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推荐9篇)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篇1

梳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会发现,月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月亮作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景物,为什么会备受文人雅士青睐呢?月意象的介入参与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仔细阅读了教材中的诗文以及其它相关典籍资料,微有收获。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见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拟从营造意境和传达感情两个方面对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月意象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特别的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浣女洗衣归来,渔夫下河捕鱼,具有诗情画意,此所谓人在画中游,人与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诗人一向视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诗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洁的月亮缓缓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二)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这几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一去不返,冷落凄凉,令人伤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半轮残月,仍悬挂于茅店的屋顶之上,冷冷的清辉伴随着早行旅人的脚步踏上征途,如此,与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等景勾画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图,表现出寂静的山村所特有的气氛。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三)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

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

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三)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尽饮须对月,这样才有氛围,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听众,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无奈苦闷之情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联想到周瑜的少年得志雄姿英发,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诗人苦闷之极,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与月亮同欢同乐,随月亮同起同落,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篇2

《燕赵晚报》消息, “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 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此间召开的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向记者透露, 该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发生变化,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已送教育部审批, 如获通过, 这批教材将于明年9月开学进入学校课堂。王旭明介绍说, 去年9月该社启动了对使用了11年的这套《语文》教科书的修订工作, 将课文中古诗文所占比重由过去的约占25%提高至35%, 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者采访发现, 在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迎来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 或将成为趋势。此前,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 从明年9月起,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中古诗词将增加到22篇, 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卷帙浩繁, 哪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文章能进入中小学教材呢?王旭明说, 在遴选国学经典篇目中应根据时代变化, 秉持扬弃原则, 优选最具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篇目。面对大量国学内容进教材, 是否会加大教材难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社会疑问, 王旭明告诉记者, 新增的国学内容不仅有古文、古诗, 也有谜语、对联等浅显的内容。此外, 该社在编写教材中不光做加法, 也删减了部分内容, 做到有增有减。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篇3

意象即意中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借助的客观物象,以期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作者多通过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临摹,力图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比如,诗人用“梅”表达清高、傲雪凌霜的意趣;通过“松”或“竹”传达坚韧不屈,坚贞的气节。

“山”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山峰并立的形状,它是我国先民对自然山川形象的抽象提取和概括。人类祖先生活在自然界中,山赋予我们祖先以灵性与智慧。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人类对“山”的认识更加深刻,人们对大山一种独特的心理感情随之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诗人选择通过“山”这一意象传达着各自的意蕴。笔者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取了所有有关“山”意象的诗句,由此进行分析“山”意象在古诗中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共有22篇古诗词,其中有8篇提到“山”这一意象,以下笔者根据诗句中“山”所传达的不同意蕴,将这8篇涉及到“山”意象的古诗进行分类分析。

一、单纯对自然风光中“山”的描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止于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牵着马在滋生兰草的水边漫步,跑上椒树林立小山丘稍作停留。这里“椒丘”指长着椒树的山丘,是单纯的山的描绘。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苏轼的《定风波》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料峭吹的酒醒了,有些冷,正巧迎来山头阳光斜照。这里的“山丘”和“山头”都是单纯对自然景物中山物象的描写。

二、指代埋葬的地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孔雀东南飞》结尾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两家人都要将他们合葬在华山附近。这里除简单的叙述合葬地点之外,当然还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意境。

三、作为明君能者的象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川不满足自己的高度,海也不满足自己的深邃。如果像周公那样广纳贤才,天下人心一定都归向于我。显然这里的“山”象征着求贤若渴的开明君主。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儒家对山川的态度,他们认为山是仁者的追求,而儒家思想又是以“仁”为核心的,可见“山”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四、象征隐者追求的田园山林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的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天性,本性原本就热爱山川田园生活。这里的“丘山”显然不仅是指山川湖泊,而是指陶潜所向往的山川田园生活。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中少不了“山”给他的启迪。

之所以上面笔者可以大胆的说这里的山象征田园生活,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常将 “旧山”、“故山”比作“隐逸之处”,所以后来也有“小隐隐朝市,大隐入丘樊”(白居易《中隐》)的说法。如此就显而易见,“山”意象可以指代远离尘嚣的田园山林生活。

五、“空山”

“空山”即空旷的山林。这里之所以将“空山”单独分类解读,是因为这种提法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并且随着这种用法的世代流传,其本身附带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意蕴。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句的意思是,只听到鸟儿在古树上凄悲的鸣叫,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绕。又听到杜鹃鸟在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旷的山林。《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时写下通过描写蜀地山川险峻难走,喻仕途艰辛,功业难求。李白通过“空山”向我们描绘了空旷、寂静、没有人烟的山的意境。“空山”在这里代表空旷、寂寥、悲寂的前路。

但“空山”这一意象也不仅有以上一种意蕴,不同的诗人在运用时,向读者传达着不同的意蕴。比如,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空山”两字更传达着“世外桃源”的意蕴,可见在王维眼里的“空山”是他的世外桃源。

六、“江山”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这里的“江山”显然指代的不只是江河和山岭,更深的意味是国家政权。

“山”的意象在古诗中传达诸多意蕴,除以上笔者从人教版教材古诗中提取的意蕴和象征意义以外,还有一些,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的“山”是暗指心灵深处的神秘地域。又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达着我国自古以来登高思亲的传统习俗和情感。再如“寒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总能带来一份慰籍空灵的享受和启示。 “南山”历来与男女爱情联系在一起等等都是“山”作为意象向读者传达的不同意蕴。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世发.我国古诗中“山”的精神意蕴.[J]文学语言学院.2013,(24).

[3]胡秦葆.论王维诗歌的山意象与水意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4]由娜.国风诗中的山意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4.8:101-103.

[5]贺莉.唐诗中的“寒山”意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5,(8).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篇4

专项部分 古诗文

一、课内古诗文。

(一)锄 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锄禾:用锄头锄去庄稼地里的杂草。

2、日当午:正是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当空,天气很热。

3、汗滴:滴,滴落,掉下。汗水往下落,形容劳动很辛苦。

4、盘中餐:餐,饭食。碗盘里的饭食。

5、皆辛苦:皆,都。即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劳动得来的。【诗意】

烈日炎炎的中午,农夫在田地里锄草松土。汗水从他们的脸上、身上流下来,一大粒一大粒,滴进禾苗下的泥土。有谁知道我们碗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农夫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

【作者】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

xiaoxue.xuekeedu.com

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于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

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赏析】

《锄禾》,以前一直认为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现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的作品。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其中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xiaoxue.xuekeedu.com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二)悯 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粟:谷子。

2、四海:指全国。

3、闲田:不种庄稼的荒芜的田地。

4、农夫:农民。

5、犹:还。【诗意】

春天种下五谷的种子,到了秋天就取得了大丰收。尽管天下没有闲置的田地,可是农民还是有的被饿死。

【作者】同上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给人们以一种仓廪丰实,人们可以吃饱饭的感觉。他再补充

xiaoxue.xuekeedu.com

描述,农民的耕作是非常辛勤的,一寸土地都不肯荒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田地了(古人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是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常用“四海”或“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种得广,收得多,人们就应该过上富裕的生活了。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辛勤种田的农民,还是有的因饥饿而死。这是为什么?

李绅只揭露了这个事实,说明农民在受着繁重的赋税的盘剥,不管是丰年也好,荒年也好,一样免不了饿死。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不能找出农民受苦受难的根源,说出准确的答案。但是他能敏锐地看出这个事实,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客观上是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控诉,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外古诗文。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

1、渔者:打鱼的人。

2、鲈鱼:鱼名,口味鲜美。

3、但:只。【诗文解释】

江边上来来往往的人,只知道鲈鱼鲜美可口,哪里想过是怎样捕捉来的呢?你看看吧,可怜的打鱼人,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起伏颠簸,那有多危险啊!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是有名的《岳阳楼记》的作者,这篇文章中有流传近千年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他少年贫苦,后来做到宋仁宗赵祯的副宰相,比较关心人民的痛苦。据说有一次,他考察地方官吏,对一些不称职的,在名单上用红笔一勾,准备罢免。富弼在旁边说:“你这样一勾,那一家子人就要哭了!”他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意思是,罢免他,他一家哭,比起不罢免他,让他继续把事情办坏,害得一路人都哭,哪个更合适呢?

xiaoxue.xuekeedu.com

从这件事上看来,他在封建社会里还是比较正直的人。他留下的散文和诗词不多,但都写得不错。

【诗文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大凡在抒发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

村 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1.拂:抚摸。2.醉春烟:春烟迷蒙,风光令人陶醉。3.散学:放学。4.纸鸢:风筝。【诗文解释】

在早春二月的美好季节里,草长黄莺飞,杨柳拂堤岸,春烟迷蒙,风光令人陶醉。儿童散学早还家,书包才放下,忙趁着东风放风筝。

【作者简介】

高鼎(dǐnɡ),字象

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

xiaoxue.xuekeedu.com

清代后期诗人。他虽然并非大家,却凭着一首《村居》,清新隽永,直抒胸臆,在文学琼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诗文赏析】

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村居》,描写的是早春二月江南乡村的迷人景致。全诗用词平实,不雕不琢,贴切自然,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春天风景图,写出了一首充满盎然生机的春之歌,在许许多多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之中,可以称得上为佳作。就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在这早春的迷人背景里,一群放学归来的孩子,奔跑着,嬉戏着,放起了漂亮的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结尾两句由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景致渲染得淋漓尽致。“纸鸢”,是风筝的别称,春季放风筝,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运动。如果说春为四季之始,那么儿童即为人生之初,河堤岸边,孩子们尽情奔跑着放飞风筝,嬉戏玩闹,配上一派生机勃勃又如诗如画的景致,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到了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写出来,其实已经点明题意:儿童是人生的春天,未来的希望,以此选材立意,更显得诗人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从而成就了一曲春的佳作。

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冒着,迎着。2.独:单独。3.遥:远。4.为:因为。5.暗香:淡淡的清香。【诗文解释】

墙角有几株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梅花洁白如雪,但远远就能知道那不是雪花,因为从那儿飘来了阵阵的清香。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州(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文赏析】

xiaoxue.xuekeedu.com

这首咏梅小诗描写了梅花冒着冰雪严冬开放的情景。前两句写梅花开放的环境。“墙角”,表明梅花所在地点是偏僻冷落的地方;“凌寒”、“独自”表明梅花顽强耐寒的本性。后两句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依然怒放,芳香宜人的可贵气质和高洁品格。

冬天里,当百花早已凋落了的时候,梅花却在不被人注意的墙角落里独自开放。这里是说梅花虽然孤独,却很坚强,不怕严寒的天气,也不怕受到人们的冷落。

前两句描写景物,看得出作者的感情,后两句更是歌咏梅花的洁白与芬芳。“不是雪”但有雪的洁白,更有暗香袭来。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篇5

1、山村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5、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下(四首):

1、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

2、绝 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行。

4、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上(四首):

1、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落三秋叶,解落三秋叶, 3、风 唐 李峤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4、画 唐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二下(五首):

1、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5、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上(六首):

1、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有几回闻?

3、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6、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下(四首):

1、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4、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上(八首):

1、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西江月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6、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A、诗里藏地名

胜日寻芳泗水(山东省)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故人西辞黄鹤楼(湖北省),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门(安徽)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四川)一日还。

B、读诗句,猜地名

飞流直下三千尺(银川) 天无三日晴(贵阳)

两个胖子睡一头(合肥)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北宋 卢梅坡

四下(九首):

1、语文天地一

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3、桃花溪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4、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5、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滁洲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7、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8、语文天地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唐刘禹锡

9、语文天地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

五上(四首):

1、房兵曹胡马 唐 杜甫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2、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3、浪淘沙 唐 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下(四首):

1、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2、蜂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上(七首):

1、凉州词 唐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墨竹图题诗 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6、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 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7、墨梅图题诗 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六下:

1、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2、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 篇6

关键词:意象;意境;情感

从古至今,月亮是中国人钟情的意象。在古典诗文中,月亮更是能构建不同的意境,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古人借“月”咏叹出了别样的情怀,就如我们在读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月对于我们是团圆,是美好,是寄托。这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月”的意象内涵,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道不完那轮高悬的“明月”――谈意境

(一)恬静、朦胧之境

月是朦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在月夜之下,万物都是宁静而美好的。透过中国古人的审美,我们在高中语文中读到了这样的诗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透过这轮明月我们读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在恬静、朦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此出发,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月亮的朦胧之美正是中国古人审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效果。

(二)孤寂、伤感之境

那抹清光包含着太多的伤感,它独自高悬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只有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伴,透过它,传达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的惦念、牵挂。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亦可以读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还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甚至还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当月亮与离别、羁旅、仕宦、贬谪、战争等相连时,就会构建孤寂、伤感的情境,月亮惨惨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荡荡,亦如路上的那个人一样,借物传情,物皆着我之色,就是这个道理。

(三)亘久、永恒之境

从古至今,天上的那轮明月永远的高悬,以此来宣示它的永恒。古人抓住了月亮的这一特点,用它构建了旷达、亘久、永恒的意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原野一望无际,天宇上群星闪耀,淡淡的月色随着江波一起涌向天边,诗人视野非常开阔,诗歌境界阔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者犹如一个哲人,对生命进行了深沉的思索,当天上那轮明月照进他心里时,他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何其渺小。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的哲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我们共守这轮明月,这轮明月却穿越了古今。

二、说不尽那轮多情的“月亮”――谈情感

“月”所蕴含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是中国人情感的外延,是我们走进古人草木心灵的一个媒介。具体阐述如下:

(一)伤感离别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相聚与分别正好对应。于是,我们诗意的古人借月来抒发伤感离别之情。柳永《雨霖铃》中为我们留下了“晓风残月”的故事,于是我们迎着晨风,仰望残月时,便也生发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诗句也总是触动游子的心弦。总之,我们用月亮寄托思念之情的时候,也借助月亮抒发我们的离别愁思。

(二)无奈悲苦之情

当众人都远离我们之时,唯有天上的明月或残月还在陪伴我左右,或者倍增了诗人的悲苦之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辛弃疾《西江月》)这句表达的就是独自踏上旅途,晨行时的孤寂、悲苦之情;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怀古》)中,则说出了诗人在大起大落之后的苦闷,月亮成了他的倾诉对象,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三)怀古伤今之情

借助月亮的永恒之境,诗人可以抒发怀古伤今之情。刘禹锡《石头城》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对于金陵古城的眷顾,唯有那轮旧时明月,可见此地繁华已去,荒凉之至;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的繁华;姜夔的《扬州慢》则变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战乱之后的萧条。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不同的时间面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慨,也就可以感受到人世沧桑了。

新教材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人文内涵 篇7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新课标推荐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词, 都具有很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恰当的策略, 实现古诗词教学的人文性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以视频材料引学生入胜, 体味一个“美”字

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其实很多优美的诗词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要学诗, 不如先品画。在教学中, 教师可准备与诗词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材料。这些材料或再现诗词的真实场景或提供与诗词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诗词之美, 让学生在视频材料中享受“飞流直下三千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泥融飞燕子”、“自在娇莺恰恰啼”的逸美;“江枫渔火对愁眠”、“独钓寒江雪”的凄美;“返景入深林”、“泉眼无声细细流”的幽美……把学生置身于诗人咏赋的大自然之中, 让他们同诗人一起体验、理解、品味诗词意境之优美,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反复读吟成诵, 共鸣一个“情”字

诗词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最浓缩的文学形式, 其高度锤炼的语言艺术和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无疑是妙不可言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对“情”字应尽量少“言”, 应采取以读为重, 读中知“情”的方法。读诗词, 应由生到熟, 由读到吟, 由吟至诵。如此反复读诵, 让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 迸发出“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诚挚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眷眷亲情;“家祭无忘告乃翁”、“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忧国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诵中体会“情”之深、“情”之真、“情”之重。

三、从诗人的童年来, 到学生的童年去, 追寻一个“趣”字

新课标推荐的诗词, 如《古朗月行》 (前半部分) 《池上》《小儿垂钓》《夜书所见》等都以诗人的赤子情怀再现儿童的天真无邪。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童年趣事”为话题, 让学生谈自己的童年, 想诗人的童年, 让学生以教师的解说为媒介同诗人心心互动, 以诗人的童心解诗词所表达的童真, 从而品味诗中的童趣。除童趣之外, 骆宾王的《鹅》, 李峤的《风》, 贺知章的《咏柳》等, 诗中或表现出对事物观赏的真趣, 或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环境的情趣, 或表现出对人生无限感悟的妙趣。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抓住诗的趣味, 使学生在学习诗词中追寻盎然的意象趣味, 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四、以名句为眼, 锤炼诗词内涵, 感悟一个“理”字

古人认为, 人与自然是异质而同构的, 天人合一, 物我相生相依,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论。古诗词正是在这种和谐的物我思想引领下, 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理”, 它们往往是诗的眼睛。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景中道出了观察事物的哲理;“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写物中悟出了淡泊名利的做人道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山外青山楼外楼”、“千磨万击仍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 洋溢着诗人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超越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赏析诗词名句, 锤炼、对比、总结、归类、理解名句所蕴含的真理, 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理”的熏染中,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总之, 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诗词,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其中的人文内涵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对大自然的执著, 对真理的追求, 对民族的自豪, 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这些真理, 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 熏陶感染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研究 篇8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百遍指的不是简单重复性读书,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阅读、自己领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读出感动,读出韵味,让学生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一般来讲,古诗词都有着非常精湛的文笔,属于民族优秀的语言传统的一个高度浓缩,有的时候仅仅几句话就能够包含非常深刻的情感及意境。所以,应该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阅读朗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喜爱和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节奏进行充分的掌握,能够在泛读及录音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停顿的正确划分,积极引导学生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对古诗词当中蕴含的感情进行尽情地抒发,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有效的陶冶。

二、解词晓义,对全文进行理解

目前,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基本都是通过多媒体来对古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只是明白其中包含的大体意思。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不能对古诗词进行很好的理解,不能掌握翻译的精髓。教师应该根据之前的经验,培养学生使用释、换、猜、补的学习方式来对古诗词进行直接翻译,并让学生形成习惯。

释,指的就是看注释,这属于常用的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时刻提醒,并对这个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对诗句加以直译。

换,指的主要是古今词之间进行对换。例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诗《牧童》,在对其中的“铺”理解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利用字典来对“铺”的含义做初步的了解,当大体对其了解之后,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该字进行组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中那种景象有更好的理解。

猜,指的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上下文来对古诗词当中的含义来进行推测。例如,在教授《清平乐·村居》时,对该词当中的“卧”理解时,应该鼓励学生根据本词的上下文来对该字的含义进行推测。有的学生会将“卧”理解为“趴”,还有的会认为是“躺”,各执己见。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开展讨论,最终的讨论结果是这两个意思都可以,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孩子顽皮、天真的性格。

补,指的主要是补白,也就是当古诗词作直译时,遇到意义含蓄以及跳跃性比较大的情况时,教师应该教学生对其进行含义、意思的补充。例如,在诗《泊船瓜洲》中,当对其中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进行理解时,对于所涉及的三个地名,学生只是比较机械地理解成这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根本就不能真正明白诗词当中的含义。在这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即诗人在瓜洲对家乡遥望时见到的场景。诗人想念家乡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但是实际的距离却很远,这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充分表达出诗人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三、悟情品趣,深刻领会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古诗词当中包含的实际意义进行真正的领会,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对文和道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把握,在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道是不会偏离文字的。当对整个古诗词的含义真正领会之后,才可以对诗人的实际创作意图有深刻的领悟。

例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舟过安仁》,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之前理解的“使风”进行联系,让学生对于“让”与“使”哪个更好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最终都会觉得“使”的使用是相对比较好。具体的原因是:诗人看到孩子非常异常的行为,开始进行仔细观察以及思考,最终明白孩子们在没下雨的情况下就张开伞,根本就不是为了遮雨,只是想利用伞进行使风来保持船的前进,提到的“使”指的主要是利用、借的意思,主要是利用伞来进行借风来保持船的前进。然而,“让”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主要是指使,根本就不能将孩子在玩耍过程中渗透出来的烂漫天真充分体现,“使”能够写活孩子顽皮聪明的天性。之后,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利用感情来进行阅读,将孩子那种天真、顽皮的天性朗读出来,将这首古诗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代儿童特有的生活方面的情趣细细地品味。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读、解、悟是非常重要的三个环节。教师应该对这三个环节进行熟练的把握,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讲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有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金星小学)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 篇9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中

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季父

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竖子

上一篇:地皮租赁合同下一篇:教师应聘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