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共11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篇1

1概述

工程技术人员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力与创新能力,在产业技术水平上起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目前应用型技术人员人才严重匮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企业对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现有人才具备的能力不匹配,导致技术能力与需求的不匹配、不协调,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工程技术人才资源,还造成了技术水平的停滞不前。对于这种技术人员培养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局面,我们必须增强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测评,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做出贡献。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篇2

一、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构成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

相对于其他一般职业来说,政治素质对会计人员尤为重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可以激励会计人员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深刻领会国家方针政策的能力,是更好地组织日常财务管理的向导;熟练掌握国家的有关法规制度,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关系;一身正气的品格,有利于预防单位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自律要求,又是会计人员保持一生廉洁节操的法宝。

良好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心;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严格执行《会计法》及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财务会计规章制度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作风严谨,严于律己;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等等。

(二)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

会计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对该职业的从业人员有特殊的能力要求。不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业务能力水平,是无法胜任会计工作的。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有:与履行职责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基础,它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税收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业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处理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能力,如会计制度的适用性设计能力,组织日常会计核算的能力,奖金筹集、运用和分配的能力,设计并监管内部控制的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珠算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等。

(三)一定的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对会计事项的认定,还是日常经济关系的处理,理财或实施内部控制,许多知识都是无法从书本直接学到的。一般的会计理论和具体单位的业务实践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会计人员在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之后,还应在实践中认真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总结和完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受过会计专业教育的人员,至少要经过半年的实践,才能胜任某一方面的会计工作,至少要经过二年以上的实践,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会计工作实践能力。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和具体单位的业务实际,设计并实施适用的会计制度的经验;根据各种利益矛盾的特点和法律制度规定,正确处理国家与单位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经验;根据单位的经营目标和财力渠道,合理筹集、运用、分配资金的经验;根据单位实际及管理要求,设计并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经验;根据单位的特定环境和人员构成情况,正确协调和组织会计工作的经验,等等。

(四)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度。

会计工作政策性很强,规范性很强。任何一项业务处理都有着严格的政策界限或法律、法规、制度要求。若不掌握这些政策界限,不熟悉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就会给会计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会计人员应当成为一个单位的有关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及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行家里手。

会计人员应掌握和熟悉的国家财经法规、政策主要有国家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审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公司法、破产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从不同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了规范,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五)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会计是一种管理工作,而且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会计工作经常面临着两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较强的组织能力来协调。

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组织能力:组织协调单位与国家及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组织协调单位内部各层次、各部门,以及单位与员工利益关系的能力;组织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组织筹集、运用、分配资金的能力。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能力之外,会计人员还需具备的、在能力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能力结构之一就是会计职业道德。

二、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根据我国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现实意义。而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其主要工作在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从目前加状况来看,我国的会计教育仍未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它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许多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有部分会计人员甚至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假帐、错帐层出不穷。这种现象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法制的发展战略是格格不入的。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贝尔考依在其《会计职业道德》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会计职业包括会计信息的产生与鉴别过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制订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以及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一般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源于他们对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持有的高度道德水平的信赖。因此,会计职业技术教育道德是会计从业者维护其职业技术教育威信和高度正直观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列入会计教学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会计学生在毕业以后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技术道德规范,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一般地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以下几点:

1. 思想品德教育。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重要,并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好的思想品德。具体地说,首先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会计工作的艰巨性,热爱会计事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会计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其次,思想品德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提倡先公后私、重贡献轻索取。最后,会计工作触及许多方面的不同利益,会计人员经常会遇到矛盾,甚至会遭受挫折和打击,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原则性、坚韧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 法制教育。

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法制教育是让学生知法守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由于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应尽可能广泛。具体地说,在会计教育中,必须尽快开设有关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将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道德。

3. 专业及技能教育。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会计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完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会计职业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对会计一知半解的人,根本不能胜任会计工作,至于是否遵循职业道德就意义不大了。因此,对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育,绝对不能放松。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仍然过重注重知识灌输,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学生成为消极的信息接收者。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知识与技术的有效期在日益缩短。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中心,从专业知识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会计教育有必要大力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般地说,会计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教育、基础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共同学习实例分析等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把教学重点转到那些将来即使在某种知识过时以后也能有用的技能与价值观上,如交流技能、理解技能、分析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意识、合作意识、持续学习意识和职业道德观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对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

摘要:会计人员是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参与决策等会计工作的人员。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为内部管理当局所重视, 而且为广大的政府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而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事业单位尤为重要。会计工作的性质,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职责相适应的能力结构与会计职业道德。

关键词:会计人员,能力构成,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监理人员能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篇3

2008年某县水泥有限公司将工程承包给某冶金建筑有限公司施工,范某作为该项目部付经理负责(总工程)施工工程中安全、质量和进度。黄某(系监理公司土木工程师,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担任工程监理,负责监督水泥有限公司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2008年12月。该县建委对该工程进行监督检查,要求将该工程停止施工,待基础验收程序完善后再施工,且范某和黄某在工程安全监督记录上已签字,但范某没有让建筑工地停工,而是继续施工。黄某没有要求其报送相应的资料审查就让其施工。12月4日16时许,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脚手架搭建不合格,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名工人死亡。

分歧意见

黄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黄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理由是:作为对工程建设安全负有监督职责的监管人员应当属于管理人员范畴,黄某没有正确履行监管职责,对事故发生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其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另外,尽管黄某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质,但是他接受公司委派,到工地从事监督检查工作,就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在未尽到责任的情况下,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黄某的行为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理由有两点:(1)黄某不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资格。监理人员既不从事直接的操作行为,也不对生产、作业进行管理,他只是对生产、作业行为进行监督。所以监理活动不属于“生产、作业”行为,黄某不具备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资格。(2)黄某不具备监理工程师资格。不具有相应的监管认识能力,对事故的发生不具有过失。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37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黄某作为监理公司的土木工程师,不具有监理工程师资质,对施工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无法认识。对危害结果无法预见,那么他对结果的发生就没有过错,所以黄某的行为就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黄某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分析黄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应首先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监理人员是否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第二。无监理资质的监理人员能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一)监理人员是否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

首先。“生产、作业”是指人类采用一定的工具或方法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使之发生性质、形态或形状的改变或位置的移动。从而适合或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活动。从形式上看,生产、作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普通职工的直接操作活动。如电焊工的焊接行为等;二是科技人员的实验、设计、化验行为;三是指挥、管理人员对生产、作业的指挥、管理活动。虽然建筑工程的主要安全责任单位是施工单位。但是监理单位的行为也是围绕工程建设进行的,并且监理人员的行为也会对生产、作业产生影响。例如本案中。监理人员如果严格审查相关资料,督促施工方落实安全生产规范。禁止其在整改前继续开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范,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监理人员的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应该说是一种生产、作业行为。

其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4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既然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范围已经涉及到工程安全的管理,就有可能发生因行为失当而产生安全责任事故,因此。不能免除因监理企业或监理人员过错导致的工程安全事故责任。依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监理公司既然有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就应该有承担因过错导致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

另外,《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管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条例》的第2章至第4章分别规定了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及其他单位的安全责任,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也就是说以上单位违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出现安全事故后,应当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事实上,2003年7月1日发生的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重大工程事故的监理单位就是因为“未有效履行监理单位的职责,未对调整的施工方案组织审定;监理人员资格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现场监理失职,未对监理的工程实施有效的巡视检查,未能及时发现险情和制止事故,负有重要责任”而受到刑事和行政处罚。这是血的教训。

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通过之前,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仅限于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而《刑法修正案(六)》通过之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由原来的几类企事业单位职工扩大到从事生产、作业的一切人员,把目前难以处理的对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所有人员都包括在内。笔者认为,从修正案对原条文的修改即立法本意可以看出,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可以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

(二)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而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能否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

尽管建设部《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22条明文规定:“监理工程师实行注册制度”,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具备了监理职责的人员就可以成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理由有以下两点:

1、重大责任事故罪惩治的是在生产、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并导致重大事故的行为。之所以国家明文规定监理工程师实行注册制度,是因为重大责任事故侵犯了公共安全,社会危害性较大,它对监理人员谨慎行事的要求更加严格和苛刻。无论是依法注册的监理工程师,还是未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的监理人员,只要其行为违反了安全管理规定,并导致的重大事故发生,都是对安全生产秩序的破坏,其行为性质都是一样,都应该做出相同的法律评价。针对同样的危害行为。不能因为行为人取得注册监理工程师资质就构成犯罪,无监理资质的反而不构成犯罪。照此推理,监理部门就有可能为了逃避处罚专门派遣无资质监理人员进行监理,那么监理制度就等于形同虚设,这明显与立法原意相违背。相比于有资质的监理工程师而言。无资质监理人员的危害性更大。

2、从监理行业的现状来看,不打击无证监理行为,将放纵犯罪。据统计资料反映,全国有15万余人通过监理工程师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其中有10万余人通过注册获得了《注册执业证书》。而这10万余人中只有5万人执业监理;另5万人将证书出租,不执业上岗,仅收取证书租金;还有5万余人没有取得《注册执业证书》,也就是说只有1/3的人有资格进行监理工作,但是2/3的人是无证监理。如果将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监理人员仅限于于注册监理工程师。将放纵2/3的无证监理人员,明显违背了国家设立监理工程师准入制度的初衷,也不利于监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篇4

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的行为,理论界存在违背职业道德与受贿之争。如何界定“回扣”的性质?对于这一行为,能否一律认定为受贿行为?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护士等不同身份的人收受“回扣”的行为性质是否一致?我们看一下我国的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怎样才算收受“回扣”行为?

怎样才算收受“回扣”行为,它是怎样定性的?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寿祥认为,“回扣”是指供应商按一定比例将货款返还给买方的资金。实践中,“回扣”分为账外暗中“回扣”和账内明示“回扣”两种方式,前者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后者是法律所允许的。国有医院管理者在工作中履行着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是国家工作人员,其收受“回扣”应当认定为受贿罪,而医务人员是否构成受贿罪,由他们是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决定。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从事医疗、教育物品的采购活动认定为公务行为,该类人员接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而将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教育机构中教师的医疗、教育采购等活动不认定为公务行为,该类人员接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有人据此认为,国有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的医务人员和教师是非国家工作人员。

对此,江苏省淮安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徐承业表示,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等单位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活动是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组成,国家工作人员根据管理需要必须进行各种职能分工。比如,国有医疗单位是在卫生法律法规规定下开展医疗卫生活动。为有效履行职能,医疗单位必须将其所属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人员分工,有的人员从事医药、器材等管理,有的人员从事医疗诊断,有的人员从事医政、后勤管理等。各类人员各司其职,从而完成法律赋予国有医疗卫生单位的公共卫生事业职责。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的医疗行为是依法履职行为,应当属于公务行为。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蔡道通认为,国有医院的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受医药经营单位的“回扣”行为应构成受贿罪,不能仅以违背职业道德来评价。《意见》第4条第3款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基于这一规定,有观点认为,医务人员开处方的行为并非公务行为,不论是国有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其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便利收受贿赂的行为,只能成立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而不能成立受贿罪。

蔡道通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结合《意见》第4条第1款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销售方财物,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构成犯

罪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应当说,该条第1款与第3款之间并非对立关系,国有医院的医生,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收取“回扣”的行为,既符合该条第3款的规定,也符合该条第一款的要求,理应择一重处,成立受贿罪。因此,《意见》第4条第3款的主体范围,应解释为非国有医院以及国有医院中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医务人员。

怎样算“不正当利益”?

实践中,能否将医疗器械销售人员在销售医药耗材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行为界定为行贿罪中的“谋取不正当利益”?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狄小华认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刑法第389条规定的行贿罪构成必须具备的目的要件,包括两种情形:行贿者通过行贿让国家工作人员为自己谋取的利益本身是法律禁止的,或不该谋取的违法利益。行贿者以行贿方式最终谋取的利益本身没有什么不正当,但其以行贿方式让其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应当理解为不正当利益。实践中,医疗器械销售人员以给“回扣”的方式使自己销售的医药产品获得了竞争优势,应当理解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而对于为谋取正当利益而进行的行贿行为该如何进行刑法上的评价,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徐承业认为,首先要明确的是,一般被索取贿赂的不追究行贿人的刑事责任,但是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廉洁性要求,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回扣”从而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可以追究行贿人的刑事责任。其次,从表面上看谋取的正当利益并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同时希望国家工作人员在以后履职过程中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给予其利益的行为,也应当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构成及其本质 篇5

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构成来看,它涵盖道德本体与价值、理想与目的`、原则与规范三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本质来看,道德信仰只能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反映.

作 者:任建东 王艳玲 作者单位:任建东(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876)

王艳玲(华南理工大学社科系,广东,广州,510640)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篇6

浅谈信息化、市场化条件下高校档案从业人员素质的构成取向

我国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对于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对传统档案管理的观念及模式进行变革,走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对从业人员要切实解决好适应信息化和适应市场化的两个问题,实现由管理型向知识型、技术型的转变.

作 者:巫彩云 WU Cai-yun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9(3) 分类号:G27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素质要求   发展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 篇7

1. 研究现行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

1.1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主要概况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是在审计过程中所遵循的预防控制风险的制度体系, 对审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 促进审计风险防控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行。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涉及审计过程的风险点, 利用系统化的统筹规划, 对审计工作加以有效地制约, 控制审计运行中的各项风险因素, 从而不断强化审计水平。审计风险防控机制融入盘库、调阅、监管、报告、评估和归档等多项重要环节, 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加强审计环节之间的协调性, 提高审计效率, 减少失误性操作, 尽可能减小审计风险。同时, 健全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对提高审计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采用科学化的制度管理, 规范审计秩序, 把握基础性问题, 优化审计工作流程,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水平。

1.2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所建立的预警防控机制, 旨在减少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因素, 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展。审计风险防控机制是一个系统化的体制组合, 主要包括素质能力教育机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审计信息公开机制、法制建设创新机制等, 涉及关键性的审计质量风险点。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着重从审计执法风险、效能风险和廉政风险方面入手, 制定相关的风险预警防控制度体系, 逐步完善审计风险控制系统。

1.3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构成缺陷

现行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不够完善, 在机制构成上存在着较多的缺陷, 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机制有所欠缺, 使得审计风险防控工作环节的协调度较低, 审计运行秩序相对混乱, 导致审计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无形中增加审计风险因素。

2. 积极完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

2.1 健全权力风险监管机制

权力风险是审计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健全权力风险监管机制对解决审计风险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行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将权力风险监管机制纳入相应轨道, 亟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健全权力风险监管机制, 应当以制约审计权力为出发点, 建立风险制衡监管机制, 加快审计风险内部监督与管理的步伐, 实现审计权力风险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明确审计各部门各人员的分工, 将权力制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防止审计权力的滥用, 加大监管力度, 合理控制审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减小审计风险滋生的概率。

2.2 突出项目协调增效机制

由于审计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审计项目相对复杂, 各项目之间的协调运作十分重要。因此, 重点突出项目协调增效机制是完善审计权力风险监管机制的关键举措。审计项目协调增效机制的要点在于对各个项目加以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 根据审计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分析现行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影响因素, 制定出全面的计划, 增强项目运行的协调性, 以加大审计计划的可行性。同时, 加强审计项目进度控制的力度, 优化审计项目流程, 增强各项目运行环节之间的合作程度, 以大幅提升审计效率, 控制风险因素, 尤其在审计项目的审核、报告、归档阶段建立起紧密的链接, 简化不必要的程序, 进一步促进审计风险的控制。

2.3 引进外部力量利用机制

针对现代化背景下的审计环节, 引进外部力量利用机制, 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 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引进外部力量利用机制应当从完善其法律法规制度入手, 制定出相应的聘用方案与审核标准, 规范外部力量的引进秩序, 并为审计系统注入新鲜的血液, 促进审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 对引进的外部力量加以制度化的约束, 采用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 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 以减少审计风险因素。

2.4 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

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在现行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运作中不可或缺, 为保证审计质量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应当在原有考评机制的基础上融入审计执法风险评估、审计效能风险评估和审计廉政风险评估三方面的内容, 统筹各项考核因素, 一同纳入风险责任评估机制, 明确审计责任并将其落实到各个人员身上。着重完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制定责任标准, 对审计人员加以统一的考核, 将问责制度落于实处, 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到最小化, 实现审计风险防控的长远发展。

结语

近年来, 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审计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加, 无形中扩大了审计的风险。审计风险防控机制为控制风险发挥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有效提高审计风险防控能力。然而审计风险防控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化工作, 现行机制尚未发展成熟,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使得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健全审计风险防控机制, 完善防控机制构成要素迫在眉睫, 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要点性问题, 突出项目协调增效机制, 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 不断完善系统化机制, 将审计风险防控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场环境日益复杂, 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审计风险防控机制作为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 能够有效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提高审计水平。因此, 深入分析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研究现行机制的状况, 不断完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 以增强审计风险的预警防控能力。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基本构成

参考文献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篇8

一、采购从业人员能力的实质与特征

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能力就是在政府采购工作中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运用政府采购公共资源,合法有效地履行政府采购职能,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发展和政府采购规模增长,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专门才干。其实质就是采购从业人员依法并创造性地管理采购事务、履行采购职能的实施能力和职业胜任特征。它直接代表着政府采购的能力和水平,更直接决定着政府采购的效能、效率、效用和效果,构成了政府采购的核心竞争力,是政府采购领域公共人力资源开发的焦点。采购人员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法定性。采购机构和采购从业人员必须在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强化和运用采购职权,但这种能力的发挥和职权的运用又必须同时受到法律、社会公众、政治系统和职能部门及监管机构的规范、约束和监督检查。

战略性和政策性。采购机构需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能力来预测和把握采购工作的发展趋势和采购当事人的现实需求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提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诸方面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组织、调节和推动整个地区政府采购工作更加全面、理性、稳步地向前发展。

高度的应变性。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其对现实采购环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自省性和自我调适、自我改变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在知识经济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等外在环境变化以及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标准化等内在环境变化中,采购从业人员能够紧随科技技术发展而及时地采纳和运用新的观念、知识和科技手段,不断变革和完善采购机构自身建设、增强采购能力,确保其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对采购环境和采购形势的应变性是采购从业人员能力的核心之处,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极强的针对性。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贯串于整个采购过程的始终,具体到每项采购活动的各个采购环节,把采购当事人的意志、需要、动机和采购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采购资源条件变成具体的采购活动,直接作用于采购对象,并由此产生具体而公正的现实结果。因此,操作性、执行性、结果性、深远的影响性和公正性是其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最独特的特征。

总之,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是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践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采购机构在采购过程中应对不同采购环境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其核心是从事采购的能力,直接决定着采购管理和操作的方式以及采购水平、质量、效果,并对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二、采购从业人员能力的构成

从政府采购的实践看,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代综合能力体系,由多重的内容构成。这个构成受采购环境、采购职能、采购体制、采购机制、采购业务结构、采购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等许多因素影响,但最主要是由采购职能所决定的,因为采购能力根本上讲就是履行采购职能的能力。因此,根据采购职能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基础性能力

基础性能力也就是采购机构与其他采购主体或采购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是其他各部分能力存在、发展以及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基础性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确保采购工作正确性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政治警觉性和敏感性,以及政治分析能力、科学的政治理论学习能力及运用能力和正确的政治思想、精神的融会贯通能力与实践能力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及采购原则的坚持能力与灵活性、政策性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等。

道德能力。道德能力是确保采购工作正确性、合法性的又一个基本能力,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内化能力、道德体现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慎独处事能力、道德升华能力等。其核心是按照社会公德和采购工作道德伦理标准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概称为道德能力。缺乏这种能力,采购机构和采购从业人员就会没有约束而滥用采购权力,甚至胡作非为,违法乱纪,进而导致采购管理和采购操作由正面走向反面。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采购质量与采购成效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应具备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表述问题、提炼观点、拿出对策、找到途径和方法、形成规划和战略构想等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思想智慧,其最主要的效用在于提出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

文化能力。文化是确保基本采购质量的学习性能力,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阅读理解力、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以及获取采购信息的感知能力、调研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幽默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功力和文字功力等,其核心是学习能力。

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确保采购质量的实践性能力,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所应具有的联系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亲和能力、影响能力、感染能力、吸引能力、号召能力、鼓舞能力、化解能力、维持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其实质是社会经验,核心是社会活动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

个性能力。个性能力是完成采购工作的基本心理平台,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应具有的感受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意志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忍耐能力、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乃至个人的形象力、魅力、活力、毅力等。其实质就是心理素质,是做好采购工作必备的内在条件。

健康能力。健康能力是做好采购工作的生理平台,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免疫能力、保健能力、运动能力以及体力、耐力和精力。其核心是精力。健康能力是采购从业人员投入采购工作的先决条件,是采购机构开展正常工作和采购从业人员从事采购事务必须有的最起码的物质保障。

(二)运行性能力

运行性能力主要是指采购从业人员在从事具体的采购业务工作时所应具备的业务性、操作性能力。根据采购工作的实践看,采购从业人员为了适应实施采购业务、高效履行采购职责的需要,就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能力:

调研咨询能力。调研咨询能力主要包括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调查研究能力、诊断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以及获取采购信息的能力、咨询解释采购政策的能力、论证采购方案的能力、分析判断采购案例的能力和在采购过程中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等。

采购组织能力。采购组织能力首先包括对采购环境的感知与应对能力和在采购过程中把握方向的能力、预测采购风险能力以及提出采购目标的措施的能力、对实施采购方案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其次还包括采购从业人员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学习业务技巧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影响他人的感召能力、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管理能力、整合能力、自律能力、团结能力以及加强团队建设能力、人才管理与利用能力;再次还包括采购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在采购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抉择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施采购业务能力、管理操作技术能力和掌握采购职业专门技的能力等,其核心是在政治上成熟、在业务上教练。

采购决策能力。采购决策能力首先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对采购技术方案的决策能力,即预测能力、运筹能力、谋略能力、规划能力、立项能力、计划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等;其次还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对实施方案的决策能力,即制定实施规程、实施程序、实施措施的能力,主要是对采购业务实施的建议能力、方案起草能力、科学组织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合理调配能力、合法采购能力、调整采购方案能力和适时决策能力等。

采购创新能力。采购创新能力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对采购政策和采购业务知识的组织学习能力以及对采购业务的组织实践能力、组织判断能力、组织设计能力、组织改造能力,还包括适应对职能转变的能力、调整采购措施的能力以及对采购体制、采购机制、采购模式、采购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力和采购方法的改进能力、采购制度的变革能力、采购环境的适应能力、采购工作的变通能力等。

采购执行能力。采购执行能力主要包括对采购制度的执行性决策能力和在采购过程中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动员能力、指挥协调能力、采购执法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业务指导能力、业务委托能力、业务操作能力、招投标组织能力、采购文件编制能力、采购项目评价能力、项目评价标准和结果确定能力、合同签约能力、业务检查能力、业绩评估能力、救济保护能力、项目验收能力等。

采购协调能力。采购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对采购过程中各种采购关系问题的把握能力、处理采购关系的意识能力、发出与反馈采购信息的感知能力以及程序运作技巧、采购业务实施的协调能力、采购关系的理顺能力和解释沟通能力、业务协同能力等。

勤政廉政能力。勤政廉政能力主要以采购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公开透明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勤政廉政意识为主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包括采购从业人员自身的反应能力、投入能力、引导能力、推动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自我监督能力、接受外部监督能力、自我纠偏能力和程序控制能力等,其核心是廉洁自律与拒腐防变能力。

对一个采购从业人员来说,基础性能力和运动性能力都是重要的,这两项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是紧密相关的,有些还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或者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共同构成了采购从业人员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具备并增强这些能力,使采购从业人员完善这一能力体系已成为推进政府采购工作不断发展的最重要选择。

三、开发和建设采购从业人员能力的选择

建设和开发采购从业人员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根据采购实践经验并把采购队伍建设现状结合起来,打破或解除束缚采购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切禁锢,推动采购能力不断优化、升级,并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实践来看,把采购能力开发做得更具体、更实际、更有针对性、更符合采购工作发展的需要,其实质是一种政府采购领域内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改革与创新。

(一)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对政府采购工作来说,采购能力的开发和建设本身就是履行采购职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采购从业人员能力开发的优劣成败。这里要求不仅要最充分地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必须抓住体制问题、机制问题、方式或模式问题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并由此加大采购从业人员能力开发的力度。事实上,一个地区采购能力的强弱优劣,从采购机构自身的角度看关键取决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劣,包括科学与否、民主与否、规范与否、法制与否,特别是封建残余肃清与否、有关关系理顺与否、观念转变与否、机制科学与否、措施得力与否、行动果断与否、监督到位与否;毫无疑问,如果答案肯定,则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开发就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开发就差。因此,采购从业人员能力开发水平关键就是要看采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如何。

要突出对采购从业人员运行性能力的开发,敦促基础性能力的发展,使之与业务性能力的开发和发展保持协调、同步。这里重要的是要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改革和创新为基础,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整体协调起来,这实际上是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内在要求及必然伸延。

(二)提高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

要根据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形势和政府采购工作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按照人才科学的原则和规律,抓住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人才开发战略和具体计划,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地实施政府采购业务培训,借助于各种手段赋予采购人员以最实际最有用的能力,全面加强采购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提高和优化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全面推进整个采购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导。要运用科学的人才理论思想和人类一切优秀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来武装采购从业人员,全面提高他们基本的从业素质,其核心是提高他们的政治能力、道德能力、思想能力、文化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每个采购从业人员都有过硬的拒腐防变能力,以使采购能力形成巨大的量的积聚和涌动,这将对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发生最根本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结合实际,加强培养。要紧扣当前政府采购工作的实际问题,根据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展目标和政策法规,对采购从业人员进行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观念培训、制度法规培训、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采购从业人员对自己所面临形势的认识水平、对采购形势的应对水平,增强采购从业人员对采购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得每个采购从业人员都能成为学习能手、创新能手、管理能手,真正成为政府采购的咨询专家、政策专家、法律专家和业务内行。

第三,增强采购实践操作本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更主要的是要增强采购实践的操作本领,只有具备了过的硬的业务操作水平,才能有效地完成集中采购的各项业务。

第四,实现采购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管理资源,促进采购从业人员自勉自励、自我促进、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根据最新的人才科学理论,包括最前沿的素质理论、人才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促进采购从业人员加强自学和自我修养,脚踏实地提高从业素质,特别是在政治、道德、自警、自律、勤政廉政等方面的职业素质和在政府采购管理、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实现采购从业人员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总之,要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统一、科学、严格的采购执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培训,同时还要鼓励采购从业人员白觉提高自学能力,使所有采购从业人员无一遗漏地都受到正规的职业素质和业务培训,并具有各方面的能力;要把开发采购从业人员的能力实实在在地变成国家行为或政府行为。这种培训要侧重于采购实务和具体做法、采购技能和操作技巧以及采购方式方法等方面,从而直接提高采购从业人员操作采购业务的熟练程度,使其一到采购实践中就能熟练地运用新的能力创造出新的业绩。这样做的结果将可能是采购质量质的飞跃,更可能是政府采购目标得以实现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得以成功以及政府采购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措施。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篇9

(2007年7月5日,(2007)行他字第6号)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财务人员职业道德 篇10

1、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提高

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财 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2、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规定的程序

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办理会计业务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熟悉本单

位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方法,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构成 篇11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以双向而平等的交流方式,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话题的节目形式就诞生了。由于这种节目形态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融入了人际传播的功能,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形式、作用和角色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于是一种无文本的交流形式,因而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脱口成秀”的能力,也就是“talk show”。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形态一问世,便成功地拥有了收视群,迅速风靡全球。经过不断的优化和演进,这种源于广播的“talk show”逐渐扩大到电视,成为了视听共享的“TV talk show”电视谈话节目。

目前理论界将电视谈话节目论证为电视谈话的一个分支。电视谈话是“包括了从一有电视就存在的所有不用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而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完成无文本的节目活动,而且还是话题的组织者、话题进行中的控制者、话题成败的责任者。我们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谈话”是人际交流的最基本形式,那么谈话节目自然就具备了鲜明的人际传播特点。因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实现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必须以个体的身份与嘉宾进行平等而双向的信息交换。主持人的个体身份就是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谈话技巧以及风度、气质、形象、语言等构成的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个性风格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在以人际传播为特点的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当然的核心。

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质

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通常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类。作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除了应具备以上自然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外,还应具备自己的职业素质。

1.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工作中虽是人际传播,但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是“党的喉舌”这一根本属性和功能是不可改变的。无论是新闻类主持人、社教类主持人还是娱乐类主持人,他们同样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样在节目中实践着舆论、监督、导向的作用。所以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一样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各种纷繁的事件中,明辨是非、准确判断,在节目现场才能及时调控和把握。

2.广博而扎实的文化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嘉宾,通常是某一领域、某一方向、至少也是某一现象的代表人物,主持人想让这样的谈话对象跟着自己走,除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外,广博而扎实的文化根底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与自己的外部形象气质是紧密相连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脱口”能否“成秀”,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与自身的知识架构是分不开的。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构成,为主持人完成语言编码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3.精良的专业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包括:(1)标准的语言。作为主持人,口齿清晰、语言标准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2)语言的表达与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是语言的两种高级形式。表达,是将脑子里的画面用语言形式传输出来,这种表达要清楚、准确。语言的表现能力,是在表达基础上的语言感染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语言的感染力,需要语调、语势的情感辅助,也需要丰富的语言共同来完成。而丰富的语言,赖于主持人有语言组织的能力,包括词汇、语法的运用,“说”、“写”能力的调度。(3)快速思辨能力。在谈话现场,主持人会收到很多包括事件、人物、资讯、意见在内的各种语言信息。其中有与话题准备一致的观点,也有意想不到的一些评论。现场如战场,这就需要主持人运用快速思辨的能力,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纷繁的信息提炼、优化、整合成适用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对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与谈话对象的信息交换。(4)发现创新能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告诉我们不要忽视细小的东西。现场谈话对象的一个措词、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身体语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某种方向性的暗示。主持人要及时发现,并捕捉、利用。“发现”是谈话节目主持人保持敏锐触角的一个利器。谈话节目中的创新,包括节目思想的创新和话题思想的创新。节目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思想、不断有新的尝试才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谈话节目中的每一个话题都是经过精心策划了的,主持人在与谈话对象交流和交锋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到新鲜的信息,主持人“发现—拓展”,这便是创新;为了保持谈话的“新鲜感”,主持人在提问方式、话题转接上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進行一些有益的创新活动。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主持人基本的综合素质还要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可分为时政新闻和情感生活两大类。新闻类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具有新闻素质和新闻敏感;情感生活类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能够循循善诱、深入人心。不同类型的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但人际传播的特性是相通的。

二、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构成

无论哪一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因共有人际传播的特性,所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一致的。全国一百六十多个谈话节目,大家能记住的“名嘴”屈指可数。为什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他们的节目能够吸引住观众?无论青春靓丽、时尚知性、凝重犀利、还是睿智幽默,他们都有各自超人的职业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了每个人在节目中的个性风格,他们以“主持人”这个充满人性魅力的身份,走进观众的生活、走进观众的心灵!

1.要有策劃、采编的能力。谈话节目中的任何一个话题,不可能都是由主持人现场张嘴就来,都会有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包括中心话题的确定、话题层次进展的设计、道具细节的设置等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主持人“备料”,由主持人现场“掌勺”,和嘉宾一起制作出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如果主持人与前期策划脱节,只能是凭借嘴上功夫进行有限的二度创作。有的谈话节目,还会有前期采访环节。前期采访的内容通常是话题的切入点,从用来切入的故事、事件、画面片段到话题的衔接,从话题的衔接到现场的转接再到话题的终结,整个过程全部贯穿着“编导思想”。如果主持人不能具备这种“思想”,就不能很好的诠释话题的实质,不能很好的与嘉宾碰撞交流、更不可能完成好现场的引导和控制。国内外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大都是记者、编导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个人魅力和职业生命力都是非常长久的,就是因为他们具备策划、采编的能力、有长期一线采编的经历和经验,他们的专业素质、社会阅历、思想认知水平足够他们在节目中承担“核心”的作用。还有一些从播音员成长起来的主持人,能参与一些采编工作,会受益无穷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要求主持人去承担每一期的采编工作,但一定要具备这种能力。

2.要有语言表达和语言整合的能力。谈话节目虽然是无文本主持,但前期的策划、搜集工作,会让主持人有个框架式的准备,脑子里会有“文字”的痕迹。在无文本的状态下,还要完成部分“文脉——语脉”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能力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一起,构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整合能力。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讲,语言表达能力是基本功,而对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而言,除了语言表达能力之外,精到的语言整合能力也尤为关键。谈话节目最主要的就是“说”,不仅要“能说”还要“会说”,更要会“巧说”。“能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会说”就得取决于个人的语言表达水平了,谈话主持人的即兴话语能力非常重要;“巧说”是赖于对词语巧妙调度、对语法灵活运用基础上的话语设置,是对谈话对象能够进行心理挖掘和引导的语言编码过程和技巧。

3.要有“倾听”的能力。在谈话节目中,“听”是“说”的基础,主持人“倾听”,不仅要“能听”、而且要“会听”。在和嘉宾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倾听”是对嘉宾话语权的尊重、也是主持人捕捉信息的需要。除了“能听”,还要“会听”。只有听清了对方谈话内容,才能知道对方的心境、态度,才能及时捕捉到“易感”和“不易感”的语言信号,机敏应对、积极思考。

4.要有现场控制、协调的能力。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除了引导话题的深入外,主要作用是要协调好现场的各种关系。使嘉宾、观众、主持人能在一种和谐、有序的氛围中实现平等双向交流。访谈现场,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譬如:嘉宾滔滔不绝、情绪过激、跑题千里;回避话题、情绪低落、观点异端;还有嘉宾之间有失默契等等。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主持人必须要具备协调能力,运用各种办法迅速将现场的关系理顺,将话题进行下去。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善于控制谈话时间、要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将话题进行到一定程度、继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整个谈话。谈话节目还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这就对主持人的“现场控制”能力要求更高了,主持人不仅要控制节目时间、协调现场关系、还要保持谈话的“新鲜”。要善于抛出话题、收回话题;还要善于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继而印证原来的话题;还要善于激发嘉宾的谈话热情、鼓动嘉宾之间的碰撞交流。现场控制、协调的能力是谈话主持人最重要的一种职业技能。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历经十几年的磨砺,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节目主持人队伍也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以前播音员的最高追求——“采、编、播合一”,现在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目标。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改变着主持人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支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笔的具有高文化素质、高职业技能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主持人队伍正在向我们走来。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主持人不仅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而且真正成为了节目的“核心”,真正诠释和实现了“主持人”——“节目的主人”的内涵和价值。这是节目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

上一篇:文字人生下一篇:天天来刷牙(幼儿园小班健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