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精选6篇)

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 篇1

——中国社会工作的起步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专业服务活动,它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度过困难时期,同时帮助他们学习自行解决今后的生活、精神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而在清末所产生的救济思想和救济方式正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基本的价值理念。伴随着这种思想和价值的推动,在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得以发展,并成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渊源。随着社会学的传入和社会工作思想的形成,我国在20世纪初期逐步建立了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也渐渐发展起来。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最早是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开始的,社会学专业的开设最早也是在教会大学。总的来说,在民国期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在逐步探索与发展之后开展的有声有色,为今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历侵略战争和内战,以及文革**后,社会工作的建设一再被耽搁。直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成立,中国的社会工作机构才得以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于1991年7月;1992年7月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成为正式会员。目前下设17个工作(行业)委员会、7支专项基金、1个代表机构、8个办事机构、4个直属机构、2个直属单位、3个合作单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是一个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和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为目的的非盈利组织,属于全国性一级学术社团。1994年注册;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四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民政部资助北京大学100万设立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1989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和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发展状况

社工机构的发展一般都是跟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社工机构属于服务性机构而不是盈利性机构,它的发展成熟度是跟社会建设进程相关联的。我国社会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和重建,历经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三个主要阶段。但社工机构的发展现状还是未达人意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数据来说明:第一,中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第二,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中国1‰。以上两个数据也说明了我国社工工作人员的缺口非常大,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社工机构发展还不成熟。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社会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专业教育的发展

(1)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四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2)1989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和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民

政部资助北京大学100万设立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

(3)200多所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形成大专、本科、硕士研究

生三个办学层次,每年有万名以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

(4)上海、重庆、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山西等地建立了社会工作

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制度。

(二)制度化发展

(1)七支专项资金,包括孤残儿童救助基金、贫困家庭病残儿童救助基金、成 龙、杨受成公益慈善基金、甘泉工程公益基金、扶贫开发基金、防治乳腺

癌专项基金、榜样公益基金。

(2)十七个工作(行业)委员会,包括福利企业工作委员会、理论宣传工作委

员、城区工作委员会等

——资金来源

社工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广泛的资金来源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要保障稳定的资金来源却依赖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民间机构应实现多渠道筹资,若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必然存在极大风险。为此,我们把机构放在社会大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益相关者网络。

利益相关者,包括受益方、国家和地方政府、理事会、国内外基金会、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公众和社会、其它非营利性组织、媒体、教会、志愿者及工作人员等。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给社工机构提供资源支持

组织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有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比如拿广东省来说,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均明确了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导向作用。其中深圳市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两亿多元支持社工试点;广州市2010年政府购买服务总投入超过7000万元,2011年则在原20个街道试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推广到全市一百三十多个街道,平均每条街道200万元至300万元不等,经费主要由市区两级财政安排。社工机构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都靠财政支持。

政府购买服务也为社工机构提供了人力资本支持。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对于刚刚诞生的社工机构而言至关重要。为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广州市有关文件提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开发社会需求大、缺口大的社会工作岗位,优化全市社工岗位设置。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推行社工资格认证制度。支持在穗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向社会工作倾斜,加强从业人员在职教育,深化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全社工使用选拔机制,完善社工激励保障机制。无论社工机构是直接招聘高校毕业生,还是雇佣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弥补人力不足,都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除了经济资本、人才资本之外,对于社工机构而言社会资本也相当重要。社会资本是指社工机构拥有的来自于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支持及服务对象对社工机构的认同。社工机构依赖街道和居委会整合社区资源,构建自身社会资本网络,使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二)民间捐助

1、基金会

在国内,目前以有政府背景的公募基金会为主体,私募基金会逐步也发展起来,中国约有1500个不同性质的基金会。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地区,情况与国内恰恰相反,极少出现政府公募基金会,许多国际性基金会已经在国内落脚。一般情况下,每个基金会都有特定的资金投放方向。因此,机构在投递项目书的时候应有针对性。基金会往往对组织公信力中财务公开透明度最为看重,并且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审核和检验机制,对机构的要求比较高。

2、其他利益相关者

这里所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教会、各种团体及个人,他们既是合作关系者,也可以是捐赠方(捐献人力、物力、财力)。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具有灵活性与多变性共存的特征。比如,机构将举办一大型公益活动,而又缺乏相关资源,公关部便可临时联系以上利益相关者,争取场地、资金、物资及志愿者等支援。他们更乐意捐献机构运营所需的设施设备、活动物资费用及人工时间。保持与这一利益相关群体的长期而稳定的伙伴关系,对机构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理事会

理事会既是组织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也是组织重要的资源。在国外,理事往往是贡献越大就越有发言权,而且在开理事会的时候才能履行其职责,其他时间极少干涉管理层的日常工作。目前国内理事会组成一般包括专家、企业家、服务使用者代表等有身份有名望的人,他们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专家可利用自身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作出技术上和学术上的贡献,也可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研究依据。——存在的不足

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相联系的是社会工作的层面问题,即主要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开展社会工作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同专业化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心理辅导和家庭服务之类的较微观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高;而社区工作,社区发展服务的综合性较强,专业性影响度较低。这样以来,在强调专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为了获得专业认可,会更多的从事心理辅导,家庭服务等微观的社会工作,而对宏观的,涉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工作不愿涉及。从业者重视细微的,主要是技术性的、偏重于心理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的工作,这对于社会工作来说是不全面,不专业的,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取得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获得职业认可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主要的不足体现在:

(1)专业人才匮乏,专业素质不高。(2)社会认可缺乏。

(3)制度建设未配套,法制不健全。

(4)地域、领域发展不平衡,年龄和职务结构不合理。(5)自律与评估机制的完善。

中国历史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有令人赞叹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这在以前并没有条件实现。而一个理想的社会需要经济与社会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繁荣与进步,而为了逼近这一理想,社会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和不可代替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张敏杰.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 [3]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 期

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 篇2

一、尊重

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尊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人的差异与独特性;二是尊重人有发展的潜能。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尊重自己的同事,做到准确并且公正地介绍同事的资格和观点。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尊重同事的工作能力及其性格特点;不要毫无根据地加以批评指责,如果觉得同事的工作能力不足以胜任此项工作,或者他的行为有悖伦理原则时,我们要主动与同事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寻求解决办法。

二、保密

社会工作者应保守与案主有关的、在助人过程中透露给社工的秘密资料或个人隐私,以此保护案主的声望与地位不受损害。同事在接案或者工作交接中获得的有关案主的机密资料,社会工作者应加以尊重并做到严格保密,这样不仅遵守了社工的专业伦理,也是社工为案主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保证。

三、跨学科合作

1.社会工作者要熟悉整个团体的伦理责任,这样有利于社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以及定位;了解每个成员的特质也对社工更好的把握每位成员需求有很大的帮助。

2.可以明确社工对跨专业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看法以及态度。

3.可以明确不同的团队在解决矛盾或问题时的途径,对跨专业团队的合作和发展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避免每个成员间的矛盾冲突。

四、涉及同事的争议

1.社工严禁利用同事与案主的纠纷从中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否则,机构的公平将会缺失,严重影响社工的服务质量,也会破坏社工与同事的专业关系,也会让当事人不再信任社工机构以及社会工作专业。

2.社工不得挑拨当事人与同事的关系;也不可以让当事人对社工和其同事发生的矛盾加以妄言。

3.社工与同事关系的不和睦,会造成当事人内心的紧张,也会对其他同事以及机构带来不良影响,会干扰双方做出理性正确的决定。

五、咨询

依照伦理守则,社工要对当事人的隐私及利益进行保护、保密,所以要请同事向其他人咨询,不将个人情感因素带入专业的咨询中,否则,可能会对案主造成伤害,社工更不能够利用案主的信息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这样有利于社工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有利于解决案主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机构的专业权威性,促进其长远发展。

六、转介

若案主的问题超出了社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则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或者其他社工需要提供一定的协助。这就是转介。在中国,社会工作在转介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社工要善于发掘转介的来源,并且和转介来源建立专业信任的关系,也要与转介机构的同事经常交流工作情况。2.社工与同事转介工作时,要井然有序地转移,并且积极推动建立案主与转介同事之间的专业关系。3.完成转介工作后,社工应不再与案主来往,这样有助于转介同事的工作有序进行。

七、同事的个人问题和能力不足

1.同事的个人问题。若同事出现了由于个人或者社会带来的压力,导致其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他们实务工作的开展,此时应主动向同事进行询问,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走出困境。

2.同事的能力不足。当社会工作者知道自己的同事能力不足,而这位同事又未采取充分的步骤去面对和处理时,社会工作者应通过机构所建立的适当途径来采取行动。

八、同事的操守有悖伦理

当社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的操守有悖伦理时,要做到以下四点:1.利用合适的方式预防、劝阻并且纠正同事违反伦理守则的行为;2.了解当同事有悖伦理行为时应该采取的规定与程序;3.主动向同事询问,并努力帮助他走出困境,也可以通过正式渠道解决此类问题;4.当同事受到了不正当的指控,社工应积极辩护。

同事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的监督者,他可以劝阻、揭发和举报社会工作者的违纪行为;同时,同伴互议也是提高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能力的重要手段。同伴互议的含义,是指社工与机构同事采用正式或者非正式小组的形式进行的针对某一伦理问题的相互讨论和评判。在同伴互议中,社会工作者把自己的伦理决定和同事的伦理决定作对比,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摘要:所谓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其含义是指,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工作实践时,他自身应该具备的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价值。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也有其应该遵守的伦理守则。社工的同事作为我们同一个战线上的伙伴,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并且积极支持同事,同时也要与他们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伦理,同事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隋玉杰.社会工作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社工机构管理中的品牌战略研究 篇3

关键词:社工机构;品牌战略;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41-4

0 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治理转型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特点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创新途径。

2012年1月6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将“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1]。

在此背景下,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应运蓬勃发展,但是社工机构在政策福利下迎来机遇期后出现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零星分布、人才流失、社会认可度不高等方面。

自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品牌机构涌现后,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得以缓解。如何将品牌战略引入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中,将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精细化、项目化,做大做强自己,是目前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

1 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诸多学者围绕社会工作展开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极富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王思斌(2011)提出在本土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专业社会工作和本土性社会工作两种社会工作之间的亲和性,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通过优势互补创建适合本土的社工工作方法[2]。徐选国等(2013)针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提出,要在中国语境下构建起以“文化自觉”引领“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制度自觉”为核心的思考框架[3]。曹远芳(2014)以“One City”项目为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大系统共同作用下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实务问题[4]。尹保华(2009)认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具有实践意义[5]。王思斌(2013)基于承认理论,认为社会工作从形式承认走向实质性承认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承认主体间的关系上,除了得到政府承认,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承认更能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苏巧平从高校专业背景下依托高校资源运作社工服务机构,提出社工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等。顾江霞以H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评估项目实践为例,在明确充权评估模式理念的基础上,讨论充权评估模式每一步操作步骤所需完成的任务和所关注的问题。刘芳等(2013)介绍了案主满意度评估方法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问卷、服务满意度量表、社会服务满意度量表和案主满意度调查(CSI)四种量表指标。

而针对品牌战略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的研究,唐咏(2010)以香港社会工作为例,从知名度、参与度、效益度

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论述香港社工机构的品牌塑造;方英(2016)则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两种形式研究社会工

作品牌战略,认为应当以差异化和错位竞争获得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有海南“蓝丝带”个案研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品牌建构路径的四个环节(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内化、品牌维护)等。

针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发展路径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而在品牌战略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方面,既有研究较少,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和文献法进行理论探讨,忽略了“社会工作者”这一主体视角。

笔者通过定量分析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得到社工服务供给侧对当前社工机构品牌构建的评价及分析;再从品牌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资本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对广州市5A级社工服务中心“北斗星”进行质性调查,深入探寻其品牌战略的具体经验,以期得到品牌战略意识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的建设策略,为广州市社工机构的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来源于调查组在2016年5-8月对8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家综服务中心的深入调查,调查样本主要为社会工作者,包括一线社工和实习社工。被调查的社工机构向广州市、广东省及外省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同时承接社会工作方面的培训、评估、督导、调研、策划等项目,运营状况各异,在社会工作机构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采取分层抽样的办法,共发放165份问卷,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82.4%。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访谈资料编码整理后进行定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品牌市场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品牌资本能力四个方面。

2.2 样本特征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样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社会工作者男女比例失衡,男性有35人,占比25.7%,女性有101人,占比74.3%。

二是社会工作者年龄结构以青年群体为主,集中在18-25岁之间,可能与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意愿更强有关。

三是受教育程度高,岗位层次化,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8人,主要担任督导或干事职务;本科学历的有95人,多为参与专业实习;本科以下学历的有23人,包括高中生和老一代社工两类群体。

四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主要是社会学、社会工作、教育学、语言类、经济学等文科类专业,理工科学生参与较少。

3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战略的评价及分析

在我国,社会工作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社工机构主要依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来培育和支持,即“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大幅上升。但是社工机构生存能力弱,无法扎根社区已成为现象级问题,主要体现在:

①行政能力还很欠缺,社工的薪酬水平难以提高,一些优秀的社工慢慢在流失;

②独立性差,过于依赖政府资助,资金来源单一;

③社工的专业服务能力难上台阶,社会公众认可度低,项目持续性差,存在“人随项目走”的情况;

④项目内容同质性,个体特征不鲜明;

⑤缺乏自我营销的能力,宣传力度不足,项目品牌化未得到重视,在如何更好地整合好媒介资源和更加精准地传递组织品牌所要表达的理念价值观方面,国内社工组织明显缺乏经验,目前与媒体的合作也仅仅停留在各种活动的公关传播,缺乏品牌意识的融入。

针对出现的诸多问题,将品牌战略意识引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许基南(2005)提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我们从社工服务供给侧的角度考察了解社工机构品牌建设的若干基本情况:

①品牌战略意识认知;

②品牌市场能力;

③品牌管理能力;

④品牌资本能力。

3.1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战略意识评价

约3/4的社会工作者都认为品牌战略意识非常重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的也接近70%,但是对于品牌战略的内涵具有相当程度了解的却只占23.5%,超过半数以上的社会工作者仍不清楚品牌战略的具体涵义;只有不到一半的社会工作者认为品牌战略具有可操作性。

打造品牌战略逐渐成为社工实务者的共识,但是社工机构品牌战略意识不强,接触较少,存在先天不足,项目品牌战略仍处于理论阶段。同时,社会工作者认为社工机构战略规划不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具体指标设置不清晰,难以操作。

3.2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市场能力评价

社工机构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具有一般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又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有:

一是机构注册性质为NGO单位;

二是机构运作体现专业性;

三是服务对象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

四是机构开展的服务活动具有公益性;

五是强调志愿者的作用;

六是获得政府部门的资助和支持(徐从德,2009)。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两个价值观互相混合,相互依存,必然要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包含了营利性组织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增强影响力,而市场能力体现为市场占有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能力。

社工机构市场占有能力较强,超过半数社会工作者评分在3分以上,均分为3.463。相比于志愿服务组织和义工协会,社工机构具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技能,更善于大型服务项目设计。

在创新能力方面,社工机构表现一般,均分为3.061,参与项目周期较长,内容基本一致,不同项目申请时照搬照抄,社区需求调研形式化和表面化;在持续能力方面,只有1/4左右认为社工机构服务持续能力较好,均分为2.871,说明持续能力有所欠缺,项目周期短,缺乏长效支持机制。

进一步研究不同学历对社工机构市场能力的认知,将学历作为指标分类,从表4得到以下结论:

①市场占有能力方面。

具有本科以下和本科学历的一线社会工作者评分均高于总体均分(3.463),说明新一代青年社会工作者在经历“职业迷茫期”对职业拥有更强的归属感,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②在创新能力方面。

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社会工作者评分较低,且呈现随着学历越高,评分越低的趋势。社工机构的服务内容按照“指定动作”完成,服务设计主要来自招标方的行政规范和对香港、新加坡等地社会工作服务的借鉴,缺乏创新。

③在持续能力方面

本科学历的社会工作者评价最高。根据陈社工的访谈得知。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WS家综服务中心为例,该家综服务中心为了得到社区支持,普及社工理念,尝试举办特色文化课程和日常托管班,在课余时间由专门的社工或义工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和照顾。在特殊节假日还会举办特色活动和社区展示,增加社区互动。但是居民们对社工工作的不了解,活动参与积极性低甚至出现抵制情绪,给社工机构的活动开展造成很大困扰。因此,社工经常产生“度日如年”的感受,更了解项目难以持续的内在因素。

3.3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管理能力评价

调查发现,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管理能力认知主要体现为人才管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

3.3.1 人才管理

我国社会工作整体良好发展,但人才流失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各地社工机构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双重压力。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工又面临管理能力欠缺,影响社工机构的持续发展。

3.3.2 制度管理

自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着力健全政策制度,初步建立了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相配套、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相衔接的制度框架,但配套政策与制度欠完善、行业内部相互倾扎等诸多问题仍成为社工行业发展的困境。

通过对B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Z某的访谈,制度管理的困难主要在薪酬绩效、项目审批流程、评估标准方面。

①薪酬基准低,欠缺绩效激励。

作为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域,社工工作两年后每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而同比其他行业,月工资一般在6000-8000元,在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的情况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更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另外,由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薪酬成本固定,社工工资缺乏绩效鼓励,直接影响到服务项目质量。

②审批速度慢,程序复杂。

社工机构承接政府项目,常常因为审批程序的烦琐、流转速度的缓慢而资金不足,无法满足社工机构的正常运转。而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作为社工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一旦资金审批出现问题,极有可能出现无法运营的现象。

③重评估而轻成效。

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与监督主要由第三方评估单位定期进行考评,多轮评估导致社工服务项目疲于应对,耗费大量时间和准备过程。在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考评注重形式和宣传,而忽略了服务对象的认可。具体针对服务质量的考评主要由问卷或访谈等方式,其效度和信度都有待考察。

3.4 社工服务供给侧对社工机构品牌文化资本评价

关于文化资本的外在价值,刘新荣(2009)提出品牌文化资本化,即通过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并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组织品牌文化资本,最终实现品牌文化的资本扩张。文化资本对于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郭景萍(2014)从文化解释学的角度指出,社工机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社会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态,其主要症结在于社会工作者的组织支持感下降,无法产生组织归属感。将136名受访者对组织文化氛围和社会影响力的评价进行散点图分布,可以看出组织文化评价较低的受访者,对社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评价也较低,且相对分散;而对组织文化评价较高的受访者,对社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的评价同样较高,且集中分布。总体而言,由散点图的趋势可看出,随着组织文化评价的提高,受访者认为社工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会随之上升,且出现集中趋势。因此,文化资本是社工机构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打造品牌战略的重要法宝。

4 典型案例分析

“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在品牌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文化资本能力方面均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具体表现为四点:机构理念(文化资本能力)、高校资源(人力和制度管理能力)、环境管理和社会化传媒(市场能力)。

4.1 “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介

2009年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学系专业资源,“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立足于打造品牌战略,将高校背景作为社工机构持久运行的内在动力和保障。通过提供督导和咨询、专业实习、协助开展大型活动等方式,为大学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工作实践平台,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有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通过社会实践有机融入社工机构管理模式,促使社工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经过八年的发展,“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后承接了60余个实务、培训等各类项目,获得了服务购买方的好评和服务对象的认可,社会反响良好。2013年12月,“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被广东省民政厅评定为“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实训基地”,2014年12月被广州市民政局评定为“5A级社会组织”,2015年5月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授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4.2 “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品牌战略剖析

4.2.1 扎根组织文化,融入社工理念

社工机构的组织文化决定了其对外形象,使命、价值观和内部文化,是社工机构重要的文化资本,对品牌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北斗星坚持以“有信念、有灵魂、有良知、有专业操守”作为机构的发展理念,得到全体社工的一致认同。其“七颗星”的工作理念具体表现为:

第一颗星:人才星——精心培养;

第二颗星:服务星——精益求精;

第三颗星:管理星——精细规范;

第四颗星:团队星——精诚合;

第五颗星:作风星——精进勇猛;

第六颗星:成本星——精打细算;

第七颗星:项目星——精耕细作。

4.2.2 理念宣传与环境管理相结合

社会工作作为外来品,进入本土社会的时间不长,社会认可度不高,社区居民对一线社工存在偏见乃至抵触情绪,如何将社工机构的理念和职责传达给社区居民,赢得受助对象的认可,让每个服务对象均享有获取幸福的权利和能力,一直是社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北斗星社会服务中心作为一个致力于创办 “有信念、有灵魂、有良知、有专业操守”的服务创新型一流社工组织,展开了环境管理创新,改善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实际面貌,发挥了日常宣传的作用。

在对北斗星DS街、HP街和SY街等地的家庭综合服务项目调查中,我们都发现了北斗星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普遍特征,主要概括为三点:

一是“理念先行”。

北斗星将自身宗旨、理念和职责等制作成宣传标语,张贴在服务中心的显眼位置,有助于潜移默化的将北斗星“诚、善、谦、和”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一线社工的职业素养,谨记自身使命和职责,进而展现出更好的精神风貌。同时,外化的标语能够将北斗星理念传递给社区居民,增强社区对社会服务中心的认可和接纳。符号论认为,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而北斗星通过外在的符号,与社区居民以超越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共识。

二是“科学设计”。

社工站大多采用彩色装饰,充分利用色彩渲染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氛围。功能主义认为,社会环境作为整体,影响着人与社会的互动行为。社工站设计合理,需要帮助的受助对象更倾向于选择信任和倾诉。

三是安排合理。

北斗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如家庭纠纷服务、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等),将社工站的空间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间相互独立,保证了彼此的隐私。在以上环境管理中,不难发现北斗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人性化的设计已经深入到日常环境的布置之中,使得社工站有机的融入社区环境。

4.2.3 利用高校背景,打造人才优势

“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有高校教师和专业在校学生做支持,大学生志愿者的资源也比较丰富,打造优势人才队伍。其所依托的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建于1999年,当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人数一般在120人左右,在校社工专业本科生有四百多名,有社会工作协会和各类志愿者学生社团,十几位社会工作专业老师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涉及青少年、家庭、老人、残疾人服务等,这些都是北斗星的宝贵资源。他们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协助大型活动、提供指导和咨询等方式对北斗星的服务项目进行支持。同时,两者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北斗星”社工服务中心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注重大学生的学术素质培养,结合专业产学研合作。如聘请了国内一些知名的社工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定期请他们开设“社工督导实务”系列讲座,以及和其他国内外高校或机构建立互访交流机制。

4.2.4 活用社会化传媒,打造“明星”效应

“北斗星”同众多媒体合作良好,近年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数十家媒体,多次对“北斗星”和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所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作过报道,累计在200人次以上。“北斗星”将根据需要积极邀请这些媒体对我们所承接项目的有关情况特别是有关创新、亮点适时进行宣传和推介,以扩大项目的影响、提升项目的意义。

5 总结与建议

打造品牌战略是社工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建设内部文化、解决人才流失、获得社会认可度和多元化资金来源结构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社工机构的品牌建设较为混乱,过于依赖单一的媒体宣传,而忽略了内在提升和外界认同的合力作用。

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从社会工作者的内在视角了解了当前社工机构在品牌战略融入机构管理中的基本现状和主体评价,研究表明:在品牌战略意识方面,打造品牌战略已成为社工机构的共识,但社工机构品牌战略规划不明,操作化程度低。

大部分社工已树立品牌战略意识,但对品牌战略的具体内涵欠缺认识。在品牌市场能力方面,社工们认为相比于其他提供同类服务的机构,社工机构市场占有能力更强,但创新能力和持续能力评价较低。在品牌管理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人才管理和制度管理两个问题:

①人才管理上,社工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但缺乏行政管理能力;

②制度管理上,薪酬绩效、项目审批程序繁杂、评估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着社工机构发展。

在品牌文化资本方面,组织文化与社会影响力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社工机构文化建设越好,内部凝聚力越强,文化资本带来的社会价值越大。

再者,通过对“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细分品牌战略构建的四个维度,发现其品牌战略建设的成功经验可简单归纳为四点:机构理念(文化资本能力)、高校资源(人力和制度管理能力)、环境管理和社会化传媒(市场能力)。

因此,本文对社工机构提出几点构建品牌战略的建议:

①盘活资源,做大分好社会服务“蛋糕”。

在社工机构零散分布、无法形成合力之时,可能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力,社工机构可与公益基金会、志愿服务组织一起抱团合作,实现社会资源区域内整合和资本集聚,提高社会服务效率,通过彼此借力减少管理成本,加快品牌战略的实现,达到“1+1>2”的效应。

②政府想,民众需,自己能,三方联动。

社工机构要在政府推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中,紧紧将自己的服务目标瞄准政府的需要,增强市场占有能力;在项目设计和执行中,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和“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以专业技能形成三方的良性互动,增强政府和民众对社工机构的认可。

③树典型,立标杆,服务成效有形化。

在进行社会服务时可借助媒体支持,树立模范和典型事迹,有助于社工个人价值的实现,提高机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大众对社工机构的认可,打造社会影响力,实现品牌战略意识与社工机构管理的有机融合。

参 考 文 献

[1] 韦朝烈,尹红晓.广州政府购买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探求,2012,05:32-36+42.

[2]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02:55-60.

[3] 徐选国,侯慧.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J]. 社会工作,2013,04:41-48+153.

[4] 曹远芳.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 篇4

关键词:社工机构;绩效考核;对策

随着东莞社工行业的逐步发展,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度逐步提高,对社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工的发展将成为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由于社工机构在东莞仍然算是新兴的行业,很多的人力资源工作都做得不是很全方位,尤其是在绩效考评方面。即使绩效考评有做到根据多方评分得到数据汇合,但也仅仅只是根据评分与最终的绩效薪酬相挂钩。这样的绩效考核,其实很容易与机构的发展战略脱节,当绩效考核不能带领机构走向更好的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深思一下,如何更好的做好社工机构的绩效工作,使东莞的社工机构做得更好更强。

1社工机构绩效考核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篇5

国际审计学院 2011级审计二班 刘懿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呈向前趋势,但仍有诸多问题,诸多阻碍,若要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必要从原因纠起,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外部环境

较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起步较晚,许多机构至今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在国际组织中的应有权利也因为战争以及国家内部原因遭到极为大幅度的推迟,或者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

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18年左右,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才得以进入该组织发光发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直到1980年4月才恢复了代表权的决定,在开始只有2.22%的投票权,经过27年的发展,中国经过增资和认购数额的调整,2007年上升至3.7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名列第三,可喜可贺,而美国今年来的投票值大概稳定在17%左右,也可想而知美国在当年阻挠中国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有一定的力度的。

世界银行(WB)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银行是国家借款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1999年7月起,被世界银行判定已接近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再对我国提供优惠的软贷款(软贷款指的是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贷款期限为25年,其中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比其他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下浮10%。贷款方式主要是与各级政府合作选项、建立相应融资平台和发放贷款,并由各级财政对项目实行还款担保)。我本人并不认为我国经纪水平在20世纪末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许同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硬表现有关,不知是国际组织出现错觉还是借题发挥。

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组织商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协调各国间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过,这些机构的领导权大都被西方国家所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反映,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硬伤,中国也不例外,哪怕被人认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乃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投票权以及其他地位权利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历史发展

上个世纪中,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雨飘摇中发展,坎坷不断,以至发展缓慢。

19世纪中叶,外国银行开始在华设点;中华民族资本的现代银行则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创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存在着两个平行对立的金融系统,国民党控制地区的金融体系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金融体系。这两大体系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力量雄厚但腐败垄断现象严重,共产党领导地区一心为人民服务,但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要发行货币,成立银行,走了不少弯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由于内部原因,到194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本本质是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诞生。

1953年,我国学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银行体系模式。对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一家银行,众多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这种模式在根本上缺乏活力与效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无法适应其节奏,改革势在必行。

三.机构现状

我国目前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从其职能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的本质。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于特定的领域。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付,二是由原来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划出的资本金,三是发行金融债券。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家银行都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任务。适应形势需要,政策性银行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经营管理体制。,政策性银行把“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经营原则,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决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大了贷款管理、本息回收和风险防范力度,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处于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影响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也是计划体制“大一统”遗留下来的产物,垄断经营,机构臃肿,人员过多,阻碍着效率的提高。自2003年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家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中。

1999年3月至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目的有三: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的不良资产;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充当着雪中送炭和善后的工作。

我国拥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银行,吸纳地方存款,如工资发放,水电费代缴等业务,支持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上市。

1995年8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立。我国证券公司分两类: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济类证券公司。我国证券公司主要承办一些传统业务,对于一些大型业务,如公司并购,公司理财,项目融资,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开展极为有限或尚未涉足。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组建起来。自改革开放后到1996年下半年,我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多次整顿改革,基调是使其恢复合作制的性质,但实际上不可能取得成功。

对于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实际上经营的是一般商业银行的业务,典型的信托业务却没有发展起来。

金融租赁公司在国外相当发展,我国虽积极引进,但总的看来经营活动却没有得到发展。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有邮政储金汇业局,但正是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则在2007年。

随着时代进步保险公司的发展也越显兴盛,但是我国民众对保险的看法较为落后,美誉起码的保险意识,在国外基本做得到“人人都保险,事事都保险”,但是在我国保险发展越显畸形,理赔困难,界定不清,使得保险业发展越来越怪。基金在我国起步也较晚,2000年才是我国开放型基金发展的起点。基金作为新鲜事物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我国存在一些名称形形色色,带有私募基金性质的投资基金,他们所控制的资金估计达数千亿元,这类基金的出现发展实质反映了集合投资制度的客观需要,但合法性尚在讨论之中。

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 篇6

一、中美农业信贷机构概况:

(一)美国农业信贷机构概况

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美国也不例外。20世纪之前的美国仍是一个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国家,特别是农业领域,随着国名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农业市场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随着这种潮流的不断深入,使完善农业信贷机构和农业信贷体系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农业信贷机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具体来说,美国农业信贷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始于联邦土地银行的建立,而这一机构的建立对于美国整个农业信贷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16年联邦农场贷款法案》的颁布,将全美划分为12个农业信贷区,首先在每个农业信贷区建立了一家联邦土地银行。12家联邦土地银行下设多家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又由众多农场主出资建立。农业生产者要贷款需通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办理借贷业务,但实质上,借贷资金是由联邦土地银行直接划拨给农业生产者的,也就是说,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只是协助其上级联邦土地银行办理贷款事宜。其资金的主要用途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农业生产者可用这笔贷款购买土地、耕作设备、牲畜等,或偿还债务、修缮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等。

1923年,美国又颁布了《1923年农业信贷法案》,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每个农业信贷区建立了一家联邦中期信贷银行。12家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下设多家生产信用合作社,其贷款对象与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差不多,但其区别于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合作社可以直接贷款给农户个体,而不是仅仅作为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待办事宜的窗口。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区别于土地银行的特点是,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不直接贷款给个人,而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贴现业务,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农业贷款的发放,间接地缓减了农业短期贷款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合作银行应运而生。

1933年颁布的《1933年农业信贷法案》中规定建立13家合作社银行,其中包括12个区的合作社银行,这类银行与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一样,不直接向农户个人发放贷款,而是将贷款发放给各农业信贷区的农业合作社。此外还包括一家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中央合作银行。该银行的主要作用是配合各农业信贷区的银行提供大额贷款,从而保障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及规模的扩大。同时在该法案中,美国成立了农业信贷管理局。该机构对农业信贷系统中的所有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整个农业金融体系健康全面发展。直到今天,这样一个在农业信贷管理局监督管理下的,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社银行为核心的农业信贷系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样一个农业信贷系统已经成为美国农业生产者所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信贷机构。

(二)我国农业信贷机构概况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信贷机构可以分为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四大银行(本文中主要关注农业银行,其他银行不做赘述)。政策性农业信贷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合作性农业信贷机构:主要包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发达的市区、城郊或县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信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银行业务领域已经由最初的农业信贷、结算业务,发展成为业务多样、与国际接轨的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农业银行已经逐渐脱离了为农业服务的最初目标,其金融信贷越来越按着商业化的方式来配置,由此导致分配给农业领域的信贷规模越来越小。如果农业银行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经营,势必会导致其在整个农业信贷体系中位置的下降,其核心地位终将会失去。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其业务领域必然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其首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满足国家粮食战略需要,这就决定了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狭窄,信贷配给特殊,且具有定向性。而当前的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资本金短缺(筹资成本高,回报率低更加剧了其资本金短缺问题)已经逐渐丧失了政策性银行的功能,无论是从农业信贷规模还是品种都不能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再加上从1998年起,农业发展银行缩小信贷规模,主要业务转向粮油收购贷款,从而加剧了农户资金短缺现象。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组成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入股的社员服务,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农业信贷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构更贴近于农村地区,与农户有着直接业务往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信贷机构。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工作人员素质低服务差等。

综上所述,就我们国家的农业信贷机构自身来讲,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对西方完善的农业信贷体系的借鉴,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我们自身的制度、机构体系。

二、中美农业信贷机构的对比:

(一)信贷机构设立的依据不同

从总体上来说,美国农业信贷机构是依据农业生产者对资金期限的不同需求建立的。早期,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对长期贷款的需求较多,因而成立了联邦土地银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短期贷款的需求不断膨胀,于是成立了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解决了中短期资金短缺问题,从而形成了同时满足中、长、短三个不同期限资金需求的农业信贷体系。这样的信贷体系避免了业务交叉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我国农业信贷机构是根据设立的主体不同来划分的,例如农业发展银行是由国家建立的,属于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是国家持股建立的,属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户出资建立的,属于合作性机构。正是由于这样的划分和建立方式,导致信贷机构的业务范围受到限制,而且像农业银行这类的信贷机构随着商业化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为农业服务的目标,而农村信用社这类信贷机构又由于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弱远远无法满足农业对资金的需求。

(二)信贷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同

美国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联邦土地银行主要从事长期资金的借贷,联邦中期信贷银行主要涉及中期资金的借贷业务,而合作银行则主要担负短期资金借贷任务。这种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农业信贷体系使美国农业资金短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与美国相比,我们国家农业信贷机构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复杂而多变。农业信贷的高风险(相对较高)使许多信贷机构(如农业银行)都不再从事农户贷款业务,或者通过提高农户贷款的条件,间接地拒绝农户贷款申请,而像农村信用社这样少数的信贷机构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农户的贷款需求从而导致贷款额短缺、农户贷款难问题。实际上,我国农业信贷机构之间不仅不是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合作的关系,反而形成一种相互推诿的关系,这种机构存在模式将阻碍农户贷款难问题的解决。

(三)信贷机构经营风险不同

由于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期限较长、风险较大的活动,因此农业信贷的风险也就很大。也就是说农业信贷机构在给农户贷款时本身就存在较高的风险,那么为什么美国信贷机构相对于中国的信贷机构更愿意借款给农户呢?原因主要是,美国的信贷机构面临的风险要比我们国家的信贷机构小。美国拥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和法律体系,在保障涉农资金高效使用的同时降低了农业信贷的风险,而且美国财政给予的税收及其它各项补贴也使美国农业信贷机构愿意借款给农户。而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和农业保险体系,因此农业信贷机构承担的风险较高,农户贷款自然就比较困难。

三、美国农业信贷机构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立完善的农业信贷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一切其他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基础。美国是一个高度法制的国家,正因如此,其农业信贷机构的运作才有了依据,从而能够有条不紊的发挥其职能而不受国家政权或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户贷款难、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就必须先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农业信贷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制度保障,使我国农业信贷体系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调整各农业信贷机构的关系

美国三大农业信贷银行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存在模式,支撑着美国农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农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我们国家农业信贷机构之间的关系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改善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明确和强化不同信贷机构的职能来界定不同机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农业信贷机构体系。

(三)促进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都要落后于美国,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于他们,农业生产者的受教育程度(仅指当代的农业生产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美国,这就导致我们国家农户贷款的坏账准备要高于美国,正因为如此(只是原因之一),我们国家的农业信贷机构不愿意贷款给农户,再加上我们国家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较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整个社会的素质文化教育,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以这种间接地方式建设更加健康、文明的信贷环境。

总之,我们国家的农业信贷机构体系还不完善,要建成一个完善的信贷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我们公民个人的努力。希望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早日实现农业信贷体系的完善,从而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华东,何巍.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国际金融.2012

[2]雷启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农”实证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13

上一篇:文科综合应试指导下一篇:重阳节国学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