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能帮助管理者使用精细化处理的成本信息进行各种成本计划、成本分析,以便进一步挖掘成本控制潜力。尽管目前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存在协调性不好、安全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企业对成本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持续投入和不断探索,管理者将会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论文 篇1:

云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安全探析

【摘要】云会计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点,有可能成为继会计电算化后的又一个会计里程碑,但是云会计在我国推广和应用还存在不少阻碍,尤其是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严重限制了云会计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云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从技术、供应商和企业、国家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云计算?云会计?会计信息安全?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开始进入到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改革。近几年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发展迅猛,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到日常管理中,很多中小企业也开始进行会计信息化改革,这些都使云会计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逐步取代着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模式。云会计有助于企业投入较少的资金得来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推进,并进一步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云会计取代过去意义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进一步加速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前进。尽管云会计具有便利、成本低、效率高等一系列优势,但是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会计信息安全问题让更多的企业望而却步,成为阻碍云会计进一步推行应用的一大难题。由此,为了云会计的逐步推广,企业会计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应该进一步分析云会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会计信息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 云计算和云会计内涵

(一)云计算

当前关于云计算定义最为权威的属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2009年对于云计算的定义,并且目前被普遍接受。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对于云计算给出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按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利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仅仅需要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者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二)云会计

“云会计”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程平、何雪峰在2011年发表的文章中正式提出。他们认为,云会计的含义是指基于因特网之上,并且能够为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云会计便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构建的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

三、云会计信息安全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存储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云会计的应用方法是将企业的会计信息等上传保存在云会计供应商提供的云端数据库中,但是数据库是一个虚拟化的存储系统,企业会计信息究竟保存在哪里,用户是不知道的,云会计服务提供商是否会具有某些特权也是不清楚的,会计信息在云端的存储和维护技术等存在漏洞都会让会计信息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网络和系统都可能会遭到各种安全威胁。黑客、恶意软件入侵、密码被盗用等都可能导致存放在云端的会计信息被篡改、盗窃或丢失;另一方面,服务器的供应商因为要为大量的用户提供服务,在管理工作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工作的困难会带来一些漏洞,员工的增多也毫无疑问可能会使服务器供应商的相关工作人员泄露重要的数据资料,一旦泄露,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服务器供应商的搬迁、倒闭等都可能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在选择云会计时产生怀疑。

(二)会计信息的传输安全问题

基于云计算的云会计的应用依附于网络,其会计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储存和传递,而大量的数据存取与交换会造成数据延时和网络堵塞,网络传输负载过大导致会计信息的传输过程出现闪失。因此需要对网络传输技术以及网络的负载能力等各方面加强完善和监测。随着中小企业业务的多元化,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和变更,企业会有更多、更新的需求,如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需求,保证系统及时地进行升级,也是云会计在我国推广应用面临的问题。同时,在系统的升级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系统等级可能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将会计信息传送到云端之后,企业对于会计数据信息安全以及会计数据信息完整等方面失去了完全控制,并受到云服务器供应商的牵制,企业的会计数据在与云服务器供应商之间进行传送的过程当中存在被对手或者黑客恶意攻击、修改的风险;同时会计信息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传输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可能会留下蛛丝马迹,这使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这些蛛丝马迹进行恶意跟踪,得到对他有用的数据或者信息。这些方面的存在都让会计信息的传输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三)会计信息的使用安全问题

在云会计的使用平台下,改变了传统记账方法,会计信息的使用不再是原来的企业内部通过纸质材料进行传递,而是依托于网络对会计信息进行使用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使用出现漏洞或者失误,对于企业来说其影响是很严重的。企业在使用云会计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保密工作不当、人员和机器分开进行工作、会计人员或者企业设置的密码过于简单、用户的工作分配和相关权利设置不恰当、软件存在漏洞使重要会计信息的访问留下不必要的痕迹、未经允许随意使用U盘等,都会使会计数据和信息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潜在威胁。财务会计数据以及有关信息不小心泄漏给其他人或者被人故意窃取,不可否认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在面对当前会计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将解决云会计中出现的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四、云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对策

(一)攻克云会计的安全技术是根本

提高云会计的信息安全,技术是根本。云会计的推行和使用首要面对的问题是会计信息安全,要想使云会计信息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归根结底,要依赖于相对应的安全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对云会计的信息储存、传输、使用等过程中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加密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等进行挖掘和提高,攻克有碍于会计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一方面,云会计从其技术本身可以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加强访问限制和监控,确保每个企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隔离和访问的合法性。还可以探索有效的加密技术,通过密钥管理技术,对企业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将密钥交给企业进行保管,防止云会计服务运营商及其他不相关人员窃取数据,同时利用虚拟机进行保护,构建虚拟化安全网关。另一方面,对云会计的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整合创新,单个服务器供应商的能力是有限的,技术过于分散,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和担忧,因此可以通过政府牵头等方式,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庞大的会计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提高可信度和会计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云会计依托于互联网,会计信息传输量过大会导致网络拥堵等问题的产生,甚至造成部分会计信息的丢失,所以,加强网络技术以及数据负荷运输能力也是技术方面需要攻克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企业和供应商的管理是基础

对于企业来说,内部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错误就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破坏或者泄露。因此对于每个会计人员的权利和权限进行规范是必需的,给予会计工作的每一过程的不同人员不同的权利或权限,每个账号的应用、改变和删除需要有上级领导的审批以此进行制约,严格要求账号权限变动过程。用户的操作权限要根据所在职位的责任来划分,当该用户的职位或者权利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改操作权限。并且每一个用户的密码设置不能过于简单。同时,要加强培训、教育和监督,加强对员工保密意识的培训,提高警惕意识和责任意识,日常会计工作中,对于会计人员的合规和保密操作等进行监督和反馈,对于访问历史和操作历史进行详细记录,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一旦出现错误及时审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对于供应商来说,其关键就是要提高企业对其信任度,因此,从自身加强内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在服务过程当中,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进行严格加密和备份,以保证在系统出现特殊情况时,系统使用企业的信息能够及时复原,防止重要会计信息和数据丢失。定期做风险评估和预测,通过风险评估,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威胁,评价可能存在的缺陷,并且依照评估和预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因为会计信息泄露有可能是供应商的操作人员所造成的,因此需要对此加强管理,限制人员的权利,杜绝非法窃取客户信息现象的发生。

(三)?国家政策支持是关键

云会计信息安全的保障,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基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还刚开始起步,因此更加需要国家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做好云会计网络服务供应商的准入、资质评估以及监管等方面来保障云会计在推行中的会计信息安全。

1.建立云会计信息安全的法规。目前由于我国的云计算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没有明确的对于加强云会计数据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针对我国云会计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关会计信息安全标准,以此来规范云会计市场,给云会计的会计信息安全发展作出引导,并根据具体的实际发展情况逐步进行后续修订。除此之外,我国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是很完善,应当加快健全信息安全立法步伐,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中,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云会计的推广和应用,切实保障云会计中会计信息的安全。

2.做好云会计服务供应商的资质评估工作。众所周知,云会计的实施需要建立于网络基础之上的云会计服务供应商,而云会计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会计信息安全问题隐患主要来自于供应商,优秀的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可以保障企业数据库的安全性。因此,确保供应商的可信度以及技术能力等方面达到要求是完全有必要的。所以,我国要在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入关于云会计服务供应商的规范和要求,适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真正地选择出技术强、信用高的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并且定期对其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优秀的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可以营造良好的云会计竞争环境,让企业的会计信息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3.做好第三方监管和后续教育工作。建立信息安全第三方监督机构,监测和评估供应商的服务过程以及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定期对有准入条件和资格的云会计服务供应商进行审查和后续教育,并且针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具有不合格服务行为的供应商当即取缔其从事云会计服务的资格。除此之外,可以设立监督举报机构,企业对于云会计应用过程中发现的其他企业或者云会计服务供应商的不合法行为进行举报,相关部门应对此进行积极处理。

五、结语

云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模式,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提供了成本低、效益高的最新解决方案,但是由于云会计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市场占有率不高,技术还不成熟,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服务也比较初级。而阻碍云会计在我国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这也是很多企业选择云会计时最关注的问题。不过由于其本身的独特优势,未来市场需求巨大。要让云会计在国内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云会计的信息安全性是最基本的保障。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云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会计信息安全的具体问题,包括会计信息的存储安全问题、会计信息的传递安全问题、会计信息的使用安全问题等,并且针对这些安全问题从技术、供应商和企业、国家等层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相信随着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企业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建立和健全,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到云会计市场,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也会逐步得解决,云会计将会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会计领域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2013(1).

[2]?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1).

[3]?符静.节约型社会背景下中小企业推行“云会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6).

[4]?王欣.云环境下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的特点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13(15).

[5]?程平,周欢,杨周南.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3(26).

[6]?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4).

[7]?金阳.“云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探析,2013(24).

[8]?程平,赵子晓.云会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供应商选择策略[J].会计之友,2014(12).

[9]?姚如佳.大数据环境下云会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4(27).

作者:宋美娇 董雪艳

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论文 篇2: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成本精细化管理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成本精细化管理能帮助管理者使用精细化处理的成本信息进行各种成本计划、成本分析,以便进一步挖掘成本控制潜力。尽管目前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存在协调性不好、安全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企业对成本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持续投入和不断探索,管理者将会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成本精细化管理

一、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发展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的重视。这也使得与成本管理相关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一)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一些学者针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也就是通过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一个个作业来进行成本核算的理论。但与作业成本相关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却集中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高科技的应用,社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满足经营管理方式相应变化的需求,建立一个以作业成本为对象,能够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更加科学的成本信息系统成为当前成本管理的一个趋势。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最新的成本管理制度,较好地适应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应用的理论基础上与ERP系统的要求相一致[1]。

(二)战略成本管理

说到战略成本管理不得不提到战略。这里所说的战略不仅包括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还包括具体的针對某一特定阶段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等。这一理论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一定时期内企业自身设定的战略相互衔接,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去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可以说是一种目标导向型理论方法。战略性管理思想需要更前瞻的、更全面的会计信息[2]。由于企业整体战略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而具体产品战略则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在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例如汽车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生产的针对不同市场的汽车。该理论是根据产品的寿命周期实行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该周期具体来说就是产品从开始引入、逐渐成长、趋于成熟直至衰退的过程中。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始终围绕这一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转换,从而形成成本管理自己的周期。产品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及管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需求。当产品处于引入期,由于技术原因产品难以大批量生产,加之产品投入市场初期需要发生大量的促销费用所以产品成本往往较高。而当产品处于成长期,由于工艺流程相对成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会随之下降。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探究

(一)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涵

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较之最新的精细化成本管理理念来说往往过于粗放,或者说是成本管理的动力不足。而后者是管理人员运用专业的方法,由产品到订单再到部门分别核算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所发生的可以归集为产品成本的相应支出。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详细且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管理者针对这些经过精细化处理的成本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成本计划、成本分析。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要求及趋势

1.精细化成本管理与企业生产及业务流程无缝衔接

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在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翔实、全面到位的成本信息。要达到这一要求并不容易,除了需要遵循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归集需要遵循企业的业务流程顺序,按照采购成本到生产成本再到销售成本这一顺序依次归集成本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与这些业务流程更加紧密的衔接,精细化能达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该衔接的紧密程度。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应追求成本核算与企业生产及业务流程无缝衔接,精细化管理好比数学上的正无穷,往往只能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达到。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战略上制定适合自己当前发展阶段的标准,达到这一标准即实现了当前阶段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此一为基础再制定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精细化成本管理上做足功夫,使得企业在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续优势。

2.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使用为精细化成本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网络化革命使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产品成本的搜集需要根据各类收发凭证如入库单、领料单、出库单等记录来进行。由于各部门的成本信息没有相应的网络系统整合到一起加之各个环节成本核算口径不一致,导致成本归集往往存在效率不高、关联性较差、可靠性较低等问题。而网络环境下企业运用信息系统可将各部门各环节的成本信息有效整合,形成关联性较高、可靠性较高、标准统一的企业整体成本信息流。

三、网络环境下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手段探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信息网络革命,到我国九十年代广泛推行的金关、金桥、金卡工程,我国部分企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不管是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都在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还是大中型企业使用的ERP系统,都是网络环境下企业运用信息系统进行生产运营的体现。从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要实现网络环境下成本的计划、成本的核算、成本的控制这些特定目标。需要将涉及成本管理的各个部门、各个产生支出的环节置于同一网络环境之下。只有当引起企业现金流出的各个因素放在同一个网络环境的监控之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动态实时的归集这些现金流出,才能有效统筹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然而,传统成本管理在耗费了大量成本核算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往往也不能真正做到成本的实时核算及精细化管理。除此之外,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资金流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区分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效率不高。而在网络环境下,各个成本核算所涉及到的部门所使用的是高度制式的网络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成本核算部门自身的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但从成本信息搜集效率上得到了提高同样在成本核算质量上达到了突破。笔者认为,企业管理者构建成本精细化管理所需的网络环境应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企业各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章程

企业的收支及资金运行情况需要预先进行合理预算并予以妥善的控制和管理[3]。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之下,企业若想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第一要务就是针对成本管理涉及的各个部门制定相应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章程。制定精细化成本管理标准时要根据各个部门自身的特点进行。例如一些机加企业需要对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进行精细化的成本考量。而对于日用品生产企业,它们的产品往往是分批次的,针对这种情况成本精细化核算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分批次进行精细化核算上来。综上所述,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由产品到部门,分步骤分批次的进行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制定。需要指出的是,只制定了标准还不行,之后还需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当前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标准需要不断的与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特点相适应。

2.将涉及到成本管理的各个部门置于统一的网络环境之下

企业若想达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这一目标,势必就要深入到各个生产环节去挖掘成本信息。这就需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所有成本信息高效整合。这里的网络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企业需要构建相应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就是进行ERP的构建。该系统由许多模块组成,包括财务模块,人力资源模块,供应链模块等。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可以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对成本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这样能够使得企业管理者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上对成本管理进行精细化统筹。第二、用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网络环境不仅仅指互联网以及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还包括整个生产流程的成本监控网络。该网络可以包含在企业整体监控网络之中。该监控网络不同于信息网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实时、实地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进行监督控制。

3.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标准于相应的网络环境有机结合

企业制定了各个部门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标准与相应的网络环境结合。各个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进行相应设置以使该标准能够被网络信息系统有效贯彻执行。例如对于原材料采购部门来说,根据原材料采购计划对采购信息系统中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如设置采购数量、单价、金额、型号等参数范围。对于生产部门,应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工序、步骤的生产计划在信息系统中设置直接材料的耗用标准、工时标准、费用标准等相应参数。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成本信息反馈对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及成效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下一阶段的生产进行预测。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对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工序进行优化设计,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进行修改。

四、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与当前的网络环境不匹配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也不同。一方面,一些企业在习惯手工核算成本的情况下对于网络环境下新的成本管理方式适应较慢。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系统各个模块有可能不能满足当前制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和目标。或者说企业当前成本精细化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这样就会使较成熟的信息系统中可以实现较高水平成本管理的模块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二)网络环境下成本信息系统使用者缺乏全局观念

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信息系统各个模块是相互耦合的,成本会计中各个信息因素是存在相互勾稽关系的。这就要求成本信息系统使用者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事先制定的精细化成本管理目标。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许多使用者缺乏相应的全局观念,往往使得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例如,销售业务中出库单上的单价与数量、出库日期和单据审核日期、销售发票上载明的信息不相符。如果管理者不从全局观念设计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就会造成这些错误逐渐积累。严重时会造成成本核算的失败或成本信息系统模块的瘫痪。

(三)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棱镜门

互联网具有共享、交互和高速等特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也有类似的特点[4]。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自身在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信息的处理方面体现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趋于饱和,销售额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水平便了成为获利的关键因素。同样性质的产品所蕴含的技术和材料是决定成本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商业机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控制要素既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然而,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是威胁企业成本控制的一大隐患。如果企业的核心成本管理优势被同行业竞争对手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将会极大的弱化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的核心竞争力,严重的话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致命打击。以刚刚發生的棱镜门事件为例,美国情报机构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监控网络使用者的各种信息载体。一些互联网巨头在政府面前也不得不妥协。如果竞争对手效仿此做法,通过相应网络获取具有成本控制优势企业的成本信息,不论从动机还是从技术上都有较大的可能性。

五、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自身的信息系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ERP供应商是有限的,他们提供的系统也是有限的。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信息系统,经过充分的调研反复的计划来制定相应的精细化成本管理目标与标准。由于信息系的可选择性有限,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和标准就要不断的进行修正。只有当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与现阶段使用的信息系统有机的匹配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这一目标。

(二)提高信息系统使用者在成本管理上的全局观念

任何信息系统的使用都不能排除人的因素。这里的人即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中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和操作者。从企业成本管理全局出发,首先要使信息系统使用者了解企业各个部门成本管理的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实行不同部门的生产实习培训和轮岗达制度。其次,要培养信息系统使用者的全局观念并不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成本核算人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尤其要做好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相关的培训工作,使信息系统操作者能够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思考。

(三)不断深化信息系统各环节的安全控制

企业可以通过寻求更安全的信息系统或通过加强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防御能力从互联网和内部局域网两个方面达到网络层面上的安全控制。另外,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要严把各环节信息的保密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保密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在现实层面上做好信息安全控制工作。只有在以上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双管齐下,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得到有效的施行。

六、总结

尽管目前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存在协调性不好、安全性较低等问题。但随着企业对于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持续投入和不断探索,随着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系统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网络环境下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必将取代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将伴随网络信息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快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方瑛.浅论ERP环境下的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7(9).

[2]钟凤英,刘永红.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成本会计[J].商业经济,2009(2).

[3]关雅琦.浅谈国有企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J].财经界,2012(10).

[4]董滢.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46-50.

作者:邹睿

会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论文 篇3:

刍议政府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成本数据处理

摘要: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会计制度给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在审计分析上造成了障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成本数据的不准确以及对成本行为权责实质的忽视。本文针对成本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政府绩效审计数据归集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冲突、更有利于开展绩效审计分析抛砖引玉。

关键词:政府 成本管理 绩效审计 数据处理

目前,绩效审计已在我国政府机关及行政事业类单位内审中广泛推进与开展,但主要还是以财务类绩效审计为主且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在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由于政府会计预算制的特点,导致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与绩效审计,尤其是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对于成本归集的要求存在诸多冲突,给绩效审计分析造成障碍,如何对会计信息做出合理处理成为绩效审计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政府会计制度现状

1997年预算会计改革后,明确我国政府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

随着政府功能的日益复杂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重大变化,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会计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暂收”与“暂付”使用较为混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二是部分按照权责发生制需要确认的收支被忽略,导致政府财政财务信息不完整;三是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不够合理,比如分期付款、折旧、待摊费用等会计处理与权责实质不匹配;四是与政府的受托责任不符,无法从会计信息的角度准确反映政府的责任;五是与国际会计趋势脱节,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主要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国家政府会计制度,进行借鉴与比较研究,如宋衍蘅、陈晓(2002)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模式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导致这些国家政府会计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一类是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如王彦、王建英、赵西卜(2009)提出我国政府会计应该构建二元结构政府会计报表要素的观点,即在政府会计中同时构建收付实现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收支表要素和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的资产负债表要素。

目前在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中,鲜有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的处理进行研究,尚属学界研究的空白。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处理的最突出矛盾——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的财务数据处理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三、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成本归集面临的冲突

(一)“隐形成本”无法体现,成本数据信息失真

“隐形成本”是指已在当期发生,未在当期列支的有关成本。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规定,这部分成本确认在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但由于审计期限的限制,有可能造成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超出审计期限,使得成本数据收集过程中无法归集这部分成本,造成成本信息审定数失真。

(二)“分期成本”集中列支,造成成本波动增大

“分期成本”是指某成本项目在实际发生过程中分两期或多期实施,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分期确认成本,但收付实现制下只在支付当期一次性列支。这种做法造成了列支期成本的不正常增长,扩大了成本的波动幅度,容易误导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分析,造成审计成本的浪费。

(三)“预付成本”提前支付,形成成本虚增

“预付成本”是指成本项目未实施,而提前预付的有关成本。由于预算制的财务体制,“预付成本”往往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发生较多。这种提前支付,会计财务列支在当期但是成本项目发生在下一会计年度,造成审计期限内成本的虚增,不利于绩效审计分析。

(四)“折旧费用”遭到忽视,成本数据不合理

“折旧费用”是指政府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计提的资产价值下降金额。在现有预算制的情况下,政府拥有的固定资产有的不计提折旧,或者仅仅根据最简单的折旧方法形式上进行折旧核算。这种方法使得基于固定资产投入—产出等模型的绩效审计分析,在设置相应条件时无法获取到固定资产的相关合理数据,比如寿命、资产净值、预计残值等,降低了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

(五)“跨期成本”简单处理,成本列支与实质不匹配

“跨期成本”是指成本项目实施跨越前后两个连续的会计年度,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根据一定分配原则,核算该成本在前后会计年度应确认的成本,但根据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就造成了成本列支的情况与成本发生实质不匹配,干扰了绩效审计分析。

(六)“错期成本”递延列支,权责信息无法反映

“错期成本”是指人为或者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延误支付,使得应在本期列支的成本费用拖延至往后某一年度列支。这在实际中时有发生,一是由于政府预算的紧张,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人为原因造成的拖欠,时间较长的甚至会拖延几年。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种会计列支与成本权责发生不一致的情况,给审计成本数据归集的准确性造成很大障碍。

四﹑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对基于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开展有关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中,对成本数据的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保证了绩效审计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成本数据经过处理后,成本数据与实际成本行为更加匹配,成本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审计期限内成本发生的真实变化。二是提高了绩效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绩效审计分析模型是建立在合理的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基础上的,而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的建立都是以真实成本数据为前提,因此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保证了有关分析模型的可信度。三是更加有利于对成本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绩效分析。

因此,笔者认为,绩效审计成本分析更加依赖于权责發生制下的成本数据。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主要是基于预算管理的考虑,但是在绩效审计成本分析过程中,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利于甚至阻滞了成本分析。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信息由于其更加重视成本行为的实质,因此更加符合绩效审计成本分析的初衷,有利于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主要解决对策

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解决好成本处理的难题,笔者认为仅仅在成本处理阶段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不够的,应将解决措施同时前移和后置,贯彻到整个成本归集阶段,主要包括成本数据采集、成本数据处理和成本数据披露三个阶段。

(一)成本数据采集阶段

1.成本数据采集多元化,全面反映成本行为情况。基于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进行涉及成本费用管理类绩效审计时,仅仅根据会计信息采集出的数据往往与实际管理行为存在很大出入,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包含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而成本行为发生信息是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主要依据;二是会计信息散乱,同一成本行为分次列支的会计信息往往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不便于审计人员进行甄别。因此,成本数据的采集必须多元化,除了会计财务信息外,成本管理中涉及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均应该被采集,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成本管理台账、成本费用列支台账、成本采购合同等,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成本行为发生的情况。

2.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成本来源。由于绩效审计成本的限制,成本数据处理阶段不可能对所有数据来源包含的全部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这在审计实务中往往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的成本来源。比如对于能耗类成本,由于其成本大小主要取决于能耗用量和单价,又由于单价相对刚性,能耗用量基本决定了能耗成本。能耗用量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缴费发票)或者是成本费用列支台账,由于能耗用量是定期采集数据,而缴费发票有时存在不定期收缴的问题,因此从成本费用列支台账中采集更加准确。再如对于服务采购类成本,其成本数据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或者是成本采购合同,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发现,会计财务信息过于散乱,而且实务中采购付款往往是多笔支付,因此根据服务采购合同约定的成本进行采集更加准确和简便。

3.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甄别特殊成本。对于某些特殊成本或者由于被审计对象成本信息的数据不够全面和完整,仅仅从单一来源进行数据采集部分情况下是不够的,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对特殊成本进行甄别。主要的比照方法包括:(1)金额对照法,即根据金额判断不同成本数据来源下的数据信息是否为同一信息;(2)加总对照法,即对分期支付的费用,通过会计财务信息或者费用台账数据的加总与合同金额相比并判断是否相等的方法进行对照;(3)其他要素对账法,在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可能存在成本金额无法准确匹配的情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数据的各项描述要素进行匹配判断,比如列支内容、列支对象、列支时间等,并查找不匹配的原因。

(二)成本数据处理阶段

1.以权责发生实质为思路,指导成本数据处理。成本处理的主要思路,就是将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进行权责分析,明确成本行为发生的实际时间、成本支出情况,根据会计调整的原则,成本数据作出权责发生制化的处理。如果部分特殊成本数据,由于缺少权责分析的依据,比如缺少成本分配的依据等,无法进行准确的处理,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经验,判断其成本的重要性,对于非重要成本,可以忽略处理,对于重要成本可应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如根据时间或成本行为的重要程度等进行成本分配,而且需要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

2.采取合理且相对简单的方法,进行成本数据处理。对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处理,应采取合理且简单的方法,复杂的处理由于要求提供的处理依据较多,在现有条件下往往没有数据基础,需要设定更多的假设条件,而过多的假设设定,反而使这种处理的准确性下降。具体来说,对于“隐形成本”,可调整至成本发生的会计期间;对于“分期成本”和“跨期成本”,可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比如工程量进度法、工程成本进度法等,对分期成本进行测算,将原一次性列支的成本按照测算结果分期计入各会计期间;对于“错期成本”,可根据成本行为发生的时间,将该成本调整至相应的会计年度。

3.合理运用成本数据估算手段,提高绩效审计分析模型可信程度。成本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成本数据的估算调整,主要是针对政府会计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问题。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经常会对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改造决策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发挥审计咨询作用。这类分析评价通常借助一定的分析模型,比如成本—收益分析模型、目标收益率分析模型等。这些模型中对于固定资源的变现价值、折旧期限、折旧方式和金额等都需要准确的数字。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现有几乎形同虚设的政府会计折旧进行估算调整,根据固定资产的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折旧方式,并估算净残值,计算折旧金额等,提高以此为基础数据的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程度。

(三)成本数据披露阶段

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应在审计报告或其他补充材料中做出详细的调整说明,这种调整说明非常必要,主要是由于:一是调整披露可以规避审计风险,通过披露的手段将成本调整的有关事项说明清楚是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二是使被审计对象能够了解审计对成本数据的调整情况,对审核后的成本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使得绩效审计分析更加被信服;三是调整说明以正式文本的形式体现,使得审计数据更加容易被保存和备查。披露阶段调整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被调整的成本对象、成本数据来源、成本数据采集情况、成本数据处理情况、采集数据与审核数据等。

六、结语

在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开展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时对成本数据的处理非常重要,这有利于绩效审计分析的基础更加准确,绩效分析模型的运用更加可信,绩效审计实务工作更加顺畅。笔者以上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但是在其他类型的政府绩效审计中,比如投资类、资产负债表类等也需要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财务数据进行处理,这有待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歸纳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彦,王建英,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4).

2.刘炳江.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09,(2).

作者:毕翼 陈珍瑜

上一篇:内部承包合同三篇下一篇:房屋抵押合同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