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企业环保管理制度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的功能。制定这个制度有很多预防措施,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公司企业环保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公司企业环保管理制度

公司治理与企业环保投资:文献综述

【关键词】 公司治理; 企业环保投资;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一、引言

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而且明确提出了要达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發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追根溯源,企业特别是生产性企业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体。依照“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保护基本原则,企业理所当然是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与治理效果,首先取决于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因此,企业环保投资行为成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受制于与公司治理直接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1]。公司治理通过一套完整的制度或机制协调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司决策科学性,对企业投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2]。已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同样影响着企业的环保投资行为,如Rob Gray and Jan Bebbington(2001)专门阐述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环保投资的关系。

在理论上,公司治理可以区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考虑到公司治理会从不同方面对企业环保投资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从内部、外部治理因素两个角度对公司治理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相关文献(来自中国知网)进行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在内部治理因素方面,股权结构、产权性质、高管特征、董事会特征以及党组织参与都能对企业环保投资产生影响;在外部治理因素方面,环境规制、资本市场、市场竞争以及媒体和公众关注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

二、公司内部治理与企业环保投资

企业环保投资是企业内外部诸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权衡的结果,其中,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环保投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已有研究主要从股权结构、产权性质、高管特征、董事会特征与党组织参与四个方面探讨了公司治理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

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处于核心地位。股权结构问题包括大股东持股比例、股东性质等,它们对企业投资决策具有很大影响[4]。相比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控股股东倾向于增加企业经济价值投资,致力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对于环保投资这种短期成本大于收益的非经济项目投资比较消极。姜锡明等[5]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环保投资呈负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对管理层的影响和控制程度更大,两者的利益更趋向一致。Yang et al.[6]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9—201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同样的情况下,如果CEO兼任董事长,会导致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状况,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更少。

从股东性质来看,已有研究最多的是高管持股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高管持股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代理问题,但是也会导致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决策,降低可能对短期财务绩效产生负向作用的环保投资。唐国平等[7]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度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分别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表明针对企业的环保投资决策,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利益协同激励效应”和“共谋”现象,对环保投资的主动性不强。总体来说,高管持股会阻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8],降低环保投资规模[5]。除了高管持股,外资持股和机构持股也会对企业环保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王海妹等[8]研究发现,外资参股和机构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之一是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综合计算的环境、员工、消费者、社区等多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企业环保投资受到外资参股和机构持股的正向影响。祝敏等[9]将机构投资者分为与上市公司仅存在投资关系的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和与上市公司存在投资关系和商业联系的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整体显著提高了企业环保投资,其中,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由于缺乏独立性,大多支持管理层决策,因而其持股与环保投资关系不显著,但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提高环保投资水平。

(二)产权性质

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的产权性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往往决定了企业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股权结构等公司治理问题[10]。按照产权性质,企业可以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它们在股权结构、企业行为决策方面存在重大差异[11]。关于不同产权性质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拥有更多政治资源优势,在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进行环保投资时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唐国平等[7]认为受到政府干预的国有企业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比起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环保投入规模更大。刘常青等[12]以重污染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新会计准则中环保类规定的实施促使国有控股的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明显上升,而民营上市企业环保投资变化不大。这说明当国有企业拥有更多的政策优惠时,对政策的响应更加积极,而民营企业的经营更加灵活,对政策权衡空间更大。周慧楠[13]也发现,国有企业会因为与政府的关系更为紧密从而会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则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国有企业的环保投资也就更多。

有学者对不同产权性质下股权结构和环境规制与环保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朱莉等[14]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环保投资的负相关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因为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提高代表着企业政治色彩更加浓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加,从而使得股权集中带来的环保投资的负向影响削弱。李冰[15]发现,政府绝对控股的国有企业的环保投资受到环境规制正向引导作用更强,与政府建立关联的民营企业环保投资与环境规制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削弱。

还有学者从民营企业需要树立企业形象、建立政治关联以获得竞争优势的角度研究了产权性质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认为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环保投入会更多。如马珩等[16]认为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很重要,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与政府、民众建立融洽关系,从而其环保投资水平会更高。李月娥等[17]也认为,民营企业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并降低融资约束,相比国有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环保投资。有学者研究了不同产权性质下环境政策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认为国有企业响应环境规制政策并没有民营企业积极,以致环保投资水平更低。王瑾等[18]认为,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政治关联,其“讨价还价”能力更强,而民营企业为了建立政治关联、降低经营不确定性风险,会更加积极地响应政府的环境政策与规制,所以相比于国有企业,环境政策对民营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另外,国有企业存在更高的代理冲突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环境政策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谢智慧等[19]对2008—2015年97家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发现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对环境规制与环保投资的正向影响敏感性更强,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需要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与政府建立密切联系从而获得隐形优势。宋森[20]认为,民营企业对政府环境管制更为敏感,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的倒“U”型曲线更加陡峭,曲线的拐点也会更早出现。

(三)高管特征

Hambrick and Mason于1984年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的特质会影响企业战略决策。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管理者特征与公司治理及企业环保投资决策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者的背景特征、管理者自信、管理者能力以及私人利益等方面。

管理者背景特征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公司高管的政治关联、公职经历以及学术经历对环保投资的影响。李强等[21]从高管是否为中共党员、是否有地方政府工作经验以及是否有中央政府工作经验三个维度对高管的政治网络进行计量,发现高管的政治网络对企业环保投资具有负向影响,而且高管地方政治网络相比中央对环保投资的负向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地方政府是政策落地实施的直接主体,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更多,高管能够利用政治网络追求经济效益更高的项目。沈宇峰等[22]将高管政治关联用企业高管是否担任处级以上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衡量,研究认为高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环保投资更少。张琦等[23]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实施作为外生政策冲击,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前,具有公职经历高管的企业环保投资显著低于其他企业,而政策实施之后,高管具有公职经历的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上升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这侧面说明高管公职经历对于企业环保投资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公职经历可以为企业污染提供庇护。苑泽明等[24]认为,具有学术经历的高管一方面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独立决策能力较强从而更关注企业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普遍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高管的学术经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而且在国有企业中这种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管理者的自信程度不同,认知能力会有所不同。较为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自身能力和认知,低估企业面临的环境处罚风险、社会舆论风险等。刘艳霞等[25]研究发现,管理者自信对环保投资具有负向影响。

管理层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管理者会逐层实现自身需求。谢建等[26]研究发现,管理层在管理者能力较高时,会更专注于企业经营,避税活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管理层能力较低时,会更加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而能力较高时才会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李虹等[27]认为,管理层能力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呈“U”型关系。在企业生产效率较低时,环保投资成本大于收益,管理层能力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当企业生产效率较高时,高管能力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因为此时进行环保投资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还能增强管理层的声誉。

管理者私人利益同样也会对企业环保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田双双等[28]选取董事长作为研究对象,将管理者薪酬和管理层持股作为私人收益的衡量标准,研究发现管理者薪酬和持股与环保投资呈负相关关系,而在民营企业中这种负向关系更甚。

(四)董事会特征与党组织参与

董事会的有效运作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决策效率,其中独立董事更具有特殊意义,但目前关于董事会特征对企业环保投资影响的研究不多。姜锡明等[5]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上升会显著增加企业的环保投资,这证明了良好的董事会治理能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党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共同进行环境治理的重要媒介,党组织网络可以发挥监督作用、政治关联作用以及绿色文化建设作用,促进企业增加环保投资。王舒扬等[29]以企业董事长是否同时兼任党组织书记衡量党组织治理参与程度,發现党组织治理参与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环保投入会更多。

三、公司外部治理与企业环保投资

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不仅需要关注股权结构等内部治理因素,还应该关注公司所处的治理环境,包括政府治理、市场竞争等[30]。内部治理结构会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产生较大影响,企业外部治理因素如何作用于内部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环保投资行为,也值得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环境规制、资本市场、市场竞争、媒体与公众关注四个方面关注企业外部治理对其环保投资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

Leiter et al.[31]将环境政策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总结为三种假说。一是污染天堂假说,认为环境管制程度越强,企业成本增加,从而会选择环境管制宽松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二是要素禀赋假说,认为环境管制带来的要素禀赋收益低于环境遵守成本时,企业环保投资积极性不高;三是波特假说,认为环境管制能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可以抵消企业环境保护成本并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三种假说对于环境规制如何影响企业环保投资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说明政府政策执行是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会对企业的环保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更加刚性化的环境保护政策及规制,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环境管制可以区分为显性环境管制和隐性环境管制,显性环境管制又进一步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命令管制型环境管制主要包括国家出台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政策制度等,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主要包括排污费、政府环境补助等,而隐性环境管制主要来自社会各方对环境问题的关注[32]。

在显性环境管制对公司治理与环保投资决策的影响方面,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对企业环保政策的影响,如马珩等[16]研究发现我国环境管制没能起到使企业扩大环保投资规模的作用,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呈负相关。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违规成本偏低,是企业缺乏环保投资动力的主要原因。相比环保投资,企业更倾向于缴纳罚款。谢智慧等[19]认为环境规制程度越高,给企业造成的制度压力越强,企业为了避免严格处罚、维护自身形象会增加环保投资,所以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目前对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与环保投资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发现与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类似。如卢洪友等[33]选取重污染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财政补贴显著增加了企业的环保投资,获得补贴后企业会进行清洁技术创新并控制污染排放。问文等[34]通过浙江企业的数据,将环保投资战略分为主动型、应对型和逃避型三种,当排污权交易政策强度越大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主动型和应对型环保投资战略。姜英兵等[35]认为环保产业政策通过压力效应和激励效应两种机制推动了环保投资增加。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不是线性而是曲线关系,并且,对于曲线关系的讨论也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环保投资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多数企业进行环保投资都是被动的。当环境管制较为宽松时,企业更倾向于缴纳违法罚款而非进行环保投资,环境管制对环保投资起到负向作用。当环境管制严格到一定程度后,企业面临的罚款与环保投资成本相近甚至达到企业无法承担的水平时,环境管制就会对环保投资起到正向作用。所以,政府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环保投资呈“U”型关系[36,17]。另一种观点认为,当环境规制强度可接受时,企业会为了满足合法性并积极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而加大环保投入,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继续上升,企业会因为环保投资成本超过合规带来的收益而不愿加大环保投入[37]。甘远平等[32]通过具体细分环境管制类别,发现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与环保投资呈“U”型关系,命令控制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呈倒“U”型关系。

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政府政策会对企业内部治理因素和环保投资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一些文献将这种内在的关联梳理得更加清晰。在股东性质方面,环境规制会增强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对环保投资产生的正向影响[9];在管理者特征方面,随着环境规制强度增加,企业管理层对环保投资的重视程度会不断提升,高管政治网络对企业环保投资的负向影响会被削弱[21],管理者薪酬以及持股对环保投资的负向影响也会被环境规制影响降低[28];在产权性质方面,环境规制趋严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相关性更强,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环保投资更多[19];在党组织参与治理方面,环境规制对党组织参与治理与环保投资之间的正向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29]。

(二)资本市场

基于自利以及短期行为,股东和管理层一般缺乏进行环保投资的主动性[7]。然而,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如信息披露机制)会促使外部投资者关注企业所发生的行为,当企业不重视环保投资时,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这样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可能大于企业的环保投资成本,从而促使企业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增加环境保护与治理投入。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两种机制对企业内部治理与环保投资的影響。一是放松卖空管制,有助于企业加大环保投资,而且在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以及经营环境好的地区这种正向作用更加显著[38];二是融资融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管理层自信对环保投资的影响,因为融资融券制度会放大企业环保投资的市场反应,大股东会受到股价波动的较大影响,从而会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另外,融资融券制度本身就可以发挥企业的外部治理作用,促使标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增加环保投资[25]。

重污染行业企业普遍存在外部融资约束问题。融资约束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而环保投资短期收益不高,因此企业为了保证财务绩效会减少自愿性环保投资。国有企业环保投资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更大,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会缓解这种负向影响,终极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将增强这种负向影响[39]。国家货币政策的宽严会影响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吕明晗等[40]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投资。主要原因在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增强了管理层的乐观预期。另外,对于自身融资能力较弱的企业这种促进效应会更明显。

除资本市场制度和融资约束外,上市公司入选股指成分股的经济后果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李强等[41]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企业入选股指成分股对其环保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入选股指成分股后,分析师会更加关注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者利益短视行为,并促使管理者更加注重自身声誉,优化企业治理,从而促进了企业的环保投资。

(三)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同样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外部治理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程度上升,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通过环保投资设置绿色进入壁垒并获得企业良好声誉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37]。所以,高竞争性行业企业的环保投资更多,环境规制效用更加明显。另外,竞争激烈行业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较低,寻租活动成本较高且受到多方监督,难以干涉环境规制政策的落地与实施,因而环保投资会更多[37]。基于此,李强等[37]研究发现,市场竞争与环境规制相互补充,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入的影响越大。

市场竞争作为企业的外部治理环境要素会对企业内部治理因素与环保投资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市场竞争对企业政治关联与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市场竞争会增强高管政治网络对企业环保投资的负相关关系,因为市场竞争程度高会导致高管利用其拥有的政治网络减轻受到环境规制的限制,转而多投入经济利益多的投资项目[21]。二是市场竞争会使企业对政治关联依赖度降低,政治关联对环保投资的负相关关系会被削弱[22]。

(四)媒体与公众关注

环境问题其实是一个公共问题,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政府环境监管愈加严格,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增强,人们对企业的环保投资等行为也会更加关注。已有研究表明,一般而言,民众对负面消息更加信赖与重视,具有利益驱动性的新闻媒体也更加关注企业环保负面信息,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环境治理。另外,企业为了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增强自身声誉和价值,也会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王云等[42]认为媒体关注会显著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在较强的行政部门环境规制或者较弱的经济手段环境规制下,由于市场压力以及替代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会增强。

政府部门一直鼓励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公众可以利用参与权力对企业进行监督,督促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也可以消费者的身份“用脚投票”。总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会给企业施加压力,督促企业增加环保投资。公众参与主要从两个角度对企业环保投资产生影响,一是公众参与度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为短期内企业为了降低环保风险并符合公众预期会增加环保投资,而长期环保投资成本超过收益之后,公众参与就不能促进企业环保投资的增长[43];二是公众的环境关注度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有正向影响[44]。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本文发现:在企业内部治理因素方面,股权结构、产权性质、高管特征、董事会以及党组织参与等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就股权结构而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管理层持股会抑制企业的环保投资,而外资持股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会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就产权性质而言,现有研究对于究竟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更注重环保投资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环保投资更多,也有学者认为民营企业环保投资更多;就高管特征而言,管理者自信、政治网络、公职经历、私人利益等与企业环保投资呈负相关关系,而管理层的学术经历会促进企业环保投资,管理层个人能力与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呈“U”型关系;就董事会特征而言,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上升会增加企业的环保投资;就党组织参与而言,党组织治理参与程度在民营企业与其环保投资正相关。

在企业外部治理因素方面,环境规制、资本市场、市场竞争以及媒体和公众参与都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学者的研究发现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环境规制与环保投资之间呈“U”型相关关系,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还有学者认为两者关系是线性的。此外,环境规制还会对一些内部治理因素与环保投资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资本市场的放松卖空机制、融资融券制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入选股指成分股会对企业环保投资有正向影响,融资约束会对企业环保投资有抑制作用。高竞争性行业的企业环保投资更多,市场竞争也会对部分企业内部治理因素和环保投资的关系进行调节。媒体关注、公众环境关注度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有正向影响,公众参与和企业环保投资之间呈倒“U”型关系。

然而,公司治理对环保投资的影响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在企业内部治理层面,董事会特征与环保投资关系的文献并不多,除董事会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外,专门委员会、独立董事工作质量等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环保投资值得关注。此外,监事会作用、高管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是否影响企业環保投资同样值得研究。在外部治理层面,资本市场、市场竞争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此外,绿色金融发展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无疑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视。

本文得到的启示如下:第一,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的治理职能,尤其是董事会在企业环保投资决策中的治理作用;第二,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层环保投资的内部激励与约束,企业应该根据管理层特质选择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高管,而且在绩效考核中植入环保因素,建立起以长期业绩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以督促管理层重视环保投资与环境治理,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环境政策与规制,政府是企业外部治理的重要主体,刚性化的环境政策与规制才能有力推动企业重视环保投入与环境治理,才能显著提升环境绩效;第四,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真正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环境监管体系,倒逼企业真正加大环保投入与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方红星,金玉娜.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7):63-69,97.

[2] 李维安,姜涛.公司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7(12):56-61,141.

[3] 任广乾.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环保投资行为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0(3):66-71,159.

[4] 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4-10.

[5] 姜锡明,许晨曦.环境规制、公司治理与企业环保投资[J].财会月刊,2015(27):9-13.

[6] YANG D,WANG Z,LU F.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J].Sustainability,2019,11(10):1-18.

[7] 唐国平,李龙会.股权结构、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3(3):93-100.

[8] 王海妹,吕晓静,林晚发.外资参股和高管、机构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8):81-87,97.

[9] 祝敏,宁金辉,苑泽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J].金融发展研究,2019(7):12-20.

[10] JENSEN M C,et al.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Policy,1976,3(4):305-360.

[11] 祝继高,齐肖,汤谷良.产权性质、政府干预与企业财务困境应对——基于中国远洋、尚德电力和李宁公司的多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5(5):28-34,94.

[12] 刘常青,崔广慧.产权性质、新会计准则实施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财会通讯,2017(6):20-22.

[13] 周慧楠.内部控制、环境政策与企业环保投资——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9(6):88-91.

[14] 朱莉,李强.股权集中度、产权性质与环保投资[J].财会月刊,2018(12):48-55.

[15] 李冰.环境规制、政企关系与企业環保投资[J].财会通讯,2016(21):99-102.

[16] 马珩,张俊,叶紫怡.环境规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2):47-52.

[17] 李月娥,李佩文,董海伦.产权性质、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6):36-49.

[18] 王瑾,李田,苑泽明.环境规制、代理冲突与企业环保投资[J].财会月刊,2018(17):15-22.

[19] 谢智慧,孙养学,王雅楠.环境规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基于重污染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3):12-16.

[20] 宋森.环境管制、股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6(21):85-87.

[21] 李强,田双双,刘佟.高管政治网络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考虑政府与市场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3):90-99.

[22] 沈宇峰,徐晓东.制度环境、政治关联与企业环保投资——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系统管理学报,2019,28(3):415-428.

[23] 张琦,郑瑶,孔东民.地区环境治理压力、高管经历与企业环保投资——一项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研究,2019,54(6):183-198.

[24] 苑泽明,宁金辉,金宇.高管学术经历对环保投资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9(14):12-20.

[25] 刘艳霞,祁怀锦,刘斯琴.融资融券、管理者自信与企业环保投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5):102-112,159.

[26] 谢建,唐国平,项雨柔.管理层能力、产权性质与企业避税[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2):43-59.

[27] 李虹,王瑞珂,许宁宁.管理层能力与企业环保投资关系研究——基于市场竞争与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9):136-143.

[28] 田双双,李强.管理者私人收益、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考虑制度压力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6(21):21-26.

[29] 王舒扬,吴蕊,高旭东,等.民营企业党组织治理参与对企业绿色行为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9,41(8):40-57.

[30] 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40-51.

[31] LEITER A M,PAROLINI A,WINNER H.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European industry data[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

70(4):759-770.

[32] 甘远平,上官鸣.环境管制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12):135-140.

[33] 卢洪友,邓谭琴,余锦亮.财政补贴能促进企业的“绿化”吗?——基于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9,41(4):5-22.

[34] 问文,胡应得,蔡荣.排污权交易政策与企业环保投资战略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15(11):152-155,161.

[35] 姜英兵,崔广慧.环保产业政策对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改革,2019(2):87-101.

[36] 唐国平,李龙会,吴德军.环境管制、行业属性与企业环保投资[J].会计研究,2013(6):83-89,96.

[37] 李强,田双双.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企业环保投资吗?——兼论市场竞争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1-8.

[38] 毛丽娟,周悦琪.放松卖空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重污染企业的准自然实验[J].财会通讯,2018(21):112-115.

[39] 桂荷发,王晓艳.融资约束、终极控制权结构与环保投资——基于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南方金融,2018(10):15-24.

[40] 吕明晗,徐光华,沈弋.货币政策与企业环保投资行为——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管理,2019,41(11):55-71.

[41] 李强,孙田田.入选股指成份股会影响企业环保投资吗?——基于沪深300指数的实证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56-67.

[42] 王云,李延喜,马壮,等.媒体关注、环境规制与企业环保投资[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6):83-94.

[43] 杨柳, 张敦力, 贾莹丹. 公众参与、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我国 A 股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J].财会月刊,2018(12):32-40.

[44] 杨柳,甘■鑫,马德水.公众环境关注度与企业环保投资——基于绿色形象的调节作用视角[J].财会月刊,2020(8):33-40.

作者:唐国平 赵佩琪

第2篇: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从独立研究与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两个不同层面和角度出发,将学者们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比较。学界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研究较晚,是一项相对“年轻”的制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该制度的研究,目前存在缺乏宏观视野的理论基础、缺乏国外相关理论的系统参照、缺乏核心概念统一权威的法理界定、缺乏对制度存在问题分析的统一标准,以及缺乏完善的实质性对策建议等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绿色证券;研究文献

作者简介:夏少敏,男,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环境法学与民商法学。

一、引言

2001年9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156号),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2003年又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环发〔2003〕101号)正式将环保设置为公司上市和再融资的准入门槛。到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环保核查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2〕32号)为止,上司公司环保核查工作已在我国进行了11年的时间。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根本目的在于督促相关公司和企业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从而避免由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而导致的环境风险。同时从宏观上引导募集资金的合理流向,从源头上控制由于资金的不合理配置导致企业不良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我国运用环境经济政策调整和监管企业环境行为的具体制度的应用。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在我国研究较晚,属于一项相对“年轻”的制度,国内学者对此制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专著更是凤毛麟角。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有关藏书资料,专著仅有孙福丽等编著的《上市公司或再融资环保核查实用手册》(2010)(仅有100页)。其他有较大篇幅涉及的专著仅有蒋洪强等编著的《绿色证券》(2011),其他专著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研究仅是一笔代过,并未展开论述。

研究论文,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字化期刊等的搜索来看,论文数量也不多,发表在较高水平期刊的论文更加有限。同时根据文献的数量和比例来分析目前搜集的资料文献(主要是论文文献),目前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别:⑴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⑵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根据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以上两个较大的类别又分别可以分为不同的较小的类别。鉴于文献数量不多,拟在此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以便囊括所搜集的文献,并清楚的分析文献,发现问题和规律。

二、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根据文献研究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4个类别:发展完善型;经验成果型;比较关系型;角度分析型。

第一,发展完善型。作者王洪燕是来自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实践工作者,而朱教宁和刘毅则分别是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法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一现象表明了目前实务界和学界包括在校研究生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主题的高度关注,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确实存在问题亟待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继续进行探索研究和发展完善。

首先,王洪燕指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制度建设情况后提出了目前存在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责任义务不够明确、管理名录不够具体、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规定不统一、规定完善程度不同),后续监管无力(环保承诺整改未兑现),配套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发展缓慢)的问题。同时针对此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出台环保核查规定及技术规范;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完善管理名录;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后续监管),加强培训,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体系(王洪燕,2010)。王洪燕结合实践工经验,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①对管理规定的层级要求没有说明,是上升到法律层级,还是仅需停留在部门规章级别就可以了;②要求明确责任主体,但没有说明究竟有哪些主体,只是号召性的提出要明确责任,责任形式究竟有哪些也未提及;③指出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的重点在于获得信息,并能够提出可以影响核查决策的建议,没有对环保核查信息的公示和核查结果的公布作出说明;④指出要加强企业的后续监督,后督查重点监管公司承诺整改的情况,但没有指出如果公司仍然无视承诺整改时应当怎么办,相关的责任追究问题没有说明;⑤指出要加强部门联动,但对如何加强没有说明。总之是提出了问题,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没有说明具体的途径,有“应当”却没有“如何”。

其次,有两篇硕士论文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作了比较详细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两篇文章结构的对比有助于清晰地认识两者研究的差异和联系。

相似之处为,都研究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概念,历史发展背景;都论证了环保核查制度的必要性(发展意义);都指出了环保核查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但也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均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侧重点,如刘分析了环保核查制度的基本原则、立法现状和环保核查制度现有机制等,而朱则论述了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系以及环保核查制度与绿色证券制度的渊源等。二是以上所列相同点之下的具体论述有所不同。如刘从环境法和商法的视角对环保核查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而朱则单纯提出环保核查的意义;在所提出的环保核查制度存在的问题上,刘倾向于寻找法律意义上的问题,如立法体系、立法理念和法律责任的缺陷等,更具有系统性,而朱的法律问题仅是某一个小的方面,系统性不明显;相应的建议刘提出的是立法建议,而朱则从多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只是其中之一。

虽然以上两者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详细的论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刘:①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如法定原则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法律制度的普遍原则,虽然也可作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显得有些过于宽泛,环保核查制度应当有自己的独特的原则和理念,如环境安全、环境风险防范等;②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必要性论证,虽然是从环境法和商法两大视角进行论述,但都是从微观角度,即规制企业环境行为、企业环境责任的角度进行的,缺乏更高层次的宏观视野,说服力显得不是很充足,所以还应当从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高度进行论述;③在具体建议方面,提出健全立法体系,但“法”究竟由谁提到来“立”,是环保部或是证监会?是分别制定,还是联合制定?都未说明。理顺管理体制方面,只提到了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两级的职能分配,未提到基层环保部门的相关职责,基层环保部门在环保核查中该何去何从?还有所提出的主体法律责任稍显凌乱,不系统;配套制度重心不明确,究竟该怎么样,最终还是“一头雾水”。朱的研究除了也存在上述刘的一些问题外,也有自身的特殊的问题,如对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联系与区别的论述,对这部分的论述对整个文章究竟有什么作用,是为了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经验,还是其他?文章未有论述。另外,对所提出问题的分析也比较薄弱。总体来说,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第二,经验成果型。两篇文章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背景,论述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成果;二是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经验成效来探寻解决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困局的路径。

首先,两者都论述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目的在于督促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避免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环境风险。同时,可避免由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滞后或募集资金投向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而带来的市场风险。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成为全面审视企业环境行为的有效载体,成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孙汉坤等,2011)。规范和持续改进申请上市的公司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环境行为、避免因环境污染问题对投资者带来投资风险(赵芳等,2011)。

其次,赵芳等指出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在完善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构建完整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改进和规范日常环境管理;为企业和环保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联系纽带。并且从仅关涉我国最优秀的生产经营企业(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制度中汲取宝贵的环境管理经验,是推广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经验的有益思考和尝试。孙汉坤等也指出了环保核查工作的成绩,同时也从一些细节方面提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核查过程中的问题: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报告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多样,甚至一个上市公司所属的同类企业都不采用同类的污染物核算方法(孙汉坤等,2011),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存在的这些细节问题,值得借鉴和思考,但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存在号召性的缺陷,无法给实践工作以具体的指导。

第三,比较关系型。这一部分的研究表现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包括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比较研究的角度基本相近,包括两者的涵义、工作内容和工作时段等方面,另外一者介绍了工作程序的差别,另一者则介绍了工作方法的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的分析上。王卯香认为,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核查在工作程序上都是在研究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提出污染防止对策(或整改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保主管部门对环评的批复文件是环保核查工作的重要依据;执行之前都需要进行公示和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王卯香,2010)。戴春皓等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成熟的编制与评审体系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学习和发展的方向;环评是环保核查的依据和必要条件;环保核查报告的编制人员主要以环评报告的编制人员为主;两者对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环保核查是对建成项目的环保问题,环评是针对拟建项目的环保问题)提出的整改要求或建议都是针对污染物进行削减,目的均是使企业能够达标排污(戴春皓,2009)。

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其区别和联系,确实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但两者的研究也各自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两者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的比较,缺少各自价值作用的比较等。缺乏背景和发展现状,不容易形成对两项制度的历史把握和事情掌握,容易产生突兀的感觉;缺乏价值作用的比较研究,则更能产生制度无用的思维,两篇文章的结构给人以只有主体部分,缺乏开头和结果的印象。

第四,角度分析型。曲艳明通过对基层环保部门与环保核查联系的分析提出基层环保部门应当在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认为,环保核查能够提升基层环保部门的环保能力。因环保核查具有企业上市“一票否决”的“威力”,事关此类拟上市公司或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命运,在客观上给基层环保部门提供了加强自身建设和提升部门地位的机遇和途径。同时提出了基层环保部门可以在环保核查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的途径:积极参与企业自查阶段的搜集资料工作;在核查初审中严格督促企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利用基层优势,及时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企业环境守法情况;在省级环保部门指导下,及早部署和介入和开展环保核查工作(曲艳明,2012)。虽然文章提出了基层环保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其职能,但却没有提到在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两级核查机制下,基层环保部门的具体职能,更没有提到行使职能的具体规范依据,基层环保部门想要发挥作用,却仍然处于“无法可依”,无程序规定可遵循的境地。

沈洪涛等以目前国外环境监管制度对信息披露及资本成本的影响为背景,并结合国外研究经验,通过检验样本公司(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⑴我国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能显著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⑵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能显著影响环境信息披露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⑶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样会影响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沈洪涛,2010)。文章通过样本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文章的结论也仅限于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所反映的规律,并未提出改善和解决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文章本身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如无法揭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等。

三、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根据对文献研究角度和内容的分析,这一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简要介绍型;“结构分割型”;“必要性/现状—问题—对策”型。

根据对所搜集文献的深入分析,其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首先要界定绿色证券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涵义及相互关系。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和不同时期我国颁布的政策规定来看,两者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同一阶段与分离阶段。所谓同一阶段是指绿色证券在开始实行(具体是在2008年2月国家环保部联合证监会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推出绿色证券制度)时两者是同一的,即所谓“绿色证券”,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证券的绿色化,现阶段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别智,2008),绿色证券单指环保核查。随着绿色证券制度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即在现有环保核查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如“绿色证券”政策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框架,一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二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三是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蒋洪强,2008)。绿色证券政策包括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三项制度,被称为拉动中国绿色证券发展的“三驾马车”(吴永辉,2010)。张文鑫等对两者的内涵和关系作了较为清楚的分辨:所谓“绿色证券”,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最初的形成实质上仅仅是我国环保与证券相结合的一项政策,主要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其内容是指根据国家环保和证券主管部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的生产经营公司,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证券发行过程中,应当经由环保部门对该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专门核查,环保核查不过关的公司不能上市或再融资。随着环保“一票否决”政策的推广和强化,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估也逐渐成为公司公开发行证券以及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被纳入绿色证券的内涵,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张文鑫等,2012)。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是狭义的绿色证券,绿色证券是广义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同时以上学者对绿色证券及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定义仅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其内容的罗列和综合,没有学理意义上的和抽象意义上的高度概括,缺乏理论深度,更不足以成为统一和权威的法律概念。

第二,缺乏对国外绿色证券制度发展的系统论述,无法形成对国外相关制度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全面深刻的认识。金融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了各国的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各国政府和国家组织围绕着绿色证券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张文鑫等,2011),作者所提到的尝试、探索和经验根本没有展开论述,读者会怀疑作者是否详细了解和研究过国外的经验,给读者“这样的表达谁都可以写的感觉”。尽管没有对国外详尽的论述,也有一些相关简单的介绍,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报告的角度。如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并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或者标准,规范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报告。例如,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张文鑫等,2012)。

第三,关于对“绿色证券”(主要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部分)存在问题的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总体来看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同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学者们也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分散的建议和对策。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保核查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第二环保核查信息的公开问题;第三,环保核查结果的公信力问题;第四,环保核查的结果救济问题;第五,环保核查规定的可操作性问题;第六,环保核查的强制力问题。以上学者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缺陷的分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系统和不全面。环保核查部分作为绿色证券下的一部分的“匆匆一瞥”,必然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挂一漏万”之嫌。二是不深入。短小的篇幅无法对环保核查制度作出深入的分析并得出深刻的见解。以上问题决定了建议和对策也必然具有与上述同样的缺点:分散、不系统全面和浅显不够深入。

四、结论

不论是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还是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不同学者的论证核心始终是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进行的。即指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的思维模式和路径。学者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责任义务不够明确;管理名录不够具体;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规定不统一;规定完善程度不同);后续监管无力(环保承诺整改未兑现);配套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发展缓慢);环保核查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环保核查结果的公信力问题;环保核查的强制力问题等。同时提出的对策有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出台环保核查规定及技术规范;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完善管理名录;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后续监管);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融资奖励机制和环境违规企业的处罚机制等。

总体而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进行了比较有益的基础性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性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缺乏宏观视野的理论基础。一项制度的构建,尤其是从法律角度进行构筑,应当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储备和坚实的相关理论基础。建立在此之上的制度才能有稳定的根基,否则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理论浅薄、论证苍白。以上学者们的论述普遍缺乏深刻的理论基础,所以始终有一种浮于表面的感觉。所以,应当增添这一方面的论证,如我国宏观层面的环境经济政策理论等,使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缺乏国外相关理论的系统参照和分析。以上学者们即使有这一方面的论述,但也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展开,进行系统论述。如有这样的表达“继美国开始实施绿色证券之后,英国、日本、挪威、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证券绿色化的尝试和探索”仅仅一句话就全部概括了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至于英国、日本、挪威和欧盟的绿色证券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则“依赖读者去思考”。应当增加国外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

第三,如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概念界定,学者们也是莫衷一致。其定义仅仅是内容的罗列和堆砌,没有内核心概念缺乏统一、权威的法理界定在的逻辑构造,无法使人信服。应当从抽象和学理的高度进行定义,形成逻辑完整、术语专业、界限清晰的法律概念。

第四,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少学者的论述是想到哪个问题,就写哪个问题,没有想到的就不写。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观点分散,彼此之间缺乏逻辑性,整体没有系统性。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好的途径就是遵循一定的逻辑标准,形成主体论述的主线,沿着主线进行则不容易犯“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的错误。如可以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相关主体为线索,逐一对每个主体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具有逻辑性,也不容易遗漏要点。

第五,对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缺乏实质性的对策建议。如有学者提出应当建立环保部与证监会之间的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但对究竟什么是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都没有搞清,只是在喊口号 “应当如何”,却不知也没有论述“到底如何”。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具体深入到每一个问题上,实实在在的去探索可行的路径,而非一味的作号召。

参考文献:

[1] 蒋洪强、刘正广、曹国志编著.绿色证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 孙福丽等编著.上市或再融资环保核查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培训班培训材料.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2011.

[4] 杨朝飞、王金楠等著.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6] 王洪燕等.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发展完善[J].环境保护,2010,(22).

[7] 戴春皓等.对比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与环境影响评价[J]. 环境保护科学,2009, (04) .

[8] 王卯香.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核查的对比分析[J].山西化工,2010,(03) .

[9] 吕蓁.严格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N].中国证券报,2007.

[10] 赵芳等.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成效和经验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困局[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1.

[11] 曲艳明.基层环保部门应在环保核查中发挥积极作用[J].环境保护,2012,(13) .

[12] 孙汉坤、赵芳、蔡春霞.浅析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在经济发展转变中的实践成果[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

[13] 王至慧、于谭杰.针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

[14] 朱教宁.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15] 刘毅.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16] 张文鑫.中国绿色证券持续改进机制运行及完善建议[J].河北学刊,2012,(02) .

[17] 张文鑫.基于持续改进的绿色证券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8] 王小溪.论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制度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1.

[19] 王喆.论公众参与制度在“绿色证券”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11.

[20] 吴竞.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2.

[21] 张文鑫等.我国绿色证券制度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2,(07) .

[22] 王凯.绿色证券中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以紫金矿业“污染门”事件为例[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1,(01).

[23] 吴永辉.论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完善[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

[24] 宋莲花.加快完善中国“绿色证券制度”刍议[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06) .

[25] 黄勇.绿色证券促企业环境友好——国际经验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提供借鉴[N].中国环境报,2008-02-29.

[26] 蒋洪强.绿色证券的“三驾马车”该如何“拉”[J].环境经济,2008,(05) .

[27] 张金智.建立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研究阳露昭[J].学术交流,2008,(11) .

作者:任国威 夏少敏

第3篇: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出现的,环保能源公司的投资大,回收周期较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更大。如何通过财务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风险,转移、分散财务分险,可以规范财务制度,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环保能源公司 财务风险管理 问题 研究

财务风险也称融资风险或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筹资而产生的应由普通股股东承担的风险。也可定义为由于使用债务或优先股筹资从而需要做出固定周期性支出而引起的,由普通股股东承担的超过基本商业风险以上部分的风险。它是与企业及其融资方式相联系的风险,是由于企业资金困难,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转移、分散财务风险,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效益尤其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论述。

一、财务风险的特征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正确识别,对其进行正确分析,明确其产生的原因,才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运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未来结果无法达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的财务活动受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包括企业经营和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环保能源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有公司外部的原因,也有公司内部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外部原因

公司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但是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因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而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措施不当,反应迟缓,造成公司产生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在信息化管理时代,企业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来源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企业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各部门各层级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截留信息的情况,使得会计核算不准确,财务报表失实,使得企业高层的决策人员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影响企业的科学决策。

3、企业财务的监控不力

许多企业对于重大的投资等决策问题还没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资金流向和控制脱节。监控不力,财务人员又只能按领导意图来处理账务,使财务监管流于形式,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是不确定的,但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可以转移和分散的。企业可以采取方法和手段,在财务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发生过程中进行控制或分散,以便尽量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避免风险或将风险减至最低,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开展的管理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是以财务风险为对象的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使财务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并存,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减少未来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增加未来的企业收益,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四、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也不能是一味追求零风险。企业为避免发生财务风险,而主动放弃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方案,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若必须进行某项经济活动,而企业又无力承担或者风险成本高于预期的收益,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风险分散或转移。环保能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应本着效益的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测和财务风险监控机制

为预防财务风险,企业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财务预测机制,通过财务预测,掌握财务需求,以便提前安排融资计划,根据计划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以免造成资金和投资出现脱节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此外,企业还应建立财务风险监控机制,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发展状态进行监控,同时及时将信息反馈回来,以便对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变化进行预防和控制,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健全投资决策机制

企业投资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在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时,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得超额利润,又不可盲目乐观地冒险,应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企业决策者在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时,要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找到平衡点。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采用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而不降低投资收益。然后,企业必须注意不可超越企业本身的管理能力而盲目投资,否则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3、加强筹资风险管理

由于大多数环保型中小企业目前都只是保本微利运行,利益不高,所以多数金融机构对于环保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一般的商业银行都不太愿意给中小型环保企业贷款。环保企业不仅要扩大新的融资途径,同时,企业在保持良好的赢利基础上,为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向社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行融资,必须明确融资目的,不应为融资而融资,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资金需求因地制宜地作出选择,以确保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对筹资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是合理设计资本结构中的权益资本和负债的比例关系,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关系等,通过对不同的时间跨度、不同层次的资本进行有效协调,以降低财务风险。

4、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否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关系着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甚至是企业的兴衰。企业的流动现金不足的话,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日常支出,产生财务风险。但企业的流动现金并不是越多越好,企业的流动现金越大,机会成本也就越大,而企业的利润率减少,给企业造成损失。财务部门应掌握企业各部门的资金需求状况,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5、提高企业决策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对财务风险的判断和预测能力,以及时发现和预估潜在风险,并提高他们利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知识进行风险分析,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对具体环境和条件进行合理的假设分析,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和规避对策。

五、结语

中小型环保能源公司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投资资金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资金。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注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环保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合珍.浅析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4).

[2]夏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11).

[3]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4]李亚.环保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J].中国环保产业.2009(9).

作者简介:史波(1973-),女,汉族,会计师,深圳粤能环保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史波

第4篇:东莞环保公司为一流企业做一流环保工程

15年前,当国内私营企业正处在百花盛开的黄金时期,和江湖毅然放弃了省级科研单位的“铁饭碗”,与另外两个股东一起创建了东盛环保。

东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江湖告诉记者,“东盛”的命名,源自于当年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地球,我们的家园”。

研发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和江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环保设计院从事科研工作。2002年他辞职下海时,许多人对此举不可思议。和江湖却认为,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环保产品,把环境理念传递到更远区域,他必须去“冒险”求变。

学的是环保专业,研究的是环保领域,销售的也是环保产品,和江湖十分专一。

上个世纪末,广东省制鞋业正处在巅峰时期,甲苯、二甲苯等有机废气污染严重,在那时和江湖就已成为省内降服“三苯”有机废气处理领域的专家。东盛环保创建后,他更加大了对有机废气处理装置的研发力度。

2004年,公司研发的JY系列有机废气净化处理技术日臻成熟后,开始向市场推广并一炮打响,大大解决了广东省内制鞋、化工等众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释放出的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威胁工人健康的问题。

和江湖说,许多废气毒性很强,他们研制的环保装置可使废气浓缩10~20倍,然后通过高温燃烧使有毒气体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在一些化工厂,专门定做的废气处理装置可利用活性炭吸附废气,进行回收变成生产性原料,废气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公司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年来保持同类产品国内第一的市场份额。

虽然,有机废气处理装置每年可给公司带来几千万元的收入,而作为新兴的环保产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和江湖深刻认识到,环保产业领域广阔,环保研发和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止。

在和江湖的带领下,公司高度集成人力资源优势,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国内顶级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全面负责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省区域科技重大项目等各项科研任务。

如今,和江湖的公司已拥有40余项国家专利,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完备,核心技术“JY-C型有机废气净化处理技术”,被确认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A类),“JY-UFA型垃圾渗透滤液治理技术”,被确认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B类),并荣获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被认定为福州市名优地产品,企业知识产权体系完备,技术优势明显。

与此同时,公司还拥有了国家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废气、废水)专项设计和国家环保设施

运营(废气、废水)专项运营“双甲级”资质,以及广东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施工企业资质。企业还分别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18000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完成63项综合废水治理项目

10多年来,和江湖率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国内63项大型综合废水治理项目,这些项目除个别是BOT项目外,更多的是“交钥匙”工程。特别是所研发的垃圾渗滤液治理技术,已成功地帮助广东漳州、福安以及省外的江西上饶、广东惠阳、安徽巢湖等地,建立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站。以2006年在广东阳江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为例,这个工程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颁发的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称号。

和江湖认为,要提升东盛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把目标锁定在华的世界500强企业,敢于为财富世界企业争做一流的环保工程,以此来检验东盛公司的产品质量。

为拿下上海市场,和江湖与白猫、紫江等上海企业进行了多次商谈,力荐自己的环保技术与产品。历经几个月的苦熬,最终通过了上海环保专家的鉴定,东盛环保的产品最终被财富世界企业所认可。

由此,马士基、凸版印刷等世界500强企业,也相继购置了东盛环保的环保设备。

此外,东盛环保还与瑞典一家公司合作研发焊接烟尘处理技术。“造船、集装箱车辆生产过程中,焊接时会产生有毒烟尘,毒烟会进入焊接工人的肺,成为健康杀手。”通过安装移动式的焊接烟尘处理装置,不但可以直接吸收毒烟,还变成无害气体排放。靠着这种净化装置,东盛环保的产品成为丹麦马士基,香港中集集团、中远集团的“常客”,也使东盛环保以每年40%以上的业绩增速飞速发展。

第5篇:公司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布实施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树立绿色财富理念,倡导生态文明,促进公司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生态县的建设步伐,推动公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根据自治区《关于开展广西“绿色环保企业”创建活动的通知》(桂环字[2006]69号)要求,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绿色环保企业”创建活动。

一、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的宗旨

随着绿色文明时代的来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创建绿色环保企业,旨在创建成为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将环保、安全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公司所处的环境同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生产经营生态化、产品技术绿色化、增长发展持续化。

“绿色环保企业”指的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生态型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实行清洁生产,发展无毒无害生产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组织生态化的物质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使整个企业技术工艺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生态化,变现代企业物质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为自然生态过程或纳入自然生态过程,形成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的企业化生态格局。在投入生产过程中各

种自然资源和原料能源得到最有效、最充分地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废弃物,形成一个投入少、消耗低、质量高、无污染或少污染而又生产符合生态环境标准的产品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实现企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的原则

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利益和谐统一,实现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由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变,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创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奉行绿色设计、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实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文化、推行绿色营销,从而赢得竞争、赢得市场、赢得发展、赢得未来,为把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推进我县建设,实现“生态永福”的宏伟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加强对公司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的必要性的宣传,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扩大社会影响,积极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的社会氛围,调动公司创建“绿色环保企业”的积极性。

(二)引导员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积极引导员工开展节约水、电、煤、油和燃气等资源活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积极开展环境友好型建设,绿色管理制度建设,开展环境教育培训活动,增强领导和员工的环保意识。

(三)积极采用环保节约技术和产品,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在生产、建设、改造过程中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及时对耗能大的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保障节能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及时总结生产、经营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参加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培训交流、参观学习等活动,树立起典型示范作用。

第6篇:企业环保管理制度

xxxxx公司环保管理制度

为加大xxxx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结合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1、公司在生产发展中坚持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保护资源与控制损害相结合、统筹规划、专项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2、公司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依靠科技进步治理生产废水、以及生产废水闭路循环、生产废渣综合利用、烟尘治理、防治环境污染、发展洁净生产。

3、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保处对全公司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4、公司任何单位和个人享有在清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权力,也有保护环境和国家资源的义务。

二、环境管理

公司环境保护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及上级环保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解决公司环保工作的重大问题,审查、确定公司环保规划和目标并提出相应要求,领导和协调全公司的环保工作,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

公司环境保护处是公司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发挥管理职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公司的环保规划和目标及全年工作计划;负责全公司环保监督和管理工作,组织技术培训和推广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并及时上报有关环保报表。

2、各单位要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行政正职对本单位环保工作负总则,负责制定环保工作年度计划、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污染事故的处理。

3、各单位要制定本单位污染源治理规划和年度治理计划,经公司审查后列入年计划,并要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治理一项、验收一项、运行一项。

4、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有害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得超过规定标准排放。

5、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加强污水治理,减少污水排放量;坚持做好生产废水闭路循环和生产废水综合处理工作。

6、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控制噪声污染。

7、强化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1)、环保设施必须与生产主体设备同时运转、同时维护保养; (2)、环保设施由专人管理,按其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做好运行记录;

(3)、实行环保设施停运报告制度,使用环保设施如发现有问题要及时填写《环保设施停运报告》并上报环保处。

8、执行国家环境报告书制度;执行国家“三同时制度”;执行国家排污申报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执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执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9、及时上报环保报表,做到基础数据准确可靠。

10、搞好环保宣传教育和和技术培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全公司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11、努力做到清洁生产,治理好公司的污染源,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

12、绿化、美化环境,加强树木、花卉、盆景、景点的管理,建成“花园式”工厂。

13、引进和推广环保先进技术,开展环保技术攻关。

14、加强环保档案管理,制定档案管理制度。

三、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1、公司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在可能或者已经发生污染事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控制污染蔓延,减轻、消除事故影响。在重大事故或者突发性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应向公司环保处报告,并接受调查、处理。

2、各车间负责控制有害污水“零排放”。

3、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和设施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和其他防止污染的措施。对固体废物不得随意异置、堆放、倾倒。

4、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类、碱液、剧毒液的废水,严格限制向水体排放、倾倒污染物,防止水体污染。

5、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6、设计、制造、购销、安装、使用锅炉设备,必须执行国家或省有关锅炉设备环境保护的规定。

7、金属冶炼、一吨以上锅炉燃煤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必须配备脱硫设施或采取其它脱硫措施。运输、贮存能够散发有害有毒气体或者粉尘的物质,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泄漏污染大气和环境。

8、严格控制噪声,防治噪声的污染,公司内各种噪声大、震动大的机械设备、机动车辆,应当设施消声、防震设施。

四、环境监测

1、不定时由公司环保监测人员进行环境监测。

2、由各单位环保管理人员定期配合、接受对单位内锅炉、窑炉年检和污水采样测试工作。

3、各车间负责车间整个污水排放的过程化验,做好记录,并将化验结果定期报送公司环保处,同时负责厂区污水、酸碱综合处理排污工作。

五、奖励与处罚

1、公司将对下列人员给予表彰或奖励:

(1)、认真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在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者;

(2)、在环境管理、清洁生产、推广应用洁净技术、防治污染、综合利用工作中有重大贡献者; (3)、在防止污染事故或对污染事故及时报告的有功人员。

2、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的单位或个人,将上报公司监督检测中心环保部处,并由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公司将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或者100-1000元罚款:

(1)、拒绝环保办公人员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2)、拒报或者谎报污染物排放情况的;

(3)、未对原有污染源进行治理,再建对环境有污染建设项目的; (4)、在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污染事故或突发性事件不及时上报公司环保处的;

(5)、凡有污染源单位,因自身管理不善造成污染事故,被上级主管部门处罚的。

附件:

1、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制度

2、环境保护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3、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制度

4、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

5、环境保护奖罚管理制度

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制度

一、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巩固治理成果,特制定本制度。

二、污水处理设施包括:平流、竖废式两种水处理设施。

三、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经设施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方可排放或循环使用。

2、设施必须配备专门操作人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操作做好设施运行记录、监测结果记录。

3、污水处理设施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报公司环保处审查和批准: (1)、需暂停运转的; (2)、需拆除或闲置的; (3)、需更新改造的。

4、污水处理设施因事故停止运转,要立即采取措施,停止废水排放,并报公司环保处。

5、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对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批评,并写出书面检查:

(1)、操作者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 (2)、擅自拆除或闲置处理设施的;

(3)、设施停运、造成污染和危害,未报公司环保处的; (4)、拒报或谎报污水处理设施情况的。

6、公司内不许乱设排污口。

环境保护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开展环境保护统计工作。

二、坚持实事求是,上报的统计数据要做到真实可靠。

三、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环境保护的统计资料,正确反映本单位对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

四、及时、准确地将环保情况提供给公司领导,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按时完成上级环保部门及本单位安排的环保统计工作;每年对公司“三废”排放量进行一次考核。

六、负责环保原始记录管理,并积累、整理本专业统计数据资料,做好归档工作。

七、以上6条由公司环保处负责考核。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充分发挥环保档案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环保档案主要指公司在环境管理监测、科研、宣传、教育等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三、环保档案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其纳入本单位的环保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

四、为保证环保档案完整、准确、安全、有效地利用,要采用先进技术,逐步实现环保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五、档案工作人员要忠于职守,认真执行档案管理制度,钻研业务,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规定,确保环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六、借用环保档案者应负安全和保密责任,不得擅自转借,不得折叠、剪贴、抽取和拆散档案,严禁在环保档案上勾画、涂抹、填注、加字、改字等。

七、归档的环境保护文件、材料要做到字迹工整、图像清晰、签字手续完备。

八、科研课题、环保工程和其它任务等,承办单位应将所形成的环境保护文件、材料按本制度的要求整理归档。

九、环保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长期和短期的环保档案归环保处管理,永久性的归公司档案室保管,环保处保存永久档案的复印件。

十、本制度由公司环保处负责执行,由公司环保委员会负责考核。

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

一、为强化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环保设施是指锅炉除尘设施、钢炉除尘设施、具有环保节能功能的工业窑炉、生产工艺粉尘处理设施、防止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设施。

三、凡使用环保设施的单位必须做到: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做好运行记录;

2、出现故障应及时维修,杜绝“带病”运行,确保设备完好;

3、加强管理,调整好配风系统,防止滴、漏,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4、除尘设施运行效果实行年检测试,要认真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5、环保设施因发生故障不能运行的,要向公司环保处提交停机报告,报告中应说明环保设施故障、抢修措施、修复日期等。

6、公司环保处将按规定对重点环保单位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及时通报单位,并将监测结果记录存档,每年填好环境保护设施档案(单台)。

四、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进行奖励或处罚:

1、擅自拆除或闲置环保设施的;

2、有意造成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使排污严重超标的;

3、更新、改造环保设施,引进、安装不符合环保规定的技术设备,致使工程不能验收的;

4、严格遵守本制度,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本制度由公司办公室、生产科、生产监督办及安监科负责考核。

六、本制度的解释权归xxxx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奖罚管理制度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扣发责任单位当月奖金额的10%外,还将扣发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当月奖金的50%,罚款作为环保奖励基金:

1、环保设施操作者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

2、擅自拆除或闲置环保设施的;

3、环保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使排污超标的;

4、环保设施停运造成污染和危害,未报公司环保处的;

5、环保工作开展不利,造成周围居民上访的;

6、生产过程与环保工作严重脱节,环保设施管理混乱的。

二、因环境污染对周围居民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要进行合理赔偿,本着谁污染谁付款的原则,赔偿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负责解决,同时扣发该单位主要领导当月奖金。

三、环保统计报表每发现有一处错误,罚报表人10元。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1、设施运行管理良好,无污染事故的;

2、对环保设施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效果显著的。

五、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对执行不利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对责任者罚款100元。

第7篇:企业环保管理制度

环保, 企业, 制度, 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认真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方针,搞好本企业的

环境保护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控制和消除污染,促进本企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

的污染。

第三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企业员工、领导都要认真、自觉学习、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正确看待和处理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倡车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尽量消灭污

染物,并认真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四条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应设置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保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本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管

理和监测任务,改善企业环境状况,减少企业对周围环境的

污染,并协调企业与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

第五条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网,有企业领导和企业环保员组成,定期召开企业环保情况报告会和专题会议,负责贯彻会

议决定,共同搞好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企业环境保护机构应配备必须的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设置一名厂级领导来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并指定若干名专职环保技术员,协助领导工作。环保机

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章基本原则

第七条企业环保工作由分管环保领导主管,搞好企业内的

环保工作,并直接向企业负责人负责环保事项。

第八条环保人员要重视防治“三废”污染,保护环境。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

日常生产中去,实行生产环保一齐抓。

第九条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周边环境和每个职工的身体健康及企业生产发展,企业员工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任何违反环保工作制度,造成事故者,必根据事故程

度追究责任。

第十条防止“三废”污染,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有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车间都必须提出治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企业在财力、物力、人力

方面应及时给予安排解决。

第十一条对环保设施、设备等要认真管理,建立定期检查、维修和维修后验收制度,保证设备、设施完好,运转率达到

考核指标要求,并确保备品备药的正常储备量。 第十二条在下达企业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同时,把环

保工作作为评定内容之一。

第十三条凡新建、扩建、改造项目中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排挤“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的资金、设备、材料和人力等。

第四章环保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本企业环保机构职责:

1、在企业分管领导负责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企业本企业环保工

作的管理、监察和测试等。

2、负责组织制定环保长远规划和总结报告。

3、监督检查本厂执行“三废”治理情况,参加新建、扩建和改造项目方案的研究和审查工作,并参加验收,提出环保

意见和要求。

4、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按时向上级环保

部门报告。

5、对员工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环

保意识,并对环保岗位进行培训考核。

第五章奖励和惩罚

第十五条凡本企业员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成绩明显者

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凡本企业员工玩忽职守,任意排放企业“三废”,造成污染环境事件,按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论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赔款,直至追究

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等部门文件有抵触时,

按上级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本管理制度属企业规章制度的一部分,有企业负责贯彻落实和执行。管理部门药严格执行,并监督、检查。

第8篇:企业环保管理制度

江苏天补生态肥业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一、总则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认真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职工,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社会”的环境方针,搞好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公司环境保护管理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控制和消除污染,促进公司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公司的经济活动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公司员工、领导都要认真、自觉学习、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正确看待和处理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倡车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尽量消灭污染物。

二、基本原则

1、公司环保工作由分管环保领导主管,搞好公司内的环保工作,并直接向公司负责人负责。

2、环保人员要重视防治“三废”污染,保护环境。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日常生产中去,实行生产环保一起抓。

3、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周边环境和每个职工的身体健康及公司生产发展,公司员工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任何违反环保工作制度,造成事故者,必根据事故程度追究责任。

4、坚决防止“三废”污染,所有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生产单位都必须提出治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公司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应及时给予安排解决。

5、在下达公司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同时,把环保工作作为评定内容之一。

6、凡新建、扩建、改造项目中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

三、环保机构职责:

(1)、在公司分管领导负责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公司公司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测试等。

(2)、负责组织制定环保长远规划和年度总结报告。 (3)、监督检查执行“三废”治理情况,参加新建、扩建和改造项目方案的研究和审查工作,并参加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

(4)、组织公司内部环保检查,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

(5)、对员工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并对环保岗位进行培训考核。

四、奖励和惩罚

1、公司员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成绩明显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2、公司员工玩忽职守,任意排放公司“三废”,造成污染环境事件,按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论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赔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

1、本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等部门文件有抵触时,按上级文件规定执行。

2、本管理制度属公司规章制度的一部分,由公司负责贯彻落实和执行。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并监督、检查。

江苏天补生态肥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六月八日

第9篇:公司环保管理制度

环保管理制度

拟制: 审核: 批准:

上海光古电子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 2 第二章 环境保护机构与管理职责 ................... 3 第三章 防治污染的管理规定 ....................... 5 第四章 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 7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环境检测管理规定 ......................... 9 环保设施管理规定 ........................ 10 污染事故管理 ............................ 11 奖励与惩罚 .............................. 12 附则 .................................... 1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加强我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保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改善职工劳动条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工作。

第三条:搞好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以管处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做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三统一。

第四条:全公司职工都有责任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遵守本制度,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揭发。各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

2 第二章 环境保护机构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全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是在司主管经理领导下工作,安全环保部负责日常环保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环保构在管理环保工作中主要内容是:

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令、法规、全面落实公司环境保护规划,保证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协调发展。

2、组织审定公司环境保护规划及年度计划和措施。

3、审定公司有关环保方面的规章制度。

4、定期组织研究公司的环境状况,并检查、总结、评比各生产单位落实环保工作情况。

5、定期向上级部门和职工代表汇报和提出环境情况及防治污染所采取的措施和实施情况。

第七条:确定公司各类环保项目的实施。 第八条:安全环保部的主要职责:、

1、督促检查公司下属各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工时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2、按上级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各单位提出的环保措施,编制公司环保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并督促实施。

3、拟定各项环保规定,制定公司污染排放指标。

4、负责组织污染源的调查和企业环境质量评价,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书。

3

5、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做好环境监测和各类环保资料的统计上报建挡工作。

6、参加新建、扩建、改建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价及评审工作,贯彻执行“三同时”的原则,并做好验收工作。

7、组织调查环境污染事故,负责追究污染事故的责任者,并提出处理意见。

8、大力推行和先进的环保管理技术和监测手段,用好环保资金。

9、负责组织按照污染排放因子综合考核指标进行严格考核管理。

10、做好环境保护的培训和环境保护技术情报的交流,推广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和污染防治技术。

11、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推动清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环保管理员的职责

1、掌握公司环境状况,及时掌握和了解新的污染源,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制定公司的治理计划。

2、督促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工作,监督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

3、配合部门解决污染问题的纠纷。

4、借用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广泛进行环保政策的宣传。

4 第三章 防治污染的管理规定

第十条: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粉尘等数污染源。

第十一条:认真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各生产单位每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防治工作,每年十一月份前线安全环保部上报下一年的污染防治计划的实施措施。

第十二条:预防污染源的产生和积极治理污染源,要从加强管理,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入手,严格控制生产中的污染排放。

第十三条:对尘、毒危害以煤尘、苯、一氧化碳为主,对这些工作岗位各单位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或采用无害、少害的工艺,减少对职工的身体危害。

第十四条:对皮带的转折点污染要逐步整改计划,采用湿式作业、密封作业、加强管理减少落差扬尘,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

第十五条:对各种油料要加强管理,消除跑、冒、滴、漏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六条:新建或原有的锅炉要有消烟除尘装置,运行是要经过上级环保部门的认可,并办理环保合格证。

第十七条:生产分厂、分公司部门不得使用不合格的环保设备。 第十八条:凡从事粉尘、毒的工作的职工要正确穿戴防护用品。 第十九条:对噪声严重超标的有关设备要安装消音器或采用人和设备的隔离措施。

5

第二十条:各分厂、分公司的废渣阴按规定的地方处理或堆放,对于基建工程需要大量排渣时,应按指定地点倾倒。

6 第四章 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第二十一条:公司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技改项目,应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即将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环境评价,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编写影响评价报告或报告表的审批制度;执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设施与主体工程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建成后,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

第二十二条:凡因生产规模,主要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等有重大改变,需修改环境影响报告时,必须报原审批机关同意。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在建设项目施工,试运转等过程中,有权对环境保护设施进行检查,建设单位应予以积极协助,并提供必要资料。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竣工验收等阶段都必须有环保部门参加;在试运转期间,建设单位要填写“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发给“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方可投产,否则不得投产。

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护周围环境。防止对厂容和绿化造成破坏竣工后因适当休整在建设过程中的收到破坏的环境。在施工中应防止和减轻粉尘、噪音、震动等对公司和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7

第二十六条:公司内大修项目在设计、施工和验收中,也要遵守“三同时”的原则。

第二十七条:公司其它剥离单位在公司内建设项目也要按上述规定,纳入统一管理。

第二十八条:要充分利用环境保护资金渠道,7%的更改资金排污收费返回,综合利用利润和环保设施折旧等提留,要用于污染治理,不得挪做他用。

8 第五章 环境检测管理规定

第二十九条:质检计量部设立环境监测时,在安全环保部指导下负责全公司规定和临时性所有怀金监测工作,为治理污染,管理环境提供可靠的数据。

第三十条:监测室每月对全公司粉尘点进行一次监测,并将数据上报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汇总向上级报告。

第三十一条:监测室每月对废水进行定期分析,分析项目主要有酚、氨、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石油类等含量。

第三十二条:监测人员要提高业务素质,提高监测质量,达到合格监测室的水平。

第三十三条:各单位对检测室的工作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不得弄虚作假和刁难。

9 第六章 环保设施管理规定

第三十四条:环保设备是生产设备的组成之一。凡有环保设备的分厂车间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

第三十五条:机动能源处对环保设备应建立健全正常的维修、检查和考核制度,计量部门应定期对环保计量设备进行检修。

第三十六条:各厂对本单位配备的环保设施,必须与生产设备同时运行、维修、考核管理制度,做好原始纪录的建卡立挡。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不得任意停用损坏和拆迁环保设施。凡停止运行必须事先征得安全环保部的同意。环保设备本身问题或事故停车,应及时报告生产调度,并采取应急措施,抓紧及早修复。

10 第七章 污染事故管理

第三十八条:由于管理不善,玩忽职守,造成污染,危害人民健康,致人伤残、死亡或对公司财产造成损失均成为污染事故。

第三十九条:污染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立即报告安全环保部,超过24小时不报者,按隐瞒事故论处。

第四十条:安全环保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并填写污染事故登记卡。

第四十一条:发生污染的责任单位应积极配合公司环保部门进行调查分析和技术鉴定,提出防范措施和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经安全环保部审核后,向主管经理及上级环保部门写出书面事故报告,并进行妥善处理。

11

第八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二条:凡在环保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给与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1、积极治理“三废”综合利用资源作出突出成绩者。

2、在避免重大污染事故中有突出贡献者。

3、积极植树、在绿化、净化、美化环境中有显著成绩者。

4、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治理污染源和减轻污染物排放浓度贡献较大者。

5、在环保监测人员执行任务是,采用刁难、推诿等不正当手段者。

6、对于设置监测点,取样设施任意移动及损坏者。

7、不认真执行“三同时”原则及购买不合格环保规定的技术、设备者。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属综合办公室。

12

上一篇:人力资源公司工作规则下一篇:高考与梦想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