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原则

2022-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探讨建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42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暴露时间、地点、暴露源、暴露方式、暴露发生的环节及医护人员有无防护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区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占54.8%;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占83.3%;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占71.4%;暴露源以不明暴露为主,占47.6%,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占23.8%。结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面临职业暴露的高危风险,就职时提前注射疫苗做好自我保护、医院院感科建立快速有效的监测报告机制、并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合理用药及暴露后按相关规定进行追踪均是降低职业感染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制度

【Key words】 Med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Protective system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xi Hydropower Hospital,Nanning 53021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3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1]。职业暴露导致的伤害不仅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同时也严重危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艾滋病、肝炎等血液传播疾病是最具威胁及最常见的职业暴露伤害,在护理与诊疗的操作过程中一旦感染将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2-3]。调查研究证实,健康的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锐器伤所致,被伤的医务人员80%为护士,给她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4]。所以为了全面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降低其发生率,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护对策。为了解本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情况,从而提出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对策,现以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做回顾性分析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所有发生职业暴露的本院职工及相关人员均在暴露发生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获得进一步的应急处理,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以备案的42例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暴露时间、地点,暴露源,暴露方式,暴露发生的环节及医护人员有无防护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职业暴露人员调查 发生职业暴露以临床护士为主,占71.4%;以参加工作年限较短为多,工龄小于5年的占71.4%;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以在病房为主,占54.8%,见表1。

2.2 暴露源及构成比 暴露源最高为不明暴露,20例,占47.6%;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10例,占23.8%;梅毒和艾滋病均为1例,各占2.1%;病原体检查阴性者10例,占23.8%。暴露源不明大部分与抢救外伤、神志不清及不合作的急诊患者有关,另外也与处置医疗废物发生职业暴露后,无法确定锐器来源有关。

2.3 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暴露方式及防护 在42例职业暴露中最容易发生的暴露方式为锐器伤,占83.3%;发生的操作环节最常见的是采血、穿刺或拔针,占23.8%;大部分医护人员是有防护的,占76.2%,见表2。

3 讨论

3.1 主要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及原因分析 (1)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护理人员,以针刺伤为主,这与马静玲等[5]报道的相符,锐器伤所致血液性职业暴露问题是医务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之一。有研究发现81.37%的护士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锐器伤,可见,护士是最常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群体之一[6],其中以低年资护士居多,主要是护士的工作繁忙、诊疗量大,从事抽血、注射、输液等操作较多,很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加上部分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从而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同时护士有不良习惯导致违规操作,如双手回套针帽、拔除静脉输液针后不及时放入锐器盒,无防护措施情况下进行医疗操作等因素亦是造成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而发生地点以病区为主,这可能是病房工作较繁忙,住院患者输液、注射、采血等的治疗频率高于其他科室,从而增加了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2)本调查中保洁员在处理垃圾时发生职业暴露的也较多,主要是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不规范使用锐器盒,导致保洁员在回收污物、锐器及打扫卫生时易被针头及其他医疗器械刺伤[7]。同时保洁员基本属于医院编外人员,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工作中不注意防护,加上大多数保洁员文化层次低,工作理解能力差,长期不规范操作,手卫生意识淡薄等容量导致职业暴露。(3)职业暴露中暴露源以不明暴露和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居多,这是因为在急、门诊发生职业暴露时,人员流行性大,查暴露源比较难以操作,另外保洁员在处理垃圾时也是不明暴露,在病区一般都可知道暴露源的种类。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占第二位,这与我国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为7.2%,乙型肝炎高发有关[8]。调查中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注射过乙肝疫苗,42例职业暴露者未发生血源性感染。

3.2 防护职业暴露的对策 如发生职业暴露,现场处置应遵循“一挤二洗三消毒”原则,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禁止在伤口局部挤压,用肥皂液在流动水下面反复冲洗3~4次,然后用75%酒精或0.5%聚维碘酮(碘伏)进行伤口消毒,并包扎伤口[1]。如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要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其他主管部门,由这些部门进行评估,确定感染的危险性、暴露级别和是否需要实施暴露后预防用药,并进行暴露基线水平检测[9]。要建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主管领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部门一起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并做到以下几点。

3.2.1 制定本院职业暴露后处理的标准程序和免疫接种计划及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管理制度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严格实施,可促进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正确的处理,并及时上报、合理预防用药等,从而更好地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本次调查的42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事件中,占76.2%的人有保护性抗体,未有当事人因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可见强化对症处理和免疫接种对预防职业暴露所致的感染是非常有效的。

3.2.2 加强培训力度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定期组织各科室的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学习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让大家熟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和报告流程等;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62.0%~80.0%的针刺伤是可以预防的,安全注射,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是减少锐器伤的有效措施之一。部分医务人员对针刺伤认识不足、预防意识疏忽、操作不规范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10]。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特别是重点科室的管理及高危人群培训,使医护人员思想上高度重视,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习惯,从而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3.2.3 医院相关部门或其他机构应能24 h提供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双汰芝)等预防HIV感染的药物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情况不断发生,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1]。目前仅有FDA批准使用的HIV感染患者的治疗药物,尚无批准使用的发生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药物[5]。经过专家评估后可在2~4 h内开始预防性用药,最迟不得超过24 h;但即使超过24 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1]。

3.2.4 对暴露者进行调查 对暴露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发生暴露的危险因素并定期分析[1]。后续进行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评估,并提供暴露者心理咨询,建立医务人员健康档案。

3.2.5 建立长效机制 医院管理人员应多渠道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应该更人性化:配足人员,合理增加重点科室人员配置,避免医务人员因超负荷工作而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改善工作环境,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用品,切实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3.2.6 加强防护 为所有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之一。医务人员操作进行手卫生,规范使用利器盒,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强调双向防护,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3.2.7 加强教育,纠正不良的工作习惯 如使用后的锐器要立即放入锐器盒内,不能弯曲、折断或手工拔除针头,严禁分离针头,手术刀必须使用工具移除,锐器盒收集到容量的3/4时,立即密闭更换,不能打开、清空和重复使用,防止因容器过满针头外露而发生针刺伤[12]。严禁回套针头、针帽,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面临职业暴露的高危风险,就职时提前注射疫苗做好自我保护、医院院感科建立快速有效的监测报告机制、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合理用药及暴露后按相关规定进行追踪均是降低职业感染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胡必杰,郭燕红,刘荣辉,等.中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3-152.

[2]陶西萍.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6):432-435.

[3]姜永梅,许永进,商玲,等.急诊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及风险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714-2716.

[4]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2.

[5]马静玲,侯秋秀,梁小艳,等.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76-5777.

[6]陈素贞,江智霞,周家梅,等.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93-96.

[7]赵丽琴,王淑珍,贾世林,等.基层医院外聘保洁人员的职业危害调查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390-3391.

[8]范珊红,许文,慕彩妮,等.三级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73-4275.

[9]郭燕红,胡必杰,刘荣辉,等.S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336.

[10]胡泰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36-3337.

[11]刘富红.产科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心理影响及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61-162.

[12]王俊辉,张素华.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974-3976.

(收稿日期:2015-01-06) (本文编辑:王利)

作者:王文琴

第2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新的医疗设备、化学物质及高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医务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因此,充分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可有效防止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造成的各种危害。现报告如下。

1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机械性因素 对全院426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医务人员均有针刺及锐器伤史,其中护士常见于针头扎伤或掰安瓿时玻璃划伤;外科医生最常见于缝合针扎伤、刀片割伤;其他人员也均因在操作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不同的锐器伤。

1.2 物理性因素 ①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类仪器设备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噪音不仅对人体听觉有明显损伤,对心血管也同样有损害,可导致高血压,同时使人烦躁、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②辐射及电击伤: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射线、光波、磁波等进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务人员接触各类射线的概率大大增多,长期接触这些射线及光波可致癌,而且还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由于大量的电器、仪器、设备投入临床,稍有不慎,可因短路、漏电、触电等发生意外事故。③紫外线侵害:紫外线灯辐射时,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电光性眼炎及皮肤色素沉着等。④负重伤:由于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部分工作需要医务人员长久站立,低头操作,来回奔走、穿梭,推拉、搬运车辆或重物,且工作无规律,加班加点,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颈椎病、腰肌劳损等。

1.3 化学性因素

1.3.1 化学消毒剂污染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损害,长期吸入可引起皮炎、过敏、哮喘等;醛类可使细胞突变、致畸、致癌。

1.3.2 吸入麻醉药的污染 麻醉药主要有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长期吸入微量的麻醉气体可影响肝、肾功能,可引起胎儿畸形、自然流产等,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及操作能力也产生影响。

1.3.3 细胞毒性药物的污染 配制化疗药物时及回收肿瘤患者用后的注射器、输液管等废弃物和排泄物时,操作者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口腔、黏膜等途径而受到低浓度药物的影响,日常频繁小剂量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下降、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

1.4 生物性因素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飞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而且日常工作经常接触刀、剪、各种针头等锐器,由于传递、安装和拆卸,医务人员极易受到锐器伤,各种血源性传染病都可经医疗锐器伤传染给医务人员,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特强,一般0.004 μ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5 心理性因素 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医务人员每天精神都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节奏快,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加之整天面对痛苦不堪、忍受各种疾病折磨的患者,以及血淋淋甚至生死诀别场面的刺激,均可导致不良情绪,引起焦虑、烦躁、心理疲劳,甚至引起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性头痛、消化道溃疡等。

2 防护措施

2.1 机械性损伤的防护 锐器伤主要由针头、刀、剪造成,是引起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止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预防锐器伤的发生,操作中要做到:①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传递,不可用手装卸刀片及缝针,术中使用的锐利物品应放在固定的位置,术中传递利器时要放慢速度,术毕要将锐器物品放在锐器盒内。②处理针头时勿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使锐器面对着人,以免刺伤他人。③锐器物品使用后,不要放在操作台上,不将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不能将针头等锐器物丢弃于垃圾桶内,应将其放入专用的利器盒内,盒内装载不能超过3/4,并放在安全的地方。④一旦被锐器刺伤,要保持镇静,并迅速用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排出部分血液,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并报告院感染管理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定时追踪,进行医学观察。

2.2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①防止或减少噪音。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各种仪器、设备,保持其性能良好,吸引器应做到即开即用,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保持室内安静[1]。②减少辐射和避免电击伤。接触各类电离辐射的人员,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人员应穿好铅衣,并在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人员的安排要合理适当,次数均摊,避免短期内大量接受X线的照射,孕妇避免接触X线照射;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严格按操作说明执行,用毕应先切断电源,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修,确保机器性能良好,如发生电击,应立即切断电源,送急诊急救。③紫外线照射消毒时,要防止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眼睛,若测试强度时要戴墨镜,开关应安装在室外,消毒后30 min方可入内。④防止身体疲劳,工作中应重视姿势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做到省时省力,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预防颈椎病及腰肌劳损[2]。

2.3 化学性损伤的防护 ①减少空气污染,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添置通风装置,完善排污系统,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有刺激性消毒剂时,首先要做到妥善储存,放于阴凉处,避光保存;在配制时应戴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止消毒液喷溅到皮肤、眼内或呼吸道,一旦溅入及时清水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应严密加盖。②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减少麻醉气体溢出,将排气管安装到室外排出废气。③制定统一的化疗药物配制操作规程、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操作时要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护士打开安瓿时应垫纱布,溶药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以防粉末逸出,溶解后的药瓶要回抽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在抽药时针栓不能超过针筒的2/3,若有外露即刻用碘伏擦拭或用清水冲净,加强化疗废弃物的管理,废弃物应当用坚固的防渗漏戴盖的容器收集,并注明细胞毒性废弃物,由专人专通道运送至废物暂存间。

2.4 生物性损伤的防护 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血液是潜在危险的意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视为传染源,都要进行隔离,都要执行标准预防。②对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③凡是诊断、治疗、术前均要做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的抗体检测,凡是阳性者均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④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规范收集、运送、暂存、处置流程。

2.5 心理性损伤的防护 加强心理训练,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职业自豪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侯爱荣.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2007,5(12B):707.

[2] 熊乐平,郑瑞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122.

本文编辑:徐 杰 2010-09-01收稿

作者:武秀敏

第3篇: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确保职业安全

医院护理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害因素之中,特别是一些高危科室的护士,其面临的职业危害程度更大,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传染科、抽血室、急诊室等科室的护士。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面临人们暂时不了解的经血传播疾病的威胁,给她们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构成对她们职业卫生安全隐患,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护理工作者迫切关注的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职业防护与感染管理,才能有效地确保职业安全。

1加强职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向全体护理人员宣传标准预防、医患双向防护与职业风险知识、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如何正确洗手和手消毒知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掌握有效的消毒预防措施,尤其要强化洗手意识,护理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预防职业感染

医院对护理人员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工作人员。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护士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如在护理操作中尽可能避免手与锐器的直接接触,配备锐器丢进后不可倒出的锐器盒;注射器用后不许复用或取下针头;器械清洗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不用手直接清洗;医疗废弃物用后分类放置或用钳子夹取锐器收集;接触操作时戴手套等。只要采取适当措施,针刺伤的发生率可以极大地降低。因此,除了配合必要的安全设施外,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同样重要,可以有效切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规范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切实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可行性的管理制度,制定专科消毒管理制度,规范高危科室消毒管理程序,制定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管理规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使之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明确职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要严格检查各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从事高危操作的护士,如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血透室、传染科、检验科、急诊室、ICU等科室的护士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防纠正。对于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被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械刺破皮肤或溅污眼部、口腔粘膜者,应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发生。

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

对护理人员感染的监测即是职业性健康服务和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感染监控及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人员应定期全面体格检查,了解受感染的情况,查明有无感染,感染的性质,是否取得免疫力等,建立健康档案,并做好详细记录。对从事高危操作的护理人员均应进行免疫接种,如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减轻医护人员对职业感染忧虑心理,降低职业感染的机会,使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中医院

作者:韦劼在

第4篇: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的实施细则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医院实际,制订以下实施办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一)成立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防护专业组

为全面贯彻执行《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切实加强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领导,成立院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专业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机构职责

领导小组:在上级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布署、协调指挥全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做好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工作;协调物资、药品准备(防护物品、消毒液和抗艾滋病药品);督促检查科室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防护小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

1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及科室分析发生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向上级部门及时报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拟定相关资料;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加强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医务、护理、院感、防保及各相关科室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指导原则》及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术水平。

三、制订职业暴露防护相关规定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以及《XX医院择期手术、待产病人术前、产前传染病筛查制度》,要求各科室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严格遵照执行,严禁违规操作。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同时重视血源性疾病的术(产)前筛查。

四、做好防护物品及药品准备

院感科按照相关规定拟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物品、药品购置计划以及设立职业暴露应急药箱。物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和护理部审核并由院领导批准后,交后勤部门购买并在相关高危科

2 室定点存放并专人管理;药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审核及院领导批准后,由药剂科购进,定点放置于本院急诊科及院感科的职业暴露应急药箱内。

五、做好职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的标准认定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中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科室主任,科主任报告院感科,再由专业组负责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由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指导临床科室对可能或已被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及处置。

六、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用药方案》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服用预防药。其中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逆转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专业组人员应当按照《XX医院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时间表》规定的时间给予随访和咨询。

七、登记、报告

3 院感科要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相关病毒携带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并每半年将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5篇: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原则。(一)一级防护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必要时),戴工作帽和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二)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快速手消毒剂(按需配备能有效杀灭相应病原体的消毒剂)有效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三)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的消毒隔离防护按照本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二、发热门诊穿戴防护流程

(一)入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穿工作衣裤→戴帽子→穿隔离衣→戴纱布口罩(12层)→穿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手套(二级防护人员)→戴防护镜(二级防护人员)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三级防护人员)。

(二)出发热门诊及隔离留观室:

脱掉手套→脱隔离衣→脱去鞋套→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搓手→脱纱布口罩→放入消毒液中→脱去布质工作服→泡入含氯消毒液中→洗净双手→洗脸、洗鼻、洗眼、洗耳、漱口。

第6篇: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护指导原则

一、防护用品的标准及使用

在SARS病区工作或进入SARS病区的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医用级的标准。

1.防护服 应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由帽子、上衣、裤子组成,可为连体式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帽子面部收口和腰部可采用弹性收口或拉绳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2.防护口罩 应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口罩可分为长方型和密合型,应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不小于95%。

3.护目镜或面罩 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4.手套 为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

5.鞋套 为防水、防污染鞋套。

二、防护用品的穿脱顺序

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1)戴口罩 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位。

(2)戴帽子 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3)穿防护服

(4)戴上防护眼睛,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5)套上鞋套

(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1)摘下防护镜

(2)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3)摘掉手套,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4)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5)脱下鞋套,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6)摘掉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三、分级防护方法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按常规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外,在SARS流行期间、流行地区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到医院或其它现场进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等工作时尚应遵循以下防护原则:

1.一级防护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原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和临床诊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时的工作人员;对公共场所、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其它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的工作人员。

(2)防护要求

①穿普通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流调人员可不穿),戴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口罩。

②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离开病区时,脱防护服前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一次,脱防护服后再次用流水及肥皂冲洗手。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2.二级防护

(1)适用范围

①进入隔离留观室或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②在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集中收治定点医院污染区或其它发病地点,对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③在疫点或疫区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

(2)防护要求

①防护要求为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防护帽和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离开污染区后更换),以及戴乳胶手套和鞋套,近距离接触病人时戴防护眼镜。

②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见图)和消毒。同前。

③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3.三级防护

(1)适用范围

①对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护人员。

②适用于采集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的工作人员。

(2)防护要求

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将口罩、防护眼镜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符合N95或FFP2级标准的滤料)。

四、对手的清洗消毒的要求

1.对洗手的要求

(1)接触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物品前;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5)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6)在同一病人身上,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

(7)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2.对手消毒的要求

(1)接触每例确诊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之后;

(2)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

(3)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等部门带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4)检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

(5)接触SARS病毒污染的物品之后;

(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五、其他要求

1.工作场所要注意通风。

2.医务人员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的卫生和保护。

3.离开污染区到半污染区时将全套防护设备交医院灭菌和消毒处理。疾控机构人员离开疫点、疫区时将全套防护设备放入密闭污物袋封闭后带回疾控机构灭菌和消毒处理。

第7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一)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其基本特点为:

(二)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三)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

(四)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飞沫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一)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物品时,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属情况必须立即洗手:(1)摘出手套后;(2)接触病人前后;(3)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二)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三)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四)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消毒或适当消毒。

(五)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六)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七)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一)基本要求: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二)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为传染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三)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或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着装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面罩。

2011-10-28转载注明:http://

第8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四)基本防护要求

规范洗手内容:

“六步法”洗手

摆式洗手龙头

抗菌洗手液

取缔公用毛巾

加盖污物桶

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手套的屏障

◆戴手套是为了避免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病人;

应用操作控制

◆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

◆用过的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如果用后的针不能立即处理,应使用单手回套;不要将针放入已经过满的利器收集箱中;相关工作完成后,再脱掉手套;

摘掉手套后或接触体液后立即洗手。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

戴口罩和护目镜可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体液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

隔离衣

穿隔离衣可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必要时可在外加塑料围裙;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免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五)主要疾病的应急预防

1、职业暴露HBV后应急预防

针对乙肝易感者与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即血清抗HBs阴性者。当接触血清HBsAg(+)血液后,措施有两条:

其一,应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首次应该在暴露后48h内完成。HBIG的效价必须达到1:200000(即200ul/ml)以上,用量0.6ml/kg的保护效果较理想,对既往接种过疫苗而无血清学应答者,宜接种HBIG两次(相距3—6个月)。暴露后一个月,如未发生乙肝,宜重复应用HBIG一次。

其二,应急接种乙肝疫苗,暴露后6个月内应予血清学随访,并注意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至于血清学抗体HBs≤10ul/ml的医务人员,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一次,并接种HBIG一次。上述措施应尽早(48h内)完成。

2、丁肝

丁肝只发生在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它通过类似乙肝途径传播。防止乙肝感染的措施也对丁肝病毒有效。

3、职业暴露HCV的预防

◆ 对此类血源性感染尚无适当的预防方案。预防性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药是否奏效无定论,故不推荐。

◆ 对暴露者的血清学随访抗HCV十分重要,暴露后24~48h内,6个月与12个月检查三次抗HCV是必要的。一旦血清抗HCV由阴转阳,似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不必等待肝功出现异常。

4、职业暴露HIV后的预防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职业暴露HIV的处置

1级与2级暴露者,使用基本用药方案;3级暴露者,应采用强化用药方案。职业暴露HIV后,专家推荐三步曲处置方案:

1、挤血,用肥皂在流水下清洗;

2、75%乙醇浸泡15min;

3、预防用药(最好在2h内使用)。

职业暴露HIV后用药方案

基本用药方案:目前专家推荐齐多夫定(zidovudine)与拉米夫定(1amivudine)联用,前者每日600mg,后者每日300mg,连服4周。

目前有两者的复方“双汰芝”(Combivir)片上市,每片含前者300mg与后者150mg,用量同上

强化用药方案:如系高度暴露,再加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indinaviL商品名佳息患)或奈非那韦(nelfinavir),前者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800mg:后者用量为每日2-3次,每次750mg。

所谓高度暴露是指下列情形之一,即①暴露血量较多;②暴露源的HIV滴度高;③暴露源为耐药毒株。此外,暴露血液循环,或投药时间延误过久,似应视为高度暴露或按高度暴露处理。

职业暴露HIV后的随访

随访有两大内容:

一是血清抗HIV检测,包括暴露当日,6w,12w与6m,至少4次;

二是服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对症处理。

职业接触AIDS/HIV的预防

医务人员接触艾滋病病人时,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1、当暴露的皮肤或衣服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穿白大衣、戴手套;

2、当血液或其他体液可能溅起时,要穿塑料防护衣、戴防护眼镜和口罩;

3、医务人员特别要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或刺伤,污染的一次性尖锐物体用后应立即收集,在特定的容器内处理不再使用;

4、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彻底洗手,特别是手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洗手,脱去手套后还要洗手;

5、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艾滋病的直接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6、口腔科,外科及行尸体解剖的医务人员即使对一般病人操作时也要注意避免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

7、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将污染物,如血液、体液等溅入口内,要立即吐出,并用水漱口。

职业暴露HIV后登记和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及时向当地CDC报告。

第9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最近我院院感控科开展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的学习。通过学习,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这些老照片,“非典”。不知大家是否记得那年呢?据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今由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出现蔓延趋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正日益增加。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这些危险及不规范操作也大大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通过学习,我很高兴有机会在此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我的一些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的感受。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认知及现状;

2、原因分析及危险因素;

3、预防措施及处理要点;

4、关于我院职业防hu方面的持续改进。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的便是我们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因接触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我们的健康或危及我们生命的一类活动。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据卫生部门统计,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

如图所示,护士在所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占最大比重。据卫生部统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于针刺伤所致。针刺伤、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威胁时刻存在。

在当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和各种侵入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每年有数百万。也许您就是这项技术的执行者。随着各项技术的执行,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机会。每年你所接触的大量病人以及你数以百次可能被血液感染的潜在危险,其严重后果是什么?您想过吗?

我们也在很多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标题新闻:

1、医生害怕染艾滋,误诊病人被晾手术台;

2、丈夫染艾滋病,妻子临产难找医院接生;

3、手术前做艾滋病检查大有必要;

4、某口腔门诊惊现艾滋病感染者。看到这样的标题,个人觉得是我们有些医务人员对于感染防控理解不够,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当然,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不信你看。。

科学报道,每毫升血液中含HBV病毒就有一亿个感染剂量.,感染HIV只需1.4毫微升血液,HBV只需0.4毫微升血液。如果你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经免疫的话,你感染的几率为6—30%;如果该病人乙肝e抗原呈阳性,那么你感染的几率将上升到27—

43%。有十四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你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受感染的几率是0.29%。尽管你所接触的病人导致你感染的机率相当低,但是不等于0„

这是《羊城晚报》曾经的一则报道,这样的报道每年有很多很多,每一次都那么触目惊心。对于我们医务人员而言真的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如果你真的被含有血液感染的针头扎伤,先不谈你是否已被感染,想想你在心理上能承受那么长、那么多次的检测期吗?曾听过

美国一名被艾滋病病人针头扎伤而被感染的护士lisa,以她的亲身经历为主题所进行的一次演讲,她在窗口期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到的,那种担心、恐惧,焦虑,绝望,以及亲朋好友的疏远,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离墙,心理上的压力远远大于身体及生理上的压力。由此可见,职业暴露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同时对我们的心理、家庭、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总结学习及临床上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风险因素:1.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淡漠,防护教育不到位;2. 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临床经验欠缺;

3.手卫生实施不规范;4.安全注射操作不规范;5.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据统计,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扎伤。每30秒钟,在您和您的同行中便会发生一次职业暴露。每30秒钟一次也就是每年将近有百万次职业暴露发生。自有医护工作以来,医护人员就不经意地暴露在这些病原菌地威胁之下。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避免职业暴露已经迫在眉睫!

根据这些原因及风险因素我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首先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其次要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最后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我们应该准确、规范的做好“标准预防” 从标准预防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到,标准预防既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也强调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以及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标准预防既保护病人又保护医务人员,达到了双向防护的标准。从另一方面理解,它实际上就是对血

液和体液实施全面屏障隔离。隔离的对象为“所有”的病人。对医护人员而言,不管对象是已知或未知血液或体液感染的病人,都应采用标准预防措施。

从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了,标准预防的措施就是以下这简单的六点。看似简单,仔细阅读,深入理解,其实它包含了所有基本的预防措施,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真正规范的做好标准预防措施,那么职业暴露几率一定会大大减少。举个例子吧,时间来到了1988年的初春,如果您是上海老一辈的人,您一定记得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甲肝大流行吧。元旦刚过,甲肝患者不明原因的大量增加,它一时间打乱了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正常生活。空前拥挤的医院,实在无法接收下那么多的甲肝患者,以致工厂仓库,甚至是旅馆和学校教室都成为临时的甲肝患者安置点,分管卫生工作的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同志及她的同仁们采取了多种办法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控制疫情。这场疫病流行,整整持续了2个月,甲肝感染者超过35万人,死亡31人。疫情最后能得到控制,那正是因为他们最后抓住了关键点,甲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他们的措施便是,普及手卫生知识,在那时你在上海的每一个公共场合你都能看到一块小小肥皂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上海人饭前饭后、便前便后都要洗手,就这样,疫情在3月初就得到了基本控制。从另一个角度看,难道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标准预防,使这场突如其来的甲肝暴发流行可谓告终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现在,我所在的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的要求工作着。我院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规定设有“职业防护管理”文档,有“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对医务人员的

职业暴露做好了一个全面详细的备案登记;我院设有总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各个科室也都有针对自己科室特点的感染管理手册,在科室最明显的地方摆放着科室特色的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以及职业防护措施,这些都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每年体检,我院的医务工作者的乙肝表面抗体都是阳性的,那是因为我们都注射的了乙肝疫苗,采取了主动免疫;在我院的日常工作中是强制使用一次性口罩,特殊科室(感染科)使用N95口罩;实施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操作时一律带一次性无菌手套;感染科,ICU等科室的每个病房和病床前都备有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卫生手消毒;每个科室都配备了齐全的洗手设施,每次洗手都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洗手;这是我院医务人员的一些洗手瞬间,你看,你在洗手,我在洗手,他在洗手,她也在洗手,今天我们都在洗手,您洗手了吗?记得一定要按这六步洗手法进行哦。在我院,医务人员每次操作后按常规正确分类处置好医疗垃圾,并使物品处于备用状态,清洁物品与待消毒物品分开放置;进入病房的用具都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再进入清洁准备间;护理特殊病人(H7N1)是穿隔离衣,带防护口罩,护目镜等;同时保证每个病房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物品的表面,以及用循环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不同病种分区放置,加强患者隔离及疾病的宣教指导,切断了传播途径。这些措施是我们工作中一些微小的工作,可是就是这些微小的工作组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理念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防起,用这些精细化的措施保护好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保护好我们的每一位病友,使我们的职业暴露几率大大降低。

总之职业防护是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在

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记:在绷紧职业安全这根弦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更要增强自身抵抗力,接种各种疫苗,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的习惯、一个规范的操作永远是我们的最佳保护神 。谢谢大家!

上一篇:公司注销账务处理下一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