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复习-高中课件(精选9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复习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3.陆蠡(1908—1942),字圣泉,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原籍浙江天台。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译著主要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4.《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高中教育
高考
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诗经》章法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5.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高中教育
高考
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高中教育
高考
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7.《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与相思。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高中教育
高考
8.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9.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10.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世称“王右军”。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高中教育
高考
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1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还有黄庭坚、米芾、蔡襄);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关于“赋”
(1)“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高中教育
高考
赋往往并举连称。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2)赋的来源与发展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诗经)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3)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高中教育
高考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本文属于“文赋”。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于是叫做“文赋”。
1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13.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关于“演说”
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演说高中教育
高考
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演说是面对观众,这就使演说的内容即演说词受到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其次,中心要突出,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说词还要在事例的选取、语言的加工上下一番功夫。
14.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享年39岁。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高中教育
高考
15.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关键词: 人教版 文学作品 文体分析 高中语文 必修教材
从选文系统来说,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选文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模块呈现出来。总览该部分,文学作品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理论类文本构成阅读与鉴赏的三大支柱。
一、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选文布局
从单元构成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每一册四个单元,合计20个单元,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分布于必修五册教材的13个单元中,占65%;从篇目构成看,必修一共选文14篇,必修二共选文16篇,必修三共选文17篇,必修四共选文19篇,必修五共选文13篇,共计选文79篇,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选取了55篇名家经典,占据比例高达69%。其中,文学作品分布于13个单元44课中。这13个单元的文学作品中,诗歌(词)分布于四个单元15课中,散文占据六个单元20课,小说分布在两个单元6课中,戏剧仅分布在必修四第一单元3课中。
文学作品类文本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比例居三大文类之首,对比实用类和理论类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因其往往带有更多主观性和个人情结,且所选作品皆来源于我国古代或近现代的名家名篇,故大量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体现出编者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既关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又十分重视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文学作品类文本文体及能力目标指向
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要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类文本在秉承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要求的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尤为关注。
文学作品,指以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戏剧为形式载体的文本,尤指形式独特或表达优美并具有深层意蕴或独特审美情趣的作品。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可以不断升华生活志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诗歌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第一单元编排了四首出自毛泽东、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的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学生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借助诗歌意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情感。
必修二第二单元编排了先秦到魏晋时期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如四言诗、五言诗的代表《诗经》两首,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楚辞《离骚》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学习这个单元,学生要能通过反复含英咀华,体会由此带来的不同情趣。
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及词的典范代表——唐诗、宋词分别编排于必修三第二单元和必修四第二单元。通过对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及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白居易的歌行体《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知人论世,从而引发情感共鸣;通过婉约派柳永及李清照词两首,豪放派苏轼及辛弃疾代表词两首的吟咏和鉴赏,学生能领悟其中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二)散文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益智陶情又有弹性力度的文体[1]。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现代文学中,指非诗歌、小说、戏剧的文体。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必修一第二单元编排了三篇叙事散文。该单元要求学生运用提要勾选的阅读方法,抓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品评外交家烛之武的嘉言懿行,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政治风云,从而提高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必修二第三单元以序、文赋和游记,必修五第二单元以辞赋体《归去来兮辞(并序)》,骈体文《滕王阁序》,表(陈情表)构成古代抒情散文的载体。通过这两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而且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的情趣和志趣,还可以学习文本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通过兰亭聚会时景美人乐的意境抒发作者坦然面对生死之情,《赤壁赋》以景引文,依托风、月展开描写与议论,表现作者心境转化的复杂情感变化。必修三第三单元编排了古代议论散文:议论体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政论体散文《过秦论》,以及论说体散文《师说》,阅读与鉴赏这些充满古人智慧的篇章,学生既要学习古人议论的艺术,又要琢磨文章的立论方法,勇于尝试质疑解难,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现代散文作品里,必修一第三单元编排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通过鉴赏文本中真实的人物及其事迹,学习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渗透对人物品行的主客观评价,培养“品人与品文”的能力。必修二第一单元编排了朱自清等作家的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试图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欣赏作者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文本所构造的审美境界,从而探析作者寄予在文本之中的情趣与理趣。
(三)小说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必修三第一单元及必修五第一单元均编排了小说这一文体。必修三节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五则选取了《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课程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因此,这两单元还选取了我国近代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及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节选)》,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阅读和鉴赏这六篇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中外小说,学生能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个性化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正确把握故事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四)戏剧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蓝图,阅读和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享受。戏曲是我国戏剧的代表,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表现方式。必修四第一单元选取了我国古代元曲中的元杂剧代表《窦娥冤》,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话剧《雷雨》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中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戏剧剧本,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要求学生透过曲、台词之美体会人物性格、抓住戏剧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丰富的文学作品体裁,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指向,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类文本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阅读与鉴赏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学生了解并学习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及鉴赏方法,既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文化熏陶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及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魏艳.散文文体特征及教学审识[J].语文建设,2016.02:4.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成语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赋、比和兴的写作手法,并能结合原文分析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文中三次出现“淇水”的不同作用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舒婷的《致橡树》来导入。
(二)回顾复习,读文章并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成语。
(三)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四)成语
夙兴夜寐、白头偕老、信誓旦旦、总角之宴、二三其德。
(五)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婚变——怨恨、沉痛 决绝——清醒、刚烈
(六)心路历程
甜蜜、期盼、依恋、幸福
痛苦、追悔、怨恨、伤心
无助、委屈、愤恨、决绝„„
(七)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婚前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纯真痴情,热情活泼 婚后 ——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受尽凌辱,安静隐忍 婚变 ——冷静理智,失望决绝,坚强果断,不变的:勤劳、温柔、坚强
(八)氓的性格特征
婚前——貌似憨厚,颇有心计,性情暴躁,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始乱终弃,家庭暴力,不负责任
不变的:性情暴躁
(九)淇水出现几次?在这场爱情悲剧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它在诗歌中出现三次。
它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淇水送别,后来欢欢喜喜披着红盖头嫁过淇水,而今带着受伤的痛苦再次回到淇水边。它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十)如果女子心中的淇水是有颜色的,她曾有过哪些颜色? 第一次:送子涉淇一片粉红 第二次:淇水汤汤一片浓黑 第三次:淇则有岸一片深蓝
(十一)回顾诗经基本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中的句子,分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十二)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
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丈
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十三)课堂作业:
设想这名女子回家之后的命运如何?
五、板书设计
氓
(二)参考答案
1.D【A.曲尽其妙(qū)B.刽子手(guì)C.狡黠(xiá)】
2.C【A项,一滩血—一摊血,蛛丝蚂迹—蛛丝马迹。B项,思辩-思辨,天燃气—天然气。D项,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C【不三不四:不正派;不像样子。是多义成语,此处用的是第2义项。(见词语资料2——26后补充)A.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见词语资料4——42)此处望文生义,该词与入室行窃无关。B.着(zhuó)手成春: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P1799)此处对象不当,不合语境。D.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近义词:呼之欲出。)(P1684)此处不合语境。】
4.B【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改革和完善”。C项,搭配不当,“加快”不能和后面的“打击力度”搭配。D项,句式杂糅,“包括„„组成”,可改为“包括„„”或“由„„组成”】
5.B【答非所问】
6.C【A强加因果;B“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偷换概念;D“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不合文意】
7.A【“人类基因„„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错】
8.D【数shǔ:列举)】
9.A【A项,均为连词,表转折/表顺接。B项,都是介词,替。C项,均为介词,从。D项,音节助词,无义。】
10.D【时间错误。原文为“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11.(1)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免”:释放,“为”:变成,“其”:一定。各1分,句意2分。
(2)百家的学说,我都已经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既”:已经,“摧”:挫败,“恶”:怎么。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至于(国君)知道(臣子)所要劝谏的内容,虽然接见了(来劝谏的臣子)却拒绝接受他的意见,但最后还是言听计从了,这又是变灾难为可喜可贺的事情了。
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吕甥前往秦国拜见秦穆公,在王城订立盟约,他将替晋国游说(秦穆公)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道:“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见识短浅的人说一定要(向秦国)报仇,君子说一定要(向秦国)报答恩德。”秦穆公又说:“你们国家认为你们君主(指晋惠公)的命运如何?”吕甥回答说:“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泰国终于让晋惠公回国了。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不肯,说:“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我—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知道他必定是为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来。左师从容落座,先问太后身体如何,接着请求太后恩准让他的小儿子当个宫廷的黑衣卫士。太后说:“男子汉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问答说:“胜过妇人。”之后就谈到了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绩而封侯的子子孙孙,灾祸(最终)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情况。太后醒悟后,左师随即问道:“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身处世?”太后说:“听凭您安排长安
1君吧。”于是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
范雎在秦国逐渐被疏远,蔡泽到了秦国,让人公开讲一些激怒范雎的话,说:“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只要—见到秦王,必定要夺去范雎的相位。”范雎说:“百家的学说,我都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于是)派人找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说要取代我为相,有这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洋的。”随即引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例子。范雎知道蔡泽要让自己窘迫从而说服自己,就故意说:“杀身成名,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用生命、名声都能保全的道理诱导他,极力以闳夭、周公的忠正圣明说服他。现在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闳夭等人,规劝他把相印归还秦王,把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辩,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延请蔡泽入室待以上宾之礼。最后取代范雎作宰相的就是蔡泽。
秦始皇曾将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说:”有敢来以太后之事为谏的杀无赦”。已杀了二十七人。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言出于爱,蔡泽之说激发于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了。范雎曾亲自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突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呀!
12(1)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4分;总说2分,答出一点给1分;赏析2分,能结合意象、意境分析任意两点即可)
(2)“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4分;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13.(略)
14.C【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15.(1)“笑纳”改为“收下”(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3)“光顾”改为“游览”(4)“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导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课时安排】
3课时 【资料库】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4、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第一课时 【课型】自学课 【自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文意。
2、梳理情节,析字词。
一、解题
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1、初读:学生读课文,正字音。
2、再读:依据课文注解学生自学品读,并把不会读的字词勾画出来。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句式、文化常识)
3、展示提升(1)明确字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夭阏(è)
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
榆枋(fānɡ)斥鴳(yàn)
晦朔(shuò)决(xuè)起而飞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泠(línɡ)然 舂(chōnɡ)米 蜩(tiáo)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2)通假字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②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③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④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⑤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⑥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⑦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3)古今异义词
①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③海运
古义:海动,谓海动风起。
今义:指海上运输。
④野马
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未经驯养的马。
⑤小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⑥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指春节;丰收年。
⑦春秋
古义:指四季。
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岁月;②人的年岁。⑧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
⑨羊角
古义: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今义:羊的角。
⑩然后图南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4)固定句式
①奚以……为?
(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②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①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③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探究交流
熟读课文,整体感和,理清课文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探究: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真逍遥的境界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这种境界?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四、成果展示
1、①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②——笑其不逍遥。
③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总结论证思路:
①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②(怎样才算“逍遥游”?)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无所待→才逍遥)
③(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第二课时
【课型】字词归纳课 【自学目标】 分析文章内容。
一、导入
上节课梳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扫清了语言上的障碍,这节课我们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二、分析第一段
找出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作者对这些事物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这些感情倾向是否一致?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明确:主要写了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写这些事物的目的: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分析第二段
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可分几层?并分析每一层是如何论证的? 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四、分析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说明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老师提问,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2)宋荣子、列子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五、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举出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可谓气势阔大、说理透彻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第三课时
【课型】合作探究课 【学习目标】
赏析本文写作技巧。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问题探究
思考:《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三、合作展示
写法借鉴:(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印证自己的看法。)
《逍遥游》中体现了人要有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这种思想其实是消极颓废的,这种只求精神上自我解脱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绝望厌世,毫无信心的精神状态,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后世文人在思想等方面受庄子影响,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的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
一、两版本文言文练习概述
1.粤教版文言文练习概述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粤教版”)的主编陈佳民教授将这套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点:(1)以活动、文体、语体三线安排单元,体现教材的基础性、传统性和时代性;(2)强化阅读,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杠杆;(3) 安排活动,促进写作、说话、阅读能力的培养。1文言文的课文、练习、活动等也都体现了这些特点。在必修的五册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根据文体区别和时代顺序集中编排为三个单元,分别位于第二册、第四册和第五册的第四单元。每单元六课,包括基本阅读课四课和扩展阅读课两课。除第四册第14课的《孔孟两章》包含两篇课文外,其余均为每课一篇课文。该套教材的文言文练习附在每课的课文后,基本阅读课的练习名为“思考、探究、练习”,扩展阅读课的练习名为“思考、探究”,题量为三到五题不等,内容有课文理解、基础知识积累、背诵等,篇幅一般不超过一页。
2.人教版文言文练习概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跟粤教版一样,根据文体区别和时代顺序集中编排,但文体划分更细致,一共划分为五个单元,必修五册教材中每册一个单元,但单元序号不统一。每个单元三至四课,其中包括零至两篇略读课,其余为精读课,每课均为一篇课文。该套教材的文言文练习同样附在每课的课文后,练习名称统一为“研讨与练习”,题量一般为三题或四题,篇幅同样一般不超过一页。
二、人教版与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分类比较
1.按题型分类
按照胡中锋先生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一书中所做的分类2,粤教版练习题型所含题目数等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在粤教版中,问答题所占比例最大,涉及的内容也最广;其次是词语解释题,包括词语解义、归纳词义、词义辨析指出特殊字词等题目类型;再次是背诵、体会等指令题和翻译题,其他题目类型较少。
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题型具体统计见表2:
表2与表1相比,可用饼状图做直观分析(见图1):
由表1、表2和图1可得,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的题型相比粤教版略为丰富;词语解释类题目共8题,占总题目数的10.53%,明显少于粤教版的19题(占总题目数的24.68%);写作类题目共5题,明显多于粤教版的1题,其余题型差异不大。
(1)按内容分类
由表1、表2和图1可得,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的题型相比粤教版略为丰富;词语解释类题目明显少于粤教版;写作类题目明显多于粤教版,其余题型差异不大。
2.按内容分类
按照古汉语知识范畴和阅读训练范畴的常规分类,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具体内容分类见表3:
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内容分类具体分析见表4:
表4与表2相比,同样可用饼状图做直观分析(见图 2):
注:图2为二级饼图,左侧饼图显示的是全部题目的内容分类和比例,右侧饼图显示的是阅读分析类题目的分类和比例。
由表3、表4和图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中,重点字词类内容明显低于粤教版。
第二,其他文言文常识类的内容两套教材数量相差不大,但所训练的内容很不相同,人教版的内容包括对文、同字重出、骈句、常用句式,每项内容各一题,而粤教版则是特殊句式 (分别为省略句和宾语前置的专项练习)、成语、对偶,每项内容各两题。
第三,人教版的扩展思考类题目远超过粤教版,且形式丰富多样,有扩展阅读类、写作类、讨论类、对比分析类、论述类、演讲类等。
3.按目标层级分类
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较符合四分法的目标层级分类,但由于应用类题目较少,特将简单应用和综合运用合为一类,统称应用类,以便统计归类。具体分类情况见表5:
由表5可得,位于目标层级中理解层面的题目数最多,占总题目数的55.71%;其次是是识记层面的题目,占31.43%;应用层面的题目很少,占12.86%。也就是说,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更多地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更高层面的练习题目较少。
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按照目标层级也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面,具体情况见表6:
表6与表5对比,同样可以用饼状图表示(见图3):
由此可见,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识记类题目明显低于粤教版,理解类的题目所占比重略低于粤教版,而应用类题目则明显高于粤教版。
三、粤教版和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差异分析
从以上各类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教版和粤教版的文言文练习各有优缺点。人教版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扩展性强,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如上文所述,人教版的扩展思考类题目数量远超于粤教版。人教版的文言文练习每堂课至少有一道扩展思考类题目,分别注重学生联想、表达、辩论、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正是粤教版较为欠缺的一点。同时,人教版还较为注重指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古代问题,并用现代的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观点是否过时”等词句在练习中随处可见。另外,在联系实际对作品思想和作者情感的分析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能力也可随之培养起来。
第二,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目标层级整体高于粤教版。如上文所述,人教版的识记类题目比例明显低于粤教版,应用类题目比例明显高于粤教版,也就是说整体上层级高于粤教版。这说明人教版的练习题综合度高,应用性强,像文献综述中所归纳的那样,更与国外先进的教材理念靠近,注重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阶段。粤教版在这方面略显逊色。
第三,人教版文言文练习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包括题型和表现形式两方面。从题型方面看,人教版词语解释类题目少于粤教版,写作类题多于粤教版,使题型分布变得更均匀,同时增加了填空题和演讲活动题两类题型。在问答类题型中,还包括给语段加标点、给固定格式找例句、给多义词的各种含义找例句等较新颖的题目形式。从表现形式方面看,单单内容分类中的扩展思考类题目的18题中,就有扩展阅读、写作、讨论、对比分析、论述、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内容。而相比之下,粤教版的题目类型、表现形式就比较传统。
同时,粤教版相较于人教版也有较明显的优点,即粤教版对基础知识的关注更多。如上文所述,从内容分类方面看,人教版的重点字词类内容明显低于粤教版。单从特殊句式一类题目的训练来看,人教版只有一题,且共三个例句,每句涵盖了一种特殊句式的类型,而粤教版则有两题,每题专项训练一种特殊句式,这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显然有更加显著的效果。此外,粤教版的文言文常识类题目经常在不同的课中重复训练同样类型的常识,这对于夯实学生基础很有帮助,如必修五第14课《鸿门宴》的第三题和第15课《陈情表》的第三题同为成语的训练,这样的安排在人教版中却难以找到。其次,在文言文常识题目中,粤教版文言文练习的指向性也很强。重点字词部分,粤教版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纯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五类常识的训练,其他常识部分,包括特殊句式、成语、对偶三类常识的训练,这些类别的题目中,除词类活用类题目只有一题外,均各有两题以上,同为两题的包括特殊句式、通假、对偶、成语、古今异义五类常识,比例分布较平均。不同于人教版其他常识每类型只有一题的情况。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二)话题二 诗自肺腑
流浪的李白
时间在流淌,一个灵魂却在红尘掩埋的岁月里执着地流浪;一个王朝的背景已经模糊,一位诗人却在亘古的时空中自由地吟唱。
他是李白,那个二十五岁起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诗仙”李白。古往今来,无数王侯将相在繁华落尽的嗟叹里消散于滚滚红尘,而当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李太白却用他的诗篇独步千年沧桑,在每一个了解他的人的心灵深处驻足。于是,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永恒。
那是天赋异禀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唯有“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天地造化才会滋养出如此旷世绝尘的才俊;那是英气逼人、豪气冲天的李白:“十五好剑术”,自命“游侠”,仗剑行吟,千金散尽,长歌出关,唯有英雄辈出的年代才会造就如此的侠肝义胆;那是超然物外、潜心求道的李白:隐居山林,酣饮纵酒,玩物驯鸟,采药炼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唯有巴蜀的日月灵气才会孕育出如此凌绝红尘的道骨仙风„„
于是,面对“天子亲迎”的至高礼遇,怀揣报国福民的企望,一个天才的诗人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开启了他一生坎坷与抗争相伴、荣耀与屈辱并存的命运之门。
“醉草吓蛮书”,一纸雄文安天下,我们看到了那个大国重臣、傲视天下、志得意满的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我们看到了那个醉眼看花、不愿摧眉折腰的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我们也看到了怀才不遇、心灵落寞、报国无门的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们更看到了仕途艰难、历尽磨难、心灰意冷的李白„„
终于,一腔愤懑化成一声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巍峨的朝堂门外,如血的残阳里,这一声沉闷的呐喊,是无奈,是失望,是觉醒,是灵魂流浪的宣言。
于是,大唐的青山绿水间,酒旗飘扬处,我们又看到了那个放浪形骸,沽酒买醉,乘醉行吟,斗酒诗百篇的狂客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流浪的灵魂,一生以酒相伴;酒入愁肠,奔涌而出的,是千古不朽的诗篇。
那年月圆,采石矶上,诗仙酣饮最后一壶浊酒,凝眸脚下江水如镜,那里有月华净土,仙家瑶台,于是飘逸的身影纵身一跳,从此红尘的流浪化作破碎的月影,浩淼的长江,化作 1 流淌千古的诗魂。
盛唐,繁华与落寞依然在同一片雄浑的天空下徜徉。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一年年的寂寞芳草,唯有歌伎的楼船上翻唱着诗仙流浪的心曲;桃花潭水,落红满溪,春去秋来的季节轮回,王朝的繁华在斑驳风雨中褪落着残红,唯有诗仙流浪的背影凋落成红尘里一声长长的叹息。
点评:读罢本文,有两点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大气磅礴的文章,恰与具有浪漫主义诗风的李白相匹;这同时又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正配天赋异禀的“诗仙”李白。
流浪意识是使李白诗歌呈现出思想感情起伏跌宕、瞬息万变之独特风格的根本原因。它既贯穿于李白一生的深层人生体验之中,同时它又像一根红线,将诗人孤独漂泊的哀叹、壮志难酬的愤懑、求仙访道的超脱、思归不得的悲愁连结为一个整体。流浪的李白,流浪的灵魂„„
本文的语言整齐优美,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赋予文章雄浑的气势;旁征博引,赋予文章深厚的文学底蕴。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情的沙鸥——杜甫
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向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已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可惜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的决绝。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然而生活呢?一家老小赖以生存的依靠呢?辗转于战乱之中,携着面色枯黄的妻儿,风 吹着,雨打着,生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有可以依靠的朋友吗?还有人爱惜你的才华吗?放下尊严,放下文人特有的高傲,可是结果呢?希望常常存在,失望也时时伴随。自己的茅屋在秋风中被毁,沾湿的长夜你想到的是天下的寒士;自己已经够不幸了,更不幸的是不能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自我的艰辛生活你还可以忍受,可是那青海垅头累累的白骨,那边庭流成海水的鲜血呢!百姓生离死别的伤痛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啊!你的心在流血,你要为这非人间的世界流尽自己最后的一滴血!
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唐朝正午的艳阳已经西沉,那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照在长江永不停息地涌动的水面上。随波颠簸浮沉的一叶孤舟之上,一个枯瘦的身影:破旧的衣衫,憔悴的容颜,忧伤的眼神,旷世的孤独。即使你为这个世界呕尽了心血,耗尽了生命,你也不会像屈原那样纵身江中以求得永世的解脱,也不会像庄子一样化成梦中飞舞的蝴蝶翩然而去。你的生命所维系的是你热爱的破碎的山河以及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千古的浪花淘不尽的是定格在历史的船头的永远的圣人——杜甫!
点评:本文采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杜甫少年漫游、中年失意、老年颠沛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作者把杜甫少年时的理想和中年后的遭遇、满腹的才气和可怜的命运、崇高的理想与无奈的现实、朝廷的昏庸与百姓的苦难相比较,让我们发现,是苦难成就了杜甫,也是赤诚成就了杜甫。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长归 吴光辉
回归洛阳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点。
看到白居易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时的意气风发?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 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元和六年初,唐宪宗决定讨伐藩镇,准备起用一个贪官做统帅,白居易在朝堂之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皇上下旨,气得唐宪宗要治他大不敬之罪,差点被推出斩首。然而,白居易还是没有向贪官屈服。是年秋,革新人物武元衡被暗杀了,无人敢提出侦查元凶,白居易以戴罪之身站出来呈上奏章,请求彻查此案,结果被贪官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天牢。白居易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了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许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以《琵琶行》而名闻天下,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唐文宗即位之后,曾将白居易召回京城,任了几个闲职,可他终于明白那里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遂有了本文开头所写的洒泪告别长安,赶往龙门了却残生。
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中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或许白居易已预感到在龙门的18年的最后人生:“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因而,他在破车之上仰天长叹:“往日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更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
(2011年5月27日《光明日报》)点评:唐统治者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白居易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白居易的长归是他在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也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作者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白居易的政治悲剧,令人读罢文章哀而不伤。作者对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失落地颠簸在那纤纤古道之上的情景,充分想象,生动写来,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深唯有李商隐
佚 名
最初喜欢上李商隐,是因为那一首晦涩难懂的《锦瑟》,那一首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吟诵的《锦瑟》,当时最爱的是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千年前的哀怨透纸而出,究竟有多少感慨才能写出这一首《锦瑟》呢?
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见过柳三变的多情,苏东坡的专情,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平生所见,唯义山尔。那个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寄托对妻子思念的李商隐;那个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高八斗的李商隐;那个浅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惆怅失落的李商隐;那个拥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清词丽句的李商隐;那个我们最爱的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小李——李商隐。
幽心不独伤离别,情深唯有李商隐。深情二字,是义山诗的特点。刘熙载言义山的诗“深情绵邈”,张采田则云其诗“哀感沉绵”。这其实是因为义山的一生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心,发为诗句。他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夹在牛、李两党的争斗中,怀才不遇,一直都郁郁不得志。唐代一位诗人在其诗《哭李商隐》中曰:“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不禁替这个自小崭露头角的义山可惜,他属于那种大器早成的人,凭他的悟性,从娶了恩人敌党的女儿时,就应该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可是悟到了又如何?他又能如何呢?他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吧!所以只能眼睁睁地卷入两党的争斗中,聪慧的人注定是悲哀的,尤其是在那个乱世中,因为他比别人更清醒地看清了局势,预见了未来。
古语有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是,义山终究是义山,七分深情,三分忧郁,成就了这个我们所爱的李商隐。固执地认为义山的忧郁是深植于灵魂深处的,所以时常在想,如果他如陶潜般淡定恬静、安贫乐道,或如李白般蔑视权贵、寄情山水,他会不会活得开心一些?但是他若真如他们这般,就不是我们所爱的李商隐了。
李商隐年少时的才华为令狐楚所赏识,于是令狐楚提拔了他,他的仕途一度很顺畅。令狐楚死后,他在政治上失去了依傍。后来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从此,陷入了牛、李两党的争斗中,他本无意介入,却无奈造化弄人,背上了“忘恩”“背义”的骂名,这对他那样清高 孤傲的人来说,怕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而妻子的离世则是他心口上一道永远的伤疤。他不像太白般“花间一壶酒”可以邀得“花月徘徊影凌乱”,所以,他的不甘、愤恨、无奈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字字珠玑,行行血泪,伤怀而不泣,欲哭而无泪。
另外,一直很奇怪当时才高八斗的义山被许多人爱慕着,却为何在妻子离世后一直没有再娶。原来深情的人也最为痴情啊!
858年,46岁的李商隐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并怨恨的世界。一直认为像义山那样的人是注定不会长寿的,因为他太深情,太执着,太聪慧,太早洞察世情,所以,他命中注定了会早逝,逃也逃不掉。他那样的人,只适合活在后人仰望的高度中。
浮生若梦,透过泛黄的纸页,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那个落寞的李商隐身着一件青衫端坐于窗前,在明月清辉的映射下轻吟:“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都将如镜花水月般,映入历史的回音中。写到这里,我才霎时明白,“一弦一柱思华年”寄托了他多少的辛酸往事,不要责备义山“一生襟抱未曾开”,因为,在那个沉郁的年代,独爱这样的李商隐。
点评:本文是一篇咏赞李商隐的抒情散文,文章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入手,引出他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和独具魅力的诗歌成就,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李商隐诗歌的赞美和对诗人遭遇的同情。文章围绕“深情”二字,大量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和古今关于李商隐诗歌成就与特点的诗评,使文章典雅中寓灵动,评述中抒真情。有效地避免了史实给人的干瘪瘦硬之感,首尾相扣的结构是文章突出的特点。
“悦”读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学常识复习-高中课件】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07-2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标点符号教案06-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10-19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09-18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06-14
高中人教英语必修二知识点06-27
必修2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文原文和翻译09-1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