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理想与追求

2023-0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人生理想与追求

“理想信念,是我人生的追求”

我不过是一个“叙述者”

蓝天:王老,的《征战死亡之海》被喻为“一部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壮丽史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认真读过这本书,确实写得很感人。所以,首先想请您聊聊这本书,好吗?

王涛:这本书出版以来,大家反映比较好,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部兼具存史、资政、育人三项功能,原创性的、有可读性的书。也有的同志说这本书是“原汁原味”的客观陈述,有“开拓创新”的时代理念和石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英雄情结。这些都是对这本书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作者的鼓励。我经常翻一翻,看一看。每次读,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是晚年的一种幸福。

可以说,写这部书,是在另一个“勘探战场”上奋力挖掘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石油战线是中国精神的一座“富矿”,作为民族精神组成部分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诞生在五六十年代那场改变中国贫油落后面貌的大庆石油会战。有的同志则认为,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塔里木石油会战,可以说就是大庆会战和大庆精神的现代版,我认同这一看法。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难度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也是少见的,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中国第四大油气田,显示了中国石油人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我感到非常自豪。

最近阅读20多名同志写来的读后感,感到大家对书中描写的情景和意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的同志一口气看了下来,把书中提到的324个人物(1218次)都作了详细的统计。有的同志个别章节读了五六遍,当读到刘骥同志义无反顾、舍去自我,坚守大漠,最后连骨灰都埋在沙漠的故事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一位同志写道: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找油的艰难和石油人的苦与乐,可以看到石油人如何像等待自己孩子出生那样,在每口探井打开闸门时的紧张、激动和欢乐,生动地表现出石油人总是闻油而喜、闻油而动、闻油而泣……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部集体创作,许多鲜活动人的事例都是参加会战的同志提供的,我不过是一个“叙述者”,向大家讲述着石油人的故事,传递着“正能量”。我觉得有一位评论家说得很深刻: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完全限定在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记忆之中,而是很丰富地涉及到这次伟大石油开发活动的方方面面的所有关键地方和很多传奇般的征战现场。这一切,都有力地说明,作者因为和这个壮丽事业的特殊紧密联系而可以成为一个权威的全景叙述和记录者,从而通过自己的回忆描述出这个人类伟大开发创造的奇迹存在。这种将个人的经历恰当地融汇进重大的人类历史事件,将回忆和记录巧妙地书写成一场中国人民伟大开拓事件真实珍贵内容记录的品质,正是这部作品重要、奇特和珍贵的特质所在。这种真实生动记录在‘死亡之海’威武豪壮的征战情形,其史诗的表现,对于中国,乃至人类的历史,都会是个性厚重的书写笔墨。” 我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普通石油人的点点滴滴,表达对献出生命的战友深切怀念,对同甘共苦的战友和同志们的感激和崇敬。石油人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英雄壮举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石油情结:金钱买不到、时光抹不掉、

岁月冲刷不掉

蓝天:您说,“塔里木,是我终身奋斗的热土。”这句话概括了很多的内涵。有您在那里奋斗、创业、开拓的一系列足印,更有您虽然已不在一线奋战,但仍无时不在关注着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浓浓情结。我体会,您这句话是动了感情的。

王涛:是的。作为一名石油老兵,我感到人生有一种东西,金钱买不到,时光的流逝抹不掉,岁月的风雨更冲刷不掉,这就是石油人的石油情结。这种石油情结是阳光的、甜蜜的、幸福的,只要你一踏上油田的土地,接触石油人,这种情结就使你充满了激情,给你带来无限的希望,增添无穷的力量。我感到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石油人是充满豪壮之气的,是充满勃勃生气的,是充满凛然正气的。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立志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学石油,干石油,干了一辈子石油。这不是我一个人才这样,在我国石油界不乏这样的老同志: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在为石油事业奉献。可以说,在我国石油这块土地上,老一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年人“年益壮,志益大”;小青年“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

石油事业是探索地下奥秘,开发地下宝藏的事业。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总得要有物质,而许多物质来自地下的资源,我们石油工作者正是国家地下资源的发掘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遍祖国的高山野岭,走遍祖国的荒滩湖海,在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在前人没有发现的领域,把沉睡亿万年的油气资源开发出来,变为造福人民的物质财富。

石油工业又是充满艰难、充满乐趣、充满幸福的事业。为了敲开地下的大门,唤醒沉睡的大地,作为一个石油工作者,就要经得起风雪严寒,经得起高温酷暑,敢于长期与恶劣环境搏斗,善于与地下复杂情况作斗争。我们尽管住的是帐篷,工作在野外,但生活总是那么有意义,有乐趣。搞勘探的,每天都有新期待,每天都有新进展。期待一旦实现,验证了自己的理论,就是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候。当你进入一个新区的时候,往往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一片没有足迹的土地;当你研究地震资料发现了大的构造,给你带来的是鼓舞,是希望,是追求;当你部署一口探井发现了油气层,给你带来的是快乐,是欢欣;当你离开这里又去开辟新领域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井架林立,一口口油井,一座座集油站,一个崭新的石油基地拔地而起,你每天都会听到新的消息,给你带来新的希望;当你看到城市用上清洁能源而使天变蓝,水变绿,千家万户用上了天然气为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时候,你会感到无比得意和幸福,生活无比的充实。因此,我常想:石油对于一个搞油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我们生命的全部。那黑色的液体就像血管里的血液,没有它在流淌,也许生命就会枯竭!

塔里木油田从诞生那天起,我是看着她成长壮大起来的。它走过了非常坎坷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也收获了巨大的成就与辉煌。我作为石油战线的一名老兵,这些年来虽然身在北京,但我的心一半却留在了塔里木。这是每一个在塔里木奋战过的石油老兵都有的石油情结。

曾两次见到毛主席

志明:记得您说过,您17岁那年把名字由“金亭”改成了“涛”。当时改名有什么特殊的缘由吗?

王涛:这得从我小时候说起。九一八事变那一年,我出生在吉林一个煤矿上,从小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满洲国”无国无家的屈辱和苦难。后来因生活所迫跟父母逃难到黑龙江乡下。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为我们兄妹起的名字依次为:金山、金亭、金镛、金铠、金兰。寓意家里有金山,金山上耸立着一座金亭,金亭上悬挂着一个金镛,金镛下放着一个金铠,金铠旁放着一个金兰……然而,这些也只能是画饼充饥。残酷的现实使我从小就认识到“贫穷就得挨饿,落后就得挨打”的道理。于是,我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学习,1948年,我17岁那年考入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在填写入学登记表时,我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波涛的“涛”——王涛,希望自己这一滴从家乡大山里淌出来的“水”能流入祖国的江河,汇成滚滚的波涛,推动祖国走向繁荣富强。

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解放区,是适应解放后广大农村和城市中小学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学校不仅组织我们学习科学和文化,而且学习政治,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并结合当时在东北进行的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的形势对我们进行阶级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忆苦活动,这些学习使我的政治觉悟得到了提高,我于1948年2月入团,1948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学校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先后被选为全校模范学生和模范团员、校学生会主席、哈尔滨市特等模范团员。我从入党这一天起就下定决心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人生哲学,一切听从党召唤,再无二心。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共同的信念,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祖国和人民真心实意的爱。记得1952年,我参加全国高考选择志愿时,开始想报考清华电机专业。在当时,我想要振兴国家,要发展工业,电机最先进,之后了解到,电机靠机械,机械靠冶金,冶金靠采矿,采矿靠地质,一路推论下来,于是就进入了长春地质学院。留学苏联时,开始被分配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矿业学院,后来又来到莫斯科石油学院。为什么?祖国需要石油,贫油的帽子紧咒在刚站立不久的中国人的头上,那是什么样的滋味?所以追根溯源,我又在石油学院勘探、钻井、开发、炼制、机械、运输等诸多专业中,义无反顾地选择地石油质勘探。搞石油地质勘探,就是为祖国寻找更多油气资源,献身石油事业成为了我终生的志向。

1949年,行知师范学校师生党员合影。三排左一为王涛

志明:您在青年时代能够两次见到毛主席,特别是作为留学生在莫斯科聆听毛主席的讲话,真是太幸福了,真让我们羡慕,也令我们为之鼓舞。请谈谈当时的情况和您的心情,也让我们再次分享您的幸福。

王涛: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49年4月,我在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学习时被松江省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香山接见了部分代表。那天,我站在队伍的最前排,当毛主席走到我的面前时。我仰头看着高大魁伟的毛主席,情不自禁满嗓子喊了一句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望了我一眼,那慈祥的目光,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毛主席率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和出席世界各国共产党首脑会议。这是毛主席一生中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国访问。记得那是个星期天,莫斯科显得格外宁静。我们很早就从四面八方奔赴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礼堂,几千名留学生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走廊、过道都站满了人。下午6时,毛主席、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同志在刘晓大使陪同下,从后面登上主席台,顿时全场沸腾了,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挥动着双手,高呼“毛主席,您好!”“毛主席万岁!”毛主席高声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还问大家“你们谁会游泳呀?”我们齐声回答: “我会!”“我会!”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毛主席说:游泳是锻炼人、锻炼身体的好方法,要在全国推广,把国内江河湖海中一切能游泳的地方都开辟成游泳场,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去游泳!

毛主席还说:“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些教导都成为我们一生的动力和工作学习的准则。

我是地质系党龄比较长的党员,先后担任了系党支部委员和党支部书记,还被选为莫斯科石油学院外国学生联合会中国留学生代表,所以有更多机会参加社会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选派留学生和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非常关心。亲自审核派遣留学生的方针、计划,向留学生做报告,听取留学生情况的汇报。我觉得他们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我们。记得周总理讲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他说: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你们的一言一行都联系着国格,要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祖国的尊严。他甚至说到俄国朋友都喜欢喝酒。如果你们喝酒只能喝1/3,不能失态。这也成了我们生活的一条准则。

志明:我曾经在古勃金石油大学(即原来的莫斯科石油学院)的校史陈列馆里看见您的照片,记载着您当年在莫斯科学习时所有课程的成绩几乎全是5分,取得这样的成绩就连古勃金石油大学都觉得是全校的骄傲,我们现在的留学生为有您这样的学长而骄傲,也把您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王涛:1959年7月,根据国家派遣学习“高、尖、精、缺”专业的留学生的有关精神。组织上决定在应届留苏毕业生中选拔部分最优秀学生,留在苏联做研究生继续深造。当时在上千名留苏学生中共选拔了29名,我是其中之一。我在5年多的大学生活中,在石油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7门主修课除第一学期一门投影几何与制图课程得了4分外,其余都是5分。

成绩只是评判的标准之一,我认为更为主要的是学到真本事。这一时期,我的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了。围绕着搞清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如何找油这个核心问题,开始了新的攻坚战。我从地质的构造史、沉积史、油藏史入手,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研究地壳运动的特点和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的内在联系。掌握油气生成的条件和分布规律,不断深化对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分布规律的认识。我运用地壳波状震荡理论,从事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地质规律的研究。研究生论文题目是《苏联东北前高加索地区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其分布规律》。为了完成这一题目,共收集整理了这个地区15个油气田的实际资料,对整个地区地质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总结了这里的地壳运动的特点,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转移以及油气聚集带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对各种油气藏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勘探标志。论文得到了科学导师阿·阿·巴基洛夫教授的高度评价,并经在莫斯科石油学院最高学术委员会答辩,被苏联高教部授予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

我想对年轻留学生说的是,我认为在研究科学与理论问题时哲学思维非常重要。我研读了100本哲学和政治方面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我研究地质的构造史、沉积史、油藏史,以及整个环境变化与影响的思想武器。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传授过一个观点,他说:“作为一个勘探地质学家,证实哪个地方有油是容易的,你要否定哪个地区没有油就要慎重。” 这句话被我后来的实践所证实。回国工作后,我之所以在油气地质学与勘探开发技术研究领域有独到的理论建树和著述,并在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预测,盆地内含油气带评价与油气田的勘探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都得益于这一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蓝天:现在,您以80岁的高龄仍然在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智慧。可以说,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石油工业。是什么使您能如此不懈地坚持?

王涛:我从苏联回国后,50年来,已与祖国的石油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这个事业,珍惜这个事业,全心全意地为祖国石油事业的繁荣昌盛奋斗,在思想感情上离不开石油事业,特别是退休以后我精神上最大的快乐仍然是为石油做些贡献,是这些给了我取之不竭的工作动力,赋予了我永不衰败的智慧源泉,把我的工作生命拉长了。

我还有三个梦想

蓝天:一个一生都在奋斗的人,肯定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换句话说,梦想是一个人前行的动力。从您的人生经历,我相信您是个有梦想并且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虽然您已经因年龄与身体的原因,不能再奋斗在石油工业的第一线,但是梦想依然在您心中,依然支撑着您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王老,我想知道,您接下来还想做些什么?

王涛:我还有三个梦想:一个是继续参与“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勘探方向”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我把它叫做“90工程”,也就是说,我将干到90岁,争取在2020年前后塔里木整体建成 “另一个大庆”(包括在当地作业的所有公司的油气产量)。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第二个梦想就是我要和我的秘书(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合作再写一部关于中国石油走出去创业历程的书,把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大家,为“存史、资政、育人”做贡献。

第三个梦想就是择优培养人才。今后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

志明:前两个梦想,您一直都在努力着。培养人才方面,其实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而且现在明显更用心了。请您谈谈这方面的事情好吗?

王涛:关于人才培养,我曾经常和我的大学同学、中国石油大学原校长、人民教育家张一伟教授讨论这个问题,他说“什么都可以引进,唯有国民素质是不能引进的” ,这与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 “钱学森之问”一样都令我刻骨铭心。

我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培养一个杰出的人才比发现一个油田还重要。1988年石油部改总公司时,我坚持了企业办学方向,把人事司和教育司合并起来,指示人教局着眼于21世纪制定培养人才规划。提出“从大学开始,就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使用人才的跟踪考核、跟踪培养系统”。为了加强石油院校工作,首先从改善教职工地位和待遇入手,当时我了解到同一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到石油院校和石油企业的工资差别要低一到二级,如此大的差别使大家不愿意去学校工作,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在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时,就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纳入企业系列,同时增加了院校的基建投资和行政费用。我说:宁肯我总经理欠债,去讨饭,教育经费也不减。我不主张教师“下海”去赚钱,我鼓励他们“爬山”,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八五”以来,每年用于教育的费用均高于“七五”水平,在全国各行业中居第二位;1994年国家教委提出“211”工程后,我和党组同志研究,每年除预算外再向石油大学投资一个亿,一定要使石油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为深化石油高校改革,我们走产学研结合的育人之路。我们提出了三个联合(石化、石油、海洋三个总公司联合办学,石油高校之间联合办学,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联合办学);三个拓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服务对象和联合面);两个深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并倡议成立三大公司联合办学理事会,我出任理事长。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我尽量减少其他社会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到培养青年人才上来,先后指导5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优秀论文,他们都成长为石油战线的栋梁之才。2009年7月,我决定在石油大学教育基金会下面成立一个叫做“石油英才奖学金”的子基金,将个人积蓄和薪酬的一部分作为基金来源,主要目的是发现鼓励拔尖人才,跟踪培养,树立楷模。因为钱数不多,每年只奖励六名学生,其中两名博士研究生,两名硕士研究生和两名本科大学生。现在“石油英才奖”(已改成“创新人才奖”)已经评选4届,共评选出24名学生,该奖学金项目已经在中国石油大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学生参与申请热情很高,对学生的成长有较强的激励作用。我从他们身上仿佛也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影子。我们的“梦之队”成员越来越壮大。

蓝天:您把年轻人才称作“梦之队”成员,可见您对他们抱有多大的期许。年轻意味着希望,也意味着未来。而每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不仅有个人的勤奋努力,更需要像您这样的“伯乐”的提点与帮助。从这点上讲,您让我充满敬意。

王涛:在2009年第一届“英才奖”获奖者中,有一位优秀的博士生叫能源,来自大庆。他父母都是石油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像父辈一样献身祖国石油事业,就给他起了这个响亮的名字。能源从小在偏远的油区长大,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熏陶下,小学和中学的各方面都很优秀,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填报高考录取志愿时,能源把石油大学填为第一志愿,并以优异的成绩被石油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录取。大学学习期间能源学习成绩优异、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受到校方一致好评,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石油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第二年他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资格,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一批构造地质学博士。我建议他到西部条件艰苦又非常需要科研人才的塔里木油田去锻炼成长,他欣然进入塔里木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12年10月,以“全优”的成绩通过了塔里木油田博士后出站答辩,被评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博士后,并获得科研资助。能源出站后,选择继续留在塔里木油田工作,他的优秀表现得到油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油田将他聘为构造室副主任,他不但承担起全盆地构造研究工作,而且还参加到国家、中石油股份公司等重大科研课题的攻关工作,逐步成长为油田的科研骨干。面对着这些成绩,他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如果要是问我‘英才奖’给了我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这次获奖的经历给了我‘一个信念、两种力量和三种精神’。一个信念就是‘坚定地做石油人,干石油事,要把终生奉献给石油事业’。两种力量是指:‘敢于挑战复杂问题的主动力和时刻保持紧迫感的驱动力’。三种精神是‘为了石油事业能够牺牲个人利益的忘我精神,运用新技术新思路解决勘探难题的创新精神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战斗精神’”。他用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石油人应该具备的信念、力量和精神。我相信,“一个信念、两种力量和三种精神”一定会引领着他继续在广阔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为石油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有一位硕士研究生刘东,就是我在首届英才奖的时候挑选出来的尖子。这个学生有理想,能吃苦。他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困难,连吃饭都成问题;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他买不起书,就向别人借书看。虽然条件艰苦,还曾经两次面临辍学,但他没有放弃梦想,寒窗苦读十余年让他终于圆梦石油大学。

在学校期间,他自立自强,通过勤工助学和奖学金顺利完成七年学业;他充满激情和梦想,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先后担任研究生班级班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会副主席;他充满爱心,是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对梦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让他在校期间不仅收获石油专业知识,还收获为人处世、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他研究生三年总成绩全年级排名第一,先后荣获第十七届孙越崎优秀学生奖、第六届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奖等荣誉。

他研究生毕业后,我建议他去渤海湾工作,那里地质复杂,能锻炼人。三年中,他发挥所学稠油热采的专业特长,在渤海油田海上第一个稠油热采先导试验区—南堡35-2油田的稠油热采研究中表现突出;他刻苦钻研,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稠油热采难题,近五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他服务大局,克服夫妻长期异地工作的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单位交代的每一项工作。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2012年被评为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十佳青年科技先锋”!

还有一位“英才奖”获奖者叫林腾飞,这位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80后”,在一次座谈会上当我问到他的人生志愿时,他爽朗地回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现就读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质地球物理系,是该校地球物理学会主席。他表示毕业后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长。

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从这些青年人身上看见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我将继续关注,并寄予期待!

王涛热情鼓励青年学生参入献身石油事业地“梦之队”

蓝天: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国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是“中国梦”。这样美丽的梦想不仅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继续奋斗,我相信对于像您这样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人而言,也会让您感到振奋与欣慰。所以,最后,我想请王老展望一下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吧!

王涛:中国梦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我感到倍受鼓舞和激励,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争取有所作为,为实现这一梦想贡献微薄之力。

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的看法是:全国人民基本生活做到六个不用愁:即吃、穿、住、行、医、学不用愁;全国城乡基础设施四个成网:水、电、路、讯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文化事业有一个新的振兴和繁荣,中华文化遗产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传承。

蓝天:感谢您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还有您依旧为此而奋斗不懈的精神。向您致敬!希望2020年的时候,我们一起看到塔里木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梦想成真。愿您健康长寿!

作者:蓝天 志明

第2篇: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社会信念追求调查

物理化学学院

材料化学一班

王恩祥

1

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社会信念追求调查

理想与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理想是有价值的商品;理想推动着我们前进;理想使我们充满热情。理想是一幅鼓舞人心的未来画卷,它能够使你的思维、意志和情感充满能量,让你尽全力去实现它。值得追求的理想是一个人的目标和潜能的图景和蓝图。理想是一个人灵魂中代表希望的种子,呼唤着他去追寻实现目标的独特道路。

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看,理想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追求,它包括职业理想、道德理想、谋生和家庭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对更好的社会轨制的追求向往。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处于最高层次的理想,它是理想的核心,并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详细体现。一个人假如没有弘远的社会理想,而仅追求自己脱离社会实际的个人理想,是不符合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理想;反之,假如仅有社会理想而没有个人理想,也是浮泛的、不切实际的。

一般来说,信念表明一个人对社会发展方向、天然规律、对一种理论观点的不乱的、长期的看法和认可,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深刻的感情。一个人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信念的人,个性往往恍惚不清,步履往往左右摇晃,动摇不定,轻易在生活学习中出偏差。

2 正文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承认有过理想追求。事实上,关于理想,我问过了很多人。有些人非常详细且热情地描述了他们的理想,有些人则不大乐意谈论这个问题,大声说出自己的理想似乎会让他们感到困窘不安。这些人从来没有表露过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知道别人会不会笑话自己,不确定自己的目标是太高了还是太低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实现理想,是不是注定要失败。

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那就是某天想做某件事或者想成为某个人,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有同学希望有个工资不高但是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孩子,然后守着微薄的工资到退休。有的想去城市里面工作,但是又害怕在城里面找不到好工作。有的曾经想通过考研来摆脱现状,但又担心复习一年又考不上。有的想谈一段恋爱结婚算了,但又害怕这样会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阻碍。

而对于大学生理想倾向性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工作者曾经通过问卷、直接对话等方式研究过,把大学生的理想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理想肤浅、恍惚,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种心态的泛起与这一阶段青少年春秋、知识与身心发展水平有关,因为思惟还不成熟,再加上教育跟不上,使他们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二类:向往和憧憬未来,但自觉性不够,有时动摇不定。这一类同学思惟主流是向上的,但还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

第三类:以为理想就是将来找个好职业。这一类同学把理想和职业联系起来,但往往又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相分离,这就需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人生观的教育。

第四类:具有弘远的理想,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能踏踏实实地去努力。这类同学的理想比较符合时代精神。

从一些同学的所谓理想中我们看得出迷茫,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呢?我给了理想下了个定义,也许这定义并不确切,但至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或者说是一个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人的主观形象。理想是一个人追求的奋斗目标。如当你问一名大学生的理想时,他的回答可能是,将来要成为一各科学家、或工程师、或作家等。科学家、工程师、作家就是大学生们积极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和对象,这些目标和对象体现着大学生们的个人愿望,并且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和未来。在这里,理想是与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它住往和现状不直接联系。但理想与现实谋生又是相联系的,现实谋生中的某些对象和现象假如符合个人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相一致,这些现实的因素就会以个人的理想和形式表现出来,理想总是对现实谋生手段的重新加工,舍弃其中某些狭隘的成分,又对某些因素给予信念升华的过程。

3 让我们正视这个问题,虽然周围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但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于想要去追求的理想只有比较模糊的认识。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有些人受他人影响而使自己的理想受阻

许多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理想,他们不追求理想的人也不想看到别人追求理想,别人的成功会让他们感到不适或者没有安全感。

在生活中,或许就有人被别人吓退过。他们劝你别去理想,也许是他们狭隘的自尊心让他们不愿意看到别人进步。但也有可能他们是为了让你免遭痛苦和失望。不管是哪种可能,都会使个人的理想受阻了。

2.有些人被过去的失望和伤害所妨碍

失望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所有人都遇到过这种差距。我们都有过出乎意料的失败经历,都不得不学会适应那些无法实现的愿望,同时使我们的希望受到冲击。失望可能会深深地伤害我们的理想。小说家马克·吐温说:“我们应当小心谨慎地从经验中汲取智慧,只需要获取其中的智慧就好了,其他的不要深究;免得我们像坐在热炉盖上的猫一样。她绝不会再坐到热炉盖上了,即使是冷炉盖。”

3.有些人习惯于满足平庸的生活

专栏作家莫林·多德说,“一旦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低于你自身的价值,你得到的就会比你想要的还少。”理想要求一个人不断发展,超越平庸。实现理想和保持平庸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这两者是不相容的。当我们因太枯燥而缺乏想象力,当我们满足于平庸生活时,我们可能会想要责备他人,责备我们的环境,责备现有的体制。但事实上,平庸一直都是个人的选择。

平庸在根本上不是一个团体问题,也不是一个制度问题,而是一个个人问题。我们的学校不是平庸的,但我们中有一些大学生却三心二意地对待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学习。我们中有一些下定了决心,且为理想腾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在参与我们的学习工作时却马马虎虎。所以,平庸首先是个人的特征,是个人对欠佳状态的妥协。

4.有些人缺乏追求理想所需的自信

谈论理想需要自信,追求理想更需要自信。有时,那些敢于理想且追求理想的人与那些不去理想也不追求理想的人的区别,就在于自信与否。在威斯康星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卡伦·格雷尼奥·马尔施发现自信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项对在校大学生研究中,她发现自信心不足会使大学生的交谈意愿降低37%,对交谈技巧的运用也会少11%。她还发现,大学生的自信心越强,他们就越乐意去冒险延长交谈时间,而且适应性也更强。换句话说,我们越自信,我们就越不会放弃去尝试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4 5.有些人缺乏对理想的想象力

如果你了解和观察过小孩,你就知道人们是通过想象发现自己的理想的。但那并不简单,通常我们的想象力并不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增长。想象力能够将理想带入生活的土壤。想象的天赋比吸收纯粹知识的天赋对我来说更有意义。但这些对想象力的赞美可能会使一些同学产生消极情绪,他们由于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特别富有想象力的人,就感到气馁,于是丧失对理想的希望。

有关理想的一些问题

1.归属问题:我的理想是否真的是我的? 2.清晰问题:我是否清楚地看到了理想?

3.现实问题:我是否在依靠自己掌控的因素实现理想? 4.热情问题:我的理想是否在驱使我追随它? 5.途径问题:我是否拥有实现理想的策略?

6.人的问题:我是否招募了实现理想所需要的人? 7.代价问题:我是否愿意为理想付出代价? 8.毅力问题:我是否正在向理想迈进?

9.实现问题:我是否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10.意义问题:我的理想是否有益于他人?

我相信如果调查对象真的研究了每一个问题,认真地考察了自己,并且肯定地回答了所有问题,那他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而其他的肯定回答越多,他达到目标和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我确信当代大学生都有构建有价值的理想的潜能,而且大多数人都有能力实现它。如果我们对这些题目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不管我们的理想对于别人来说有多大,或者看起来有多离谱,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理想已经足够坚定。

但调查结果好像并不那么使人满意,调查对象中只有很少部分对每个问题下面的答案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意味着他们就很有可能看到他们的理想结出果实。少部分人对一个问题下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答案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他们就要考虑一下,他们是否坦诚地对待了那个问题所提及的个人状况,花点时间反思。

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们就听从家长或朋友的意见,开始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但那反应的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因为我们最初都是通过父母和其他榜样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咨询专家塞西尔·G·奥斯本说过,“小孩子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只能照着父母对他的评价来看自己,而且他会表现的像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对他所评价的样子。”许多大学生忽视了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真正想做什么——他们采用了别人心里的理想和追求,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肯定,或者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别的事情可做。

5 可以预见有多少人是因为父母的期望而上了这所大学?有多少人是为了得到一个“现实的工作”而选择了现在的专业,而不是追求自己真正希望的?当我们看到有同学在抱怨自己的专业或是有意愿转专业时,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以前一直都在实现别人的理想而迷失了自己。虽然这种转变会带来一些混乱,但他们要比那些从来都没有发现和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幸运得多。

即使是鼓励人的、积极的、好意的父母也可能把他们的孩子引向错误的人生方向。我了解这些,是因为我儿时有过相同的经历。我父母给我们报了学习班。我坚持着放弃假期学习,即使自己本身不愿意这么坐,因为那能让我们父母高兴。

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找到理想。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乔瑟夫·布罗德斯基所说,“一个人的首要任务在于掌控属于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外界给他强加或规定的生活,不管那种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有多高贵。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把这仅有一次的生命耗费在别人的表象和经验上,那只会让我们悔恨万分。”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总是期待、等候。他们找借口(或是不远大的理想不值得追求、或是现在还不是追求的好时机),盼望最佳时机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变得沮丧失落,有些人则放弃了,最终他们的理想都没能完成。我们知道没有实现他们的理想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对自己负责。

大学毕业你会买房吗

最后再谈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有了一点积蓄,他们会考虑先买房还是先投资自己?当然我们都了解无论在中国的哪一个城市,只要你还准备结婚,还有个工作,而且父母安在,你都也许想过一件事情,这个城市里,我是不是要买房?怎么样才能买到房?什么时候买?父母出不出钱?

让我们看看股神是怎样选择的。 1951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到了老家奥马哈成为证券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1952年,蚁族巴菲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苏珊。在结婚的时候跟他老婆说:“亲爱的,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我工作一年就攒下来了一万多美金,1是花1万美金买套小房子,2是这1万美金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苏珊说:“好,我相信你。”巴菲特租了一套两室一厅,晚上甚至能听到老鼠在天花板上开派对,他们结婚了。

1956年,租房子住4年后,26岁的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开始创业

1958年,他的投资开始稳定获利,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位于奥哈马的一座灰色小楼,至今住在这里。

1962年,10年后,巴菲特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

2008年财产620亿美元,世界首富。

苏珊为巴菲特做了这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当然,在未来不可预料的情况下,这是需要有信念追求的。如果当年苏珊选

6 择的是买房子,也许巴菲特就不会被我们所熟知了。因为即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一个十年发展机会。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

在我看来,以今天的房价,普通大学毕业生买房卖理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基本上理想和追求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理想不独立;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理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回头看那些选择先安居的大学生: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人生理想与信念追求,他们到底买回来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念追求,至少是没有坚定地信念。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毕竟,在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他们购买的,其实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智障碍,一种对自己能力的深深不自信。

但是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从国有体制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不可能真的来自一件物品。退一万步说,假使说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用出卖理想与追求来换,典当自己的理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付出了这么大代价,也是不明智的。

如果当代大学生想迈出那一步

——开始拥有自己的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那至少要按照下面的步骤开始:

1.愿意拿自己当赌注

2.要主导你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 3.喜欢你做的事,做你喜欢的事

4.不要拿自己(或者自己的理想)去和别人作比较 5.即使别人不理解你,你也要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理想 6.牢牢抓住你的理想

第3篇: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吉檀迦利》

马鲜红

摘 要:在信仰缺失,物欲横流,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通过抒写颂神、寻神、人神合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欢乐的美好人生。泰戈尔所歌唱的“人神合一”的境界,就是中国哲学里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西方尼采哲学里的“酒神精神”。这种境界虽然能靠逻辑思维推导,但作为个人想要达到这种境界,非经历生死不成,必须靠心灵的感悟。达到这种境界的个人,人生不再有痛苦,虚无感、荒诞感,一切都只是风景,生命充满了爱与欢乐,而在外在的现实生活中,总是积极向上,有所担当,不会随波逐流。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充满意义,值得一过。每一个人都应主动寻求精神生活,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精神追求,做事先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现实的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人生 虚无 境界 欢乐

人生在世,是外在的荣华富贵,还是内在的清明无价?若人都是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实现物质的富裕,社会必定会少很多矛盾,会更加的和谐。理想是与灵魂生活有关的,所谓灵魂是承载人精神生活的一个内在空间。只有当人发现了自己的灵魂才会有精神的追求。若人一生只是像蚂蚁一样在不断的寻求物质,那真是羞于拥有上帝给予的,只有一次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人应该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上帝赋予生命的意义。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可以说就对生命的一种证悟。

英译本《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蜚声欧洲,并于一九一三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人,泰戈尔自然备受关注。国内学术界对《吉檀迦利》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的过程。然而却是众说纷纭,很难有统一论调,给人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有些人从诗歌的宗教性与神性出发进行研究,对诗歌的“神秘性”进行解读,譬如淮阴师专的赵俊:《论<吉檀迦利>中“神”的多义性》,魏善浩:《<

吉檀迦利>:印度返朴归真的新神话》。也有综合各家提出自己独到的论点进行研究的,如黎跃进:《与神对话:现实与理想——关于<吉檀迦利>》中说:“关于诗集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宗教颂神说、哲理抒情说和近代新神话说;关于诗集中‘神’的内涵及主题思想的把握,对诗集中泛爱思想、忧伤情怀等要素的评价,都有许多不同观点。究其原因,有不同批评方法和视角的影响,但更内在的原因是中、印文化精神的差异所致。实际上泰戈尔是以颂神诗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层探索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黎跃进的研究很中肯,但还是没能把握到根本。王坤宇更是从翻译的角度提出:“《吉檀迦利》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在作品的组成、产生、翻译和流转的过程等方面都有其固有的特点。不首先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而直接进入经过两次转译的文本迷宫,再深入的研究也难免本末倒置。正是对这个过程的疏于考察导致了当前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

对《吉檀迦利》的研究真是“见仁见智”。所有这些研究者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然而都只是在点上,没有把握到那个内在的整体。苦难需要亲证,梵我一体、天人合一是道悟。在最高的存在里,语言无力,逻辑无用。用因果律想穷究《吉檀迦利》,那只能是苏格拉底型的理论乐观主义者。凡没有经历生死者,没有亲历巨大苦难者都不会体悟到《吉檀迦利》中的“神”的意义,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梵我一体的最高精神存在,爱与欢乐的深刻内涵。本文的研究主旨便是要对这一最高存在作出解析,道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一 《吉檀迦利》的诞生

一般认为泰戈尔的诗歌创作是与他的思想同步的,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一九零一年到一九一八年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中期,在这一时期,他于一九零一年在圣谛尼克创办了一所学校,即后来的“国际大学”。二十世纪初,参加反英的人民活动,以诗歌抨击殖民主义者。他反对暴力,也反对妥协,逐渐与群众运动格格不入,便退隐了。一九

黎利>》,《②王坤的垦殖》, ①跃衡宇《进阳:北:师《京《范国语与学内言神院<大对报吉学话(檀》:现社会迦利2007实科>年与学研。理想——关于<吉檀迦)》2001年05期。

究的困境及新的研究范式

零六年泰戈尔把他的长子罗梯德拉纳特送到美国就学,还把他的女婿和一个学生也送去了。这样一来,在泰戈尔身边就只剩下小女儿米拉和小儿子萨明德拉了。不幸的是,一九零七年泰戈尔让他的小女儿米拉出嫁后几个月,他最疼爱的十三岁的小儿子突然染上霍乱病死了,而时间是一十一月二十三日,跟他妻子逝世的日期完全相同。这个打击太沉重了。一方面是外界对他退出实际斗争的指责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五年内接连失去了妻子、女儿、父亲、儿子,四个亲人所造成的剧烈苦痛,再加上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所造成的空前孤单,迫使他迁到自己在什拉依德赫的庄园。克里希娜·克里巴拉尼在她写的《泰戈尔传》里就说:“以乐观开朗的王子身份开始自己生活的罗宾德纳特,在本世纪(二十世纪)头十年里忍受了内外的种种痛苦和折磨,离别和侮辱,斗争和打击。这一切最后都融合和纯化在那些抒情诗歌里,这些诗歌于一九零九年——一九一零年从他压抑和完美的心灵中喷泻出来,一九一零年收在题为《吉檀迦利》的诗集中出版了。”

一九一二年,泰戈尔准备第三次去欧洲旅行,目的是希望能够会见一些西方学者。他原定三月十九日从加尔各答坐船启程,谁知在动身的前一天晚上病倒了。医生禁止他在近期内再去旅行,泰戈尔只好到帕德码河畔的什拉依得赫去修养。在那里,他第一次用英语开始翻译《吉檀迦利》。泰戈尔自己说:“你可能会问,尽管身体如此疲惫不堪,为什么还如此热切的进行翻译?但是,请相信我,我没有怀着任何炫耀自己英勇的希望,开始这项工作。从前,某种情感的和风唤醒了心中的欢愉情趣;如今,我只是想通过其他语言的媒介再次体验它。”②可见泰戈尔的翻译是一种再体验和再创作。

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泰戈尔启程前往伦敦,到达伦敦后,首先去找他的朋友,英国画家威廉·罗森斯坦爵士。罗森斯坦在读了英译本《吉檀迦利》的手稿后说:“我读了那些诗,感到这是一种崭新类型的诗,是神秘主义高水平的伟大诗作。”③罗森斯坦又把诗稿送到叶芝手里。叶芝一读这部手稿就着迷了。他说:“这些诗的感情显示了我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这些诗歌是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灯芯草和其它草一样从

① 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泰戈尔传》,倪培耕译,第187 《泰戈尔传》,第192页。

《泰戈尔传》,第195页。 页。

②③

①土壤中生长出来。”叶芝对译稿作了极个别字的润饰。一九一二年十月伦敦印度学会初版《吉檀迦利》时,叶芝特地给诗集作了序。后来成为西方意象派诗歌之领袖的埃兹拉·庞德曾在七月间参加叶芝家里诗人和作家的一次聚会,听叶芝朗诵泰戈尔的抒情诗,发现叶芝“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比我们中间任何一个都要伟大的诗人’的出现而感到激动不已。”庞德事后评论道:“这种深邃的宁静的精神压倒了一切。我们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新希娜。像是平稳感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一样,它使我感到,一个寂静的感觉回到机械的轰鸣声中。”②“当我向泰戈尔先生告辞时,我确实有那么一种感觉:我好

③想是一个手持石棒,身披兽皮的野人。”

二 人神同在

英译本的《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蜚声欧洲。西方读者将诗人看作宗教虔诚诗人和神秘主义哲学家。泰戈尔中期诗歌确比较复杂,有的比较费解,因此评论家们颇有微词也是难免的。中译本《鸿鹄集》第二十九首有个注释说,“孟加拉有一种古老的宗教联谊会,由波尔歌手们组成。他们拿着单弦竖琴,来往于乡村之间,唱着对天神的爱情之歌。歌手们称天神为Maner——Manush,意即‘我的心上人’,他们崇拜天神,把天神当作情人和朋友,例如,他们唱道:‘啊,我到哪儿去找他,找我的心上人?唉,自从我丢了他,我穿过远远近近的地方,到处漂泊寻找他。’泰戈尔对这种农民歌手唱的歌儿很感兴趣,他自己写的歌曲里也回响着他们的情绪。”

泰戈尔写《吉檀迦利》,首先是模仿这种农民歌手唱的歌儿,把天神当作情人和朋友,歌唱“我的心上人”,并且“到处寻找他”。

通观《吉檀迦利》,可见全篇是统一的整体,在这之中又能分出很多组别,且一组诗很自然的导出了另一组诗。全篇大致可以分为颂神、寻神、求神、会神、谢神五个种类,大致形成五个层次,但有某种程度的错杂,没有绝对的界限。然而,泰戈尔所歌颂和寻找的神,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季羡林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泰戈尔的思想和世界观的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其中的基调还是印度古代从《梨俱吠陀》一直到

①②③④

《《《泰泰泰泰戈戈戈戈尔尔尔尔《传传传泰》,》,》,戈第第第尔196198199抒页页页情。。。诗

选》,吴岩译,第236页。

奥义书和吠檀多的类似泛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叫做‘梵’。印度古代哲学史上有一句话:Tattvamasi,意思是‘你就是它’,‘它’指的就是‘梵’,换句话说,也就是梵我一体。这里面包括着我与非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泰戈尔是把重点放在‘人’的方面。他主张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两者互相依存,而人是主体······既然梵我统一,人与自然统一,所以泰戈尔认为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他之所以大力宣扬‘爱’,宣扬‘互信互助’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他承认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流转变化。这样,又要和谐又要流转不息,那就只能产生一种情况,用他的术语来说,就是‘韵律’。在泰戈尔的思想中,‘韵律’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韵律’是打开宇宙万有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我觉得,他之所以竭力主张和谐和韵律,同许多人一样,他的理想和现实也时时产生矛盾。他的生活和思想中有许多矛盾,有时候如清风朗月,有时又如骇浪惊涛。”

把泰戈尔放在印度文化背景下研究固然是很好的,然而伟大的诗人却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把泰戈尔的思想放在孟加拉文化里穷根究底是没有必要的。叶芝就说:“有时候,我想这种天真、单纯的特色,是否脱胎于孟加拉文学或宗教。”②笔者认为这种猜想是没有必要的,这只会加重诗人的神秘性。

其实印度文化的“梵我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在中国文化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种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文化里的天人合一,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里的天地境界。泰戈尔可以说是不自觉的步入了天地境界。泰戈尔诗中的神其实是指一切背后的存在,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这也是哲学家们努力寻找的。叔本华形容为“世界意志”。尼采说世界是永恒的生存之流,这与泰戈尔的思想十分相似,而且尼采所推崇的希腊密仪中的酒神境界也与泰戈尔诗中所描述的境界颇为相似,均是个体与宇宙本体交融的神秘体验。尼采如此描述酒神状态:“此刻,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款洽,甚至融为一体了。摩耶的面纱好像已被撕裂,只

季羡林《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② 泰戈尔《泰戈尔抒情诗选》吴岩译,第138页。 ①

剩下碎片在神秘的太一前瑟缩飘零。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飘飘然乘风飞飏。”乐。是人生的终极体验。这种爱与欢乐可以说是“人的宗教”,能够抗衡宇宙的虚无。

泰戈尔在《我的宗教》一文中说:“在印度,我们文学大部分是宗教性的,因为与我们同在的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他属于我们的寺庙,也属于我们的家庭。我们在所有恋爱和慈爱的人性关系中,都感受到他与我们亲近,而在我们的喜庆活动中,他又成了我们尊敬的主宰。在开花和结果的季节,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在秋天的累累果实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披风的边缘,而且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在我们所崇拜的一切实在对象中,我们崇拜着他。在举凡我们的爱是真挚的地方,我们爱着他。在善良的女人身上,我们感觉到他。在真诚的男人身上,我们认出了他。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他一次又一次的再生。”②

这种神秘是普通人所不能理解的,这种神秘之中蕴含着爱与欢这种神的无处不在性,与中国的“道”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我们且不论泰戈尔的“神”与中国的“道”是不是所指相同。但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很准确的说:泰戈尔和庄子沐浴在了同样的和风里!

这种神的无所不在性在《吉檀迦利》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你的脚凳,你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④(第十首)神不分贫贱,也没有歧视。“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在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寸土。”(第十一首)诗的背后是诗人的人格,所以神的这些特性也是诗人的本性。诗人发现神的过程也是诗人发现自己的过程。诗人发现自己与神同在,神就歇息

③ ④泰不再加 ②①费吴庄戈注 里文子尔。德辉《《 里《庄吉希泰子檀·戈全迦尼尔集利采》,》·《第陈园悲160才丁剧页俊集的。主》诞生》周国平译,第9页。

编,第310页。

冰心译。下文引诗均同此,

在他心里。其思想境界就达到了梵我一体,与天合一。

三 人神合一到人生理想

在这个神消失的时代,人们非常清晰的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人们空洞的心灵无处安放,于是享乐成了人的唯一消遣,而享乐又要以物质为基础,因此物质就成了人唯一的追求。但是那些物质满足后的人真的就快乐了吗?他们其实走入了更深的迷惘,而一些平常人在自己的物质追求还没完善时就被死亡夺走了生命。像这样没有一点意义的人生可以说就是一幕悲剧,我们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尼采觉察到这种虚无主义征兆,包括对信仰的无所谓态度,左右逢源而毫无罪恶感;生活方式的匆忙,不复有宁静的内心生活,勤劳——也就是拼命的挣钱和花钱——成为唯一的美德;文化的平庸,内涵贫乏而外表花哨,商业成为文化的灵魂,记者取代天才,报刊支配社会。尼采进一步说这是“大平庸的时代”。

泰戈尔在《我的回忆》中说:“在人的身上具有两重性。在外部的思想、感情和事件的背后还有内在的人,然而却很少被人了解或引人注意;但是在这一切之中,作为生命进程中的一个要素,他是不能被忽略的。”

在这个时代人们确实严重的忽视了那个“内在的人”。内在生活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充实,一味注重外在生活的人就容易迷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这是于丹在《庄子心得》里的一句话。举凡古今中外伟大的人物都有强烈的内在精神追求。泰戈尔之所以能写出伟大的诗篇,就在于他内在境界的无人能及,这也是他的诗有几分神秘的原因——普通人根本就无法进入这种境界,但又能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笔者认为人生理想也应分为内在理想与外在理想。内在理想在于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修养,外在理想就是在内在精神的指引下寻求自己的方向,实现人生价值。所以有哲人说“做事先做人”。内外相辅相成。泰戈尔如若达不到“梵我一体”,也写不出《吉檀迦利》。由此我们应该把内在理想的探

① 圣笈多《泰戈尔评卷》董红均译,第11页。

索与追求作为人生理想的主要方面,然而内在的精神是看不见的,所以追求是艰辛和充满痛苦的。

前面提到,泰戈尔是在内心怀着极大痛苦之时写出了孟加拉文的《吉檀迦利》。这本诗集从整体看就是泰戈尔人生境界的一个提升过程,诗人自己可能都是不知不觉。这个颂神、寻神,与神合一的过程使泰戈尔的思想达到了人生境界的高峰,所以《吉檀迦利》是每个诗人不能逾越的高端之作,最严厉的批评家都为之折服。叶芝在《吉檀迦利》序言里说:“然而我们之受感动,并非由于它的新奇,倒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我们自己的形象,仿佛我们在罗塞蒂的柳林里散步一般,或者,也许是第一次在文学作品里听到了我们自己的声音,仿佛在梦里一般。”①这正应正了“梵我一体,人与自然统一,天人合一”境界的神奇。印度学者圣·笈多教授也指出:“人必须培养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他们必须懂得他们不能从物质的世界中分离出去;简言之,个人的精神必须走向宇宙的精神,正如小溪终究要汇入大海一样。由此看来,自由就是关系的和谐;人和世间万物不仅应该相互关联,而且必须和睦相处。因为他们都是超人和宇宙精神之表现的一部分。”

在诗篇里不仅叶芝遇到了他自己的形象,每个读者都几乎能找到自己的形象,在这种统一的境界里诗人的心灵深入进了世上的每个生灵。所以神无处不在也便是诗人无处不在。

我们再来看诗篇中对神人合一的描写。诗人在寻神的过程中:

我以为我的精力已竭,旅程已终——前路已绝,储粮已尽,退隐在静默鸿蒙中的时间已经到来。

但是我发现你的意志在我身上不知有终点。旧的语言刚刚在舌尖上死去,新的音乐又从心上迸进;旧辙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奇妙地展开。

这是第三十七首诗,标志着一种新的开端,由此诗人便开始与神合一。诗人在极大的痛苦中,认为自己的人生旅程已终,但突然在思索中豁然开朗,神走进了他的身体,于是新人告别旧我,发现了新的大千世界。这真是一个涅槃丛生的过程。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非濒临死亡不成,这也映证了人生境界是学不到的,只能自我感悟。这一过程也其实是告别

①② 泰戈尔《泰戈尔抒情诗选》吴岩译,第135页。

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均译,第45页。

人生的虚无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建。这也是尼采哲学的全部。“所谓虚无主义就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其典型表现是‘上帝死了’,使欧洲人陷入普遍的无信仰状态。尼采追根溯源,发现导致虚无主义的根源就是始自柏拉图的传统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用逻辑手段虚构一个道德化的世界本体,并奉为最高价值,以之否定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最高价值的这种虚构性质和反对生命的性质本身蕴含着它日后丧失价值的必然性。虚无主义经历了一个由隐到显、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为了克服虚无主尼采提倡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把虚无主义推至极端,否定一切最高价值即一切形而上学有立足的理由,借此为一切价值的重估和形而上学的重建扫清了道路。”①

然而价值的重建企是逻辑思维所能完成的,尼采自己也否定逻辑,否定意志。宇宙、生命自有它内在的奥秘,很多时候这种奥秘的揭示靠的是感性。就是说人必须自己去经历,去痛苦,去受难才能有所感悟。靠研究,靠逻辑的推理是完不成这一过程的。尼采最后的精神分裂,就证明了这一点。尼采说“人必须是个艺术家”。尼采最后也成了诗人。海德格尔在写完《存在与时间》之后也就无话可说了,转而进入诗的领域。

天人合一之后,泰戈尔就似乎进入“天堂”,寻到了无尽欢乐的源泉。在这里,痛苦不再是痛苦。苦难不再是苦难,而只是人生的一种风景。“在清晓的蜜语中,我们约定了同去泛舟。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这无目的,无终止的遨游。/在无边的海洋上,在你静听的微笑中,我的歌唱抑扬成调,像海波一般地自由,不受字句的束缚。”(第四十二首)“阴晴无定,夏至雨来的时节,在路上等候了望,是我的快乐。/从不可知的天空带信来的使者们,向我致意又向前赶路。我衷心欢畅,吹过的风带着清香。/从早到晚我在门前坐地,我知道我一看见你,那快乐的时光便要突然来到。/这时我自歌自笑。这时空气里也充满着应许恶芬芳。”(第四十四首)神带来的欢乐仿佛是无尽的,就连诗人四周的空气中也充盈着芬芳。在(三十七——五十七)这一组诗中都有这种基调。在(五十八——七十)这组诗中神与人的关系近一步深化,一股欢乐的洪流扩展到整个世界。诗人也认识到神也因他的创造而

①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概论》第1页。

欢乐。于是诗人问:“这欢乐的音律不能使你欢欣吗?不能使你回旋激荡,消失碎裂在这可怖的快乐旋转之中吗?”(第七十首)

在这之后诗人认识到这种统一的关系如果不能走过死亡这一关,那么这种统一也是不完全和彻底的,诗人说:“我畏缩不肯舍生,因此我没有跳入生命的伟大的海洋里。”(第七十七首)“因为我热爱此生,我知道我将同样热爱死亡。”(第九十五首)诗人认识到死亡把人带入永恒,死亡是美好的,见第一百零三首: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最后,对诗人来说,死亡就是归家。诗人的梦想就是回归永恒,死亡在诗人眼里也充满了欢乐。对诗人来说生与死就如同婴儿从吮吸母亲的右乳到吮吸母亲的左乳,获得的是同样的欢乐。

尼采说“有些人死后方生”。海子说“我必将失败,但在诗歌里我必将胜利!”不过很可惜,尼采和海子都没有达到泰戈尔这样的境界,他俩自以为穷尽了人生,没找到那永恒的欢乐之流。笔者认为那些“死后方生的人”必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人和奉献出了宝贵精神财富的人。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只有寻找心中的爱与欢乐才能去抗衡虚无带给我们的荒诞感。庄子和陶渊明就发现了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爱与欢乐,无论他们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都能乐享其中。这种人生境界可以说就是审美的人生。达到这种境界,无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能有所担当,找出存在的价值,而不是随波逐流。

泰戈尔在社会生活中也用行动践行了他在诗里所歌唱的东西。一九零一年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即后来的国际大学。二十世纪初,参加了反英的人民运动,以诗歌抨击殖民主义者。一九一九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愤然放弃英国政府封他的

“爵士”称号。一九四一年四月,他写下《文明的危机》,控诉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深信祖国必将获得民族独立,同年八月七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去世。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为印度人民战斗的一生。

《吉檀迦利》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梵人一体,天人合一”的宁静、深邃、质朴又充满欢乐和爱的境界。对于那些寻找不到生命意义,只知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的人,可以读一读《吉檀迦利》,也可试着去探索和追求自己内心的欢乐,从而做到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重新定位。

参考文献:

《泰戈尔传》,[印度]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著,倪培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月北京第1版。

《泰戈尔评传》,[印度]S·C·圣笈多著,董红钧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泰戈尔抒情诗选》,泰戈尔著,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泰戈尔》,吴文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三松堂全集》第4传,冯友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灵魂只能独行》,周国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北京第1版。

《悲剧的诞生》,[德国]费里德里希·尼采,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著,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庄子全集》,庄子著,陈才俊主编,海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著,冰心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季羡林:《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王坤宇:《国内<吉檀迦利>研究的困境及新的研究范式的垦殖》,载《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黎跃进:《与神对话:现实与理想——关于<吉檀迦利>》,载《衡阳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赵俊:《论<吉檀迦利>中“神”的多义性》,载《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第19卷。

魏善浩:《<吉檀迦利>:印度返朴归真的新神话》。载《南亚研究》1994年第3期。

第4篇:初探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德育教育篇

德育与思政研究 DOI 编码 : 10.3969/j.issn.1007-0079.2010.06.073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6期 总第157期 初探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杨卫平 黄馨馨 朱效传摘要 :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 的精神力量,它会给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变化,加 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 大学生 ; 理想信念 ; 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 杨卫平 (1965-) ,男,广东梅县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高 等教育; 黄馨馨 (1982-) ,女,辽宁大连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 高等教育管理。 (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 : 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 “我校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与研究” (课题编号 : 20082110)的研究成果。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长期以来,大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为增强教育实效,摸清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笔者所在课题组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该校大学生进行了关 于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状况的调查。共发放问卷 450 份,回收 437 份,回收率 97.1%。调研内容集中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政治 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方面,意在对存在于 大学生理想信念上的缺失、迷茫等突出问题进行规整、引导, 并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1. 重视物质利益,理想信念淡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如图 1 所示,有 29.98% 的学生认为是理想信念淡薄,有 26.77% 的学生认为是 考虑个人利益较多,功利思想浓重,有 24.03% 的学生认为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有 21.51% 的学生认为是思 想作风涣散,有 10.98% 的学生认为是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这 些数据表明 :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其价值观 念、理想追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 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影响, 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大理想的占 50.57%,欠缺在普通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 占 30.43%,欠缺关心时政,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占 26.77%。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很多都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 感、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更加注重个人专业学 习、 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 更加关注个人健康、 幸福、 名誉、 地位、 前途、 发展、 爱情、 家庭等, 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不够。 3. 重视个人价值,公德意识不高 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有 59.04% 的学生认为是社会适应 能力与道德素质的高低,有 27.69% 的学生认为是知识与能力素 质的多少, 11.67% 的学生认为是关爱他人, 有 助人为乐, 6.64% 有 的学生认为是权力、名望、金钱。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方面,如图 2 所示,有 44.16% 的学 生选择成就一番事业,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有 33.18% 的学生 选择自由发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有 24.71% 的学生选择拥 有完美幸福的家庭,仅有 6.18% 的学生选择顺其自然或是没有。 图 2 大学生人生追求情况统计 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拥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较强的能力,就 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至于德行修养问题, 做到遵纪守法就可以了 。当代大学生崇尚知识能力,重视生活图 1 大学生思想问题状况统计 理想的确立和追求,看不到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在人生与成才 道路上的积极作用,忽视道德修养、忽视规范,社会公德意识 不高。 4. 重视理想现实,政治信仰动摇 一个国家、社会的政治理想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 159 2. 重视个人理想,社会责任缺失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价值体系。如何 辨证的对待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被调查者在理想信 念方面认为自身最欠缺的前三个方面分别是 : 欠缺共产主义远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6期 总第157期 德育与思政研究想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会更多更直接地反映到高等院校中, 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些消极落 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 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渗透和影响,使一些 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 向扭曲,缺乏为国家、为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 社会责任。 2.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弱点 首先,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未 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天 职只是学习,很多人过着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的生 活,这往往易于使他们形成自私自大、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害怕 艰苦、贪图享受等心理。这些心理不可避免的会在其人生价值 观及理想信念中反映出来。他们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 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从小生 活在人为的 “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 的磨练。由于这种情况,原来比较直接的 “理想目标”的教育, 就不太适应对现实了解不深的这些大学生的情况了 。如果说过 去只要为人们描绘一幅美丽的远景目标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理想 的话,那么现在更加重要的是让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生们了解 现实,学会脚踏实地地为理想而勤奋工作。 其次,当代大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 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纷繁复杂的社 会环境中,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 分析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容易导致在理想信念的选择中出现问 题、出现偏差。 最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就广度而言,他 们的实践更多地局限于人际交往、学习、成才、就业等方面, 实践面相对狭窄,实践内容单一 ; 就深度而言,他们的实践仅 仅接触到个人生存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而较少涉及深层次的 层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 “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 信念,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 ” 由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 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了一个新的低潮 ; 由于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 信仰造成的冲击以及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对重大现实问题及理论阐述滞后性,造成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定 程度上的混乱 ; 由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发展,较 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存有 怀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 5. 重视理想目标,明确程度上存在差异 在对理想的明确性问题上,年级差异突出,如图 3 所示认 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非常明确”的大一学生所选比例最高,有 46.00% 的学生选择非常明确,二年级有 30.00% 的学生选择非 常明确,三年级有 28.00% 的学生非常明确,四年级有 32.61% 的学生非常明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 “人生理想”的确定程度 是不同的 :大一学生心中有一番实现宏图大志的激情与信念, 理想比较明确和坚定 ; 到了二年级,面临角色转变带来的种种 不适和学业、才干、 能力、人际等方面困扰,理想会模糊,甚 至可能迷茫、动摇 ;

三、四年级,大学生各方面都相对成熟、 稳定,通过自我教育和修正,理想逐渐清晰明了 。值得深思的 是, “不知道”的选项中, 在 四年级学生所选比例最高 43.13 %, 这是教育工作中亟须给予帮助、引导的地方。 图 3 大学生对理想的明确性情况统计 道德标准、价值标准等理性层次的问题,极少触及社会发展的 深层次问题。这种社会实践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大学生在理想 信念问题上,常常困惑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显现出强烈 的 “自我性” ,对社会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层问题缺乏理性的思 考和把握。 3. 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和 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快速传播 ; 原来在 “象牙塔”中进行理想 信念教育的方式,就很难适应处在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各 种信息冲击之下的现代大学生了 。如果说在过去只要我们把正确 的东西告诉大学生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更需要帮助他们 识别各种观念和信息 ; 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要引导他们向往真善 美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还必须让他们对假恶丑有免疫力。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意义 1.坚定信念 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是有根据的、合理的、可以实 现的想象或期望,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 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信念是指人们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

二、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因素 1. 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 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 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西方的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侵蚀到大学生的价值观领域是不可 避免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 入,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如果 说在过去只要进行单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 必须帮助他们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 选择,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树立自己的 理想,确立自己的信念。 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 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 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 新意识、创业意识,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思 160 德育与思政研究观念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坚定不移的确认和笃信,是人们在生 活实践中实际地体验了怎么想和怎么做才有益、有效的基础上, 自然地形成的一些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当它成为人的一定的总 体性、普遍性的观念和态度时,信念就成为信仰,并为人们以 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是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们是祖国的 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 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 重要使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是开展理想 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认清国家前途命运, 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 育是春风化雨,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逐 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 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明确使命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如果说在 过去只要进行单一的理想信念教育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必须 帮助他们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 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树立自己的理想, 确立自己的信念。我们必须在正视利益差异和承认合理的个人 利益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 系在一起,通过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 人生价值。所以,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必须加强对 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增强其 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人才和知识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这 就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 义上说,大学生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已经掌握 了比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这为他们日后进行新的知识和科 技探索、创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 念教育、 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 3. 树立信心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 园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代 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 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 参考文献 :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6期 总第157期 民族的兴衰。 目前, 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虽是好的、 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学校多年教育下, 健康成长。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 主义祖国。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 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 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 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 求进步,入党已成为当今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 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 格要求自己,起到表率作用。 4. 引发思考 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是教育工作者 和学生自己无时无刻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而 又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它与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更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这中间的因素可能会很多,针 对每个人肯定也是不同的,此次调查的目的只是想把大学生思想 状况比较客观的反映出来,以便使教育者更好的有的放矢。大 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从这里学生走向了成熟,走入了 自己热爱的事业,当然大学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在为自己热 爱的事业奋斗,不过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一些精英,那么教 育的意义是否就过于狭小了? 这样的教育还能提高全民的整体 素质吗? 大学教育的走向究竟应该如何呢? 是培养一个能工作 的人重要还是培养一个热爱事业的人重要呢? 在大学中是否应 该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而不要仅仅局限在为了就业 而学习的怪圈中呢? 在与西方国家不断的交往中,是否也应该打 破传统意义的教育,不只是用教育来培养能够工作的人而是用 教育来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这一点是否比教育本身 更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 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与学生的自身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内外 因齐心合力,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才能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朱效传,周正,杨卫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现状调查与 研究[J].黑河学刊,2009,(5):5-7. [2]李卫东.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广西 大学学报,2000,(4). [3]郭宁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西北工业 大学学报,2001,(2). (责任编辑: 赵赟) 161

第5篇: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幸福人生

——做朝气蓬勃税务工作者

“人间四月芳菲尽,万紫千红总是春”,花开的四月,柳絮飘飞的季节,遐思生活与理想,税务青年应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诚然,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税务青年更是税务事业的中坚力量,广大税务青年应该在税务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焕发出绚丽光彩。

本文认为,税务青年在放飞青春理想,用智慧和激情书写精彩人生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信念、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期成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生活幸福的理想税务工作者。

一、坚定信念,志存高远

“沧海桑田,矢志不渝”,强烈的信念不仅是一个民族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更是税务青年驶向人生成功境界的不竭动力,头顶国徽,肩扛税徽,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应是每个税务青年毕生的事业和理想。税务青年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站得更高,眼界更宽,心胸更开阔,就能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不论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能向着既定的人生理想坚实地向前迈进。

二、勤奋学习,乐于思考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在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当今时代,也许我们只能汲取知识海洋中不到一朵浪花的营养,税务青年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能成为复合型税务人才,才能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税收业务头绪纷繁,需要深厚的税收专业知识积淀作支撑,青年税务工作者需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积累足够的税收专业知识,同时运用于税务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方能让知识和经验不断增长。

三、努力工作,立足当下

税收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薪火相传、任重道远,怀揣着追求与信仰的税务青年应该以勇于担当大任的精神走向税收一线,努力工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立足平凡,追求卓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在乎大海有多远,只在乎天空有多高,秉承“为国聚财、为民执法”之宗旨的税务青年,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用信念和激情为推动地税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6篇:人生理想 精神追求[最终版]

人生理想 精神追求

若苦难是这个世界的主题词,善恶便是它的评判标准。没有谁能脱离这个实体而存在,没有谁能参透神的意志。人性是软弱、恐惧、充满忧虑的,也是乐观、积极、具有希望的。人生的理想,应当是苦乐生死之间的最佳调和,既为生活,则必有期望,既有期望,则必有寻觅终生的事业。还有什么能比设立一个目标然后不断奋进以实现它更为美好的呢?人生的理想,应是精神灯塔指引下的船帆,若想创造,则必有牺牲。人生的理想,应是恪守誓言的青山,若要活力,则必有风雨无法侵蚀的毅力。

精神是灵魂的代名词,若没有灵动的内心,智慧便无法栖息。追求精神世界的纯洁无暇是每一个伟大人格的必备理念。社会拥抱脆弱的生命,但也将污浊平庸之气覆盖其上,个体若不敢冲破阻碍,便无法获得高于生活的精神享受。孤独是智慧的密友,正是它成就了智慧。每一个相信自己未来的年轻人,都不会放弃建构梦想的机会,更别说,我们还拥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在意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后,仍旧要将理想生活置于自己追求的第一位,这便是我,一个独立个体,所能对自己做出的最好的承诺。社会变革的环境赋予我机遇和挑战,人生境遇的变化留给我未解的谜团,但面对我们共同的困惑,我只有放声歌唱才会更加快乐。快乐,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期望与享受,难道不是最应珍惜的吗?

第7篇: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人生追求

“两学一做”专题讨论之一: 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

坚定信仰信念

树立崇高人生追求

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有着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科学而崇高的信仰信念,是照耀人类前进的灯塔。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倘若没有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就会丧失先进性和存在的依据。

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原则,辨得明方向,金钱物欲面前,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坚定理想信念,要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学习教育。自觉 阅读马列主义经典,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尤其是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只有理论清晰了,眼光远了,眼界宽了,心胸就会开阔起来,信念就会足起来,理想信念就能坚定起来。要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要把学习作为“一日三餐”来汲取,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素养去培养,一种操守去坚持,一种乐趣去享受,真正使学习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生活方式,这样就会受益终生。通过学习,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坚定理想信念,要培养政治眼光,锻炼党性。政治眼光是以政治标准观察形势、分析矛盾、处理问题的远见卓识。在国内、国际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能不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和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保持一致;在各种错误思潮产生冲击和影响的时候,能不能明辨是非,坚决抵制。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党性,坚持讲政治、守纪律、顾大局,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矢志不移,振奋精神、克难前行。

坚定理想信念,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忠诚于党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应该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党同心同德,要把忠诚于党的事业作为一种追求。要做到坚持原则,自觉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责任面前不推诿,是非面前不退步。要把淡泊名利作为一种追求,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一定要善于把握自己,常思贪欲之害,常 除非分之念,始终保持理想不变、信念不失、宗旨不忘、传统不丢,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坚定理想信念,要守住道德底线。孙中山曾经说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我们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起码也要用心思,要尽点责,要做点事。作为党员、干部要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靠人格力量让大家都崇拜你。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自身修养,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以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气,影响带动大家推进企业发展。

坚定理想信念,要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共产党人也是一个具体的人,共产党人也离不开个人利益。因此,要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共产党人的个人价值结合起来,保证有理想信念的人也是个人价值实现最为充分的人,一个受到尊重的人。坚定理想信念根本上是主体和客体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这就决定了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在具体方法上必须切入个体的心性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

上一篇:个人简历自我评价总结下一篇:学党史强党性心得体会