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小学生的危害

2022-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网络对小学生的危害

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心理的危害分析及对策

摘 要: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其心理造成了许多危害,主要表现为: 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和强迫心理;引发了大学生的人 际信 任危机和价值观偏差与道德失范。应该加强网络技术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网络行为的教育 和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使大学生的网 络行为步入正确的轨道。

关键词:网络行为;心理危害;对策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并深刻地影响和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大专及以上青年学生网民有1 80 0万,大专及以上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100%[1]。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深 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特别是对于分辨能力有限、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年群体来说,过度和不良使用互联网将导致网络成瘾,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2],这已经 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正确地认识这些危害,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上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 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研 究和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心理的危害的表现

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这些对于心理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负面影响就显得更为突出。

1.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网络信息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没有约束 地上网具有很多 危害,其中最大的危害就是不良信息毒害人的心灵,尤其是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由人际竞争和社会压力引起的心理矛盾,由科技发展导致的网络化交流等造成的压抑型和理想型“虚拟人格”,虽然不等于人格分裂,但对个体人格除了有正面的积极宣泄等作用 外,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3]。“虚拟人格”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心 理、伦理现象。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不良的网络行为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最终 损害人的全面发展。

2.造成大学生网络依赖和强迫的心理。网络成为人们接受信息以及与外界 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大学生是网络依赖症的高发人群。有的大学生对互联网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 对别的事物就失去了信心和兴趣,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天天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淡漠;个别学生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络心理障碍而被迫辍学 ;极个别的还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大学生在海量信息前迷失了自己,表现出 明显的网络信息强迫现象。

3.引发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信任危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社 会成员在个体间交往、集体活动及社会公共生活方面因缺乏共同的信任基础而产生怀疑与不 放心的体验,网络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便是这一危机在网络层面的体现[4]。在网络社会里,因为虚 假信息等不良信息横流,大学生因为轻信网上的虚假信息而蒙受损失或遭受挫折,必然导致 对网络的信任危机。这种对网络的信任危机,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的信任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

4.引发大学生价值观偏差与道德失范。网络使大量性质各异的信息进入 大学生的认知空间,这些信息并非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以真伪混杂的形式出现 的,这种信息的存在方式,与传统的文化道德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冲突。大学生缺乏成熟的理性的思维,对网 络上的信息往往不加辨别地全面接受,从而比较容易被消极、丑恶、扭曲的意识形态和 思维模式影响,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 也日渐凸显,导致大学生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日益脱离群体意识,传统 的权 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特点分析

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表现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溺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淡漠了友情和亲情。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是基于其追求好奇、时尚、娱乐、宣泄、人际平等、自我满足及补偿的心理产生的。

1.好奇心理。大学生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 大学生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缺少新鲜感。追求新鲜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和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大学生上网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不断扩展的、不断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这种新鲜感包括惊奇、喜悦、清新和振奋。上网可以使大学生走出狭窄的校园生活的空间,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与现 实不同的生活的空间,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

2.宣泄心理。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 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大学生在寻求满足、进取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采取避免伤害、自我防卫的行为,以求获得心理的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这给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此方式,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让他们从日常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

3.娱乐心理。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捷和多媒体等特性,能达到时空交融、 视听兼备的综合性艺术效果,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网络媒体能调动大学生的各种感官,使视觉 、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多感官的刺激,让大学生体验到心跳、体热、眩晕 、紧张等微妙的心理变化,达到真正的审美通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和大学生具有的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迅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心理特征相匹配。

4.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 个 体的潜能得以发挥。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需要有机会显示 自己的优越和展示自己的专长。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多数学生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他们被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缠绕着。大学生有很多需求,但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 ,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却能轻易地得到满足,找回 原来“辉煌”的自我。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上网以求得暂时的解脱。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这种感觉会强化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使他们沉迷于此而不能自拔。

5.追求人际平等心理。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渴望友谊和同学之间的相 互理解和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然而现实生活里,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等,使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为这些学生满足自己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他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表达自己比较真实。这对那些现实中觉得地位卑微的学生更有吸引力。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实施网络行为的对策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但它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努力让大学生都有机会使用互联网,为他们开辟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严防大学生受到不良网络 内容的侵害。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理性的、健康的网络行为。

1.加强网络技术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系统,网络社 会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要善于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引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育人功能的“客文化”,指导和鼓励大学生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服务。这样学校可以保持对网络的了解、知情和监控,既争取了对网络的保有和使用权,又增强了对网络的监控权。学 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

2.加强网络行为教育和心理教育。要教育、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科 学、合理、正当、安全、有效地使用网络。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正确性,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 使用的可靠性,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以专家教授讲座、同学之间的讨论 等形式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要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 络心理障碍。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提高对网上不良刺激的免疫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好不要上网去寻求安慰,应求助于心理医生;发现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尽快予以矫治。

3.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校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 ,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 性和参与意识。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如学校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主办各种兴趣小组,举办各种特色团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科研小组等。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 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生活富有意义。

4.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教育。道德与法律都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要教育大学生懂得法律是网络技术运用的底线。培养大学生网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 解网络法律规范是网上自我保护的重要武器。要帮助学生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匿名隐形而导致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使学生掌握和正确运用基本的网络法律武器,以维护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要教育大学生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网络 技术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发挥 网络法制教育与伦理教育的作用,使伦理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深层依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http://tech.sina.com.cn/focus/cnnic2 0/2007.7.

[2]BreadKW,WolfEM.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ecriteria for I ntemet addiction•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1,4(3):377~383.

[3]邓泽球,张桂群.论网络虚拟人格[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2,27(2):33~35.

[4]刘金枚,王茂福.透视网络中的人际信任危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5) :136~138.

〔责任编辑:闫长生〕

作者:刘 欣

第2篇: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性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便利的信息工具。但网络本身不具有道德意识,如缺乏外界网络道德的约束,很可能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儿童作为网络社会的特殊群体,又处在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一旦网络道德失范,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发展。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从社会人格、道德行为和认知、自我意识、社会性情感、适应性等方面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

【关 键 词】网络;网络道德失范;儿童社会性发展

引言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包括不少儿童在内都加入其中,并在短期内将网络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在“网络社会”中,从中获得快乐、归属和成就感。但是,网络却弱化了一部分人的道德信念,助长了侥幸和放纵心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造成网络道德失范,并产生了一系列网络不道德行为,危害着人们的心身健康,尤其对处于低龄化、涉世较浅、分辨力差的上网儿童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影响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受网络中涉黄、赌及暴力内容的影响,儿童会模仿有关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或崇尚武力,以欺负弱者为荣或模仿色情的画面,步入未成年人犯罪的歧途。儿童正处于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道德意识淡薄,上述道德失范行为对于未成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危害性极大,不及时干预就有可能永久改变这些网络儿童的认知观、道德观和情感观等,对他们现在的及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终身受害……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儿童身心是否能够正常发展,能否适应社会。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心理学问题。

一、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面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频发,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为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没有丝毫降低,甚至愈演愈烈?其实,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除了网络自身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有主、客观原因:一是网络道德在网络中失去了应有的监控力。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依靠“网络社会”的舆论、习惯和网民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节“网络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由于网络道德不像现实道德一样容易控制,因此易造成网络道德约束力的弱化甚至失范。同时,它也跟个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有关。网络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意识,而是受有意识的网络主体控制。因此,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体现出来,有些道德价值观不强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容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二、网络道德失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将道德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定义为:“社会性发展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形成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影响着社会性其它方面的发展”。[2]皮亚杰等人的研究也一致表明:道德发展程度影响到人的社会性发展程度,道德的发展能加快人的社会性发展进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非常重视对儿童德育的培养。因为一般道德发展良好的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和情感正面积极,具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帮助他人、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更好、更强。与之相似,作为现实道德之一的网络道德(即亚道德),在失范时,引发的行为将对网络中的儿童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人格等因素产生不良危害,导致社会性发展的偏离和失常。

目前,面对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都将其作为研究重点。虽然在关于大学生、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探讨上获得了一些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只停留在网络道德失范自身表现和原因方面的探讨、而未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有关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危害的探讨还较少,因此值得重视和深入探究。鉴于此,本文试以心理学角度展开论述,旨在启发人们重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关问题,为儿童心理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思路。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以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

社会学家杜克凯姆认为,失范是“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于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3]随后,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提出了网络道德失范,他认为“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道德与行为的有机结合,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自律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4]

对网络道德失范的较为认可的定义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5]该概念体现了三个含义:第一,“失范”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病态行为,不是正常现象;第二,这种病态社会现象的出现,是基于社会运行过程中缺少一套具有凝聚力和调节力的规范体系;第三,失范状态的存在,将直接威胁到社会运行和长远发展。[6]

从宏观看,道德失范可直接威胁社会运行和长远发展;从微观分析,作为外来的消极影响,会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偏离和失常,继而对以后社会适应产生损害甚至终生受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而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或儿童的社会化)是使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7]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同时受到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并逐渐形成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性。因此,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

从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看,它包含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志品质、移情与利他性、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性情绪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国内学者陈会昌也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定义包括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等等。”[8]

四、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危害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既有来自于外在的影响,也有来自于自身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对网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危害既有来自于网络失范行为的外在影响,也有来自儿童自身的不良特性。网络失范的行为表现主要分为网民语言放纵、网络虚假信息蔓延、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泛滥、网络犯罪行为等,其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行为对网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最大。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意识模糊,不能对网络失范行为加以辨别和控制的特点,容易通过对不良信息的模仿学习进一步表现出特殊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例如,由于游戏或者其它的吸引而沉迷于网络的行为,进而危害网络儿童社会性发展。

首先,从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人格的危害进行分析。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尤为重要,良好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而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的行为导致网络环境的恶化,对儿童社会人格的建立产生极大危害。

网络道德失范会造成儿童人格分离的危害。[9]其一表现为社会人格缺失的危害。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的很多不道德行为致使网络环境恶化,使上网儿童时时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在充满危机的虚拟网络世界中,容易让正处于人格建立期的儿童迷失自我,导致人格紊乱和缺失。二是网络道德失范会促进网络上很多不良信息行为的传播,可能暴露人性中的劣根性,而儿童良莠不分,往往会学习模仿而造成人格偏离。比如,儿童在观看网络中充斥着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内容时,常仿效暴力、变得极富攻击性,并通过其自身的认知加工进入到儿童的人格系统中,影响人格系统的正常建立,并可能在成年以后造成人格偏离等人格障碍。

其次,从道德失范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危害进行分析。儿童道德意识薄弱,道德处于他律阶段,一切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都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控制。但网络道德不像现实中道德那样受到社会舆论和法律的制约,而更多的要靠自律来维护,这对于道德还处于“他律阶段”的网络儿童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网络道德监管的不利,一些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会影响网络儿童,继而对道德行为的正常发展带来危机。例如模仿网络中的人物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行为,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很有可能在成年以后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同时,儿童正处于道德价值观的建立时期,如果网络道德失范,会使网络上很多消极错误的道德观例如享乐主义等渗入到网络儿童的道德价值体系中,造成儿童道德认知的歪曲表现。

第三,道德失范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危害。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评价等等。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建立的关键期,网络道德失范使网络充斥了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对众多信息,儿童凭自身经验根本不能辨别,常盲目接受,并在接收同化中慢慢形成错误的自我意识。例如,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含有色情内容的画面,上面的女生都充满着性的暗示:穿着暴露、摆着诱人的姿势。当儿童尤其是女孩观看到这些内容时,出于好奇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不良内容。在长期的同化下,不知不觉就会认同女生就应该是性感的,自己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错误认知,使自己的认识造成偏差。儿童喜爱游戏,但目前网络游戏很难得到有效的道德监管而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很多商家根本不考虑游戏内容对使用网络的儿童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任意让这些游戏出现在儿童的世界中。这些游戏内容充满了想象,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很多还涉及到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应该让儿童接触,否则容易使儿童在长期游戏过程中慢慢将网络中的一些人物误当为自己的偶像,盲目模仿,并导致自我意识的混乱。例如,曾报道某儿童过多地玩一款超人飞行游戏,而慢慢认为自己也有这种能力在天空中飞行,拯救别人,成为英雄,于是一天在众多儿童面前,为了展示自己所说的能力而从二楼飞身跃下,导致惨局的发生。儿童都有英雄崇拜,但是网络游戏内容的过度虚拟性根本不适合未成年儿童,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建立有极大的危害性。

第四,对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危害进行分析。网络道德失范中,网络儿童最主要的网络失范表现就是由于游戏或者其它的吸引而沉迷于网络的行为,它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社会性情感方面将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一些沉迷网络的儿童常回避社会,减少了与现实的联系,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也体验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现实中他们情感淡漠或情感缺失,却在网络上变得愉悦兴奋,如果减少他们的上网时间,将会产生暴躁、痛苦、压抑等不良情绪。同时,儿童在网络上经常观看充斥着暴力和社会阴暗面等有关内容后,久而久之受到这些传播内容影响,必然会助长消极情感的产生,并导致积极情感的减弱,这对儿童正常的社会情感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第五,对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危害进行分析。网络中很多具有黄色和暴力倾向的不健康内容的大量传播,而儿童缺乏辨别力,极易受到影响,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会使儿童的社会认知产生极大偏差。不明是非,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知产生抵触心理,对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错误推测与判断,产生歪曲消极的社会认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模仿习得的。儿童在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时,其自身行为也会增加。当面临充斥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网络环境时,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常常感到无助,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引发错误行为。例如,模仿谩骂与攻击行为,学习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交谈中使用它们,出现了任意漫骂他人的不文明现象。其次,儿童出于好奇,常偷偷浏览网络上含不良的黄色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而模仿各种异常行为。儿童处于性的萌芽期,过早接触不良信息将会污染其纯洁的心灵,引发的危害性结果可想而知。曾有报道一名大约10岁左右的儿童由于浏览黄网而不能自控,夜晚跑到街上抱住一位年长他许多岁女性的腿,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异常行为”。这样的情况竟然发生在纯真的儿童身上,多么令人惋惜和悲哀。其次是儿童上网后,模仿暴力镜头和接受教唆式暴力的内容,出现了儿童侵犯和破坏等反社会行为,甚至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危害很大。儿童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常受制于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一旦儿童学习到网络上的这些不被社会允许的错误价值观和错误的社会行为后,产生认同、定性后就不容易改变,但这些价值行为都不被现实社会所认可,它们会导致儿童在实际与人交往中出现交往障碍,或被排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家庭成员间、邻里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造成儿童心理的困惑,产生自卑,退缩等行为,久而久之,社会的适应能力必然降低,造成严重的心理扭曲。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影响着社会的最终和谐发展,因此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我们必须正视并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加以解决,保证儿童社会性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从这方面讲,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许多。

参考文献:

[1]王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道德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3]李会功.网络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职业时空,2008(10).

[4]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02).

[5]谢董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特征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15).

[6]陈灿军. 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7]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德育[J].天津失范大学学报,2000.

[8]陈会昌.儿童社会化训练[M].希望出版社,2000.

[9]郑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

作者:李星霖 张智

第3篇: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治理对策分析

【摘要】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给其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诸多危害,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大议题。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刻不容缓,需要我们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构建一个包含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综合防治系统,从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网瘾 危害 治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日益渗透到大学校园,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也会因使用不当而造成伤害,这其中首推网络成瘾的问题。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治理对策,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概述

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家依凡·金伯格率先提出“网络成瘾”这一概念,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加以发展完善,并将之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①网络成瘾简称“网瘾”,通俗地说就是指上网者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或痴迷状态,他们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欲罢不能,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控的现象。网络成瘾与沉溺赌博、吸毒等无异,主要表现为色情、游戏、聊天与交际、强迫收集信息等多种形式。在青少年网迷中,以游戏成瘾的比例最高,色情成瘾的危害最深。

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2.9%。调查显示,在当今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中具有明显网瘾特征的学生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15.23%,过渡群体的比例大致为13.7l%。②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而在校大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③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表明,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学生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在我国现有网迷总数中大学生占60%以上,10%的大学生有上网成瘾症状。④可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处于上网成瘾状态,并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既有一些外界的压力因素,如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原因,也有成瘾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阶段的学习已没有高中时紧张,课外作业也减少了,加上有些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在脱离了家庭和学校的严格管理,面对信息量大与极富刺激性的虚拟世界时,他们容易被诱惑,從而将大量的时间消磨在网吧,沉湎于网络聊天或电脑游戏,最终严重影响个人学业和学校教育管理秩序。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其自身、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而给其本人造成的伤害尤甚。这主要表现在:

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影响学业是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显著危害。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在开拓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信息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许多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游戏、聊天等。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正常的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习目标丧失,上课睡觉,经常迟到、早退,逃课现象严重,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由此耽误学业、考试挂红灯、留级甚至退学的不乏其人。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还有百余名在读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⑤某理工科院校2008~2009学年留级或退学的13名学生中,90%是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⑥可以说,网络成瘾已成为摧残当今大学生学业的罪魁祸首。

身心健康受损。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沉迷于网络世界,陶醉在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之中,随着感觉乐趣的不断增强,欲罢不能,导致昼夜颠倒,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极易诱发各种疾病。调查显示,70%以上的网瘾学生都有视力减弱、神经紊乱、肩背肌肉劳损以及免疫功能降低的现象,头晕、头痛、恶心、乏力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⑦同时,上网成瘾对大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挑战。由于长期处于迷恋好玩、刺激而又富于挑战性的虚拟世界,部分大学生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毫无兴致,把对现实的感觉和喜怒哀乐全然寄托在虚拟世界,其人格受到很大影响,极易引发角色错位、情感淡薄、情绪抑郁、精神萎靡、认知迟钝和价值观扭曲等方面的精神心理疾病。

社会适应障碍。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长时间面对冷冰冰的机器,过度依赖和依恋网络,沉溺于人机对话模式,关注网上信息甚于关心现实生活,逐渐对社会产生隔离感,形成封闭、孤僻的性格特征,造成对现实的适应能力下降甚至退化。另一方面,由于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网络上,脱离现实,忽视真实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频率减少,忘记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这无形中拉大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不利于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其正常的社会生活。据对2008年在校208名大学生所做的一项调查,大学生网民中有7%左右的人已成为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堪忧的“网络瘾君子”。⑧

行为越轨增多。近年来,在高校因网络成瘾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有所增多。究其原因:一是上网需要一定花费,为了支付高额上网费,有可能诱发一些学生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如有的对父母撒谎要钱,有的则偷盗他人帐号或钱物,久而久之道德弱化导致犯罪;二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由于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打交道,交往双方很难弄清楚对方的真实身份,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来核实你的身份和言论,这就摆脱了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有可能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三是网络是个信息宝库,但也充斥着很多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这些不健康信息会污染大学生的思想,扭曲其心灵,加之,网瘾大学生普遍自制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活动。据统计,目前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上网的大学生中80%以上访问过色情网站,经常光顾的占12%,而接触过黄色信息的大学生90%以上有性犯罪动机或行为。⑨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治理对策

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学生家长颇感头疼的问题。如何趋利避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以为,探索大学生网瘾戒除的有效办法需要全面考虑、多方给力和共同推进。

大学生自身需增强自律意识。自律是一个人自我主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一个缺乏自律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获得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学会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确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做到适度上网,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上网效率,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把网络作为开阔知识视野、拓展个人才能的有利工具;应遵守网络规则,正确把握自我,加强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能力,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应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多与身边的人交流,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如体育运动、社团活动等来充实自身的精神生活,以现实的人际关系取代虚拟的互动空间,从对虚拟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高校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风环境。在防治大学生网瘾这一问题上,高校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重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帮助他们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装备好“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提高抵御不健康网络内容的免疫力,自觉维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其次,在网络学习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的背景下,高校要通过开设一些网络教育课程,开创一些红色教育网站,开展一些文明上网主题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正能量作用,采取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积极介入、妥善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在教会他们正确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收集的同时,也使自制力差的大学生逐步消除网瘾造成的不良影响。若发现有网络使用不当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再次,针对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比较多的情况,应增加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减少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从而弱化大学生网络行为,使其走出虚拟世界而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并在包括文体、科技、社团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展现自我、发挥特长。

此外,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规章制度是规范一个人行为的有效措施,所以,高校要通过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大力抓好校风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来。惟有如此,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家庭需关注子女在校的日常表现。在预防或戒除大学生网瘾方面,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然而,现实中有些家长在孩子考上大学后,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其要求,而对其在校表现过问甚少,有的根本“不闻不问”。事实上,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从大學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家长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关心孩子,还应主动与孩子所在院系的辅导员或年级导师进行交流,从中了解子女使用网络的状况,及时发现孩子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积极配合学校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促使其养成比较均衡的由学习、运动、娱乐等组成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其不致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应该说,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合理而适度地使用网络,家庭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

社会需维护网络环境的文明洁净。全社会要共同关注大学生网瘾现象,切实维护好网络环境的文明洁净。携手社会力量、净化网络环境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依靠党团组织和群众团体,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成才途径,避免其过度依赖互联网;应携手社会力量,提倡良好的社会新风尚,积极推广健康网站、绿色网站建设,坚决屏蔽和限制不良网站的接入,从技术手段上有效制约不当上网、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等行为;应大力推进行业自律,明确网络媒介的社会责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积极进取的网络节目,严禁网络传播色情淫秽等有害信息,在网络资源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以减少大学生网瘾发生的机率。总之,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产生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在保证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互联网方面,创建一个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使用环境尤为重要而且大有可为。

政府需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在构建大学生网瘾防治的综合体系中,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思想教育等手段,大力推进和谐网络的创建,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一是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影响,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兴旺发达、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治理大学生网瘾现象;二是要立足于把握方向,抓好协调,调动有关部门做好网络管理的优化工作,特别是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协作,进一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坚决查封校园周围违规经营的“黑网吧”,打击和取缔不法经营者;三是要以有关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依据,加大对网站营运的检查和监管力度,规范对游戏、聊天交友软件的管理秩序,强化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控制管理,依法严厉打击网络传播色情淫秽等不法行为或犯罪活动;四是要在政策、财税、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和扶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优质上网资源;最后,要积极开展网络沉溺的心理辅导,抓好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救助工作,加强网络道德素养宣传,努力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

综上所述,部分大学生的网瘾现象对其本人的正常学习、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产生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对高校的学风校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对之应引起高度重视。而防止或减少大学生网瘾现象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包含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系统。可以相信,这一系统的构建对于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加强高校教育与管理秩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注释

①付洪涛,姚飞,鲍杰,张艳辉:“浅析大学生网瘾及辅导员应对之策”,《科技资讯》,2011年第3期。

②符庭:“当代理工科大学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③张育人:“大学生网瘾伤害事故成因与防范措施探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7期。

④李睿:“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其对策”,《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⑤王微、孙明哲:“大学生网瘾原因浅析”,《学理论》,2011年第6期。

⑥⑦宋吉鑫,董海浪,韩巍岩:“大学生网瘾现象与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6期。

⑧田慧:“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⑨东飞,蔡振春:“浅淡大学生网瘾的危害及对策”,《教育探索》,2010年第11期。

作者:王锁明

第4篇:网络对学生的危害

当今我国家社会网络发展迅速,网吧红火起来,这些网吧吸引了大批中学生,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沉迷网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甚至荒废学业。中学生上网大多是玩游戏,聊天和点歌等。有的上网时间长,休息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下;有的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逃学、夜不归宿......这些同学浪费了大好时光,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荒废了学业,断送了大好前途.

2.影响健康成长.一个人如果沉迷网络,使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减少与人交流的愿望,容易患上电脑自闭症,直接导致心理障碍.一些心灵单纯的中学生.如不及时调整心态,很容易上当受骗,有的网吧来往人员鱼龙混杂,一些社会闲杂人员专门欺诈伤害学生。

3.诱发违法犯罪。网上不健康的内容极易诱使学生违纪违法甚至犯罪。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常常入不敷出,从而产生邪念,为了能弄到进网吧的钱,有的结伙敲诈,打架斗殴,有的偷盗抢劫。

4.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长时间上网,对眼睛的伤害非常严重。由于痴迷,有的达到了不吃、不睡的疯狂地步,心跳加速,精力消耗很大。再加上网吧空气混蚀,卫生、条件极差,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据各地报道,上网猝死者不乏其人。

5.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上网需要一定的费用,一般每小时两元左右,学生长时间上网或上网次数太多,就需要太多的支出,就会加重家庭的负担,有的学生每月上网费用在百元以上,家长苦不堪言.6、存在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网吧未请专业人员安装安全设施,也未经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其营业场所的电脑安放的密度、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网吧出进仅一扇门,无安全通道和疏导标志,存在着大的安全隐患。网吧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搜集的典型案例:

案例

一、据记者报道:山西太原的两个网吧少年16岁的太原人郝鸾和朋友17岁的李鑫,为了“一夜暴富”轮着菜刀把自己的爷爷、奶奶、太姥姥、三叔、三婶杀死。

案例

二、2004年重庆两名小学生通宵上网后睡在铁轨上被火车轧死。

案例

三、合肥市一13岁儿童因沉迷于电子游戏,8天8夜不回家。

案例

四、天津13岁少年张潇艺上网36个小时后在一栋24层的高楼顶上纵身一跳, 作“飞天”姿势,纵身跃起,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尤第安、泰兰德„„

案例

五、04年7月27日山东省德州市19岁少年张亮亮为凑上网费劫杀打工妹。

案例

六、南京市一位父亲为挽救迷恋网络游戏的儿子,两次割腕自杀。

案例

七、200

5、9,武汉一位母亲为了劝说长期沉迷于网吧的儿子,以跳江寻死相谏;„„

案例

八、13岁的女孩玩游戏机上瘾,偷钱偷存折-变卖家中物品-离家出走-堕落为三陪女。

案例

九、2004-10-20,18岁的薛某、韩某、王某网吧玩偷车绝技 最终涉嫌盗窃被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

案例十黑网吧悄悄进乡村农村孩子受到危害,天津市宁河县一个小自然村竟开了8家游戏室,老板们以色情镜头缠住了孩子。游戏室的老板们为赚钱可谓不择手段,他们设小包房,包玩、包吃、包住;有的代做作业,给学生写请假条。许多游戏机房还暗设赌博机,诱使学生沉溺其中。

案例十

一、大学生3天网吧包夜后猝死 众家长控诉网吧危

害„„无须多言,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一言难尽。

据部分城市调查,至少有10%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玩游戏机,有的学校高达40%以上。学生在寒假中采访了医学院和某大学的老师,并且上网查找了有关资料,教授专家一致认为,上网吧玩游戏等能导致青少年近视、注意力下降,易诱发心理焦虑、脾气暴躁等症状。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刘小林说:游戏机迷带有吸毒成瘾症状,孩子沉溺于游戏机会带来类似毒的后果。他们长时间沉溺于游戏机房,导致生活规律紊乱,上课自言自语、傻笑、瞳孔放大、眼睛发直、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尤其突出的是对电子游戏成瘾,一旦停止游戏,便难以静心地从事其它事情,出现难以摆脱的渴望玩游戏的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效应。恢复操作电子游戏后,

精神状态便恢复正常。这些行为特征与吸毒成瘾行为极为相似,是一种心理病理行为。

我校对学生上网问题也有明确的处理规定,在这里,再一次强调:凡我校在校学生不论在什么时间,均不允许进入营业性网吧。对违反规定,擅自进入网吧的,发现一次者,给予记过处分,发现两次者,给予留校察看或劝退处分,发现三次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

希望经常去网吧或已经沉迷网吧的同学们一定要悬崖勒马,用毅力和决心坚决抵制网络的诱惑,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5篇:网络对我们的危害

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小三位一体"和立法、技术、教育的"大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网络文明系统,才能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危害;分析;对策

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据2001年统计,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也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一)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网络的过度使用,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二)"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三)对周围人事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四)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五)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因而有人大声疾呼:勾魂的网络色情,吃人的隐形老虎。它们一旦泛滥成灾,毁掉的将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那么是谁把我们的青少年推向了互联网这个美丽的火坑呢?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象征高科技、代表新时代的互联网的奴隶呢?

二、原因分析

(一)学业压力与心理的孤独专家认为,由于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相对孤独,网络成为许多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寻找心理寄托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二)家庭教育的粗暴或放任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粗暴的家长制家庭教育模式,孩子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的自主权。面对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家长们又无所适从,对孩子百般宠爱,而青少年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倾向,不管是在粗暴的管制中,还是在百般宠爱下的"过分民主",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种信号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了最佳的"生存空间"。

(三)学校教育模式的落后和方法的简单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铺天盖地、思想鱼龙混杂的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却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德育教育,内容缺乏新意,形式缺乏创意,没有时代感。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中,不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不重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重视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的模式的落后,使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四)媒体与网络的误导

媒体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家长和老师的正面教育。只可惜现在的媒体和网络,只考虑点击率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敢尝鲜敢冒险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成了自己的"摇钱树",而把他们引向了一个社会异化的另类世界。这种误导,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在腐蚀和摧残着我们的青少年。

(五)政府对媒体的引导和对网络的监控力度不够

媒体对娱乐界不良现象的正面宣传和网上色情、暴力的泛滥已是有目共睹,令家长们深恶痛疾。面对这样的局面,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按照法律规定,传播淫秽物品属违法行为。那么网络上大张旗鼓的色情和暴力宣传是否是一种违法行为呢?正因为目前缺乏法律上的明确定性,所以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明目张胆地践踏着我们的法律,摧残着青少年的心灵。如此现状,家长们感到无可奈何,学校感到力不从心,而社会则发出了世风日下的感慨。可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的遗憾"。而他们的遗憾也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遗憾。因此我们全社会都必须行动起来,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三、对 策

(一)加强网络立法和以法治网的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制的约束。特别是许多不法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大打擦边球:宣传色情、暴力及从事欺诈性的商业活动等,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和以法治网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环境的法制保障。

(二)加强技术控制,消灭传播渠道

法制社会也有犯罪,以法治网也难免有漏网之鱼。在以高科技为纽带的网络世界,除了法制约束外,也离不开高科技手段的有效监控,以杜绝不良文化的传播渠道。在不良文化泛滥成灾,而又缺少法制有效约束的今天,高科技的监控措施,能起到最直接的效果。因此政府应增加投入,并成立专门的部门,比如"净化网络办公室",专门从事于对网络的技术控制,开发相关软件,消灭漏网之鱼。

(三)加强教育改革和创新德育教育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手段的创新。

一成不变的内容和死板的模式,在丰富多彩的网络虚拟世界里是不堪一击的。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模式的变革已刻不容缓。因此教育改革的"彻底性"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能把我们学生的心留在课堂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及与时代相结合的"创新性"也关系到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能否真正影响和引导我们的青少年。

(四)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修养和综合素质,畅通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代沟"历来是影响两代人理解与沟通的鸿沟。有"沟"尚可填平,可在网络数字时代的今天,这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已经发生了"短路",更谈不上沟通与引导。在社会大变迁的时代,文化上的代沟冲突令人忧虑,作为家长和老师,面临的是再次社会化的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再社会化,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网络素质修养和价值观念更新,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当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遨游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只有通过沟通来加强引导,通过引导来帮助他们选择。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媒体对先进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将逐步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发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加强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小三位一体"和立法、技术、教育的"大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网络文明系统,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未来,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6篇: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1. 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

网络的过度使用,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2. 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举例:年仅14岁小泉从2002年开始就迷恋上网,平时就泡在网吧里,整天痴迷于《传奇》、《星际》等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泉渐渐不愿上学,也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甚至还向父亲提出“请家教”的要求以逃避学校的集体生活。此后,小泉就不大愿意与人交流,甚至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有时显得十分暴躁,小泉本来就沉默寡言,现在成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其性格更加孤僻,有时一天都难说上一句话。

3. 对周围人事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4. 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5. 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举例:

2002年5月4日,重庆市渝中区一位14岁的少年为了筹钱上网吧打游戏,伙同两名同伴用砖头砸伤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抢走了她身上仅有的38.2元钱。

2002年5月27日,江苏武进横林镇一16岁的中学生施某,为筹网资卖( 押)掉家中6辆自行车后遭到母亲数落,便找来菜刀朝母亲头上连砍7刀。

2002年6月15日,北京一职业高中17岁学生孙某,向奶奶索要上网费遭 拒后持菜刀将老人杀死,随后将家中的冰箱、彩电卖掉,换取200元现金。

网络游戏本来是虚拟的,但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的学生小亮却当真,将其游戏中所谓的“对手”马某当场打死。这是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超易网吧门前的一桩血案。2005年3月19日晚,达拉特旗第一中学高中生马某来到超易网吧上网,他进入了“反恐精英”网络游戏后,多次将对手击败。当时,小亮也在该网吧玩“反恐精英

”游戏,但他几次都被对手击败。正当他懊恼无处发火时,猛然抬头发现“对手”就与他在同一网吧内。他不禁恼羞成怒,立刻出去叫了两个朋友想教训马某一下,没想到由于三人出手太重,令马某当场死亡。

第7篇:浅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危害 对策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各种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正式“网络成瘾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美国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2002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约为13.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严峻性不容忽视,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 临床上是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组生理性不适,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授Goldberg提出,后来美国教授Young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网络成瘾者与赌博、吸毒等上瘾者无异。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嗜网如命”而无法自拔,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

下列10种情况,一年中只要有过5种以上,便可初步判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5)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10)下网后有失落感。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美国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率达到81.3%,有7成学生网民沉溺于网上聊天,有4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严峻性不容忽视。

(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学校因素

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将娱乐的重心转向网络

教师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网络成瘾是一个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教育的滞后性,以往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欠缺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单一化,管理无序化,师资力量较弱,投入简单化等也使青少年网络成瘾形势更加严峻。

(二)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不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对孩子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孩子的成材压力太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到虚拟空间找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使子女倍感孤独,从而被互联网上的一些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站和聊天工具所吸引,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习惯于去网络世界寻求感情寄托。

(三) 社会因素

社会管理不全面导致许多无证网吧的出现

从理论上讲,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每个人都应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作出贡献,事实上,网站建设缺乏有序和严格的把关管理,黄色、暴力等信息泛滥,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8700多万网民中,青少年占70%,未成年占20%,其中有40%的未成年人经常光顾色情网站。网络色情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再有,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的营业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但是学校周围的网吧,夜间12点以后照常营业,为学生提供包夜上网服务。还有一些网游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提供一些靠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游戏卡练功升级的网络游戏,像吸血鬼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不由自主的玩下去。

(四) 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样感兴趣且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

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环境,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攻克游戏难关时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从其他娱乐形式中所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和刺激;网上聊天可以在让青少年在匿名状态下,自主选择交流对象,向对方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给了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交往方式;网上最新的流行歌曲,精彩的影视大片,新颖的网络小说对青少年也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这些娱乐项目对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认知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疑是致命的吸引,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上网,过分沉迷于网络而形成网瘾。同时青少年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渴望理解和交友,寻求感情支持,希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获得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当学业竞争压力过大,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人际关系不和谐或生活不顺利时,因为缺乏应对困境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而常会利用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而越沉溺在网络上,实际遇到的困难越无法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沉溺者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重,最终发展为网络成瘾者。另外,青少年人生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导致其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一些同学将上重点大学,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旦目标达成,学生便不知还要学什么,怎样学,感到无聊,便上网去打发时光。

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网络成瘾者因为对互联网产生过度依赖而花费大量时间上网。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沉迷于网络世界,长时间连续上网,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身体容易变得非常虚弱。还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同时,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网吧大多环境恶劣、空气浑浊、声音嘈杂,青少年在这种环境的网吧内上网,也容易被传染上疾病。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把与别人的交往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在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造成青少年心理的错位和行动失调;“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造成青少年心理的创伤;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 导致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下降

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带来了大量教育上的问题,染上网瘾的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国外也有研究表明,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这也会间接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网上也有一些商家为了赚钱,建立一些帮写论文,写作业盈利的网站,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便从网上购买作业、论文敷衍老师,学习认真态度大打折扣,学习成绩可想而知。网络成瘾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上海地区13所大学的调查统计,2004年上海大学一次性退学的81名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游戏成瘾导致的学业大幅度下滑导致。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和留级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上海交通大学205名退学和转学生中,至少有1/3的学生也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导致成绩下降,不得不退学或转学。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

(三) 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诱发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

在网络世界,人们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网络虚拟技术得到充分的隐匿,人们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人们不必面对面的直接打交道,从而摆脱了熟人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一些色情、暴力信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容易也受到不良的诱导,最终可能误入歧途。近年来,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明显上升,这与网络游戏中大力宣扬暴力、色情有很大关系。更有一些青年,为了支付网费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 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的发展

(五) 影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 网络内容丰富复杂,良莠不齐。网络文化虽然价值观多元化,但实际上仍受西方文化主导。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力宣扬其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同时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更是利用网络大量散播着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在网络上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信息,其中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其中。还有些人人为地在网上制造病毒,宣扬消极、颓废,甚至违法、犯罪的思想。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分析

(1)学校方面。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开展校园活动。

学校是青少年最集中的教育场所,在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方面,首先,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外,还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特长,为学生营造一个成才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多彩缤纷的校园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青少年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快乐,不会因单调、乏味的书本学习而沉迷于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其次,学校应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消除青少年学生对性的无知和好奇,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网络(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的认识能力,帮助他们认清网络的本质,降低他们网络色情成瘾的机率,增强他们抵制网瘾的自律能力。再次,学校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提供“网上论坛”、“教师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服务项目,方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便于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困惑。最后,聘请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

员,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青少年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危害,从而引导他们摆正正常生活与网络的位置;给予他们相应的现实生活方面的心理指导,从而引导他们以健康的科学的态度融入和适应现实社会。

(1)加强对游戏成瘾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2)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 家庭方面。

1、父母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协助学校对孩子上网进行监控

(二) 社会方面

1、优化社会网络游戏环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游戏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利用好网络。国外已经开始尝试给网络用户制定行为准则,我国也开始制定类似的准则出台但尚在不断完善。互联网环境需要系统、完整的行为规范,从而减少网络游戏泛滥现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

2、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四)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学会控制上网时间,不到校外网吧上网,不浏览黄色页面,避免无节制的上网,杜绝通宵上网

参考文献

[1]Pat1ricia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 2003, 11(5): 398-400.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15(4): 281-283.

殷建中.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郭莲荣,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其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 2006(6): 67-68.

王易.沉迷网络游戏是种“病”[ J].发明与创新, 2006(6): 46.

华道云,等.大学生迷恋网络问题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 2006(4): 88-89.

李逸龙,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M].李兆敏.高校德育工作新思维.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6: 29-30.

马文会.如何纠正网络心理“病”[J].心理与健康.2003,(2):13-14.

第8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首先,它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学习。 游戏网站上总是推出一些吸引人的游戏来引诱我们,一些同学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都上网,时间久了,就会上瘾,不能自拔。他们越玩越带劲,都忘了学习,就像吸毒一样,如果不玩就会全身不舒服,感觉缺少了什么,所以网络游戏可以说是“精神毒品”。同时,过渡沉迷游戏会对视力、生活、精神造成损害。有人因为游戏玩输了,就闷闷不乐,精神不振,家长、老师都没有办法。 其次,沉迷游戏严重浪费时间。

时间对我们是非常宝贵、重要的,初中阶段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沉迷玩电脑游戏对我们的学习没有帮助,只会浪费时间。等我们长大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学习的好时候,如果你游戏成瘾,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戒掉它:

1.如果你是在家上网,那么,你就给闹钟定时,让它来提醒你。如果你是在网吧,那么,就少交钱,给自己定时。

2.每次上网前,都抱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定下自己的时间。完成这个目的,就下线。并想好另一件要办的事情。

3.自我暗示。当有了玩电脑的念头时,心中默数十个数,或做深呼吸数次,或用橡皮筋弹击手腕,并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战胜你”。

4.朋友提醒、监督。找一些坚持不懈认真的同学交朋友,跟他们结成学习互帮对子,让他们每天拉你一块儿复习功课,并且明确告诉他们,当他们遇到你要玩电脑时,他们有权阻止你。这样的话,不仅客观上有人时时给你施加压力不准你玩电脑,而且同学一块儿学习效率会更高,同学互问互答的功课难题,解决后记忆会比自己闷头解题的印象更深,更有效果。

5.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想玩电脑的时候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和同学打球、做些游戏之类的活动,或出去走走,边走边想回去要学哪些科目或者看哪些书。

6.要时刻鼓励自己,进而引发出对学习的兴趣,取得好的成绩后还想努力做得更好,让学习 变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9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网络的用途也更多了。与此同时,网络游戏也悄然进入了众多青少年的视野,一系列的弊端也由此产生。因此我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目标:通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危害的调查了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及其造成危害的原因,并通过分析来探寻减少网络游戏所造成的危害的对策。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

调查对象:在校中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

虽然社会上玩网络游戏的人群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但其中以青少年为主体。而青少年一般控制能力较弱,对网络游戏很容易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在我的现实生活周围,因为受到网络游戏影响导致学业荒废、家庭关系破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见闻比比皆是,在叹息和愤怒的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为什么网络游戏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究竟对社会和我们青少年有哪些危害?在我对我身边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所调查的青少年中接触过网络游戏的占了76.3%尤其在男孩子中接触过网络游戏的高达96.7%,并且有将近1/3的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5年以上。而在经常玩网络游戏的人当中,有大部分每次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连续持续2~3小时。男生更多的认为网络游戏能让他们在现实中得到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其中。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在男孩子中更为明显,而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1) 网络游戏的特点

网络游戏是开发商凝聚了大批高科技人才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虚拟的社会。

第一, 它的画面效果很逼真,情节引人入胜,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并渐渐

将其引入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使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分不清现实与虚拟。

第二, 因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玩家对在游戏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如结婚、生子、

打架、杀人等都不需承担任何的社会责任和法律后果。

第三, 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都是没有结局的游戏,不断地玩下去也总会有新的级

别被设计出来,青少年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牵向无底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网络游戏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它就像毒品一样,使青少年陷入难以自拔,产生着巨大的危害。

(2) 网络游戏的危害

现在的青少年几乎都还是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容易使他们记忆力下降,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直接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同时网络游戏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间接地影响了青少年在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造成他们其他能力的下降。一下列举几点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

第一, 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

第二, 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会比不玩的人更具有暴力倾向;

第三, 网络游戏使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社会中,从而渐渐分不清现实与虚拟;

第四, 沉溺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心理和生理疾病甚至可能发生猝死。

目前,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的形势是很严重的,有关方面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来控制这一局势的发展,来挽救祖国的一代新人。

(3)解决方案

在我的身边我曾发现家长的某些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在网络游戏上的痴迷:在电脑城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家长来给孩子配电脑,刚一进门就对里面的业务员说要组装一台电脑,配置要比较高的,能玩大型的网络游戏,甚至就是说要配一台专门给孩子玩游戏的电

脑!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态度中,持支持或不置可否态度的占了32.3%。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纵容导致现在的青少年在网络游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次,网吧老板一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使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成为了一纸空文。网吧内为降低投入存在的安全隐患与人多杂乱,浑浊的空气也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再次,政府方面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

因此,为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杜绝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我们要做到的有:

1、社会,政府方面:须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和政府的监管力度,发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和法律制度;提升网络游戏的质量和素质,抵制低俗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2、家庭方面:优化家庭的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不应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要做到奖惩有度,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的青少年。

3、个人方面:作为青少年,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律,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多参加对自己身心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共同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相信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危害一定会逐渐远离我们,青少年们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成长成才的摇篮。

上一篇:优秀稿件获奖感言下一篇:觉醒的力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