝”“立定跳远冠军”奖状。

两个孩子吃馒头,喝稀饭,讲普通话,但是带着湖北口音,因为在他们家工作了近十年的保姆是湖北人。泰雅和杰德还会随保姆回湖北老家过春节。

“只要摸透脾气,非洲人其实很好相处。”郭书国说。在广州,非洲人与中国人亲密相处的故事并不少。

马杜的孩子也在中国出生长大,能说一口地道的粤语。马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1998年来到中国,是到广州闯荡的最早一批非洲人,开始做摩托车配件贸易,后来转为护肤品,因为做生意,在广东江门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劳红,结婚后在江门买了房子。

虽然中国话说得很好,但马杜看不懂汉字,所以劳红也是他生意上的好帮手。

从事非洲签证中介服务的柳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非洲人大量进入广州后,因为语言、文化上的隔阂,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实际上,到广州淘金的非洲人都是为赚钱而来,本着和气生财的原则,绝大部分人都会遵纪守法。“能发财的都是按照中国人的规矩办事、不乱来的人。”他说。

柳松曾是援非技术人员,援建项目完成后留在尼日利亚创业,回国后选择落脚广州。

他曾想向政府建议,设立专门的非洲贸易城以便集中管理,但这个想法在何保愉看来不现实,也没必要。她说,经过多年的磨合,政府管理人员、大厦物业,以及保安、非洲人的雇员,都已经形成了与非洲人打交道的默契。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李志刚,是最早研究“非洲人在广州”课题的专家。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广州的小北路已经形成了包容非洲人聚居生活的氛围,这种“社区感”的形成并不容易,需要时间的积累,“这恰恰是管理上成功的一面”。

中非跨国婚姻大量出现

李志刚在调研中发现,广州的中非混血儿童以5?7岁居多,这是因为2008年以后,签证制度相对严格,为了延长签证时间,一些中非跨国婚姻开始大量出现。

那么,在广州的非洲人数量到底有多少?李志刚说,广州市公安部门给出的数字是1.6万?2万,这是一个比较可信的数据。“网上传的几十万,应该是‘候鸟式’的非洲人,常住广州的没那么多。”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目前在穗的非洲人已遍布非洲54个国家,留学生群体也来自52个国家。其中,广州市越秀区和白云区是非洲人在穗集散地,60%居住在白云区的三元里和越秀区的小北两个核心区域。

何保愉对本刊记者说,三元里的非洲人以来自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的群体居多,在小北活动的非洲人多来自乌干达、布隆迪等东非国家。

虽然非洲人社区越来越成熟,但非洲人也“越来越谨慎,不太愿意讲。”李志刚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2005年,在广州的非洲人群体刚刚开始被媒体关注的时候,人们抱着“欣喜”的态度去看待新事物、新现象,但随着媒体曝光越来越频繁,一些问题被放大,造成了外界对他们的一些误解。

在李志刚看来,远渡重洋来到广州的非洲人,大多具备吃苦、奋斗的“正能量”。他们在各自的国家也属于中产以上的阶层,身上有富于折腾、冒险的“企业家精神”。他们到广州寻找机会的同时,也把非洲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开放给了中国。

正是由于与非洲老板建立起默契合作关系,郭书国攒够了在老家湖北襄阳买房子的本钱。“像他这样,给非洲人打工在老家盖房子买房子的人不少。”何保愉说。

当然,非洲老板在促进中非贸易的同时,也赚取了可观的利润,这也是广州的非洲人群体越来越大的原因。而对于黄涛来讲,他来广州生活则是因为爱情。

黄涛7岁时父母死于当地的战乱,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将他送往意大利后,他被米兰的一家教堂收养了9年。此后,黄涛先是重返故土,又去迪拜谋生,最后跟何保愉留在了广州。

黄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正在考中文版的驾照,努力融入广州的生活。

公共服务是社会稳定之本

“三日内登记”的要求一直都存在,全国各地都一样,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在磊/广东广州报道

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流动速度加快,人员流动、迁徙变得异常频繁,相应的城市管理水平却难以及时跟进。针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如何得到较好的保障?现阶段流动人口治理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政府如何去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未来流动人口治理的趋势又是什么?《瞭望东方周刊》就此专访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

“三日内登记”的要求一直都存在

《瞭望东方周刊》:近来,广州市政府网发布规定,外地来穗人员到达居住地三日内需向有关机构报到,并登记信息。广州为什么会忽然出台这样一个引发争议的规定?

黄石鼎:首先,“穗府36号文”不是新鲜事物,“三日内登记”的要求一直都存在,全国各地都一样,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

再者,这里边体现出的是越来越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思路。我们常说,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要实现均等化,但是到底要给多少人提供服务?他们是谁?年龄结构是怎么样的?他们什么时候来,又是什么时候走的?等等,这些基本情况要了解到位。

例如,一个地方要提供基础教育设施,如果放在以前,只要统计一下这个地方的户籍人口,就可以推算出一年有多少学龄儿童,以此为依据修建学校,提供学位。

问题是,现在城市的状况变复杂了,除了常住人口,广州还有一半的流动人口,他们很多人是没带小孩的,有的小孩还是“候鸟儿童”,这种情况下该怎么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呢?

跟常住人口比起来,流动人口是流动的,这些信息自然很难被人掌握。交通、医疗、社会保障,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流动人口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这些信息不了解,怎么可能“对症下药”提供公共服务?登记的规定也是这种治理思路的延伸,还是希望能拿到这部分数据。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不是意味着,随着城市管理压力增大,广州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尺度会越来越紧。

黄石鼎:以后是收紧还是放松,这个很难评价。一个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里路越修越多,交通却越来越拥挤,因为人太多了,导致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水平反而不断下降。

而且,广州的流动人口治理形式是非常严峻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调研的数据是,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了一比一,流动人口有800多万,这个体量是非常大的,而且类型也越来越复杂。

但是,获取信息,不仅仅是对社会治安的控制,很重要的原因是为公共决策提供依据。当然,随着技术进步,完全可以采用移动终端、智能网络等灵活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情。至于很多人担心的信息安全,也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有法律法规来保障信息安全。

如何消除不稳定因素

《瞭望东方周刊》:既然服务这么重要,为什么还是会看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权益未能得到很好保障的现象?

黄石鼎:流动人口在一个地方得不到应有的服务、保障,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可是,怎么样能让流动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里有一个关键性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财政体系是“分灶吃饭”,各家各管自家的娃,修路也好,建学校也好,用的都是地方财政的钱。

比如,一个湖南户籍的小孩,到广州来读书,这笔公共教育支出谁来掏呢?如果所有人一视同仁,全部实现“市民化”,广州的财政是支撑不起的。

《瞭望东方周刊》:流动人口来到一个城市工作,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理应分享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黄石鼎:是这样的,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治理还精细不到这种程度。因为,还有很多人是没在当地交税的,如果一刀切,全部都做到本地市民待遇,就会导致落后地区的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发达地区流动,城市规模无限膨胀,最后瘫痪。

这就造成一些作了贡献的人群,暂时没办法享受到相应的服务。目前能想到的办法是积分制,根据你在广州生活的年限、交税年限等等,综合多方条件,给你一个积分,积分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享受更多到医疗、教育保障。

市场手段可平衡人口结构

《瞭望东方周刊》:总体来讲,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区别应该是越来越小的,这在哪个方面最显著?

黄石鼎:在政治层面,会让更多的流动人口参与到城市发展的决策过程中来,赋予他们更多的政治权益。比如说,流动人口可以参选人大代表,参与到社区基层治理,等等。

《瞭望东方周刊》:未来广州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会是什么趋势?

黄石鼎:在理念上,城市管理会越来越文明,会渐渐地从过去单纯的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是首位的,手法也会越来越柔性。

会越来越多地运用一些市场手段进行调节。一个地方流动人口的多少,不是以部门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与这个地方的产业发展有很高的关联度。这个地方的经济在不断增长,就不断会有外地人到这里工作,而且产业结构不一样,流动人口的结构也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平衡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第7篇:管控方案

建筑工程管控方案(概述)

设计招标阶段管控;

1、设计前的协调确认工作还需要细致化,设计单位要充分的与地勘、使用单位、建设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务必控制到设计图纸满足使用单位的各种实际使用要求,协调完毕后所有参与单位必须进行签字确认。将日后的变更量尽力控制到最小,要求地勘单位将地下土质,土类型,开挖难度出具体报告。一次性给出权威结论,日后土方开挖回填不在另签土方开挖难度的签证。

2、招标文件中必须把细致化的管控方案附在里面。并要求投标方同意签字确认。为以后的实施管理提供依据。让投标方提前认可管理的具体方案。

3、招标前就要求投标方提前做好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并把这些关于具体施工方法的技术指标放到评标里。选出最合理、最经济实惠的施工方案,在日后开工了,就按照投标时的设计和方案进行具体的管理控制。 施工过程管控;

1、建立进场人员备案制度:根据管理人员职位,工人工种,分类进行人员备案.对所有进场人员进行分类编号。并建立人员进场退场的记录体系,作为资料的一部分存档。并设有专门负责的人员定期检查。

2、建立现场机械设备备案制度;所有已进场,计划进场的机械设备都要进行检测备案后才能投入使用,每次维修更换零配件都要进行记录。对于影响安全操作的耗材如钢丝绳,要明确记录使用更换时间。这些记录定期检查。

3、建立安全控制体系;从政府职能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再到工人班组,形成一个安全管理体系,逐级检查,逐级有单独负责的人员,对安全施工操作的各项检测都要形成记录,定期检查发现遗漏项目,随工程进度不断加强改进。形成一个独立的监察记录签认的体系。

4、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从政府职能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再到工人班组,都设有专业负责质量控制的人员,对于关键部位隐蔽工程的检查要做影像资料,每次检查所有相关人员都要进行签认,检查要从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在到给工人班组长的技术交底,逐级进行审核签字确认。一旦出现质量事故第一时间明确责任人。由责任人负责翻工所发生费用。把技术交底的审核结果纳入验收记录。

5、建立进度控制体系;对每个施工班组的人员设备进行统计,对材料进场时间,天气影响,等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记录,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分析后面的施工进度计划,改善不利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这些数据与决议都必须经过审核确认和相关人员的签认。

6、建立农民工资预控体系;进场前根据进度要求合理的计划农民工数量,收集劳务合同。开工后,班组活动日志里必须体现每日每个班组出勤人数出勤人员在日志上签认。各监督单位及时检查力求真实,到一定的施工节点,对预算中的工人人工费和实际发生的进行比对。根据比对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条件和方案。力求把农民工工资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一旦反生纠纷便可以此为依据。

补充;监管部门对所有的资料的收集一定要及时,对资料的闭合衔接要灵活,尤其是在遇到纠纷,或决算时要注意收集资料里的真实证据。要重视施工日志,班组活动日志这些一手资料的采集利用,要规范这些资料的内容,在现有条框内增加一些实用的数据。

2014年5月19日

编写人:苏志敏

建筑工程管控方案(概述)

第8篇:人员管控方案

关于生产一线员工的管控方案

目的:加强生产一线员工管理,降低公司生产一线员工流失率 适用范围:公司生产一线全体员工

近两年,我公司员工离职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高离职率不仅会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大大增加公司的人力成本,久而久之还会使公司进入用工难的恶性循环。因此我提出了以下方案,希望能对降低公司生产一线的员工离职率有所帮助。 员工招聘

根据空缺岗位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招聘要求和招聘人数。

加大公司形象、企业文化对外宣传的力度,增加求职者对公司的了解,不断改善公司在求职者心目中的位置。

对求职者公开公司空缺岗位及需要人数、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生产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以及招聘岗位。

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及时补充空缺岗位。 入职管理 入职培训。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让员工更加清晰了解企业文化,让员工了解公司基本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加强员工安全生产以及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入职手续办理。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为新员工办理入职手续,同时为员工安排住宿,帮助员工熟悉餐厅位置,以及就餐流程。

厂服管理,在入职培训时明确厂服领取、更换以及归还的相关规定,在员工入职时先为员工发放离职人员的旧厂服,在员工入职满一个月后再为员工发放一套新厂服。在员工离职时需要把新、旧厂服都清洗干净方可办理离职手续。

后勤管理。加强后勤考核力度,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加强对员工宿舍的安全、环境管理。安排专门的人员不定期检查员工宿舍,对私自调宿,私自入住,对宿舍造成安全隐患的人员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指定专人对于员工的后勤问题进行回应解决,并跟进问题处理进度。对于不及时处理员工后勤问题的、没有起到监督作用的后勤人员给与考核,保证员工在工作时没有后顾之忧。 由专人负责跟进监督新员工入职后的各项工作执行进度,如有故意刁难、超过正常程序所用时期的,给与相关负责人考核通报。 生产车间管理。

6.1一线员工由生产车间的班、组长直接领导监督,班、组长应每天清点到岗人数,记录并上报考勤状况、掌握所负责的班组生产人员流动量,并记录相关数据。车间资料员应根据班、组长提供的考勤记录、人员流动数据,统计汇总,做到对一线生产员工人数的准确记录。 6.2班组长在新员工入职时应安排对工艺流程熟悉的老员工辅导帮助新员工熟悉工作内容,并在生活上给与指导。

6.3分厂、车间可以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员工开展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娱乐活动,来减轻员工的疲劳和工作压力。

6.4公司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员工进行休息,防止员工不间断工作或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生产员工每连续工作2小时应该安排员工休息至少10分钟。公司应保证一线生产员工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每月至少休息4天。

6.5分厂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关爱活动,以多种形势表现出公司对员工的重视以及肯定。在夏季落实车间防暑降温措施,公司可以提供绿豆汤、酸梅汤以及淡盐水等解暑饮品。温度较高的岗位可以配备风扇、冰块、藿香正气水等物品。班组长需注意员工的健康状况,员工身体不适的时候应及时采取措施。

6.6分厂领导、班组长应与员工保持密切的沟通,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员工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其改正;及时听取员工提出的建议并做出回应。对于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必须要对员工进行奖励,并在全公司发出表扬通报。 薪酬福利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参考当地物价水平、同行业相同岗位平均薪资水平,及时调整本岗位薪酬标准。

完善员工福利体系。实行弹性福利制度,根据员工的需要选择福利形势。增加岗位补贴、艰苦岗位津贴、交通补助、餐补、高温补贴、通信费用补贴等补贴力度。遇到中国传统节日,为员工发放节日慰问物品。 建立完善的员工关爱制度。全方位解决员工在公司遇到的一切问题。并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落实员工关爱措施的落实。每月举行一次体现员工关爱的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温暖。对于遇到困难的员工,公司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给与帮助。

四、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加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定期举行与企业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以激励的方式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日常工作。推广并灵活运用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定期更新公司的先进个人、新进集体以及各项活动的表彰成果,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或者集体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公司进行宣传表彰,激发员工的潜能。 形成重视员工的企业文化新内容,激励员工提出对公司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让员工参与决策,弱化员工对公司的敌视心理,逐渐减小员工对公司的不满,营造轻松舒适的企业文化氛围。 定期举办员工技能挑战赛,激励员工提升自身技能以及工作熟练度。

五、监督体系

建立完善的、独立的监督体系,并与绩效考核体系,薪酬体系相挂钩。设立独立的监督管理岗位,专人专岗负责各方面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够严格执行到位,保证实施效果不打折扣,实施过程公平公正不延期。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对于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要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严厉的考核。 监督体系直接向公司领导负责,保证监督过程以及结果公平公正。如果监督人员出现工作不到位,消极怠工或者不作为的情形,由公司对其进行考核。 路延安

第9篇:校园管控方案

**学校校园管控方案

为有效应对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全力做好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要任务来抓。根据教育部和省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开学前后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有效采取安全应急预防措施,保障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平安返校,确保全校教育教学工作平稳运行,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全校安全稳定秩序。

二、

组织领导

成立开学返校安全保卫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全主任唐维忠领导担任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研究落实防控措施,布置工作。

三、

防控措施

(一)

加强学生、家长疫情期间外出管理

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疫情期间外出注意事项,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减少感染风险。要求学生及家长每天如实上报行踪,填写承诺书。

(二)加强进出校园人员管控

1.

严控临时性到校人员。严把校门关,加强校园管理。严格封闭管理,外来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校园,原则上谢绝各类来访参观。

2.

严格凭证进出校园。师生员工进出校园严格体温检测和登记,了解疫情高风险地区或有报告地区旅居史以及相关人员接触情况,体温正常且符合要求者,佩戴口罩方可入校。在校的施工人员及其他外来服务人员由后勤处、到安全处办理临时出入证,凭证进出校园。

3.

送生家长的进校限制。除师生员工外,校外人员严控入校,由德育处提前告知送生家长送到校门外后即返回。

4.

疫情解除之前,上课期间无出门手续者严禁学生外出。

(三)严格进校管理

1.师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每日晨检,凭证进出校门。

2.外来人员由相关部门确认、体温检测正常、证件登记程序后入校。体温异常者严禁入校。

(四)加强车辆管理

1.严控进校车辆。所有教职工车辆一律不允许进入校园。校车要按照规定停放。

2.加强临时车辆管控。临时进校车辆及人员按照体温测量、进出登记、消杀灭菌后,按指定路线行驶到指定区域停放。

3.禁止送生车辆进校。联系属地交管部门,预备校外临时停车位,指挥停放学生家长车辆。

总之,全体教职工必须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若因工作失职造成安全事故的,将直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

上一篇: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会下一篇:产业统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