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精选11篇)
这时 女娲造人 ,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 女娲补天 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她感到好高兴。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 女娲造人 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高兴,寂寞感一扫而空。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来 这是她是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暗暗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
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把人类分为男女,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出版时间:2014-01-01
ISBN:9787213058646
所属分类:图书>计算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
2045年,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储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将实现“对接”, 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奇点”到来!那个时候, 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人还能称之为人吗?
库兹韦尔把“奇点”当做一个绝佳的“隐喻”:当智能机器的能力跨越这一临界点之后, 人类的知识单元、链接数目、思考能力, 将旋即步入令人眩晕的加速喷发状态——一切传统的和习以为常的认识、理念、常识, 将统统不复存在, 所欲的智能装置、新的人机复合体将进入“苏醒”状态。
库兹韦尔通过对人类思维本质的全新思考, 大胆地预言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他坚信人类一定会制造出可与人脑相媲美的“仿生大脑新皮质”。它们甚至比人脑更具可塑性, 并可放置在云端, 与遥远的人类生物大脑远程相连。
先看看人类体的基本构成。人体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框架支撑系统,主要是骨骼,它构成了人体的本体结构;二是动作执行系统,主要是各种肌肉,接受信息,执行动作;三是感觉系统,它感受外界刺激,也探测自身的内部信息;四是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是大脑和神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储存、发出指令等;五是能源系统,负责能源的吸收、储存、使用以及废物的排泄。在以上基础上,人还要有思想、意识,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机器人的发展使人们感觉到有某种可能性。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并力求从五个方面模仿人类。先是遥控机器人,本身没有工作程序,需要人为实时操纵;后有程序机器人,按载人的程序控制,对外界无感知能力,环境改变时需要重新设计程序;自适应机器人可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动;最后是智能机器人,具有感知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可见,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再编程的多功能操作机械,它牵涉到电子学、仿生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人工智能、精密机械、信息传感等各种学科和技术。其中,人工智能扮演着核心角色。
人工智能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的理解、专家系统、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是机器具有智能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机器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它涉及认识科学、神经心理学、逻辑学等学科,并对人工智能的其他分支如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的理解、自动推理、计算机视觉起重要作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元突触的弹性强度犹如大脑皮层一样,多层神经元能交叠分层并交互成网络。多纳尔·赫波的学习算法认为:一个曾经被传承且被储存的开关模式,其神经元突触的联合可以得到加强或削弱。人脑中包含1011-1012个神经元,一个神经元有103~104个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形成网络,传递着彼此的兴奋与抑制。全部大脑神经元构成拓扑上极其复杂的网络群体,由这一网络群体实现记忆与思维。在神经中枢系统。上百亿的神经元组成了人类器官的通信网络。闪烁和不闪烁的神经产生了一种具有二进制的数据流,它们作为信息(如感觉、思想等)被大脑编辑。
数据网络并不只限于个别的组织和机体。社会生物学表明,动物有群体智能来组织其信息系统,而没有监督和指挥中枢系统。动物间彼此的交流信息在一个化学扩散场中,从分岔蚁街到复杂的蚁巢以及等翅目昆虫的复杂建筑都体现了这种超组织的集体行为能力。同样的单一神经元也不能感觉和思维,只是在集体交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大脑的功能。在人工智能方面,按目前的集成电路水平,只可实现1000个神经元的互联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与人体比较差距很大,因此,单纯用电子网络计算机的硬件设施模拟人脑功能是不现实的。现在,常用编程技术以软件模拟研究人脑的处理模式。
在情感运算表达式中,神经网络被训练成对感情反应有认识,情感通过复杂的学习模式被特征化。人们通过触、看、听、说来感知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相应的,人们需要对自然保护语言、视觉、会话、触觉等进行研究。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包括口语理解和文字理解。运用专家系统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结合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使神经网络可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从而达到使机器人拥有交流信息能力的目的。
人工智能着重从思想方法上对人脑功能进行探索和研究,是一种偏于软件方面的模拟。同时,人们也在硬件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是一种钢铁构成的东西,其组成结构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而生命系统却有着不同特征——复杂和组织。即便是单细胞生物,虽然原始,却也显示出任何人工制品所无法比拟的复杂和精巧。一个低级的细菌身上也拥有复杂的功能和网络,它可以与环境相互作用,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交换物质和能量。其组织可以自我感觉、自我判断、自我诊断、自我修补,从而与环境相适应。
材料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找到更完善的代替钢铁的材料。光学材料可制造机器人的视觉系统,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和生物基因技术,目前已制造出非常灵敏的义眼;超导材料可利用超导隧道效应制造灵敏的电磁信号探测元件,用来模拟高效传递信息的神经元;智能材料把高技术传感器敏感元件和传统材料相结合,使无机的材料变得有感觉和知觉。
生物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环境的适应,智能材料具有软件功能,类似于可条件反射的生物机械信息处理单元——神经元。信息材料如各种活性有机材料,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信息的存储。分子计算机则利用DNA的四个碱基对,在分子上构造计算机,用以纳米机器或生物系统的信息处理器。生物医学材料则可以部分代替某种生物功能,如羟基磷灰石是脊椎动物和人体硬组织的主要无机质,不仅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可以诱导骨骼的生长,并和生物组织形成牢固的键和,可作为人体硬组织的替代材料。探索此类材料可找到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骨骼系统,使机器人更类人化。医用高分子材料广泛用于制造人工皮肤、角膜、肌腱、韧带、血管、人工脏器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制造。
生物学特别是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有可能制造出某些拥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试管婴儿、克隆生物等都使人类在制造自身方面有所启示。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吴斌广德县东亭中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通过提问、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步入欣赏的情景,通过欣赏过程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并深刻认识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主题队人类的意义。
二、教案: 课题
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授课人
吴斌
学校
东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用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的不同态度和感情;对劳动创造世界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评述
教具、实验情况
欣赏挂图、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阶段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请我们欣赏。我们在欣赏过程会认识到“劳动”这一主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作品的欣赏
1、知识点引入
欣赏课本图片,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劳动)
同学们观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则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强。
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总结:艺术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艺术家的联想和创造,表达艺术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从而创作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2、欣赏与描述
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现代画家杜键的油画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首先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大家总结得非常好,这件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作者以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前苏联的女画家雅布隆斯卡娅的油画作品《粮食》。
你对这件作品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情节?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比较、分析区别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作者在这幅4米长的画幅中,画家描绘了集体农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堆积如山的麦粒,夏日明亮的阳光,妇女们有节奏的动作,兴奋的笑脸,和那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服饰,共同交织成欢乐的旋律,演绎着劳动的赞歌。作品构图宏伟,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统一,反映了千百万经过战争洗礼的苏联人民战后新的生活。3.分析与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观察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细节(如工具、动作、服饰等)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活背景吗?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画中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画卷一共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后段是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我们课本中的是中段过桥的精彩场面。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课本中的过桥场面。
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大船过桥的紧张场面,吸引了桥上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从这儿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令观者看后,回味无穷,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风俗作品。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仔细欣赏,小组讨论并发言 仔细观察作品,用语言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谈谈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弋射收获画像砖》。《弋射收获画像砖》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东汉时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砖石结构的墓室,多在四川省的东汉墓中发现。画面分上下两个场景,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作者没有注意到透视空间
造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留白,使同样大小的收获者与弋射者拉开了空间距离,同时使画面有了纵深感。人物形象概括,姿态优美,其间人物顾盼呼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和谐感。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并口头描述。
三、小组合作,思考与讨论
1.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2.你能不能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的主题?如果是你,将如何表现?(以上两个问题大家在小组讨论后将总结写在作业本上)
每组任意选择一幅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谈感受。
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
四、课后拓展。
1.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2.你对“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有什么体会和看法?(在作业本上写下你的认识和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针对问题谈对劳动的认识。
检验对本课前面所讲知识把握,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在激流中前进》杜健 《粮食》雅布隆斯卡娅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弋射收获画像砖》
三、点评:
1、本节课基本上能达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师生互动与小组竞赛的方式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想像力,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逃离克隆岛》有感
说实话,《逃离克隆岛》是几年前看过的电影,只为寻求美国大片式的特技刺激和科幻感觉,觉得它跟《生化危机》一样,对现代事物加以想象,从而营造出一种似乎很远但又很近的危机感。很久以前,春晚上姜昆也讲过有关于克隆人的相声,我只是一笑而过并未当真。前几日重看《逃离克隆岛》,才觉当时我太肤浅,其为我们展示的克隆人画卷其实想象的很合理。
自从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之后,世界对克隆人问题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过,因为克隆人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社会伦理秩序产生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是颠覆。一个人克隆人来到世界上,他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生命体,而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个体,他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和身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只是我们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就像是片中为我们展示的那样,一些有钱人为了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会请科学家为他们克隆,一旦自己的某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就会残忍的活体取器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就像是从自己身体上取下的一样,不会产生排斥反应,而且是新鲜且年轻的。片中的迈克尔·贝说得好“人为自己,不择手段”,似乎片中的他并未将克隆人当做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克隆人在逃亡过程中不管不顾的杀死人类的时候,他其实也在为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有种人类煽自己嘴巴的感觉。其实美国在科幻片中这类思想并不少见,机器人毁灭人类之类,这很正常,因为人类掌握了某项技术却不能很好控制的比比皆是,原子弹、细菌之类。不过这次,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异已,是另一个“自己”。想想看,今天换了肝、明天换了肾,多少年之后,你的身上每个部位包括脑子(如果哪天医学技术达到这个水平)全部都换过了,你还是不是你?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客死他乡,不过他求得是仙丹,我们现代人断不会像他那样迷信,我们借助于科学,利用克隆技术持续不断地换下去,会不会真的长生不老?
其实对于克隆这项技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是人类科技的一项很大进步我们从来都没有否认过,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项科学进步,它对于人类基因和医学等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很多自然科学家看低社会科学家,认为他们平时不仅不做实验,还会在一旁指手划脚,殊不知如果没有人维持 1
最基本的社会秩序,自然科学家根本就无法完成那么多的科学实验。对于克隆人这个问题,社会学家们真的要站出来说说话了。人类是个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结合体,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我们需要发展,需要跟别人接触,需要在社会上立足。克隆人的人权问题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虽然他对人类进化万年以来的两性繁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他是人,不是实验品,他的法律地位应该与人一样,拥有基本的人权。我们克隆只羊、克隆只猩猩,绝不会替它们想到它们在族群里如何立足,在族群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即使动物世界也有它们的生活秩序。在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也有它们的喜怒哀乐,只是我们并没有去关注,并没有去维护动物权。然而人类是高级动物,是地球上大脑发育程度最高的动物,所以即使是克隆出来的人他们也会有思想,片中的克隆人也会产生爱情,可以说除了产生方式与我们真正的人类不同之外,其它并无差异,他理应享受与我们同等的待遇而不只是实验品,克隆人不是一个新物种,我们不能把他想象成科幻片中毫无感情的机器人。
几年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某位科学家已经克隆出了人类,真实性值得商榷,但是克隆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我们不能排除有像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般的科学狂人。有些科学家掌握很高端的科学技术但是并没有很高的道德水平,这是有可能的,就像逃离克隆岛里的科学家和医生一样,如果再有人给他们好处的话,可能真的会走向癫狂和愈发不可收拾的状态。很可惜的是,《逃离克隆岛》没有深挖克隆人背后的伦理危机,更多像是利用这个问题拍摄的一部好莱坞动作片。片中主人公想杀死自己的真身从而替代他来生活下去,或者说借此获得社会地位,可是细细想来似乎不太可能。这还会回到社会人的问题上面,一个人需要在社会上接受教育、与社会上其他人接触融合,很难想象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在封闭环境下长大的、受到愚化教育的人会很快融入外面的世界。而且一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人也会不一样,即使你拥有与真身同样的基因,你也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恐怕不能替代他活下去。所以,克隆人是个独立的个体,是个人,不是一个人的复制或者重生。
轶舟
文明深处的传说
这段时间拜读了美国作家房龙惊世之作《人类的故事》,对于作者解读历史的新视角和维度感触颇深。历史在被人们关注和深入考究时,终归是极其生动和活泼的,他区别于那些埋头于故堆“头脑狭隘”的学者,再对历史秉承公正态度的同时针对严肃的主题进行清楚且吸引读者的写作。
这本书拥有自我完善的精神,对他自己,对读者,对人类的未来都抱有希望。全书共分为90章,从人类活动上了历史舞台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和希腊文明及罗马帝国的兴衰史,再接着文明过渡到了中世纪封建教会时代,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生产力以前所未有之势迅猛发展,文明扩展愈演愈烈,世界局势犹如浮萍般摇摇摆摆飘忽不定。人类开始反思并期盼福祉的降临,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追求之路。
文中作者以通俗睿智的文风揭开了历史的序幕,以新奇的视角揭示历史发展背后的故事。在讲到埃及时,我仿佛设身处地地看到尼罗河两岸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演着经久不衰的传说。看那辛勤的农民运用灌溉农具浇灌着农田,文明的种子在播撒待生根发芽。在谈及希腊罗马古国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感是我们现代社会学习的楷模,民主法制意识和独立自主思想如火如荼,我很赞赏也很向往那个犹如天堂的国度,虽然它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与同时期阶层固化严重和压迫斗争肆意的中国乃至世界多数地区,这里确实堪比天堂。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文明深处是人类积极斗争与参与的结果,文明的演进犹如一根串联古今链接未来的道路,发展还需汲取历史的养分。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洲, 属黄色人种, 在创世神话中有很多相似的部分,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日本受了中国文化儒教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佛教从中国传入, 使得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 在中日创世神话中, 最初天地都是混沌为分化的状态, 终于随着天地的分化, 才形成了宇宙。
在《日本书纪》中有如下叙述:“大昔、天地がいまだ剖かれず、陰陽が分かれなかったころ、世界は鶏子のように渾沌としていた。” (古天地未剖, 阴阳不分, 混沌如鸡子。 ) 而中国的古典《三五历记》则写道:“最初之, 天地混沌如鸡子。”可见从创世的最开始, 中日神话的记述几乎完全相同。
(二) 在中日的创世神话中, 都有创造世界的神。
在中国的神话中, 有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在日本的神话中, 在宇宙初始时, 天上的高天原出现了天之御中主神 (宇宙的中心的神) , 随后出现了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其时国土 (大地) 尚未凝成, 只是些漂在水面上的浮油一样的东西, 如水母般漂浮不定。其中有物如春天的苇芽冒出, 生命力极强, 生长迅速, 化作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神和天常立神。其后又陆续生成了七对男女神, 最晚生成的一对神是伊邪那岐男神和伊邪那美女神, 这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神世七代。
(三) 在中日创世神话中, 都出现了男神和女神的结合。
这是人类婚姻制度中最古老的记录。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中, 以滚磨盘、拼龟壳等方式占卜, 有在占卜获得肯定后结为夫妻的传说。《日本书纪》中说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围绕着柱子举行婚礼, 男神从左转, 女神从右转, 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左比右尊的想法。由于当时见面后, 是女神先说话, 因此他们生下了如水蛭子般的孩子, 二神认为不祥。于是向天神求助, 天神占卜后告知是因为女神先说话之故, 让二神重新举行神婚, 这次男神先说话于是产下日本诸岛及诸神, 这也反映出了最原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
(四) 原始信仰的出现。
在中国的神话中, 在盘古开天地和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时, 出现了以滚磨盘、拼龟壳等占卜方式。在7世纪的《独异志》中记述了伏羲和女娲为了能结婚, 求助上天, 看烟能否升起来决定是否结婚。日本的神话中, 男神和女神向天神求助时, 天神用焚烧鹿肩骨的占卜方法为他们解释神婚的神圣性。男神逃出黄泉国时, 还出现了桃木可以辟邪等细节描写。在《古事记》天孙降临的神话中, 有山幸彦和海幸彦兄弟俩的故事。由于弟弟山幸彦弄丢了哥哥海幸彦的钓钩, 没办法求助于海里的老神, 老神从大海中找回了钓钩, 并在这个钓钩上施了咒语, 得到这个钓钩的海幸彦从此就越来越穷, 让他受苦以示惩罚。这都表现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当时, 人们只有求助于咒术才会得到心理的安慰。
(五) 神的身体可化生为万物。
在中国神话中, 盘古从蛋中出生后, 迅速生长, 身高达到4500万米, 他用身体支撑着大地, 最后身体的各器官化成了天地万物。《绎史》引《五运历年记》有记载:“昔生盘古, 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 声为雷霆, 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 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血液为江河, 筋脉为地理, 肌肉为土地, 发髯为星辰, 皮毛为草木, 齿骨为金石, 精髓为珠玉, 汗流为雨泽。”此外, 女娲也曾砍下巨鳖的四足树立在大地的四个方向, 以此挽救就要毁灭的世界。
在日本神话中, 男神伊邪那岐逃离黄泉国后, 在河中用清水洗左眼, 生成了太阳女神, 即天照大神;洗右眼, 生成了月亮女神, 即月读命;洗鼻孔, 生成了速须佐之男命。身体上洗出的其他污垢, 也都转化成了神。天照大神和速须佐之男命在比谁的心灵更加纯净的时候, 用身上的器物比赛生孩子, 如若生下女孩则代表心灵纯净, 他们身上的各种神器分别化成了各类神。速须佐之男命神, 将大气津比卖神杀死了。大气津比卖死后, 她的头化作蚕, 两个眼珠化作了稻种, 两个耳朵生成粟, 鼻子生成小豆, 阴部生成麦, 肛门生成大豆。
这样的故事, 在两国的神话中都层出不穷, 充分表现出当时的生产力之落后, 人们只能通过神话天地万物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二、中日创世神话中的不同点
(一) 系统性。
中国的多神话互不相关, 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诗经》、《国语》等多部古书当中, 没有如日本一样经过专门机构整理、编纂的书籍, 各民族的神话具有其各自的特点, 充分体现出中国神话的原始性和民众性。这也体现出中国神话是多民族的创造, 而日本神话在民族方面则比较单一。
日本的创世神话主要记录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书中。日本创世神话主要是阐释日本诸岛及诸神的由来, 而其故事最后却着重叙述了天孙的降临, 即日本第一代天皇的由来。这是因为在编撰以上二书的时候, 正是日本封建体制的强化发展时期, 当时的壬甲之乱, 使得在位的天武天皇面对危机, 为了解决面对的难题, 加强自己的统治, 将自己的统治和神结合起来, 声称天皇是天孙, 是神派来统治人间的代表。日本的神话削弱了创世神话的解释性, 而强化了日本统治者的政权, 处处体现着神权和皇权统一的思想, 可以说是日本统治者, 即天皇家族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政治行为。
(二) 神的人格化。
中国神话中, 神是一切美好的化身, 神和人有着严格区分。人们将美德、美行、功德等都赋予了神话人物, 使其高大, 伟岸, 超常脱俗。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都塑造了神甘为民众牺牲自己的光辉形象。
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 神往往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庄重的, 而是跟人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 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在神话中, 神会害羞, 神会猜疑, 甚至会嫉妒。天照大神在见到弟弟速须佐之男命即将来到她所掌管的高天原时认为弟弟没有好心, 于是做好了大战的准备, 可见其怀疑之心之重。在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 日本神话中的神表现出怯弱、柔从, 不是选择殊死决斗, 而是寻求妥善解决之办法, 以保护自己。这都源于日本是岛国, 四面环海, 一旦有了争斗, 必定以一方的妥协作为结束, 于是日本人更愿意求“和”, 避免发生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这么重视“和”的原因。
(三) 圣洁与污秽。
日本神话中, 圣洁与污秽的对立与转化贯穿于日本神话的始终。伊邪那美在生火神时阴部灼伤, 卧病不起, 她的呕吐物, 甚至于粪便都演化成了几位神。她死后, 伊邪那岐很痛苦, 于是就到黄泉国去看望她, 结果发现她浑身生蛆, 头部、胸部、腹部、阴部、左手、右手、左腿、右腿之上各放着一颗雷, 吓得男神逃出了黄泉国。
侥幸逃出后, 男神认为自己浑身沾满了污垢, 于是立即到海边冲洗, 以求用水的洁净力来清除在阴间沾染的污秽, 这是日本的民间祭典“禊祓”的由来。“禊祓”是日本一个重要的神道仪式, 日本自1872年起至今, 每年举办两次这种仪式, 目的是求神驱除自身所染的各种污秽邪气, 保佑自己身心健康。更让人不可置信的是, 男神在“禊祓”的过程中, 所清洗出的污垢也化作了几位神。本来神应该是圣洁的、高贵的, 可在日本神话中, 神居然可以是污物而生成。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可是日本人是理解和认同的。在日本的神话中, 圣洁与污秽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 这些都源于古代日本原始的神道观念, 污秽主要是指精神的污浊, 特别是“禊祓”这种神道活动, 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纯洁。
(四) 日本的创世神话中浓厚的性色彩。
中国的创世神话中, 对性采取讳莫如深的态度, 很难从各种典籍中找到如日本神话故事中那么露骨的描写, 即便有也是极其隐晦的表达。这表现出了中日两国审美观的不同, 中国的神话大多庄严含蓄, 日本的神话大胆泼辣。
在神话中, 为了诱惑天照大神出洞, 在天岩洞前面举行祭祀活动, 天宇受卖命神舞到极兴, 如神魂附体, 袒胸露乳, 裙带直垂到阴部。伊邪那美生火神的时候因阴部灼伤而死, 在黄泉国的时候, 身上放有八颗雷, 阴部也放有雷, 是一种非常丑的姿态。此外, 速须佐之男命大闹高天原的时候, 他在机房的屋顶, 把剥了皮的斑马自房顶投掷下去。正在织衣的一位织女受惊过度, 手中的梭子掉下, 刺中她的阴部, 因而死去。
为什么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会出现对性器官的描写呢?这是由于当时日本生产力低下, 因此原始信仰盛行。在日本的原始信仰中, 性器官是生产力的象征。由于当时是母系氏族时代, 连天照大神都是女神, 因此有关女性性器官咒力的神话特别多。古代的日本在原始神道的精神影响下, 对爱与性采取非常宽容和开放的态度。
(五) 英雄观不同。
中国神话中的英雄, 是大公无私的、是甘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是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伟大人物、是值得人们尊重和敬仰的。神农氏尝遍了百草为治病救人;后羿为了百姓能逃脱干旱的厄运, 不辞辛苦射掉了天空中多余的9个太阳;夸父为了想要把太阳摘下, 于是开始逐日, 和太阳赛跑, 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 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 手杖化作桃林, 身躯化作夸父山。
速须佐之男命是日本神话中勇武的象征, 还被认为是日本最初的英雄。速须佐之男命一开始就是任性顽劣的, 在神话的开头, 他整天哭闹, 引得各恶神纷纷出动, 各种灾祸横生。在被诸神赶出高天原之后, 他遇见了被八头大蛇困扰的一对老夫妇和其女儿, 他许诺说杀死大蛇, 但要求老翁将女儿嫁给他。老翁答应了, 于是他杀死了大蛇。英雄应该是具有百折不挠和顽强精神的, 无私的、勇往直前的, 可是速须佐之男命并不是这样的, 但他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这是因为日本民族喜欢勇武, 尽管他在之前做了很多错事, 但他杀蛇时体现出了勇武的精神, 所以日本人就认为他做了英雄该做的事情。
(六) 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
日本是岛国, 四面环海,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底蕴。在日本人的心中, 海和天同样重要, 因为在会稻作之前, 其食物来源就是大海。神话中, 日本的天皇是天照大神派往人间的神和海神结合所生, 可见日本人对海的重视。
大海在给了日本民族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同时, 也给了日本民资很多灾难和痛苦, 于是日本人就在神话中, 以神秘主义思想解释了日本民族与海的关系。神话中, 一开始人是可以自由进出大海的, 直到丰玉姬生产才发生了变化。由于她是海神, 因此生孩子的时候会变成母鳄鱼, 于是她要求山幸彦不准偷看她生孩子的过程, 可是出于好奇, 山幸彦没能遵守承诺, 因此丰玉姬大怒, 返回海中, 将海陆隔绝。于是根据海神与天孙的协议, 陆上的人到了海中就永难再归, 所以人会死于海难, 日本人用这样的神话故事解释了与海的密切关系, 来消除人们对于海的恐惧。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 常常出现洪水、干旱等自然现象所造成的灾害, 而日本的神话中则没有出现, 这就是两国不同的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不同特色的神话。中国的神话中, 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经典神话故事也反映出大陆文化的特点, 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敬与畏惧。
综上所述, 中日两国人民为解释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撰写了各国独具特色的创世神话。从神话中, 我们看到了早期两国人民是如何质朴地解释天地万物的由来的, 也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创世神话故事的影响。虽然中日两国在创世神话上有共同点, 但其差异性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瑞林, 王鹤.笑侃东瀛——日本文化新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41-55.
[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井上光貞.日本の歴史1神話から歴史へ[M].日本:中央公論社, 2005.
[4]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5]米沢康.日本古代の神話と歴史[M].日本:講談社, 1992.
但现在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上述这个概念,机器智能的结果算法已经侵入到文化和审美领域。从推荐艺术、评价艺术到创作艺术本身,计算机正成为创新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搜索推荐到自由创作
如果你与我一样在乌克兰制作一则电视广告,制作广告的预算通常很紧张,没钱去购买大歌星的热门作品或披头士经典的使用权。我从DeWolfe Music那里找到了解决办法,这是个在线数据库,让你可以使用不知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的成千上万首歌曲。你可以按音乐流派、关键字和节奏来搜索,迅速找到所需的歌曲后,只需出一小笔费用,就获得该歌曲的使用权。
Pandora和Spotify等比较新的服务采用了一种类似的想法,以便建立定制的音乐电台。你只要为软件提供一些线索,表明你想听什么样的音乐,软件会利用一个几乎无限庞大的数据库精选出音乐,迎合你的心情和偏好。
这全部是通过使用复杂的数学方法来完成的,比如贝叶斯分类器(Bayesian classifier)和高斯联结相依函数(Gaussian copula),这些数学方法能够识别出数据集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好比侍者会问你平常爱喝什么酒,然后端上来相似的酒,推荐算法对音乐、电影甚至艺术同样能做到这一点。
能够搜寻并找到艺术和文化元素是一回事,但计算机果真能察觉到质量的好坏吗?
迈克·麦克里迪证明了计算机能做到这点。他创办的公司Music X-Ray提供这样一项服务:作曲家上传自己的音乐,评估成为热门作品的可能性有多大。事实证明,这项服务做得比专业的音乐总监还要出色——据说许多业内专家还在对美国爵士乐女歌手诺拉·琼斯持怀疑态度的时候,该服务就预测她会取得巨大成功。
现在,各大唱片公司都在利用该服务的某个版本,预测哪些歌曲会走红。无独有偶,许多电影制片公司采用一项名为Epagogix的类似服务,预测哪些电影剧本很可能成为卖座的作品。
远没有到此为止。音乐学者和作曲家大卫·科普开发出了一些算法,因此创作出来的音乐已博得评论界的好评。实际上,连音乐专家都分辨不出其中的差别。当科普用计算机创作的音乐与巴赫作品和另一段原创作曲一起演奏时,音乐专家们无法正确地识别谁是谁。
奇异循环和原创性
尽管这一切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带来了一个特别棘手的实质问题:如果说创造力可以简化为某个算法,创造力会不会丢失其灵魂?人工智能其实有望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欣赏创造力,这跟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解释“了解鲜花的内部构造如何帮助他欣赏鲜花之美”几乎同理。
我们的大脑在许多方面都逊色于计算机。大脑传递信息的速度相对可怜,只有每小时200英里,而计算机芯片传递信息的速度达到了光速。大脑会疲劳,需要营养,逐渐衰老,忘记东西,也无法与其他信息数据库进行高效地联系,还很容易出错。
大脑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们是一个大规模的并行复杂网络。大脑由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都能与其他任何一个神经元相联系。这些接点用久了会变强或变弱,从而优化自己,而且通过我们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与外界进行联络。
计算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只有比较少的路径处于活跃状态,而我们大脑却有数百万条这样的路径,因而在思想、感情、身体机能和感官输入信息方面有无穷无尽的排列组合。这些层次纠缠在一起,结果形成了奇异的循环,而奇异的循环体现为我们的原创性。
正如美国认知科学教授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说的那样:“最后,我们自我感知、自我塑造,而一些固有的想法是自我参照创造的小小奇迹。”
重新考虑创造过程
创作过程一直笼罩在神秘的色彩中,搞艺术的对繁文缛节很反感。专业人士和机构在竭力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以提高创造效率和作品质量。
从机器创造力方面的突破来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往对创造力的认识,要明确四个主要过程。
形成意图:每一项创造性活动都有其目的。比如我制作广告的目的是销售产品,而毕加索创设立体派的目的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评估两者的标准都是重要性以及实现最初意图的程度。
搜索专业领域:美国认知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其著作《创造心智》中曾这样解释,卓越的创造力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个专业领域。毕加索的立体派灵感来自毫不起眼的非洲艺术——你的经历越丰富,创造能力就越强。计算机在这方面显然远远胜过人类。它们有着几乎无限的记忆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搜索。
纠缠层次:伟大的突破来自跨领域进行综合,只有当时两个或多个理念相互碰撞,才会找到灵感,创意会随之而来。这最后一招带来了机器创造力,模拟我们大脑中的奇异循环——计算机最近已经学会了怎么模拟。大卫·科普发现,他那计算机创作的音乐沉闷乏味、毫无生气,后来他为其算法添加了随机性元素,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电传操纵:飞行员的控制和仪器连接到计算机,计算机再将飞行员的意图转化为合理的动作,这样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这就是电传操纵(flying by wire),今天计算机已经驰骋于抽象思维领域而不仅是操纵机械装置了。
什么让我们能保有创造力?那就是形成自己的意图,通过任何形式完成我们特有的意图,所谓人文精神才不至于消失或被智能所取代。
这本书,虽然名为《人类的故事》,不如说就是一部西方史。从他们的祖先写起,一直写到一百年前。每一节,作者用了一个关键词,以他理解的方式,用他的文学的笔触。从史前人类到象形文字,从尼罗河流域到埃及的故事,从美索不达米亚到苏美尔人,从摩西到腓尼基人印欧人,从爱琴海到希腊人,从古希腊的城市到波斯战争,从雅典、斯巴达之战、亚历山大大帝到罗马和迦太基,从罗马的兴起到罗马帝国,从拿撒勒的约书亚到罗马帝国的衰亡,从教会的兴起到穆罕默德,从查理曼大帝到北欧人,从封建制度到骑士制度,从教皇与皇帝争权到十字军,从中世纪的城市谈自治和贸易,从文艺复兴到表达的时代到伟大的发现,从佛陀与孔子到宗教改革和战争,从英国革命到权力平衡,从俄国的兴起到俄国与瑞典之战,从普鲁士的崛起到重商主义,从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从拿破仑到神圣同盟,从独立机器时代到社会革命,从奴隶解放到科学艺术时代,从殖民扩张与战争到新世界……
毕竟成书于一百年前了。从西方史的角度,也许并不过时,但是以今天的视角,若要写《世界历史》,无疑《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更胜一筹,作者从文明的发源地,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写起,写世界发展到今天更有说服力。若要写成《人类的故事》,当首推时下流行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人类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似乎帮我们找到了答案。读这本书的一年前,读过他的《圣经的故事》,内容差不多忘了,但我一直想着一定要读读《新旧约全书》,遗憾我至今没有实现。其实我想说的是,人类曾经仰仗精神,也许并没有错。今天我们拥有了很多很多,那么,怎样的物质才算是丰盈的呢?我们其实没有答案。所以我们乐此不疲。
在《人类的故事》中,房龙讲述了人类从古至今有历史记载的一些事情。有人说,历史像一个车轮,不停的改变,又不停地重演。对每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从混乱,到有序,再到混乱,再有序„„就是所谓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吧。人类用了2000个世纪的“弹指一挥间”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而又在为各种利益而争斗,为了争斗而烦恼,又在烦恼中继续争斗。世世代代,依然如此。得到的东西,很快地失去了,又去为找回失去的东西而努力,最后,人终究要到离去的时候了。难道我们不能摆脱这个车轮吗?难道我们只能在“生老病死”的“车轮”上转圈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历史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一草、一花、一木、一人、一物,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看似平常的东西,组成了这个世界。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人的努力中会有结果。在有限的时间里,请让我们多留下一些东西吧!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些改变。2009年,美国迎来了第56届总统,奥巴马。在他的演讲辞里,不只一次地提到:美国需要变革。面对金融危机,面对一个个困难,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些改变:对自身的改变、对环境的改变、对周围的改变、对历史的改变。我们所需的,只是一些改变。人类在这2000个世纪中,一路披荆斩棘,几乎消灭了一切与之抗衡的对手,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山挡住了路,劈掉;大河阻挡了前行,架桥,跨过;一个湖,填掉。连那些似乎根本无法办到的事,人类也变着法子做到了:8844米的高峰,已有不止一人登上;深不见底的海沟,潜水艇也下去了;从虚无缥缈的高空跳伞,也做到了——30km的高处。地球、月球、火星„„随着一个个星球的被征服,面对着并不完善的自己,我们需要,并且能做到的,只是一些改变而已。仅此而已。
每一章都是一篇独立的内容,却不会让人感到烦琐,反而让人产生兴趣。有趣的内容很多,但让我最感兴趣的国家是股古埃及和古罗马。
埃及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以前,当刀叉、车轮和房屋这类东西在西方根本不存在的时候,尼罗河两岸的文明早就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古埃及人不仅是杰出的农民,精通有关良田灌溉的知识,还精通建筑,修建了宏大的金字塔。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发明了伟大的文字书写艺术,人类从此步入了文明时代。在发明了象形文字这一文字体系后,古埃及人又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将其完善,直到他们能清楚记录下任何事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一切想法为止。他们用这种“固定文字”向朋友们传递信息,记录生意帐目,表达感情等等。记载下他们国家的事件,以便子孙后代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如果有一天我能出国旅游,我一定会去埃及,去看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法老王墓室、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等,去感受古老的尼罗河两岸的文明。
然而,房龙这部最富盛名的著作,却是在他最失意落魄、处境惟艰的时期创作出来的。探索一下它的成书经历,对于今天的读者或许不无启迪。
在困境中挣扎
1920年夏天,房龙与第一任妻子伊莱扎的分手并未使自己变得轻松,他仍深陷困境之中。法院判定房龙每月应支付给伊莱扎“资助孩子”的100元抚养费一直未能兑现,伊莱扎在给他的信中说:“他们(指两个孩子——笔者注)必须首先吃饱穿暖,他们不能像我和你结婚的那段时间似的,一直靠迟迟不能实现的希望生活。”房龙在回信中叫苦不迭:“自从上次手术后,我的健康状况就一直不好,……眼下我的最低限度的日常所需,都由出版商供给。假如吉米(房龙的第二任妻子——笔者注)没有自己的工作的话,那8个月的患病期我们根本无法度过。……”
房龙只有四处借贷,在向伊莱扎一个远亲威廉·尼古拉斯借1800美元时,他许诺将拿计划中的《人类的故事》一书能挣得的所有版税的百分之五十来还债。其实,这本尚在腹中的书能否赚钱,房龙自己心中也没有把握。房龙甚至还让吉米带着他的大儿子汉斯杰,提着桶到铁路边去拣拾火车转弯时掉下的煤块,以供家里烧火做饭,捉襟见肘已到如此地步。
机遇来临
1921年3月,房龙的人生旅程出现了两个难得的机遇,它们对房龙未来命运影响之深远是当时无法估计的。俄亥俄州耶洛斯普林斯的安蒂奥克学院院长阿瑟·E·摩根,邀请房龙担任该学院社会科学系的系主任,年薪为4000美元。安蒂奥克学院创办于1852年,它的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多名大学校长、商界巨头和政界精英,声名远播。对房龙来说,任教不仅有固定收入,他的大儿子汉斯杰还能去专为教员子女开办的学校上学;另一件事是“明年11月将推出一部《少儿世界历史》。正文300页,有100幅黑白插图,20幅彩色插图和20幅仿真地图,这是一本挺不错的挺厚的书。”房龙在给汉斯杰的信中透露了这件事。
所谓《少儿世界历史》实际上就是后来成书的《人类的故事》,它是在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影响下写成的。1920年,《世界史纲》先后在英美出版发行,它的热销表明英美读书界对往昔岁月的兴趣被唤醒了。出版商利弗奈特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他把房龙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房龙说,与其继续写作计划中的那个系列丛书,还不如搞出一部完整的自绘插图的少儿版世界历史。这部篇幅大得多的作品,其新颖别致的版式,在当时的少儿读物中是闻所未闻的。这是一场赌博。在赛马场出了名,不久又要涉足百老汇剧院的利弗奈特,总是凭预感行事,他认为会赢,但房龙不怎么乐观。不过,他信任比他年轻的出版商,再加上该书完成前每周25美元的预付金,也令房龙无法拒绝。
整个春季和夏季,伴随着两部打字机不停的、常常一直持续到深夜的敲打声(房龙写作吉米誊清),他们完成了利弗奈特想要的书的写作——这可是一本有479页的大部头书呵!然后,他们于1921年8月下旬,启程前往安蒂奥克学院上任。
改变命运的一本书
1921年11月,《人类的故事》付印,此时,房龙夫妇仅靠他的工资和一点零星的稿酬维持生计。收到赠书后,吉米在她的日记中特别写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书!”但房龙对书的销售前景没有把握,正如安蒂奥克学院一位学生说的:“只要聚在一起的人超过6个,房龙便要在他们中间推销他的书,以期这群体中的某人会买一本他的书。”房龙还聪明地把书送到重要的图书评论家手中。到了12月初,这本书开始掀起一场风暴,其隆隆的声响从纽约一直传到了耶洛斯普林斯。
房龙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给伊莱扎去信说:“这些天我收到了素不相识的人们的来信,……两封来自门肯(美国著名评论家——作者注)的信用了‘了不起的’这样夸张的词句。第一版在第一个星期就售出一半,我真想知道是否这本书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一点点荣耀来得如此出乎意料,令我无法确定这具有何等意义。人们以前也对我的书说过好话,但从来未有过如此好评如潮的情况。”
在《书友》杂志上,纽约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部的部长安妮·卡罗尔·穆尔称赞《人类的故事》是“极令人鼓舞的,我敢预言,在未来许多年里,它将一直是最有影响的少儿图书。”穆尔女士的见解影响可真不小,这本书的销量因此迅猛上升。奥斯汀·海斯则在《纽约时报》上预言:虽说《人类的故事》被认为是给孩子读的,但“我们认为,在成年人中能找到更多的热心读者。”
最令房龙和利弗奈特感到满足的是查尔斯·A·比尔德在《新共和》上的评论。比尔德把《人类的故事》与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加以比较,他说:“房龙先生对历史的了解要胜过威尔斯先生一千倍,而且,他以同样富有趣味和更多幽默进行写作,他写了一本伟大的书,一本能持久的书。”
房龙的朋友卡尔·范多伦对《人类的故事》现象作了最好的总结,他于1932年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撰文说:“它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实际上也是如此。插图把它装点得光彩夺目……它们正是在阐明正文和强化历史学家的用意。……美国公众在5年时间里要求它印了32次,而在11年之后他们还在继续读着《人类的故事》。它已被译成许多种文字,除了俄国之外,至少在别的地方它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入门书。”
1921年圣诞节前夕,房龙和吉米去了芝加哥。房龙在那里结识了《芝加哥论坛报》极有影响的图书评论家范妮·布彻,布彻使房龙第一次尝到当文学界名流的滋味,房龙告诉作家毕晓普说:“非得装成大人物让我很不习惯。”
1922年6月,美国图书馆协会宣布,因“对美国少儿文学的最为杰出的贡献”,第一届约翰·纽伯利奖章授予房龙。这件事又引发了一场宣传飓风,6月28日,授奖仪式在底特律举行,当时《人类的故事》已在《底特律自由报》上连载。随后,房龙赶紧前往伊萨卡,向康奈尔大学的朋友们(包括以前曾诽谤过他的人们)展示他的奖章——用房龙的说法是一只“闪闪发光的新苹果”。
房龙戴上了成功的光环,电影制作人也加入了追逐他的行列,他们要求房龙允许把《人类的故事》拍成电影,房龙拒绝了。不过,当好莱坞真的把它搬上银幕的时候,房龙已经到天国去了。
【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推荐阅读: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500字06-14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人类的故事》有感09-06
7 《人类的“老师”》07-21
描写人类的作文09-07
人类的朋友教案10-01
人类的朋友美术11-19
人类的各种知识中11-23
人类保护环境的事迹材料06-16
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06-16
论战争对人类的影响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