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生命的奇迹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创造生命的奇迹

奇迹的创造者

★风华正茂,大胆决策,三招改革,方建红不仅在企业兴办起了缝纫服装等盈利项目,而且还干成了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购买汽车近20台。

★白手起家,下岗创业,艰苦卓绝,方建红的公司现产值逾亿,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4000多万元,解决就业1200多人,为地区发展作出了贡献。

★人民需要,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方建红拿出巨资,收购渝旺食品厂,让万盛区人民吃上了放心肉。他的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无怨无悔。

★地方建设,慷慨解囊,受到称赞,方建红拿出100多万资金,支持农村和地方的水电汽改造及捐资助学等,为此他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

这里,有重庆的“后花园”之称,山峦叠翠,钟灵毓秀,美不胜收。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石林,怪石嶙峋,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夜郎古国”的许多美丽传说就诞生在这里;“翼王”石达开曾带领他的部队在这里浴血奋战;“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从这里赤手空拳走出,演绎出了可歌可泣的巨商传奇……

上世纪末,一个矿工的年轻后代,从1938年就建矿被誉为“抗战煤都”的国有大矿——南桐煤矿蹒跚走出,开始了他创办企业的风雨历程,开始了他南征北战的市场打拼。经过他殚精竭虑的努力,他在经济效益和政治荣誉上双双获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在经济上,他的民营企业形成了一个集原煤生产、洗选加工、矿山配件、精煤销售、生猪养殖、猪肉定点屠宰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现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达4000万元以上,解决了1200多人就业,销售收入逾亿元,创税 4000多万元。在政治荣誉上,他的企业先后被万盛区人民政府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势骨干工业企业”、“重庆市百户就业先进民营企业”,“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人才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且尤令他感到非常自豪的是,区级历届领导和重庆市市领导谢小军、陈光国亲临他的企业视察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个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创造奇迹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就是重庆市万盛区的政协委员、振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兼任党支部书记的方建红。

一、年仅23岁,方建红就被职工选举当上了队长。方建红采取三招改革措施,不仅使企业兴办起了缝纫服装、土木建筑等赢利项目,而且办成了当时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下子购买了近20台汽车。

1961年,方建红出生在万盛区南桐煤矿的一个矿工家庭里。同那个火红年代的众多矿工子弟一样,方建红先后念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冀,兴致勃勃地到南桐矿务局建筑安装工程五队上班了。当时的建筑安装工程五队,主要是为有两万多职工家属的国有煤矿——南桐煤矿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房屋的修建、维修和堡坎跨塌的维护等工作。由于方建红为人聪慧,善于处事且又有胆有识,渐渐地,他的身边有了追随者,受到了众多职工的青睐,这为风华正茂的他过早走上管理岗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84年,建筑安装工程五队选举队长,年方23岁的方建红通过职工的民主选举,以第一名的优势当选。这样的选举结果很是出乎上级领导的意料,让他们大吃一惊,左右为难,犹豫不决:让方建红就任吧,似乎太嫩太年轻了,他能不能把握机遇而胜任呢?如果不让方建红上任,那又怎么向职工交待呢,职工选他是民意呀,况且他本人又是党员!经过艰难的抉择,上级领导最终决定顺应民心,让他干一年再说,如果这一年干得不好,到时就会毫不犹豫让他下课。毕竟没有从事过管理工作,对于这个群众选举、领导任命的干部,方建红刚开始确实有些战战兢兢,惴惴不安。但他转念又一想,开弓没有回头箭,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溜溜,他决心放手一搏!当时工程五队的情况对方建红的管理非常不利,就企业的大环境而言,由于体制的僵化和思维的桎梏,五队已是连续5年亏损,职工人心焕散,举步维艰;就小环境的职工管理而言,由于受亏损的影响,职工早已是一盘散沙,且又有部分三教九流的人员伺机兴风作浪,其中的难度可见一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尽管面临着非常人想象的困难,但素富开拓创新的方建红还是义无返顾地开着他那轰隆作响的改革战车,不畏艰难险阻地前进了。紧接着,方建红开始实施他酝酿已久的三着狠招和险招。第一招,团结凝聚职工队伍,形成合力,扎实把生产经营搞上去。他认为,只有职工队伍团结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队伍才能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良好的生产经营也非常重要,它反过来能促进职工队伍更加团结,二者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能失之偏颇。他针对该队职工队伍焕散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找劳教人员、下岗工人谈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疾苦,畅谈企业的发展,渐渐的,职工群众团结在了他的周围。第二招,拓展经营项目,增加企业收入。当时的建筑安装工程队同它所依赖的南桐煤矿一样,一直是吃“皇粮”,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尽管现在企业日薄西山,但公司的管理层竟然不愿去冒险,也不赞成去拓展经营项目。所以方建红要搞活企业去扩大经营项目,其中面临的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同时他的这种运作,在当时被一些人看成是了异端和另类。在他的努力工作之下,渐渐地,缝纫服装、土木建筑、木材加工、支护器材像玩戏法似的,一个个被他经营了起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了职工的称赞。谈起这些事例,多年后的今天,一些当年和他上班并十分熟悉他的同事很有感慨地说:“方总在当时,就跟这些人思想不一样,他的思维比较超前。他那时每搞一样项目,受到的困难特别多,非常人可想像!”第三招,是大胆决策购买汽车。随着企业经营项目的增多和发展,方建红越来越觉得没有汽车成了制约企业前进的瓶颈,而有了汽车,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十分重要的是,它能带来高效和滚滚财富。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之下,汽车不仅是有钱的象征,而且更是权势的象征,当时五队所处的环境也只有南桐煤矿这样的国有大矿才有汽车。对于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方建红居然匪夷所思地准备付诸实施了!他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几经周折,终于在重庆的中梁山购买了一台崭新的东风牌汽车。之后通过他的成功运作,建筑安装工程队相继购买了近20台汽车!他的此举,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效显著,同时解决了60多名待业青年就业,到1986年,方建红的队伍壮大到400多人。方建红的凭借他过人胆识和气魄,使他获得了不同凡响的系列成功,广泛地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并为下一步的职务晋升创造了条件。

1989年,南桐矿务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成立,方建红众望所归地走马上任该公司的经营副经理。方建红原本打算到矿务局任职后,不再担任原五队的队长之职。但令公司领导层和职工始料不及的感人一幕发生了:因管理有方和深受职工的爱戴,原五队的群众竟然舍不得方建红离开这里,不让他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公司领导决定方建红原五队的队长职务不变,同时担任矿务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副经理一职,开始了令人羡慕的双职务工作。

二、1998年,方建红下岗创业。经过他艰苦卓绝的努力,现公司已成为原煤开采、洗选加工、矿山配件、生猪屠宰等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年产值逾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4000多万元,解决就业1200人。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

当岁月的步伐匆匆迈进20世纪末的时候,国有煤矿由于受体制的僵化、成本的居高不下、国家“三年断奶”、销售受阻和“三角债”等因素的影响,已呈积重难返和江河日下的态势,而依赖国有煤矿生存的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更是苟延残喘,四面楚歌。

“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方建红审时度势,决定另谋出路再度创业,1998年,他毫不犹豫地申请了下岗。他几经考察论证,数次摸索,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办一个煤炭洗选加工厂。目标确定之后,他就开始筹集资金,费了不少的口舌和周折之后,好不容易凑足了10万资金,同另一个合伙人向道诂,共同出资20万元,利用南桐镇闲置地所,创办起了重庆市万盛区振兴洗选厂。创办一个企业确非易事,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的民营企业,那个煤炭市场极度疲软的时期,企业刚一运转,方建红就遇到了资金、技术、销售三大困难。在这三大困难面前,方建红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办法,一一予以化解。针对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他就召开职工大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郑重承诺今后有丰厚的回报,赢得了职工的大力支持,使资金的短缺问题迎刃而解;针对技术缺乏问题,他采用借脑的办法——请来技术人员,对缺少煤炭洗选加工的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让职工们在短期内掌握这门技术;针对销售困难的问题,他采取先交货后付款与转卖给中间商的两个办法进行销售。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洗选厂通过中间商介绍,把煤炭销售到了成都、重庆等地。把煤炭卖给中间商有利于销售,但其中的弊端也十分的突出:中间商千方百计地从价格、质量和重量上坑害洗选厂,洗选厂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从中赚走了,这样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方建红下决心打开自己的销售渠道,他带领数名女工,背起煤炭样品,拔山涉水,风尘仆仆,赶火车,乘汽车,搭摩托,住旅馆,吃小面……四处打探目标,八方寻找客源。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地方,还没来得及休息,但为找到客户和收到货款,他们只好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耐心地等待。一天没等到客户,就第二天再来,第二天没等到,则第三天又来……在这漫长而又心急如焚的等待中,吃的是最便宜的伙食,住的是最简陋的旅馆,出门是靠双脚步行。在推销过程中,方建红他们觉得这些困难都可以忍受,但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不仅屡屡遭遇白眼吃“闭门羹”,而且经常磨破嘴唇还要忍气吞声。

一次, 方建红为了尽早收到地处江津夏坝江津钢铁厂的货款,他从凌晨四五点钟,带领2名女工就从万盛乘汽车出发了,到一个叫新场的地方再搭乘摩托车到江津钢铁厂。一路颠簸到了厂里,该厂的老总不知是到什么地方去办事了,还是知晓要钱的不速之客已经到来,总之,方建红一行苦苦等待了一天,连老总的人影都没见着。方建红他们第二天又去守候,好不容易终于逮着了老总,不料老总竟然理直气壮地丢下两字“没钱!”,拂袖而去。方建红气得脸色铁青,吩咐手下的女工:“你们守着,我走了!”回去生了好一半天的闷气。

经过两年多时间艰苦卓绝的奋斗,方建红创办的洗选厂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实现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在企业发展面临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一些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摆在了方建红面前:一是公司利润的问题,有的股东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盼望公司早点把钱分到手,不再去投资了;二是公司没有煤矿,购买别人的煤炭洗选加工常常被人卡脖子,使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三是下一步企业何去何从,等等。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方建红的心中勾画起了企业发展的雄伟蓝图。他说服股东,把资金投入到企业的更大的发展上。2001年9月,方建红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万盛区振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他被股东信任地选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为了使自己的煤炭资源不受制于人,接下来,方建红重拳出击,所向披靡,采取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大手笔动作。

首先,着手收购邱家湾煤矿。当时,出于不懂煤矿生产管理、安全压力大、资源即将枯竭的传言和原煤价格低等因素的思考,90%以上的公司职工都强烈反对收购邱家湾煤矿。对于职工的担心,方建红自己也曾为此深深的思考过,但他认为职工只看到了不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有利的一面。他力排众议,多方筹资,经过招投标的激烈竞争,于2001年7月,终于历尽艰辛如愿以偿收购了邱家湾煤矿。该矿当年就实现赢利,在2003年至今的生产经营效果更好。

其次,租赁王家坝煤矿。在方建红决策租赁之前,反对者众多,并劝说:“这个煤矿欠账太多,不仅赚不到钱,而且绝对是亏损,前景渺茫……”方建红绝对不是刚愎自用之人,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而是多次找专家咨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综合意见后认为:这个煤矿在短期内确实没有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必有成效。于是,方建红一锤定音:租赁!2002年,方建红每年以60万的资金,租赁王家坝煤矿五年的生产经营权。

此时的方建红,思维更加成熟,决策更加果断,动作更加迅速,他拿出近3000万的巨资,几乎是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地收购和租赁了下列企业:2003年7月,收购重庆市万盛区渝旺食品厂;2003年9月,收购和租赁了重庆市万盛区成渝矿产有限责任公司、万盛区帮友煤矿、广沙湾洗选厂;2005年2月,创办重庆市求同物资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月,收购万盛区石桥煤矿;2月,拓展区外市场,在南川开设了原煤发运、电煤销售的货场;3月,走出家门,兼并了綦江县石壕梨园煤矿;4月,为区政府、房地产商排忧解难,协同另一客商收购子如广场南楼……

自此,方建红带领的公司已成为原煤开采、洗选加工、矿山配件、精煤原煤销售、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的多元化民营企业,现公司拥有固定资产近5000万元,员工1200多人,年产值逾亿元。从创办至今,公司在生产、经营、安全上取得了累累硕果,现公司已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4000多万元,解决人员就业达1200多人,取得的各种荣誉不胜枚举。

方建红尽管干出了不同寻常的显赫成绩,但为人一惯低调而又谦虚的他,总是把这些成绩归功于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他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善于用人,珍惜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企业依靠他们才能发展壮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产做的,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原某高级工程师在振兴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后另外一家企业用高于振兴的工资聘请他去工作。他禁不住诱惑,放下振兴的工作,到那里去了。方建红知道后,认为“强扭的瓜不甜”,就放他去了,并表示振兴的大门永远为他开着。工程师去工作了一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又回来了,找到方建红要求回振兴上班。方建红大度一笑,不仅再次接纳了他,而且还给了职务,工程师为此感激不已。某会计也是因为羡慕另外一家公司的工资高,去工作了数月后回到了振兴。方建红没有为难他,照样让他从事原来的工作……现今,振兴公司的职工对方建红的尊重人才和爱惜人才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他有“敬才之心,爱才之德,用人之能,容才之量。”

三、方建红以企业家的良知和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抓紧抓好安全工作,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绩:到今年的七月和十月,该公司所属的五个煤矿和二个洗选厂,将分别迎来安全生产1000天和三周年的日子。

方建红用短短八年的时间,就干出了一系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业、拓展和生产经营上,同时也尽善尽美地体现在他的煤矿安全管理上,而且值得大书特书。

对于煤矿职工用血与泪书写的矿山历史与共和国煤矿的发展史,对于煤矿安全事故给无数的矿工家庭造成的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作为矿工后代和生活在煤矿的方建红,更是深有感触,刻骨铭心。从他第一天接管经营煤矿时起,他就觉得众多矿工生命和矿工家庭的幸福就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分外的沉重,也是从这一天起,他就责无旁贷地以一个企业家的良知和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要以人为本,搞好安全,竭尽全力不挣带血的钱。他认为,企业的安全工作搞好了,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地方党委政府和无数的矿工家庭作出的最大贡献。

为此,在方建红的主抓之下,针对五个煤矿二个洗选厂的安全生产,公司制定了下列措施:第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指导思想。该公司为此成立了万盛区首家自己的安全生产监督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第二,抓好“五个坚持”,健全安全制度。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坚持“谁主管,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做到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着重抓好安全管理和职工的安全意识;坚持狠抓落实,超前防范,杜绝现场失控;坚持“三不生产”、“四不放过”的原则,从严从细依法治矿。同时着力对40多个安全制度、16个工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等进行了编制和完善。第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公司与各矿、矿与连队班组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做到工种到位,责任到人。对矿级人员、特殊工种人员、新进工人等进行安全资格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坚持定期和日常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主保安意识。第四,加大矿井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对安全设施进行全面的改造。投入资金近800万元,购买机电、通风设备,对不合格的巷道进行安全改造,完善了煤矿的抽排瓦斯系统和煤矿开采探测监控系统等,为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五,制定预案,提高救援技能,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承包。结合矿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聘请原国有煤矿的救护人员成立应急救援小组,组织职工进行防突和自救演习。公司每年拿出10万现金,重奖安全的有功之臣,同时对矿、班组长以上的干部实行安全责任目标管理,对工人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考核,并为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和人身保险,等等。安全方面的规章管理制度达数十条之多,并行之有效得到贯彻执行。

尽管如此,但不容置疑的是,煤矿和风险是孪生兄弟,煤矿和伤亡就相生相伴,使之挥之不去,防不胜防。振兴公司尽管千方百计强化安全管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但现实的情形是小伤小残的事故也不可避免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方建红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来关爱职工,帮助职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企业浓浓的人文情怀,使之早日康复。

该公司成渝煤矿的职工田维香,在矿井下工作时,右手的两个手指不幸骨折。在医院的医治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竟然没有痊愈,而同时进病房的病友都相继出院了,渴望早日出院的田维香为此显得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方建红知晓情况后,不仅责成公司办公室的人员立即到医院进行看望关心,而且亲自到医院了解田维香的病情,关怀备至。当方建红得知他的手指康复不好的情况时,他表示:“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哪里不健康都不舒服。手不健康怎么能好好生活,一定要全力医治。如果这里的医疗条件不行,可到条件好一点的医院进行治疗……”在方建红的关心之下,公司垫付大笔的医疗资金,为田维香医治手指,使他痊愈出院。

矿工刘某在井下推车挂钩时,不小心被撞伤了脚,送到医院诊断为粉碎性骨折,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被截肢安装了假肢。刘某出院后,其家属为待遇和相关费用等问题同煤矿发生了纠葛。在气愤之下,家属就采取过激行为,把刘某装入手推车内,拉到矿上,堵住煤矿不让生产。该矿的相关负责人磨破了嘴唇,任凭怎样劝说就是不让生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该矿只得把情况报告给方建红。“群众利益无小事”,方建红知道情况后,迅速来到该矿了解事实真相,他聆听矿工家属的诉说,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尽最大限度从矿工家属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最大的限度给予安抚。方建红的此举得到矿工家属的赞同,他们感叹地说:“方总处事就是快,就是爽,比下面的人好说话……”

健全的制度促进效益,真诚的关爱诞生希望,严格的管理铸就辉煌,振兴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方建红的带领下,公司所属的五个煤矿二个洗选厂和渝旺食品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佳绩——安全事故大幅下降,消灭了死亡、重伤和重大非伤亡事故,到今年的7月下旬,整个公司将迎来安全生产1000天最好纪录,到今年的10月,整个公司将迎来创造安全生产三周年的奇迹!由于安全上取得的成绩卓著,该公司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获得了诸多的政治荣誉——区级和市级领导相继到该公司考察安全工作,并授予了安全荣誉。

四、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方建红义无返顾挺身而出,拿出1100万巨资收购渝旺食品厂,让全区人民吃上了放心肉。为此,他的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亏损代价。方建红认为这样作是践行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诺言,无怨无悔。

在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上取得出色成就的方建红,并没有像其他商人那样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一门心思全神贯注地盯住“钱”字不放,他有着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有着一个淳朴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远大理想。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刻,他会义无返顾地挺身而出,慷慨解囊,不惜一掷千金!在大胆决策收购渝旺食品厂的问题上,就是极为生动的一例。

渝旺食品厂的前身是万盛区南桐支路肉联厂。该厂在方建红接收之前,厂房陈旧,设备落后。数十年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的生猪屠宰仍然是“涛声依旧”——依靠简单的“三个一”进行原始生产,即一把刀、一口锅、一个灶进行猪肉加工。在这样不堪入目的环境中加工的猪肉,由于卫生条件达不到标准,不利于全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猪肉加工的污水横流、臭气远扬和苍蝇满天飞的情况,让当地数百米之内的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反映不断。尤为严重的是该厂因多家经营,条块分割,从而造成负债累累,债台高筑。南桐镇政府和区政府曾牵线搭桥联系了多家企业,希望有能力的企业来接手该厂,让全区人民吃上放心肉,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2003年,时任南桐镇镇长罗宗敏经过考察,认为振兴公司有实力担此重任,便向方建红阐述了镇政府的意愿。在这事关全区人民吃上放心肉的政治大事面前,方建红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但好事多磨,方建红在组织公司股东讨论准备投资渝旺食品厂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反应激烈。股东的意见不外乎隔行如隔山,振兴从做熟悉的煤炭生产和洗选加工,转向做陌生的猪肉加工屠宰,这样的思维不对路,况且还要投入1000多万的巨额资金,简直有些匪夷所思了!讨论的结果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全体反对,更有甚者威胁要退出股金。随即,方建红把股东反对的情况通报给了罗宗敏,罗又把此情况迅速汇报给了时任万盛区区长孙瑞彬。对此事一直寄予厚望的孙瑞彬当即决定当晚在万盛的华盛酒家吃饭,宴请方建红和他的三个重要董事,以便了解情况和作董事的思想工作。是日晚,由南桐镇政府作东,孙瑞彬把凡是在家的区政府领导都带到了华盛,可见其重视程度。在一阵推杯换盏之后,孙瑞彬单刀直入地说:“肉联厂的事应该由振兴这样有能力的企业来做,如果振兴都做不好,依我看万盛区就没有更合适的企业了。区政府选中你们这个企业,也是看重你们的企业。你们可以说说看,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对于企业的亏损,亏损多少区政府补贴多少。这是个让老百姓高兴的大事,办成了,能让全区人民吃上放心肉……”一席坦诚的话语,更加坚定了方建红投资收购肉联厂的决心,同时,让在座的振兴人感受到了区政府对振兴的重视和由衷的信任,个别不赞成的董事心里有些内疚起来。

回企业后,方建红趁热打铁做股东们的工作:“我们办企业是要考虑赢利的,赢利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奋斗以外,离不开党的英明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接肉联厂虽然没有多的利润甚至亏损,但为全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也为区政府分了忧。只要全区人民的肉食品供应得到保障,我们作点贡献是应该的……”在这一段非常的时光里,方建红身边和办公室的人员听到方总念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就不信整不起来(指肉联厂)!我就不信……”经过方建红作深入细致的说服工作,渐渐地,股东们同意了他的决策,表决通过将振兴的利润投入到肉联厂。振兴接手肉联厂后,经历了多家经营且出现了亏损的系列风波。之后,方建红相继投入1100万的资金,进行了大量的艰苦创业工作——这些工作有厂房设计、购买设备、办理执照、生猪屠宰机械化生产线的安装、废水处理和厂区的绿化等等,使之一次性验收合格,同时把肉联厂正式更名为“渝旺食品厂”。

作为全区惟一的猪肉屠宰加工供应厂,渝旺食品厂在生产之前,就本着“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本”的理念,对该厂的全体职工进行培训,实行严格把关,规范化操作,杜绝不合格猪肉和猪内脏流入市场,确保全区人民能吃上放心肉。万盛区自从在该厂定点屠宰生猪以来,截止目前,已累计销毁不合格生猪69头、内脏达3042件。自此,得到了实惠的老百姓这样评价该厂销售的猪肉产品:“原来的猪肉、大肠、边油都兴注水,亮晶晶的,有股水臭味道,重量增加了,又不卫 生。现在好了,这样坑害人的事再不会发生了,猪肉也卫生了……”

方建红收购渝旺食品厂让全区人民吃上了放心肉,促进了全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深受群众的欢迎。但他带领的公司却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由于万盛区人口少每天宰杀生猪量太小,他的1100万元的投入不仅在数年之内收不回来,而且现在每年都在亏损:2004年亏损20多万元,2005年亏损近100万元,2006年预计又是数十万元的亏损……尽管如此,但他觉得这是为全区人民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是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诺言,无怨无悔!

五、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方建红先后捐赠100多万资金支持农村的水源改造、电网改造、沼气建设、捐资助学及举办书画展等,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使他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

新农村建设是今年初党和国家提出的伟大事业,它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差别,让广大农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早在多年前,方建红就在他公司周边所属的农村,开始了早期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系列项目——这些工程有水源改造、电网改造、沼气建设、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举办书画展等等。

在方建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事迹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南桐镇的沙坝村了。在多年对这个村系列建设的支持中,方建红不仅出资大力帮助沙坝村进行水源改造、电网改造、沼气建设,而且还对该村的党支部建设、先进性教育和经果林发展等,竭尽所能地提供资金的援助,并出谋划策。

沙坝村地处万盛区南桐镇与青年镇的交界处,一条名叫“洗布河”的小溪从中蜿蜒流淌而过,由于河水量小不充沛,再加上新田湾煤矿的洗澡水等杂质的污染,河水很不卫生。数十年来,沙坝村三个生产队的村民就依靠抽水机抽取河中水煮饭、饮用和洗衣等,苦不堪言。在水资源紧张的季节,新田湾煤矿的职工和村民经常为争水而发生谩骂、上访,村民中更有甚者就去堵新田湾煤矿的生产井口,导致双方的矛盾升级,乃至上告到了当时的重庆和四川省政府。2004年,沙坝村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决定把当地一座名叫“财井大山”山泉水用水管接下来,输送到各家各户,但苦于资金没有着落,一直没敢付诸实施。方建红知道情况后,慷慨解囊,一次拿出10万资金大力资助。方建红的此举使沙坝村三个队的村民没花一分钱,就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村民们为此感谢不已。

沙坝村原来的生活用电也是依赖新田湾煤矿转供,煤矿和村民每年都要为用电的问题而产生不少的纠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与区政府为解决这里矛盾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口舌。

2005年,该村进行电网改造时又差资金,且有部分费用要由村民负担。方建红知情后,前后捐赠数万现金,解决村民数十年来的用电困难,使当地村民欢天喜地。

2005年,沙坝村为了结束当地村民用煤炭煮饭取暖的历史,鼓励村民进行沼气池建设。方建红为了结束村民煮饭取暖时烟雾弥漫的日子,促进当地的发展,明确表态提供资金帮助,但必须用于沼气池的修建。在方建红的支持之下,该村近30口沼气池建设得以顺利完成,使近30户村民使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沼气。方建红在大力支持沙坝村的上述新农村建设同时,还拿出资金帮助该村的党支部建设、先进性教育、经果林发展、办公室修建和道路的维修等等,仅在该村的资金无偿投入就达30万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方建红,在对学校帮助上更是受人称赞。他对学校的捐赠上不仅仅是在企业周边进行,而且还延伸到了其他乡镇的学校。地处偏僻的景星中学为了学生课外时有一个锻炼身体场地,拟建一个蓝球场,但苦于没有资金不敢动工。方建红得知消息后,当即捐赠一万现金,使蓝球场得以修建。球场修好之后,该校的负责人骑车风尘仆仆地来到振兴公司,向方建红汇报情况,并诚挚邀请方建红到学校参观。方建红询问负责人学校是否还有困难,该负责人回答修球场的水沟还差一部分钱,方建红再次给予捐款,令负责人十分的感动。截止目前,方建红捐款的学校有景星中学、丰岩小学、更古民族学校、民权学校、王家坝学校等。尤其使这些学校教职员工感动的是,方建红在每年的教师节,都要带上礼金亲临学校去看望他们,而每一份礼金方建红都不用董事会的钱,都是自掏腰包。

方建红支持新农村建设不仅体现在物质上,同时也表现在文化事业上。2005年,万盛区老年书法协会准备举办书画展,但因没有资金一度被搁置起来。方建红得知,认为这是弘扬书法艺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好事,应该得到大力支持,并表示给予资金援助。几经研究,区老年书法协会建议书画展以振兴公司的名义来举办,方建红欣然答应。方建红支持兴办书画展的消息传出后,不被一些人所理解,认为企业去搞这样风花雪月的事没有必要。但方建红却有独树一帜的深刻看法,他认为这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好事,坚持不用董事会的资金而用个人的钱要把这件事做好。2005年11月26日,万盛区首家以企业名义举办的书画展在振兴公司隆重开幕,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本区四大家领导、相关部门和佳宾亲临了书画展。此次书画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一时好评如潮。从此,方建红的“儒商”雅号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近年来,受到方建红无偿捐赠的不仅有单位,也有个人;不仅有区内的,也有区外的;不仅有年迈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儿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据粗约的统计,公司每年捐赠30万元,用之于帮助新农村的建设。2003年“非典”期间,他捐赠2万元用于疾病防治;2005年9月,万盛区建区50周年,他捐赠5万元;今年4月,万盛区光彩事业成立,他捐赠个人的资金100万元,等等。

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方建红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获得了经济效益和政治荣誉的双丰收。在经济上,他连续为国家创造税收4000万元,解决1200名人员就业,使企业被万盛区人民政府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势骨干企业”、“重庆市百户就业先进民营企业”。在政治荣誉上,他先后获得了以下荣誉:“非典防治优秀共产党员”、“支持党建工作优秀企业主”、“职工信赖的好书记”、“万盛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重庆市新建企业双爱双评优秀经营者”、“重庆劳动创新奖章”、“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人才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方建红带领导他的企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必将迎来一个灿烂明天!

作者:蔡佑祥

第2篇:探月港创造的中国奇迹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备受瞩目、举世关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到预定轨道,实现了筑梦九天的又一次胜利进军。

圆梦奔月、成功绕月、完美落月、再入探路、喜搭“鵲桥”……从2007年起,素有中国“探月港”美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成功发射我国所有探月航天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零窗口”发射勇争奇迹

奔月,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嫦娥一号卫星,便承载了全体中国人的这个梦想。

“如果你保证火箭在‘零窗口’成功发射,我保证一定实现嫦娥一号可控撞月!”嫦娥一号任务前,卫星总设计师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许下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约定。

所谓“零窗口”指的是在窗口前沿,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不允许有任何延误与变更。

此次“零窗口”发射意义重大,能够节省嫦娥一号卫星120公斤燃料,延长其4个月工作寿命。

然而,影响准时点火的因素很多,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保证火箭准确实施“零窗口”发射。中心从领导到科研人员,再到第一线的参试人员,都决心实现“零窗口”发射。

成功来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卫星测试,火箭测试,转运吊装,星箭对接,匹配测试,气象研判,加注燃料……各系统岗位人员以零失误、零差错、零故障、零缺陷、零遗漏的执着追求,确保‘零窗口’发射万无一失。”时任嫦娥一号任务01指挥员李本琪介绍说。

然而,就在嫦娥一号即将发射之际,西昌下起了连日阴雨,似乎老天也在提示着西昌航天人,“嫦娥”奔月,可不是那么简单。

果然,大问题来了。

2007年10月21日,离预定嫦娥一号发射还有三天,科研人员在对火箭做最后一次总检查、即将加注发射的关键时刻,火箭“安控官”车著明通过计算分析发现,按照理论弹道应该是104度射向,落区应该在104度的星下点投影,但实际显示却是在20度方向,火箭地面安控落点预示火箭初始飞行段将出现较大偏差!这不仅直接影响指挥部对火箭飞行的安全研判,而且还将严重威胁航区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卫星发射地面安全控制无小事,发射前不能带一点隐患上天,这是首要的原则。火箭飞行过程中一旦状态出现重大异常,将选择合适地点对火箭进行炸毁处理,以尽量避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破坏。

2003年11月29日,载有两颗卫星的H2A火箭从日本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因偏离了预定轨道而被迫引爆。美国、法国也有过火箭升空偏离轨道炸毁的先例。

推迟发射?如果推迟,一旦错失窗口,发射将推迟到下一年。

按期发射?万一失利,星箭毁掉不说,航道下的万千群众,也将处在灾难的阴影中。

这时,距嫦娥一号发射仅剩下60多个小时。

作为安全判决专家,车著明临危受命,他带着一帮人钻进机房,结合现有理论,根据落点分析研究经验,验证上百种算法,比对几十万行的程序代码,验证不计其数的数学公式,终于,问题找到了。小小的一行代码,让车著明团队紧张地忙活了30多个小时。车著明带着问题归零报告,激动地向上级报告:隐患排除,可以安全实现“零窗口”发射!

2007年10月24日,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静静地矗立在崭新的塔架旁,等待奔赴月球的号令。

放飞嫦娥一号的三号发射塔是中心专为其铸建的一座新塔。建造类似这样一座高水准发射塔,美国平均要用三年左右时间。当时,仅用了一年零17天,就完成了拆建两座塔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塔建设史上的“中国奇迹” 。

24日18时05分04秒,中心完美实现首次探月任务“零窗口”发射,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的“中国奇迹”。

正是由于“零窗口”发射省下了准备做轨道修正的120公斤燃料,嫦娥一号卫星在完成一年寿命以后,又继续运行了4个月,并利用多余的燃料做了大量的试验。最后在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超长服役并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后,实现中国第一次可控撞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走向深空探测领域关键性的一步,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被誉为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之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

“六战六捷”再续奇迹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作为我国首颗探月卫星直赴苍穹,成功实现“绕月”、受控撞月,迈出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再探月宫,获得了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披挂出征,翩翩落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成功发射,为嫦娥五号肩负的月球采样、返回地球的任务进行了技术验证。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任务中继星“鹊桥”发射升空,奔赴地月L2点,在地球与月球之间为嫦娥四号搭建起信息联通的“天桥”……

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创造了世界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嫦娥西昌、相守相伴,也相互见证着彼此的成长蜕变。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

坐标系上一条代表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曲线,随着一颗颗航天器、一枚枚新火箭的成功发射而不断向上延伸、其中,点亮的标示着探月工程“绕”“落”的坐标点格外醒目。

另一条代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综合测试发射能力的曲线,也在不断向上攀升。两条曲线的交会处,清晰可见嫦娥一号、嫦娥二号……

2007年的嫦娥一号任务,中心实施了上百个发射场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了火箭、卫星的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综合发射试验能力不断攀升,为探月工程“首发成功 ”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中国航天进入高密度发射期,中心在一个个新挑战中,实现了一次次新跨越,每一次突破跃升都是创造奇迹。

三号工位再次成功升级改建、新建卫星测试厂房,建成自主可控指显系统、智能光网系统、风云四号地面接收系统……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大力推进设施设备可靠性增长、测发流程改進、组织模式优化,克服低温推进剂射前持续补加、工序紧张、流程脆弱等难题,形成稳定“零窗口”发射能力,有力保证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重大工程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此外,中心大力开展国产信息技术研究攻关,基于国产计算机、防火墙、数据库和麒麟操作系统,自主设计、自主开发、自主研制,建成发射测控指挥控制、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和监控显示系统,率先在航天发射核心领域成体系构建国产自主可控信息系统,成功经受各种型号火箭、各类航天器发射任务检验,运行稳定可靠,有效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水平。

为具备远距离一体化任务指挥控制能力,该中心将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勤务保障五大系统数据进行融合,彻底改变了过去各系统、各单位分散建设、自成体系、互不兼容等问题。无论是在发射阵地、测控机房,还是指挥控制中心,都能让任务指挥长和各分系统指挥员掌握同样的数据信息,使用同样的指挥平台,为指挥和决策提供实时全面的信息支撑。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中心还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健全了“双岗四查”“双想”“7S”“QC”等制度机制。中心在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并于2011年通过认证,实现了与国际一流航天发射场的接轨。

与时俱进,中心还探索建立了纵向的技术责任体系和横向的管理责任体系,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把一体化管理体系向岗位延伸、向末端拓展,坚持“双向交底”和全面把好“三个关口”,极大地提升了任务质量管理水平。

从跟跑、并跑到追求领跑,中国航天孕育发展的“双五条”归零标准,在中心一次次发射任务的实践检验中,已得到国内国外同行认可,成功纳入国际标准。

“严格的质量管理是航天发射的制胜基因,是确保成功的重要法宝。”中心主任张学宇说。

目前,中心具备了发射所有长征系列液体火箭的能力,形成了两个工位交替发射捆绑式火箭的能力,发射次数在我国三大发射中心中率先破百,刷新了100天实施7次航天发射的高密度纪录,创造了1997年以来81战连战全胜的世界航天奇迹。

连续发射创奇迹

2018年,是西昌卫星发射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高密度发射再创历史新高。

12月08日00时5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为西昌航天的超级2018圆满“收官”。

“17次发射,几乎是中心以往年最高发射纪录的2倍,也占据了今年中国航天发射总量的近一半,这是中心上下牢记主席嘱托奋勇担当,再次创造的新奇迹。”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联想前几天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刚推送的“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颇有感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敢于创造奇迹的光荣集体,面对超级2018,你知道西昌航天人有多拼吗?

三箭七星同时在场测试、交替发射,最短间隔15天连续发射……面对新挑战、大硬仗,中心参试人员叫响了“牢记嘱托拼到底,誓夺任务满堂红”的战斗口号,以首次要有百倍信心、百次要有首次标准的战斗意识,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拼搏奋斗。

中心有这样一份统计:长期奋战在任务一线的已婚工作人员,两地分居比例高达80%,还有不少人和妻子、孩子两地分居、三地分居;平时工作大家不说星期几,只说几月几日,因为几乎没有周六、周日,小长假、大长假更是快被遗忘了的“奢望”;伴随任务密度增高,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大,几乎每一个岗位的工作量都比以往翻了三五倍,一线科技工作人员一年平均只有40天左右的休息时间,是普通人的三分之一;甚至为了任务能够圆满完成,不敢生病、轻伤不下火线已成为一种奋斗自觉……

以嫦娥四号任务为例,自进场以来,前后与5次发射任务交错并行。任务是一发接一发,工作则是多环套多环,任何一个岗位、一次操作,都会影响发射任务,甚至后续发射计划。

第13次担任“01”指挥员的陈政,是整个发射系统的大管家,负责协调整个发射任务流程和进程状态控制,容不得任何疏忽和失误。

“一谈到发射,大家可能最关注的就是喊倒计时口令的‘01’指挥员,但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不分一线二线,人人都是发射大戏的NO.1。”陈政说。

年轻的80后工程师何龙,是这次任务的“金手指”,就是为火箭发射按下点火按钮的人。

在他的工位前有三块屏幕,屏幕上有200多个闪烁的状态灯。每盏状态灯的另一端,连着的是测发系统的一个分系统或是操作岗位。

在这些岗位上的所有操作手都要跟何龙一样,一个一个节点保顺利,确保万无一失。

12月初,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是影响发射的最重要因素。世界航天发射史上,因高空风问题导致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

技术部气象室保障组组长张滢今年已在场区驻扎超过200天,连续执行了12次发射任务,她告诉记者,针对此次任务气象保障特点,气象团队的专家和精锐骨干都主动请缨参加任务,数月铆在山沟里,详尽查阅发射场40多年气候资料,尤其是任务月历史高空风场区数据,综合分析比对我国T639数值预报产品和欧洲数值预报产品。

为提高预报精度,他们采用不同制式的测风系统采集高空风数值信息,将测风密度增加到3倍以上,更有效地判断高空风趋势,为任务指挥决策提供坚强的气象技术支撑。

8日中午,距离嫦娥四号发射仅有10多个小时,中心测控系统遥测雷达组组长郑志刚在执行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跟踪测量任务后,顾不上吃午饭,立即组织人员切换设备状态,再次投入嫦娥四号任务准备。

今年,像这样多发多种任务并行已成为常态,他们更是创下了3天进行7次状态转换的新纪录,近期平均每周卫星长管时间120个小时,人员三班倒、24小时值班已是家常便饭。

超级2018,令人感动的何止这些人,这些事。

忘不了,扎根树旁,习惯了24小时机器轰鸣、三班倒的“你”,又钻进了厂房,检查氮氧生产的机器状态是否正常;

忘不了,火车站台,“你”在冷风里咬着干粮,看着天边的月亮,等待即将到来的火箭专列;

忘不了,山沟阵地,背对庆祝发射成功喜庆的画面,“你”简单地留影纪念后,来不及卸下一天的疲惫,便匆匆赶赴刚刚发射过的工位,为即将到来的下一次发射开始准备……

当问及这样干这么累值得吗,不管哪个系统哪个岗位,总会不约而同地听到:只要任务成功,都值了!

2018年12月31日晚19时,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2019年新年贺词。其中一段讲话,两次点赞中国航天。

嫦娥、北斗西昌独家发射,中国“探月港”“北斗港”享誉全球。在中心工作了29年的低温岗位专家、低温加注系统总指挥陈复忠在听到新年贺词时十分激动,“习主席在贺词中提到了嫦娥四号、北斗导航,我为我能够参与其中感到非常自豪。”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中心48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陈复忠和同事们也坚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作者:王玉磊

第3篇:拉动内需 创造奇迹

上期本栏目的《论中国农业体制改革之一》讲到了在经济危机下,我国虽然承受了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期经济制高点将继续阐述作者独到而又犀利的观点。

在百年难遇的机遇里,用百年难遇的超常规政策去争取百年难遇的高速发展,这不仅仅是“保七创八”的问题,而是能否追创德国高速发展模式的经济奇迹。德国曾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每次战败后国家和社会更是一片废虚,但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却创造了GDP增长过15%~25%,用传奇般的超短时间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果中国政策得当,加快进行农村转移改造、城镇建设、规模化农业企业及农业产业工人改造,中国也可以在五年内拉动近50万亿的内需,并可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再维持30年,创造近200万亿新需求,打造成全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拉动亚太经济、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创造属于中国的另一个世界奇迹。

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消除现有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乡科学统筹、资源综合利用来对农村、城乡、城镇进行新的规划,从而建立新的聚集化的乡镇社区格局,有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新的乡镇社区基础上,逐步进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的改造,使农业从小农个体经济直接发展成农业企业、工厂、农场、集团、上市公司……,使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村、消灭农民”。

政府应该鼓励全社会、国内外以及所有企业和有实力的个人来联办、兴办农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政府给予法律法规和政策税收上的支持和世贸框架的各种农业补贴等,包括制定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地区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具体的小农经济、农村人员、农业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大政方针,同时企业化后的农业企业单位将使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能真正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例如:以企业为单位一定比个体为单位更能有效贯彻实施农业税费改革、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有效转化等政策措施。仅以现在的科技下乡为例,专家下到田埂地头一个个、一遍遍的进行技术指导,与到农业企业生产现场集中培训相比,贯彻落实力度无法相比拟。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高科技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而增强的企业对工人也可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保障。大部分现在的农村人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转换、来放弃目前所谓的个人的、家庭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而成为有基本医保和社保的农业企业的员工、工人,并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内部分工培训成为相对稳定的、有所专长的职工。这样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会得到合理、合适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并且会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相互配套、配合、关联的企业集群体,如农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等等,这样的农业企业将比个体农户更有生存力、竞争力,更容易进行科技革新、更新换代,对农业企业员工进行更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业企业员工的素质。这样会形成一个很好双向态势,政府依法支持管理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依法依规管理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工人依法依规凭其劳动成效取得其应得到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要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立遍布全国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特区和发展园区、农业产业孵化器、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各种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养殖、培植基地,使农业产业也走上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农业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问题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素质,“人的改变比经济更为重要深远”。数以百万计的规模化农业企业建立后,如果农业产业工人的素质跟不上企业需要,将使农业体制改革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政府要在近10年内,特别是头5年内,要加大对法定劳动年龄段的现在农村人员进行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就业能力,每年应该对农村再增加500~1000亿元教育培训投入,短期内可临时提高当前“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长期则为全面农业体制改革后的农业企业打下人力资源基础。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不缺乏单个城镇的总体规划,但缺乏区域性、全省性的乡镇社区体系规划,更缺乏全国性的乡镇体系规划,造成目前农村建设的盲目性、重复建设和土地等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科学的统一规划的农业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土地浪费,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如不必要的道路建设、田埂建设、小水利建设、房屋基础建设,更不必要的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电力通讯等建设,因此可以增加有效耕地达数亿亩。企业化的土地大生产比小农个体生产更好的避免重复生产,避免出现当今一家一户小农经营与市场经济下大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所造成的农产品大量趋同、重复生产、产大于需的严重损失。因此农业体制改革后乡镇社区化、集约化、企业集群化的建设,使最终“消灭农村”,“消灭农民”,这是农业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建设

由于大部分农村人员不必再一生为了一亩三分地而四处奔波,不必凭直觉、封闭式的生产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从此有了基本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不再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原始的生产资料中而转向消费,转向自身需求、家庭需求以及相适应的自身健康、提高教育知识水平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那么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如涛涛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这才是真正、可持久的扩大了内需,而不是低收入下的短期消费。

中国扩大内需、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政策制定,是对此前《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新修改,应重新制定“新兴农业产业科学建设和发展规划”,为中国在10年内基本“消灭农村、“消灭农民”,把农业变成规模农业产业企业,把农民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把农村村庄相对集中并规模化变迁为区、镇,提供巨大支持和难得发展机遇。

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外需受限和内需不足,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个正在力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内部需求(尤其消费需求)持续不振,反映了整体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失衡,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中国劳动力红利,特别是农村廉价劳动力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镇化进行消费而产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的悬殊直接相关。中国城乡二元隔离制造成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

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关键还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率上不去,农民要富起来是不可能的。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把农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从而最终实现“消灭农民”、“消灭农村”、“消灭城乡二元隔离体制”的终极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原始农业、最多农民和历史久远的农村,作为一个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均衡的巨型经济体和农业、农民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规模化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加大投资对农业产业和农村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科学规划和改造建设。

要综合地质、环境、城市规划等多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为城镇的重建科学选址,并将人口较少、规模小、分散零星的小村子重新整合起来,集中选址建设新的集约型村镇,放弃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有缺陷、易受风雨、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寄害的地域,在水源、地质等自然环境好、交通相对方便的地区重新选址、科学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盲目重建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资源、国家财富、人民利益的浪费。

对于人口少、规格小、环境较差的农村(除非特殊的国防战略需要)盲目进行“村村通工程”(通路、通电气、通电讯等),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利用此次新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和扩大城镇化率的契机,有效迁移、整合农村人口,以一个社会、经济活动成本合理相匹配的人口比例、规模建立新的聚居区式的新村镇、集群型农场,可以保障国家投入资金的最高社会效率、经济效率和回报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重组,将可使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原有的18亿亩节约提升至22亿亩左右。

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最困难之处不在城市,而在农村,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于城市,最终落脚在农村。预计加大投资后的农村城镇化转移改造建设将在短期内为扩大内需,持续拉动经济GDP高速增长。

由于此项建设数量巨大、市场巨大,且需长期建设,因此会持续拉动钢材、水泥、建材、家电、家居、设计、保险、金融、银行、旅游、商业、餐饮、娱乐、城建、城管、物管、医药、卫生、文化等相关行业,并可大幅增加税收,并增加和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村、农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转移改造等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空间,大多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需求增加,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转载自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民营经济报》)

作者:孙明杰

第4篇:留住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崔芳囡指导:李利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0-2-26,那是一个让我记忆忧新的日子。因为,在肿瘤科,很少有这么年轻的病人光顾,因此他一进门,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光是我。

他蜷卧在病床上,我只能看到他失去血色的脸庞,显得极其苍白。就在进入病房的那一瞬间,他睁开了原本闭着的眼睛,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当他看到我的时候,他的嘴皮轻轻的动了动,我听见他好像在说:“医生,救救我”。

他叫孙鹏志,22岁,还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可是他得了睾丸癌,更可怕的是癌细胞已经侵犯了身体的很多地方,肺、十二指肠、腹腔,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我看到每位医生脸上都写满了无以名状的表情,我猜想每位都不医生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会发生在如此年轻的生命身上,毕竟,他只有22岁!

希望——能够挽救他如此年轻的生命!主管医生连夜查阅了睾丸癌的最新治疗进展,贾主任组织科室专家研究最佳治疗方案,当最后决定用化疗结合中药调养的方式进行治疗时,男孩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对照顾他的医生说:“医生,我有希望了!”

他是家中的独子,也是他父母毕生的希望。他的父亲,是当地乡镇医院的医生,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给他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很多的债。儿子的病让这个原本贫寒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但他父亲说:“为了孩子,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

求医的生活很艰苦,每天晚上父亲只能花5元钱租一张行军床,睡在病房的过道上,每天早上,当大家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就起床了,蹑脚蹑手地走到儿子床前,听着儿子均匀的呼吸声,用手轻轻地摸一下儿子的额头。父亲的饭菜也很简单,几乎没有肉。尽管生活很艰难,父、母亲都没有放弃救治他的希望。

化疗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恶心、呕吐、疲乏、无力,时时刻刻考验着他的身体和意志,看到他那痛苦的表情,我真的不知道能在为他做些什么,除了跟他聊聊天,开开玩笑,我只能默默地为他祈祷。小鹏志很坚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他希望他能恢复健康,回到他喜爱的课堂。所以尽管在病床上,他还是每天都坚持自学,他希望他能够和他的同学们一起走进考场。卧床生病的时间痛苦而漫长,他用电影来排解卧床生病的孤独与忧伤,《美丽心灵》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他希望他能够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那样恢复健康。小鹏志坚信,在医生精心的治疗和他积极配合下,他一定有战胜病魔的希望!

经过谨慎的摸索与实践,小鹏志的病情终于有了转机,半个月后,小鹏志能够坐起来了,再以后,他可以在父母的搀扶下慢慢地行走了。当医生告诉他的父母,肿瘤对化疗敏感,他们的儿子很有痊愈的希望时,他们都抑制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

两个疗程后,消化道出血止住了,肺内的肿瘤已经消失了,腹腔的肿物缩小了;四个疗程后,腹腔内还剩一个小的肿物。下一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手术?继续化疗?还是放疗?主管医生恳请外科、放疗科的多位主任医师会诊,最终得出结论——放疗。一天一天地,小鹏志的病好了起来,放疗25次后,腹腔的肿物明显缩小,各项指标基本正常。为了巩固治疗防止复发,主管医生

又制定了第

5、6周期的化疗方案。可是小鹏志坚持回校参加期末考试,这让医生略略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延迟的治疗是否会对他的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焦急的等待着他的归来。等他回来后经过全面细致的复查,医生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放下,肿瘤没有进展!全部治疗结束了,再次复查小鹏志的一切指标都正常。8月12日小鹏志终于迎来了自己痊愈出院的日子。他终于可以回到他心爱的学校,见到久违的同学。他出院了,真的很替他高兴,我心里默默的为他祝福,希望他以后健康平安!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

在他出院的那天早晨,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打开时,一封信从里面滑落,这封信是写给我们大家的,信是这样写的:

我是病人孙鹏志的妈妈,我的儿子在这周就能出院了。在您们医院就诊的这半年里,我非常感谢所有的医务人员对我儿子全心全意的治疗和照顾,我深深的感受到中日医院“病人至上”的服务准则,你们优质的服务让我有种温暖的感觉,让我有种回到了家的感觉。

首先感谢的是贾主任和李主任,„„,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您们的救命恩情。

接下来是李主任和几位学生,„„

最后感谢的就是以陆护士长为首的全体护士,„„

中日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不愧于美丽的天使的光荣称号。您的医德、医术和那颗最珍贵的仁爱之心让我真的很感动,很佩服。我庆幸自己选对了医院。”

看到她的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谢她对我们如此高的评价。从她的语言中我感到——医生是患者的希望!同样让每一位患者康复也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大的的希望!留住希望,我们已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第5篇:创造你生命的奇迹[最终版]

创造你生命的奇迹(墨菲) 2008-10-31 09:07

我走遍了整个世界,我目睹了形形色色的人身上出现的奇迹。

那些奇迹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魔术般的潜意识创造的,只要你学会利用它,奇迹同样也会在你身上发生。

行为是思想的结果,你的思维习惯和想像力决定着你的命运,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悲伤?为什么有人快乐而富有,有人却痛苦而贫穷?

为什么有人内心充满恐惧和疑虑,有人却有坚定的信仰和自信?为什么有人得了不治之症竟然能够痊愈,有的人体壮如牛却因为一点小病一命呜呼?

答案就在你的心灵深处。我将用最简单的语言来阐明有关心灵的真理。我相信生命及灵魂的基本法则可以用朴素的语言加以解释。希望你能用心来读这本书并运用书中的技巧。

当你能这样做时,你会拥有奇迹般的力量。这力量会使你摆脱困惑、痛苦和失败,把你引向成功,将你从精神和物质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幸福、内心的平安和永久的青春活力。

42年前,我曾用我的潜章识力量治愈了病人身上的恶性肿瘤。所以我相信这种无穷的力量,也相信在所有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这种神奇的力量。

这时我会突然有一种与造物结为一体的感觉:那创造万物的大能创造了我,创造了我的器官,启动了我的心脏,这种创造万物的大能当然也能治愈它自己的杰作。就像俗语说的:“医生包扎伤口,上帝治愈它”。

只要你翻开每天的报纸就可以知道,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祷告:孩子得了不治之症、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矿工被困在井下、飞行员紧急迫降,等等——当然,在遇到麻烦时祈祷总是有益的——但我们不一定非等到麻烦出现时再祈祷。

我的工作使我有必要研究祈祷的各种方法。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祈祷的力量。遇到困难的人往往不知道怎样去想,怎样做出反应。他们需要一个一学就会的简单的祈祷模式。我将为你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和模式。

我在世界各地讲课,最近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个特别课程,把我的办法介绍给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他们有的从200多英里以外赶来听课。人们不停地在问我:为什么有时祷告不起作用,原因在哪里。

我将会对这些现象作出我的解答:采用多种方法让潜意识产生印象,从而获得回应;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办法。并不是你相信的东西给你的祈祷带来答案,而是你的潜意识与你的愿望相一致的时候,祈祷才起作用。

这种信仰的法则对所有的宗教来讲都是适应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宗教都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真实的真正原因。

佛教徒、基督徒、穆斯林、犹太教徒等都能使祈祷起作用,但并不是因为他们那种特定的信条、礼拜仪式、礼节、咒语、祭品等产生作用,而是因为这种信仰或精神上所接受的东西在起作用。

生命的法则就是信仰的法则,信仰可以称为简单地概括为你的心中所想。当一个人在思考、感受和相信什么的时候,他的心灵、他的身体以及他周围的环境就是他所认定的状态。

书中的技巧和方法是基于对人们所作所为的分析,会帮你实现心中所想。实质上,有回应的祷告就是愿望的实现。人人希望健康、幸福、安全、内心平安,并能真实地表达自己。作者简介: 约瑟夫·墨菲是世界潜意识心理学权威,一位深受世人尊重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他在世界各地讲学、著书立说,讲述人生的法则和生命的内在含意,著有几十部心理学方面的作品。

第6篇:用爱创造生命的奇迹(通讯稿)

用爱创造生命的奇迹

——中煤集团大屯公司郭明义爱心团队活动纪实 我国血液肿瘤的发病率,仅白血病约为十万分之三,即每年约有近3.6万人得白血病。而这些病人中,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15岁以下的人群占用50%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和不幸。虽然骨髓移植是治疗特别法庭肿瘤的理想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骨髓却不容易。据悉,我国已有超过100万的白血病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配型,这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爱心人士的HLA资料。虽经各方努力,中华骨髓库已经有120万的资料,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正无助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爱如潮水,它将你我包围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一大早,中煤集团大屯公司矿工俱乐部门前广场就人声鼎沸,排起了长队。彩虹门高高矗立,上面写着“学习雷锋榜样,践行大屯精神,彰显道德力量”几个大字。原来,大屯公司郭明义爱心团队在这里举行学雷锋大型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爱心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用爱点燃生命的希望,给这个料峭的春寒时节带来了一股暖流。

8点30分,当记者来到俱乐部时,广场门前已经聚集了百余名年轻人,他们在采血车旁排起了长队。他们头戴小红帽,上面可以清

晰地看到“郭明义爱心团队”几个字,个个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这些义务捐献者是来自矿区各单位的职工,他们当中有生产一线的矿工,有机关管理岗位的干部,有技工学校学生,还有职工家属。

采集工作刚刚开始,就有一位年轻人跑到队伍的最前面,这位“加塞”的年轻人说:“我前两天收到了团委的倡议短信,今天因为要去机场接人,怕耽误了,能让我先捐献吗?”青年有些急切地说。他的请求得到了许可,这位青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位采煤队的矿工在接受采访时说:“郭明义是我们央企职工学习的榜样,我加入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就要拿出实际行动向他学习,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好事吧。”

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当被问到为什么义务献血时,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妇女告诉记者:“我爱人在矿里上班,我没有工作,平时也不能为企业做什么贡献,这次有机会献血,我很高兴,如果我的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我就没有白来。”这位职工家属的话朴实又感人。

在长长的队伍里,我们发现了孔庄煤矿职工马吉国的身影。这位大屯公司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曾六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这次他又积极主动报了名,他深有体会地说:“献血并不会对个人身体造成影响,献血救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大屯青工的自豪”。 负责采集工作的医务人员对记者说,大屯公司踊跃献血的场面令她感动,这在她的工作经历中是不多见的。

大屯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占福也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现场。他与每一位捐献者一一握手,并登上采集车察看。他代表公司党政对献血员工进行了慰问,高度赞扬了青年职工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他说,此次活动,是一次学习雷锋、学习郭明义的生动实践,是央企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必将对提升大屯公司的良好形象发挥积极的作用。

据介绍,这天上午,共有400多人报名,采集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由于血液贮藏柜容量不足,最终只能为75名志愿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样,125名志愿者采集鲜血36000毫升。

从献血车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现场,到处上演着一幕幕爱心奉献的动人场景,大屯员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向郭明义学习,奉献着爱心,服务着社会。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有些名字注定要在茫茫人海中闪亮。

——马吉国,大屯公司第1例、徐州市第6例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且本人同意捐献者。2005年4月的一天,大屯公司孔庄煤矿团委和徐州市红十字会在“五四”青年节来临前组织了“跟党走献真情”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马吉国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两年后的2007年4月,他成为4月24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分离过程从早晨8时持续到12时40分,血细胞分离机从马吉国身体血液提取了120毫升造血干细胞。

一晃3年过去了。那位患者病情到底怎样了?在马吉国的心中,多了一份放不下的牵挂。2010年阳春三月,马吉国应邀参加江苏省和常州市红十字会联合在常州举行的“与爱同行——江苏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联谊会暨大型广场宣传活动”,没料想,竟与接受了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的患者见了面,两个七尺男儿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在场观众。原来,早在2006年,医院就给年仅38岁的患者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帮患者找到了与他配型完全吻合、并且愿意帮助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马吉国。患者术后康复得很好,这让他更加想念那位不知姓名的救命恩人。按规定,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后,经双方同意方可见面,因此,活动主办方安排了这次非同寻常的见面。这天,患者与恩人相逢,能不激动吗?

马吉国被授予共青团江苏省委“优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徐州市首届“十佳文明职工”、 沛县“十佳市民”、大屯公司“青年突出手”、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等荣誉称号。

——陈磊,孔庄煤矿职工,大屯公司第2例、徐州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9年3月9日在南京市鼓楼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血细胞分离,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当天,陈磊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就被送往天津患者所在医院进行移植。3月11日,他从南京回来后,徐州市红十字会召开欢迎会,对陈磊甘于奉献的精神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大屯公司在人道主义救助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工作,对大屯公司青年志愿者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

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义举表示了衷心感谢。

——刘国防,徐庄煤矿通风科职工,2008年响应号召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2011年4月经过全面体检及高分辨检测,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HLA分型数据相匹配,经过多次体检详细配型,符合捐献要求,刘国防本人同意实施捐献,成为徐州市第19名、也是公司第3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当年6月29日,徐庄煤矿举行刘国防赴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仪式。7月4日,刘国防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捐献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

当天,那位患者,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刘国防写了一封信,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当我躺在病床上,几乎感到绝望时,从骨髓库传来了您的配型和我完全配对的好消息,我彻夜未眠,这使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当我得知您的体检合格,并且您和您的家人又愿意捐献时,我感到了人间真情,感到了您的伟大人格。当您的干细胞输到我身上时,她将使我重新获得第二次生命,您的大恩大德,我将永生不忘。

——许洪,24岁,大屯公司铝板带厂冷轧车间员工。2011年3月,他的造血干细胞与南京一位白血病患者相吻合,在电话确认捐髓意向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并得到了父母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他查阅很多关于调节自己身体状态的资料,准备在手术前把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到最佳状态。随时等候通知准备手术,去挽救一位虽不相识但同样珍贵的生命。最近,他被评为大屯公司第六届精神文明新人

新事当选者。

——薛文茜是大屯公司发电厂职工子女,现在天津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就读。2011年“五四”青年到来之际,薛文茜于5月9日为了一名男性患者的康复,在天津血液病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校团委及相关学院师生均到医院看望和鼓励两位同学,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强与无私生动反映了科大学子“爱国爱校爱人”的精神风貌,受到市红十字会及病患家属的充分肯定。薛文茜的事迹让大屯公司职工家属深受感动,在大屯公司第六届精神文明新人新事评选中,薛文茜以高票当选。

我的未来不是梦

据大屯公司团委书记刘琴介绍,早在2004年,大屯公司就开始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投身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为做好造血干细胞的发动工作,公司团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募活动的通知》,积极投身干细胞采集前的各项宣传工作,共发放《献一人爱心 救一人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手册》达8000余份,爱心、奉献的博爱精神,传遍了整个矿区。向全矿区青年发出捐献造血干细胞倡议,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捐献造血干细胞队伍中来。同时,常年开通捐献热线,随时接受来自矿区青年的爱心火种。

前不久,中煤集团团委发出“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明义品格 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倡议后,大屯公司团委立即行动起来,通

过网络、手机等媒介,向全矿区团员青年发出学“当代雷锋”郭明义献爱心倡议,组织“郭明义”爱心队员开展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义务奉献活动。于是,大屯公司团委和教卫办发起了这次爱心活动。

多年来,大屯公司团委多次举办大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每次都有上百名志愿者争先恐后地填写《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进行血样采集,从他们热情真挚的笑容里,我们读懂了一份无私的高尚;在他们从容淡定的背影里,我们体味到了一种忘我奉献的感动。在大屯公司团委的倡导和组织下,目前,已有646名团员青年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队伍,约占徐州志愿捐献者总数的8%,其中成功捐献4例,占徐州市捐献总数的19.1%,在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企业中位列第一。他们正在用爱心延续生命,用奉献创造奇迹。让爱心和奉献精神在大屯公司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2007年,公司青年员工马吉国成为沛县首例、徐州第六例成功捐献者,在此之后的4年内,大屯公司团委通过积极宣传发动,陆续又有陈磊、刘国防和许洪3名团员青年与患者配型吻合,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王磊、李静等8名青年初次配型成功。江苏电视台、徐州电视台、中国煤炭报、彭城晚报、中国文明网、国资网、新浪网、江苏文明网等数十家媒体对大屯公司青年员工捐献事迹做了专题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矿区每年都有青年人主动联系红十字会,要求加入造血干细胞库,“奉献爱心,传递生命”已成为大屯青年的青春宣言。

爱心延续生命,奉献创造奇迹。每一次的成功捐献,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每一个生命的挽救,都让我们倍感欣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白血病患者重生的希望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第7篇:让生命创造奇迹人物故事

2013年1月28日,发行最新专辑《激情》后,风靡全球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随即展开世界巡回演唱会。4月30日,他带着全套班底来到中国,走进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和喜爱自己的中国歌迷见面。波切利是意大利托斯卡纳人,先天患有严重的青光眼,让他从出生起就饱受折磨,只有6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手术。后来的几年里,尽管波切利经历将近30次治疗,不过他的眼睛依然没有好转。

7岁的时候,对音乐非常敏感的波切利开始学习钢琴,接着又练习吹长笛和萨克斯,并对歌剧特别感兴趣,喜欢跟着父母去看歌剧。每次家庭聚会时,在大家的要求下,波切利会模仿歌剧里的神态,将厨房火炉前的梯台当作小舞台,聚精会神地表演起来,惹得众人忍俊不禁。

可惜,12岁那年和同学踢足球的时候,活泼可爱的波切利不幸被足球击中造成脑出血。虽然父母费尽心血帮助他医治,但是痊愈后他的双眼完全失明。突然遭到厄运袭击,导致陷入彻底的黑暗中,让波切利很痛苦,每天从早到晚他都闷闷不乐,认为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父亲拍着波切利的肩膀,苦口婆心地开导他,人不能为失去的东西而烦恼,要为拥有的东西而高兴,尽管你的眼睛看不见,可是你的其他部位还是好的,只要你奋发图强,仍然可以让生命创造奇迹。

“创造什么奇迹?”波切利用力推开父亲的手,声嘶力竭地咆哮,“身边有美丽的世界,我却丝毫看不见,除了在黑暗中默默无闻地死去,我究竟还能做什么?”

“小家伙,别气馁。”父亲赶紧安慰波切利,“这个世界属于每个人,虽然你看不见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让这个世界看见你。你不是喜欢唱歌吗?你可以用歌声创造奇迹。”

父亲的慰藉,重新点燃波切利的信心,他很快就去波洛尼亚盲人学校,依靠点字乐谱学习音乐。尽管波切利从小非常喜欢音乐,况且有显而易见的音乐才华,差不多所有听众都认可他的声音,然而他觉得在文艺界不会有什么结果,最初他并没有打算投身音乐界,而是准备从事和音乐完全无关的工作。

因此,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比萨大学后,波切利学习的是与音乐毫无关联的法律,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波切利顺理成章地成为职业律师,专门做法律方面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波切利感到少年时代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远,他想去追那个曾经做过的梦,用歌声实现父亲在自己身上寄托的希望。

听说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弗兰科·科瑞利将在都灵招募学生,公开授课的消息时,波切利欣喜若狂,立刻报名投考,并顺利地成为弗兰科的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波切利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成绩不理想。

见波切利情绪低落,弗兰科就用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借希腊神话中日神、酒神之口表达的哲学观告诫他。随即,波切利的心情逐渐变得轻松,学习努力。那时候他白天当律师,晚上去酒吧弹琴唱歌,自己挣钱交学费。

在波切利跟弗兰科学习期间,帕瓦罗蒂也给他提过重要的意见:“希望你记住,要唱得柔和,不要强迫用嗓……”波切利如同说话似的歌唱,就是受到帕瓦洛蒂的启示。

准备邀请帕瓦罗蒂与自己合唱《求主怜悯歌》时,意大利著名摇滚歌手佐凯洛偶然间听到波切利的歌声,顿时异常惊讶,认为他的歌唱有美感、有情感、有灵感,随即决定请他录制《求主怜悯歌》的试音带。与佐凯洛邂逅,让波切利的音乐生涯出现戏剧性转折。在佐凯洛的合唱作品中,波切利和帕瓦罗蒂一起担任领唱。

帕瓦罗蒂对与自己合作的年轻人波切利十分欣赏,后来不仅邀请他参加自己的个人慈善音乐会,与几位音乐大师同台演唱,而且将他介绍给国际声乐节。于是,波切利开始在国际性声乐活动中频频亮相。

在卡利亚里普契尼音乐节上,波切利演唱《蝴蝶夫人》和《托斯卡》中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在观众惊喜的欢呼声里,他主动加演被称为男高音杀手、具有连续9个高C的《联队之花》,唱法正统、自然、舒服,始终保持着柔和的音色与稳定的声音,结果引发全场惊呼。

随后,波切利大放异彩,除了横跨古典、流行领域之外,同时擅长歌剧咏叹调、音乐剧选曲、流行金曲和各国民歌的音乐特性,更使他成为跨界歌手中的佼佼者。波切利拥有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他成功地将歌剧唱腔融入流行歌曲中,铸造出超越流行和古典之间的独特流派。

对于歌剧演员来说,失明无疑是巨大的障碍,每次排练和演出都很痛苦,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就难以坚持下去。不过,波切利却以乐观的激情和对艺术的执着战胜生理的缺憾,逐渐迈向事业的巅峰。

尤其可贵的是,在盛名之下波切利依旧十分低调,认为不是他选择歌唱,而是歌唱选择他。成为歌手完全取决于听众的反应,歌手不能说听我的,我要为你歌唱,而必须使人们对你说,请为我们演唱。

迄今为止,从首张个人专辑《宁静的夜海》到《激情》,波切利已经发行多张专辑,累计销售达到几亿张。波切利的命运就在他的歌声中,他的声音就像星火燎原,几乎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媒体采访时波切利说,他创造奇迹的力量,主要来自尼采的哲学观:“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场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第8篇:为爱坚守 创造生命奇迹(范文模版)

四十载坚守 创造生命奇迹

——山西省道德模范、潞安集团漳村煤矿好矿嫂陈秋花的感人事迹 40年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她如果选择放弃,或许此后的日子会轻松许多。

40年前,面对瘫痪在床的丈夫、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如果选择放弃,或许早就卸掉了沉重的包袱。

然而,陈秋花选择了坚守,她用自己单薄的双肩支撑起了濒临破碎的家,用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潞安集团漳村煤矿职工家属陈秋花为爱坚守,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演绎了一个催人泪下、感天动地的真实爱情故事。

天塌了 压不跨她柔弱的双肩

1974年,陈秋花的丈夫任俊山光荣退伍,来到了潞安矿务局漳村煤矿旧采队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工作后不就他就和同村姑娘陈秋花喜结连理,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年后,随着一声欣喜的啼哭,可爱的儿子呱呱坠地,一家三口沉浸在幸福和喜悦当中。这对于八岁就成为孤儿的任俊山来说才刚刚开始尝到幸福是什么滋味。

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在这个平静和美的小家庭。1976年9月19日上午接近中午时分,任俊山和队友正在井下港道老空进行架木垛支护施工,突然顶板冒落,一块石头从他的后背砸向他的腰部,造成脊椎和神经多处断裂,经医院诊断胸椎以下高位瘫痪、双腿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终身残废!这对于年仅22岁的陈秋花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在医院里,陈秋花看着躺在病床上瘫痪昏迷的丈夫,再看看怀里嗷嗷待哺的儿子,她感觉自己的天塌了!

在医院里,大夫告诉陈秋花,像他丈夫任俊山这样的病情活不了几年,让他早点做好心理准备。陈秋花看着病床上虚弱的丈夫,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她多么期待奇迹能够发生,哪怕丈夫瘫痪的躯体能恢复一点知觉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希望!他不愿意放弃心爱的丈夫,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庭,她毅然选择了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从丈夫住院开始,他们一家三口在医院里度过了艰难而又漫长的七年时间!多年以后,陈秋花回忆起当初那一幕仍然泣不成声,一个女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在泪水和汗水中流逝。

选择了坚守爱情,陈秋花无怨无悔!在医院里,陈秋花抱着孩子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常常是手里还拿着奶瓶,一转身就得马上照顾大小便失禁的丈夫,挖屎倒尿、翻身擦背,就连上厕所、吃饭、洗碗都要一路小跑。偶尔儿子有个头痛脑热、身体不适的,她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往往不是两手屎,就是浑身尿,沉重的负担、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她欲哭无泪!病床上的丈夫,看着她一天天的憔悴下去,昔日娇美的容颜早早的黯淡下来,爬满了皱纹,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他恨自己站不起来,恨自己空有个躯体,不能为妻子分担一点点责任而泪流满面。当她看到丈夫神情恍惚时,总是把苦和累藏埋在心里,面带微笑和丈夫讲些高兴的事,并再三鼓励丈夫说:“只要你积极配合医院治疗,把好的治疗结果带给我,把好心情展示给我,我定会让咱们一家三口这个小家过出个人样来!

再难熬 咬紧牙总能撑过去

妻子深深爱和一天天长大的儿子让任俊山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陈秋花的悉心照料下,任俊山没有像医生所说的那样撑不了几年,逐渐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出院后,陈秋花为了让丈夫和孩子生活上过的好一点,她开始自学裁缝,利用丈夫大小便的空余时间,天天糗在街边露天的一个老裁缝那里,看着人家是如何在一块块布料上比划、裁剪,再经缝纫机踏踏踏的一响,就缝制出一件件令人穿着合身的时尚衣服。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就在家里,用找来的废旧报纸做布料,在上面一遍遍边比划胸脯、腰围、臀部的尺寸比例,那些部位该收、哪些部位该放,有时看到老裁缝忙不过来,她就主动帮她锁锁边打打下手。老裁缝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也有意让她在摊上练练手。她做的第一件衣服是孩子过六一的白衬衫,由于那个时候没有市场,商店里只卖布料不卖衣服。邻居看着她家孩子穿的新衣服,就要求也给她们的孩子做上件,这样一来,陈秋花会做衣服的名声也就在邻居中间传开了,找她做衣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她也就干脆在丈夫的病床边做起了裁缝。慢慢的陈秋花居然成了矿区小有名气的裁缝,每年到了10月份就不敢再接布料,给别人做过年的衣服了,就这还得临时请几个平时相处不错的好姐妹来帮忙。在细心照顾、护理丈夫的同时,她还增加了家庭的额外收入。

儿子14岁那年的暑假,陈秋花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老人们时,年迈的姑姑高兴的对她说;你真是一个好媳妇。这么多年,你不仅把俺瘫痪俊山伺候的那么好,还时常接济我们这些老人们,你看孙子也长成了个大小伙,俊山有你这样的好媳妇家里家外就是个家,这让俺们彻底放心了。亲人们的诤言打开了她十多年的苦辣酸甜,顿时泪流满面!陈秋花含着眼泪说,日子再难我能要咬紧牙关挺过去,孩子和丈夫就是我的希望!

四十载 坚守创造生命奇迹

瘫痪卧床的任俊山,曾经有两次因为并发症高烧病危不退,是陈秋花用一颗永不放弃的心,从死神手里把他拽了回来。

1983年夏天,卧病在床的任俊山突然发起了高烧,体温40度多日不退,矿务局医院早早下了病危通知。她一面比以往更加精心地对护理丈夫,对大小便失禁造成的污秽床单被褥做到勤洗勤换,并采用酒精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又一面托亲依友四处寻求中医中药调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西医结合医治下,一个月后任俊山的体温奇迹般的开始回落,并且慢慢恢复到正常。

2004年,任俊山随着年龄的增大,平躺时间过长,身体状况也是越来越差。加之他不能自行排尿,尿液的残留物在膀胱中滞留过久,且存在尿液返流到肾脏,使肾脏功能减弱趋向衰退,并引起高血压等病症,不及时进行膀胱造瘘手术,丈夫又将面对死神的召唤。已经被病魔折腾28年的丈夫任俊山对妻子说:“这么多年我也活够了,你也受够了,不要再给我开刀治疗啦,钱不少花不用说,治好治不好还是两说呢?再者,我也不想临死前在肚上再留个刀口呀!”

面对丈夫的悲观情绪,陈秋花一方面积极和矿上领导商量做手术事宜,一方面还得做丈夫的思想工作。陈秋花执着感动着矿领导也鼓舞着丈夫,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丈夫术后虽然马上减轻了他的部分病痛,但同时也给她日常清理、擦洗身子增添了诸多不便。导尿管道植入体内,很容易形成尿路、管道植入伤口的局部感染,每个月定期还得去医院更换一次导尿管,在护理上少有不慎、就要十天半月住院治疗。她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护理难题,丈夫孩子就是我的一切。

如今,陈秋花在不知不觉中小媳妇熬成婆,已经花甲之年的她每天除了照顾丈夫正常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起居外,始终坚持早晚推着轮椅帮助丈夫做两次户外活动,使瘫痪卧床37年的一级工残丈夫,身体从来没有发生过褥疮及皮肤损伤等情况,人们只要看到这位生活乐观、年过半百的瘫痪老人,就不禁会啧啧称奇,夸奖家属体贴入微,赞扬家属护理有方。她说:儿子在潞安集团后勤中心上班,媳妇在潞安集团总医院工作,孙子上了小学,我支撑这个家到现在,不容易也很辛苦,但是自己活的充实。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陈秋花用40年的执着坚守改变着人们的世俗观念。40年的不离不弃;40年的艰辛付出;40年的乐观生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演绎了人间伟大的爱,她的爱,不是轰轰烈烈,动地惊天,而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陈秋花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至诚至爱,什么是大爱无声。她以真诚、爱心、责任支撑着家庭,更温暖着社会„„

刘卫民 秦锲

第9篇: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半个世纪坚守,创造生命奇迹

张xx,女,1934年10月出生,xx省xx市xx区xx街道xx村社区三组居民。

小女儿8岁患肠套叠,不幸夭折;儿子15岁时突发高烧离开人世;老伴又患肺癌舍她而去„„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幸没有击垮她。带着患有先天性软骨病的大女儿,她走过了漫长的56年,用近一个甲子的坚强诠释了什么是人间母爱。

在张xx77年的人生历程中,有56年是在与苦难命运的抗争中度过的。虽然无情的岁月联手艰辛的生活,早已夺走了她美丽的容颜,却沉淀下了她一颗坚强的母爱之心。

亲人相继离去,抽尽生命中所有希望

在一个敲锣打鼓的日子里,张xx结婚了。婚后,张xx家里多了一儿两女,然而,欢声笑语并没有维持多久。大女儿包书琴患先天性软骨病,不能坐、不能站、不能走,连开口叫声“妈妈”的机会也被上天夺走。

但张xx一家人没有过多埋怨,轮流照顾着瘫痪的包书琴。在大多数日子里,张xx在家务农洗衣煮饭,爱人在乡办企业上班,一家人生活虽然过得清苦,但却温馨。然而,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不幸便接踵而至:小女儿8岁突患肠套叠,过早夭折;儿子15岁时又突发高烧离开人世;在大女儿包书琴37岁时,爱人身患肺癌。张xx在花光多年来为数不多的积蓄后,仍未能挽留住爱人的生命。

亲人们的相继离去,一次次重击着张xx的心,在生活的阴影里,她绝望,她悲愤。她一次又一次对着老天爷撕心裂肺地哭问: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柔弱的女人,为什么要把她生命里的全部希望抽尽„„在无数个夜晚,她紧握拳头捶打着胸膛,一直哭到自己筋疲力尽„„

想到瘫痪女儿,她一次次告诫自己要坚持

就在张xx快要放弃自己的人生时,她想到了女儿,一个需要她的女儿。擦干眼角的泪水,张xx凭着母亲的坚韧和毅力,起早摸黑地干活,只要能赚到钱,不管多脏多累的活儿她都抢着做。保姆、垃圾清运工、卖蔬菜„„这些活儿张xx干得任劳任怨。

有人不忍心看着张xx这样苦撑下去,对她说:“你这么辛苦何时是个尽头啊,放弃吧,你女儿的生命不会长久„„”“女儿的生命可能不会长久,但我把她带到世上,就要尽一个母亲的责任。”张xx用行动回答了好心人的“劝告”。每天早晨,她都会拖着病体早早起床,给女儿穿衣服。女儿身体不能动,不能伸展肢体,无法配合,张xx有时甚至要花大半个小时才能替女儿把衣服穿好;然后做好早餐,一口一口喂女儿吃好。安置好女儿后,她又得匆匆离家,去为女儿的生活卖命工作。

女儿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张xx每天给女儿端送大小便,56年中,她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去清洗沾有粪便的床单。为了让女儿睡得舒适,张xx三天两头地晒被子、给女儿换洗衣服;为了调剂女儿的生活,只要晴天,她就用小三轮车带着女儿出来溜达,碰到附近有通剧、露天电影,人们也总会看到她们母女的身影。

不公命运没有让她抱怨,善良母亲依然热心公益

尽管所有医生都给她的女儿判了“死刑”,但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存在,张xx都要百分之百去争取。几十年来,为治好女儿的病,她带着女儿大医院住过,小医院呆过,无数的偏方试过,可女儿还是不能自己走路。但张xx依然笑了:因为瘫痪在床的女儿今年已56岁了,却从来没有得过褥疮,除了不能走路说话外,再也没有得过其他的病。

虽然无情的命运让张xx尝尽了人生艰辛,但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家里再困难也从不麻烦居委会。这位善良的母亲还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帮助社区做事。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也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向四川人民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张xx说,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么多不幸的母亲,她特别能理解在地震中子女残疾、甚至失去子女的母亲的感受。在了解张xx的情况后,社区居委会主动为其申请了低保,志愿者们也经常上门慰问,帮助打扫卫生,照顾包书琴。

一提起母亲,瘫痪在床的包书琴总会泪流满面。

上一篇:一年级折纸课教案下一篇:学习局长讲话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