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力量读后感

2022-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觉醒的力量读后感

觉醒的力量读后感

海门中南国际小学·教师每月读后感

2015年11月

读《觉醒的力量》有感

石海芬

《觉醒的力量》是周国平老师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他2011-2014年期间的一些文章。包括他对感恩、幸福、人生的思考,对朋友史铁生的追忆,对教育、阅读、信仰、生活等的思考,还有他为一些友人的书写的序言等等。散文的形式读起来比较轻松,很多部分也能引起我的共鸣,能够感受到用文学的方式传递哲人是思考。

书中有几篇文字谈到了生死和信仰,一处是追忆史铁生先生,一处是身患癌症的周先生最后故事写的序言。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友谊的伟大的无私,信仰的力量,让人能够直面死亡,没有恐怖、甚至痛苦。作者也多次提到,当今社会缺少信仰和法治。当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依附和归属时,遇到困难和挫折难免要承担更多痛苦。信仰本身不是要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他是让你能够“面对、接受、承担和享受”生命的过程,更好的生活。

书中提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高贵的人因为懂得做人的尊严,一定也是尊重他人的。相反,依仗权财而不尊重他人,正暴露了不知灵魂为何物,于是只能用权财来给自己和他人估价。”越是内心强大和高贵的人,表现的越是低调和谦卑。作者提到了开车的习惯,开始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后来慢慢体会到,一方面是磨练自己的性情,不着急,慢就是快,另一方面是对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已经其他司机的尊重。一般的情况下,人家都知道你在那儿。做人如果能够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也就拥有了平安。

“心灵奥秘,关于生活价值的哲学思考。梭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资质本不平庸,心灵本不荒凉,则何惧之有?”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随着人的长大,被周围的环境做左右,对经验有了固化的概念,为外境所左右,很多时候都是从假我上做判断,“应该怎样”“这个对,那个错”等等,很少拿出时间来与内心对话,探索心灵的奥秘。有的时候连最简单的常识都忘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能够学习和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需要身心灵的共同成长,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强调知识的教育,缺失了对心灵的滋养。寂静法师也说过,学习知识是用来引爆智慧的,如果不能触及心灵,内心得不到照亮,心灵的自性光明就无法显露。如果彰显或者说让人有自觉的去唤醒心灵的自性光明,

关于人这辈子怎么活,作者说:“真正活得精彩的人一定不是急于求成之辈,其共同点是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因而能够从容地走在这条路上,也从容地享受途中的收获。所以从容是基本的好,有了它未必精彩,没有它肯定不精彩。” 1 海门中南国际小学·教师每月读后感

2015年11月

这两年遇到很多有故事的人,他们不是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玩儿和分享,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因为是自己选择的路,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和物质上的收获,可以从容地走,没有了竞争和压力,从容地享受收获。我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后面的日子慢慢摸索和尝试,做好自己的个人规划,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随缘去做能力范围的事儿。

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提到了价值观:“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因此,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自己做主。内心要清醒,要有自己的精神目标。”没有命运,只有选择!每个人生来的家庭和环境不同,儿时的经验会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为人处世的想法和做法不同,收获不同的人生。不管怎样,都会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如果能够保持觉察和觉醒,不忘初心,活好当下,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内心的清醒和对“小我”的平时训练,可以人一个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至于焦虑、纠结、郁闷和恐惧,当你能够冷静的觉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时候,问题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了,你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记得读过拜伦.凯蒂的一本书《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当你能够转念,反观内照的时候,那个“想法”就不能控制你了,你自己也不会在跟“影子”做游戏了。

在回答大学生采访的时候,周老师讲到“我祝愿你们在上学期间坚持独立思考,不被环境同化,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你们的坚持本身就会成为改善整体环境的一种力量。”人是很容易被环境同化的,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是“人家都如何如何”,大学生也是一样,人家都看电影、玩儿游戏、耍朋友、玩社团等等,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去做这件事儿的目的是什么,我选择的目的是什么,我初衷的梦想是什么?其实也是要保持觉醒和觉察,当你有了觉察的智慧,多问几个问什么,内心会自动告诉你答案。

最后的几句话我很喜欢,跟大家共同分享:“我的价值观: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我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教育就是生长!智,情,德各项精神属性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第2篇:觉醒的力量心得

醒觉的力量心得体会

初次学习课题的时候,便很随意的、很自以为是的把醒觉的力量念成觉醒的力量,下意识的会想觉醒不是念起来更直观更顺口吗?怎么就会是醒觉呢?直到期待能快点开课到最后课程的结束,虽然只有仅仅短暂的6天,就已经明白为什么不是觉醒了!让一个一直以来都很随便、很自以为是的我大彻大悟的醒觉了!在短暂的6天课程里,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故事,做的每一个测验和每一个游戏都深深的触碰到、印烙在我的内心深处。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活在过去,因为过去里有让自己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懊恼、太多的愤怒、太多的纠结、太多的后悔和太多太多的事,但是也永远不可能活在未来,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未来,所以我们应该活在现在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去感恩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同事、领导和社会,总之去感恩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活在当下去认真的学习、踏实的工作、严谨的做人,要做到喜欢你喜欢的,喜欢你不喜欢的,才不会愧对于活在当下的自己!

记得一个又一个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都是让我那么的感慨那么的惭愧。比如“红黑牌”的游戏就体现的是一个团队精神。游戏是由所有学员分成两个队分别在不同的房间来进行,要是两个队同时出黑牌那就各加3分,要是一个队出红牌另一个队出黑牌,那就是出红牌的队加五分,出黑牌的队减五分。要求是以最大的努力赢得最多的正分,分局六局。很多人看来出红牌肯定是赢家,我们队也不例外,所以一直出红牌直到第四局我们最终选择了黑牌,而在另一个房间的另一队一直是出红牌,我们就纳闷了,难道500强的题真就这么简单,还是另一个队不会算账?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已经输了。明白了,彻底明白了,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出黑牌,另一个队出红牌,我们输多少分他们就赢多少分,那就永远不会有正分得到。可惜对方未领悟到我们队的用心良苦一直黑牌,最终时间到了。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他(她)们肯出一张黑牌,我们两个队就会有收获,哪怕只有一个正分!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让我真正的意识到一个团队的力量与精神是多么的重要和伟大,意识到为人之道的真正含义。不要再去给一直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帮助自己和包容自己的身边的人们出红牌了,因为自己已经给这些身边的人们出的红牌太多太多了,所以到最后你会一无所有的成为一个大输家,与其做一个一无所有的输家不如做一个给别人出黑牌的大赢家,来接受你能接受的,接受你所不能接受的!

两天的课程里,我们为之嚎啕大哭的莫过于“感恩”这两个字了。人,要学会感恩,感恩自己的父母!每个孩子在出生后都有天使的保护。感恩自己的父母也好,感恩自己的企业也好,感恩,就是这样实实在在。

最后祝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

长命百岁。 祝所有的嘉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3篇:读《觉醒的力量》有感

美丽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读《觉醒的力量》有感

王 华

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短短数十载的人生,怎样才算是活的有价值、有意义呢?生命和灵魂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合上这本《觉醒的力量》,我不由地想到这个话题。

早些时候听朋友们谈论过周国平先生,说他思路开阔、见解独特,是中国当代很有代表性的一位著名学者。当时听了也没放在心上,直到后来读了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才从中领悟到高贵的魅力和价值。本书选择不同领域的话题进行探讨,从孩子到大师、从教育到医学、从作家到画家、从政治改革到社会文明,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将其对人性的洞察、对当下社会的感悟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书中最有感触当属先生几位朋友的故去,也许是因为最近三个月自己接连失去两位亲人的缘故,读来甚有共鸣。"人生短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留得下,这是人类的总体结局。其实,想透了,活三年与活三百年也没有什么区别,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得长短,而是在于活得有无意义、有无尊严,是否有内心的平安和永恒的生命。"这是先生一位得了肝癌的朋友所说,也许只有看得通透、活得明白的人才能有如此超然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都是有灵魂的,灵魂来到人世间,处在灵与肉、生与死、爱与孤独、自我与世界、沉沦与超越的矛盾之中,在享受幸福与喜悦的同时,也注定要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但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强度是有区别的,有的灵魂品质极好,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开朗单纯、平等善良、富有同情心,有的则不然,悲苦、阴郁笼罩着整个人生。精彩人生是需要创造的,以善意和良知为基础,辅以爱、理解、感恩、包容,激活个体、尊重个体,不断更新自己,以优美的个性和聪慧的悟性行走于人世间。接受人生的挑战性和多样性,把人生的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重视精神交流和灵魂升华,拥有活泼的生命力,在追寻个人自由、尊重个性价值的同时,也要遵守社会法治与信仰。优质的人生是需要奔腾在灿烂的阳光里,要活的明白、活得积极、活的超脱。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还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我想也许这就是美丽人生的一种吧。

第4篇:《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发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女儿就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当时的我是带着情绪的,不耐烦的,那么她就会被我所影响。有一天,晚饭过后陪着女儿做作业,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看图计算,她很不认真,做错了两道题,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着她仔细看题,认真计算,很快自己就发现了两道算错的题,可以看出我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都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当我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练习舞蹈、认真完成钢琴老师布置的每次任务时,何曾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喜欢着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馈,期待着我的肯定。可是当我带着情绪去看原本很轻松完成的事情却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当我要爆发的时候,她胆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书所说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纳我的任何情绪,我的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谅的,反过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谓的错误呢?育儿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拨开荆棘的时候也许会遍体鳞伤,但是荆棘过后何尝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5篇:《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是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沙法丽·萨巴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1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2

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全书都在讲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唤醒父母建立一个观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是针对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许多父母的误区是:家长如何采取种种措施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确,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们要觉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语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说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无形的影响。换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样,时时处处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专家讲:“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炼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需要觉醒,不仅要活成孩子的榜样,还要时时处处学会放手。让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变成没有手脚,没有嘴巴,没有自信,没有能力,更没有思想的活植物人。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人性。这时,父母反过来抱怨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甚至口不择言乱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笨蛋、废物……”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词语一股脑往孩子身上贴,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对他们的指责,抱怨;有的孩子就显露出各种问题,变成问题孩子,令老师头疼,家长痛苦。所以父母要觉醒,要学会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在承担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边,父母在后边跟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鼓励帮助孩子,而不是包办代替。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尊重,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出来,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会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坏事吗?害怕他将来不能成为大人、君子吗?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觉醒,不断地学习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用自己的心来唤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来唤醒孩子的灵魂。

父母需要觉醒,学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优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爱孩子,孩子有问题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讨厌他,嫌弃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选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来唤醒我们的。父母们要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只有父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改正过来,孩子才会改变。“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来化解。如果孩子的问题没能解决,说明父母没有了解孩子,不是这个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缺爱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世界上没有标配的父母,也没有标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给的。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来到父母身边,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以一颗悠闲地,宁静的心来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断的鼓掌、赞美、欣赏、鼓励……给孩子自信和动力,不断地让孩子丰富和强大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就变成了生活的强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怕他不优秀吗?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觉醒,身为父母我们没有受过任何培训,也没有合格证,但是,我们要觉醒,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的物质条件,更要通过不断的修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领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3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正如作者例举的,无论是对于我们“形象的、完美主义的、身份的、规范的、渴望控制的”种种的自负感,还是面对孩子“幼年期”、“可怕的两岁”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战,父母的觉醒能够使得孩子与父母的视线由对外在的关注与需索,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强大。

现实就是现实。无论好坏。世上不存在“好运”与“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为精神的进化提供条件”。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

当我们能够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形态和教养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时,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的时候,生活的真相就渐渐浮出水面,与孩子一同享受、感受当下的幸福就来了。

而孩子,具备强大内心与精神动力的孩子,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节,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后半部分的应对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撷取罢。

父母觉醒的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的宁静从此开启。

第6篇:母猪的觉醒读后感

猪肉已经是大家不可或缺食品之一,而猪从哪来?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一定是不假思索的回口大骂:"还不如猪!"抛开猪作为一个动物的生物进化史以及在中国文化概念中所引申的各种意义不谈,单就目前现代社会中猪从哪里来的问题,不免也作个简单的回顾:农民先会去找一头母种猪,然后再找一头公猪,交配后产下猪崽,母猪的觉醒读后感。猪崽的命运无外乎几种:一是直接被卖出去,而是养大后被卖出去,三是养大后变成新的母种猪,进行繁育。所以猪从哪里来的问题取决于三个要素:农民、母猪和公猪。动物世界的交配法则亘古不变,本是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有了公猪和母猪自然就有了小猪,可是农民起什么作用呢?有了农民和公猪缺少母猪是肯定不能生出小猪的,有了农民和母猪,没有公猪,也生不出小猪,可有了母猪和公猪,没有农民,母猪和公猪就不可能在一起(农民伯伯都是将公猪和母猪分开圈养的),毕竟不是繁衍野猪,因为农民要控制交配所产生的结果的优劣以便他们变卖猪卖肉来换取其他的需要。看是一个很简单的连"猪"都会答的问题,其实组合起来结果并不简单,三个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无法解决猪的问题。纵观一球两极五洋七洲,对于猪肉的需求,有着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是最饥渴的,以致于猪肉的价格一跃成为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CpI指标的排头兵,所以猪的问题是历届中国政府所要考虑的民生乃至经济领域中的头等大事,改革前猪的问题如此,改革后猪的问题依然如此,既然猪的问题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又怎能仅仅只是一个"猪"的问题?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各大洲大量的黄金白银涌入了中国。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些资本的催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资本的载体,外资公司便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中国经济领域。于是乎,那自然法则的一幕又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政府将原本在别的圈里(不同文化环境或者缺少饲料)发展的外资公司"牵"进来,与本地"圈养"的工厂(当时大部分企业还称之为工厂,因为是国有性质)进行"交配","生"下了很多中外合资企业。这样的法则在中国各地迅速而广泛的以相同的方式演绎着,外资公司和各种"皮质"、各种"毛色"以及各种充满浓郁地方"体味"的"圈养"工厂"交配"着,生下了很多"猪崽"式合资企业。可随着时间的发展,政府却没有看到合资企业的这些"猪崽"们成长为可以交配的"母猪",反而都一一夭折了,尤其在遇到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饲料"紧张的年代,夭折的就更快,读后感《母猪的觉醒读后感》。 而外资公司这头健硕的"母猪"却没有一个饿死的。其实,仅从一个朴素的农民意识角度上来分析,当饲料缺乏时,肯定是要牺牲"小猪"的性命来保证"母猪"的生存。"母猪"是不能够被饿死的,这样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可即便是"饲料"充足的时候,"母猪"也清醒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更何况是一只聪明的"母猪",是不可能培养猪崽成为自己的替代者,"母猪"给"猪崽"断奶的事件比比皆是。否则,"母猪"就吃不到"农民"喂的饲料了。更可怕的是,当"母猪"觉醒了(可能是饲料吃饱了),要离开猪圈的时候,就开始讨厌这样的"交配"生活并也开始讨厌政府给他们安排的"猪圈",不愿意再和本地工厂进行"交配"了,那么,中国经济该何如?只能是大量的"猪崽"企业纷纷关门,留给"农民"的是即不能变成"母猪"也不能变成"公猪"出售的猪崽的"尸体"。于是,猪肉(CpI)真的涨价了,而饲料的采购量(pMI)却大大的减少。

经济学领域的各种高深的知识确实不懂,单借文化一隅苦心思辨: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来"母猪"?这兴许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关吧,太多文化上的强势造成了我们"公猪式"的思维模式,拥有太多辉煌的过去真的就意味着拥有更多辉煌的现在吗?一直奉承着孔孟之道的文化又如何指导者现代经济的思维,礼数之教固然重要,可吃饭穿衣更是礼数之根本。阴谋论、强国论、东方不败论等泛滥于国世,几本书,几个案例激荡着无数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鼓手、号手,摇旗呐喊,一定很壮观,此时,可那怎么能说是壮观呢?那是相当的"壮观"!民族的崛起了吗?我们可以对"母猪"说不了吗?再激起壮观的波澜了吗?未然,这样的历史渊源和所谓的雄心壮志所注定的文化理念是断然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太乐意扮演公猪的角色而不愿意充当像母猪一样处于被支配的角色,太渴望得到世界的认可甚至是膜拜了,这样的文化理念我是没有看出来有什么优势性存在反倒让人越来越觉得这是明显的一种劣根性:"公猪"式的雄性文化。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对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作了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他自己也变成了那片土,那只猪…."可是,我们的"农民"连那只"猪"也不会养了,因为全国正在搞农村城镇化建设,他可能是想尽快洗去身上养"猪"的味道吧…

--

感慨吧.我们要自己成为母猪.然后在成为农夫.

上一篇:网络对小学生的危害下一篇:二年数学期末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