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精选8篇)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伴随着高新技术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做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超过100个,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多个。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从其发展规律看,重大生物产品研发周期需要5-10年,大规模产业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其过程更是各个不同环节的整合,而这些环节都不是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任何一个机构,包括产业化主题的企业,都不可能起这种系统整合的作用,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因此,我国各地方政府陆续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相关园区,旨在促进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加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从学术应用到商业应用的转化,实现开发新药、新型治疗手段、新型动植物品种等目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各项政策全面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12年5月30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这被认为是国家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视,必将使承载医药创新发展希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受益。2013年1月国务院又颁布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两万亿元,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政策的出台将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在政策大力扶持下,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数量呈井喷之势。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未来10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到2020年左右,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将成为全球第二。因此未来5-10年,生物医药作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角色”,同时生物医药园区将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承载和见证。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生物制药的定义、特性、分类,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形成、构成、类型等,接着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及生物医药细分产业的发展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随后,报告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做了主要产业园案例分析、重点招商企业分析、园区投资分析、园区政策分析,最后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规划。
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点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 但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环境不断改善,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产业优势不断凸显出来。但是, 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自主创新品牌较少, 相应产业发展速度不平均以致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 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如下特点:
(1)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效益大幅增加。2007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 338.22亿元, 比去年增长25.45%。2008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7月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28.89%, 其中生物制药产业增长高达29.04%。医药上市公司更是呈现高成长态势, 经营性利润总额增幅高达72.93%[1]。
(2) 生物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调2008年将严控医药企业和产品准入, 健全医药企业退出机制,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鼓励同行业兼并重组, 并同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协同行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中外合作步伐不断加快, 外国投资公司加大对我国医药企业的投资, 并与我国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
(3)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产业优势不断巩固。目前,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据统计, 迄今为止已建立的和正在筹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将近120个。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行业规模效益优势更为凸显。目前经国家发改委认定的生物产业基地有22个。
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2.1 产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 带动全国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特征, 同时其发展还需要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资源优势, 这点在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呈现出地理选择性, 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发达、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人才聚集度高的地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初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珠三角地区, 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强、融投资环境较好吸引了众多生物医药企业聚集形成产业园区。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稳步发展, 长沙、成都等内地省会城市以及东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先后步入了成长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核心, 以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 中西部地区点状发展的空间格局, 产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2]。
2.2 园区经济效益喜人, 竞争优势逐步提高
目前全国已有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而且各地新开发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很多都将生物产业作为重点引驻对象。基地建设近年取得了一定成绩, 早期已设立的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2007年工业总产值为3 145亿元, 占全国生物产业总产值的近50%;2009年, 中国医药产业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七位[3]。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仍然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市场化程度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自2001年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来, 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各个产业园区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产”“学”“研”结合体系日趋完善, 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生物医药技术和产品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加快必将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2.3 资金投入不足, 融资体系尚不完善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是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回报高。但是十几年来我国对生物技术药物开发投入明显不足。美国生物技术资金的70%以上来自企业, 而我国74%资金来自于政府投入[4]。但单靠政府投入毕竟是有限的, 究其原因, 要归结于我国尚未建设完善的资本融资市场。
目前, 国内对生物制药的投资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 风险投资和从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数额较少, 初创期的生物制药企业很难得到风险资金的支持, 直接上市融资又受到规模等诸多限制。另外, 由于国内的生物医药研发往往以仿制为主, 缺少原创性, 按照许多风险投资商的观点, 这些项目的投资可行性不大。因此, 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研究机构和企业无足够的资金进行新药研发;另一方面, 风险投资商认为目前市场缺少好的项目而不愿投资[5]。
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基本发展模式
3.1 地方政府支持,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 离不开政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从园区的设计到公共平台建设、招商引资再到维护园区正常运转、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可以说, 政府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坚实后盾,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 保护投资者权益:投资者的资产、财产权利以及其它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政府有责任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禁止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
(2) 规范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检查;政府部门实行信息公开, 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范围、标准和手续公开;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3) 保护知识产权:资助企业申请专利、培训专利管理人员和健全企业专利管理机构;提供专利实施资金和专利质押贷款, 促进优秀专利技术产业化。
3.2 结合当地特点,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我国产业园区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不同地区的园区有各自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在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发展的是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 着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 加快推进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发展, 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 如长春、长沙、昆明等地则重点围绕种质资源、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 加快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和生态产业, 逐步形成创新体系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国家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3.3 坚持科技创新,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3.3.1 建设生物医药孵化器
各个园区为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都从研发、生产和流通三个环节建立平台, 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生产渠道。
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平台能提供实验室、中试车间和包括仪器分析检测中心、信息情报中心、试剂采购中心等组成部分的专业技术平台, 为生物医药项目提供研发和孵化服务。
生物医药制造平台拥有基础设施完善的土地和高标准的工业厂房供投资企业选择, 同时有效利用入区企业的产能, 积极协助入区企业承接国际医药制造外包业务。
生物医药贸易物流平台能提供仓储、配送等设施, 满足生物医药企业对物流的需求。通过医药产品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 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贸易、产品贸易和市场开拓等服务。
3.3.2 建设投融资服务平台
(1) 成立基地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基地担保公司作为区内唯一的担保机构, 由财政部门出资创办。因区财政为担保中心注入的担保资本十分有限, 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量很大, 仅靠财政注入的担保资本远远不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成立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 建立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拓宽担保中心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 扩大资本金规模。在担保资金的筹集上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应政策, 引进民营资本作为担保中心的投资主体。同时, 将担保公司的政策性担保业务和商业性担保业务分离, 在其内部分别实施管理。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划拨专项财政资金, 以增资扩股, 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及时得到资金支持, 从而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建立担保补偿机制。担保业具有高风险性, 这个行业由于存在政府限价及政府导向目标等因素, 导致担保业风险和收益不对称。收益的不对称表现在, 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 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实现就业增加、税收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而政策性担保机构自身的收益却是微乎其微。因此, 需要政府设立信用担保风险基金, 建立担保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 在发生合理风险的情况下, 以风险基金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进行补偿。
(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由于中小企业的产生与退出相对频繁, 再加上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报表人为失真多, 信用信息不对称, 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和银行信贷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应该通过建立基地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 采取信用评价、档案建立、信息收集及反馈、会员监督等措施, 筛选受保企业和项目, 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对象, 引导企业自警自律, 依法经营, 营造中小企业诚实守信的诚信环境, 加快基地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4 结语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尤其是各地产业园区的发展更是带动了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讲, 创新能力和融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 就为园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一旦解决不好就会成为限制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应不断完善园区的发展环境、文化氛围和公共平台建设, 这是建设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关键, 也是维护产业园区更好发展的必要举措。
摘要:目的:寻找适合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方法:对我国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探讨在各地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以达到因地制宜更好发展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目的。结果与结论: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 各园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把握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优势, 以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现状,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嵎喆,王君.生物产业发展形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 2008 (10) :28-31.
[2]康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浅析[J].经贸纵横, 2008 (5) .
[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调查:站在梦的起点[EB/OL].http://pharma.dxy.cn/news/66/18/46/13997.htm.
[4]齐华, 林辉.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经济师, 2004 (5) :12.
关键词:生物制药;现状;发展建议
1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
1.1 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
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制药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重磅炸弹”药物。但是,当前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中,只有天津的天力士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要求。所以,这便反映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国内生物制药企业之中,缺少一些国际知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话,就会导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影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跟国外相比较,最大的差异便是在对原创性药物的研究上面。目前我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药品都是属于仿制药,没有掌握独立自主的制药技术。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研发水平的限制,还因为仿生药物能够花费较少的投入来获取更大的收益。例如,PCR诊断试剂可以获取超出成本大约十倍的利润。所以,许多生物制药企业便开始进行仿制,这就出现了同种产品被多家制药公司重复仿制生产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数量,而且还不利于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1.2 存在较小的投资比例
生物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的投入,在发达国家,一种新药的研发通常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而且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但发达国家还是一如既往重视对新药的研发。因此,为了逐步提高我国国内的生物制药研发水平,需要国家加大对生物新药的研发投入。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发达国家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通常都会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以上,但我国在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上面,却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这种在生物制药研发投入上较小的情况,无疑影响了我国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在跟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容易失去先机。所以,我国需要逐渐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投入。
1.3 生产技术产研脱节
生物制药在具体研发上面,通常需要上游跟下游技术的有效配合。就像是基因工程药物一样,上游技术一般是构建基因工程菌,会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以及测序等环节。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基因的克隆、导入、培养与筛选工程菌。下游技术通常会涉及纯化目标蛋白以及工艺放大,需要有效保障产品质量。我国在生物制药产业的一些研发领域之中,虽然上游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只落后了几年,但在下游技术上面,却跟发达国家之间拥有超过十年的差距。所以,因为下游技术的落后,便无法达到生物制药产品研发生产的目标要求,从而影响了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建议
2.1 优化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药材资源,而且在质量跟种类上面,一直排名在国际前列。针对目前国际生物制药产业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生物产业需要逐渐发挥出自身优势,能够通过优化生产方式来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例如,在天然植物药资源上,我国需要重视对中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工作。当中草药在完成了发酵跟酶化之后,便可以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而激发了生物活性。所以,我国需要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利用好我国中草药资源众多的优势,能够在采取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将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出来,进而为发展中国特色生物制药技术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研制技术水平的提升。当前来讲,我国的甘肃省正开始积极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优势来发展中藏药产业以及生物制药。
2.2 实现产业化
我国要想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就需要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优秀的生物制药研发制作人才,从而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我国需要逐步提高生物制药企业跟科研机构的融合力度,使生物制药企业能够通过外包的方式来构建良好的技术同盟关系,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互相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了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生物制药企业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研发内容提供给一些实力较强的小型公司来进行研发,可以逐步提升新药的研发效率,加快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所以,我国实现生物制药的产业化建设,可以有效拓展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空间,为其带来更多的利润。
2.3 依托相关领域
生物制药产业属于一种高科技行业,一般会涉及多种学科。所以,生物制药产业需要依托相关领域来逐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例如,生物制药产业需要跟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以及微机电系统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为药物研究设计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生物制药企业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图像技术能够对特定功能属性分子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新药的设计研发效率。因此,生物制药产业需要逐渐跟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凸显。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建设,进而逐步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延云,朱超.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州化工,2012,09:25-27.
[2]陶然,余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药房,2012,37:3463-3465.
[3]石飞飞,崔淑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5,20:16-17.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产业园发展历程
乐平工业园区发展于1998年7月开始第一次产业布局,主要是以城东的童家山为平台,当时的主要思想是“工业集中,成片开发”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引进的企业有水泥、酒业、食品加工等,最高税收130万左右,03年开始走下坡路,至08年税收在30万左右。由于布局受限,大型企业无法进驻。02年上半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布局筹建塔山工业园,产业定位被明确为精细化工产业,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税收在2010年近5亿元。08年6月,由于环保等压力,决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先后批准建设金山、塔前二个工业基地,进行第三次产业布局,产业定位为五金机械、电子信息、光电光伏,陶瓷建材、高新技术五大产业。由于定位过多,产业发展速度及规模不够理想。目前,正处于第四次产业布局新阶段,主要原因是现有园区后劲不足,结合乐平城市发展规划,拟设立铜山工业基地(园区),地处德昌高速挂线,正在进行产业定位的研究。
(二)产业发展成效
1、规模总量大幅增长
十五期末的2005年底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8亿元,出口创汇6880万元人民币,上缴税收762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招商到位资金1.8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234人。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1.5亿元,跨入全省20家百亿工业园区行列,成为省重点调度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业园区”、“六项指标综合先进单位”。2010年,园区有企业126家(投产企业89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完成工业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7亿元,出口创汇4.56亿元人民币,上缴税收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招商到位资金26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7200人,分别较2005年增长842%、865%、825%、670%、631%、1117%、1400%、275%。园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额的三分之二,税收总额占市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园区在全省94家工业园中排位16-20名之间。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以重大项目、主导产业招商为重点,大力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和上、下游相关连配套企业,全面推进产业链扩张和新产品研发。几年来园区累计签约项目5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5000万以上项目47个,招商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2010年底,进园企业有126家,较2005年新增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较2005年新增19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香港新世界集团,全国500强企业浙江龙盛集团、浙江申华拜克公司、深圳中大集团、沈阳同联集团等分别在园区落户。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维生素B6生产企业,江西晨航灯头有限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灯头生产企业。
3、特色产业形成集群。目前,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已有企业50家,其他相关配套企业18家,占园区企业总数60%,固定资产投入35.4亿元,占园区总量的8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收、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园区总量的86%、95%、93%、97%。园区已形成了化工特色产品产业链,化工产品已达到十大类、130余种,产业链已延伸到第五代至第六代,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天新药业维生素B6 B1系列产业集群,维生素B6 占全球份额的70%,维生素B1占全球份额的30%,2010年天新药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8亿元,税收达0.9亿元;二是以金龙化工草甘膦为主产品的延伸化工集群,草甘膦占全国份额的60%,2010年金龙化工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税
收3000万元,预计全部达产达标后十二五期间可形成年产品营业收入30亿元;三是以世龙化工为龙头电化园区离子膜烧碱产品的氯化工集群,AC发泡剂是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2010年电化园区的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达15亿元,税收6000万元;四是以东风药业退城进园项目,建设50亿粒阿莫西林胶囊及2亿片可利霉素片剂一类原料药产品集群,建成投产后主营业务收入可达30亿元,税收2亿元;五是江纤化改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上海宝旺集团后,发展壮大的PVA产业集群。
4、生态环境和谐发展。2010年,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列为2011年全省生态园区创建试点单位。目前,正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建设,园区绿化面积已达150万平方米,形成了自然生态与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和谐发展,保证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产业集群情况介绍
1、是以金龙化工主导的膦化工产业群。膦化工产业群主要以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创建于2008年3月,由浙江金帆达生化有限公司、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石化实业有限公司、南昌和惠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而成,占地面积为360亩,员工460人。公司主要从事草甘膦农药以及农药、医药中间体的开发、生产、销售。公司一期投资2.7亿元,建成了年产2万吨草甘膦原粉生产装置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和副产品回收生产装置。拥有高性能反应合成、分离精制、气液回收、自动灌装和分析监测等一系列先进设备,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各项生产指标和产品质量达到了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产品80%以上出口到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实现产值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5000万元。2011年1-3月,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亿元,集团公司草甘膦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0%以上。公司积极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项目环保投入力度,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雨污分流系统、清污分流系统、污水处理站和废气回收装置,污水处理和废气治理都做到达标排放。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固、废液全部得到综合循环利用,实现了清洁生产。2010年下半年公司已启动二期草甘膦扩建准备工作,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草甘膦原粉项目和相关配套项目,项目计划于2012年建成。二期草甘膦扩建项目建成后,主产品草甘膦形成年产5万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以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主导的膦化工系列将做到产值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2、是以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维生素产业群。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球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的生产基地。产品主要用于原料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其中维生素B6占全球份额的70%以上(含浙江天新),维生素B1约占全球份额的40%左右,产品远销欧美,并与安利、红牛、雀巢、罗氏等世界著名企业保持长期合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自2004年进入乐平工业园区以来,公司累计总投资达6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目前,公司占地约420亩,员工800多人,拥有自备热电厂和19个现代化生产车间,维生素B6年产达到4000吨,维生素B1实现年产2000吨目标。2010年公司实现产值7759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实际出口4000万美元,上缴税金9800万元。公司之所以取得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始终强调创新,走科技兴企的发展道路,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年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并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拥有现代化的制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按照GMP高标准要求建造的生产车间、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和一流的控制检测手段以及形成了以“诚信、守法、尊重、沟通、务实、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铸就了充满魅力和实力的天新。“十二”五期间,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维生素B系列将做到产值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3、是以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企业新世界集团New World Finechem Investment Limited(新世界精细化工投资有限公司)、江西大龙实业有限公司等股东共同投资设立为中外合资企业。2008年2月,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公司整体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45亿元,注册资本9000万元,自备热电厂和铁路专线。世龙实业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环保生产,产品结构先进,科学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以氯碱为基础,以自备热电厂为保障,以氯化亚砜、AC发泡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线的产业链。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亿元,出口交货3000万美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氯碱装置年产20万吨,采用国际最先进零极距离子膜技术; 自备热电厂具有50MW装机容量,采用国家鼓励发展的循环硫化床锅炉供热,具有2×130t/h的供热能力;氯化亚砜装置年产3.5万吨,采用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硫全循环法工艺技术,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AC发泡剂装置年产3万吨(改良性),属国内最大生产装置之一,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氯化亚砜、AC发泡剂均为“江西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西省名牌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药、染料、合成树脂、橡胶、航空新材料等领域。世龙实业致力于企业科技进步,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实施自主创新,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14余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二”五期间,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基础化工原料产品系列将做到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4、是以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聚乙烯醇产业集群。2010年4月,上海宝旺(集团)成功对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这标志着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由国有控股企业成功转型为民营控股企业。公司拥有近二十个品牌的化工产品,其中主导产品聚乙烯醇销售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并远销海外。上海宝旺(集团)·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非常注重现代企业管理,依托严格的内部管理、健全的工作制度,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江西江维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江维”牌聚乙烯醇(PVA),现有生产能力为年产量4 万吨共生产1788—2699系列七个品种。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开发三至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特高粘聚乙烯醇、环保型聚乙烯醇薄膜、新型聚乙烯醇纤维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主体化工产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旺(集团)对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控股后,3-5年内计划投入4-5亿元人民币,完善和扩大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为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的企业集团,届时将新增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年实现利税5亿元。
5、是以江西东风药业有限为主导的一类新药产业集群。2009年东风药业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攻坚战,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引入沈阳同联集团作为战略合作者和投资者。同联集团在内蒙古的青霉素工业盐项目预计在2010年10月竣工投产,届时可形成年产12000吨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能力,并将其中大部分转成6—APA,用来生产阿莫西林及其他半合抗产品。同联集团同时启动东风药业“退城进园”工程,在乐平工业园征用项目建设用地306.58亩。同联集团于2009年8月启动了东风药业新厂区的筹建工作,成立了新区项目筹建工作组项目将严格按照GMP要求进行设计,并选用国内外较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较高的自控水平和良好的科研与检测装备,从而具备完善的生产环境,保证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待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预计正常年销售收入12.2亿元,年利润总额36022万元,二期完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年利润总额60000万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园区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
1、各园区产业定位不尽科学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的自有的综合优势和独有优势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管理地进行产业规划,以确定主导产业及基础产业,乐平工业园区虽然在不同时期,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形成了多个工业基地(童家、塔山、塔前、金山),为工业园产业集聚、财政增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角度观察,仍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较乱,不尽科学
童家山工业园由于地处城区,在当时的城乡结合部,没有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当时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不高,便得该园区发展不快,经济贡献率不高。
塔山工业园从布局的角度看,则是充分利用了江维和电化的产业基础平台,产业定位在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由于定位相对科学,该园区发展较快,目前仍是园区主导力量,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则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对民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可再开发土地受限,制约园区的发展后劲。
金山工业园的布局则存在二个主要问题:一是地处城市上风上水,产业发展受限;二是与城市发展规划争地,不宜作大。
塔前工业园的布局则远离城市,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对不足,对其发展仍有一定制约。
(2)产业过多,集而不群
乐平工业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开始的粗放式招商引资(不任大小,不问产业)到精挑细捡式招商引资过程中,各园区实际入驻企业没有完全按产业定位执行,或者产业过于庞杂。如金山、塔前的产业定位是五金机构、电子信息、陶瓷材料,光伏光电及高新技术产业,在实际执行中只能是产业集聚,或者说是众多企业在空间上集合而不是产业聚群。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产业聚群的形成能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能加强企业间的有效管理,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共位品牌。
目前除塔山工业园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其他几个园区则显得企业间关联度很低,即集而不群。
(3)产业同构,缺乏特色
金山、塔前两个工业园产业定位基本相同,缺乏各自具特色,塔山工业园则依托老化工基地,充分利用了自然禀赋,区位优势。不同的工业园区有不同的优势,工业园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作为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定位。
2、部分产业企业转型压力较大。
聚乙烯醇产业转型正面临巨大压力。一是路线压力,PVA的生产分电石乙炔法、石油乙烯法和天然气法,工业园区PVC产业则是电石乙炔法,该法系高能耗产业,同时又与乙烯、天然气法竞争激烈;二是能源压力,中部地区能源的自然禀赋比西部、北部地
区相差较大,当前西北部正是结合其煤炭价格较低的自然资源,大规模扩张该产业,致使该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压力巨大;三是技术转型压力,由于PVA产业链较长,利用得则当,可开发许多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但其中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较大。或由大化工过渡到精细化工则技术难度更大,其有限的基础设施优势也难发挥出来。
3、空间承载力不足发展受到制约。
虽然乐平工业园区近几年的发展成绩令人瞩目,土地开展面积较大,但由于各区情况不同,塔山工业园区几近饱和。金山、塔前可开展土地仍有空间,但其区位没有优势,甚至表现一定的不足,不能适应新的大项目落户,也不适宜于新的产业集群区落户,制约乐平发展后劲。近二年必须考虑新的工业园区的设计,作为乐平工业园第四块工业板区,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责成塔山工业园负责该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作前期准备工作。
(二)原因分析
1、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过去乐平市各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没有统一的执行部门,进行科学规划,随时间变化,人事变动而变化,随意性较大。各园区地位不同,各行其道,争抢政府资源,政府也因此而被动。现在整个乐平工业园区没有对整个产业今后的发展进行专项规划,也没有出台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2、比较优势认识不统一,政府意志多变。科学而大胆产业认识,辩证而统一的产业决策是园区跨越发展主观动力。乐平的比较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富含煤矿、锰矿等;二是传统的化工产业优势(电化精细化工、江维有机化工、机械制造等);三是较好的区位优势(1小时经济圈,鄱阳湖生态基地,发达的交通网络,与景市工业分工优势);四是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传统产业正向中部地区转移;五是政策资源优势,江西乐平工业园区是全省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如何利用好这块“牌子”,克服谈环保色变的的心理恐惧,认真解决好前进中困难,不回避困难,迎难而上,发展和壮大精细化工生产,为乐平工业快速增长,是一个挑战政府认识的课题。
3、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乐平工业园区行政管理体制一直困扰各级领导,束缚各级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江西省园区管理只承认“江西乐平工业园”,而乐平几个工业园则自成体制,各体制管理模式也不一样,管理上难以统一表态,规划上难以统一标准,发展上难以统一要求。特别在工业园发展到现今阶段,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特别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措施(一)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继续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总方针,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产业集群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产业集群发展带动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加强企业协作和技术创新,形成区域名牌。在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五大产业领域中,科学规划,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竞争性强的产业集群。
近期工作目标,继续做强塔山工业园区,争取扩张现有产业集群,引进新的产业企业,并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为地方财政作出更大的贡献。认真作好生态园区建设工作,开好污水处理厂,作好绿化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工作,作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中远期工作目标,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园区,在综合利用乐平本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以长远发展后劲计,积极筹化新的工业园基地(铜山工业园基地)调动各方力量,科学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管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认真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创建高质量工业园平台。
(二)具体建设措施
1、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乐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一园四区”特色板块经济构想,即“做优塔山园区,做精金山园,做好塔前园区,做大铜山园区”,结合乐平资源、技术和区位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五大产业集群,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对集群发展战略进行深入调研,甚至可请专业机构委托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
(1)塔山工业园区:继续抓好一是以世龙化工为龙头企业的氯碱化工产业集群;二是以新龙药业为龙头企业的维生素产业集群;三是以金龙化工为龙头企业的草甘磷为主及延伸的化工产业集群;四是以东风药业为龙头的企业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五是以江维高科为龙头企业的电石乙炔高分子产业集群。这五大产业集群共同构建塔山园区产业集群网络,提升该园区区域品牌。
(2)金山园区(含童家山):应清淅规划为绿色食品加工和机械加工产业基地,尽可能形成二大产业集群的格局,对非以上二大产业要求的企业严格控入,同时对金山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应严格科学,重新定位。不要对城市发展,社会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不良影响。
(3)塔前园区:作为承接景市工业发展的过渡性基地,同时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发展战略。
(4)铜山工业园:作为乐平市解决发展平台,后劲不足的主阵地,定性为新兴产业基地,但结合乐平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地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等传统优势因素,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要求,因地制宜,分步操作,仍应以产业集群为工作目标,具体如何进行产业定位,可进行专业咨询,同时应考虑以下几个产业。一是按劳动要素计,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前者可推动城镇化建设,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后者则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进行诸如锰矿的开采,冶炼,深加工,逐步过渡到知识密集性产业集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则要视具体操作,结果随机而动。
2、完善产业企业创新体系
乐平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市场主导型,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创新政策体系,完善以产业政策为主,为支持形成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其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使园区产业发展、产品研究,有机融合,政府推动;再次,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当中。
鼓励企业集成创新,鼓励企业采用技术入股,委托攻关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的技术合作,成为园区发展技术依托,积极转其科研成果,实施产业化,进入产业集群化。抓好骨干企业成为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力促世龙等一批骨干企业上市,实现其由自我积累发展到上市融资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跨越发展。对一批中小企业,则可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促进其与大企业合作,企业间实现产权重组,对不适应市场规律的企业则实行“关、停、并、转”。
3、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招商
乐平工业园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动员各种力量,全面开
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百家企业,为乐平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几个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但初期的招商工作是粗放型的,当前,园区基础工作初步完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正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具备招商选资的客观条件,光了者主观如何应对?一是围绕乐平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地区产业集群招商意见,建立信息发布互通平台,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二是围绕骨干企业上下激原辅材料,主副产品开展招商,完善骨干企业的产业配套体系;三是把握产业转移态势,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式引入;四是发挥产业基地辐射效益,组织专业小分队开展专业招商,有效地吸引一批产业项目落户,推动各园区产业科学布局、管理分工、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4、改善组织构架统一领导。当前乐平各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是各行其是,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市领导多人负责,园区各配一套班子。由此可能产业职能管理“两张皮”现象,有些职能部门,利益部门化、法律化现象严重,对园区整体利益时有冲突。管理内部由于实行财政申报制,工作主动性、灵活性不足,许多小开支有时也难于支付,从报表上角度,省工业园区也需统一报表。
基于上述原因需尽快改善组织构架实行集中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则要认真调研,借鉴其他园区先进经验加以改善。
5、创优服务环境,服务企业发展
一是搭建好公共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园区技术研发,商务服务,投融资等,形成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积极引进物流、金融、市场、人力资源保障,对水、电、汽、气等生产要素,企业排污、物业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减少政府维持园区的经济压力;三是办好生活性服务体系,产业聚群的发展,必然是工业与服务相融合的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已成为必然,推进园区建设由单个企业办社会向园区办社会转变,逐步完善园区的学校商业、医院、交通、治安、休闲娱乐等配套生活设施。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五大特征
一、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国内新药产出能力弱,普药市场份额超过90%,而在国际医药制造业中专利药占据超过7成份额;国内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低,制造业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占据66%的市场份额。
二、新药研发的预期回报率低导致创新能力弱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尝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
三、市场进入壁垒不同导致子行业间存在盈利能力差异性
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的利润率高出化学原料药的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四、医药制造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
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子行业间比重在进行调整,中药及生物制药等子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化学药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专利药的比重将增加,2000年专利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据9%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10年将占有21%的市场份额。其中中药与生物制药具较大创新产出潜能。
五、政府将继续推动药价下降
未来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降。2004年7月资料显示医院的平均实际零售价高于药店39.50%。政府将继续医药分业改革,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补偿医疗机构在药费收入上的损失,从而推动药价下降。
各子行业蕴涵投资价值
预计2004-2006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介于13-17%之间,高于十五计划和IMS的预测。国内医药制造业一般分为化学药、中药和生物制药,其中化学药包括原料药与制剂,中药包括饮片和成药,在各子行业中蕴涵丰富的投资机会。
一、稳定增长的化学药制剂业
在2001-2010年间,国际上市场价值超千亿美元的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将满,抓住机会快速仿制这些药能够带来额外的市场增长。关键在于快速和高标准,快速是指抢在专利到期前完成研发投产,高标准是为了通过欧美监管当局的认证而打入欧美市常恒瑞医药等部分企业能够通过新药研发、剂型创新、抢仿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二、增长趋缓的化学原料药业
未来大宗原料药的投资机会在部分企业可能形成对某些品种的市场垄断。特色原料药技术附加值较高,且随着大量专利药到期后特色原料药市场的份额将扩大,增长速度将高于原料药行业,发展诀窍在快速和高标准,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等将分享行业成长。
三、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药业
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中药的双重市场属性及国际需求赋予中药企业成长空间,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中药行业中如同仁堂、天士力等具有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分享这一成长。
四、向研发转变的生物医药业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工业处于成长初期,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目前上市公司的生物制药治疗用新药产出能力较弱。国内基因诊断行业有快速发展前景且技术成熟,中国疫苗市场年用量增长率达15%且治疗性乙肝疫苗和口服菌苗技术走向成熟,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等将分享行
业的成长。
中药类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约占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三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领先行业10个百分点,较具行业代表性。
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医药行业慢于基础性行业,这是在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现象。长期看来医药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部分优秀企业的成长性将优于行业。
中药板块在各个子行业中最具长期投资价值。从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管理水平四方面衡量,中药居首位,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药业未来将继续以较快速度稳定增长,最具长期投资价值。
生物制药业主营业务增长率排第一,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方面排在第二,但是业绩波动性较大,运营管理水平排在最后。成长初期的生物制药虽然拥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及较强的盈利能力,但需注意规避市场开拓等不确定性风险。
化学药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排在最后,且盈利能力较稳定。预计未来整体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速度稳定增长,其中也有部分优秀企业能够取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医药上市公司价值浮现
从2001年开始指数步入调整,近两年医药指数的跌幅远远大于全部A股指数和上证指数。
美国市场市盈率行业结构反映出各行业成长差异性:美国的大型制药企业相对市场平均市盈率而言无明显溢价,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则由于其优异的成长性而表现出明显的市盈率溢价,其溢价幅度在90%以上,且两者的市净率都高出总体水平40%以上。
从国内市盈率结构来看:国内医药板块市盈率为31.41倍,略高于A股的市盈率29.56倍,美国市场上的大型制药公司市盈率也是略高于市场水平,考虑到国内医药板块将长期快于市场平均水平增长,这一市盈率合理。化学药略微高估,生物制药定价合理,中药板块市盈率略微偏低。
一、泸州市市辖区简介
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边陲,身处川黔滇渝结合部区域(如图1),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其距省会成都约
278公里,距离重庆仅203公里,深受重庆的经济辐射(如
图2),若仅放在四川省内分析泸州市的产业局限性较大,放在成渝经济区内更适宜,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1-2020)》中对其发展定位为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
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
节点和港口城市。
市辖区是为直辖市和地级市划定的行政分区,是
城市的重要部分,一般为中心城区,以第三服务业为
主、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泸州市有三区
四县,其中三个市辖区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市辖区总面积 2,133平方千米,人口共145.1万人。
图1泸州位于川黔滇渝结合部示意图
二、泸州市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
1、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泸州市市辖区在地理上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
盆地过渡的丘陵地段,长江直传其境内,连接川
渝滇黔四省市区域战略优势明显。是长江出川门
户之城,西南南北交通之要道。
在产业经济山,泸州市是西南重要的老工业
基地,是成渝经济圈中南部发展带之上的区域中
心城市和化工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川南城市
群重要的节点地区,在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体
系、资金、人才、土地供应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政策上可以享受成渝经济圈带来有机遇。
在国家层面,泸州市市辖区处于长江战略发展带的上游,依托于长江,其市辖区产业具有很好的对外开放性和吸引投资的优势。其产业的临港性比较明显。在市域层面,泸州市市辖区是泸州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根据第五次全国普查数据,2010年,市辖区有常住人口137万人,占到泸州市域的32.5%。2010年,泸州市辖区经济总量为369.49亿元,占市域的总量的51.7%。市域人均GDP为1,7万元,市辖区为2.7万元。可以看出市辖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域地区,是泸州市经济核心区。其市辖区内化工、白酒、制造业三大优势产业在市辖区内优势十分明显。
成渝经济区产业状况、同等级城市市辖区对比、市域经济产业状况。
2、自身产业结构分析
1.1产业发展阶段
有图1可见,泸州市市辖区的GDP
上升速度较快,2010年GDP已经达到369.4938亿元,GDP增长率连续十年保持在10%以上,2010年高达17.1%,涨势迅猛。
借助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标准模式来分析泸州市市辖
区产业发展阶段。经计算得,2010年泸州市市辖区人均GDP
为4008.5美元(按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8计算),可得知泸州市市辖区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见表1)。
图2泸州在川渝经济区的位置
1.2产业结构变化
1.2.1产值构成由图2可知,近年来,泸州市辖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经
图3泸州市辖区在市域的位置 济比重的比例逐渐下降,向二三产业转化,第二产业增势迅
猛,其中“重工业化”现象明显,产业开始向资金密集型转
型,工业发展强劲。而第三产业发展不及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2010年泸州市辖区GDP的三次产业所占地区经济比例为:第一产业8.36%,第二产业62.67%,第三产业
28.96%,属于“二三一”模式,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起着主要贡献作用。
1.2.2就业构成由图2可知,近年来,泸州市辖区就业人数比重的发展趋势几乎与产值构成同步。2010年泸州市辖区就业人数比重的比例为:第一产业0.26%,第二产业58.2%,第三产业41.53%。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已成为就业的主体。
1.3发展特征总结
(1)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2000以来,泸州市辖区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中结构指标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基本符合标准模式中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任务基本完成。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还有待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并无增长的趋势。但第二产业仍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有待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三、泸州市辖区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泸州市市辖区产业发展SWOT分析
根据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泸州市市辖区当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对其产业情况和环境的深入分析,可得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本文用SWOT法分析得出影响泸州市市辖区产业的因子。其中有优势四项、劣势五项、优势四项、挑战两项。
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优越,区位条件较好。但是限于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带来的发展困境,泸州市当前产业发展遇到了不少门坎,能否转变发展模式,在外部条件上,泸州市现阶段拥有前所未有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红利,成渝经济圈带来的区域合作以及中国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给予了泸州极大的外部优势。同时,紧邻泸州的区域中心城市重庆对泸州的挤压以及附近宜宾、内江、自贡、等兄弟城市与产业竞争都对泸州产生了较大的威胁。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可以判断泸州市产业发展整体上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所以其战略矩阵为SO战略,即增长型战略。基于SO战略,加快地区产业发展,快速提升地区产业规模及水平将是泸州市当前的战略任务。产业发展建议
在钱纳里发展阶段对泸州发展阶段判断中,泸州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在SWOT分析中,泸州产业发展为SO战略。根据这两项分析,可以断定泸州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产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领域。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快速提升产业水平,做大做强经济将是泸州市接下来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以下笔者根据对形势的判断,依据泸州自身条件提出的几点产业发展建议。2.1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四大优势支柱产业 2010年,泸州市工业增加值为377亿元。格局规划在十二五末,其工业增加值将达到800亿元,其中四大优势产业为600亿元,占75%。这样的目标使得泸州市在十二五期间必须不遗余力的发展四大产业。泸州市工业四大产业包括白酒、化工、能源、机械制造。现阶段,这四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区位商较高。未来的泸州经济必将依赖于这四大产业发展的健康发展。根据泸州市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末,四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这就需要泸州市在财政、土地、社会保障上向四大产业倾斜,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四大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2.2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尽快完成重大结构性基础设施建设。泸州市现阶段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不完善的对外交通,导致泸州经济被边缘化的危机。如何依托泸州港,以水道、公路、铁路、航空四大通道为重点,完善交通网络,是泸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泸州港的升级、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等3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泸州进港铁路专用线、叙(永)大(村)铁路和隆(昌)黄(桶)铁路叙(永)织(金)段的完善、泸州航空港的扩容是关系泸州川南经济地位的重大交通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必须落实。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命脉,特别是全国普遍缺电的情况下,古蔺煤矸石电厂、叙永煤矸石电厂和泸州电厂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相应电网的组建是接下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该抓紧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促进重要能源项目的建设。2.3 放开新兴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新兴产业 现阶段,受制于财力和劳动力素质,泸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都不具有优势,几乎没有特别明显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并且因为紧邻产业吸铁石重庆,其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这样的情况下,强行发展新兴产业显然是不明智的。我建议泸州市采取先放后收的政策,以市场为主体,在税收和土地政策上适当的放开对新兴产业的束缚,让新兴产业自由发展。在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政府再合适的时机介入,配合市场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从中选取新的支柱产业。在泸州十二五规划中,泸州市提出了成套工程施工机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对这些产业我认为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内坚决实行放开的政策,等待其成熟之后再介入。2.4 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公平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特别是我国稳定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影响之下,地方社会结构的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前,泸州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保障网络不完善,水平也比较低。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很多利益群体的纠纷,特别是土地纠纷,曾在城区内引发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收入分配的改革、医疗和保险业的完善是泸州市社会事业重要的任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不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政治任务,还直接关系到市场的活力。对于产业来说,稳定的投资环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系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产业布局
参考资料:
1、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2020)
2、城市规划经济学 甄峰
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3年至2013年,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年均增幅高达25%的高速增长态势, 培育壮大了云南白药、滇虹药业、沃森生物、盘龙云海等一批知名企业, 初步建立起以天然药物为主体, 包括中药、生物生化制品、植物提取物、天然健康产品、中药材种植等在内的科、工、贸结合, 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的品种由280个, 其中中药、民族药品种251余个、民族药120个。全省医药生产企业达到239家, 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07家, 医药工业总产值348.9亿元;全省医药批发企业达500余户,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0.6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玉溪高新区等工业园区正逐渐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
产业集群发展最大的优势是能通过构建区域网络, 促进企业与集群内部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提升集群企业在获取人才、资金、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实现产业集群外向关联的提升, 推动产业朝着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上升。近年来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 但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 发展最快的昆明高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有生物医药生产类企业75家, 规模以上企业25家, 分别占全省的31.4%和23.4%。而美国硅谷生物技术产业区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员的一半以上, 销售收入占57%, R&D投入占59%,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另外,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总值仍偏小, 2013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8.9亿元, 而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 全国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1万亿美元。
(二)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
全省生物医药生产企业中, 除云南白药一枝独秀外, 多数属于中小企业, 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5户, 云南白药以158.15亿元的营业收入占据全省药企收入的近1/4。龙头企业不大、不强, 带动能力有限, 资源优势仍难以转化为资源优势, 目前全省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0%。在全球排名100位的生物医药企业中, 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而2012年美国强生市值达到1814亿美元, 云南生物医药企业与全国、全世界相比, 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 生物医药产业形不成突出的品牌效应, 更不容易形成共同的区位品牌, 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还造成创新项目技术扩散效应无法发挥, 不利于后续创新。
(三) 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
目前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品种由280个, 其中中药、民族药251个, 但由于产业分散, 研发经费分散在不同的着力点上, 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 且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 缺乏有效的信用抵押担保能力, 再加上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欠缺, 导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受到制约。按照生物医药业界研发一款新药“10亿美金、10年时间”的说法,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仍是资金。统计显示, 国际医药巨头辉瑞一年的研发费用, 超过我国所有生物医药企业的总和, 巨大的研发投入, 导致我国尝试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 大多为仿制或跟踪国外, 而世界绝大部分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也集中在发达国家, 正在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63%在北美, 25%在欧洲, 7%在日本。
(四) 产业竞争力仍然偏弱
生物医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 导致产业呈现集聚发展趋势: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极具、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 聚集了全国生物医药领域近2/3的智力技术资源, 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 并且在高等级医院、资本运作体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以北京上海为核心, 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布局于山东、江苏等地, 两省生物医药总产值占到全国的1/3。而珠三角、厦门、山西、宁夏也都具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从科研机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来看, 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仍然偏弱。
三、金融支持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 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云南生物药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集聚发展程度不高, 还是龙头企业偏少、偏弱, 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还是融资困难。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 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 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对金融机构而言, 既是责任, 也是机遇。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需要金融机构紧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
(一) 支持园区建设, 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金融机构应紧密跟踪滇中产业新区建设, 重点支持以昆明为核心, 以玉溪、曲靖、楚雄为支点的生物产业园区建设, 改变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多、资源重复配置、企业“小、散、乱”的情况, 形成对社会资金、智力资源等产业发展核心要素的强大吸引, 把滇中生物产业园区建成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如人行玉溪中支结合辖区实际拟定并由市政府印发了《玉溪市金融支持园区发展贯彻意见》, 定期组织召开金融支持工业园区推进会,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累计贷款近12亿元支持玉溪高新区提质升级为继昆明高新区之后的云南省第二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通过引进和培育沃森生物、九州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 把企业内生性、地域性的创新制度氛围演变为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全市60%的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在玉溪高新区, 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 支持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龙头企业基本处于成熟阶段, 部分企业开始谋求上市, 在这个过程中, 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创新力度, 提供包括并购贷款、短融、基金理财、现金管理、顾问咨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通过提供间接融资、促进实现直接融资, 帮助龙头企业在跨越式发展中突破资金瓶颈,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构建、产业链完善、创新项目技术扩散等方面的牵引作用, 带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如云药龙头———云南白药与世界顶级巨头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成功将云南白药散剂打造出多个个人护理产品, 产品品类由单一品种增加到19个剂型、300多个品种, 打造了多个产品及品类成功打败跨国企业同类产品的经典案例。
(三) 支持企业创新, 助力企业构建技术洼地
目前, 全球十大药企均已在国内投资设厂或建立研发中心, 已经从传统的处方药销售向战略性全产业链布局转变, 通过并购国内成长性较好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占领市场, 容易造成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没前景被淘汰、有前景被收购”的被动局面。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引导各类资金扶持有基础的企业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形成政府专项基金引导、金融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支持企业进行专利购买、企业并购、自主研发, 全面构建技术洼地。如玉溪市金融机构通过贷款、票据贴现、保理等多种方式累计帮助玉溪沃森生物融资近23亿元, 支持致力于疫苗类产品的自主创新, 助力发展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两种细菌结合疫苗的企业。2012年, 沃森完成4宗并购, 成为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收购者, 2013年, 沃森收购嘉和生物58.08%的股份, 嘉和生物研发技术团队绝大部分具有在国际一流生物医药公司长期工作经历, 在单抗药物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品, 收购嘉和能帮助沃森打造包括疫苗、血液制品和单抗三大板块的“大生物制药”平台。
(四) 支持基地建设, 助力企业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园区投资的不断深化,大型园区建设运营企业寻求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新途径的意愿日趋强烈,国内优秀的园区建设运营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发展环境和新材料产业园区企业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运营企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新材料产业园区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环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状况;全球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状况;新材料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模式;重点地区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情况;领先新材料产业园区经营情况;新材料产业园区投融资状况。同时,佐之以新材料产业园区近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新材料产业园区的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和经营管理模式,是新材料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及运营商准确了解新材料产业园区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新材料产业园区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推荐阅读:
中医药产业深度调研06-18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06-09
生物芯片产业化分析11-01
完成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综述11-27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计划及建议09-19
咨询报告薪酬医药07-11
医药产业研究09-20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通知11-11
打造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