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营养与健康现状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
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2002年8-10月在北方地区,2002年9-12月在南方地区进行现场调查;2003年1-8月完成各类实验室检验和数据录入;2003年5-12月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2004年1-7月完成数据分析报告。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对整个调查进行了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所有质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各个环节均达到方案设计的质控要求。
三、数据质量评价与结果表述将样本人口资料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2002年人口学指标(性别比例、负担系数、家庭规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表明样本人群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抽样人口中有10.1的人外出未能参加体检,致使调查样本中15-25岁各年龄组人口比例偏低。因此,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首先对6类地区样本患病率进行年龄别校正,各类地区校正后的患病率再用该地区的人口比例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推算全国的患病率。第二部分主要结果最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
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一)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
关键词:儿童,营养健康教育,饮食行为
膳食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饮食健康。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合理营养是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儿童营养状况不仅是评价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反应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间接指标, 对制定学生营养政策和公共卫生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儿童营养健康教育的现状
1.1 目前, 我国儿童大部分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
他们喜欢吃零食, 而且零食多选择营养价值低的油炸食品、饮料、膨化食品等。大多数儿童还存在偏食、挑食行为, 尤其对动物肝脏、血、蔬菜等厌食[1]。这些现象并不仅仅是儿童自身的问题所致, 其背后隐藏着社会根源。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家庭、学校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场所, 父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照料者, 父母的行为影响着孩子饮食行为。但是由于家长们普遍缺乏基本的营养知识, 缺少合理的膳食指导, 导致了膳食营养不平衡, 引起学生中肥胖或营养素缺乏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2 学校在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忽略了对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
调查发现, 虽然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 但一些学校没有课时保证, 部分学校由于“应试压力大”等原因取消了健康教育课, 主要靠校医和班主任等老师利用广播、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常规教育”;少数农村学校从来没有开设过健康教育课。目前学校营养健康教育的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主观认识不足。如觉得开设营养健康教育课是浪费时间, 因为对升学率没什么好处。二是客观条件限制。首先是缺乏师资, 许多兼课教师自身就缺乏营养知识。其次是缺乏教材。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不能想当然, 不能照本宣科, 必须符合其特点, 以他们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通过营养教育提高儿童的营养知识技能,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 不但有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 提高学习潜力和健康水平, 而且可以有效地预防成年期疾病[2]。
2 儿童营养健康教育的意义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体与心智相协调的时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可塑阶段, 饮食行为尚未定型, 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 对其进行营养教育不仅有利于正在成长发育的机体, 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饮食行为可以促进儿童少年体格、智力的发育及健康水平,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不仅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现时的影响, 而且还会带来远期的影响。因此, 儿童少年时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 对一个人一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3]。
资料表明目前小学生的营养知识非常缺乏, 不吃早餐、吃不健康零食、频繁在外就餐、喝含糖饮料等不健康行为相当普遍。另外,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 其营养知识的来源主要为家长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阅读书刊杂志获得较少。对小学生进行营养教育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4]。同时, 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愿意从各种途径获取营养知识, 对小学生的营养教育又具有可行性[4]。营养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营养信息交流和行为干预, 帮助个人或群体掌握食物与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膳食营养因素, 改善营养状况, 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 营养教育己经被各国及地区的政府、卫生部门和营养界作为改善营养状况的主要手段[5]。学龄儿童作为健康教育的对象具有成本低、易接受、见效快、影响长远、全家收益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学龄儿童营养干预项目中多以营养教育作为干预的主要方式或唯一方式[6,7,8]。
3 儿童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中国儿童营养健康教育计划”是针对6~12岁的城市和农村的小学生, 通过开发营养教育的学生及教师实用教材和互动型教具、提高教师开展营养健康教育的能力, 从而传播先进、权威的营养健康知识, 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平衡饮食习惯, 培养其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项目同时希望促进卫生和教育部门的合作, 形成易于在教育系统推广的营养教育模式, 从而为国家制定营养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自身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是影响其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 已成为营养干预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作者在对锦州市2277名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营养健康教育中发现, 干预前小学生对“平衡膳食宝塔”的认识和了解不够, 知晓率为39.5%;能够将“平衡膳食宝塔”食物种类与宝塔各层全部连接正确的小学生仅为13.3%;营养知识判断全对率为38.3%。干预后营养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知晓“平衡膳食宝塔”及能够全部连接正确的小学生分别增加了29.9%、26.7%, 营养知识判断全对率提高了2.1%。同时, 本研究发现, 营养健康教育后, 随着营养知识水平的改变, 研究对象的营养态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持正面态度的干预组小学生由92%增加到93.6%, 而对照组小学生减少了1.1%。结果表明, 营养知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营养态度的转变, 利于健康生活态度的形成。从饮食行为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通过一年的营养健康教育, 小学生在早餐和饮奶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改变, 小学生在早餐食物种类有增加趋势;说明营养健康教育对其行为的改变起到了作用。
4 展望
营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他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已证实, 营养教育是改善人类营养状况的重要方法, 也是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选择平衡膳食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从全国来看, 学生营养知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营养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广, 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应把营养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公共教育课, 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以达到促进在校学生健康的目的。总之, 要积极营造支持性的环境氛围, 使营养教育对不同人群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上均有积极性的改观, 使营养的知识达到家喻户晓, 并切实见之于行动。
参考文献
[1]王陇德.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余小明, 段爱旭.应用Child-to-Child方法进行学生营养教育的效果评议[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1) :8.
[3]马冠生.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5) :337-340.
[4]马冠生.我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7) :553-555.
[5]翟凤英, 张李伟, 王春荣, 等.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推荐体重指数分类标准的血脂谱验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117-119.
[6]王文绢, 王克安, 陈春明, 等.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109-112.
[7]马冠生, 胡小琪, 马文军, 等.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1 (1) :16.
小麦胚芽是小麦籽粒的生命原点,一株麦苗由此发芽,它是小麦籽粒中营养价值最高的部分,含有极丰富而优质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大量生理活性成分,被国内外营养学家誉为“人类天然的植物营养宝库”、“营养强化剂”。
精制面粉失掉很多营养,小麦胚芽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小麦胚芽所含蛋白质品质与牛肉牛奶相当,所含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均衡,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衰老、降糖降脂功效。
小麦胚芽的活性非常强,容易使面粉变质、变色。因此,近三十年来,中国面粉企业在面粉加工过程中,把小麦胚芽分离出来当做饲料处理,我国每年因此浪费42亿公斤小麦胚芽。按所含营养成分折成奶粉计算,价值达12600亿元。
由于存在技术壁垒,小麦胚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如何找到一种技术和产品,能够充分利用小麦胚芽,无疑对缓解我国十分紧缺的蛋白和油脂资源,提高我国人民的膳食营养与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五”以来,国内多部门多家科研机构,把小麦胚芽的综合利用列为重点攻关项目,但只在小麦胚芽油提取方面取得进展,产品是小麦胚芽油和小麦胚芽油胶囊。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五谷杂粮,小麦胚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及各界的重视。
内蒙古不倒公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民营食品科技公司,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采用世界先进的“超微粉碎技术”、物理保鲜和生物保鲜技术,把小麦胚芽加工成接近纳米的微粉,在小麦胚芽产品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小麦胚芽的广泛应用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这必将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大众健康作出重大贡献;也将会打造内蒙古新的绿色健康食品名牌。
内蒙古不倒公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杜如意,从2006年开始小麦胚芽研究。从项目调研、产品分析、拥有测试手段、设备选型、工艺分析到生产中试,产品市场分析与测试,不倒公历尽艰难。公司现有科技人员10人,专门从事食品基础研究、加工工艺研究、生产销售监控研究、产品应用研究。公司借助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内蒙古质量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人员优势和设备优势,共同解决问题。现在已经攻克“小麦胚芽超微粉碎”、“小麦胚芽原料保鲜”、“小麦胚芽超微粉抗氧化保存”等难关,开发出“小麦胚芽糊系列产品”、 “小麦胚芽干吃片”、“小麦胚芽冰淇淋”,正在研发“小麦胚芽中学生课间能量棒”。其中“小麦胚芽糊系列产品”2012年已实现销售30万元。
现已经获“ZL 2008 1 10098088.X小麦胚芽雪糕或冰淇淋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证书,“小麦胚芽超粉的生产加工方法201010225945.5”和“小麦胚芽糊的配方和加工方法201010225926.2”两项发明专利已经进入实质审查。
小麦胚芽富含生命能量的基础要素—蛋白质,其含量超过30%,是牛肉的2倍,且属优质全价蛋白质(一般植物蛋白均为不完全蛋白)。每百克小麦胚芽总氨基酸含量高达25%,富含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不仅全面平衡,且极易吸收。小麦胚芽中脂肪含量超过10%,其中85%是营养极佳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的含量占60%以上。维生素在小麦胚芽中不仅种类多(维生素B1、B2、B3、B6、E等),而且含量丰富,维生素E在小麦胚芽中的含量高达30mg /100g,其本身是天然的抗氧剂。小麦胚芽中还含有Ca、Mg、Fe、Zn、Se、K、P、Cu、Mn等多种矿物质。
小麦胚芽营养价值高于奶粉。
小麦胚芽粉、全脂奶粉、全蛋粉三种产品主要成分比较:
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小麦胚芽,产品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和消化吸收性,小麦胚芽超微粉替代奶粉成为可能。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开发利用1吨小麦胚芽,可以替代1吨奶粉;一头奶牛年产奶量8吨,可加工1吨奶粉;一头牛每年会释放4吨废气。
42亿公斤小麦胚芽=420万吨奶粉=少排放1680万吨废气!
不倒公小麦胚芽超微粉可以像奶粉一样制成各种食品,现在正向蒙牛和伊利推荐,添加到牛奶和冰淇淋中,以提高营养和增加香味。
内蒙古不倒公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攻克小麦胚芽粉碎难关的基础上,率先开发出小麦胚芽糊系列产品,具有“高能量、高营养、高消化吸收”的特点,并具有幼滑清香、纯天然、无添加剂的特点,非常适合老年人、糖尿病人和需流食患者食用。
不倒公要继续与科研院所联合,要在核心技术、核心专利产品基础上,联合生产、联合销售、联合资本,把小麦胚芽这座“人类天然的植物营养宝库”开发好!应用好!
中国小麦胚芽应用从这里启航!
责编/史文学
摘要:
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从压力现状、健康现状、压力与健康的相关性、压力源、对策等几部分对目前我国有关此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对策的提出等方面对我国目前的研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高校教师;压力;健康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凸显,人们在寻找原因时,教育往往首当其冲成为焦点。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大众的质疑。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价值观中“拜金主义”等思想的盛行,教师实际上仍属于“弱势群体”。
一方面,社会认为高校教师作为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各方面负责,另一方面,社会为高校教师提供的条件有限,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面对着很多生活问题,如职称问题、家庭问题等。在这种矛盾之下,教师必然要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学教师往往由于面对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备受社会关注,这就导致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高校教师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也成为必然。因此,对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压力引起的高校教师的身心问题开始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有一批研究高校教师压力与健康的成果出现,本文将就这些研究成果做出总结,一方面是综合展示目前我国有关教师压力与身心健康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也试着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以“高校教师”、“压力”、“健康”等词为检索项,对CNKI中的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后得到有代表性的相关论文三十余篇。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教师的压力及压力现状。
一般而言,研究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也称之为工作压力。但对于教师的压力,或教师的职业压力、工作压力,不同的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例如,“工作压力是外在环境的刺激与个人属性(特质)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与生理失衡的反应,进而干扰个体工作正常运作的现象。”“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使教师个体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教师而使教师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尽管对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还有很多,且表述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各种定义的概括和总结,可以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基本概念有大致了解。
首先,从来源上看,教师的职业压力大都来源于外在环境与个体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表现为外界环境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从而压制个体某方面的发展。
其次,从影响来看,这种内外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会导致教师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一系列消极表现。
最后,大部分教师无法及时或有效地调节这些消极表现,从而导致更深程度上的冲突或不平衡。
关于目前高校教师的压力现状,主要通过一些实证调查的数据反映出来。例如,潘欣等人对西安交通大学部分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很大,75%的教师处于由压力引起的亚健康状态。宗晓晓对杭州4所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6.4%的被试几乎没有感受到压力。赖恒静等人对重庆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的被试认为自己没有压力,27%的被试有轻度压力,54.6%的被试存在中度压力,另外15。8%的被试则有严重压力。由于调查对象的不同,选用的调查量表的不同,所得调查结果也有所不同,但这些结果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压力存在于绝大部分的高校教师身上。
二、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个体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但在目前大部分有关高校教师压力与健康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极少数的研究对教师的身体健康进行了调查分析,而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更少。
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一般是采用SCL―90量表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张虎祥等人对兰州7所高校的部分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及焦虑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宗晓晓等人对浙江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5.45%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中等程度以上的抑郁症状,21.36%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中等程度以上的焦虑症状。这些数据表明,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也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教师压力与健康问题逐渐关注的原因。
三、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由于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职业压力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侧重于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例如,张虎祥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总分与SCL―90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其中与强迫、人际敏感2个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与躯体化、焦虑、精神病症3个因子有显著相关。朱小茼等人的研究结果指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得分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对这两者的相关性作出调查分析的研究还有很多,但其研究结果都基本一致,即: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四、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压力源分析。
目前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调查分析。马晓燕在其研究中将高校教师的主要压力源归纳为教师职业本身特点带来的角色冲突、工作要求、知识危机感、工作岗位的竞争、学历需求五个方面。束仁龙的研究把教师的职业压力总结为经济待遇、教学和人际关系,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和专业发展,科研与职称,社会期望与要求,教师个人因素五个方面。邢晓源等则把高校教师的压力源归为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期望、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经济收入偏低四个方面。陶芳芳的研究把高校教师的压力源概括为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及制度、个人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学生方面的问题、个人特质、家庭方面的问题八个维度。孟亮的研究结果中高校教师的压力分为心理压力、工作压力、职称评定压力、同行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自我期待压力,其中心理压力源主要包括薪酬、考核、经济负担、对工作的评价、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工作压力源主要包括工作量大、职称评定、能力有待提高等;职称评定压力源主要包括发表论文专著、承担课题、外语考试等;同行竞争的压力源主要包括能力上的竞争、职称上的竞争、人际关系方面的竞争等。 通过对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的综合,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的压力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于社会方面的压力,包括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教师的社会地位等。
其次,是来自于学校方面的压力,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科研任务、职称评定、学校的管理制度等。
最后,是来自于个人方面的压力,包括个人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个人的家庭因素、人际关系、个体对自身的期待等。
五、有关高校教师压力问题与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尽管有关高校教师压力与健康问题的对策大都是从压力入手,试着提出建议帮助教师改善压力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健康水平。但由于不同的研究对高校教师压力源的认识不同,因此提出的对策也有所差异。例如,邢晓源认为,解决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应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社会层面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引导社会尊重教师等;学校则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需要,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等;个人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通过各种途径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宗晓晓等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一是建立高校教师支持系统,缓解高校教师压力;二是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束仁龙提出的对策也是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来论述。从社会方面而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教师的社会形象;从学校方面而言,要减轻教师的科研负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完善教师再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教师职称晋升创造条件、构建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从个人方面而言,教师应改变观念,调整自己的压力应对方式,注重休闲、放松身心。
综合各研究的情况来看,大都是针对自己对压力源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大致可以概括为:
首先,社会层面,主要是正确看待教师职业,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
其次,学校方面,主要对策包括减轻教师的教学量和科研工作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创造民主管理的氛围、科学考核教师等。
最后,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主要是提高心理素质,改变自己的压力应对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等。
六、总结。
综合以上内容来看,目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压力与健康问题的研究已趋向成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尽管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和改善。
首先,研究对象的局限。大部分的实证研究都是针对某一地区的被试展开的调查,但由于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对某一地区的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其他地区,因此,实证研究有待于扩大调查对象的范围。
其次,调查工具的局限性。对压力的测量主要有自编量表和已有的压力测定量表,但对健康的测定量表就极为有限。一方面,现有研究大都只侧重于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测量,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的测量大都使用SCL―90量表进行测量,有少数研究中用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等。尽管SCL―90的信度、效度等都已经过科学的检测,但该量表并不能测量出个体的全部心理问题,因此,此类问题的研究结果也就受到了影响。
第三,对压力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具体分析各个压力源与不同心理问题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还较少,大都侧重于不同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的压力与健康相关系数的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意义不大。
第四,关于对策的提出,不论是理论研究所得出的对策,或者是实证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大都是基于研究者个人的经验,既缺乏科学论证,又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大部分研究都提到要改变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尽管有研究结果可以论证应对方式的改变可以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具体如何改变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却没有研究提及。这种缺乏操作性的对策往往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这也是目前研究中出现最多的问题。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2070年,中国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第一批“营养饰品”诞生了,科学家们决定在全国挑选10个人参加体验。而我呢,作为一个最讨厌吃饭的人,自然而然就被选中了!登上超声波飞机,一眨眼的工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安全着陆后,一个机器人工作人员乘着飞行滑板来接我们,我跟随工作人员“咻”的一声就到达了实验室。
走进实验室,琳琅满目的`饰品顿时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边参观一边听着机器人介绍:“这些饰品里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能量,你可以在顾不上吃饭的时候启动它,它就会把你平时所需的营养直接输送到你的身体里。而且在它输送完养分之后,你还会有饱腹感和满足感哦!你看它们样式丰富,项链、手镯、耳环、戒指、手链、吊坠等等,款式新颖,造型独特。男士们则可以选择手表、领带之类的,女士的选择就更多了。好了,它的神奇之处你慢慢体验吧!”
看着实验室里摆满的花花绿绿的饰品,样样精致美丽。我充满好奇,戴戴这个发饰,又摸摸那条手链。不知不觉就过了很久,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来了,我已经饥肠辘辘,赶紧拿了一个漂亮的发夹戴在头上并按了启动按钮,眼前马上呈现一个虚拟屏幕,有各种菜品和营养品供我选择。划动屏幕,我选了自己最喜欢的牛排。瞬间,牛排的鲜美马上冲击着我的味蕾,我感觉身体充满能量,仿佛已经饱餐了一顿,满足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膳食宝塔中各种成分及所占的比例。知道不健康饮食的危害,让学生了解饮食卫生的一些知识,懂得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健康饮食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并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和图片,视频,制作PPT课件。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四、教学重点: 知道合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自觉抵制不健康食品的诱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学习一下《合理营养与青少年的身体建康》(板书)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看几张图片,看完图片后你们谈一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不管是过胖还是过瘦都是营养不良,都对健康不利,到底什么样的营养才是合理的呢?
活动一:平衡膳食宝塔-——一日三餐的饮食搭配(让学生了解合理的营养结构,以及各占得比重。)这 展示:青少年膳食指南
教师:相当部分学生的早餐被忽略了,很多学生或在上学路上,或在学校里吃早饭,更有甚者不吃早饭,这些都是不良生活习惯,你知道不吃早餐的危害吗?
活动二:不吃早餐危害大。(学生分组写出不吃早餐的危害,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学生回答略
教师:初中生正是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本身对营养需求就很大,缺了一顿早餐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少了一次补充营养的机会,久而久之会危害健康,这和崇尚健康理念背道而驰。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饮食中营养摄入的不均衡、吃零食过多的现象是最严重的问题。
如早餐只吃一两块面包,甚至只喝一瓶饮料;午饭只吃一块三文治;平日常在快餐店进食,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忽视早餐,应付午餐,进餐随意,长此下去,必将对身体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教师:被误导的餐饮理念:中餐也好,西式快餐也好,只要美味可口就好。的确,在餐饮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特色的美味佳肴融会聚集,花样繁多,真要把它们一一归类还真不是件简单事。但在相当的中学生眼里,炸鸡、薯条和汉堡无可替代,对西式快餐情有独钟。
活动三: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通过观看视频你知道常吃快餐的危害了吗? 教师:西式快餐高热量的食物造就了不少胖墩,他们的饮食习惯以被彻底地西化,被西化的还有他们的体型,胖墩现象直接危害到我们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在他们身上已是刻不容缓了。
教师:通过对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超过半数的中学生有平时吃零食的习惯,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亲历感受。各种零食小吃对于青少年总是挡不住的诱惑,许多学生的零食消费也成了一种习惯,每每放学,条件反射似的总要花上几元钱,买这买那地解解谗。普遍的问题是挑食,这样容易导致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其次是甜食过量,爱吃零食、膨化食品、易拉罐、方便面等一些均属于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因为其中往往有防腐剂,咖啡因等,此类物质对身体有害无利。导致营养不均衡。
活动四:学生观看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视频
教师:看完之后找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学生回答略。
活动五:智慧大比拼(学生分组,每一组找一个同学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最近的一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严重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钙和锌,铁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营养素的缺乏,直接影响青少年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作为青少年的你,是否也正缺乏某种营养素呢?老师列出了青少年营养素缺乏状况和表现,赶紧对照下吧!
(1)维生素A:中国青少年十分缺乏,日常摄人量只占推荐量的一半,影响了眼睛及身体的正常发育。
(2)钙:中国青少年是世界上缺钙最严重的人群,因中国孩子喝奶比较少,平时饮食只能达到钙推荐量的1/3,严重影响孩子的骨骼发育及身高。
(3)锌:锌被称为生命之花,是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最重要的物质,但我国青少年普通缺锌。(4)铁:中国青少年缺铁性贫血现象十分普遍,证明缺铁严重。(5)维生素B2:中国青少年平时饮食只能达到推荐量的一半多点,远低于标准。
因此,青少年应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否缺乏以上营养素,如缺乏应及时补充,以免影响孩子的智力及身体发育。学生营养素缺乏症自测
(1)钙缺乏症:骨骼、牙齿发育不良;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病,软骨病;血凝不正常,易流血不止,肌肉痉挛;学习工作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2)磷缺乏症:骨骼、牙齿发育不良;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病,软骨病,容易骨折;食欲不振等。
(3)铁缺乏症;血红蛋白减少,贫轿;易疲劳;抗病力低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4)锌缺乏症:生长发育迟缓,或发育不良;特发性味觉低下;异食癖,如吃泥、砖、玩具等异物;容易感染;伤口愈合缓慢;智商低下等。
(5)维生素A缺乏症;引起夜盲症;眼结膜、角膜干燥,角膜软化、溃疡等;皮肤干燥、脱屑等;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6)维生素B2缺乏症:口角溃疡,唇炎,舌炎;脂溢性皮炎;角膜炎;阴囊炎;视觉不清,白内障等。(7)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齿龈发肿、流血、腐烂;牙齿松动;骨骼脆弱、坏死;毛细血管脆弱,皮下出血等。(8)维生素D3缺乏症:儿童软骨病,容易引起龋齿,成人的骨质软化病,副甲状腺肿大。
教师: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出现在食品包装上的各种标志也成了人们购买时最关注的指标。那么,这些标志都代表什么,恐怕很少人能回答上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师:日常生活我们都比可避免的要购买食品,购买食品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考虑贵州经济发展因素, 选取了贵州省的3个县 ( 德江、普定、册亨) , 每个县又按学校的发展综合水平共抽取6所小学和6所中学。以小学三~六年级及初中的3个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1 680名学生。其中小学生948名 ( 男生488名, 女生460名) , 初中生732名 ( 男生371名, 女生361名) 。收回有效问卷1 680份, 有效应答率为100%。年龄为 ( 12.73±2.31) 岁。
1.2方法参照国内相关资料[3,4,5,6,7],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经过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健康知识、营养知识来源和饮食行为。问卷采用记名式, 以班为单位, 当场填写后随即收回。现场调查由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担任, 所有参加调查人员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
1.3 统计分析采用 EpiData 3.0 进行数据录入, 用 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不同年级及中小学生知晓率之间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营养知识关于“健康的概念”、“怎样通过饮食预防缺铁性贫血”、“经常吃过咸的食物容易引起的疾病”等问题,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其知晓率也增加, 且不同年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05) 。初中生之间, 关于“健康的概念”、“含铁丰富吸收率也高的食物”等营养知识, 随着年级的增加知晓率也增加, 且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对于“哪类食物是钙的最好来源”、“含铁丰富吸收率也高的食物”等2个问题, 小学生的知晓率分别为37.1%和37.7%, 高于初中学生的31.0%和3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 对于“含蛋白质最丰富食物”、“怎样通过饮食预防缺铁性贫血”、“经常吃过咸的食物容易引起的疾病”等3个问题, 中学生的知晓率分别为25.5%, 48.9%和28.4%均高于小学生的17.8%, 43.6%和14.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其中有50%以上的中小学生知道“健康的概念”。见表1。
注: 与低年级学生比较, * P<0.05; 与中学生比较, aP<0.05; 与小学生比较, bP<0.05。
2.2 营养知识主要来源及希望获得营养知识途径
学校宣传或课堂教学和课本是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的最主要来源, 同时也是 最希望获 得知识的 途径 ( 55.0%, 50.1%) ; 电视广播 ( 46.1%) 、从父母或家人 ( 38.1%) 中获得营养知识也相对较多。中小学生从专家讲座、网络、同学或朋友、报刊杂志等获得营养知识相对较少。
2.3饮食行为有30% 左右的学生肉、蛋、豆类食品食用频率都是每2周1 d甚至更低。奶类是上课期间每天供给, 而达到每周5次的食用频率仅7.3%。基本不吃新鲜蔬菜的学生占3.5%, 每天吃1种的占5.1%, 吃2种的占28.6%, 吃3种以上的占40.0%; 吃咸菜的占22.8%。见表2。
3 讨论
调查发现, 贵州省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仅有1~2项达到50%, 说明学生的营养知识比较匮乏, 与国内其他调查结果一致[8,9,10]。营养知识教育在健康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健康教育的模式是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过程, 因此营养知识的了解对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至关重要。Reineh等[11]认为学生的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年龄与在学校所受的营养知识教育。“经常吃咸的食物容易引起的疾病”是中小学生知晓率最低的一项。中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高于小学生, 可能与中学生的文化程度比小学生高、理解问题能力强有关。然而, 对于“哪类食物是钙的最好来源”、“含铁丰富吸收率也高的食物”2个问题, 小学生知晓率稍高于中学生, 可能与某些小学校正在开展的营养教育课程相对较多有关。高年级对“健康的概念”的知晓率均高于低年级, 说明大部分中小学生对关于健康的概念有着清晰认识。随着年级的增加, 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有一定的增长。
在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中, 调查发现50%左右的中小学生饮奶每周仅1 d甚至更低, 学生不饮奶可能与家庭条件或自身乳糖不耐受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一情况可鼓励和教育学生通过喝豆浆来弥补奶类的摄入不足。每天吃2种或3种以上新鲜蔬菜的学生比较多, 但吃咸菜的学生也达到22.8%。可能与他们不了解吃咸菜对身体的危害有关。所以要逐渐纠正学生这一不良饮食行为, 引导学生多吃新鲜蔬菜, 并保证多样化。另外还发现, 有30%左右的学生肉、蛋、豆类食品的食用频率都是每2周1 d甚至更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启动实施, 学校每周午餐基本保证了肉类、蛋类、奶类和豆类的供应, 但可能由于部分学生的偏食、厌食等习惯不能保证这些食物被很好的利用。因此, 加大营养宣教的工作力度, 纠正学生的不良饮食行为显得至关重要。
一、我国的人口特征有三个特点。
1人口老龄化起步晚,速度快,数量大。在2000年我国就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尽管比发达国家晚了50-100年.但人口老龄化速度惊人,老年人口总数占世界老年人的1/5。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及浙江都已成为老年型地区,而西北、西南内陆及边疆地区老年人比例多在7%以下。
3人口老龄化超过经济发展的承受力。在经济尚不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偏低的现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犹如“穷人得了富贵病”,困难可想而知。
二、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城市和农村分别为85.3%和79.5%。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和健康调查表明:
1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1991-2000年10年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患病人数增加了7000多万;
2据统计,2002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18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了6.1%、3.7%和1.8%,估计全国有糖尿病患者约2500万左右,与1996年相比,仅仅6年时间,大城市人群患病率上升40%;
3更不容乐观的是,2002年全国有近2亿人超重和肥胖,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
42002年,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人数达1.6亿,总患病率为18.6%:
5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2002年由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近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
6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三、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老年化、疾病结构的改变,对卫生服务需求量明显增加。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人口老年化、疾病结构变化与医疗需求、医疗费用增加密切相关。同时,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延长生命和减少残疾的治疗技术。如起搏器、器官移植,人工脏器、搭桥手术、CCU、ICU、介入疗法、基因疗法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带来了医疗费用的数倍增加。巨额的医疗费用给个人、家庭、集体和政府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有关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的内涵及实际运作,存在着很多不清晰的认识。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迫切,但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2理念先行,但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3专业人员匱乏。
4概念先进,但运营不规范。
5政府逐步重视,但相关支撑体系未能跟上。
内容提要:对新世纪人们的饮食习惯的了解,以及这种习惯存在的好处和弊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现在的人类的饮食习惯大致分为两种,重口味型和重营养型。
关键词:喜欢,口味,健康,饮食 主要内容:
人的一生始终都需要营养,营养是生命的源泉,是健康的根本。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程全面讲述了人类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他是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必备宝典。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体也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人体的物质成分有:水、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命靠水、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等组成物质在内环境中的相互协调来维持的。
为维持生命、从事劳动、繁衍生息,就得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品的选择正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上完《食品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程之后我的心得。
一
所谓的食品营养与健康就是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从字面上看,“营”就是谋求的意思,“养”是养生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谋求养生,具体地说,营养就是生命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所需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人来说,营养就是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健康的身体素质。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生活条件、卫生状况、饮食营养、爱好习惯、体育锻炼、精神状态等。在这些因素中,最主要、最经常起作用的还是饮食营养。人类从生命刚开始,就不断地从母体摄取各种营养。出生后,除阳光和空气外,人体完全要靠食物和饮水供给营养,以保证自身正常地生长发育,保持健康和进行各种活动。
二
新世纪人类的饮食习惯。21世纪,人类的饮食习惯大致分为两种,注重口味而缺少健康意识的群体和注重健康淡化口味的群体。很显然,前者更能赶得上潮流,体现了个人的爱好,但却忽略了比潮流和时尚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健康。在当今的生活形态中,人类主要的死亡病因,已由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即所谓的“文明病”。导致“文明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错误的饮食习惯形成的营养不良。这也正好符合现代营养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营养不良”包括营养过剩、营养不足和营养不均衡,从而导致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或失调,进而导致疾病入侵。一切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因而必须纠正和克服一切不良的饮食习惯。
对人的味觉而言,口感最好的东西是脂肪。比如油,加入油的食品总会令人感到香喷喷的,不含油或含油低的食品给人的感觉会不适,寡淡。但是,食用过多饱和脂肪会增加人体的胆固醇,胆固醇是造成动脉硬化、心肌梗塞和其他疾病的原因。显然在人类吃进的所有营养素中,脂肪遭到了最大非议。均衡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佳状态,这也是另一类注重健康而淡化口味的群体的观点,然而,这群人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味的最求健康而淡忘了美食带给他们的快乐。
三
人类怎样才能达到美味与营养的均衡呢?在美食的诱惑与健康的要求中,现代人又多了一个发愁的问题。如何达到美食与健康兼得,既有口味又有健康,很多营养专家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食物要有良好的色、香、味,能促进食欲,并易于消化吸收。食物中不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类在追求美食的过程中会有反复也很正常,但无论如何,人类怕也摆脱不了。
人的本性之一:就是馋!中国古代,人们在青铜食器上铸饕餮纹,“饕餮是警示不要贪食”,可见人的好吃早已定型。对于吃,用现在人类的生活态度来要求可能还比较合理一点,但能太放纵,也不能太挑剔。
当生活、工作环境和生理条件(如妊娠、哺乳、更年期)变化时,饮食营养的供给要做相应的调整避免营养素供给不足或过多。
营养素的供给量要略高于身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量。营养素的需要量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最低基本数量,供给量应该比这更充裕些。
从人类的出现到进入二十一世纪,饮食这两个字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历史,当然,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我国营养与健康现状】推荐阅读:
食品营养与健康作业07-23
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07-24
现代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06-08
《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10-19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后感11-30
关于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11-14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我国票据业务的现状与发展11-01
我国连锁超市现状与发展趋势06-07
当前营养现状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