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我国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摘 要】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信息成为重要经济资源的背景下,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现代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新的管理模式与解决途径。

【关键词】煤炭企业 信息资源 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IRH)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一个专用名词,其现今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发展领域,受到信息界、管理界、经济界与政府部门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地位也日益提升,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对煤炭企业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引入信息资源管理学比较晚,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更是如此,对这些学科的研究还比较浅。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有些管理思想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有些管理思想是需要变通的。本文根据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自身特点与实际发展的状况,对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 企业信息资源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企业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相对于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而言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一般而言,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载体、信息处理和通讯的软硬件设施,制造上述设施的关键设备以及有关标准规范与政策法规。

根据上述信息资源的定义,我们可以延展出企业信息资源的定义。企业信息资源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目标,所采集、加工、传播、利用的各种文字资料,包括文献资料、数据、表格、图形及其他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说法。从广义而言,还要包括处理这些信息所使用的技术设施、资

金和人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已俨然在企业成为继资金、原材料、技术和设备、人力之后的第五大新型资源。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第一,定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把信息作为待开发的资源,把信息和信息资源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储存、创新、共享和利用进行的有效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活动中的人、技术、设备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运行,以谋求可能的企业最大效益。简言之,企业信息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信息和企业信息资源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

第二,地位与作用:(1)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增强煤炭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在当今的市场中,谁先及时、准确、迅速掌握第一手资料,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找准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的需要。加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掌握、开发、利用信息,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保障,亦可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3)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措施和保障。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信息竞争已成为继生产资料、产品价格、生产技术之后的又一竞争点。当今时代,有效地占有和使用信息资源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企业竞争只有建立在全面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著名的资源三角理论,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一样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企业才能在管理层面更上一层楼。(5)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近几年,企业的信息化已变成市场对其的客观要求。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管理者及时利用信息资源,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做出产业调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观念必然阻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执行。部分中小型煤炭企业对信息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煤炭企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购置一些计算机,建立一个企业信息网站或采购一些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实现了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我国煤炭企业中普遍使用ERP等其他信息管理系统,除了这些系统本身所存在的漏洞与不足,还有一些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ERP系统而言,ERP的实施通常要求部门间建立新的工作关系,分享自己原来独享的情报资源以及承当独立抉择的责任。在有些情况下,实施ERP还可能对原来的利益关系带来冲击,这些变化必然会引发内部人员的困惑,消极合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许多企业在实施ERP前后,从未实施过“变化管理”,忽视其重要性。某些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各部门、分厂的主管担心系统使他们的管理过于透明,不利于运用权谋管理下属,故而消极观望。而且ERP的实施将简化流程,明晰责任,高层领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监督,而中下层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则排斥、拒绝这种方式,因其与原有随意、散漫的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在这种压力下,ERP很难推行下去。

2.人才问题

煤炭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首先,煤炭企业多数员工知识素质相对较低。由于煤炭行业的条件艰苦,使得煤炭企业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近几年一些煤炭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执行不到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流失严重。其次,煤炭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足。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又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意识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对管理、业务及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教育。煤炭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的不足也制约着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稳步进行。

3.技术问题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中在技术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视技术和设备、轻管理与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其次,中小型的煤炭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大笔的资金,而信息资源管理也需要大笔的资金,一些煤炭企业往往是有能力采购进先进的技术,而无力进行技术的维护升级,造成技术与现实产生脱节,管理效率低下。再次,就是各个部门,各个煤炭企业间的“信息孤岛”现象,由于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加之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信息系统难以集成和煤炭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最后,煤炭企业轻视对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不应只重视技术与技能的教育,也应加入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形成信息资源安全意识,从而防止煤炭企业的重要信息泄露。

4.管理问题

我国煤炭资源归国家所有,生产经营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煤炭企业拥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并且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建设的进程。

第二,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缺乏合理规划。很少有煤炭企业从总体发展进行考虑,采用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制订规划,致使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程序,往往急功近利,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采用实施某一套或多套子系统,从而导致后期软件系统的种类繁多,难以兼容。

第三,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煤炭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模式都比较落后,并且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垂直结构,部门众多,机构重叠。

第四,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基础上的,它要求信息处理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安全性,随着集成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法和制度都要做相应的变化。

5.煤炭企业的特殊环境问题

首先,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特殊。我国化石能源的储存结构,决定了煤炭将始终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体。这点可以从我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存量来看,“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十分鲜明。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优质煤少,不能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不仅导致我国进口煤炭资源增多,还导致我国内陆大部分煤炭企业“重视煤炭产量,而忽视煤炭质量”,“煤炭企业集约化水平低,生产布局不合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生产计划粗放”。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及时性难以保证。其次,我国煤炭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而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多变,容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及煤尘爆炸等都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煤矿井下的潮湿环境,会对电气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等产生腐蚀性影响,这对各种设备的隔潮性、绝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信息收集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6.政府的扶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影响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支持力度仍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导致煤炭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信息难以共享。(2)国家在煤炭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投入较少,煤炭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缺乏,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进行激励,促使高质量人才流入煤炭行业。

7.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影响

我国引入信息资源管理学比较晚,对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有一些大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色,开发出属于本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如开滦(集团)下属荆矿公司结合本公司市场化精细管理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合作,研究开发了适合本单位管理特色的“基于·NET多层构架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但是拥有自己独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企业全是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其他企业仍采用外国技术,没有一颗中国“芯”。

同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企业信息管理仅仅关注显性知识和已存在的信息,对未来的走势把握不够。第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只关注信息如何被高效地提供给用户,仅强调时效性,不重视对未来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不深入,缺乏对信息分布、信息流动规律、信息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研究。第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只是一种自动化的思想,缺少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 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的解决途径

1.企业管理人员要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增强信息资源管理意识。煤炭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及基层工作者要积极接受新的技术,配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争取做到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注重人才培养对信息资源管理尤为重要

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一些激励措施,避免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流失,更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同时企业也应大力引进那些具有经营头脑、良好的信息素养、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要敢用善用年轻人。

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企业信息资源库,使企业各部门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递、储存方面得到统一的管理,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及时。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制度和规章管理制度,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流程,提高信息获取速度。

4.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

由于近些年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推出,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集成管理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思想就是对企业内外信息源的集成,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完成集成,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型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马洪斌.试论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3(5)

[2]司有和.企业信息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毛蕴诗、姜岳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导入:教程与案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悦.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刘一帅 张俭 朱晓曼

第2篇:浅析新疆煤炭资源法制现状

[摘要]新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国家也将新疆煤炭资源的储备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新疆拥有相对完善的煤炭资源法制,但是在法律规章体系中仅重视资源开发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新疆;煤炭资源;法制现状

[

一、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现状

我国的煤炭法律体系是一个以法律为依据,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主体,以地方立法为基石的局面。整个煤炭资源部门的立法数量繁多、内容庞杂。对于煤炭资源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四个制度上——煤炭资源产权制度、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煤炭矿区环境保护制度以及煤炭资源行政立法体制。新疆也在国家煤炭法体系下,结合本地区的特殊性,制定了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办法》为龙头,其他他系列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相配套的相对完整的开发煤炭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这一体系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政策指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办法》以《煤炭法》立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为指导原则,制定该办法主要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

(二)重视煤炭与经济开发的关系,重视煤炭勘探

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立法,是对煤炭开发与经济利益的规范性调整、制约和保障。为了发展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要求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使新疆的煤炭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重视煤炭勘探程度,扩大煤炭的资源量,使其有效的统筹规划、有序开发。

(三)注重安全生产事故

自治区旅行的措施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保护煤矿职工,强调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同时明确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重了领导的责任。做到了积极推进矿区采用先进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

(四)注重提高技术,以提高经济效益手段来保护煤炭资源

自治区以行政文件下发的通知、决定等,都体现出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原则,注重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开发,鼓励和支持开采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

(五)防治公害,保护环境

在新疆境内煤炭的生产、经营各项的有关规则中都明确指出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

二、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法律保障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煤炭立法者对煤炭行业的调整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过程中的所有经济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依然存在问题是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相关的环境保护立法依旧缺乏地方化、特色化、具体化,忽视了本地的实际情况。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立法、执法滞后,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疆煤炭工业在全国资源开发中处境尴尬

相比新疆的煤炭工业,新疆的石油工业对石油勘探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污染防治对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1995年就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办法》。而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过多年开发获得了长足发展新疆石油工业而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以迄今为止,新疆的地方法律法规都没有加强对煤炭勘探开发环境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因此,应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相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开发环境管理办法》。

(二)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

现实中地方的煤炭行政管理部门既是规章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所以在部门间容易出现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致使存在着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为此,煤炭行政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在地方各管理部门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是主管新疆煤炭行业的工作机构,虽然工作职责中有: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提出新疆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措施,并监督实施;负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煤炭法)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乡镇煤矿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的组织实施;依法整顿煤炭生产和经营秩序;关停违法开办和经营及布局不合理的各类煤矿等。但其工作重点依然是加快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建立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推动新疆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对于要求煤炭开发中煤炭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中,促进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过于原则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保护。

(三)没有在法规、规章中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缺乏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即使是作为新疆煤炭资源管理的上位法、矿产资源管理基本法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中,其立法目的和主要内容都体现了大力发展矿业,用法律手段保障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的进行,政策上推行“谁勘探、谁开发、谁受益”和有偿转让的方针。但是对资源开发和其生态保护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容易造成开发中大量的浪费。

(四)没有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2010年9月12日召开的环境保护部赴新疆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宣布了新疆将在煤炭资源开发领域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现在新疆仅有矿产资源补偿费,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化需求,从2009年开始新疆全面征收煤炭资源开发特别调节费,目的是为了正确理顺国家矿产开发利益的分配关系,有效督促企业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水平,并有效制约煤矿超生产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然而目前我国法规、规章中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与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补偿经常混淆。①

虽然现有一些以行政文件形式下发的通知、决定有对煤炭资源开发补偿费用的内容,但都很原则化,对煤炭资源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受偿主体)、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的资金来源及补偿方式都没有明确规定。②

三、对新疆煤炭资源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法律思考

(一)加强新疆地方性资源开发的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民族地区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从这些法律基础上可以看出,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根据这些规定,制定地方性环境法规,完善环境法规体系,使当地的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有法可依。

在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经济综合类中,有“管理和保护并优先合理开发利用本地方自然资源的自治权”和“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自治权”两方面内容。但新疆地方资源开发的法规中都仅强调了自然资源优先开发自主权,并使其成为重要的原则。立法中应该结合新疆特殊的区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考虑矿产资源的区位生态环境,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只注重开发、招商引资的经济效益,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

(二)尽快建立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在当前自然资源开发中,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确,产权结构不完整,缺乏对原住居民优先受惠权考虑的现状。③新疆的煤炭资源四大矿区都主要分布在民族居住地区,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在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造成了当地“富饶的贫困”,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此,应当尽快建立新疆煤炭开发的生态利益补偿制度,在调整利益分配中,应建立完善的对受损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原住居民的基本利益,原住居民不仅承担了开发矿产资源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有相应的环境损失,所以在资源开发的增值中,他们有权获得补偿并得到应有的利益分配。这对于改变当地的经济结构,增加当地就业人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都有深远影响。④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制

第一,确立权、责、利的统一。目前,新疆不仅要强调立法,更要强调执法。环保法力度的薄弱,会使其污染行为得不到遏制。完善执法保障体系,确立法律与行政的权威性,确定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第二,树立企业承担绿色社会的责任制度,转变公司责任理念,提升其环境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和罚赏制度使企业主动对环境公益尽力。当企业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时,企业可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反之,企业会受到相应的经济惩罚。以此刺激企业去采用更为经济和成熟的资源开发技术,达到高效、低污染、低碳排放的标准,使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第三,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公众的参与程度,建立当地居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激励机制,让居民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权益,监督侵害自身权利的企业。

[注释]

①李冰、胡盾:《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法律问题探析》,《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第74~78页。

②(3)刘建新、蒲春玲:《新疆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补偿问题探讨》,《研究与探索》,2009年第2期,第5~8页。

④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作者:谢妮

第3篇:山西省煤炭资源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基于能源、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山西省煤炭资源消费状况进行了统计研究,分析山西省煤炭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据。

关键词:煤炭;生产;消费;影响因素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08

1前言

山西省地处我国太行山以西,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是山西省的优势矿产,保有储量约2767.9亿吨,煤炭开采与加工业的企业众多。2015年,山西省煤炭生产总量为96680.00万吨,较2010年的74096.00万吨增长了约1.3倍。2010年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80.18%,2015年的这一数据为86.49%,效率增长了6.31%,年均增长速度为1.26%。2015年的终端煤炭消费总量为6643.20万吨,其中第一产业为175.50万吨,第二产业为5075.55万吨,第三产业为460.95万吨,生活煤炭消费量为931.20万吨。历年来,煤炭资源一直是山西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占每年的山西省一次能源生产量的98%以上。2015年,山西省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885.24亿元,占总体工业增加值的47.55%,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2山西省煤源消费结构分析

2015年山西省煤炭消费总量为29428万吨,1980年这一指标才4326万吨,增长了约6.8倍,年均增长率为16.58%。从图2-1的山西省历年煤炭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13年,山西省煤炭消费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已经连续下降两年,年均下降速度为5.5%。1980年,山西省发电煤耗量占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681%,1980年到2012年这一比重逐年上升,到2012年比重达到37.15%,2013年及以后这一比重开始有所降低,生活煤炭消费量所占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21.91%下降到2015年的3.16%。

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和能源产业转型的影响,2013年煤炭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与经营困难的诸多压力,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经营困难重重,国家针对这种状况一方面积极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推動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并进的方式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削减煤炭产量与消费量,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以实现我国能源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山西省煤炭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3年,张珂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煤炭产业的资本投入、从业人员数量、山西省煤炭工业产品价格、煤炭外调量以及山西省煤炭生产矿井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指出,山西省煤炭产业的资本投入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次是从业人员数量、煤炭外运量以及矿井数量,对山西省的煤炭工业发展同样具有比较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煤炭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标对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发展影响并较小。

2015年,李晓娟对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的因素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教育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以及第二产业比重,从研究结果可以得知,山西省人均GDP水平、教育支出比重以及对外贸易比重对山西省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会阻碍煤炭利用效率的提高。

2016年,董洁芳对山西省煤炭消费的需求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论中可知,山西省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在短期内会抑制煤炭消费需求的增

长,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煤炭消费反而会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人口增长因素对煤炭消费的促进作用较小;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煤炭消费的需求,削减煤炭消费量。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良好的促进山西省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山西省应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的研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渐降低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依赖程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芳,赵鹏程.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3,(06):6568.

[2]张珂.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李晓娟.山西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统计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4]董洁芳,王强,王兴民等.山西省煤炭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6,(05):641650.

作者:陶雄兵

第4篇: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现状论文

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

摘要

一、煤炭技术进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到2005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煤矿共有197个,产煤6.35亿吨,人均工效达到17.5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4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

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二、煤炭工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井工开采比例大,中小型矿井数量多,导致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煤矿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要解决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一五”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

煤炭工业要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综合攻关,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开采,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十一五”末使科技对全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四、“十一五”煤炭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

(一)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

在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地质勘探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结构的勘探精度,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资源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同时开展中东部地区深部煤层资源赋存规律和探测与开采技术、深部高效找矿和快速勘探技术的研究,解决600米深厚冲积层下凿井技术理论和技术难题,为我国深部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煤炭资源开采领域

在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利用现代加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况监控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使井工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大型露天矿生

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同时使薄煤层开采技术和短臂开采装备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使采煤装备更适合于各类复杂煤层的开采条件,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研究。首先要开展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与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摸清瓦斯与煤尘爆炸的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其次要开展瓦斯高效抽采技术装备的攻关研究,使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抽采以及地面、井下相结合的抽采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要重点开发研究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强、可靠性强的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装置,对井下的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地层条件下的水害防治技术、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攻关研究,制定矿井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

在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要深入研究高硫煤、难选煤脱硫降灰基础理论,以简化实用工艺系统,实现高硫高灰煤炭的高精度分选,使煤炭洗选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重点攻关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液化技术,并逐步为煤炭液化实现产业化提供技术保障。

第5篇: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成为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

一、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精查储量少,用于规模建设的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现有生产矿井后备资源不足。按目前开采水平,世界煤炭剩余储量可供开采192年,而我国仅可供开采110年。

我国含煤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成煤时期长,煤炭形成环境与后期变化呈现复杂多样,在煤层及其围岩中共生和伴生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

在煤田勘探中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基本都没有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因为缺少煤炭共伴生资源的探明储量,所以难以对煤炭资源的综 1 合利用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基本情况是:已利用量和共伴生资源拥有量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煤系地层中的硫铁矿探明储量丰富,但煤矿生产的硫铁矿石主要用于化肥工业,但产量较少,与资源拥有量很不相称。二是煤层中的高岭土的分布广、储量大、质量高,有一部分高岭土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但我国高岭土的年产量相对发达国家比较低。三是我国硅藻土总储量为8.8亿吨,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云南。云南的硅藻土主要赋存于煤或褐煤产地。目前我国硅藻土的产量低,仅为世界的百分之几,品种少且多为低档产品。四是石煤远景储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江南,且石煤中还有矾、钼等60多种元素。目前我国石煤中钒的开发量仅占资源拥有量的极少部分,开发利用量与还富的石煤资源极不相称。五是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其分布结构与煤炭资源分布基本一致。从80年代开始,我国煤矿瓦斯的抽放由单纯的生产安全型发展到抽放利用型。与此同时,解决了均衡抽放、储用平衡、计量、灶具等技术问题。瓦斯的利用量逐年增加。

二、煤炭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尤其对煤炭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开发和利用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共伴生矿物利用率现状无从考证,综合利用技术尚未完全过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些共伴生矿物还无法进行大规模具有经济效益的开发利用,综合利用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低。

(二)、原煤入洗率低。

由于我国一直都是以销售原煤为主,这种传统的消费习惯是使得我国原煤入洗比重相对很低。目前我国原煤入洗率在24%以下,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是最低的。据调查,美国的原煤入洗率为55%、德国为95%、澳大利亚为75%、波兰为50%、俄罗斯为60%、英国为75%、日本为100%。

(三)、煤炭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在煤炭开发利用中,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矿区开采往往造成大面积的地表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量堆积的矸石山、煤炭自燃以及废污水的排放等正在严重破坏着矿区的生态环境。

三、煤炭资源利用对策及前景

(一) 提高燃煤发电效率

煤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来说尤其重要,起了顶梁柱的作用。目前我国有两大问题需要重视,一是煤的清洁利用,二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其中煤的清洁利用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80%以上的发电量来自火电。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200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燃煤排放二氧化碳51.4亿吨。在我国,每发一度电要排二氧化碳0.8∽0.9公斤,如果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国一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万吨。最近几年,我国依靠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每年都能减排二氧化碳几千万吨。

根据我国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风电、光伏、光热、生物 质

3 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减排佔总减排量的12%左右,而提高燃煤发电效率能实现15%的减排。

目前提高燃煤发电率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参数。如亚临界的发电效率在38%左右,而我国目前的超临界能达到44%。在欧洲,最先进的技术能把发电效率提高到50%。倪维斗表示,经过科学研究把温度和压力再提高,优化运行,中国的燃煤发电率还有潜力可挖。

最近几年我国实行“上大压小”的政策,2009年全国平均煤耗达到342克标准煤/度电,已经低于美国350克/度电的标准。而华能、大唐等大型企业甚至已经降低到320多克/度电。根据有关规划,2020年我国的平均燃煤单位能耗计划降低到320克/度电。

(二)多联产技术综合应用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加上多联产,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清洁煤技术,它在燃烧前先去除烟气中的污染物,常规污染少,效率高,有利于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能同时生产甲醇、尿素等化工产品等等。

而煤作为一种多元素的能源,很多专家都认为将其一股脑烧掉相当可惜。把发电和化工结合起来,发展以气化为基础的IGCC多联产,对煤加以综合利用。

多联产的原理很简单,将煤气化后先通过一个反应器做化工产品,剩下尾气再去燃烧发电。多联产相当于把化工和发电两个过程耦合起来,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15%,同时,化工产品增值量比较大,并且能够实现调峰。据悉,煤的气化系统很贵,如果能实现

4 化工和发电相互调整,气化系统就能始终稳定运行,降低发电成本。

多联产的概念被很多国内外专家所认可。而对于中国这样的煤炭大国,其意义尤为特殊。

综合利用示意图

5 国际上,美国还只有IGCC和制氢的联产,真正用煤制化工产品,并且实现IGCC发电的,山东兖矿集团算全球第一个。该装置是一台小规模的多联产示范装置,以甲醇为主发电为辅——20万吨甲醇辅以8万千瓦的发电,已经稳定运行了3年,经济性和二氧化碳减排效果都很好,目前正在准备发展第二代装置,进一步提高效率。

碳捕集与封存(CCS)中二氧化碳的捕捉是最昂贵的环节。但在我国,煤化工中已经存在大量容易收集的纯二氧化碳,如我国目前甲醇用量1200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碳3000万吨。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将来可以用作燃料,需求量很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还将增加。

我国现在的化肥系统40年如一日没有变化,主要就是尿素加合成氨,导致田间的过度施肥成为我国一大污染源,同时耗费了大量能源。如果发展新的肥料体系,如草酸铵等都含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更多地利用二氧化碳。这样上游发电和化工结合,下游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利用二氧化碳,便能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和减排二氧化碳。

第6篇:我国煤炭资源税的现状及其发展分析

摘要:本论文依据我国 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 的决定》,分析煤炭资源税的实施现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并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资源税 煤炭 现状 发展

我国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 3 位,占全世界煤炭储量的 13.9%,与美国、俄罗斯同为世界上三个煤炭探明可采储量超过千亿吨的煤炭资源国。同时,我国也是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供给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维持在 70%左右。 资源税在我国开征于 1984 年,当初设立是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虽然几经调整,但还是比较粗线条的一个税种。最初,主要对开采天然气、石油、煤炭的企业开征,按照销售利润率超过 12%的利润部分征税。1994 年,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形成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扩至 7 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全部实行从量计征。2010 年 7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宣布,资源税改革将扩大到整个西部 12 个省区市,对煤炭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

计征。目前,国务院于 2011 年 9 月30 日颁布 《国务院关于修改 <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的决定》,该项决定于 2011 年 11 月 1 日施行。

1 煤炭资源税的现状

由于煤炭资源产品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发展导致的煤炭使用需求量上升,以及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经济外部性问题不断显现,煤炭资源税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从以下两方面:

1.1 煤炭资源税课税依据有待改革。依据 201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分别以应税产品的销售额乘以纳税人具体所用的比例税率或者以纳税人的销售数量乘以纳税人具体适用的定额税率计算,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视同销售,应缴纳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的课税对象从量定额征收,使得小煤矿在单位数额的煤炭开采上比大煤矿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型煤矿由于回采率高、安全设施健全、经营成本高等原因,吨煤销售成本较高,而同等煤质,小煤矿由于回采率低、安全设施投入少、管理成本低,其吨煤销售成本仅为 30 元左右,是大煤矿的 44.12%。低廉的成本也使得小煤矿的降价空间很大,因而需求量和销售量都很可观。这对于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行业、培植大煤炭企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

家资源煤炭回收率能达到 80%左右,每挖 1 吨煤消耗 1.2 吨-

1.3 吨资源。而今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 30%。占煤矿总数约 30%的乡镇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 10%-15%,这意味着每挖 1 吨煤要消耗 5 吨—20 吨资源。据统计,中国在 1980-2000 年的 20 年间,浪费煤炭资源 280 亿吨。

1.2 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我国 2011 年 11 月修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采用从价定率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原油和天然气采用从价定率,均为根据销售额的 5%- 10%征收,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是从量定额征收的,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 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 5 元。目前美国已有 38 个州开征开采税,但由于各州定税权的存在,如俄亥俄州的煤炭税率分别为 9 美分 / 吨,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则分别是 10 美分 / 吨,各州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来深化资源税的引导机制,从而实现与经济增长的良性配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税税额明显过低,这种较低水平的税额,只部分地反映了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同样地造成了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2 煤炭资源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我国修订的煤炭资源税会对煤炭的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

首先,提高资源税税额标准后,各地的小煤矿开采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资金实力薄弱的小煤矿将被淘汰出局。这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限制小煤窑的生产和发展。这样也可以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抑制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根据我国 2010 年能源发展报告,2009 年第四季度山西省月均煤炭产量达到 6000 万吨以上,较第三季度的 5810 万吨增长 3.3%。山西省已将年产能 30 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整合,矿井数量由2600 座压减至 1053 座。山西省现已形成 4 个年产能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以及 3 个年产能 5000 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2010 年,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申明在全国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这样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集中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事故死亡率将下降 0.58%;吴吟并称,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加强资源保护能力。

其次,煤炭企业负担加剧。2008 年将增值税从 13%恢复至17% ,我国现在执行的涉及煤炭企业的各种税费近 30 项,煤炭企业除缴纳资源税外,还要缴纳一般性税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业年金以及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税费。这些税费大大加剧了企业的负担。

最后,资源税改革加重煤炭企业负担。1994 年资源税暂行条路规定煤炭的税率为每吨 0.3- 5 元,而 2011 年 11 月的修订条例中,煤炭中焦炭的税率为每吨 8- 20 元,其他煤炭的税率

为每吨 0.3- 5元。资源税改革之后,必将进一步加剧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

3 煤炭资源税的改革方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这使得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近年来煤炭开采在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甚至人身健康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每年用于煤炭采掘业的抚恤金几乎占到了抚恤金的 70%。德国曾是欧洲最大的煤矿生产国,德国经济从煤矿得到不少好处,但矿产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后来政府给煤矿工人提供巨额补贴,让其逐步过渡,最后关闭煤矿,之后德国对资源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这就警示我国煤炭资源税应当能够体现资源自身的价值,应当以足够高的税率来体现这种耗竭性资源的价值,从而尽抑制浪费。

美国的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的税费主要有:所得税、资源使用税、货物离境税、土地资产税、煤田土地租金、生产许可证费、尘肺病基金、矿山废弃土地费、复垦保证金、个别州还征收资源开采附加税。我国目前企业承担的税费项目包括:一般性税种、水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企管费、矿管费、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排污费等近 30 项税费,欧美国家煤炭资源税的开征税种以及资源税管理体制较为成熟完善,我国税费种目和税率都逐渐在向欧美发达国家靠拢。

我国的资源税被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但是我国现行资源税除海洋石油资源税完全归中央外,其他的资源税归地方政府所有。这种分配格局尽管促进了地方政府财力有序增长,起到了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展了当地经济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其不合理之处,它不利于中央对于地方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由于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资源的日益耗竭。因此我国的煤炭资源税管理体制应向美国靠拢,除了一般的税费归口至中央外,还应将矿业权使用费、土地复垦费、残疾人保障金划分至中央,加强中央对煤炭资源的调控权。

在国家相关资源税费法规的逐步完善的同时,煤炭企业要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压缩成本,整合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争取有利政策。

煤炭企业可以对已开采的煤矿进行回采,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可以增加产出。同时,面临增值税和资源税的提高,煤炭企业必然要努力。

第7篇: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分析

我国煤炭市场一直呈现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周期性过剩的态势。煤炭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大幅增加,库存持续上升,价格连续下滑,行业效益急剧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加大。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首要因素是美国近几年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发生了一场能源革命,改变了其能源格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压低了整个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价格相对低廉的天然气大量替代煤炭发电。 据数据统计,2013年1-7月全国煤炭产量21.3亿吨,同比减少7800万吨,下降3.5%。分省看,有19个省区市煤炭产量出现同比下降,如内蒙古、陕西、宁夏、黑龙江,山东、安徽、四川等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产量同比都出现下降。从企业来看,一些地区地方煤矿出现了大量停产、减产现象,非国有煤矿产量同比下降13.9%,但国有煤矿产量普遍增加,同期的国有煤矿产量同比增长1.1%。 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为-24.5,比去年6月回升10.9个基点,反映煤炭市场景气出现好转,但仍处在偏冷区间。景气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对煤炭需求的拉动,使需求基础指标回升了9个基点,但另外两个基础指标即库存和价格指标仍然是下降趋势。

近年来煤炭大规模投资、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原因;既有世界经济低迷、全球煤炭供大于需、煤炭进口持续大幅增长的冲击,也有我国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提升的影响;既有国家推动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煤炭运输供应能力大幅提升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煤炭消费增速也大为降低,据测算,2013年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量19.3亿吨,同比增长1.8%,增速比2012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回落了7.4个百分点。2003-2011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长8.4%。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分析: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一定增速,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复合增长率应在7%以上,需要必要的能源资源保障。

第8篇:浅析2014年我国煤炭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报告大厅摘要: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2013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彻底终结,煤炭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环保压力增大、能源结构调整、进口煤冲击以及煤炭价格低迷。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2013年,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彻底终结,煤炭价格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环保压力增大、能源结构调整、进口煤冲击以及煤炭价格低迷。虽然当前市场的“复苏”行情给整个行业带来些许希望,但在抑制产能过剩毫无起色的背景下,业内预计煤炭价格今年仍将低位弱势运行。煤炭“黄金十年”的终结倒逼煤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2014年,将有哪些大事影响煤炭市场,以下进行简要展望。

行业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在2013年煤炭市场化取得显著进展的情况下,2014年煤炭行业相关政策有望进一步完善。

煤炭资源税征收方式改革有望启动。2012年以来,随着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快速转变,煤炭资源税改革时机相对成熟。但此时有关方面又担心资源税改增加煤企负担,因此,即便早已箭在弦上却迟迟不发。2013年11月国办下发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2013年年底前,要对重点产煤省份煤炭行业收费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并落实到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在清理整顿涉煤收费基金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从各方面消息来看,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已经势在必行,2014年实施从价计征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在煤价处于低位时推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比较容易,但目前煤炭行业低迷,部分煤炭企业已经开始亏损,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对一些煤炭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山西、内蒙古这两个产煤大省来看,目前吨煤附加的各种税费基金都在100元以上,如果实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吨煤附加费用可能再增加5元至10元,这将进一步增加煤炭生产成本。

根据粗略统计,如果清理相关收费能够切实得到落实,2014年的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来说影响不会太大。但是,201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恐怕会下降,受此影响,煤炭等产业的产能过剩会更加严重,煤炭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加艰难的处境。不难看出,中央政策方向是一边清理收费基金,一边推进资源税改,促进资源税改革平稳过渡。

商品煤质量国家标准或将出台。今年5月份,有关部门曾拿出《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由于存在限制煤炭进口之嫌,遭到用煤企业和贸易商激烈反对,最终不了了之。目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研究《中国商品煤质量评价指南》,相信在2014年还会有相应的限制劣质煤使用的政策出台。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大气环境快速恶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而燃煤被一致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被认为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环节和措施之一。9月份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止行动计划》提出“禁止进口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研究出台煤炭质量管理办法。” 11月份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再次提出“按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研究制订商品煤质量国家标准。”

另外,由于雾霾已经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大气环境引发的关注日益升温,新一年,碳税和环境税或将再度引发各界热议,其启动实施步伐也将加快。

煤炭需求或微增长

2013年下半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煤炭需求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仍将是决定煤炭需求的基础。

预计2014年GDP增速将继续保持在7.5%左右。一方面经济增速难以明显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短期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出口增速再度回升难度较大,而受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速同样乏力。另一方面,宏观政策将努力保障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为了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保持稳定,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重点工程项目政策支持力度,最终促使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各方可以接受的合理水平。因此,从经济发展形势来看,2014年煤炭需求具备继续小幅增长的基础。

通过对20多年来下游产品产量增速与GDP增速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目前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对2014年主要煤炭下游产品产量增速做出以下预测:预测发电量增速处于5-7%的概率较大,粗钢产量增速处于6-8%的概率较大,水泥产量增速处于7-9%的概率较大,合成氨产量增速处于 3-5%的概率较大。

火电发电量及发电耗煤方面,受2013年水电出力受阻和水电装机快速增长两方面因素影响,2014年水电出力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较大,再加上核电、风电、光伏等其他电源装机快速增长以及各地纷纷加大控煤力度,如果总发电量增长5-7%,火电发电量增幅很可能不足3%,发电耗煤增加量可能不足 5000万吨。其他行业用煤方面,受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断加大,单位能耗不断下降,预计这些行业煤炭需求增幅将普遍低于产品产量增幅。

煤炭运输瓶颈犹在

中国的煤炭资源和生产力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地区,而煤炭需求旺盛的地区集中在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这也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

在煤炭市场“黄金十年“中,铁路运费上涨带来的煤炭成本增加主要由下游用户承担,但随着煤炭产能的大量释放和进口煤的逐年增多,煤炭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

据来自太原路局的消息,2013年,大秦线约完成发运量4.452亿吨,同比增长2000万吨,按4.5亿吨计划亏480万吨。据铁路部门的计划,2014年,大秦线运量目标锁定在4.6亿吨,比2013年实际完成数增运1480万吨,比2013年计划4.5亿吨增加1000万吨。在下游煤炭需求持续增长,北方运煤码头运能增加的情况下,大秦线运输能力明显不足,铁路瓶颈再次显现。

环渤海港口运量提高受制于铁路运输和下游需求。2013年,电力企业的刚性需求仍然支撑了沿海地区煤炭需求总量,保证了北方运煤港口煤炭吞吐量将同比增长4500万吨左右。2014年,在需求增量不大、铁路瓶颈仍在的情况下,环渤海各港口之间对有限货源、运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2015年蒙冀铁路正式通车前,环渤海港口的运输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秦皇岛港、唐山港仍主要依靠大秦线供应煤炭。

2014年,大秦线新增能力太少,且迁曹线曹北-曹西段的复线建设和滦南-京唐港段机头机车调配问题将分别制约曹妃甸港和京唐港的运输增量,因此,大秦线新增货源向唐山港方向分流的数量有限。

此外,华中和华南的几条煤运通道预计今年9月份才能通车,因此今年有效铁路运能增长尚不大。据分析,铁路运输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将有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铁路运力交易市场,健全运力监管,减少铁路运输中的寻租行为,从而减少煤炭流通成本,使原来隐性的寻租费用变成显性的价格传导,煤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总体来说,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对煤炭行业是利弊共存,但利大于弊。

综合分析,2014年,北方港口能力增速高于下游煤炭需求增速,码头能力释放较铁路运能略显超前。而内外贸煤炭价格差成为决定北方煤炭发运港口发运数量增幅的关键因素。

在铁路运量难以满足用户要求,以及国内煤炭价格略高的情况下,用户纷纷将新增需求瞄准进口煤炭,大量增加进口,以遏制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并补充货源的不足。随着煤炭进口数量超常增长,进口煤炭的流向和消费布局从以前的两广地区,向北扩展到上海、山东、东北,向西进入华中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及安徽。进口煤用户也有贸易商扩展到煤炭企业、电力企业等。2014年,进口煤冲击不仅影响沿海地区,而且华中地区煤炭市场影响较大。通过内外煤并举,增加进口渠道等方式,满足用户的用煤需求,预计华东、华南地区用煤不会紧张。

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特征明显

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总量或将超过3.2亿吨,同比增幅约为11%。自从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煤炭进口量已经连续5年实现大幅或较大幅度增长,年增幅分别为225%、39.3%、20.4%、29.7%和10.9%。毫无疑问,我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我国国内煤炭市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

正因为国内外煤炭市场的关联度不断提高,日趋一体化,2014年我国煤炭进口既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也不大可能出现明显下降。

我国煤炭进口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由于煤价快速下滑,而国际海运费出现恢复性上涨,部分远距离的海运煤炭竞争力明显下降;其次,由于2012年以来国内外煤价持续下滑,全球煤炭行业投资普遍降温,新增产能增长放缓;再次,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煤炭进口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因此,综合来看,如果2014年国内外煤价不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我国煤炭进口量很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事实上,即便国内外煤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我国煤炭产能会很快释放,从而填补需求缺口,煤炭进口量也还是难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另一方面,我国煤炭进口也不大可能显著下降。在国内煤价经过快速反弹之后,到了2013年年底,国内外煤市已经重新趋于平衡。作为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如果中国煤炭进口量显著下降,其结果必是国内煤价回升,国际煤价将进一步回落,最终受价差影响,我国煤炭进口还是会再度回升。从下游用户进口煤实际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沿海地区对进口煤已经有了一定依赖,部分进口煤已经成为刚性需求,与此同时,国内用煤大户还在不断将更多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做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增加煤炭进口。另外,我国煤炭进口市场竞争度较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国内外存在价差,我国煤炭进口就会持续。

2013年,由于国内煤炭市场长时间弱势运行,再加上煤炭进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很长时间内下游用户采购积极性普遍不高,煤炭企业销售难度加大,部分企业纷纷停产、减产,煤炭产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在2013年三季度煤价整体出现恢复性上涨之后,煤炭企业的盈利状况得到改善,停产、减产企业恢复生产的积极性快速提高。

进入2014年,随着煤炭需求继续小幅回升,如果煤炭进口不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下游用煤企业对国内煤炭的采购需求势必会逐步增加。在既有煤炭产能充足的情况下,国内原煤产量势必会逐步回升。

另外,除了既有产能之外,还有新增煤炭产能等待产量释放。2011年之前,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速长期保持在20%以上,即便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急剧降温,2012年和2013年1-11月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仍然分别增长了7.7%和1.1%。而煤炭行业投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型煤炭企业的新建矿井,另一方面则是大型煤炭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小煤炭企业之后,进行的扩能和技改投资。在价格出现回升的情况下,随着需求小幅增加,预计2014年新增产能产量释放将会加快。

综合来看,2014年国内煤炭产能仍然较为充足,随着煤价回升和需求形势进一步好转,煤炭产能将进一步得到释放,煤炭产量将逐步回升。

煤炭价格将呈牛皮震荡走势

2014年伊始,国内动力煤市场便以“跌势”开局。日前,神华集团公布的最新报价显示,5500大卡动力煤季度长协价格为590元/吨,月度长协煤和现货价格均为614元/吨。其中,现货价格较前一期下跌了17元/吨,跌幅达2.69%。

据悉,虽然目前中煤集团的煤电合同谈判还未展开,但也给出了一月份长协价。其中,5500大卡动力煤FOB秦皇岛港报价为590元/吨,较上周现货市场报价低41元/吨,跌幅达6.49%。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大集团给出的长协煤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给市场造成了强烈的下跌预期。此轮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煤电订货会结束,大型煤企人为制造的峰值效应也逐渐淡出,导致煤价重新回归市场。

煤炭行业专家指出,动力煤龙头企业神华、中煤拟采用月度调整的模式,计价基准将参照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月度均价 ,对煤炭价格将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避免出现2013年暴涨暴跌的局面。

相对于近几年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大力推进,电力体制的改革显得相对滞后,然而随着煤炭市场结构性过剩的出现,电力改革滞后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也有专家认为,电价下调在理论上成立,但2014年年初,按照煤电联动机制下调电价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由于2013年9月,上网电价已经进行过调整,再度下调势必引起火电企业的不满。同时,当前在全国治理雾霾的环保压力下,电厂在脱硫脱硝方面的投入将会大幅增加,煤电联动很可能让道环保。

在煤电联动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将通过更多使用进口煤等方法进一步降低煤炭使用成本,在国内外煤炭市场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国内煤炭市场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同时,煤炭价格的下跌,使得很多中小型煤矿停产减产,在2013年5月份开始,鄂尔多斯地区煤矿出现大面积停产、减产 ,并且持续到现在仍有很多煤矿未复产;煤炭价格的下跌,也挤出很多煤炭贸易商,减少煤炭物流中间环节,更多资源涌向大型企业。

2014年煤炭需求有望继续小幅增长,但由于国内煤炭产能较为充足,煤炭价格很难再现持续上涨。受需求季节性变化、煤炭行业相关政策调整、节能环保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内外煤市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2014年国内煤价有望整体呈现震荡走势。

第9篇:登封市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管理现状及分析

我市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15个地方煤炭商品煤基地之一,全市含煤面积达643Km²,占全市总面积1220Km²的53%,已探明储量1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

7.6亿吨,可采储量5.9亿吨。目前,全市现有78家煤矿,其中郑煤集团34家煤矿,河南煤化9家煤矿,河南国投2家煤矿,地煤集团2家煤矿,地方主体煤矿31家,总生规模2373万吨/年。

近年来,我市经济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财政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二位,煤炭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煤炭产业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达52%以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市“163”计划的实施,在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对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全面提升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市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状况分析

人才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的根本要素,人员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市煤炭行业人员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影响我市煤炭产业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层次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市煤炭企业职工中,初

1中以下程度达60%以上,井下一线工人80%以上是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生产意识薄弱,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不强,往往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遇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自救和互救。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随着煤矿机械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大量投入使用以及受瓦斯、地温、承压水等灾害威胁日趋严重,现有煤矿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能力亟待提升,全市各煤矿普遍存在缺乏采矿、机电、地测、通风安全等专业性人才。目前,我市煤炭从业人员中采矿、机电、地质、通风、测量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00人,且半路出家的“技术人员”占了绝大部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左右。三是人才流动频繁。由于煤矿生产不正常等因素的影响,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煤矿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人流动频繁,从业人员稳定性较差,造成煤炭企业的“人才荒”。

二、解决我市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对策

煤炭资源整合是走出煤炭行业“粗放经营、矿难频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怪圈的必要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煤炭行业人才短缺又是制约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短缺问题。

1、“163”工程为煤炭行业人才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登封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煤矿实际现状,经过多层次的考察调研,积极探索出我市煤炭行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163”工程。“163”工程提出的队伍专业化是全面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煤矿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目标是要实现专家治矿、专业治矿、人才兴矿,逐步把农民工打造成专业化产业工人。我们只有切实把实操实训、脱产带薪培训、变招工为招生、“引博引硕”人才机制、“请进来、走出去”等制度机制认真推行落实到位,就能真正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持续稳定发展。

2、煤炭培训中心应发挥其素质提升培训基地作用

登封市煤炭局培训中心要加大培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利用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名片,定位到打造到全国一流培训基地,形成专业化培训产业。提高3D、4D、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利用各岗位工种多媒体仿真教学系统和实操基地,开展全方位的理论与实操实训教学,不断引进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与煤炭专业院校联姻,实现师资资源共享,努力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安全培训,切实减少“三违”行为,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3、各主体企业应及早制定人才培训规划

目前,全市煤炭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各主体

企业应尽早着手制定人才培训规划,根据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充分了解掌握自身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训规划,为顺利实现矿井产能升级打下雄厚的技术基础,也只有凭借技术这个跳板,各主体企业才能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4、创新思路,探索高新技术的培训途径

资源整合后,我市各主体企业走综掘综采之路是大势所趋,对于这种高难度技术的培训,建议各主体企业应积极探索同设备厂家签订培训人才的协议,即计划购买哪个厂家的设备,应把人才培训列为协议内容,厂家培训人才有独特的优越性,接受培训的人可以有机会见识设备的组织过程,可以比较详细的了解设备的构造,原理以及性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为设备的使用及维修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这样既可以缩短培训时间,又可以有效破解设备的技术瓶颈。

5、立足自身优势,提高现有人才的使用力度

对于从事井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管人才状况堪忧,但毕竟各企业还有部分技术支柱人才,而且这部分人才井下实践经验丰富,应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大力提倡“师带徒”,可以把他们的技术逐步变为公共技术资源,各主体企业应在“师带徒”的长效机制上好好做做文章,这是技术培训的一个捷径。

6、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管理机制

充分利用煤炭院校教育资源,为煤炭行业培养高级管理技术及技能操作型人才是解决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短缺的一条捷径。煤炭企业应强化与煤炭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培养和用人合作机制,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到矿山建设中,同时也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规范与制度约束,减少企业技术骨干的大量流失,增强企业技术力量,避免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煤炭行业要按照精干高效,管理到位,运作有效的原则编制人员组织方案,实行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建立平等竞争合理流动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新型劳动关系,积极引导员工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互助发展,积极进取,是全体员工围绕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要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改革的进度和深度,只有把企业的人管好、用好,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工艺美学现代化的例子下一篇:致手机恋人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