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精选7篇)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篇1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半多的城市缺水,其中一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缺水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水涝以及旱灾,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水污染情况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工厂污水治理不达标。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治理不到位,废水流入江河,造成水污染。

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量廉价低质的肥料的使用。容易溶解而被冲入水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造成水的污染。牲畜饲养场的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中,造成水污染。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近年来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中,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水质,严重的使水发臭,鱼类大量死亡。

三、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在生活用水中,人们会养成重复利用的习惯。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

3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

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

4废水利用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冲厕所等。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四、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

1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对全国31个省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3水环境恶化

污水的4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城市地表水,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调出90亿立方米水量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篇2

从农业生产整条产业链以及对该条产业链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角度出发, 农业环境保护贯穿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销售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农业环境保护对于维持农产品生产的适宜环境, 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提倡农业生产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 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农业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环保意识较差、新技术推广较为困难, 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1.1 我国农业环境问题

大量农药以及农用化工产品的使用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权威统计, 我国年均农药使用量在近年来已达到175万t, 造成的农林牧等环境污染十分严重。2013年1月, 我国农业大省山东省作为被检对象, 在农业区的土壤、空气以及水体中检测到农药残留, 其中包含法律禁止使用的有机磷等农药共计120余种, 对农业生态产生严重影响。

地膜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增加近30%, 这一技术的推广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产量, 尤其是解决了部分缺水地区农作物种植难题。但据有关统计, 我国至2011年底的地膜使用量在全国范围内达到125.5万t, 并且在未来的10内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由地膜使用引发的土壤肥力降低以及残留污染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我国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整改, 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 推广环保技术, 对已经发生环境污染或破坏的地区进行生态补偿修复, 对尚未受到损害的农业环境进行进一步的保护, 确保农业生产与环境和谐相处。

1.2.1 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执法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整体上还存在生产主体, 也就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因此, 环保意识在农民生产中得不到自觉的建立与维护, 我国出台多项法律法规来普及并以国家强制性来保证环保意识。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农业环境监测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来确保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仍旧存在的问题是整个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同时在执法力度上存在权力不明, 执法力度不够等情况。

1.2.2 农业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时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产区配备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但是整体上呈现出基础设施落后, 利用率低的情况。另外, 还存在由于投入资金少, 而导致的基础设施维护问题, 在道路、水利等方面的建设落后, 制约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 农业环境保护发展措施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现行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同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促进农业环境保护的发展。加大执法力度, 在立法、执法和守法3个方面, 同时入手, 构建三元环境保护法规的执法体系, 鼓励环境保护团体介入环境保护执法体系, 确保执法透明度。

提高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完善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组织,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调动社会企业积极性,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推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新型环境保护办法, 利用各界力量进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环境保护与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经济健康发展齐头并进。

加强环境保护新技术的推广和研发力度。加大投入, 研究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绿色肥料技术以及良种培育等技术, 控制农业生产成本, 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要转变传统的新技术推广办法, 以示范带动新技术推广, 通过良种良方配套使用示范、农机农艺结合等, 实现农产品增产。同时, 伴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新技术的推广渠道也要相应拓展开来, 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推广。组建农村农业服务组织, 从农民中来, 造福于农民, 使新技术能够得到切实应用。

3 结语

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大力推广环保技术, 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是我国农业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 也是确保我国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机械科技和化学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 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农业环境的破坏。不科学的施肥、使用农药, 过度开垦导致的生态失衡问题等日益突出, 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已经有诸如测土配方等技术应用于此, 仍旧难以改变现状。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现状, 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现状,问题,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莉, 沈贵银.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难点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43) .

[2]吴一农, 李旭红, 徐玉高.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3 (02) .

[3]王艳秀.生态补偿视域下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R].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国际会议暨国际区域科学学会第三次年会, 北京, 2012.

我国水环境现状堪忧 篇3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海洋是蓝色的国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海洋环境的质量是水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海洋环境质量

近年来,尽管海洋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上污染还比较严重。上表是我国海洋环境现状。

2003年各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方公里)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仅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水环境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影响水环境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众多部门,如农业部、水利部、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目前,我国的水环境管理还缺乏统一性。

缺乏统一管理

1998年,我国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了部分调整。在新的机构改革职能划定中,国家环保总局的职能包括“拟定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国家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拟定并组织实施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法规和规章;指导、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和协调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定期发布重点城市和流域环境质量状况”。水利部职能包括“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监测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建设部的职能则包括“指导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公共客运、园林、市容和环卫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从上面各部门职能划定中可以看出,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建设部对水环境都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职能的叠加必然出现权利和义务的矛盾。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权限的争夺。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与水利部在水环境管理上争夺现象一直存在。目前,水利部已经出台了《水功能区划》,国家环保总局正在抓紧制订《水环境功能区划》。尽管水环境功能和水功能区划有一定的区别,但都同存于水资源之中,如果不将他们结合起来,执行起来也存在一定困难。特别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困境。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控制的分离以及有关国家与地方部门的条块分割,不利于水环境的保护。

水环境规划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全面系统的规划是水环境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基础。而我国目前水环境规划最致命的弱点是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没有全面系统的水环境规划

由于条块分割的影响,水环境规划难以落到实处,出现水环境规划“墙上挂”的尴尬境地。从流域角度而言,林业规划与水环境保护规划不衔接的现象很普遍,如林业规划由林业局制订和实施,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变化导致水环境的变化,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水环境;农业发展规划是以农业部门为主导的规划,化肥的使用、农药的喷洒、耕作方式的改变、农业结构的变化等对水环境的影响很显著;工业发展规划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污水量和质的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总之,与水环境有关的各种规划不同程度地影响水环境。然而,由于我们的水环境规划缺乏全面的规划,与各种规划的协调不够,导致规划偏重于污染物的规划,实质是水污染物的控制规划,其实施效果不理想。从整体情况来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但效果并没有达到最优。因此整合现有的规划,使之相互协调,制定全面系统的水环境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建国以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水环境的法律和标准,但是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法规还是很不完善。

水环境保护法规不完善

建国以来,有关水环境的立法和标准逐步建立,如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同时国务院以行政法规、批复、通知、规定的形式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和要求。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的批复》、《关于淮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收费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排污费贴息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复》、《国务院关于滇池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批复》、《国务院关于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的批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批准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等,这些法律、法规、批复等对于保护我国的水资源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篇4

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其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问题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是本人对我国环境资源问题作一些探讨,并就如何改善我国环境资源状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012年6月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公报》用一组组数据,展现了中国环境状况和环保进展中的积极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环境和环保中存在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6.6%和11.2%,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201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比上年下降2.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上年下降2.21%。看似微小的数据,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表明,我国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与之相伴的有更多让人欣喜的消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77.9%的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的占76.1%。《公报》显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发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同时,我国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总面积约1497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3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9%。

喜中有忧,透过《公报》,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环境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469个国家控断面中,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25.3%和13.7%。在监测的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2011年对全国364个村庄的监测试点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村庄占81.9%;农村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环保任重道远,环境问题在我依旧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

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 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 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6月

[3] 《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日报,2004年12月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篇5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惠及子孙的伟大工程,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应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1、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改善,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防治沙漠化,水土保持,国土整治,草原建设,及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等,并逐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问题:虽然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然面临严峻形势,问题依旧大于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总体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突出表现在:

(1)、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生态恶化加剧,沿江湖泊、湿地等日益萎缩,水源涵养、调蓄洪峰等功能衰退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植被退化、土地沙化。

(2)、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形势十分严重。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区。

(3)、土地沙漠化严重。我国北方的沙漠、戈壁以及沙漠化地区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5.5%,目前有5900多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和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是世界上受沙漠化之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4)、森林资源锐减。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分开采,导致华北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6)、大气污染严重。现代社会里,随着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今年来,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着大陆,而且也影响着临近地区。

(7)、水资源污染及短缺。我国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虽然总体达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过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另外,水污染现象也愈演愈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不断被排入江河中,使水体污染不断加重。

(8)、人口压力。目前,我国人口已逾13亿,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压力。人口众多,迫于压力,人们不得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大压力。

二、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如,地震、火山、泥石流、台风、旱涝等。

2、次生环境问题:

(1)、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人口压力。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生产力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体力,而客体要素是耕地,新增劳力只有获得土地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于是,同步于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地被开发。人们以一种几近掠夺式的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平衡机制,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直接加快了生态退化的速度。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开垦荒地、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过度抽取地下水,破坏自然的自我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昂环境代价。人口素质低下,尤其是大批农业剩余人口进入低技术、粗放乡镇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分散排放,难以治理。同时,人口就业压力迫使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发展,产业发展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工业对资源依赖程度高,“三废”排放强度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但GDP单位能耗、物耗,及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均大大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生态保护工作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生态保护能

力落后,各地存在经费紧张、装备落后等问题。

(4)、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缺陷。管理体制中,弱化了中央调控的能力,使各地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部门分割,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管理真空;某些行政部门同时兼有部门开发和保护的职能,重开发,轻保护;保护环境没有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政绩,很难杜绝掠夺式开发。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同时加强法制,严格监管。

2、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3、近期目标为,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远期目标为,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物种丰富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科学素质较强的新一代劳动力,同时加强科技在产品中所占比重,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过渡到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从而减少对资源的开发以及环境的污染,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

2、建立生态保护区。在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江河洪水调蓄、防风固沙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区,对区域现有植被和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停止一切使其退化的开发活动和认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同时,控制区域内人口增长,必要时刻采取移民措施。

3、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并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对其开发利用进行管理,有节制、有计划地开发,禁止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

4、对生态良好区要重点保护,对于物种丰富并未受破坏的地区要抓紧抢建一批新的保护区,如横断山区、西双版纳、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等。

5、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切实保护好各类生态用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二者并重。

6、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保护重点工作。

7、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制定地方保护的管理条例。

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篇6

一、环境审计的由来

“环境污染危害”的话题随着1962年美国作家莱切尔·卡特《寂寞的春天》一书的面世,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从那时起, 审计也便关注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环境审计, 最早出现于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审计是顺应环境建设、污染治理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步发展,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学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于我国现时情况而言, 更是响应十八大报告,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但存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先天不足的环境压力, 加之以资源破坏换取经济增长更对我国生态资源施以重压。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起步晚, 环境审计仍在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针对我国国情, 为防止空气污染、土地及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了相应的机构及制度建设。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4年环境审计的构想首次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被提出;2005年刘家义提出了“我国今后的环境审计应逐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项目的审计力度, 拓宽审计范围, 积极探索环境效益审计”等。但我国环境审计对象单一、审计类型单纯依靠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思路保守。总体而言, 我国环境审计方法、制度的深度与广度均没有成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我国环境审计可划分为生态环境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环境审计是生态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方式。近年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三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等;环境污染治理:“三河三湖”、“一海”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峡库区水南水北调污染治理工程等。在以政府为单一审计主体的现状下, 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审计以环境保护资金为抓手展开, 环境效益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虽已涉足环境审计领域, 但要想达到其他国家的审计实践程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环境审计还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主要包括:

(一) 公民环境意识不强。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 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重经济增长, 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很难转变。现如今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依旧存在。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 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经济发展, 是竭泽而渔。环境审计意识缺欠, 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环境保护的借口。

(二) 环境绩效审计薄弱。

从宏观政策讲, 政府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的使用进行财务审计, 没有全面开展环境效益审计。近几年, 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设为审计主线, 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在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国际公约的履行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方面, 基本上是空白。实际上, 效益审计中对于环保资金是否达到预期使用效果很难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评, 单纯的依靠统计数据, 并不能完全真实地看出资金使用效果。

(三) 审计工作主体单一。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 环境审计目前主要还是政府审计, 在微观上, 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审计组织参与度较低。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环境审计关心程度低, 客观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市场难以形成。而在政府审计机关内部, 因为环境审计项目范围拓展难度大, 无法保证环境审计质量, 事前监督的效益被严重削弱, 加上政府制定的环境审计准则不完善, 导致了审计的高风险。审计主体的单一性使得审计力量和监督薄弱, 资源整合落后于环境审计需要, 从而限制环境审计的发展。

(四) 缺少立法支持, 理论依据不足。

目前, 我国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 虽然基本形成了环境审计及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和评估标准。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滞后, 使得审计人员常常因无法可依而处于被动的尴尬位置。同时,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学习阶段, 审计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便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五) 无专业人员队伍作保障。

环境审计工作涉及面广, 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要求强, 涉及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需要配备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保护审计队伍。它的技术性与专业性, 不同于一般的财会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多为财会、审计或经济类专业人员, 具备的工作技能不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深入开展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 是履行审计机关监督职能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需要。根据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滞后现状,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宣传, 提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堪忧的状况,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 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有效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履行监督职能,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 树立正确的环境审计理念, 贯彻落实资源与环境基本国策,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 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加强环境管理的大趋势, 但是,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还处于萌芽状态, 效果和效率都不理想。因此, 推广环境审计应开展环保资金绩效审计, 审查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环保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审查被审单位环保资金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在已开展的治理项目审计基础上, 做好后续审计工作, 将重点放在相关项目的使用情况上;探索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核绿色GDP, 充分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同时, 树立企业社会责任, 二者相互促进。

(三) 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

为了增强环境审计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审计质量,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扶持民间审计, 发展内部审计, 不能单靠一个部门, 而应展开三位立体式审计主体格局。在审计机关内部, 要求环境审计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统筹兼顾。开展合作审计, 不同区域、地域可跨地区合作, 提高准确性。

(四) 推动环境审计立法, 加强理论研究。

环境审计是利用审计手段检查、监督和评价环境的行政执法行为, 环境审计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还应将审计法规与环保法规相结合。在突出审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 还应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 进一步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审计人员应认真总结审计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在实践的基础上, 完成体验与升华的转变, 立足国情, 整合环境审计与环境经济。

(五) 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 各省、市、区审计机关要完善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 根据我国现实国情需要, 配备专职环境审计人员, 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 审计机关可采用“引入”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引入具备资源、环境专业的人员, 不断扩大审计队伍;还可以开展环境审计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起对环境保护和审计工作有保障的专业审计队伍;再次, 审计机构可聘请在资源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 通过对环境审计专项项目和日常审计工作的指导, 弥补审计专业队伍中存在的技术不足。

(六) 因地制宜突出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

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资源环境领域的重点项目, 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十六字方针, 结合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要求, 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审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强土地、海洋、矿产、森林等重要资源审计。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我们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强节能减排审计, 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掌握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成效, 查找原因, 提出建议。

3、扩大自然生态系统,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资源审计, 关注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 特别要关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破坏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问题。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 重点关注环保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 揭露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国家治理战略布局由“四位一体”深化为“五位一体”, 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审计工作也应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环境审计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结合我国环境审计现实情况,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简要分析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代表大会报告及相关记者招待会发言稿.

[2]张庆龙.政府审计.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蔡春, 陈晓媛等.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4]唐滔智, 罗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审计的发展.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6.

[5]石雪梅.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 2012.12.

[6]黄旭全.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8.

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和措施 篇7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发展方向;解决措施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城市进程的推进,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森林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森林类型多样,物种繁多,在世界植物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对当前森林乱砍乱伐、滥用森林资源等问题,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森林保护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一探讨。

1 现阶段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

1.1 森林面积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的森林的林龄结构和林相结构都日趋合理,森林的综合质量也有所提高,突破了前段时间数量下降的现象,而呈现上涨的态势。同时,我国的林业执法体系和森林保护机构和制度已逐步健全,现已建立了森林公安局,并形成完善的管理、公安、稽查的执法体系,对与森林有关的工业进行了严格了审查和监督,取消了部分森林木材的生产和经营,形成了森林管理和保护的新格局。在森林中,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防火隔离带、瞭望台等基础保护设施,使天然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也使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1.2 管理权力方面不够清晰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森林资源占整体区域的比例较大,为了保证森林资源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提出了森林产权的管理方案,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实施。但是,由于监督和管理工作的落实不代维,使得森林产权管理效率低下,迟迟得不到落实,使得森林资源的产权混乱。森林资源的私有产权能够提升个个人的收益,起到激励的作用,也有利于林业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会带来森林资源浪费问题,使国家制定的方针难以执行。一部分林业部门之间工作不够协调,出现了权力干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工作的落实。

1.3 监管力度不够

虽然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同时也使自然资源得到了相应的消耗。为了使森林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效率、防止资源浪费现象,我国林业局派驻了 很多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在全国各地发挥了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确保森林资源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但是,一些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依然不够,对当地的森林使用管理条例和占用林地的审核制度的监督和执行力度不够,也没有妥善的处理破坏森林资源的有关案件,未能及时、完全的发挥监管的力度。

1.4 林业技术力量不足

现阶段,我国从事林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知识也较少经过及时的更新,森林资源保护团队中新鲜血液较少,无法吸收先进的林业专业技术知识和森林保护知识,影响了林业建设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无法满足我国林业发展和森林保护的需求。同时,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大的难度,管理人员的资深专业素质不过关,生活得不到保障,工作积极性得不到调动,管理难度较大。

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措施

2.1 增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督工作

要想使森林资源的保护能够落到实处,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对相应的规则和制度进行透彻的了解,并对当地的森林资源配置、树木种类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各项资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配,降低林业资源的损耗。首先,当地的林业部门也应积极的制定森林资源保护方案,对森林中的各项资源进行实地的详细调查,收集有关的数据和资料,为之后的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其次,要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防止管理人员在监管方面出现问题。最后,管理人员要对森林资源的流失和破坏问题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森林产权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登记,按照法律有关的规定来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使各项政策都能切实的落实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中。

2.2 加强审核和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森林中的各项资源要做好审核工作,对于开发使用的土地资源要采取严格的审核制度,用来规划好森林资源的正确使用功能。对于要占用森林土地资源的工业项目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办理有关的手续,并经过管理部门的首肯后才能进行正常的使用,并按照规定进行费用的收取和使用的授权,确保森林资源在使用的期间不会受到破坏,保持整个森林的生态平衡。

对于危害森林资源的应该采取严厉的打击态度,凡是非法占用森林土地资源的或者破坏森林资源的要严格的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破坏者恢复森林资源,并对相关的损失进行经济赔偿。并且,要加大对违法占用和破坏森林资源等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一旦发现必须进行严格的处理。最后,对于有过犯罪记录的森林资源破坏者要进行跟踪监督,对违法现象进行严格的追查,树立林业部门的执法权威,对所有违法分子产生震慑作用。

2.3 积极开展森林资源保护观念的宣传

将与森林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森林资源保护事业上,将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宣传落实上,从源头做起,积极的对森林资源保护观念进行传播和推广,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使其认识到森林资源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摒弃自私自利的糟粕思想,从自身做起,为保护森林资源作出努力。

2.4 加强对森林资源工作和后续产业的投入

对于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设施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与新时代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接轨。只有加大森林中的护林站点、道路、交通、检测设备、信息化设备等的基础设备的投入,才能改变一直以来较为落后、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捷的问题,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科学、创新的新高度,确保森林保护工作更加高效、快速。

对于与森林资源保护有关的后续产业,要积极地进行推动,促进其发展,才能确保森林资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大力推动林业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森林资源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合理的对森林中的土地资源和树木资源进行发掘,积极的壮大林业产业。

3 结语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森林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应全力以赴的探寻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和措施,为提升我国森林覆盖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谢军安,刘阳. 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03:122-126.

[2] 裘晓雯.论森林资源保护的社会林业对策[J]. 林业经济问题,2004,05:312-313+316.

[3] 张志平.浅析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刑法规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1-14.

[4] 陈建蓉,陈开伟.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 绿色科技,2012,09:222-223.

上一篇:2022教师开学典礼发言稿下一篇:乡镇环境保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