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会计研究
北京商学院张以宽
一、会计环境是现代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会计环境论是现代会计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指人和事物周围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人和一切事物,必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一定的平衡关系,才能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人虽有一定影响或改造周边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限度的,一旦过度,向自然或社会强取豪夺,必然遭受严重的惩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信息与控制系统,要得到生存和发展,也必须适应其客观环境,与其相关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相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对会计环境的重要性,当前人们已有认识,但对它的地位,尚有不同认识。有人主张,把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开端;有人主张把会计环境作为处理会计事务的一个客观条件;也有人认为会计环境不应包括在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之内。为了深入地对它进行研究,以取得共识,本文对会计环境的内容、地位与作用作以下探讨。
二、会计环境的内容
研究会计环境论,必须对会计环境的内容及其与会计模式的关系做一些分析。
(一)会计结构体系
会计环境是会计模式周围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会计模式一般指会计活动诸要素及其基本结构的有机组合,又可称为会计结构体系。对其组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①会计结构体系是由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工作体系、会计管理体系等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基本框架。②会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职能结构、会计行为的基本特性、会计管理体制及其诸因素综合表现的总称。③会计结构体系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工作方式、会计组织三要素。④会计结构体系是指会计主体对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帐务处理方式和方法。
以上四种表述方法,前两种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结构体系及其组成内容;后两种主要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内部的会计结构体系及其组成内容。但对会计结构体系中所包括的内容要素,也是各不相同的。笔者认为,会计结构体系和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是虚实两个方面。会计结构体系既有宏观的一个国家的会计结构,又有微观的企业内部的会计结构,还有中观的一个部门或地区的会计结构。如果把会计结构体系分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工作体系和会计管理体系三个部分,虽然在理论上说得过去,但把它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则难以分别表述其结构要素的内容。因此,可以把会计结构体系表述为:会计结构体系是由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人员、会计法规、会计方法、会计技术和会计对象有机结合形成的`会计模式。
(二)会计环境的内容及其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
1.政治环境。在各种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对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政治体制的不同,会计模式就有很大的区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全部固定资产、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很少有甚至没有企业财产的私人占有权,政府成为企业所有者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规定的会计任务就是企业的会计目标。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企业会计目标自行决定,但以不违反国家法律、政府法规为前提。
2.法律环境。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也是影响会计工作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设置会计组织和配备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事项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我国西周时期的会计规范都规定在《周礼・天官篇》司会、司书、职内、职岁、职币等官吏的职掌之内。我国历代王朝的会计规范,均散见于政府的行政法规之中。进入民国以后,才制定颁布了单独的会计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秩序靠法律来规范,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群众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也要靠法律来保护。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有些国家还颁布了商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税法以及投资、保险、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企业的会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会计法、政府财政部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的需要,拟定企业会计制度和内向型的管理会计制度。会计人员还必须学法、懂法,用法律来维护企业权益。如果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还要熟悉国际法和外国有关经济法规。
3.经济环境。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没有经济业务活动,它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会计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起来的。会计既反映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要求,又反映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经济愈发展对会计的要求愈高,这已被会计发展历史所证明。所以,会计人员特别要注意和关心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企业制度,而不同的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不同的企业会计模式。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就要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会计要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提供会计信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还要向社会公众发布。商业秘密与会计公开的存在,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的发展,境外分支机构的创办,多种形式的投资保险业务的兴起,房地产事业的开发,科技开发区的出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都在扩展经济业务领域,都要求会计人员去学习,去适应。
4.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会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设备和收款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使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有了很大变化,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满足了多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现代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工作予以适应。因此,现代财务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的发展;而现代管理会计,则是电子计算时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可以断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会计信息输入、传送和使用方法的深刻变化。
5.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过去由于长期孤立地上建设项目,很少考虑水源、大气、废物或噪声等环境因素,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于是环境保护法规纷纷出台,环境会计、环境审计也应运而生。自然环境虽然和会计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对企业投资效益会产生巨大影响。推行环境会计已成为国内外会计界的共识。
三、研究会计环境理论,搞好会计科学体系建设
会计环境是客观存在,如能顺应环境变化规律,抓住机遇,处理好各种关系,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变小利为大利。反之,如果逆境而行,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目前对会计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国内外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1.要正视会计环境与会计的关系。过去一段时期,由于把会计视为一种应用技术,或称管理经济的工具,会计环境常被忽视。事实上,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法人实体,是不能脱离社会中的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而单独存在的。企业是会计的主体,没有企业和其所从事的经济业务,也就不需要会计。以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中,起基础作用的是经济,它是企业、也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会计搞不好,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制约经济的发展。如企业违法经营或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或破坏,就会被关闭,会计也因而失去赖以生存的载体。所以,要求得会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运用整体观,处理好与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2.要从发展观点分析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法制建设的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际交流领域的扩展,必将引起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必须运用哲学观点,关注会计环境,采取正确措施,搞好会计工作,当好领导参谋,促进企业发展。
3.要以人本观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为国内外管理学、会计学界的有识之士所共识。会计部门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必须依靠会计人员处理好各方人际关系,做好会计公关。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必要时,还要调查了解企业经济往来单位的经济实力和信誉状况,密切会计人员与各部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单位的关系,和企业全体成员一道,共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服务。
4.运用整体观研究会计环境论,完善会计理论结构体系。整体观告诉我们,会计和其他事务一样,不能脱离其周围环境而孤立存在。会计环境是会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会计结构体系中诸要素与会计环境各主要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会计环境论是现代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和会计哲学观一样,都和会计结构体系各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运用整体观研究会计环境,有助于完善会计科学体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会计结构体系和会计环境的关系也不例外。我们应当借鉴英、法和美国的会计模式,联系其不同的会计环境,分析这些会计模式的不同特色,绝不能盲目照抄,否则必然造成工作的失误。
然而,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过大、废弃物大量排放,使我国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必须将自然和道德因素纳入其管理理论范畴。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环境问题会同时影响一个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企业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已使诸多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因此,将环境事项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以反映企业的环境活动,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已成为会计工作的新课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界就开始对环境会计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索。经过20年的发展,西方环境会计理论日臻成熟。我国的环境会计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本文将就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展开论述。
一、环境会计成本的定义
国外职业界和管理机构对于环境成本的确认,要以联合国统计署和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的规定较具权威性。
联合国统计署(UNSO)在1993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把环境成本界定为因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即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了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质量而发生的各种支出。美国环境管理委员会把环境成本界定为环境损耗成本,指环境污染本身导致的成本或支出,如烟雾受害者的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费,或者因有害废水排入河流所造成的渔业损失等。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于1993年对环境成本作了三大分类,环境保护成本,指为了将自己和污染隔离开来而发生的费用,如为了防止噪音污染而发生的建设隔音装置材料的费用。环境损耗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均属于外部成本。环境事务成本,指为了对环境进行管理而发生的收集环境污染情报、测算污染程度、执行污染防止政策而发生的各种费用;环境污染消除费用,指为了消除现有的环境污染而发生的费用,如为了制止废水排放而建设废水处理厂的费用等。上述环境事务成本和环境污染消除费用都属于企业的内部成本。
Robson和W.J.Turnot将环境成本定义为工业活动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成本,认为环境成本应包括两方面的费用:一是环境的损失,即消耗的环境资源,包括由于污染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分消耗自然资源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二是由于环境污染所引起的非环境方面的损失,如有害物质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农业损失等。
在国内,郭道扬教授以“生态环境成本”的学术思想为基础,将环境成本界定为由于环境恶化而追加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因重大责任事故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治理费用和罚款;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罚款、环境治理无效率状况下的投资损失和浪费。罗国民教授则认为,环境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支出。其内容由如下项目组成:维护环境支出、预防污染的支出、治理环境的支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王燕祥把环境成本的内容概括为环境污染赔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罗新华等指出环境会计应该遵循大循环成本观念。环境会计的大循环成本应包括自然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所以环境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资源闲置损失恢复成本、替代成本、机会成本。徐玖平认为,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分析,环境成本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造成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而采取防治措施的成本。
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理解基本一致,在环境成本包含内容上是相一致的。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在国外,ISAR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将环境成本按照不同功能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美国环境保护署于1995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传统成本、潜在的隐没成本、或有环境成本、形象与对外关系成本四大类。传统成本是指可以明晰地同环境保护挂钩的各种支出,一般指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设备折旧费等。它是作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潜在的隐没成本是指同制造费用与管理费用混合在一起,难以清晰辨认其与环境业绩的关系的成本。这些成本以保护环境和生产程序、系统和设备为对象,以发生时间为标准,可分为事前成本、事中成本、事后成本。或有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未来可能会因企业环境原因而支付的成本,包括未来环境事故损害的赔偿、因未来环境法规的进一步严格可能使企业被迫增加的支出等。在财务会计上一般作为或有负债处理,并预提准备金。形象与对外关系成本是指与企业环境业绩相关的企业公共形象及与社会联系方面的各种支出。这部分信息被要求披露,不仅是为了求得企业利害关系人对企业降低环境负荷、支付环境成本的支持,而且还为了告诉企业内外地域居民及社会各界,使之了解企业为树立先进环保形象而付出的努力。
日本将企业环境成本概念分为外延不断扩大的三个层次:传统企业成本、企业成本、社会成本。传统企业成本即按传统的财务会计惯例计算的企业成本;企业成本,即企业决策中被漏记但潜在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就是由企业造成的,但企业没有承担责任而由社会承担责任形成的成本。
德国于1995年开始执行环境管理和建立审计体系,进行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并采用生态会计模式,即根据从物质、能源输入企业到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废弃的流转过程所形成的循环平衡原理,以物理化学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核算环境成本和分析其投入产出结果。德国按企业环境成本在其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分为四种类型: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质发生成本、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德国的环境成本分类注重环境成本与环境负荷的关系,与我们现行的产品成本核算项目的分类相类似。
在国内,张蓉等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环境成本的界定,将环境成本划分为获取资源环境成本、制造与加工环境成本、生产环境成本、使用流通或消费过程环境成本、再生循环环境成本、废弃环境成本。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在《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一文中,对环境成本的分类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精确定义环境成本较难,但可从不同视角对环境成本加以阐释,进而讨论其确认和计量。他给出了环境成本的不同分类,如图所示:
麦磊将所有与环境相关的费用划分为企业的收益而发生的环境成本和因违反环保行为所承担的环境损失,其中环境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应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并非实在的环境成本。李玲按照环境成本是否由企业承担分类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企业承担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内部环境成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做出货币计量。符合这一特点的才可能作为内部环境成本。当前可以确认的环境成本一般都属于内部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指那些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但不能明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做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它们已经被确认,却不能追加于行为人,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肖序和毛洪涛把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企业产生环境负荷的影响因子,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的角度出发,采用环境资源输入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自愿流转平衡理论来进行环境成本的分类核算;另一类是从环境成本效果观出发,在环境会计报告中按费用产生效果的作用大小来进行环境成本的分类核算。第一类环境成本又分为: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事前的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第二类环境成本分为:生产过程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生产过程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销售及回收过程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企业环保系统的研究开发成本,企业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其他环保支出。
三、环境会计成本的核算
ISAR第15次会议在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的期间加以确认,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件是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①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②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③保护环境。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S 5)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由于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性或有负债,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不具体。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资产将被出售。以后,1993年提出的“EITE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
德国环境局一直致力于“环境成本价格计算手册”方面的研究。1995年德国开始采用生态会计模式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即从企业的物质、能源输入企业与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废弃物的流转平衡原理出发,以物理化学量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核算环境成本和分析投入产出效果。环境成本被分成4种类型:即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不含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史迪芬·肖特嘉介绍了现行的环境成本会计方法,认为消除污染的环境成本可以采取单独计算法和完全成本会计法。环境成本的跟踪和追溯的首要任务是决定哪些成本相对于其他成本更应被列入环境成本。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和相应的成本,应通过采用以实物计量单位(如千克和立方米)作为基础的实物环境会计方法对会计进行扩展,并结合实例广泛介绍了欧洲、北美各地的会计实务。
日本将企业的环境成本区别于产品生产成本单独列示,并且采用全额计量、差额计量和按比例分配计量三种模式计量。对于遵守法规和单纯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因确认相关因素较为单纯,应采用全额计入;对以复合成本面貌出现,如同时兼有生产制造功能和降低环境负荷功能而支付的费用,则采用费用总额扣除生产功能费用后的差额方式计入环境成本,即差额计量;当采用差额计量存在困难时,企业可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按比例分配环境费用总额,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日本对环境成本支出严格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
在国内,一般认为,如果环境成本有助于延长企业资产的使用年限或者提高了资产的安全性、或能够避免环境污染的发生、或为了销售企业正准备销售的产品等,应予以资本化,否则应当费用化。肖序,李娜认为现行的成本核算制度未把环境问题包括在内,资源消耗平衡原理是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来完善环境成本的核算体系。李连华认为成本是一个流出的概念,代表着某一主体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目标而发生的资产流出或价值牺牲。将这一含义移植到环境管理领域就可以界定出环境成本的内涵,即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因环境污染而负担的损失和为了治理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支出。蒋卫东通过对荷兰环境成本核算实践的介绍和分析认为:政府和企业应共同重视环境成本的研究,同时环境成本核算的实施,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和实用原则。徐瑜青等以某火力发电厂为对象,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环境成本进行计算,打破了我国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现状,是一种有意义的实践。秦桦从会计信息质量出发对环境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和说明,提出作业成本法是当前最适用于环境成本核算的;程隆云认为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和内容可以分别按成本动因、成本发生地和成本责任主体确定,环境成本核算包括治理污染物成本核算方法和环境资源成本核算方法。
四、环境成本控制
在国外,美国环境保护署在《改进政府在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角色》指出政府应在企业环境管理中起到应有作用,帮助其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减少环境成本。此后,美国环保还与多个研究机构及职业协会进行合作,开展了环境会计、环境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Dodgson认为,采购企业、供应企业之间的合作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了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促进了双方的信任、减少了风险以及提高了创新性及利润等。Theyel进一步证明了采购企业和供应企业间关系越紧密,越能达到共同改善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的作用。Mathews设计了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披露的分类模型,他们的研究试图说明,通过控制废弃物或再加工,通过对生产、服务过程推行环境策略,有可能会节约成本或增加收益。Jaroslav Klusak认为环境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处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中心位置,将其分为物理形式上转换为产品的成本和未转换成产品的材料损失成本。Schaltegger提出了环境会计框架模型,揭示了环境会计与生态会计的关系,将企业的可持续性目标具体转化为生态经济效益,并运用增值和增量环境影响来进行计量,提出了环境会计如何服务于环境管理的问题。Roger bunt对一种将经济、生态效益导向信息融入公司环境管理的系统进行了论述,该系统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的控制。USEPA介绍了一些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工具,还对电力企业的各种环境成本作了分析,并研究了环境成本管理中成本的确认、量化、分配等问题,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指出政府应该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帮助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削减环境成本,这就把企业和政府的责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Stefan schaltegger等对融入经济、生态效益导向信息管理的公司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论述,这种系统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在国内,金友良等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概括为能源成本控制系统、废弃物成本控制系统、包装物成本控制系统和污染治理成本控制系统四部分。黄文芳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传统成本一效益分析模型进行修正,提出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价。徐汉从成本与环境资产的关系上将环境成本划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和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四类。黄种杰认为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因此实施环境成本管理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系统的观点实现。李秉祥基于作业成本法建立了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刘娜等提出可以通过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三个过程的实施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管理。孟凡利提出了要建立绿色化的成本控制系统,指出“这种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产生这样的效果:不仅从环境角度做出停止生产的决策,而且必须也能从经济和财务角度做出淘汰出局的决策”。我国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未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做相应规定,企业之间未达成共识,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重视环境成本的研究。
五、总结
企业环境会计研究发展过程中,就环境会计的账务处理方法形成两种意见,一是将环境财务会计纳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融合;二是建立独立的企业环境财务会计体系。笔者从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和会计核算要求的现实出发,选择第一种环境会计模式,并试图据此设计企业环境资产的业务处理程序。
一、环境资产账户的设置选择
将环境会计与现行会计融合的企业会计模式也可以称为一体化企业会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处理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为环境会计要素设立独立的一级会计账户,突出环境会计要素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二是在现有会计账户体系内,考虑环境会计要素的功能与现行会计要素的对应关系,设立二级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著述者主张建立独立对应的环境会计要素一级账户,独立计量、核算环境要素信息,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较为容易地编制相对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同时显示对环境会计的重视。从各方面来说,应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笔者还是选择第二种方式作为环境会计具体处理的最佳考虑。这种选择的出发点在于:一是笔者把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看成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其生产经营活动相辅相成的。在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境活动中,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污染、环境破坏事项进行治理或防治。正如前文所说,非专业污染治理或环境保护企业的环保活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为此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应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应当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范畴之中。二是如此处理不影响将环境会计要素按照独立的一级账户处理方式下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归纳、核算与报告目标的实现。三是既可以继续保持现有会计体系的稳定性,又可以满足环境管理事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要。
二、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核算
计量就是按照相关规则确定物体或事项的数额。会计计量就是遵循会计法规、准则或制度,对分类会计要素的具体载体或事项的相关金额进行确定、分配的会计程序。具体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就是在环境资产确认的基础上,将具体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金额,按照相应的经济规律和会计规范的要求,分配给相对应的环境资产载体的过程。会计计量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计量基础,解决采用何种价值观念估计某种会计要素的计量;二是计量界限,解决哪些价值量计入某种会计要素的载体之中。
(一)计量基础。在计量基础选择上,应当考虑到两点:一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部分环境会计的研究者认为,环境会计应当使用多重计量属性,包括货币计量基础和非货币计量基础。笔者认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基础就是价值计量,其它物理量计量只能是作为会计计量基础的辅助性工具。事实上,会计核算一直将其他生产核算的计量标准作为辅助性、基础性的计量前提加以应用(很多情况下,价值核算是以物理量核算为基础的),这些非货币计量的过程,有的由车间核算员完成,有的完全由非核算人员完成。环境会计研究者讨论的非货币环境会计计量工作,大多不是由会计人员直接完成的,而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测定和计量的;大多数学者还是坚持以货币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属性,即使主张多计量属性的,也还是坚持货币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二是关于货币计量属性条件下的计量基础选择。会计上一般选择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现值”等价值观念作为会计核算的价值基础,最新会计准则还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念。传统的财务会计在资产确认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而管理会计则更多地关注“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现代会计中,则有很大的融合性,财务会计在其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核算中,较多地使用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额”和“未来现金流现值”、“公允价值”的价值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对于交易过程取得的资产,如果其市场价值没有发生较大波动,一般以交易时的价格,即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不能确定交易价格的,如接受捐赠的资产,能够确定其历史成本且现实价值也没有严重背离历史成本的,仍可按历史成本计量;如果历史成本来源不易取得,或者与现行市价有较大差异,则应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基础。如果上述计量的相关资料均不易取得,也可以用“可变现净额”、“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基础。对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在持有期间由于市场环境、资产的自然状态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的市场功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价值表现的上下波动,导致原来的入账金额不能体现当前该资产的实际市场价格(可变现金额),甚至发生严重的背离,引发会计报告信息与企业资产实际收益能力和价值金额表现的扭曲,这时需要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重新估价。对于现行市价严重低于其账面金额的资产,需要以“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额”为计量基础,重新估价,并及时反映和报告该类信息;“公允价价值”的引入,对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又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市场定价的讲属性。
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与企业一般资产计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会计计量的原理和方法均可以运用到环境资产的计量工作中,环境资产计量也不需要提出一些新的计量基础和方法。比如,对于“环境工程与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其他资本化环境费用”、“环保基金存款”、排污权等环境资产的计量,均可以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直接进行该类资产的计量。比较困难的问题在于:那些以自然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存在的、非交易或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源,它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确实存在影响、但其单独又很难产生财务效果,是否需要将该类环境资源纳入环境资产范围?应如何进行计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或者是可以共同使用的可为企业带来现实收益的资源,更不能否认它会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形成具有现实作用或贡献。换句话说,它符合企业资产的定义要求的主要条件,只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交易或事项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项目来明确其价值形成过程。笔者认为:该种资源的功效也是基于企业过去的相关活动,只是这些日常管理、经营和维护工作表现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将其资本化,作为独立的环境资产去关心它的质量、功效的变化而已。日常发生的该类资产的管理、经营和维护开支,一般作为企业的管理费用列支了。是否有必要独立考察该类环境资产的计量问题,值得考虑。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可以将这些环境资产视为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在相关资产账户和资产负债表中不进行反映和处理。
(二)计量范畴(金额范围)。企业环境资产计量范畴,主要研究对于具体的交易和事项中的环境资产,与该项资产相关的交易过程中的哪些金额应当计入资产价值,哪些不应计入资产价值之中。其中划分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资产计量的关键问题。
在长期环境资产的计量方面,重点是要处理好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对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环保设备、环境保护专有技术等长期环境资产,完全可以依据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按照企业主要工程建设、生产用机械设备、一般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原则执行,没有必要考虑重新研究该类长期环境资产计量的特殊性(不存在特殊性)。例如:对于环保设备的构建(需要建设或安装),可以把设备购买支出、安装支出(材料费、人工费等)、调试费用、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前的贷款利息费用)作为该项环境资产的构建支出的内容予以资本化,形成该环保设施、设备的价值;而对于发生的采购费用、建设过程中的共同管理费用、竣工结算并交付使用后的项目贷款利息,可以不予资本化,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从会计核算过程来看,环保工程建设的核算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的构建核算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为了单独确认和计量环保工程的建造成本,反映企业环保投资状况,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明细账户专门反映环保工程的建造过程和预算执行情况。如果企业使用了借入的环保基金建造环保工程,则相应的支付业务应从“银行存款——环保基金存款”账户支出,除此之外,与现行会计体系处理固定资产构建事项的会计程序和所遵循的会计原则,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环保专有技术、专利权的无形资产,排污权等递耗环境资产、流动性环境资产,均可以在现有准则和制度框架下进行计量和核算,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
在环境资产计量与核算方面比较难以处理的还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存在的、非交易或非授权过程形成的环境资产。对于通过交易或授权经营而获取的矿产资源、水库、养殖基地等生态环境资产可以计算取得成本,并可以按取得成本进行计量与核算。矿产资源可以按当期开发量占预期可供开采储量的比例摊销取得成本;水库、养殖基地可以按照可使用年限摊销取得成本。有一点值得关注:如果企业长期拥有水库等类似的环境资源性资产,一定会发生维护成本,但水库这类资产的自身价值并不因为使用而降低,有时还会因为逐步合理开发和利用而提高。如果限定一个摊销期限,并在这个期限结束时将资产价值全部摊销完毕,就会形成无账面价值的巨大资产。因此,如何处理这类资产的价值摊销是一个棘手问题。同样棘手的环境资产项目是不通过交易或授权过程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自我积累形成的生态环境资源,如清洁的生产环境、通过改造、治理形成的厂区生态等,这些环境资产在其形成过程中,无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将这些支出资本化为该环境资产的取得或形成成本之中,大多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将这类环境资源定义为环境资产,就会形成零成本环境资产。
作 者:张劲松 何学军 作者单位:张劲松(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何学军(浙江省供销学校,浙江,杭州,310000)
刊 名:北方经贸 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F235 关键词:环境会计 会计信息 披露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应用和发展的日益深入财务信息化系统向财务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虽然扩大了用户的通信范围和资源共享的程度,但却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使网络更易于受到别有用心者的攻击和破坏。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会计的核算、监督并对外报告,为整个社会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资源做出重要的贡献由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研究数据安全性问题愈来愈突出,这篇文章将进一步详细分析如何解决电子数据风险,避免人为的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与计算机软硬件故障造成的数据破坏,是每一位从事财会信息化建设者目前所必然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安全;网络环境
1 综述
1.1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在企业的信息管理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用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计算机已经作为对日常事务进行处理的一个依据。部分企业已步入到基于网络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时代,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安全管理系统,也没有建立并执行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导致了安全信息的犯罪。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从未脱离过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的脆弱性等技术问题,但也开始关注会计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未来对于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势必脱离不了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网络会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会计的核算、监督并对外报告,为整个社会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资源做出重要的贡献。
1.2国内研究现状
1.2.1我国的研究现状
曾爱民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中指出,广义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分别是规则制定子系统、规则执行子系统、鉴证子系统以及监管 与惩戒子系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内部环境,必然会使会计规则得到不同程度的遵循,生产出不同质量的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几乎包含企业的一切信息,并且无法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明确的区分开来。
蔡立新教授在《IT企业的信息管理》中指出:IT时代现代管理的集成化正在使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边界模糊化,这一趋势无法避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定义研究的视角与观点,亦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环境下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与重构研究提出在 IT 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做出变革构建基于公司语义理论的信息系统,将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全面融成到业务与管理之中。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Trent()在《Assessment of self-concept in Early Adolescence》中指出:要杜绝、减少博客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安全事件,首先,应该在立法中明确博客中禁止涉及的事项,用法律来约束其发展。其次,加强博客行业自律,由博客网站负起对博客内容进行监管的责任。网站可以在网民申请博客之时,实行博客实名制、审定制、许可制等,而在博客写手们上传内容时,网站可以通过搜索关键字来进行内容控制,如搜索到有相关受限的关键字,就可以拒绝上载。若网站未尽到监管之职责,致使博客内容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网站应承担连带责任。
2.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1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概述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目标是防止非法侵入和篡改计算机系统数据,维护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保持系统持续正常运行广义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则包含了整个企业内联网系统,它们都是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数据采集的范围和对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是指系统保持正常稳定运行状态的能力。即在网络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纰漏的活动,以及财务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既包括操作这个系统的人和作为系统处理对象的那些数据,也包括系统所处的环境。
2.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组成要素不仅包括有组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硬件、数据文件、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程,还包括网络。硬件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会计实现计算机化处理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要有必要的计算机房设施等,例如工作台、档案柜、空调器等,还有安全设施、防灾设施等。
3.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分析
3.1 会计信息失真
开放性的网络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恶意修改的可能。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担心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3.2 重要的财会数据泄密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财务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记载并保存财务数据一项重要依据,而财务数据属重大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非法截取,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狭义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只剩下会计账务报表系统,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方式信息质量要求高会计本身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
3.3 会计信息被篡改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奠定了信息支撑,这无疑改变了现代会计的内容与环境。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金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发展,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益激烈,应收款管理无疑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而互联网对应收账款管理有着积极推进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科学安排与管理应收账款至关重要。
一、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向客户收取的相应货款与代垫款项,其管理不容忽视。应收账款的合理管理有利于保障企业资金的有效流动与收益,在此基础上才能维持较好的财务情况。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份额的拓展,过于注重赊销形式的运用;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度,部分企业故意拖延还款时间,盲目占领他人资金;缺乏健全的企业管理方式,过于注重销售,忽视内部管理,当然也涉及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没有合理的方式方法催讨应收账款;缺乏相应的激励体系与处罚体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存在违法行为,即借助应收账款拓展自身企业的业务收入进行业绩粉饰,与基于坏账准备的提取进行利润调节。为了解决这种现状,很多企业逐步创建了应收账款管理体系以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并将其视为企业会计管理的主要环节,虽然获取了相应的成绩,但发展却较为失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除了采取传统方式外,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是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网络客户信用制度体系
企业依据对进口公司经营状况与应收账款收取状况的了解,借助会计网络体系创建一套有效的客户信用制度体系,并依据信用等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赊销规划,从而减少企业赊销之后产生坏账的几率,以及避免企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员工的管理功能与使用权限加以规范,使企业相关人员更加规范业务销售,依据赊销审批的流畅依次赊销,不可弄虚作假,影响企业的声誉与利益。企业自身也需严格监督,对于局部投机心理的人员需要严加处理,从根源上降低企业风险。
(二)紧密联系专业信用机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大部分企业领导会选择拓展企业业务领域,甚至是开发海外业务,但地域的局限性,无疑增加了企业进一步认识与了解海外客户的信用度与账款问题,加之每个国家与地区都存在自身特殊性,有着不同的法律法规与操作规范,所以企业无法深入了解,导致在处理经济纠纷时没有较好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寻求专业信用机构帮助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专业信用机构依据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长期累积的各个行业财务数据资料等,可以较公平地了解被调查者的实际财务情况,给予企业相应的参考意见,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在企业无法催讨已经到期的账款时,同样可以寻求专业信用机构帮助,基于信用机构有效化、科学化的方式与途径为企业讨回账款。除此之外,网络业务销售也需要专业信用机构的支持,以维护权益。
(三)提升员工技能
拖欠货款一般存在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有缘由的拖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时刻把握时机,尽量避免出现长期拖延的现象,制度合理的催收对策,如心平气和地跟客户讲述实际情况,以及相应事实与道理,用感情打动客户的心,以获取客户的认可与支持,从而收回欠款;其次经营不佳产生的拖欠,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需要高度关注与重视,制定合理收款规划,或到现场收款,避免造成企业的损失;最后赖账的拖欠,对于赖账的客户,企业需要毫不犹豫的处理,先采取协商的方式,若客户仍然无动于衷,就需要如实采取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现阶段,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所以企业员工也需要进行网上交流与相互学习,寻找最有效的处理方式。
(四)创建应收账款信息动态管理机制
现阶段,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商品的一系列购销业务常常发生于企业销售部门之外的地点,所以业务员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赊销业务发生在异地,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业务员与企业客户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而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应收账款管理有效弥补了这点不足。无论业务员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向相应的销售部门或者总部及时传送发生经济业务完整资料,使他们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展示应收账款实况,不仅有利于加强企业和业务人员的及时联系,而且有利于企业领导者更好地管控,即使出差在外,也可以基于网络化管理及时了解与掌握各个业务部门的应收账款的实际变化状况与汇总状况,且管理部门也可以及时给相关下属部门安排工作与传达有效信息。基于互联网,各业务单位可以将每天的业务与客户互动状况及时、准确地汇和到总部数据库之中,以促进数据汇总灵活化与自动化的实现,此外,还可以随时查询客户授权的实况,以获取有效性较强的应收账款的周详资料与对账单,随时掌握自己的还款状况,以便随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信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无疑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额,所以基于网络环境科学管理应收账款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企业负责人除了需要时刻注重产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合理管控应收账款增长,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力度,从而真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蕾.会计网络化环境下企业应收账款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2]石燕.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应收账款核算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3(17).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导致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大气环境中, 达到了足够浓度和足够时间, 而且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现象。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山林火灾、火山爆发等是导致大气环境被破坏的部分自然因素。工厂排放的高污废气, 交通运输产生的大量尾气等都是给大气环境带来严重压力的人为因素。人类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就在于控制人为因素, 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毋庸置疑是监管的重要对象。要遏制这些企业“唯利是图”的做法, 环保宣传教育已经是老生常谈, 除去能引起媒体关注, 在社会上泛起一丝舆论波澜外, 效果甚微;立法惩治必不可少, 却只是治标不治本。本文认为, 从企业的本质出发把环境成本与企业利益挂钩, 让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考虑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成本也将由企业自身承担, 用企业最关心的经济利益来警示, 并且引导企业自觉承担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大气环境的重任。完善企业的大气损害成本信息披露才能真正给企业警示, 从源头遏制企业各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污染影响。
一、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人类为了取得一定的自然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行为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环境损害成本 (又称环境经济损失) 是企业因环境损害导致的治污成本、罚款和赔偿金, 以及改善环境、恢复社会公信力而造成的支出。环境损害包括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系统质量、 数量和功能的下降。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损害治理不当对人类造成的身心损伤, 对企业自身造成的各种资金和商誉损失等等。该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成本是由于人类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付出的价值消耗甚至牺牲, 环境损害成本可以是现金货币的支出、资源的低效率利用以及劳动消耗。 (2) 基于环境会计的角度, 环境损害成本所反映的信息包含三个维度, 分别是货币信息、非货币信息和记述信息。与财务会计不同, 环境会计所反映的信息不仅仅包括过去还包括未来。
大气环境损害成本着重于因人为因素造成大气环境损害从而导致的成本支出, 这是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将大气环境损害成本纳入各种经济分析和企业计划决策中, 改变过去无偿使用大气环境并将其损害成本转由社会承担的现实状态。因此, 将大气环境与会计相联系构架出一个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最有效先进的经济手段。该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具有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反映职能基于价值补偿的角度反映各项费用的支出, 为企业管理提供成本信息, 不仅仅从事后反映, 而且还发展到了未来成本信息的分析预测。监督职能包括事前、 事中和事后监督, 通过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 控制和考核相关活动,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提出建议, 促使企业按照规定和预期目标进行企业活动。这两大职能有机地结合将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实践活动中起到促使企业提供可靠的大气损害成本信息, 进行有效的大气环境污染损害预测, 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目标调整企业管理措施, 重视有偿使用大气环境的问题。对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使大气环境损害成本得以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与分析, 使得大气环境损失从经济学角度, 用具体的数据表示出来。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在尽可能不损害大气环境的前提下, 更多地盈利, 达到双赢局面, 大气污染问题才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缓解。
二、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性
从外部环境来说, 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并结合国内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 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大气环境损害成本核算制度。同时, 国内现行的环境信息报告制度为环境成本信息的整理、加工和报告创造了良好条件。政府大力促进企业执行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环保部门大力推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有益于企业信息公开模式的建立, 这些行动都为有效实施管理目标控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内部环境来说, 环境会计属于管理会计范畴, 主要是供企业管理者所使用的会计系统。环境会计整理编制的信息是基于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计算的, 可以包括财务会计所不确认的成本和费用。这种信息主要是面向未来, 主要供企业内部进行决策和控制所使用。环境管理会计通过确认、收集、计量、分析和报告实物 (水、能源、材料等) 流动、环境成本和其他货币信息, 为组织管理者提供环境决策和其他经营决策的相关信息, 进而促进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控制中考虑企业活动带来的环境损失成本问题。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流程、产品、服务等实物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共同输入, 对此加工整理取得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各类信息, 为企业实现内部管理控制、创造价值奠定基础。成本会计系统是许多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信息系统, 环境成本核算制度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并且推广。
三、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项目构成
雾霾等大气污染的出现是高污染GDP的代价, 损失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而利益则被资源型企业拿走, 大气环境污染折价的时代已经到来。上一部分已经从理论上论述了构建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防治大气污染最有效的经济手段。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究竟要披露哪些大气环境损害成本项目是构建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首要问题。本文对大气环境损害成本披露项目作出如下构想。
(1) 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用于计算企业为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发生的成本。例如,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而在生产过程末端投资建立污染物集中治理工程或是在各个部门车间安装环保装置的投资额、运营费用等支出, 或是从污染根源出发而采用有害材料的替代物等工艺调整、 生产设备升级更新等支出。
(2) 大气污染物处理成本:用于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无效能量和气体废弃物的处置成本。大气污染造成之后, 相关资源型企业需要履行自己治理的责任而不是放任污染四散, 这样必然会造成货币支出。
(3) 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用于计量企业对可回收利用的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处理, 并将其转化为可重新利用资源所支付的费用。
(4) 技术研发费用:用于计量企业为寻找高污染原材料的替代材料或者提升原材料使用效率而进行实验所造成的现金支出和劳动消耗。正如“雾霾事件”中汽车尾气被大众认为是罪魁祸首, 那么作者认为, 中石油有必要进行石油产品研究, 使得汽油燃烧后产生的尾气有害程度降到最低, 而不仅仅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那么该费用就要计入技术研发费用。
(5) 商誉修复费用:如果企业的生产造成了大气污染并且没有及时对污染进行治理, 不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反弹, 商誉遭受严重损害, 最终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企业要进行污染治理还要对商誉进行恢复。商誉受到损害以及修复商誉要支出各种费用。诸如产生大气污染, 此类污染范围广, 环境损害程度深, 是受关注程度高的污染类型的企业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项目, 比起注重长远利益维护自身商誉的企业, 那些不承担环保责任损害自身商誉的企业注定会很快被淘汰。
(6) 大气环保税费支出:用于计量国家因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性气体而征收的费用。有关大气环境的税费主要体现为“补偿成本”的收费, 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 要求企业承担起排放污染气体等行为的成本, 可以在大气环境税中细分为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和PM2.5税等。虽然环境税收是推进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先进手段, 但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首先税收推行时机应选在企业承受力较强、经济效益增长、处于上行的阶段, 效果才会好。其次是怎样保证环境税收的取于民和用于民。虽然在中国大气污染环境税收的征收还不具备实施条件, 但一旦实行条件满足, 征税势在必行, 而且那时的大气环境损害的成本核算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鞭策着企业去提升企业自身的工艺技术来使得产品在符合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同时也符合大气环境所能承受的标准, 承担起企业保护大气环境的社会责任, 做一个环保主动者而非在大气污染事件发生之后被动应付者。
(7) 环保行政费用:用于计量企业内环境管理机构和专门管理人员的费用支出、环境检测支出、为进行清洁生产和申请绿色标志而专门发生的费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费。
(8) 其他环保支出:用于计量因大气污染而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
总之, 大气环境污染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必然面对的问题, 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最主要的是人为因素。本文认为通过加强对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 将大气损害成本内部化, 可以对企业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是一种有效地自我监督方式, 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本文在分析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 探讨了企业大气环境损害成本项目构成, 认为企业在披露大气环境损害成本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大气污染物处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技术研发费用、商誉修复费用、大气环保税费支出、环保行政费用以及其他环保支出。
参考文献
[1]万林葳, 朱学义.环境成本计量模型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 2010 (9) .
[2]张义庭.基于环境成本的项目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 2011 (5) .
[3]陈良华, 李志华, 周鹏翔.环境会计的成本计量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
[4]徐嵩龄.环境污染成本的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7) .
[5]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关键词】会计;环境变革;财务会计理论
一、引言
财务会计工作受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责任,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财务会计理论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创新运动,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给就职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新时期财务会计工作的特点,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工作方法与理念的调整,才能够确保财务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会计环境变革分析
1.资本环境的变革
资本环境是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环境发生变革的过程中,资本环境也随之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扩大到了广义资本范畴的范围。当今中国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知识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在这样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资本范畴必然会有所扩大,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相比,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转变,现如今的资本会计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
2.资本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社会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发展也更加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资本主体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事态,这种资本多元化的模式不仅需要国营经济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外投经济、个体私营经济谷以及中外合资经济等,在资本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不同资本主体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采取个各种措施积极开展经济活动。由此可见,当今财务会计所面临的外部形式非常复杂,竞争也更加激烈。
3.会计结构的变革
基于以上的两项内容,会计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企业会计活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会计活动开展更加准时和准确,财务会计工作领域由此开始,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理念被引入。这样一来,传统会计原则,会计报告模式以及会计计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各大企业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纷纷开始构建更加完善的会计信息体制以及管理体系。财务会计工作的整体工作效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财务会计理论创新分析
1.会计报告与要素创新
在会计环境发展了巨大的变革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传统的会计理论相比,新的会计理论在报告方式上更加科学,采用了实时报告的方式替代了事后报告,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更好的满足了企业对于会计报告信息的需求,帮助会计人员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进行选择和使用,这样的变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不仅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成本也有明显下降,信息速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了人才和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财务报告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
2.会计目标理论创新
绩效观到权益观的转变。权益观具有绩效观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权益管与绩效观关于企业财务资本的认识大相径庭。绩效观一般认为,财务会计目标的价值在于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供所有者进行决策。而权益管则认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与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产等其他资本应当放置于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相平等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企业有用公平的权益。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应当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公开地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提供能够满足其个体生存发展需求的特殊信息。 相对于绩效观只是单纯地反应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而言,权益管更注重多样化信息的汇总和整合。
3.会计对象理论创新
以产权价值运动取代资金运动,财务会计对象决定着财务要素的内容,随着对会计对象认识的逐渐深化,会计要素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的“资金运动说”仅仅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动或资金运动作为会计的一般对象,认识狭窄而片面。实际上,企业产权交易全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产权价值增值,其本质是履行契约,称为产权价值运动。现代财务会计把产权价值运动作为会计对象,重视资本运动背后体现出来的产权关系,进而通过反映和控制产权价值运动,全面掌握企业的责任关系和权益关系,以便实现会计目标的权益观。
四、结束语
财务会计工作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会计理论方面必然会迎来一场又一场变革,这是会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基于目前我国会计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对会计理论进行新一轮的创新,成为了当今会计领域工作人员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从会计环境以及财务会计理论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改革为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促进了会计工作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看到,在推行新会计理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从工作实际以及集体利益出发,才可以做好会计工作,保障会计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湘.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2]黄晓波,张霁.会计环境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创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3)
【环境成本会计研究】推荐阅读:
成本费用管理研究11-01
医院成本核算研究探析论文11-21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09-07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12-13
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论文11-12
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开题报告06-14
会计岗位环境分析11-04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研究综述的论文06-16
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07-12
制度环境会计准则论文阅读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