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中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指明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继续增强学生发现能力、语言敏感度、文章熟透力、选择能力, 还更应着重在提高学生考虑问题的深思熟虑度和拓宽推广度”, 并且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新视野已上升高度的巅峰, 新思维是新视野中最充满生命力的一种。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若不是新思维的存在, 我们是不能够突破惯常思维的束缚, 撇开原有知识经验的模式, 利用胆大、新颖的独特去集中于要解决的问题, 探索出解决问题高效率的方法。因此, 新思维是新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一种难得可贵的精神。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中, 老师可以从以下所列举的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 活跃文字生命, 拓展时间空间

翻开教材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排排木讷的文字。若没有新思维, 不去进行发现改编, 那么我们可能只会死记那些文字的表面意思, 而无法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则就不可能身临其境感受趣味, 更无法琢磨文章的本质内涵。曾经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过:“真正艺术的作品非视也非听, 而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某种东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学会带领学生陶醉在驰骋想像中, 赋予文字生命, 展开一幅生动墨水画, 透过它去思考生活, 收获人生哲理和心灵的洗涤。

再如在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么如何赋予文字生命力呢?需要思考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渲染完花落满地的场景再有“脚踏上去”的动作?再其次为什么要渲染“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的场景, 还加了个“也”字, 似乎要颠覆大家所熟悉的场景, 可那又是一种怎样不同的场景呢?于是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综合以前的生活经验后再展开新思维去想象, 或许有些学生没见识过槐树更没感受过落叶满地的场景, 但是闭眼后通过思维的想象, 则感觉似乎穿越到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在一个冷瑟秋天烟雾弥漫的清晨, 作者边擦拭着朦胧的睡眼边推开房门, 惊喜地发现槐树落蕊铺了一地, 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落叶的颜色渲染着, 于是乎, 作者怀着好奇的童心, 在大地上烙上自己的脚印,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 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声, 然后掬起一点捧在手心上, 嗅一嗅, “气味也没有”, 如水般纯净;拾起扫帚轻轻一扫后, 槐花就悄无声息的离去了。身临其境后, 学生如作者的知音, 完全的融入进作者笔下萧瑟唯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独特的韵味。

又如阅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时, 请学生回想生活中所拾掇过的荷叶, 将其与芭蕾舞女融入到一个场景, 再想象作者描绘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由于出水高, 则如气质典雅的芭蕾舞女的裙———于是, 静态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身穿荷叶般绿的公主裙, 步步轻盈, 高雅旋转。随着学生思维的融入, 文字赋予生命, 文章在思维中活灵活现。

2 搭建桥梁之道, 环境点睛之笔

因为作者和学生, 人生经验、知识素养、生活年代不一致, 则可能存在隔阂无法逾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需通过思维想象力搭建心灵桥梁之道, 拉近两者的距离, 与情景说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段对话看起来似乎平淡无比。但是如果通过想象去搭建桥梁之道, 就会感受到作者是在用最现实的笔墨来转达最耐人寻味的寓意。文章中“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表达的是妻子从作者这了解了很多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中感受到了大世界, 转变了视野的角度, 当返回到母亲家, 她饶有兴趣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里的世界, 惹得歆羡之情, 且神往阁中的读书场景, 于是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再说归有光, 他文章的写法如美国现实写法作家的冰山原则, 倘若不激起学生的想象思维, 不在中间的环境起点睛之笔, 那水下难以抗拒美的的精彩或许就不曾被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若不仔细思考、想象, 就会认为杜甫怎么那么无聊写出这么好笑的事情。但如果仔细探究你会感受到安史之乱后百姓贫困的局面。群童为什么会抱走那些腐烂的茅草?正是因为他们家庭贫穷, 才会“当面为盗贼”, 则学生应思考到文章的时代背景才会悟到这看似好笑无聊的事却是结尾的点睛之笔, 进而更深一步地体会到作者以他自身的悲痛来表达“天下寒士”的悲痛, 感受到当时社会的艰难。

3 展开想象的翅膀, 书写个性化内容

“其实每个教育机构都希望带出一批自立有个性的新视野者, 而不是带出一批滥竽充数的失败者。”虽然语文教材固然有权威, 但里面的文章相对于整个复杂的世界来说只是一家之言。教育着重于让更多的人才去超越前人。所以, 应让学生展开思绪的翅膀, 畅谈真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俞樾《春在堂笔记》中, 身临其境后, 有学生觉得:石钟山, 内中空穴空间大, 所以被敲打后, 会发出“函胡”之声和“清越”之声, 而在其他的山石被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在《咬文嚼字》中, 学生对《题李凝幽居》有各种不同见解。有的学生把它当做在成生活场景中, 还有学生联系到时代背景, 则认为出“敲”字更符合。其实如果有合适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思维想象力是老师始料不及的。

若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的境界, 那一定是语文教学的最合适之时。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激发学生想象力。本文从时间空间、环境特写、个性化内容等方面, 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视野,语文阅读,新思维

上一篇:从变换的笔迹特征探究伪装的书写习惯下一篇:新时期办公室档案管理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