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精选11篇)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HIV、HCV、HBV感染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HCV、HBV和不明肺炎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被感染的情况,特制定相应的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
一报告制度
1、临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上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2、院感人员接报后立即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小时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3通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上报
二、处理操作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1 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
1.1 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基层医务工作者, 工作由于忙、琐碎, 而形成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例如, 不戴手套操作, 担心浪费, 对有喷溅危险的操作不穿工作服, 或操作后不严格按照程序消毒等。此外, 有的医务工作者存在侥幸心里, 认为传染几率不会那么高, 自己不会被感染。殊不知一旦被感染, 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多重性的危害。
1.2 锐器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
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离不开针头、实验试管、刀片、玻璃片等, 尤其是护士, 承担着各种注射、整理锐器的工作。但若操作不规范, 使用锐器盒不合理, 不使用防护设备等, 极易发生锐器伤, 使护理人员成为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源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
1.3 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易受锐器伤
医院的工作性质不分昼夜, 夜班、节假日的工作恰是质控环节的薄弱部分。夜间处置时, 容易忽略各种防护措施, 处置后不及时合理处理废物, 或因光线暗, 处理锐器时误伤造成锐器伤;休息日医务人员缺乏慎独精神, 缺乏责任心, 马马虎虎将垃圾分类, 整理用物时不慎被伤,
1.4 低年资医务工作者对职业暴露的认知不够
我院低年资医护工作者占全院医护人员比例的45%, 这部分工作人员工龄为6个月至2年不等, 未意识到发生医院内感染后带来的严重后果, 认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与己无关, 因此必须对这部分工作人员强化认知。从带教开始, 组织学习, 规范操作, 使低年资医护人员认识到防止院内感染是自己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达到操作规范化、防护系统化, 从而防止职业暴露, 降低医院内感染。
2 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
2.1 强化医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
医护人员必须对院内感染知识有明确的认识。首先, 新毕业的医师护士要系统地学习法律法规, 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前就对医院感染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其次, 院内定期组织各种培训讲座, 强化感染理论的再学习, 培训内容除加强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外, 还包括消毒法、消毒检测、职业级别防护、院内感染控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第三, 培训讲座根据病种而分门别类, 发现有新的传染病流行, 应及时地将防护知识和隔离方法通过学习告知每位医护人员, 每次培训后考核, 建立登记册。
2.2 加强医德和法制教育
医院的信誉与医院的感染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提高医院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医德水平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2]。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不仅是完成医护本职工作的需要, 也是对患者承担的一种道德责任。因此, 传染病院更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其素质, 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发扬慎独精神,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消除薄弱环节, 减少工作中医院感染的一切危险因素, 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伤害和感染因素。此外, 还应强化医院感染的健康教育, 使医院内感染健康教育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保障医疗安全,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
2.3 加强对低年资医护人员的防护技能培训
目前,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4]。因此, 对医务人员及卫生人员有计划地进行防护程序演练, 定期考核, 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掌握防护程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用后立即毁形, 专人回收登记、消毒、焚烧。锐器禁止用后回帽, 用后直接入锐器盒, 将盒盖旋死, 回收时带盒焚烧, 必要时加锁保管。对有喷溅危险的操作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二级防护;对传染性较强的操作进行三级防护, 带防护面具等。各个缓冲区域标识明确, 操作按照指示标识逐步进行, 有效地避免了医院内交叉感染。技能培训之余, 利用多媒体举例说明锐器伤对人的危害, 乙型、丙型肝炎, 艾滋病等均可由针刺伤造成职业暴露性感染。大量研究证实,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过血液传播的高危职业群体[5]。
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CT术前评估
涂云忠1, 叶更新2, 张坚1
(1.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广东广州510620;2.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广州510620)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致机械性肠梗阻通过螺旋CT检查进行手术前评估。方法:收集术前腹部CT并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病例50例, 对CT及腹部平片表现进行分析 (1) 梗阻近、远侧肠管表现; (2) 梗阻部位改变; (3) 并发症的CT征象。结果:50例肠梗阻中, 判断肠梗阻的有无, CT检查诊断50例 (100%) , X线平片诊断47例 (94%) 。肠梗阻病因的判断, CT诊断50例 (100%) , X线平片诊断0例 (0%) 。全组50例在CT上均见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影、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结论:结直肠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CT检查诊断梗阻的原因、部位、程度及发病缓急,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术前资料。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梗阻;CT检查;术前评估
[中图分类号]R735.3;R816.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 (2011) 02 (a) -138-02
struction through CT Examination
Guangzhou No.12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510620, China)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fibercolonscop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1资料与方法
结直肠癌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普通的肠梗阻基本上是一样的, 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结直肠癌肠梗阻的症状与小肠的梗阻略有不同, 患者腹部疼痛不是非常剧烈, 以钝性腹痛为主。腹胀是结肠癌中最明显的症状, 通常是整个腹部全部膨胀。呕吐在早期不明显, 出现呕吐常常是在长时间的情况下才出现。笔者通过对2007年1月~2010年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致机械性肠梗阻患者50例, 其中, 男29例, 女21例;最小年龄35岁, 最大81岁, 平均 (62.4±7.6) 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呕吐,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体检发现腹部胀痛, 常有压痛和反跳痛, 可见肠型, 听诊肠鸣音亢进等。全部病例均行腹部平片及CT检查。
1月我院经手术或纤维结肠镜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致机械性肠梗阻50例患者进行X线及CT检查分析, 现报道如下: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6]。
我院是传染病院, 更具职业危险, 所以加强低年资医务人员防护技能培训尤其重要。
2.4 加强监控, 建立健全防护制度
首先, 从医院角度重视职业危害, 以人为本, 关心医务人员及保洁员, 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 树立全面性防护管理理念。具体以病房为单位建立职业防护管理单元, 责任落实到病区主任、护士长, 随时监督医护人员,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做好个人防护, 做到锐器伤害为零。
由于防护措施得当, 监管到位, 我院近两年无职业暴露发生, 收到良好社会效益。总之, 护士职业危害关系到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 提高预防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加强工作的责任心和注意力, 以确保
参考文献
[1]李映兰, 李丽.临床护士针刺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 :52-54.
[2]李蕾, 李霞.医院感染管理与医德[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22) :3292.
[3]方略.健康教育对医院感染管理的促进作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1 (4) :102.
[4]王红艳.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J].淮海医学, 2007, 25 (6) :555-556.
[5]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424.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4-01
我院是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各种类型的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病院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往往在护理行为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会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针刺伤、安瓿割伤、锐器伤最为常见。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2]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3]。
1.2 化学性因素 化学消毒剂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病房环境、物品、诊疗器械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皮炎、哮喘、气促等疾病。
1.3 生物性因素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4]。而HBV、HCV、HIV在发生职业暴露中是最为常见的因素。
1.4 护士自身性因素 一方面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不严格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还有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如不能配合的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意外刺伤,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环节
2.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若遇皮肤损伤易感染。
2.2 操作中在临床护理中,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输液、输血、清洁伤口、换药、处理污物等,特别是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光线不充足,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操作后在清理用物废器物过程中,如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未严格进行消毒灭菌、一次性注射器回套针帽、利器未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利器盒,利器废弃物混入其他废弃物内等不正确的处置、分类、或处置不规范,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3 防止发生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部要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3.1.1 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危险的主要措施。护理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安全防范意識,指导护士学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对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纠正不良操作行为,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1.2 严格操作规程,预防锐器伤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手术中尽量减少尖锐手术器械在手术人员中的传递;做侵入性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使用过的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和锐器物;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帽。掰安瓿尽量用纱布保护,避免割伤。
3.1.3 加强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安全防范意识 自我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有效防护的关键[6]。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做到人人掌握,护理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护士要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学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1.4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坚持标准预防原则。护士的手如有破损,应用胶布包扎,后戴双层手套;对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必须戴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穿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并按正确的方法认真洗手和进行手的消毒。
3.1.5 发生职业暴露后伤口的紧急处理 如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及时长时间彻底冲洗;若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7]。
4 讨 论
传染病院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很多,应重在防护。重视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预防针刺伤,加强消毒隔离工作,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建立相应而有效的预防针刺伤措施,才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芬.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
[2] 李宗浩.论护理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0.
[3] 杨华明.现代医院消毒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4] 朱惠兰.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8A):1445.
[5] 雷素华.传染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8,6(10A):2612.
[6] 李蕤,崔立新.传染科危害因素的自身防护[J].全科护理,2008,6(12A):3186.
一、预防感染的紧急处理措施
1、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等治疗过程中接触到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血清后应立即采取抗感染措施:
①局部消毒处理: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止血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浓度为5%/L(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干净。
②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免疫蛋白1支(400U),3─4周后在加强注射1支(400U)。
③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由科室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经批准后在6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2、医院员工在工作中不慎外伤,应立即转相关科室进行伤口处理,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支(1500U)。
3、医院员工如在医院公共食堂就餐后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转肠道门诊诊治;如群体发生消化道症状,应查明原因,切断传播途径。
4、医院员工如出现发热(T38℃以上)、疼痛、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应检查血常规、胸片或透视,如不能确诊,需转呼吸科或感染性疾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
如群体发病应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及时分离病原体以明确诊断,有利治疗。
5、诊断为传染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上报。
二、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的报告和登记
1、报告: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应于2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填写《医疗锐器伤报告记录单》
2、登记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损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损伤源种类和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详细通信地址,包括亲属的姓名及详细通信地址;损伤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监测及随访情况。
单位
姓名
分数
职业暴露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地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请您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对您的真实回答我们表示感谢。
1、您在近一年中发生过锐器伤吗?
有
无
如有发生过几次?
次
2、您发生锐器伤最多的器具是什么?
A 注射器
B缝合针
C手术刀
D其它
3、您发生锐器伤时一般是在进行什么操作?
4、您每次发生锐器伤都进行报告了吗?是
否
5、您参加工作几年了?
年
一、判断题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暴露。
()
2、全球医务人员每年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人数约800人。
()
3、血源性传播病原体目前已知的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10余种。()
4、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是HBV感染及检测的主要标志。HBeAg是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标志。
()
5、医务人员如果没有个我防护,职业暴露后HBV的感染风险为6%~30%,如果患者抗-HBc阳性,感染风险更高。
()
6、手术室医生的职业暴露是以缝合时的缝合针刺伤和喷溅为多见。
()
7、医务人员如果眼睛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喷溅上,应该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8、发生锐器损伤后应在伤口的旁端轻轻挤压,不应在伤口的局部挤压。
()
9、丙肝的职业暴露可以应用球蛋白进行免疫注射。
()
10、锐器盒可以盛装到3/5满时,封盖,更换。
()
二、选择题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 化学性职业暴露
B感染性职业暴露
C 放射性职业暴露
D其他职业暴露
2、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
HIV
B HBV
C HCV
D 克雅病
3、预防锐器损伤应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锐器使用
B及时处理使用后的锐器
C 不携带锐器走动
D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注射
4、锐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器具是:
()
A 注射器
B 手术刀
C 缝合针
D 玻璃
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人群是:
()A
护士
B 医生
C
技术员
D 保洁人员
6、如果血液喷溅到完整的皮肤上应该用()清洗污染的皮肤?
()
A
肥皂液
B 流动水
C 含氯消毒液
D 75%酒精
7、医务人员发和职业暴露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A
紧急局部处理
B 报告
C 填写登记表
D 基线评估
8、标准预防的原则是:
()A 保护病人
B 保护医务人员
C 二者都是
D 二者都不是
9、标准预防是认定病人的()都具有传染性。()A 血液
B 体液
C 分泌物
D 排泄物
E非完整的皮肤黏膜
10、关于戴手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要戴手套按电梯按钮
B摘除手套后必须要洗手
C 皮肤有损伤时戴双层手套
摘要:我国目前已处于HIV感染增长期,而且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已开始从高位人群转向一般人群。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22-01
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1.1职业暴露的定义: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液、胸水、腹水、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时或被针刺或利器割伤或污染医务人员的粘膜。
1.2职业暴露的传染源:就医务人员而言,工作中常见的HIV暴露包括HIV的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含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含HIV的试验样本,生物制品,器官等。
1.3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①针刺伤: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深静脉穿刺导丝、静脉采血等。②锐器刺伤:传递器械、刀片、缝针;无刺伤性接触:HIV血液或体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溅到口腔、眼睛;被血液污染的器械。
1.4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医生无疑是HIV职业暴露的危险人群。除此以外,病房护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工作人员、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师、有关血库、化验室和血液透析病室工作人员、尸体解剖人员、甚至相关的清洁工人、警察等也都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职业暴露的护理策略
2.1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规范化培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流行较晚,艾滋病的护理对于我国护理人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士在进行相关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得到系统的培训,而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护士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思想境界,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定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包括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治疗护理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HIV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培训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同时,定期进行艾滋病护理查房,有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实践培训。经常参加各种艾滋病新进展专题培训,开阔视野。通过持续有效的培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良好的工作习惯,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护理工作是高风险和高压力的行业,临床一线的艾滋病病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2]。因此在为艾滋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给予疏导,逐渐消除恐惧和偏见。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2.3严格暴露的防护:建立规范的防护流程,维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通过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督促护理人员遵守安全防护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应做到:
①认真洗手:保护双手皮肤完整,如有伤口用防水敷料包扎,接触污染物及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如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立即有肥皂、清水彻底洗干净,脱去手套后也要洗手。
②正确使用保护隔离设备,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用物时,须戴手套,如被污染及时更换,进行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及护眼罩,必要时使用胶围裙,鞋套。
③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利器盒,满2/3是更换,利器盒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做医疗废物处理。
④病人标本应放置在坚固的防漏器内,以防运输是溢出,当收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污染容器外表及申请单。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②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③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④局部处理完整后,尽快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及护理部,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药物预防越早越好,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即使超过24h,也要预防性服药。
3讨论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护理人员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不可避免,特别是传染科专科医院,艾滋病收治任务严重,应加强临床护理管理,有效进行规范化培训,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双双的安全[3]。在护理艾滋病患者的过程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严格职业防护,加强病区管理及消毒隔离,提高护理人员整理素养,准确掌握预防与控制HIV感染的护理技术,既有效保护自身安全,又确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艾滋病患者的消毒隔离与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
[2]李慧民,崔冠宇,栗鑫,艾滋病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3490
在采供血过程中, 初筛、采血、检测、血液制备、处理医疗废物或对标本和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过程中, 有感染病原体的潜在危险。
1.1 可能的感染途径
(1) 具有传染性的溶液、标本或血污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气溶胶散步在空气中。 (2) 病原体可通过轻微划伤、刺伤、擦伤或损伤的表皮直接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3) 一些病原体可通过与黏膜 (如眼结膜) 的直接接触进入人体。
1.2 职业暴露的预防
(1) 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和普遍性防护原则, 从事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的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 应当接受并完成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 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至少要接受1次最新的培训。 (2) 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考核通过后方可单独工作。 (3) 所有从事HIV检测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HIV检测技术和省级以上艾滋病实验室安全培训, 包括上岗培训和在岗培训。 (4) 血站外来人员在进入各科室之前必须经过该科室主管的批准, 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工作区域。 (5) 采供血机构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员工采取自愿的原则, 征得本人同意后, 免费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同时填写《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2 职业暴露的防护装备
2.1 工作服 (1) 工作人员在进入工作区域时须穿工作服, 离开工作区域之前应脱去工作服, 工作服应放在专门的地方。 (2) 工作服被危险材料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污染的工作服应于有“污衣”标记的防漏袋 (桶) 中放置并搬运。 (3) 当有潜在危险的物质极有可能溅及自己时, 应使用专用塑料围裙或防液体的长罩服。
2.2 手套 (1) 血站工作人员在从事可能存在职业暴露的工作时, 应当戴手套。 (2) 根据所从事操作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手套, 以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防护, 手套必须符合灵活、防渗、耐磨等的要求。 (3) 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 在撕破或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2.3 进出限制区和污染区均应换专用工作鞋, 工作鞋底应防滑、防渗。
2.4 面部用具在处理可能溅溢的危险血液、标本和物品时应使用安全眼镜保护装置。
2.5 生物安全柜处理标本的过程中, 如可能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 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2.6 还包括以下安全防护行为禁止在工作中进行与工作无关的一切活动;男员工不留长发, 女员工应将头发盘在脑后, 工作时不得佩戴饰物;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不得放置在工作区域, 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应及时清理,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收集和处置。有潜在传染性的材料应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 以降低气溶胶的产生及防止外溢和泼溅;留取标本时, 须保证身旁没有人员走动, 以避免碰撞而被针头扎伤, 标本在运输、离心和保存等过程必须加盖, 以防泄漏;用于运输血液和标本的容器必须具有良好的结构, 能防止导致血液或标本的运输破损和泄漏;打开标本容器的塞子或瓶盖时, 向外用力, 以避免标本自身方向飞溅, 瓶盖或塞子对着标本的一面朝上防止于台面, 操作完成, 立即将盖子重新盖好;禁止用口移取标本或其他液体;工作人员的手接触了血污后应采用“五步法”洗手, 在无洗手条件的地点如献血车上, 应使用基于乙醇的“无水”手部清洁产品;用过的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等不安全行为, 应将针头直接放入专用锐气盒中;皮肤伤口或擦伤应用防水的敷料如“创可贴”覆盖;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 注明有关的生物危险信息, 包括使用传染性材料的名称、负责人姓名和电话号码;发生血液和标本泄漏或工作结束后, 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区域和工作台表面消毒。
2.7 污染物重大泼溅事故的处理 (1) 疏散污染处人员, 但要防止污染扩散。 (2) 控制污染, 防止其他人进入。 (3) 通知科主任和安全与卫生负责人。 (4) 发生溢出后应离开房间约30 min, 穿防护服, 被溅的地方用经消毒剂浸泡的吸水物质覆盖, 消毒剂起作用10~15 min后清理该地方, 移走吸水性物质, 用消毒剂冲洗该地方。
2.8 实验室安全应急装备应设置洗眼装置和急救药箱, 定期检查急救药物;设置专业冲淋间和冲淋器。
2.9 高危传染性材料的管理 (1) 质量控制部门负责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及其培养基和高危传染性血液的管理, 检验科负责高危传染性标本管理。 (2) 高危传染性材料未能及时清理或需作保留时, 其存放处需上锁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3) 不可随意将高危传染性材料移出存贮区。
2.1 0 进出实验室的物品管理非实验室用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含有高危传染性材料的包裹应在生物安全柜或送到合适的实验室方可打开, 必须由受过感染源处理培训并已穿戴防护衣的工作人员打开, 实验室中应具有处理感染源的设备;高危传染性材料发生溢漏时应全部按医疗废物处理, 如果需保留部分, 应严格消毒;运送高危传染性材料时, 应按标准包装并注明传染性材料的相关信息, 应有明确的接收地点、接收人和联系电话, 负责人应及时确认材料已送达指定地点。
3 职业暴露的处理
3.1 紧急处理 (1) 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消毒液 (如75%乙醇溶液、2000 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 消毒并包扎伤口。 (2) 黏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眼部使用冲眼器。 (3) 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 进行消毒处理。
3.2 紧急处理后立即就近送往有资质医院进一步诊治处理。
4 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
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应填写《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和含有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报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对暴露源进行评估, 必要时, 对暴露者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追踪, 《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保存期限至少15年。
5 职业暴露的监控
必要时对受暴露人员抽血检测HBs Ag、HCV抗体、HIV抗体和梅毒抗体等与传染性相关的项目, 暴露后4周、8周、1 2 周、6个月要定期检测。
摘要:目的 为加强职业暴露管理, 使员工明确采供血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和防护措施。方法 职能部门对参加采供血员工实施年度健康检查并备案, 为各科室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 对已发生职业暴露人员进行监控。结果 采供血部门应对职业暴露的发生进行评估、预防、处理、登记、报告和监控, 对本部门及进入本部门的人员、高危物品进行管理, 对在本部门发生的职业暴露进行处理、登记和报告。结论 这样可以明确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处理、登记和报告方法 , 并定期做好监控, 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关键词:职业暴露,采供血
参考文献
[1]陈红.某医院临床护士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 2009, 25 (19) :2033-2034.
[2]王亚霞, 刘亚新, 沈佩琼.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7) :2653.
[3]王红彩, 王永平.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与预防.临床误诊误治, 2008, 21 (10) :87-89.
[4]尉鹏杰.浙江省绍兴市某医院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分析.医学与社会, 2011, 24 (4) :62-64.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传染病
因传染科工作的特殊性,传染科护士会接触各种污染源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其中HBV的傳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概率为1.8%[2],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疾病多数有针刺伤引起。
1.2 化学危害因素
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84消毒液、乙醇、臭氧和各种含氯消毒剂。甲醛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对皮肤、眼睛、肝脏、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重者中毒或引起细胞变异。
1.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也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
1.4 心里危害因素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职业危害暴露严重危害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暴露于HBV、HCV、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恐惧紧张消极情绪,给受伤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做好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接触传染性强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戴口罩,重视洗手,洗手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地自我保护措施,应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及时认真洗手,还有研究指出,戴手套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次数,戴口罩也可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粘膜,扣好衣领和袖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漏的利器盒,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一旦针头刺伤应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0.5%的碘伏,并扎伤口。立即报告相关的管理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及受伤者的情况对暴露者进行相关相应处理,对于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处理。
2.2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积累,定时检测空气质量,针对化学消毒剂的损害,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毒剂现配现用,并且做到消毒剂浓度准确,容器加盖,不滥用,操作时戴手套口罩。
2.3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接触病人时戴口罩,戴12层纱布口罩,戴8小时应更换,湿了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4小时应更换,口罩应遮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2.4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因此应合理配置人力以减少工作忙乱而引起的职业损伤,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要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实用护理人员,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减少和避免心理性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减少避免工作中的压力。
3 小结
传染科是接触血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应重视职业暴露的现状,关注职业暴露的危害,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积极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段梅欣,李薛红. 传染科护士职业防护方法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
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 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一、成立检验科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小组,由科主任任组长,各小组负责人为成员来协调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组织全科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
1、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4、被含有各种传染病标本污染工作服、衣物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三、判断暴露源性质,对特殊职业暴露特殊处理
1、被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 查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注射乙肝免疫价球蛋白或注射乙肝疫苗,按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三个月后抽血复查。
2、被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执行。
3、确诊或可疑艾滋病阳性者职业暴露→局部处理→立即抽血→请我院及防疫站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量在1小时 内使用→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防疫站→4 周、8 周、3个月、6个月查艾滋病抗体。
4、被梅毒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梅毒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共用 三周,针刺伤当时、一个月、三个月抽血复查。
四、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管理科对以上感染的医务人员资料进行了保存,进行暴露后进行追踪监测。
五华县中医医院
一、演练目的
(一)使医护人员了解和掌握职业安全要求,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标准预防措施,锐器伤的预防措施,血液、体液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等相关知识。
(二)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和执行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三)规范各项操作,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演练组织
组长: 成员:
三、演练前准备
(一)制定演练方案
院感科负责拟定出《医院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演练方案》,各科根据方案拟定科内职业暴露演练方案。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医务科、护理部:协助本次应急演练的实施,负责调配医疗人员对被暴露者实施医疗救治;并与被暴露者沟通,稳定情绪。根据需要调配护理人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及感染病人的各项护理工作。
2、院感防保科:
(1)立即分析查找 原因,总结经验,制定防护措施。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3)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分析,随访复查。
(4)必要时请专家会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根据专家的意见或与上级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得到技术指导。
(5)做好被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和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6)加强对所有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和教育。
(7)督导临床科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治疗,避免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
3、检验科:主要承接相关检测工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
4、临床科室 :
(1)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予以75%酒精或0.5%碘消毒并包扎。
(2)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予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院感科,以备对照评估。
(3)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及科内职业暴露登记本。
(4)当事人被暴露后连同职业暴露登记表向院感科报告,分管领导签字。院感科结合科室评估确认后,受伤者由所在科室开出相应项目检验单到检验科抽血检测,并将检验结果送回院感科存档,以备跟踪评估。
(三)人员培训
院感科和各科室组织演练人员学习本方案,明确演练程序和注意事项,掌握应急处置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
四、演练过程
(一)时间:2016年11 月 1日 15:00点
(二)地点:检验科
(三)事件: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血液体液暴露时的应急处理
(四)演练步骤: 第一步:锐器伤的现场处理
血站护理工作者,是一个在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血量激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这就使得血站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激增,而职业暴露的机率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血站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水平,我通过结合多年来工作经历,对血站护理工作中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护措施。
1 采供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感染性职业暴露
在血站护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采供血工作,而在采供血工作中被血液感染是最严重的职业暴露。以珲春血站为例,2012年全站共采血1453人次,其中第一次献血人数976人次,占全部献血人数的67.17%,由此可见大多数无偿献血者都是第一次献血,是否患传染性疾病一般是未知的,同时不排除献血者中有恶意检查疾病者,护理人员如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会自身感染,还有可能会成为传播媒介造成大范围的传染源而危害社会安全。
针头刺伤是血站护理人员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职业事故。从这一点来看,血站检验和采血工作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据报道:针刺伤后若不及时处理,可以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感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源报道,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的48人,占84.2%,精确的数据说明由针刺伤造成职业性感染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占比很高,万万不可忽视。
1.2放射性及化学性职业暴露
由于采血车上空间有限,各种仪器较多,血站内采供血设备、办公设备等占据了大部分工作空间。有些仪器(如储血冰箱、高频自动封口热合机、标本离心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护理人员造成机体损伤,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也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癌、致畸。另外,在采供血工作中,护理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是其中一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如:碘伏、乙醇、含氯消毒剂等,通过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长期接触吸收可能引起过敏性皮炎,严重的有可能诱发细胞突变,增加发生癌症的机率。另外转氨酶试剂也有吸入呼吸道的可能性,吸入的剂量虽小,但由于日常频繁接触吸收,产生蓄积作用,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采供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为增强检验和采血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我结合珲春血站的实际情况和自身二十年来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对血站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2.1 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防护
护理人员面对献血者应树立标准预防观念,对所有未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均应视为危险的病源物质。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血站内和采血车上都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备以及香皂等清洁用品,便于护理人员及时洗手;护士也应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尽量要使用清水冲洗双手20秒以上,同时手掌、手背、手指间隙均要清洗干净,随后要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因为潮湿的环境更利于细菌的繁殖。
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一是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医护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检验和采血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二是使用過后的针头必须放在锐器盒内,锐器盒必须一次性使用,针头帽禁止回套;三是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后的针头锐器,防止被刺伤;四是戴手套可以起到有效的屏障作用。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戴有一层乳胶手套的医务人员比未戴手套者的机率要低60%以上,而即使同样刺破后,前者比后者接触到的血量也少50%以上,因此建议处理针头或污染器械时切记要戴医用手套。另外,如果不小心被污染针头刺伤,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冲洗,冲洗干净后再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职业暴露后应立即上报上级单位及疾控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尽早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针对护理人员可能出现的各类血液感染,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确保护理人员机体对血源性致病因子有一定的免疫力,是降低护理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2 放射性及化学性职业暴露的防护
检验和采血护理人员非因工作尽量减少身处放射性环境的机会,工作中应着工作服并应经常清洗,有条件的可以穿上防辐射服;身处放射性环境工作后完全清洗手、脸、颈等裸露于空气中的部位,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几率;工作后各种仪器设备不用时及时关机,年轻护士较多的情况下,在孕期妥善安排好工休,避免频繁受到电磁辐射。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工作人员应戴医用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使用浓度高的含氯消毒剂时,防止溅溢到眼睛和皮肤上。工作中注意开门开窗通风,降低空气中各种化学性试剂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戴手套时涂抹护手霜,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等。
3 小结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推荐阅读: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09-1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培训11-11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范与职业暴露调查分析06-22
医务人员职业行为规定10-26
医务人员职业精神范文11-07
医务人员工作总结06-05
医务人员进修学习记录09-21
医务人员自我批评11-05
医务工作人员自我评价11-10
医务人员不良管理制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